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三上数学《乘加、乘减的混合运算计算法则》教学反思

合集下载

乘减 、乘加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乘减 、乘加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乘减、乘加混合运算教学反思乘减、乘加混合运算教学反思昨天下午放学时候,接到刘校长的通知,让我准备一节三年级与应用题相关的课,因为妹冢那边的联校校长王培洪校长及其他老师要来我们学校听节课。

今天上午第一节课,在刘校长的陪同下,王校长及听课的老师来了,我选择的是宋月玲老师带的三年级一班的学生。

我提早几分钟走进教室,首先和三一班的学生打了个招呼,同学们很热情,积极性很高。

下面我简单说一下我这节课的流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如今是什么季节?秋天到了,果园里的果子成熟了,想不想去摘果子,想不想到果园里逛一逛?二、根据情境,提出数学问题。

三、自主学习,探究新知。

1、探究先乘后减的混合运算〔1〕独立或合作解决。

请同学们试着解决第一个问题:还剩几个篮子?学生活动、小组交流,老师巡视。

〔2〕班内交流如何求还剩几只篮子呢?引导学生得出:剩下的篮子只数=总只数-已分的只数〔3〕引导学生把分布算式综合起来,再列综合算式。

60-18×3〔4〕个别同学到黑板演示算法。

同一个算式,为什么会出现两种结果?引导学生说出这种算法的理由。

师:一个算式里既有乘法又有减法,我们应该怎么计算呢?生:我们要先算乘法再算减法。

2、探究先乘后加的混合运算师:仿照第一解决问题的方法尝试解决第二个问题:3辆车一共乘坐了多少人?温馨提示:先列出算式,最后计算。

学生独立考虑,老师巡视指导。

四、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1〕个别学生汇报列式48+26×2〔2〕找学生到黑板板演运算过程48+26×2=48+52=100〔人〕〔3〕和学生一起总结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按板书算式总结〉60-18×3有乘有减要先算乘,再算减。

48+26×2有乘有加要先算乘,再算加。

同学们,乘减和乘加混合运算的顺序一样吗?能不能把它们综合起来说一说?先找学生答复,然后师生共同总结:有乘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要先算乘再算加减。

乘加乘减教学反思

乘加乘减教学反思

乘加乘减教学反思在进行乘加乘减教学的反思中,我认为以下几个方面需要进行改进:一、教学内容设计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应更加注重学生的兴趣和情感需求。

乘加乘减的运算是一种相对抽象的概念,对于学生来说可能会显得枯燥无味。

因此,在教学中可以通过设计一些趣味性的活动和案例,引发学生的兴趣,增加他们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此外,还可以将乘加乘减的概念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通过实际的例子,让学生了解到乘加乘减运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增加学习的实用性和意义感,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二、教学方法选择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我认为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

首先,可以采用问题导入的方式引发学生的思考。

通过给学生提出一些有趣的问题或情景,让学生思考如何进行乘加乘减运算,激发他们的思维和创造力。

其次,可以拓展教学资源,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和互联网资源,使用图表、图片、动画等形式展示乘加乘减运算的过程,将抽象的概念可视化,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另外,还可以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教学,让学生之间进行讨论和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通过合作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提高学习效果。

三、教学环境营造教学环境对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着重要影响。

在教学中,我应该努力营造一个积极、和谐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敢于表达、勇于思考。

首先,可以通过鼓励学生提问和回答问题来激发他们的积极性。

在课堂上,我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和表达,对于他们的提问,要耐心倾听,给予肯定,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到学习中。

其次,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解决问题,相互讨论和交流,培养他们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最后,还要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的引导。

课堂上,我应该及时给予学生肯定和鼓励,尽量避免批评和指责,让学生感受到积极的情感反馈,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学习动力。

总结来说,乘加乘减教学对于学生的数学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乘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乘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乘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教学反思示例文章篇一:《乘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教学反思》嘿呀!作为一名小学生,最近咱们学了乘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这可真是一段有趣又有点小烦恼的学习之旅呢!一开始,老师在黑板上写出那些算式的时候,我感觉脑袋都有点晕乎乎的。

就像走进了一个充满数字迷宫的世界,到处都是弯弯曲曲的路,让我有点找不到方向。

比如说“3×5 + 8”,我就在想,到底是先算乘法还是先算加法呀?这可把我难住啦!老师在讲台上讲得可认真啦,还不断地问我们:“同学们,你们明白了吗?”我看看旁边的小伙伴,有的皱着眉头,有的咬着铅笔头,好像都在努力思考呢。

我心里就想:这有啥难的,我一定要搞明白!然后老师就给我们举了好多例子,就像给我们打开了一扇又一扇的窗户,让我们能看得更清楚。

比如说买东西的例子,一个苹果3 块钱,买5 个苹果,再加上8 块钱的香蕉,一共要花多少钱?这不就是乘法和加法的混合运算嘛!这时候我就好像突然开窍了一样,哎呀,原来这么简单!在做练习题的时候,我可认真啦,一笔一划地算着。

可是有时候还是会出错,我就很懊恼,怎么就这么不小心呢!这时候同桌就会凑过来跟我说:“别着急,咱们再仔细看看。

”我一听,心里就暖暖的,有小伙伴一起学习真好!老师还让我们小组讨论,这可热闹啦!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的,都在分享自己的想法。

“我觉得应该先算乘法,因为乘法表示几个相同的数相加。

”“对呀对呀,就像3 个5 相加,用乘法一下子就算出来啦!”我们就像一群小探险家,在数学的世界里寻找宝藏。

学完这部分内容,我觉得自己就像掌握了一把神奇的钥匙,可以打开很多数学难题的大门。

可我也知道,不能骄傲,不能粗心大意,不然这把钥匙也会打不开门的哟!总之,乘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虽然有点难,但只要我们认真学,多思考,多和小伙伴们交流,就一定能学好!难道不是吗?示例文章篇二:《乘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教学反思》嘿,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最近我们学习了乘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这可真是一段有趣又充满挑战的学习之旅啊!一开始,我觉得这有啥难的,不就是做几道数学题嘛!可是,真正学起来才发现,这里面的学问可大着呢!就像我们走进了一个神秘的数学花园,每一朵花都需要我们细心地去呵护,才能绽放出美丽的答案。

“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的教学反思

“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的教学反思

“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的教学反思"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的教学反思"分数乘加、乘减混合运算"这一课时,是学生都已经非常熟悉运算顺序的情况下对学生进行教学的。

前面已经有了整数与小数的一些基础的铺垫。

在该课的设计上我让学生自主学习,想通过学生的尝试学习达到教学目的,结果十分不理想,特别是遇见了乘加,而且后面的因数与最后的减数的分母一样的时候学生就会自然地先算加,把原有的运算顺序改变了。

当时我就在思考这个问题,究竟学生是受什么的影响呢?后来教学到"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乘法"一课,我首先帮助学生复习了整数乘法中的运算定律,但是从学生的反映来看,对于这些运算定律学生仍然不够熟悉,甚至还有部分学生出现一些混淆了现象。

我也非常庆幸有做好这个复习的准备。

在课堂的设计中绝对要知道和了解学生的原有基础真的是非常的重要,在没有知识的准备的情况下,那我这节课定会有着非常的课后问题,同时可以说这样的课是失败的。

虽然我还是注意这个问题,但是我依然还是有了一些失误。

学生自主学习必须要有一定的相关知识的作为铺垫,为学生创造一种最近发展区,否则自主学习便是一句空话。

因为教学后的效果让我明显地知道我该再开一节复习的练习课。

在运算定律的运用中,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运用相对比较简单,我把练习直接放给了学生,让学生自己自学。

在教学"分数乘加、乘减混合运算"这课的时候,我还省略了对分数加、减法计算与分数乘法计算的复习,导致有一部分学生出现了对分数加、减法计算与分数乘法计算在方法上的混淆,计算时把约分运用到分数加、减法上;因在教学"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乘法"时,我引导学生复习了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后,才让学生自主学习本课内容,学生学起来就"水到渠成"了,学习效果还算理想。

但是分配律的运用的习题的讲解还是缺少了,学生由于受过往的固化影响,很难能再重新学习分配律。

乘加,乘减教学反思(精选6篇)

乘加,乘减教学反思(精选6篇)

乘加,乘减教学反思(精选6篇)乘加,乘减教学反思(精选6篇)作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我们要有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在写教学反思的时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失误,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乘加,乘减教学反思(精选6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乘加,乘减教学反思1作为一名刚刚入职的新教师,9月18日上午,我进行了加入教师行列以来非常重要的一次讲课:小学二年级乘加乘减,于老师、曲校长和我们实验二小的各位前辈在我教课结束后,对我提出了非常中肯、实用、有价值的建议,使我在数学教学设计上有了新的认识。

这一天,我的收获颇丰!以下是几位前辈的评课及其提出的宝贵意见,我将其整理如下:1、课堂的放与收存在一些问题。

课堂上让学生讨论、研究这一点不错。

但是,在总结学生成果,呈现学生作品时存在问题。

我在授课时随意找学生汇报自己的解题方法,这使得呈现的内容缺乏针对性,是随意的,缺乏目的性,没有层次。

而且也会使得原本一些不想本节课呈现的内容也出现了。

这使得本节课信息量大而不精。

所以,在如何放,如何收,是本节课我要重点改正的地方。

2、缺乏数学的抽象化思维。

本节课大部分内容我都是以生活情景进行教学,如玉米被一个一个掰走,小汽车开走两辆等,让学生直观具体的体会到乘减是一个优势,但是却过于强调生活化,没有把乘减的数学抽象化思维展现出来,不能从生活中的数学抽象出数学算理,假设思维。

3、连加、加减混合运算与乘加乘减运算的梯度、联系没有诠释好!没有让学生体会到从连加、加减混合运算如何上升为乘加乘减运算,前后缺乏对比、总结与升华,使得学生过于追求求解方法的多元化。

4、乘加被弱化了。

由于乘减的出现是本节课的难点,所以我从乘减的角度设计本节课,这使得原来很顺应学生思维的乘加被忽略了,这也体现出了作为新教师的我缺乏经验,顾前不顾后,在解决了一个问题的同时又出现了其他的问题。

这一需要我在未来的实践中继续磨练。

5、问题的提出方式。

出示情境图后,所提出的问题应是玉米地里还剩多少个玉米?还是现在玉米地里一共有多少玉米?对于小学二年级的学生来说。

《乘加、乘减》教学反思【word版】

《乘加、乘减》教学反思【word版】

《乘加、乘减》教学反思《乘加、乘减》教学反思1案例描述:1、操作小棒,初步感知:比几个几多几,比几个几少几。

(1)先摆3个5,算式:3×5。

(2)先摆3个5,再摆2根,算式:3×5+2。

(3)先摆4个5,在拿走3根,算式:4×5—3。

2、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出示主题图:科学小组的同学正在做实验,我们一起去看看吧!从图中你知道哪些数学信息?解决什么数学问题。

生:3人一组的有3组,2人一组的有1组。

生:求“共有多少人?”3、师生互动,探索新知。

(1)比3个3多2 3X3+2(2)比4个3少1 4X3—14、基础练习。

5、开放练习。

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在以往的教学中,感觉学生学习有点困难。

它要求学生体会到由于观察、思考的角度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是不一样的。

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通过创设情景,是顺向思维,学生掌握得还可以,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对中差生来说,理解有点困难。

我吸取了以往的经验和教训,多创设情景、多摆小棒、多说摆的过程。

出示主题图:如:在科学活动课上,老师把小朋友按3人一组,分成了3组,还有2人。

学生很快想到3个3,再加上多的2人。

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可以列3+3+3+2,3×3+2=11,也就是当若干分中有一份与其中一份的数量不同时,可以先用乘法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再加上不同的数。

但是乘减算式4×3-1=11学生一下子是想不出来的。

这时我结合图意引导学生想:前面3组每组都是3人,第4组为什么只有2个人呢?生:我想原来每组都有3个人,小红可能有事先走了。

所以原来有4×3个人,再减去小红走了的1人:4×3-1=11。

学生能够想到比4个3少1。

也就是说可以假设每份都相同,先用乘法算,再减去所多部分。

同时结合摆小棒帮助理解,边摆边说摆的过程,帮助学生加深对乘法意义的`理解。

引导学生得出乘减算式后,我让学生观察这两个算式,你发现与前面学习的算式有什么不同?生:这两个算式中都有乘法。

《乘加、乘减混合算式运算》教学反思

《乘加、乘减混合算式运算》教学反思

《乘加、乘减混合算式运算》教学反思:通过学生对乘加、乘减混合算式运算过程理解的基础上,安排应用题,让学生加深对运算顺序的理解教学“混合运算”从学生熟悉的购买商品的事例中抽象出“混合运算”的意义以及运算顺序。

由购买商品的事例入手,说出一个混合运算的算式以及运算过程,本课设计能根据学生的课标要求,教材内容以及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由直观到抽象,层层深入,使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经过动手摆,动脑想,动笔算,逐步发现“混合运算的意义以及运算顺序。

:新课标中指出,让学生学会交流、合作,是否在交流学习的过程中,每个学生都发表了自己的意见?是否每个学生都能在小组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这正是我们教师必须所注重的问题。

在教学本课时,我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探究出混合运算的方法和规律,在活动中注重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

学生在探索计算方法的时候,注重了学生语言的发展。

通过这节课,学生基本掌握了“混合运算”计算格式以及运算顺序,但是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就出现了如“24元能够买8枝康乃馨,一枝玫瑰花5元,1枝康乃馨比1枝玫瑰花便宜多少钱?”等学此类的问题学生感到困难,乘加、乘减、除加、除减这四类问题学生刚刚接触,虽然上册的教材偶尔也会出现,但是只有少部分学生能够理解。

《平均分》的教学反思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是一个亲自实践,参与知识的产生与形成的过程。

在教学中教师以学生和学生的生活经验为资源,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和学生喜欢的形式让学生积极地学、主动的学。

力求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功能,给学生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使他们的情感信心在交流中得到发展,对知识的理解得到持续的拓展,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体现个性的良好时机,让每位学生都得到发展,获得学习的乐趣。

《克与千克的理解》的教学反思质量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但概念却比较抽象,我在教学生活中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质量的克与千克,使学生明确克用于计量比较轻的质量,千克用于计量比较重的质量。

五四制青岛版三年级上册乘加乘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五四制青岛版三年级上册乘加乘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导言】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乘加乘减混合运算一直是让学生们头疼的问题。

在五四制教学模式下,如何有效地教授和反思这一部分知识,是每位老师需要思考和总结的问题。

本文将对青岛版三年级上册乘加乘减混合运算教学进行一些深入的反思,希望能对其他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

【正文】一、教材内容梳理青岛版三年级上册教材中的乘加乘减混合运算主要涵盖了以下内容:整十数、百的概念、带进位的竖式加法、竖式的进位和退位、无进位的竖式减法等等。

二、教学计划设计1. 教材整体结构根据教材内容,我设计了结构严密的教学计划,将乘加乘减混合运算与整数概念紧密结合,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部分知识。

2. 课堂教学设计在课堂教学中,我采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方式,引入了一些生动有趣的习题,让学生在解题中增强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三、教学方法选择1. 循序渐进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逐步掌握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的技巧和方法。

2. 实例引导我重视实例教学,通过大量的实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提高他们的解题能力和思维水平。

3. 师生互动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师生互动,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回答问题,使教学过程更加生动有趣。

四、教学效果分析1. 考试成绩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学生的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的考试成绩明显提高,这充分说明了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和合理性。

2. 学生积极性学生们在课堂上的积极性明显增加,他们对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的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3. 解题能力学生的解题能力得到了明显提高,他们能够独立解决一些复杂的乘加乘减混合运算问题。

五、教学反思与改进1. 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一些学生对进位、退位等概念理解不够深入,我将进一步调整教学方法,引入更多的案例和实例,加强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2. 课堂互动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进一步加强师生互动,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回答问题,以提高教学效果。

3. 多维度评估在评估学生乘加乘减混合运算能力的过程中,我将采用更多的多维度评估方法,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向。

《混合运算》教学反思范文

《混合运算》教学反思范文

近年来,由于新课改的实施,混合运算成为了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

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学生对于混合运算理解不够深入,思维活动不够充分。

因此,我们需要对混合运算的教学进行反思和总结。

一、教学目标不明确在混合运算的教学中,很多老师只是简单地传授相关的公式、方法和技巧,而忽略了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样的教学方式只能让学生记住某些套路,而不能真正掌握混合运算的本质和精髓。

因此,我们应该明确混合运算教学的目标:不仅要教会学生具体的运算方法,还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堂过程单一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老师只是在黑板上讲解混合运算的方法和技巧,学生只是被动地听课,缺少亲身参与和体验。

这样的课堂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无法让学生深入理解混合运算。

因此,我们需要改变教学方式,让学生更加主动参与。

例如,可以通过小组讨论、课堂演示、游戏竞赛等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混合运算的过程,让他们在动手实践中逐步掌握相关的方法和技巧,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三、教材内容单一在很多的教材中,只是简单地介绍了混合运算的各个部分,缺少对于整个过程的系统性讲解和综合训练。

这样的教材难以满足学生良好的学习需求,也无法将所学到的知识综合运用和转化。

因此,我们需要重新选择和编写混合运算的教材,让它更加生动、有趣、丰富多彩,既要考虑到教学的系统性和前后渐进性,也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普遍兴趣和个性需求。

四、评价标准不明确在混合运算的教学中,评价标准往往被忽略,大多数老师只是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以及对于公式的记忆程度来进行评价。

这样的评价方式不能全面、客观地反映出学生的真实能力和掌握程度。

因此,我们需要建立科学、公正的评价标准,将学生的知识掌握和数学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多方面因素考虑在内,让评价更能客观、全面、科学地反映出学生的实际情况。

五、家长参与不足在混合运算的教学中,家长的参与程度也往往不高。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1 《乘加、乘减混合运算》 ︳青岛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1 《乘加、乘减混合运算》 ︳青岛版

《乘加、乘减混合运算》教学设计【教学内容】:青岛版五年制《乘加、乘减混合运算》【教材分析】: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混合运算的顺序。

本单元的设计遵照以解决问题为框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混合运算的顺序,这样安排,一方面,可以利用现实的素材帮助学生理解运算顺序。

另一方面,有助于学生体会计算的价值。

2、突出了运算法则形式的层次性。

对于学生来讲,理解“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是比较困难的。

因此,教材在设计内容时采取了“减缓坡度、留有空间”的策略。

一方面,教材注重引导学生在解决一系列问题的过程中,逐步积累概括和提炼;同时,还注重将一部分空间留给学生,在他们获得了“先乘后加减”的经验后,主动推广,概括出“先除后加减”的结论,最后形成完整地认识。

这样一安排,有利于学生对运算顺序的理解和数学素养的提高。

【教学目标】:1、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体会一个算式里既有乘法、又有加减时,要先算乘法、后算加减法运算顺序的合理性。

2、在具体情境中提出能运用乘加(减)混合运算解决的问题;并能结合具体情境,简单表述解决问题的过程,初步学会有条理地思考问题。

3、正确计算简单的乘加乘减混合运算。

4、感受混合运算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体会算理,提出并解决相关的问题。

掌握运算顺序和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纸条等。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师:老师这里有一道题,先来考考大家,看谁反应快!这是我们学校合唱队的信息(课件出示图片),女生有30人,男生20人,问题是一共多少人?第二个条件,问题是生列式,师板书。

师:为什么用加法?这里是将谁和谁合起来了?板书:女生+男生=总人数师:像这样含有文字的式子就是数量关系式。

师小结:看来同学们对以前学过的知识掌握不错,而且还能用数量关系式表示他们之间的关系。

我把这道题改编一下,你有信心接受新的挑战吗?二、初步感知1、师:请一位同学大声读一下:(纸条贴)呈现:合唱队女生站5行,每行6人;男生有20人。

乘加乘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乘加乘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乘加乘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乘加乘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作为一名小学生,我想跟大家聊聊乘加乘减混合运算这部分的学习呢。

在刚开始学习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的时候,我就觉得它像一个神秘的魔法世界。

你看啊,乘法就像是一群小伙伴手拉手,整整齐齐地站成几排,比如说3×4,那就是3个4或者4个3小伙伴们在一起呢。

加法呢,就像是又有新的小伙伴跑过来加入这个队伍。

而乘加混合运算就像是本来有几个整齐的小队伍,突然又有几个散兵游勇跑过来。

在课堂上,老师出了好多有趣的题目。

就像有一道题是2×3 + 4。

我当时就想啊,2×3那就是两个3,就是6啊,然后再加上4呢,那就是10。

可是有的同学就想得慢一些。

我的同桌就有点迷糊了,他小声嘀咕着:“哎呀,这个先算啥呀?”我就赶紧跟他说:“先算乘法呀,就像盖房子,要先把下面的地基(乘法部分)打好,然后才能在上面加东西(加法部分)。

”同桌听了我的话,眼睛一亮,就赶紧算出了答案。

这时候我可自豪了呢,感觉自己像个小老师。

还有乘减混合运算呢。

比如说5×3 - 2。

我就想啊,5×3是15,再减去2就是13。

可是在小组讨论的时候,有个同学提出了一个特别有趣的想法。

他说:“我把5×3看成是有5个3的小队伍,现在要减去2,就像是从这个队伍里赶走2个人。

”我们都觉得他这个想法超级酷,就像把那些枯燥的数字都变成了一个个有故事的小场景。

但是呢,这部分学习也不是一帆风顺的。

在做一些比较复杂的乘加乘减混合运算题目时,我也会出错。

就像有一道题是3×4 + 2×3。

我一开始就有点晕头转向了,我先算3×4得到12,然后又算2×3得到6,可是在加的时候我居然算错了,写成了17。

老师看到我的答案,就笑着说:“你这个小马虎呀,是不是在数字的小世界里迷路了?”我当时可不好意思了,脸都红到了耳根子。

我们在做练习题的时候,大家的表现也是五花八门的。

小学数学_加乘减乘混合运算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数学_加乘减乘混合运算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加乘、减乘混合运算》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青岛版)六年制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信息窗1 “加乘、减乘混合运算”第60-61页内容。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在学习了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的基础上,通过情境图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进行教学的。

学生在二年级时已经学习了乘法在前的乘加、乘减混合运算,本节课知识是这一内容的提升。

加乘、减乘混合运算的顺序、步骤是小学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这些知识及思想方法是学生继续学习其他数学知识的基础,是更好地使用计算工具的的前提,也是发展数学思考、提高数学素养的重要载体。

【教学目标】1.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理解运算顺序。

在综合算式中,既有乘法,又有加(减)法,应该先算乘法。

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活动,探索出分篮子问题的解题思路,从而结合解题思路,理解减乘、加乘运算的合理性。

在学生探究过程中初步学会有条理的思考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活动,使学生形成有论据、有条理、有逻辑的思维习惯,养成善于思考、做事条理分明、一丝不苟、严肃认真的个性品质,培养学生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以及勇于探索、敢于质疑、严谨求实的理性精神。

4.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掌握减乘、加乘的运算顺序,并会列综合算式解答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能结合实际问题的解题思路,理解减乘、加乘运算的合理性。

【教学准备】课件、研究报告单。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谈话:秋天是瓜果成熟的季节,同学们,你们去过采摘园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去参加采摘节吧!出示情境图。

提问:你能找到哪些数学信息?学生可能会想到:一共60只篮子,我们来了18家,每家分3只篮子。

追问: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可能会提出:还剩几只篮子?【设计意图】呈现了一家三口去参加采摘节的情景,通过学生熟悉的场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面探究打下基础。

小学数学_加乘、减除混合运算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数学_加乘、减除混合运算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加乘、减乘混合运算》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青岛版五年制三年级上册第23~25页,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1.在解决具体问题中,理解运算顺序,掌握简单的四则混合运算的技能。

2.在具体情境中,提出运用混合运算解决的问题。

3.树立学习的信心,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结合具体情境及数量关系理解含有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

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师:同学们去过采摘园吗?生:去过师:去过哪里?生:寿光师:采摘过什么?生:葡萄、樱桃师:小明和爸爸妈妈一起去采摘园。

根据情境图,你看到哪些数学信息?生:一共有60只篮子,来了18家,每家分3只篮子。

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生:60只篮子够吗?生:够。

师:怎样解答师:还有别的方法吗?生:把18想成20,20×3=60,把18估大了,所以够。

师:不是题目让你估你才估,同学们要根据情况主动的想到估一估,培养自己的估算意识。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生:还剩几只篮子?二、合作探索1.解决红点问题。

⑴分析数量关系。

师:想一想,还剩的只数怎么求呢?说说你的想法。

生:总只数减分了的只数就等于还剩的只数。

师:已分的只数知道吗?生:不知道。

师:所以我们要先求什么?再求什么?生:先求已分的只数,再求还剩的只数。

师:为什么要先求已分的只数呢?生:总只数知道了,已分的只数不知道,所以要先求已分的只数,再求还剩的只数。

⑵分步解答。

师:你能解答这道题吗?做在练习本上。

生做师巡视。

师:大家这么快做完了,真棒!谁把你做的和大家分享一下。

生:黑板主持分析题目师:给大家讲讲,18×3求的什么,60-54求的什么?生:18×3求的已分的只数,60-54求的是还剩的只数。

生评价。

师:老师觉得这个同学有两个地方非常好:第一做对了,第二他还讲清楚了这样做的道理,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掌声送给他。

⑶列综合算式。

师:刚才大家都是分步解答的,这道题你能列综合算式吗?生1:60-18×3(板书:60-18×3)师:为什么要用60-18×3?生1:因为18×3=54,如果用18×3-60减不开。

数学乘加乘减教学反思范本(2篇)

数学乘加乘减教学反思范本(2篇)

数学乘加乘减教学反思范本放假三天,今天又走进了课堂,看着孩子们脸上洋溢着的笑容,还沉浸在节假日的兴奋中,隐隐约约感觉到今天的课一定不会那么顺心。

于是又把教案拿出来看了看,改了改,准备好教具。

晨会下课铃声未响便走出了办公室,早早的来到了班上……为了让孩子们及早进入上课状态,我带孩子们把1-4的乘法口诀复习了一下,采用对口令的方式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孩子进入状态还算快,我顺利地进行了新课的教学。

这节课,按以往的教学经验得知,教材中解决实际问题时只要求学生列出乘加算式,教参中叙述到“要求不宜太高,学生想不到的方法(比如乘减),不必强加给他们。

”可大册上出现了看一幅图用乘加乘减列出两种算式。

也就是得要求每位学生掌握两种解决问题的方法。

可乘减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因为它包含了逆向思维。

记得前几年我对此课还专门写了一篇有关数形结合的文章,就是针对如何帮助学生理解乘减的算理的。

今天这节课我主要注重以下几点的讲解:1.关注学生对图意的理解、对信息的收集与整理,即让学生多说图意。

___对算式含义的理解,借助算式加深对数量关系的理解以及乘加与连加之间的联系。

3.渗透并逐步强化无论采用哪种方式解决问题,最后的答案必须一致,因为解决的问题是统一的。

(如数数的方法、连加的方法、乘加、乘减等)4.讲清列乘减算式的思考步骤,借助“形”为学生的思维搭好脚手架。

具体步骤:1.画。

把最后一份也画的和前面的同样多。

2.数。

数一数现在有几个几。

列乘法算式。

3.划。

把刚画上去的划去即减去。

思考:乘加算式在图中是可视的,对学生来说是真实存在的,而乘减减的部分则是一种虚拟存在,低年级儿童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自然会产生这样的建构偏差。

如果凭空让学生列出乘减算式是超越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的。

因此,在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画、数、划——数形结合,为学生搭了个“脚手架”,理解起来就“有理可据”了。

反思:可整节课上下来,效果并不令人满意。

《乘加乘减》教学反思

《乘加乘减》教学反思

《乘加乘减》教学反思乘加、乘减乘法这节课是在基本掌握了乘法的意义的基础上,结合生活实际,对一些生活现象能用数学方法正确列出简便算式,并能根据算式的意义正确计算乘加、乘减式题。

开课出示主题图后,学生根据主题图中的情况列出算式。

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可以列(1)33+2=11;(2)43-1=11这两个算式。

为什么要这样列算式?生1:我看见前面三棵都有三个玉米,第四棵只有两个玉米,所以我用第一个算式。

生2:我看见小熊拿走了一个,如果不拿走这一个,那么原来每棵都有三个玉米,所以原来有43个玉米,再减去小熊拿走的一个,所以我认为是第二个算式。

我接着问:你觉得哪个算式好一些?为什么?生:我觉得第二个好一些!因为小熊拿了一个所以减一个,与图意相符合。

生:我觉得这两个算式都可以。

师对同学们的意见进行肯定。

你们还能用别的方法表示图上的玉米总数?这时有一部分学生才想到:3332=11这一算式。

观察比较这三个算式,前面两个算式比第三个算式怎么样?生:简便!。

对只要简便就是好的方法,所以我同意这两种算式都是很简便的。

观察这两个算式,你发现与前面学习的算式有什么不同?生:这两个算式中都有乘法。

师:在一个算式中有乘法和加法(减法)应该怎样计算呢?同学们相互进行讨论。

生:应该先算乘法,再算加法(减法)。

师出示算式1243,这个算式应该怎么算呢?学生都受到前面的影响(依次计算)。

师问:乘3,谁乘3?是124的和乘3还是4乘3?学生这时有意识地注意到了这一问题。

究竟是谁来乘3?。

于是大家得到了共识:是4乘3,那么12加什么呢?由此引起学生的思考,这样的题应该怎样算?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得到了乘加、乘减算式的计算原则。

师:日常生活中我们有许多事情是要讲究优先的:比如:残疾人坐车优先、军人看病优先等待。

乘法就像我们生活中的这些特殊人一样,在计算的时候都应该优先。

从而让学生深刻领会到乘加、乘减式题的计算顺序。

通过本课教学,我认为只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有机结合,才能将知识深刻掌握。

(完整)《乘加乘减的混合运算 》教学反思

(完整)《乘加乘减的混合运算 》教学反思

《乘加乘减的混合运算》教学反思这部分知识很重要,是学生初次接触混合运算,同时又是进一步学习四则运算的基础,由于学生长时间习惯了从左往右运算的顺序依次计算,开始学习这部分内容容易形成思维定势,导致运算顺序的错误,因此在教学时从分步列式出发,让学生弄清每一步所表示的意义,为什么先算乘法,再一步步引导学生接受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

教学过程中,我始终将学生推向认知发生的主体地位,引导探究,注重体验。

一、结合生活实际,提出数学问题。

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再把学到的数学应用到现实中去。

才会喜爱数学。

本课我选择学生喜爱的、贴近生活实际的、有学习价值的材料作为学习资源,吸引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选择适宜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运算顺序.运算顺序是人们共同遵循的计算规则,是一整套合理的规定。

教学混合运算,要让学生知道并遵守规定,还要让他们体会这些规定的合理性。

因此,教师没有简单地告诉学生计算混合运算时要先算乘后算加减,而是让学生通过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解答得出运算顺序。

这样,学生既深刻地理解了新知,也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

三、利用生活经验,进行独立思考.独立思考是学生自主探索的一个主要过程,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基础.本课教学中,我结合学生实际,利用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经历数学问题的独立思考,让学生在全班交流时勇于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和思维结果,乐于表现自己,积极地参加课堂的学习活动。

四、获取新知后,建立数学模型,解决生活问题。

在授完新课后,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交流,得出解决混合运算的一般规则,然后让学生利用这个规则去解决其他问题,这样能促使学生深刻地理解、有效地巩固所学知识。

当然我在执教本课教学的过程中却忽略了学生对列综合算式的意义的理解,忽略了对学生算理上的指导,放的太少,说的太多。

因此在学生练习的过程中出现了几种错误情况,如:运算顺序弄错、脱式的格式不对、在乘减的混合运算中将减数与被减数的位置颠倒等,于是课后我又针对学生出现的错误进行了计算练习,并对计算错误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让他们明白自己错出在哪里,以免今后出现类似的错误.这次的教学虽然存在种种的不足,但同时也让我收获了很多数学教学上的经验,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努力改进自己的不足,从而优化数学课堂,优化自己的思想.。

青岛版(五年制)数学三年级上册3列综合算式解决乘加(减)问题教案与反思

青岛版(五年制)数学三年级上册3列综合算式解决乘加(减)问题教案与反思

列综合算式解决乘加(减)问题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离骚》原创不容易,【关注】,不迷路!1.直接写得数。

7+8×9=63+9+30=40+4×8=6×8-10=7×7-10=10—10÷2=2.算一算,比一比,你有什么发现?200-40+4200+40÷4150÷(5+10)150+5×103.丽丽买来8袋洗衣粉,每袋洗衣粉3元,又花了18元买了肥皂。

洗衣粉和肥皂一共用去多少元?答案:1.直接写得数7+8×9=7963+9+30=10240+4×8=726×8-10=387×7-10=3910—10÷2=52.解决问题200-40+4200+40÷4=160+4=200+10=164=210150÷(5+10)150+5×10=150÷15=150+50=10=200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从左往右,含有两级的,先算乘除后算加减,有括号先算括号里的。

3.8×3+18=42(元)答:洗衣粉和肥皂一共用去42元。

【素材积累】宋庆龄自1913年开始追随孙中山,致力于中国革命事业,谋求中华民族独立解放。

在近70年的漫长岁月里,经过护法运动(1917年)、国民大革命(1924—1927年)、国共对立十年(1927—1937年)、抗日战争(1937—1945年)、解放战争(1945—1949年),她始终忠贞不渝地坚持孙中山的革命主张,坚定地和中国人民站在一起,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生活的美满幸福而殚精竭虑,英勇奋斗,在中国现代历史上,谱写了光辉的篇章。

宋庆龄因此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女性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岛版三上数学《乘加、乘减的混合运算计算法则》教学反思
这部分知识很重要,是学生初次接触混合运算,同时又是进一步学习四则运算的基础,由于学生长时间习惯了从左往右运算的顺序依次计算,开始学习这部分内容容易形成思维定势,导致运算顺序的错误,因此在教学时从分步列式出发,让学生弄清每一步所表示的意义,为什么先算乘法,再一步步引导学生接受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

教学过程中,我始终将学生推向认知发生的主体地位,引导探究,注重体验。

一、结合生活实际,提出数学问题。

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再把学到的数学应用到现实中去。

才会喜爱数学。

本课我选择学生喜爱的、贴近生活实际的、有学习价值的材料作为学习资源,吸引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选择适宜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运算顺序。

运算顺序是人们共同遵循的计算规则,是一整套合理的规定。

教学混合运算,要让学生知道并遵守规定,还要让他们体会这些规定的合理性。

因此,教师没有简单地告诉学生计算混合运算时要先算乘后算加减,而是让学生通过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解答得出运算顺序。

这样,学生既深刻地理解了新知,也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

三、利用生活经验,进行独立思考。

独立思考是学生自主探索的一个主要过程,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基础。

本课教学中,我结合学生实际,利用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经历数学问题的独立思考,让学生在全班交流时勇于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和思维结果,乐于表现自己,积极地参加课堂的学习活动。

四、获取新知后,建立数学模型,解决生活问题。

在授完新课后,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交流,得出解决混合运算的一般规则,然后让学生利用这个规则去解决其他问题,这样能促使学生深刻地理解、有效地巩固所学知识。

当然我在执教本课教学的过程中却忽略了学生对列综合算式的意义的理解,忽略了对学生算理上的指导,放的太少,说的太多。

因此在学生练习的过程中出现了几种错误情况,如:运算顺序弄错、脱式的格式不对、在乘减的混合运算中将减数与被减数的位置颠倒等,于是课后我又针对学生出现的错误进行了计算练习,并对计算错误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让他们明白自己错出在哪里,以免今后出现类似的错误。

这次的教学虽然存在种种的不足,但同时也让我收获了很多数学教学上的经验,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努力改进自己的不足,从而优化数学课堂,优化自己的思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