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全诗翻译赏析

合集下载

感遇张九龄

感遇张九龄

感遇张九龄精选阅读(一):感遇张九龄兰叶春葳蕤,桂花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注释:1、葳蕤:枝叶茂盛而纷披。

2、坐:因而。

3、本心:天性。

译文:泽兰逢春茂盛芳馨,桂花遇秋皎洁清新。

兰桂欣欣生机勃发,春秋自成佳节良辰。

谁能领悟山中隐士,闻香深生仰慕之情?花卉流香原为天性,何求美人采撷扬名。

精选阅读(二):张九龄——《感遇》兰叶春葳蕤,桂花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作者】:张九龄(678-740)字子寿,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

其《感遇诗》以格调刚健著称。

有《张曲江集》。

【注释】:【注解】:1、葳蕤:枝叶茂盛而纷披。

2、坐:因而。

3、本心:天性。

【赏析】:此诗系张九龄遭谗贬谪后所作《感遇》十二首之冠首。

诗借物起兴,自比兰桂,抒发诗人孤芳自赏,气节清高,不求引用之情感。

诗一开始用整齐的偶句,以春兰秋桂对举,点出无限生机和清雅高洁之特征。

三、四句,写兰桂充满活力却荣而不媚,不求人知之品质。

上半首写兰桂,不写人。

五、六句以“谁知”急转引出与兰桂同调的山中隐者来。

末两句点出无心与物相竞的情怀。

全诗一面表达了恬淡从容超脱的襟怀,另一面忧谗惧祸的情绪也隐然可见。

诗以草木照应,旨诣深刻,于咏物背后,寄寓着生活哲理。

精选阅读(三):《感遇·其二》作者:张九龄江南有丹桔,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能够荐佳客,奈何阻重深。

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注解】:1、岂伊:岂唯。

2、岁寒:孔子有“岁寒而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语。

后人常作砥砺节操的比喻。

3、荐:进献。

【韵译】:江南丹桔叶茂枝繁,经冬不凋四季常青。

岂止南国地气和暖,而是具有松柏品性。

荐之嘉宾必受称赞,山重水阻如何进献?命运遭遇往往不一,因果循环奥秘难寻。

只说桃李有果有林,难道丹桔就不成阴?【评析】:??读此诗,自然想到屈原之《桔颂》。

《感遇》张九龄原文翻译及阅读答案

《感遇》张九龄原文翻译及阅读答案

感遇①(其一)张九龄兰叶春葳蕤②,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④。

谁知林栖者⑤,闻风坐相悦⑥。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注释】①此诗为张九龄遭谗被贬后所作。

②葳蕤:茂盛。

③皎洁:皎明洁净。

④自尔为佳节:指兰、桂备自适应季节的特性。

⑤林栖者:指隐居者。

⑥闻风:借用典故。

指林栖者由于闻到了兰、桂的芬春,国而对兰、桂产生了爱慕之情。

8.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正确的一项是()(2分)A.本诗实写了“兰叶”“桂华”等意象,虚写了“春”“秋”“林栖者”“风”等意象。

B.本诗所描写的几个意象的共同特点是不畏强暴,生机勃勃。

C.本诗物人合一,情由物生,物为情困,共同表达了诗人遭贬之后的郁闷与超脱。

D.本诗借物寓意,诗人将人生志趣寄寓在对“兰叶”“桂华”等草木的赞美中9.诗人借“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表达了怎样的志趣?(4分)参考答案8.D9.解析:草木散发香气源于天性,怎么会求观赏者攀折呢!运用反问和借物喻人的手法,淋漓尽致地写出了兰逢春而葳蕤,桂遇秋而皎洁,这是它们的本性,而并非为了博得美人的折取欣赏。

诗人以此来比喻贤人君子的洁身自好,进德修业,也只是尽他作为一个人的本份,而并非借此来博得外界的称誉提拔,以求富贵利达。

表现了诗人不肯廉价赢得美名的清高志趣。

注释:兰:此指兰草。

葳蕤(wēiruí):枝叶茂盛而纷披。

华同“花”生意:生机勃勃。

自尔:自然地。

佳节:美好的季节。

林栖者:山中隐士。

坐:因而。

本心:天性。

美人:指林栖者山林高士、隐士。

参考译文:春天里的幽兰翠叶纷披,秋天里的桂花皎洁清新。

世间的草木勃勃的生机,自然顺应了美好的季节。

谁想到山林隐逸的高人,闻到芬芳因而满怀喜悦。

草木散发香气源于天性,怎么会求观赏者攀折呢!赏析:公元737年(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张九龄由尚书丞相贬为荆州长史。

晚年遭馋毁,忠而被贬,“每读韩非《孤愤》,涕泣沾襟”(徐浩《张公神道碑》),遂作《感遇十二首》。

这首诗是诗人谪居荆州时所作,含蓄蕴藉,寄托遥深,对扭转六朝以来的浮艳诗风起过积极的作用。

古诗文《感遇·兰叶春葳蕤》赏析

古诗文《感遇·兰叶春葳蕤》赏析

古诗文《感遇·兰叶春葳蕤》赏析感遇·兰叶春葳蕤唐朝:张九龄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感遇·兰叶春葳蕤注释①葳蕤(wēi ruí):草木枝叶茂盛的样子。

皎洁:这里是形容桂花蕊晶莹、明亮。

②欣欣:草木繁茂而有生机的样子。

生意:生气勃勃。

自:各自。

尔:如此。

③林栖者:栖身于山林间的人,指隐士。

闻风:指仰慕兰桂芳洁的风尚。

坐:因而。

④本心:草木的根与心(茎干),指天性。

感遇·兰叶春葳蕤鉴赏开元(713-741)后期,唐玄宗沉溺声色,奸佞专权,朝政日趋黑暗。

为了规劝玄宗励精图治,张九龄曾撰《千秋金镜录》一部,专门论述前代治乱兴亡的历史教训,并将它作为对皇帝生日的寿礼进献给玄宗。

唐玄宗心中不悦,加李林甫的谗谤、排挤,张九龄终于被贬为荆州长史。

遭贬后,他曾作《感遇十二首》,运用比兴手法,表现其坚贞清高的品德,抒发自己遭受排挤的忧思。

此篇为其第一首。

诗一开始,用整齐的偶句,突出了两种高雅的植物——春兰与秋桂。

屈原《九歌·礼魂》中,有“春兰兮秋菊,长无绝兮终古”句。

张九龄是广东曲江人,其地多桂,即景生情,就地取材,把秋菊换成了秋桂,师古而不泥古。

兰桂对举,兰举其叶,桂举其花,这是由于对偶句的关系,互文以见义,其实是各各兼包花叶,概指全株。

兰用葳蕤来形容,具有茂盛而兼纷披的意思,“葳蕤”两字点出兰草迎春勃发,具有无限的生机。

桂用皎洁来形容,桂叶深绿,桂花嫩黄,相映之下,自然有皎明洁净的感觉。

“皎洁”两字,精炼简要地点出了秋桂清雅的特征。

诗的前四句说兰、桂这些“草木君子”只要逢时就会欣欣向荣,生机盎然。

兰叶在春风吹拂下“葳蕤”繁茂,桂花在仲秋明月的辉映下更显“皎洁”秀丽。

春兰秋桂生意勃发,也给季节带来了荣耀,春、秋因兰、桂而成为美好的季节。

这里既包含了朴素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说明了时势造英雄,英雄壮时势的客观辩证法;也表达了真正的贤人志士只有在政治开明的时代才能施展自己的才华抱负的思想,流露了自己对重新“遇时”的渴望。

《感遇·兰叶春葳蕤》张九龄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感遇·兰叶春葳蕤》张九龄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感遇·兰叶春葳蕤》张九龄唐诗注释翻译赏析注释: 1. 感遇:指有感于遭遇。

2. 兰叶春葳蕤:春天里,茂盛的兰叶在风中摇曳。

葳蕤(wēi ruí),形容草木茂盛的样子。

3. 桂华秋皎洁:秋天里,皎洁的桂花在枝头绽放。

桂华,指桂花。

4. 欣欣此生意:它们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欣欣,繁荣的样子。

5. 自尔为佳节:自然成为了美好的季节。

自尔,从此。

6. 谁知林栖者:谁知道那些在山林中栖息的人。

林栖者,指隐居的人。

7. 闻风坐相悦:听到风声就会心生喜悦。

闻风,听到风声。

坐,因为。

8. 草木有本心:草木有它们自己的本性。

本心,本来的面目。

9. 何求美人折:何必追求被美人采摘。

美人,指品德高尚的人。

折,采摘。

翻译:春天里,兰叶葳蕤,在风中摇曳生姿;秋天里,桂花皎洁,在枝头散发芬芳。

它们欣欣向荣,充满了生机与活力,自然成为了美好的季节。

谁知道那些在山林中栖息的人,听到风声就会心生喜悦。

草木有它们自己的本性,何必追求被美人采摘呢?赏析:这首诗以兰叶和桂花为喻,描绘了春天和秋天的美好景色,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赞美和对生命的热爱。

同时,诗中也透露出诗人对人生的思考和对自己遭遇的感慨。

诗的前四句“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通过对兰叶和桂花的描写,展现了春天和秋天的美好景色。

兰叶茂盛,桂花皎洁,它们充满了生机和活力,自然成为了美好的季节。

这四句诗语言简洁,意境优美,给人以美的享受。

诗的后四句“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则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和对自己遭遇的感慨。

诗人说,谁知道那些在山林中栖息的人,听到风声就会心生喜悦。

草木有它们自己的本性,何必追求被美人采摘呢?这里的“林栖者”,可以理解为诗人自己,他在山林中隐居,听到风声就会心生喜悦,表达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向往。

而“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则表达了诗人对自己的人生态度的思考。

他认为,草木有自己的本性,它们不需要追求被美人采摘,同样,他也不需要追求功名利禄,只要保持自己的本心,就可以了。

张九龄感遇的意思

张九龄感遇的意思

张九龄感遇的意思张九龄感遇的意思九龄诗歌语言生动、比喻贴切,毫无矫揉造作、雕琢晦涩之病。

张九龄的诗能发人深思,给人以很大的启迪。

古诗如下感遇作者:张九龄年代:唐兰叶春葳蕤,桂花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注解】1、葳蕤:枝叶茂盛而纷披。

2、坐:因而。

3、本心:天性。

【韵译】泽兰逢春茂盛芳馨,桂花遇秋皎洁清新。

兰桂欣欣生机勃发,春秋自成佳节良辰。

谁能领悟山中隐士,闻香深生仰慕之情?花卉流香原为天性,何求美人采撷扬名。

【评析】此诗系张九龄遭谗贬谪后所作《感遇》十二首之冠首。

诗借物起兴,自比兰桂,抒发诗人孤芳自赏,气节清高,不求引用之情感。

诗一开始用整齐的偶句,以春兰秋桂对举,点出无限生机和清雅高洁之特征。

三、四句,写兰桂充满活力却荣而不媚,不求人知之品质。

上半首写兰桂,不写人。

五、六句以“谁知”急转引出与兰桂同调的山中隐者来。

末两句点出无心与物相竞的情怀。

全诗一面表达了恬淡从容超脱的襟怀,另一面忧谗惧祸的心情也隐然可见。

诗以草木照应,旨诣深刻,于咏物背后,寄寓着生活哲理。

感遇十二首(其七)张九龄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注释】诗人写这首诗的时候正值李林甫得势,正直之臣备受排挤。

伊:语助词。

岁寒心:意即耐寒的特性。

荐:进奉意。

树:种植意。

【翻译】江南丹桔叶茂枝繁,经冬不凋四季常青。

岂止南国地气和暖,而是具有松柏品性。

荐之嘉宾必受称赞,山重水阻如何进献?命运遭遇往往不一,因果循环奥秘难寻。

只说桃李有果有林,难道丹桔就不成阴?【赏析】本诗托物言志,诗人借赞颂丹橘,经冬犹绿,是因为有耐寒的本性来比喻自己坚贞不屈的情操。

而丹橘由于路途阻隔无法介绍给嘉宾的命运,也映衬了诗人遭排挤的境遇。

无可奈何的,诗人只得把这一切归结于命运,以反诘句收束全诗,指责人们只顾种桃李,而不重视丹橘的行为,进一步抒发了诗人的.愤怨。

张九龄《感遇·其一》“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全诗注释与翻译

张九龄《感遇·其一》“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全诗注释与翻译

张九龄《感遇·其一》“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全诗注释与翻译张九龄《感遇·其一》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注解】:⑴兰:此指兰草。

葳蕤:枝叶茂盛而纷披⑵桂华:桂花,“华”同“花”。

⑶生意:生机勃勃⑷自尔:自然地。

佳节:美好的季节⑸林栖者:山中隐士⑹坐:因而⑺本心:天性⑻美人:指林栖者山林高士、隐士⑨闻风:闻到芳香。

⑩坐:因为。

⑾葳(wei)蕤(rei):枝叶茂盛而纷披。

【韵译】:泽兰逢春茂盛芳馨,桂花遇秋皎洁清新。

兰桂欣欣生机勃发,春秋自成佳节良辰。

谁能领悟山中隐士,闻香深生仰慕之情?花卉流香原为天性,何求美人采撷扬名。

翻译:春天里的幽兰翠叶纷披,秋天里的桂花皎洁清新。

世间的草木勃勃的生机,自然顺应了美好的季节。

谁想到山林隐逸的高人,闻到芬芳因而满怀喜悦。

草木散发香气源于天性,怎么会求观赏者攀折呢!句解: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①林栖者:栖身于山林间的人,指隐士。

②闻风:指爱慕兰桂的芳香。

“闻风”二字本《孟子·尽心》:“圣人百世之师也,伯夷柳下惠是也。

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闻柳下惠之风者,薄夫敦,鄙夫宽。

奋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闻者莫不兴起也”。

这两句是说,栖息在山林间的人,爱慕兰桂的芳香,深感欢悦。

两句诗暗用“闻风”的典故,以温厚的口气,对其政敌提出了诚恳的劝告:应该像古代的圣贤那样,慕他人之风操,步先贤之后尘,改恶从善,仍不失为君子之道。

以古戒今,谆谆善意,诗意含蓄,耐人寻味。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这两句是说,诗人自己以美德自励,不求闻达,不求显赫的节操——草木有根有心,但它开放出的有芳香的花,不求美人去折取。

以此喻贤人君子的洁身自好,进德修业,本份作人,并非借此求得他人的称誉,得以飞黄腾达。

诗句表明了诗人不图名,不求显达的志向。

字行间流露出不满之情,耐人寻味。

【赏析】:此诗系张九龄遭谗贬谪后所作《感遇》十二首之冠首。

唐诗宋词三百首 - 唐诗,张九龄《感遇十二首·其一》

唐诗宋词三百首 - 唐诗,张九龄《感遇十二首·其一》

一天一首古诗词|唐诗,张九龄《感遇十二首·其一》感遇十二首·其一【唐】张九龄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1译文春天里的幽兰翠叶纷披,秋天里的桂花皎洁清新。

世间的草木勃勃的生机,自然顺应了美好的季节。

谁想到山林隐逸的高人,闻到芬芳因而满怀喜悦。

草木散发香气源于天性,怎么会求观赏者攀折呢!2注释兰:此指兰草。

葳蕤:枝叶茂盛而纷披桂华:桂花,“华”同“花”。

生意:生机勃勃自尔:自然地。

佳节:美好的季节林栖者:山中隐士坐:因而本心:天性美人:指林栖者山林高士、隐士闻风:闻到芳香。

坐:因为。

葳(wei)蕤(rui):枝叶茂盛而纷披。

3赏析诗一开始,用整齐的偶句,突出了两种高雅的植物——春兰与秋桂。

屈原《九歌·礼魂》中,有“春兰兮秋菊,长无绝兮终古”句。

张九龄是广东曲江人,其地多桂,即景生情,就地取材,把秋菊换成了秋桂,师古而不泥古。

兰桂对举,兰举其叶,桂举其花,这是由于对偶句的关系,互文以见义,其实是各各兼包花叶,概指全株。

兰用葳蕤来形容,具有茂盛而兼纷披的意思,“葳蕤”两字点出兰草迎春勃发,具有无限的生机。

桂用皎洁来形容,桂叶深绿,桂花嫩黄,相映之下,自然有皎明洁净的感觉。

“皎洁”两字,精炼简要地点出了秋桂清雅的特征。

诗的前四句说兰、桂这些“草木君子”只要逢时就会欣欣向荣,生机盎然。

兰叶在春风吹拂下“葳蕤”繁茂,桂花在仲秋明月的辉映下更显“皎洁”秀丽。

春兰秋桂生意勃发,也给季节带来了荣耀,春、秋因兰、桂而成为美好的季节。

这里既包含了朴素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说明了时势造英雄,英雄壮时势的客观辩证法;也表达了真正的贤人志士只有在政治开明的时代才能施展自己的才华抱负的思想,流露了自己对重新“遇时”的渴望。

诗的后四句从春兰秋桂芳香袭人的社会效果来委婉地说明自己行芳志洁并非为了求人赏识,以博取高名;象春兰秋桂的香气一样,它博得山林隐士的喜爱,只是客观效果而已;实际上,兰、桂散发芳香并非有意希求人们来折取它,欣赏它,而是纯粹出于它们的本性。

张九龄《感遇十二首·其一》赏析

张九龄《感遇十二首·其一》赏析

张九龄《感遇十二首·其一》赏析张九龄《感遇十二首·其一》赏析“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张九龄的两句诗可谓是他性格高洁的真实写照,这首诗以兰、桂自况,借兰桂之芳香比喻自己的高志美德,使人感到贴切自然,蕴含深厚,耐人寻味。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感遇十二首·其一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翻译春天里的幽兰翠叶纷披,秋天里的桂花皎洁清新。

世间的草木勃勃的生机,自然顺应了美好的季节。

谁想到山林隐逸的`高人,闻到芬芳因而满怀喜悦。

草木散发香气源于天性,怎么会求观赏者攀折呢!注释⑴兰:此指兰草。

葳蕤:枝叶茂盛而纷披⑵桂华:桂花,“华”同“花”。

⑶生意:生机勃勃⑷自尔:自然地。

佳节:美好的季节⑸林栖者:山中隐士简析此诗系张九龄遭谗被贬为荆州长史时所作,开元末期,唐玄宗沉溺声色,怠慢政事,宠仁口蜜腹剑的李林甫和专事逢迎的牛仙客。

牛、李结党,把持朝政,排除异己,朝政更加腐败。

张九龄对此十分不满,于是采用传统的比兴手法,托物寓意,作《感遇十二首》。

诗人托物言志,以春兰和秋桂的芳洁品质,来比喻自己守正不阿的高尚节操;以春兰和秋桂不因无人采折而失去芬芳美质,来比喻自己的志洁行芳,不求人知的高雅情怀。

诗一开始用整齐的偶句,以春兰秋桂对举,点出无限生机和清雅高洁之特征。

三、四句,写兰桂充满活力却荣而不媚,不求人知之品质。

上半首写兰桂,不写人。

五、六句以"谁知"急转引出与兰桂同调的山中隐者来。

末两句点出无心与物相竞的情怀。

全诗一面表达了恬淡从容超脱的襟怀,另一面忧谗惧祸的心情也隐然可见。

诗以草木照应,旨诣深刻,于咏物背后,寄寓着生活哲理。

【知识扩展】感遇十二首(其七)张九龄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读着张九龄这首歌颂丹橘的诗,很容易想到屈原的《橘颂》。

张九龄感遇原文及鉴赏

张九龄感遇原文及鉴赏

《感遇》原文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感遇》鉴赏开元(713-741)后期,唐玄宗沉溺声色,奸佞专权,朝政日趋黑暗。

为了规劝玄宗励精图治,张九龄曾撰《千秋金镜录》一部,专门论述前代治乱兴亡的历史教训,并将它作为对皇帝生日的寿礼进献给玄宗。

唐玄宗心中不悦,加李林甫的谗谤、排挤,张九龄终于被贬为荆州长史。

遭贬后,他曾作《感遇十二首》,运用比兴手法,表现其坚贞清高的品德,抒发自己遭受排挤的忧思。

此篇为其第一首。

一开始,用整齐的偶句,突出了两种高雅的植物——春兰与秋桂。

屈原《九歌·礼魂》中,有“春兰兮秋菊,长无绝兮终古”句。

张九龄是广东曲江人,其地多桂,即景生情,就地取材,把秋菊换成了秋桂,师古而不泥古。

兰桂对举,兰举其叶,桂举其花,这是由于对偶句的关系,互文以见义,其实是各各兼包花叶,概指全株。

兰用葳蕤来形容,具有茂盛而兼纷披的意思,“葳蕤”两字点出兰草迎春勃发,具有无限的生机。

桂用皎洁来形容,桂叶深绿,桂花嫩黄,相映之下,自然有皎明洁净的感觉。

“皎洁”两字,精炼简要地点出了秋桂清雅的特征。

诗的前四句说兰、桂这些“草木君子”只要逢时就会欣欣向荣,生机盎然。

兰叶在春风吹拂下“葳蕤”繁茂,桂花在仲秋明月的辉映下更显“皎洁”秀丽。

春兰秋桂生意勃发,也给季节带来了荣耀,春、秋因兰、桂而成为美好的季节。

这里既包含了朴素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说明了时势造英雄,英雄壮时势的客观辩证法;也表达了真正的贤人志士只有在政治开明的时代才能施展自己的才华抱负的思想,流露了自己对重新“遇时”的渴望。

《感遇(其一)》张九龄全诗鉴赏

《感遇(其一)》张九龄全诗鉴赏

感遇十二首1
其一
兰叶春葳蕤2,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3,闻风坐相悦4。

草木有本心5,何求美人折6。

【注释】
1.感遇:古诗题,用于写心有所感,借物寓意之诗。

2.葳蕤:枝叶茂盛而纷披。

3.林栖者:指隐士。

4.坐:因而。

5.本心:天性。

6.美人:喻指理想中的同道者。

【白话译文】
泽兰逢春茂盛芳馨,桂花遇秋皎洁清新。

兰桂欣欣生机勃发,春秋自成佳节良辰。

谁能领悟山中隐士,闻香深生仰慕之情?花卉流香原为天性,何求美人采撷扬名。

【创作背景】
公元737年(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张九龄由尚书丞相贬为荆州长史。

晚年遭馋毁,忠而被贬,“每读韩非《孤愤》,涕泣沾襟”(徐浩《张公神道碑》),遂作《感遇十二首》。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谪居荆州时所作,含蓄蕴藉,寄托遥深,对扭转六朝以来的浮艳诗风起过积极的作用。

历来受到评论家的重视。

高在《唐诗品汇》里指出:“张曲江公《感遇》等作,雅正冲淡,体合《风》《骚》,骎骎乎盛唐矣。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二句,互文见意:兰在春天,桂在秋季,它们的叶子多么繁茂,它们的花儿多么皎洁。

这种互文,实际上是各各兼包花叶,概括全株而言。

春兰用葳蕤来形容,具有茂盛而兼纷披之意。

而“葳蕤”二字又点出兰草迎春
勃发,具有无限的生机与活力。

桂用皎洁来形容,桂叶深绿,桂花嫩黄,相映之下,自觉有皎洁明净的感觉。

而“皎洁”二字,又十分精炼简要地点出了秋桂清雅的特征。

古诗感遇·兰叶春葳蕤翻译赏析

古诗感遇·兰叶春葳蕤翻译赏析

古诗感遇·兰叶春葳蕤翻译赏析《感遇·兰叶春葳蕤》出自唐诗三百首全集,其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张九龄。

其古诗全文如下: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前言】《感遇十二首其一》为唐朝大臣张九龄遭谗贬谪后所作的组诗。

这组诗托物寓意,抒发了作者的身世感慨,表现了作者的理想操守,是其五言古诗的代表作。

【注释】1感遇:古诗题,用于写心有所感,借物寓意之诗。

2葳蕤:枝叶茂盛而纷披。

3林栖者:指隐士。

4坐:因而。

5本心:天性。

6美人:喻指理想中的同道者。

【翻译】兰草到了春天长得分外繁盛,桂花到了秋天开得十分皎洁。

这一派欣欣向荣的蓬勃生机,自然成为美好的季节。

谁知道那居住在山林中的隐士,闻到了芬芳更加喜悦。

草木自有本性,何求美人赏识采折呢。

【鉴赏】这首哲理诗是张九龄贬为荆州长史后所作。

开元末期,唐玄宗沉溺声色,怠于政事,贬斥张九龄,宠任口蜜腹剑的李林甫和专事逢迎的牛仙客。

牛、李结党,把持朝政,排斥异己,朝政更加腐败。

张九龄对此是十分不满的,于是采用传统的比兴手法,托物寓意,写了《感遇十二首》,朴素遒劲,寄慨遥深。

此为第一首,诗以比兴手法,抒发了诗人孤芳自赏,不求人知的情感。

诗一开始,用整齐的偶句,突出了两种高雅的植物——春兰与秋桂。

屈原《九歌·礼魂》中,有“春兰与秋菊,长无绝兮终古”句。

张九龄是广东曲江人,其地多桂,即景生情,就地取材,把秋菊换成了秋桂,师古而不泥古。

兰桂对举,兰举其叶,桂举其花,这是由于对偶句的关系,互文以见义,其实是各各兼包花叶,概指全株。

兰用葳蕤来形容,具有茂盛而兼纷披的意思,“葳蕤”两字点出兰草迎春勃发,具有无限的生机。

桂用皎洁来形容,桂叶深绿,桂花嫩黄,相映之下,自然有皎明洁净的感觉,“皎洁”两字,精炼简要地点出了秋桂清雅的特征。

兰桂两句分写之后,用“欣欣此生意”一句一统,不论葳蕤也好,皎洁也好,都表现出欣欣向荣的生命活力。

《感遇 其一》张九龄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感遇 其一》张九龄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感遇其一》张九龄唐诗注释翻译赏析作品简介:《感遇·其一》是唐代诗人张九龄所作的一首诗。

此诗采用比兴的手法歌颂春兰、秋桂,从而抒发诗人的情怀。

诗借物起兴,自比兰桂,抒发诗人孤芳自赏,气节清高,不求引用之情感。

诗一开始用整齐的偶句,以春兰秋桂对举,点出无限生机和清雅高洁之特征。

三、四句,写兰桂充满活力却荣而不媚,不求人知之品质。

上半首写兰桂,不写人。

五、六句以“谁知”急转引出与兰桂同调的山中隐者来。

末两句点出无心与物相竞的情怀。

全诗一面表达了恬淡从容超脱的襟怀,另一面忧谗惧祸的心情也隐然可见。

诗以草木照应,旨诣深刻,于咏物背后,寄寓着生活哲理。

作品原文:感遇·其一张九龄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词语解释:⑴兰:此指兰草。

葳蕤:枝叶茂盛而纷披⑵桂华:桂花,“华”同“花”。

⑶生意:生机勃勃⑷自尔:自然地。

佳节:美好的季节⑸林栖者:山中隐士⑹坐:因而⑺本心:天性⑻美人:指林栖者山林高士、隐士⑨闻风:闻到芳香。

⑩葳(wei)蕤(rui):枝叶茂盛而纷披。

作品译文:春天里的幽兰翠叶纷披,秋天里的桂花皎洁清新。

世间的草木勃勃的生机,自然顺应了美好的季节。

谁想到山林隐逸的高人,闻到芬芳因而满怀喜悦。

草木散发香气源于天性,怎么会求观赏者攀折呢!作品鉴赏:此诗系张九龄遭谗被贬为荆州长史时所作,开元末期,唐玄宗沉溺声色,怠慢政事,宠仁口蜜腹剑的李林甫和专事逢迎的牛仙客。

牛、李结党,把持朝政,排除异己,朝政更加腐败。

张九龄对此十分不满,于是采用传统的比兴手法,托物寓意,作《感遇十二首》。

诗人托物言志,以春兰和秋桂的芳洁品质,来比喻自己守正不阿的高尚节操;以春兰和秋桂不因无人采折而失去芬芳美质,来比喻自己的志洁行芳,不求人知的高雅情怀。

诗一开始用整齐的偶句,以春兰秋桂对举,点出无限生机和清雅高洁之特征。

三、四句,写兰桂充满活力却荣而不媚,不求人知之品质。

赏析唐诗《感遇》

赏析唐诗《感遇》

赏析唐诗《感遇》
《感遇》是唐代著名诗人张九龄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全诗如下:
感遇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的高洁情怀和对自然美的赞美,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诗人以兰、桂为喻,赞美了春天的兰花和秋天的桂花,以及它们在春天和秋天时的欣欣向荣。

诗人认为,自然界中的草木都有其本心,它们不会因为受到人们的喜爱而改变自己的本性,因此也不需要美人来采摘它们。

诗人借此表达了自己的高洁情怀,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此外,这首诗还运用了隐喻和象征的手法,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诗人以兰、桂为喻,不仅赞美了它们的美丽和生机,还表达了自己的高洁情怀和
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下面是对《感遇》这首诗的续写: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孤芳自赏意,岂因时序迁。

岁岁春与秋,芳华共长天。

悠悠千载间,人事如梦幻。

野径行诗人,时逢幽兰馥。

澹泊君子心,愿与众芳伍。

鹤鸣高远处,飘然云端翔。

天地皆有情,诗意共芬芳。

诗人借兰、桂来表达自己的高尚情操和对美好人生的向往,并通过这种隐喻和象征手法,传递出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热爱。

诗人以野径行诗人为代表,表达了自己愿意与自然界的美好事物为伍的愿望,同时也希望世人能够懂得珍惜自然、尊重生命。

在这首续写的诗中,诗人将自然与人生紧密地联系在一
起,通过对自然美的赞美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让读者领略到了诗歌的魅力和韵味。

感遇其一张九龄翻译鉴赏精选

感遇其一张九龄翻译鉴赏精选

感遇,是一首组诗,一共有十三首,是唐代诗人张九龄的代表作之一,下面是感遇其一张九龄翻译鉴赏,欢送参考阅读!?感遇·其一?张九龄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注释]1、葳蕤:枝叶茂盛而纷披。

2、坐:因而。

3、本心:天性。

[评析]九龄遭谗贬谪后所作的?感遇?诗十二首,朴素遒劲,寄慨遥深。

此为第一首,诗以比兴手法,抒发了诗人孤芳自赏,不求人知的情感。

诗一开始,用整齐的偶句,突出了两种高雅的植物──春兰与秋桂。

屈原?九歌·礼魂?中,有“春兰与秋菊,长无绝兮终古〞句。

张九龄是广东曲江人,其地多桂,即景生情,就地取材,把秋菊换成了秋桂,师古而不泥古。

兰桂对举,兰举其叶,桂举其花,这是由于对偶句的关系,互文以见义,其实是各各兼包花叶,概指全株。

兰用葳蕤来形容,具有茂盛而兼纷披的意思,“葳蕤〞两字点出兰草迎春勃发,具有无限的生机。

桂用皎洁来形容,桂叶深绿,桂花嫩黄,相映之下,自然有皎明洁净的感觉。

“皎洁〞两字,精炼简要地点出了秋桂清雅的特征。

兰桂两句分写之后,用“欣欣此生意〞一句一统,不管葳蕤也好,皎洁也好,都表现出欣欣向荣的生命活力。

第四句“自尔为佳节〞又由统而分。

“佳节〞回应起笔两句中的春、秋,说明兰桂都各自在适当的季节而显示它们或葳蕤或皎洁的生命特点。

〔“自〞当“各自〞解,“尔〞当“如此〞解,即代表“葳蕤〞和“皎洁〞。

〕这里一个“自〞字,不但指兰桂各自适应佳节的特性,而且还说明了兰桂各自荣而不媚,不求人知的品质,替下文的“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作了伏笔。

起首四句,单写兰桂而不写人,但第五句却用“谁知〞突然一转,引出了居住于山林之中的美人,即那些引兰桂风致为同调的隐逸之士。

“谁知〞两字对兰桂来说,大有出乎意料之外的感觉。

美人由于闻到了兰桂的芬香,因而发生了爱慕之情。

“坐〞,犹深也,殊也。

表示爱慕之深。

诗从无人到有人,是一个突转,诗情也因之而起波澜。

张九龄《感遇·其一》句解

张九龄《感遇·其一》句解

张九龄《感遇·其一》句解引导语:张九龄《感遇·其一》这首诗是诗人谪居荆州时所作,含蓄蕴藉,寄托遥深,下面我们来看一下这首诗的句解。

张九龄《感遇·其一》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句解: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①林栖者:栖身于山林间的人,指隐士。

②闻风:指爱慕兰桂的芳香。

“闻风”二字本《孟子·尽心》:“圣人百世之师也,伯夷柳下惠是也。

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闻柳下惠之风者,薄夫敦,鄙夫宽。

奋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闻者莫不兴起也”。

这两句是说,栖息在山林间的人,爱慕兰桂的芳香,深感欢悦。

两句诗暗用“闻风”的典故,以温厚的口气,对其政敌提出了诚恳的劝告:应该像古代的`圣贤那样,慕他人之风操,步先贤之后尘,改恶从善,仍不失为君子之道。

以古戒今,谆谆善意,诗意含蓄,耐人寻味。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这两句是说,诗人自己以美德自励,不求闻达,不求显赫的节操——草木有根有心,但它开放出的有芳香的花,不求美人去折取。

以此喻贤人君子的洁身自好,进德修业,本份作人,并非借此求得他人的称誉,得以飞黄腾达。

表明了诗人不图名,不求显达的志向。

字行间流露出不满之情,耐人寻味。

【注解】:⑴兰:此指兰草。

葳蕤:枝叶茂盛而纷披⑵桂华:桂花,“华”同“花”。

⑶生意:生机勃勃⑷自尔:自然地。

佳节:美好的季节⑸林栖者:山中隐士⑹ 坐:因而⑺本心:天性⑻美人:指林栖者山林高士、隐士⑨闻风:闻到芳香。

⑩坐:因为。

⑾葳(wei)蕤(rei):枝叶茂盛而纷披。

翻译:春天里的幽兰翠叶纷披,秋天里的桂花皎洁清新。

世间的草木勃勃的生机,自然顺应了美好的季节。

谁想到山林隐逸的高人,闻到芬芳因而满怀喜悦。

草木散发香气源于天性,怎么会求观赏者攀折呢!。

张九龄《感遇十二首》译文注释及考点分析

张九龄《感遇十二首》译文注释及考点分析

感遇十二首张九龄(唐代)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幽人归独卧,滞虑洗孤清。

持此谢高鸟,因之传远情。

日夕怀空意,人谁感至精?飞沉理自隔,何所慰吾诚?鱼游乐深池,鸟栖欲高枝。

嗟尔蜉蝣羽,薨薨亦何为。

有生岂不化,所感奚若斯。

神理日微灭,吾心安得知。

浩叹杨朱子,徒然泣路岐。

孤鸿海上来,池潢不敢顾。

侧见双翠鸟,巢在三珠树。

矫矫珍木巅,得无金丸惧?美服患人指,高明逼神恶?今我游冥冥,弋者何所慕!吴越数千里,梦寐今夕见。

形骸非我亲,衾枕即乡县。

化蝶犹不识,川鱼安可羡。

海上有仙山,归期觉神变。

西日下山隐,北风乘夕流。

燕雀感昏旦,檐楹呼匹俦。

鸿鹄虽自远,哀音非所求。

贵人弃疵贱,下士尝殷忧。

众情累外物,恕己忘内修。

感叹长如此,使我心悠悠。

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⑿。

可以荐嘉客⒀,奈何阻重深。

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永日徒离忧,临风怀蹇修。

美人何处所,孤客空悠悠。

青鸟跂不至,朱鳖谁云浮。

夜分起踯躅,时逝曷淹留。

抱影吟中夜,谁闻此叹息。

美人适异方,庭树含幽色。

白云愁不见,沧海飞无翼。

凤凰一朝来,竹花斯可食。

汉上有游女,求思安可得。

袖中一札书,欲寄双飞翼。

冥冥愁不见,耿耿徒缄忆。

紫兰秀空蹊,皓露夺幽色。

馨香岁欲晚,感叹情何极。

白云在南山,日暮长太息。

我有异乡忆,宛在云溶溶。

凭此目不觏,要之心所钟。

但欲附高鸟,安敢攀飞龙。

至精无感遇,悲惋填心胸。

归来扣寂寞,人愿天岂从?闭门迹群化,凭林结所思。

啸叹此寒木,畴昔乃芳蕤。

朝阳凤安在,日暮蝉独悲。

浩思极中夜,深嗟欲待谁。

所怀诚已矣,既往不可追。

鼎食非吾事,云仙尝我期。

胡越方杳杳,车马何迟迟。

天壤一何异,幽嘿卧帘帷。

注释⑴感遇:古诗题,用于写心有所感,借物寓意之诗。

⑵林栖者:指隐士。

⑶美人:观赏者,代指官府、官僚的上层人士。

⑷池潢:积水池,护城河,代指朝廷。

⑸双翠鸟:即翡翠鸟,雄为翡,雌为翠,毛色华丽多彩。

感遇其一张九龄翻译

感遇其一张九龄翻译

感遇十二首·其一唐代:张九龄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译文春天里的幽兰翠叶纷披,秋天里的桂花皎洁清新。

世间的草木勃勃的生机,自然顺应了美好的季节。

谁想到山林隐逸的高人,闻到芬芳因而满怀喜悦。

草木散发香气源于天性,怎么会求观赏者攀折呢!注释⑴兰:此指兰草。

葳蕤:枝叶茂盛而纷披⑵桂华:桂花,“华”同“花”。

⑶生意:生机勃勃⑷自尔:自然地。

佳节:美好的季节⑸林栖者:山中隐士⑹坐:因而⑺本心:天性⑻美人:指林栖者山林高士、隐士⑨闻风:闻到芳香。

⑩坐:因为。

⑾葳(wei)蕤(rui):枝叶茂盛而纷披。

鉴赏开元(713—741)后期,唐玄宗沉溺声色,奸佞专权,朝政日趋黑暗。

为了规劝玄宗励精图治,张九龄曾撰《千秋金镜录》一部,专门论述前代治乱兴亡的历史教训,并将它作为对皇帝生日的寿礼进献给玄宗。

唐玄宗心中不悦,加李林甫的谗谤、排挤,张九龄终于被贬为荆州长史。

遭贬后,他曾作《感遇十二首》,运用比兴手法,表现其坚贞清高的品德,抒发自己遭受排挤的忧思。

此篇为其第一首。

诗一开始,用整齐的偶句,突出了两种高雅的植物——春兰与秋桂。

屈原《九歌·礼魂》中,有“春兰兮秋菊,长无绝兮终古”句。

张九龄是广东曲江人,其地多桂,即景生情,就地取材,把秋菊换成了秋桂,师古而不泥古。

兰桂对举,兰举其叶,桂举其花,这是由于对偶句的关系,互文以见义,其实是各各兼包花叶,概指全株。

兰用葳蕤来形容,具有茂盛而兼纷披的意思,“葳蕤”两字点出兰草迎春勃发,具有无限的生机。

桂用皎洁来形容,桂叶深绿,桂花嫩黄,相映之下,自然有皎明洁净的感觉。

“皎洁”两字,精炼简要地点出了秋桂清雅的特征。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意思及全诗赏析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意思及全诗赏析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意思及全诗赏析名句: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出自:唐代诗人张九龄作品《感遇十二首·其一》。

解释:谁想到山林隐逸的高人,闻到芬芳因而满怀喜悦。

作品原文:感遇十二首·其一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词句注释:1.感遇:古诗题,用于写心有所感,借物寓意之诗。

2.葳蕤(wēi ruí):枝叶茂盛而纷披。

3.林栖者:指隐士。

4.坐:因而。

5.本心:天性。

6.美人:喻指理想中的同道者。

作品译文:春天里的幽兰翠叶纷披,秋天里的桂花皎洁清新。

世间的草木勃勃的生机,自然顺应了美好的季节。

谁想到山林隐逸的高人,闻到芬芳因而满怀喜悦。

草木散发香气源于天性,怎么会求观赏者攀折呢!白话译文:泽兰逢春茂盛芳馨,桂花遇秋皎洁清新。

兰桂欣欣生机勃发,春秋自成佳节良辰。

谁能领悟山中隐士,闻香深生仰慕之情?花卉流香原为天性,何求美人采撷扬名。

作品赏析:这首诗是诗人谪居荆州时所作,含蓄蕴藉,寄托遥深,对扭转六朝以来的浮艳诗风起过积极的作用。

历来受到评论家的重视。

高在《唐诗品汇》里指出:“张曲江公《感遇》等作,雅正冲淡,体合《风》《骚》,骎骎乎盛唐矣。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二句,互文见意:兰在春天,桂在秋季,它们的叶子多么繁茂,它们的花儿多么皎洁。

这种互文,实际上是各各兼包花叶,概括全株而言。

春兰用葳蕤来形容,具有茂盛而兼纷披之意。

而“葳蕤”二字又点出兰草迎春勃发,具有无限的生机与活力。

桂用皎洁来形容,桂叶深绿,桂花嫩黄,相映之下,自觉有皎洁明净的感觉。

而“皎洁”二字,又十分精炼简要地点出了秋桂清雅的特征。

正因为写兰、桂都兼及花叶,所以第三句便以“欣欣此生意”加以总括,第四句又以“自尔为佳节”加以赞颂。

这就巧妙地回应了起笔两句中的春秋,说明兰桂都各自在适当的季节而显示它们或葳蕤或皎洁的生命特点。

一般选注本将三四两句解释为:“春兰秋桂欣欣向荣,因而使春秋成为美好的季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全诗翻译赏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这两句是说,栖息在山林间的人,爱慕兰桂的芳香,深感欢悦。

两句诗暗用“闻风”的典故,以温厚的口气,对其政敌提出了诚恳的劝告:应该像古代的圣贤那样,慕他人之风操,步先贤之后尘,改恶从善,仍不失为君子之道。

以古戒今,谆谆善意,诗意含蓄,耐人寻味。

出自张九龄·《感遇十二首》之一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①林栖者:栖身于山林间的人,指隐士。

②闻风:指爱慕兰桂的芳香。

“闻风”二字本《孟子·尽心》:“圣人百世之师也,伯夷柳下惠是也。

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闻柳下惠之风者,薄夫敦,鄙夫宽。

奋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闻者莫不兴起也”。

③坐:犹深也,殊也。

表示爱慕之深。

闻风:指仰慕兰桂芳洁的风尚。

坐:因而。

译文:
春天里的幽兰春天里翠叶纷披,秋天里的桂花秋天里皎洁清新。

世间的草木展现出了勃勃生机,自然地顺应了美好的青春时节。

谁想到山林里那些隐逸的高人,闻到了草木芬芳因而满怀喜悦。

草木散发香气源于它们的天性,那里会希求观赏的人来攀折呢!
赏析
《感遇·其一》是唐代诗人张九龄所作的一首诗。

此诗采用比兴的手法歌颂春兰、秋桂,从而抒发诗人的情怀。

此诗系张九龄遭谗被贬为荆州长史时所作,开元末期,唐玄宗沉溺声色,怠慢政事,宠仁口蜜腹剑的李林甫和专事逢迎的牛仙客。

牛、李结党,把持朝政,排除异己,朝政更加腐败。

张九龄对此十分不满,于是采用传统的比兴手法,托物寓意,作《感遇十二首》。

诗人托物言志,以春兰和秋桂的芳洁品质,来比喻自己守正不阿的高尚节操;以春兰和秋桂不因无人采折而失去芬芳美质,来比喻自己的志洁行芳,不求人知的高雅情怀。

诗一开始用整齐的偶句,以春兰秋桂对举,点出无限生机和清雅高洁之特征。

三、四句,写兰桂充满活力却荣而不媚,不求人知之品质。

上半首写兰桂,不写人。

五、六句以"谁知"急转引出与兰桂同调的山中隐者来。

末两句点出无心与物相竞的情怀。

全诗一面表达了恬淡从容超脱的襟怀,另一面忧谗惧祸的心情也隐然可见。

诗以草木照应,旨诣深刻,于咏物背后,寄寓着生活哲理。

本诗通篇结构安排紧而有序,叙述风格和缓、平静,给人一种清心、
恬淡的感觉。

诗的前四句写兰桂而不及人,“谁知林栖者”一句突然一转,引出了居住于山林之中的美人。

“谁知”两字对兰桂来说,大有出乎意料之感。

美人由于闻到了兰桂的芳香,因而发生了爱慕之情。

“坐”,犹深也,殊也。

表示爱慕之深。

诗从无人到有人,是一个突转,诗情也因之而起波澜。

“闻风”二字本于《孟子·尽心篇》:“圣人百世之师也,伯夷柳下惠是也,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闻柳下惠之风者,薄夫敦,鄙夫宽。

奋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闻者莫不兴起也。

”张九龄便运用这一典故,使诗意更为含蓄委婉、情意深厚。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又一转折,林栖者既然闻风相悦,那末,兰桂若有知觉,应该很乐意接受美人折花欣赏了。

然而诗意却另辟蹊径,忽开新意。

兰逢春而葳蕤,桂遇秋而皎洁,这是其本性,并非为了博得美人的折取欣赏。

实际上,诗人以此来比喻贤人君子的洁身自好,进德修业,也只是尽他作为一个人的本份,而并非借此来博得外界的称誉提拔,以求富贵利达。

当然,不求人知,并不等于拒绝人家赏识;不求人折,更不等于反对人家采择。

从“何求美人折”的语气来看,从作者遭谗被贬的身世看,这正是针对不被人知、不被人折的情况而发的。

“不以无人而不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乃是全诗的命意之所在。

全诗句句写兰桂,都没有写人,但从诗歌的完整意象里,读者便不难看见人,看到封建社会里某些自励名节、洁身自好之士的品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