诸葛亮教育儿子的十句话
诫子书的翻译
诫子书《诫子书》原文: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诫子书》翻译:君子的行为操守,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
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
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
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
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诫子书》注释:⑴诫:告诫,劝勉,劝人警惕。
⑵夫(fú):段首或句首发语词,引出下文的议论,无实在的意义。
君子:品德高尚的人。
指操守、品德、品行。
⑶静: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
修身:个人的品德修养。
⑷养德:培养品德。
⑸澹(dàn)泊:同“淡泊”,清静而不贪图功名利禄。
内心恬淡,不慕名利。
明志:明确志向。
明,明确,坚定。
⑹宁静:这里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
致远:实现远大目标。
致,达到。
⑺才:才干。
⑻广才:增长才干。
⑼成:达成,成就。
⑽慆(tāo)慢:漫不经心。
慢,懈怠,懒惰。
励精:振奋精神,尽心,专心。
励,振奋。
⑾险躁:轻薄浮躁,与上文“宁静”相对而言。
治性:修养性情。
治,修养;一说通“冶”。
⑿与:跟随。
驰:疾行,指迅速逝去。
⒀日:时间。
去:消逝,逝去。
⒁遂:最终。
枯落:枯枝和落叶,此指像枯叶一样飘零,形容人韶华逝去。
⒂多不接世:意思是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
接世,接触社会,承担事务,对社会有益。
有“用世”的意思。
⒃穷庐: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
⒄将复何及:又怎么来得及。
⒅淫慢:惑乱懈怠,过度享乐。
创作背景:这篇文章当作于蜀汉建兴十二年(234年),是诸葛亮晚年写给他八岁的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
诸葛亮写给儿子的一封信
诸葛亮写给儿子的一封信提起千古名相诸葛亮,相信大家都不陌生。
他在中国历史上一直被誉为贤相的典范,智慧的化身,还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比如,他在写给儿子的一封信中,只用了短短八十六字,但是对于为学做人有精简而具体的忠告。
1800多年前的智慧,如今仍然有其参考价值。
《诫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慆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
悲守穷庐,将复何及!第一课:宁静的力量▌静以修身、非宁静无以致远、学须静也。
诸葛亮忠告孩子,唯有宁静才能修养身心,静思反省,从而走得更远。
这世上没有一步登天的云梯,也没有一蹴而就的成功。
所有的果实,都是在循序渐进的积累中,慢慢结下的。
这时候,静就显得尤为重要。
浮躁的人,等不及花开,也等不及天晴。
唯有心静,才能在这漫长的岁月中,掌控住自己的心,看清这迷雾中的前路。
第二课:节俭的力量▌俭以养德。
诸葛亮忠告孩子要节俭,以培养自己的德行。
周国平先生曾经说过:事实上,一个人为维持生存和健康所需要的物品并不多,超乎此的属于奢侈品。
它们固然提供享受,但更强求服务,反而成了一种奴役。
懂得节俭,意味着既能克制住冲动消费、为虚荣买单的欲望,也意味着明白生活中哪些需求更重要,分得清主次,这其实是一种很了不起的才华。
在收入有限的情况下,把钱切实地花在值得的地方,过一种高性价比的生活,才是聪明的做法。
第三课:淡然的力量▌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诸葛亮告诉孩子,一个人如果不把眼前的名利看得轻淡,就不会有明确的志向,不能静下心来全神贯注地学习,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目标。
若是一个人被欲望充塞,他的生活纵有繁华,也必将拥挤不堪,庸俗难耐。
而当你淡泊宁静,克制欲望,内心清澈而干净,你的生活即使平淡,也一定有着素雅的清欢,安静的丰盈。
愿你怀揣一颗素心,在清淡却有味的生活中,活出温暖的光芒。
诸葛亮给儿子书信中的告诫《诫子书》
诸葛亮给儿子书信中的告诫《诫子书》让我们来看看大名鼎鼎的诸葛孔明,是怎么给儿子上课的:第一课:宁静的力量“静以修身非宁静无以致远须学静也”诸葛亮忠告孩子,宁静才能够修养身心,静思反省。
不能够静下来,则无法有效的计划未来。
而且学习的首要条件,就是有安宁的环境。
现代人多数终日忙碌,您是否应在忙乱中静下来,反思一下人生的方向?第二课:节俭的力量“俭以养德”他告知孩子要节俭,以培养自己的德行。
审慎理财,量入为出,不但可以摆脱负债的困扰,更可以过着纪律的俭朴生活,不会成为物质的奴隶。
在鼓励消费的文明社会,您有否想过节俭的好处呢?第三课:计划的力量“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告诉孩子要计划人生,不要事事讲求名利,才能够了解自己的志向。
要静下来,才能够把将来细心计划妥当。
面对未来,您有理想吗?您有使命感吗?您有自己的价值观吗?第四课:学习的力量“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告诉孩子宁静的环境对学习大有助益,当然配合专注的平静心境,就更加事半功倍。
诸葛亮不是天才论的信徒,他相信才能是学习的结果。
您有否全心全力的学习?您是否相信努力才有成就?第五课:增值的力量“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他忠告孩子,人生的投资要想增值先要立志,不愿意努力学习,就不能够增加自己的才干。
但学习的过程中,决心和毅力非常重要,因为缺乏了意志力,就会半途而废。
您是否想过,一鼓作气人多,坚持到底人少的道理?第六课:速度的力量“怠慢则不能励精”他警告孩子凡事拖延就不能够快速的掌握要点。
电脑的普及代表速度时代的来临,想不到一千八百多年前的智能,也一样与今天不谋而合。
快人一步,不但容易达到理想,而且有更多的时间去修正与改善!第七课:性格的力量“险躁则不能冶性”诸葛亮忠告孩子,太过急躁就不能够陶冶性情。
心理学家说:“思想影响行为,行为影响习惯,习惯影响性格,性格影响命运。
”诸葛亮明白生命中要做出种种平衡取舍,要“励精”,也要“冶性”。
您要提升自己性格的品质吗?第八课:时间的力量“年与时驰意与岁去”他警告孩子时光飞逝如梭,意志力又会被时间消磨掉,“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
诸葛亮《诫子书》原文及译文
诸葛亮《诫子书》原文及译文[作者简介]诸葛亮,字孔明,琅琊人。
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官至丞相。
这篇《诫子书》是写给儿子诸葛乔的。
[原文]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韬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岁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
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译文]君子的品行,以安静努力提高自己的修养,以节俭努力培养自己的品德。
不恬淡寡欲就不能显现出自己的志向,不宁静安稳就不能达到远大的目标。
学习必须静下心来,才干必须学习才能增长。
不学习就不能有广博的才干,没有志向就不能成就学业。
怠慢便不能振奋精神,冒险急噪便不能治理品性。
年华随时间流逝,意志随岁月消磨,于是枝枯叶落,大多不能对社会有所作为。
等到悲凉地守着贫穷的小屋时,后悔又怎么来的及呢?最近在看三国,感觉还是学到不少东西,三国人物的志向远大,才华横溢,智谋过人等特性,真让我叹服啊!中国的历史真是博大啊,应该好好学学!《诫子书》是诸葛亮写给其子诸葛瞻的,全文短短八十六字,虽阐述的是敬业奉献、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深刻道理,读来发人深省。
《诸葛亮》【原文】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译文】君子的品德,靠静来修身,靠俭来养德,不抛开功名利禄就不能表明自己崇高的志向,不做到安静就不能高瞻远瞩。
学习必须安静焉,才能来源于学习,不学习无法扩展才能,没有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有甩成就。
享乐过度就不能挂历精神,暴躁就不能陶冶性情。
年华和时光一同逝去了,意志和时间一同消失了,象枯枝败叶一样凋落,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晚年守着破房子痛惜过去,还怎能来得及呢?【阅读训练】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静以修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俭以养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非澹泊无以明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非宁静无以致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本文作者就哪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从这几个方面又是怎样展开论述的?答:3.作者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答:4.文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用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请写出这两句话。
诸葛亮《诫子书》原文及译文
诸亮《诫子书》原文及译文[作者简介]诸亮,字孔明,琅琊人。
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官至丞相。
这篇《诫子书》是写给儿子诸乔的。
[原文]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韬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岁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
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译文]君子的品行,以安静努力提高自己的修养,以节俭努力培养自己的品德。
不恬淡寡欲就不能显现出自己的志向,不宁静安稳就不能达到远大的目标。
学习必须静下心来,才干必须学习才能增长。
不学习就不能有广博的才干,没有志向就不能成就学业。
怠慢便不能振奋精神,冒险急噪便不能治理品性。
年华随时间流逝,意志随岁月消磨,于是枝枯叶落,大多不能对社会有所作为。
等到悲凉地守着贫穷的小屋时,后悔又怎么来的及呢?最近在看三国,感觉还是学到不少东西,三国人物的志向远大,才华横溢,智谋过人等特性,真让我叹服啊!中国的历史真是博大啊,应该好好学学!《诫子书》是诸亮写给其子诸瞻的,全文短短八十六字,虽阐述的是敬业奉献、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深刻道理,读来发人深省。
《诸亮》【原文】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译文】君子的品德,靠静来修身,靠俭来养德,不抛开功名利禄就不能表明自己崇高的志向,不做到安静就不能高瞻远瞩。
学习必须安静焉,才能来源于学习,不学习无法扩展才能,没有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有甩成就。
享乐过度就不能挂历精神,暴躁就不能冶性情。
年华和时光一同逝去了,意志和时间一同消失了,象枯枝败叶一样凋落,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晚年守着破房子痛惜过去,还怎能来得及呢?【阅读训练】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静以修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俭以养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非澹泊无以明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非宁静无以致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本文作者就哪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从这几个方面又是怎样展开论述的?答:3.作者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答:4.文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用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请写出这两句话。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3、诫子书-诸葛亮原文、注释、译文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论语》十二章》原文、译文、注释、作者介绍原文诫子书【作者】诸葛亮【朝代】三国时期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译文注释有道德修养的人,依靠内心安静来修养身心,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
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勤奋学习。
如果不学习就无法增长自己的才干,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
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险草率、急躁不安就不能修养性情。
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逐渐消逝。
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困守在自己穷困的破舍里,到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诫子书赏析这是诸葛亮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
从文中可以看作出诸葛亮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此书中。
全文通过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非常深切,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古代家训,大都浓缩了作者毕生的生活经历、人生体验和学术思想等方面内容,不仅他的子孙从中获益颇多,就是今人读来也大有可借鉴之处。
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被后人誉为“智慧之化身”,他的《诫子书》也可谓是一篇充满智慧之语的家训,是古代家训中的名作。
《诫子书》的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
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对比鲜明。
在《诫子书》中,诸葛亮教育儿子,要“澹泊”自守,“宁静”自处,鼓励儿子勤学励志,从澹泊和宁静的自身修养上狠下功夫。
他说,“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意思是说,不安定清静就不能为实现远大理想而长期刻苦学习,要学得真知必须使身心在宁静中研究探讨,人们的才能是从不断的学习中积累起来的;不下苦功学习就不能增长与发扬自己的才干;没有坚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学业成功。
初中语文 古诗文赏析 诸葛亮《诫子书》原文、译文及赏析
诸葛亮《诫子书》原文、译文及赏析诫子书诸葛亮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慆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译文】君子的行为操守,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
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
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
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
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注释】⑴诫:警告,劝人警惕。
⑵夫(fú):段首或句首发语词,引出下文的议论,无实在的意义。
君子:品德高尚的人。
指操守、品德、品行。
⑶修身:个人的品德修养。
⑷养德:培养品德。
⑸澹(dàn)泊:也写做“淡泊”,清静而不贪图功名利禄。
内心恬淡,不慕名利。
清心寡欲。
明志:表明自己崇高的志向。
⑹宁静:这里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
致远:实现远大目标。
⑺才:才干。
⑻广才:增长才干。
⑼成:达成,成就。
⑽慆(tāo)慢:漫不经心。
慢:懈怠,懒惰。
励精:尽心,专心,奋勉,振奋。
⑾险躁:冒险急躁,狭隘浮躁,与上文“宁静”相对而言。
治性:“治”通“冶”,陶冶性情。
⑿与:跟随。
驰:疾行,这里是增长的意思。
⒀日:时间。
去:消逝,逝去。
⒁遂:于是,就。
枯落:枯枝和落叶,此指像枯叶一样飘零,形容人韶华逝去。
⒂多不接世:意思是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
接世,接触社会,承担事务,对社会有益。
有“用世”的意思。
⒃穷庐:破房子。
⒄将复何及:又怎么来得及。
⒅淫慢:过度的享乐,懈怠。
淫:过度。
【创作背景】这篇文章当作于蜀汉建兴十二年(元234年),是诸葛亮晚年写给他八岁的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
诸葛亮《诫子书》的10个教育理念
诸葛亮《诫子书》的10个教育理念作者:李君系来源:《财富生活·下半月》2019年第03期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诫子书》是诸葛亮临终前写给8岁儿子诸葛瞻(后任蜀汉军师、将军)的一封家书,短短的86个字蕴含了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不仅是每个人修身养性的参考,也对育儿教子有非常强的借鉴意义。
北京师范大学认知与神经科学研究所副教授李君为我们进行了讲解,我们一起来看看。
第一课:宁静的力量诸葛亮忠告孩子,宁静才能够修养身心,静思反省。
处在平和状态时,孩子不仅能主动完成很多活动,而且非常专注。
心理学家认为,儿童天生有安静的能力,但常因家长喋喋不休、见缝插针的“教育”,让孩子也跟着浮躁起来。
因此,父母要以身作则,为孩子制造一个安静的环境。
第二课:节俭的力量“俭以养德”,忠告孩子要节俭,审慎理财,量入为出,才能避免成为物质的奴隶。
但如今,不少孩子的头脑中几乎没有“节俭”这一概念,不懂得物尽其用,浪费现象随处可见。
“自古纨绔无伟男”,家长要从日常琐事教育孩子节俭,如孩子忘关水龙头,家长可让他说出水的5个用途,并告知如果人人不节约用水,将来就没水喝,也不能洗衣、洗澡、做饭、洗菜……孩子更容易理解和做到。
第三课:淡泊的力量“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忠告孩子不要过分讲求名利,静心反思,才能了解自己的志向。
当今社会浮躁,孩子也深受影响。
如问起孩子的志向,不少人会回答当有钱人、大老板、大官。
要让孩子学会淡泊名利,家长首先要以身作则,不攀比,给孩子最适合的东西,而不是最贵、最有名的东西。
其次,若孩子在学校被爱攀比的小朋友影响,家长要及时扭转孩子的价值观。
第四课:学习的力量“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才能是学习的结果,若心境专注,则事半功倍。
诫子书
诫子书两汉:诸葛亮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淡泊一作:澹泊;淫慢一作:慆慢)译文及注释译文君子的行为操守,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
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
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
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
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注释诫:警告,劝人警惕。
夫(fú):段首或句首发语词,引出下文的议论,无实在的意义。
君子:品德高尚的人。
指操守、品德、品行。
修身:个人的品德修养。
养德:培养品德。
澹(dàn)泊:也写做“淡泊”,清静而不贪图功名利禄。
内心恬淡,不慕名利。
清心寡欲。
明志:表明自己崇高的志向。
宁静:这里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
致远:实现远大目标。
才:才干。
广才:增长才干。
成:达成,成就。
慆(tāo)慢:漫不经心。
慢:懈怠,懒惰。
励精:尽心,专心,奋勉,振奋。
险躁:冒险急躁,狭隘浮躁,与上文“宁静”相对而言。
冶性:陶冶性情。
与:跟随。
驰:疾行,这里是增长的意思。
日:时间。
去:消逝,逝去。
遂:于是,就。
枯落:枯枝和落叶,此指像枯叶一样飘零,形容人韶华逝去。
多不接世:意思是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
接世,接触社会,承担事务,对社会有益。
有“用世”的意思。
穷庐:破房子。
将复何及:又怎么来得及。
淫慢:过度的享乐,懈怠。
淫:过度。
创作背景这篇文章当作于蜀汉建兴十二年(元234年),是诸葛亮晚年写给他八岁的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
诸葛亮一生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启示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启示
“非淡泊无以明智,非宁静无以致远”,意思是不把眼前的名利看得轻淡就不会有明
确的志向,不能平静地学习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目标。
该剧出自三国时期诸葛亮写给儿子的《诫子书》。
《诫子书》创作背景:
这篇文章当做于蜀汉建兴十二年(元年),就是诸葛亮晚年寄给他八岁的儿子诸葛瞻
的一封家书。
诸葛亮一生为国,鞠躬尽瘁。
他为了蜀汉国家事业日夜操劳,顾不上亲自教
育儿子,于是写出这篇书信劝诫诸葛瞻。
《诫子书》赏析:
《诫子书》的主旨就是教诲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必须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懒
怠倔险躁。
文章归纳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于紧紧围绕一个“静”字予以阐释,同时把
失利归咎于一个“难当”字,对照独特。
在《诫子书》中,诸葛亮教育儿子,要“淡泊”自守,“宁静”自处,鼓励儿子勤学
励志,从淡泊和宁静的自身修养上狠下功夫。
他说,“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
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诸葛亮教育儿子切勿心浮气躁,谈吐荒谬。
在书信的后半部分,他则以慈父的口吻谆
谆教导儿子:允文允武不不懈努力,老大徒伤悲。
这话看上去不过就是老生常谈罢了,但
它就是慈父教导儿子的,字字句句就是心中真话,就是他人生的总结,因而格外令人珍视。
诸葛亮去世前写给儿子的一封信,仅86字,却说透一生!
诸葛亮去世前写给儿子的一封信,仅86字,却说透一生!提起千古名相诸葛亮,相信大家都不陌生。
他在中国历史上一直被誉为贤相的典范,智慧的化身,还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然而,他的智慧不仅在战场上,在教育孩子方面也能完胜数人。
其中最有名的就数他临终前写给儿子的这封信。
《诫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
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诫子书》是诸葛亮对其一生的总结,也是一篇充满智慧之语的家训!读懂他的拳拳心语,你便读懂了人生。
01静以修身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走至人生尽头,最后的叮咛,语重心长,“静”重复出现了三次。
在诸葛亮看来,做人也好,做学问也罢,首先得保持一份宁静淡然的心境。
修行一生,筹谋一世,他最大的感悟或许可浓缩成一个字:静。
诸葛亮出生在山东琅琊一个名门望族,可他3岁丧母,8岁丧父,从此跟随叔叔生活。
17岁那年,叔叔也去世了。
之后他搬到湖北一个叫隆中的小山村,他一边种地养活自己和姐弟,一边坚持读书,学习圣贤之道。
这一蛰伏,就是十年。
这十年,他以静以修身,博观厚积,砥砺深耕,年复一年,为日后终将到来机会做准备。
诸葛亮27岁那年,他等来了刘备三顾茅庐。
从此,诸葛亮将积蓄的能力全都用在匡扶大业上,缔造出火烧赤壁、草船借箭等一个又一个神话。
怀才的人,终会遇见良机。
宁静的心,才能超越自己。
02俭以养德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诸葛亮一生节俭,在《自表后主》一文中自述家产时写道:“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也。
”享乐,是人之本能。
人在贫穷之时能保持节俭或许平常,而富贵之后还能继续坚守节俭,便是一种高尚。
这也是为何喜欢以成败论英雄的国人,会将诸葛亮捧向神坛的重要原因。
高尚的道德,才是人生事业最大的成功。
诸葛亮《诫子书》与《诫外甥书》翻译及欣赏
诸葛亮《诫子书》与《诫外甥书》翻译及欣赏诸葛亮《诫子书》与《诫外甥书》翻译及欣赏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诸葛亮《诫子书》与《诫外甥书》翻译及欣赏的内容,仅供参考!诸葛亮《诫子书》中“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名句,但是估计很多人没有记下诸葛亮完全的《诫子书》,《诫外甥书》更是很少有人知道。
“两书”都是仅短短数言,前者86个字,后者87个字,加上标点都不到百字。
但是对于做人、处世、修养、学习、志向都做了精辟的分析与忠告。
影响了中国两千余年。
何时读起都历久常新。
至理名言,在今天仍具有其重要的参考价值。
当今的社会是个物欲横流、极其烦躁的社会,宁静致远以从多少人的心底融化。
古典名言之所以能留传至今,定是被实践检验的有效真理。
无欲则刚,厚积薄发。
能够参悟其中,定会带来收获。
诸葛亮是中国古代(东汉末年、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教育家。
正因为诸葛亮的政治、军事计谋超群,才助刘备入川建立蜀国,并与曹操、孙权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虽未能光复汉业,却也有效阻止曹操等人背叛汉王朝的步伐,相应地推迟了中国各族人民的诸侯割据;同时,成就了诸葛亮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所享有的重要地位。
诸葛亮本系山东人氏,淡泊名利,自刘备、关羽、张飞等兄弟三顾茅庐之后,成为刘备麾下最得力的行政管理、军事指挥干将。
不但对军事谋略颇有研究,而且还对教育问题十分重视。
恰恰由于他的不懈努力,才铸就蜀国从古至今政治、经济、文化等文明的基础。
特别是他在《诫子书》中对道德、修养、教育方法的重视,影响了近二千年来诸葛家后代和有志青年,更值得我们今天对加强自身建设和子孙教育的重视。
--《诫子书》(原文)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诫子书》原文赏析
《诫子书》原文赏析《诫子书》原文赏析1原文: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澹泊一作:淡泊;淫慢一作:慆慢)诗词赏析:古代家训,大都浓缩了作者毕生的生活经历、人生体验和学术思想等方面内容,不仅他的子孙从中获益颇多,就是今人读来也大有可借鉴之处。
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被后人誉为“智慧之化身”,他的《诫子书》也可谓是一篇充满智慧之语的家训,是古代家训中的名作。
__阐述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深刻道理,读来发人深省。
它也可以看作是诸葛亮对其一生的总结,后来更成为修身立志的名篇。
《诫子书》的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明志成语解释">淡泊致远成语解释">澹泊明志,宁静致远成语解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
__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成功之母成语解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对比鲜明。
在《诫子书》中,诸葛亮教育儿子,要“澹泊”自守,“宁静”自处,鼓励儿子勤学励志,从澹泊和宁静的自身修养上狠下功夫。
他说,“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意思是说,不安定清静就不能为实现远大理想而长期刻苦学习,要学得真知必须使身心在宁静中研究探讨,人们的才能是从不断的学习中积累起来的;不下苦功学习就不能增长与发扬自己的才干;没有坚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学业成功。
《诸葛亮教育儿子切忌心浮气躁,举止荒唐。
在书信的后半部分,他则以慈父的口吻谆谆教导儿子:老大徒伤悲成语解释">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这话看起来不过是老生常谈罢了,但它是慈父教诲儿子的,字字句句是心中真话,是他人生的总结,因而格外令人珍惜。
这篇《诫子书》,不但讲明修身养性的途径和方法,也指明了立志与学习的关系;不但讲明了宁静淡泊的重要,也指明了放纵怠慢、偏激急躁的危害。
诸葛亮家训全文译文
诸葛亮家训全文译文诸葛亮家训全文译文夫君子之行出自《诫子书》诸葛亮(选自《诸葛亮集》),“夫”是句首发语词,用于引起下文的议论,无实意,“君子”指有道德修养的人,“行”指操守,品德。
下面是小编带来的诸葛亮家训全文译文,希望对你有帮助。
诸葛亮家训全文译文原文:夫君子之行①,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②无以明志,非宁静③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④,险躁则不能治性⑤。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⑥,多不接世⑦,悲守穷庐⑧,将复何及!【注释】①行:行为作风。
②淡泊:恬静寡欲,不图功名富贵;生活简朴,不追求享受。
③宁静:心情安静,专心致志。
④淫慢:放纵轻浮。
励精:振奋精神,精益求精。
⑤险躁:浮躁,不冷静;治性:陶冶情操。
⑥枯落:干枯衰落,此指年老力衰,学无所成。
⑦接世:接触社会。
⑧穷庐:简陋的房屋。
释义:一个德才兼备者的操行,以静心来修炼性情,以恭俭来涵养品德。
做不到恬淡寡欲就不能表明志向,做不到平和宁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理想。
学习需要心静,成材必须学习。
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不可能学有所成。
年龄会同时光一起逝去,意志会随岁月一天天消磨,最后精力衰竭而学识无成,大多不被社会所用,到那时悲哀地守着没有前途的家,即使后悔也来不及了。
解读:这篇文章作于蜀汉建兴十二年(元234年),是诸葛亮晚年写给他八岁的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
诸葛亮一生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他为了蜀汉日夜操劳,顾不上亲自教育儿子,于是写下这篇书信告诫诸葛瞻。
全文短短八十六字,阐述敬业奉献、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深刻道理,读来发人深省。
诸葛亮写此书,以古代贤者所应具有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素质要求谆谆告诫他的儿子。
他以政治家的胸襟和眼光,结合切身经验,要求子孙从修身养德做起,励志勤学,为将来报效国家、建功立业做好准备。
诸葛亮在信中指出,“淡泊”、“宁静”是陶冶高尚情操、树立远大志向的前提。
《诫子书》原文、译文及赏析—中考必修
《诫子书》原文、译文及赏析—中考必修原文:诫子书诸葛亮〔两汉〕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淡泊一作:澹泊;淫慢一作:慆慢;治性一作:冶性)译文:有道德修养的人,依靠内心安静来修养身心,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品德。
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勤奋学习。
如果不学习就无法增长自己的才干,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
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险草率、急躁不安就不能修养性情。
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逐渐消逝。
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困守在自己穷困的破舍里,到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注释:诫:警告,劝人警惕。
子:一般认为是指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
书:书信。
夫(fú):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
君子:品德高尚的人。
行:指操守、品德、品行。
静: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
以:连词,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
修身:修养身心。
养德:培养品德。
淡泊:内心恬淡,不慕名利。
无以: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没办法。
明志:明确志向。
明:明确、坚定。
宁静:这里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
致远:达到远大目标。
致:达到。
才:才干。
广才:增长才干。
广:增长。
成:达成,成就。
淫慢:放纵懈怠。
淫:放纵。
慢:懈怠。
励精:振奋精神。
励:振奋。
险躁:轻薄浮躁。
与上文“宁静”相对而言。
险:轻薄。
治性:修养性情。
治:修养。
年与时驰:年纪随同时光飞快逝去。
与:跟随。
驰:疾行,指飞速逝去。
意与日去:意志随同岁月而丧失。
日:时间。
去:消逝,逝去。
遂:最终。
枯落:凋落,衰残。
比喻人年老志衰,没有用处。
多不接世:意思是,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
穷庐: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
将复何及:又怎么来得及。
诸葛亮诫子书书法-名家书法作品欣赏
书。
诸葛亮家训《诫子书》原文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慆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国礼书法家观山六尺横幅书法《诫子书》(作品来源:易从网)观山,原名:田观朝,易从网签约书法家。
其书画作品经国务院国宾礼专家评审委员会认定为“中国国礼作品”,并聘为“国务院国宾礼特供书画艺术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观山行书书法诫子书气势磅礴,刚劲有力,犹如行云流水般飘逸自在,很多人喜欢这个字体,是因为它干净利落的笔锋当中,仍给人柔和自在之感,也是很多人心目中最漂亮的字体。
古代家训,大都浓缩了作者毕生的生活经历、人生体验和学术思想等方面内容,不仅他的子孙从中获益颇多,就是今人读来也大有可借鉴之处。
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被后人誉为“智慧之化身”,他的《诫子书》也可谓是一篇充满智慧之语的家训,是古代家训中的名作。
文章阐述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深刻道理,读来发人深省。
它也可以看作是诸葛亮对其一生的总结,后来更成为修身立志的名篇。
张锁平,尤爱书法,幼承庭训,得其家传,对汉隶、魏碑用功最勤,近年来言传身教收获颇丰。
1982、1985其作品其作品入选国家书展、2003获中国书法网络大赛金奖、并入编《中国书画名家大典》,其作品在《中国楹联报》、《开封日报》、《汴梁晚报》《、黄河风》等诸家媒体相继刊登至今。
实力派书法家张锁平书法诫子书,古朴典雅,入木三分,方圆兼施,沉着大方,笔势沉稳,字体精妙;张锁平书法在结体上,结构精巧,造型优美,于飘逸中见稳妥,于典雅中见遒劲,的确是优秀书法之典范。
《诫子书》的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
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对比鲜明。
孔德文新品楷书《诫子书》(作品来源:易从网)孔德文,78年生于献县,孔子第七十七代玄孙。
诸葛亮诫子书翻译
诸葛亮诫子书翻译诸葛亮〔两汉〕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淡泊一作:澹泊;淫慢一作:慆慢)徐朝江楷书书法《诫子书》译文及注释译文有道德修养的人,依靠内心安静来修养身心,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
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勤奋学习。
如果不学习就无法增长自己的才干,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
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险草率、急躁不安就不能修养性情。
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逐渐消逝。
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困守在自己穷困的破舍里,到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注释诫:警告,劝人警惕。
子:一般认为是指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
书:书信。
夫(fú):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
君子:品德高尚的人。
行:指操守、品德、品行。
静: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
以:连词,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
修身:修养身心。
养德:培养品德。
淡泊:内心淡泊,不慕名利。
什么都没有:什么都带不来,什么都做不了。
明志:明确志向。
明:明确、坚定。
宁静:在这里,它的意思是安静,集中注意力,不分散注意力。
致远:达到远大目标。
致:达到。
才:才干。
广才:增长才干。
广:增长。
成:达成,成就。
淫慢:放纵懈怠。
淫:放纵。
慢:懈怠。
励精:振奋精神。
励:振奋。
险躁:轻薄浮躁。
与上文“宁静”相对而言。
险:轻薄。
治性:修养性情。
治:修养。
与时俱进:年龄随着时间飞逝。
并且:跟随。
驰:疾行,指飞速逝去。
意与日去:意志随同岁月而丧失。
日:时间。
去:消逝,逝去。
遂:最终。
枯落:凋落,衰残。
比喻人年老志衰,没有用处。
多不接世:意思是,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
穷庐: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
2023年读《诫子书》有感
2023年读《诫子书》有感2023年读《诫子书》有感1诸葛亮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他不仅在我国家喻户晓,就是在全世界也很有名气。
我认真地读了他教育自己儿子的.《诫子书》,深受教育。
诸葛亮说:“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意思是:要找自己身上的缺点,并改正,节约才有道德。
诸葛亮说:“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意思是:想要学习必须安静,想要成才必须学习。
诸葛亮说:“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意思是:不学习就不能成才,没有志气就不能学成。
这样一来,“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随成枯落,终不济事,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一个没有真才实学的人,等到老了就受穷受苦,对世界也没有益处。
我从《诫子书》的意义看,应当把身上的缺点找出来改掉,节约我的零花钱绝不乱花。
要做到有高尚的品德,学习的时候必须静下心来,聚精会神地学习。
从今以后我要热爱学习,做个好学的好孩子。
2023年读《诫子书》有感2诸葛亮也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言中。
通过这些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如此深切。
诸葛亮的《诫子书》读后感一:诸葛亮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留芳千古的谋略家。
今天爸爸推荐我读他写的《诫子书》,让我从他教育儿子的侧面懂得了他超人的智慧不是天下掉下来的,而是他修身、立志、勤奋和学习的结果。
《诫子书》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__主张通过静来个修身,通过俭来养德。
教育他的儿子要有远大志向,并通过努力学习增长才干来实现志向,而要学习好知识就要宁静专一。
否则年华将随时光而飞驰,人的斗志也将随岁月而流逝,最终将象枯树一样枯败零落,成为社会无用之材,悲哀地坐守穷困的草舍,到老了一事无成,后悔莫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诸葛亮作为三国时代的著名人物,在对孩子的教育方法上也很有一套。
他给儿子上的十堂课中,通过简洁个语言阐述了很深刻的道理,使人受用无穷。
第一课:宁静的力量“静以修身”、“非宁静无以致远”、“学须静也”诸葛亮忠告孩子宁静才能够修养身心,静思反省。
不能够静下来,则不可以有效的计划未来,而且学习的首要条件,就是有宁的环境。
现代人大多数终日忙碌,你是否应在忙乱中静下来,反思人生方向?第二课:节俭的力量“俭以养德”诸葛亮忠告孩子要节俭,以培养自己的德行。
审慎理财,量入为出,不但可以摆脱负债的困扰,更可以过着纪律的简朴生活,不会成为物质的奴隶。
在鼓励消费的文明社会,你有否想过节俭的好处呢?第三课:计划的力量“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忠告孩子要计划人生,不要事事讲求名利,才能够了解自己的志向,要静下来,才能够细心计划将来。
面对未来,你有理想吗?你有使命感吗?你有自己的价值观吗?第四课:学习的力量“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诸葛亮忠告孩子宁静的环境对学习大有帮助,当然配合专注的平静心境,就更加事半功倍。
诸葛亮不是天才论的信徒,他相信才能是学习的结果。
你有否全心全力的学习?你是否相信努力才有成就?第五课:增值的力量“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忠告孩子要增值先要立志,不愿意努力学习,就不能够增加自己的才干。
但学习的过程中,决心和毅力非常重要,因为缺乏了意志力,就会半途而废。
你有否想过,一鼓作气人多,坚持到底人少的道理?第六课:速度的力量“怠慢则不能励精”诸葛亮忠告孩子凡事拖延就不能够快速的掌握要点。
计算机时代是速度的时代,样样事情讲求效率,想不到一千八百多年前的智能,也一样不谋而合。
快人一步,不但理想达到,你有否想过,有更多时间去修正及改善?第七课:性格的力量“险躁则不能冶性”诸葛亮忠告孩子太过急躁就不能够陶冶性情。
心理学家说:“思想影响行为,行为影响习惯,习惯影响性格,性格影响命运。
”诸葛亮明白生命中要作出种种平衡,要“励精”,也要“冶性”。
你要提升自己性格的品质吗?第八课:时间的力量“年与时驰”、“意与岁去”诸葛亮忠告孩子时光飞逝,意志力又会随着时间消磨,“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时间管理”是个现代人的观念,细心想一想,时间不可以被管理,每天二十四小时,不多也不少,惟有管理自己,善用每分每秒。
请你想一想,你有蹉跎岁月吗?第九课:想象的力量“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诸葛亮忠告孩子时光飞逝,当自己变得和世界脱节,才悲叹蹉跎岁月,也于事无补。
要懂得居安思危,才能够临危不乱。
想象力比知识更有力量。
你有没有从大处着想,小处着手,脚踏实地,规划是人生呢?第十课:精简的力量以上诸葛亮写给儿子的一封信,只用了短短八十六字,精简地传递了具体的讯息。
我相信精简的表达源于清晰的思想,长篇大论的内容,容易令人生厌,精简沟通更有效果。
你懂得言之有物地精简沟通吗?毛主席作为政治家,对三国人物的研究颇有深度。
他在看《三国》时,将其中的道理和智慧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毛主席喜欢看古典文学作品,看过之后会提炼出其中的精华。
他在品读三国人物时,见地颇深。
袁绍、刘备、孙权优柔寡断我(毛泽东)是提倡政治家办报的,但有些同志是书生,最大的缺点是优柔寡断。
袁绍、刘备、孙权都有这个缺点,都是优柔寡断,而曹操则是多谋善断。
我们做事情不要独断,要多谋,但多谋还要善断,不要多谋寡断,也不要多谋寡要,没有抓住要点,言不及义,这都不好。
听了许多意见之后,要一下子抓住问题的要害。
曹操批评袁绍,说他志大智少,色厉而内茬,就是说没有头脑。
蜀汉灭亡的原因就是诸葛亮的隆中对隆中对是诸葛亮未出茅庐之时向刘备提出的谋取天下、复兴汉室的战略建议。
诸葛亮为刘备策划的战略目标是恢复汉室,统一天下。
具体步骤分两步走,第一步是占据荆州、益州,建立根据地:第二步是兵分两路,进取中原。
毛泽东评点说:“其始误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
其终则关羽、刘备、诸葛亮三分兵力,安得不败。
”认为造成蜀汉灭亡的原因就是诸葛亮的隆中对。
三分兵力使本已弱势的蜀汉政权兵力不得集中,国势分散,战而无功,最终灭亡。
“亮宜自临阵”失街亭、斩马谡是一件亦悲亦壮的历史事件,评书中说,京戏中唱,都以此来颂扬诸葛亮爱惜人才、执法严明。
毛泽东则不然,他对此有独到的见解。
毛泽东评点道:“初战亮宜自临阵。
”认为街亭之战诸葛亮应大军挺进,临阵调度,不应分散兵力、委责于人。
诸葛亮初次北伐失利的原因不在于街亭之败,而在于诸葛亮用兵无法,调度失略。
张合围困马谡之时,诸葛亮当北进街亭,策应马谡,与张合展开决战,战胜张合。
这就是毛泽东评点中所说的“亮宜自临阵”的关键所在。
“司马懿敌孔明之智”明帝青龙二年(公元二三四年),诸葛亮率十万大军出斜谷(今陕西省眉县西南),筑防于渭水南原。
明帝命司马懿抵御蜀军。
诸葛亮大军远道而来,利在速战,司马懿坚守不出。
诸葛亮多次挑战,诸将欲与亮战,司马懿皆不从,按兵不动,静待其衰。
亮无奈派人送给司马懿“巾帼妇人之饰”,以激怒司马懿出兵应战。
司马懿知亮计已穷,佯装大怒上表朝廷请求决战,朝廷不允,并派骨鲠之臣辛毗杖节监军,不许魏军出战。
司马懿能忍常人所不能忍,假藉王命制御诸将是其智略的显现。
司马懿更大的智略还在于不战,使亮自败。
因此,毛泽东评点时说“司马懿敌孔明之智”。
毛泽东曾说,司马懿是个了不起的人物,我看有几手比曹操高明。
品刘备毛泽东曾多次谈论刘备,其褒贬十分中肯。
他对刘备的赞赏,主要集中于刘备善于用人,善于团结各方人士。
1957年3月20日,毛泽东乘专机自南京飞往上海,聊起了“煮酒论英雄”的故事。
曹操说: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
刘备问:谁能当之?曹操以手指刘备后又自指说: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
尽管刘备比曹操所见略逊,但刘备这个人会用人,能团结人,终成大事。
他多次强调刘备善于用人,有很强的组织能力。
刘备的缺点,毛泽东认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好感情用事,这是刘备的最大缺点。
1949年3月24 日,毛泽东由西柏坡至北平,路经刘备家乡河北涿州时,对警卫员们说:这里就是《三国演义》中说的“桃园三结义”的地方。
刘备的野心大……但他志大才疏学识浅,好感情用事,在许多问题上用感情代替了政策。
因为想报二弟关羽被东吴杀害之仇,置江山社稷于不顾,不听诸葛亮等谋臣的劝阻,贸然负气出兵,结果被东吴打得大败而归,自己无颜再回成都见诸葛亮和文武百官,死在临近湖北的四川省东部奉节县东的白帝城。
二是这个人不能区分主次矛盾,因此导致了失败。
1941年初皖南事变后,毛泽东借用刘备的例子,指出对于各部分的国民党人,应当采取不同的政策。
毛泽东说:三国时期,荆州失守,蜀军进攻东吴,被东吴将领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打得大败,其原因就在于刘备没有区分与处理好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关系,在谋略中没有抓住主要矛盾。
曹刘是主要矛盾,孙刘是次要矛盾。
孙刘的矛盾是统一战线内部的矛盾。
刘备不了解这一点,所以当孙权数次征讨荆州时,刘备派了根本不执行“以联吴为根本、争夺荆州要有理有节”方针的关羽去驻守。
在讲述了关羽大意失荆州之后,他接着说:刘备见关羽被杀,荆州丢失,遂起兵攻打东吴,众臣苦谏都不听,最终导致兵败身亡。
鉴于这些,毛泽东在1958年3月的成都会议上曾明确指出:三国时刘备不好,还是老头子挂帅。
周瑜是个“青年团员” 对《三国演义》这部历史小说,毛泽东早在青少年时期就十分喜爱。
他说:“读《三国》,不但要看战争,看外交,而后要看组织周瑜是个“青年团员”对《三国演义》这部历史小说,毛泽东早在青少年时期就十分喜爱。
他说:“读《三国》,不但要看战争,看外交,而后要看组织。
”早在井冈山时期,打土豪时,毛泽东还想在土豪家里能找到《三国演义》之类的书来读。
在毛泽东的著作、报告、讲话、演说当中,引用《三国演义》的历史故事,赋予新意,可以说不胜枚举,多有所见。
毛泽东在1953年的《青年团的工作要照顾青年的特点》中说:“曹操带领大军下江南,攻打东吴。
那时,周瑜是个…青年团员‟,当东吴的统帅,程普等老将不服,后来说服了,还是由他当,结果打了胜仗”。
毛泽东用这个故事教育我们,要重视选拔青年干部,不能论资排辈,要看能力,靠德才兼备。
品曹操毛泽东年轻时就对曹操十分推崇。
1918年8月,他路过河南,特地与罗章龙、陈绍休三人到许昌瞻仰魏都旧墟,凭吊曹操,并与罗章龙作《过魏都》联诗一首:横槊赋诗意飞扬(罗),自明本志好文章(毛)。
萧条异代西田墓(毛),铜雀荒伧落夕阳(罗)。
诗中表达出毛泽东对曹操的钦佩之意。
在毛泽东看来,曹操是中国古代少见的一位集政治、军事、文学才能于一身的人。
因此,他在不同场合多次谈及曹操,并给予高度评价。
1952年11月1日,毛泽东视察河南安阳,参观殷墟。
他对随行人员说:漳河,就是曹操练水兵的地方。
曹操也是个了不起的人物。
他在这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还在这一带实行屯田制,使百姓丰衣足食,积蓄力量,逐渐统一北方,为后来晋统一全国打下了基础。
毛泽东反对贬损曹操,对把曹操看作奸臣的传统观念十分不满。
1957年4月10日,毛泽东在与《人民日报》负责人谈话时,为曹操辩诬:历史上说曹操是奸雄,不要相信那些演义。
其实,曹操不坏。
当时曹操是代表进步一方的,汉是没落的。
1958年8月中旬,中共中央在北戴河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
毛泽东召集各大协作区主任开会,他在会上说:我们与劳动者在一起,是有好处的。
我们感情会起变化,影响几千万干部子弟。
曹操骂汉献帝“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是有道理的。
毛泽东以这则故事来告诫领导干部不要脱离群众,可谓恰到好处。
毛泽东是一个浪漫的诗人。
他在《浪淘沙·北戴河》一词中这样写道:“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
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这是毛泽东给曹操定论的名篇。
寥寥数语,一个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的形象便跃然纸上。
毛泽东十分喜欢曹操的诗。
他说:我还是喜欢曹操的诗。
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是真男子,大手笔。
毛泽东甚至注意到了曹操的养生之道。
1961年8月,他向因病休养的胡乔木推荐曹操的《龟虽寿》一诗,说:曹操诗云:“盈缩之期,不独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此诗宜读。
1963年12月,他又写信给因病休养的林彪推荐《龟虽寿》,说此诗讲长生之道的,很好。
希你找来一读,可以增强信心。
1975年,毛泽东对北大女教师芦荻说:汉末开始大分裂,黄巾起义摧毁了汉代的封建统治,后来形成了三国,这是向统一发展的。
三国的几个政治家、军事家,对统一都有所贡献,而以曹操为最大。
“曹操结束汉末豪族混战的局面,恢复了黄河两岸的广大平原,为后来西晋的统一铺平了道路。
”在1976年的一次谈话中,毛泽东把曹操和孔子、秦始皇、朱元璋并列。
从这样的认识出发,毛泽东坚决主张为曹操翻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