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生理学物质与能量代谢
运动生理学专业课
运动生理学专业课第六章物质与能量代谢一、是非判断题:1、血糖是指血液中糖元的含量()2、肝糖元和肌糖元是以葡萄糖形式贮存在肝脏和肌肉中的()3、肌糖元分解为葡萄糖,这个分解过程是不可逆的()4、肝糖元可以分解为葡萄糖,而血糖不可以合成肝糖元()5、进入肌肉中的葡萄糖又合成肌糖元()6、人体的有氧供能能力是无氧供能能力的基础()7、ATP有三个高能磷酸键,能释放高能量()8、ATP——CP系统是在无氧情况下提供人体直接能源的系统()9、人体运动时,每分耗氧量的增加与肌肉活动的持续时间呈正比()10、人体所需的能量大约有70%是由糖提供的()11、肌糖元只能由血糖生成,而不能分解成血糖()12、脑组织所需能量的来源全靠糖的有氧氧化分解供能()13、能源物质在代谢过程中所释放的能量几乎都被肌肉活动所消耗()14、血浆是调节体内水分的枢纽()15、食物在体内氧化过程中,每消耗一升氧所产生的热量称食物的热价()16、基础代谢率随年增长逐渐降低,20岁以后保持恒定,老年阶段又降低()17、A TP是直接能源而糖、脂肪,蛋白质等则是间接能源()二、名词解释题:1、新陈代谢2、基础代谢3、呼吸商4、食物的热价5、氧热价6、血糖7、有氧代谢8、无氧代谢9、ATP—CP系统10、乳酸能系统11、有氧供能系统三、选择填空题:1、新陈代谢包括()。
A、能量代谢B、物质代谢C、气体代谢2、肌糖元的生理功能是肌肉活动的()A、修补材料B、直接能源C、能量来源3、肝糖元和肌糖元都属于()A、多糖B、双糖C、单糖4、补充糖的时间应在赛前()或()为宜A、2小时B、1小时C、30分钟D、15分钟5、对蛋白质代谢有调节作用的内分泌腺有()A、甲状腺B、胰岛腺C、肾上腺皮质D、肾上腺髓质E、垂体前叶F、垂体后叶6、对脂肪代谢有调节作用的内分泌腺有()A、甲状腺B、胰岛腺C、肾上腺皮质D、肾上腺髓质E、重体前叶F、垂体后叶7、儿童少年基础代谢率()老年人的基础代谢率()A、高B、低C、恒定8、在供氧不足的条件下,糖经无氧酵解分解为()合成()9、与血液相比较,汗液的特点是()A、NaCl的浓度一般低于血浆B、葡萄糖的浓度几乎为0C、乳酸浓度高于血浆D、蛋白质浓度为0E、脂类浓度相等10、糖、脂肪和蛋白质的呼吸商约为()A、0.93、0.73和0.81B、1、0.7和0.8C、1、0.76和0.8511、机体代谢率反映()的全部过程A、合成代谢B、分解代谢C、A和B12、一切生物机体与它们生存环境之间不断进行()与()交换A、O2C、能量D、水13、在肌肉细胞中,ATP最大浓度约为()mmol,这足以维持骨骼肌进行最大收缩达()A、0.05B、5C、1014、()与体表面积有着比例关系,而这些因素与机体的能量代谢也有密切关系A、呼吸频率B、肺活量C、心输出量D、血流速度E、吸氧量15、氧热价以()为最高,食物的热价以()最高A、糖B、脂肪C、蛋白质16、机体耗氧量的增加与肌肉活动()呈正比关系A、持续时间B、强度C、时间与强度17、人体摄入()食物后,在体内额外增加30%的热量,从而起特殊动力作用A、脂肪B、糖C、蛋白质18、短跑和中跑运动后血糖();长跑和马拉松跑后血糖()A、升高19、衡量人体有氧代谢能力的主要指标有()A、通气量B、V o2maxC、无氧阀D、最大心输出量20、衡量人体无氧代谢能力的主要指标有()A、血乳酸B、V o2maxC、无氧阀D、ATP—CP含量21、肌糖元贮备高量的人表明他们()能力较强A、有氧供能B、无氧酵解C、ATP—CP供能22、代谢率明显升高,可能是由于甲状腺素分泌()引起的A、增多B、降低C、兴奋D、抑制23、通常将()称为呼吸商A、耗氧量与CO2产生量比值O2/CO2B、CO2产生量与耗氧量的比值CO2/O2四、简答题:1、简述测定基础代谢率的生理意义2、简述ATP分解供能的主要机制3、简述乳酸的去向4、简要说明评定有氧供能能力及无氧供能能力的指标5、简述脂肪的主要生理功能6、何谓能量节省化7、简要说明音求产热量的原理,测定能力代谢的基本方法五、问答题:1、人体是如何维持血糖恒定的?2、糖在体内有何主要作用?3、试分析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有哪些?4、试述人体运动时的能量供应。
运动生理学——第六章 物质和能量代谢
二.脂类代谢:脂类是脂肪和类 脂的总称.
脂肪(又称为真脂)是1分子甘油和3 分子脂肪酸所形成的甘油三酯.类脂是一 类在某些理化性质上与脂肪很相似的物质, 包括磷脂,糖脂,胆固醇等.
(一)脂类的生理功用
1.是储存能量和供给能量的重要 物质.1克脂肪在体内完全氧化时 放出能量为9千卡,比同重量的糖 和蛋白质产热量大,另外脂肪含水 量极少,而糖元和蛋白质含水量多 多脂肪所占体积远较糖元和蛋白质 小,因此脂肪是贮存能量的最好形 式.
2.磷脂和胆固醇是构成组织细胞的必要 的结构成分
3.合成某些物质:如胆固醇是体内合成 胃上腺皮质激素,性激素,胆汁酸盐和维 生素D的原料
4.脂肪是脂溶性维生素的溶剂:食物中 的脂溶性维生素,如维生素ADEK等可 溶于食物油脂中,并随同油脂一起在肠道 被吸收阶段.
(二)脂肪的氧化作用
人体的脂肪大部分储存于皮下、肠系膜、 大网膜、肾脏周围等脂肪组织中这些称 (脂库)
新陈代谢是生命的基本特征,新 陈代谢过程的顺利进行是正常生命活 动的必要条件.如果新陈代谢发生障 碍,必将影响正常的生命活动而造成 疾病,新陈代谢一旦停止,生命也随 之结束.
第一节 物质代谢
一、糖代谢 (一)糖的生理功能 A.是供给人体所需的能量(一般情况
下人体所需能量大约70%来源于糖 的氧化) B.糖是构成组织器官的重要成分之一 (核糖和脱氧核糖是细胞中核酸的组 织成分)
1.甘油的氧化利用:A.在肝脏中甘油 可转变成磷酸丙糖,经糖的有氧氧化途径 参加三羧循环,氧化释放能量 B.甘油 亦根据生理需要经糖元异生途径合成糖元 或葡萄糖.
2.脂肪酸的氧化:脂肪酸在 体内彻底氧化成二氧化碳和水 同时释放出大量能量的全过程.
三 蛋白质代谢
蛋白质是生命的物质基础,一切生命活 动都与蛋白质联系在一起.导师恩格斯他 在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时提出“生命是蛋白 体的存在方式”他这一科学的定义说明了 两个问题:A.蛋白体是生命最重要的物 质基础B.蛋白体的新陈代谢是生命活动 的基本特征.
运动生理学课件能量代谢
能量平衡与慢性疾病预防
慢性疾病
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和某些癌 症等慢性疾病,与能量平衡密切
相关。
风险因素
长期能量摄入过多或过少,都可能 导致慢性疾病的发生。保持能量平 衡有助于降低这些风险。
预防措施
通过维持能量平衡,结合其他健康 生活方式,如合理饮食、规律运动 等,可以有效预防慢性疾病的发生 。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能量就越多。
意义
活动代谢是人体能量消耗的重要 组成部分,适量的活动可以促进 能量消耗,有助于控制体重和预
防肥胖。
食物特殊动力作用
定义
食物特殊动力作用是指摄食过程中对食物进行消化、吸收 、代谢转化过程而消耗的热量。
影响因素
食物特殊动力作用的消耗与摄食量、食物种类和个体差异 有关。一般来说,摄食量越大、食物中蛋白质含量越高, 食物特殊动力作用所消耗的能量就越多。
脂肪
脂肪是运动中主要的慢速能源 ,能够提供大量的能量,帮助 运动员在长时间内维持运动。
脂肪的能量密度高,每克脂肪 可以提供9千卡的能量,比碳水 化合物和蛋白质都高。
在长时间、低强度的运动中, 脂肪的供能比例较高,而在高 强度运动中,脂肪供能比例较 低。
蛋白质
蛋白质在运动中主要起修复和构 建肌肉的作用,但在某些情况下
在动物体内,呼吸作用是主要的能量来源,通过氧化有机物来释放能量 。
能量代谢的生理意义
能量代谢是维持生物体正常生理功能的基础,为各种生理活动提供所需的能量。
通过能量代谢,生物体能够适应环境变化,维持内环境的稳态,保证正常的生理功 能。
能量代谢与生长发育、应激反应等生理过程密切相关,对生物体的生存和繁衍具有 重要意义。
《运动生理学》物质与能量代谢-糖
ADP
收缩
ATP
肌肉
舒张
乳酸
乳酸
糖酵解与乳酸形成
能量转换 高能
Hale Waihona Puke 糖在体内的分解代谢糖原
肌细胞
丙酮酸 膜传送
乳酸
无氧
肝 葡萄糖
有氧代谢
工作和非工作的
肌肉、其他组织
氧
气
二氧化碳、水
乳酸的清除
糖在体内的分解代谢
无氧酵解
糖
有氧氧化
糖在人体组织中,不需耗氧而分 解成乳酸;或是在人体缺氧或供 氧不足的情况下,糖仍能经过一 定的化学变化,分解成乳酸,并 释放出一部分能量的过程。
CONTENTS
01Part One 糖代谢
人体的糖储备及其供能形式 糖在体内的分解代谢 运动与补糖
食物
单糖
氧化分解
血糖 葡萄糖
肝糖原
肌糖原
单糖分子含有许多亲水基团,易溶于水,不溶于乙醚、 丙酮等有机溶剂 。 如核糖和脱氧核糖是含有5个碳原子的 单糖,葡萄糖、果糖和半乳糖是含6个碳原子的单糖。
糖的动态平衡示意图 双糖: 由两个连接成一起的单糖组成的糖类 。 麦芽糖、
物质与能量代谢
——三大供能系统
讲师:Lucy
01 Part One 糖
CONTENTS
02 Part Two 脂肪
03 Part Three 蛋白质
三大能源物质的生理功用
糖
人体主要供 能物质 ( 70% ) 、 最经济的能 源(耗氧少)
蛋白质
维持机体的 生长发育、 组织的更新
修复
脂肪
防止散热 保护脏器
补糖时间与补糖量
运动与补糖
低聚糖:人工合成糖渗透压低,分子量大于葡萄糖。
生理学考研必备:大学运动生理学知识点总结(超全面)
运动生理学绪论第一节生命的基本特征生命体的生命现象主要表现为以下五个方面的基本特征:新陈代谢、兴奋性、应激性、适应性和生殖一、新陈代谢:是生物体自我更新的最基本的生命活动过程。
新陈代谢包括同化和异化两个过程。
二、兴奋性:在生物体内可兴奋组织具有感受刺激、产生兴奋的特性。
兴奋:可兴奋组织接受刺激后所产生的生物电反应过程及表现三、应激性:机体或一切活体组织对周围环境变化具有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四、适应性:生物体所具有的这种适应环境的能力五、生殖第二节人体生理机能的调节稳态:内环境理化性质不是绝对静止不变的,而是各种物质在不断转换中达到相对平衡状态,即动态平衡状态。
这种平衡状态称为稳态。
稳态是一种复杂的动态平衡过程,一方面是代谢过程使稳态不断的受到破坏,而另一方面机体又通过各种调节机制使其不断的恢复平衡。
一、神经调节:是指在神经活动的直接参与下所实现的生理机能调节过程,是人体最重要的调节方式。
二、体液调节:由内分泌线分泌的化学物质,通过血液运输至靶器官,对其活动起到控制作用,这种形式的调节称为体液调节。
三、自身调节:是指组织和细胞在不依赖外来的神经或体液调节情况下,自身对刺激发生的适应性反应过程。
四、生物节律:生命体在维持生命活动过程中,除了需要进行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外,各种生理功能活动会按一定的时间顺序发生周期性变化,这种生理机能活动的周期性变化,成为生物的时间结构,或称为生物节律。
当前运动生理学的几个研究热点(如何用生理学观点指导运动实践)第一章骨骼肌的机能人体的肌肉分为骨骼肌、心肌和平滑肌三大类。
第一节肌纤维的结构一、肌肉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1.肌细胞即肌纤维,是肌肉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2.肌纤维(肌内膜)集中形成肌束(肌束膜),肌束集中形成肌肉(肌外膜)。
3.肌纤维直径60微米,长度数毫米——数十厘米。
4.肌肉两端为肌腱,跨关节附骨。
(1)肌原纤维和肌小节(肌细胞的结构)肌原纤维(A、I带,H区,M线,Z线与粗、细肌丝的排列关系,粗细肌丝的空间排列规则等)视图肌小节:两条Z线之间的结构,肌细胞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运动生理学(能量代谢)
技能大赛《运动生理学》第一章运动的能量代谢第一节生物能量学概要能量的直接来源—— ATP [三磷酸腺苷]能量的间接来源——糖、脂肪、蛋白质一、叶绿体和线粒体是高等生物细胞主要的能量转换器二、ATP与ATP稳态1.ATP的分解供能及补充ATP → ADP+Pi+E每克分子ATP可释放29.26-50.16KJ(7-12Kcal)的能量。
ATP一旦被分解,便迅速补充。
这一直接补充过程由肌肉中的另一高能磷酸化合物CP(磷酸肌酸)完成。
CP释出能量用以将ADP再合成为ATP。
CP+ADP→C+ATPATP 在酶的催化下,迅速分解为( ),并释放出能量。
A、三磷酸腺苷和无机磷酸B、二磷酸腺苷和有机磷酸C、三磷酸腺苷和有机磷酸D、二磷酸腺苷和无机磷酸ATP 分解释放的能量被用于()。
A、水的吸收B、肌肉做机械功C、兴奋的传导D、细胞膜上各种"泵"的工作2.ATP稳态的概念机体在能量转换过程中维持其ATP恒定含量的现象称为ATP稳态。
一方面,组织细胞存在高效能的ATP转换机制,即正常组织细胞中ATP浓度较低,但大多数条件下细胞内又能够满足各种生命活动较高浓度ATP的需求。
另一方面,ATP稳态被打破,机体会迅速出现疲劳状态。
从机体能量代谢的整个过程来看,其关键环节是()。
A、糖酵解B、糖类的有氧氧化C、糖异生D、ATP的合成与分解三、主要营养物质在体内的代谢(一)糖代谢糖代谢---最主要经济快速能源70%人体内糖类主要是糖原及葡萄糖,通过食物获得。
单糖被吸收进入血液后,一部分合成肝糖原;一部分随血液运输到肌肉合成肌糖原贮存起来;一部分被组织直接氧化利用;另一部分维持血液中葡萄糖的浓度。
因而,人体的糖以血糖、肝糖原和肌糖原的形式存在,并以血糖为中心,使之处于一种动态平衡。
葡萄糖是人体内糖类的运输形式,而糖原是糖类的贮存形式。
每天从糖类获得的能量约占总能量消耗的( ) %。
A、50B、60C、70D、80糖的吸收主要是以( )为吸收单位。
运动生理学复习重点
名词解释;1、能量代谢;生物体内物质代谢过程中所伴随的能量储存、释放、转移和利用,称为能量代谢。
2、生物能量学;3、磷酸原供能系统;对于各种生命活动而言,正常条件下组织细胞仅维持较低浓度的高能化合物。
这些高能化合物多数又以CP的形式存在。
CP释放的能量并不能为细胞生命活动直接利用,必须先转换给ATP。
ADP+CP——磷酸激酶ATP+C这种能量瞬时供应系统称为磷酸原供能系统或ATP-CP功能系统。
4、糖酵解供能系统;在三大营养物质中,只有糖能够直接在相对缺氧的条件下合成ATP,这一过程中葡萄糖不完全分解为乳酸,称为糖酵解。
5、有氧氧化供能系统;7、能量代谢的整合;8最大摄氧量;指在人体进行最大强度的运动,当机体出现无力继续支撑接下来的运动时,所能摄入的氧气含量。
9、运动节省化;系统训练后,完成相同强度的工作,需氧量及能源消耗量均减少,能量利用效率提高,即“能量节省化”10、消化;是指事物中所含的营养物质在消化道内被分解为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
11、脂肪和类脂总称为脂类12、蛋白质主要由氨基酸组成。
13、物质分解释放能量的最终去路包括;细胞合成代谢中储存的化学能,肌肉收缩完成机械外功,转变为热能。
14、基础代谢是指人体在基础状态下的代谢。
6、基础代谢率;基础代谢是指人体在基础状态下的能量代谢。
单位时间内的基础代谢称为基础代谢率。
15、基础状态是指室温在20—25、清晨、空腹、清醒而又及其安静的状态,排出了肌肉活动、环境温度、食物的特殊动力作用和精神紧张等因素的影响。
16、甲状腺功能的改变总是伴有基础代谢率的变化。
简答一简述能量的来源与去路1、能量的来源糖;能量的主要来源,葡萄糖为主(70%以上)脂肪;能源物质主要的储存形式(30%),在短期饥饿时是机体的主要供能物质蛋白质;正常情况下很少作为能源物质,长期饥饿或极度消耗时才成为主要能量来源。
2、去路50%转化为热能维持体温,以自由能形式储存于ATP中,肌肉组织中还可以合成磷酸肌酸,当细胞耗能增加时还可以合成ATP。
运动生理学---第五章-物质与能量代谢PPT课件
三大能源系统及供能特点
磷酸原系统 (ATP-CP)
乳酸系统
无氧代谢
无氧代谢
有氧系统 有氧代谢
十分迅速
迅速
慢
化学能源:CP
食物能源:糖原
食物能源:糖原、 脂肪、蛋白质
ATP生成很少 肌肉存贮量少 高功率、短时间
ATP生成有限 乳酸致肌肉疲劳
用于1.~3分钟
ATP生成较多
无致疲劳副产品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耐力运动
31
运动过程中能源物质的动员
氮平衡:一天食物中摄取蛋白质的含氮量与当 天排泄物中的含氮量平衡
正氮平衡:儿童、孕妇、病后恢复、运动锻炼 过程中,蛋白质摄取量大于排泄量
负氮平衡:衰老、饥饿、营养不良、消耗性疾 病时,蛋白质摄取量小于排泄量
.
23
蛋白质代谢
蛋白质
氨基酸 合成代谢
组成蛋白质
分解代谢
血浆蛋白
丙酮酸 + NH3
尿素
性的需要; 水解复杂的食物成分,使之便与吸收; 通过分泌粘液、抗体和大量液体,保护消化
道粘膜。
.
10
营养物质在消化道内各部位的消化
口腔:主要是咀嚼和少量唾液淀粉酶消化糖 类,分解成麦芽糖;
胃:机械和化学消化,胃液含盐酸,呈酸性, Ph值在0.9-1.5,胃蛋白酶。食物在胃中的 排空速度,糖类>蛋白质>脂肪。
溶液(35-40%),服用量为40-50克 长时间运动中饮用低浓度饮料,每次15-20克 一般补充人工合成的低聚糖(2-10个G)
.
19
(二)脂肪代谢
脂肪在体内的作用 含能量最多,最重要的供能物质 构成细胞 贮存体内:能量储备,保护器官、减少摩擦、
运动生理学教案_第一章_运动的能量代谢
③小肠内消化 方式:机械消化(紧张性收缩、分节运动、小肠蠕动)和 化学消化 消化液:胰液(由胰腺分泌,显碱性)、胆汁液(由肝脏 分泌,成分复杂,其中主要是胆盐,能乳化脂肪, 加速脂肪分解)、小肠液(显弱碱性,可降低渗透 压,促进吸收的进行)、肽酶(将多肽分解为氨基 酸)和麦芽糖酶等等, 时间:3~8小时 ④大肠内消化 方式:没有复杂的消化活动,只有机械性运动(分节运动 和蠕动) 消化液:大肠液(主要是黏液蛋白),具有保护肠粘膜 和润滑粪便的作用 作用:12~24小时
糖、脂肪、蛋白质之间的关系
(三)ATP分解与再合成的关系
能量的释放、转移和利用
二、供ATP再合成的三个供能系统
1.磷酸原系统 (ATP—CP系统) 定义:——指ATP和磷酸肌酸(CP)组成的系统。 燃烧物质:ATP和CP 最大输出功率:56J/Kg· s 持续时间:7.5秒左右 特点:供能总量少、持续时间短、功率输出最快是、不需 氧、不产生乳酸类等代谢中间产物。 意义:是一切高功率输出运动项目的物质基础 项目代表:短跑、投掷、跳跃、举重 2.酵解能系统(底物:肌糖原、葡萄糖) 定义:糖原和葡萄糖在细胞浆内无氧分解生成乳酸过程中, 再合成ATP的能量系统。
第一章 运动的能量代谢
主要讲解内容:
一、能量的直接来源——ATP 二、供ATP再合成的三个供能系统 三、能量的间接来源——糖、脂肪、蛋白 质
一、能量的直接来源—ATP
能量的直接来源——ATP
1、一切生命活动来源都来自于ATP
2、ATP(三磷酸腺苷):是一种存在于细胞内(胞浆和核
浆内)、由自身合成并能迅速分解被直接利用的一种自
持续时间:理论上讲是无阻的! 特点:供能总量最大,持续时间很长,功率输出很低, 需要氧的参与,终产物是水和二氧化碳。 意义:是长时间耐力活动的物质基础 项目代表:长跑,越野赛等!
邓树勋《运动生理学》(第2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
第1篇运动生理学基础第1章运动的能量代谢第2章肌肉活动一、概念题1.兴奋答:兴奋是指机体代谢、功能从相对静止状态转变为活动状态,或是从弱的活动状态转变为强的活动状态,是产生动作电位本身或动作电位的同义语。
2.兴奋性答:兴奋性是指组织细胞接受刺激具有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是肌肉在刺激作用下具有产生兴奋的特性。
兴奋性是一切生命体所具有的生理特性,不同组织细胞的兴奋性不同。
3.动作电位答:动作电位是指可兴奋细胞兴奋时,细胞内产生的可扩布的电位变化。
动作电位的成因首先是细胞在有效刺激作用下膜的逐步去极化,当膜去极化达到阈电位水平时,膜对Na+的通透性迅速提高(快钠通道开放),Na+迅速大量地由膜外向膜内移动,钠的内流形成了动作电位的除极相,动作电位相当于钠的平衡电位。
4.肌小节答:肌小节是指在肌原纤维上相邻两Z线之间的一段肌原纤维。
它包括中间的暗带和两侧各1/2的明带。
肌小节又是由更微细的平行排列的粗肌丝和细肌丝组成的。
5.肌肉的兴奋一收缩耦联答:兴奋-收缩耦联是指把以肌细胞膜的电变化为特征的兴奋过程与肌丝滑行为基础的收缩过程联系在一起的中介过程。
目前研究认为,肌肉的兴奋-收缩耦联至少包括三个主要步骤:①电兴奋通过横管系统传向肌细胞深处;②三联管结构处的信息传递;③肌浆网中Ca2+释放入胞浆以及Ca2+由胞浆向肌浆网的再聚积。
6.缩短收缩答:缩短收缩是指当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大于外加的阻力时,肌肉收缩,长度缩短的收缩形式。
缩短收缩时肌肉起止点互相靠近,又称向心收缩。
7.拉长收缩答:拉长收缩是指当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小于外加的阻力时,肌肉积极收缩,被拉长的收缩形式。
拉长收缩时肌肉起止点相离,又称离心收缩。
8.等长收缩答:等长收缩是指当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等于外加的阻力时,肌肉积极收缩,长度不变的收缩形式。
等长收缩时负荷未发生位移,从物理学角度认识,肌肉没有做外功,但仍消耗很多能量。
9.肌电图答:肌电图是指通过肌肉电图仪的引导和放大,把肌肉兴奋时产生的动作电位描记下来所得到的图形。
运动生理学运动的能量代谢学习教案
1 2 3
合理营养补充
通过饮食和营养补剂调整能源物质摄入,增加体 内能源物质储备,提高运动耐力和爆发力。
有针对性训练
根据运动项目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训练计划, 提高运动员相应能量代谢途径的供能能力和效率 。
科学恢复手段
运动后采用科学合理的恢复手段,促进能源物质 恢复和消除疲劳,保证运动员在比赛中保持良好 的竞技状态。
运动项目举例
100米冲刺、举重、跳高、跳远 等。
中等强度长时间运动
能量来源
主要依赖糖酵解系统和有氧氧化系统进行供能, 持续提供稳定的能量。
代谢特点
有氧代谢为主,乳酸堆积适中,运动后恢复相对 较慢。
运动项目举例
400米跑、游泳、自行车、长跑等。
不同项目间差异比较
供能系统差异
01
不同运动项目对三大供能系统的依赖程度不同,导致能量代谢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06
实验方法与技能培养
常用实验技术介绍
气体代谢分析技术
通过收集和分析运动过程中呼出的气体,了解能量代谢过程中氧 气消耗和二氧化碳产生的情况。
血液生化指标检测技术
通过采集和分析血液样本,了解运动过程中血糖、血脂、血乳酸等 生化指标的变化情况。
肌肉活检技术
通过取肌肉组织样本进行组织学、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分析,了 解运动对肌肉结构和功能的影响。
运动生理学运动的能量代 谢学习教案
目录
• 课程介绍与目标 • 运动过程中能量代谢途径 • 不同运动项目能量代谢特点 • 能量代谢与运动表现关系 • 营养补充与能量代谢调控 • 实验方法与技能培养 • 课程总结与拓展延伸
01
课程介绍与目标
运动生理学概述
运动生理学
绪论运动生理学:是从人体运动的角度研究人体在体育运动的影响下机能活动变化的科学。
第一章运动的能量代谢1、生命活动能量的来源:糖类、脂肪、蛋白质。
2、机内活动时能量供应的三个系统及各自的特点:(1)、磷酸原系统:供能总量少,持续时间短,功率输出最快,不需要氧,不产生乳酸之类的中介产物。
主要供高功率的运动项目如:短跑、投掷、跳跃、举重等项目;(2)、乳酸能系统:功能总量教磷酸原系统多、短功率输出次之、不需要氧,物质—乳酸,主要供应的运动项目1分钟高输出项目如:400米、100米游泳等;(3)、有氧氧化系统:ATP生成总量很大,但速率很低需要氧的参与。
3、基础代谢:是指人体在基础状态下得能量代谢。
单位时间内的基础代谢称为基础代谢率。
4、对急性运动种能量代谢的一个误区是认为有氧代谢系统对运2动能量需求的反应相对较慢,因而在短时大强度运动运动时并不扮演重要的角色。
(判断)第二章肌肉活动1、肌肉的物理特性:伸展性、弹性、黏滞性。
2、准备活动的意义:肌肉的物理特性受温度的影响。
当肌肉温度升高时,肌肉的黏滞性下降,伸展性和弹性增强。
反之~~~,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使肌肉的温度升高能降低肌肉的黏滞性,提高肌肉的伸展性和弹性,从而有利于提高运动成绩。
3、骨骼肌的生理特性及兴奋条件:(1)、兴奋性和收缩性;(2)、a、一定的刺激强度;b、持续一定的时间;c、一定强度时间的变化率。
4、动作电位:当细胞膜受到有效刺激时,膜两侧电位极性即暂时迅速的倒转称为动作电位。
5、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点:(1)、生理完整性;(2)、双向传导性;(3)、不衰减性和相对疲劳性;(4)、绝缘性。
6、肌小节:两相邻Z线间的一段肌原纤维称为肌小节。
是肌肉细胞收缩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肌小节=1/2明带+暗带+1/2明带。
7、肌肉的兴奋—收缩偶联:把以肌膜的电变化特征的兴奋过程和以肌纤维的机械变化为基础的收缩过程之间联系起来,这一中介过程称为肌肉的兴奋—收缩偶联。
运动生理学——第六章 物质和能量代谢
磷酸酶只存在于肝脏,其他组织缺乏这种磷 酸酶,故其他组织中的糖元如肌糖元,就不能直 接分解为葡萄糖.
(三)糖在体内的氧化
两种形式:
A.缺氧条件下,糖元和葡萄糖 分解为HL释放能量极少.
第二节 能量代谢
有机体的一切生命活动,如呼 吸循环神经活动,肌肉活动等都 要消耗能量,所消耗的能量来自 糖,脂肪,蛋白质的氧化.1克 糖或1克蛋白质在体内完全氧化 能释放4千卡热量.
1克脂肪在体内完全氧化能释放出 9千卡的热量.一般说来,分解代 谢是释放能量的过程,而合成代谢 则是吸能过程.通常把物质代谢过 程中所伴随的能量释放、转化和利 用称为能量代谢.
(二)蛋白质代谢的动态平衡
蛋白质的主要功用是构成新的组织蛋白, 另一方面旧的组织蛋白又不断分解最后产 生水,二氧化碳和一些含氮的最终产物排 出体外,那么体内蛋白质(合成占优势) 还是消减(分解占优势),要解答这得从 氮平衡来得出结果.
什么是氮平衡?(食物中的含氮物质主 要是蛋白质)蛋白氮.
而且蛋白质分子中的含氮量约为16%
1.甘油的氧化利用:A.在肝脏中甘油 可转变成磷酸丙糖,经糖的有氧氧化途径 参加三羧循环,氧化释放能量 B.甘油 亦根据生理需要经糖元异生途径合成糖元 或葡萄糖.
2.脂肪酸的氧化:脂肪酸在 体内彻底氧化成二氧化碳和水, 同时释放出大量能量的全过程.
三 蛋白质代谢
蛋白质是生命的物质基础,一切生命活 动都与蛋白质联系在一起.导师恩格斯他 在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时提出“生命是蛋白 体的存在方式”他这一科学的定义说明了 两个问题:A.蛋白体是生命最重要的物 质基础B.蛋白体的新陈代谢是生命活动 的基本特征.
运动生理学复习重点
运动⽣理学复习重点第⼀章运动的能量代谢名词解释;1、能量代谢;⽣物体内物质代谢过程中所伴随的能量储存、释放、转移和利⽤,称为能量代谢。
2、⽣物能量学;3、磷酸原供能系统;对于各种⽣命活动⽽⾔,正常条件下组织细胞仅维持较低浓度的⾼能化合物。
这些⾼能化合物多数⼜以CP的形式存在。
CP释放的能量并不能为细胞⽣命活动直接利⽤,必须先转换给ATP。
ADP+CP——磷酸激酶ATP+C这种能量瞬时供应系统称为磷酸原供能系统或ATP-CP功能系统。
4、糖酵解供能系统;在三⼤营养物质中,只有糖能够直接在相对缺氧的条件下合成ATP,这⼀过程中葡萄糖不完全分解为乳酸,称为糖酵解。
5、有氧氧化供能系统;7、能量代谢的整合;8最⼤摄氧量;指在⼈体进⾏最⼤强度的运动,当机体出现⽆⼒继续⽀撑接下来的运动时,所能摄⼊的氧⽓含量。
9、运动节省化;系统训练后,完成相同强度的⼯作,需氧量及能源消耗量均减少,能量利⽤效率提⾼,即“能量节省化”10、消化;是指事物中所含的营养物质在消化道内被分解为可吸收的⼩分⼦物质的过程。
11、脂肪和类脂总称为脂类12、蛋⽩质主要由氨基酸组成。
13、物质分解释放能量的最终去路包括;细胞合成代谢中储存的化学能,肌⾁收缩完成机械外功,转变为热能。
14、基础代谢是指⼈体在基础状态下的代谢。
6、基础代谢率;基础代谢是指⼈体在基础状态下的能量代谢。
单位时间内的基础代谢称为基础代谢率。
15、基础状态是指室温在20—25、清晨、空腹、清醒⽽⼜及其安静的状态,排出了肌⾁活动、环境温度、⾷物的特殊动⼒作⽤和精神紧张等因素的影响。
16、甲状腺功能的改变总是伴有基础代谢率的变化。
简答⼀简述能量的来源与去路1、能量的来源糖;能量的主要来源,葡萄糖为主(70%以上)脂肪;能源物质主要的储存形式(30%),在短期饥饿时是机体的主要供能物质蛋⽩质;正常情况下很少作为能源物质,长期饥饿或极度消耗时才成为主要能量来源。
2、去路50%转化为热能维持体温,以⾃由能形式储存于ATP中,肌⾁组织中还可以合成磷酸肌酸,当细胞耗能增加时还可以合成ATP。
运动生理知识点基础总结
运动生理知识点基础总结1. 运动的能量来源和代谢能量是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基础,而运动是能量消耗的主要途径之一。
在运动中,人体能量主要来自三大能量系统:磷酸肌酸系统、无氧系统及有氧系统。
这些能量系统在不同强度和持续时间的运动中发挥不同的作用。
比如,短时间高强度的运动主要依靠磷酸肌酸和无氧代谢,而长时间低强度的运动则主要依赖有氧代谢。
2. 运动的心血管适应心血管系统在运动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它通过增加心脏的泵血能力、促进血管扩张、提高血液氧输送等途径来适应运动的需要。
长期有氧运动能够使心肌增大、心排血量增加,从而提高心脏的适应能力;而大强度运动则可能导致心血管系统的过度负荷,引起心血管疾病。
3. 运动的呼吸适应在运动中,人体呼吸系统会发生一系列适应性变化,包括呼吸频率和潮气量的增加、呼吸深度的增加、呼吸肌力量的增强等。
这些变化有利于提高肺功能、促进气体交换,以满足运动时组织细胞对氧气和营养的需求。
4. 运动的神经系统适应运动对神经系统的作用包括:通过运动锻炼来促进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的提高;通过运动来调节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和抑制性;通过运动锻炼来促进神经元的再生和修复;通过运动来影响神经递质的合成和释放。
5. 运动对内分泌系统的影响运动对内分泌系统有着重要的影响,它能够引起一系列内分泌激素的分泌变化,包括:肾上腺素、皮质醇、生长激素、胰岛素、促甲状腺激素等。
而这些内分泌激素的变化对于调节能量代谢、维持水电解质平衡、促进蛋白质合成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6. 运动对体温调节的影响在运动中,人体会产生大量的热量,而体温的升高会影响人体的代谢、心血管系统和神经系统等功能。
因此,人体需要通过排汗、蒸发散热、皮肤血管扩张等途径来调节体温,以保持体温在适宜的范围内。
7. 运动对免疫系统的影响适度的运动有助于提高人体的免疫功能,而过度的运动则可能抑制免疫系统的功能。
长期的有氧运动可以增强人体的免疫功能,降低患病风险;而剧烈的运动可能导致免疫系统的过度激活,导致免疫系统紊乱和疾病的发生。
运动生理学复习
运动生理学第一章运动的能量代谢1、能量代谢:生物体内物质代谢过程中所伴随的能量储存、释放、转移和利用。
2、ATP稳态:在氧气浓度较低或利用相对不足的条件下,细胞的ATP来源首先在磷酸激酶催化下迅速将CP的高能磷酸键转移至ADP,依赖糖的无氧酵解和有氧氧化及其他物质参加的三羧酸循环和电子传递链合成大量ATP。
CP + ADP→C(肌酸)+ATP3、生命活动的能量来源:人体通过摄入体内食物提供人体化学能的物质包括: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4、能源物质的消化与吸收消化:是指食物中所含的营养物质在消化道内被分解为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
吸收:食物经消化后形成小分子物质,以及维生素、无机盐和水通过消化道黏膜上皮细胞等进入血液和淋巴的过程。
吸收部位:食物在口腔及食道内一般不被吸收,胃仅吸收酒精和少量水分,大肠主要吸收水分和盐类。
小肠是重要的吸收部位,小肠具有食物停留时间长、内容物多为已消化的结构简单的可吸收物质、食物吸收面积达大、管壁血液、淋巴循环丰富等多方面的有利条件。
5、机体能量的利用物质分解释放能量的最终去路包括:细胞合成代谢中储存化学能,肌肉收缩完成机械外功,转变为热能。
6、基础代谢基础代谢是指人体在基础状态下的能量代谢。
基础状态是指室温在20℃~25℃、清晨、空腹、清醒而又极其安静的状态。
7、急性运动中能量代谢的整合(P26-27)8、能量代谢对慢性运动的适应(P27-28)第二章肌肉活动1、肌肉的物理特性:是指它的伸展性、弹性和黏滞性。
2、肌肉的生理特性:兴奋性、收缩性。
3、兴奋性:是指一切生命所具有的生理特性。
4、产生兴奋三个基本条件:一定刺激强度、持续一定作用时间和一定的强度——时间变化率。
5、阈值:通常把在一定刺激作用时间和强度——时间变化率下,引起组织细胞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
6、兴奋的本质:组织细胞产生动作电位及其传导。
7、静息电位:膜内为负膜外为正的电位差。
8、动作电位:当细胞受到有效刺激时,膜两侧电位的极性即发生暂时迅速的倒转。
运动生理学 复习材料
第一章:运动生理学基础1、能量代谢:生物体内物质代谢物质代谢过程中所伴随的能力储存、释放、转移和利用2、三种能量供应系统:磷酸原供能系统、糖酵解供能系统、有氧氧化供能系统5:吸收:食物经消化后形成的小分子物质,以及维生素、无机盐和水通过消化道黏膜上皮细胞等进入血液和淋巴的过程。
6、胃仅能吸收酒精和少量的水分;大肠主要吸收水分和盐类。
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消化产物大部分在十二指肠和小肠吸收7:基础代谢:是指人体在基础状态下的能量代谢基础代谢率:是指单位时间内的基础代谢8:、肌肉ATP含量:6 mol/kg 湿肌。
A TP最大的输出率:11.2 m mol/kg/s 磷酸原功能系统又称无氧代谢的非乳酸成分。
糖酵解功能系统又称无氧代谢的乳酸成分9:简述糖的补充与糖的储备在体育实践中的意义研究表明,短时间运动不需要补糖,而长于1h的运动可适量补充糖。
因为短时间运动时体内血糖仍保持比较高的水平,而长时间运动,由于肌糖原大量消耗,可能出现血糖下降,此时补糖是有意义的。
通过补糖来提高血糖水平,增加骨骼肌细胞对葡萄糖的吸收,从而及时补充运动时的大量消耗。
第二章:肌肉活动1:肌肉特性:包括肌肉的物理特性<伸展性、弹性和黏滞性>和生理特性<兴奋性、收缩性> 2:引起兴奋的刺激条件有三个基本条件:一定的刺激强度,持续一定的作用时间,和一定强度的时间变化率3:运动单位:一个运动神经元连同它所支配的全部肌纤维4:静息电位:静息时细胞膜处于某种极化状态,表明为膜的两侧存在着一个膜内为负膜外为正的电位差5:动作电位:当细胞受到有效刺激时,膜两侧电位极性即发生暂时迅速的倒转6:神经冲动具有以下特征:①生理完整性②双向传导性③不衰减和相对不疲劳性④绝缘性7:肌肉收缩与舒张过程至少包括:①兴奋在神经-肌肉接点的传递②肌肉兴奋-收缩耦联③肌细胞的收缩与舒张8:缩短收缩:是指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大于外加的阻力时,肌肉收短,并牵引骨杠杆做相向运动的一种收缩形式<向心收缩>9:肌肉收缩的张力与速度的关系在后负荷作用下,在一定的范围内,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与速度大致成反比关系。
邓树勋《运动生理学》(第2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运动的能量代谢【圣才出品】
第1章运动的能量代谢一、名词解释1.物质代谢答:物质代谢是指物质在体内的消化、吸收、运转、分解等与生理有关的化学过程。
物质代谢包括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两个不同方向的代谢变化。
生物在生命活动中不断从外界环境中摄取营养物质,转化为机体的组织成分,称为同化作用;同时机体本身的物质也在不断分解成代谢产物,排出体外,称为异化作用。
2.能量代谢答:能量代谢是指伴随物质代谢发生的能量释放、转移和利用等过程,它是以ATP为中心进行的。
在物质代谢过程中,物质的变化与能量的代谢是紧密联系着的。
3.能量统一体答:能量统一体指运动生理学把完成不同类型的运动项目所需能量之间,以及各能量系统供应的途径之间相互联系所形成的整体。
它描述的是不同运动与能量系统不同途径之间相对应的整体关系。
4.物理性消化答:物理性消化是指食物经过口腔的咀嚼,牙齿的磨碎,舌的搅拌、吞咽,胃肠肌肉的活动,将大块的食物变成碎小的,使消化液充分与食物混合,并推动食团或食糜下移,从口腔推移到肛门的消化过程。
5.化学性消化答:化学性消化是指消化腺分泌的消化液对食物进行化学分解。
由消化腺所分泌各种消化酶,将复杂的各种营养物质分解为肠壁可以吸收的简单的化合物,如糖类分解为单糖,蛋白质分解为氨基酸,脂类分解为甘油及脂肪酸。
然后这些分解后的营养物质被小肠(主要是空肠)吸收进入体内,进入血液和淋巴液。
6.糖酵解答:糖酵解是指将葡萄糖或糖原分解为丙酮酸、ATP和NADH+H﹢的过程,此过程中伴有少量ATP的生成。
这一过程是在细胞质中进行,不需要氧气,每一反应步骤基本都由特异的酶催化。
7.氮的正平衡答:氮的正平衡是指摄入的氮量多于排出的氮量时的氮平衡状态。
这表明摄入的蛋白质,除用以补充分解了的组织蛋白外,还有新的合成组织蛋白出现,并被保留在机体中。
对于儿童少年、孕妇乳母以及恢复期的病人,因机体内大量组织蛋白的新生成,往往会出现正氮平衡状态。
8.氮的负平衡答:氮的负平衡是指摄入的氮量小于排出的氮量时的氮平衡状态。
运动生理学复习
运动生理学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一、人体生理学:是研究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二、运动生理学:是研究人体的运动能力和对运动的反应与适应的科学三、生命的基本特征:1.新陈代谢生活在适应环境的生物体总是在不断地重新建造自身的特殊结构,同时又在不断地破坏自己衰老的结构,这个过程称为新陈代谢;物质与能量代谢是生物体最基本的生命活动过程,包括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2.兴奋性引起生物体出现反应的各种环境变化统称为刺激;在生理学中,将受刺激后产生生物电反应的过程及表现称为兴奋,而这种产生兴奋的能力则称为兴奋性,能较迅速产生兴奋的组织------神经,肌肉,腺体,统称为可兴奋组织;3.应激性:机体和一切活组织对周围环境条件的变化有发生反应的能力,这种能力和特性叫做应激性;可以引起反应的环境的变化叫刺激;具有兴奋性的组织必然具有应激性,而非可兴奋组织只有应激性没有兴奋性;4.适应性生理学上将机体以适当的反应克服反复出现的环境变化造成的危害,保持自身生存的能力或特性,称为适应性;四、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过程是反射,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五部分神经调节其特点是迅速,局限,短暂最重要体液调节,其特点是缓慢,广泛,持久自身调节,其特点幅度小,不十分灵敏五、稳态是一种复杂的动态平衡过程六、反馈分正反馈和负反馈第二章骨骼肌收缩一、两个相邻Z线之间的区域称为肌节,是肌肉收缩舒张的基本单位;二、粗肌丝:肌球蛋白;细肌丝:肌动蛋白;三、静息电位1.概念:是在未受刺激时,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70mV~-90mV静息电位存在时细胞膜外正内负的状态称为极化2.产生机制 1,细胞膜内外Na离子与K离子分布不均匀2,细胞膜具有选择通透性3,细胞膜处于静止状态时相对K离子的通透性强静息电位实际上是K离子的平衡电位理解钾离子浓度差-电场力阻碍-静息电位平衡四、神经—肌肉接头的兴奋传递结构: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终板膜特点: 1化学传递递质传递乙酰胆碱2单向传递运动神经末梢传向肌纤维3时间延搁—4易受环境变化和药物影响传递及引发动作电位过程理解肌肉收缩全过程:1、兴奋-收缩耦联2、横桥运动引起肌丝滑动3;肌肉收缩后的舒张;兴奋—收缩耦联基本步骤1,电兴奋通过横管系统传向肌细胞深处2,三联管结构处的信息传递3,肌浆网即纵管系统对钙离子的释放和再聚积五、肌肉的特性物理特性:伸展性,肌肉在外力牵拉或负重作用下可被展长的特性弹性,外力取消之后,肌肉又能恢复原状的特性粘滞性,由于肌浆内各分子之间的相互磨擦而产生的阻力生理特性:兴奋性:肌肉在刺激作用下发生反应的能力收缩性:肌肉在兴奋后产生缩短反应的特性六、肌肉收缩的形式1.向心收缩分为等张收缩:肌肉收缩时,长度变化,张力基本不变等动收缩:在整个关节活动范围内肌肉以恒定的速度进行的收缩等速收缩2.等长收缩:张力增加而长度不变的肌肉收缩静力收缩3.离心收缩是指肌肉在收缩产生张力的同时被拉长又称为退让收缩4.超等长收缩七、肌纤维类型:3种肌纤维的形态、机能及代谢特征:快肌纤维直径大,肌浆网发达,运动神经纤维较粗;慢肌纤维周围毛细血管丰富,肌红蛋白多,线粒体多且体积大从事短时间,大强度项目的运动员,骨骼肌中快肌纤维较从事耐力项目的运动和一般人高.从事耐力项目运动员的慢肌纤维百分比却高于非耐力项目运动员和一般人.第三章血液一、血清和血浆的区别: 抗凝处理后,血浆在上,血清在下;血清无纤维蛋白未抗凝处理,血清在上,血浆在下;渗透压:溶液促使水分子通过半透膜从浓度低的一侧向浓度高的一侧扩散的力量;称为渗透吸引力;大小决定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分子或颗粒的数量;等渗溶液:以血浆的正常渗透压为标准,与血浆正常渗透压很相似的溶液称等渗溶液如0;9%;氯化钠5%葡萄糖低渗溶液:反之则是;二、碱储备:血液中缓冲酸性物质的主要成分是NaHCO3,通常以每100mL血浆中NaHCO3含量来表示碱贮备量;碱储备的单位是以每100毫升血浆中H2CO3能接里出来的CO2的毫升数来间接表示,正常约为50%-70%;三、运动性贫血:在训练期间特别是训练初期或比赛期间Hb红细胞数减少,出现暂时性贫血想象称运动性贫血;原因:A红细胞破坏增多, B蛋白质补充不足 C由于缺铁而引起贫血;防止:调整能动量或补充足够的蛋白质和铁;第四章循环一、循环系统:血液循环系统心脏和血管和淋巴循环系统;二、血管结构功能特点:解剖结构分类: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血管功能分类:容量血管—静脉交换血管——毛细血管三、心肌的生理特性:兴奋性、自律性、传导性和收缩性1.自动节律性:心肌能自动地,按一定节律发生兴奋的能力窦房结的自律性最高,是正常心脏的起搏点.窦性心率:以窦房结为起搏点的心脏节律性活动,称为窦性心率;当窦房结异常不能完成起搏功能时,浦肯野细胞自律性可能显现出来,主导心脏起搏,此时心跳次数会明显减慢,称为异位心律;2.兴奋性期前收缩:若在心室有效不应期之后,心肌受到人为刺激或窦房结以外的刺激,收室可产生一次正常节律以外的收缩称为期前收缩或期前兴奋;3.心动周期:心脏一次收缩和舒张,构成一个机械活动周期,称为心动周期通常心动周期指心室活动周期而言四、心输出量:每分钟由一侧心室射出的血量每分输出量心输出量﹦心率×每搏输出量心率:是心脏周期性机械活动的频率,即每分钟心脏搏动的次数常人安静状态时,心率约为60-100次/分新生儿的安静心率可达130次/分,成人女性高于男性每搏输出量:一次心跳一侧心室输出的血液量,人体在安静状态下,每搏输出量约为60-80ML五、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是每搏输出量和心率1.每搏心输出量影响因素a.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在一定范围内,心室舒张的充盈量越多,心室容积就越大,心肌收缩前负荷越大,则收缩力量也越强,从而射出更多血液.b.动脉血压:心室的后负荷在完整心脏是指动脉血压c.心肌收缩能力射血分数:每搏输出量占心舒末期容积之比称射血分数,安静状态为50%-60%2.心率在一定范围内,心率增加可提高心输出量另一方面,心率加快,舒张期缩短,心室缺乏足够的充盈时间,导致充盈不充分,可导致心输出量反而下降六、心力储备:又叫心泵功能的储备,指心输出量随机体代谢的增加而增加的能力一般健康人或优秀运动员安静时的心输出量均为5-6L/MIN但在最大运动负荷运动时,一般人的心输出量最多只能达到15-20L/min,是安静时的3-4倍,运动员可高达35-40L/min是安静时的7-8倍,说明运动训练可以提高心力储备七、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1,每搏输出量收缩压的高低主要反映了每搏输出量多少2,心率3,外周阻力舒张压的高低主要反映外周阻力的大小4,大动脉弹性贮器作用5,循环血量与血管容量的比例八、静脉回心血量及其影响因素单位时间内静脉回心血量取决于外周静脉压与中心静脉压的差值以及静脉对血流的阻力影响因素1,体循环平均充盈压2,心脏收缩力量3,重力与体位4,骨骼肌的挤压作用5,呼吸运动:憋气不利于静脉回流九、微循环:指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1.直捷通路2.动一静脉短路3.迂回通路第五章呼吸一、肺通气机能:肺通气的量取决于呼吸的深度,随着人体活动状态不同,通气的气量发生相应的变化;1.肺容量:肺在最大吸气末所容纳的气体量;是肺活量和残气量之和,成年男性平均为5300mL,女性为4000mL1潮气量:每次呼吸时,呼出或吸入的气体量,称为潮气量,亦即呼吸深度,正常人平静呼吸时,潮气量约为500ML2肺活量:最大深吸气后,再做最大呼气所呼出的气量,正常男性约为3500mL,女性约为2500mL3补吸气量和深吸气量;4补呼气量5余气量和功能余气量6肺总容量2.肺通气量:单位时间内吸入或呼出的气量一般以每分钟为单位计算,也称每分通气量二、每分通气量=呼吸深度×呼吸频率三、连续肺活量:连续测五次肺活量,每次间隔三十秒;基本一致——身体无碍、越测越降——呼吸疲劳状态;四、气体分压差:分压差大,气体扩散速度快;书129五、氧离曲线:反映血红蛋白与氧气结合量随氧分压变化而变化的曲线影响氧离曲线的因素:值和CO2分压的影响血液PH值降低,血红蛋白对氧的亲和力降低,曲线右移CO2分压升高,血红蛋白对氧的亲和力降低,曲线右移2.温度的影响温度升高,氧离曲线右移,促进氧的释放运动状态:CO2分压下降、体温上升、PH值下降、代谢上升,,曲线向左; 六、二氧化碳的运输方式物理运输:直接溶解6%化学运输:1.碳酸氢盐形式的运输,与Na、K结合,占总运输量的87%2.氨基甲酸血红蛋白形式的运输与Hb结合,占总运输量的7%七、呼吸中枢:调节呼吸运动的主要中枢在延髓和脑桥;八、合理憋气常采用方法:1.憋气前吸气不能太深2.呼气肌强劲压迫胸腔时,微启声门让呼吸道中气体有节制地从声门挤出,即发出嗨声音呼气3.憋气用于决胜时刻,如跑步中冲刺时杠过顶平举的一刹那;第六章物质与能量代谢一、主要营养物质的消化与吸收、主要部位:胃消化、小肠吸收;二、基础代谢basal metabolism是指人体维持生命的所有器官所需要的最低能量需要;测定方法是在人体在清醒而又极端安静的状态下,不受肌肉活动、环境温度、食物及精神紧张等影响时的能量代谢率;三、糖的动态平衡:书159四、骨骼肌收缩的直接能源——ATP五、人体运动时三个能源系统的特征六、散热途径:1.皮肤散发大多数热量 2.经呼吸道蒸发散发发小部分热量;3.随尿、粪便排泄散发4.加温冷空气、冷食物散发七、皮肤散热方式书184:1.辐射散热2.传导散热3.对流散热4.蒸发散热八、习服:人体对高温或低温环境所产生的由不适应到适应的生理过程,称为对气候的习服;习服的生理机制:对冷的服习是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使皮肤血管产生收缩,减少皮肤血流量及血流速度,并使肌肉收缩,产生寒战,同时增加细胞代谢,从而减少散热,增加产热;对热的服习是通过增加皮肤血流量,皮肤血管扩张及血流速度加快,并促使汗腺大量发汗,增加机体的散热量;第七章肾脏功能一、有效滤过压由三部分构成: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血浆胶体渗透压、肾小囊内压;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血浆胶体渗透压+肾小囊内压入球动脉端有效滤过压:45-20+10=15mmHg 大出球动脉端有效滤过压:45-35+10=0mmHg 小二、肾小管与集合管的重吸收作用部位:原尿中成分经集合管和肾小管上皮细胞重新回到管周血液中去的过程;三、肾小球滤液量:即原尿量约为180升,而每天由膀胱经尿道排出的尿量即终尿约升,只占滤液的1%;2四、正常血糖浓度80-120mg/100mol肾糖阈:尿中不出现葡萄糖的最高血糖浓度,正常为160-180mg%五、当尿蛋白超过150mg/L,尿蛋白定性为阳性,称为蛋白尿;运动性蛋白尿:一般公认是由于运动负荷使肾小球滤过膜的通透性改变而引起的;第八章内分泌一、激素作用的一般特征——信息传递多个信息传递过程——相对特异性激素与细胞的受体结合是调控细胞活动的先决条件——高效能生物放大作用激素生理浓度低,但影响很大——激素间的相互作用协调、拮抗、允许作用二、内分泌腺与激素的分类1.垂体是人体重要的内分泌腺,位于颅底蝶鞍的垂体窝内,约蚕豆大小,重量不足1g;生长激素是腺垂体分泌的主要激素之一;成人日分泌约在500—800微克之间其作用:对未成年动物和人,促进生长发育对成年动物和人,调节能量代谢,保持能量平衡——促进生长幼年缺乏患“侏儒症”,分泌过多“巨人症”;成年过多患“肢端肥大症”——调节新陈代谢——参与免疫反应2.甲状腺是人体最大的内分泌腺,分泌甲状腺激素目前知道的有两种:四碘甲腺原氨酸T4,即甲状腺素和三碘甲腺原氨酸T3甲状腺的生理作用——对代谢的影响提高能量代谢水平,增加组织的耗氧量和热量——对生长发育的影响对长骨的生长发育有促进作用——对神经系统的影响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对其他系统的影响使心搏加快、加强,心输出量增大,外周血管扩张;3.胰岛是散在于胰腺外分泌细胞之间的许多内分泌细胞群的总称;人类胰岛细胞主要有:A细胞占20% 分泌胰高血糖素B细胞占50% 分泌胰岛素胰岛素是人体内调节糖代谢的重要激素,同时它也参与调节脂肪和蛋白质的代谢——对糖代谢的作用降低血糖——对脂肪代谢的作用促进脂肪合成作用——对蛋白质代谢的作用促进人体蛋白质的合成;4.肾上腺包括肾上腺皮质和肾上腺髓质肾上腺皮质起源于中胚层,由三层不同的细胞组成,从外向内分别称为——球状带分泌的激素只要参与体内水盐代谢的调节,故称盐皮质激素, 主要是醛固酮;——束状带分泌的激素称为糖皮质激素——网状带亦可分泌皮质醇,并可分泌少量的雄性激素和微量的雌二醇三、第二信使学说——含氮激素的作用机制书210第九章感觉机能一、感受器:分布在体表或组织内部的一些专门感受体内、外环境条件改变的结构和装置;二、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征:1、适宜刺激:一种感受器通常只对某种特定形式刺激过敏;2、换能作用:将刺激转换为神经动作电位;3、编码作用:将刺激所包含的环境变化信息转移到动作电位的序列中;4、适应现象:当某一恒定强度的刺激持续作用于感受器时,感觉神经上产生的动作电位的频率会逐渐降低;三、瞳孔的调节:瞳孔的大小岁入射光线的强弱而改变的现象,称为瞳孔对光的反射;四、本体感觉:骨骼肌肉、肌腱、关节囊和韧带等处的本体感受器,在机体的随意运动和反射运动的控制中,能感受肌肉张力的变化和环节在关节处的运动刺激,所产生身体各部分相对位置和状态的感觉,称为本体感觉,或称运动觉;应用篇十一章之后一、运动技能:运动技能是指人体运动中掌握和有效地完成专门动作的能力,也就是指在准备的时间和空间里正确的运用肌肉的能力;二、运动技能与运动技巧的区别与联系:运动技术是人们按身体运动的规律所确立的运动的合理手段;运动技术如人的跑、跳、投、拉、推等基本技术,是运动技能的基本结构;运动技巧是技能的高级阶段,是高度自动化的技能,技巧动作的完成在时间上、空间上各方面都已达到高度熟练自动化的程度;三、运动技能与一般运动条件反射的区别是:1.复杂性:多个中枢参与形成运动条件反射活动2.链锁性:反射活动是一连串的,一个接一个的;3.本体感受性四、形成运动技能的过程可划分为相互联系的三个阶段:——泛化阶段练习动作时表现出动作僵硬、不协调,出现多余的动作,而且动作很费力;——分化阶段练习时大部分错误得到纠正,并能较顺利,连贯地完成整套动作; ——巩固阶段能准确熟练地完成整套动作,练习动作时也感到轻松自如;五、运动后过量氧耗:这种运动后恢复期机体的耗氧水平高于运动前或安静状态,耗养水平的现象称为运动后过量氧耗;影响运动后过量氧耗的主要元因1.体温升高2.儿茶酚胺的影响3.磷酸肌酸的再合成+的作用5.甲状腺素和肾上腺皮质激素的作用六、最大摄氧量:指人体在心肺功能被充分动员的情况下,单位时间里摄入并被机体利用的最大氧气量;影响因素:1.肺的通气与换气功能 2.血液循环系统运输氧气的能力3.肌组织利用氧能力对最大摄氧量的影响4.其他因素对最大摄氧量的影响:遗传、年龄、性别、运动训练七、乳酸阈无氧阈:人体在进行递增负荷运动时,由氧化分解供能有氧代谢过渡到大量动用糖酵解供能无氧代谢的临界点转折点,常以血乳酸含量达到4mmol/L 时所对应的运动强度来表示;八、身体素质:在遗传的基础上人体在长期的生活、工作和运动中逐渐形成的身体能力要素;九、力量训练原则:1.大负荷原则2.专门性原则3.练习顺序原则4.合理间隔原则十、赛前状态:指在参加正式比赛或运动之前,人体某些器官、系统产生的一系列条件反射性机能变化;生理变化: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提高,内脏器官功能增强,体温上升,物质代谢活动加强;赛前状态的类型:1.起赛热症2.起赛冷淡3.准备状态十一、生理极点:在进行持续时间较长的剧烈运动中,由于内脏器官功能不能满足运动器官的需要,运动者产生一些非常难受的生理反应,甚至有停止运动的念头;十二、稳定状态:在一定强度的周期性项目运动过程中,当进入工作状态结束后,身体各器官、系统的功能活动及机体工作能力均处于一个较高的,变化不大的水平上,此时的功能状态称为稳定状态;分为真稳定状态和假稳定状态区分依据运动过程中机体摄氧量能否满足需氧量能—真;否—假真稳定状态:常见于强度小,持续时间长的有氧运动假稳定状态:常见于强度大,持续时间短的运动项目十三、超量恢复:运动时消耗的能源物质和下降了的各系统的机能在运动后超过运动前水平的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大物质代谢的关系 详见运动生物化学
第二节 能量代谢
基础代谢 人体运动时的能量供应与消耗
一、基础代谢(basal metabolism)
几个概念:
基础代谢:人体处于清醒、安静、空腹、室温在 20-25摄氏度的条件下的能量代谢。
基础代谢率(basal metabolism rate BMR): 在基础状态下,单位时间内的能量代谢,单位为 KJ/m2·h,男子约为170,女子约为155
可以转变为蛋白质和脂肪
糖在体内的分解代谢
➢ 糖酵解 ➢ 有氧代谢
糖酵解(glycolysis)
ADP + Pi + E
ATP
葡萄糖 酶
缺氧
乳酸 + 乳酸 + E
氧充足
丙酮酸
氧充足
CO2+H2O
肝糖原
肝脏
葡萄糖
有氧氧化(aerobic oxidation)
糖原、葡萄糖
ADP + Pi + E
O2
食物热价(thermal equivalent):1克食物完全 氧化所放出的热量,分为生物热价和物力热价,糖 和脂肪生物热价与物力热价相等,蛋白质热价生物 热价低于物理热价(尿素带出部分能量),糖热价 为17.17KJ,脂肪为38.94KJ,蛋白质为17.99KJ 和 23.43KJ。
氧热价(thermal equivalent of oxygen):每消 耗一升氧所产生的热量,糖、脂肪和蛋白质分别为 21KJ、19.7KJ和 18.8KJ
化学消化:通过消化液,主要是酶来完成,把 大分子的物质转化成小分子物质。
如:淀粉
葡萄糖,蛋白质 氨基酸
淀粉酶
蛋白酶
消化液的作用
消化腺每天分泌大量消化液,总量可达6-8升。 稀释食物,以利于吸收; 改变消化道内的Ph值,使之适应于消化酶活
性的需要; 水解复杂的食物成分,使之便与吸收; 通过分泌粘液、抗体和大量液体,保护消化
2、吸收
口腔和食道没有吸收功 能
胃只吸收酒精和少量水 分
小肠是主要吸收部位 大肠主要吸收水分和盐
类 小肠特点:吸收表面积 大,可达200平方米
小肠内主要营养物质的吸收
(三)肌肉运动对消化和吸收的影响
运动导致血流重新分配,大量血液流向骨骼 肌,降低了消化和吸收能力。
二、主要营养物质在体内的代谢
丙酮酸 + E
O2
乙酰辅酶A + E
ATP
释放能量多 主要供能方式
三羧酸循环
CO2 + H2O + E
运动与补糖
运动前1.5~2小时 赛前1小时服糖,因胰岛素效应,血糖反下降 一般在运动前或赛前补糖可采用稍高浓度的
溶液(35-40%),服用量为40-50克 长时间运动中饮用低浓度饮料,每次15-20克 一般补充人工合成的低聚糖(2-10个G)
Hale Waihona Puke 蛋白质代谢蛋白质氨基酸 合成代谢
组成蛋白质
分解代谢
血浆蛋白
丙酮酸 + NH3
尿素
乙酰辅酶A 肝脏
三羧酸循环
肾脏 CO2 + H2O
蛋白质补充
成人:0.8g/kg/d
儿童和青少年2.5-3g/kg/d
运动员:1.2-2 g/kg/d,不同项目中存在一定 差异,如:举重运动员1.3-1.6 g/kg/d,耐力 运动员1.5-1.8g/kg/d
(二)脂肪代谢
脂肪在体内的作用 含能量最多,最重要的供能物质 构成细胞 贮存体内:能量储备,保护器官、减少摩擦、
保温
脂肪在体内的分解代谢
甘油 + 脂肪酸
脂肪
人体组织 “存贮性脂肪”
其它特殊分泌物
乙酰辅酶A
肝糖原 三羧酸循环
CO2 + H2O
脂肪代谢与运动减肥 运动与节食相结合是减肥最为理想的方式
糖代谢 脂肪代谢 蛋白质代谢 水代谢(自学部分,重点学习运动员脱水及
复水) 无机盐代谢(自学部分,重点运动员补盐问
题) 维生素代谢(自学部分,重点维生素与运动
能力)
糖代谢
人体内糖的储备 储备形式:糖原(肌糖原和肝糖元)和葡萄糖(血糖)
糖在体内的作用 细胞的重要组成 能量的来源
占总耗能的70% 能量首先由糖供应 最经济的供能物质
呼吸商(respiratory quotient,RQ):各种物 质在体内氧化时所产生的二氧化碳和消耗氧 的容积比。糖、脂肪和蛋白质分别为1、0.71 和0.80,一般情况下,人体的呼吸商为0.85。
代谢当量(MET):运动时的耗氧量与安静 时耗氧量的比值,又称为梅脱。1MET相当 于安静时的耗氧量,即约相当于250ml/min 或3.5ml/kg/min
道粘膜。
营养物质在消化道内各部位的消化
口腔:主要是咀嚼和少量唾液淀粉酶消化糖 类,分解成麦芽糖;
胃:机械和化学消化,胃液含盐酸,呈酸性, Ph值在0.9-1.5,胃蛋白酶。食物在胃中的 排空速度,糖类>蛋白质>脂肪。
小肠:主要消化部位,机械和化学消化。含 多种蛋白酶。
大肠:没有重要的消化功能,主要是储存粪 便。
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
肌肉运动 情绪影响 事物的特殊动力作用 环境温度
高温与低温均能加速能量代谢
二、人体运动时的能量供应与消耗
减肥运动量的设定 每周减0.45公斤较合适; 每周运动至少3-5次,每次在30分钟以上, 采取有氧运动强度。
(三)蛋白质代谢
蛋白质在体内的分解 氮平衡:
氮平衡:一天食物中摄取蛋白质的含氮量与当 天排泄物中的含氮量平衡
正氮平衡:儿童、孕妇、病后恢复、运动锻炼 过程中,蛋白质摄取量大于排泄量
负氮平衡:衰老、饥饿、营养不良、消耗性疾 病时,蛋白质摄取量小于排泄量
本部分内容在运动生物化学与营养学中有更 为详细地阐述。
(二)主要营养物质的消化与吸收
两个概念 消化(digestion):食物在消化道内被分 解为小分子的过程称为消化; 吸收(absorption):经过消化的食物,透 过消化道粘膜,进入血液和淋巴循环的过程。
1、消化
消化系统
消化方式
物理消化:主要通过机械挤压、磨碎等方式, 如咀嚼、胃肠蠕动等
第五章 物质与能量代谢
第五章 物质与能量代谢
物质代谢 能量代谢 体温
第一节 物质代谢
主要营养物质消化与吸收 主要营养物质在体内代谢
一、主要营养物质的消化与吸收
主要营养物质的生理功能 主要应养物质的消化与吸收
(二)主要营养物质的生理功能
三大能源物质的生理功能 水及无机盐的生理功能 维生素的生理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