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脊轩志》课堂实录 教案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项脊轩志》课堂实录(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项脊轩志》课堂实录(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项脊轩志》全文;(2)能够分析并欣赏文中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对偶等;(3)能够理解并运用文中的成语和典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2)学会通过朗读、感悟来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3)学会欣赏古代散文的美感,提高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家人、故土的深厚感情,培养学生的家庭观念和爱国情怀;(2)学习作者自强不息、勤奋好学的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3)培养学生热爱文学、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课文内容的深入理解;2. 文中重要词句的理解和运用;3. 课文中所蕴含的丰富情感和价值观念。

三、教学难点1. 文中古代文化知识的把握;2. 修辞手法的分析和运用;3. 学生对课文情感的共鸣和体验。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朗读录音;2. 相关古代文化知识的资料;3. 学生分组合作的准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项脊轩志》的作者归有光及其文学地位;(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好奇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美;(2)学生通过注释和工具书,解决字词障碍;(3)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了解古代文化知识。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及作用;(2)学生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3)教师点评并总结,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4. 情感体验:(1)学生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2)学生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进行情感交流;(3)教师引导并总结,培养学生的家庭观念和爱国情怀。

5.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2)学生进行课堂反馈,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后作业:(1)背诵课文;(2)运用课文中的成语和典故,写一段话;(3)深入研读相关古代文化知识,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

《项脊轩志》课堂实录(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项脊轩志》课堂实录(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项脊轩志》课堂实录(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项脊轩志》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结构。

学生能够分析并解读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学生能够运用文中的人物描写和情感表达技巧,进行文学创作。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堂讨论,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学生通过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学会欣赏和运用文学语言。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理解作者对家庭、亲情和人生的思考和感悟,培养对家庭和亲情的珍视和尊重。

学生能够通过课文的学习,培养对文学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学生齐读或分组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语言和情感。

2. 课文解析:教师对课文进行逐段解析,引导学生理解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3. 人物描写分析: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人物描写,理解人物性格和情感变化。

4. 修辞手法分析: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学会欣赏和运用文学语言。

三、教学步骤:1. 导入:教师以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家庭和亲情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课文朗读:学生齐读或分组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语言和情感。

3. 课文解析:教师对课文进行逐段解析,引导学生理解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4. 人物描写分析: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人物描写,理解人物性格和情感变化。

5. 修辞手法分析: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学会欣赏和运用文学语言。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理解程度。

2.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通过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估。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五、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项脊轩志》的原文文本。

2. 相关注释:提供课文中的相关注释,帮助学生理解文中的难点。

3. 教学PPT:制作相关的教学PPT,辅助教学讲解和学生的学习。

六、教学活动:1. 情景模拟:学生分组,每组选择课文中的一个场景,进行角色扮演和情景模拟,模拟课文中的对话和情感表达。

《项脊轩志》教案教学设计(9篇)

《项脊轩志》教案教学设计(9篇)

《项脊轩志》教案教学设计(9篇)《项脊轩志》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篇:教学目标:1、积累重点文言词语、词类活用以及一词多义的词语,还有特殊句式。

2、理解作者对家人的思念和对家庭变迁的感慨,品味其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积累重点词语及句式;学习细腻的细节描写手法。

教学难点:文中托物寄情及细节描写等表现手法。

教学方法:诵读法、分析法、讨论法教学工具:录音机、投影仪教学时数: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求:在理解重点文言词语意义的基础上,能自行疏通文意,做到朗读熟练,并能当堂背诵文章第一自然段。

教学过程:导入:(回忆上个单元宋代散文)其表现手法:《六国论》是借古讽今,《游褒禅山记》是托物言志,《伶官传序》是借古讽今等等。

回顾散文的表现手法还有那些,例如: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以小见、虚实结合、修辞等。

那么,今天我们要学的这一篇明清散文――《项脊轩志》又是采用了哪种表现手法来表现作者对家人的思念的?一、解题1、志,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也叫记、铭,如我们学过的〈醉翁亭记〉和〈陋室铭〉,这样的文体一般来说采用的就是托物言情的表现手法。

2、项脊轩名字的由来:①、祖辈曾住项脊泾,表达追怀祖辈之意。

②、项脊之位极小,形容此轩之狭小。

二、作者简介1、归有光,字熙甫,号震川,明代著名散文家。

他的散文被称为明文第一,他也被称为今之欧阳修。

2、其文章强调真情实感,言人人心中有,人人手中物。

3、归有光的身世:8岁丧母18岁写《项脊轩志》23岁娶妻29岁丧妻35岁后写补记35岁中举,其后考8次进士不第,讲学20余年60岁中进士,授县令职三、听录音朗读,辨明字音,学生跟读。

四、请同学逐段朗读,注意读准作者的感情。

然后概括一下各段的内容。

明确(板书):第一段:修葺前后的项脊轩第二段:承上启下第三段:思念母亲和祖母第四段:项脊轩曾遭火第五段:思念妻子(补记)第六段:触景生情,思念妻子(补记)五、投影片出示重点词语及句式,提问学生回答1、一词多义置: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放置)内外多置门(设置)得:不能得日(得到)得不焚(能够)过:日过午已昏(超过)母过余(探望)然:室始洞然(的样子)冥然兀坐(的样子)然余居于此(但是)而:而庭阶寂寂(表并列)往往而是(表修饰)而母立于兹(第二人称,你)凡:凡再变矣(总共)轩凡四遭火(总共)凡六百一十六言(总共)从:吾从板外相为应和(由、自)从余问古事(向学习)语:语未毕(话)自语曰(说话)述诸小妹语(话)自: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从)自语曰(自己)然自后余多在外(从此)书:借书满架(书籍)或凭几学书(写字)归:吾妻来归(女子出嫁)吾妻归宁(女子出嫁后回娘家省亲)2、词类活用雨泽下注(名词作状语)使不上漏(名词作状语)前辟四窗(名词作状语)垣墙周庭(名词作动词)小鸟时来啄食(名词作状语)东犬西吠(名词作状语)乳二世(名词作动词)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名词作动词)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名词作状语)3、特殊句式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2023最新-《项脊轩志》教案(优秀6篇)

2023最新-《项脊轩志》教案(优秀6篇)

《项脊轩志》教案(优秀6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牛牛范文网为朋友们整理了6篇《项脊轩志》教案,如果能帮助到亲,我们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教学目标:篇一⒈学习作者选取生活琐事、平常景物表现人物的音容笑貌,以朴素简洁的语言寄托对故居亲人的眷恋深情。

⒈细节描写刻画人物。

《项脊轩志》教学设计篇二一、教材分析1、教学内容《项脊轩志》是明代作家归有光的代表作,也是表现亲情的经典之作,是一篇借记物来叙事和抒情的散文。

本文通过书斋项脊轩的几度兴废,写与之相关的家庭琐事和人事变迁,表达了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以及对去世的亲人的深切怀念,真切感人。

2、教材地位与作用《项脊轩志》最重要的一个点就是一个“情”字,文中归有光对去世的祖母、母亲、妻子的深情追忆如泣如诉,哀婉动人,通过本文的学习可以让学生理解并感受到这伟大又朴素的情感。

以口头语说家常事也是本文一大亮点,所以本课的学习可以使得学生学习并运用这一写作技巧。

二、学情分析1、文言认知(1)小学、初中接触到的古文不少,有一定积淀,但不易挖掘出文言文的文化内涵。

(2)学生经过多年的语文学习,已基本掌握翻译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但对文言文的学习存在错误认识。

2、情感体验: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人生阅历,但对那种纯真的情感体验的较为肤浅,在写作中总是无从下笔。

三、教学目标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中的相关要求以及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在第一课时已了解作者生平和扫除阅读障碍的基础上,我将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定为:1、知识与技能(1)培养学生把握文章线索,理清文章脉络,进而解读文章内涵的能力。

(2)学习作者从日常琐事中选取典型的生活细节来表达感情的写作技巧。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点拨启发、个性解读等方法,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理解把握本文情感。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1)理解作者对家道中落的感伤和对故居、亲人的眷恋之情。

《项脊轩志》教学设计(优秀3篇)

《项脊轩志》教学设计(优秀3篇)

《项脊轩志》教学设计〔优秀3篇〕《项脊轩志》优秀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在熟读的根底上理清思路,把握脉络,体味作者思路清晰、语言流畅的特点。

2、根据上下文辨析实词和活用词的义项,做到熟练翻译课文,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3、学习选取生活琐事、平常景物表现人的音容笑貌,以朴素简洁的语言寄托自己深情的写作风格。

教学重点:1、根据上下文辨析实词和活用词的义项,做到熟练翻译课文,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2、理解作者对家道中落的伤感和对故居亲人的眷恋深情。

教学难点:通过细节描写感悟作者在叙事中营造出来的抒情气氛,学习以朴素简洁的语言寄托自己深情地写作风格。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的内容和所蕴藉的情感。

朗读完了以后,老师提问学生,看读懂了多少。

问:课文题目为“项脊轩志〞,“志〞是记的意思,“项脊轩志〞就是记述项脊轩的意思。

那课文都记述了些什么?记述项脊轩的什么?主要涉及了那些人?明确:记述了归有光的家事、有关项脊轩的人和事。

主要涉及了祖母、母亲、妻子,还有自己。

〔初步感知下,学生的答复是很浅很泛的,但可以通过接下来的解读,使认识变得明晰起来。

〕问:作者通过记述,仅仅想告诉我们他家有个项脊轩以及在这里发生的一些事吗?明确:不完全是,还为了把自己心中的某种情感表达出来,项脊轩只不过是作者用来流淌情感的一个河床。

问:那大家能说说本文流淌的是什么样的情感吗?明确:对家人的思念,对项脊轩的喜爱。

〔学生这样答复是很粗糙的,也很片面。

“思念〞太泛,“对项脊轩的喜爱〞不够准确——文章是处处着意写轩,但处处意在怀人,因而,在接下来的课文解读中应重在分析作者怎么由轩而人,外表上看是写轩,怎么从写轩的语句中看出对人的情感。

所以,在接下来的教学中,老师就应当就着课文的句子来纠正学生对作者情感的理解。

〕〔有可能学生能答复到“有忧亦有喜〞,这说明学生能把握住文章的中心句〕二、老师介绍归有光的仕途及项脊轩的来历。

〔可以有幻灯〕要准确把握作者在作品中流露出来的情感,就要了解作者在写作时的生活遭遇,以及这间书斋——项脊轩的来历,因为项脊轩的来历非凡,使得身处其间的归有光时时都能感受来自家族与亲人的关爱与期盼。

《项脊轩志》教案设计(通用12篇)

《项脊轩志》教案设计(通用12篇)

《项脊轩志》教案设计(通用12篇)《项脊轩志》教案设计篇1教学目标:1、落实文言学问:迨、逾、凡、乳、所、类、比、效、殆、归、制……2、理解本文的思想感情,体会对亲人的思念以及对家庭变迁的感慨。

3、学习融真情于生活细节的写作手法,领悟平淡质朴却动人心扉的语言艺术。

4、教学重点:课时: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了解2、诵读课文3、疏通字词,理解文意教学过程:一、导入:二、解题:1、关于归有光(投影)明代散文家、字号、经受、成就2、题目:志:记,文体,记叙事物、抒发感情。

如:《三国志》、《寒花葬志》。

项脊轩:书斋名,一说“项脊”乃方寸之地,言其小;一说之祖尝居苏州项脊泾,以此为书斋名,有追宗怀远之意。

三、诵读全文读准字音,读清句读(投影)四、读懂文意1、结合解释,逐节疏通字词(自主梳理,疑问处勾画、争论)2、同学质疑,集体解决疑难3、老师落实重点字词句(投影)五、布置作业《创新方案》P35第一部分其次课时教学要点:1、梳理文章结构,理清文章思路2、解读文章内容、理解情感教学过程:一、复习回顾重点字词句抽查二、梳理结构,理清思路1、问:不知大家在预习时有没有发觉本文结构上的独特之处,这篇文章是否是同一个时期写的?哪里可以发觉?明确:第四段“余既为此志”,可知文章分两部分,正文和补记2、问:文章两部分之间相隔多少年?文中哪里告知了我们答案?明确:13年,“后五年”“其后六年”“其后二年”3、问:文章是如何把跨越十三年之久的人和事贯穿在一起的呢?也就是说文章的线索是什么?明确:项脊轩4、问:这两部分与项脊轩各有怎样的关系?明确:正文写了项脊轩的修葺以及与项脊轩相关的人事,借物忆人;补记写亡妻与我在项脊轩的生活及亡妻所植枇杷树,睹物思人。

5、板书文章结构:借物——项脊轩正文借物忆人诸父13项忆人先妣年脊先大母轩睹物——枇杷树补记睹物思人思人——亡妻三、品读内容,理解情感(一)研读第一节,品尝“喜”1、问:笔下的项脊轩是什么样子呢?明确:小——“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漏——“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暗——“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2、问:经过一番修葺,项脊轩有了怎样的新面貌?明确:亮——“前辟四窗,垣墙。

《项脊轩志》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项脊轩志》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项脊轩志》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项脊轩志》全文;(2)掌握文中的重要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3)了解作者归有光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分析文中的重点句子;(2)学会欣赏古典散文的语言美和意境美;(3)提高朗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家人、故土的深厚感情;(2)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珍惜亲情的美好情感;(3)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熟读并理解《项脊轩志》全文;2. 掌握文中的重要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3. 分析作者的情感变化及其原因。

三、教学难点:1. 文中某些句子结构的解析;2. 修辞手法的运用;3. 作者情感的深刻理解。

1. 导入新课:简介作者归有光及其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项脊轩志》的主题。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勾画出文中不懂的字词,并尝试翻译。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文中的重点句子,引导学生关注句子结构、修辞手法等。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讲解文中的重点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5. 情感体验: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家人、故土的感情,体会作者的情感。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7. 作业布置:(1)熟读并背诵《项脊轩志》;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对《项脊轩志》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培养他们对家乡、亲情的热爱。

1. 教师准备:《项脊轩志》全文注解版,相关背景资料,PPT等;2.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作者及作品背景,搜集相关资料。

七、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2. 讨论法:分组讨论,分析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3.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变化。

项脊轩志教案设计(精选4篇)

项脊轩志教案设计(精选4篇)

项脊轩志教案设计(精选4篇)《项脊轩志》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明了作者身世对感情基调的影响;2、疏通字词,正音并学习重点字词意义。

重点难点:1、常用文言词语意义,用法2、对思想感情的理解。

课型:新授。

教法:朗读,讲解,提问,总结。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明代有一位著名的散文家曾被当时的人们誉为“今之欧阳修”,他的散文被誉为“明文第一”,这位作家就是归有光。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他的代表作《项脊轩志》。

二、作者介绍归有光,字熙甫,号震川,曾在嘉定(现上海嘉定)讲学二十余年,学生很多,称他为“震川先生”。

唐宋散文以唐宋八大家成就最高,清代散文的主流则是桐城派。

归有光的散文对清代影响很大,桐城派代表人物姚鼐将归有光视为唐宋八大家和桐城派之间的一座桥梁,元明两代除归氏外别无他人,由此可见归有光文学地位之高。

归有光是明代主要文学流派唐宋派的代表人物。

唐宋派提倡学习唐宋文,推崇文从字顺的语言风格,针对复古派对前代散文的剽窃,提出“直抒胸臆”的创作主张,重视在文章中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

唐宋派主要成就在散文方面,以归有光散文成就最高。

归有光自幼苦读,9岁能文,可惜仕途不顺,35岁中举人,后连续8次考进士不第。

8次!他直到60岁才中进士(活到老学到老),授县令职,一生郁郁不得志(悲哀可想而知)。

归有光屡试不第的悲惨遭遇使得他在回忆书斋,回忆对自己期望值极高的亲人时,自然而然的带有一种悲凉的感情,这也是这篇文章“悲”的感情基调的来源,读文时须注意体会。

三、正音,正义,解题(1)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2)题目解释:项脊轩”是作者的书斋名,“项脊”是作者九世祖道隆所居之所,作者把自己的书斋题为“项脊轩”既含有怀宗追远之意,又有表示书斋狭小之意。

志”就是“记”的意思,是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

(3)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注意字音及朗读节奏。

要读出“悲”的感情,(设想我复读8年未中,然后回忆我的高中母校……)项脊轩志教案篇二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要点]⒈作者简介及作品简介。

2023年《项脊轩志》优秀的教学设计(精选13篇)

2023年《项脊轩志》优秀的教学设计(精选13篇)

2023年《项脊轩志》优秀的教学设计(精选13篇)《项脊轩志》优秀的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体会本文笔墨清淡而情意缠绵动人的写作特色。

2、学习本文擅长选取富有特征的细微环节描写抒写感情的技巧。

教学重点:感受文章的以情动人。

教学难点:了解作者的两种感情;通过细微环节描写感悟作者在叙事中营造出来的抒情气氛。

教学思路:围绕一个“情”字为主线索绽开,领悟古代散文叙事中融入深厚情感的写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设计理念:回顾性导入,概括全文主要内容;抓住“悲情”绽开分析。

教学方法:反复朗读,师生探讨课时支配:两课时,该课为其次课时教学步骤:一、回顾性导入,内容概括在前面课时学生已经驾驭文章意思的基础上,复习回顾文章内容。

这里以“一间小屋、两种感情、三个女人”为线索概括主要内容。

(这里板书)1、“一间小屋”的特点:狭小、阴暗、破旧→面貌一新、幽雅宁静(这里分别要求学生在第一段中找出原句,体会修葺后书斋的改变)2、插入书斋名字的由来(怀远追宗之意;人生大志、光宗耀祖的志向,自号“项脊生”)3、两种感情:喜和悲(这里点一下即可,后面详细绽开,为本课重点)4、三个女人:先妣、先大母、亡妻二、研读与赏析,对两种感情的分析1、喜怒哀乐乃人之常情,我们古时文人依据自己的阅历归纳的人生的“四喜三悲”有哪些?(四喜: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金榜题名时、洞房花烛夜。

三悲:幼年丧亲、中年丧妻、老年丧子)悲喜之情我们刻苦铭心。

但是喜悲两种感情,给我们记忆最为深刻和久远的应当是:悲情!本文的作者归有光这一生就经验了这人生“三悲”。

2、唐宋派”著以“情”动人为写作特色,抓住本文的主要的“悲情”绽开。

朗读其次段。

展示多媒体。

a、提问:文中写了哪几件可悲的事?展示多媒体。

(可悲的事:诸父分家、悼亡母、忆祖母。

要求学生找出例句,分别是“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语未毕,余泣,妪亦泣”、“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明确悲情表达是极有层次,由“客观记述意味深长”到“情动于中有泪无声”再到“直泻而出汹涌如潮”,感情是由内向转为外露,由沉稳渐趋剧烈的。

2023最新-《项脊轩志》学案教案【优秀4篇】

2023最新-《项脊轩志》学案教案【优秀4篇】

《项脊轩志》学案教案【优秀4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的小编精心为您带来了《项脊轩志》学案教案【优秀4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项脊轩志》教案篇一【教学过程】一。

教学导入谁也不会想到一位忧国忧民的大诗人杜甫写过一首诗: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在诗人眼里看来,燕子,鸥鸟都有一种忘机不疑、乐群适性的意趣,物情如此幽静,人事的幽趣尤其使诗人惬心快意:老妻画纸为棋局的痴情憨态,望而可亲;稚子敲针作钓钩的天真无邪,弥觉可爱。

真是村居乐事。

(离乱之后,重新获得家事6儿女之乐,怎不感到欣喜和满足呢)但从结句来看,表面上是喜幸之词,而骨子里正包藏着不少悲苦之情。

看来,古人抒怀,“善假于物”也,借托于景、事、物、人等。

今天要学的课文很有生活气息,是一篇抒情性很强的散文佳作。

作者在写景叙事中,把“喜”和“悲”的感情抒发得委婉动人,感人至深。

(板书:《项脊轩志》)二。

介绍作者归有光(1507~1571年),字熙甫,明朝昆山人,著名散文家。

作者自幼苦读,9岁能文,20岁通读五经(《诗经》《尚书》《周易》《礼记》《春秋》)和三史(《史记》《汉书》《后汉书》,加《三国志》称“四史”),但考试不利,35岁才中举,后8次考进士落第,于是迁居到嘉定(今上海市)安亭江上,讲学20余年,学生颇多,称之为“震川先生”。

他直到60岁才中进士当县令。

由于为官正直,不与上级官吏和地方豪绅同流合污,3年后明升实降为顺德通判,专管马政,颇受委屈。

后由大学士高拱保荐为南京太仆寺丞,留掌内阁制敕房,修《世宗实录》,上任一年后,病故。

在文学上,因作者仕途多舛,但他博览群书,在散文创作上造诣很深,是明代杰出散文家。

他的散文源出《史记》,取法于唐宋八大家,风格朴实,感情真挚,一反当时“文必秦汉”的理论和只求貌似的形式主义风尚。

《项脊轩志》课堂实录(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项脊轩志》课堂实录(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项脊轩志》课堂实录(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项脊轩志》。

(2)理解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掌握文言文的基本语法和修辞手法。

(3)了解作者司马光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2)运用比较、分析、综合等方法,深入探讨作品中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弘扬民族文化精神。

(2)领悟作品中蕴含的道德观念和人生哲理,提高自身品德修养。

二、教学重点1. 熟读并背诵《项脊轩志》。

2. 理解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掌握文言文的基本语法和修辞手法。

3. 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

2. 作品中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司马光及其创作背景。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文本。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文意,体会修辞手法。

3. 合作学习(1)分组讨论,分析作品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探究学习(1)让学生运用比较、分析、综合等方法,深入探讨作品中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

(2)引导学生从作品中领悟道德观念和人生哲理。

5. 课堂小结6. 布置作业(1)熟读并背诵《项脊轩志》。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要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查看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熟练地朗读和背诵《项脊轩志》。

2. 学生能够理解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掌握文言文的基本语法和修辞手法。

3. 学生能够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探讨作品中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

《项脊轩志》课堂实录(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项脊轩志》课堂实录(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项脊轩志》课堂实录(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项脊轩志》全文;(2)了解文言文的语言特点,掌握一些重点文言词语的含义;(3)分析并欣赏作者运用寓情于景、叙事抒情的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2)学会通过分析句子结构、词语用法等方法,理解文言文的意义;(3)学会通过朗读、背诵等方式,提高文言文的朗读水平和语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家人、故园的深厚感情,培养学生的家庭观念和爱国情怀;(2)学习作者坚韧不拔、勤奋好学的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3)培养学生热爱文学、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项脊轩志》全文的理解与背诵;2. 文言文的语言特点,重点文言词语的含义;3. 分析并欣赏作者运用寓情于景、叙事抒情的手法。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的语言特点,重点文言词语的含义;2. 分析并欣赏作者运用寓情于景、叙事抒情的手法。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项脊轩志》的作者归有光及其文学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项脊轩志》,结合课下注释,理解文意,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的含义。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课文结构,概括文章主题,体会作者情感。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疑问,重点分析作者运用寓情于景、叙事抒情的手法。

5. 课堂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课文中的句子结构和词语用法。

6. 朗读背诵:组织学生朗读、背诵课文,提高文言文的朗读水平和语感。

7. 情感教育: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家人、故园的深厚感情,培养学生的家庭观念和爱国情怀。

8.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五、课后作业1. 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2. 准备下一节课的课堂讨论;3. 背诵课文,提高文言文的朗读水平和语感。

《项脊轩志》 教案教学设计

《项脊轩志》 教案教学设计

《项脊轩志》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 理解《项脊轩志》的作者背景及创作背景。

2. 掌握文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子。

3. 分析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4. 领悟文中的哲理和人生感悟。

1.2 教学内容1. 作者背景及创作背景介绍。

2. 文本朗读和翻译。

3. 重要词汇和句子的解析。

4. 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分析。

5. 哲理和人生感悟的探讨。

第二章:教学过程与方法2.1 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作者归有光的背景和创作背景。

2. 阅读理解:朗读并翻译课文。

3. 词汇解析:讲解文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子。

4. 修辞分析:分析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5. 讨论交流:探讨文中的哲理和人生感悟。

2.2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作者背景、创作背景、词汇解析、修辞分析等。

2. 互动法:朗读、讨论交流等环节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3. 案例分析法:以课文为例,分析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第三章:教学资源与材料3.1 教学资源1. 课文:《项脊轩志》原文。

2. 参考资料:关于作者归有光及课文的相关资料。

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等。

3.2 教学材料1. 课文打印稿:供学生朗读和笔记。

2. 词汇解析表格:记录重要词汇和句子的解析。

3. 讨论话题:关于课文哲理和人生感悟的话题。

第四章:教学评价与反馈4.1 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学生朗读、讨论交流的表现。

2. 阅读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作业完成情况: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

4.2 教学反馈1. 课堂问答:及时了解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情况。

2. 学生作业:检查学生对词汇解析、修辞分析的掌握情况。

3. 学生反馈: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不断调整教学方法。

第五章:教学计划与时间安排5.1 教学计划1. 第一课时:介绍作者背景及创作背景,朗读课文。

2. 第二课时:翻译课文,讲解重要词汇和句子。

3. 第三课时:分析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4. 第四课时:讨论交流课文中的哲理和人生感悟。

《项脊轩志》 教案教学设计

《项脊轩志》 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案基本信息《项脊轩志》教案教学设计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项脊轩志》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2. 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提高文学素养。

3. 引导学生运用文本分析方法,深入解读课文。

教学重点:1. 分析《项脊轩志》的结构和表现手法。

2. 理解作者通过描绘人物和环境,表达自己对家族历史的感慨。

教学难点:1. 理解文中的意象和象征意义。

2. 感悟作者对家族兴衰的深刻思考。

二、教学准备教材:《项脊轩志》文本辅助材料:相关背景资料、注释、译文等教学用具:投影仪、白板、教学卡片等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作者归有光及其创作背景,引发学生对《项脊轩志》的兴趣。

二、自主学习(15分钟)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文本内容,注意生僻字的读音和意义。

三、课堂讲解(40分钟)1. 分析课文结构,讲解“项脊轩志”的含义。

2. 讲解课文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

3. 分析课文中的意象和象征意义,如项脊轩、母亲、妻子等人物形象。

四、课堂讨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0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复习上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情况。

二、课堂讲解(40分钟)1. 讲解课文中的写作手法,如对比、寓情于景等。

2. 分析作者通过描绘人物和环境,表达自己对家族历史的感慨。

3. 讲解课文中的主旨和思想内涵,引导学生感悟作者的情感。

三、课堂练习(10分钟)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回答相关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四、总结与拓展(10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引导学生关注古典文学的价值,培养阅读兴趣。

五、作业布置1. 熟读课文,巩固生僻字的读音和意义。

六、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情况进行总结,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主要分析《项脊轩志》中的主题思想和象征意义。

项脊轩志学案教案(优秀6篇)

项脊轩志学案教案(优秀6篇)

项脊轩志学案教案(优秀6篇)《项脊轩志》教案篇一教学目标(一)学习作者善于从日常琐事中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来抒写感情的技巧。

(二)体会本文笔墨清淡而情意缠绵动人的特色。

教学设想:1、本文是一篇比较浅显的文言文,因此一个目标的实现主要以课前充分预习、课堂检测训练为主,通过训练掌握基本的字词句,能够基本理解文章大意。

2、本文是一篇感情十分真挚自然的散文,第二、三个目标的实现主要以朗读、讨论为主,在朗读讨论中体会作者的感情和本文的艺术特色。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手段:PPT课件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测1、关于作者要求学生看注解①,教师补充:《项脊轩志》是散文家归有光的代表作。

项脊轩,书斋名,是作者家中的一个只有一丈见方的斗室。

为什么给书斋取这样一个名字呢?据说有双重意思:一是说它窄小,如在颈脊之间;一是因作者远祖归道隆曾在江苏太仓县的项脊泾住过,有纪念意义。

归有光于嘉靖十九年(壹五4)考中举人。

以后参加八次会试,都没有考中。

后来在嘉定(今上海市嘉定县)的安亭江边,教书授徒达二十余年之久。

到了嘉靖四十四年(壹五6)才考中进土,任长兴(今浙江省长兴县)知县。

隆庆四年(壹五70)任南京太仆寺丞,著有《震川文集》。

他善于用疏淡的笔墨,描写生活中常常接触的事物,以及家人、亲友之间的一些琐碎事情,随笔点染都富于深情,所以感染力很强。

这篇《项脊轩志》,就是属于这种性质的抒情散文。

二、朗读课文老师示范朗读,要求学生注意字词的读音、句子的停顿以及文章的感情基调。

在此基础上学生集体朗读课文。

三、正音正字项脊轩渗漉修葺垣墙栏顺冥然兀坐万籁有声异爨老妪呱呱而泣先妣汝姊阖门象笏扃牖琵琶四、字词理解五、活用字词:1、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2、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3、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4、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5、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6、前辟四窗,垣墙周庭六、句式判断:1、项脊轩,旧南阁子也2、七、翻译句子:1、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2、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项脊轩志》教学设计(精选6篇)

《项脊轩志》教学设计(精选6篇)

《项脊轩志》教学设计(精选6篇)《项脊轩志》教学设计(精选6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

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项脊轩志》教学设计(精选6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项脊轩志》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标:1.落实文言文知识点2.寻找文章的“动情点”“震川之文,每于不要紧之题,说不要紧之语,却自风韵疏淡。

”(姚鼐)⑴研读细节描写,注意其中所表现的作者内敛的感情;⑵研读景物描写,注意借景抒情的手法。

3.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尝试背诵4.了解作者生平及其写作风格二、教学步骤1.读课文,纠正字音,感知内容与情感。

2.检查预习:文章最令你感动的细节是什么?你最喜欢哪句话?3.在预习字词意义的基础上,练习用简洁的语言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情感基调。

目标实现方法:以初中学过的《醉翁亭记》和《陋室铭》为例,列出两个模仿的句子:假醉翁之亭(景)欧阳(作者)绘山水相映(内容)表放情林木之乐意(感慨及基调)托鄙陋之室(景)禹锡(作者)寄仙龙之说(内容)议淡泊修业之洁志(感慨及基调)参考答案:借项脊之轩有光写三世变迁抒物是人非之悲情借项脊之轩有光忆家庭琐事言时世变迁之感慨4.疏通词意,品味语言,领悟情感第一段:⑴词类活用:下上前垣墙⑵实词:顾胜⑶古今异义:方丈三五⑷特殊句式: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分析内容:项脊轩修葺前的特点是什么?用几个形容词表达。

寥寥数笔,却已经渗透了作者的主观情感,渲染出一种颓败、阴冷的凄清氛围。

接着作者并没有马上抒写自己的感伤情怀,而是从“悲”的反面“喜”来着笔。

他喜的是什么?修葺之时,劈窗置墙,不但“使不上漏”,而且“杂植兰佳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着意对书斋周围的环境加以美化。

其次,修葺之后,作者“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项脊轩志》课堂实录教案教学设计(这条文章已经被阅读了 106 次) 时间:2004/11/28 11:01am 来源:东方雪第一课时师:前面我们学习了一个单元的现代散文:《纪念刘和珍君》《故都的秋》《道士塔》——生:《泪珠和珍珠》。

师:如果允许我们自作主张,可以按照我们自己的思维方式给这四篇散文的体例加以描述的话,那么,我想可以把《纪念刘和珍君》叫叙事散文,那么《故都的秋》叫什么?生1:抒情散文。

生2:写景散文。

生3:写景抒情散文。

(众笑)师:不要笑,写景也是为了抒情,这三种书法都是一回事,都没问题。

那么,《道士塔》呢?生4:文化散文。

生5:历史散文。

师:这两个词要辨一下了。

哪个说法比较妥帖?生4:当然是文化散文准确,因为这篇文章不是写中国历史,也不是,就是说,写了中国历史只是为了关注中国文化的。

而且,历史是文化的构成因素,文化包容历史。

师:说得不错。

如果要说这是历史散文的话,恐怕与《史记》《资治通鉴》的差别还很大。

就从内容的角度来命名——文化散文。

(众人表示赞同)那最后一篇——生6:哲理散文。

因为它是写人生感悟的。

师:但是我觉得它与周国平的哲理散文不一样,它更多是从生活的层面感悟的,哲理性不是很强。

所以叫抒情散文,好吗?生6:这个不要紧。

只要是明白了一种认识,有了看法的散文,应该是哲理散文,尽管它叙述比较多。

但是作者不是书法个人情感,是有观点的!师:恩,有道理,我被你说服了。

那就听你的!师:好。

中国的散文源远流长,可以说,在古代诗歌诞生之时,散文也出现了。

大家可曾知道:散文为什么叫“散文”?生7:因为内容比较多,比较杂,什么都可以写。

生8:写得随意。

师:你说的是结构上看上去松散。

生9:有时我读散文就觉得它往往会离题,但是好文章是不离题的,这也大概是“散”吧。

师:你说的还是内容、材料上的感觉。

其实散文最大特点是形散——生:神不散。

师:我觉得用“神聚”比较好。

什么叫“不散”?否定的描述是不准确的,以前我们做的习题中,概括语段就是要把否定句剔除掉的吧。

正面说,才可以给人清晰的印象。

“形散神聚”,这还不是散文之所以叫“散”的真正原因。

真正原因应该是:诗歌讲究压韵,而散文则不压韵,声律上显得散乱却很自由。

下面你们要听我对散文的发展罗嗦一番,并且还要把我罗嗦的话写在笔记上——(生动手准备)师:一、先秦散文主要分两大类:一是诸子散文,如《孟子》《庄子》,大家说还有什么?生:《荀子》《墨子》《老子》《韩非子》。

师:算不算《论语》。

生10:算。

也算是记录孔子言行的著作了。

师:好。

另一类散文是历史散文。

比如《春秋》《左传》《国语》。

大家说《战国策》算不算?生11:当然算。

师:它反映的是战国的历史,但是成书于西汉,笼统的说,可以归到先秦散文里。

我要着重说的还有一篇很棒的散文,就是秦相李斯的《谏逐客书》,是写给嬴政的一封信。

针对秦王嬴政将其他各诸侯国的人才驱逐出境,发表了广揽贤才为秦国服务的主张,非常华美。

鲁迅都说“秦无文章,唯李斯《谏逐客书》一篇而已。

”但是这封信是秦王朝建立前写的,我们也可以将它归到先秦散文一类。

师:二、汉魏六朝散文。

这阶段散文秉承了先秦散文的发展体式,有历史散文、政论散文等。

历史散文有《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被称为“前四史”。

政论散文呢,我们就学过贾谊的《过秦论》。

另外还诞生出一种诗歌与散文结合的一类散文,叫赋,赋有大赋和小赋之分。

大赋可以说是鸿篇巨制,洋洋洒洒,但内容上大都记述皇家生活,“劝百而讽一”,赞美一百处,最后提一条建议:园林固然美丽,皇帝您老人家出游,也别忘了保护龙体之类。

所以现实感差了一些。

不过当时写大赋的文人有不少。

比较出名的“汉赋四大家”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前三位大赋都写得很大。

张衡是天文学家,也是文学家,他的小赋篇幅虽小,但是有现实意义,针对性强。

六朝散文主要以书信、奏章、辞赋为主。

我们学过的有《出师表》《归去来兮辞》等。

另外,才高八斗的曹植写过《洛神赋》,其中有“凌波微步,罗袜生尘”,写出洛神步履轻盈,身材婀娜之美。

南朝被称过“江郎才尽”中的“江郎”,也就是江淹,在名篇《别赋》一开头就来一句非常煽情的话:“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可惜生花的妙笔一旦失去,再也写不出美丽的散文里。

还有一个我非常敬重的任务,他叫嵇康。

在我们看的《遥远的绝响》里,曾记述过嵇康写过一封比较有名的书信,跟他的好朋友山涛绝交,叫《与山巨源绝交书》,很有趣,自己不跟他来往了,却把儿子交托给他抚养。

山涛也欣然应允。

这大概就是传说中的魏晋风度吧。

师:说得比较累了。

还要不要讲下去了?生:要!师:隋王朝与秦朝一样短命,文学上总把它附着在强大的唐王朝一起来说。

隋唐散文是中国散文的转型期。

我们看初唐的魏征的《谏太宗十思书》时,大概有个印象,内容是有的,形式上还是比较华丽,这是宫廷文学的作风。

到“文起八代之衰”的韩愈振作起来,极力批判六朝以来形成的绮丽虚弱的文风,与柳宗元发起古文运动,声若洪钟,振聋发聩。

他们的文章说是“古文”,其实是自己的创造,自由而实在,韩愈的《师说》多有现实意义啊,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还有“永州八记”《黔之驴》等,清新,现实,暗含讥刺,却又体现为人请命的深沉。

真君子也!杜牧这人比较有才华,《阿房宫赋》说是写历史,何尝不是他早已觉察到衰落的唐王朝的政治嗅觉的表现呢。

这是第三阶段。

师:第四阶段是宋代散文。

任何一朝的散文都要解决形式与内容之间脱离的关系。

欧阳修就大力割除形式主义文风,他做进士考试的主考时,就明确宣布“玩形式只能玩死自己的前程”之类的话,使“西昆派”无处遁形。

实际上,欧阳修、苏轼等人散文眼光很宽广,取法范围也很大,他们对骈文并不那么深恶痛绝,相反还颇有喜好,所以他们的散文兼收骈文之长。

在语言风格上,他们特别强调“切意”,虽也关心修辞,讲究章法、节奏,但都要符合“达意”的要求。

不过相较于韩柳的散文,可以感觉到北宋几位大家散文的感情强度及语言张力是有所减退的。

宋代理学兴起,在程朱看来,无论韩柳还是欧苏,尽管他们标榜儒道,却还是文人气过重,他们的文学追求仍然有害于道。

随着理学渐盛,宋代散文也不得不走向衰落。

师:最后说明清散文。

受到唐宋散文的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明清散文基本上规唐仿宋,但复古中不断孕育变化。

明代散文与诗歌相似,走过了一个类似马鞍形的发展历程。

明初散文比较繁盛,代表人物是宋濂、刘基、高启和方孝孺等,《明史》本传称宋濂为“开国文臣之首”,他的一篇《送东阳马生序》是历来学子必读篇目。

文中写他求学的时候要跑几十里路,在大雪天达到馆舍的时候,脚已经失去知觉,别人用温水浇灌,才复苏。

问老师问题是要看老师脸色的。

你们现在呢?老师基本上是你们奴隶了。

刘基就是跟朱元璋一起打天下的军师了,他的一篇《卖柑者言》极有讽刺意义,直指当权者高高在上、飞扬跋扈以至社会“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现实。

随后是“台阁体”盛行近百年,明代散文步入低潮。

直至明代中叶,文坛酝酿着新变。

先是李东阳为盟主的“茶陵派”,继以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为代表的“唐宋派”又将复古革新运动推向了高潮,为晚明狂士之文和晚明小品文的出现作好准备。

另有以袁宏道三兄弟为代表的“公安派”,提出了以“性灵说”为核心的文学主张,提倡“独抒性灵,不拘一格”,文章清新洒丽,但也过于俚俗肤浅,之后钟惺、谭元春为首的“竟陵派”力倡“幽情”“别绪”,企图另辟蹊径。

但他们又被后代正统文人讥为亡国之音。

不管如何,晚明小品文以其清俊灵巧、富有情韵和具有时代特色而著称于世。

除了公安派、竟陵派的作家外,还有徐渭、王思任、陈继儒、张岱等都是小品文的重要作家。

清代散文也分三个时期:先是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侯方域、魏禧、汪琬等的学者散文,接着是中期以方苞、刘大櫆、姚鼐为代表的“桐城派”散文,后期以龚自珍、魏源、梁启超、康有为、谭嗣同为代表,提倡“新文体”,为“五四”时期文体改革的先导。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看看曾国藩的家书,看看他的文章究竟与哪一派有联系。

师:累啊。

也快下课了。

课后请大家熟读归有光的《项脊轩志》,预习题请课代表中午抄在黑板上。

[打包下载][引用该文][发表评论][转寄该文][关闭窗口]此文章相关评论:该文章有17个相关评论如下:(点这儿论坛方式查看)--------------------------------------------------------------------------------szw6998 发表于: 2004/11/28 11:45am文学史吗?顶部董隆发表于: 2004/11/28 03:03pm下面引用由东方雪在 2004/11/28 11:01am 发表的内容:第一课时……师:累啊。

也快下课了。

课后请大家熟读归有光的《项脊轩志》,预习题请课代表中午抄在黑板上。

导入课文需要这么长时间啊!东方兄,是不是讲散文史呀。

顶部东方雪发表于: 2004/11/28 03:39pm第二课时师:上一节课我们谈了中国古代散文的进化历程。

理解散文怎么来的,曾有过哪些主张、哪些样式、哪些手法,对我们学写散文是很有帮助的。

还需要大家多读一些古代优秀散文篇章。

上节课布置了一道思考题,“课文内容可以用‘一间破屋,两种情感,三个女人’来概括,说说自己的理解。

”现在来检查一下——生1:一间破屋就是指项脊轩,两种情感在第二段上写了“喜”与“悲”,三个女人指的是自己死去的亲人有三个:祖母、母亲和妻子。

师:好,没什么异议吧?生2:我觉得题目不好,怀念的应该有四个女人,还有一个“老妪”。

师:那是不是还有叔叔伯伯一些人呢?我想站在思念的角度上,怀念应该如第一个同学说的祖母、母亲和妻子。

是吧?师:好了,这篇文章我们就学到这里了,好吧?生:啊?不行!师:为什么?生:太简单了,内容太少了,考试过不了关的。

师:同学们真是好孩子啊。

一篇文章只知道写了什么还是远远不够的,要善解其中味,才算是真正的消化。

这节课我们就来慢慢品味品味。

怎么品味呢?还是从内容开始——师:一间破屋,是怎样的一间破屋?生3:是一间狭窄的下雨时候雨水就会漏下来的破屋。

师:是狭窄还是狭小?生3:狭小。

师:怎么看出它狭小?生3:“方丈”,就是一丈见方,相当于现在10个平方,只能一个人住。

所以很小。

师:下雨漏下的是雨水,不下雨的时候漏下的是尘泥。

连放一张桌子东挪西挪,狼狈不堪。

一个读书人的书斋简陋如此。

你们家里像这样吗?生:不!师:珍惜啊。

归有光没有掩饰家境的清寒,也不是哭穷。

这么一写,不仅写出小屋特点,读来也很有情趣。

师:除了小、漏,两个特点,还有没有小屋修葺前其他特点了?生4:老。

说了小屋的历史有百年之久。

另外还有暗。

因为门朝北开,光线不充足,中午后就昏暗了。

师:好。

修葺之后的项脊轩是怎么样的?生5:问题解决了。

不漏了,通过放一堵墙来反射日光,也亮了……师:打断一下,什么样的墙?生5:院子四周的墙,墙上应该刷白石灰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