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刘渡舟老师

合集下载

刘渡舟伤寒论方剂歌诀

刘渡舟伤寒论方剂歌诀

刘渡舟伤寒论方剂歌诀刘渡舟是明代医学家,在传统中医学领域有着重要的贡献。

他对于伤寒论的研究极为深入,总结了许多方剂,并将其编成了一首歌诀,以便于医生和学生记忆和应用。

以下是刘渡舟伤寒论方剂歌诀的内容及其拓展:一、桂枝汤汤以桂枝为君,人参辅助调和。

麻黄散外,甘草调味去毒。

芍药厚土,生姜发表散寒。

加上大枣,四君合力定风。

桂枝汤是伤寒治疗中最基本的方剂之一。

它以桂枝为主要药物,具有温阳解表的作用。

人参能助桂枝温补阳气,提高患者的抵抗力。

麻黄则能散寒解表,甘草则具有调味作用,并能缓解药物的副作用。

芍药具有厚土作用,能够调节脾胃功能,而生姜和大枣则有助于散寒祛湿。

二、葛根汤葛根解表去风寒,麻黄辣草散寒邪。

桂枝生姜温阳气,甘草调和降毒要。

芍药厚土养脾胃,大枣和枳壳治疗结。

葛根汤是一种温和的解表方剂,适用于阳气虚寒的伤寒病。

葛根具有解表散寒的作用,能够缓解发热、寒战等症状。

麻黄和辣草具有散寒作用,能够提高患者的体温。

桂枝和生姜能够温阳散寒,甘草则具有调和作用。

芍药能够养护脾胃,大枣和枳壳则有助于治疗肠胃问题。

三、四逆汤四逆汤治寒痰干,麻黄杏仁金银花。

苦杏桔梗解痰瘀,炙甘草降逆邪。

薄荷生姜解表散,大枣附子救命奇。

四逆汤适用于寒痰干咳嗽的伤寒患者。

麻黄和杏仁能够散寒化痰,金银花则有清热解毒作用。

苦杏和桔梗能够解痰瘀,炙甘草则能够降逆邪。

薄荷和生姜能够解表散寒,大枣和附子则是救命奇药。

刘渡舟伤寒论方剂歌诀总结了几种经典的方剂,这些方剂在临床实践中被广泛应用。

通过歌诀的形式,方剂的应用和药物组合更容易被记忆和应用。

这一歌诀为中医学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刘渡舟-《伤寒论》讲义

刘渡舟-《伤寒论》讲义

《伤寒论》讲义刘渡舟第一讲《伤寒论》内容概述1第二讲《伤寒论》用方思路与方法2第三讲汉代度量衡制和经方药量的换算3第四讲柴胡剂群的临床应用4第五讲伤寒论中泻下诸方的临床应用11第六讲桂枝汤类方的临床应用14第七讲白虎汤类方(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竹叶石膏汤)18第八讲治水诸方的临床应用20第九讲治痞诸方的应用22第十讲四逆汤类方的临床应用25第十一讲关于六经辨证28第一讲《伤寒论》内容概述伤寒目前三方面研究:文献、辨证论治方法、方剂临床应用。

一、伤寒论内容:398条112方、十卷、22篇。

第1篇辨脉篇、第2篇平脉篇为仲景脉学集中体现,介于《内经》~《脉经》、《濒湖脉学》之间过渡阶段。

例如:浮脉主表主热轻即取得,重取滑数有力: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共五处。

迟脉主阳虚主阴虚血少: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迟中迟者,此营血不足…沉主里,迟为营血虚少。

∴+芍养血,生姜引药达表。

应当学习此首二篇,以了解仲景脉学。

第3篇伤寒例:外感病成因、分类、命名、防治法、护理方法――韵文,汉以前用,故非后人(如王叔和加入)系仲景原文。

《文心雕龙》:论也者,弥纶群言而讣理者也。

第4篇:痉湿暍,只有脉证,无治法方药。

一般398条不包括前四篇,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辨阳明病脉证并治辨少阳病脉证并治辨太阴病脉证并治辨少阴病脉证并治辨厥阴病脉证并治辨霍乱病脉证并治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中十篇――398条112方辨可发汗病脉证并治(以下简称《可汗篇》)例:凡发汗,欲令手足俱周,然,一时间许…一时间(2小时,一昼夜12段)辨不可发汗病脉证并治辨发汗后病脉证并治例:太阳病,七八日,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同本以互证,别本以见例。

清通“圊”,欲通“续”,自可即“犹,宜”。

辨可吐病脉证并治(以下简称《可吐篇》)辨不可吐病脉证并治(以下简称《不可吐篇》)辨可下病脉证并治(以下简称《可下篇》)辨不可下病脉证并治(以下简称《不可下篇》)辨发汗吐下后脉证并治(以下简称《汗吐下后篇》)后8篇,应了解,特别是8篇中出现的而未在中十篇中的条文。

刘渡舟《伤寒名医验案精选》

刘渡舟《伤寒名医验案精选》

桂枝汤一、营卫不和刘渡舟医案:李某某,女,53岁。

患阵发性发热汗出一年余,每天发作二到三次。

前医按阴虚发热治疗,服药二十余剂无效。

问其饮食、二便尚可,视其舌淡苔白,切其脉缓软无力。

辨为营卫不和,卫不护营之证。

当调和营卫阴阳,用发汗以止汗的方法,为疏桂枝汤:桂枝9克,白芍9克,生姜9克,炙甘草6克,大枣12枚,2剂。

服药后,吸热稀粥,覆取微汗而病愈。

按语:发热汗出见舌不红而淡,苔不少而白,脉不细而缓,则非阴虚发热之证,乃营卫不和也。

营卫,即人体之阴阳,宜相将而不宜相离。

营卫谐和,则阴阳协调,卫为之固,营为之守。

若营卫不和,阴阳相悖,营阴不济卫阳而发热,卫阳不固营阴则汗出。

用桂枝汤“先其时发汗则愈”。

二、高热岳美中医案:张某某,女,15岁。

发热半年余,体温高达40℃,多方治疗无效,且但渴不多饮,二便自调,舌淡苔黄,发热恶风,脉见浮缓,时有汗出,诊为中风证未罢,营卫失和,用桂枝汤3剂,如法服用而痊愈。

(《桂枝汤类方证应用研究》1989:64)按语:发热虽高.但渴不多饮,二便自调,自无里证。

但见恶风、汗出、脉来浮缓,表证备焉。

乃卫气外浮而发热,与桂枝汤济营调卫,中病即愈。

三、自汗刘少轩医案:林某某,青年渔民,文关岛人。

体素健壮,某年夏天午饭后,汗渍末干,潜入海中捕鱼,回家时汗出甚多从此不论冬夏昼夜,经常自汗出。

曾就诊数处,以卫阳不固论治,用玉屏风散及龙、牡、麻黄根等,后来亦用桂枝汤加黄芪,均稍愈而复发。

嗣到某医院诊治,疑有肺结核,经x光透视,心肺正常。

经过年余,体益疲乏,皮肤被汗浸成灰色,汗孔增大,出汗时肉眼可见。

汗出虽多但口不渴,尿量减少,流汗时间午、晚多而上午止,清晨末起床前,略止片刻。

自觉肢末麻痹,头晕,脉浮缓重按无力。

治宜微发其汗而调营卫,处方:桂枝梢9克,杭白芍9克,炙甘草3克,大枣7校,生姜9克,水一碗煎六分。

清晨睡醒时服下,嘱少顷再吃热粥一碗,以助药力,静卧数小时,避风。

服药后全身温暖,四肢舒畅,汗已止。

刘渡舟教授伤寒三论

刘渡舟教授伤寒三论
• 方剂组成:苍术、白术、羌活、独活 、生地、知母、黄柏、当归、白芍、 牛膝、炙甘草、木通、防己、木瓜、 槟榔。
• 腰腿疼痛而麻、舌红苔黄腻而脉弦细、 或小便黄而不利者,用当归拈痛汤。
• 方剂组成:当归、党参、炙甘草、茵陈 、茯苓、猪苓、白术、苍术、泽泻、羌 活、防风、升麻、黄芩、苦参、知母、 葛根。
• 头晕、胸满、脉弦,证属少阳 为病;汗出不恶寒、大便不爽, 又兼有阳明肺热之象。此病得 于惊恐之际,而时发癫痫,又 与肝胆之气失和有关。
• 处方:柴胡10克,龙骨10克,牡犡10克, 生姜10克,黄芩10克,桂枝6克,半夏10克 ,生大黄6克,铅丹4克(布包),茯苓10克, 大枣6枚。服一剂,谵语不发,胸胁满去, 精神好转。
• 心脏病,胸闷、心悸、少气,或心 下满、或胸痛、或头眩、或小便不 利,脉弦紧而苔水滑者,用苓桂术 甘汤。
• 方剂组成:茯苓、桂枝、白术、炙 甘草。
• 胸闷胁痛、口苦心烦、纳差便溏,或 喜呕、或头眩、或渴者,用柴胡姜桂 汤。
• 方剂组成:柴胡、黄芩、桂枝、干姜、 炙甘草、牡蛎、天花粉。
• 咳嗽、胸闷,舌苔厚腻或水滑者,用 甘露消毒丹。若患者发热困倦,胸闷 腹胀,肢酸,舌上白苔满布,则更加 确切。
• 六脉浮中两按皆无,重按亦微缓,不能辨 其至数,口渴需水,小便少,两足少阴脉 似有似无。
• 诊毕无法立方,且不明其病理,连 拟排脓汤 (甘草,桔梗,生姜,大 枣) 、黄连阿胶汤、苦酒汤,皆不 惬意;
• 复拟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终觉未 妥;
• 又改拟小柴胡汤加减,以求稳妥。
• 继因雨阻,宿于李家,然沉思不得 寐,复讯李父,病人曾出汗几次? 曰:始终无汗。
• 辨证:为厥阴寒证。厥阴寒邪 则多动水,是以头目眩晕而吐 涎沫也。《伤寒论》于378条有 “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 茱萸汤主之”是矣。

刘渡舟教授《新编伤寒论类方》歌诀选编

刘渡舟教授《新编伤寒论类方》歌诀选编

刘渡舟教授《新编伤寒论类方》歌诀选编刘渡舟教授是我国著名的中医药学专家,他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副理事长、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等职务的担任者。

刘渡舟教授不仅在中医药学理论方面有着深厚的造诣,而且在临床实践中也有着丰富的经验,尤其是在伤寒论方面更是卓有成效。

《新编伤寒论类方》是刘渡舟教授在多年的临床实践和理论研究基础上编写的一本中医药学专著,该书是对传统经典《伤寒论》中的方剂进行了重新编排和整理,使其更符合现代临床的需求,更具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为了方便广大中医药学爱好者和临床医生学习和应用,《新编伤寒论类方》中的歌诀被单独选编出来,这些歌诀由刘渡舟教授精心编写,结合了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和对中医药学理论的深刻理解,是中医药学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重要体现。

这些歌诀不仅可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掌握伤寒论方剂的用法和
配伍规律,还可以帮助临床医生更快、更准确地判断病情,并选用适当的药方进行治疗。

同时,这些歌诀也为中医药学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帮助。

刘渡舟教授的《新编伤寒论类方》歌诀选编,是中医药学界的一件宝贵财富,它不仅是中医药学的精髓和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现代医学的发展和进步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 1 -。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是针对《伤寒论》这本中医学著作进行讲解的
一篇文章,其内容涵盖了《伤寒论》的基本理论和疾病诊断、治疗等
方面,对于中医学爱好者来说是一篇非常有价值的资料。

下面,我们
根据文章内容逐步进行阐述。

首先,刘渡舟伤寒论讲稿首先讲解了伤寒病的起源和流行情况。

伤寒病始于春秋战国时期,流行于汉代以后,直至现代。

文章详细介
绍了伤寒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和病因、发病机制,强调了伤寒病的重要
性和治疗的必要性。

接着,刘渡舟伤寒论讲稿讲解了伤寒病的基本理论和诊断方法。

作者认为,伤寒病的病机大多来源于外感和内伤,主要病机为表虚里实。

对于伤寒病的诊断方法,他建议医生们要精通望、闻、问、切等
四诊方法,把握病情全貌。

随着治疗方法的不断更新,刘渡舟伤寒论讲稿接着讲解了伤寒病
的治疗方法。

本文引用了大量经方、名医的治疗方法,同时也提到了
中医治疗伤寒病的具体技巧,如辨证、运用方剂、疗效观察等等。

最后,刘渡舟伤寒论讲稿还提到了伤寒病的预防。

从饮食起居、
环境卫生等角度入手,作者详细讲解了如何预防和避免伤寒病的发生。

总之,刘渡舟伤寒论讲稿中对于伤寒病的方方面面都进行了详细
的讲解,并且既保留《伤寒论》原著的精髓,又结合了自己的经验和
见解,是一篇很有价值的中医学资料。

当然,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
阅读难度也相应较高。

如果你有中医学的基础,不妨找来一份刘渡舟
伤寒论讲稿,认真学习一下,相信一定会有所收获。

刘渡舟 伤寒论 讲稿

刘渡舟 伤寒论 讲稿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
刘渡舟的《伤寒论》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全书共分六篇,详细记录了伤寒病的病因、病机、辨证与治疗方法。

本文将从人类视角出发,以流畅自然的语言描述刘渡舟的《伤寒论》。

第一篇《伤寒论》开篇便提到:“伤寒者,热淋之疾也。

”刘渡舟通过对伤寒病的病因分析,指出这种疾病主要是因为寒气入侵人体,导致人体阳气不足,阴寒内生,从而引发寒邪之病。

他进一步分析了伤寒病的发病机理,指出寒邪入侵人体后,脾胃失和,气血运行受阻,从而引发了伤寒病的病理变化。

接下来,刘渡舟详细介绍了伤寒病的临床表现。

他指出,伤寒病的主要症状包括发热、恶寒、头痛、身痛、四肢不温、口渴等。

他还针对不同病程的伤寒病进行了分类,并根据病情的轻重提出了相应的治疗方法。

刘渡舟强调了辨证施治的重要性,他认为根据不同的病情、病机进行辨证施治,才能达到治疗伤寒病的目的。

在《伤寒论》的后几篇中,刘渡舟进一步探讨了伤寒病的治疗方法。

他以温病论为基础,提出了辨证施治的原则,并详细介绍了伤寒病的药物治疗方法。

他强调了治疗伤寒病的药物应用要点,例如在治疗初期要以清热解毒为主,待病情稳定后再适当调整药物方剂。

他还介绍了一些常用的药物,如麻黄、桂枝、甘草等,以及它们的功效与运用方法。

总的来说,刘渡舟的《伤寒论》是中国古代医学宝库中的一颗明珠。

他通过对伤寒病的全面分析与研究,提出了辨证施治的原则,并详细介绍了伤寒病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与治疗方法。

这一经典著作对后世医学研究与临床实践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通过深入研读《伤寒论》,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中医药的理论与方法,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刘渡舟先生《伤寒论》讲解实录中医师承学堂

刘渡舟先生《伤寒论》讲解实录中医师承学堂

精彩摘录
“《伤寒论》不单是治外感的一张良方,更是调整人体阴阳平衡的大法。” 在刘先生的解读中,我们明白到,《伤寒论》不仅仅是治疗感冒、发烧等疾 病的指南,更是一部关于人体阴阳平衡调整的宝典。通过学习与实践《伤寒论》 的智慧,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体的运行规律,从而更好地预防和治疗各种疾病。
精彩摘录
目录分析
这本书的目录还非常注重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在每一章的结尾处,作者都给 出了该章的重点内容总结,使得读者能够清晰地把握该章的核心知识点。书中这是《刘渡舟先生《伤寒论》讲解实录中医师承学堂》的读书笔记,暂无该书作者的介绍。
谢谢观看
“‘六经’是人体生命的六个环节,也是疾病发展的六个阶段。理解并掌握 这六个阶段,疾病的治疗便有了方向。”
精彩摘录
刘先生对“六经”的解读,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他将“六经”视 为生命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疾病发展的必经之路。通过深入理解这六个阶段, 我们可以更好地洞察疾病的本质和发展趋势,从而制定出更为精准的治疗方案。
目录分析
这本书的目录内容非常详尽。除了对《伤寒论》的基本理论进行讲解外,还 对每个病症的病因、病机、诊断、治疗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书中还引用了 大量的临床案例,使得读者能够更加生动地理解《伤寒论》的临床应用。这种详 尽的目录内容使得这本书不仅适合初学者,也适合有一定基础的读者进一步深化 对《伤寒论》的理解。
精彩摘录
精彩摘录
在中医的世界中,书籍如同明灯,指引我们深入理解和应用中医的理论与技 术。《刘渡舟先生《伤寒论》讲解实录中医师承学堂》无疑是其中最具影响力和 启迪性的一本。这本书汇聚了刘渡舟先生的毕生心血,将《伤寒论》的奥妙以最 直接、最生动的方式呈现给读者。以下是从书中摘录的一些精彩内容,让我们一 同领略刘先生的智慧与见解。

刘渡舟伤寒论注解 介绍

刘渡舟伤寒论注解 介绍

刘渡舟伤寒论注解介绍刘渡舟《伤寒论》注解是中国医学史上著名的医学著作之一,它对于三大经典之一的《伤寒论》进行了系统解读和注释。

刘渡舟是中国著名的中医学家和教育家,他对《伤寒论》的注解被誉为“刘氏伤寒”,为中医学界所广泛认可和推崇。

《伤寒论》是我国古代医学著作之一,由东汉时期的医学家张仲景所著。

它是中国医学的经典之一,内容丰富,观点独到,被誉为中医药领域的“圣经”。

而刘渡舟针对《伤寒论》作出的注解,对其中的病理分析、辨证论治等内容进行了深入解读,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作出了针对性的补充和举例说明,使得《伤寒论》的内涵更加丰富,对后人的学习与研究都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刘渡舟的《伤寒论》注解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他对《伤寒论》的注解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

刘渡舟以敏锐的医学眼光和扎实的医学知识,对《伤寒论》中的名词解释、疾病病机、辨证论治等方面进行了详尽的阐释,使得读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和学习《伤寒论》的内容。

他的注解不仅解释了原文的含义,还深入剖析了其中的医学理论和实践经验,使得读者能够从中获益匪浅。

他以临床实践为基础,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刘渡舟是一位医术精湛的中医临床医生,他的注解中融入了大量的临床案例和经验总结,这些案例有力地印证了《伤寒论》中的理论观点,使得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疾病的发展规律和治疗方法。

通过真实的临床案例,读者可以更容易地将《伤寒论》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进行结合,有助于提高临床医生的诊疗水平。

他将古代医学理论与现代医学相结合,注解广泛涵盖了对《伤寒论》中理论的现代诠释和应用。

刘渡舟在注解中结合了当代医学的发展现状和新的医学理论,使得古代医学理论焕发出新的活力和时代的价值。

他将古代医学理论与现代科学知识相结合,开阔了医学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为中医学及传统医学的现代发展提供了有益的探索。

他对《伤寒论》的注解注重于全面、系统的阐释。

刘渡舟的注解不仅涉及了《伤寒论》中的各个章节和篇目,还对其中的内容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解读和注释,形成了具有严密逻辑和内在联系的理论体系和学术思想。

刘渡舟讲伤寒论28条条文

刘渡舟讲伤寒论28条条文

刘渡舟讲伤寒论28条条文刘渡舟是中国著名的中医学家,被誉为现代伤寒学的奠基人。

他曾经讲解过《伤寒论》,这是一本中医经典著作,被誉为中医学的圣经。

在他的讲解中,他以28条条文的形式,对《伤寒论》做了详细的解读和阐述。

下面我们将围绕这28条条文展开讨论,探究其中的奥秘和中医治疗方法。

第一条:伤寒者,发热恶寒,腹痛呕逆,身有微恶。

这是《伤寒论》开篇的第一条,也是最基本的表述。

在中医理论中,将伤寒分为六经伤寒、伤寒太阳、伤寒太阴、伤寒少阴、伤寒阳明、伤寒厥阴六个部分,各个部分的症状有所不同,但发热恶寒、腹痛呕逆、身有微恶是共同的症状。

第二条:太阳病,发热恶寒,自汗恶风。

这条是对太阳病的进一步描述,太阳病是伤寒的一种类型,其特点是发热恶寒,自汗恶风。

刘渡舟通过这样的描述,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太阳病的特点和治疗方法。

第三条:太阳之为病,其脉浮大,手足寒。

这一条是通过脉搏观察来判断太阳之病的方法,如果脉搏浮大,手足感觉寒冷,那么可以判断为太阳之病。

第四条:发热恶寒,大便不利者,名为阳明病。

这条是对阳明病的描述,阳明病是伤寒的一种类型,其特点是发热恶寒,伴有大便不利的症状。

第五条:病人脉浮数者,名为热也。

这是通过脉搏观察来判断病人是否有热病的方法,如果脉搏浮数,那么可以判断为热病。

第六条: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这是中医理论中的一个重要观点,也是刘渡舟对伤寒论的解读之一。

在中医理论中,认为寒病要以热法治疗,热病要以寒法治疗。

第七条:伤寒下之,其人静,独语如见有人。

这条是对伤寒患者精神状态的描述,伤寒下之后,患者会表现出静默不语,甚至独自对话的情况。

第八条:脉之不同,不同之为病,其状一也。

这是对脉搏观察的进一步解读,不同的脉搏状况可以判断出不同的疾病,但其状况却是一致的。

第九条:寸口脉微而长者,小便不利。

这是通过脉搏观察来判断小便是否不利的方法,如果寸口脉微而长,那么可以判断小便不利。

第十条:病有所养,脉有所存者,必主有余。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前言《伤寒杂病论》的问世,确立中医辨证论治体系的基本框架与临床理法方药应用的基本规范,为中医临床医学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由于其卓越的理论价值及临床应用价值,被历代医家奉为“医门之圭臬,医家之圣书”。

对于《伤寒论》的研究,自其成书不久即已开始。

宋代以后,研究《伤寒论》者日众。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大力提倡继承和发扬祖国医药学遗产,使《伤寒论》的研究步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涌现了一批《伤寒论》研究专家和教育家,刘渡舟教授就是其中最优秀的一位。

在《伤寒论》的教学过程中,刘渡舟教授将个人的临床心得、理论思考融入到教学中去,不仅使讲解更为生动,也加深了学生的认识。

值得庆幸的是,刘渡舟教授在为北京中医学院七八级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生讲授《伤寒论》时为我们留下了录音资料。

该录音资料的部分内容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曾被整理成《伤寒论诠解》出版,在中医界影响很大。

令人遗憾的是,《伤寒论诠解》将录音资料的一些口语化论述更正为书面语言,在生动性上就打了折扣。

在本次整理中,我们力求保持录音资料的原貌和完整,希望能将刘渡舟教授的学术思想、研究心得和治学态度发扬光大,使更多的人从中受益。

刘渡舟教授的此次讲解是以金人成无己的《注解伤寒论》为蓝本,除对《辨脉法》、《平脉法》、《辨不可发汗病脉证并治法》等内容作了删节外,其主要部分均予保留,并按原文排列顺序编排序号后,逐条加以解释。

讲解中并没有将层次细分为提要、词解、病机分析、方药分析及病案举例等,仅将有关内容依先后顺序分段排列。

本书的整理工作是由刘渡舟教授的弟子王庆国、李宇航,以及一批再传弟子陈萌、张冬梅、李成卫、崔健、黄颖、王勇、韦兰兰、郑丰杰、艾艳珂、孙燕、刘敏、许晓娟、曲荣波、谢婷、张晗睿共同完成的。

由于整理者水平有限,加之刘渡舟教授方言较重,并有当时的一些习惯说法,因此整理中难免有错漏之处,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整理说明1.本书《伤寒论》原文部分,以金人成无己《注解伤寒论》(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年横排版,以下简称“原书”)为准,从卷二“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第五”至“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法第十四”,凡10篇。

刘渡舟主编《伤寒论校注》

刘渡舟主编《伤寒论校注》

刘渡舟主编《伤寒论校注》刘渡舟主编《伤寒论校注》的全面解读《伤寒论》是中医学经典之一,被公认为中医学的圭臬之作。

刘渡舟主编的《伤寒论校注》是对这一经典的深入解读和研究,为读者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理解。

刘渡舟作为资深中医学者,他对于《伤寒论》的研究可谓是深入透彻。

他不仅对经文进行了全面的校注,还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经验,对每一篇文章进行了精细的解读和分析。

他深入研究了《伤寒论》的历史渊源、作者思想、脉象辨析等方面,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全面理解和学习《伤寒论》的窗口。

在《伤寒论校注》中,刘渡舟通过详细的注释和解读,帮助读者理解每一篇文章的背景和意义。

他重点解析了文章中的难解之处,提供了多个解读的角度和思路,让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这一经典的精髓。

此外,刘渡舟还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经验,对《伤寒论》中的经方进行了点评和说明。

他详细解释了每一味药物的性味归经、功效作用,并指导读者在临床实践中如何正确运用这些经方,以及遇到疑难病症时的处理方法。

这使得《伤寒论校注》不仅是一本理论性的学术著作,更是一本实用性的临床指南。

刘渡舟主编的《伤寒论校注》在内容上不仅注重理论解析,更注重实践运用。

他通过丰富的案例分析,提供了多种不同病症的诊断和治疗方法,让读者能够更好地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中。

这为广大中医学爱好者和从业者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学习工具和参考书籍。

此外,刘渡舟主编的《伤寒论校注》还具有高度的学术价值。

他通过对《伤寒论》的深入研究,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和解读,对于理解和推动中医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他的学术见解和研究成果为中医学领域的学者们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研究方向。

总而言之,刘渡舟主编的《伤寒论校注》是一本全面解读《伤寒论》的重要著作。

他通过详细的注释和解读,帮助读者深入理解每一篇文章的背景和意义;他通过丰富的案例分析,提供了临床实践的指导和经验;他通过独到的学术见解,为中医学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这使得《伤寒论校注》成为中医学领域不可或缺的一本重要著作,值得广大中医学爱好者和从业者深入学习和借鉴。

刘渡舟伤寒论注解 介绍

刘渡舟伤寒论注解 介绍

刘渡舟伤寒论注解介绍
《刘渡舟伤寒论注解》是刘渡舟先生对《伤寒论》的详细注解,对学习和研究《伤寒论》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以下是关于《刘渡舟伤寒论注解》的介绍:
1.作者介绍:刘渡舟(1917-2001),我国现代著名中医学家,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致力于中医临床、教学、科研数十年,在中医界享有崇高的声望。

2.内容概述:该注解对《伤寒论》进行了逐条解释,不仅对原文进行解读,还对其中涉及的中医理论和临床应用进行了深入探讨。

书中还收录了刘渡舟先生的临床经验和学术观点,为读者提供了更全面的学习视角。

3.特点:
深入浅出:刘渡舟先生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了《伤寒论》中的难点和深奥理论,使读者更容易理解。

实践结合:除了理论解释外,还结合临床实践经验,介绍了如何在实际应用中运用《伤寒论》的理论。

学术价值:书中收录了刘渡舟先生的许多独到见解和学术观点,为中医理论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4.使用建议:适合中医学生、临床医生和中医爱好者阅读。

通过学习《刘渡舟伤寒论注解》,读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伤寒论》的精髓,提高自己的中医理论水平和临床应用能力。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原文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原文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原文以下是聘才小编为大家搜索整理的,欢迎大家阅读。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原文刘渡舟伤寒论讲稿.txt21春暖花会开!如果你曾经历过冬天,那么你就会有春色!如果你有着信念,那么春天一定会遥远;如果你正在付出,那么总有一天你会拥有花开满圆。

中医诊病的方法,叫做四诊,望闻问切。

四诊当中,最主要的,能被大家掌握的,色脉之诊。

望色、切脉,这个非常重要。

色,叫查,用眼睛观查它的变异。

人病了,必有反应,一个是从脉上,一个是从色上,而有所不同。

医生就根据反应的不同,还了疾病、脏腑不合的情况。

但是,色与脉必须相合,才有把握,才更有准确性。

因此,除了色之外,还要用指诊治法。

色脉结合,可以万全。

现在我们当医生的,查色、切脉,还讲究,但是比较粗线条的了,不细,不细微。

病人来了,人的胖瘦、脸上发红、发黄,我们也看一看。

但是,这是很不够的,这些都是粗线条的。

郁微,就是到了很细微的程度,但是望色要知机。

宋邵康节一个话,知机,其神乎?你要是知了机了,这就有点神了,先知先觉。

实际上不是这样,知机了,事物刚一萌动,你就知道了。

所以古文观止里有一句话,础润而雨,月晕而见,见微知著,见了小的就知道大的。

所以当医生辨色,就是要知机,他有一点反应,医生的眼睛丝毫不爽,就看出来,就知道病情的情况了,就知道了。

但是色与脉要结合起来,这样把握性才大一些。

上一次课我们讲的就是色脉结合诊病的方法,讲了三条。

我们讲了,色莫知真。

因为色脉结合了,我们才能洞悉病情。

举了三个例子,恐在气血下,而脉细,而面白。

脉细面白,气血不能向上,恐在气下,气血行于下,而不注于上,所以才脉细面白。

人有羞愧,人心气馁了,心气不足,心就虚了,人的面色就乍赤乍白而无定,脉就浮了,浮者,气散于外,气不扰了。

人无精液了,脉就涩了,唇口干涸,脉涩是切诊,唇口干燥是望诊。

举例是说明,人的情志的变化,影响气血,能反应于人面,人的面色、脉色有变化。

有了疾病了,也影响人的脏腑气血,人的面色,脉博也发生了变化。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说到刘渡舟的《伤寒论》,咱们首先得明白这本书的历史厚重感。

想象一下,那时候的医师为了战斗在疾病的前线,拼尽全力去理解这些复杂的症状,真是令人肃然起敬。

一、刘渡舟的独特视角1.1 疾病的本质刘渡舟在书中强调,伤寒并非单纯的发烧。

发热的背后隐藏着脉象的变化,甚至情绪的波动。

你看,当病人进来时,面色发黄,神情恍惚,这不是小事。

要抓住这些细微的变化,就像抓住一根漂浮在水面的小鱼,稍不留神就溜走了。

1.2 治疗的原则再来说治疗。

他主张的“和”字,实在是个宝贝。

就是要让身体回到和谐的状态。

药物的使用不是一味的猛攻,而是要做到适度。

像是用调味料,过多了就毁了整道菜。

温和的药物,能让身体慢慢适应,最终重回健康的轨道。

二、对症下药2.1 分辨寒热刘渡舟的一个关键点,就是对症下药。

寒热的分辨尤为重要。

他详细描述了不同的脉象,像“浮脉”、“沉脉”,这些词听起来高深,其实道理很简单。

比如,浮脉多是表证,代表外在的感冒。

此时我们就得用点温和的药物,别让病人再受寒。

2.2 症状的叠加再者,症状的叠加也是个大问题。

有人发烧、咳嗽,甚至腹泻,难免让人手忙脚乱。

这个时候,刘渡舟强调的是综合考虑。

他教我们,不能仅仅看到发烧这一面,得了解病人的整体状态。

像是调和一个交响乐队,所有的乐器都得协调,才能发出美妙的音符。

2.3 望闻问切的艺术咱们还得聊聊“望闻问切”。

刘渡舟在这方面的观察真是细致入微。

比如,一个病人走进来,神色恍惚,眼神无神,这时候就得引起警觉。

他的面色、语言、甚至是动作,都是判断的重要依据。

这不仅仅是看病,更是一种艺术。

三、传承与创新3.1 文化的传承《伤寒论》不仅是医学书籍,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通过它,咱们能看到古代医师的智慧。

他们在面对各种疾病时,总能找出根源,给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这种思维方式,对今天的医学依然有着深远的影响。

3.2 创新的可能不过,时代在变化。

今天我们有了更先进的技术,比如CT和MRI,很多症状能更加清晰地被捕捉到。

刘渡舟 伤寒论 讲稿

刘渡舟 伤寒论 讲稿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伤寒论是我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是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的医书。

伤寒论以其严谨细致的辨证论治方法闻名于世,被誉为中医学的经典之一。

今天我们将从刘渡舟教授的角度来探讨其中的重要内容。

伤寒论是以伤寒病为临床主要诊疗对象的专著,该病又称为伏暑病。

它是由外感病邪入侵人体引起的一种传染性疾病,主要特点是发热、恶寒、汗出、头痛、咳嗽、脘腹胀满等。

该病的临床表现复杂,治疗过程中的误区也比较多。

因此,深入研究伤寒论是非常重要的。

刘渡舟教授是当代著名的中医学家,对于伤寒论的研究和临床实践都有突出的贡献。

他在伤寒论的理论解读方面有独特的见解和深入的研究。

他指出,伤寒病的治疗应该采取辨证论治的方法,即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从整体上考虑病因病机,综合运用中医药的理论和方法进行治疗。

刘渡舟教授在伤寒论的研究中,突出了病机与辨证的关系。

他认为,伤寒病的病机主要体现为格陷、脉象紊乱等,通过仔细观察和辩证分析,可以准确把握病机变化的特点,从而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他强调了病因病机与临床表现的关联性,指导临床医生在治疗过程中更加注重辨证施治。

另外,刘渡舟教授还对伤寒病的治疗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

他认为,伤寒病的治疗应该因人而异,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等因素进行个体化的治疗。

他提倡“辨证论治、标本兼治”的治疗策略,即从病因病机和病程变化两个层面进行治疗,以达到疗效最佳的效果。

此外,他还运用了中医药的辅助治疗手段,如针灸、草药疗法等,提高了治疗的综合效果。

除此之外,刘渡舟教授还在伤寒病的预防和康复方面提出了宝贵的建议。

他指出,预防是伤寒病治疗的关键,要注意外邪的防范和体质的调节。

此外,他强调了伤寒病的康复阶段在治疗过程中的重要性,提出了一系列相应的方法和建议。

总体而言,刘渡舟教授对于伤寒论的研究和临床实践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

他融合了中医药学理论和现代医学方法,对伤寒病的病因病机和治疗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为临床医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刘渡舟对伤寒的辨证

刘渡舟对伤寒的辨证

刘渡舟对伤寒的辨证引言伤寒是一种传染性疾病,由伤寒杆菌引起,主要通过食物和水源传播。

刘渡舟是中国古代著名医学家,他对伤寒的辨证有着独特的见解和治疗方法。

本文将详细介绍刘渡舟对伤寒的辨证理论和治疗方案。

伤寒的概述伤寒是一种急性传染病,主要症状包括高热、头痛、咽喉痛、恶心、呕吐、腹泻等。

病程较长,通常持续2-3周。

伤寒的主要传播途径是通过食物和水源,感染者可将伤寒杆菌排出体外,传播给他人。

刘渡舟的辨证理论刘渡舟认为伤寒是由外邪侵入人体引起的,外邪主要分为寒邪和暑邪两种。

寒邪入侵导致伤寒的症状主要表现为寒热互见、畏寒恶风、肢体冷、腹痛等。

暑邪入侵导致伤寒的症状主要表现为高热、口渴、汗出等。

刘渡舟根据伤寒的病情进行辨证,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 阴阳辩证刘渡舟认为伤寒是阴阳失调所致,主要表现为阴虚阳亢或阴寒阳冷。

阴虚阳亢主要表现为高热、口渴、汗出等症状,阴寒阳冷主要表现为寒战、畏寒恶风等症状。

根据阴阳辩证的结果,刘渡舟可以确定治疗方案。

2. 脏腑辨证刘渡舟注重对脏腑功能的辨证,他认为伤寒是由脏腑功能紊乱引起的。

根据伤寒的症状和脉象等进行辨证,可以确定是肺热、胃热、肝火等脏腑功能紊乱导致的伤寒。

3. 病机辨证刘渡舟对伤寒的病机进行了深入研究,他认为伤寒是由外邪入侵引起的,外邪入侵后,会导致气机不畅,从而引发病症。

他根据病机的不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刘渡舟的治疗方案刘渡舟的治疗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清热解毒刘渡舟认为伤寒是由外邪引起的,因此治疗时需要清热解毒。

他使用一些具有清热解毒作用的药物,如黄连、黄芩等,来清除体内的病邪。

2. 和胃降逆刘渡舟注重调理胃肠功能,他认为伤寒会导致胃肠功能紊乱,因此需要和胃降逆。

他使用一些具有和胃降逆作用的药物,如生姜、白术等,来调理胃肠功能。

3. 补益虚损刘渡舟认为伤寒会导致体内阴阳失调,因此需要补益虚损。

他使用一些具有补益作用的药物,如人参、黄耆等,来调理体内阴阳平衡。

伤寒大师刘渡舟医案五则

伤寒大师刘渡舟医案五则

伤寒大师刘渡舟医案五则刘渡舟,中医学家。

着力于《伤寒论》的研究。

强调六经的实质是经络,重视六经病提纲证的作用。

提出《伤寒论》398条条文之间的组织排列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临床辨证善抓主证,并擅长用经方治病。

从事中医教育30多年,为培养中医人才作出了贡献。

简介麻黄加术汤证——水肿案高X X,女,37岁。

患浮肿八年,每每因遇寒冷而加剧,曾经西医诊断为粘液性水肿,多方求治无效。

患者全身浮肿,以颜面部为甚,伴恶寒,肢体沉重疼痛,无汗,胸脘痞满,小便不利,大便常秘。

舌苔白滑,脉浮紧。

处方:麻黄9克,桂枝6克,杏仁10克,炙甘草3克,苍术10克,三剂每次服药后,均有微汗出。

三剂服尽,肿消,其它各症亦随之而愈。

为巩固疗效,以苓桂术甘汤善后。

【解说】麻黄加术汤是张仲景用来治疗“湿家,身烦疼”的一张方剂,具有发散寒湿的治疗作用。

本案所治的水肿,属于《金匮要略》中“水气病”的范畴。

在《水气病篇》中,张仲景并没有提出麻黄加术汤这一治法,为什么在此却用本方治疗?患者全身浮肿,但以颜面部为甚,张仲景在论治水气病时提出:“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

麻黄汤为发汗之剂,所以用来发汗以消肿。

此其一;本案除了浮肿外,还见有明显的肢体沉重疼痛,恶寒无汗,舌苔白滑等寒湿在表的症状,符合麻黄加术汤所治寒湿郁遏卫阳这一病机,此其二;服用麻黄加术汤后,不但能够发散在外的寒邪湿气,而且可以宣畅肺气,恢复肺的治水功能,使其通调水道,下输膀胱,驱湿邪从小便而出,此其三。

所以,临床审证施治,贵在证机相符,方证合拍,切不可拘泥而失其变通之义。

大青龙汤证——溢饮案某女,32岁。

患两手臂肿胀,沉重疼痛,难于抬举,经过询问得知,冬天用冷水洗衣物后,自觉寒气刺骨,从此便发现手臂肿痛,沉重酸楚无力。

诊脉时颇觉费力。

但其人形体盛壮,脉来浮弦,舌质红绛,苔白。

此证属于水寒之邪郁遏阳气,以致津液不得流畅,形成气滞水凝的“溢饮”证。

虽然经过多次治疗,但始终没有用发汗之法,所以缠绵而不愈。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在谈论刘渡舟的伤寒论之前,我们得先了解这位医者。

他的作品不仅仅是医学书籍,更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伤寒,这个看似古老的话题,却依然在现代医学中占有一席之地。

听说他在讲座中强调了很多细节,咱们一起来看看。

第一部分,伤寒的成因。

刘渡舟提到,伤寒并不是单纯的外感风寒,而是内外因结合的结果。

他用了一个生动的比喻,像是把人身当成一个池塘,外面的风雨可能让水波荡漾,但真正影响池水清澈与否的,往往是池底的泥沙。

说得对吧?所以,咱们要关注病人的体质,内外兼顾。

第二部分,症状的辨识。

刘渡舟特别强调了症状的多样性。

伤寒的表现各异,有的人发热,像火在烧;有的人头痛,感觉整个人都要崩溃。

这些症状就像是拼图,缺一不可,只有完整地看清,才能找到最佳的治疗方案。

他提到一个案例,一位老先生误把伤寒当成普通感冒,结果耽误了病情。

听了这个故事,让人心里一紧,真得重视这些细节。

接着,谈到治疗。

刘渡舟说,治疗伤寒要讲究个体化,不同的人用药不一样。

他提到了一些经典的方剂,比如麻黄汤,发热明显时用它;而当病人出现肚子疼痛时,则得换成其他方剂。

这种灵活应变的方式,真是体现了中医的智慧。

大家想想,生活中不也常常需要这样灵活应对吗?有时候,一成不变的方案可能会让我们掉进陷阱。

然后,咱们聊聊饮食和护理。

刘渡舟非常重视病人的饮食,他提到“药食同源”。

药物的作用固然重要,但如果没有合适的饮食配合,那疗效也会大打折扣。

生病期间,病人需要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像米粥、清汤,这样才能帮助身体恢复。

简单的道理,却被不少人忽视。

就像咱们常说的,“病从口入”,这可真是一句至理名言。

最后,咱们总结一下。

刘渡舟的伤寒论,不仅是对疾病的探讨,更是一种生活哲学。

它教会我们在面对疾病时,要有耐心,要有细致的观察力,要善于总结经验。

生活就像治疗,每一个细节都不能忽视,任何小问题都可能演变成大麻烦。

听完这些,我感觉刘渡舟的智慧就在于他能深入浅出,把复杂的医学知识化作简单的道理,让人铭记在心。

刘渡舟注解伤寒论讲稿

刘渡舟注解伤寒论讲稿

刘渡舟注解伤寒论讲稿刘渡舟注解伤寒论讲稿啊,那可真是中医界的一座宝藏呢。

咱就说这《伤寒论》吧,那是中医经典里的经典,就像武林中的《九阴真经》一样,是多少中医人梦寐以求想要参透的。

而刘渡舟先生的注解讲稿,就像是一位绝世高手在你耳边轻声细语地传授他的独家心得。

《伤寒论》里的条文,有时候就像一道道谜题。

比如说那些症状的描述,什么“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这对于初学者来说,就像是在雾里看花。

但是刘渡舟先生的注解就像是一阵清风,吹散了那层迷雾。

他会把这些条文里隐藏的深意,一层一层地剥开给你看。

他的讲稿里,对每一个症状的解读都细致入微。

就好比你看到一个很复杂的机械装置,每个小零件都不知道是干嘛的,刘渡舟先生就像是那个拿着说明书,耐心告诉你每个零件功能的老师傅。

刘渡舟先生在注解的时候啊,那是旁征博引。

他不是只局限于《伤寒论》本身,还会结合中医的其他经典著作。

这就像做菜的时候,不是只用一种调料,而是把各种合适的调料都用上,调出最美味的佳肴。

他把中医知识融会贯通,让你能看到整个中医理论体系是如何相互关联的。

这就好比一个大蜘蛛网,每个条文就是网上的一个节点,他能顺着丝线,把各个节点都联系起来,让你看到一幅完整的画面。

在他的讲稿里,对于方剂的讲解也是一绝。

那些方剂就像一个个小战队,每味药就是战队里的成员。

刘渡舟先生会告诉你每个成员的特长和作用,它们是如何配合的。

就像打仗的时候,谁负责冲锋,谁负责掩护,都安排得明明白白。

比如说桂枝汤,他会详细地讲桂枝和芍药的配伍关系,就像在说一对配合默契的好搭档,一个往外发散,一个往里收敛,达到一种微妙的平衡。

咱再看看他对伤寒论中辨证论治的讲解。

这辨证论治啊,就像破案一样。

患者表现出的症状就是线索,而刘渡舟先生通过他的注解,教会我们如何从这些线索中找到真相。

他会告诉你如何分辨相似症状之间的细微差别,这差别有时候小得就像两根头发丝一样,但就是这一点点的差别,可能就决定了治疗的方向完全不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桂枝汤类方歌(二十一首)一、桂枝汤: 桂枝汤方桂芍草,佐用生姜和大枣。

啜粥温服取微汗,调和营卫解肌表。

二、桂枝加葛根汤: 桂加葛根走经输,项背几几反汗濡。

解肌驱风滋经脉,用治柔痉理不殊。

三、桂枝加附子汤: 桂加附子治有三,风寒肢痛脉迟弦。

汗漏不止恶风甚,肌肤麻木卫阳寒。

四、桂枝去芍药汤: 桂枝去芍意何居,胸满心悸膻中虚。

若见咳逆和短气,桂甘姜枣治无遗。

五、桂枝去芍加附子汤: 桂枝去芍避阴寒,加附助阳理固然。

脉促无力舌质淡,胸痹治法非等闲。

六、桂枝麻黄各半汤: 桂加麻杏名各半,肌表小邪不得散。

面有热色身亦痒,两方合用发小汗。

七、桂枝二麻黄一汤: 桂二麻一名合方,寒热如疟治法良。

大汗之后表未解,去邪同时正亦匡。

八、桂枝二越婢一汤: 桂加麻膏量要轻,热多寒少脉不丰。

小汗法中兼清热,桂二越一记心中。

九、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桂枝汤中去桂枝,苓术加来利水湿。

小便不利心下满,颈项强痛热翕翕。

十、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桂加厚朴杏子仁,喘家中风妙如神。

如今肺炎求治法,媲美麻杏说与君。

十一、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 桂枝加参新加汤,增姜加芍效力彰。

身疼脉沉非表证,血虚营弱汗多伤。

十二、桂枝甘草汤: 桂枝甘草补心虚,两手叉冒已浇漓。

汗多亡液心阳弱,药少力专不须疑。

十三、小建中汤: 桂加饴糖小建中,倍加芍药方奏功。

虚劳里急心烦悸,伤寒尺迟梦失精。

十四、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 桂枝去芍恐助阴,痰水犯心狂躁纷。

龙牡安神桂枝助,蜀漆涤饮有奇勋。

十五、桂枝加桂汤: 桂枝加桂剂量增,奔豚冲心来势凶。

平冲降逆解外寒,补心代肾立奇功。

十六、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桂枝甘草组成方,龙牡加入安神良。

心悸同时兼烦躁,补阳宁心效果彰。

十七、桂枝附子汤: 桂枝附子寒痹痛,去芍加附量要重。

扶阳散寒应兼顾,脉浮虚涩是其应。

十八、去桂加白术汤: 去桂加术大便硬,寒湿相搏身疼痛。

术附姜枣加甘草,三阴都尽冒始应。

十九、桂枝加芍药汤: 桂枝加芍腹痛诊,此病原来属太阴。

慢性菌痢久不已,脉沉弦缓是指针。

二十、桂枝加大黄汤: 桂枝大黄治腹痛,太阴阳明表里病。

调和气血泻结滞,胃弱之人宜慎用。

二十一、桂枝人参汤: 人参汤方即理中,加桂后煎力方增。

痞利不解中寒甚,温中解表建奇功。

一、麻黄汤: 麻黄汤治太阳寒,麻桂杏草四味联。

表实无汗头身疼,脉紧气喘更恶寒。

二、大青龙汤: 大青麻杏石膏枣,桂姜相加七味好。

不汗烦躁身疼痛,饮流四肢肿胀讨。

三、小青龙汤: 小青龙汤用麻黄,桂芍辛味与干姜。

半夏炙草同剂量,表寒里饮病为殃。

四、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麻杏石甘四味施,汗出而喘肺热居。

身热脉数证方是,不恶寒兮别桂枝。

五、麻黄连轺赤小豆汤: 麻黄连轺赤豆汤,湿热兼表身发黄。

麻翘姜辛梓皮枣,杏仁赤豆煮潦浆。

六、麻黄细辛附子汤: 麻黄细辛附子汤,太少两感用此方。

发热恶寒脉不起,温经解表有专长。

七、麻黄附子甘草汤:麻黄附子甘草汤,伤寒两感阳气伤。

此方原来无里症,助阳发汗保安康。

八、麻黄升麻汤: 麻黄升桂汤芍姜,知膏天冬苓术黄。

归蕤炙草十四味,寒热并用和阴阳。

一、葛根汤: 葛根桂枝加葛黄,无汗项背几几强。

二阳合病下利治,刚痉无汗角弓张。

二、葛根加半夏汤: 葛根加夏病二阳,下利呕逆表邪强。

疏表解肌利肠胃,合病治法好思量。

三、葛根黄芩黄连汤: 葛根芩连加甘草,协热下利喘汗宝。

清热生津解表里,葛根用至八钱好。

抵当汤类方歌(三首)一、桃核承气汤: 桃核承气硝黄草,桃仁桂枝五药讨。

太阳蓄血腹痛急,其人如狂功效好。

二、抵当汤: 抵当汤中用大黄,虻虫桃蛭力最强。

少腹硬满小便利,攻瘀逐热治发狂。

三、抵当丸: 抵当丸即抵当汤,捣药成丸煮水浆。

连渣服之只一颗,缓攻瘀血正不伤。

一、栀子豉汤: 栀子豉汤治虚烦,懊?颠倒不得眠呕吐少气加姜草,胸窒结痛药不添。

二、栀子甘草豉汤: 见栀子豉汤方歌内三、栀子生姜豉汤: 见栀子豉汤方歌内四、栀子厚朴汤: 栀子厚朴药有三,栀子厚朴枳实煎。

心烦腹满分上下,清烦泻满两证兼。

五、栀子干姜汤: 栀子干姜治心烦,身热不去泻又添。

寒热并用分上下,清热温寒一方肩。

六、枳实栀子豉汤: 枳实枝豉劳复宝,食后再加大黄好。

酒疸心热且懊?,栀子大黄力能讨。

七、栀子柏皮汤: 栀子柏皮湿热黄,发热尿赤量不长。

栀子黄柏兼甘草,清热祛湿好思量。

陷胸汤类方歌(六首)一、大陷胸丸: 大陷胸丸法最超,半升葶苈杏硝调。

项强如痉君须记,大黄甘遂下之消。

二、大陷胸汤: 大陷胸汤遂硝黄,心下硬痛脉紧强。

热气内陷水热结,小有潮热要参详。

三、十枣汤: 十枣汤治胁下水,心下痞硬胁痛锐。

甘遂芫戟研细末,枣汤煮浓服钱匕。

四、小陷胸汤: 小陷胸汤大瓜蒌,半夏黄连三药投。

痰热胶结心下痛,利痰清热服之廖。

五、白散: 白散三物巴桔贝,寒实结胸此方贵。

或吐或利分上下,中病即止莫伤胃。

六、瓜蒂散: 瓜蒂散是涌吐方,胸中痞硬痰邪猖。

气冲咽喉不得息,蒂豆研散调豉汤。

一、半夏泻心汤: 半夏泻心芩连姜,人参草枣合成方。

心下痞满兼呕吐,去渣重煎调胃肠。

二、大黄黄连泻心汤: 大黄黄连泻心汤,黄芩黄连和大黄。

清热泻痞沸汤渍,擅治烦躁吐衄殃。

三、附子泻心汤:附子泻心芩连黄,恶寒汗出痞为殃。

专煎轻渍须记住,泻热之中又扶阳。

四、生姜泻心汤: 生姜泻心是良方,胃中和不痞为殃。

噫气下利芩连草,参枣半夏与二姜。

五、甘草泻心汤: 甘草泻心用芩连,干姜半夏参枣全。

心下痞硬下利甚,更治狐惑心热烦。

六、旋复代赭汤: 旋复代赭痞在中,噫气不除饮气冲。

参草姜枣半夏予,赭轻姜重方奏功。

甘草汤类方歌(四首)一、甘草汤: 甘草名汤咽痛求,生用一两不多收。

莫道此是中焦药,清解少阴效最优。

二、炙甘草汤: 炙甘草汤少阴虚,心悸脉结证无疑。

麦地麻胶桂姜枣,清酒与水煎法奇。

三、甘草附子汤: 甘草附子汤四味,桂枝白术药方备。

骨节掣痛不可近,恶风短气阳虚最。

四、甘草干姜汤: 甘草干姜二药齐,温肺运脾暖四肢。

金匮用以治肺痿,咳嗽多涎尿也遗。

苓桂术甘汤类方歌(六首)一、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 苓桂术甘温药方,气上冲胸水为殃。

头眩心悸阴邪重,咳嗽短气功效彰。

二、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苓桂枣甘伏水邪,脐下悸动用则确。

或者上冲发奔豚,甘澜水煮效方捷。

三、茯苓甘草汤(苓桂姜甘汤): 茯苓甘草与桂姜,胃中停水悸为殃。

气趋小腹或成泄,健胃泻水厥亦良。

四、五苓散: 五苓苓桂泽猪术,水停膀胱津不输。

口渴心烦尿不利,饮入则吐脉来浮。

五、猪苓汤: 猪苓汤治少阴虚,热与水蓄烦呕居。

小便不利口又渴,泽胶猪茯及滑石。

六、文蛤散: 水氵巽原逾汗法门,肉上粟起更增烦。

意中思水还无渴,文蛤磨调药不繁。

黄芩黄连汤类方歌(四首)一、黄芩汤: 黄芩汤治太少利,腹痛急迫脉弦细。

黄芩白芍甘草枣,清热和阴平肝逆。

二、黄芩加半夏生姜汤: 黄芩原方加夏姜,呕吐下利胃肠伤。

太少合病邪热淫,苦降辛开治少阳。

三、黄连汤: 黄连汤内参连草,姜桂半夏和大枣。

胃中有寒心胸热,呕吐腹痛此方宝。

四、黄连阿胶汤: 黄连阿胶治少阴,烦躁不寐脉数频。

舌尖如梅是的候,芩连芍胶黄搅匀。

白虎汤类方歌(三首)一、白虎汤: 白虎烦渴用石膏,大热汗出脉滔滔。

知粳甘草四药足,清气生津润枯焦。

二、白虎加人参汤: 白虎加参气阴伤,烦渴脉大饮水浆。

汗出过多脉成芤,背微恶寒舌焦黄。

三、竹叶石膏汤:竹叶石膏气阴伤,病后虚羸呕逆方。

不欲饮食参草麦,粳叶石膏半夏匡。

承气汤类方歌(六首)一、调胃承气汤: 调胃承气用大黄,芒硝甘草三药偿。

胃气不和心烦热,便燥谵语舌苔黄。

二、小承气汤: 小承气汤朴枳黄,便硬谵语腹胀详。

识得燥结分轻重,脉滑不紧用此方。

三、大承气汤: 大承气汤用硝黄,厚朴枳实四药强。

潮热蒸蒸氵戢氵戢汗,腹满硬痛峻攻良。

四、麻子仁丸: 麻子仁丸效果好,大便秘结津液少。

枳朴大黄泻胃强,麻杏芍药滋脾约。

五、蜜煎导方: (方歌见下)六、猪胆汁灌方: 蜜煎熟后样如饴,稍冷搓挺四寸余。

温纳肛门润肠燥,古法导便叹惊奇。

津亏有热便不出,猪胆一枚方相宜。

胆汁调醋灌肠内,虚家便秘见效奇。

柴胡汤类方歌(七首)一、小柴胡汤: 小柴胡汤解少阳,胸满胁痛呕吐详。

口苦咽乾目眩是,柴芩参草枣半姜。

二、大柴胡汤: 大柴胡汤大黄枳,柴芩姜夏芍枣宜。

少明合病气火郁,呕吐口苦心下急。

三、柴胡加芒硝汤: 小柴加硝两解方,芒硝后煎入药良。

日晡潮热胸胁满,调和胃胆利少阳。

四、柴胡桂枝汤: 柴胡桂枝两方合,善治太少两经疴。

心下支结关节痛,初期肝硬亦能和。

五、柴胡桂枝干姜汤柴胡桂姜痛胁背,大便不实尿欠利。

阳邪向阴气化衰,柴芩姜桂草粉蛎。

六、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柴加龙牡桂丹铅,大黄茯苓记要谙。

减去甘草铅要裹,胸满烦马敬小便难。

七、四逆散: 柴芍枳草四逆散,肝郁气结肢不暖。

脉沉而弦胸胁痛,随证治疗须加减。

芍药当归汤类方歌(四首)一、芍药甘草汤: 芍药甘草两药投,筋挛拘急足趾抽。

苦甘化阴利血脉,滋阴柔肝效立瘳。

二、芍药甘草附子汤: 芍药甘草附子汤,汗后阴阳两俱伤。

恶寒不热应温补,芍甘和阴附助阳。

三、当归四逆汤:当归四逆治厥寒,脉细欲绝病非凡。

归芍桂甘枣通细,补血散寒治在肝。

四、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当归四逆加萸姜,清酒烹来效始彰。

内有久寒厥阴是,药分五次缓服康。

干姜汤类方歌(三首)一、干姜附子汤: 干姜附子治少阴,阳虚烦躁夜则宁。

不呕不渴无表证,身无大热脉微沉。

二、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 干姜芩连与人参,辛开苦降法超群。

四物平行各三两,诸凡格拒此方珍。

三、理中丸(汤): 理中白术与人参,干姜炙草四药亲。

脾阳虚衰寒湿甚,腹满吐利脉迟沉。

赤石脂汤类方(二首)一、赤石脂禹余粮汤: 赤石禹粮两药珍,大便滑脱利不禁。

理中不应宜此法,涩以固脱是指针。

二、桃花汤:桃花石脂米干姜,少阴下利脓血方。

温固下焦和胃气,汤末搭配力方彰。

四逆汤类方(九首)一、四逆汤: 四逆生附老干姜,炙草将将有专长。

少阴阳虚肢不暖,吐利烦躁欲寐方。

二、四逆加人参汤: 四逆加参治何为,下利多时阴亦摧。

四逆扶阳参滋血,更取中州化精微。

三、茯苓四逆汤: 茯苓四逆少阴虚,心肾阴阳已不支。

补阳生附姜甘草,扶阴参苓两药施。

四、通脉四逆汤: 通脉四逆草附姜,加重剂量另名方。

手足厥逆吐利甚,脉搏不出急回阳。

五、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 通脉四逆治亡阳,再加胆汁救阴伤。

吐已下断烦呕甚,津液枯竭用此汤。

六、真武汤: 真武名汤镇水寒,扶阳法中有心传。

附术苓芍生姜共,内惕心悸小便难。

七、白通汤: 白通汤治少阴寒,阳虚下利非等闲。

葱白四茎姜附一,加入胆尿治呕烦。

八、白通加猪胆汁汤: 白通汤治少阴寒,阳虚下利非等闲。

葱白四茎姜附一,加入胆尿治呕烦。

九、附子汤:附子汤治背恶寒,脉沉口和阳气残。

参附苓术芍药共,更治妊娠腹如扇。

杂方类方歌(十一首)一、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 厚朴夏姜参草寻,善治腹胀妙通神。

脾气不运痰气结,三补七消法超群。

二、茵陈蒿汤: 茵陈蒿汤治疸黄,阴阳寒热细推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