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宫医药管理典制考

合集下载

清宫医疗经验:崇尚实效、辨证论治

清宫医疗经验:崇尚实效、辨证论治

清宫医疗经验:崇尚实效、辨证论治清代宫廷医学的首要特点是崇尚实效。

御医治病,如其疗效满意,常常受到褒奖;反之,若疗效欠佳,则每每受到皇帝的申斥,甚至惩处。

这在清代历朝皇帝的有关医药之朱批及谕示中均有具体反映。

康熙四十九年五月二十七日,康熙在太医院右院判刘声芳、御医李德聪的奏折中朱批:“用心治。

”“用心”二字,已流露其对疗效不满之意。

光绪二十四年之《起居注》中有:“日来耳堵鸣响,日甚一日,几不闻声,屡服汤剂,寸效毫无。

名医伎俩,仅止如此,亦可叹矣!”此类批语,比比皆是。

当然,若疗效满意,皇帝则亦褒奖有加,以资鼓励。

雍正七年二月二十三日,光禄寺正卿冀栋、御医刘裕铎治内大臣候陈泰的“伤寒”病,效如桴鼓,雍正大悦,降旨:“陈泰病症,难为冀栋、刘裕铎医治,著各赏记功一次,钦此。

”显然,从皇帝的朱谕中,可窥得清代宫廷医学崇尚疗效之一斑。

宫中之大量医案表明,御医临证至为强调辨证论治,崇尚实效;其疗效之取得,乃在于辨证之准确及治疗之贴切。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术的精华,清代宫廷医学之辨证论治,既师承于先贤,又有所发挥,颇值得借鉴。

其特点主要有:•注重五藏相关,强调生制变化。

•注重中州畅达,强调气机升降。

•注重气血调和,强调益气为先。

•注重祛邪扶正,强调邪去正安。

•注重四时变化,强调天人相应。

在治疗方法中,宫中更是多种多样,不仅有内治法,而且有外治法、针灸疗法、饮食疗法、酒药疗法等等。

这些方法又根据病情之需要,有时单独使用,有时联合使用,收到了一定的治疗效果,大大丰富了清代宫廷医学的内容,很多宝贵经验,值得借鉴。

/完/。

清朝的医学与医疗制度

清朝的医学与医疗制度

清朝的医学与医疗制度清朝是中国封建王朝的最后一个朝代,历时近300年。

在这个时期,清朝的医学与医疗制度经历了一系列的改革与发展,为人民的健康提供了基本的保障。

本文将探讨清朝的医学理论、医疗机构以及医疗制度,以展示清朝时期的医疗事业和发展情况。

一、清朝的医学理论清朝的医学理论主要遵循了中医药的传统,强调阴阳五行的平衡和人体经络的畅通。

其中,医学经典如《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被广泛传播和应用。

清朝的名医如屠呦呦、吴阶平等都以中医药的理论和临床实践成就了许多重大的医学突破。

二、清朝的医疗机构清朝设立了各级医疗机构,例如太医局、院、馆等。

其中,太医局是最高级别的医疗机构,负责皇室家族的医疗服务。

太医局分为内医和外医两个部分,内医负责皇族贵胄的医疗保健,外医则负责一般百姓和官员的医疗服务。

太医局下设太医院,是清朝的最高级别医院,聚集了当时的顶尖医生和药材,为皇室家族提供了全方位的医疗保障。

除了太医局和太医院外,清朝还建立了一些地方医疗机构如医馆、药店等,为地方百姓提供医疗服务和药物供应。

这些机构虽然规模较小,但也起到了一定的医疗保障作用。

三、清朝的医疗制度清朝的医疗制度主要由政府组织和管理。

政府通过颁布一系列法令和政策,规范医疗机构的建设和医生的行为。

医生需要通过考试取得医学资格才能行医,并且需要定期参加继续教育,保持医术的更新和提高。

在医疗费用方面,清朝采取了类似现代医保的制度。

百姓需要按照自身身份和财产状况交纳医疗费用,以保证自己享受医疗服务的权益。

同时,政府也对特定的弱势群体如孤儿、瘫痪者等提供免费医疗救助,体现了人民医疗保障的理念。

此外,清朝还积极推广疫苗接种和卫生教育,以预防和控制疾病的传播。

政府通过组织疫苗接种、宣传卫生知识等方式提高了人民的健康意识和卫生习惯,有效减少了疾病的发生和传播。

结语清朝的医学与医疗制度在中国医药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治未病”、“平衡阴阳”等中医药理念的传承和应用,使清朝医学与医疗制度在保障人民健康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

清宫遗存孤本医籍考

清宫遗存孤本医籍考

清宫遗存孤本医籍考李士娟【摘要】故宫博物院是明清皇室的所在地,在此存藏大量中医典籍.故宫存藏中医古籍是以明清两朝皇室遗存为基础.本文拟对清宫遗存的孤本医籍依不同版本类型及刊刻、缮写内容,分析医籍的流传状况,考证其版本所具有的学术价值及文物收藏价值.【期刊名称】《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年(卷),期】2012(018)012【总页数】4页(P1298-1300,1308)【关键词】故宫藏书;中医典籍;孤本考【作者】李士娟【作者单位】故宫博物院图书馆,北京 10000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092故宫博物院是明清皇室的所在地,当时宫中设置有健全的医疗机构,汇集大量优秀的医学人才,遗存下来众多医籍和史料档案。

故宫存藏中医古籍是以明清两朝皇室遗存为基础,后又经过不断发展,编纂整理大量典籍为后世留存。

从内容上涵盖医经、基础理论、伤寒金匮、诊法、针灸推拿、本草、方书、临床各科、养生、医案医话医论、医史、综合性著作等12大类。

版本上若按书籍的编印方式划分可分为抄本、雕版印本、活字印本、石印本、影印本等。

按出版者划分则官刻本、私刻本和坊刻本皆有,文字有汉文、满文及满汉合璧等文种。

另外,还留存多种朝鲜及日本刊刻的有关中医药学的古籍。

本文拟对清宫遗存孤本医籍(在此孤本的确立,是以在《全国中医图书联合目录》、《中国古籍善本书目》上著录仅故宫收藏,或者未在上述两书目中出现者为依据)按照不同版本类型、相关内容以及中医古籍类别等多角度进行分析考证,探讨其版本的学术价值和文物收藏价值。

1 抄本孤本书雕版印刷术发明之前一个相当长的时间,书籍的制作和传播全赖于手工抄写。

然而,抄书重藏之风最盛莫过于明、清两代。

据《全国中医图书联合目录》书中所收1949年以前见存的中医古籍12000余种,其中抄本的数量超过刻本。

抄本书在鉴定中,更注重其学术资料价值。

明清内府所藏抄本多精校细勘、文字脱讹较少,且多以恭楷缮录的精写、精抄本流传于世,这也是故宫博物院的藏书特色之一。

宫廷医术秘典

宫廷医术秘典
三十三、小儿流涎症 154
三十四、小儿痱子 154
三十五、重症小儿营养不良 155
三十六、小儿脾虚 155
三十七、婴幼儿绿便 156
三十八、儿童便秘 156
三十九、小儿尿频症 157
四十、小儿化脓性扁桃体炎 157
四十一、小儿黄水疮 158
四十二、小儿肝炎 158
四十三、小儿细菌性痢疾 159
四十四、小儿麻痹后遗症 160
四十五、小儿肌性斜颈 160
四十六、骨髓炎 161
第三篇妇科常见疾病防治秘方 162
一、流产 162
二、催生引产 164
三、产后疾患 165
四、子宫脱垂 166
五、月经不调 166
六、痛经 168
七、闭经 169
八、带下病 170
九、阴道炎 172
[备 注] 必须用米泔水煮溶白矶效果才好。有些体瘦病人用开水溶浸后,自觉胸中不适,而用米泔水无此感觉,机理待探。
2 .中药敷贴涌泉穴治疗高血压
[方 剂] 桃仁、杏仁各12克,桅子3 克,胡椒7 粒,糯米14 粒。
[制用法] 上药共捣烂,加1个鸡蛋清调成糊状,分3次用。于每晚临睡时敷贴于足心涌泉穴,白昼除去。每天1次,每次敷1足,两足交替敷贴,6次为1 疗程。3 天测量1次血压,敷药处皮肤出现青紫色。
[方 剂] 鹅蛋1个,花椒1粒。
[制用法] 在鹅蛋顶端打一小孔,将花椒装人,面糊封口蒸熟。每日吃l个蛋,连吃7天。
[功 效] 清热解毒。
[验 证] 据《老年报》介绍,本方具有预防保健作用。
6 .鲜西红柿治高血压
[方 剂] 鲜西红柿2 个。
[制用法] 将西红柿洗净,蘸白糖每早空腹吃。

清代太医院

清代太医院

清代御药房摘要:御药房属药物管理机关,是为古代的皇帝和后妃等皇亲贵戚调制药品和取药而设置的。

清代康熙后在内务府设御药房,不过其规模和范围大大超过历代的宫廷御药房,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清朝宫廷医药卫生机构发展与变化的状况。

关键词:御药房;清朝;建制规模;职能;与各宫关系北京故宫的日精门之南便是御药房,房中曾有康熙书写的两个匾,一为“药房”,一为“寿世”。

御药房属药物管理机关,是为古代的皇帝和后妃等皇亲贵戚调制药品和取药而设置的。

其前身是在宫廷内掌管御用药物的机构“尚药局”。

南朝梁代首次出现有关尚药局的记载,北齐时政治改革,把隶属太常太医署中管理药品的人员独立出来成立尚药局,并且改归门下省管理,不仅管理药品,而且还管帝王医疗。

自此,尚药从北齐以前的药品管理职能,改变为总管药品及宫廷中皇族、大臣医疗保健的御用机构,具有机构独立、宫廷专用、医药并主的特点。

御药房正式创立于明朝洪武六年(1373年)。

据《明史》记载“六年,置御药局于内府,始设御医。

(御医局,秩正六品,设尚药、奉御二人,直长二人,药童十人,俱以内官、内使充之。

设御医四人,以太医院医士充之。

凡收受四方贡献名药及储蓄药品,奉御一人掌之。

凡供御药饵,医官就内局修制,太医院官诊视。

)”1当时御药房医官是从太医院中选拔并且挑选人员相当地严格。

正德十六年(1521) 春正月,武宗身体违和,诏命博访精通医药者。

大学士扬迁和曰:“臣等窃惟天下名医皆聚于太医院,又选其优者人御药房,但当专任而信用之,各自收万全之效,又何侍诸草泽未试之人哉?”选年轻有为的由经验充足的医师授课,后由礼部会考分等,其中一等的才能被选到御药房用事。

到了嘉靖十五年,又改御药房为圣济殿,此外又设立了御药库“诏御医轮直供事”。

御药房掌管御用药饵,其中许多官员由太医院中御医兼任,御药房医官与太医院医官相为表里,加强了集中统一领导。

清代御药房基本上沿袭明代,不过在建制规模、人员配备、主要职责、医官选拔……等诸多方面都有变化和发展。

清宫御用药材(清档揭秘)

清宫御用药材(清档揭秘)

清宫御用药材(清档揭秘)御用药材皇帝看病、吃药非同小可,御药、御药材的采购同样重要。

清宫对御药、药材的采购和管理有极为严格的制度和规定。

按照清宫的规定,宫内设有御药房,是采购、保管、供应宫中药品的专门机构,也是太医院专门的药库,由专门的管理大臣负责,还有主事、司员、库掌等官员。

配药的叫“苏拉医生”,其实就是差役,有四十四人,还有招募的“民间医生”十七人。

时至今日,宫中御药房仍给我们遗留下不少珍贵的实物,如当年宫廷备用的牛宝、马宝、猴宝、狗宝、蜘蛛宝等罕见的名贵药材,同仁堂制作的藜峒丸、紫金锭等药物,(图四:同仁堂制作的藜峒丸、紫金锭成药)有设计精巧、携带方便的药袋、药柜,早期西洋传教士进献给康熙皇帝的西药和葡萄酒。

从当年御药房配制丸散膏丹的器皿和模具来看,西医科学在太医院已经广泛应用,如大型精细的人体解剖模型,化验用的显微镜,消毒用的蒸汽发生器,以及近代的一些西洋成药等。

清王朝的宫廷用药十分庞杂。

除皇帝、妃嫔等外,还有大批太监、宫女、侍卫等,总计万人以上,这些人的医疗保健用药量已经很大,再加上皇帝随时赏赐群臣和急用的药品,其需求量更是十分惊人。

而且对药材的品质要求非常讲究,要求如此严格的这么多药材,又从哪里来呢?当然,皇帝要采购多少好药材也不是一件难事。

为了确保药材的数量与质量,清廷制定了一整套严格的规定。

凡是出产药材的各省,每年必须按规定由药商给皇宫进送药材,并且在这些省区安排专门的官员承办。

如康熙十三年(1674)浙江布政使陈秉直就花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办理宫中药材。

各省督抚大吏,为了讨好皇上,将当地一些上乘药材,每年按例向宫中进贡,如云南的茯苓,广东的桔红,四川的冬虫夏草等等。

此外,辽宁、吉林等地山中产参,全部被清廷所控制,不得随意私挖。

入山采参,要经户部发给信票,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许可证,否则按违法论处。

可想而知,平民百姓有病哪能用上好药。

御药材的采买主要来自北京一些药商,这样就更为方便、快捷。

清代辉县百泉药会与度量衡管理考略

清代辉县百泉药会与度量衡管理考略
本 ,川 渎 为润 物 之宗 ,故称 之 以灵 长 。亦赖 之 以通 以职 司水利 ,有裨 于 国计 民生 ,报厥功也 ” 。而嘉 庆 邑候加 州街张 大老爷颁定会 厂章程谕 令 济 ,则知水 之为德 ,其大矣哉 。……其神 也 ,则不 行 十三年所立 “
对于 中外贸易 ,抑或是 国内贸易来说 ,它都 是一个非 广泛论述 。然而 ,由于研 究视角 或写作 目的 的局 限 ,
常活跃 的因素 。
针对体 现清代百 泉药会发 展 的相 关碑刻 ,以及从侧 面
在 中 国古代 社会 ,药材是一 种能够祛 除病患 、维 彰显 药 会 盛 况 的度 量衡 制度 的探讨 ,相 对 而言 略 显 护健康 的特 殊商 品。作为异 常活跃 的贸易 因素 ,药材 薄弱 。近年来 ,冯 云霄…、曹鸿 云等 、秦启 安 、李 在 中国古代 经济发展 过程 中发挥着极 为重要 的作用 。 集 日[ 4 等先后 发表 了探 讨百 泉药会 的论 文 ,或 从古 至
难 觅 山西 之 外 的其 他 地 区商 人 的遗 迹 。究 其 原 因 ,
《 明朝初年 山西移 民卫 辉考 》一文 提到 ,明初政府 曾
从 山西大量移 民至卫辉 ,据 李 氏家谱 记载 : “ 明洪武
药材 大会这种 习俗有一定 的继承性 ,故有必要 探究百 二年 ( 1 3 6 9 年 )自山西泽州凤 台县迁来卫 辉 。”【 1 身 泉药会兴起 的最初源头 。
绝。
当之处 ,尚祈有识者斧 正。
基金项 目:2 0 1 5 年度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 目 ( 编号:2 0 1 5 - G H- 2 8 3 )、河南中医学院博士科研基金项 目
( 项 目编号 : B S  ̄ 2 0 1 0 - 4 1 )、河南省 中 医管理局 中原 中医药文化遗 迹 与文物整理 研 究项 目 ( 编号 : 2 0 1 1 - 1 4 )

清代医事制度以及医学教育

清代医事制度以及医学教育

清代医事制度以及医学教育一、医事制度(一)太医院鸦片战争以前,清代医事制度多沿袭明朝旧制。

顺治元年(1644)设太医院为独立的中央医事机构。

为帝后及宫内人员诊视疾病、配制药物,也担负其他医药事务。

最初设院使一人(正五品),左右院判各一人(正六品),掌太医院事。

其下设御医10人、吏目30人、医士40人、医生20人、切造医生20人,分掌所属事务。

以后历朝,院官员额各有增减,雍正八年(1730)添设食粮医员30人。

乾隆二年(1737)题准食粮医员之设永为定例。

自院使以下各官具为汉缺,乾隆五十八年(1793)特简满大臣一人,管理院务。

院官的升除。

院使由左院判升补,左院判由右院判转补,右院判由御医升补。

御医、吏目、医士等官,初由各省选举精通医理的人报太医院,由院考选补用。

(二)御药房御药房是供应宫内所需药物的炮制及各型成药加工制备的机构,顺治十年(1653)设,属总管首领内监经理。

康熙三十年(1691)裁总管首领内监,改派内管领一人,副内管二人兼管。

御前药房分东西二所,由太医院医官轮流为皇帝值班。

西御药房由院使、院判、御医、吏目分班侍直,叫作“宫直”。

东御药房由御医、吏目、医士分班侍直,叫作“六直”。

圆明园药房、西范寿药房,太医院亦如给事于内廷,都派医官侍直。

皇帝巡幸,院官或奉旨特派,或按班轮委随驾侍直。

(三)药库药库,也称生药库。

由医士中选委二员管理药库,买办药材,二年一换,升授吏目。

凡各省出产药材地方,每年照例解运药材,交纳药库由管库委官验收贮存。

其药材均以生药交进,经管理药库医官验看,由御药房处于差役地位的“苏拉医生”或以民间召募的“民医生”切造、炮制备用。

清代对东北地区所产人参实行皇家专采专卖制度,作为最高统治者宫廷特供生活的重要经济来源和保障。

因之,御药房的人参使用,控制较严,实行交请应用办法,无定额限制,用完时,开明耗费数量,并将需用数及职名奏呈,再行请用。

(四)社会抚恤组织清初仿照明朝制,有施药例。

宋到清的医典整理

宋到清的医典整理
编纂者
该书由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张从正所编纂。张从正是一位博 学多才的医家,精通医术,对医学理论有深入研究。
内容与特点
《儒门事亲》是一部综合性医书,涵盖了内科、外科、妇 科、儿科等多个领域。该书注重实践,强调辨证施治,对 后世医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世医得效方》的编纂
01
编纂背景
随着医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医家开始关注临床实践和疗效。《世医得
编纂特点
《本草纲目》采用了当时最先进的药物分类方法,以部为纲,以类为目,将药物按其自然属性分为16部 60类。同时,该书对药物的描述准确、详细,且附有大量插图,便于医者辨识和使用药物。
其他明代医典的整理
《证治准绳》
《医宗金鉴》
《景岳全书》
明代王肯堂所著的一部综合性 医书,对临床各科疾病的证治 进行了系统总结。该书以证为 纲,以方为目,注重辨证论治 和理法方药的统一。
儒臣整理医学典籍。
编纂过程
《太平圣惠方》由王怀隐等人奉命 编纂,历时数年完成。该书收集了 大量民间验方和医家秘方,按照疾 病分类编排。
内容与特点
《太平圣惠方》内容丰富,包括脉 法、处方用药、针灸、食疗等多方 面的知识。该书注重实用性和普及 性,语言通俗易懂。
《圣济总录》的编纂
编纂背景
南宋时期,医学发展达到高峰, 政府继续组织医官和儒臣整理医
效方》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编纂而成的。
02
编纂者
该书由元代医家危亦林所编纂。危亦林是一位经验丰富的临床医生,对
医学理论和临床实践都有深入研究。
03
内容与特点
《世医得效方》是一部以方剂为主的医书,收录了众多有效的中药方剂。
该书注重方剂的配伍和用法,为后世医家提供了宝贵的临床经验。

清代辉县百泉药会与度量衡管理考略

清代辉县百泉药会与度量衡管理考略

清代辉县百泉药会与度量衡管理考略姬永亮【摘要】Medicinal materials trade fair in Baiquan(百泉药会) was originated from the Weiyuan temple fairs(卫源庙会) that sprung up during Sui Dynasty, and it increasingly developed and evolve into the nationwide medicinal materials trade fair in the early Qing Dynasty. In Qing Dynasty, although it had gone through the storm that it was forced to move to another place two or three times, medicinal materials trade fair in Baiquan continued to develop and grow with great help of far-sighted personage in all walks of life. Zhou jihua, a magistrate of a county in Huixian in Daoguang reign of Qing Dynasty, was considerable attention to management measures of weights and measures. He worked out and issued a prohibition relating to the management of weights and measures.%百泉药会起源于隋代兴起的卫源庙会,清初演变为全国性药材大会;清代百泉药会虽然历经多次迁会风波,但在各界有识之士的鼎力相助下,仍旧不断发展壮大;道光年间的辉县知县周际华相当重视度量衡管理,颁布了与度量衡管理有关的禁令。

清朝蒙医医事制度

清朝蒙医医事制度

2023-11-09CATALOGUE目录•清朝蒙医医事制度的背景和历史•清朝蒙医医事制度的组织架构与职能•清朝蒙医医事制度的医疗体系与治疗特色•清朝蒙医医事制度的传承与发展•清朝蒙医医事制度的文化价值与社会影响•清朝蒙医医事制度的局限与挑战01清朝蒙医医事制度的背景和历史蒙医药学在清朝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临床实践。

蒙医药学发展寺庙医疗体系传统医疗方式清朝时期,蒙古族地区寺庙林立,寺庙内设有医疗机构和药房,为民众提供医疗服务和药品。

蒙医采用传统医疗方式,重视实践经验和口口相传的技艺,强调个体化治疗和综合调理。

03清朝时期的蒙古族医疗体系0201清朝蒙医医事制度的起源与发展蒙医药学传承与创新清朝时期的蒙医药学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形成了许多经典的蒙药配方和独特的疗法。

蒙医教育体系的建立清朝时期,蒙医教育逐渐形成体系,一些寺庙和民间机构开始教授蒙医药学知识和技能。

官方医疗机构的设立清朝政府在蒙古族地区设立了官方的医疗机构,如“阿拉善王府医院”等,为蒙地居民提供医疗服务。

蒙医医事制度在清朝社会中具有较高的地位,蒙医药学成为当时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蒙医医事制度在清朝的地位与作用社会地位蒙医医事制度为清朝时期的蒙古族民众提供了基本的医疗保障,有效缓解了当地医疗资源紧张的问题。

医疗保障蒙医医事制度在清朝时期为蒙汉文化交流搭建了桥梁,促进了蒙医药学的传承与发展。

文化交流与传承02清朝蒙医医事制度的组织架构与职能蒙医行政机构负责管理蒙医的行政事务,包括制定和执行蒙医政策、管理蒙医人员、监督蒙医机构等。

主要职责确保蒙医行政事务的顺利开展,维护蒙医的稳定和发展,保障蒙医人员的权益。

蒙医行政机构的设置与职能负责生产蒙药,包括药材采购、药品生产、药品检验等。

蒙药生产机构负责蒙药的批发和零售,包括药品采购、库存管理、销售等。

蒙药销售机构确保蒙药的生产和销售质量,保障消费者的利益,促进蒙药市场的发展。

清宫秘方纵横谈

清宫秘方纵横谈

清宫秘方纵横谈清宫秘方是我国宫廷医疗学发展的顶峰,其用药之精巧,辨证之高超,都是非常有借鉴和学习价值的。

在这里我们简介几例,以飨读者。

慈禧的痛经病痛经是妇女常见病之一。

慈禧太后在她当妃嫔的时候,便曾得过比较严重的痛经病。

从清官太医在咸丰年(公元1851年)四月三十日开给懿嫔(即慈禧)的药方来看,慈禧的痛经主要由于气郁不畅、情志不舒、气滞血瘀而引起的经前腹痛,还兼有湿热、血虚。

针对这些病症,清宫太医便开了如下处方:香附一两,苍术一两,赤茯苓一两,川芎三钱,乌药一两,黄柏三钱,泽兰一两,丹皮八钱,当归八钱,共为细未,水泛为丸,绿豆大,每服二钱,白开水空腹服。

此方行气养血,调经止痛,活血散瘀,清热去湿。

对于一般性经前腹痛兼有湿热者会有显效。

痛经长久持续,一般多见于子宫发育不良或有内生殖器炎症等患者,此方的药物如当归等可使子宫平滑肌松驰,血运通畅,改善局部营养,使子宫发育得以完善,从而起到止痛、消炎的作用。

药方中的香附含有挥发油成分,能直接作用于子宫,使子宫肌肉痉挛消除,有明显的止痛作用,加上其他疏肝理气活血的药物,对痛经尤其是慢性痛经自然会有很好的治疗作用。

从这些药物中的化学成分来看,此方切不可水煎服用;水煎后大部分挥发性物质会损失殆尽,将难以奏效,所以清官太医们制成水丸来服。

也可制成散剂,效果不会有太大的差异。

此外,告诫一些女性朋友,气滞不畅是导致本病的重要因素,应心宽体康,切记,切记。

光绪与不孕对于不孕,男女双方都要进行必要的检查,如果属于男子精子稀少的原因,不妨试用一下当年清朝太医院为光绪秘制的外敷药——毓磷固本膏。

处方是:杜仲、熟地、附子、苁蓉、牛膝、故纸、续断、官桂、甘草、生地、茴香、菟丝子、蛇床子、天麻子、紫梢花、鹿角各一两五钱,羊腰一对,赤石脂、龙骨各一两。

用香油八斤,熬枯去渣,加入黄丹等熬炼成膏。

据太医院记载,此膏“种子之功,百胜百效”,“男子贴左右肾腧穴各一张,丹田穴(肚脐下)一张,半月一换。

清宫御医为慈禧太后调经所用之医方集

清宫御医为慈禧太后调经所用之医方集

清宫御医为慈禧太后调经所用之医方集慈禧,晚清最有权势的女人。

她的健康一直备受关注,每日均有太医随侍诊脉,调理用药。

看名家选议的几则调经医方,可见宫廷医家伍药处方之匠心独运,或可为今之医者借鉴。

1 调经丸咸丰年间·懿嫔·调经丸香附一两(童便制),苍术一两,赤苓一两,川芎三钱,乌药一两,黄柏三钱(酒炒),泽兰一两,丹皮八钱,当归八钱,共为细末,水迭为丸,绿豆大。

每服二钱,白开水空心送服。

”评议:本方具调经养血、理气散瘀、止痛除湿作用。

方中香附理气解郁、调经止痛为主药。

《本草纲目》谓其可“利三焦,散瘀结”,“兼通十二经气分”,并称:“得童溲浸炒则入血分而补虚”。

方中以之配乌药,即《慎斋遗书》之香附散,可治“浑身胀痛,气血凝滞”;其得川芎、苍术为伍,则总解诸郁,故李时珍誉本药为“气病之总司,女科之主帅”。

乌药辛温,功能顺气散寒止痛,《本草切要》以其配香附、当归、川芎,用治胎前产后之气血不和;《本草通玄》谓其“理七情郁结”,此药用放调经,大旨在此。

川芎、泽兰、当归三者入方,重在调经活血,其中川芎尚可理气开郁,泽兰更能行水破结,当归用之养血和血。

苍术辛温发散,功专健脾燥湿,丹溪谓可“散风益气,总解诸郁”,方中与黄柏相伍为二妙散,有清热除湿之功。

可治湿热下注。

赤苓,《本草经疏》称:“专除湿热”,用之可助二妙之力。

丹皮能清热凉血消瘀,治“女子经脉不通”(《药性论》),与香附、当归、川芍配合,气血双调,以达“调气而活血”之目的。

以药测证,可知本方主要在于治疗月经不调,结合方中以活血行气药物为主,及现存之慈禧脉案,可推知懿嫔(慈禧)之病主要为月经不调及痛经;又因方中有清热除湿之品,则亦可能兼见带下诸症。

按月经不调之由,主要因于气血运行不畅所致。

其有气滞见证者,则因思忧过度,抑郁不畅,以致血结且滞,血海失于满盈,出现月经不调。

而痛经之机理亦因于血行不畅,其由肝气不舒或寒凝胞宫引起者,则经行涩滞而少腹胀痛。

清宫医药档案

清宫医药档案

清宫医药档案选载<<清宫秘密档案>>:在封建社会,皇帝贵为天⼦,享有⾄⾼⽆上的权⼒。

皇位历来就是继承者们梦寐以求的对象,争夺皇位⾃然是⾮常激烈,甚⾄是不顾亲情的⾎腥厮杀。

皇位来之不易,保住皇位更是皇帝们⼀⽣中的头等⼤事。

为了保住皇位,除了政治⼿段以外,应该就是保命了。

为了保命,清朝的皇帝与封建社会的所有皇帝⼀样,不惜⼀切代价寻找名医和名药,这些名医和名药也就成了所谓的御医、御药。

太医院是为宫廷服务的,御药主要是皇帝、皇后和妃嫔们吃的,因此御医和御药就有了⼀层神秘的⾯纱。

  坐落在北京紫禁城内的中国第⼀历史档案馆,今天仍然保存着⼤量清宫御医、御药的原始档案,可以帮助我们揭开这层神秘的⾯纱。

  关于宫廷医疗机构的设置,据《汉书》记载,黄帝时已有岐伯,管理宫廷医药的事情。

周朝设有医师、上⼠、下⼠为帝王及卿⼤夫⾏医治病。

秦汉时也曾设有太医令、太医下⼤夫、翰林医官等职官。

到了⾦代,开始⽤太医院这⼀名称,⾪属宣徽院。

元代,太医院开始成为专门的宫廷医疗机构。

⾃此以后,各朝都设有太医院,直⾄1911年清朝灭亡。

  清顺治元年(1644),清朝的太医院,最初设在北京正阳门东江⽶巷,也就是后来的东交民巷西⼝路北附近。

该院有⼤门三座,均向西。

⽤⿊漆书写“太医院”三个⼤字的匾额悬挂于⼤门之上。

⼤门前为门役的住房。

左为“⼟地祠”,右为“听差处”。

太医院内有⼤堂五间,是主要的活动场所,⼤堂内悬挂着康熙皇帝御赐著名御医黄运的诗⽂:“神圣岂能再,调⽅最近情。

存诚慎药性,仁术尽平⽣。

”⼤堂左侧,有南厅三间,是御医办理公务的处所。

⼤厅右侧是北厅。

后⾯是先医庙,外门称棂星,内门称咸济,殿名景惠,南向,殿内供奉着伏羲、神农、黄帝的塑像,有康熙御书“永济群⽣”匾额。

先医庙外北向为药王庙,庙⾥有铜⼈像。

连接⼤堂的过厅是⼆堂,后⾯还有三堂五间。

光绪⼆⼗七年(1901),依照丧权辱国的《⾟丑条约》第七款,将东交民巷划为各国驻中国的使馆区,使馆区范围内的中国衙署都必须按时搬⾛。

清宫医药来源考索

清宫医药来源考索

Research on the Palace Medicine Sources of The
Qing Dynasty
作者: 关雪玲[1]
作者机构: [1]北京故宫博物院宫廷部,北京100009
出版物刊名: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19-26页
主题词: 清宫医药;药材;成药;来源
摘要:征收各省药材、官员进贡、外买药材和成药、外国使节馈赠、宫中自制药品是清宫医药来源的五个主要途径.通过这些途径,各种药材和部分成药源源不断地进入宫廷,从而有力地保证了清宫药材供应的充盈.宫中御药房和造办处对进入宫廷的药材进行加工炮制,制备成型,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宫廷用药的需求.而外国药品的流入无疑极大地丰富了清宫医药的品种,是对中成药的补充.清宫医药来源问题是宫廷医学的重要课题之一,在过去的研究中很少有人涉及.在对五个途径的逐一考述后,这个问题也就迎刃而解.。

光绪时期宫廷医药档案的医史学研究

光绪时期宫廷医药档案的医史学研究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光绪时期,由于各种原因,颇有私人记录的宫廷医案流传下来,虽 然数量相对较少,但其包含的内容却十分丰富。既包括医生本人 对皇室成员疾病和脉案的记录,也包括医生角度所看到的皇室礼 仪、规章制度、人际关系、日常见闻及医生之间的斗争等。
虽然私人记录对于用药方案的记录不似官方医药档案一样清晰, 但就其所含的内容来看,既是对官方医药档案的补充,也是对清 代宫廷医事的补充。光绪时期的宫廷医药档案是清代宫廷医药 档案中保存较为完整的,但由于各种原因,仍然有丢失、遗漏和 错乱,也有部分医案虽未遗失但年份已不可考。
光绪时期宫廷医药档案的医史学研究
现存光绪时期宫廷医药档案记录十分丰富,目前,已由陈可冀先 生及其团队陆续整理并出版了清代宫廷医药档案及宫廷医疗研 究的相关书籍,这些书籍后合集出版为《清宫医案集成》,其中 重要内容是清代宫廷原始医药档案。这些原始医药档案有大量 的帝、后、妃嫔等的用药记录,这些记录形式统一、内容明确, 对于请脉医生、患病成员、脉案、症状、方剂、药物等记录十 分详细。
宫廷医事是宫廷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光绪时期,征医是宫廷医 事的重要内容,光绪时期征医与前代有所不同,不同的原因值得 探究。
征医医生在宫廷医疗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有些官员还因征医 加官。因此,征医所取得的效果及对宫廷医疗的影响也是值得研 究的。
此外,宫廷医疗作为皇室生活的一部分,并非如人们所想象一样 完美,其中有很多无法规避的缺点,也是值得研究的。
这一时期征医人次较多,所征取的医生多是通晓医学的官员或者 地方上有名的医生,这些医生是光绪时期宫廷医疗的重要部分。 他们的个人传记散落在各类地方志及其它古籍中,他们的生平、 学术思想及群体特点值得研究。
清末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的身体状况受到国内外的关注,这一时 期,关于二人疾病记录甚多,不同记录又多持不同意见,这给清朝 末年的医史学和历史学研究带来了一些困惑。通过归类后的宫 廷医药档案、私人记录的宫廷医案及各类记载,综合各方面的文 献研究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的身体状况并作出尽量客观的评价, 对于医史研究和历史研究都是有所裨益的。

清宫对医药的态度

清宫对医药的态度

清宫对医药的态度
橘玄雅
【期刊名称】《紫禁城》
【年(卷),期】2014(0)11
【摘要】满洲在入关之前,习俗与蒙俗有共通之处,对于汉地的医疗习惯并不是很接受,有着独特的“不饮药石”习惯。

比较典型的例子即是苏麻喇姑。

【总页数】2页(P12-13)
【作者】橘玄雅
【作者单位】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92.1
【相关文献】
1.陈可冀治学学术思想临床经验暨清宫医药老年医学研究成就初步探讨
2.陈可冀治学学术思想临床经验暨清宫医药老年医学研究成就初步探讨(续)
3.清宫医药来源考索
4.贵阳市医药营销人员对医药代表备案制知晓和态度的调查研究
5.新冠疫情背景下武汉大学生对中医药认知态度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清朝的医药制度与草药研究

清朝的医药制度与草药研究

清朝的医药制度与草药研究清朝时期,医药制度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在这个时期,医药领域取得了许多重要的进展,并且对草药的研究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

本文将介绍清朝的医药制度以及草药研究的相关内容。

一、医药制度的发展在清朝时期,医药制度经历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发展。

首先是由康熙皇帝开始的医疗体系改革,他创设了医馆和药局,使得医疗资源得到了更好的整合和利用。

清朝还设立了多个官方的医学院,培养了一批才能出众的医学人才。

这些举措极大地推动了医药制度的进步和发展。

另外,清朝时期还实行了一些医疗政策,如推广中医药治疗、鼓励医者行善等。

同时,政府还对中药的质量进行监管,确保医药的安全和有效。

这些政策和措施使得医疗体系更加完善,百姓也能够获得更好的医疗服务。

二、草药研究的发展在清朝时期,草药研究作为医学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发展。

清朝医学家们积极收集、整理和研究草药的性能和效用,为草药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

清朝医学家撰写了大量的草药著作,并且将这些著作编入医学经典,使其成为了后人学习和研究的重要资源。

他们对草药的分类、鉴别、药性、配伍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使得草药研究逐渐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

在清朝时期,草药的采集、炮制和应用也得到了相应的规范和标准。

清朝政府制定了许多有关草药的法规和标准,以确保草药的质量和疗效。

这些措施为草药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基础。

三、草药研究的影响与传承清朝草药研究取得的成果对于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清朝医学家们的草药著作被后人广泛引用和学习,许多重要的草药知识在其中得以传承。

同时,清朝医学家还对一些常见病症进行了研究,提取和应用了许多有效的草药治疗方案,使得草药疗法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这些草药方剂被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实践中,为患者的治疗和康复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此外,清朝的草药研究还促进了草药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在草药研究的过程中,医学家们对草药资源的采集和利用进行了规范,以确保其可持续发展。

古代医药管理制度

古代医药管理制度

古代医药管理制度古代医药管理制度是指在古代社会中,对医药活动进行管理的法规、制度和组织结构。

医药管理制度的出现和发展,有助于规范医药行业,保护患者的利益,维护社会秩序,提升医药水平。

古代医药管理制度受到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呈现出多样性和特色。

本文将探讨古代医药管理制度的内容、特点和影响。

一、古代医药管理制度的内容1. 组织结构古代医药管理制度的组织结构主要包括官方机构和行业组织两个方面。

官方机构是指由政府设立,负责管理医药活动的机构,如太医院、卫生局等。

行业组织包括医师协会、药商公会等,是由行业从业者自发组织起来,共同管理医药活动的组织。

2. 法规制度古代医药管理制度的法规制度包括医疗行为规范、医师资质认定、药品质量管控、医疗纠纷处理等方面的规定。

这些法规制度旨在规范医药活动,保障患者的权益,促进医药行业的健康发展。

3. 财政政策在古代医药管理制度中,财政政策是一个重要的内容。

政府出资设立太医院、卫生局等机构,对医疗机构提供财政补贴,向医师和药商发放津贴等,都是古代医药管理制度中的财政政策。

4. 教育培训古代医药管理制度还包括医师和药商的教育培训制度。

政府设立太医学堂、扬州药肆等教育机构,进行医药知识传授和技术培训,选拔优秀医师和药商,培养专业人才。

二、古代医药管理制度的特点1. 政府主导古代医药管理制度以政府为主导,政府设立太医院、卫生局等机构,管理医药行业,制定法规制度,保障患者的权益,维护社会秩序。

2. 行业自律古代医药管理制度也注重行业自律,医师协会、药商公会等行业组织,对医药活动进行自我管理,制定行业准则,推动行业发展。

3. 政策扶持古代医药管理制度采取财政政策,政府对医疗机构、医师、药商提供财政支持和补贴,促进医药行业的健康发展。

4. 教育培训古代医药管理制度注重医师和药商的教育培训,政府设立医学堂、药肆等教育机构,培养医药专业人才,提高医药水平。

三、古代医药管理制度的影响1. 促进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古代医药管理制度的出现和发展,有助于规范医药行业,提高医疗技术水平,促进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宫医药管理典制考张莉中医药学,博大精深。

传世绝技,广布乡里;时代精英,汇粹宫廷。

历代帝王,自诩为“天下第一”,至高无上,谋求帝祚永延,渴望益寿延年。

他们将科学技术攫为己有,竭尽全力,寻医觅药。

宫廷文化从而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在皇权统治下,蕴涵着丰富的内涵。

十余年前,笔者在《帝王养生术》中曾写到:“中国传统医学,在几千年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一整套独具特色的理论。

这一理论,从整体观念出发,辨证论治入手,全面调养人心。

在过去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对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起到过重大作用。

如今传统中医药学走向世界,愈来愈为更多的人所公认。

世界更多国家,不惜重资加快对中医药学的研究。

”1[1]清代是中华传统医药学的大发展阶段。

清王朝历经260余年,典制完备,且有大量档案保存至今,这为我们通过“宫廷”这一特殊窗口,深入探讨与研究传统中医药学,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清代典制,直接服务于宫廷的医、药机构,有太医院与御药房。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存清代档案中,属清宫医、药方面的档案,约有四万余件(册)。

这即是太医院及御药房在其职能活动中自然形成的历史记录。

本文以清代典制及现存档案为依据,从全面考证太医院及御药房两机构入手,考察清王朝对宫廷医、药的管理,从而为我们进一步开发中华传统医药学宝库,为世人认识中国,敞开一个窗口。

一、太医院及其职掌清入关之初,于顺治元年(1644)设立太医院,为国家管理医疗事务的机构。

初隶礼部,为正五品衙门。

1[2]其衙署位于紫禁城东“礼部之后,钦天监南,门西向”。

原为明永乐年间建。

堂内悬挂有康熙四十三年康熙帝赐院臣黄运诗:“神圣岂能再,调方最近情,存诚慎药性,仁术尽平生。

”堂后是先医庙,外门额曰櫺星门,内门额曰咸济门,殿额曰景惠殿,供三皇圣像,悬圣祖御书“永济群生”额。

先医庙外,北向者为药王庙,有铜人像,明英宗时所修。

又有“太医院在钦天监南,生药库附焉,外有惠民药局亦隶之”的记载。

1[3]太医院初设院使一员,正五品(清末升为四品);左、右院判各一员,正六品(清末升为五品);御医十员,七品,准用六品官带、挂数珠(雍正七年定,清末升为六品);吏目三十员,许用八品官带(雍正八年定);医士四十名,准用从九品官带(雍正元年定)。

医生二十名,切造医生二十名。

“教习二,简能者任之。

”1[4]雍正八年,增设食粮医员三十名(后减十人);乾隆二年奏准,永为定例。

1[5]太医院官缺,自院使以下皆为汉缺。

乾隆五十八年,特简一员满洲大臣管理院务。

太医院的任务是“掌医之政令,率其属以共医事;掌九科之法以治疾;掌炙制之法以治药。

专诊视疾病,修合药饵之事。

”1[6]其具体职责是:“侍值、进御、扈从、奉差、储药、祭先医、诊视狱囚、施药。

”1[7]生药库的职掌是,办理和购买药材,初隶礼部,于医士内选委二人管理,两年任满更换。

顺治十六年,改归太医院职掌。

十七年题准,选院官一人兼管库务,颁给印信;设库役十名,巡逻看守。

十八年复归礼部职掌。

康熙三年定,钱粮总归户部,太医院将库印缴还礼部。

各直省每年解送本色药材及折色钱粮,均由户部收储付库。

清代御医行医,立有严格定制。

特别是为帝后们诊治,不仅请医、问脉、开方、进药,须要按时具奏,登记入册;而且奉差、用药,亦有严格奏报、奏销制度,从而形成大量相关档案。

乾隆三十六年由于雨水过多,太医院房屋坍塌,以致案卷霉烂无存。

1[8]至清末,其衙署又经侵占、搬迁。

因此,太医院现存档案残缺不全,但仍可在宫中、军机处等全宗中找到。

(一)职官的来源开科取士是官僚体系人员更代的主要来源,清代在医学生员的教育与选取医员方面,一向尤为慎重。

雍正元年十二月,吏部会议学士戚麟祥奏请“考试太医、选取生员”的条陈时,认为“医学关系民命,必得专精学习之人,方于民生有益。

题请先由礼部议奏。

”奉旨:这事交部议,特为得好医生,与众有益之意。

部议尚未详尽,将本发回,着吏、礼二部会同刘声芳、林祖成,将如何教训方成好医生之处,详加议奏。

吏部遵旨查后提出,“学医必先明理,明理在乎读书。

如明之张景岳所辑《类经注释》,内经、灵枢、素问之旨甚明;李时珍之《本草纲目》,辨别药性甚备;张仲景之《伤寒论》,分析脉症甚详。

医家必于此三书熟读研究,然后脏腑、经络、阴阳、寒暑了然于心,按病制方,始能见效。

若徒记成方,虽亦可以治病救人,而学无本原,不知通变,不得称为名医。

嗣后,行文直隶各省巡抚,访查所属明于医学之人,详加考试,果有精通三书者,指名题请授为医学教授。

每省设立一员,准其食俸,三年俸满,如果勤慎端方,医人多效、术业精通者,贡入太医院,试其医业学术,优者授为御医。

”1[9]此题本于雍正元年十二月二十日奉旨“依议”。

遂准行文各直省,令将所属习医人访明,有精通者,呈报巡抚,给资赴院考试。

1[10]康熙四十七年,太医院奏准由民间及生员中选取医员。

据史料载:太医院因御医等员仅一百零五人,每日轮值,差多人少,奏请于直省民医及举贡生监内,择精通医理、情愿效力者,酌增二十名。

奏准:凡情愿效力者,“布衣”自赴该院具呈;其有职衔者,由该地方官给照,听该院遴选补用;伊等经效力年久,实有成效,其布衣与医士、医生等照常补授;有职衔者,由该院开明具奏,移送该部,遇有伊等应用职衔,准其先用。

雍正元年谕称:良医须得老年经历多者,但伊等惮于远行。

嗣后,果有精通医理、疗疾有效者,或将伊等子弟辈授为经历、吏目微职,以示鼓励。

大学士等遵旨议定:令九卿暨直省督抚,各举灼知之年老医生,该地方官资以路费,护送到京,报礼部交院试用。

果能医理精通,疗疾有效,即奏明照例在院授职外,仍听其报出子弟一人,予以鼓励。

1[11]等等。

这是清统治者广集民间良医入院的一大举措。

特别值得提及的是,清政府亦很重视和接纳外国来华人员中通医理及行医之人。

据档案载:康熙五十七年七月二十七日,康熙帝在两广总督杨琳的奏折上批谕:“西洋来人内,若有各样学问或行医者,必著速送至京中”。

康熙五十九年九月初八日,杨琳等即奏报:西洋教化王差来使一人,名嘉乐,业于八月二十七日船到澳门。

其随从西洋人二十四名,内会画者二名,内科一名,外科一名,制药料的一名,俱欲进京。

康熙六十一年六月二十五日,杨琳等又报:西洋人穆敬远,告假来粤奉差,于六月十八日到广州。

1[12]等等。

清政府对在京西洋人学识等情况,亦经常了解与禀报皇帝。

在内务府档案中,有禀报称:“宣武门内天主堂,西洋人索德超熟谙内外科;西安门内蚕池口内天主堂,西洋人巴新熟谙外科(病故);东安门外干鱼胡同天主堂,西洋人张继贤素习外科;西直门内天主堂,西洋人叶宗孝素习内科。

”1[13](二)官员的升补与考试清制:太医院院使、院判,依次升补。

御医以下员缺,或奉旨特用,或由堂官于“内直”人员中勤劳者内,拟定正陪,请旨补授;如“内直”补完,即将“外直”应升各员奏补。

吏目缺出,于现粮医士内,考其方脉精明、品端劳著者,申送礼部,转咨吏部题授。

医士缺出,于现粮医生内考取,申部顶补。

“现粮医生”缺出,于“初进医生”1[14]内考取,申部顶补。

1[15]同治五年议准:八、九品吏目,食俸六年无过,准其归部铨选外放;若俸满人员,有脉理精通、熟谙治法者,准该堂官奏留。

若已经铨选军务或边远省份,不得临期奏留。

同治六年议准:御医及八九品吏目、医士恩粮缺出,将应升人员,按考试等第名次,并酌其差务勤惰,拟定正陪奏补。

六年又议准:考试取一等者,按名次尽先拟补;一等用完,将二等之中差务勤能者分别续补;三等者停其升转;不列等者革除。

录取各员,如差务懒惰、医学荒疏者,停其升转。

停升后,如勤慎当差、学习,本院查明咨部,准其升转。

如医理生疏,虽已届六年,不准滥竽充数。

如遇有俸深之员到班,亦准其论俸升用。

又议准:各项缺出,如有轮应开复、升转之人同时到班,先补开复一人,次用升转一人,由本院奏补,毋庸拟定正陪。

1[16]太医院各医员,不仅选补严慎,而且应勤于习业。

按定制,太医院设九科:曰大方脉、小方脉、伤寒科、妇人科、创伤科、针灸科、眼科、口齿科、正骨科1[17]。

自御医、吏目以及医士、医生,各专一科,皆遵定制习业。

再,太医院官员依定制举行“京察”考绩。

嘉庆五年经奏准:各项医官暨八、九品吏目,共额缺四十五员,内有通晓医理、当差勤勉者,值京察年份,稍予鼓励。

由院择其优者,量保三、四员,作为一等,咨送吏部过堂,奉旨后注册,遇有应升之缺,尽先补用。

凡衰庸不能称职者,奏请黜革。

御医、吏目、医士等老疾不能行走者,呈院验实,奏准告退;病愈仍赴院具呈,准其原额补用;若推诿、托故不归而在外行医者,交该部严加议处;若非实因年老有疾,该院徇情准退者,一并议处。

1[18]太医院官士立有考试制度。

凡考试医士、医生,由太医院堂官于素问、难经、本草、脉诀及本课紧要方书内,出题考试。

择其学术精通者,顶补粮缺。

如习业荒疏,经年虽久,不准顶补。

仍发教习厅肄业。

1[19]太医院设有“教习厅”,于御医、吏目内,择学品兼优者充补教习。

有进院业医,及医官子弟,均送教习厅,课其诵读。

另设有“内教习”与“外教习”。

内教习,于本院官内,选取学识素著者,令居东药房,教习太监读医书;外教习系康熙二十三年题准,遴选本院官二人,在外衙门教习,与首领库官,轮班值宿,以应传差急务。

1[20]同治六年议准:复设医学馆,派教习厅三人,按春秋二季考试医士、恩粮、肄业各生,列定等第,按名顶补。

每届六年,本院会同礼部堂官,除院使、院判暨内廷侍直御医,奏明毋庸考试外,其八九品吏目、医士、恩粮、肄业等员,一律考试。

素专何科,预期报名,于卷面上戳记。

由本院堂官核其文理医学,分别去留,列定等第,封送礼部复勘。

到院拆封填榜,咨行吏、礼二部注册。

其未经录取及医学荒废食俸、食粮、降革之人,仍发教习厅课读,下届考试,仍准入场。

1[21]再应指出,如御医等不能勤于职守,即奏请严行处分,或依溺职例革职,或发边远军营效力赎罪。

在现存之清代档案中,即常见有此项案例。

(三)医官的侍值与差务按《清会典》定,太医院之职掌可归纳为三大任务:负责全国医务方面政令的发布与管理;负责诊视疾病,包括皇帝、后妃、王公大臣、军队官兵以及监狱犯人等;负责药品的收贮、监制、施放等事务。

医官们侍值、奉差、行医、制药,定有严格制度,且与御药房紧密相连。

其具体职责为:侍值、进御、扈从、奉差、储药、祭先医、诊视狱囚、施药八项:1.“侍值”。

即太医院官与御医等人在宫内值班诊病制度。

清制“侍值,内务府下设东、西御药房二所。

西药房,由院使、院判及御医、吏目,分班轮直;东药房,由御医、吏目及医士,分班轮值,兼备差遣”1[22]。

《淸光绪会典》载:凡给事于内廷者,皆直以其班。

院使、院判、御医、吏目、医士,各以所业专科,分班侍值。

给事宫中者,曰宫直;给事外廷者,曰六直。

宫直在御药房及各宫外班房侍值。

御药房位于乾清宫东、日精门之南;六直,在外直房侍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