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叹三教九流碑
混元三教九流图赞碑
混元三教九流图赞碑
混元三教九流图赞碑,刻于明嘉靖四十四年(公元1565年),为自称“三教中人”、“狂仙”的明世子朱载堉所绘
发现一个特别有意义的碑画,少林寺的镇寺之碑—混元三教九流图赞碑。
该图将儒、释、道三教祖师融于一体,整体看为一人,分开看为三人。
从左边看,头戴儒巾的是儒家圣人孔子的头像;从右边看,发髻带簪的是道家道尊老子的头像;去掉儒巾和发髻看,一人光头盘膝而坐,是佛教本师释迦牟尼像。
混元三教九流图赞碑拓图画
儒释道三圣共同持有一幅画卷,上绘九流图。
碑画包含了三个圆,小圆的江河湖海象征“九流”,中圆的三圣象征“儒释道三教”,大圆则代表包含一切的宇宙。
体现出了儒释道三教在中华大地的交流与融合,也体现了华夏文明内外合流、和睦相处的思想。
现在也可以理解成,全世界导人向善的宗教本为一体。
混元三教九流图赞碑文
儒释道三家本为一体,并不互相排斥,从始至今也没有看到儒家、道家、佛家的修行人相互攻击的现象。
另外还有一幅一脉相承的图——号称皇帝的漫画《一团和气图》,相传画中人物是儒家代表陶渊明、道家代表陆修静与佛家代表慧远法师,三人发生在庐山东林寺虎溪前的故事,又称'虎溪三笑'。
此图是明朝成化帝宪宗朱见深登基不久绘制。
该作品意在阐释华夏文明的中庸思想,代表了本土的儒、道与外来的佛和平共处的和谐观。
一团和气图
这两幅图画内容基本一致,绘画者用图像的形式表达了对世界和谐的美好愿望,与我们现在所提倡的和谐社会是一致的。
三教一体,九流一源,百家一理,万法一门。
少林寺欢迎词
少林寺欢迎词:各位游客朋友们首先呢,我以南阳美玉的典雅,信阳毛尖的回甘,白象方便面的鲜美,双汇火腿肠的芳香,龙门的豪情,牡丹的富贵,少林寺的博大,黄帝故里的厚重,代表着河南旅行社欢迎大家来到我们厚重,美丽的河南。
大家远道而来,辛苦了。
我是你们的导游员XX,大家可以叫我小王,今天为大家一起服务的还有我们的司机李师傅,别看我们的李师傅年龄不大,但是有十分丰富的驾龄,大家尽可以安心放心。
有需要的地方您尽管提出,我们会尽力解决,您的满意是对我们工作的最大肯定。
在此,预祝本次旅途愉快顺利。
我们今天的行程是这样安排的:上午参观少林寺,中午在景区就餐,下午参观完嵩阳书院后返回郑州,预计7点钟左右可以回到郑州。
朋友们!我们已离开了火车站,驶向郑少高速,途径新密、登封大约90分钟,就到达了我们今天的目的地——少林寺。
20年前电影少林寺的横空出世,不但让主演李连杰迅速走红,也使一直默默无闻的少林寺名声大振,海内外游客络绎不绝。
当地政府更是以武为媒,大力发展旅游业。
到了20后的今天,少林寺已经发展成为了郑州乃至河南旅游的名片,那我们就到天下第一名刹---少林寺。
感受少林功夫的独特魅力。
少林寺初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也就是公元495年,由孝文帝为安顿印度高僧跋陀而依山辟建的,因其坐落在少室山密林之中,故名“少林寺”。
三十二年后,也就是北魏孝昌三年,释迦牟尼的第28代佛徒菩提达摩历时三年来到少林,首传禅宗,影响极大,因此,少林寺被佛教界统称为“禅宗祖庭”,特别是唐初“十三棍僧救唐王”后,得到了唐王朝的重视,博得了“天下第一名刹”的美誉。
现在的少林寺不仅因其古老而神秘的佛教文化名扬天下,更因其精湛实用的少林功夫而驰名中外。
正所谓“中国功夫冠天下,天下武功出少林”,少林寺是少林武术的发源地。
少林武术也是举世公认的中国武术正宗流派。
少林寺景区还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之一。
2000年,少林寺景区被国家旅游局首批认定为----4A级旅游区。
赞叹三教九流碑
刘延东为啥赞叹三教九流碑(图)2014年4月,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到少林寺视察时,兴致勃勃地参观了《皇唐嵩岳少林寺碑》和《三教九流图赞碑》,赞叹不已。
前碑位于少林寺院大雄宝殿左侧十余米处,有秦王赐少林主教原文,名驰中外,确实值得称赞。
然而《三教九流图赞碑》刻于《小山禅师行实碑》的碑阴,如果没有导游的刻意引导,人们全然不知道它的存在,并不引人瞩目,到底有啥可赞叹的?混元三教九流图此碑有个响亮的名称——混元三教九流图赞碑,主要是图,画面将佛、道、儒三教教主绘为一体,整体看为一人,分开看则为三人,艺术地表达了三教合一这一理念。
从正面整体上看,中间一人,光头盘膝而坐,是佛教教主释迦牟尼,其双手还持有一画卷,上面绘有九流图。
而单看右侧,一人头载道冠,屈身站立,乃道教教主老子;单看左侧,一人头带儒巾,屈身站立,乃儒教教主孔子。
三教圣像赞画面上方刻有唐肃宗李亨的“三教圣像赞”:“佛教见性,道教保命,儒教明伦,纲常是正。
农流务本,墨流备世,名流责实,法流辅制,纵横应对,小说咨询,阴阳顺天,医流原人,杂流兼通,述而不作。
博者难精,精者未博。
日月三光,金玉五谷,心身皮肤,鼻口耳目,为善殊途,咸归于治。
曲士偏执,党同排异,毋患多岐,各有所施。
要在圆融,一以贯之。
三教一体,九流一源,百家一理,万法一门。
”这赞语告诉人们,三教九流最后归结为“三教一体,九流一源,百家一理,万法一门”,这就是三教合流的思想。
三教合一的思想在中国源远流长,魏晋南北朝时,牟子作《理惑论》论儒佛思想之一致,道安以《老子》语解《般若经》,开三教一致的先河。
唐宋时,三教合一更成为一个趋势。
隋唐宋诸朝间屡屡举行的三教辩论大会,虽然表面上呈现了三家之间的区别与矛盾,但客观上却为三教的思想交流和融合提供了绝好的机会。
正如全真道祖师王重阳所说:“儒门释户道相通,三教从来一祖风”。
更有学者称“理学以孔子的伦理思想为核心,摄取了释、道的大量哲学思想、思维形式和修持方法,使三者密切起来,难解难分”。
三碑合并式
三碑合并式少林寺钟楼前唐开元碑碑阴刻有“混元三教九流图赞”,画面是释迦、孔子、老子三圣合体像。
这块碑在钟楼前,是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明瘾之子朱载请所立的《混元三教九流图赞》碑,碑上刻有有“混元三教九流图赞”,图成圆形,正面看是一位双手捧着“九流混元图”的佛祖释迦,但分开左右观看,佛祖左耳处,是头着道冠的道家老子侧身像,其右耳处却是有儒冠的儒家孔子侧身像,三体合一,圆润相融。
赞语略曰:“佛教见性,道教保命,儒教明伦,纲常是正,农流务本,墨流备世,名流责实,法流辅制。
各有所施,一以贯之。
三教一体,九流一源。
百家一理,万法一门。
”另有一联为:“才分天地人总属一理,教有儒释道终归一途”。
由此可以窥见三教在少林寺已熔铸一炉,使他具有特殊的魅力。
注:释迦、孔子、老子,三圣合一,共捧一“九流混元图”,图上九曲河流的尽头各联荷花,意喻三教九流、诸源合一。
整个画面布局巧妙,和睦喜气。
碑文中写到:“三教一体,九流一源;百家一理,万法一门。
”体现了三教合流、和睦相处的思想宗旨。
儒释道三位圣人,终于站到了一起。
由三教斗争、三教论衡,最后是三教合一。
该碑不但反映了嵩山是佛道儒三教荟萃之地,三教合流万法一门之处,同时也在向人们昭示着华夏文化的包容与博大。
但时至今日,三教还是各唱各的调,三教合一至今未能走到一起,众说纷纭,争执未果。
其实,各路仙佛都是世人按人间的模式设定,为维护本阶级利益,也大都从安定社会的目的出发,主张行善、和平、爱国,反对暴力,这也就足够了,遵儒正己,以心见佛、以义守道也就是了;更何况,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无为而治,无约而行,则就达到人性的最高境界,即无佛有佛,无道守道,儒心自在了。
1。
混元三教九流图赞白话解中文版
混元三教九流圖贊白話解三教九流渾然一體原是一家的圖像說明『三教』:釋、道、儒。
『九流』:農、墨、名、法、縱橫、小說、陰陽、醫、雜。
『佛教見性』佛陀教育宗旨在於恢復自性圓滿智慧德能,回歸本覺本善。
『道教保命』道家教育宗旨在於保健、養生,使人長壽之法。
『儒教明倫,綱常是正』儒家教育闡明倫常大道的內涵。
說明三綱(君臣、父子、夫婦) 五常(仁義禮智信)是應行的正道。
『農流務本』農流強調恪盡己分,以農為本。
『墨流備世』墨家提倡兼愛世人。
『名流責實』名流主張辨別名實同異,強調名副其實。
『法流輔制』法家提倡以嚴刑峻法、法律規章來輔助國家制度。
『縱橫應對』縱橫家以雄才辯論、華美辭令遊說領導人,縱橫國際。
猶如現在的外交家。
『小說咨詢』小說家收集各類奇聞佚事、街說坊談,自成一派,推行社會教化。
『陰陽順天』陰陽家重視觀察星象,教人隨順氣候節令變化以成事。
『醫流原人』醫流以醫術幫助恢復人體原有的功能,保持健康。
『雜流兼通,述而不作』雜家者,對上述各種學派都了解,僅述說他人學說而不自我創作。
『博者難精,精者未博』凡是廣泛涉獵者,就很難做到門門專精。
專精一門者,就難免不能做到廣博眾覽,知識淵博。
『日月三光,金玉五穀,心身皮膚,鼻口耳目,為善殊塗,咸歸于治』。
天地萬物,天體如日、月、星;礦物如黃金、美玉;植物如稻黍稷麥菽等五穀,乃至我們的心理、身體,身體的皮膚、鼻、口、耳、目等部位,都各有所長,分工合作使整個宇宙保持著規律的運作,共存共榮。
這是自然和諧的啟示。
『曲士偏執,黨同排異』某些人士不明事實真相,想法偏差,執著一面。
凡是與自己想法相同的就自成一黨,凡是與自己想法不同的即加以排斥。
理。
(都是心性所變現,同歸於心性。
)『毋患多岐,各有所施。
要在圓融,一以貫之。
』(實際上,宇宙是一個共同體)不要憂患萬物在事相上的種種差別。
應知他們各有獨特的長處,缺一不可。
最重要的是有廣大的心量,面面俱到,才能圓融無礙。
森羅萬象都有其一貫不變的真『三教一體,九流一源。
《东方朔画赞碑》赏析
《东方朔画赞碑》赏析《东方朔画赞碑》是一篇赞颂东方朔画画技的碑文,开头三句直接点题,提出了写作目的,即赞扬东方朔画技之巧妙,使得其红名后世。
整篇文笔简练,一气呵成,非常醒目,令人耳目一新。
下面,我将对该碑文做进一步解读。
东方朔是西汉的著名文学家、画家,同时他也是历史上的一位神话人物,被誉为山东神童,听说他三岁能说商周历史,五岁能写歌赋,十三岁能持笔作画。
他的文学才华被后人广为传颂,强调了他在文学领域的杰出成就,然而他的画艺同样值得一提。
这篇碑文就是为了弘扬他的画艺而写成的。
整篇碑文中,作者给东方朔的画技下了一个很大的定义,即惟妙惟肖。
此处“惟妙惟肖”是个典型的反复,意思是非常逼真、栩栩如生,有如真实一样的形象,同时充满了生命力和活力。
这一表述直接抓住读者的心,指出了东方朔画技的最大特点。
此外,该碑文还对东方朔画技进行了多角度、多方位的点评和赞扬,从人物的神态、物象的形态、景物的逼真性和气氛的营造上讲述,分别表现了东方朔描绘人物神态十分入微、刻画物象形态栩栩如生、表现景物的逼真性极其细腻,以及他在气氛营造上的技巧高超等。
望文生义是个常见的错误,因为字往往有多重含义,而且由于不同的语境,字的含义也产生了差异。
因此,在进行文学创作时,每一个字每一个词的使用都需要经过仔细权衡。
而东方朔画赞碑文,全篇文字简练,表现出了作者的高超文学素养,以及对东方朔画的解读力度。
它使用明确的语言表述东方朔画技之巧妙,既有阐明画家之技艺特点的明晰,也有流淌着赞美之情的生动,还有一些隐含于字里行间的含义,需要通过仔细品读才能追究其中的妙趣。
总之,《东方朔画赞碑》是一篇具有较高艺术价值和独特文学美感的碑文,既有独特的艺术价值,也有浓郁的文化史感。
它对于喜爱东方朔的人们来说,是一份珍贵的文献遗产,同时也是一个文学宝库,让读者产生深刻的体验。
《东方朔画赞碑》赏析
《东方朔画赞碑》赏析《东方朔画赞碑》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石刻艺术品,其内容主要为赞美东方朔的功绩和美德。
东方朔是东汉时期著名政治家和文学家,他在历史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东方朔画赞碑》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内容价值,成为中国石刻艺术史上的重要代表作品。
在此,我们就《东方朔画赞碑》进行一番赏析。
从艺术形式角度来看,《东方朔画赞碑》采用了石刻的艺术形式,全碑用半浮雕技法,雕刻内容生动形象,艺术手法娴熟。
整个碑文由五段篇名全文四百五十二字,四幅插图构成。
其中以篇名为题,四幅插图分别为东方朔儿女相拜,生平功绩,三公三荐,神仙天地。
造型栩栩如生,体现了东方朔的高尚品德和卓越功绩。
碑文内容既有议论,又有散文,兼有诗赋之美。
全碑气象恢宏,朴实而不失精致,可谓是石刻艺术的杰作。
从内容价值角度来看,《东方朔画赞碑》所赞美的对象是东汉政治家、文学家东方朔。
东方朔是东汉时期的一位杰出人物,他以仁德和智慧著称,对于东汉的政治和文化发展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东方朔画赞碑》以其生动的描述和精深的评价,充分展现了东方朔的伟大形象。
碑文描述了东方朔出生的来历,继而叙述了他的才能和学识,以及他在政治上的卓越表现。
碑文还对东方朔的子女、家庭、后代等进行了赞美。
通过《东方朔画赞碑》,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东方朔的生平事迹和卓越品德,也可以感受到当时人们对他的钦佩和敬仰之情。
《东方朔画赞碑》不仅在艺术上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更具有丰富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
通过对《东方朔画赞碑》的赏析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的石刻艺术和历史文化,也有助于推动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希望通过我们的赏析,能够让更多的人对《东方朔画赞碑》产生兴趣,进而激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研究。
中国十大著名的“三绝碑”——到底是哪三绝?
中国十大著名的“三绝碑”——到底是哪三绝?中国有十大著名的“三绝碑”,或以撰文、题跋、书法而闻名,或因文章、书法、刻工均属上乘,或以碑文、书法、所颂之人为世人所景仰而入“三绝碑”之列。
这十块“三绝碑”是:四川成都《蜀丞相诸葛武侯祠堂碑》、湖南永州柳子庙《苏轼荔子碑》、山东《潍坊新修城隍庙碑》、福建泉州《万安桥记大字碑》、河南许昌《上尊号与受禅碑》、湖南郴州《苏仙岭三绝碑》、湖南祁阳《大唐中兴颂摩崖石刻》、开善寺《宝志公像赞诗碑》、陕西高陵《李晟墓碑》、河南郑州《苏轼书欧阳修醉翁亭记石碑》。
河南许昌《上尊号与受禅碑》河南许昌《上尊号与受禅碑》即《受禅表碑》和《公卿将军上尊号奏碑》,均位于许昌西南17公里处的繁城镇汉献帝庙内。
《受禅表》碑,高322厘米、宽102厘米、厚28厘米,圭形,上有碑穿额题篆书阳文“受禅表”三字。
碑文22行,每行49字,字1寸2分,隶书阴镌,内容首先阐明禅让乃自古之美德,接着颂扬曹丕“齐光日月,材兼三级”,有“尧舜之姿”、“伯禹之劳”、“殷汤之略”、“周武之明”,在公卿将军固请下,他“回师千虑,至于再,至于三”才在繁阳(今繁城镇)筑灵坛举行受禅大典。
《公卿将军上尊号奏碑》高322厘米、宽102厘米、厚32厘米,圭形,上有碑穿,碑额篆书阴刻“公卿将军上尊号奏”八字。
碑文隶书阴镌,正面22行,背面10行,每行49字,字大1寸2分,内容为魏文武大臣奏请曹丕代汉称帝事。
奏章称道“汉帝奉天命以固禅,群臣敬天命以固请”。
汉献帝让位曹丕代汉乃天命所归。
奏章前后均列公侯臣等四十六人职名。
两碑均系王朗文、梁鹄书、钟繇镌字,八分隶书,高碑方正,谓之“三绝”,即文表绝、书法绝、镌刻绝。
四川成都《蜀丞相诸葛武侯祠堂碑》其碑立于武侯祠大门内右侧,碑身及碑帽通高367厘米、宽95厘米、厚25厘米,下有碑座。
碑帽的云纹雕饰,具有唐代石刻艺术特点,其石质为峡石。
碑文共22行,每行约50字,楷书。
此碑于唐元和四年(公元809年)始建,由唐宰相裴度撰文,著名书法家柳公绰(唐著名书法家柳公权之兄)书,当时蜀中名匠鲁建刻字。
杏坛赞碑文翻译
杏坛赞碑文翻译
【引言】
在中国教育史上,有一处被誉为“东方雅典”的地方,那就是杏坛。
杏坛位于山东省曲阜市,是我国古代教育家、思想家孔子的故乡。
这里有一座举世闻名的杏坛赞碑,刻有赞颂孔子的文章。
今天,我们就来详细了解这篇赞碑文的翻译及其背后的故事。
【杏坛简介】
杏坛,又称“杏园”,是孔子讲学的地方。
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在这里教授了七十二贤、弟子三千,传播了儒家的道德观念和礼义制度。
杏坛周围种有杏树,春来杏花盛开,景色宜人,象征着教育的美好与圣洁。
【赞碑文翻译】
杏坛赞碑文的原文如下:
“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
夫子之墙,喻道之藩篱也;仞,言其高也。
言道之高,虽不能入,而非墙面也。
”
翻译成现代汉语:
“孔子的墙壁有数仞高,如果没有找到门进去,就看不到宗庙的美丽和百官的富足。
孔子的墙壁,象征着道德的篱笆;仞,表示高度。
这句话意思是说,道德的高度虽然难以攀登,但并非无法跨越。
”
【杏坛的意义及其在教育史上的地位】
杏坛是儒家教育的象征,代表了古代教育的高度。
它传承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里,孔子创立了私人讲学的教育
制度,提倡“有教无类”的观念,使教育成为社会阶层流动的桥梁。
杏坛成为中国古代教育史上的一座丰碑,至今仍为世人所敬仰。
【结论】
总之,杏坛赞碑文不仅是对孔子教育事业的赞美,更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
通过对杏坛赞碑文的翻译,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孔子的教育理念和其在教育史上的卓越贡献。
《东方朔画赞碑》赏析
《东方朔画赞碑》赏析《东方朔画赞碑》是一幅北魏时期东方朔所绘的一幅名贤颂碑,内容主要是对东方朔本人和他的家族的赞美。
这幅碑是北魏朝廷为了纪念东方朔的功绩而立的,对后世的学者和研究者来说,它具有很高的历史研究价值。
通过对《东方朔画赞碑》的赏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北魏时期的社会文化、风俗习惯、艺术风格和人物形象,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把握那个时代的历史面貌。
碑文的内容可以从文字层面来进行分析。
《东方朔画赞碑》的内容主要包括对东方朔本人和他的家族的赞美,其中对东方朔的表扬占据了碑文的主要篇幅。
碑文以“东方朔”三个字开始,这是一个非常醒目的提示,告诉读者这个碑文是为了纪念东方朔而立的。
接下来是长达十六行的篇幅,对东方朔的生平、才学和为国家作出的贡献进行了详细的描述。
在文中,东方朔被称为“器表典章,昭然朞时”,充分显示了北魏时期对他的敬重和推崇。
碑文还提到了东方朔的家族背景和后代,表现出他们对东方朔的敬仰之情。
通过对碑文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东方朔在北魏时期的地位和影响。
从艺术风格的角度来看,《东方朔画赞碑》在艺术表现上也有着独特的特色。
碑文的文字书写工整,端庄大气,显示了北魏时期书法艺术的高超水平。
碑文的镌刻和雕刻工艺也十分精湛,体现了那个时期的雕刻艺术水平。
碑文的排列和结构也体现出一定的对称美和整体美感。
《东方朔画赞碑》在艺术表现上达到了较高的水准,对北魏时期的书法和雕刻艺术有着一定的参考价值。
通过对《东方朔画赞碑》的赏析,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北魏时期东方朔的地位和影响,还可以进一步了解北魏时期的社会文化和风俗习惯。
通过对碑文的内容和形式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北魏时期对名贤的推崇和尊崇,对家族的承袭和传承,以及对书法和雕刻艺术的重视。
通过对碑文的文字和风格的鉴赏,我们还可以了解到北魏时期的文化氛围和审美情趣。
《东方朔画赞碑》不仅仅是一块为了纪念东方朔而立的石碑,更是一部展示北魏时期社会文化和艺术风貌的重要文物。
第3课 宋明理学
同:
内容相同: ①内容相同: 都是儒学的表现形式, 都是儒学的表现形式,都继承了孔孟 ”“礼 的思想, “仁”“礼”的思想,都认为世界本原是 “理” 影响相同: ② 影响相同: 有助于统治者维护专制统治; 有助于统治者维护专制统治; 压制、扼杀人的自然欲求; 压制、扼杀人的自然欲求; 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影响。 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影响。
程颐认为: 格犹穷也,物犹理也, 程颐认为:“格犹穷也,物犹理也, 犹曰穷其理而已也。 就是说, 犹曰穷其理而已也。”就是说,格就是深 刻探究、穷尽,物就是万物的本原。 刻探究、穷尽,物就是万物的本原。关于 “格物致知”的做法,就是“今日格一件, 格物致知”的做法,就是“今日格一件, 明日又格一件,积习既多, 明日又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 对学习怀疑求真的态度, 对学习怀疑求真的态度 贯通处” 朱熹认为,要贯通, ,靠 贯通处”。朱熹认为,要贯通,必须花功 格一物,理会一事都要穷尽。 夫,格一物,理会一事都要穷尽。由近及 实践发现事物真相的信念。 实践发现事物真相的信念。审问 由浅而深,由粗到精。博学之, 远,由浅而深,由粗到精。博学之, 慎思之,明辨之。成四节次第, 之,慎思之,明辨之。成四节次第,重重 而入,层层而进。 而入,层层而进。 思考:谈谈程颐和朱熹关于“格物致知” 思考:谈谈程颐和朱熹关于“格物致知” 的做法,对我们的学习有什么启发? 的做法,对我们的学习有什么启发?
异:
①对世界本原的具体认识不同: 对世界本原的具体认识不同: 程朱理学认为世界本原是外在的“ 程朱理学认为世界本原是外在的“理”; 陆王心学认为世界本原是内在的“ 陆王心学认为世界本原是内在的“心”,认 为本心是“ 为本心是“理”。 把握“ 的途径不同: ②把握“理”的途径不同: 程朱理学主张用“格物致知” 程朱理学主张用“格物致知”的方法去认识 和把握“ 和把握“理”; 陆王心学提出求“ 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 陆王心学提出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 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东方朔画赞碑》赏析
《东方朔画赞碑》赏析《东方朔画赞碑》是中国古代著名的书法碑刻之一,由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所书。
这块碑刻记录了对东方朔的赞美,也是王羲之在东晋历史上很重要的一块书法作品。
它在历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也是中国书法史上的经典之作。
下面我们将对《东方朔画赞碑》进行赏析,了解其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碑文的内容主要是对东方朔的赞美,表达了对其高尚品德和卓越才华的称赞。
文章所提到的东方朔是一个非常杰出的人物,他在政治和文学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为后人传颂。
王羲之以其流畅婉约的行书,将对东方朔的赞美表达得淋漓尽致,使整篇文章读来顿时婉约清丽,让人感受到了东方朔的风采。
就碑文的书法艺术而言,王羲之的书法是中国书法史上的楷模,他的书法代表了东晋书法的最高水平。
《东方朔画赞碑》也正是王羲之书法艺术的一次杰作。
整篇碑文行书流畅自然,笔画饱满有力,遒劲中带着一丝婉约的韵味,形成了独特的王羲之风格。
尤其是其结体,缥缈流畅,端庄优雅,气韵生动,给人以一种悠扬清雅之感。
《东方朔画赞碑》不愧是王羲之的杰作,堪称是东方朔赞美之作的一个极佳的书法艺术表现。
碑文所记载的东方朔,是东晋时期的一位政治家和文学家,他在东晋的政治生涯非常成功,为东晋的安定发展作出过卓越的贡献。
他还是一位优秀的文学家,有着极高的文学造诣,他的文学作品被后人传颂。
王羲之在书法创作中对东方朔的赞美也正是对这位杰出人物的肯定和颂扬。
所以,《东方朔画赞碑》也是东方朔史料的重要来源之一,对后人了解东方朔以及东晋的政治和文化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
在中国古代,碑刻一直都是人们记载历史和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书法碑刻更是中国书法史上的瑰宝。
《东方朔画赞碑》作为中国古代著名的书法碑刻,不仅仅是对东方朔的赞美,更是王羲之书法艺术的重要代表作。
碑文内容的高尚,配以王羲之流畅婉约的行书,成为一件无价之宝。
通过对《东方朔画赞碑》的赏析,我们不仅仅能体会到东方朔的高尚品德和卓越才华,更能深刻感受到王羲之书法艺术的卓越和独特性。
少林寺----三教合一碑
少林寺----三教合一碑儒,佛,道.農,墨,名,法,縱橫,小說,陰陽,醫,雜等三教九流,诸子百家是互相团结,互相支持,共同来护国佑民,普度众生的关系.在少林寺有“三教合一碑”即是“混元三教九流图赞碑”。
此图从整体上看是一位和尚的图像,也就是佛教的代表,即正面是释迦牟尼。
左侧头戴方巾者为儒教的代表,即孔子。
右侧头后挽个发髻的则是道教的图像,即老子。
三教共存一碑,一片圆融。
这三个头像合在一起,加上合肩、合上身,浑成一体,两手捧“九流混元图”,构成佛、儒、道三教及“九流”的“混元三教九流图”。
碑文曰:佛教見性,道教保命,儒教明倫,綱常是正。
農流務本,墨流備世,名流責實,法流輔製,縱橫應對,小說諮詢,陰陽順天,醫流原人,雜流兼通,述而不作。
博者難精,精者未博。
日月三光,金玉五穀,心身皮膚,鼻口耳目。
為善殊途,咸歸於治。
曲士偏執,黨同排異。
毋患多歧,各有所施。
要在圓融,一以貫之。
三教一體,九流一源,百家一理,萬法一門。
佛教见性,道教保命,儒教明伦,纲常是正。
农流务本,墨流备世,名流责实,法流辅製,纵横应对,小说諮询,阴阳顺天,医流原人,杂流兼通,述而不作。
博者难精,精者未博。
日月三光,金玉五穀,心身皮肤,鼻口耳目。
為善殊途,咸归於治。
曲士偏执,党同排异。
毋患多歧,各有所施。
要在圆融,一以贯之。
三教一体,九流一源,百家一理,万法一门。
在少林寺里挂着一幅图画,名为“三教图”。
画上面写着:‘儒门释户道相通,三教从来一祖风。
红莲白藕青荷叶,三教本来是一家。
’原来这幅图讲的是佛道儒三教的关系。
嵩山是儒释道共处的圣地之一,也是三教合一体现最为完美的地方,其宗教文化各具特色。
在嵩山的三教圣地中,以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的嵩阳书院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在我国儒学方面占有重要地位;嵩山大法王寺建于东汉时期,是中国佛教寺院的发祥地之一,少林寺是中国佛教的禅宗祖庭,佛教文化独领风骚;中岳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道教庙宇之一,踞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东方朔画赞碑》赏析
《东方朔画赞碑》赏析《东方朔画赞碑》是一部珍贵的文物,它记录了东晋时期著名文学家东方朔的一次书法作品。
这部碑文不仅体现了东方朔的书法艺术水平,还反映了当时社会文化的风貌和审美趣味。
今天我们就来赏析一下这部碑文,探寻它的艺术魅力和历史意义。
让我们简单介绍一下东方朔。
东方朔,字长乐,生于东汉末年,卒于东晋初年。
他是东晋初期的著名文学家、政治家和书法家。
他曾在东晋朝廷中担任要职,但因持不同政见而多次被贬谪。
在他一生中,除了在政治上有所表现外,他还有着非凡的文学和书法才华。
他的文学作品多以骈文为主,以情感真挚、语言优美而著称。
而他的书法作品更是独具风采,流畅婉转,融合了楷、隶、行、草多种书体,展现了他在书法艺术上的深厚造诣。
《东方朔画赞碑》是东方朔书法的一份珍贵遗迹。
据史料记载,这块碑文是由东方朔在世时亲自撰写,并刻于碑上,用以赞美一位当时的画家。
这种极少见的画赞碑,不仅在内容上具有独特性,而且在书法艺术上也有着极高的价值。
这部碑文被收藏于世界各大博物馆和文物馆中,备受瞩目。
碑文正文“壬午岁,闲居建始中,览壁画写赞碑自题。
”开篇即点明了撰写碑文的时间地点和目的。
壬午岁指的是某一年的年份,建始中则是地名,说明东方朔当时所处的环境。
接下来的文字继续描述了东方朔写碑的心境:“於其中堂,思所轩然。
能步五岳,频出三晋。
1,乃执□□未尝之品,恬蔼谦让,非其中计也。
”这里描述了东方朔在欣赏画作的时候所抒发的情感,以及对画家的赞美之情。
东方朔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来赞美画家的品德和才华,展现出了书法家对画家的敬重之情。
接着,碑文列举了画家的一些作品特点,以及对画家的敬意:“越人之雄也,自应感顾。
从属尧以载道,在国受褒。
**三生舍譽**,百身令为;流皋曼俗,靡心遗材。
粲美缙绅,康王不绝;忠兹保献,徽质有豁。
”这段文字评价了画家的绘画技艺和品德,表现了东方朔对画家的极高赞美之情。
碑文以诗句收尾:“珍珠藏匣,宝刀遗鎸。
跌事存之,铭心照丹。
《东方朔画赞碑》赏析
《东方朔画赞碑》赏析
《东方朔画赞碑》为东晋诗人谢灵运撰写的一篇赞美东方朔的碑文。
东方朔是东晋时期的名士,以其才华横溢、文才出众而闻名于世。
在《东方朔画赞碑》中,谢灵运以其娴熟的文笔和深厚的学识,赞美了东方朔的才华和品德,表达了对其敬仰和赞美之情。
《东方朔画赞碑》首先对东方朔的才华进行了赞美。
谢灵运以"潇洒独绝,词华冠世"的语言,赞美了东方朔的文学才华。
他将东方朔比作"绝倒若练,剽悍如梁尘",以此表达出对其文学造诣的敬佩之情。
谢灵运还赞美了东方朔的学识广博和文学作品的卓越成就,使读者对东方朔的文学才华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
谢灵运在《东方朔画赞碑》中还对东方朔的品德进行了赞美。
他用"高气迈,冲情昂,廉严翼甚,豆标萧然"的语言,赞美了东方朔的高风亮节和清廉正直。
东方朔在诗文中揭露社会黑暗,为民除害,表现出了崇高的品德和正直的性格,赢得了谢灵运的极大赞美。
通过这些赞美,谢灵运展现了东方朔的高尚品德和修养,对读者产生了深刻的启迪和感受。
谢灵运在《东方朔画赞碑》中还展现了对东方朔的敬仰之情和对其人格魅力的感受。
他用"笔追高放,以表尔身"的语言,表达了对东方朔高尚人格和崇高精神的感受。
东方朔不畏权贵,敢言忠直,以其高尚品性和人格魅力赢得了谢灵运的深深敬仰与赞美之情。
少林寺“混元三教九流图赞”碑
少林寺“混元三教九流图赞”碑“佛教见性,道教保命,儒教明伦,纲常是正。
农流务本,墨流备世,名流责实,法流辅制,纵横应对,小说咨询,阴阳顺天,医流原人,杂流兼通,述而不作。
博者难精,精者未博。
日月三光,金玉五谷,心身皮肤,鼻口耳目。
为善殊途,咸归于治。
曲士偏执,党同排异。
毋患多歧,各有所施。
要在圆融,一以贯之。
三教一体,九流一源,百家一理,万法一门。
此图粗看是一位大阿福,细看是一个胖和尚,而仔细一细看,就发现有些不同,这个图像不是那么简单。
细心的人认真辨别,就发现在人脸的左侧脸部,是一个头戴方巾者,为儒教的代表,即孔子。
右侧脸部是头后挽个发髻的人,则是道教的代表,即老子。
在这个石刻图像上佛教的释迦牟尼的脸部,由儒家孔子的脸,道教老子的脸组合而成。
三教共存一碑,人的图像成一个大圆形,有混元太极图的含义。
图像头、上身,浑然一体,两手捧“九流混元图”,构成佛、儒、道三教及“九流”的“混元三教九流图”。
九流分为上九流、中九流、和下九流。
所谓的上九流是“一流佛祖二流仙,三流皇帝四流官,五流刀笔六流相,七商八贾九耕田。
中九流:一流举子二流医,三流算命四堪舆,五流丹青六流相,七僧八道九琴棋。
下九流:一流玩马二玩猴,三流割脚四剃头,五流幻术六流丐,七优八娼九吹手。
中国佛教和印度佛教有着本质上的差别,所以把中国佛教中儒、道成分取出,佛教在中国就没有了生命力、没有了市场。
中国的名山大川要不被道教所占领,要不被佛教占领,很少有一座山像嵩山这样,既有道教的中岳庙,又有佛门的少林寺、永泰寺、大法王寺同时还有儒家的嵩阳书院,反映了河南人的性格,包容开放,您看河南人最喜欢说的一个字“中”怎么写?一个口里面有一竖,像一根筷子插在嘴里面,河南人就是这样,说话直来直去。
没办法,来到河南,这个中华文化起源的地方,一个景点研究透彻,基本上就研究生水平了。
赞美泉州清源山碑刻和崖刻的句子
赞美泉州清源山碑刻和崖刻的句子1.清源山石刻镌刻精美,字迹清晰,极富书法艺术韵味。
2.清源山碑刻体现了岭南文化的独特魅力,历史悠久。
3.清源山碑刻风格独特,传达了深厚的文化内涵。
4.清源山碑刻雕刻工艺高超,保存完好,观赏性很强。
5.清源山碑刻雕工细腻,每一笔每一划都体现出匠人的用心。
6.清源山碑刻内容广泛,记载了历史事件、名人事迹等。
7.清源山碑刻题材多样,包括典故、诗词等。
8.清源山碑刻用字规整,整体布局有序,层次分明。
9.清源山碑刻所表现的主题丰富,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10.清源山碑刻中的文辞优美,意境深远,含义丰富。
11.清源山崖刻造型独特,气势恢宏,令人叹为观止。
12.清源山崖刻内容丰富,能够展现出当时社会文化的风貌。
13.清源山崖刻保存完好,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14.清源山崖刻刻工精湛,线条流畅,形象逼真。
15.清源山崖刻题材广泛,有关宗教、历史、文学等多个方面。
16.清源山崖刻所传达的文化信息丰富,足以引人深思。
17.清源山崖刻的雕刻手法灵活多变,展现出匠人的高超技艺。
18.清源山崖刻所描绘的人物形象生动鲜明,栩栩如生。
19.清源山崖刻的意境深邃,给人以深刻的心灵震撼。
20.清源山崖刻让人感受到古代人文精神的博大与深厚。
21.泉州清源山的碑刻和崖刻源远流长,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22.清源山碑刻是泉州独具特色的文化遗产,被誉为历史的见证。
23.清源山的碑刻和崖刻多以汉字书写,内容丰富多样,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24.清源山的碑刻和崖刻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是研究当地历史文化的重要资源。
25.清源山的碑刻和崖刻以其雄浑壮美的气势,吸引了众多文化爱好者和游客前来观赏。
26.清源山碑刻和崖刻的题材涵盖了历史人物、文学典籍、宗教寺庙等多个领域。
27.清源山碑刻和崖刻的文字端庄流畅,体现了古代碑刻艺术的高超造诣。
28.清源山碑刻和崖刻中的内容大多具有宗教和历史内涵,展现了古代社会的风貌。
29.清源山碑刻和崖刻见证了千百年来泉州这座城市的兴衰历史。
[最新]论儒释道“三教合流”的类型
,,,,,在嵩山少林寺,钟鼓楼前竖有《混元三教九流图赞碑》。
从左、中、右三个方向,可分别看见孔子、释迦、老子像,“三圣合体”,碑上还有“佛教见性、道教保命、儒教明伦”,“三教一体、九流一源”等赞语。
该碑立于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形象地反映了在明清时期,“三教合流”是全社会共同推崇的主流思想。
上至王公贵族,下至走卒贩夫,这是他们最能接受的信仰模式;他们的崇拜对象,综合了孔门圣贤、诸佛菩萨及道教神仙。
两汉之际,汉民族以儒家为主、糅合阴阳五行与天人感应思想的宗教文化形态基本成型。
此时传入的佛教,打破原有的宗教文化格局,逐渐改变中国宗教的生态分布,自此而有儒释道三家的互动。
三教关系,诚如任继愈先生所言,是中国思想史、中国宗教史上的“头等大事”①;三教合一,是历史上中外宗教文化交流的最后归宿。
这个融合过程,在南北朝后期渐露端倪,在北宋大致成型,到了明清社会则已登峰造极。
本文立足于三教合流过程中各自的思想立场与对话策略,依据历代“三教合流”的言论,分析归纳三种不同的类型,三教平等、三教同归、三教同源,借此表现传统儒家社会协调宗教关系的处理经验。
一、儒家的主导地位与三教平等儒释道三家,在历史上有多种不同的称谓。
“佛教”一词到东晋中期才被广泛使用,此前主要使用“佛道”或“神道”;现在所指的“道教”,实际要到东晋末期、南北朝初才算正式出现。
“儒教”的称谓则在魏晋之际已很流行②。
以“三教”统称儒释道,始于南北朝的北周,约公元6世纪中后期;而到唐朝,“三教”的说法通用于朝野上下③。
到了中唐,三教被形容为“鼎”之三足。
④从此,中国文化的结构,逐渐被认为是儒释道三足鼎立,乃至于今天的“国学热”,仍以儒释道三教为其主体。
这里需要首先说明的是,现代汉语常把“三教”直接等同于三种“宗教”。
但在中国传统典籍里,“三教”之“教”,仅是“教化”之意,而非现代西方宗教学所说的“宗教”(religion)。
譬如,天台智者大师说,“教是上圣被下之言”(《摩诃止观》卷一上)。
景教流行碑原文及译文
景教流行碑原文及译文
景教流行碑原文:
大秦景教流行中华碑,自汉武帝时通中国,至唐玄宗时盛行,画像圣像、音乐经典、经传圣书,莫不相得,道一而已。
其旨一曰:同生共剖,仁慈之始;二曰:勿杀勿盗,信义之基;三曰:诚实不妄,言行之本;四曰:戒欲戒嗔,正心修身;五曰:善恶有报,因果之理。
凡此五条,惟景教能深刻引导。
是以百姓称誉,代代传颂。
景教流行碑译文:
这块碑文是关于景教在中国的传播的,从西汉武帝时期就开始传入中国,到唐玄宗时期达到鼎盛。
在这个传播过程中,景教所包含的圣像、音乐经典和经传圣书等方面都相互契合,彰显出同一的道路。
景教的教义主旨可以归纳为以下五点:一是“同生共剖,仁慈之始”;二是“勿杀勿盗,信义之基”;三是“诚实不妄,言行之本”;四是“戒欲戒嗔,正心修身”;五是“善恶有报,因果之理”。
这五个方面的教义,只有景教能够深入浅出地引导人们。
因此,百姓从代到代都称赞并传颂着景教的教义。
东方朔画赞碑全文译文
东方朔画赞碑全文译文东方朔画赞碑全文译文《东方先生画赞碑阴记》,唐颜真卿四十五岁时所书,字体浑厚苍健,气势开张博大。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东方朔画赞碑全文译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东方朔画赞碑俗称颜子碑,为唐代平原郡太守颜真卿书,字体端庄雄健,气势开张,为书法艺术珍品。
该碑原存陵县县政府院内。
1983年5月重新复制新碑,旧碑存陵县文化馆内。
碑高2.6米,宽1.03米,厚0.22米,造型高大宽硕,四面刻。
正面和两侧正文为晋夏侯湛撰《汉大中大夫东方朔先生画赞》正文,背面为唐颜真卿撰《东方先生画赞碑阴记》。
碑阴碑阳各15行,两侧各3行,每行30字,大字楷书。
碑文内容是对东方朔的高度赞誉,简称《东方朔画赞碑》。
以下是东方朔画赞碑全文译文,欢迎阅读。
释文:《东方先生画赞》者,晋散骑常侍夏侯湛之所作也。
湛字孝若,父庄,为乐陵太守,因来觐省,遂作斯文。
赞云:“大夫讳朔,字曼倩,平原厌次人。
”魏建安中,分厌次为乐陵郡,又为郡人焉。
厌次今移属乐安郡,东去祠庙二百里。
故厌次城今在平原郡安德县东北廿二里,庙西南一里。
先生形像,今则捏素为之,并二细君侍焉。
郡尝为德州,其赞开元八年刺史韩公思复刻于石碑。
真卿去岁拜此郡,属殿中侍御史平公冽、监察御史阎公宽、李公史鱼、右金吾胄曹宋公謇,咸以河北采访使东平王判官巡按狎至,真卿候于境上,而先生祠庙,不远道周。
亟与数公泉家兄淄川司马曜卿、长史前洛阳令萧晋用、前醴泉尉李伯鱼、徵君左骁卫兵曹张璲麟、游尉韦宅相、朝城主簿韦夏有、司经正字毕、燿族弟浑、前参军郑悟初同兹谒拜,退而游于中唐,则韩之刻石存焉。
佥叹其文字纤靡,驳藓生金,卌年间,已不可识。
真卿于是勒诸他山之石,盖(不辞焉。
至若先生事剪裱错位,移至翰而后)取其字大可久,不复课其工拙,故援翰而不辞焉。
至若先生事^迹,则载在《太史公书》、《汉书》、《风俗通》、《武帝内传》、《十洲记》、《列仙》、《神仙》、《高士传》,此不复纪焉。
有唐天宝十三载季冬辛卯朔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刘延东为啥赞叹三教九流碑(图)
2014年4月,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到少林寺视察时,兴致勃勃地参观了《皇唐嵩岳少林寺碑》和《三教九流图赞碑》,赞叹不已。
前碑位于少林寺院大雄宝殿左侧十余米处,有秦王赐少林主教原文,名驰中外,确实值得称赞。
然而《三教九流图赞碑》刻于《小山禅师行实碑》的碑阴,如果没有导游的刻意引导,人们全然不知道它的存在,并不引人瞩目,到底有啥可赞叹的?
混元三教九流图
此碑有个响亮的名称——混元三教九流图赞碑,主要是图,画面将佛、道、儒三教教主绘为一体,整体看为一人,分开看则为三人,艺术地表达了三教合一这一理念。
从正面整体上看,中间一人,光头盘膝而坐,是佛教教主释迦牟尼,其双手还持有一画卷,上面绘有九
流图。
而单看右侧,一人头载道冠,屈身站立,乃道教教主老子;单看左侧,一人头带儒巾,屈身站立,乃儒教教主孔子。
三教圣像赞
画面上方刻有唐肃宗李亨的“三教圣像赞”:
“佛教见性,道教保命,儒教明伦,纲常是正。
农流务本,墨流备世,名流责实,法流辅制,纵横应对,小说咨询,阴阳顺天,医流原人,杂流兼通,述而不作。
博者难精,精者未博。
日月三光,金玉五谷,心身皮肤,鼻口耳目,为善殊途,咸归于治。
曲士偏执,党同排异,毋患多岐,各有所施。
要在圆融,一以贯之。
三教一体,九流一源,百家一理,万法一门。
”
这赞语告诉人们,三教九流最后归结为“三教一体,九流一源,百家一理,万法一门”,这就是三教合流的思想。
三教合一的思想在中国源远流长,魏晋南北朝时,牟子作《理惑论》论儒佛思想之一致,道安以《老子》语解《般若经》,开三教一致的先河。
唐宋时,三教合一更成为一个趋势。
隋唐宋诸朝间屡屡举行的三教辩论大会,虽然表面上呈现了三家之间的区别与矛盾,但客观上却为三教的思想交流和融合提供了绝好的机会。
正如全真道祖师王重阳所说:“儒门释户道相通,三教从来一祖风”。
更有学者称“理学以孔子的伦理思想为核心,摄取了释、道的大量哲学思想、思维形式和修持方法,使三者密切起来,难解难分”。
到了明代,三教合一成为了思想界的主流。
明宪宗朱见深画了一幅《一团和气图》,此图乍一看是一个笑弥勒,其实绘了三人:中间的是惠远法师,代表佛教;左侧戴道冠的是陆修静,代表道教;右侧饰儒巾者是陶渊明,代表儒家。
从这里可看出,混元三教九流图赞的作者应该是借鉴了这幅《一团和气图》的。
一团和气图
西方学者曾评出东方三大圣人:老子、孔子、慧能,他们分别是道、儒、佛三教的代表,对于“保命”、“明伦”、“见性”,他们虽各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但“百家一理,万法一门”,他们都是教导人们向善向上,教导人们和而不同,求同存异。
可见,混元三教图赞碑的文化积淀有多深厚了,它是一座文化高峰,从中可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营养。
附:
混元三教九流图赞白话解
『佛教见性』佛陀教育宗旨在于恢复自性圆满智慧德能,回归本觉本善。
『道教保命』道家教育宗旨在于保健、养生,使人长寿之法。
『儒教明伦.纲常是正』儒家教育阐明伦常大道的内涵。
说明三纲(君臣、父子、夫妇)五常(仁义礼智信)是应行的正道。
『农流务本』农流强调恪尽己分,以农为本。
『墨流备世』墨家提倡兼爱世人。
『名流责实』名流主张辨别名实同异,强调名副其实。
『法流辅制』法家提倡以严刑峻法、法律规章来辅助国家制度。
『纵横应对』纵横家以雄才辩论、华美辞令游说领导人,纵横国际。
犹如现在的外交家。
『小说咨询』小说家收集各类奇闻佚事、街说访谈,自成一派,推行社会教化。
『阴阳顺天』阴阳家重视观察星象,教人随顺气候节令变化以成事。
『医流原人』医流以医术帮助恢复人体原有的功能,保持健康。
『杂流兼通.述而不作』杂家者,对上述各种学派都了解,仅述说他人学说而不自我创作。
『博者难精.精者未博』凡是广泛涉猎者,就很难做到门门专精。
专精一门者,就难免不能做到广博众览,知识渊博。
『日月三光.金玉五谷.心身皮肤.鼻口耳目.为善殊途.咸归于治』天地万物,天体如日、月、星;矿物如黄金、美玉;植物如稻黍
(shǔ)稷(jì)麦菽(shū)等五谷,乃至我们的心理、身体,身体的皮肤、鼻、口、耳、目等部位,都各有所长,分工合作使整个宇宙保持着规律的运作,共存共荣。
这是自然自然和谐的启示。
『曲士偏执.党同排异』某些人士不明事实真相,想法偏差,执着一面。
凡是与自己想法相同的就自成一党,凡是与自己想法不同的即加以排斥。
『毋患多歧.各有所施.要在圆融.一以贯之』(实际上,宇宙是一个共同体)不要忧患万物在事相上的种种差别。
应知他们各有独特的长处,缺一不可。
最重要的是有广大的心量,面面俱到,才能圆融无碍。
森罗万象都有其一贯不变的真理。
(都是心性所变现,同归于心性。
)
『三教一体.九流一源.百家一理.万法一门』追本溯源,儒释道三家本是一体,九流学派同出一源。
百家学说无不是同一个理体,所有的方法都同归于和谐幸福美满的一门。
(材料编自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