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古代汉语》教案

合集下载

[文学]古代汉语北师大精品课程

[文学]古代汉语北师大精品课程

一、之
“之”原是动词,当“往”、“到……去” 讲,如“将之荆……”(《贾谊论》),以后虚 化演变为代词和连词。
(一)代词“之”
分析代词从以下方面: 一是词性;如:《诗经》“之子于归”中, 指出“之”作代词。 二是指代、称代对象;如:《张释之传》 “张廷尉繇此天下称之”中,“之”指代张廷 尉。 三是在句中充当什么成份,即语法作用; 四是今译。
P331例18:“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 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不以木为之 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 粘,不可取。”(《梦溪笔谈·技艺》)
“不以木为之”是和前面的“用胶泥刻字” 相对成文的。“之”字称代的是前面所说的 “字”。
又如: “古今称苻坚得王猛于草茅之中,一朝尽 斥去其旧臣而与之谋。”(《贾谊论》)中, “之”代“王猛”。
“之”的称代作用,略同于现代汉语的 “他、她、它”,但又有区别(这是学 习“之”的重点与难点之一)。
代词“之”有两个主要的语法功能: 作宾浯。“之”既可作动词的宾语,也可 以作介词的宾语。如:P328①“张廷尉繇此天 下称之”(《张释之传》)、P328③“一时皆 慕与之交”(《柳子厚墓志铭》)。 作定语。如P328⑥“之子于归”(《诗·燕 燕》)。
二、通论课的内容
通论课的内容主要包括 1、语法:分实词、虚词、句子三大部分 内容。 2、文字:包括文字的产生、流变及文字 的结构,还包括古人对于汉字结构分析的“六 书”等理论等。它解决的是汉字的形体问题。 3、词汇:包括古今汉语词汇词义的演变、 引申及同义词的辨析、解释词义的方法等。
4、音韵:主要涉及古代汉语语音发展的 历史,古代的声母、韵部等的归纳探讨推测及 通过声音解释意义等内容。其中文字、音韵、 词汇这三方面内容和我国传统语言学(即“小 学”)中的文字、音韵、训诂大体相当。

古代汉语(北师大精品课程)41

古代汉语(北师大精品课程)41
为 政
《论语》
一、教学目标
在读懂经文和古注的基础上给它们标点; 参照古人的注释,用通顺的现代汉语对原典原 文进行翻译。巩固掌握古书的专门训释术语, 如“言”等;了解“集解”这种体例的特点以 及何晏《论语集解》的特定体例。
二、解题
集解——何晏《论语集解序》:“集诸家 之说,记其姓名,有不安(指注释不合理的) 者,颇(即稍稍地)为改易。”它也叫集注、 集传,是汇集众说的一种注释类型。它的特定 体例:把前人关于这本书的注释择善而从,且 标明是谁说的。若未说明是谁家之说,或标明 “一曰”的,就是集解者本人的注释。在集解 这种体例中,对同一个注释对象可能有两种或 两种以上不同的注释。对这些不同说法,首先 要辨明提出者,然后再对这些说法有所取舍。
分析
言——作为古书的训释术语,既可以解释 句子的言外之意,也可以解释句子本身的含义。 如:“孟武伯问孝”一章下的马融注说“言孝 子不妄为非,唯疾病然后使父母忧耳也的“言” 就是说的句子本身的含义。 父母唯其疾之忧——此句两说。一说:谓 “其”代父母,即关心父母健康。一说:谓 “其”指孝子。后一说较好。
马融——(79—166)东汉扶风茂陵人, 字季长。安帝时为校书郎中,桓帝时为南郡太 守,学生数千,卢植、郑玄皆出其门,是赵岐 的岳父。他著有《论语训说》。 民免而无耻——百姓可以苟且免罪,但无 羞耻之心。 格——何晏:正也。较抽象。杨伯峻: “归服”。《孟子· 离娄》:“唯大人为能格 君心之非。” 有耻且格——有了羞耻之心,且能自觉地 归于正道。
原文
子刑罚也。民免而无耻;孔安 国曰:苟免罪也。道之以德,苞氏曰:德,谓道德。齐之 以礼,有耻且格。”格者,正也。
分析
道之以政——用教令、法制引导百姓。 “道”和“导(導)”是一对古今字。 谓——古书注释术语,既可以解释词也可 以解释句子,在这里是解释词,指明词在句子 中的临时义、具体义、确定义。 齐之以刑——用刑罚使百姓的行为整齐规 范。齐:使…..齐,是使动用法。《说文解 字》:“齐,禾麦吐穗上平也。”

【古代汉语讲义@北师大】xueshenglunwen

【古代汉语讲义@北师大】xueshenglunwen

目录一、地域方言二、社会方言三、网络和短信语言(按理,网络语言也应归入社会方言,但因这部分文章较多,故单列一类)四、语言接触五、语言与文化六、语言规范七.修辞八、汉语史杨阳的作业无学号《简论当前语言现象》无作者《普通话的替代化》无作者《生活中的语言现现》曾文,无学号《说几个在网络和生活中经常看到的语言现象》刘小晔无学号一、地域方言 (4)从几部电视剧看陕西关中方言的发展现状 (4)从生活实例看普通话中的方言词 (8)方言词汇简析 (11)方言的魅力 (15)身边的东北方言 (17)试说“搞死了”、“愁死我了”和“晕死” (19)说说我的家乡话——兰州话 (22)俗词新探 (26)略说两岸用语的歧异问题 (29)生活中的语言现象 (32)二、变化中的社会语言 (35)从新鲜词汇浅谈当代大学生活 (35)内涵丰富的“替代词语” (38)日常生活中的佛教词汇 (42)一件小事有感 (44)由“占座”想到的 (46)............................................................................................................................................. 错误!未定义书签。

从网络语言看E时代的时代特征 (48)我们身边的语言现象 (52)关于网络言语现象 (55)关于网络语言调查报告 (58)汉语也疯狂 (60)日常生活中的语言问题 (63)手机短信 (64)网络用语的洪潮 (66)网络语言的时代 (68)网络语言随笔 (72)小议短信用语中的叹词用法 (75)一边搞怪,一边突破 (81)——谈时下网络语言的用词遣字 (81)有趣的语言现象 (86)──谈网络符号 (86)丰富多彩的语言文字现象 (88)说几个在网络和生活中经常看到的语言现象 (90)简论当前语言现象 (92)三、语言接触 (94)汉语中的“外来语” (94)浅谈“港台腔”的流行 (97)透视方言词汇融入普通话之现象 (100)“抓狂”的源流及传播 (102)普通话的替代化 (105)英语It type强调句与汉语表强调的 (108)含“是”和“的”的句型比较 (108)四、语言与文化 (117)关于谢谢使用范围的探讨 (117)汉语敬语知多少 (120)浅谈“没关系”、“不用谢”与“没事” (126)句子成分的缺省与“联想”空间 (128)起名的艺术 (131)浅谈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134)浅谈语言中的文化因素 (138)有关语言的随感两则 (141)语言中的禁忌 (143)中国现当代意义转变的七个称位 (145)汉语中的简称 (147)五、语言规范 (149)当今社会规范语言使用的做法及其反思 (149)六、修辞 (153)歌词中的语言现象 (153)论当下“冷”笑话风行的话语蕴籍 (159)浅谈广告语言 (164)七、汉语史 (167)古今汉语虚数词演变 (167)关于“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172)仁者乐山中“乐”的读音争辩问题 (174)浅说“小”的副词化现象 (179)“望文生义”导致成语意义的变化 (182)语言界的“风水轮流转” (185)——“小姐”的身份和地位和变迁 (185)预测“感同身受”的未来 (187)也谈“有”字的特殊用法 (188)一、地域方言从几部电视剧看陕西关中方言的发展现状周蕴嘉 04071190“钟楼长,鼓楼方,端对城墙;古阿房,夜未央,闲打打浪;大老碗,咥泡馍,关中豪爽;美成马,嫽得太,古韵秦腔。

北京师范大学《古代汉语》教案(王宁)

北京师范大学《古代汉语》教案(王宁)

北京师范大学《古代汉语》教案(王宁)-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古代汉语导言教学目标:讲解古代汉语课程的性质,介绍古代汉语课的学习对象和主要内容,明确学习本课程的目的、要求,提供一些可以借鉴的学习方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时数: 2 学时教学内容:一、古代汉语课的性质古代汉语是古代汉族人民所使用的语言,是和现代汉语相对而言的。

现代汉语是古代汉语的继续和发展。

古代汉语课的性质:( 1 )基础理论课——理论性(体现在通论);( 2 )工具课——实践性(体现在文献阅读)。

在本科学习中,二者是相融汇贯通的。

学习文选时要运用通论知论,学习通论时要结合文选语料。

二、古代汉语课的学习对象和内容古代汉语有两种书面语形式: (1) 文言文; (2) 古白话。

古代汉语课的学习对象是文言文,即以先秦口语为基础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

内容包括两大方面:( 1 )原始文献材料,即文选;( 2 )有关语言文字规律的理论,即通论。

上古汉语书面语言,是用汉字记录、保存下来的。

要读懂古汉语,首先遇到的是一个个的词,而词是用汉字记录的,所以,首先要通过汉字认识词。

词有音和义两部分。

汉字有形、音、义三部分。

形是书写形体;字音,也是单音词的音;字义,与词义关系密切。

因此首先就有了学习与此相应的汉字、音韵、词汇三部分理论知识的必要。

汉字部分:古人总结的“六书”就是关于汉字造字方法的理论,要了解造字的几种基本类型。

根据文字形体,按造字方法而推求它所记录的意义,就是“因形求义”。

汉字属表意文字系统,古文字的形体能够反映造字时的词义——本义;词的其它意义,又都跟本义有关系,是本义的引申——引申义。

字所记录的意义,如果找不到与本义的关系,那就是假借——假借义。

一个字记录意义过多,造出新字来分担其职能,就是分字分化——分化字。

音韵部分:如果文字用的是假借义,就要考求这个假借字记录的是哪个词,那就要根据声音的线索。

北京师范大学08汉语文化学院(古代汉语)

北京师范大学08汉语文化学院(古代汉语)

北京师范大学汉语文化学院古代汉语授课讲义对外汉语教学班次:2008基础强化班姓名:第一章语法第一节虚词(★★★:理解、掌握、运用、重点、难点、必考)一、之1、代词:人称代词相当于“他”:爱公孙段,欲立之相当于“你”: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相当于“我”:幸来告语之指事代词“这”:之二虫,又何如。

之子于归。

(这个姑娘出嫁了)2、连词:连接定语和中心语领有关系:以君之力,不能毁魁父之丘。

(这样的)同一关系:公输般为楚造云梯之械(这样的)。

修饰关系:此五霸之伐也。

连接的是主谓关系,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3、“之”字本意:动词“到(某地)去”:之次所旁丛祠中。

二、其1、代词代人:其妻归,告其妄代物:丘之小,不能一亩,可以笼而有之。

问其主,曰:“唐氏之弃地,货而不售。

”代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主谓结构的主语: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

2、语气词表示估计、推测的语气:民其无知也(百姓大概无知吧)表反问,相当于“岂”,可译为“难道”:一之为甚,其可再乎表示劝告、祁使、命令。

可译为“就”、“要”、“一定”等,或不译。

子其勉之,吾不复见子矣。

“其”字本意:箕三、是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可译作:“这/那”等,或将所代的对象译出来。

闻君行圣人之道,是亦圣人也。

(这)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和这个相反)天下皆是也(这样的)作指示代词:是岁大旱(这);居是邦也(这个)四、或1、代词只能做句子主语: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2、副词作状语,表示不敢肯定。

“大概、也许、可能”:迁于夏商,或数千岁。

公孙丑曰:“昔者辞以病,今日吊,或者不可乎?”3、连词位于句首,表示所连接的分句之间是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

或僧有所欲记录,当作数句留院中。

五、莫1、代词否定性无定代词,作主语: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天下莫不闻奏刀然,莫不中音(没有哪一个声音不符合节拍)人孰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没有比这更大的了)2、副词作状语,表示不施行或否定某种动作行为:民莫有斗心(老百姓没有抗争的决心)表示劝阻或禁止:愿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

北京师范大学古代汉语讲义

北京师范大学古代汉语讲义

第一部分古代汉语基础知识一、古代汉语常用工具书1字典辞书的编排:1)按部首和笔画排列。

2)按音序排列。

3)按号码排列。

2注音方式:1)直音:即用同音字注音。

2)反切:用两个汉字拼注一个汉字读音的注音方法。

其方法是:反切上字与被切字声母相同,下字与被切字韵母、声调相同。

如:“呼报反”,即用“呼”的声母h和“报”的韵母ao声调(ˋ)相拼,是“号”或“爱好”的“好”。

3)注音字母和拼音字母注音。

3释义方式:1)直训:也叫语词式。

它用一个词去解释另一个词。

如:元,始也。

2)描写:对被释对象的特征、形状、位置、作用等给予解释。

如:缶,瓦器,所以盛酒浆、秦人鼓之以节歌。

3)义界:也称为定义式。

如:斗,十升也。

4)譬况:即用人们熟知的事物去比方不熟悉的或难以解说的事物。

如:黑,火所熏之色也。

4常用工具书:1)《说文解字》简称《说文》,东汉许慎著。

是我国规存最早的字典。

全书分汉字为540部,开创了以部首统率汉字的字典编纂法,收字以小篆为主。

2)《康熙字典》:是清朝康熙49看开始编写的,参加编写的有张玉书、陈廷敬等三十人,于康熙55看编成。

这部字典按部首笔画的多少,把214个部首分别归入十二集中。

十二集以子丑寅卯等十二地支命名。

3)《汉语大字典》:是一部解释汉字形、音、义的大型语文工具书。

这部大字典是目前我国搜集汉字单字最多的字典,共收单字五万六千个左右。

4)《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北京大学中文系汉语专业等单位联合编写,1979年出版。

收古汉语常用字三千七百多个。

修订版于1993年问世。

5)《辞源》:专门为阅读古籍和古代文史研究使用的工具书。

6)《辞海》:是一部综合性的辞书。

所收对象除单字外,主要是语词、人物、著作、历史事件、古今地名、团体组织以及各学科名词术语等。

古语今语、古义今义并收。

7)《汉语大辞典》:由《汉语大辞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辞典》编纂处编纂。

1986年第一卷出版,1994年出版最后一卷。

全书十二卷,共收单字二1万二千个左右,词目约三十七万条,五千余万字。

古代汉语(北师大精品课程)15

古代汉语(北师大精品课程)15
第一章
语法
第二节
实词
一、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名词、动词、形容词、 数词四大古代汉语实词的语法功能,以及它们 之间的词类活用现象。重点是判断句、名词作 状语、动词的使动用法、被动句式。尤其是名 词作状语和被动句式。使学生能正确分析具体 文选中出现的实词的这些语法现象,尤其是词 类活用现象。
例如:
A、乡邻之生日蹙。(《捕蛇者说》)
B、于是与亮情好日密。(《三国志· 蜀
志· 诸葛亮传》)
3)“日”用在句首主语前,表示追溯过 去,有“从前”、“往日”的意思。
例如:
日臣之使于楚也,子重问晋国之勇。
(《左传· 成公十六年》)
古汉语中,名词作状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 当时形容词还不完善,于是借用某些名词修饰 动词,表达动作行为的某些特征,这实际可看 作一种修辞的需要。 无论是普通名词作状语还是“日”、 “月”、“岁”作状语所形成的状谓结构,都 跟主谓结构一样是“名+动(形)”,很容易 相混。所以必须从整个句子结构及前后文意着 眼,仔细分辨。一般来说,凡动词(或形容词) 前面的名词,在意思上不能认为是这个动词 (或形容词)的主语,而它们前面还另有主语 时,这个名词就是状语。
“乃”、“即”、“素”、“皆”、“必”、 “唯”都是副词,对谓语加以修饰。 “非”用于否定式,表示否定。“非”、 “不”都是表示否定的副词。“不”对形容词 谓语和动词谓语进行否定,“非”对名词谓语 进行否定。“不”和“非”在不同的谓语中起 到了相同的作用。“非”虽然可译作“不是” 或“不会”,但不是“不”和“是(会)”的 结合体,不是否定性的判断词,而是否定副词。 如: 《战国策· 魏策》“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 怒也”中,否定判断用“非”,肯定判断没有 用“是”。可见“非”不是判断词,而是作副 词修饰谓语“士之怒”。

古代汉语讲义

古代汉语讲义

古代汉语讲义北京师范大学汉语文化学院对外汉语专业一、序言二、冲刺备考指导三、知识框架及重难点详解四、专业课应试技巧总结指导一.序言北京师范大学大学汉语文化学院对外汉语专业专业889专业综合一(古代汉语、中国文学)考试书目:《古代汉语》王力主编或张之强主编中华书局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中国文学史》游国恩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中国现代文学史》郭志刚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二、冲刺备考指导三、知识框架及重难点详解古代汉语部分冲刺备考指导一、文选部分复习要点A.熟悉课文,每一句话都要会翻译,每一个字都要会解释;B.注意特殊句型,如宾语前置、被动句等;C.注意字词的特殊用法,如名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等;D.注意关键词语的古义、本义、特殊意义,尤其是不同于现代汉语的意义。

二、常用词部分复习要点:1.复习范围:第一册:(一)古今词义不同辨析例(二)词的本义探求例第二册(三)引申义分析例(上)(四)引申义分析例(下)第三册(五)同义词辨析例2.复习办法:A.注意每个词的本义、古义;B.注意古今意义的不同;C.注意同义、近义词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三、通论部分复习要点:复习通论部分的基本原则是,掌握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在记住知识的要点的同时,一定要掌握书上举出的例子,回答问题的时候,尽量结合例子。

知识框架及重难点详解一、通论部分通论(一)怎样查字典辞书本节先介绍一般工具书的编排法、注音方法和释义特点。

再对十几本常用字典辞书进行简单介绍。

1、编排方式汉字有形有音有义,编排时可按形,也可按音或义。

我国现存最早的字典辞书《尔雅》是按意义编排。

如《释诂》:“赉、贡、锡、界、予、贶,赐也。

”“如、适、之、嫁、组、逝,往也。

”这两条,就是把一组词义词编排在一起,但按意义偏排查阅起来很不方便,后代很少再使用,而多按形或音来偏排。

(1)按形编排主要有按部首笔画和按编码排列两种方式。

按部首编排即把所收录的字分属若干部首之中,按笔画多少的先后顺序排行,同一部首的字都归入该部之下,以每字笔画的多少为序。

古代汉语-北京师范大学精品课程

古代汉语-北京师范大学精品课程
古 代 汉 语
主讲:王 宁 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
第二章 词汇
一、词汇问题的重要性 二、古代汉语中的字和词 三、古代汉语中的单音词和双音词 附:关于汉语词汇结构的一般知识 四、古今词义的差异与沟通 五、多义词——本义、引申义和假借义 六、同义词 七、同源词
词汇问题的重要性
• 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没有词汇,语法、语音 就没有实体来承负。语法中心是西方的习惯,不 适合汉语。 • 母语的习得是以词汇积累的速度和质量为基准的, 语言的贫乏主要是词汇的贫乏。 • 语感的产生与人的心理词典直接相关。 • “通语法”是语言能力培养的初级层次,增加词 汇量”是语言能力培养的高级层次。 • 不通古汉语,无以丰富现代词汇。
连绵词
连绵词的语音结构模式 • 双声联绵词如“犹豫”、“憔悴”、“踌躇”、 “仓卒”、“流连”等。 • 迭韵联绵词如“从容”、“烂漫” 、“慌忙”等。 • 只有少数因辗转变化而不再是双声、迭韵,但仍 可间接求得两字之间的语音联系,如“迷阳”等。
关于词汇和意义的一般知识
• 词组(短语)、合成词、单纯词(单音词、连绵词) • 语素:自由语素、不自由语素 “走麦城”——“走狗” “(他盗之)出入”——“(与事实有)出入” “ 西南隅谓之奥” (《尔雅· 释宫》)——“奥秘”“奥妙” • 单音词、复音词(合成词、连绵词) • 构词法——语法类型(非现行语法)漆黑、油绿、雪亮、血 红(名+形——状中), 流畅、溜圆、滚烫(动+形——状 中),雷鸣、口服、笔谈(名+动——状中), 绕行、跃进、 渴望、封存(动+动——状中);语义结构:燃烧、焚烧— X焚燃;消费、花费、花消、费用 — X消用、花用 • 汉语词汇结构方式演变的三个阶段——原生、孳生、合成 • 义项、义位和词项

北京师范大学《古代汉语》教案

北京师范大学《古代汉语》教案

古代汉语导言教学目标:讲解古代汉语课程的性质,介绍古代汉语课的学习对象和主要内容,明确学习本课程的目的、要求,提供一些可以借鉴的学习方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时数: 2 学时教学内容:一、古代汉语课的性质古代汉语是古代汉族人民所使用的语言,是和现代汉语相对而言的。

现代汉语是古代汉语的继续和发展。

古代汉语课的性质:( 1 )基础理论课——理论性(体现在通论);( 2 )工具课——实践性(体现在文献阅读)。

在本科学习中,二者是相融汇贯通的。

学习文选时要运用通论知论,学习通论时要结合文选语料。

二、古代汉语课的学习对象和内容古代汉语有两种书面语形式: (1) 文言文; (2) 古白话。

古代汉语课的学习对象是文言文,即以先秦口语为基础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

内容包括两大方面:( 1 )原始文献材料,即文选;( 2 )有关语言文字规律的理论,即通论。

上古汉语书面语言,是用汉字记录、保存下来的。

要读懂古汉语,首先遇到的是一个个的词,而词是用汉字记录的,所以,首先要通过汉字认识词。

词有音和义两部分。

汉字有形、音、义三部分。

形是书写形体;字音,也是单音词的音;字义,与词义关系密切。

因此首先就有了学习与此相应的汉字、音韵、词汇三部分理论知识的必要。

汉字部分:古人总结的“六书”就是关于汉字造字方法的理论,要了解造字的几种基本类型。

根据文字形体,按造字方法而推求它所记录的意义,就是“因形求义”。

汉字属表意文字系统,古文字的形体能够反映造字时的词义——本义;词的其它意义,又都跟本义有关系,是本义的引申——引申义。

字所记录的意义,如果找不到与本义的关系,那就是假借——假借义。

一个字记录意义过多,造出新字来分担其职能,就是分字分化——分化字。

音韵部分:如果文字用的是假借义,就要考求这个假借字记录的是哪个词,那就要根据声音的线索。

同源词的系联,理解古诗的押韵、韵律,也需要语音知识。

古代的语音与现在的语音不同,古代的各个历史时期、同一时期的各个方音也不同。

北京师范大学古代汉语课件王宁古代汉语概说

北京师范大学古代汉语课件王宁古代汉语概说

• 无生民心。 • 夫人将启之 • 遂寘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 • 既而悔之 • 公赐之食 • 公语之故 • 且告之悔
三、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继承关系係
词汇意义的直接继承和领域补偿 “类”的“种类”义可以单用,直接进入构句,而它的“类似”义已经 不能单用,只能用来构成“类似”、“类风湿”、“类人猿”等词。用 单音词表示“类似”义,现代汉语改用“象”。
• 遂寘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 既而悔之。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 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 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公曰:“尔有母遗,繄我 独无。”颍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 悔。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 不然?”公从之。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 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遂为母子如初。
庾信《哀江南赋》:“弊箪不能救盐池之咸,阿胶 不能止黄河之浊。”
《论语·八佾》:“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 ‘女弗能救与?’”马融注:“救犹止。” “救 ”可以带两方面的宾语:一是带有关灾难的宾 语,如“救火”、“救死”、“救亡”、“救 灾”……这是用“救”的“止”义;二是带遇难对 象为宾语,如“救命”、“救民”、“救人”、 “救某人”……这是用“救”的“助”义。
“发”的引申义列
发射(枪炮) 量词 发頻(射箭) 首次公开(发现) 兴起(发生) 扩展
出发 使出发(派遣)
打开 开花
不断提高对积淀在现代层面上 的历史语言现实的锐敏性
在阅读中注意古今汉语的联系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 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 雨时。(李商隐:《巴山夜雨》)
《诗词曲语词汇释》:“却,回、返”。 退却、望而却步、却之不恭

古 代 汉 语 通 论

古 代 汉 语 通 论

思考练习
一、名词解释: 文言 古白话 二、简答题 你认为古代汉语的下限应该是在什么时期? 并说明你的理由。

第一章


教学要求:理解和掌握汉字的性质,了解汉字演变的历史, 正确理解传统的“六书”说,掌握汉字的形体结构 理论,认识分析汉字形体构造的目的和意义。掌握古 今字、异体字、通假字等含义,并能够正确分析古书 中的常见的用字现象。 课时安排:6课时
教学内容:
语言先于文字而产生,文字是记录语言的 符号体系。文字记录语言的方法有两种: 一是表音;二是表意。汉字属于表意体系 的文字。字形和字义有着密切的关系,分 析字形有助于对字的本义的理解。如: “日”“本”“休”“题”。我们学好古 代汉语,就有必要了解汉字形体的流变和 构造。

第一节 汉字形体的流变
[1] 洪成玉 《古代汉语教程》P2
二、古代汉语的内容

古代汉语课主要是研究古代汉语的特点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的一门 学科。那么,以前学习和研究古代汉民族所使用的语言的学科是 什么呢?汉代把文字学称为小学。到了隋唐,小学又成为文字学, 音韵学,训诂学的总称。直到清代章太炎才确立了“语言文字学” 的名称。章太炎《语言缘起说》中认为:“今言小学者……当名 语言文字之学为确切。”古代汉语这门学科的名称,是现代学科 的名称。它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它不仅包括文字,词汇,语法, 修辞,音韵,训诂等内容,还包括古代文体,诗词格律,古代文 化常识、工具书的使用等。还有些教材甚至包括了目录,辑佚等 众多的内容。因为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课程设置随社会信息 量的扩大而课时在减少,我们现在是每周3节,用一学年,计 108学时。第二,全面掌握、深入了解运用自如主要靠自己努力。 因此,我们只能择要讲解。主要讲文字、词汇、语法、工具书的 使用、修辞、音韵、训诂等主要内容。在讲古代汉语通论的同时, 也讲一些文选,以加强感性认识。我们使用的教材是王力主编的 《古代汉语》共四册,我们主要讲解一二两册的内容。

北京师范大学古代汉语讲义1

北京师范大学古代汉语讲义1

北京师范大学古代汉语讲义1古代汉语导言一、什么是古代汉语古代汉语是与现代汉语相对而言的。

是古代汉族人所使用的语言。

因为口头语言无法超时间、空间的限制,所以,我们现在所说的古代汉语,都是指被记录下来的书面语,也就是古代文献语言。

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有源与流的关系,现代汉语是古代汉语发展变化而来的,因此,现代汉语在语音、词汇、语法等诸方面,都与古代汉语有着密切的关联。

一般说来,现代汉语是指1919年“四五”运动以后所形成的、汉民族通用的、口语与书面基本一致的语言。

但是,并不是1919年以前的汉语都是我们这部书里怕要教学的古代汉语。

一般认为,古代汉语有两个系统:一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如《诗》、《书》、《礼》、《春秋》、《老子》、《论语》、《荀子》等所使用的,以及后来历代作者仿古伤口中所使用的语言,如两汉诗文歌赋、唐宋散文等;一是自魏晋以来逐渐形成的口语实录,如《世说新语》、唐代变文、禅宗语录,直到元明清的白话小说。

这种语言的词汇、语法与现代汉语接近。

前一种,我们称作文言,后一种,我们称作古白话。

高等院校古代汉语课学习和研究的对象,是文文而不包括古白话。

我国历史悠久,文化遗产丰富,用文言记录的典章制度及史料,用文言撰写的文学作品,多到不可计数。

由于时间跨度大(上下三千多年),不同时代、不同体裁的文言作品,其语言特点有很大差异。

最能反映文言原貌的,莫过于先秦两汉的作品,其次是唐宋以后的仿古文言文。

所以,我们认为,古代汉语课的学习对象,应以先秦两汉作品为主,兼及唐宋以后的仿古文言文。

二、古代汉语课程的性质任务和基本内容古代汉语课是高等学校中文系的主干课程之一。

它既属基础理论课,又属工具课。

一方面,它要较系统地讲授关于古代汉语的基础理论知识,阐述有关古代汉语的语言规律,通过对这一具体语言的学习,提高学生语言科学的理论素养。

另一方面,它要在这些基础理论的指导下,阅读一定数量的文言作品,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古代汉语(北师大精品课程)21

古代汉语(北师大精品课程)21
句 子
(三)介宾词组和介词宾语的位置: 1、介宾词组的位置:
现代汉语的介宾词组多数都放在它所修饰 的成分前面作状语,只有少数放在后面作补语。 古汉语中,使用最多的“于”“以”介宾词组 的位置不同于现代汉语,其他的“为、与、从、 自、由……”等介宾词组则与现代汉语相同, 放在被修饰成分的前面作状语。 介词“于”构成的介宾词组,以放在被修 饰成分的后面的作补语为多。“以”,介宾词 组可在被修饰成分之前,也可放在后面。
“如何”“若何”“奈何”的内部结构是 动宾关系,其宾语疑问代词“何”前置,就成 为“何如”“何若”。如: “何如”“何若”也是固定格式,不需要 再进一步分析。
(二)“何……为”“何以……为”:
这种形式原是“为何”,即“干什么”, 疑问代词提前为“何为”,又可拆开,中间加 词或词组,表示“对……干什么”的意思,即 成“何……为”。翻译时,将“何”后移为 “为何”。即“为什么……”“……干什么呢” 一般用于反问,即用疑问句的形式对陈述的事 情表示否定。参见教材480页例1、2、3。
(一)什么叫省略?
(教材467页。)省略是与完整相对而言
的,是有条件的。吕叔湘先生的话意为: 1、必要性:补上去对于表达文意是至关 重要的,是非补不可的。 2、完整性:补上一定的词语后,在口语 或书面语中有这种说法,符合客观实际。(注 意历史性、时代性) 3、确定性:只能是某一个,不能是可这 可那。
况: 1、比较的内容在后,甲孰与乙( ), 比较的内容一般是形容词。 2、比较的内容在前:( )甲孰与乙。 3、“孰与”的前后只有两个供比较的对 象,没有比较的内容,形成“甲孰与乙”的格 式,只能根据上下文来理解比较的内容。
课时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语序、省略、习惯句式 等方面的内容,其中语序是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这里面包括谓语的前置、介宾词组和介词宾语 的位置、宾语的位置。同时,也要注意对习惯 句式的翻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汉语导言教学目标:讲解古代汉语课程的性质,介绍古代汉语课的学习对象和主要内容,明确学习本课程的目的、要求,提供一些可以借鉴的学习方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时数:2 学时教学内容:一、古代汉语课的性质古代汉语是古代汉族人民所使用的语言,是和现代汉语相对而言的。

现代汉语是古代汉语的继续和发展。

古代汉语课的性质:( 1 )基础理论课——理论性(体现在通论);( 2 )工具课——实践性(体现在文献阅读)。

在本科学习中,二者是相融汇贯通的。

学习文选时要运用通论知论,学习通论时要结合文选语料。

二、古代汉语课的学习对象和内容古代汉语有两种书面语形式:(1) 文言文;(2) 古白话。

古代汉语课的学习对象是文言文,即以先秦口语为基础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

内容包括两大方面:( 1 )原始文献材料,即文选;( 2 )有关语言文字规律的理论,即通论。

上古汉语书面语言,是用汉字记录、保存下来的。

要读懂古汉语,首先遇到的是一个个的词,而词是用汉字记录的,所以,首先要通过汉字认识词。

词有音和义两部分。

汉字有形、音、义三部分。

形是书写形体;字音,也是单音词的音;字义,与词义关系密切。

因此首先就有了学习与此相应的汉字、音韵、词汇三部分理论知识的必要。

汉字部分:古人总结的“六书”就是关于汉字造字方法的理论,要了解造字的几种基本类型。

根据文字形体,按造字方法而推求它所记录的意义,就是“因形求义”。

汉字属表意文字系统,古文字的形体能够反映造字时的词义——本义;词的其它意义,又都跟本义有关系,是本义的引申——引申义。

字所记录的意义,如果找不到与本义的关系,那就是假借——假借义。

一个字记录意义过多,造出新字来分担其职能,就是分字分化——分化字。

音韵部分:如果文字用的是假借义,就要考求这个假借字记录的是哪个词,那就要根据声音的线索。

同源词的系联,理解古诗的押韵、韵律,也需要语音知识。

古代的语音与现在的语音不同,古代的各个历史时期、同一时期的各个方音也不同。

所以,要解决上述的问题就要有古音学知识。

而作为对语音史的研究,本身也是语言学史的一个重要部分。

词汇方面:汉字一章涉及意义问题,词汇一章也涉及意义问题,因为在古汉语中,字与词既有区别而又关系密切。

一个字(词)有多个意义,用词义引申的理论来掌握它,这与汉字一章的“本义”、“引申义”有关。

古汉语的词不是独立存在和变化的,它的使用也常有并列、同义换用的情况,要理解掌握一个词,还可以通过同义词关系、同源词关系得到更深入的理解。

语法部分:解决了字词(实词)的问题,还有组词成句的规则问题。

实词在特定的句子中改变词性,是词类活用。

把字词一个个串起来的是句子,组词成句的法则就是句法。

在实词间起辅助、加强表达作用的是虚词。

句法和词法合起来就是语法的内容。

这些都是必要掌握的。

古书注解部分:古汉语的语言,储存在一种特别的载体即经典文献中。

历代对经典文献的注释、整理工作很多,可以帮助准确理解古汉语。

反过不定期,读古汉语的最主要目的之一也是为了利用古代文献。

所以,文献阅读的有关知识也要掌握。

以上就构成了本材的通论的各个部分。

这也反映了通论各部分之间的有机联系。

了解这些关系,有助于全面把握知识体系。

三、古代汉语课的教学目的与要求:使学生牢固掌握古汉语字、词、句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培养学生阅读古代文献的综合能力,以继承古代优秀的文化遗产。

提高学生运用与分析现代汉语的能力。

四、古代汉语课的学习方法:学习古代汉语必须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感性与理性相统一的原则,将通论的学习和文选的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

附录:古汉语课内容和知识点文选:主要为1.先秦:《左传》、《战国策》、《礼记》以及诸子,等2.汉代:《史记》、《汉书》、《文选》等3.唐宋:韩、柳、欧、苏散文以及部分诗歌,如《诗经》、《楚辞》以今人注为主,古人注为辅。

本科生要实现从读今注向读古注的过渡,进行一定量的古注阅读训练。

(二)通论:1.文字( 1 )形体演变(殷商甲骨文——两周金文——战国文字——秦代小篆——汉代隶书——楷书)( 2 )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3 )因形求义( 4 )古书用字——通假、分化、异体2.词汇( 1 )多义词——本义、引申义、假借义( 2 )同义词——认识和辨析同义词( 3 )同源词——因声求义3.音韵( 1 )等韵学——古代的语音学( 2 )中古音——《切韵》的声、韵、调系统;反切( 3 )上古音——声母研究及其结论;韵部研究及其结论( 4 )上古字音的判定目的——判定同源;确定通假;了解用韵和声律;了解复音词的构成标准和方法——声符、古注、声训;工具书4.词法与句法( 1 )词类活用名词用作动词(一般、使动、意动)一般动词:段不弟;晋灵公不君使动:尔欲吴王我乎(左·定十)意动:(和氏之璧、随侯之珠)侯王宝之(淮南子·说山)形容词用作动词(一般、使动、意动)数词用作动词( 2 )短语问题名词作状语(名+ 动)动词的使动用法(动vi+ 名)特殊动宾关系(施动、与动、因动……)动宾语序: A 疑问代词作宾语;B 否定句中的宾语;C 被强调的宾语(用是、之复指)双宾语主谓之间加“之”(或“其”)( 3 )句子判断句(无判断词“是”)被动句无标记有标记:“见(……于)”、“为(……所)”、“被(……所)”5.虚词主要是实践问题,要求在文献阅读中随见随解决;最后在通论课中归纳。

6.古书阅读( 1 )古注A.作用:古汉语课的主要任务就是:逐步培养起直接阅读带古注(不带古注)的文献的能力。

B.发展:汉——魏晋南北朝——唐——宋——清C.类型:传注;章句;义疏;集解D.内容、体例、术语( 2 )古书的特殊表达方式(略)( 3 )阅读古书(包括研究)所需的工具书:《说文解字》、《尔雅》、《广韵》、《经籍纂诂》、《经传释词》等。

初学实词方面可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辞源》、《汉语大词典》,虚词可用何乐士《古汉语虚词通释》、杨伯峻《古汉语虚词》、杨树达《词诠》等。

第一章汉字教学目标:了解汉字发展的历史;认识汉字的性质和构造;掌握因形求义的基本方法;熟悉假借字、分化字、异体字、繁简字的特点。

教学重点:汉字构造类型的判断;因形求义方法的运用;几种用字方法的识别。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时数:12教学内容:第 3 — 4 学时导入“汉字”这一章,有四部分内容,分为四节:(一)形体演变;(二)六书;(三)因形求义;(四)古书用字。

其中,对于本科生来说,核心部分是因形求义(最重要的是实践)。

因为,我们学习的古汉语,是用汉字记录下来的。

上古汉字是象形文字(表意文字),寓义于形是其本质特征。

古汉语的词的本义,很多是可以通过对汉字的最初构形的分析理解来掌握的;掌握了本义,也可以进一步掌握从本义出发的引申义。

从而把一个词的几个义项系连起来。

如:“自”字,古文字象鼻形,本义是鼻子。

《说文》:“自,鼻也。

”“辠,犯法也。

从辛,从自。

言辠人蹙鼻,苦心之忧。

”“臭,味也。

从自,从犬。

”“鼻子”有开始、本源之义,如“鼻祖”,《方言》卷十三:“鼻,始也。

兽之初生谓之鼻,人之初生谓之首。

梁益之间,谓鼻为初,或谓之祖。

”所以“自”有开始、本源义,如《韩非子·心度》:“法者,王之本也;刑者,爱之自也。

”(后代有“渊源有自”一语。

)由本始义又引申出由来、由头、缘由义,如《礼记·中庸》:“知风之自。

”注:“自,谓所从来也。

”后来又语法化,产生多种意思和词性:1.本来之义,如《论衡·问孔》:“人之生死自有长短。

”(副词)2.自然、当然之义,如《史记·田单列传》:“即墨人从城上望见,皆涕泣,俱欲出战,怒自十倍。

”(副词)3.从之义,如《左传·成公二年》:“自今无有代其君任患者。

”(介词)因形求义,必须根据最早的字形。

这是是因为,汉字的形体是不断演变的,后代的字形(今文字)不能反映最初文字的构形意图。

如“自”字的隶书形体已经看不出鼻子的象形。

所以,必须学习有关汉字形体演变的知识。

找到最早的形体,还得知道古文字构形的道理。

上古文字形体的认识,即它是用什么样的方法构形,代表语言中的哪个词,其中有很多道理。

找到最早的形体,还得知道它的造字道理,才能认识。

造字的道理,古人总结了“六书”,也叫造字的原则。

比如,“自”是象形,“从”、“及”是会意,“本”、“末”是指事。

如果没有学习古人造字的道理,就不能正确认识上古汉字。

所以要学习“六书”。

写在古书中的字,与写在字典中的字,并不完全是一回事。

即,认识了字典中的字,并不等于就一定知道古书中写的这个字是表示什么词,是什么意思,因为古书用字和古人造字是分别进行的,处于不同时期,出于不同的人。

其中有用本字的,有用通假字的。

比如,“庄公寤生”,照着“寤”的本义讲,就成了“寤寐而生”。

这就要学习通假的知识。

古代字少,后代字多,其中很大部分是文字的分化造成的,知道文字的分化,可以了解很大一部分字与字之间的关系。

所以,要学习古书用字的有关知识。

(二)通论:1.文字( 1 )形体演变(殷商甲骨文——两周金文——战国文字——秦代小篆——汉代隶书——楷书)( 2 )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3 )因形求义( 4 )古书用字——通假、分化、异体2.词汇( 1 )多义词——本义、引申义、假借义( 2 )同义词——认识和辨析同义词( 3 )同源词——因声求义3.音韵( 1 )等韵学——古代的语音学( 2 )中古音——《切韵》的声、韵、调系统;反切( 3 )上古音——声母研究及其结论;韵部研究及其结论( 4 )上古字音的判定目的——判定同源;确定通假;了解用韵和声律;了解复音词的构成标准和方法——声符、古注、声训;工具书4.词法与句法( 1 )词类活用名词用作动词(一般、使动、意动)一般动词:段不弟;晋灵公不君使动:尔欲吴王我乎(左·定十)意动:(和氏之璧、随侯之珠)侯王宝之(淮南子·说山)形容词用作动词(一般、使动、意动)数词用作动词( 2 )短语问题名词作状语(名+ 动)动词的使动用法(动vi+ 名)特殊动宾关系(施动、与动、因动……)动宾语序: A 疑问代词作宾语;B 否定句中的宾语;C 被强调的宾语(用是、之复指)双宾语主谓之间加“之”(或“其”)( 3 )句子判断句(无判断词“是”)被动句无标记有标记:“见(……于)”、“为(……所)”、“被(……所)”5.虚词主要是实践问题,要求在文献阅读中随见随解决;最后在通论课中归纳。

6.古书阅读( 1 )古注A.作用:古汉语课的主要任务就是:逐步培养起直接阅读带古注(不带古注)的文献的能力。

B.发展:汉——魏晋南北朝——唐——宋——清C.类型:传注;章句;义疏;集解D.内容、体例、术语( 2 )古书的特殊表达方式(略)( 3 )阅读古书(包括研究)所需的工具书:《说文解字》、《尔雅》、《广韵》、《经籍纂诂》、《经传释词》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