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王崧舟老师《去年的树》的启示
听语文课《去年的树》受到的启发
《去年的树》听课启示《去年的树》讲述了小鸟和大树这对好朋友间深厚真挚的友谊,写出了鸟儿的执着与诚恳。
王崧舟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的点点滴滴不仅仅是对学生知识的传播,更是对我教学历程中的一个鞭策。
下面就谈一下我感受。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文章是一篇童话,谁来给我们读一下第一自然段?”——直截了当的开场和他的笑容一般淡淡。
反复——是王老师这节课里点击率最高的一道程序。
不同的情境下,孩子们在王老师抑扬顿挫的提示语声中自如变换感情,变换读法。
“你能从刚才的朗读中体会到什么?”是的,反复的,一遍又一遍的,不厌其烦的读,就能让孩子们纷纷举起手说出自己的体会,无论是对“鸟儿”与“树”之间关系的体会,对它们之间感情的体会,对人物表情的体会,对人物心理的体会……让学生学会用自己的眼睛发现学习内容,老师的“教”固然是重要的,然而学生的“学”却是更应得到锻炼的。
质疑,是解读文章的又一法宝。
在带领孩子们感受深情之后,王老师突地话锋一转,“刚才所说的鸟儿的外貌也好,树的外貌也好,都是同学们写出来的,课文中写了吗?”课文根本没有提及任何与“鸟儿”、“树”外貌有关的句子,在得到学生的认同后,王老师擦去了之前写的第一自然段“写外貌”的板书,这里作者写得非常“浅近”,可我们却都能想象出它们的模样,这种感受不也又是“深厚”的吗?对话,是体会文章思想,理清脉络的重要线索。
在分角色朗读的分配中,我感动于王老师的课堂用语“你愿意吗?老师也一起读可以吗?现在可以读了吗?”他低沉的声音吐出这些语句令人有种被充分尊重的感觉。
朗读过后,他又提出一个问题:“刚才的对话时有一个人读得不好,他是谁呢?”就在大家都稍有紧张的时候,王老师却说:“老师读得不好。
”学生们都好奇地睁大了眼睛,“老师读的提示语太平淡了,一点儿意思也没有。
怎么样读才能有意思一些呢?”又是一份令人遐想的温情,王老师不断用他浑厚的声音为故事营造一种静谧也带点忧伤的气氛。
在和孩子们共同寻找结果的过程中,他再一次否定了之前自己写的板书,文章中也没有写到人物对话时的表情啊!这里依然是“浅近”的,可它们的表情似乎就是显现在我们的脑海中,是那么那么的“深厚”。
观王崧舟老师执教《去年的树》有感
观王崧舟老师执教《去年的树》一课有感《细读文本巧补白》曾是我在省UC网络教研室中策划并主持的一期网络教研系列活动。
为了做好这一期活动,当时翻阅了不少相关的材料,也观看了不少的优秀课例。
后期形成文字成果,并发表于《语文研究与教学》刊物上。
曾以为自己的认识已经足够深入。
然而,就在今晚,当我有幸观摩到全国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执教的《去年的树》一课,让我对文本补白有了更为深入的思考。
大凡美文佳作,皆虚密有度,松张有弛,“恰是未曾着墨处,烟波浩渺满目前”,便是对作品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的生动写照。
而这些耐人寻味、意蕴深邃的文本留白,不经意间便成了读者走进文本的孔眼,成了解读作品的门户。
那么关于文本补白,应该如何有效的使用这一教学策略,使它更好的为我们的教学工作服务呢?1、细读文本与文本补白之间的关系读文是补文的基础。
对文本进行补白,必须是在对文本有了深入了解的基础上才能进行的。
也就是说,如果不细读文本就不可能设计出很好补白,就更谈不上一个“巧”字了。
细读文本要走进去,再走出来,先是读厚,再是读薄,有了这个过程,才能够很好的驾驭文本。
体现出我们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理念。
恰到好处的“文本补白”是教师教学智慧的一种体现,更是对文本的一种深刻领悟。
如果没有智慧和领悟的碰撞,就很难设计出恰当的补白。
2、找准补白的切入点文本中生动的细节描写常常是我们挖掘教材、把握文本、走进人物心灵深处的最佳切入点。
在教材所选编的文本中,许多内容都留有发挥的余地,作者常有意不把意思挑明说透,刻意留下“空白”,让读者揣摩。
如何使得补白恰到好处,切入点的选择就尤为重要了。
补白切入点的选择不是固定的,要根据教师的专业素养,根据文本表达的内容情感,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等因素进行选取。
因人而异,因课而异。
所以,补白训练一定要准确把握练的时机,练在当练处,练在情感的共鸣处,练在主题的升华处。
多彩的感受不仅填补了文本的空白,而且使文本的内涵更加丰满、学生的感悟更加由衷。
《去年的树》启示
《去年的树》启示王崧舟老师的《去年的树》让我改变原来的看法。
一直都觉得语文应该是需要美丽的表达,却也知道要做到这一点并非易事,但是今天在王崧舟老师的课堂里,我真切感受到了语文的美。
那棵去年的树,那只给树唱歌的小鸟,在王崧舟老师和孩子们的共同描述下,似乎都一一真实的展现在了我们眼前。
王崧舟老师的《去年的树》,让人觉得一股浓浓的诗意油然而生,课堂上王老师的声音娓娓动听,带着优美的音乐,去年的树,从大树和小鸟在旭阳初升的早晨你唱歌我聆听,在阳光灿烂的午后你唱歌我聆听,在夕阳西下的黄昏你唱歌我聆听……大树和小鸟,一对相依相偎的朋友,在深秋小鸟南飞之前相约明年还要在一起,为了这个约定小鸟飞越了千山万水来到了去年的树林,却只看到孤零零的树桩立在那里,大树却已经被切成细条做成了火柴,只剩了最后一根火柴点燃的灯火还在那里,于是小鸟对着灯火唱起了去年的歌……王崧舟老师的《去年的树》,课上用优美的、诗性的语言把孩子们带进了这个有快乐亦有悲伤的童话里,引导孩子们用心体会到了树和小鸟的深厚情谊,被这份情谊感动了的人,若有机会,谁忍心去伐掉那棵树,谁又忍心让这份深厚的情谊蒙上死亡的阴影。
我想真切的感悟到了这份感情的孩子们更加不会。
就算是环保,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实现,尽管没有明摆呼喊,可是却以另一种方式同样达到了目的。
王老师从开始上课到课堂结束的每一句话,都让人感到沁人心脾,感到知识的力量。
每一分钟都是精心设计,但看起来是如此的水到渠成。
时刻紧扣人们的心弦,真所谓字字珠玑。
每堂公开课的内容都非常丰富,谈古论今,层层深入,时刻表现了他渊博的理论知识和深厚的文化素养。
他把课堂知识梳理得一丝不乱,并且都通过了拓展延伸,让孩子们真正感受到知识的力量和追求知识的乐趣,感受到人世间真善美的力量,感受到犹如遨游语文的知识海洋。
王崧舟老师的课令我感触颇多。
想想自己,在解读童话故事时总会走入理性思考的误区,而忽略了童话本身是以美引人,以情动人的,如果总要人为地附加一些理性的结论,童话本身的美就会被破坏,值得深思。
长虹小学韩磊听王崧舟老师《去年的树》的启示
听王崧舟《去年的树》的启示王老师用优美的、诗性的语言把孩子们带进了这个有快乐亦有悲伤的童话里,引导孩子们用心体会到了树和小鸟的深厚情谊,被这份情谊感动了的人,若有机会,谁忍心去伐掉那棵树,谁又忍心让这份深厚的情谊蒙上死亡的阴影。
我想真切的感悟到了这份感情的孩子们更加不会。
就算是环保,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实现,即使没有明摆呼喊,不过却以另一种方式同样达到了目的。
听了王老师的课后,我觉得应该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做到以下几点:一、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表达和使用的欲望者,不如乐之者。
”兴趣是一种学习的内驱力,能够激发学生表达和说的欲望,能够化低效为高效。
教师要让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去表达自己看法。
这需要教师自己做好以下工作:1. 学会赏识学生当我们用赏识的眼光看待孩子,并且真诚的表扬孩子,能够给孩子以无穷的动力。
而恶意的中伤和批评则会挫伤一个孩子表达和说的欲望。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很多问题都没有标准答案,学生的很多回答虽然有很多和你预设的不一样,但是他们的回答非常地富有创造性,值得表扬和肯定。
2. 拥有孩子般的童真孩子和我们成人拥有不一样的天空和不一样的思维方式和观察角度。
只有拥有一颗孩子般的童心,把自己变成一个小孩子,才能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
用一种孩子的语言去和孩子沟通,用一种孩子的语言去倾听学生的回答。
以学生的听、读水平为基础,培养学生的说、写水平听、说、读、写水平是四个相辅相成的水平,听懂、读好是理解的基础,更是学生说和写的基础。
只有理解了文本,才能在此基础上实行说和写的操作。
钱老师这节课中的朗读指导特别到位。
在让学生回到思考问题前会让学生去充分地读,再学生理解文本以后会让学生带着自己的体验读,并且能够指导好学生实行准确的朗读。
因为准确的朗读有助于学生学生语言表达水平的提升。
四二、设置课堂情境,增加语文课堂的实践活动。
语文课文为教学提供了实行语言实践活动的具体情境。
虽然阅读也是语文实践活动,但是语文实践活动又不但仅是阅读,应该借助内容和课文情境设计各种形式的练习让学生说一说、写一写。
观王崧舟老师执教《去年的树》一课有感
观王崧舟老师执教《去年的树》一课有感听了王老师执教的《去年的树》一课,我被深深的打动了,如此浅近的童话故事,可以解读出如此深厚的感情,王老师在课堂上彻底放松,全然进入课堂中的每一个当下,和学生情情相融、心心相印。
同时让我对文本补白有了更深入的思考,那就是找准课文“空白点”,加强“写”的训练.时下,在语文课堂上我们总会看到老师们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读书,也总会听到孩子们琅琅的读书声,同时还会看到老师们不遗余力地指导学生写一写自己的感受,或者是你想对他说什么……可以看出,语文教学越来越接近本真,呈现出勃勃生机,读写结合这一传统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得以传承。
但实践告诉我们,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和能力仍不见有较大提高,语文课堂依旧费时低效。
那问题的症结出在哪呢?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张化万老师认为:读写结合中的“写”,既是阅读内化的语言﹑写法的模仿、迁移和创造;也是阅读中激活的生活记忆、熔炼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与认识的抒发与倾吐。
要想提高读写结合的有效性,关键是提高读写结合中“写”的有效性。
而找准课文“空白点”,加强“写”的训练不失为一条曲径通幽的好路径。
何为课文的“空白点”呢?《现代汉语词典》中关于“空白点”一词的解释为:工作没有达到的方面或部分。
而课文的“空白点”,我的理解是:作者在写作的过程中由于写作手法的需要而略写的内容;或者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而含蓄表达或不写的内容。
法向我们介绍了从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到多媒体的运用的基本情况,展示了电子计算机的飞速发展和灿烂前景。
在文章结尾处作者这样写到:计算机会越来越“神”。
将来的计算机究竟能神到什么程度,作者一字未说。
这一处就留给人想象的空间,就是课文的一个“空白点”。
我这样设计教学:1.出示“计算机会越来越‘神’”这句话,请学生读读课文并想一想,将来的计算机回“神”到什么程度。
2.请学生举例说说计算机的发展前景。
3.能把你的想法写出来,回家读给家长听吗?请看学生作品:有一天,我骑着自行车外出旅游。
《去年的树》听课启示
《去年的树》听课有感王老师的教学风格,就是“诗意语文”。
今天通过聆听这节《去年的树》,真正让我感受到了语言如诗如画,让听课者,如痴如醉。
王老师通过课文看到的是朋友间的深厚友情,看到的是作者通过“平淡”的语言写出伟大的友情,看到的是补白带给学生无限的想象。
而这些恰恰是学生学习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本文中的“白描写法”,王老师通过高超的教学艺术,巧妙地帮助学生达成了目标解决了问题。
一、情景交融,相得益彰读,是最基本的“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方法。
王崧舟老师长于对读的情境的创设,在教师绘声绘色的语言情境描述中,学生的读常常会生出画面感,如:师:多美好的日子啊!(配乐)师:当太阳升起——生:“鸟儿坐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
树呢,也天天站着听鸟儿歌唱。
”师:当月亮挂上树梢——生:“鸟儿坐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
树呢,也天天站着听鸟儿歌唱。
”师:雪都融化时——生:“鸟儿坐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
树呢,也天天站着听鸟儿歌唱。
”师:树叶在秋风中飘落时——生:“鸟儿坐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
树呢,也天天站着听鸟儿歌唱。
”师:迎着风,迎着雨——生:“鸟儿坐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
树呢,也天天站着听鸟儿歌唱。
”师:走过冬,走过夏——生:“鸟儿坐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
树呢,也天天站着听鸟儿歌唱。
”师:鸟儿坐在树枝上唱着优美的歌——生:“树呢,也天天站着听鸟儿歌唱。
”师:鸟儿坐在树枝上唱着夏日小情歌——生:“树呢,也天天站着听鸟儿歌唱。
”师:鸟儿坐在树枝上唱着晚安小夜曲——生:“树呢,也天天站着听鸟儿歌唱。
”师:有这两个“天天”,你体会到什么?生1:鸟儿和树是好朋友。
生2:鸟儿和树的感情很好。
师:能把“很好”换个词吗?鸟儿和树之间的感情怎么样?生:鸟儿和树之间的感情很深厚。
(板书:深厚)完美的音画、诗意的语言水乳交融。
我完全被优美的音乐、画面以及王老师诗意的语言所陶醉。
在和谐的音乐、画面中,王老师的诗意语言交融在一起,激发了学生对“鸟”和“大树”的深厚情感的理解。
听王崧舟老师《去年的树》课有感(花园张皓)
听王崧舟老师《去年的树》之启示花园小学张皓以往听过王崧舟老师的《长相思》《慈母情深》等极具抒情色彩的精彩教学,这一次因为有了骨干教师培训的任务,我有幸聆听了了王崧舟老师《去年的树》课堂教学,就是这样一篇童话故事,让我又一次领略了教育专家的风采,从中汲取和很多经验,也感悟到名师的深厚之底蕴,让人佩服至极。
1、浑然天成的情境创设,将学生带进享受的课堂语文课程是有别于其他学科的基础学科,语言文字的运用是其最本质的特点。
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掌握语言最好的办法是在反复多次的言语实践中积累经验。
”王老师课堂情境的创设自然天成。
“一棵树和一只鸟儿是好朋友。
鸟儿站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
树呢,天天听着鸟儿唱。
”这是课文的第一段,教师创设情景,通过品味“天天”,把文字读成了画面。
此处的课境如此清丽,如此婉转,在清脆叮咚的回环诵读里,学生们自然感受到了树与鸟儿那一唱一听,相伴相守的美好。
学生在一次次的配乐中朗读着文本,真正地体会到了大树与小鸟之间友谊的深厚,不露声色,不留痕迹的朗读,不得不由衷地佩服。
2、掷地有声的语言文字运用,将语文诠释得淋漓尽致。
语言文字运用与课文理解、情感体会水乳交融。
王老师安排的三次练笔练习,都不是孤立的,不是为写而写,每次练笔都与课文理解、情感体会融为一体的。
如补写鸟和树的旁白,学生体会到了鸟“恋恋不舍——难过——焦急——心急如焚——伤心欲绝”的情感变化,感受到鸟和大树的深厚友情,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读好对话。
同时与原文“不写心情”对比,感受到“平淡”表达的作用,“留白”表达艺术,达到一举数得的高效。
这样“融合”的例子在王老师的课堂上举不胜举。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就是要立足于课堂。
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自然不能机械化地训练,每一次都需要浓浓的场景氛围,文本本身就是一种情境,不能把培养语言文字的表达只放到习作课,只放到口语交际课,要把它落实到每一节语文课中,要学会创设语言文字表达的情境,尽量扩大语言运用的容量,因为语言运用的频率很高,与此同时还要不断提升语言运用的品位。
王崧舟《去年的树》观后感
王崧舟《去年的树》观后感《王崧舟<去年的树>观后感》前几天,有幸观看了王崧舟老师讲授的《去年的树》这堂课,感受颇深,仿佛经历了一场心灵的洗礼。
王崧舟老师的课堂,就像一个充满魔力的世界,一下子就把我深深地吸引了进去。
一开始,他那沉稳而富有感染力的声音,就让整个课堂沉浸在一种温馨而又略带忧伤的氛围之中。
这篇《去年的树》,原本是一个简单而又纯真的童话故事,讲的是一只鸟儿和一棵树是好朋友,鸟儿天天给树唱歌,树呢,天天听着鸟儿唱。
可是后来,寒冷的冬天来临,树不得不离开鸟儿去了远方。
当春天回来,鸟儿满心欢喜地回来找树,却发现树已经不在了。
为了寻找树的踪迹,鸟儿历尽艰辛,一次次地询问,一次次地失落,最后在灯火中找到了由树做成的火柴点燃的火苗。
王崧舟老师对于课文中角色的解读,那叫一个细腻入微。
他引导着孩子们去感受鸟儿和树之间那份深厚的情谊,让孩子们仿佛就置身于那个充满爱与离别的世界里。
比如说,当讲到鸟儿与树约定来年再相见时,王老师让孩子们去想象鸟儿的心情,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说着,有的说鸟儿充满期待,有的说鸟儿恋恋不舍。
王老师微笑着点头,然后用他那充满情感的声音说道:“是啊,这一约定,饱含着多少深情厚谊啊!”在分析鸟儿寻找树的过程时,王老师更是巧妙至极。
他让孩子们换位思考,如果自己是鸟儿,在一次次寻找无果时会是怎样的心情。
有个孩子怯生生地说:“会很难过,很着急。
”王老师立刻走上前,轻轻抚摸着孩子的头说:“对呀,这种难过和着急,鸟儿也在经历着。
”然后,王老师又让孩子们注意鸟儿每次询问的话语,那一句句简单的“你知道大树在哪儿吗?”背后,藏着的是鸟儿越来越深的焦虑和不安。
课堂上,王老师还特别注重朗读的指导。
他让孩子们通过朗读,去体会文字背后的情感。
当读到鸟儿与树分别的场景时,孩子们的声音中充满了不舍;而当读到鸟儿寻找树的艰辛时,孩子们的声音又变得急切而焦虑。
在王老师的引导下,孩子们仿佛都变成了那只执着的鸟儿,为了寻找自己的好朋友,不顾一切。
听王崧舟《去年的树》给我的启示
听王崧舟《去年的树》启示松北区松花江小学市骨干石云立听了王崧舟老师《去年的树》,让我深深感受到:语文,就是触动心灵深处的艺术。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最本质的就是运用。
语文是基础,是底色,文本中语言文字、思想感情、文本形式(怎么写)、文本内容(写什么),要有一个内容理解和语言文字运用的完整过程。
《去年的树》完整的诠释了这一概念。
王老师通过让学生反复朗读,实践感悟实现了这一目标。
比如“孩子们,《去年的树》是一篇童话故事,故事的开头是这样写的,谁来读?”“一棵树,一只鸟,一个听一个唱,多好的日子!美美的读一读。
”“就是这个天天。
请你读。
”“这个‘天天’要读得肯定,再读。
”等等。
王老师始终坚持让学生读,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生成问题,获得体验,发现语言文字背后的秘密。
我觉得这种方法非常适用于本课,因为语文课程的基本性质决定了语文的学习目标,为了表达为了语言的运用。
精巧的表达句式,典型的段落结构,特别的谋篇布局,新颖的描述手段,都是评价判定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标准。
选择最能体现文章感情的句子反复朗读,教给学生表达的方法,提高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把文字中蕴藏的民族精神代代相传。
一直觉得语文应该是需要美丽的表达,却也知道做到这一点并非易事,但是在王崧舟老师的课堂里我真切感受到了语文的美。
那棵去年的树,那只给树唱歌的小鸟,在王崧舟老师和同学们的共同描述下,似乎一一真实的展现在了我们眼前。
王老师太令我钦佩了,他带给我们的是一种艺术的享受,是一次诗意的洗礼。
只有经他这样解读文本,我们教材上的作品,才真的算是文学艺术吧!教会学生读懂一篇文章不难,但读得让人感动,读成艺术,能做到的人实在是不多。
听完这堂课,反思自己平时的教学工作,我羞愧,为自己文学素养的欠缺,为自己课堂上语言的贫乏,也为自己传道解惑时的粗暴。
备课时候,我没有认真仔细地对教材,对文本进行深入研究、剖析,对教材编排的意图、作者的思想揣摩也简直太少、太肤浅了。
观王崧舟《去年的树》有感
《去年的树》讲述了小鸟和大树这对好朋友间深厚真挚的友谊,写出了鸟儿的执着与诚。
听了王老师执教的《去年的树》一课后,让我感受颇深。
他在课堂教学中的点点滴滴不仅仅是对学生知识的传播,更是对我教学历程中的一个鞭策。
下面就谈一下我听了这节课的感受。
一、教学“实”。
听了王老师的课,我感到实实在在的教学是整节课的灵魂,这是给我的最大感触。
从整堂课来看,他都特别重视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
朗读课文形式多样,让学生充分体会小鸟寻找大树的急迫心情,感受小鸟对大树的深情及诚信守诺。
写话训练中要求严格,耐心引导,给学生充足的训练、思考时间,没有一点不实的感觉。
教师用语真真实实,教师风格朴朴实实,学生训练扎扎实实。
在听课的过程中,我感到了王老师的实还体现在细节之中。
像读课文时让学生找关键词或字体会句子的情感,学生说到好的成语马上让学生用笔记下来,像读书时注意让学生做的端正,注意认真的倾听学生的发言,精彩时对学生及时的鼓励和表扬……老师的举手投足,就在无意中影响着学生,老师实实在在的教,学生扎扎实实的学,让我们真正体会到了什么叫“润物细无声”。
二,言与意的融合在教学中,王老师紧紧扣住鸟儿与树根、门先生、小姑娘的三次对话,层层深入,引领学生不断向文本的深处进发:鸟儿向哪些人打听它的朋友──树?把它打听的话找出来,体会一下,语气有什么变化?学生反复诵读,在语速的缓急中,在语调的轻重中,孩子们逐渐体会到鸟儿看不见树的着急、失望、痛苦。
在孩子声情并茂的朗读体验中,王老师引导着孩子的情感不断突破,逐渐深入到鸟儿的内心:鸟儿一路追寻着树,一路思念着树,此刻在鸟儿心中,一定默念着一句话,呼唤着一个名字,选用“哪怕……也”、“只要……就”、“不管……都”,说说鸟儿此时的心声。
在“言”和“意”的互动中,孩子渐渐感受到鸟儿对友情的执着,对诺言的诚信,对朋友的忠贞。
三,人与文的融合。
如果我们就是那个树根,如果我们就是那个门先生,如果我们就是那个小女孩,只要你静静地看着鸟,一定看到了一双眼睛,那是一双怎样的眼睛?在文中找找看!默读和沉思了片刻,孩子们看到了一双双晶莹的眼睛──湿润的,绝望的,忧伤的,痛苦的,哭泣的……这是孩子与文本进行的一次心灵的对话,对话中,孩子已经成为文中的一分子,鸟已经成为自己心灵可以直接触摸的对象,孩子已经在文中找到了诗意的栖居。
观看王崧舟《去年的树》启示
观看王崧舟《去年的树》教学实录的启示童话的开头简单素朴,王老师却抓住“天天”一词,创设出了美好的课境。
学生们在诵读里感受,在写作中品味,在想象中发现,树与鸟儿和谐共处的画面已如在眼前,教师再提醒孩子们关注文字风格的平淡,如此,想象的丰富与文字的简朴形成落差,也构成了课堂教学第一次张力。
王老师着力引导学生反复品读文中的四次对话。
这四次对话,串起了故事的主要情节,也是体会文中人物情感的最佳依托。
执教者巧妙地运用想象、写作与反复的入境朗读让学生进入了文本,进入了人物内心。
“让我们重新回到故事里”,老师用自己深情的描述创设了四次对话的背景,也在课堂中营造出一个强大的“情境”,孩子们的想象、写作、朗读,以及那只执着追问着的鸟儿,一切都在境中。
当感受到了人物内心的丰富,老师一一擦掉黑板上的文字,再一次让孩子们感受文本语言的平淡素朴,强烈的落差形成课堂的第二次巨大的张力。
为什么故事要这样平淡地讲述?王老师似乎又是把它提了出来就置之不顾。
孩子们对作者的冷静与无情似乎有些不满了,执教者却依然从容不迫地看着故事走向结局,引着思考走向深入。
可以说,《去年的树》鲜明地呈现着新美南吉简洁素朴的文风,那淡淡的文字纤细、含蓄、克制,萦绕着淡淡的忧伤又有着超越忧伤的强大力量。
王老师的教学正是紧紧扣住这一点,整堂课也像一曲婉转的歌,简洁清明,情理交融,气韵流淌。
把王崧舟老师的课从听课本上打到电脑里,那是一个反绉的过程,虽然已经星移日转,可是品匝得依旧有滋有味,回味得又如身临其境。
王老师低沉、深情的声音萦绕在耳边挥舞不去。
如果说作者是用最浅近的文字来抒发那么深厚的感情,那么王老师就是用最动人的语言来展示那么诗意的语文。
他选择三次“浅近”的空白处,通过想象、写话、说话,来表达出三次“深厚”的情感,通过三次板书的擦拭来显示厚实的语文课堂。
什么叫深入浅出,什么叫空白之美,什么是童话的魅力,这就是了。
《去年的树》是童话,王老师的课是散文,美得无以伦比的散文。
《去年的树》带给我的启示
《去年的树》听课有感有幸在一次培训中现场聆听过王崧舟老师的一节课,被王崧舟老师那独具一格的教学风采所吸引。
之前在视频中也曾多次走近王崧舟老师的课堂,每一堂课,都能带给我一些教学中的启发。
在学习《新课标》时,我知道“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规律。
”在王崧舟老师的这节《去年的树》语文教学中,就特别注重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多读、多想、多体会,感受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计围绕重点词语例如“天天”,句子“鸟儿坐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
树呢,也天天站着听鸟儿歌唱。
”“树和鸟儿的约定”设计多处语言文字的训练,通过听、说、读、想、写等一系列的语文学习活动,让学生在语言文字的实践中获得语文知识、技能的训练与提升,经历语文学习的过程,习得语文学习的方法,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发展语言,从而落实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语言文字的训练对于激发学生情感,加深理解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当然,语言文字的训练还是交给学生阅读方法的一个很好的途径。
如:自己在教学《麻雀》一课时,我设计了一处填空训练:当(可怜无助)的小麻雀就要成为(凶猛)的猎狗的食物时,一只老麻雀(奋不顾身)地从一棵树上飞下来。
与猎狗相比,它既没有(庞大的身躯),也没有(锋利的牙齿),它只能(扎煞起全身的羽毛,绝望地尖叫着),尽管(紧张,浑身发抖),但它仍(呆立着不动,准备着一场搏斗)。
这既是对课文的简洁复述,又能检验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同时潜移默化地交给了学生一种概括文意的方法。
英国著名科学家达尔文也曾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
”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还必须在教学中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和策略,使学生逐步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学习方法,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从理论上讲,语言文字训练反映了语文学科的教学个性,也体现了语文教学的本质特点,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锻炼学生语文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
《去年的的树》听课有感
听王崧舟老师《去年的树》有感王老师创设的诗意语文早已享誉大江南北,感谢市教研院给我们搭设了这样一个平台,让我们终于目睹了王崧舟老师的风采,他的《去年的树》一课就如同一部文艺大片,给了我深深的震撼。
一、在解读文本时构建生命化课堂《去年的树》讲述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
文中的小鸟因为一个与朋友的约定,在离开之后的寻找过程中,一步步感受着朋友的生命在自然消陨的过程。
王老师对这篇文本的解读,并没有被大众价值体系所营造的价值左右,而是使用自身生命经历对翻译文本实行了二度创作,将其核心价值定位在爱的主题上。
正是因为爱,才有鸟与树之间息息相处的和谐;才有鸟与树海誓山盟般的自我约定;才有鸟对树孜孜不倦地爱的追寻;才有鸟在烛光的摇曳中对树生命影子的凝视。
爱给予了这个故事以更深的内涵,爱让这个故事绽放出更摄人心魄的魅力。
王崧舟老师给予这节课另一个注解在于其对于文本独到语言的解读。
整篇文字以简朴语言叙述着一个简单却是至纯的故事。
用王老师的板书来说,没有写外貌却感受着特别,没有写表情却让人浮想联翩,没有写心理却让人忧伤。
王老师一直引领着学生在浅近语言的丛林中持续穿越,体悟用浅近叙述丰厚的文本密码。
二、在学语文中重使用新程标要求我们:引领学生的整体感悟,摈弃肢解文本实行臃肿的繁琐分析。
但在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却感到无所适从。
什么是繁琐的肢解分析?如果摈弃,语文教学还有什么可教,教师主导作用如何在语文课堂中得以体现?王崧舟老师用自己的践行给予正处在困惑中的语文教师以鲜明信号。
王老师在初读课文感知过程中,以粗之线条将整篇文本分为三个开头、过程、结尾三个版块。
每个版块的感悟都将其纳入整体筹划中,不抽茧剥丝般提炼所谓的关键词、不引导众说纷纭所谓的百花齐放。
王崧舟老师始终坚信,文本的语言总能给予学生生命心灵世界中有力的一击。
这首次的一击,即是学生使用自身生命与文本语言碰撞的有效回响。
画蛇添足般的引导仅仅教师一厢情愿地将学生的思维向教师靠拢的生拉硬扯。
观王崧舟《去年的树》有感
王崧舟教学《去年的树》有感在这次的骨干教师培训中,有幸观看了王崧舟老师教学的《去年的树》一课,《去年的树》以浅近的语言讲述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
文中的小鸟因为一个与朋友的约定,在离开之后的寻找过程中,一步步感受着朋友的生命在自然消陨的过程。
王老师对这篇文本的解读,并没有被大众价值体系所营造的价值左右,而是运用自身生命经历对翻译文本进行了二度创作,将其核心价值定位在爱的主题上。
正是因为爱,才有鸟与树之间息息相处的和谐;正是因为爱,才有鸟与树海誓山盟般的自我约定;正是因为爱,才有鸟对树孜孜不倦地爱的追寻;正是因为爱,才有鸟在烛光的摇曳中对树生命影子的凝视。
爱给予了这个故事以更深的内涵,爱让这个故事绽放出更摄人心魄的魅力。
一、语言文字运用与课文理解、情感体会水乳交融。
王老师安排的三次练笔练习,都不是孤立的,不是为写而写,每次练笔都与课文理解、情感体会融为一体的。
纵观这三次练笔,不难发现其绝非随心所欲的设计:首先,这三次练笔"该出手时才出手"。
首次练笔,在学生初识文本,两个主人公作为朋友首度亮相,学生对于文本世界的好奇必定促发他们的思维的飞扬。
此处的练笔,却好满足了学生的猎奇心理,让学生在思绪涌动之际,情动而辞发;第二次练笔则在故事情节推动中,填写提示语。
王老师结合浅近语言没有太多赘述语言的特点,让学生结合对话填写提示语。
这一环节的设置,不仅让学生以沉潜之心浸润在文本故事情境中,更让学生在文本的语言丛林中感悟品析。
既训练了语言,又增强了文本的理解,可谓一箭双雕;最后,王老师紧扣文本的细节小鸟的两次"看",看着同伴的渐渐消失的生命,看烛光的无情摇曳,看的眼神流淌着内心淡淡的忧伤。
故事已经结束,但余音绕梁,情感的涟漪依旧荡漾在学生心波中,许久都难以抚平,蓄积在心头涌动着。
此时,情感的水闸一旦开启,学生的语言飞扬而出。
其次,这三次练笔"未成曲调先有情"。
王崧舟《去年的树》观后感
王崧舟《去年的树》观后感《王崧舟<去年的树>观后感》前几天,有幸观看了王崧舟老师讲授的《去年的树》这一课,感触颇深。
这堂课仿佛有一种神奇的魔力,把我拉进了一个充满温情与感动的世界。
王老师就像一位神奇的引路人,带着孩子们,也带着我,在这个简单却又深刻的故事里穿梭。
课堂上,王老师的声音就像春天里的微风,轻柔而温暖。
他的每一个字,每一个语调,都像是在轻轻地抚摸着我的心灵。
当他开始讲述这个故事的时候,我仿佛看到了那棵树,枝繁叶茂地站在那里,和那只小鸟欢快地交谈着。
王老师对于细节的把握简直出神入化。
他让孩子们去感受鸟儿和树之间的那份承诺,那份深深的情谊。
他问孩子们:“当鸟儿答应树,明年春天还要回来唱歌给他听的时候,你们觉得鸟儿的心情是怎样的?”孩子们纷纷举手,有的说鸟儿很开心,因为能和好朋友约定;有的说鸟儿很坚定,一定会回来履行承诺。
王老师微笑着点头,然后又引导孩子们去想象树的心情。
就在这一问一答之间,鸟儿和树的形象在我的心中越来越清晰,越来越生动。
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王老师在讲到鸟儿寻找树的过程时,那细腻的处理方式。
他让孩子们闭上眼睛,听他慢慢地描述:“鸟儿飞过了高山,高山那么高,那么险,鸟儿没有停下;鸟儿飞过了大河,河水那么湍急,鸟儿没有退缩;鸟儿飞过了田野,田野那么广阔,鸟儿依然没有放弃……”我的脑海中真的浮现出了那只执着的鸟儿,不畏艰难,一心只为找到自己的好朋友——那棵树。
而且,王老师特别注重孩子们情感的体验。
他会让孩子们分角色朗读,让他们把自己当成鸟儿或者树,去感受那种分别的痛苦,重逢的喜悦,或者找不到朋友的失落。
当孩子们用稚嫩的声音读着那些对话时,我能感觉到他们真的走进了故事里,和鸟儿、树一起经历着喜怒哀乐。
在王老师的引导下,我也开始反思自己的生活。
我们是不是也像这只鸟儿一样,珍惜着身边的友情?是不是也会为了一个承诺,坚持不懈地去努力?这让我想起了自己的一个经历。
曾经,我有一个特别要好的朋友,我们一起上学,一起玩耍,一起分享快乐和烦恼。
听语文课《去年的树》的启示2
听《去年的树》一课的启示
在听王崧舟老师《去年的树》一课时,王老师教学的风格我很欣赏,体现了语文教师的综合素养。
集知识和能力魅力于一身。
《去年的树》讲述了小鸟和大树这对好朋友间深厚真挚的友谊,写出了鸟儿的执着与诚恳。
王崧舟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能把握住这一点点,他对学生知识的传播,是我在以后教学中注意学习的地方。
王老师的课让我受益匪浅:
而且王老师正是抓住《去年的树》这篇童话故事的情深意浓之处,让学生去感受整篇童话的语言朴实无华,鸟儿对树的真挚情谊,让学生去在平淡的语言中去领略一种深挚透明的美。
王老师正是抓住了这一语言特色,引领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去复述故事,再把童话与原文的进行比较,发现言语形式的秘密,感悟语文的魅力的。
从课题的朗读开始,王老师就引导学生读出不一样的感觉,在第一、二段中,引导学生想象大树在什么情况下听“鸟儿唱歌”时读出不一样的感觉。
老师不教也不说“什么是有感情”,学生却始终在品悟中动情地读。
这就是大师教学的无痕艺术。
用最平淡的语言讲述最深厚的情感,这就是语文的魅力。
总之,我今天的收获很多,今后我要向王老师学习,创新自己的教学理念,让自己的课堂教学更上一层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听王崧舟老师《去年的树》的启示《去年的树》是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材的课文,我所教是教科版教材,因此特上网阅读了该篇课文。
王崧舟老师把这么浅近的童话故事,讲授的充满诗意,听着,看着,仿佛欣赏一出优美动人的音乐剧,结构分明,旋律优美,语言动人。
由衷的感到语文,真是一门触碰心灵的艺术。
新《语文课程标准》中,这样定义语文课程:“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应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
”王崧舟老师执教的《去年的树》除了重视美读,重视情感的挖掘之外,更注重贯彻“语言文字的运用”这条主线,不断创设语言文字运用的情境,为孩子们提供语言文字运用平台,多次安排孩子们动笔写。
例如课文第一自然段“一只鸟儿和一棵树是好朋友。
鸟儿坐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
树呢,也天天站着听鸟儿歌唱。
”为读出句子中两个“天天”的韵味,王崧舟是这样创设的:当太阳升起;当月亮挂上树梢时;雪都融化时;树叶在秋风中飘落时;迎着风,迎着雨;走过冬,走过夏;一天天,一年年,这七个情境来引读“鸟儿坐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
树呢,也天天站着听鸟儿歌唱。
”鸟儿坐在树枝上唱着优美的歌;鸟儿坐在树枝上唱着夏日小情歌;鸟儿坐在树枝上唱着晚安小夜曲,这三个情境来引读——“树呢,也天天站着听鸟儿歌唱。
这样一遍遍的导读,学生从这两个“天天”词中体会到了什么,生自由地说,接着王老师又导入你
的眼前出现了一棵怎样的树,一只怎样的鸟儿,用文字写一写,写时请用上“特别”一词,安排小练笔。
这样就把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与学习内容融合在一起、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与情感陶冶融合在一起、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与启迪思考融合在一起。
王崧舟老师的板书也很独特,他孩子们的想象中,板书了鸟儿、树的外貌、表情、心理的词语,最后全都擦去,留下一片空白,他说正是这片空白让我们有了想象的机会,这就是语文的魅力。
语文课程的基本性质决定了语文的学习目标,为了表达为了语言的运用。
精巧的表达句式,典型的段落结构,特别的谋篇布局,新颖的描述手段,都是评价判定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标准。
选择最能体现文章感情的句子反复朗读,教给学生表达的方法,提高学生语文字的运用能力,把文字中蕴藏的民族精神代代相传。
这节课的学习学习让我获得了全新的关于语文的认知,这样的课堂让我感动,给我强烈的心灵震撼。
这是一节落实课程标准语用理念的课,王崧舟老师的这一课给处于迷茫状态的我们指明了方向。
在以后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要不断研读,领会课程标准意图,不断探索实践,把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切实落实到教学实践中去,只有在语文教学中教会学生语言文字运用,提高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水平,才是真正的语文教学。
今天聆听了王崧舟老师的《去年的树》一课,再一次感受到王老师诗意教学的风格:精致、大气、唯美,散发着迷人的语文魅力。
《去年的树》是王老师的诗意教学的又一峰癫之为。
《去年的树》是人教
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材的课文,这篇童话情深意浓,平淡的叙事中带着些许伤感色彩,赞美了令人荡气回肠的友情。
整篇童话的语言朴实无华,用白描的手法,写出了鸟儿对树的真挚情谊,略去了鸟儿在寻找朋友过程中以及面对灯火时的心理描写,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像空间,在平淡的语言中有一种深挚透明的美。
语文新课程课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最本质的就是运用。
语文是基础,是底色,文本中语言文字、思想感情、文本形式(怎么写)、文本内容(写什么),要有一个内容理解和语言文字运用的完整过程。
《去年的树》完整的诠释了这一概念。
王老师抓住童话平淡无奇的语言特点,从学生对文本的实际感受出发,引导学生去体味语言塑造的形象,去感受平淡生活中的深厚情感。
这节课的学习让我真正领略到了诗意课堂的魅力,课堂教学中的点点滴滴是对我教学历程的一个鞭策。
下面就谈一下我听了这节课后所受到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