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学必考名词解释大汇总

合集下载

土壤学考试重点总结附答案

土壤学考试重点总结附答案

一、名词解释(30分,共5对,一个名词3分)1.土壤颗粒组成与土壤质地(p114)土壤颗粒组成(土壤机械组成):土壤中各级土粒所占的质量百分数土壤质地:在土壤机械组成基础上的进一步归类,它概括反映着土壤内在的肥力特征。

2.土壤有机质(p93)与土壤腐殖质(p102)土壤有机质:存在于土壤中的所有含碳的有机化合物。

/土壤中含碳的有机化合物。

土壤腐殖质:由芳香族有机化合物和含氮化合物缩合成的一类复杂的高分子有机物,呈酸性,颜色为褐色或暗褐色。

3.土粒密度与土壤容重(p132)土粒密度:单位容积固体土粒(不包括粒间孔隙)的质量,单位g/cm3 或t/m3土壤密度(土壤容重):自然状态下(包括土粒之间的孔隙),单位容积土壤的烘干质量(旧称土壤假比重或土壤容重),单位g/cm3 或t/m34.土壤活性酸度和土壤潜性酸度(p214)土壤活性酸度:由于土壤溶液中游离的H+所表现的酸度。

土壤潜性酸度:土壤胶体吸附的H+和Al3+所引起的酸度。

5.土壤粘结性和土壤粘着性(p136)土壤粘结性:土粒间通过各种引力而粘结在一起的性质。

土壤粘着性:土壤在一定含水量条件下,土粒黏附在外物上的性质。

6.土壤与肥料(p2 p281)土壤:地球陆地表面能够生产植物收获物的那一层疏松的表层。

肥料:以提供植物养分为主要功用和部分兼有改善土壤性质的物料。

7.土壤肥力与土壤质量(p3)肥力:是土壤的基本属性和质的特征,是土壤从营养条件和环境条件方面,供应和协调植物生长的能力。

土壤质量:土壤在生态系统界面内维持生存、保障环境质量、促进动物和人类健康行为的能力。

8.土壤有机质的矿质化和腐殖化(p96 p100)矿质化:复杂的土壤有机质在微生物作用下,分解为简单的无机化合物的过程。

腐殖化:土壤腐殖质的形成过程。

9.吸湿系数与田间持水量(p147)吸湿系数:又称最大吸湿量,是指干土从相对湿度接近饱和的空气中吸收水汽的最大量,即吸湿水的最大量与烘干土质量的百分率。

土壤学名词解释

土壤学名词解释

土壤学名词解释第一篇:土壤学名词解释名词解释土壤圈:土壤圈是覆盖于地球陆地表面,处于其他圈层的交界面上,对各圈层的物质和能量流动及信息传递起着维持和调节作用的圈层,是有机界和无机界联系的中心纽带。

土壤:土壤是地球陆地表面能够生产植物收获物的那一疏松的表层。

森林土壤:森林土壤是指在森林植被下发育的土壤。

林业土壤:林业土壤上是指所有属于营林经营所涉及的土壤,是由林业部门的经营范围所决定的。

土壤肥力:土壤肥力是土壤的基本属性和质的特征,是土壤从营养条件活人环境方面,供应和协调植物生长的能力。

矿物:矿物是指岩石圈中化学元素的原子或离子通过各种地质作用形成的,并在一定条件下相对稳定的自然产物。

原生矿物:原生矿物是指是由地下深处高温高压条件下的岩浆上升冷凝结晶而成的各种矿物。

次生矿物:次生矿物是原生矿物在地表常温常压条件下经过风化、沉积作用所形成的矿物和早期形成的矿物经过变质作用所形成的矿物的总称。

岩石:岩石是指由各种地质作用形成的,有一种或多种矿物组成的集合体。

解理:解理是指矿物在外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结晶方向破裂成光滑平面的性能.岩浆岩:岩浆岩是地球内部呈熔融状态的岩浆喷出地球表面,或者上升到接近于地表的不同深度的地壳中,冷却、固化后形成的岩石。

沉积岩:沉积岩是各种地质作用的沉积物在地表和地下不太深的地方,在常温常压下,经过压紧、硬结所形成的岩石。

变质岩:变质岩是由原来的岩浆岩、沉积岩和部分早期形成的变质岩,在内力作用下,经过变质作用所形成的岩石。

风化作用:风化作用是指岩石发生化学和物理变化的作用。

物理风化:物理风化是指由温度变化、水分冻结、碎石劈裂以及风力、流水、冰川的摩擦力等物理因素的作用所引起的机械崩解作用。

化学风化:化学风化是指由水、二氧化碳和氧气等参与下进行的各种过程,包括溶解、水化、水解和氧化等作用。

生物风化:生物风化是指生物所引起的岩石或矿物的风化。

土壤结构:土壤结构就是土壤固体颗粒的空间排列方式。

土壤学名词解释(完全版)

土壤学名词解释(完全版)

土壤学是以地球表面能够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层为对象,研究其中的物质运动规律及其与环境间关系的科学,是农业科学的基础学科之一。

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土壤组成;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土壤的发生和演变;土壤的分类和分布;土壤的肥力特征以及土壤的开发利用改良和保护等。

其目的在于为合理利用土壤资源、消除土壤低产因素、防止土壤退化和提高土壤肥力水平等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方法。

名词解释:1、土壤质地:是根据机械组成划分的土壤类型,一般分为砂土、壤土和粘土三类。

2、活性酸:指的是与土壤固相处于平衡状态的土壤溶液中的H+离子。

3、毛管持水量:毛管上升水达最大时称毛管持水量。

4、土壤退化过程:是指因自然环境不利因素和人为开发利用不当而引起的土壤物质流失、土壤性状与土壤质量恶化以及土壤肥力下降,作物生长发育条件恶化和土壤生产力减退的过程。

5、永久电荷:同晶置换一般形成于矿物的结晶过程,一旦晶体形成,它所具有的电荷就不受外界环境(如pH、电解质浓度等)影响,故称之为永久电荷、恒电荷或结构电荷。

6、土壤水分特征曲线:指土壤水分含量与土壤水吸力的关系曲线。

(土壤水分特征曲线表示了土壤水的能量与数量的关系。

)7、富铝化过程:是热带、亚热带地区土壤物质由于矿物的风化,形成弱碱性条件,随着可溶性盐、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盐基及硅酸的大量淋失,而造成铁铝在土体内相对富集的过程。

(包括两方面的作用:脱硅作用(desilication)和铁铝相对富集作用。

)8、盐基饱和度:是指土壤中各种交换性盐基离子的总量占阳离子交换量的百分数。

9、土壤有机质:是指存在于土壤中的所有含碳的有机物质,它包括土壤中各种动、植物残体,土壤生物体及其分解和合成的各种有机物质。

10、同晶替代:是指组成矿物的中心离子被电性相同、大小相近的离子所替代而晶格构造保持不变的现象。

11、潜性酸:指吸附在土壤胶体表面的交换性致酸离子(H+和Al3+),交换性氢和铝离子只有转移到溶液中,转变成溶液中的氢离子时,才会显示酸性,故称潜性酸。

土壤学考试名词解释总结

土壤学考试名词解释总结

土壤学考试名词解释总结土壤学考试名词解释总结1.土壤soil:是在地球表面生物、气候、母质、地形、时间等因素综合作用下所形成的能够生长绿色植物、具有生态环境调控功能、处于永恒变化中的疏松矿物质与有机质的混合物。

2.土壤圈pedospere:土壤在地球表面以不连续状态分布于陆地表面,处于其它圈层的交接面上,成为它们连接的纽带,构成了结合无机界和有机界——即生命和非生命联系的中心环境,称为土壤圈3.农业生态系统: 是在一定时间和地区内,人类从事农业生产,利用农业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以及与生物种群之间的关系,在人工调节和控制下,建立起来的各种形式和不同发展水平的农业生产体系。

4.农业:把利用动物植物等生物的生长发育规律,通过人工培育来获得产品的各部门,统称为农业.5.大气圈aerosphere :是环绕地球最外层的气体圈层,它的密度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越向上空气越稀薄,并逐渐转化为宇宙空间。

6.生物圈(biosphere) :地球表层中的全部生物和适于生物生存的范围,它包括岩石圈上层、水圈的全部和大气圈下层。

7.岩石圈是由岩石组成的,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

8.土壤学soil science:农林科学体系中的一门基础科学,主要论述土壤和农林生产各个环节之间的内在联系,土壤变肥变瘦的一般规律,以及土壤利用和改良的技术。

9.土壤剖面构造:指土壤剖面从上到下不同土层的排列方式10.水圈:是地球外圈中作用最为活跃的.一个圈层。

它与大气圈、生物圈和地球内圈的相互作用,直接关系到影响人类活动的表层系统的演化。

11.地壳:是地球固体圈层的最外层,岩石圈的重要组成部分。

12.地核(Core):地球的核心部分。

主要由铁、镍元素组成,半径为3480千米。

地核又分为外地核和内地核两部分。

外地核的物质为液态。

13.地幔(Mantle):地壳下面是地球的中间层,叫做“地幔”,厚度约2865公里,主要由致密的造岩物质构成,这是地球内部体积最大、质量最大的一层。

土壤学复习资料

土壤学复习资料

土壤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土壤:土壤就是陆地表面能够生产植物收获物的疏松表层,土壤的本质特征是具有土壤肥力。

2.土壤肥力:土壤能够持续不断供给植物生长所必需的水,肥,气,热,协调它们之间的矛盾及抵抗不良自然环境的能力。

3.同晶替代:同晶替代是指组成矿物的中心离子被电性相同,大小相近的离子所替代而晶格构造保持不变的现象。

4.土壤有机质:是指存在于土壤中的所有含碳的有机物质,它包括土壤中各种动植物残体,微生物体及其分解和合成的各种有机物质。

5.土壤腐殖质:除未分解和半分解动植物残体及微生物体以外的有机物质的总称。

6.土壤的矿化:在土壤微生物作用下,土壤中的复杂有机物被分解为简单有机物,并最终被分解成水,二氧化碳和无机盐的过程。

7.腐殖质化过程:进入土壤的有机质在微生物进行的生化过程和一些纯化学过程的共同作用下,形成腐殖质的过程。

8.土壤容重:指单位体积自然土体(包含孔隙)的干重。

9.毛管持水量:地下水位较浅时,毛管上升水达到最大时土壤的含水量。

10.田间持水量:土壤毛管悬着水达到最大时土壤含水量。

11.土壤水吸力:指土壤水在承受一定吸力的情况下所处的状态。

12.土壤水分特征曲线:表示土壤水的能量和数量之间的关系,是研究土壤水分的保持和运动所用到的反映土壤水分基本特征的曲线。

13.阳离子交换量(CEC):单位质量的土壤所含有的交换性阳离子(+)的多少。

14.盐基饱和度(BS):指交换性盐基离子占阳离子交换量的百分数。

15.活性酸:土壤溶液中游离的H+表现出来的温度,用PH表示。

16.潜性酸:指土壤胶体上吸附的H+和Al3+17.永久电荷:也叫恒电荷或结构电荷,来自土壤胶体内同晶替代不随环境PH变化而改变的电荷,同晶替换作用使2:1型层状粘土矿物负电荷的主要来源。

二、填空题1.土壤五大成土因素:母质,气候,生物,地形,陆地。

2.2:1型矿物:蛭石,蒙脱石3.1:1型矿物:高岭石4.土壤碱度指标:总碱度,PH值,碱化度课本p175总碱度:土壤溶液或灌溉水中碳酸银。

土壤学考试名词解释总结

土壤学考试名词解释总结

土壤学名词解释1.地球表层系统:指的是地球表层上屎大气对流层上界,下到海洋深处和岩石上部,由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土壤圈和岩石圈组成的一个由非生物和生物过程叠加的物质体系。

2.土壤:是地球陆地表面能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表层。

3.土壤质量:即土壤在生态界面内维持植物生产力、保障环境质量、促进动物与人类健康行为的能力。

(或在自然或人工生态系统中,土壤具有动植物持续性,保持和提高水质、空气质量以及职称人类健康生活的能力。

)4.养料库(矿质营养学说):土壤是植物养料的储存库,植物靠吸收土壤和肥料中的矿质养料而滋养。

植物长期吸收消耗土壤中的矿质养料,会使土壤库的矿质养料储藏量越来越少,为了弥补土壤库储量,可以通过施用化学肥料和轮作等方式如数归还土壤,以保持土壤肥力永续不衰。

这一观点把土壤看做提供植物生长所必须的水分、养分和起无力支撑作用的介质,称为土壤“养料库”的概念。

土壤学界把李比希的这一学说成为矿质营养学说。

5.同晶替代:是指组成矿物的中心离子被电性相同、大小相近的离子所替代而晶格结构保持不变的现象。

6.土壤腐殖质(humus)是除未分解和半分解动植物残体及微生物体以外的有机物质的总称。

由非腐殖质物质和腐殖质物质组成7.土壤有机质的周转时间:当土壤有机质水平处于稳定状态时,土壤中有机质流通量达到土壤有机质含量所需的时间,称作土壤有机质的周转时间。

8.微生物多样性(microbia了diversity):又称微生物群落结构,是指微生物群落的种类和种间差异,包括生理功能多样性、细胞组成多样性及遗传物质多样性等。

9.土壤微生物生物量(soil microbial biomass):指土壤中体积小于5×103μm3的生物总量,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和小型动物,但不包括植物体。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通常是以生物量碳的含量表示的。

10.菌根(mycorrhiza):高等植物根系与一类特殊的土壤真菌建立的共生体。

(完整版)土壤学名词解释

(完整版)土壤学名词解释

1、土壤、土壤肥力、土壤肥力的相对生态性。

土壤:是陆地表面由矿物质、有机质、水、空气和生物组成,具有肥力,能生长植物的未固结层。

土壤肥力:土壤能供应与协调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所需要的养分和水、空气、热的能力。

土壤肥力的生态相对性:生态上不同的植物,他们所要求的土壤生态条件是不同的。

2、试述土壤在植物生长中的特殊作用。

1、营养库的作用2、养分转化和循环作用3、雨水涵养作用4、生物的支撑作用5、稳定和缓冲环境变化的作用3、为什么说土壤是最珍贵的自然资源(土壤资源的相对不可再生性)?土壤资源的相对不可再生性:土壤资源与光、热、水、气资源一样被称之为可再生资源。

但从其自然属性来看又是不可再生的,是有限的自然资源。

1、土壤资源数量的有限性(土壤形成的时间长★土地被占用的面积逐渐扩大★土地退化日趋严重★人口剧增)2、土壤资源质量的可变性(土壤肥力在物质循环和平衡中不断获得发育和提高★高强度、无休止的向土壤索取,土壤肥力将逐渐下降和破坏)3、土壤资源空间分布上的固定性(覆盖在地球表面各种不同类型的土壤,在地面空间位置上有相对的固定性,在不同生物气候带内分布着不同的地带性土壤。

★土壤资源的空间分布还受区域性地形、母质、水文、地质等条件的影响。

★人类的耕作活动也改变了土壤的性状,从而影响土壤的空间分布。

1矿物鉴定特征、种类及主要造岩矿物矿物的物理性质★颜色根据矿物呈色的原因,分为自色、他色和假色三种。

★条痕条痕就是矿物粉末的颜色,将矿物在未上釉的瓷板上进行刻划,其留下的粉末痕迹就是条痕。

★透明度和光泽透明度是矿物允许可见光透过的程度。

光泽是矿物表面对光线反射所呈现的光亮。

★硬度矿物抵抗外力摩擦或刻划的能力称为硬度。

★解理和断口矿物受外力作用后,沿着一定方向的平行面裂开,这种现象称为解理,而裂开后形成的光滑平面则称为解理面。

而破裂成不平坦、不规则的断面,则称之为断口。

种类原生矿物和次生矿物1.原生矿物(岩浆)由地壳深处熔融状态的岩浆冷凝固结而形成的矿物称原生矿物2.次生矿物(表生或变质)原生矿物经物理、化学风化作用,组成和性质发生化学变化,形成的新矿物称次生矿物。

土壤学复习资料

土壤学复习资料

土壤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土壤:土壤就是地球陆地表面能够生长植物(产生植物收获量)得疏松表层。

2、土壤肥力:土壤为植物生长供应协调营养条件与环境条件得能力。

(水、肥、气、热)3、自然肥力:土壤在自然因子即五大成土因素(气候、生物、母质、地形与年龄)得综合作用下发育而来得肥力。

4、人工肥力:在自然肥力得基础上,通过人为措施得影响(如翻耕、施肥、灌溉、与排水等措施)形成得土壤肥力,也称经济肥力。

5、潜在肥力:在当季节中,不能立即产生经济效益得这部分肥力。

6、土壤学:农林科学体系中得一门基础科学,主要论述土壤与农林生产各个环节之间得内在联系:土壤变肥变瘦得一般规律,以及土壤利用与改良得技术。

7、矿物:矿物就是地壳中得化学元素在各种地质作用下形成得自然产物,分为原生矿物与次生矿物。

8、原生矿物:地壳深处得岩浆冷凝而成得矿物(如长石云母)。

9、次生矿物:有原生矿物经过化学变化(如变质作用与风化作用)形成得矿物。

10、五大自然成土因素:气候、生物、母质、地形与年龄。

11、岩石:由一种或多种矿物有规律得组合形成得天然集合体。

12、岩浆岩:由地壳深处得熔融岩浆,受地质作用得影响,上升冷却凝固而成得岩石(如灿石、原始岩石)。

13、沉积岩:地壳表面早期形成得各种岩石(岩浆岩、变质岩与先形成得沉积岩)经过风化搬运、沉积与成岩等作用,再次形成得岩石。

14、变质岩:原有得岩石受到高温、高压与化学活性物质得作用,改变了原有得结构、构造及矿物成分而形成得新岩石。

二、土壤得本质特征?肥力得四大因子?答:土壤得本质特征就是土壤具有肥力;肥力得四大因子就是水、肥(营养物质)汽、热(环境)。

三、土壤组成如何?土壤学发展过程得三大学派?答: 固体颗粒(38%)固相(50%)土壤有机物(12%)气相(50%)粒间空隙(50%)液相(50%)土壤学发展过程得三大学派:1、农业化学学派。

(提出矿质营养学说)。

2、农业地质学派(19世纪后半叶)。

《土壤学》(必背)

《土壤学》(必背)

土壤学复习题1一、名词解释1、土壤:土壤就是指地球陆地表面能够生产植物收获物的疏松表层。

其本质特征是具有肥力。

2、土壤肥力:在植物生活期间,土壤供应和调节植物生长所需要的水份、养分、热量、空气和其它生活条件的能力3、矿物:是一类天然产生于地壳中且具有一定的化学组成、物理特性和内部构造的化合物或单质化学元素。

4、原生矿物:是指起源于岩浆,而存在于岩浆岩中的矿物。

5、次生矿物:是指原生矿物经过风化作用,使其组成和性质发生改变,而形成的新矿物。

6、成土母质:岩石矿物的风化产物,就是成土母质。

7、风化作用:地表的岩石在外界因素的作用下,发生形态、组成和性质变化的过程。

包括物理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和生物风化作用。

8、物理风化:指岩石崩解破碎成大小不同颗粒而不改变其化学成分的过程。

9、化学风化:岩石中的矿物在化学作用(水、二氧化碳、氧气等)的影响下,发生化学成分和性质的变化、以及产生新矿物的过程。

10、水解作用:矿物中的盐基离子被水所解离的H+置换,分解形成新矿物的作用。

11、水化作用:岩石中的矿物与水化合成为新的含水矿物的过程。

12、生物风化:岩石在生物的作用下发生破碎、分解的过程称为生物风化。

13、地质大循环:指从岩石——风化产物——岩石的长期循环过程。

14、生物小循环:指由风化释放出的无机养分转变为生物有机质,再转变为无机养分的循环。

15、土壤剖面:是指从地面向下挖掘而裸露出来的垂直切面,它是土壤外界条件影响内部性质变化的外在表现。

16、机械组成:土壤中土粒的大小及其比例状况就称为土壤的机械组成。

17、土壤质地:按照土壤机械组成人为地划分的若干土壤类别,就称为土壤质地。

18、土粒分级:是根据土粒直径的大小及其性质上的变化,人为划分的若干个等级。

19、壤粒级(粒组):土壤颗粒按粒径大小和性质不同分成若干级别20、有机质:是指存在于土壤中的所有含碳有机物质,它包括土壤中各种动、植物残体,微生物体及其分解和合成的各种有机物质。

土壤学考试重点总结附

土壤学考试重点总结附

一、名词解释(30分,共5对,一个名词3分)1.土壤颗粒组成与土壤质地(p114)土壤颗粒组成(土壤机械组成):土壤中各级土粒所占的质量百分数土壤质地:在土壤机械组成基础上的进一步归类,它概括反映着土壤内在的肥力特征。

2.土壤有机质(p93)与土壤腐殖质(p102)土壤有机质:存在于土壤中的所有含碳的有机化合物。

/土壤中含碳的有机化合物。

土壤腐殖质:由芳香族有机化合物和含氮化合物缩合成的一类复杂的高分子有机物,呈酸性,颜色为褐色或暗褐色。

3.土粒密度与土壤容重(p132)土粒密度:单位容积固体土粒(不包括粒间孔隙)的质量,单位g/cm3 或t/m3土壤密度(土壤容重):自然状态下(包括土粒之间的孔隙),单位容积土壤的烘干质量(旧称土壤假比重或土壤容重),单位g/cm3或t/m34.土壤活性酸度和土壤潜性酸度(p214)土壤活性酸度:由于土壤溶液中游离的H+所表现的酸度。

土壤潜性酸度:土壤胶体吸附的H+和Al3+所引起的酸度。

5.土壤粘结性和土壤粘着性(p136)土壤粘结性:土粒间通过各种引力而粘结在一起的性质。

土壤粘着性:土壤在一定含水量条件下,土粒黏附在外物上的性质。

6.土壤与肥料(p2 p281)土壤:地球陆地表面能够生产植物收获物的那一层疏松的表层。

肥料:以提供植物养分为主要功用和部分兼有改善土壤性质的物料。

7.土壤肥力与土壤质量(p3)肥力:是土壤的基本属性和质的特征,是土壤从营养条件和环境条件方面,供应和协调植物生长的能力。

土壤质量:土壤在生态系统界面内维持生存、保障环境质量、促进动物和人类健康行为的能力。

8.土壤有机质的矿质化和腐殖化(p96 p100)矿质化:复杂的土壤有机质在微生物作用下,分解为简单的无机化合物的过程。

腐殖化:土壤腐殖质的形成过程。

9.吸湿系数与田间持水量(p147)吸湿系数:又称最大吸湿量,是指干土从相对湿度接近饱和的空气中吸收水汽的最大量,即吸湿水的最大量与烘干土质量的百分率。

土壤学全面的名词解释

土壤学全面的名词解释

1、土壤质地:是根据机械组成划分的土壤类型,一般分为砂土、壤土和粘土三类。

2、活性酸:指的是与土壤固相处于平衡状态的土壤溶液中的H+离子。

3、毛管持水量:毛管上升水达最大时称毛管持水量。

4、土壤退化过程:是指因自然环境不利因素和人为开发利用不当而引起的土壤物质流失、土壤性状与土壤质量恶化以及土壤肥力下降,作物生长发育条件恶化和土壤生产力减退的过程。

5、永久电荷:同晶置换一般形成于矿物的结晶过程,一旦晶体形成,它所具有的电荷就不受外界环境(如pH、电解质浓度等)影响,故称之为永久电荷、恒电荷或结构电荷。

6、土壤水分特征曲线:指土壤水分含量与土壤水吸力的关系曲线。

(土壤水分特征曲线表示了土壤水的能量与数量的关系。

)7、富铝化过程:是热带、亚热带地区土壤物质由于矿物的风化,形成弱碱性条件,随着可溶性盐、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盐基及硅酸的大量淋失,而造成铁铝在土体内相对富集的过程。

(包括两方面的作用:脱硅作用(desilication)和铁铝相对富集作用。

)8、盐基饱和度:是指土壤中各种交换性盐基离子的总量占阳离子交换量的百分数。

9、土壤有机质:是指存在于土壤中的所有含碳的有机物质,它包括土壤中各种动、植物残体,土壤生物体及其分解和合成的各种有机物质。

10、同晶替代:是指组成矿物的中心离子被电性相同、大小相近的离子所替代而晶格构造保持不变的现象。

11、潜性酸:指吸附在土壤胶体表面的交换性致酸离子(H+和Al3+),交换性氢和铝离子只有转移到溶液中,转变成溶液中的氢离子时,才会显示酸性,故称潜性酸。

12、田间持水量:毛管悬着水达到最大值时的土壤含水量称为田间持水量,通常作为灌溉水量定额的最高指标13、土壤熟化过程:是在耕作条件下,通过耕作、培肥与改良,促进水肥气热诸因素不断协调,使土壤向有利于作物高产方面转化的过程。

14、矿化过程:是指土壤有机质通过微生物的作用分解为简单的化合物,同时释放出矿质养分的过程。

15、机械组成:是指土壤中各粒级矿物质土粒所占的百分含量,也称颗粒组成。

土壤学名词解释(完全版)

土壤学名词解释(完全版)

土壤学是以地球表面能够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层为对象,研究其中的物质运动规律及其与环境间关系的科学,是农业科学的基础学科之一。

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土壤组成;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土壤的发生和演变;土壤的分类和分布;土壤的肥力特征以及土壤的开发利用改良和保护等。

其目的在于为合理利用土壤资源、消除土壤低产因素、防止土壤退化和提高土壤肥力水平等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方法。

名词解释:1、土壤质地:是根据机械组成划分的土壤类型,一般分为砂土、壤土和粘土三类。

2、活性酸:指的是与土壤固相处于平衡状态的土壤溶液中的H+离子。

3、毛管持水量:毛管上升水达最大时称毛管持水量。

4、土壤退化过程:是指因自然环境不利因素和人为开发利用不当而引起的土壤物质流失、土壤性状与土壤质量恶化以及土壤肥力下降,作物生长发育条件恶化和土壤生产力减退的过程。

5、永久电荷:同晶置换一般形成于矿物的结晶过程,一旦晶体形成,它所具有的电荷就不受外界环境(如pH、电解质浓度等)影响,故称之为永久电荷、恒电荷或结构电荷。

6、土壤水分特征曲线:指土壤水分含量与土壤水吸力的关系曲线。

(土壤水分特征曲线表示了土壤水的能量与数量的关系。

)7、富铝化过程:是热带、亚热带地区土壤物质由于矿物的风化,形成弱碱性条件,随着可溶性盐、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盐基及硅酸的大量淋失,而造成铁铝在土体内相对富集的过程。

(包括两方面的作用:脱硅作用(desilication)和铁铝相对富集作用。

)8、盐基饱和度:是指土壤中各种交换性盐基离子的总量占阳离子交换量的百分数。

9、土壤有机质:是指存在于土壤中的所有含碳的有机物质,它包括土壤中各种动、植物残体,土壤生物体及其分解和合成的各种有机物质。

10、同晶替代:是指组成矿物的中心离子被电性相同、大小相近的离子所替代而晶格构造保持不变的现象。

11、潜性酸:指吸附在土壤胶体表面的交换性致酸离子(H+和Al3+),交换性氢和铝离子只有转移到溶液中,转变成溶液中的氢离子时,才会显示酸性,故称潜性酸。

考研《土壤学》易考名词解释简答及论述

考研《土壤学》易考名词解释简答及论述

2012考研:《土壤学》易考名词解释、简答及论述一、名词解释土壤、土壤肥力、自然肥力、人为肥力、潜在肥力、有效肥力、土壤生产力、土地生产力、土壤圈、土壤生态系统、原生矿物、次生矿物、粘土矿物、硅氧四面体、铝氧八面体、同晶替代、土壤有机质、土壤腐殖质、土壤矿质化过程、腐殖化系数土壤腐殖化过程、土壤有机质的周转、、矿化率、腐殖化作用、激发效应、土壤基质、土壤密度、土壤比重、土壤容重、土壤孔隙度、土壤孔隙比、土壤粒级、当量孔径、土壤质地、土壤颗粒组成、土壤质地分类、土壤质地剖面、土壤结构性、土壤结构体、团粒结构、土壤孔性、毛管孔隙、非活性孔隙、通气孔隙、吸湿水、膜状水、毛管水、重力水、毛管上升水、毛管悬着水、最大吸湿量、最大分子持水量、田间持水量、凋萎含水量、毛管水上升高度、毛管水强烈上升高度、土壤水分有效性、重量含水量、容积含水量、土壤水贮量、相对含水量、土壤蓄水量、土水势、基质势、压力势、溶质势、重力势、土壤水吸力、土壤水分特征曲线、比水容量、土壤饱和流、土壤非饱和流、土壤导水率、土面蒸发、土壤水汽凝结、土壤入渗、土壤水的再分布、SPAC 土壤水分状况、土壤溶质运移、对流、溶质的分子扩散、溶质的机械弥散、水动力弥散、土壤空气状况、土壤呼吸、土壤呼吸系数、土壤氧扩散率、土壤热容量、土壤导热率、土壤热扩散率、土壤温度年变化、土壤温度日变化、土壤胶体、可变电荷、永久电荷、土壤电荷数量、土壤电荷密度、离子吸附、阳离子静电吸附、阳离子交换作用、阳离子交换量、盐基饱和度、互补离子效应、阴离子的静电吸附、阴离子的负吸附、阴离子的专性吸附、活性酸、潜性酸、水解性酸、交换性酸、石灰位、碱化度、土壤缓冲性能、土壤缓冲容量、土壤物理机械性、粘结性、粘着性、可塑性、粘着点、脱粘点、土壤塑性值、土壤塑性指数、土壤抗压性、土壤抗楔入性、土壤硬度、土壤坚实度、土壤耕性、土壤压板、土壤宜耕性、土壤宜耕期、土壤粘闭、土壤退化、土地退化、土壤沙化、土地沙漠化、土壤质量、全球土壤变化。

土壤学复习资料

土壤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1.土壤:能产生植物收获的地球陆地表面的疏松表层;2.土壤容重:指单位体积自然土体(包含孔隙)的干重;3.土壤退化:指土壤数量的减少和质量的降低;4.土壤养分:指主要由土壤供给的植物生长必需的营养元素;5.BS:盐基饱和度是指交换性盐基离子占阳离子交换量的百分率;;6.富铝化作用:在湿热气候条件下,土壤中矿物发生强烈化学风化,铝、硅、铁和盐基物质发生分离,硅和盐基物质被大量淋失,铝和铁在土壤中发生相对富积;7.土壤圈:覆盖于陆地和浅水域底部的土壤所构成的一种连续体或覆盖层;8.粘化作用:指土壤中粘粒的形成和积累过程。

9.土壤肥力:在植物生长的全过程中,土壤供应和协调植物生长所需的水、肥、气、热的能力;10.CEC:单位质量的土壤所含有的交换性阳离子(+)的多少;11.土壤质量:土壤质量是土壤在生态系统界面内维持生产,保障环境质量,促进动物与人类健康行为的能力;12.土壤结构性:土壤中单粒、复粒的数量、大小、形状、性质及其相互排列和相应的孔隙状况等综合特性;13.有机质腐质化:有机质在土壤微生物作用下形成结构、成分更为复杂的腐殖质的过程;14.田间持水量:毛管悬着水达最大时的土壤含水量称田间持水量;15.土壤热容量:指单位重量或单位体积的土壤温度升高1度或降低1度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卡/克.度);16.土壤污染: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物进入土壤并积累到一定程度,引起土壤质量恶化的现象。

17.有机质矿质化:复杂的有机质在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进行彻底的分解,形成CO2和H2O的过程。

(二)填空题1.土壤肥力因素有水、肥、气和热。

2.人们常说的五大圈层系统分别为岩石圈、土壤圈、水圈、生物圈、大气圈。

3.土壤热量的来源主要有太阳辐射能、生物热和地热三种。

4.影响土壤可塑性的因素主要有有机质、土壤质地、交换性阳离子等。

5.目前我国土壤退化的类型主要有水土流失、土壤酸化、土壤盐碱化、土壤污染等。

6.五大自然成土因素分别是母质、生物、地形、时间、气候。

土壤学全面的名词解释

土壤学全面的名词解释

1、土壤质地:是根据机械组成划分的土壤类型,一般分为砂土、壤土和粘土三类。

2、活性酸:指的是与土壤固相处于平衡状态的土壤溶液中的H+离子。

3、毛管持水量:毛管上升水达最大时称毛管持水量。

4、土壤退化过程:是指因自然环境不利因素和人为开发利用不当而引起的土壤物质流失、土壤性状与土壤质量恶化以及土壤肥力下降,作物生长发育条件恶化和土壤生产力减退的过程。

5、永久电荷:同晶置换一般形成于矿物的结晶过程,一旦晶体形成,它所具有的电荷就不受外界环境(如pH、电解质浓度等)影响,故称之为永久电荷、恒电荷或结构电荷。

6、土壤水分特征曲线:指土壤水分含量与土壤水吸力的关系曲线。

(土壤水分特征曲线表示了土壤水的能量与数量的关系。

)7、富铝化过程:是热带、亚热带地区土壤物质由于矿物的风化,形成弱碱性条件,随着可溶性盐、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盐基及硅酸的大量淋失,而造成铁铝在土体内相对富集的过程。

(包括两方面的作用:脱硅作用(desilication)和铁铝相对富集作用。

)8、盐基饱和度:是指土壤中各种交换性盐基离子的总量占阳离子交换量的百分数。

9、土壤有机质:是指存在于土壤中的所有含碳的有机物质,它包括土壤中各种动、植物残体,土壤生物体及其分解和合成的各种有机物质。

10、同晶替代:是指组成矿物的中心离子被电性相同、大小相近的离子所替代而晶格构造保持不变的现象。

11、潜性酸:指吸附在土壤胶体表面的交换性致酸离子(H+和Al3+),交换性氢和铝离子只有转移到溶液中,转变成溶液中的氢离子时,才会显示酸性,故称潜性酸。

12、田间持水量:毛管悬着水达到最大值时的土壤含水量称为田间持水量,通常作为灌溉水量定额的最高指标13、土壤熟化过程:是在耕作条件下,通过耕作、培肥与改良,促进水肥气热诸因素不断协调,使土壤向有利于作物高产方面转化的过程。

14、矿化过程:是指土壤有机质通过微生物的作用分解为简单的化合物,同时释放出矿质养分的过程。

15、机械组成:是指土壤中各粒级矿物质土粒所占的百分含量,也称颗粒组成。

土壤学名词解释(完全版)

土壤学名词解释(完全版)

土壤学是以地球表面能够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层为对象,研究其中的物质运动规律及其与环境间关系的科学,是农业科学的基础学科之一。

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土壤组成;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土壤的发生和演变;土壤的分类和分布;土壤的肥力特征以及土壤的开发利用改良和保护等。

其目的在于为合理利用土壤资源、消除土壤低产因素、防止土壤退化和提高土壤肥力水平等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方法。

名词解释:1、土壤质地:是根据机械组成划分的土壤类型,一般分为砂土、壤土和粘土三类。

2、活性酸:指的是与土壤固相处于平衡状态的土壤溶液中的H+离子。

3、毛管持水量:毛管上升水达最大时称毛管持水量。

4、土壤退化过程:是指因自然环境不利因素和人为开发利用不当而引起的土壤物质流失、土壤性状与土壤质量恶化以及土壤肥力下降,作物生长发育条件恶化和土壤生产力减退的过程。

5、永久电荷:同晶置换一般形成于矿物的结晶过程,一旦晶体形成,它所具有的电荷就不受外界环境(如pH、电解质浓度等)影响,故称之为永久电荷、恒电荷或结构电荷。

6、土壤水分特征曲线:指土壤水分含量与土壤水吸力的关系曲线。

(土壤水分特征曲线表示了土壤水的能量与数量的关系。

)7、富铝化过程:是热带、亚热带地区土壤物质由于矿物的风化,形成弱碱性条件,随着可溶性盐、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盐基及硅酸的大量淋失,而造成铁铝在土体内相对富集的过程。

(包括两方面的作用:脱硅作用(desilication)和铁铝相对富集作用。

)8、盐基饱和度:是指土壤中各种交换性盐基离子的总量占阳离子交换量的百分数。

9、土壤有机质:是指存在于土壤中的所有含碳的有机物质,它包括土壤中各种动、植物残体,土壤生物体及其分解和合成的各种有机物质。

10、同晶替代:是指组成矿物的中心离子被电性相同、大小相近的离子所替代而晶格构造保持不变的现象。

11、潜性酸:指吸附在土壤胶体表面的交换性致酸离子(H+和Al3+),交换性氢和铝离子只有转移到溶液中,转变成溶液中的氢离子时,才会显示酸性,故称潜性酸。

土壤学名词解释

土壤学名词解释

土壤学名词解释:1.土壤学:发育于地球陆地表面能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多孔结构表层。

P22.土壤肥力:土壤能够供应协调水、肥、气、热的能力。

3.土壤生产力:包括土壤肥力与发挥土壤肥力作用的自然和环境条件。

4.土壤圈:地球表层系统中处于四大圈(气、水、生物、岩石)交界面上最富有生命活力的土壤连续体或覆盖层。

P115.粘土(次生)矿物:由原生矿物分解转化而成的矿物。

6.腐殖质:除未分解和半分解动、植物残体及微生物以外的有机物质的总称。

P337.腐殖物质:经土壤微生物作用后,由多酚和多醌类物质聚合而成的含芳香环结构的、新形成的黄色至棕色的非晶形高分子有机化合物。

P348.矿质化作用:土壤中的有机质在微生物作用下分解为简单化合物并释放出植物可利用的矿质养料的过程。

9.腐质化作用:土壤中的有机质通过微生物合成或原植物组织中聚合转变为腐殖质的过程。

10.土壤机械组成:土壤中各级土粒所占的质量百分数。

P7411.质地类别:即土壤质地,使根据机械组成划分的土壤类别。

P7412.土壤结构性:是由土壤结构性的种类、数量(尤其是团粒结构的数量)及结构体内外的空隙状况等产生的综合性质。

P80-8113.土壤结构体:或称结构单位,它是土粒(单粒或复粒)互相排列和团聚成为一定形状和大小的土块或土团。

P8014.土壤孔性:指能够反映土壤孔隙总容积的大小,孔隙的搭配及孔隙在各土层中的分布状况等的综合特性。

15.土壤容重:田间自然垒结状态下单位容积土体(包括土粒和孔隙)的质量或重量。

P6716.团粒结构:通常指土壤中近乎球状的小团聚体,其直径约为0.25-10mm,具有水稳定性。

P8217.土水势:土壤水从土壤中移回-参照状态的纯水池中,土壤水所作的功,以单位水量表示之。

P10518.基质势:土壤水受基质吸水(范德华力、库伦力和毛管力)制约而引起的水势降低。

P10519.土壤吸水力:土壤水在承受一定吸力的情况下所处的能态。

P10720.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土壤水的基质势或土壤水吸力是随土壤含水率而变化的,气关系曲线称为土壤水分特征曲线或土壤持水曲线。

土壤学考试名词解释

土壤学考试名词解释

绪论土壤(Soil ):陆地表面由矿物质、有机物质、水、空气和生物组成,具有肥力,能生长植物的未固结层。

土壤肥力(soil fertility ):土壤能供应与协调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所需的养分和水、气、热的能力。

是土壤的基本属性和质的特征。

第一章1、同晶替代/同晶代换/同晶置换/同型异质替代/ Isomorphous substitution组成矿物的中心离子被电性相同、大小相近的离子所替代而晶格构造保持不变的现象。

第二章1、名词解释土壤有机质(Soil organic matter ,SOM )是指存在于土壤中的所有含碳的有机物,包括各种动植物残体,微生物体及其分解和合成的各类有机物质。

土壤腐殖质(humus )是除未分解和半分解动、植物残体及微生物体以外的有机物质的总称。

矿化作用(mineralization) 土壤有机质在土壤微生物及其酶的作用下,氧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出其中的矿质养分的过程。

冻土效应(effect of soil freezing) 土壤冰冻以后,在其解冻后的最初1~2周内,二氧化碳和氨释放量增多的现象。

干土效应( effect of soil drying ):土壤经过干燥后,在加水湿润的最初1~2周内,二氧化碳和氨释放量增加的现象。

腐殖化过程:(Humification) 动物、植物、微生物残体在微生物作用下,通过生化和化学作用而形成腐殖质的过程。

激发效应**( Priming effect):投入新鲜有机质或含氮物质而使土壤中原有机物质的分解速率改变的现象。

使分解速率增加的称正激发效应;降低的称负激发效应。

HA/FA 值:表示胡敏酸与富里酸含量的比值。

是表示土壤腐殖质成份变异的指标之一。

第三章根际效应: 根际土壤与非根际土壤在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有明显的不同,这些特征在根际土壤和非根际土壤的比值称为根土比(R/S ratio)。

第四章土壤密度(soil density ,Ρs)单位容积固体土粒(不包括粒间孔隙的容积)的质量称为土壤密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土壤:指地球表面能够生长与收获植物的疏松表层。

2、土壤肥力:指在植物生长过程中,土壤能够不断地供给植物最大限度的水、肥、气、热的能力。

3、自然肥力:指土壤在以生物为主导的各种自然因素作用下所形成的土壤肥力。

4、人为肥力:指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共同作用而形成的土壤肥力。

5、潜在肥力:指当造不能供作物吸收利用的肥力。

6、有效肥力:指当造能被作物吸收利用的肥力。

7、矿物:指具有一定的化学组成、物理特性以及内部结构而天然存在于地壳中的物质。

8、岩石:指矿物的自然集合体。

9、单成岩:由一种矿物形成的岩石。

10、复成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组成的岩石。

11、岩浆岩:地球内部的岩浆侵入地壳或喷出地表冷凝固结的岩石。

12、沉积岩:经流水搬运,重新沉积,胶结作用而形成的次生岩石。

13、变质岩:在高温高压下,岩石的物质组成产生定向排列、内部组成改变或重新结晶形成的岩石。

14、风化作用:指暴露于地表的岩石在周围环境因素作用下,由坚硬变疏松,同时化学组成发生变化的作用。

15、物理风化:岩石由大块变小块,由坚硬变疏松,但化学组成没有改变的机械破碎过程。

16、热力风化作用:温度变化会引起岩石的破碎或层状削落。

17、化学风化:使岩石矿物的化学组成产生改变的风化作用。

18、水化作用:岩石的物质与水作用生成含水物质。

19、氧化作用:氧气作为氧化剂,氧化岩石使其变质的作用。

20、生物风化:岩石受生物有机体作用所进行的机械破碎和化学分解作用。

21、残积物:未移动的风化物。

22、坡积物:移动至山坡下堆积的风化物。

23、冲积物:经流水搬运及重新沉积的母质。

24、洪积物:山洪冲积物。

25、湖积物:湖水泛滥沉积形成的母质。

26、海积物:滨海沉积而形成的母质。

27、第四纪红土:第四纪形成的红色粘土。

28、原生矿物:在岩石风化过程中,结构与化学组成没有改变;仅发生机械破碎作用而残留在土壤中的矿物。

29、次生矿物:原生矿物在风化过程中逐步改变其结构、性质、物质组成的新矿物。

30、土粒:指土壤中各种大小不同的土壤颗粒。

31、粒级:把大小相近、性质相似的土粒划分为一组,所得的各组即为粒级或粒组。

32、土壤硅铝率:指土壤中二氧化硅与三氧化物的分子比率。

33、土壤质地:指土壤中各种粒级土粒含量的百分组成或搭配比例。

34、土壤生物:指依赖土壤而生存于土壤中的生物。

35、微生物:指肉眼看不到的细小生物。

36、土壤微生物:存在于土壤中的细小生物。

37、矿质化:在微生物作用下,土壤复杂的有机物分解为简单无机物。

38、反硝化作用:土壤中的硝态氮在反硝化菌作用下转化为氮气损失掉的作用。

39、腐殖质:土壤有机质在微生物作用下,分解产生中间产物再合成大分子有机物。

40、土壤吸收性能:土壤能够吸收与保持各种离子、分子、气体和粗悬浮物的能力。

41、机械吸收:土壤能够机械地截留进入土壤并比其空隙大的土壤颗粒、肥料颗粒的作用。

42、物理吸收:由土粒表面能引起的,能够把分子态物质吸附于土壤表面的作用。

43、物理化学吸收:由于土壤胶体带电荷引起的,通过代换吸收带有相反电荷离子的作用。

44、化学吸收作用:土壤中可溶性物质因化学反应生成难溶性物质而固定在土壤中的作用。

45、生物吸收作用:土壤微生物与植物把养分吸收固定在体内的作用。

46、土壤阳离子代换量:每一百克干土能够代换吸收代换性阳离子的最大毫克当量数。

47、土壤盐基饱和度:指盐基离子占全部代换性阳离子总量的百分率。

48、土壤对阴离子的代换吸收:带正电荷的土壤胶体对阴离子的代换吸收作用。

49、活性酸:指直接扩散于土壤溶液中氢离子反映出来的酸度,用pH表示。

50、潜性酸:指土壤吸附性氢离子与三价铝离子被代换出来所显示的酸度。

51、代换性酸:用过量中性盐溶液浸提土壤,代换性氢离子、三价铝离子被代换出来所显示出来的酸度。

52、水解性酸:用弱酸强碱盐浸提土壤,吸附性氢离子与铝离子被全部代换出来所显示的酸度。

53、土壤碱度:土壤中氢氧根离子显示的碱性强弱程度。

54、土壤缓冲性:指土壤具有缓和酸碱激烈变化的能力。

55、土壤比度:单位体积土壤固体部分(不包括空隙)的干重量与同体积水重之比。

56、土壤容重:单位体积土体(包括空隙)的干重量。

57、土壤孔隙度:土壤空隙容积占土体容积的百分数。

58、土壤结构体:分散的土壤单粒经粘结、凝聚胶结作用而形成大小、形状的土团。

59、物理机械性:指土壤受外力作用而发生形变,所显示出来的一系列动力学特征。

60、土壤耕性:指土壤在耕作时所表现的性状。

61、粘结性:指土粒与土粒之间相互粘结在一起的性能。

62、粘着性:指土壤在润湿状态下粘着于其他外物的性能。

63、土壤可塑性:指土壤在润湿状态下受外力作用能随意改变形状,外力体验后仍能保持改变了形状的性能。

64、下塑性:指土壤刚出现塑性时土壤的含水量。

65、上塑性:指土壤塑性消失时的土壤含水量。

66、塑性值:指上下塑性限的差值。

67、土壤热容量:单位容积或单位质量土壤温度升高1℃时所需的热量。

68、土壤导热率:单位厚度土层,温差1℃时每秒钟通过单位面积所传递的热量。

69、土壤导温率:在纵方向上,单位土层厚度,温差1℃时,每秒钟通过单位面积传递的热量,使单位容积土体的温度变化值。

70、吸湿水:由土粒表面能作用吸附空气中的水分子而在土粒表面形成的薄层水。

71、吸湿系数:当空气中水汽饱和时土壤含水量。

72、膜状水:由土粒表面能作用,土壤从液态水中吸附水分子而保持吸湿水以外的液态水膜。

73、毛管水:由土壤的毛管吸引力吸持的土壤水分。

74、毛管悬着水:由土壤毛管吸引力作用而吸持的水分。

75、田间持水量:当毛管悬着水达到最大值时的土壤含水量。

76、毛管上升水:指地下水由于毛管吸引力的作用而上升,保持在毛管孔隙中的水分。

77、毛管持水量:当土壤毛管孔隙都充满水时的土壤含水量。

78、重力水:受重力作用直接向下渗漏的水分。

79、全蓄水量:当土壤所有孔隙都充满水时的土壤含水量。

80、土水势:土壤水分的势能值。

81、基质势:由土粒吸附力、弯曲液面力对水作用产生的势能降低值。

82、渗透势:由于水中的溶质对水吸引力产生的势能降低值。

83、压力势:由于封闭气体连续水柱、水中的悬浮物产生的对水运动的推动力。

84、重力势:由水本身的重力产生的对水运动推动力。

85、土壤吸水力:指土壤水在承受一定吸力下所处的能态。

86、氧化还原反应:有电子得失的反应。

87、质流:土壤养分随土壤水移向根系表面的运动。

88、扩散:由养分离子浓度差引起的,由浓度高的非根区向浓度低的根区的运动。

89、离子饱和度:某种离子占全部同电荷离子的百分数。

90、土壤背景值:土壤在自然成土的过程中形成的土壤自身的化学元素组成与含量。

91、土壤自净作用:经土壤矿物质、有机质、微生物等作用,使加入土壤的污染物降低其浓度或改变形态,从而消除污染物或降低毒性的作用。

92、化学或物理化学自净作用:土壤中的污染物通过吸附,化学反应沉淀和氧化还原反应分解使污染物毒性下降的作用。

93、生物化学自净作用:土壤中有机污染物在微生物作用下,被分解为简单无机物的作用。

94、环境容量:指在一定条件下环境对污染物的最大承纳量。

95、土壤环境容量:在保证农产品产量与质量,并不使环境污染的前提下,土壤允许承纳污染物的最大数量。

96、土壤污染:加入土壤中的污染物超过土壤自净能力,并给生态系统造成危害。

97、土壤退化:指数量的减少与质量的降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