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与比较
中外经济体制变革比较分析
中外经济体制变革比较分析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各国家在经济体制上的差异逐渐凸显出来。
那么,在经济体制变革方面,中外有哪些不同的做法呢?这篇文章将对中外经济体制变革进行比较分析,从政府角度、市场角度和社会角度来探讨其中的差异。
政府角度从政府角度出发,中外的经济体制变革最大的不同在于,中国的变革侧重于政府主导下的改革,而西方国家更偏向市场的力量。
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中,政府发挥了关键作用。
政府以优惠政策和资金扶持等形式,鼓励企业的发展,并通过政策引导刺激消费,拉动经济增长。
同时,可行性研究同样也是指导政策的重要途径之一。
政府组织专家和学者开展研究,制定经济计划和政策。
相反,西方国家鼓励市场经济的发展。
政府的作用主要是为市场提供基本的法律框架,在市场发挥作用的同时发挥监管的角色。
政府的计划经济模式已经被市场经济模式取代,市场经济模式注重私人企业的自由发展,大大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但同时也容易引发非法犯罪和垄断等问题,政府的监管作用大大增加。
市场角度从市场角度出发,中外有着不同的发展方向。
中国的市场经济模式发力于出口,凭借着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和优越的政策支持,逐渐成为制造业出口大国。
这种经济模式在经济萎缩的时候比较脆弱,海外市场需求缩减会导致企业收入骤降。
相反,西方国家的市场经济模式注重服务业的发展,因为服务业的比制造业更加适合本土市场。
服务业中的金融行业、医疗行业和娱乐行业等都是发展得非常成熟的领域。
同时,这种模式更加注重创新能力和高附加值的行业,而非劳动力成本低的行业。
社会角度在社会角度上,中外也有巨大的不同。
中国已成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社会结构较为庞杂复杂。
同时,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
政府需为老年人提供社会福利,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也逐渐得到完善。
与此同时,城市化的加速也在推进,白领和蓝领之间的差距渐渐缩小,人民的消费观念正在逐渐改变。
相反,西方国家老龄化问题已更加突出。
因此,在他们的社会发展模式之中,提供养老金和福利已经成为重中之重。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与问题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与问题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始于1978年。
在经过多年的发展和改革之后,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发展最快的经济体之一。
这些成就不仅改变了我国,也对全球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经济体制改革也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和解决。
一、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1.实现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的经济体制是计划经济,政府对经济的调控和计划占据了主导地位。
这种体制导致了资源配置效率低下、价格歧视等问题。
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我国开始逐步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建立了以市场为基础、政府调节的经济体制。
这种改革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2.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我国于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这标志着我国走向全球化和国际化。
自此以后,我国的对外贸易逐渐发展成为重要的经济增长点,贸易总额不断增加。
同时,我国的制造业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业国家之一。
3.进一步开放和改革近年来,我国的开放和改革还在不断深化。
一方面,我国逐步降低了市场准入门槛,放宽了外商投资的限制;另一方面,我国也积极推进结构性改革,促进了经济体系的转型升级。
这种改革和发展正在为我国未来的经济增长奠定更加稳固的基础。
二、经济体制改革面临的问题虽然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及时认识和解决,以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产业结构转型需要加速当前,我国的产业结构仍然偏重于传统产业,如制造业和重工业。
这种结构使得我国在全球价值链中仍然处于中低端,难以获得更高的经济利益。
为了推动产业结构的转型,我国需要加速推进政策和市场的改革,推动绿色产业、高科技产业等新兴产业的发展。
2.地区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地区间的差距也越来越大。
发达地区的经济已经逐步接近发达国家水平,而一些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依然很落后。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国需要采取更加有效的政策来推动地区发展的均衡化。
越南与朝鲜经济制度变迁比较研究
越南与朝鲜经济制度变迁比较研究越南与朝鲜是两个社会主义国家,都经历了经济制度的变迁。
本文以经济制度为切入点,对越南与朝鲜进行比较研究。
越南的经济制度变迁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计划经济时期(1945-1986年)、过渡时期(1986-2000年)和市场经济时期(2000年至今)。
计划经济时期,越南实行的是苏联式的中央计划经济制度。
国家掌握了所有的生产资本和资源,实行全民所有制,企业都是国有的。
计划经济时期虽然推动了越南社会主义建设,但是也存在着生产力不发达、效率不高等问题。
1986年开始的过渡时期,越南进行了经济体制改革。
政府开始逐步削减对经济生产的干预,开放更多的市场自由化政策,并逐步推进私有化。
重点发展对外贸易、农业和轻工业等领域。
该阶段推动了越南的经济快速增长,并在国民经济中增加了私营经济的比重。
2000年开始,越南进入了市场经济时期,实行了市场化政策,加快了私有化的进程。
整体经济发展快速,越南成为东南亚地区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
然而,在市场化改革中也存在一系列问题,如全民荒废、贫富差距扩大等。
朝鲜的经济制度变迁经历了计划经济时期(1954-1993年)和改革开放时期(1993年至今)。
1993年开始的改革开放时期,朝鲜开始实行逐步市场化的经济改革,加强对市场经济的适应。
政府开放了一些自由化措施,如允许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的发展。
政府也开始引进外资和采纳一些外国经济模式,如把中国的经济模式称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并开始吸收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然而,这些改革仍然面临着政策和制度方面的障碍和反对意见。
和越南不同,朝鲜的经济发展一直受到制裁和封锁的影响,导致国内经济产业发展缓慢。
近年来,朝鲜也在加快发展符合本国国情的经济改革,以改善国民生活水平,但改革的进程依然缓慢。
三、比较分析从以上的分析来看,越南和朝鲜都曾经历过计划经济时期,但越南在市场经济时期中得到了长足发展,而朝鲜由于制裁和封锁的限制,总体经济发展缓慢。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国际比较与借鉴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国际比较与借鉴经济体制改革是国家发展的关键一环,尤其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庞大的经济体来说,改革的步伐必须紧跟世界潮流。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通过实施一系列的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然而,国际比较和借鉴也是我们不能忽视的重要因素。
本文将就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国际比较与借鉴进行探讨。
首先,在国际比较方面,中国可以借鉴其他国家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的成功经验。
例如,中国可以学习新加坡的政府管理模式。
新加坡政府高度重视政府的廉洁和高效,通过建立简化政府程序和加强监管,有效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中国可以借鉴其在政府管理上的经验,以提升政府的服务效率和减少腐败问题。
此外,中国还可以学习德国的工业制造模式。
德国以其制造业的高质量和高效率而闻名于世,中国可以借鉴其在制造业方面的经验,提升自身的产业竞争力。
其次,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中国可以通过借鉴其他国家的成功做法,为自身的发展提供借鉴。
例如,中国可以借鉴美国的市场机制。
美国以其健全的市场机制和产权保护,吸引了大量的投资和创新企业。
中国可以通过借鉴美国的经验,在市场机制和产权保护方面做出改进,以吸引更多的国内外投资和促进创新。
此外,中国也可以借鉴日本的企业管理模式。
日本企业以其注重员工福利和长期发展的理念而著称,中国可以从中学习如何更好地管理和培养自己的企业人才。
此外,中国还可以通过国际比较和借鉴,从其他国家的失败经验中吸取教训。
例如,中国可以借鉴俄罗斯在经济转型中的失败。
俄罗斯在90年代实施的经济体制改革,由于改革过程中的政治和社会不稳定,导致了经济的崩溃和社会的混乱。
中国可以从中汲取经验教训,注重改革的稳定性和整体社会的稳定发展。
此外,中国还可以借鉴拉美国家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的失败经验。
拉美国家在过去几十年中也进行了一系列的经济体制改革,但由于政策的不稳定和不完善,导致了经济增长的不平衡和社会的不稳定。
中国可以从中吸取教训,避免类似的问题发生。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与问题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与问题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是中国近代史上重要的转折点之一,这一改革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在过去几十年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然而,改革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本文将探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以及相关问题。
一、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1. 经济增长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最重要成果之一是持续的经济增长。
改革以来,中国的GDP年均增长率超过了9%,使中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这一成果的实现主要归因于市场化的改革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等国际组织促使中国融入全球经济体系。
2. 增加就业机会市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为千千万万的劳动者提供了工作机会,从而提高了国民生活水平。
经济体制改革使中国深度参与国际贸易和全球产业链,并吸引了大量外国投资,进一步促进了就业。
3. 提高人民收入水平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还使得人民的收入水平有了显著提高。
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了劳动力市场的紧张,劳动力成本上升,进而提高了工人的收入。
同时,经济改革也带来了个体户、民营企业等经济实体的迅猛发展,让更多人有机会创业致富。
4. 加快城乡发展经济体制改革在中国的城乡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改革以来,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经济不断壮大,城乡差距减小。
政府实施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改革、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改革等举措,为农民增加了收入来源,提高了农村经济发展水平。
二、经济体制改革所面临的问题1. 收入分配不平衡尽管经济体制改革为人民带来了较好的经济状况,但收入分配不平衡问题依然存在。
城乡收入差距、地区间收入差距以及行业内部的收入分配不均等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这些问题的存在,容易引发社会不稳定因素。
2. 企业竞争不充分市场经济改革下,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间的不平等竞争是影响经济效率的主要问题之一。
国有企业具有垄断的地位和资源优势,而民营企业则受到限制和歧视。
这种不公平的竞争环境使得一些国有企业效率低下,造成资源浪费。
民营经济与国有经济的比较研究
民营经济与国有经济的比较研究一、引言经济体制改革给中国带来了深刻的变革和发展。
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对民营经济和国有经济的发展进行比较研究。
本文旨在探讨民营经济与国有经济之间在所有权、管理方式、经济效益等方面的差异和共同点,以期为进一步促进中国的经济发展提供参考。
二、所有权1. 民营经济:民营经济的所有权主要属于私人个体或企业。
个体的所有权创造了私营企业的大量就业机会,而企业的所有权使得私营企业拥有更大的资本规模和投资能力。
2. 国有经济:国有经济的所有权由国家代表行使,这种形式主要体现在国有企业上。
国有企业在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发展和公益事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管理方式1. 民营经济:民营经济的管理方式更加市场化和灵活,决策过程高效快捷。
民营企业可以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和变化,灵活调整生产和经营策略。
2. 国有经济:国有经济的管理方式相对较为官僚化,决策过程相对较慢,而且容易受到政策调整和政府干预的影响。
四、经济效益1. 民营经济:民营经济在效益方面表现出较强的竞争力和创造力。
由于管理方式的灵活性,民营经济能够更快地适应市场需求,提高企业的效益和竞争力。
2. 国有经济:国有经济在资源配置和国家经济稳定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国有企业在国家战略性产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于国家经济的长期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
五、发展机遇与挑战1. 民营经济:民营经济受到市场经济的促进和政府扶持政策的支持,发展机遇较多。
然而,民营经济也面临着融资难、准入门槛高以及市场竞争激烈等挑战。
2. 国有经济:国有经济在改革开放中也面临了转型和优化的压力。
国有企业需要加强创新和管理改革,以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
六、结论民营经济和国有经济在所有权、管理方式和经济效益方面存在差异和共同点。
民营经济具有市场灵活性和创新能力的优势,而国有经济在稳定国民经济和提供公共服务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在未来发展中,应继续加强民营经济和国有经济间的合作,优化资源配置,推动经济的持续发展。
经济结构和体制的改革和调整。
经济结构和体制的改革和调整。
经济结构和体制的改革和调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各国经济体制和产业结构也在不断迭代。
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转型的艰辛。
本文将围绕中国经济体制和产业结构改革展开讲解。
一、经济体制改革1. 市场化改革市场经济机制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我国改革的核心。
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开始实行价格双轨制,逐步放开价格,降低市场准入门槛,促进民营经济发展。
1992年,中央政治局召开了关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三项基本任务,即实行产权制度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
这为新时期中国市场化改革奠定了基础。
2. 政府职能转变政府职能转变是指政府应当逐步将行政管理向社会服务、公共管理、社会调节等方面转变,进一步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中国政府推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如企业投资项目审批制度改革、自贸区建设、放宽准入等,促进企业自主决策和市场竞争。
二、产业结构调整1. 提高科技水平提高科技水平可以促进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
当前,中国正推动实施“中国制造2025”战略,加快推进国家“双创”工作,注重对科技创新型企业的扶持,鼓励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融合,以提高传统产业的竞争力和附加值。
2. 加强环保措施环保措施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中国现阶段的环保压力非常大,但也带来了产业结构的调整机遇。
加强环保措施,可以淘汰低效、高耗、污染严重的产业,推动老旧工业的升级改造和新兴产业的发展。
3. 做大做强服务业服务业已成为现代经济的主要产业之一。
中国的服务业在不断拓展,具有庞大的发展空间。
当前,中国正在实行“服务业提质增效”计划,加强服务业科技创新、人力资源管理和质量监管,加快发展信息技术、文化旅游、金融保险等高附加值的服务业。
总的来说,经济结构和体制改革和调整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
在新时期,中国将进一步深化市场化改革,实现政府职能转变,加强科技创新和环保措施,促进服务业发展,为实现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越南与朝鲜经济制度变迁比较研究
越南与朝鲜经济制度变迁比较研究越南与朝鲜是众所周知的社会主义国家,它们有着不同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但改革开放以来,都经历了经济制度的变迁。
本文将以越南和朝鲜为例,比较和分析两个国家在经济制度变迁中的共同点和差异。
一、经济制度变迁的背景越南和朝鲜在二战后都成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在苏联和中国的支持下,实行了计划经济体制。
然而,在苏联解体后,中国进行了改革开放,而越南和朝鲜的经济制度也开始转型。
越南的经济改革始于1986年的“Đổi mới”政策,旨在逐步推行市场经济,吸引外资和技术,重点发展工业和出口。
这一政策的实施,奠定了越南经济成功转型的基础。
朝鲜则是在1990年代初由于苏联的崩溃和其他因素导致经济危机爆发,为应对经济危机而推行的改革。
这些改革包括推进市场化改革、发展轻工业和农业、吸引外资和开发旅游业等。
二、市场化改革越南和朝鲜的市场化改革取得了不同的成就。
越南开放了外资和技术,重点发展工业和出口,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
近年来,越南已逐步成为东南亚的经济强国之一。
然而,朝鲜的市场化改革却很困难。
朝鲜受到世界经济和政治的制裁,外资和技术受到限制,经济体系长期处于负增长状态。
尽管朝鲜制定了市场化改革的计划,但却很难落实。
三、农村改革越南和朝鲜的农村改革也有着不同的方向和结果。
越南政府淘汰了粮食配给制度,实行了农村土地承包制度,发展了家庭农场和集体经济,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得到了提高。
朝鲜也尝试了类似的农村改革。
在1990年代,朝鲜推出了自由农业制度,允许农民自主种植和销售农产品。
但由于政府缺乏足够的支持和保障,这一制度没有实现预期的效果,反而加重了农民的负担。
四、国有企业改革越南和朝鲜在国有企业改革上也有着不同的进程。
越南政府通过私有化和混合所有制,逐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取消了一些粗放经营的国有企业,提高了企业的效益和竞争能力。
而朝鲜的国有企业改革进程缓慢。
由于政府固执地坚持计划经济的思路,国有企业没有得到及时的优化和改革,导致企业效益下降,生产力得不到提高。
1978年以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综述
1978年以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综述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背景自1978年以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就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变革,这些变革对中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经济体制改革的进展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是一项长期的进程,其主要特点是逐步推进。
从农村经济改革开始,到逐步建立了城市市场经济系统,同时逐步扩大经济的自由化程度,在逐步实施改革的同时,还加强了国家宏观调控和政策协调的能力。
三、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和意义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国有企业改革、价格改革、财税体制改革、金融体制改革、外贸体制改革等。
此外,这一过程还包括逐步开放市场、逐步降低关税等。
这些改革的实施对于中国经济的发展与现代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与问题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主要体现在经济高速增长、市场化程度提高、脱离贫困等方面。
但是也产生了一些问题,如收入分配不平衡、资源环境问题等。
这些问题仍需在接下来的改革中解决。
五、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启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案例为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尤其是在经济转型和发展中,其他国家和地区可以学习中国的经验和教训,深入观察中国经济的成长及其快速转型的历程,为其他国家提供了可供借鉴的“中国经验”。
案例一:国有企业改革国有企业的改革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改革的初衷是为了实现经济的市场化,并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国有企业改革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企业内部的改革,包括人员精简、职工薪资待遇的调整以及企业管理制度等的建立。
二是企业外部和制度上的改革,包括股份制改革、产权保护、国企之间的竞争等方面的改革。
案例二:外贸体制改革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以及与全球各国的经济贸易合作加强,对外贸易体制的改革也日益重要。
改革的主要目标是建立外贸市场化、规范化、多元化的体系,提高中国外贸的竞争力。
改革包括关税调整、进口RQFII允许、涉外金融服务的完善等等。
越南与朝鲜经济制度变迁比较研究
越南与朝鲜经济制度变迁比较研究越南和朝鲜都是东亚经济中的重要国家,两国经济制度的变迁对于理解东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经济制度变迁的角度对越南和朝鲜进行比较研究,以探讨两国经济发展的不同路径。
1. 越南的经济制度变迁越南的经济制度经历了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转型过程。
20世纪80年代初期,越南政府意识到计划经济体制的崩溃和市场经济的优点,开始了向市场经济转型的探索。
随着社会主义国家的全球性崩溃,越南不得不重新审视其经济制度。
越南政府在转型过程中采取了渐进的改革方法。
1986年,在国家领导人的支持下,越南政府开始实施新的经济政策。
政府开始取消农业初级合作社,允许私人土地ry开,鼓励发展私营经济,开放对外贸易,引进外国投资等。
在新政策的推动下,越南的经济蓬勃发展,民众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改善。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深化,越南的经济制度得到了改革和完善。
政府加强了对私营经济的扶持和引导,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和技能提升,鼓励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发展。
国民生产总值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越南经济已成为东南亚地区的重要经济体。
朝鲜的经济制度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到自给自足的转型,再到市场经济的探索过程。
20世纪90年代初期,在世界社会主义国家的崩溃和苏联解体的背景下,朝鲜的经济陷入困境。
政府不得不通过自给自足来维持国家经济体系,加强农业发展,提高工业科技水平,坚持对外开放。
然而,朝鲜的自给自足经济模式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朝鲜的经济状况不断恶化,政府面临着经济和政治的压力。
因此,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朝鲜开始探索市场经济的道路,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引进外资,加强对外贸易,推出了新的经济政策。
然而,朝鲜的市场经济探索过程仍然遭遇到了困难。
政府对市场经济的认识和推行程度远不如越南,整个国家的现代化程度也远不如越南。
经济实力较弱,国内政治稳定性不高,加上外部经济制裁的打压,朝鲜的经济发展仍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经济体制改革的问题与探讨
经济体制改革的问题与探讨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世界各国都在不断进行经济体制改革,以适应经济的发展需要。
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在不断地推进经济体制改革。
但是,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需要我们深入探讨和解决。
问题一:国有企业改革国有企业是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其改革一直是一个难题。
近年来,我们开展了许多试点和实践,但国有企业改革的难度依然不小。
究其原因,一是国有企业的体制、机制和管理等方面存在问题,二是私有化、混合所有制等改革方向和路径的选择不当。
要解决国有企业改革的问题,需要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改革方式。
同时,也需要加强中央和地方政府的监管和管理,加强国有企业管理人员的培训和选拔,完善国有企业的内部治理结构。
在改革的方向和路径上,应该根据不同企业的实际情况,采取多种方式并行推进。
问题二:市场化改革速度过慢虽然我国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但是应该承认,改革的速度和深度还不够。
市场化改革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如果市场化改革的速度过慢、深度不够,就会限制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
要加快市场化改革的速度和深度,需要坚持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推进价格改革等措施,推动以市场化方式治理企业和社会,加快新增业态和业务形态的市场化过程,形成高效、公平、开放的市场环境,促进市场深度和广度扩展。
问题三:法制建设滞后经济体制改革必须以法治为基础,但我们必须承认,我国的法制建设还存在着一些滞后。
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法律的有效性和权威性至关重要,法治不健全会制约经济发展。
要解决法制建设滞后的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强化法律意识、促进法治文化建设、推进司法公正和廉洁、加强执法监督、规范司法活动等,从源头上推进法治建设,为经济体制改革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
结语经济体制改革是一个复杂而又长期的过程,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和完善。
我们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讨和解决问题,为经济体制改革提供正确的方向和路径。
当前推进我县经济体制改革的思路和重点研究(调研报告)
当前推进我县经济体制改革的思路和重点研究(调研报告)一、调研背景我县地理位置优越,资源丰富,经济发展潜力巨大。
然而,由于传统经济结构的局限性以及市场发展不成熟,我县经济发展一直处于缓慢推进的状态。
因此,当前我们亟需推动经济体制改革,加速市场化进程,以实现经济转型升级。
本次调研旨在深入了解我县经济体制改革的现状和思路,为下一步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参考。
二、调研目的1.了解当前我县经济体制改革的进展情况2.分析当前我县经济体制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原因3.探讨针对我县经济体制改革的可行性建议及方案三、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问卷调查、座谈会和个别谈话等多种方式开展,针对县内企业和市民开展问卷调查,以获取大众对县经济体制改革的看法和建议。
同时,我们还组织了多场座谈会,邀请当地知名企业家和经济学家进行讨论。
另外,我们还采访了一些当地政府官员,获取相关政策的信息。
通过多种方式收集和分析数据,得出准确有力的结论。
四、调研结果1. 当前我县经济体制改革的进展情况从调研结果来看,我县经济体制改革进展较为缓慢。
虽然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但实际执行情况不尽如人意。
其中,部分企业拥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但受到政策性制约,无法充分发挥自身优势。
同时,一些企业由于缺乏市场竞争力,缺乏资金和技术力量,无法实现良性发展,从而阻碍了经济结构优化和转型。
2. 当前我县经济体制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原因(1)政策制约力度不够: 部分经济政策具有较强的干预性,制约了市场经济的发展,且难以满足实际需求。
(2)企业自身问题:一些企业管理和技术力量不足,存在低效低产,资金难题等问题,导致企业发展受到很大的制约。
(3)经济结构不够灵活:传统经济占据着较大的比重,新兴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导致经济结构不够灵活。
从而制约了经济结构的优化与转型。
3. 针对我县经济体制改革的可行性建议及方案(1)完善市场机制建设:加强市场供需管理,促进市场化竞争发展;建立健全市场准入制度,发挥市场对资源流通调节作用,优化市场资源配置效率。
当前推进我县经济体制改革的思路和重点研究(调研报告)
当前推进我县经济体制改革的思路和重点研究(调研
报告)
当前时期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的思路和重点研究
经济体制改革涉及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解决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巩固和推进经济发展,实现县域经济的快速增长,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需要加快推进各项改革。
如何推进和做好经济体制改革工作,我们进行了深入调研。
一、我县经济体制改革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现状
近几年来,我县经济体制改革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正确把握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紧紧围绕突破体制性障碍、促进生产力发展的目标,按照“彻底改,改彻底”的要求,重点推进国有和城镇集体企业改革,深化农村改革、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推行政府审批制度改革和事业单位改革,发展完善市场体系,协调推进其它各项改革,促进了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1、企业改革情况
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不断加快,大力推广xx集团两权分离的改革经验,指导县属非公有制企业建立、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实行现代企业制度。
同时,指导并帮助xx集团尽快上市,扶植其进一步发展壮大。
积极推广xx等民营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的成功经验,鼓励支持并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有、集体企业改制。
国有企业改制步伐加快。
我县原有国有企业x家,国有资本总数为x万元。
近几年来,大部分工业型企业已经完成改制工作,截止到20xx年底,国有资本退出数为x万元,占国有资本的x%。
中苏经济体制改革比较研究
中苏经济体制改革比较研究摘要:进入20世纪七八十年代,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各个国家和地区都在积极推动本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在此背景下,中国和苏联顺应时代潮流,积极推动本国经济体制改革,但改革的结果却大相径庭。
本文从中苏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改革的内容比较研究,通过比较得出经验教训以及为当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借鉴。
关键词:中苏;经济体制;改革一、中苏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比较(一)国际原因: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世界进入和平与发展的关键时期,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各个国家都在积极的发展本国的经济实力;同时,以电子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第三代科技革命的出现,一方面它给人类带来了重大的发展机遇,加剧了世界各国的经济和科技以及综合国力的竞争,但另一方面,也给世界各国带来了严峻挑战,尤其是在美苏两极格局的背景下,发展中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需要抓住机遇,迎接第三次科技革命所带来的各种挑战。
在此背景下,邓小平抓住历史机遇,总结经验教训,把握历史发展趋势,审时度势的做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拉开了中国全面改革的序幕;与此同时,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也看到了时代发展的趋势,在以往改革基础上,又进行了一场新的改革,企图实现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中,但最终也没能够实现经济的发展,以失败而告终。
(二)国内原因。
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前,一直处于文革十年内乱时期。
文革十年给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带来了严重的灾难,使得国民经济几乎处于崩溃的边缘,民主法治遭到了严重践踏,文化事业同样也遭到了破坏,使得全国上下的社会秩序处于混乱中,导致人民的温饱得不到解决,人民生活水平严重下降。
同年12月邓小平阐述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思想,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
在20世纪30年代,苏联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在促进苏联经济发展,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发展国内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到了发展的后期,苏联模式的弊端显露出来,不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甚至阻碍经济发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面临的问题及解决策略研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临的问题及解决策略研究2019-07-12摘要: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是对马克思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重⼤突破和创新。
通过不断探索和努⼒,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到今天取得了重⼤进展以及让世⼈震惊的骄⼈成绩,但同时也⾯临着⼀些问题和障碍。
今后,要进⼀步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改⾰,必须不断突破陈旧观念实现理论创新,坚持改⾰的正确⽅向,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为我国经济发展不断注⼊新的活⼒,为中华民族伟⼤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实的经济基础。
关键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计划经济;改⾰党的⼗⼀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以巨⼤的理论勇⽓和远见卓识,不断突破传统的社会主义经济观念,探索公有制与商品、市场的关系,并最终于党的⼗四⼤确⽴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完善。
这是对马克思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巨⼤创新,对我国的经济体制改⾰具有重⼤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随着⽆产阶级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建⽴共产主义的第⼀阶段即社会主义,确⽴公有制,商品、市场也会随之消失。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作了经典阐述:“在⼀个集体的、以共同占有⽣产资料为基础的社会⾥,⽣产者并不交换⾃⼰的产品;耗费在产品⽣产上的劳动,在这⾥也不表现为这些产品的价值,不表现它们所具有的某种物的属性,因为这时和资本主义社会相反,个⼈劳动不再经过迂回曲折的道路,⽽是直接作为总劳动的构成部分存在着”[1]。
在马克思看来,社会主义经济不存在商品和市场经济。
俄国⼗⽉⾰命的胜利,建⽴了世界上第⼀个社会主义的国家,在建⽴之初实⾏了计划经济体制,由于俄国建⽴的社会主义制度深受内外之困,迫于当时的情景,实⾏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随着战乱的平息以及社会主义政权的巩固,战时共产主义由于背离了经济发展的规律其消极作⽤⽇益明显。
列宁审时度势确⽴了“新经济政策”,在⼀定范围内允许商品买卖。
在斯⼤林时期,苏联提出了“社会主义商品”的概念,承认社会主义社会中有商品的存在,虽然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商品经济理论的⼀⼤突破,但其有很⼤的局限性,最后也没有坚持下去,建⽴起了⾼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中国与美国经济体制的比较研究
中国与美国经济体制的比较研究中国与美国是两个全球最大的经济体之一,在过去几十年里,两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然而,中国与美国的经济体制存在一些显著差异,本文将对两国的经济体制进行比较研究。
首先,中国经济体制与美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存在一些基本差异。
美国是一个典型的市场经济国家,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而中国则是一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既强调市场的作用,又保持国家在经济中的调控。
在市场开放和竞争方面,美国相对更为开放和竞争激烈,而中国则在引导市场和加强国有企业的监管方面更为重视。
其次,中国和美国在企业所有制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
美国企业主要以私人所有制为主,公司的决策权和所有权归企业家以及股东所有。
而中国在改革开放后,国有企业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国有企业在某些行业中仍然占据主导地位。
近年来,中国也在推动国有企业改革,鼓励民营企业的发展以促进市场化进程。
第三,中国与美国对于政府在经济中的角色有不同的认识。
美国强调自由市场的力量,主张政府干预的程度相对较少。
而中国政府在经济中扮演着更为重要的角色,通过政策和规划来引导经济发展。
例如,中国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的产业政策,以培育新兴产业和推动技术创新。
此外,中国与美国在金融体系方面也存在差异。
美国是全球金融中心之一,拥有发达的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
中国则在金融改革中还存在一些挑战,如金融体系的市场化和金融监管的规范化等方面仍然需要进一步完善。
最后,中国与美国在国际贸易方面也有不同的表现。
美国是全球最大的贸易国家之一,以进口为主,同时也拥有出口实力。
中国则是全球最大的出口国,以制造业为主要出口产品,同时也是全球最大的进口国之一。
两国在国际贸易中存在着一定的互补性。
综上所述,中国与美国的经济体制存在诸多差异。
美国以市场经济为基础,有着充分的市场竞争和自由贸易。
而中国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经济发展中注重政府的调控和市场的引导。
这些差异既体现了两国经济体制的不同,也反映了两国的国情和发展阶段。
中国与俄罗斯经济改革对比研究及对中国的启示
中国与俄罗斯经济改革对比研究及对中国的启示【摘要】:我国的经济改革以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开始,至今已有30多年的历程。
改革以来,中国经济保持持续高速增长,,经济总量不断增强,综合国力迅速提高。
经济改革取得卓越成就的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问题。
通过与俄罗斯经济改革的比较以及自身经济改革的不足总结经济改革经验教训,对确定新时期改革力向,具有现实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关键词】:经济改革不足及启示经济改革展望【Abstract】:The economic reform of our country in 1978, eleven of the third plenary session as the symbol, history has been more than 30 years.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China has maintained high-speed economic growth, economic aggregate, continuously enhance the comprehensive national strength, improved rapidly. The outstanding achievement of economic reform at the same time, also produced a series of problems. Compared with the economic reform of Russia and its economic reform to summarize the lessons of economic reform experience, to determine the new period of reform direction, it is of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Keyword】:Economic reform; Problems and enlightenment; Economic reform prospects一、激进式改革和渐进式改革概述(一)关于激进式改革1991年苏联解体,俄罗斯成为独立的国家。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巨大成就和基本经验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巨大成就和基本经验摘要:改革开放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基础上进行的。
它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丰富了社会主义的内含,使社会主义理论具体化为更加贴近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给社会主义带来了新的生机、活力、动力和巨大生命力,进一步巩固和完善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促进我国各项事业兴旺繁荣发展,促进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
关键词:经济体制改革;成就;基本经验一、改革的必然性和伟大意义1978年以来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意义在于,在正确认识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深刻认识原有体制弊端的基础上,从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出发,抓住旧的经济体制中的症结,从根本上改变了原有体制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环节和部分,改变了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经济基础的环节和部分,建立起了一个充满生机活力、生机勃勃的经济体制,给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注入了新的活力、动力和巨大生命力,形成符合中国国情和时代发展要求的、优越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从而进一步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使广大人民过上了更好的生活。
第一,解决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问题,完善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确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过去,我们没有完全弄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把社会主义与公有制划等号,误以为所有制越纯越好,公有制占的比重越高越好,完全排斥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和发展。
改革开放以后,在弄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重新全面认识中国国情的基础上,我们采取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方针,对所有制结构进行了适当调整,使之更加适应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公有制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主体和生产关系的基础。
我们发展社会主义事业,改变中国的落后面貌,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必须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不动摇。
但是,我国人口多,总体生产力水平低,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公有制一统天下是违背我国国情的。
对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探究
对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探究温雨竹(东西伯利亚国立工业管理大学)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始终坚持市场取向的改革。
本文在列举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所取得的成效和概括在改革过程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对新阶段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深化提出了新的方式和路径。
关键词:非公有制经济、土地要素、市场化、收入分配体制、要素配置引言:经过多年的改革,到20世纪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已基本形成。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基本实现了由传统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大转变,新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得以确定。
但是,我们也应该认识到:一些深层的体制性障碍依旧存在。
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定型的最终目标相比,还有不小的距离。
面对发展方式转型升级的巨大压力,以及利益和社会矛盾多元化交织的复杂局面,深化改革面临着新的形势和要求。
未来十年,中国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任务将进入到建设“成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政府体制改革和一些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的改革也需要加快推进。
一、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进展1、建立和完善商品市场中国国民经济的市场化始于商品生产流通领域,基本上是沿着两条线展开:一是建立各类市场,主要是工业消费市场、农产品市场和生产资料市场;二是引入并培育市场价格机制、供求机制和竞争机制。
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各类的商品市场迅速发展起来。
更重要的是,价格形成机制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除了少数基础产品和生活必需品由政府管理价格外,绝大多数商品价格都已由市场决定。
2、发展各类要素市场相对于商品市场而言,包括资本市场、劳动力市场和土地市场在内的要素市场发展相对滞后一些,但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1)资本市场自1981年恢复发行国库券和1988年允许国民持有的国库券进行流通以来,中国的资本市场从单一的政府债券发行市场发展到以股票和债券为主体的多种证券形式并存、集中交易与场外分散交易相协调的全国性资本市场体系,并且随着2004年中小企业板块市场以及2009年创业板块市场的设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也初具雏形。
几种经济体制的比较:自由市场、混合和计划经济
几种经济体制的比较:自由市场、混合和计划经济在当今世界各国的经济体制中,主要存在着三种不同类型的经济体制,分别是自由市场经济、混合经济和计划经济。
这三种经济体制在资源配置、市场调节、政府干预等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各有优劣。
本文将对这三种经济体制进行比较,以便更好地了解它们各自的特点和运行机制。
自由市场经济是一种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体制,主张市场的自由竞争和资源的私人所有权。
在自由市场经济中,生产、消费和价格等经济活动主要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政府只在必要时进行干预。
自由市场经济的最大特点是资源的自由流动和价格的自由形成,企业和个人可以根据市场需求自由选择生产和消费行为,市场价格通过供求关系自动调节,形成有效的资源配置。
相比之下,混合经济体制是自由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的结合体,既有市场机制的作用,又有政府的干预。
在混合经济中,政府通过税收、补贴、监管等手段来调节市场经济的运行,保障社会公平和经济稳定。
混合经济体制既能发挥市场的优势,又能弥补市场的不足,是一种相对灵活和稳定的经济体制。
与自由市场经济和混合经济不同,计划经济是一种由政府中央计划统一安排资源配置和生产经营活动的经济体制。
在计划经济中,政府通过五年计划等方式来确定国民经济发展的总体方向和规模,对生产、价格、分配等方面进行详细规划和指导。
计划经济的最大特点是资源配置由政府统一决定,市场价格由政府制定,企业和个人的生产和消费行为受到政府的直接控制。
在实际运行中,各种经济体制都有其优势和劣势。
自由市场经济能够充分发挥市场的竞争机制,激发企业活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但也容易导致资源不均衡分配和市场垄断。
混合经济在保障社会公平和经济稳定方面表现较好,但政府干预可能导致市场扭曲和效率低下。
计划经济虽然能够实现资源的集中配置和全面规划,但缺乏市场竞争机制容易导致资源浪费和效率低下。
综上所述,自由市场经济、混合经济和计划经济各有其特点和适用范围,没有一种经济体制是完美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与比较
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与比较
“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
”
-----引自十七大报告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一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经过三十一年的艰辛探索、艰苦奋斗,成功开辟了改革开放这条通向中国富强之路。
改革开放三十一年来,从白山黑水到绿岛椰林,从大漠边关到沿海重镇,从农村到城市,从东部到西部,一场改变中国命运、影响世界未来的改革开放大潮在辽阔的中华大地上风起云涌,势不可挡,极大地调动了亿万人民的积极性,使我国成功的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带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
今天,一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于世界东方。
身处盛世的我们是幸运的,也会死无比骄傲的。
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风雨兼程,波澜壮阔,方兴未艾。
改革开放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方方面面,身处历史进程的我们如说全面认识改革开放的宏伟画卷,深恐挂一漏万,难窥全貌。
但或许,作为改革进程中的一份子,我们可以从一直关注并参与经济体制改革的角度撷取改革大潮中的一朵浪花,以求溯涧求本,追寻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成功发展的历史轨迹。
经济体制改革是关系改革开放成败的关键领域,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处于基础性位置。
胡锦涛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去昂代表大会上,用“十个结合”精辟地论述了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改
革开放伟大实践中取得的宝贵经验。
经济体制改革所取得的历史经验是这些经验中的重要部分。
在十七大精神指导下,我们力图对经济体制改革层面的历史经验进行回顾和总结。
中国的经济改革与对外开放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期,在某种程度上模仿过苏联的模式,实行计划经济。
50年代,中国面临的国内国际形势尽管与苏联建国初期的情况相似,但中国却没有完全照搬苏联模式,如片面强调重工业、高度集中的行政管理体制,而是中国的国情,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同时,重视轻工业和农业的均衡发展。
这是符合当时中国的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所以“一五”计划在此基础上发展比较顺利。
60年代以后中苏关系恶化,中国此时没有及时调整经济发展战略,而是沿袭了原来的行政管理体制,排斥商品货币关系,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在所有制结构上实行“一大二公”,强化党政机关直接管理经济的职能,在分配上实行平均主义。
60年代,国际上出现了产业结构调整、国际经济合作迅速发展的局势,科技革命日新月异,跨国公司学生发展,经济生活日益国际化。
亚种“四小龙”抓住这一时机,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调整产业结构,实行出口导向战略,使经济得以腾飞。
我国由于“文化大革命”,基本割断了同国外的经济联系,发展水平大大落后于周边国家和地区,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越来越大。
70年代粉碎“四人帮”以后,我们又面临选择经济发展道路的
问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经济改革的方向和目标。
近二十年来,我们坚持走自己的路,在推进经济改革的同时,相应进行政治体制改革。
改革没有墨守成规,一成不变,也没有简单照搬别国的经验或模式,而是根据我国所处的发展阶段和国际环境,针对我国的国情,探索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模式,经济持续迅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中国改革开放的依据:
1.经济全球化要求加速改革开放;
2.原有的经济体制阻碍了生产力的告诉发展;
3.科技革命的迅速发展;
4.坚持对外开放,参与国际竞争。
中国改革开放的基本内容:
1.农村经济的改革;
2.价格体制的改革;
3.金融体制的改革;
4.国有企业改革;
5.中国私营企业快速成长;
6.确立远大宏伟的战略目标;
7.中国经济的全方位开放
中国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
1.国内生产总值迅速增长;
2.对外经济贸易关系发展迅速;
3.中国的综合国力大大提高
经济转型不同模式的比较中国式的做法是先搞经济改革,且有步骤地扎实地进行,随后进行政治体制改革也是稳而不乱。
鉴于俄罗斯与东欧的改革有很多相似之处,而且俄罗斯和中国是两个影响最大的国家,这两个国家的改革经验格外受到人们的关注,因此仅以这两国作为典型代表,从改革的起步条件、改革取得的成就、成功与失败的原因、前景展望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
一、俄中改革起点条件的差异:
俄罗斯改革始于1985年,是在戈尔巴乔夫领导下进行的,中国的改革始于1978年。
从改革的起点看,俄国到80年代已经成功地运用计划体制,建起超过德国、日本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石油、钢铁、小麦等产量均居世界首位。
它具有庞大的国内市场和包括交通、通讯、大专院校和研究机构等完善的基础设施,90%的人口是受过良好教育的城镇居民,它有熟练地劳动力和管理人员,有大批世界上最优秀的科学家和工程师,有庞大的国有资产和不断增加的个人收入,个人储蓄居世界前列。
俄国自然资源也十分丰富,特别是西伯利亚,堪称世界宝库。
位于东欧的内陆地区是俄国资源和市场的保障。
可以说,俄国的人力和自然资源均很丰富,为经济转轨提供了极为优越的物质条件。
相比之下,中国人均收入低下,人口虽多但国内市场狭小,工业化程度低,基础设施差。
中国人口的80%是没有或较少受过教育的农
业人口。
劳动力大多没有受过培训,国内自然资源不足,国民收入不高,但另一方面,中国也有自己的优势,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时间短,因而政府机构不像俄国那样庞大,中国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企业家较多,储蓄率高也是潜在的优势。
二、改革成果的比较:
俄罗斯和中国的实际经济增长率比较单位:%
资料来源:《1995年中国统计年鉴》、《人民日报》、《海外经济资料》等
俄罗斯和中国主要经济指标比较单位:%
资料来源:《1995年中国统计年鉴》、《人民日报》、《海外经济资料》等
三、改革效果不同的原因:
1.两国计划经济实施的时间不同;
2.经济转轨时期的改革过程不同;
3.经济改革前的主要产业不同;
4.外资政策和进出口政策不同;
5.国内产业政策方面不同;
6.在资金周转方面两国也有很大不同;
7.俄罗斯的经济转轨在很大程度上受黑社会的左右;
8.邻近国家和地区的影响不可忽视;
9.中国在沿海地区建立了经济特区;
10.中国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合作
四、两国经济改革中的问题与展望
俄罗斯经济经过最初5年左右的经济震荡和下滑后已走出谷底,与90年代前半期经济滑坡、严重通货膨胀、居民生活水平急剧下降等灾难性经济危机形成鲜明对比。
90年代后半期到21世纪初,俄罗斯经济进入一个复苏、重组和发展的新阶段。
中国1978年开始实行的经济改革,已取得显著的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
不过,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引发的问题日益暴露出来。
改革开放事业远非一帆风顺,前行的每一步都充满艰辛,伴随着思想的撞击与升华,带着制度新生的阵痛、曲折和辉煌。
改革开放之路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停滞和倒退没有出路。
尽管前行的道路充满艰难险阻,但党和人民坚持改革开放的决心不会动摇。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为了中华民族的和平发展、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满怀信心,不断将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参考资料:
1、《世界经济概论》(第六版),主编姜春明佟家栋,天津人民
出版社,2009年8月
2、《改革开放三十年:从历史走向未来》,人民出版社,2008年
11月
3、《中国市场化进程》,李晓西著,人民出版社,2009年10月
4、《经济转轨的国际比较》,冯舜华杨哲英徐坡岭著,经济科
学出版社,2001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