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法源寺一墙之隔,明代古建-谢叠山祠堂遭遇拆迁

合集下载

古建筑保护案例分析

古建筑保护案例分析

古建筑保护案例分析古建筑是一座城市文化的精髓,记录着历史的风云变幻。

然而,由于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以及社会经济的改革,古建筑面临着被破坏、遗忘乃至消失的危机。

在这样的背景下,古建筑保护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分析几个古建筑保护的成功案例,旨在探讨如何合理有效地保护和利用古建筑。

案例一:杭州西湖雷峰塔雷峰塔是我国著名的古代建筑,建于南宋时期。

由于年代久远,塔的石砖表面出现了严重的剥落和腐蚀,面临着倒塌的危险。

在保护和修复过程中,专家们采用了传统的石材修复技术以及现代科技手段相结合的方法。

首先,通过对土壤和地基的分析,确定了修复方案,并使用了特制的固定胶进行修复,使塔体重新稳定。

其次,利用激光清洗技术,清除了塔体表面的附着物,还原了其原有的光泽。

通过这种综合性的保护和修复措施,雷峰塔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得到了有效的保护。

案例二:北京故宫北京故宫是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代表,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木质结构建筑群之一。

由于年代久远以及人为破坏等原因,故宫的建筑面临着严重的老化和破损问题。

为了保护故宫的独特价值和文化遗产,相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的保护措施。

首先,对故宫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和评估,确定了需要修复的建筑和部位。

然后,专门成立了一支由研究人员、工程师和文化遗产专家组成的修复团队,负责故宫的保护和修复工作。

这支团队通过使用专业的材料和技术,对古建筑进行细致入微的修复,使得故宫的原貌得以重现。

案例三:洛阳龙门石窟洛阳龙门石窟是我国著名的古代佛教艺术宝库,被誉为东方的“艺术宝藏”。

由于长期遭受自然风化和人为破坏,石窟壁画的保护工作面临着极大的困难。

为了保护这些宝贵的壁画,修复专家们采用了复合材料的技术。

首先,他们使用无害的清洗剂对壁画进行了清洗,去除了附着的尘埃和污渍。

然后,采用高科技的复合材料,对石窟的壁画进行了覆盖和修复,防止了进一步的脱落和剥落。

通过这样的保护措施,洛阳龙门石窟的壁画得以保存,向世人展示了古代佛教艺术的辉煌。

老照片1938:千年古刹北京法源寺旧影

老照片1938:千年古刹北京法源寺旧影

老照片1938:千年古刹北京法源寺旧影法源寺位于北京宣武门外教子胡同南端东侧,建于唐太宗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是北京最古老的名刹,唐时为悯忠寺,清雍正时重修并改为今名(更多各地民国老照片尽在右上角关注!)1983年,法源寺被国务院确定汉族地区佛教中国重点寺院2001年6月25日,法源寺作为清代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本图中“法海真源”匾额为乾隆御书法源寺占地面积6700平方米,建筑规模宏大,结构严谨,采用中轴对称格局,由南至北依次有山门、钟鼓楼、天王殿、大雄宝殿、悯忠台、净业堂、无量殿、大悲坛、藏经阁、大遍觉堂、东西廊庑等,共七进六院,布局严正,宽阔庞大大雄宝殿正中供奉着“华严三圣”,既毗卢遮那佛、文殊和普贤菩萨像,为明代制作,木胎贴金罩漆(更多各地民国老照片尽在右上角关注!)正中的毗卢遮那佛端坐在须弥座上,像高2米,后有光环,通高3.97米文殊、普贤分立两旁,像高2.14米。

这三尊塑像,妙像庄严,雕制精美,在明代塑像中堪称上乘大殿两侧为十八罗汉坐像,像高约1.35米,木胎贴金,为清朝制品。

大殿中迤南两清石柱础,作卷叶莲瓣,应为唐初建寺时原物1949年以后,这座千年古刹得到政府保护,多次拨款维修(更多各地民国老照片尽在右上角关注!)1956年,中国佛学院在法源寺创办,是以培养僧才为目标的高等佛教院校,第一任院长是喜饶嘉措大师1963年,亚洲11个国家和地区的佛教徒会议也在这里召开。

1980年,创办了“中国佛教图书文物馆”,使之成为佛教文化和佛学研究的中心之一1938年4月,法源寺内繁盛的丁香老北京有四大花事之说:悯忠寺(法源寺)的丁香,崇效寺的牡丹,极乐寺的海棠,天宁寺的芍药法源寺的丁香大多是明清两代栽种,也因此变成了著名的香刹(更多各地民国老照片尽在右上角关注!)为一座历史名刹,法源寺曾经历过许多著名的历史事件。

北宋末年,当金攻陷汴京后,掳掠了徽、钦二帝北上,就曾把钦宗拘禁在此元代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南宋遗臣、诗人谢枋得(1226--1289)抗元失败,被元军所俘,押至大都(北京)。

不合理使用文物建筑之腾退路径——以北京市东城区为例

不合理使用文物建筑之腾退路径——以北京市东城区为例

不合理使用文物建筑之腾退路径——以北京市东城区为例陈彬彬;姚苹;邵芸
【期刊名称】《中共南宁市委党校学报》
【年(卷),期】2018(000)001
【摘要】随着北京市全面落实“四个中心”战略定位,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京津冀协同发展地逐步推进,不合理使用文物建筑的腾退和规划使用提上日程.本课题就北京市东城区的不合理使用文物建筑腾退展开调研,探索新路径新方式,为文物建筑腾退提供参考和智力支持.
【总页数】5页(P52-56)
【作者】陈彬彬;姚苹;邵芸
【作者单位】中共北京市东城区委党校,北京100010;中共北京市东城区委党校,北京100010;中共北京市东城区委党校,北京10001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92
【相关文献】
1.北京市东城区社区处方点评与不合理处方分析 [J], 李宁;牛军平;陈彬彬
2.北京市东城区2014—2016年社区门诊不合理处方分析 [J], 陈子豪;田野;傅孟元;贾红梅;王芳;管晓东;史录文
3.推进历史文化街区有机更新的路径探索——以北京市东城区的实践为例 [J], 施芸卿
4.青年参与社区治理的路径和机制探析
——以北京市东城区B街道为例 [J], 宋利;王雯
5.北京市疏解腾退空间再利用统筹实施路径研究 [J], 厚欣悦;赵华甫;刘瑞瑞;杨宏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北京法源寺

北京法源寺
化的传播和交流
社会服务的功能:法源 寺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 业,如慈善、教育、环 保等,为当地社区提供 了有益的服务和支持
法源寺在当代社会的宗教地位与挑战
01
宗教地位:法源寺作为北京市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中国佛教界具有很高的地位,是佛教文化传承和保护的重要基地
02
宗教挑战:在当代社会,法源寺面临着诸多挑战,如佛教信仰的淡化、宗教活动的商业化、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等问 题,需要积极应对和解决
05
北京法源寺的保护与管理
法源寺的历史建筑保护措施
文物保护:法 源寺的历史建 筑得到了有效 的保护,如天 王殿、大雄宝 殿等重要建筑 得到了修复和
加固
01
遗址保护:法 源寺的遗址得 到了保护,如 悯忠寺遗址、 古井等历史遗 迹得到了保护
和展示
02
环境保护:法 源寺周边的环 境得到了保护, 如绿化、降噪 等措施得到了 实施,为寺庙 创造了良好的
• 历史沿革: • 宋太宗时期(公元976-997年):悯忠寺改名为法源寺 • 明清时期:法源寺经历了多次修缮和扩建,逐渐成为北京地区最重要的佛教寺庙 • 民国时期:法源寺曾作为故宫博物院分院,收藏有大量珍贵文物 • 新中国成立后:法源寺得到了进一步的修缮和保护,成为北京市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法源寺在中国佛教史上的地位
佛教北传的重 要阵地:法源 寺是中国佛教 从印度传入北 方的重要节点, 对佛教在中国 的传播和发展 起到了重要作

01
佛教教育改革 的重要基地: 法源寺在历史 上曾是禅宗和 净土宗的重要 发源地,对佛 教教育改革产 生了深远影响
02
文化交流的重 要桥梁:法源 寺历史上曾是 中日、中韩等 国家和地区文 化交流的重要 场所,对中外 文化交流产生 了积极作用

初中历史知识北京法源寺素材

初中历史知识北京法源寺素材

北京法源寺北京的法源寺,既是一座历史古迹,也显现了中国历史的悲壮悲凉,那静止的古庙,在北风、北国里悲怆着屹立。

在中国历史上,北京法源寺留下一连串历史的血证与印迹,法源寺永久屹立于历史长空。

公元 645 年,唐太宗在暮年发动了对高丽的征战,唐代的大军打到辽东城下,高丽动员十五万人,坚壁清野,将几百里内隔离人烟,使唐代军队没法就地找到补给。

最后,唐军在窘境中被迫撤兵,抵达幽州时,军队所剩的人马,只剩下五分之一。

唐太宗心境悲凉,想着假如魏征要活着,就会劝他别打这场仗。

唐太宗在幽州,盖了一座大楼,追忆此次征东而死的全部的将士,他们的死亡,是为国效忠而死,死在家乡之外,死在家乡之外。

将士可怜的出身,他们的死亡是叫人心恸,唐太宗最后决定,将这座庙叫做“悯忠寺”。

一千多年过去了,在风雪和战乱中,悯忠寺依旧悲凉的存在着。

宋徽宗、宋钦宗曾在悯忠寺回忆故国,在晓钟夕照里,过着难过悲凉的光阴。

1630 年,明朝的兵部尚书由于“里通外敌罪”被崇祯帝命令“凌迟”处死。

袁崇焕被“千刀万剐”以后,佘氏义仆为其收敛骸骨,葬于北京广渠门内悯忠寺,佘氏后代在北京法源寺世代为袁崇焕守墓。

在近代史上,北京法源寺与清末的维新变法有侧重要的联系。

1888 年正月,康有为拜见北京法源寺,与法源寺的佘主持法师论“忠”,他们说到狭小的忠和广义的忠。

臣子对主人效忠只好算是狭义的忠,广义的忠则是为天下效忠。

隋唐之际的屈突通既是隋朝的忠良,也是唐代的忠良,在新兴的统治力量下,屈突通在尽全力此后,适应天意与民心。

冯道在乱世中,不斤斤于狭义的忠奸观点,无论谁做皇帝,只需有利于老百姓,他都打交道;冯道以“一言之善”,从胡人中救活了千万百姓。

岳飞的“忠”实在令人痛惜,死于“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的封建教条。

明知道君不必定是明君,臣也要为这样的君死,是私昵的忠,是愚忠。

为成全一时的名节,却害苦了四方百姓,只因名将一死,朝廷少了抵抗敌军的虎将,大敌入侵,民不聊生的都是百姓。

1912年的北京法源寺

1912年的北京法源寺

1912年的北京法源寺作者:伊岚来源:《青年与社会》2015年第04期法源寺是北京最古老的寺庙,唐时名为悯忠寺清雍正时重修并改为此名。

今天的法源寺,在全国寺庙中十分重要,是中国佛教图书文物馆的所在地,还是中国僧教育的最高学府中国佛学院的所在地,更是中国佛教的最高组织中国佛教协会的所在地。

李敖还直接以《法源寺》为名,写了一部颇有名气的长篇小说。

客观而言,法源寺的样式与一般汉传佛教寺庙无有大的差异,法源寺的重要意义也绝不仅仅囿于历史悠久。

法源寺的地位很大程度上是由其地缘价值所决定的。

换句话说,北京兴则法源兴,北京衰则法源衰,法源寺的地位与北京这座城市的地位息息相关。

北京一直是北方的重要城市,元明清三朝首都。

就近代而言,北京是晚清与北京国民政府的首都。

自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民主革命席卷全国,而后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宣誓就职为临时大总统,中国正式踏入了中华民国的发展阶段。

袁世凯就任大总统,首都由南京迁至北京。

法源寺也正因此显现出重要的地位。

只是1912年的法源寺里,上演的却是一番佛教的悲凉景象。

1912年4月11日,民国的佛教组织中华佛教总会在上海成立。

就在此不久前的2月12日,清朝对中国的统治宣布结束;2月15日,南京参议院正式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

虽然孙中山努力改总统制为内阁制以削弱袁的权力,但袁仍然坚持于3月10日在北京就职。

佛教总会之所以在沪成立,一方面由于当时全国的佛教力量都主要集中在江浙;另一方面也基于南京是短暂的政治中心的考量。

不过权力毕竟在袁手中,所以佛教总会的机关总部便设于北京法源寺。

这真实地反映了当时权力的分散与转移状况。

但佛教界要想与政府沟通,便必须北上赴京。

正是在这种状况之下,法源寺在1912年11月发生了一件影响至全国的大事——寄禅之死。

寄禅为何人?寄禅法师,讳敬安,字寄禅,湖南湘潭人。

父黄宣杏,母胡太君,母虔诚信奉观音大士,故寄禅在童年受到了佛教的影响。

七岁丧母,十二岁丧父,于是失学并以放牛为生,只能平时抽时间自己读书。

消失的建筑——细数建国至今被拆掉的名胜古迹!

消失的建筑——细数建国至今被拆掉的名胜古迹!

消失的建筑——细数建国至今被拆掉的名胜古迹!安庆清真寺,最后一次于1896年重建,卒于1970s镇远邹泗钟祠牌楼,生于1813年,卒于1960s-1970s,牌楼为六柱五间三层重檐庑殿塔式牌楼,门楣上方竖刻“敕建邹太常公祠”楷体石额,曾是镇远最雄伟的牌楼开封二曾祠,生于1893年,卒于1960s-1970s,河东河道总督许振玮为纪念其乡试恩师曾国藩而建。

因祠内祀曾国藩和曾国荃,故名二曾祠。

二曾祠规模宏大,分东西两大院落。

中间双脊建筑为瓣香楼。

沧州水月寺,卒于1960s-1970s。

历史上,沧州市水月寺闻名遐迩,享誉海内外,是京、津、冀、鲁的文化活动中心,曾有“天下第一关,地上无二寺”之美誉。

目前延参法师正重建此寺。

沧州闻远楼,卒于1957年,俗称鼓楼,实际是钟楼,楼上悬挂一铁钟,以前于正午和早晚各敲击一次。

清代光绪年间重修,楼高7丈,上有巨钟,晨昏叩之,声闻数里。

成都锦官驿,卒于2003年。

从汉代起四川就因蜀锦闻名天下,官员把织锦工人集中起来,由锦官进行管理,因此成都别称“锦官城”,锦官驿顾名思义是供锦官们居住的客栈,一些商人赚钱后在锦官驿周围便建起了一排排具有川西特色的独门独院老宅,形成了后来的锦官驿古建筑群。

杭州火车站,第二代,生于1941年,卒于1997年。

第一代车站建于1910年,抗战被炸毁,下图为日据期间由日伪政府重建。

灵宝县城墙和城楼,卒于1956年,国家决定修建三门峡大坝,灵宝古城为淹没区。

1959年秋,县城迁往南面四十多里地的虢略镇,原县城沉于湖底。

赣州八境台,卒于1960-1970s。

现存的八境台为1984年重建。

长春基督教会礼拜堂,又称西五马路教堂,生于1902年,卒于1996年。

兰州雷坛河握桥,生于明永乐间,卒于1952年,为兰州八景之一“虹桥春涨”,因城市建设拆除,当时许多地方绅士出面阻拦未果。

握桥建造方法特殊,在两岸堤坝插木,挑梁凌空对握,河中无柱,不惧水冲之患,称得上是建桥史上一次技术革命。

众说纷纭《北京法源寺》

众说纷纭《北京法源寺》
众说纷纭 《 北京法源寺》
\ O p i n i o n s o n B e i j i n g F u a n s i
口伍夏绮
话剧 ( 《 北京法源寺》 ,此番载誉南下,在佳作迭出的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期 闻登
陆上海大剧 院,连演三天,一票难 求。与演 出盛况相 比,观众评价褒 贬不 一,尤其在 专业观众群里出现 了两极 化的评价。为此本刊采 集 了各方的声音 以记之,期待读者诸 君 能在众说纷 纭中对该剧有更深入理性 的认识。
话剧还是 “ 话磅剧”
— —
阳 光 以及 袁 世 凯 的 “ 粉 墨 ” 开场 , 皆与 戏 曲中 文武 老 生 、小 生 、略 带
丑 态 的 老 生 、娃 娃 生 及 白面花 脸 的
J/ J 、 姐
把D r a m a译成 话 剧 原是 时 代 局
性 等各方面 的揭示 皆是蜻 蜓点水、 浅尝辄止,虽激情有余却难言震撼。
疑 是 有 大 智 慧 的 ,正 如 剧 中谭 嗣 同 不 同,剧 中 “ 六 君 子 之 死 ” 竟 是
解析历史变革 中的复杂人性,同时
注入对 生死、 因果的 思考。然而,
所说 : “ 勘 破 生 老 病 死 , 勘 破 政 治 轻 灵 得 如 同 一 片 树 叶掉 落 。“ 我 们 棋 局 , 勘 破 历 史 千 载 … … ”整 部戏 死 了, 死 在 1 8 9 8年 清 新 的空 气 里 , 的历史视角 也因为这样 的 “ 勘破 ” 死在 了北京秋高气爽 的时节 。 ” 舞 而 显 得 从 容 、 温 情 脉 脉 。 创 作 者
这 样 的 高起 点并 未 给 我 带 来 预期 的 “ 精彩” ,由于原 著改编难 度较大, 该 剧 力 所 不逮 ,太 像 “ 话 ”剧 ,而

国家文物局关于法源寺建设控制地带内北京市西城区西砖胡同88号房屋翻建项目的意见

国家文物局关于法源寺建设控制地带内北京市西城区西砖胡同88号房屋翻建项目的意见

国家文物局关于法源寺建设控制地带内北京市西城区西砖胡同88号房屋翻建项目的意见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国家文物局
•【公布日期】2019.08.13
•【文号】文物保函〔2019〕813号
•【施行日期】2019.08.13
•【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文物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
正文
国家文物局关于法源寺建设控制地带内
北京市西城区西砖胡同88号房屋翻建项目的意见
文物保函〔2019〕813号北京市文物局:
你局《关于西城区西砖胡同88号房屋翻建的请示》(京文物〔2019〕874号)收悉。

经研究,我局原则同意法源寺建设控制地带内北京市西城区西砖胡同88号房屋翻建项目。

一、该建筑外观应与文物及周边环境相协调。

不得增设地下工程和附属设施。

补充房屋现状照片。

二、请你局指导相关单位根据以上意见对所报项目进行修改、完善,并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等有关法规,履行相应审批手续后实施。

三、请你局会同相关部门加强对项目实施过程的全程监管,组织专业机构参与指导,确保文物安全。

项目实施过程中如有文物遗存等重要发现,应立即停止施工
并组织研究,提出调整方案。

专此函复。

国家文物局
2019年8月13日。

拆除历史建筑事例

拆除历史建筑事例

拆除历史建筑事例拆除历史建筑是一项令人痛心的行为,它意味着我们失去了一段珍贵的过去,失去了一部分文化遗产。

下面我将给大家介绍一些拆除历史建筑的事例,希望能引起大家的重视和反思。

第一个例子是关于法国巴黎圣母院的拆除。

这座建筑是法国的标志性建筑之一,拥有800多年的历史。

然而,在2019年的一场火灾中,圣母院遭受了严重的破坏,尤其是它的尖塔。

虽然有人提议修复圣母院,但也有人主张拆除它。

他们认为,修复会花费大量的资金和时间,而且修复后的圣母院可能无法与原来的建筑相媲美。

最终,法国政府决定修复圣母院,以保留这一重要的历史遗产。

第二个例子是中国北京的城市改造。

近年来,北京市进行了大规模的城市改造,拆除了许多历史建筑。

其中最著名的例子是拆除了北京南锣鼓巷的胡同。

胡同是北京传统的住宅区,具有浓厚的历史和文化氛围。

然而,由于城市发展的需要,胡同被拆除,让许多人感到惋惜和失落。

虽然城市改造使北京变得更加现代化,但也削弱了城市的历史魅力和人文特色。

第三个例子是美国纽约的世贸中心。

在2001年的恐怖袭击事件中,世贸中心的双子塔被恐怖分子摧毁。

这一事件震惊了全世界,也引发了对是否重建世贸中心的讨论。

一些人主张拆除世贸中心,认为它成为了恐怖分子的象征,而且重建会花费大量的资金。

然而,最终还是决定重建世贸中心,以向恐怖主义宣战,并纪念那些在恐怖袭击中丧生的人们。

以上是关于拆除历史建筑的一些事例。

这些例子让我们反思,保护历史建筑的重要性。

历史建筑承载着一座城市的记忆和文化,是我们过去的见证,也是未来的遗产。

虽然有时拆除是不可避免的,但我们应该尽量保护和修复历史建筑,以保留我们的历史和文化传统。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传承和发展我们的文明。

宗祠强拆事件分析报告

宗祠强拆事件分析报告

宗祠强拆事件分析报告宗祠强拆事件分析报告近年来,我国出现了一些宗祠被强拆的事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

针对这一问题,本报告对宗祠强拆事件进行分析,旨在全面了解事件的背景、原因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一、事件背景宗祠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然而,随着城市发展的需要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一些宗祠被用于经济用途,或因城市规划被强制拆除,导致宗祠遭受破坏和消失。

二、事件原因1. 城市发展需要:城市的快速发展需要大量土地资源和建设用地,因此宗祠所占用的土地成为了被拆迁的对象。

2. 土地利益驱动:一些宗祠所处的地理位置非常有利于商业开发,因此一些开发商为了谋取经济利益,采取了强制拆迁的方式。

3. 政策执行不到位:在一些地方,政府对保护宗祠的政策执行不到位,缺乏有效的监管。

4. 文化认识不足:一些地方的政府官员和居民对于宗祠的历史文化价值认识不足,缺乏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保护。

三、事件影响1. 破坏传统文化:宗祠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被强拆将导致传统文化的破坏和流失。

2. 社会反对情绪增加:宗祠强拆事件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大量关注和反对,增加了社会的不稳定性。

3. 历史断裂现象增加:宗祠作为承载着历史记忆的地方,被拆除将导致历史的断裂现象增加。

4. 文化旅游资源流失:宗祠是中国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之一,被强拆将导致这些资源的流失,影响旅游业的发展。

四、对策建议1.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应加强对宗祠保护的法律法规建设,明确责任主体和保护措施,加大对宗祠的保护力度。

2. 增强宗祠保护意识:政府和社会应加强对宗祠的保护意识,提高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

3. 建立监管机制:政府应建立有效的监管机制,加强对开发商和拆迁行为的监督,保护宗祠的完整性。

4. 加强宣传教育工作:政府和社会应加强对宗祠保护意义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民众的文化素养和保护意识。

综上所述,宗祠强拆事件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拆除古镇的案例

拆除古镇的案例

拆除古镇的案例拆除古镇的案例是一种常见的城市更新和城市发展的行动。

虽然拆除古镇可能会引起一些争议和争议,但它通常是为了促进城市的现代化和经济发展。

以下是关于拆除古镇的十个案例:1. 北京胡同拆迁: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一直致力于现代化和城市发展。

在过去几十年里,许多传统的胡同和四合院被拆除,让位于现代建筑和商业用地。

这引起了一些争议,因为许多人认为这部分拆迁损害了城市的历史和文化。

2. 上海老洋房拆迁:上海是中国最大的城市之一,也是经济和商业中心。

为了满足城市发展的需求,许多老洋房被拆除,用于建设高层办公楼和商业中心。

这些拆迁引起了一些争议,因为许多人认为这损害了城市的历史和传统建筑。

3. 广州古村落拆迁:广州是中国南方的重要城市,拥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遗产。

然而,为了满足城市发展的需求,一些古村落被拆除,用于建设现代化的住宅和商业项目。

这引起了争议,因为一些人认为这破坏了城市的历史和文化。

4. 成都老街拆迁:成都是中国西南地区的重要城市,也是历史悠久的文化中心。

为了满足城市发展的需求,一些老街被拆除,用于建设现代化的商业街和购物中心。

这引起了一些争议,因为一些人认为这破坏了城市的历史和传统文化。

5. 南京古城墙拆迁:南京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古城,拥有许多古老的城墙和城门。

然而,为了满足城市发展的需求,一些城墙和城门被拆除,用于建设现代化的道路和建筑物。

这引起了一些争议,因为一些人认为这损害了城市的历史和文化遗产。

6. 杭州古运河拆迁:杭州是中国东部重要的历史城市,拥有许多古老的运河和桥梁。

然而,为了满足城市发展的需求,一些运河和桥梁被拆除,用于建设现代化的道路和建筑物。

这引起了一些争议,因为一些人认为这破坏了城市的历史和文化。

7. 青岛老建筑拆迁:青岛是中国东北地区的重要城市,拥有许多老建筑和历史遗迹。

然而,为了满足城市发展的需求,一些老建筑被拆除,用于建设现代化的住宅和商业项目。

这引起了一些争议,因为一些人认为这破坏了城市的历史和传统建筑。

北京古代建筑拆除方案公示

北京古代建筑拆除方案公示

北京古代建筑拆除方案公示北京古代建筑拆除方案公示尊敬的市民朋友们:根据市政府的决策,为了推动城市更新和保护文化遗产,特公示以下拆除古代建筑方案,征求广大市民的意见和建议。

一、拆除范围拟拆除的古代建筑主要为清朝时期及其以前的建筑,共计十座,具体名称、位置及简要说明如下:1. 故宫位置:东城区景山前街4号简要说明:故宫,原为明朝和清朝皇宫,占地面积达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达15万平方米,是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瑰宝,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由于其庞大面积,建筑结构老化,设施陈旧,需要进行大规模的修缮拆建。

2. 天坛位置:东城区天坛东路简要说明:天坛,位于南镇街道,占地面积约273公顷,是明代皇家祭天的场所,被誉为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祭天建筑群。

由于年久失修,建筑物需要进行全面拆除后重新建造。

3. 圆明园位置:海淀区雅园路28号简要说明:圆明园,原为清朝皇家园林,占地面积为350公顷,有诸多宫殿、佛寺、湖泊等景观,被誉为“皇家园林之冠”,曾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

由于历经战争和年久失修,建筑物已严重破损,无法修复,需进行整体拆除。

4. 北海公园位置:西城区恭王府附近简要说明:北海公园,原为元代皇家园林,始建于937年,占地面积69万平方米,拥有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资源。

随着城市发展和游客数量增加,建筑老化、基础设施无法满足需求,需要进行拆除重建。

5. 古北水镇位置:昌平区城镇简要说明:古北水镇,建于元朝,是北京地区保存最完整、最典型的古代水镇之一,拥有众多的明清古建筑群,是中国古代水利文化的代表,也是旅游景点和纪录片的拍摄地。

由于基础设施老化,需要进行拆除修建。

6. 大观园位置:朝阳区双井街道简要说明:大观园,原为明清两代皇家园林,占地面积约500余亩,是四合院和叠山庭院的典型代表,也是京剧艺术的重要发源地。

然而,建筑物的房屋老化、设施陈旧,需要进行全面拆除和修建。

7. 黄寺大观位置:丰台区王佐乡简要说明:黄寺大观,建于明代,是一处集宫庙、佛寺和庙会于一体的古代建筑群,拥有优美的园林景观和文物古迹。

寺庙征迁方案

寺庙征迁方案

寺庙征迁方案1. 引言寺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信仰和宗教活动的场所。

然而,随着城市发展的需求和城市规划的调整,一些寺庙面临着征迁的问题。

本文将针对寺庙征迁问题提出一份合理的方案,旨在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同时满足城市规划的需要。

2. 背景2.1 城市发展需求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需要进行合理的规划和布局,以满足人们生活、工作和娱乐的需求。

在城市规划中,一些建筑物需要被征迁或拆除,寺庙往往也会受到影响。

2.2 寺庙的重要性寺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场所,承载着信仰、宗教和文化的功能。

寺庙不仅是人们信仰的寄托,也是社区活动和文化传承的中心。

因此,在征迁寺庙时,需要考虑如何保护寺庙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传统。

3. 征迁方案3.1 文化保护为了保护寺庙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传统,征迁方案应该充分考虑以下几点:•尽可能保留寺庙原有的结构和风貌,不断修缮和维护,确保其完整性和真实性。

•对于有重要历史价值的寺庙,可以拆迁重建,确保新建寺庙与原有寺庙风格一致,进行合理的搬迁和重建工作。

•对于无法搬迁的寺庙,可以进行文物保护工作,确保其历史文化不会因征迁而受到破坏。

3.2 社区参与在寺庙征迁过程中,应该充分尊重和考虑社区居民的意见和需求。

可以进行以下几项工作:•组织社区居民参与征迁方案的制定和决策过程,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尽量减少寺庙征迁对社区生活和居民住房的影响。

•提供充足的信息和沟通渠道,向社区居民解释征迁的原因和方案,消除他们的疑虑和抵触情绪。

3.3 征迁补偿对于因寺庙征迁而受到影响的寺庙和相关人员,应该给予合理的补偿和安置:•合理评估寺庙的价值,并根据评估结果给予适当的经济补偿。

•对于寺庙工作人员的工作和生活进行妥善安置,提供就业机会或其他形式的资助。

•对于寺庙所承担的社区服务和公益活动,应该给予适当的支持和补贴,确保这些服务和活动能够继续开展。

4. 结论寺庙征迁是城市发展和文化保护之间的平衡问题。

村子里的古树寺庙在整体拆迁面临的问题及建议

村子里的古树寺庙在整体拆迁面临的问题及建议

村子里的古树寺庙在整体拆迁面临的问题及建议从事拆迁差不多5年,拆过的房屋不说两百栋,一百栋以上肯定是有的,但是碰到的庙才2个。

或许我们这地方不流行建庙拜菩萨吧。

一个庙不是我经手的,不知道最后是怎么解决的。

还一个庙我参与了拆迁补偿的全过程。

庙里供奉的是一个叫什么“大王菩萨”的小庙,并不是一般的土地庙。

庙的占地面积并不大,大概16个平方左右。

建的时间也不久,听说原来这个庙并不是在这,后来因为拜的人多了,于是当地的村民便把菩萨移到这边来,顺便集资建了这个小庙。

建成之后香火也还过得去,不过也没啥人管理。

后来修路要拆除这个庙,当时我们搞调查到现场一看,这也太简陋了吧,要不是里面有菩萨,周边还有一些供奉的痕迹,远处看起来简直就是一个违章建筑。

到场的还有地方的村组干部和几位当地的老人。

有个老人见我们拍照量尺,想要阻拦,于是就讲“这大王庙不能拆啊,拆了会遭菩萨报应的”。

不过我们几个调查人员都是无神论者,做了一番工作后把庙的数据给调查了上来。

后面过了不久,我们召集了地方上的村组干部谈这个庙的补偿问题。

组长的意思是这个庙涉及供奉的人太多,拆庙也会惊动菩萨,必须政府再安排个地方重新建个庙,同时还得额外补偿10万块钱作为移庙,请先生安菩萨的费用。

而我们的意思是这个庙再怎么说也是个违章建筑,按理说一分钱也没得补,但是在配合拆除的前提下可以象征性按违章建筑的成本价适当补偿,一起算下来大概几千块钱。

双方就这样僵持不下。

又过了许久,这天我来到办公室,听人说这个庙的事已经处理好了。

村组已经同意只要补偿资金到位就立马拆除。

至于最后补偿了多少钱,这里就不透露了。

我只知道,当地村组后来又在马路对面选了块荒地重新又把这个庙建了起来,新的庙更加气派,据说花钱不少。

哎,现在这个新庙又在征地红线内了,头疼……村庄内的寺庙,有时候还是村内祠堂,说它不属于个人,但又与村内成员息息相关,家族成员也会觉得惊动先人是非常不敬的事,不允许动迁。

如果还是什么历史保护文物,有保护政策,想要在政策允许范围内动迁,那拆迁就更难了。

关于古建筑保护还是拆除利大于弊的作文

关于古建筑保护还是拆除利大于弊的作文

关于古建筑保护还是拆除利大于弊的作文《古建筑:保护而非拆除才是正途一说到古建筑,我就想起我们村的那座老祠堂。

那祠堂可有些年头了,从我爷爷的爷爷那时候就有了。

它的墙是那种厚厚的青砖墙,屋顶是黑色的瓦,建筑风格虽说不是什么特别名贵的类型,但也是典型的传统建筑样式。

那祠堂以前可是村里的中心地带。

逢年过节,大伙都在里头祭祖、唠嗑、办喜事。

小时候,我最爱在祠堂的门槛上坐着,看大人们忙里忙外,那门槛又高又宽,磨得光滑极了,估计好几代人的屁股都在那上面坐过。

旁边的柱子上还有些斑驳的雕刻,虽然被岁月侵蚀得有些模糊,但还是能看出龙啊凤啊的形状。

现在有些地方啊,就想着拆古建筑。

说什么老建筑占地方,没有实用价值。

这可大错特错!就像我们村的祠堂,它不仅仅是个建筑,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

那些个说拆除好处大的人啊,根本就没考虑到这里面的人文情怀。

如果拆了它,过年的时候,那种一家老小聚集在祠堂里的热闹场面就再也没有了;那些关于爷爷给我讲老祖宗故事的回忆也就没地方安放了。

再说说保护古建筑的好处。

在邻村,有座保存得特别好的古建筑,人家把它打造成一个小型的民俗博物馆。

平时就有游客来参观,顺带着村里几家人就在门口卖点自家种的瓜果蔬菜,还有些特色的小手工。

既能让外面的人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又能让村民增加收入。

相比之下,要是拆除了古建筑,就啥也没有了,还损失了一块具有历史意义的地方。

有段时间,村里也谣传祠堂要拆。

村里的老人那是坚决不同意啊,直接坐在祠堂门口堵着,说要拆就先把他们这些老骨头拆了。

大家慢慢才意识到,古建筑一旦拆了就没法再找回来,那些和古建筑有关的记忆、文化、情感也就断了根。

所以啊,还是保护古建筑更有利,对于古建筑,保护一定比拆除好得多。

《古建筑该不该拆?保护为妙》我记得去年到一个古城旅行,那城里有一片古建筑群。

那些古建筑就像一群老者,静静地诉说着往昔的岁月。

刚走进那片区域,就有一股独特的气息扑面而来。

狭窄的石板路,两边是古旧的房屋,屋檐下还有燕子窝。

《北京法源寺》得失谈

《北京法源寺》得失谈

《北京法源寺》得失谈
李斌
【期刊名称】《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5(023)004
【摘要】<北京法源寺>是李敖的长篇历史小说,作者付出了极大的努力,进行"破格";然而由于作者强烈表达思想,忽视人物塑造、故事情节,致使该小说总体上并不成功.本文通过对<北京法源寺>创作得失的分析,希望能够引起作家和批评者的注意.【总页数】4页(P22-25)
【作者】李斌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文学院,江苏,苏州,21502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425
【相关文献】
1.谈《北京法源寺》的悲剧色彩 [J], 邢进敏
2.北京宣南名刹--法源寺--兼评(台湾)李敖著《北京法源寺》的诸多错误 [J], 劳允兴
3.谈《北京法源寺》的意象叙事 [J], 陈才生
4.《北京,你早》得失谈 [J], 施殿华
5.北京城内历史最悠久的名刹--北京法源寺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北京老照片,建国后消失的那些古建

北京老照片,建国后消失的那些古建

北京老照片,建国后消失的那些古建大高玄殿习礼亭及牌坊:始建于明朝嘉靖年间,是明清两代皇家的御用道观。

在它的门前有一组呈品字形排列的三座牌楼,三座牌楼所围之内还建有东、西两座“习礼亭”。

1955年,东、西牌楼被拆除。

1956年,在拓宽景山前街时,南牌楼与两座“习礼亭”均被拆除。

有一点点值得庆幸的是,1960年,以东、西牌楼的构件拼装组成的“弘佑天民牌楼”在中央党校的庭院内重新树立,保存至今。

庆寿寺双塔:始建于金代,原址在北京西城区西长安街28号。

1954年,扩建西长安街时,「庆寿寺双塔」被拆除。

当时梁思成曾劝说:'像西长安街上金代的庆寿寺双塔,为什么一定要把它拆掉?为什么不能把它保留下来,作为一个街心小绿地看一看。

'法藏寺塔:法藏寺始建于金代大定年间,时称'弥陀寺',明朝景泰年间重修时改名为法藏寺。

1967年,由于修建京沈铁路,法藏寺庙被拆毁,但古塔得以幸存。

当时站在塔顶,可以望见西郊的香山。

1971年,由于古塔布满裂痕,岌岌可危,最终还是被拆除了。

天桥清真寺:北京老城区内的清真古寺多是明代建成的,而清代发展的多是郊区的清真寺。

由于民国时期时局动荡,新建的清真寺很少,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天桥清真寺了。

天桥清真寺在福长街,如今是北京市伊斯兰教经学院,以前还被两家小学占用,以前的建筑早已完全拆除,现在是纯阿拉伯式建筑。

普宁回回营(清真寺):清朝乾隆时期,在皇城南墙外,也就是现在的长安街新华门正对面修建了“普宁回回营”,供平定大小和卓叛乱有功的维吾尔族人居住。

1915年,袁世凯政府在与清真寺教长协商迁寺之事遭到拒绝之后,凯恼羞成怒,悍然下令强拆,“竟以辟开新路为名,派员工数十百人,将此寺正门、邦歌楼、大殿完全拆毁无存”。

2010年,残存的清真寺遗址也被拆除。

下图是拆除时的照片,可以清楚地看到雕刻有“不断莲”的皇家寺庙卷拱石。

1954年,为扩建天安门广场'中华门'被拆除。

名人故居为何屡屡遭拆?——北京鲁迅故居遭拆调查

名人故居为何屡屡遭拆?——北京鲁迅故居遭拆调查

名人故居为何屡屡遭拆?——北京鲁迅故居遭拆调查
静研
【期刊名称】《中华建设》
【年(卷),期】2012(000)004
【摘要】砖塔胡同,是北京最古老的胡同,也是北京胡同中保存最完整的胡同之一,
更是唯一一条从元朝一直保有记录的胡同,因胡同通向西四南大街的"万松老人塔"而得名,鲁迅、张恨水和刘少奇等均在砖塔胡同留下过历史的记忆。

因此,砖塔胡同
是北京人的记忆,也是文人学者了解北京,研究北京历史的最好材料。

【总页数】2页(P44-45)
【作者】静研
【作者单位】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092
【相关文献】
1.名人故居被拆的背后
2.论名人故居的人文价值与保护原则——以北京名人故居
为例3.这十年.北京是这么拆名人故居战4.那些被拆碎的历史——名人故居的遭
遇与文物保护的沉重5.名人故居,我们实在经不起再拆了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法源寺一墙之隔,明代古建-谢叠山祠堂遭遇拆迁2008年1月31日《新京报》A18版载文:“谢公祠被拆,众专家吁留”,报道了法源寺后街南宋爱国词人谢枋得祠堂(又名谢公祠)惨遭破坏,令古建专家、历史学者和文保人士心痛不已。

想起8月下旬路过法源寺,特意去后街看过谢公祠的小楼,彼时安在,怎么说拆就拆了呢?震惊和困惑之余,提起手中相机,次日便只身前往法源寺后街。

说起北京牛街附近的法源寺,几乎无人不晓,1400余年的历史,佛门圣地,名人足迹,丁香牡丹,无不成为其名片。

一墙之隔的法源寺后街却鲜为人知,甚至少有外人经过。

而这里,在700年前,曾发生了一段感天动地的往事,把谢叠山的名字永远和法源寺连在了一起。

谢枋得,字君直,号叠山,江西弋阳人,其与文天祥在南宋宝祐四年是同科进士,两人同样率兵抗元,同样义胆忠肝,以身殉国。

他的散文格调高奇,气势磅礴,诗文朴素端正,沉痛苍凉。

为人刚直不阿,出任考官时,曾出题以奸臣贾似道政事为问,得罪了权臣,诬以居行不法,谪居兴国。

南宋咸淳中赦归,德祐初以江东提刑,知信州。

此时元兵侵犯中原,谢枋得奋起率兵抗元,无奈兵败信州失守,流亡福建山区,卖卜为生。

谢枋得算命与众不同,他不取钱财,只收大米和草鞋。

收取大米是为筹一日三餐。

取草鞋是因其兵败后曾经发誓说:“不见南朝不着鞋!”因此,谢枋得一直是身着麻衣,足蹬草鞋。

南宋灭亡后,元世祖忽必烈求贤若渴,元至元二十三年,集贤学士程文海向其举荐宋朝遗民22人,以谢枋得居首。

但是谢枋得坚辞不受,并写下了著名的《却聘书》,其中引用太史公司马迁的名句“人莫不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以此明志。

但是福建参政魏天佑急于求功,强行将谢枋得送入大都,迫其出仕。

于四月一日到京,绝食数日而亡,以死表示了对宋室的忠诚。

值得一提的是,谢枋得的妻子、弟弟、儿女等也多因忠烈或自尽、或被杀、或被捕入狱,可谓满门英杰,谢妻李氏被专门收录于《宋史·烈女传》中。

谢枋得在京的居住生活实际上只有短短几天,至元二十六年四月,谢枋得到达京师,到京后他寻问了死在这里的南宋谢太后的葬身之处和瀛国公所在,禁不住痛哭一场。

不久悲愤交加的谢枋得就病倒了,迁往悯忠寺居住。

在这里他见到居室壁间有孝女曹娥寻父投江的碑刻,不禁想起自己国仇家恨,无力回天的痛楚,悲从心生,泣曰:小女子犹尔,吾岂不汝若哉?于是他决定以身殉国。

元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谢枋得绝食而死。

这段历史据《叠山先生行实》记载:“四月初一日至燕京,初五日死于悯忠寺(今法源寺)。

子定之护骸骨归,葬于信州”。

《宋史·列传一百八十四》载:“迁悯忠寺,见壁间曹娥碑,泣曰:…小女子犹尔,吾岂不汝若哉!‟留梦炎使医执药杂米饮之,枋得怒曰:…吾欲死,汝乃欲吾生耶! ‟掷之于地,终不食而死”。

明景泰七年九月,巡抚江西右佥都御史韩雍请求为谢枋得建祠,景泰皇帝令原籍官员每岁为其举行祭祀事宜,并与文天祥同赐谥号,“诏谥天祥忠烈、枋得文节” (《明史·列传六十六·韩雍》)、并“建祠于尽节之所” (《日下回眸》),供奉谢枋得和文天祥的塑像每岁致祭。

1988年《北京名胜古迹辞典》也有对谢叠山祠的记录:……明代在法源寺后街,江西会馆谢枋得殉难处建祠,现院内还有二层小楼一座,原供谢叠山和文天祥像,该处以被公布为宣武区文物保护单位。

宣武区有着大片的胡同四合院老街区老建筑,近年来在城市发展的现代化建设中也加快了脚步,拆迁的力度越来越大,全然看不出微循环所在。

法源寺后街终于也贴出了长长的拆迁公告,从西砖胡同左转,心就凉了半截,后街东口的左右的老房子已经被挑了顶子,院内一片狼藉,看来拆迁的动作比我们想象的还要迅速,我心中惦记着谢公祠的小楼,从报纸上看不出拆的状况,于是直奔法源寺后街5号,从街面上看到谢公祠二层小楼的左半安在,往前三步,才看到小楼的右半已然被挑了顶,靠东的一侧二层只剩山墙和栏板,不过雕花护檐板尚在。

穿过小楼,扶着古老的木制楼梯登至二层,虽然房顶不存,脚下一片破砖碎瓦,垃圾狼藉,但仍然感到小楼结实如故,人在二层走动时,这座明代的小楼纹丝不动。

凭栏南望,正是法源寺的大殿后墙,后人拜谒祭祀谢公时,怎能不睹景生情。

据周围居民介绍,谢公祠故址也是江西会馆,当年楼前曾有大片的竹林水榭,一派江南风格,40年前,小楼后尚有假山,后来房子紧张加上破四旧,大家就把假山砸了盖了小平房。

现在要拆迁了,街坊邻居抬头看着谢公祠小楼二层山墙上贴的大红双喜字,叹着气说,别看破,这么多年这小楼不知迎送了多少小两口……闲话少说,现将谢公祠现状及发现做如下记录,为方便描述,借用北方工业大学建筑系拍摄的图片及标号(近处是北,远处是南):1.通过对比照片,发现小楼(图中2)二层带雀替的木窗丢失,大雀替丢失2.二层两侧山墙各带有三个八角窗,外侧受视线原因无法看到3.7号院内勾连搭建筑(图中4)挑顶后发现椽檩上绘有精美的彩绘,颜色光鲜翠绿如新,承托梁柱处有厚实的木雕,疑为明代风格。

4.经过与居民走访了解,7号院内的勾连搭建筑(图中4)疑为谢公祠戏台或大殿,此前该建筑被某厂幼儿园占用,并且居民介绍,该建筑两侧山墙上有雕塑(目前被石膏板护住);5.法源寺后街5号院门楼尚在(被居民改为房屋),据说为谢公祠正门,门簪粗大带字。

法源寺后街3号情况不佳。

6.谢公祠的后面为培育胡同12号,大殿(图中3)尚未拆除,但目前被某养路队占用,破损严重,情况不佳。

7.图中1处的建筑尚未拆除8.谢公祠小楼以及7号院内的勾连搭建筑中各余一户尚未达成拆迁协议,因此拆迁无法继续,一旦他们搬走,谢公祠以及江西会馆主要建筑将不复存在。

据悉,谢枋得的后人一直在与有关部门交涉希望留下谢公祠小楼并由他们进行维护,但因为种种原因一直未果。

不过时至今日他们仍在不懈努力达成此事。

北方工业大学建筑系的研究报告中认为“谢公祠是法源寺后街的地标性建筑”,这一点我非常赞同。

谢公祠确实与法源寺有着不可切断的联系,并且无论在建筑上还是在历史价值和民族精神上,我们有充足的理由说明谢公祠是不可拆除并且不可迁建的:1.谢枋得与文天祥同为南宋名臣,同为忠肝义胆,同为江西人士,其声名可与文丞相比肩,文天祥被俘后,元世祖忽必烈将其关押在东城府学胡同23号,明洪武九年,府学胡同23号建文天祥祠。

今天,文丞相祠得到了妥善积极的保护,并且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博物馆向公众开放,而谢叠山祠却被列入拆迁公告当中,遭到无知民工的破坏,难道忠烈宜弘扬,而文节要遭摒弃吗?临患不忘国曰忠,秉德遵业为烈,遵德博闻曰文,谨身制度为节,这四种品德难道不正是我们和谐社会所需要的民族精神,与八荣八耻一脉相承吗?《明景泰帝实录》详细记载了明英宗为谢枋得赐谥号经过:景泰七年九月,以巡抚江西右佥都御史韩雍之请,事下礼部,尚书胡濙等以为文天祥已建祠于顺天府学之右,岁时遣官致祭,惟谢枋得祀典有阙,宜令原籍所司岁举祀事,仍行翰林院议赐谥。

于是少保大学士陈循等议,天祥弧忠大节,为宋臣首,按谥法,临患不忘国曰忠,秉德遵业为烈,请谥曰忠烈。

枋得仗节死义,为天祥亚。

按谥法,遵德博闻曰文,谨身制度为节,请谥曰文节。

帝曰:奖忠所以励臣节也,有司其如所议行。

2.谢公祠深植民居琐巷当中,自明朝景泰年间至今已近700年,经历风吹雨打时代变迁,仍岿然不动,说明其建筑工艺高超,当然,北京一向不缺古建筑,只不过,谢公祠的修建形制体现了江南特色,例如小楼的围栏,山墙上的六扇八角窗,勾连搭出厦以及彩绘雕刻等,在北京街巷中是十分少见的,在目前胡同四合院大批消亡的时期就更显珍贵。

谢公祠作为宣武区文物保护单位,理应受到保护和重视,不应拆除文物。

3.谢公祠与江西会馆是重叠在一起的,江西会馆在京的房产数目是各省之首,无论是从会馆文化、建筑艺术,还是历史问题,尚有许多研究课题等待解决,一旦囫囵拆除,很多问题将永远无从考证。

4. 新京报载:“宣武区文委文物科一位工作人员表示,谢公祠拆迁后将迁址重建,但具体如何实施要等开发商拿出方案”。

对于迁建谢公祠,根据1964年通过的《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宪章》,即国际公认的“威尼斯宪章”第七条:“古迹不能与其所见证的历史和其产生的环境相分离”,我想不用多说了吧?谢枋得祠是建在他殉节之所,是记入史册的,因此迁建他处将没有任何意义,是荒谬的,是与历史相背离的,也是对故人的不敬,是对民族气节的泯灭。

再有,我泱泱大国,上下五千年文明,文委文物科竟要看开发商的脸色,实在是可悲之极。

5.退一万步,如果迁建,众所周知,需要经过精确的测绘和标记以及选址才可易地迁建,可是谢公祠小楼及勾连搭建筑,以及法源寺后街3号5号7号部分建筑已经遭了灭顶之灾,一片瓦砾,而有关部门还跟在开发商屁股后面看脸色,试问你们准备怎么迁建谢公祠,何时迁建,有没有公示和监督,等拆迁结束了你们又拿什么迁建呢?观音院过街楼,孟端胡同15号,还有大量的珍贵古建都以易地迁建的美名为城市发展让路了,可是迁到哪里了?影儿都没有一个,易地迁建的名义实在难以令人信服。

如果单凭几张照片去远郊区县臆造一个谢公祠,只怕名利之驱多于迁建的意义吧。

6. 江西南昌的叠山路即是江西人民为了纪念这位耿直的忠义之士而命名的,时至今日谢枋得都是江西人民的骄傲,无论是拆除还是迁建,都是对江西人民情感的怠慢。

7.无论拆除和迁建,我们无法向我们的孩子们解释这一切,谢公祠代表的是民族精神,修一条马路一片绿地难道比民族气节的传承更加重要和迫切吗?谢公祠是宣武拆迁区中的上百处文物古迹之一,宣武要发展,要腾飞,要给老百姓创造更好的居住条件,这是可以理解的,但请不要闭着眼睛拆丢了北京的风骨。

谢枋得祠、法源寺、江西会馆,与宣武,与会馆,与科举,与旧京文化,与历史,是共生的,700年后,我们又有谁会成为千古佳话,或背上千古骂名?雪中松柏愈青青,扶植纲常在此行。

请留住谢公祠吧。

By Ancora@流浪到秋天/ancora欢迎转载本文,文中借用了北方工业大学建筑系的研究成果,向他们的辛勤工作和社会责任感表示最真诚的敬意和感激。

感谢向日葵,飞来峰。

(大量图片正陆续上传中)法源寺后街即将消失2007年八月时拍摄的谢公祠,没有任何人为破坏2008年2月1日同角度拍摄的谢公祠,惨不忍睹,正脊已毁从法源寺后街看谢公祠(2008年2月1日)2007年8月拍摄的谢公祠窗棂上的雕花,现已丢失!法源寺后街5号的正门,应该就是谢公祠从前的正门,也就是“薇馨堂”悬挂的位置谢公祠小楼古老的木制楼梯和木窗小楼二层的八角窗在谢公祠二层凭栏眺望法源寺可怜的谢公祠,已经被挑了房顶!谢公祠二层梁上残存古老的彩绘痕迹谢公祠小楼二层带有雕花的木门扇谢公祠小楼二层贴上了复印的《新京报》以及保护文物的标语从谢公祠小楼(北方工业大学图中标号2)二层北望,可看到位于法源寺后街7号院内的勾连搭建筑(图中标号4)用镜头拉近看一下这么漂亮的古建筑!近看上图中的勾连搭建筑近看谢公祠内勾连搭建筑梁上彩绘,翠绿如新,光彩夺目!可是马上就要完全拆毁!培育胡同12号大殿(北方工业大学图中标号3)(北)培育胡同12号大殿(北方工业大学图中标号3)(南)叠山后裔第25世孙转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