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量元素与中医辨证施治维生素矿物质与中医五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量元素与中医辨证施治维生素矿物质与中医五行

微量元素与中医辨证施治维生素矿物质与中医五行微量元素与中医辨证施治

1 微量元素与临床辨证诊断近几年来,人们对某些微量元素与中医临床某些证型的关系,进行了较多的探索。人体由许多元素组成。这些元素在人体中的含量各有不同,凡占人体总量的1/万以上者,如碳、氢、氧等称为宏量元素;凡占人体总量的1/万以下者,称为微量元素。其中铁、锌、铜、锰、钼、钴、硒、镍、钒、锡、氟、碘、锶等14种为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正常人人体中微量元素的含量有一定水平。随着疾病的发生、发展,微量元素也随之变化。故微量元素含量的变化,以及对其含量的测定,可作为诊断疾病的客观指标。同时对中医辨证亦有一定参考价值。有研究表明[1]:阴虚证患者血清铜含量明显增高,锌/铜比值明显下降;阳虚证患者血清铜含量、锌/铜比值的变化不及阴虚证患者明显;而阳虚证患者的血清锌低于正常人,其降低程度依次为正常人>脾阳虚证>肾阳虚证>脾肾阳虚证,且各型之间均有显着差异。这与祖国医学所说的“久病及肾”的发病机理(脾阳虚病情较轻,肾阳虚病情较重,脾肾阳虚型病变已涉及脾、肾两脏),颇为一致。脾气虚证患者血清

铜含量明显高于湿热证(实证),脾阳虚患者的血清铜、肾阳虚与肾阴虚患者的血清锌均有不同变化。由此可以看出,人体微量元素的变化与中医辨证分型有密切关系。微量元素在体内通过影响酶的活性,具有高度的生化效应,其独特的生物学作用,与心血管、免疫等密切相关。有人[2]对冠心病气虚型、痰浊型、阴虚型患者与正常人发中锌、锰、镁等元素的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气虚证患者的锌、锰、镁及锌/铜比值降低,铜及铜/铁、铜/锰比值升高,与各对照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近几年来,有人对各型慢性病毒性肝炎(湿热未尽型、肝郁气滞型、肝郁胆虚型、肝肾阴虚型、正虚血瘀型)患者进行微量元素检测,并与健康人对照,发现除正虚血瘀型组外,各型铁含量均有增高,尤以湿热未尽型含量最高。血清铁含量与健康人比较有显着意义。各型锌的含量降低,特别是血清锌与对照组比较有显着或极显着性差异,且随慢性肝炎,由实转虚的病情发展,锌含量呈逐渐降低的趋势。与此相反,铜含量则有升高倾向。

元素与中医药

中医药是我国的国宝,已有许多人研究了元素与中医的"症"

之间, 元素与中药药性之间的关系,已取得不少令人关注的结果。

元素与中药之间的关系研究范围主要包括:1中药理论与微量元素的关系;2. 中医辩证施治与微量元素的关系;3. 中药理论与微量元素的关系;4. 中药有效化学成分、疗效、作用机制与微量元素的关系;5. 中药制剂、中药生产、中药质量等与微量元素的关系等。研究的目的发掘中医药和微量元素的关系及其规律性,为中医药的现代化、国际化提供理论依据,指导临床诊治工作。在研究中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以微量元素为核心,以现代科学检测技术为手段,根据系统论的原则,结合研究中药的有效成分,发扬中医中药的特点,结合临床实际研究推动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一、辨证施治与微量元素平衡

传统中医认为中药治病是"祛病扶正", "调节阴阳平衡",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某些病"症"同体内某些微量元素过量或缺

乏有关。中医学非常重视人体本身的统一性、完整性及其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自然界的运动变化,又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人类,是人体相应的发生生理或病理的反映,“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素问.宝命合行论》。日全食时,阴虚病人会头昏、耳鸣、气促、怕冷等症状加重,对正常人无影响。从微量元素研究可知,虚症病人血清铁、硫两种元素的含量,日食后比日食前明显提高。人体内所需

的微量元素在中药中均存在, 不同中药又富含不同的微量

元素,且具有一定的统计规律,这就为用中药调节人体微量元素平衡继而达到治病的目的提供了可能。

辩证施治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所谓的辩证,是将望、闻、问、切四诊所收集的症状和体征资料,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关系,概括为某种性质的症。施治是根据辩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辩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施治是治疗疾病的手段,是对辩证是否正确的检验。微量元素与中医辨证的研究,最早是从虚症开始的,研究表明,虚症病例的血清、全血等样品中锌含量明显降低;同时阴虚与阳虚者体内微量元素的也不同:阴虚者铜含量上升、锌含量下降,锌铜比下降比阳虚厉害。黄献平等观察78例心脏病患者后发现,血清锌、铜、铁、钙含量的变化与心病气血辩证有一定关系,锌锰含量的下降以及铜含量的升高可能是冠心病气虚症形

成的生化基础。同时周庆伟发现肺气虚症患者微量元素代谢紊乱。研究发现,辩证施治本身还蕴藏着微量元素的微观辨证,不同的症,就有不同的元素的缺乏或过剩,不同证的元素分布,就有与此相适应的治疗药物。如缺碘引起的甲状腺肿大,中医永昆布、海藻等富碘中药;属于血虚的缺铁性贫血,用四物汤治疗,主药当归含铁量为方中之最。“损者益之,虚者补之”,对各种虚症,则给以相应的补益药。

应该注意,中药对于机体的作用是复杂的,补虚作用不是简单的微量元素的补充,可能主要是通过调整机体的正与邪、阴与阳,气、血、津液及经络和脏腑的平衡,以及调节微量元素代谢、效价和活性来提高微量元素的利用率,维持体内各种微量元素的浓度平衡。中药素有“一锅汤”的特点,微量元素在中药中以及在人体内主要是与有机成分形成配合物,从而发挥复杂的生理生化作用,中药的药效应当是金属元素与有机成分的综合效应。因此,在运用中药治疗疾病时,应强调整体效应,不要把中药的疗效仅仅归属于某种元素含量的高低,将中药的治疗简单的看作“多退少补”。

㈠、中药性、味及药效与微量元素的关系

中医用药除讲究阴、阳、虚、实外, 还特别注意用药的性、味之别,注意中药的归径等,只有考虑了上述因素,才能做到对症下药。中药的药性理论主要包括寒、热、温、凉四气和辛、甘、酸、苦、咸五味和升降浮沉、归经等。从中药微量元素的角度研究中药的性、味已有许多报道,胡育筑采用化学计量学的方法对115味中药的药性成功地进行了模式识别, 揭示了中药药效同微量元素间的相关关系; 中药治病

是依中药的性能的阴阳,来纠正机体的阴阳失调的。

秦俊法等利用计算机处理,探讨了药物阴阳与微量元素的关系,结果发现:

⑴热药中锰(Mn)含量高而铁、铜、锌含量最低,温药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