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治性抑郁症发病机制

合集下载

难治性抑郁症的发病机制现状分析

难治性抑郁症的发病机制现状分析

难治性抑郁症的发病机制现状分析摘要】抑郁症是临床上出现机率较高的一种情感疾病,情况严重甚至会对患者正常学习、生活、工作产生消极影响,这种疾病产生的危害已经逐渐与癌症、心血管疾病等相提并论。

虽然目前临床上具备一些治疗药物,但治疗效果却不是非常理想,部分学者把无法获得理想疗的抑郁症划分在难治范围内,统称为难治性抑郁症。

本文结合笔者实践经验,探讨难治性抑郁症的发病机制,希望能够给予相关工作者一些借鉴或帮助,或者为该疾病的临床治疗奠定理论基础。

【关键词】难治性抑郁症发病机制探讨分析【中图分类号】R74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10-0053-021. 前言大量研究数据及资料显示,大约三成重度抑郁症患者使用相关药剂进行治疗完全没有反应,四成慢性患者反应缓慢,进而在疾病发展过程中逐渐转为难治性抑郁症。

目前难治性抑郁症定义没有获得统一,一般认为该疾病应该符合CCMD-3或ICD-10诊断要求,另外采用至少两种适宜量的抗抑郁药物进行为期6周治疗,疗效微弱甚至无效[1]。

难治性抑郁症的临床发病机制没有获得统一,大部分学者普遍认为其致病因素主要包括遗传、解剖构造异常、社会心理、生化、内分泌、免疫等内容。

2. 难治性抑郁症发病机制2.1 遗传因素在对抑郁症患者相关资料调查过程中存在40%~70%的遗传致病因素,抑郁症患者家族尤其是关系特别近的家属引发抑郁症的机率较高,且女性由于遗传而发生抑郁症的机率略高于男性。

有学者筛查不同种族寄养子与双生子的基因,发现5-羟色胺机制里存在一些不同基因, 5-HT2A受体在人类思想精神活动中占据重要地位,而这些基因的不同可能对中枢5-羟色胺体系产生负面影响,进而发展成为抑郁症[2]。

2.2 解剖构造异常因素首次引发抑郁症会降低乙酰天门冬氨酸肌酸含量,但海马体积没有发生改变,若疾病频繁复发则会出现海马体积缩减情况,患者行为情感、正常记忆等都受到阻碍,产生免疫作用逐渐增加抑郁症的治疗难度。

抑郁症的发病机制 科学解读

抑郁症的发病机制 科学解读

抑郁症的发病机制科学解读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其发病机制一直是科学研究的重点。

经过多年的研究,科学家们在抑郁症发病机制上取得了一定的突破。

本文将从神经生物学、心理学和环境因素等方面解读抑郁症的发病机制。

神经生物学方面的研究表明,抑郁症与特定脑区的异常活动有关。

例如,海马和前额叶皮质在抑郁症患者中表现出明显的功能减退。

海马是负责记忆和情绪调节的重要脑区,其功能减退可能导致抑郁症患者的记忆力下降和情绪波动。

脑干和杏仁核等脑区的异常活动也与抑郁症相关。

此外,神经递质在抑郁症发病机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血清素、多巴胺和过氧化氢等神经递质在抑郁症患者中分泌不足,导致神经传递物质的不平衡,使得大脑中的情绪调节系统紊乱。

这也解释了为何抑郁症患者常常情绪低落,丧失兴趣和乐趣。

心理学方面的研究揭示了个体的认知和情绪处理方式与抑郁症的发病有关。

抑郁症患者往往存在负性的思维方式,比如过度的自我评价和负面的解释方式。

他们可能对自己的缺点过度关注,对成功的解释更容易选择自责和否定。

这种负性思维会进一步加剧抑郁症的症状。

环境因素对抑郁症发病机制也有重要影响。

生活中的压力、社会关系和童年经历等都可以成为抑郁症的触发因素。

长期的压力和负性经历可能导致个体的心理承受能力下降,增加抑郁症的患病风险。

同时,遗传因素也在抑郁症的发病中发挥作用。

研究表明,遗传变异会影响抑郁症患者的神经传导途径,增加患病的概率。

总结起来,抑郁症的发病机制是一个复杂的多因素作用过程。

神经生物学的变化、个体的心理特征以及环境因素的综合作用导致了抑郁症的发展。

在治疗抑郁症的过程中,综合考虑这些因素,采用药物治疗、心理治疗以及建立良好的生活环境都是有效的方法。

为了更好地理解抑郁症的发病机制,科学家们仍在继续深入的研究。

希望通过不断的探索,能够找到更有效的治疗方法,帮助抑郁症患者早日摆脱困扰,重拾快乐的生活。

抑郁症的原因与发病机制

抑郁症的原因与发病机制

抑郁症的原因与发病机制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

了解抑郁症的原因与发病机制对于预防和治疗抑郁症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生物学和心理学两个方面探讨抑郁症的原因和发病机制。

一、生物学因素的影响1. 遗传因素抑郁症存在一定程度的遗传倾向,多个基因的相互作用与抑郁症的发病有关。

研究发现,一些基因与神经递质的合成和传导相关,当这些基因发生突变或变异时,可能导致脑内神经递质的不平衡,从而增加患抑郁症的风险。

2. 脑化学物质的异常抑郁症患者的脑内神经递质水平通常出现异常。

例如,血清素是一种重要的神经递质,与情绪调节密切相关。

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的血清素水平较低,而抗抑郁药物常通过增加血清素的浓度来缓解症状。

3. 神经回路的改变抑郁症会导致大脑中的神经回路发生改变,特别是与情绪调节相关的神经回路。

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的扣带回路和前额叶皮层等区域功能活动减退,而边缘系统和杏仁核等区域的功能活动增加,这可能导致情绪的负向调节和情绪记忆的扩大。

二、心理学因素的影响1. 儿童期的心理创伤儿童时期经历的心理创伤,如家庭暴力、虐待等,容易使儿童产生负性的认知和情绪体验,进而增加患抑郁症的风险。

儿童期的心理创伤可能改变个体大脑结构与功能,对情绪调节和应对能力造成损害。

2. 应激事件生活中的应激事件,如失业、离婚、亲友离世等,都可能触发抑郁症的发病。

应激事件会引起患者情绪的剧烈波动,使其对环境产生消极的认知和情感,加重抑郁症状。

3. 自我认知与社会支持个体的自我认知方式和社会支持状况对抑郁症的发展和转归有重要影响。

抑郁症患者常出现自我否定、自责、无助等消极的认知方式,而积极的自我评价和社会支持能够缓解抑郁症症状,提升患者的心理健康。

综上所述,抑郁症的原因与发病机制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生物学因素包括遗传因素、脑化学物质异常和神经回路的改变;而心理学因素则包括儿童期心理创伤、应激事件以及自我认知与社会支持。

抑郁症及其发病机制

抑郁症及其发病机制

抑郁症及其发病机制抑郁症是一种常见而严重的心理疾病,其主要特征是持续的低落情绪、失去兴趣和乐趣,以及丧失能力执行日常活动的能力。

抑郁症对个人和社会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本文将探讨抑郁症的发病机制。

一、遗传因素研究表明,遗传因素在抑郁症的发病中起到重要作用。

家族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的直系亲属患病风险较一般人群更高。

基因突变和遗传变异可能对神经传导物质的调节、脑区功能异常以及情绪调节相关基因的表达等方面产生影响,从而增加抑郁症的发病风险。

二、神经递质失衡神经递质在调节情绪和心理行为中起着重要作用。

抑郁症患者常常存在着神经递质失衡,特别是血清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的水平降低。

血清素是一种与情绪调节紧密相关的神经递质,其降低可能导致情绪低落、疲劳和焦虑等症状。

去甲肾上腺素参与调节注意力、情绪和压力反应,其减少可导致抑郁症的出现。

三、脑区功能异常抑郁症患者的脑区功能存在异常。

神经影像学研究表明,患有抑郁症的人脑中负责情绪加工的扣带回、背外侧前额叶皮层以及杏仁核等脑区的功能活动异常。

这些异常可能与患者对情绪刺激的处理方式有关,进一步加重了抑郁症状。

四、炎症反应近年来的研究发现,身体炎症反应与抑郁症发病风险增加有关。

慢性炎症可能导致神经递质的不平衡,影响脑区的功能以及神经可塑性的改变,从而增加抑郁症的发病风险。

抗炎药物及免疫系统调节剂的研究也支持了炎症与抑郁症的关联性。

五、心理社会因素除了生理因素外,心理社会因素也在抑郁症的发病中起到重要作用。

压力、创伤和不良的人际关系等因素都可能增加抑郁症的患病风险。

负面的心理应对机制以及对挫折和困境的无助感可能进一步导致抑郁情绪的出现和持续。

六、治疗针对抑郁症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

抗抑郁药物可调节神经递质的平衡,改善抑郁症状。

心理治疗包括认知行为疗法、人际关系治疗和心理动力治疗等。

这些治疗方法可以帮助患者理解和改变负面思维模式,提高自我认知和情感管理能力。

结论抑郁症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疾病,其发病机制涉及遗传、生物化学、神经递质失衡、脑区功能异常、炎症反应以及心理社会因素等多个方面。

抑郁症原因与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抑郁症原因与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抑郁症原因与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其对个体和社会的负面影响日益突显。

许多研究致力于探索抑郁症的原因和发病机制,以便更好地预防和治疗这一疾病。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论述抑郁症的原因与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1. 生物学因素生物学因素是导致抑郁症的重要原因之一。

神经递质的不平衡是常见的生物学因素。

例如,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的5-羟色胺水平较低,而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的水平增加。

遗传因素也被证明在抑郁症的发病机制中起到一定作用。

2. 心理社会因素心理和社会因素对抑郁症的发病机制也有着重要影响。

个体的心理特征、人际关系、应激事件和心理创伤等都可能成为抑郁症的原因。

例如,负性思维方式和低自尊心是心理因素中的重要因素。

3. 早期生活经历早期生活经历在抑郁症的形成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研究发现,儿童时期的虐待和忽视等不良经历会增加患抑郁症的风险。

早期生活经历对于个体的心理和生理发展产生长期影响,增加了患抑郁症的可能性。

4. 炎症反应近年来,炎症反应被认为是导致抑郁症的重要机制之一。

研究发现,患有抑郁症的患者常伴随着机体炎症反应的增加。

炎症介质和免疫细胞等在发病机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5. 神经生理学改变抑郁症患者的大脑结构和功能存在一定的异常。

脑影像学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的前额叶皮层和海马体等脑区存在异常变化,这些异常变化与抑郁症的症状和严重程度有关。

神经调控系统的紊乱也在抑郁症的发病机制中起到关键作用。

6. 遗传因素遗传因素在抑郁症的发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研究表明,家族聚集现象明显,有一定遗传风险。

基因组广泛关联研究已经鉴定出多个与抑郁症相关的基因,这些基因与神经递质的信号传递、神经发育等相关。

综上所述,抑郁症的原因与发病机制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生物学、心理社会、早期生活经历、炎症反应、神经生理学改变和遗传因素等多个因素共同导致抑郁症的发生。

未来的研究还需进一步深入探索,以推动抑郁症的预防和治疗。

难治性抑郁症的炎症机制研究进展

难治性抑郁症的炎症机制研究进展

·综述·难治性抑郁症的炎症机制研究进展陈刚,郑直,袁勇贵摘要: 临床治疗表明经典的单胺类抗抑郁药对难治性抑郁症(TRD)基本无效,这与TRD的定义不明确以及发病机制不清楚有关。

目前的研究表明炎症与TRD的发病密切相关,炎症可以从中枢5 羟色胺(5 HT)系统、下丘脑 垂体 肾上腺(HPA)轴、氧化应激、谷氨酸能系统、神经营养因子(BDNF)等多个途径导致TRD的发生。

本文综述了TRD炎症相关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 难治性抑郁症; 炎症; 机制中图分类号: R749 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 3220(2023)03 0242 04Researchprogressoninflammatorymechanismoftreat resistantdepression CHENGang,ZHENZhi,YUANYong gui.DepartmentofPsychosomaticsandPsychiatry,ZhongDaHospital,InstituteofPsychosomatics,SchoolofMedical,SoutheastUniversity,Nanjing210009,ChinaAbstract:ClinicaltreatmentshowsthatclassicmonoamineantidepressantsarebasicallyineffectiveagainstTreatment ResistantDepression(TRD),whichisrelatedtotheuncleardefinitionofTRDandunclearpathogen esis.CurrentresearchshowsthatinflammationiscloselyrelatedtothepathogenesisofTRD.InflammationcanleadtoTRDthroughmultiplepathways,suchascentralserotonin(5 HT)system,hypothalamicpituitaryadrenal(HPA)axis,oxidativestress,glutamatergicsystemandneurotrophicfactor(BDNF).Thispaperreviewsthere searchprogressofinflammationrelatedpathogenesisofTRD.Keywords: treatment resistantdepression; inflammation; mechanism作者单位:210009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心身医学科(陈刚,袁勇贵);淮安市第三人民医院(陈刚,郑直)通信作者:袁勇贵,E Mail:yygylh2000@sina.comDOI:10.3969/j.issn.1005 3220.2023.03.019 抑郁症(majordepressiondisorder,MDD)是一种致残性疾病,常反复发作,发作间歇期恢复不完全,会造成持续的心理和社会功能损害。

抑郁症的发病机制

抑郁症的发病机制

抑郁症的发病机制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影响患者的情绪、思维和行为。

其发病机制涉及多个方面,包括遗传因素、神经递质失调、心理社会因素、脑区功能异常、细胞因子和炎性反应、神经可塑性和再生以及神经免疫和感染等。

本文将逐一介绍这些方面的研究进展。

1. 遗传因素抑郁症的发病与遗传因素密切相关。

多项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家族中患病率较高,提示遗传因素在抑郁症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发现,多个基因位点与抑郁症发病风险相关,如SLC6A4、BDNF、DRD2等。

此外,染色体异常也可能导致抑郁症发病风险增加,如脆性X综合征、威廉姆斯综合征等。

2. 神经递质失调神经递质是神经元之间传递信息的物质,抑郁症患者体内多种神经递质失调。

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存在5-羟色胺(5-HT)、去甲肾上腺素(NE)和多巴胺(DA)等神经递质功能的异常。

5-HT功能降低与抑郁症状的发生密切相关,抗抑郁药物通过提高5-HT功能而发挥治疗作用。

NE和DA系统异常也被认为与抑郁症的发病有关,但具体机制尚不清楚。

3. 心理社会因素心理社会因素在抑郁症的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

研究发现,慢性应激、家庭暴力、工作压力、人际关系紧张等心理社会因素可能导致抑郁症发病风险增加。

心理社会因素通过影响个体的心理生理反应、社会适应和行为模式等,参与抑郁症的发病过程。

4. 脑区功能异常抑郁症患者存在多个脑区功能的异常。

研究发现,前额叶、边缘系统和岛叶等脑区与抑郁症的发病有关。

前额叶与认知功能有关,抑郁症患者存在前额叶神经元活性的降低,导致认知功能受损。

边缘系统与情感调节有关,抑郁症患者存在边缘系统神经元活性的改变,导致情感调节障碍。

岛叶与感觉和情感有关,抑郁症患者存在岛叶功能异常,导致感觉和情感异常。

5. 细胞因子和炎性反应近年来研究发现,细胞因子和炎性反应在抑郁症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抑郁症患者体内存在多种细胞因子的异常表达,如IL-1β、IL-6和TNF-α等。

抑郁症的发病机制

抑郁症的发病机制

抑郁症的发病机制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其病因复杂多样。

本文将从神经生物学、心理学和环境因素等方面探讨抑郁症的发病机制。

一、神经生物学因素抑郁症的神经生物学因素主要包括神经递质的异常以及神经系统的变化。

1. 神经递质异常抑郁症患者常常存在神经递质异常,例如:5-羟色胺、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等的水平偏低。

这些神经递质在调节人体情绪、睡眠和食欲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当这些神经递质的水平不平衡时,就容易导致抑郁症的发生。

2. 神经系统变化抑郁症患者的脑部结构和功能存在一系列的变化。

例如,颞叶和前额叶皮层等部位的体积减小,海马和扣带回等区域的神经元数量减少。

此外,脑内炎症反应的增加也与抑郁症的发病机制密切相关。

二、心理学因素心理学因素对抑郁症的发病机制也有重要影响,其中包括认知因素和情绪因素。

1. 认知因素抑郁症患者常常存在认知偏差,如过度悲观、自卑、自责等。

他们可能对自己和周围事物的看法存在负面的扭曲,容易将不幸事件归咎于自己,从而陷入抑郁情绪。

2. 情绪因素情绪因素对于抑郁症的发病机制也有重要作用。

抑郁症患者常常表现出持续的悲伤、消沉、无助等情绪,失去了对生活的兴趣和愉悦感。

这种情绪的持续存在会对个体的心理状态和身体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三、环境因素环境因素对抑郁症的发病机制至关重要,其中包括遗传因素、生活事件和社会支持等因素。

1. 遗传因素遗传因素在抑郁症的发病机制中占有较大比例。

研究表明,抑郁症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家族史阳性的人患抑郁症的风险较高。

遗传因素可能与神经递质功能和脑结构的异常有关。

2. 生活事件生活事件的压力是导致抑郁症发生的重要因素。

例如,失业、离婚、丧失亲人等不良生活事件会导致个体情绪的负面变化,进而诱发抑郁症。

3. 社会支持社会支持对于预防和缓解抑郁症具有重要作用。

社会支持包括家庭支持、友情支持和专业支持等,可以减轻个体的心理压力,提高其应对困难的能力。

总结:综上所述,抑郁症的发病机制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神经生物学、心理学和环境因素等多个方面。

抑郁症的原因与发病机制的方式

抑郁症的原因与发病机制的方式

抑郁症的原因与发病机制的方式抑郁症是一种严重的情绪障碍,常表现为情绪低落、失去兴趣和快乐感、精力不足、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

尽管人们对抑郁症的认识越来越深入,但其具体的原因和发病机制仍然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抑郁症的原因和发病机制。

一、遗传因素的作用研究表明,遗传因素在抑郁症的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

家族史阳性的患者患抑郁症的风险明显高于一般人群。

基因与抑郁症的关联主要涉及与神经递质有关的基因,如5-羟色胺转运体基因、Bcl-2家族基因等。

这些基因的突变可能导致神经递质的代谢异常,从而诱发抑郁症。

二、环境因素的影响环境因素对于抑郁症的发病具有重要影响。

生活中的压力事件如失恋、失业、亲人去世等会增加患抑郁症的风险。

此外,童年时期的虐待、失去了父母的抚养等也是抑郁症发病的重要环境因素。

这些不利的生活事件与心理创伤会改变脑区的结构和功能,增加罹患抑郁症的可能性。

三、神经递质失衡假说神经递质失衡假说是解释抑郁症发病机制的常用模型之一。

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的脑内5-羟色胺、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等神经递质水平明显下降。

这种神经递质的失衡可能导致大脑区域功能异常,进而产生抑郁症状。

治疗抑郁症的药物也主要针对神经递质进行调节。

四、神经可塑性假说神经可塑性假说是近年来备受研究关注的抑郁症发病模型。

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的大脑神经可塑性减弱,即神经元之间的连接弱化。

而抗抑郁药物的治疗作用可能与促进神经可塑性有关。

通过提高神经元之间的连接强度,恢复大脑功能的正常活跃,从而改善抑郁症状。

五、炎症反应的参与最近的研究表明,炎症反应也与抑郁症的发病机制有关。

慢性炎症状态可以导致大脑神经递质失衡,并与抑郁症症状的严重程度相关。

免疫系统的异常激活可能诱发抑郁症。

六、神经网络的改变抑郁症患者的大脑神经网络连接模式与健康人群存在差异。

例如,患者的情绪调节网络中,负责压力应对的前额叶皮层和扣带回活动降低,凸显了情绪调节的障碍。

此外,认知控制网络和大脑奖赏系统的功能异常也与抑郁症密切相关。

抑郁症的原因及发病机制

抑郁症的原因及发病机制

抑郁症的原因及发病机制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具有情绪低落、兴趣减退、自我评价下降等主要症状。

研究表明,抑郁症的发病并非单一原因所致,而是由多种原因及复杂的发病机制共同作用引起的。

本文将从心理、生理和环境等方面,探讨抑郁症的原因及发病机制。

心理因素心理因素在抑郁症的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

人们面临的心理压力、情感困扰等问题会导致抑郁情绪的产生。

生活中的挫折、失去亲友、恋爱或婚姻问题的困扰等,都可能成为抑郁症的导火索。

此外,个体的性格特征、对外界事件的认知方式等也会影响抑郁症的形成。

例如,对负面事件持乐观态度的人可能更容易从困境中走出,而对同一事件持消极态度的人则更容易陷入抑郁状态。

生理因素抑郁症也与生理因素密切相关。

神经递质是人体神经系统中重要的化学物质,对情绪的调节起着重要作用。

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常常伴随着神经递质的不平衡,尤其是血清素、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等神经递质的异常水平。

这可能导致大脑区域功能的异常,从而影响情绪的调控。

此外,激素失衡、遗传因素以及某些疾病(如甲状腺功能减退、癫痫等)也与抑郁症的发病有关。

环境因素环境因素在抑郁症的产生中起着一定的作用。

家庭环境、社会支持系统的缺失、工作环境与压力等因素对抑郁症的形成和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研究发现,童年时期受到的虐待、疏忽、家庭不和、家庭成员的心理疾病等都与抑郁症有关。

此外,社会环境中的孤立、经济压力、人际关系的紧张等也是抑郁症的危险因素。

发病机制抑郁症的发病机制异常复杂,在遗传、神经生化、神经网络及认知等多个方面都存在变化。

遗传因素对抑郁症的发病起着重要作用,双生子和家系研究发现,抑郁症在亲属中具有较高的遗传性。

神经生化角度上,导致抑郁症的机制主要与神经递质的变化有关,比如血清素、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等神经递质的失衡。

神经网络与认知方面,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的大脑功能网络存在异常,包括前额叶皮层、杏仁核和扣带回等脑区的活动异常,这些变化可能导致了情绪异常和认知障碍。

抑郁症的发病机制是什么

抑郁症的发病机制是什么

抑郁症的发病机制是什么在当今社会,抑郁症似乎越来越常见,很多人深受其扰。

但抑郁症的发病机制究竟是什么呢?这是一个复杂且多因素交织的问题。

要了解抑郁症的发病机制,首先得从生物学因素说起。

神经递质的失衡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比如,血清素、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等神经递质,它们就像人体内的“信使”,负责传递神经信号。

当这些“信使”的传递出现问题,比如血清素水平降低,就可能导致情绪调节失常,使人更容易陷入抑郁状态。

大脑结构和功能的改变也是一个关键因素。

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的大脑某些区域,如海马体、前额叶皮质等,可能会出现体积缩小、神经细胞连接减少等情况。

海马体对于记忆和情绪调节非常重要,它的变化可能影响我们应对压力和处理情绪的能力。

前额叶皮质则负责决策、计划和情绪控制,其功能异常可能导致情绪调节失控。

遗传因素同样不容忽视。

如果家族中有抑郁症患者,那么其他人患上抑郁症的风险相对较高。

这并不意味着一定会遗传抑郁症,但遗传可能使个体具有对环境压力更敏感的特质,从而增加患病的可能性。

除了生物学因素,心理社会因素在抑郁症的发病中也起着重要作用。

重大的生活事件往往是导火索。

比如亲人的离世、失业、离婚、遭受暴力或虐待等,这些突如其来的打击可能超出了一个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导致其陷入深深的痛苦和绝望之中。

长期的慢性压力,如经济困难、工作压力过大、人际关系紧张等,也会逐渐侵蚀一个人的心理防线,使其更容易患上抑郁症。

不良的认知模式也是一个重要方面。

有些人总是倾向于对自己、对世界和未来持有消极的看法,这种消极的思维方式会影响他们对生活中事件的解读和应对方式。

比如,一次小小的失败可能被他们无限放大,认为自己一无是处,未来毫无希望。

性格因素也与抑郁症的发病有关。

过于内向、敏感、自卑、焦虑的性格特质,可能使人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更容易产生消极情绪,且难以有效地排解和应对。

另外,社会支持系统的缺乏也会增加患抑郁症的风险。

如果一个人在遇到困难时没有亲人、朋友的支持和理解,感到孤独和无助,就更容易陷入抑郁的泥沼。

难治性抑郁症1例报告

难治性抑郁症1例报告

难治性抑郁症1例报告抑郁症是一种严重的精神疾患,具有高患病率、高致残率、高自杀率的特点,严重影响着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虽然已经研制出不少抗抑郁药物,但是不少抑郁症患者经抗抑郁药物治疗后,抑郁症状仍然无法得到有效缓解,因而成为难治性抑郁症(treatment - resi stant depression,TRD)。

实践提示,难治性抑郁症(TRD)不仅发病率高,病程长,而且治疗效果不理想,多合并其他疾病。

因此,应当重视难治性抑郁症的治疗。

本文结合1例具体病例资料,总结一些诊疗体会,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依据。

标签:难治性抑郁症;病例报告Abstract:Depression is a serious mental illness,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igh incidence,high disability rate,high rate of Dutch act,seriously affect the patient’s health and quality of life.Although a lot of antidepressant drugs have been developed,but many patients with depression after drug treatment,symptoms of depression is still not been effectively alleviated,and thus become refractory depression(treatment - resi stantdepression,TRD).The practice indicated that the refractory depression (TRD)not only has a high incidence rate,long course of disease,and the treatment effect is not ideal,many complicated with other diseases.Therefore,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the treatment of refractory depression.In this paper,combined with the specific cases in 1 cases,summarize the experience of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some typical clinical or special cases,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clinical practice.Keywords:Refractory depression Case report判定患者是否患有难治性抑郁症的标准为:符合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疾病诊断与统计系统第四版(DSM-VI)或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抑郁发作的诊断标准,并且用现有的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化学结构的抗抑郁药,经足够剂量、足够疗程治疗(一般为6周及6周以上),无效或收效甚微者,即为难治性抑郁症。

抑郁症的发病机制

抑郁症的发病机制

抑郁症的发病机制目前缺乏针对抑郁症的实验室诊断指标,与其发病机制复杂及尚不明确有关。

近年来研究发现,抗抑郁疗法都与海马神经发生有关。

因此,海马神经发生为抑郁症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有效的作用靶点。

而海马神经发生受抑制在功能上主要与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ypothalamic-pituitary-adrenal, HPA)轴功能亢进、神经营养因子表达水平下降等方面有关,从而导致抑郁症发生。

1.海马神经发生对抑郁症的调节作用(1)海马神经发生成年大脑中多能干细胞可以产生新神经元,这一过程被称为神经发生。

研究发现,海马神经发生即海马齿状回(dentate gyrus,DG)的颗粒下层(subgranular zone, SGZ)神经元迁移到齿状回颗粒层并最终发育成成熟的颗粒神经元。

在成年大鼠海马的齿状回,每天产生数以千计新的颗粒细胞,这些新的神经元在海马功能中起重要作用。

尤其是这些新的、成年时产生的颗粒细胞对调节情绪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海马神经发生对抑郁症的调节作用临床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磁共振成像技术或神经学解剖发现,海马体积减少或萎缩,可能与海马神经发生受抑制有关。

海马神经发生是抗抑郁治疗的目标。

虽然目前尚不可能利用实时成像技术来追踪人类神经发生水平,但动物模型研究证实,海马神经发生减少导致动物出现抑郁行为,使用抗抑郁治疗可增强成年动物海马神经发生同时产生抗抑郁行为。

综上所述,抑制海马神经发生可能导致或以某种方式参与抑郁症的发生发展。

2.HPA 轴对抑郁症的调节作用(1)HPA 轴在生理状态下的调节作用临床研究表明,HPA 轴是神经和行为对应激反应的关键系统。

HPA 轴由海马调节,海马不仅是应激损伤的敏感区,也是HPA轴的高位调节中枢,海马含有丰富的糖皮质激素受体(glucocorticoid receptor, GR),是 HPA 轴的负反馈调节的关键区域。

海马调节下丘脑室旁核(paraventricular nucleus, PVN)释放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orticotropin releasing hormone, CRH),然后CRH诱导垂体前叶(anterior pituitary gland)合成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drenocorticotropic hormone, ACTH),ACTH刺激肾上腺皮质(adrenal cortex)产生糖皮质激素(glucocorticoid, GC),并将其释放到血流中。

抑郁症的病因与发病机制课件

抑郁症的病因与发病机制课件

1.B 人际关系:抑郁症患者往往伴有社交障碍
,影响与家人、朋友和同事之间的关系。
1.C 自杀风险:抑郁症患者自杀率显著提高,对 社会和家庭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1.D 这些概述性的内容仅为课件的引入部分,后
续还需要详细阐述抑郁症的病因、发病机制 、诊断和治疗等方面的内容,以使学生更全 面、深入地理解抑郁症。
抑郁症的流行病学特征
01
高发病率
抑郁症在全球范围内都有较高的发病率,成为当前社会 最常见的心理障碍之一。
02
年龄与性别差异
女性比男性更易患抑郁症,且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 。
03
地域与文化因素
抑郁症的发病率和表现形式在不同地域和文化中可能存 在差异。
抑郁症的社会影响
1.A 经济负担:抑郁症导致患者的工作能力下降, 增加医疗和社会福利支出,给社会带来沉重经 济负担。
降低等。
心理社会因素
心理创伤
如童年期虐待、丧失亲人、离婚 等心理创伤事件,容易导致个体 产生无助感和绝望感,从而引发
抑郁症。
性格特点
性格内向、自卑、敏感、完美主义 等性格特点,使个体更容易陷入抑 郁情绪。
社会压力
长期面临工作压力、经济压力、人 际关系压力等社会压力,容易导致 个体心理失衡,诱发抑郁症。
其他因素
01
02
03
躯体疾病
某些躯体疾病,如脑卒中 、帕金森病、糖尿病等, 可能导致抑郁症的发生。
药物因素
某些药物(如激素类药物 、抗高血压药物等)长期 使用也可能导致抑郁症状 。
生活事件
如失业、失恋、退休等生 活事件,可能导致个体产 生强烈的挫败感和无助感 ,从而诱发抑郁症。
03 抑郁症的发病机制

抑郁症的发病机制和常见心理治疗途径

抑郁症的发病机制和常见心理治疗途径

抑郁症的发病机制和常见心理治疗途径患有抑郁症的人们常常感到情绪低落、失去兴趣和享乐,以及自我价值感下降等。

抑郁症是一种复杂而严重的心理障碍,对个体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功能造成了巨大影响。

了解抑郁症的发病机制以及常见的心理治疗途径对于帮助患者减轻痛苦和恢复正常生活至关重要。

一、发病机制1. 神经递质不平衡:抑郁症与神经递质异常有密切关系。

一些脑部区域中神经递质如血清素、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等的水平调节失衡,这导致了情绪调节障碍。

例如,血清素缺乏会引发负面情绪增加,并削弱人们应对压力的能力。

2. 遗传因素:遗传因素在抑郁症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

家族史阳性的人群患抑郁症的风险更高。

研究表明,与抑郁症相关的基因变异可能影响了大脑中与情绪调节有关的神经递质功能。

3. 压力和创伤:心理创伤和持久性压力是抑郁症的另一个重要发病机制。

人们面对生活中的负面事件、亲密关系问题、职业困境或失业等外界压力时,容易出现情绪低落,并患上抑郁症。

4. 认知偏差:抑郁症患者往往存在认知偏差,他们对于自身和世界的看法更加消极,过度解读负面信息。

这种认知偏差可能进一步导致情绪下降和问题抱怨,并阻碍了积极解决困难和应对挑战的能力。

二、常见心理治疗途径1. 认知行为治疗(CBT):认知行为治疗是最广泛应用于抑郁症的心理治疗方法之一。

它通过帮助患者意识到自己消极思考模式并改变这些思考模式来缓解症状。

CBT还包括行为活化,鼓励患者重新参与到有趣和有意义的活动中去。

2. 启发性治疗:启发性治疗是一种以患者自我探索、思考和洞察为基础的心理治疗方法。

通过与治疗师的对话,患者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明确情绪和需求,并找到解决困境的答案。

3. 人际心理治疗:人际心理治疗主要关注患者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和互动模式。

该治疗方法旨在帮助患者建立健康、支持性的人际关系,并学会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

4. 心理教育:心理教育是一项重要而常见的抑郁症辅助治疗手段。

难治性抑郁症的诊断与治疗

难治性抑郁症的诊断与治疗

抑郁症的药物治疗原则
诊断确切 全面考虑病人症状特点,个体化合
理用药
逐 步 滴 定 剂 量 , 采 用 最 小 有 效 剂
量——使不良反应最小,依从性最 好
小剂量疗效不佳时,根据不良反应
和耐受情况,增至足量(有效剂量 上限)并进行足疗程(>4~6周) 治疗
抑郁症的药物治疗原则
仍无效,可考虑换药:换用同类另一种或另一
• 难治性抑郁症的治疗策略(四)
– 针对原因制订治疗计划
– 情绪稳定剂 » 锂盐 » 抗癫痫药
– 甲状腺素 – 5-HT1A受体激动剂 – 新型抗精神病药 – 两种以上抗抑郁药联用
• 联合心理治疗
难治性抑郁症的治疗
• 难治性抑郁症的治疗策略(五)
– 难治性抑郁症的用药原则
• 首选:大剂量单一用药 • 改用同类或不同类型药物 • 合并用药:加强策略
2次以上(特别近5年有2次发作者); 青少年 发病,伴精神病性症状、病情严重、自 杀风险 大、有家族史者:至少维持2~3年
多次复发者:长期维持治疗
以急性期治疗量作为维持剂量,有效防止复发
新一代抗抑郁药可提高维持依从性
• 发作时间长或反复发作未能控制 • 症状特别严重 • EPQ 的 N 量表分高 • 低收入 • 老年 • 长期存在心理社会因素或有人格障碍 • 慢性躯体疾病
概述
• 关于抑郁症的不合理治疗
– 诊断错误 – 强调心因而拒绝用药
• 来自病人、家属、医生的错误观念 – 不正规用药
• 医生缺乏用药知识和经验,医生未对病人和家属进行教育
概述
• 难治性抑郁症的类型
– 不典型抑郁症
• 不完全符合重型抑郁诊断标准 • 症状不典型 • 混合状态 • 季节性抑郁 • 睡眠、食欲、性欲、体重增加 • 木僵、冲动攻击 • 忧郁型抑郁

抑郁症的免疫系统原因与发病机制探讨

抑郁症的免疫系统原因与发病机制探讨

抑郁症的免疫系统原因与发病机制探讨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它不仅影响着患者的心理健康,还会对身体的免疫系统产生一系列的影响。

本文将从免疫系统的角度来探讨抑郁症的发病机制,并分析与之相关的原因。

一、抑郁症与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抑郁症患者往往会出现免疫系统功能异常的情况。

研究表明,患有抑郁症的人体内炎症因子水平显著增加,而免疫细胞的活性则明显下降。

这意味着免疫系统的调节功能受到了紊乱,导致机体易受感染和疾病的侵袭。

二、免疫系统异常与抑郁症的关联1. 炎症因子的增加在抑郁症患者的血液中常常可以检测到多种炎症因子的增加,如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alpha(TNF-α)等。

这些炎症因子的增加会引发免疫系统的炎症反应,从而使机体处于一个免疫激活的状态。

2. 免疫细胞的异常抑郁症患者的免疫细胞活性较低,包括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和T细胞等。

这些免疫细胞的功能下降导致了抵抗病原微生物的能力降低,容易引发感染。

三、抑郁症发病机制的免疫系统解释1. 炎症假说炎症假说认为,抑郁症与机体炎症反应的失衡有关。

炎症反应的激活会导致炎症因子的释放增加,进而影响脑区域的功能,诱发抑郁症的发生。

2. 免疫神经调节失衡免疫系统和神经系统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

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的免疫细胞、神经递质和神经元之间的相互调节存在异常,这可能是抑郁症发病的一个关键机制。

四、免疫系统异常的原因1. 压力长期的精神和生理压力是抑郁症发病的重要原因,而免疫系统对压力有一定的敏感性。

压力可以导致免疫系统的活性发生变化,从而引发或加重抑郁症。

2. 遗传因素研究表明,抑郁症的发病风险与遗传因素密切相关。

一些基因变异与免疫系统的功能异常有关,可能增加了患抑郁症的风险。

3. 炎症疾病某些炎症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和炎症性肠病等,与抑郁症的发病风险增加有关。

这些炎症疾病会导致免疫系统长期处于激活状态,从而诱发抑郁症。

五、抑郁症的免疫系统治疗鉴于免疫系统在抑郁症发病中的重要作用,免疫系统的调节可能成为抑郁症治疗的新途径。

抑郁症的原因与发病机制解析

抑郁症的原因与发病机制解析

抑郁症的原因与发病机制解析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也是世界卫生组织认定的全球影响最大的疾病之一。

患者常常会出现情绪低落、对生活失去兴趣、自卑、焦虑等情绪和认知上的异常。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来解析抑郁症的原因与发病机制,以期对该疾病的认识有更深入的了解。

一、遗传因素抑郁症在家族中的聚集现象被广泛研究并得到验证,遗传因素在抑郁症的发生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研究发现,基因的变异会导致脑部结构、功能和神经递质系统的改变,从而增加了患抑郁症的风险。

此外,遗传因素还可能影响个体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增加其患抑郁症的可能性。

二、神经生物学因素神经递质是神经细胞之间进行信息传递的化学物质,其中,血清素和去甲肾上腺素被认为与抑郁症的发生密切相关。

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大脑中这两种神经递质的含量降低,导致神经传递系统的功能紊乱,从而出现抑郁症状。

三、心理社会因素心理社会因素是抑郁症发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生活压力是导致抑郁症的常见因素,比如工作压力、家庭问题、人际关系冲突等。

这些压力会导致个体心理负担过重,产生负面情绪,最终导致抑郁症的发生。

此外,童年时期的创伤经历、性别差异、社会支持缺失等心理社会因素也被认为与抑郁症的发生密切相关。

四、认知因素认知因素在抑郁症发病机制中也起到重要作用。

负性认知偏差是抑郁症患者普遍存在的心理特征,即对自己、他人和世界的观念存在负面偏差。

这种认知模式使得个体对事物持消极态度,容易陷入抑郁情绪。

此外,个体对负性事件的解释方式也影响了抑郁症的发生和持续,比如以个人责任解释失败、过度概括差错等。

五、生物心理社会模型生物心理社会模型是目前普遍认可的抑郁症发病模型。

该模型综合考虑了遗传、神经生物学、心理社会等多个因素对抑郁症发生的影响。

这种模型认为,个体的遗传背景决定了其易感性,生物学因素影响了神经递质系统的功能,而心理社会因素又进一步诱发和加重了抑郁症的症状。

综合来看,抑郁症是一个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疾病,要全面了解其原因与发病机制,必须考虑这些因素的相互影响。

分析难治性抑郁症社会心理危险因素与HPA、细胞免疫功能的相关性

分析难治性抑郁症社会心理危险因素与HPA、细胞免疫功能的相关性

分析难治性抑郁症社会心理危险因素与HPA、细胞免疫功能的相关性胡国儒【摘要】目的:调查分析临床中难治性抑郁症患者,其心理社会危险因素与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内分泌紊乱、细胞免疫调节功能障碍的相关性。

方法选取50例难治性抑郁症患者,将其作为研究组,选取50例正常人员,将其作为对照组;研究组患者应用丁螺环酮治疗,观察分析2组中患者在血清皮质醇、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2、IL-6以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变化。

结果研究组患者中,负性事件得分、家庭问题得分、工作学习问题得分、工作学习问题得分分别为(19.8±6.4)(、13.8±1.2)(、2.8±0.3)(、5.8±0.2);对照组分别为(10.6±2.2)(、10.7±0.2)(、1.2±0.4)、(1.5±0.4);研究组负性事件总分、社交及其他问题分量表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研究组患者HAMA总分、负性事件总分、HAMD总分分别为(16.92±2.6)(、7.8±1.7)(、9.9±1.2);对照组则分别为(32.42±2.2)(、4.2±0.8)(、10.024);研究组中,分别以HAMD、HAMA、IL-2、IL-6、TNF-α、皮质醇为应变量,进行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得出其之间存在相关性(R=0.764,R=0.698,R=0.581,R=0.801,R=0.799,R=0.495;P<0.05)。

研究组患者药物治疗后,体内皮质醇μg/L、细胞因子(IL-2、IL-6、TNF-α)ng/L水平降低,分别为(332.75±86.53)(、42.15±0.52)(、12.95±3.86)(、23.87±5.34);对照组分别为(305.71±83.53)(、40.21±0.75)(、9.36±1.73)(、21.16±1.2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抑郁症的发病机制神经递质的失衡假说

抑郁症的发病机制神经递质的失衡假说

抑郁症的发病机制神经递质的失衡假说抑郁症的发病机制:神经递质的失衡假说抑郁症是一种常见且严重的心理疾病,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的重大健康问题。

许多研究者对抑郁症的发病机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提出了不同的理论。

其中,神经递质的失衡假说是目前被广泛接受的一种理论,它认为抑郁症的发病与神经递质的异常水平有关。

神经递质是一种化学物质,它在神经细胞之间传递信号,并调节情绪、行为和认知功能。

常见的神经递质包括血清素、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等。

失衡假说认为,抑郁症的发生是由于这些神经递质的水平异常引起的。

研究表明,抑郁症患者体内的血清素水平常常显著降低。

血清素是一种调节情绪和睡眠的神经递质,其不足会导致情绪低落、睡眠障碍等抑郁症的症状。

此外,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等神经递质的异常水平也与抑郁症的发病相关。

多巴胺不足会引发对奖励和愉悦反应的缺乏,而去甲肾上腺素不足则会导致疲劳和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

神经递质失衡可能与抑郁症的多种危险因素相关。

遗传因素是抑郁症的重要风险因素之一,研究发现,一些与神经递质有关的基因突变会增加抑郁症的患病风险。

此外,环境因素如慢性应激、药物滥用和社会压力等也可能导致神经递质的异常分泌,从而增加抑郁症的发生风险。

虽然神经递质的失衡假说在抑郁症的发病机制中具有重要作用,但它并不能解释抑郁症的所有病理变化。

其他理论如神经激素假说和神经可塑性假说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抑郁症的发生。

神经激素假说认为,抑郁症患者体内的肾上腺皮质激素水平升高,导致大脑结构和功能的改变。

神经可塑性假说则认为,抑郁症的发生与神经元连接的可塑性减弱有关。

综上所述,神经递质的失衡假说是目前对抑郁症发病机制的主要解释之一。

它认为抑郁症与神经递质如血清素、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等的异常水平有关。

虽然还有其他理论也在解释抑郁症的发病机制,但神经递质失衡假说的研究仍然持续进行,为抑郁症的治疗和预防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和新的治疗方法的开发。

未来的研究将进一步揭示抑郁症的发病机制,为人们提供更有效的防治手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难治性抑郁症的发病机制●约15%的抑郁症患者(约30%的重度抑郁症患者对原来的一系列抗抑郁剂治疗无反应,40%慢性抑郁症缺乏反应)最终转化为难治性抑郁症(treatment-resistantdepressionTRD)。

●TRD 的定义多种多样1995年1、对于剂量和疗程没有进行明确规定;2、认为同一作用机制内换药的效果比不同作用机制之间换药差, 但目前尚未得出一致性结论;3、其观点认为三环类药物优于SSRI 类药物、单胺氧化酶抑制剂优于三环类和SSRI 类太绝对;4、没有考虑增效及合并方案的应用。

TRD●1999年Souery 模式●如果用2种不同种类的抗抑郁药足量、足程(6-8周)治疗且依从性良好,病人依然无效称为难治性抑郁症;根据持续时间,又分为难治性抑郁(一年以内)及慢性难治性抑郁(一年以上)●2003年●麻省医院(MGH)这种方法考虑到了治疗失败次数和治疗方案的优化及强度, 但它不是把难治程度进行分层, 而是制定成了一个连续变量, 其评分与难治程度呈正比。

TRD●评价量表:目前有三种:医生评定的为the Antidepressant Treatment History Form;the Harvard Antidepressant Treatment History,自我评定的为麻省医院(MGH)Antidepressant Treatment Response Questionnaire (ATRQ)灵敏度75%,特异度100%。

但样本量少。

TRD发病机制●难治性抑郁症是当今精神医学界的重要难题之一,其致病机制尚不明确,目前普遍认为,生化、遗传、内分泌、免疫、心理社会因素及解剖结构异常等可能共同导致抑郁障碍。

单胺能假说●上个世纪50年代,临床偶然发现单胺类递质耗竭用药利血平在治疗高血压的同时会导致15%的病人出现抑郁症表现;而同样的,治疗肺结核的药物因为阻断单胺类递质的降解而改善了伴发抑郁症患者的抑郁心境。

单胺能假说●问题:●没有解决起效时间延迟(单胺类抗抑郁药物起效时间一般为2-4周)的问题。

●实验性耗竭单胺类递质并不能使健康志愿者产生抑郁样情绪●单胺递质耗竭或者功能低下可能是初始介导者和结果之一。

抗抑郁药物急性给药即刻增加突触间隙单胺类递质浓度,而后进一步从转录和翻译水平上对下游细胞和分子的可塑●性进行调节?单胺类在难治性抑郁症中的作用●大多数学者认为中枢单胺类递质如5- 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等特定神经递质的含量及其受体功能异常导致抑郁症发病,其中以5-HT 的作用最为明显。

●部分影像学观察,与第一次抑郁发作病人及正常对照组相比,难治性抑郁症患者在前额叶及前扣带回的背侧区域呈现更低的5-HT(2A) 受体结合率,差异有显著性。

而首次发作病人与对照组则无统计学差异。

单胺类在难治性抑郁症中的作用●NE 的作用与5-HT 密切相关,NE 能低下可引起精神运动性阻滞,从而影响5-HT 的摄取机制,5-HT 和NE的改变则可导致情感性精神障碍。

●多项证据表明DA 可能参与了使情绪紊乱的作用机制,且抗抑郁剂安非他酮就是DA 的选择性抑制剂,对5-HT和NE 的作用较小,提示DA 在抑郁症发病中的作用不应忽视。

动物研究还提示抑郁症患者DA 低下导致海马- 额叶皮质突触的可塑性受损,而出现认知功能损害。

单胺类在难治性抑郁症中的作用●利培酮合并氟西汀能促进DA 释放, 但对NE 水平没有影响。

●氯氮平合并氟西汀能增加NE 的释放。

●奥氮平合并氟西汀能同时增加这两种神经递质的释放。

●奥氮平合并舍曲林对DA 及NE 的影响则较小。

氨基酸递质失衡假说●谷氨酸被发现在难治性抑郁症患者的额叶皮质是增多的。

临床试验提示,静脉给予亚麻醉剂量的氯胺酮(非选择性NMDA受体拮抗剂)对难治性抑郁患者可以产生快速(2小时)但是短暂的抗抑郁效应,这一结果提示干预谷氨酸活性能够改善抑郁症状。

但因为它拟精神病的作用很难长期使用。

●动物实验也证实氯胺酮能够缩短实验动物强迫游泳的不动时间。

●但是对于氯胺酮的具体抗抑郁作用的机制目前仍不清楚,可能与AMPA介导的谷氨酸代谢或者升高BDNF表达等有关。

●一种选择性NMDA受体拮抗剂 eVT 101(针对难治性抑郁)被批准进入临床II期实验。

神经内分泌因素在难治性抑郁症中的作用●下丘脑- 垂体- 肾上腺轴HPA●下丘脑- 垂体-甲状腺轴HPT●下丘脑- 垂体-性腺轴HPG神经内分泌因素在难治性抑郁症中的作用●有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HPA 轴存在功能亢进,主要表现为ACTH 分泌增强以及促甲状腺释放激素(TRH)兴奋试验迟钝等。

外源性给予皮质酮引起抑郁样表现。

●Fraser 等通过监测血浆皮质醇含量及24h 尿17- 羟皮质类固醇的水平发现,抑郁症患者血浆皮质醇分泌过多,且分泌昼夜节律也有改变,提示患者可能有下丘脑- 垂体- 肾上腺HPA)功能障碍●在神经内分泌指标方面,难治性抑郁组同非难治性抑郁组比较,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难治性抑郁症患者的HPA 轴损害可能更加严重,主要是记忆和注意缺损。

丘脑下部- 垂体- 肾上腺轴(HPA)●海马体积缩小,垂体和肾上腺体积增大,使下丘脑一垂体一肾上腺轴对多种应激源的敏感性增加,从而导致下丘脑一垂体一肾上腺轴功能亢进,较高水平的皮质醇也可以选择性的损伤海马,使下丘脑-垂体一肾上腺轴的功能更加亢进;●同时海马也可抑制下丘脑一垂体一肾上腺轴的活性,并参与该轴应激反应的抑制调节。

●所以目前认为,脑海马的破坏和下丘脑一垂体一肾上腺轴的功能亢进互为因果关系。

丘脑下部- 垂体- 肾上腺轴(HPA)●根据这些情况,有学者提出了导致抑郁障碍的“5-HT- NE-HPA 轴链”的病理生理假说。

这个假说至少强调了以下几个问题:●①抑郁障碍的发生与多个病理生理环节有关,并非某个特定环节决定;●②治疗抑郁障碍也同样涉及到对于其病理生理各个环节的干预,而干预5-HT 或NE 等环节并非治疗抑郁障碍的唯一环节;●③由于研究结果提示H P A 轴活性改变对于中枢神经系统病理变化的重要影响,说明在抗抑郁的治疗中调整HPA 轴功能状态的重要性●④抗抑郁药物的遴选除了关注对于5-HT 以及NE 的功能外,降低HPA 轴的活性成为目前学界十分关注的又一个重要问题。

●目前已经有建议发展CRH 受体拮抗剂、ACTH 受体拮抗剂以及皮质醇合成抑制剂等方面的新型抗抑郁剂。

丘脑下部- 垂体- 肾上腺轴(HPA)●各种外界(如应激、精神刺激等)和内在因素(如遗传、个性因素以及对于生活事件的反应模式等)●中枢神经系统某些部位5-HT和NE 的相对缺乏或绝对的缺乏●HPA 轴活性过高●患者血中皮质醇的增高(脑海马内含有大量糖皮质激素的受体)●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毒性作用●中枢神经系统某些区域的神经元可塑性下降●神经元树突、轴突以及胞体的萎缩,其中海马、杏仁核以及前额叶皮质所受到的影响最为明显●认知功能受损、情绪低落、失眠等症状。

下丘脑- 垂体-甲状腺(HPT)轴●在情感性精神障碍的研究中, 较常见的是下丘脑- 垂体-甲状腺(HPT)轴活性降低。

●Nemeroff 发现,有8%~17%的抑郁症患者HPT 轴异常,表现为TSH 水平的升高;这个比例在正常人群中仅为5%。

●Kornstcin 等研究发现,52%的难治性抑郁症患者患有亚临床型甲状腺功能减退。

●印海翔等发现在难治性抑郁症患者中56.7%的患者出现甲状腺激素水平的异常,主要表现为TSH 上升,T3、T4、FT4 下降,说明这些患者存在甲状腺功能减退和HPT 轴的轻度异常。

●以上结果表明,甲状腺功能障碍与抑郁症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

下丘脑- 垂体-甲状腺(HPT)轴●部分抑郁障碍患者HPT 轴功能低下,并认为这种功能低下构成了抑郁障碍的又一个病理生理特征。

●这一点在甲减患者的迟钝、精神动力缺乏、情感低落以及整个代谢水平降低的表现中也能得到验证。

●同时,在精神科的临床工作中,对于部分患者给予甲状腺素治疗取得较好效果也说明这一问题。

因此,HPT轴的功能异常构成了对于部分抑郁障碍患者治疗困难的又一原因。

从临床综合征的诊断逐步过渡到病理生理诊断●HPA 轴抑郁的治疗:该类抑郁障碍主要特征为具有H P A 轴活性过度的证据,临床表现方面一般合并焦虑症状。

对于这类抑郁障碍患者的治疗目标应该是降低HPA轴的活性。

目前具有降低HPA轴活性的药物包括5- 羟色胺(5-HT)再摄取抑制剂(SSRI)类药物中的帕罗西汀、西酞普兰、舍曲林,同时也包括塞奈普汀以及阿米替林等药物。

此外,将来拟使用的作用于H P A 轴的抗抑郁剂还可能包括皮质醇合成抑制剂、垂体CRH受体拮抗剂、中枢G R 受体拮抗剂、CRH 分泌抑制剂等药物。

从临床综合征的诊断逐步过渡到病理生理诊断●HPT 轴抑郁的治疗:HPT 轴的抑郁应具有该轴功能明显低下的证据,临床表现除具有抑郁综合征的一般表现外,患者多表现为迟钝症状,如思维、行为的抑制以及精神动力缺乏等。

对于这类患者的主要治疗目标应该是提高HPT轴的活性。

具有这种特征的药物包括SSRI类药物中的氟西汀以及三环类抗抑郁剂中的丙咪嗪、氯丙咪嗪等从临床综合征的诊断逐步过渡到病理生理诊断●两个以上神经内分泌轴功能异常抑郁的治疗:由于涉及到两个或两个以上神经内分泌轴的异常,这类抑郁障碍无论是实验检查还是临床表现都更为复杂。

这类抑郁在开始治疗时其治疗难度就理应更高,5 羟色胺- 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类(SNRI)药物对于这类抑郁障碍似应成为首选。

其理由是该类药物具有对于中枢神经系统5-HT和NE 的双重作用,以往的荟萃分析也提示该类药物对于难治性抑郁障碍比其他各类抗抑郁剂具有更为确切的疗效。

免疫因素在难治性抑郁症中的作用●上个世纪70年代,首先在接受干扰素和IL-2治疗的病人身上观察到了抑郁样表现。

●上个世纪90年代在动物实验上发现了同样的现象,并由Smith首次提出抑郁症发生的巨噬细胞假说,认为巨噬细胞分泌过多的细胞因子,包括IL-1, TNF等与某些抑郁症的发生有关。

●因为细胞因子可以通过激发促皮质激素释放因子对HPA轴的活动产生调节。

免疫因素在难治性抑郁症中的作用●国外多位学者的研究显示抑郁症组血清IL-6 水平较正常人显著升高,说明抑郁症伴有单核巨噬细胞或淋巴细胞的激活,提示抑郁症伴有免疫激活的表现。

●国内谢光荣等研究结果显示血清IL-6 及TNF-α水平的改变与抑郁症发病之间密切相关,具体表现为这两个因子水平均与HAMD 总分及焦虑/ 躯体化、绝望感因子分存在明显正相关关系,其中IL-6 与睡眠障碍,TNF-α与阻滞因子分也呈显正相关。

●因此炎症细胞因子IL-6,TNF-α的血清浓度可以反映抑郁的严重程度以及部分症状群的严重程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