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文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明宁化清代客家文化叙论

摘要: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地域辽阔、民族众多的国家,不同的地域塑造了不同的地域的文化。我们可以将中国文化划分为比较大的文化区,如“华夏(汉)文化区”、“西北文化区”、“岭南文化区”等。而在这“岭南文化区”中,最富盛名的当属客家文化。客家是汉民族的一个支系,有着独特的文化体系,作为客家人已经习惯了的精神向度和价值取向,客家文化浸润了宁化客家文学,它开创的从民间吸取养分的传统,为当代宁化客家文学继承而发展。

关键字:客家文化清代宁化客家文学方言习俗饮食石壁

一.客家文化的起源

客家文化是“南化”的主流,是中国文化汉民族文化的分支, 它是在中国文化成长期(公元0 年~公元1000 年) 孕育诞生出来的。客从“中”来, 客家文化是从中原迁移而来的。客家,是一个具有明显特征的汉族分支族群,也是汉族在世界上分布广阔、影响深远的民系之一。从西晋永嘉之乱开始,中原汉族居民大举南迁,抵达闽粤赣三地交界之处,与当地土著居民杂处,互同婚姻,经过千年演化最终形成相对稳定的客家民系。此后,客家又以梅州为基地,大量外迁到华南各省乃至世界各地。客家四州为梅州、惠州、汀州、赣州。福建宁化石壁是客家传说民系形成的中心地域,石壁被称为“客家祖地”。那么,“客家”这个词是怎么来的呢?它的来源又是怎样的呢?“客家”之称处于清代的一次大规模族群土客械斗,是由当时在广东西部江门地区(时称四邑)相对而言以“地主”自居的“广府民系”等冠予客家的,这是一个他称。“客家”这个他称名次后来的历史学家、客家研究开拓者罗香林先生的客家学说而广为人知,然后就逐渐的称为族群的名称,不少人开始欣然受之,也开始自称客家人。

二.三明宁化客家文化

1)石壁村

宁化石壁客家祖地,地处闽赣交界的武夷山东麓,福建宁化县城西22公里处的石壁镇内。“北有大槐树,南有石壁村,石壁是客家摇篮、客家人的祖地。

客家民系是汉族的一支,属中原汉人。由于战乱,大量中原汉人背井离乡,辗转迁徙到以宁化石壁为中心的闽赣结合地区。当时集中到宁化或石壁居住的客家人,来自8省50多个州县,这也说明他们到宁化之前是分散的,未形成特别的民系。客家人从四面八方集中到宁化(石壁),主要原因有2条:一是自然条件。石壁是一个拥有200平方公里的平坦盆地,土地肥沃,提供了优越的生息条件。客家人主流是经江西来,闽赣交界有武夷山相隔,石城到石壁的隘口比其它闽赣交界的隘口更为低矮,交通方便,且宁化是闽江、赣江、韩江的源头,水路交通便利。二是人为条件。宁化,特别是石壁,开发较早,这一地域在南宋之前无战乱,社会安定。唐末黄巢起义军自北而南,自江西、浙江进入福建、广东,而又北上江西,转了一大圈,并未进入宁化,宁化便成为"世外桃源"。正如台湾陈运栋在《客家人》一书中说:"福建宁化,地接赣南,西北有高山环绕,宛如世外桃源,尤为当时避难最安全的地方,所以这一批逃难的人民,也就以迁居宁化为最多。"迁居以石壁为中心的客家人,在安定的环境里,生息繁衍数百年,他们把中原汉人的文化、语言同当地的文化、语言相结合,产生了一种既保留中原古风又有新变化的一种文化、语言,它区别于汉民族其它民系,被称为客家文化、客家话,由此也形成了客家民系。据考证,客家民系形成于宋代。宁化是客家地区,她不仅有着典型的客家文化、语言,而且许多是在宁化形成,且流传到其它客家地区。宁化境内明显地反映出客家文化、语言的承前启后的现象。宁化(或石壁)不仅被称为"客家民系形成的中心地域",而且也被称为"客家文化、语言的摇篮"。

2)宁化方言

宁化石壁是客家民俗文化的发祥地,最原始的客家话从这里形成,最古老的客家民间艺术、山歌、戏曲从这里推出和流传,最古朴的客家服饰从这里产生,最早的客家礼俗从这里延续。宁化及其石壁方言,保存着中原许多古汉语的成份,同时在音系、词汇、语法等方面,又发生了变化,而成为一种新语系-客家话,客家话随着客家先民的流迁而不断演变,但现

代的客家话的浊母清化是石壁形成的,宁化及其石壁方言成为客家话的源头。宁化客家民间艺术异彩纷呈,这里可觅中原文化的古老痕迹,又具客家特色。尤其是久盛不衰的客家民歌山歌,诸如"曲棚"、"道士音乐"都为客家人所喜闻乐见,都是石壁传统文化的瑰宝。客家音乐内容丰富,有怀古歌、劝世歌、情歌、革命山歌等。现今石壁一带的村村寨寨,仍活跃着为数众多的民间歌手,从老人到娃娃,都能即兴而发,唱上几曲地道的客家山歌。

3)宁化服饰习俗

宁化客家人传统服装流行的是唐装。上衫下裤分开。男衫开襟,女衫大襟;裤则不分男女老少,一律为交叉裤头、宽裤管的大档裤。同时又接受了畲族的一些装饰。女人的衣边和裤脚口都缀以花边。穿绣花船形鞋。上身系围裙,似“凸”字型,凸的上端绣上花卉、图案、边沿缀花边,用银链或红棉带系在腰部。挂上“牙牌”。“牙牌”为银质,用一似玉佩的银板,挂上耳耙、牙签、小勺(为吃擂茶用),用一银链穿起,挂在衣扣上,用时不需摘下。畲族妇女“椎鬓跣足”,“女不笄饰,裹髻以布”。客家女孩在出嫁前必须梳髻,客家妇女不缠脚,“打赤脚”等等,都是受到畲族习俗的影响。

4)宁化饮食习俗

宁化客家人办酒席,传统习俗不太讲究花名菜谱,喜欢大鱼大肉,以吃饱为上。在农村要大块红烧肉配饭。城区一般习惯“八大碗”即:鸡、面、燕、肉,后续四道时鲜菜,最后甜汤散席。其鸡为“白斩鸡”,肉为“顿丢(大块肉炆萝卜)”,而所谓“燕”,原指燕窝,由于此物名贵,在宁化这偏僻山区多不易得,故客家人采用变通之法,代之以油炸干熟猪皮,佐以笋丝、胡萝卜丝、肉丝、芹菜、香菇丝等合炒而成,其味鲜美脆嫩,其名高雅,成为一道宁化地方菜。

酒宴分粗席、嫩席,各有成规。粗席为八盘菜,多用米面菜肴,喝水酒。嫩席多为十至十二盘菜,必具山珍海味,喝冬酒或瓶装酒;或者“六大四小”、“二烧二白八大碗”,外加十一至十七果碟。现时多用双鸡、双鸭、双鱼、双蛋,加以山珍海鲜。县城用肉较少,向细、精、雅方向转化,上菜也有固定程式:鸡、面、燕、大块肉……甜汤。农村使用八仙方桌,以肉多吃饱为首要,最后都要大块肉配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