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北京法源寺

合集下载

读《北京法源寺》有感

读《北京法源寺》有感

读《北京法源寺》有感以下是关于读《北京法源寺》有感,希望内容对您有帮助,感谢您得阅读。

读《北京法源寺》有感(一):百学必先立志李海鹏初看这本书的名字,以为是写寺庙或是佛教的,本对此类书是提不上兴趣的,但当读完前几章后,却一发不可收拾,花了两天的空闲时间把它读完了。

上课偷着看、回寝室打着光膀子看,中间若是断下,总感觉有什么不对,特别是在书中戊戌变法那一段,很是精彩,有点像小时追金庸武侠小说的那种感觉,但不同的是,这里面的情景基本是历史事实,人物的行为也是真真切切存在的,而且他们所行的那种"义",是治世救国的"大义",这就与武侠小说里的劫富济贫、英雄救美的"义"大不相同。

所以此书读着读着,你会有一种心潮澎湃、酣畅淋漓的快感。

一则是被历史里的那些波折曲奇的故事所惊,一则是为历史中那些为国、为人民而牺牲的英雄身上的那种舍生取义、以身殉道的精神所叹。

所惊所叹之余,不免会联想到当下的社会与自己。

如古人言:乱世出英雄。

也许在当下如此和平的年代,再难出像谭嗣同、袁崇焕、谢枋得这样以身殉道、勉示后人的·人。

当然当今社会我们也用不着让谁去牺牲,以达到"以行启迪"的效果。

只是叹于我们这个社会已少有那份坚持自我信仰的精神,少有那份出世淡然的定力,在多元价值观和娱乐文化的冲击下,社会变得更浮躁。

书中作者笔下康有为这个人物出现时,让人眼前一亮,好似是一隐性埋名的武林高手横空出世,那段与佘法师的对话很有意思,康有为谈到自己对"善与伪善"的看法,并与佘法师有一段争论,这让我想到了中国首善陈光标,按照佘法师的观点,陈想到而确实做了助人的事,尽管方式不正,动机不纯,但这做出来的就是善。

记得马斯亚维里的君主论中曾有这么一句话:"目的总是证明手段正确".其实我是较赞成法师和马斯亚维里这种观点的。

只要结果是好的、能造福人,尽管初心和手段不尽好,我也觉得这样做是对的。

北京法源寺读后感

北京法源寺读后感

北京法源寺读后感法源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有着千年的历史,寺内保存着多座古建筑,其中最著名的要数法源寺大殿。

大殿建于唐贞观年间,是法源寺的核心建筑,也是佛教教义的发源地。

大殿内供奉的是释迦牟尼佛像,金光闪耀,气势庄严。

面对佛像,我沉浸在一种肃穆的氛围中,感受到了佛教的深远影响。

游客如织的法源寺内,四处弥漫着香烛的气息,人们祈求心愿,虔诚地向佛祖祈福。

我也加入了他们的行列,心中默念着美好的愿望。

在这片宁静的天地里,我感受到了内心深处的平和与宁静。

除了大殿,法源寺内还有着多座小庙,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要数藏经楼。

这座古老的楼阁保存着大量的佛经,每一部佛经都是宝贵的文化遗产。

在这里,我感受到了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对于佛教教义更加有了深入的理解。

在游览完寺内的建筑后,我来到了法源寺的后山。

这里山峦叠嶂,风景幽美,被誉为“蓝天碧云竹海”。

在远离城市喧嚣的自然环境中,我感受到了一种纯净和清新的气息,心情也随之舒畅起来。

在后山的山间小径上,我遇到了一个僧人。

他身穿袈裟,手持念珠,一副慈祥的笑容。

我们交谈了一会儿,他告诉我他是法源寺的一名和尚,已经在这里修行了十几年。

他向我讲述了佛教的教义和修行的方法,深深地打动了我。

他告诉我,修行并不是只在庙里诵经念佛,而是要将佛教的教义融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中。

通过修行,我们可以摆脱烦恼和尘世的纷扰,达到内心的安宁和解脱。

和尚的话让我受益匪浅,我决定要在日常生活中更加注重内心的修行和放松,追求心灵上的平静与宁静。

在法源寺的游览中,我还注意到了寺内对文化教育的重视。

寺内设有佛教学院,培养了不少信徒,让他们深入了解佛教的知识和思想。

此外,寺内还设有禅堂,供信徒进行冥想和禅修,提供了一个修身养性的场所。

这些都让我对法源寺对于佛教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充满了敬意。

时光过得很快,游览法源寺的一天很快就结束了。

离开法源寺时,我心怀感激,对佛教的教义和修行方法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我无法用语言来准确描述我的感受,但我知道,这次追寻佛教的旅程对我来说意义重大。

古刹法源寺介绍

古刹法源寺介绍

古刹法源寺介绍
古刹法源寺,位于北京海淀区,是一座集景观、文化和历史于一体的博物馆、寺庙及庭园式公园。

它起源于南朝动乱时期,据说是由一位禅师乔安建立的,后来更名为”法源寺“,见证了北京数千年的历史。

古刹法源寺拥有宏伟的古建筑,融合了佛、道两宗而兴起。

在这里,你可以参观到五十三座寺庙建筑、一座水井、一座蒙古包、一座牵牛树、多处古城墙遗址和古典园林。

此外,法源寺的重要建筑,禅宗经历了文化变迁的过程,有意思的建筑如藏经楼、藏经堂、景仰楼和仪楼,令人叹为观止。

法源寺的各种建筑和文物都能让游客领略北京的历史景观。

此外,法源寺还设有多个重要文化活动场所,如草堂室内剧场、文物馆、文化园区、美术展览馆等。

在这里,参观者可以了解中国历史文化,见证北京文化的传承及创新。

古刹法源寺是北京十大古刹之一,也是一处重要的文化景点,为游客带来许多古老的文化历史和信仰。

如今,古刹法源寺依然保留着原有的景观和历史文物,它不仅仅是一处文物古迹,更是一座怀着古老时光的文化宫殿,让每一位游客都能感受到它的神秘和历史感。

一座法源寺半部中国史、中国最有故事的寺院!

一座法源寺半部中国史、中国最有故事的寺院!

一座法源寺半部中国史、中国最有故事的寺院!法源寺位于北京宣武区教子胡同南端的法源寺前街。

民间一直有“一座法源寺,半部中国史”的说法。

那么,法源寺里究竟发生过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呢?法源寺,原名悯忠寺,始建于唐朝贞观十九年。

当年,唐太宗李世民东征高丽,说要为隋朝战死的将士们复仇,结果和杨广一样,不克而返,还在路上冻死了几千人。

路过幽州,李世民大为后悔,设坛祭祀死者,诏令建悯忠寺。

不过时隔51年后,直到武则天登基之时,悯忠寺才得以建成,它就是现在的法源寺。

到了唐天宝年间,安禄山和史思明先后节度幽州,发动叛乱,始称“安史之乱”,安禄山改寺名为“顺天寺”,他的部将史思明还在这里建了一座净光宝塔,并立石碑歌颂安禄山。

叛乱失败后,史思明投降唐朝,磨平石碑重刻,称宝塔是为唐肃宗李亨建造的。

目前,这块石碑存于法源寺悯忠阁内,距今约1200年,是寺内最古老的石碑了。

而寺庙也恢复了“悯忠寺”的名字,直到雍正时期,悯忠寺才又被命名为法源寺。

但是到了唐朝会昌年间,唐武宗李炎发起了灭佛运动,幽州附近八州的寺庙基本都被毁掉,但只有“悯忠寺”独存。

但37年后,悯忠寺却毁于一场大火中。

直到公元892年,新任幽州节度使李匡威决定在这一片瓦砾废墟上重建悯忠寺。

却在重建时,在废墟中意外发现了一颗舍利子,于是李匡威决定在此增建一座高三层的观音阁,阁内供奉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阁前供奉舍利子。

大概是因为悯忠阁太高了,仿佛高耸入云,所以民间谚语“悯忠高阁,去天一握”就成为当时幽州城里口耳相传的流行语了。

到了辽代时,幽州成了辽宋争夺的战场,悯忠寺多次被毁。

再加上公元1057年,幽州的一场特大地震,悯忠寺没能幸免。

不过,辽倒是相当重视,立马下令修复,到了1070年,悯忠寺奉诏修复后又改称“大悯忠寺”,从而形成今天的规模和格局。

而悯忠寺也被定为了辽朝皇帝举办法事的场所。

北宋末年,金国先后灭掉了辽和北宋两国。

靖康二年,也就是1127年,金主完颜亮把两国的皇帝,一同囚禁在悯忠寺中,一个是宋国的宋钦宗赵恒,一个辽国的天祚皇帝耶律延禧。

北京牛街附近的法源寺,千年古刹,犹如半部中国史,至今香火旺盛

北京牛街附近的法源寺,千年古刹,犹如半部中国史,至今香火旺盛

北京牛街附近的法源寺,千年古刹,犹如半部中国史,至今香火旺盛法源寺始建于唐太宗贞观年间,前身名为悯忠寺,清代雍正十二年重修后才改名为法源寺,算得上是北京最古老的名刹之一。

都说一座法源寺,半部中国史,它从盛唐而来,看朝代几经变迁,如今虽然悄然隐匿于北京二环内的民居高楼之间,却依旧香客不断。

法源寺前长长的影壁上刻录着黑底金字的佛号,墙前面的小花园属于这里的前身悯忠寺,墙后则是法源寺的大门。

周边早已被民居包围,不远处设有收费停车场。

即便是跟着导航,也要仔细找,才能发现那条通向这里的狭窄小路。

钟楼、鼓楼遥遥相对。

左钟右鼓,击钟报晨,击鼓报暮,因此有“晨钟暮鼓”之称。

古时候,夜间击鼓以报时,“三鼓”,就是“三更”,“五鼓”就是“五更”,一夜共报5次。

同时,钟鼓楼还兼备了“洪钟震响觉群生”,“昼夜闻钟开觉悟”的功能,算得上是寺庙的标配。

鼓楼、钟楼遥遥相对。

左钟右鼓,击钟报晨,击鼓报暮,因此有“晨钟暮鼓”之称。

古时候,夜间击鼓以报时,“三鼓”,就是“三更”,“五鼓”就是“五更”,一夜共报5次。

同时,钟鼓楼还兼备了“洪钟震响觉群生”,“昼夜闻钟开觉悟”的功能,算得上是寺庙的标配。

天王殿前的铜狮子左右而立,雄狮子脚踩绣球,雌狮子则是在逗弄面前的宝宝。

不知为什么,本该威武雄壮的身姿,却因为它们头顶上至一对软萌的耳朵,显得格外的具有亲和力,让这座庄严的寺庙多了一份来自这个小家庭的和乐融融。

轻烟渺渺的香炉安静的立在园子中央,悠然在炉前匍匐,也有人默然而立。

即便是头顶烈日炎炎,似乎只要是心静,外在的一切也就不那么重要了。

寺里依然有僧人常驻,树荫下,画廊中,悠然闲谈,颇有一番大隐于市的安逸平和。

北京法源寺

北京法源寺
化的传播和交流
社会服务的功能:法源 寺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 业,如慈善、教育、环 保等,为当地社区提供 了有益的服务和支持
法源寺在当代社会的宗教地位与挑战
01
宗教地位:法源寺作为北京市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中国佛教界具有很高的地位,是佛教文化传承和保护的重要基地
02
宗教挑战:在当代社会,法源寺面临着诸多挑战,如佛教信仰的淡化、宗教活动的商业化、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等问 题,需要积极应对和解决
05
北京法源寺的保护与管理
法源寺的历史建筑保护措施
文物保护:法 源寺的历史建 筑得到了有效 的保护,如天 王殿、大雄宝 殿等重要建筑 得到了修复和
加固
01
遗址保护:法 源寺的遗址得 到了保护,如 悯忠寺遗址、 古井等历史遗 迹得到了保护
和展示
02
环境保护:法 源寺周边的环 境得到了保护, 如绿化、降噪 等措施得到了 实施,为寺庙 创造了良好的
• 历史沿革: • 宋太宗时期(公元976-997年):悯忠寺改名为法源寺 • 明清时期:法源寺经历了多次修缮和扩建,逐渐成为北京地区最重要的佛教寺庙 • 民国时期:法源寺曾作为故宫博物院分院,收藏有大量珍贵文物 • 新中国成立后:法源寺得到了进一步的修缮和保护,成为北京市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法源寺在中国佛教史上的地位
佛教北传的重 要阵地:法源 寺是中国佛教 从印度传入北 方的重要节点, 对佛教在中国 的传播和发展 起到了重要作

01
佛教教育改革 的重要基地: 法源寺在历史 上曾是禅宗和 净土宗的重要 发源地,对佛 教教育改革产 生了深远影响
02
文化交流的重 要桥梁:法源 寺历史上曾是 中日、中韩等 国家和地区文 化交流的重要 场所,对中外 文化交流产生 了积极作用

初中历史知识北京法源寺素材

初中历史知识北京法源寺素材

北京法源寺北京的法源寺,既是一座历史古迹,也显现了中国历史的悲壮悲凉,那静止的古庙,在北风、北国里悲怆着屹立。

在中国历史上,北京法源寺留下一连串历史的血证与印迹,法源寺永久屹立于历史长空。

公元 645 年,唐太宗在暮年发动了对高丽的征战,唐代的大军打到辽东城下,高丽动员十五万人,坚壁清野,将几百里内隔离人烟,使唐代军队没法就地找到补给。

最后,唐军在窘境中被迫撤兵,抵达幽州时,军队所剩的人马,只剩下五分之一。

唐太宗心境悲凉,想着假如魏征要活着,就会劝他别打这场仗。

唐太宗在幽州,盖了一座大楼,追忆此次征东而死的全部的将士,他们的死亡,是为国效忠而死,死在家乡之外,死在家乡之外。

将士可怜的出身,他们的死亡是叫人心恸,唐太宗最后决定,将这座庙叫做“悯忠寺”。

一千多年过去了,在风雪和战乱中,悯忠寺依旧悲凉的存在着。

宋徽宗、宋钦宗曾在悯忠寺回忆故国,在晓钟夕照里,过着难过悲凉的光阴。

1630 年,明朝的兵部尚书由于“里通外敌罪”被崇祯帝命令“凌迟”处死。

袁崇焕被“千刀万剐”以后,佘氏义仆为其收敛骸骨,葬于北京广渠门内悯忠寺,佘氏后代在北京法源寺世代为袁崇焕守墓。

在近代史上,北京法源寺与清末的维新变法有侧重要的联系。

1888 年正月,康有为拜见北京法源寺,与法源寺的佘主持法师论“忠”,他们说到狭小的忠和广义的忠。

臣子对主人效忠只好算是狭义的忠,广义的忠则是为天下效忠。

隋唐之际的屈突通既是隋朝的忠良,也是唐代的忠良,在新兴的统治力量下,屈突通在尽全力此后,适应天意与民心。

冯道在乱世中,不斤斤于狭义的忠奸观点,无论谁做皇帝,只需有利于老百姓,他都打交道;冯道以“一言之善”,从胡人中救活了千万百姓。

岳飞的“忠”实在令人痛惜,死于“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的封建教条。

明知道君不必定是明君,臣也要为这样的君死,是私昵的忠,是愚忠。

为成全一时的名节,却害苦了四方百姓,只因名将一死,朝廷少了抵抗敌军的虎将,大敌入侵,民不聊生的都是百姓。

北京法源寺景点介绍

北京法源寺景点介绍

北京法源寺景点介绍
嘿,朋友们!今天我要给你们好好介绍一下北京的法源寺。

法源寺啊,那可是个有故事的地儿。

你一走进它,就好像穿越回了过去。

那古老的建筑,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沧桑。

一进寺庙大门,哇,那种庄严的感觉就扑面而来。

院子里有大树,夏天的时候肯定特别凉快,在那树下乘乘凉,感觉能把所有烦恼都忘掉。

寺庙里的佛像那叫一个庄严肃穆,看着它们,你不由自主地就会静下心来。

有时候我就在想,这些佛像在这儿待了这么多年,得见证了多少人的心愿和故事呀。

法源寺的建筑也特别有意思,那些雕花、那些廊柱,都是古人智慧的结晶。

走在里面,就像走在一个艺术的殿堂。

还有啊,法源寺里的和尚们都特别和善。

有时候跟他们聊聊天,听听他们讲佛法,虽然咱不一定全懂,但就是觉得挺有意思。

法源寺的香火一直都挺旺的,好多人都来这儿祈福。

我觉得吧,不管灵不灵,这都是人们的一种美好寄托。

在法源寺里待上一会儿,你会觉得时间都变慢了。

这里没有城市的喧嚣和吵闹,只有那份宁静和祥和。

哎呀,说了这么多,总之法源寺就是一个特别值得去的地方。

它就像一个隐藏在城市里的宝藏,等着你去发现。

等你去了,你就知道我说的一点儿都不夸张啦!
好啦,朋友们,今天对法源寺的介绍就到这儿啦。

有机会你们一定要亲自去感受感受,相信你们也会爱上这个地方的!就像我一样,被它深深吸引着。

《北京法源寺》(一)

《北京法源寺》(一)

《北京法源寺》(一)作者:李兰来源:《中学生百科·大语文》 2017年第1期这本书是李敖写的。

起初对李敖的印象是他的“狂”。

不知在哪里看过,他曾说“五十年来和五百年内,中国人写白话文的前三名是:李敖!李敖!李敖!”狂也就狂吧,放到今天来看,也不过就是一种自我炒作的方法。

虽说不上造成什么很坏的印象,但到底觉得还是有些俗了,功名利禄看得太紧才会想着给自己这样排名吧。

而后对他的印象越来越不好,原因是总感觉他在骂人,骂别人这不懂那白痴,尖酸刻薄地骂,引经据典地骂,跟他观点相左的都该被骂。

还有女朋友也走马灯似的换,并常常自诩为“性情中人”——我着手掂量了一下“恬不知耻”和“寡廉鲜耻”这两个词,放到今天的社会语境中来看似乎是重了些,于是乎惴惴然地放下。

然后就感觉“学识渊博”并不一定能与“君子”画上等号,学识渊博的,也有可能是流氓——也就是俗称的“文氓”。

孔子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反过来说,人若不知,咱们就居高临下地鄙夷呵斥,这个或许就有损君子的风范了。

学识渊博的确值得人佩服,但是知识的准确并不能代表认识的正确吧?更不能代表做人境界的高低,是不?总之,对此人的印象就是:读书虽多,但德性不敢恭维。

最近细细读了李敖的《北京法源寺》,第一个发现是,白话文创作他绝不能说得上是第一,至少就小说的创作而言,他讲故事的功力就远比不上莫言;而就历史小说创作的角度而言,唐浩明的历史小说则更显细节生动大气磅礴。

都说长江后浪推前浪,他这朵前浪早就被拍死在沙滩上了——关键是,他当初放话出来的时候,难道不知道“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的道理吗?当然,就“萝卜白菜各有所爱”这种颠扑不破的真理来说,即使把比较视野放到他出现之前,沈从文、鲁迅的小说难道就比他差?可是,除开嘀咕这一点之外,这本书还是挺值得一读的。

首先给我印象特别深的是,不得不承认,李敖是个绝对的才子,用“才华横溢”“博闻强识”来形容他是不为过的。

这本小说经常会穿插一些古代文化生活非常生动的细节(比如丧葬风俗、官僚制度、典狱制度等),如果对这方面感兴趣的同学,与其去看生硬冰冷的历史文献,还不如看这本小说来得印象深刻。

一座法源寺,半部中国史

一座法源寺,半部中国史

一座法源寺,半部中国史说起北京的佛教寺院,就不能不说法源寺。

法源寺不但历史悠久,还和古代帝王和名人义士颇有渊源。

又因台湾著名作家李敖所著《北京法源寺》出版后,在海内外广泛流传,使法源寺名声大躁,引来无数佛教信众以及寻幽探古的游客。

法源寺位于北京宣武门外教子胡同南端东侧,这一带是北京城市的起源地。

三千年前的先秦燕都蓟城,两千年前的唐幽州、辽燕京、金中都皆在附近选址。

法源寺它不仅是北京城内现存历史最悠久的古刹,也是中国佛学院、中国佛教图书文物馆所在地,是培养青年僧伽和研究佛教交化的重要场所。

1983年,被国务院确定汉族地区佛教中国重点寺院。

2001年6月25日,法源寺作为清代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元一统志》记载,法源寺始建于唐朝。

唐太宗在贞观十九年(645年)为哀悼远征高丽的阵亡将士,下诏建悯忠寺。

以后其子唐玄宗,女皇武则天,也先后下诏修建此寺,这就是法源寺的缘起与前身。

这里也就成了今天北京市区内最古老的寺庙之一。

清代乾隆皇帝曾写下诗句:“最古燕京寺,由来称悯忠。

”清立国后,朝廷崇戒律,在此设戒坛。

雍正十二年(1734年),该寺被定为律宗寺庙,传授戒法,并正式改为今名“法源寺”。

乾隆四十三年,法源寺奉诏再次整修,悯忠寺改名法源寺在清朝的雍正年间,雍正是喜好佛教的,喜好在佛家各宗派论战时做仲裁者,悯忠寺改名的同时也被定为律宗寺院。

法源寺的历史和名称变更,可以由立在大雄宝殿前的几块碑记佐证。

石碑高大,碑文据说是雍正亲自撰写的,许多字已焕漫不清。

大意是说:弘扬佛教,追本溯源,就首先要抓住律学。

人们都认为戒律是法的结果,却不知他是法的源头,必须是心中的戒律而不是简单的行为上的戒律才能到法的源头,从而突出了法源寺作为佛教律宗寺庙的重要地位。

法源寺寺院规模宏大,结构严谨,采用中轴对称格局,六院七进,由南至北依次有山门、钟鼓楼、天王殿、大雄宝殿等建筑。

寺内花木幽雅,除苍松翠柏、银杏丁香外,还有元代白皮松、清代文官果,更有乾隆种植的两株西府海棠。

话说北京法源寺

话说北京法源寺

话说北京法源寺杨澄盛唐衰败的记录2000年春天,台湾著名作家李敖先生在狱中构思的长篇历史小说《北京法源寺》热卖。

其实,李敖并没有去过法源寺。

他说,小说需要一个空间上的实境,而选择法源寺是因为唐太宗时代的名字“悯忠寺”……很早以前,北京叫幽州。

幽,有深远僻静的意思,因为那时的政治中心在中原。

可北京的地势又特别重要,它历来是中原政权雄峙西北、扼守东南的北方重镇。

唐朝是中国人自诩的一个好朝代,建功立业的自然是“唐太宗”李世民。

贞观十九年(645年),唐太宗李世民为实现跨海征东的宿愿,亲督大军在幽州蓟城东南郊誓师,大飨六军,决心和声势都很大。

四月,一路人马从莱州(山东掖县)登船跨海直抵平壤;主力军由李世民亲自率领从陆路进军辽东。

事态并不像李世民想得那么顺利,唐军一进辽东就遭遇高丽军民的顽强抵抗,他们固守城池、坚壁清野,与唐军僵持达4个多月。

迫于粮尽天寒,将士伤亡惨重,李世民只得罢兵,悻悻而还。

去时春草青青,归来白雪皑皑。

回到幽州蓟城慷慨誓师的旧地,唐太宗李世民百感交集。

他“深悯忠义之士殁于戎事”,为了给牺牲的将士荐福,安抚他们的亲属,他下诏在这个誓师东征的地方建一座寺庙,超度亡魂。

他要结结实实地记住这个教训。

寺还没有建成,太宗就撒手去世了。

他的儿子高宗李治继位后,在上元二年(675年)再次颁诏建寺,直到武则天登基,又一次颁诏,寺庙才最后建成。

这一年是武后万岁通天元年(696年)。

一座深悯忠义的皇家寺庙,前前后后经过两帝一后的多次下诏,历经51年才建成!这内中的变故可想而知,这让人不能不看到辉煌的“贞观之治”的另一面。

庙,建成了,何以名之呢?则天皇帝“追感二帝先志,起是道场,以‘悯忠’为额。

”这还真是一个不循旧规,不落俗套,一语破的的好名字。

“悯忠”是个胜利者的悲剧。

好比一个刚出生的孩子,法源寺从一开头,就沉浸在深厚的悲壮氛围中。

悯忠寺宏伟壮观。

内中以高大的悯忠阁最为突出,它体现了建造者的初衷。

当时就有:“悯忠高阁,去天一握”的民谚。

北京法源寺话剧剧本资料

北京法源寺话剧剧本资料

北京法源寺话剧剧本北京法源寺话剧剧本★★第一幕★★开幕时,外面远处有钟声。

青年人开始走到舞台左前方,面向观众。

同时,和尚从后面走出,好奇地望着青年人。

最后,青年人转过身来,他发现了和尚。

青年人向和尚回报了笑容,和尚双手合十,青年人也合十为礼。

康有为(举起右臂,指向前方):法师认为,是法源寺的名字好呢,还是悯忠寺好呢?佘法师(顺口回答):“从对人的意义说,是法源寺好;从对鬼的意义说,是悯忠寺好;从对出家人的意义说,两个都好。

”(青年人会心地一笑,法师也笑着。

)康有为:我还是觉得悯忠寺好,因为人早晚都要变成鬼的。

佘法师:寺庙的用意并不完全为了超度死者,也是为了觉悟生者。

康有为:但是悯忠寺盖的时候,却是为了超度死者。

佘法师:唐太宗做这些也未尝不是给生者看。

康有为(摇头):可是唐太宗杀了他弟弟,又霸占了弟媳妇。

这难道不是一种伪善吗?佘法师(微笑):判定善的真伪不可能那么纯粹,要从他做出来的看。

唐太宗肯修建悯忠寺,是种善因,应该是值得肯定的。

康有为(点头):照法师这么说来,盖了这么个大庙都不算是善行,只算是善因,那怎么才算是善行?佘法师:这要看对谁来说。

如果一个人有一两黄金,他捐出九厘盖庙,哪怕只能盖一砖一瓦,这是善行;如果另一个人有十万两黄金,他出一千两盖了整个的庙,他的善行,比起来像善因,很难算是善行。

”康有为(略带惊讶):“法师这一番话,我很佩服,可是你的见解太不唯心了,佛教是讲唯心的,你说的这些话不像是出家人的口气。

敢问佘法师你到底是什么样的人呢?佘法师笑了,不答,合十为礼。

谈到这里,一个小和尚走了过来,只有十五六岁。

小和尚(向佘法师合十为礼):师父,万佛寺的主持说要为宫里李总管的母亲做佛事,想请师父走一趟,替他们捧捧场。

我就说,师傅有佛事要做,走不开。

佘法师(点头):你答得很好。

小和尚(为难):可是他说要见你。

佘法师(微笑):普净,你自然有办法。

去吧!小和尚面露了慧黠的笑,向青年人也打个招呼,转身走了。

法源寺,北京城内历史最悠久的古刹

法源寺,北京城内历史最悠久的古刹

年 ) ,下诏 为袁 崇焕 冤 案平 反 ,真 相才 算大 白于天 下。
袁 崇焕 ,广东东 莞人 ,明万历年 间
中进 士。天 启二年 ( 1 6 2 2年 ) 因 后 金 屡

看君 臣相戮 ,看英烈 受辱 ,看尽 了人性 的卑劣和 高贵 。往 事灰 飞烟灭 ,惟 有无 尽 沧桑的古寺依 I 1 3。
都( 北京 ) 。 囚居于法源寺 内继续 坐
观天 。辽帝耶律 延禧 也被 囚禁在此 。
示 出非 凡 的 军事
才 能 。 崇 祯 元 年
维普资讯
法源寺有名 , 不仅是它历 史最悠久 , 还 因为它 的建 筑透 出的那份 古拙 之美。
法源寺现 有的主要建筑 大 多为明清 时重建 。寺 内从 南至 北共 分六进 院落。山 门内钟 鼓楼后 ,依次是 天王殿 、 大雄 宝殿 、悯忠 台、毗 卢殿 、观 音殿 ,最后
帅,拘捕袁 崇焕 ,于崇祯 二年 ( 1 6 2 5 年) 九月初七寸磔 ( 凌迟 ) 袁 崇焕 于西市 ( 明
i 天道好还 ,史思明竟又被他的儿子史朝
杀死 !如今 ,两座十丈高塔 早已在 岁月 I 湮灭 ,只 留下一块 < 无垢净光宝塔颂 > 石还在 ,见证着那段疯狂的历史 ,也成 北京市内现存惟一完整的唐碑 。
1 5 5 年 后 ,直 到 清 乾 隆 四 十九 年 ( 1 7 8 4
海真源 匾额 , 悬于大雄宝殿 门楣至 今。
就是这 样 ,法源 寺在深 沉 的悲 悯 中 封 存 了干载 往 事 。 古寺 不 言 ,静 看 1 0
万忠魂枉 死 , 看朝 代更迭 , 看 父 子反 目 ,
时刑 场 ) 。袁 崇焕 死 得十 分惨 烈 ,受蒙
蔽的京城 百姓 亦指忠 为奸 。竞 活食其血

众说纷纭《北京法源寺》

众说纷纭《北京法源寺》
众说纷纭 《 北京法源寺》
\ O p i n i o n s o n B e i j i n g F u a n s i
口伍夏绮
话剧 ( 《 北京法源寺》 ,此番载誉南下,在佳作迭出的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期 闻登
陆上海大剧 院,连演三天,一票难 求。与演 出盛况相 比,观众评价褒 贬不 一,尤其在 专业观众群里出现 了两极 化的评价。为此本刊采 集 了各方的声音 以记之,期待读者诸 君 能在众说纷 纭中对该剧有更深入理性 的认识。
话剧还是 “ 话磅剧”
— —
阳 光 以及 袁 世 凯 的 “ 粉 墨 ” 开场 , 皆与 戏 曲中 文武 老 生 、小 生 、略 带
丑 态 的 老 生 、娃 娃 生 及 白面花 脸 的
J/ J 、 姐
把D r a m a译成 话 剧 原是 时 代 局
性 等各方面 的揭示 皆是蜻 蜓点水、 浅尝辄止,虽激情有余却难言震撼。
疑 是 有 大 智 慧 的 ,正 如 剧 中谭 嗣 同 不 同,剧 中 “ 六 君 子 之 死 ” 竟 是
解析历史变革 中的复杂人性,同时
注入对 生死、 因果的 思考。然而,
所说 : “ 勘 破 生 老 病 死 , 勘 破 政 治 轻 灵 得 如 同 一 片 树 叶掉 落 。“ 我 们 棋 局 , 勘 破 历 史 千 载 … … ”整 部戏 死 了, 死 在 1 8 9 8年 清 新 的空 气 里 , 的历史视角 也因为这样 的 “ 勘破 ” 死在 了北京秋高气爽 的时节 。 ” 舞 而 显 得 从 容 、 温 情 脉 脉 。 创 作 者
这 样 的 高起 点并 未 给 我 带 来 预期 的 “ 精彩” ,由于原 著改编难 度较大, 该 剧 力 所 不逮 ,太 像 “ 话 ”剧 ,而

北京法源寺读后感

北京法源寺读后感

北京法源寺读后感北京法源寺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寺之一,也是佛教禅宗的发源地。

近日,我有幸参观了北京法源寺,并深受其独特魅力的吸引。

下面是我对于这次参观的读后感。

初次踏入法源寺,我被其庄严肃穆的氛围所折服。

整个寺庙由仿木纹大门、石庭院和诸多殿堂组成,建筑风格古朴典雅。

大门上方巍然悬挂着"法源寺"三个金字,以及龙凤凝立的雕塑。

这一切都彰显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进入寺内,我被漫步融入的五彩斑斓的和谐画面所震撼。

香火旺盛的大雄宝殿内,椭圆形的佛座上坐着肃穆庄严的释迦牟尼佛像,散发出令人敬畏的威严气势。

殿堂的四周繁花似锦,栩栩如生的壁画充满艺术感染力。

凝视着佛像,我不禁沉浸在宁静的氛围中,心灵得以净化。

在寺内,我还目睹了佛教法师们正在传承和弘扬佛教文化的情景。

法源寺内设有寺庙与学院两大部分,拥有一批颇具声望和影响力的学者和高僧。

他们为寺内的信众和游客提供佛学讲座和讲经活动,让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佛法的内涵与魅力。

这种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教学方式,真正做到了承载文化传统的历史责任。

游览法源寺的过程,也让我对佛教的教义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佛教信仰强调修行与追求心灵境界的升华,它提倡寻求内心的平静与宁静。

在人们纷繁杂乱的现实世界中,很多人对于真正的内心安宁常常有所渴望。

而佛法的智慧正是为人们指出了一条通向内心和谐的道路。

除此之外,法源寺还重视与社会的联系与交流,充分发挥了佛教文化在社会建设中的作用。

作为一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宗教寺庙,法源寺每年吸引着大量的游客前来参观,成为了中国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之一。

法源寺作为宗教文化的传承者和参与者,在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也展示出了佛教文化对于社会建设与心灵指引的重要性。

总的来说,北京法源寺是中国乃至整个东亚地区佛教文化的重要象征。

它不仅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寺,更是佛教文化的集大成者与传播者。

在这里,我感受到了古老而深邃的佛法智慧,也更加坚信它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北京法源寺

北京法源寺

北京法源寺作者:安琪来源:《南方》2008年第05期第一次去北京法源寺就觉得这里有着与其他寺庙不同的气息:清幽、阴冷、凛冽,有着一种死亡的凉意,站久了,竟然想要落泪。

我很纳闷,按理寺庙应该给人安宁祥和才对,可为什么在这里却反而有种明显的寒冷和不安?因为不爱查找资料,我并未对法源寺进行深入追踪。

在我看来,到一个地方旅游,如果仅仅依凭资料介绍,则它并不是自己的真实感受。

而那种一游完某地即赶紧上网把资料东拼西凑敷衍成文的方式,更不是我想要的。

我希望能在一个景点把自己参与进去的想法使我的写作处在被动的等待中。

直到李敖的《北京法源寺》出现,我知道,我找到了切入北京法源寺的点。

在写此文之前,我想先写写李敖经由《北京法源寺》一书给我留下的强烈印象,那就是,李敖真不是个浪得虚名的人。

在书中,李敖以北京法源寺为核心点,让袁崇焕、佘姓家人、康有为、谭嗣同、梁启超等英雄人物在此出场,并通过他们的口阐述了作者自己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思考。

是的,李敖迫不及待地在书中把自己的观点富于文采富于哲理地阐述出来。

他像在劝慰自己、鼓励自己、安抚自己,李敖一生狷狂,骂过人、反过“政府”、做过牢,却到老依旧保持着藐视天下的勇气。

也许有凡俗如我辈者,会把李敖归入匹夫之勇甚至小人之心地认为李敖成名的方式不过如此。

那么我要说,看看《北京法源寺》,你就会知道李敖为什么会如此目中无物了。

李敖在《北京法源寺》的行文慷慨而不失从容、雄辩而不失理性,完全没有港台文字惯有的腔调,这真令人刮目相看。

就我读过的文章而言,大陆的余秋雨与其有相似之处,但余文总有按捺不主的自炫,李文则无此陋习。

李敖在《北京法源寺》里传递给我们更多的是沉郁的英雄之气和壮志未酬身先死的质疑和自我解惑。

经由李敖《北京法源寺》,我知道了该寺本来就不是一座单纯用来求神拜佛的所在。

它始建于唐朝,初名悯忠寺,是唐太宗李世民为哀悼北征辽东的阵亡将士而建的。

唐太宗以此寄托自己决策失误而给将士们造成生命损失的哀思。

京城第一刹——法源寺

京城第一刹——法源寺

京城第一刹——法源寺清朝雍正皇帝赐名法源寺清朝立国后,清世祖延续明朝律宗制度,在法源寺增建了戒坛,传授戒法,以宣扬“诸恶莫做”和“众善奉行”的律宗教义对人民进行“治心”。

后来,康熙年间中又重修了藏经阁。

在1731年,清世宗雍正皇帝忽然想到了“崇福寺”这座忠烈祠,于是他下令大修崇福寺,并在1734年钦定崇福寺为专司戒事的皇家律宗寺院,赐名为“法源寺”。

他还请来江南宝华山永海福聚律师住持法源寺,从此法源寺成为北方佛教律宗传播的中心,长盛不衰。

1778年,乾隆皇帝亲自到此进香,他有感于法源寺悠久的历史,诏令再次整修。

大雄宝殿的重修历时两年,修成后十分雄伟庄严,简直气势非凡。

1780年,法源寺大修竣工后,乾隆皇帝又亲临法源寺,为法源寺亲书经文,还写下了诗句,:最古燕京寺,由来称悯忠。

并御书“法海真源”匾额赐寺,从此奠定了法源寺成为北京第一刹的地位。

“法海真源”匾后来一直悬挂在大雄宝殿上,其意义表露得很明白,即:千条万条戒律、刑律,都是“流”,内心存诚才是“源”。

从宗教本身的意义来讲,弘扬佛教,追本溯源,首先就要抓住律学,从而突出了法源寺作为佛教律宗寺庙的重要地位。

后来,随着法源寺的烟火繁盛,附近的人烟也更多了,同时在法源寺南边也出现了一些义地和荒冢。

许多外地来京者,有死在北京后不能归葬的,就都一一埋在这边了。

有的能归葬的,一般都先把棺材停在法源寺里的空房。

但有时候有的灵柩放了很久也没人再过问,法源寺的和尚们就只好就地处理,将其沦入荒冢了。

因此,“法源寺”的和尚,除了本身的出世修行外,他们还给人们生前解决人神问题和死后处理人鬼等问题。

清末维新志士谭嗣同和梁启超曾在法源寺邂逅后,两人随同学者康有为积极参与戊戌变法,直到变法失败,谭嗣同从容选择了就义。

在被捕前不久,谭嗣同还曾到法源寺一游。

1898年,著名的“戊戌六君子”中的谭嗣同等6人被杀后,其灵柩就曾停于法源寺的后房里。

在近现代以来,法源寺曾是北京城内最大的停灵寺院之一,还一度被军队占用过。

北京法源寺读后感范文

北京法源寺读后感范文

北京法源寺读后感范文北京法源寺读后感1《北京法源寺》以袁崇焕的死亡为序,以康有为访法源寺为始,以别法源寺为终。

北京法源寺,见证了几个朝代的衰亡。

这本书以法源寺为线索,记录了许多大人物的故事,这是一些悲剧的人物,为时代生,为时代死,与其说法源寺是佛寺,不如说是一个亡灵的超渡所。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谭嗣同的死。

以前读史书只知道,戊戌六君子,却不知者六君子中有人是被迫死,有人是不甘死,有人是淡定死。

而谭嗣同,便是后者,原以为是书生形象,却发现有了几分侠骨柔肠。

有心杀贼,无力回天。

死得其所,快哉!快哉!何等气概,才能在死前说出这番话,何等气概,才能在大义面前放下对妻子的小爱,对父母的小孝,对朋友的小义?然而,可能是因为时代的差距,读到文后,我还是无法理解他为何非死不可。

李敖先生的解读是,谭嗣同以自己的死来证明改良之路不通,而这种证明,需要鲜血。

可我不认同,的确,改革需要鲜血,可是,改革同样需要人才。

我想不通,我反而宁愿相信李敖先生在文中梁启超对谭嗣同的质疑,他质疑谭嗣同是为君而死,而不是为事而死。

我宁愿相信这个理由。

忠君在他们心中可能代表着守旧,这个他们中任何一个都不会承认的。

也许是时代的差距,我总觉得,有信仰的人,都是值得尊敬的。

不同不过是,有的人忠于君主,有的人忠于朋友,有的人忠于自己的国家,有的人忠于自己的人民,而这归于一句话就是,他们都忠于自己的信仰。

光绪是君,的确。

可是,在谭嗣同革命的岁月中,是光绪的开明和康有为的引导使得他改了方法,在一起奋斗的日子里,光绪信他,他也忠于光绪,这是君臣之义,同样,也是朋友之谊,承认为了心安而死,并没有什么不妥。

没有改良派的出现,光绪虽然毫无作为,但至少衣食无忧,不至于落得个囚禁瀛台,不明而亡。

光绪对他坦坦荡荡,他若逃走,便是树倒猢狲散,为人所不齿,在江湖中打滚了这么多年,有这么多侠义朋友的他,是断然做不出来的。

所以,从江湖的角度来说,他不可能逃;从君臣的角度来说,他也不可能逃;从朋友的角度来说,他更不可能逃。

佛教寺院:法源寺——北京城内现存历史最久的名刹

佛教寺院:法源寺——北京城内现存历史最久的名刹

法源寺位于北京市宣武区法源寺前街,是北京城内现存历史最久的名刹,为现今中国佛学院所在地。

1983年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

法源寺山门法源寺创建于唐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是唐太宗李世民(627—650年在位)为追荐东征阵亡将士兴建的,但未完成。

到唐武则天统治时的696年才建成,赐名"悯忠寺"。

后曾改名为"顺天寺"。

明朝时期曾名为"崇福寺""。

清朝雍正十一年(1733 年)重修,并赐名法源寺。

清朝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又重修整。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曾拨款对法源寺加以修整。

1956年在此创建了中国佛学院。

1963年亚洲十一个国家和地区的佛教徒会议也在此召开。

1980年,创办了"中国佛教图书文物馆",成为佛教文化和佛学研究的中心之一。

如今的法源寺,不仅是一座遐迩闻名的千年古刹,它还是中国汉传佛教的最高学府和佛教文物艺术展览中心,吸引着大量国内外的佛教学者和信徒前来参访、朝礼。

法源寺内花木幽雅,有许多苍松翠柏、银杏丁香,其中有元代白皮松、清代文官果,还有清朝乾隆皇帝种植的两株西府海棠。

因此,法源寺以丁香、海棠闻名。

法源寺占地面积6700平方米,建筑规模宏大,结构严谨,采用中轴对称格局,由南至北依次有山门、钟鼓楼、天王殿、大雄宝殿、悯忠台(又称念佛台)、净业堂、无量殿、大悲坛、藏经阁、大遍觉堂、东西廊庑等,共七进六院,布局严谨,宽阔庞大,还有许多历代相传的佛像、经书、石刻、碑记、经幢等历史文物。

是北京城内保存历史最为悠久的古寺庙建筑群。

藏经阁天王殿内正中供奉着明代制作的弥勒菩萨化身布袋和尚铜像,高1.l2米。

弥勒佛背后是勇猛威严的护法神韦驮坐像,明代铜铸高1.70米。

两侧是明代铜铸四大天王像,高 1.20米。

大雄宝殿正中供奉"华严三圣",既毗卢遮那佛、文殊和普贤菩萨像。

为明代制作,木胎贴金罩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话说北京法源寺杨澄盛唐衰败的记录2000年春天,台湾著名作家李敖先生在狱中构思的长篇历史小说《北京法源寺》热卖。

其实,李敖并没有去过法源寺。

他说,小说需要一个空间上的实境,而选择法源寺是因为唐太宗时代的名字“悯忠寺”……很早以前,北京叫幽州。

幽,有深远僻静的意思,因为那时的政治中心在中原。

可北京的地势又特别重要,它历来是中原政权雄峙西北、扼守东南的北方重镇。

唐朝是中国人自诩的一个好朝代,建功立业的自然是“唐太宗”李世民。

贞观十九年(645年),唐太宗李世民为实现跨海征东的宿愿,亲督大军在幽州蓟城东南郊誓师,大飨六军,决心和声势都很大。

四月,一路人马从莱州(山东掖县)登船跨海直抵平壤;主力军由李世民亲自率领从陆路进军辽东。

事态并不像李世民想得那么顺利,唐军一进辽东就遭遇高丽军民的顽强抵抗,他们固守城池、坚壁清野,与唐军僵持达4个多月。

迫于粮尽天寒,将士伤亡惨重,李世民只得罢兵,悻悻而还。

去时春草青青,归来白雪皑皑。

回到幽州蓟城慷慨誓师的旧地,唐太宗李世民百感交集。

他“深悯忠义之士殁于戎事”,为了给牺牲的将士荐福,安抚他们的亲属,他下诏在这个誓师东征的地方建一座寺庙,超度亡魂。

他要结结实实地记住这个教训。

寺还没有建成,太宗就撒手去世了。

他的儿子高宗李治继位后,在上元二年(675年)再次颁诏建寺,直到武则天登基,又一次颁诏,寺庙才最后建成。

这一年是武后万岁通天元年(696年)。

一座深悯忠义的皇家寺庙,前前后后经过两帝一后的多次下诏,历经51年才建成!这内中的变故可想而知,这让人不能不看到辉煌的“贞观之治”的另一面。

庙,建成了,何以名之呢?则天皇帝“追感二帝先志,起是道场,以‘悯忠’为额。

”这还真是一个不循旧规,不落俗套,一语破的的好名字。

“悯忠”是个胜利者的悲剧。

好比一个刚出生的孩子,法源寺从一开头,就沉浸在深厚的悲壮氛围中。

悯忠寺宏伟壮观。

内中以高大的悯忠阁最为突出,它体现了建造者的初衷。

当时就有:“悯忠高阁,去天一握”的民谚。

远远望去,那是一座矗立在蓝天白云里的丰碑,十分醒目提神。

它成为大唐北方军事重镇幽州蓟城的一个明显的标志。

然而料想不到的是重镇不防,危险就出在内部,出在朝廷信赖的重臣上。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驻守蓟城的范阳、平卢、河东三镇的节度使安禄山拥兵自主,起兵反唐,自称“大燕皇帝”。

他仿效太宗、高宗建造悯忠阁,也在悯忠寺东南隅建造了一座高达十丈的塔寺,自我标榜,与高阁争辉,希冀谋反成功,名扬千古。

谁料攻陷长安后,安禄山被他儿子安庆绪杀了。

不久,安庆绪又被他的部将史思明杀掉。

至德二年(757年)自以为得势的史思明又在悯忠寺的西南隅建造了一座高十丈的塔,取名“天垢净光宝塔”,专门请参军张不矜撰文、参军苏灵芝书写。

据说,史思明建塔立碑本来是为他的主子安禄山反唐称帝定都幽州祈福的,想投机取宠,不料事态突变,安禄山被杀,他只好降唐,赶紧找人磨改了刻好的碑文,佯称这塔是为唐肃宗李亨继位建造的。

不久他降而复叛,被他的儿子史朝义杀死,落了个和他主子安禄山一样的下场。

今天,高耸入云的悯忠阁不见了,阁东西的两座十丈高塔也不见了。

但那“无垢净光宝塔颂”的碑石还在。

历遭千余年劫难的石刻成了“安史之乱”十分难得的实物见证。

唐武宗李炎继位后,他一反唐初历代皇帝尊崇佛教广建寺院的风尚,痴迷道教,来了个兴道灭佛。

会昌五年(845年)他下令毁坏寺庙,强令僧尼还俗,掀起了一场全国范围的灭佛运动。

然而“幽燕八州,惟悯忠独存”,这个额外施恩的原因何在呢?这可能是碍着太宗高宗开国建业悯缅忠烈的一腔初衷吧。

然而躲了初一,躲不了十五。

人算不如天算。

唐僖宗李儇中和二年(882年),一场无情大火把个宏伟宽大的悯忠寺烧了个干干净净。

悯忠高阁没了,两座木塔也灰飞烟灭,地面上只余灰烬,所有的“高大”都消失了。

节度史李匡威可能是深感人世难测无以自保,他在就地重建寺院时,在大殿后面又新建了一座宽7间高3层的观音阁,内置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之像。

景福元年(892年)又把从废塔基中挖掘出来的佛舍利子埋在观音像前,可见当时已由“悯忠”转向“救苦救难”,寺中已把观音阁作为重点了。

失去的东西总让人恋恋不舍。

唐昭宗李晔乾宁四年(897年),节度使刘仁恭重建了悯忠寺内的高塔,远远望去寺庙又有了昔日的样子。

千年沧桑的见证宋辽金时期,辽王朝升幽州(北京)为陪都南京,称析津府,又叫燕京。

历代辽帝后都很热衷拜佛礼僧,大建寺庙,广招僧尼。

悯忠寺历史久,地位高,是南京最重要的寺庙之一。

辽帝后常在这里听经布道做法事,并对寺庙屡加修建。

辽世宗天禄四年(950)观音阁遭灾被毁。

穆宗应历五年(955)重修,但把三层改成二层。

圣宗统和11年(990)又兴建了释迦太子殿。

道宗清宁三年(1057)幽州发生大地震,全城破坏严重,寺中观音阁再次坍毁,辽帝当即下令很快修复。

值得一提的是,咸雍六年(1070),辽道宗耶律洪基下诏,赐名“大悯忠寺”。

一个大字,表明道宗有意与当时北宋的东京城中的“大相国寺”相提并论。

这是一种政治和心理上的比试,很有那个时代的特点。

据史料记载,唐末的东京大相国寺前为三门,中为佛殿,东西有塔院和禅院、律院,这布局和规模与大悯忠寺相同;而两寺的位置又都在都城的东南侧,面临大道;两寺又都是皇家寺院,地位重要;惟一不同的是,大悯忠寺还兼有接待北宋使臣来燕京公干参拜和下榻的宾馆职能。

这一方面可以想见当时寺院的高雅庄重,另一方面也可看出辽王朝借此引发宋使臣睹物思乡的别有用心。

辽道宗大安十年(1094)寺院进行了大规模的重修,把观音阁由二层恢复到初建时的三层,并把木塔改为砖塔。

时人笔记中说:“东西砖塔可高十丈,是安禄山史思明所造。

”这显然是旧景重现的复制品,而非原物。

重建的大悯忠寺又见证了历史的一幕。

1156年金海陵王完颜亮把俘获的宋钦宗赵桓等后妃宫人从荒凉的五国城押回中都,这时宋徽宗赵佶已死,辽国已亡。

完颜亮把钦宗赵桓和俘获的辽天祚帝耶律延禧等人一同囚禁在大悯忠寺中。

昔日辽帝迎纳北宋使臣的宾馆,今日成了拘押辽宋两个废帝的牢笼!一天,完颜亮命部将比赛马球,他命令两个废帝参加,年轻的赵桓文弱,不会骑马比赛,上阵不久即跌下战马,被践踏而死。

81岁高龄的耶律延禧体健善骑,企图纵马冲出重围逃命,结果被乱箭射死。

一场马球断送了辽宋两帝性命,结束了宋辽金相互勾结、彼此剿杀的一段历史。

完颜亮玩了一场死亡游戏,把宋辽两个王朝淘汰出局。

金王朝很重视本民族人才的培养与选拔,颁行女真大学、女真小学,设国子监、采取双轨制,开科取仕,分期举行女真进士和汉进士的考试,大定十三年(1113)大悯忠寺还做了一次女真人进士的考场,熙熙攘攘,很是兴盛,皇家寺院又成了女真举子跃入官场的龙门。

晨钟暮鼓,花木繁盛。

过了两年朝廷又拨钱重修了大殿和太子殿。

寺庙更辉煌了。

然而兴起于蒙古草原的“飓风”正以摧枯拉朽之势,动地而来。

1215年蒙古铁骑攻陷美丽的中都城,一场疯狂的烧杀劫掠、生灵涂炭、宫殿无存。

悯忠寺在城外东南郊,存毁未卜,不过从元末时人的诗文中还可以见到对双塔的观音阁的描述,大概那庙还在吧。

古刹多灾难。

明初,志书上说,“今寺与塔俱毁,遗址仅存”。

是战乱,是地震还是雷火把古庙毁了?不得而知,反正是“遗址仅存”。

当过和尚的太祖皇帝朱元璋自然推崇佛教,他的儿子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也必然要隆盛佛事。

但重建悯忠寺的事却一直拖到明英宗朱祁镇的正统三年(1438)由司礼太监宋文毅等巨阉牵头出资重建了寺院。

据现存寺内的碑文记载,这次重建工程浩大:“中建如来宝殿,前天王殿,后观音阁,及法堂、方丈、山门、伽蓝、祖师堂、东西两庑、钟鼓二楼、香积之厨、禅栖之所,次第完缮,以间计者凡一百四十……”以后又修建了大藏经阁。

对殿内“复雕塑佛菩萨像,庄严藻绘,视旧规盖有加焉”。

里里外外焕然一新,成了今天寺院的格局,英宗题名“崇福寺”。

还传旨把一部新刊印的大藏经赐给寺院,放在藏经阁中“永充供养,听所有僧官僧徒看诵赞扬,上为国家祝厘,下与民生祈福。

”(《敕谕敕赐崇福禅寺碑》)至今,这部珍贵的明刊大藏经还保存在法源寺的藏经阁中。

清世祖福临崇尚佛教,他说自己的前世就是个出家的和尚。

他曾在崇福寺内设诫坛。

康熙帝赐御书匾额:“觉路津梁”和“存诫”。

雍正皇帝不仅敬佛而且深识佛法。

雍正十一年(1735)他发帑重修寺庙,赐名“法源寺”,定为律宗寺庙。

他说:“朕惟如来演说经、律、论三藏,而律居其一;又说戒、定、慧三学,而戒居其先,亦如宗门有衣钵之传焉。

”(《御制法源寺碑文》)从此,在京城众多的寺庙中,法源寺成为少有的专司传戒授法的皇家古刹。

雍正的儿子乾隆更是崇佛有加。

乾隆四十三年(1778),乾隆皇帝亲临寺院,赐御书匾额“法海真源”,高悬大雄宝殿门楣。

还题诗一首:“最古燕京寺,由来称悯忠。

沧桑已阅久,因草率难穷。

名见‘法源称’,实看像教崇。

甲寅并雍正,戊戌葺乾隆。

是日落成庆,初春瞻礼躬。

所期资福力,寰宇屡绥丰。

”今天我们看到的法源寺,虽是明建清修不算十分稀奇,但那花木葱茏的庭院内收藏的文物和蓄藏的故事却是鲜有能比的。

法源寺的前三殿千年古刹兼具乾隆遗风的法源寺能在京城闹市中保存至今颇为不易。

然而造访这座宝刹却也不难。

出宣武门往南到菜市口,再进教子胡同往南到底,左拐进法源寺前街,即可在古朴的老北京民居中看到坐北朝南的古寺山门,门额大理石上镌刻着“法源寺”3个金字,熠熠生辉。

朱红山门为3座殿堂式建筑,3座门寓意三解脱,进此门即可解脱空、无相和无作,通达自在境界。

门前有一对威武石狮,衬托山门的肃穆庄严。

山门对面是一座大影壁,隔离民居,划出一方佛家净地。

走进山门,迎面而立的是天王殿,两侧的钟鼓楼掩映在苍松翠柏当中。

鼓楼前有一棵文官果树(又名文冠果)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树龄。

春天,文冠果树先开花后长叶,花瓣为白色,基部斑点由黄变红,果实可食。

因为它的花朵像古人束发的“冠”,得名“文冠”,好事者又谐为“文官”,惹得有心者想入非非,就连大画家罗聘也喟叹“花亦爱名官”。

殿前还有一棵元初种植的白皮松,一身虎皮,参天而立,算来有700多岁了。

殿前甬路上有一座铁香炉和两尊青铜狮。

都是雍正、乾隆时期的精品。

殿内正中供奉弥勒菩萨化身布袋和尚像。

五代梁时,明州奉化有个和尚大腹便便叫契此,他背个大布袋,笑口常开,自称是弥勒转世。

贞明三年(917)他坐化岳林寺磐石,临终偈语说:“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

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

”后来寺院一进门的天王殿里就供奉了这位“大肚能容、笑口常开”的弥勒佛。

这座佛像高1.12米,用金漆制作,为明代精品。

弥勒佛背后的韦陀是佛教中的护法真神。

他手捧降魔宝杵,一身金盔金甲,威武庄严。

这尊坐姿铜像高1.70米,铸于明代,工艺精细,神态凝重。

殿内两侧的四大天王像,原来是彩塑坐像。

现在的是4尊明代铜制站像,均高1.2米,是从原来北京大石桥胡同内的拈花寺移来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