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的基本属性

合集下载

语文课程的性质是什么

语文课程的性质是什么

语文课程的性质是什么导言:语文课程是学校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提升他们的语言积累和理解能力。

然而,什么是语文课程的性质?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语文课程的性质,并提供一些相关观点。

一、语文课程的学科性质语文课程作为学校教育中的一个学科,具有明确的学科性质。

它包含了一系列相关的知识、原则和技巧,旨在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和口语表达能力。

通过语文课程,学生能够了解语言的运作机制,学习如何正确地运用语言,使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得到有效的传达。

语文课程的学科性质使它成为了学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语文课程的人文性质语文课程除了具有学科性质外,还具有明显的人文性质。

语文是人类思维和文化的载体,通过语文课程,学生可以接触到各种不同类型的文本,深入了解社会、历史和人文知识。

语文课程不仅仅是教授学生读写技巧,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文本的解读和分析,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和人文素养。

语文课程的人文性质使得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得到全面的发展。

三、语文课程的实践性质语文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它要求学生通过阅读、写作和口语表达来实践和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

通过大量的实践练习,学生可以提升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并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实践不仅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环节,也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关键步骤。

通过实践,学生可以将所学的语言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增加他们对语文课程的兴趣和理解。

四、语文课程的社会性质语文课程不仅仅是个人能力的培养,更具有社会性质。

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语文课程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具有积极的影响。

语文课程能够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使他们成为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在语文课程中,学生可以学习到社会伦理道德和司法法律等重要知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价值观,对社会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

因此,语文课程的社会性质使得它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结论:综上所述,语文课程的性质是多维度的,既具有学科性质,也具有人文性质、实践性质和社会性质。

语文学科是一门具有工具性、人文性、综合性等多重属性的

语文学科是一门具有工具性、人文性、综合性等多重属性的

语文学科是一门具有工具性、人文性、综合性等多重属性的基础学科,其本质特征是基础工具性和思想教育性的统一。

因此它在学生的求知增智和人格发展过程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而人文教育又在语文教学中具有其特殊的作用。

把“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贯彻到学校教育实践中,最终就要落实到学生人格设计上来。

小学生纯洁无瑕,从人文的维度上讲,保护好这一群群的小天使,以他们为本,授受知识,开启智慧,训育身心,润泽与点化人生的境界,让他们按照自己的爱好、性格、特长,在自己的轨迹上健康成长,是教师崇高师德的最佳体现。

一、努力构建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念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重认知轻情感,重理性轻感性,重分析轻综合,忽视学生学习主体的需求和特点,片面强调实用功能,偏重显性目标,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系统,一切唯考、唯分、唯名至上,扼杀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语文课上得暮气沉沉,学生缺乏活力。

因而,必须刻不容缓地更新教师的教学观念。

根据时代发展需要、教改证明,语文创新教育是一切从学生出发,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

让学生乐学语文、易学语文、善学语文、会学语文,而且学好、学会、学实!语文的全部功能在学生身上起到效应!1、语文教育要小心翼翼地呵护学生创造的心灵学生心灵的自由,欲望的强烈,是学生感悟课程中丰富的人文内涵的前提和必要条件。

我们要象保护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去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要保护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尊重孩子们自由幻想的权力,善于从学生不连贯的阅读中、奇特的表达中,发现学生创造的思想火花。

2、语文教育对学生的需要是一种积极的等待每个学生的身心结构中都有积极性、上进心和求知欲。

只是他们往往处在一种沉睡状态,教育要把这些沉睡的东西唤醒,唤醒需要等待。

等待是一种宽厚和关爱,是一种信任和期待,是一种点拨和启发。

教师要把握好等待的时机,在这种表面的静止状态中进行点拨和启发,不能拔苗助长,不能包办代替。

课堂上要留下空白,留下时间,使学生有主体意识的体验,有追求和探索的机会。

第二章、语文课程的性质

第二章、语文课程的性质

也正因为“语文”含义的多样性,也就导致了对 语文理解的多元性,进而也就影响了语文教育的 进程。
语文是中国的特色,国外无此说。 国外分为“语言”与“文学”,是两个学科。中
国把两个学科合为一科,因此也就产生了分歧。
※ 语文课程名称的歧义
官方解释:1950年《小学语文课程暂行标准》:所谓语文, 是以北京音系为标准的普通话和照普通话写出的语体文。 根据构词法,把语文解释为语言文字 根据语文教材的内容,解释为语言文学或语言文章
“文化”。而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 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 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
●语文学科具有思想教育性,审美情趣性,有人把 语文视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看做一种文化代码 ,认为文化载体性就是语文的性能,而且语言文 字本身就是文化。如,给你点颜色看看,围魏救 赵等。
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 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 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 ,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 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 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意义:确立了现代语和现代文在语文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和语文教学中听
说读写并重的教学思想。
5、还有人认为“语文”就是“言语”
●首先,在语言学中,“语言”与“言语”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语言”是一个约定俗成的、具有一定规则、完整的符号 系统,是静态的,具有公共性和全民性。 “言语”则是人们对这套符号系统的使用过程(言语过程、 言语行为)及其生成物(言语作品),也就是听说读写的活 动及其结果。它是个人的心态与智能的行为和结果,是个体 的、动态的。 ●言语先于语言,语言是从言语中分析归纳出来的,只有通 过言语活动,语言才能发挥其交际工具的作用。

语文课程的性质和特点_

语文课程的性质和特点_

人文性的意义:
(1)突破了数十年来思想教育的桎梏,把语文教 学目标放回到其本真的位置上--人的自我完善 与发展。 (2)语文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探寻语文教育的 本源--民族之根的教育。
余光中先生曾说,“中文乃一切中国人心灵 之所托,只要中文长在,必然汉魂不朽”。
人文性的缺陷:
人文学科不仅包括语文 学科,而且包括历史学科、伦 理学科、哲学、美学、艺术等。 人的教育、精神的培植应是各 科共同担负的责任,而把这些 目标作为语文教育的专责,语 文学科难以负此重任。
语文课程的 性质和特点
《语文课程标准》以全新 的理念提出: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 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 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 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 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的性质, 是语文课程区别于其他 课程的根本属性,它是 决定语文教学目的、教 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根 本依据。
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属性
(1)将语文混同为语言。 (2)工具性忽视了对人的培养。
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属性
人文性提出的背景:
20世纪80年代世界范围内开展了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之 争,我国处于社会经济转型时期,人们寻求科学文化与人文 文化的沟通与融合。
“加强双基”并未有明显的效果,应试教育愈演愈烈, 完全违反了教育的规律,而人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故要 限制科学主义,张扬人文精神。
人文性的观点:
对“人文”最早的解释见 《周易》,“文明以止,人文 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 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人文,泛指人类社会的各 种文化现象;化,教化,即教 育之意。
人文性-----指的是一种普遍的人类的自
我关怀,以人性、人道为本位的价 值取向,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 命运的维系、追求和关切,对人类 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 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 格的肯定和塑造,其目标是追求美 和善,其核心是以人为本。

关于语文课程性质

关于语文课程性质

语文课程性质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取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基本理念(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

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

因此,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要继续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主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养良好思想道德风尚,同时也要尊重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

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因而,应该让学生多度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语文课程应特别关注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学生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语文教学论2:语文课程性质

语文教学论2:语文课程性质

03
语文课程的内容与结构
语文课程的内容选择
语文课程的内容应基于学生的实际需 求和认知发展水平,选择适合学生年 龄段和兴趣爱好的内容。
语文课程内容应涵盖语言知识、文学 知识、文化知识等多个方面,以提高 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内容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 文字运用能力,包括听、说、读、写 等方面的技能。
情境创设
创设与课文内容相关的 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
理解课文。
合作学习
个性化教学
多媒体辅助教学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 学习,共同完成任务,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 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 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利用多媒体技术,如 PPT、视频等,丰富教 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语文教学评价与反馈
语文课程资源的种类与特点
校内课程资源
包括教材、图书馆、教师、教学 设施等,具有系统性和便利性。
校外课程资源
包括博物馆、文化遗址、社区资源 等,具有多样性和拓展性。
网络课程资源
包括在线课程、教育网站、数字化 资源等,具有共享性和交互性。
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教材的二次开发
根据教学实际需要,对教材进行适当的调整、 补充和拓展。
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教育目标
语文课程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 途径之一,通过语文课程的学习, 使学生获得全面的发展,成为具
有综合素质的人才。
语文课程的历史与发展
古代语文教育
近现代语文教育
古代语文教育注重经典诵读和文言文写作 ,强调儒家文化和道德教育。
近现代语文教育注重语言文字的实际运用 和文化传承,开始出现白话文教学和文学 教育。
校外资源的引入

一、语文课程的性质与基本理念

一、语文课程的性质与基本理念

篇高中语文新课程概述一、语文课程的性质与基本理念1 、如何正确把握语文课程的性质?语文课程的性质,是指语文课程区别于其他学科课程的根本属性。

它对语文教学的目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具有制约作用。

语文课程性质的演变过程,也是语文教学改革的发展过程。

要正确把握语文课程的性质,必须弄清三个问题:一是什么是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二是什么是语文课程的人文性;三是如何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 1 )什么是语文课程的工具性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是以语言的工具性为基础和前提的。

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语文课程是认知的工具。

叶圣陶先生曾经指出:“语文是工具,自然科学方面的天文、地理、生物、数、理、化,社会科学方面的文、史、哲、经,学习、表达和交流都要使用这个工具。

”叶老的“工具论”把语文课程定性为基础工具,认为语文是学习其它一切学科的工具,这个论断是非常正确的。

因为只有学会熟练地使用语言,才能进行的阅读与表达,这是其它学科学习所必备的条件。

有研究结果表明,学生的阅读能力在解答数学应用题中起主要作用。

尽管阅读能力和计算能力对于成功地解答应用题都起作用,但阅读能力比计算能力起的作用更大。

也就是说,学生阅读能力强,他的数学成绩也会相对地好,由此可以作出这样的推断:凡是以言语信息为主要内容的学科,其学习成绩与语言学科的学习成绩呈正相关。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语文课程是一门基础工具课程。

那么,作为学习语言的语文课程,如何充分发挥其认知工具的作用呢?首先,要引导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听说读写的言语实践中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并利用这些能力进行语言交流、解释和记忆。

这种认知工具具有再认知的特点,学生只有掌握了语文能力,才能再学习。

其次,要引导学生在言语实践中掌握获得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自学方法。

因为语言是思维的外壳,两者密不可分,又因为任何学习方法都是和思维方法联系在一起的,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学生学习语言的过程也是获取自学方法的过程。

语文新课标中的“课程性质”解读

语文新课标中的“课程性质”解读

语文新课标中的“课程性质”解读语文课程的基本性质,是语言文字的学习与运用。

这种性质,决定了语文课程与其它课程的本质区别: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语文课程的特点,概括起来说,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是指语文本身是一种工具。

语文是表情达意、交流思想的工具;是学习其它学科的基础;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途径;也是文化传承、科学传播、思想启迪、道德熏陶的重要凭借。

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是指语言文字中蕴含的丰富人文内涵。

这种内涵,既有传统文化的影响,又有时代精神的体现;既有普遍的共同美,也有各自个性特色美。

这种内涵,是内隐的,需要用心去感悟;这种内涵,是丰富的,需要去认真体验。

语文课程的任务,是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

运用语言文字,需要具有人文底蕴和审美能力;需要具有观察、思维、表达的能力;需要具有良好的品德修养和健全的人格。

这样的任务,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其终身发展奠基。

语文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这种能力,包括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两个方面。

口头表达方面,要求能听懂别人的话,讲清楚自己的意思;书面表达方面,要求能写一篇结构完整、意思明白、感情真实的文章。

同时,还要求通过学习经典作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实施语文课程的过程中,应该注重以下几点建议:注重实践应用。

语文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在实践中,应让学生多读多写,多接触各种语言现象,多了解各种语言表达方式,多感悟生活中的真情实感。

同时,还应让学生有机会在真实情境中交流、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

注重整合与贯通。

语文课程的内容是丰富的,涉及到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多个领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整合各种资源,贯通课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面的教育资源,让学生在全面、系统的学习中提高综合素养。

注重创新与拓展。

语文课程的教学方式应该是多样化的,应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拓展创新。

第三章 语文课程的性质和目标

第三章  语文课程的性质和目标

第三章语文课程的性质和目标教学目的:1、明确语文课程的性质;2、了解课程目标的内容和功能教学重难点:课程目标的内容和功能教学方法:讲授和讨论相结合课时安排:4课时讲授内容:第一节语文课程的基本性质一、《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性质的规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二、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内涵:语文具有明显的工具性。

语文科的名称表明在这门学科里要向学生进行全面的语文训练。

这种全面训练包括听、说、读、写各个方面。

在教学中,不仅要学生学习课文的内容,而且要求学习课文的表达形式。

这是和其他所有学科都不同的地方。

其他学科固然也离不开阅读和写作,但这都是手段,不是它们追求的目标。

而在语文科,语言文字的教学,听、说、读、写训练,则是肩负的基本任务,这就使得它具有明显的工具性。

语文科是工具学科。

它不仅从思想方面发挥作用,而且从表达方面发挥作用;不仅要学生学习课本的内容,而且要学习它的形式。

不单要学习语文知识,还要学习语文工具。

政史数理等课本也有内容和形式,但教学生理解和运用其内容是唯一的目的,而在语文科,着眼点却不在内容而在形式,即其工具的一面。

……这是在性质上,它和其它所有学科都不同的地方。

其它学科固然离不开表达形式,离不开读说写,但却不是它们追求的目标,只是一种手段。

而在语文科,语言文字教学,听读说写训练,则是它肩负的基本任务,只有它才能(是)实现的目的。

……从“工具说”“——工具载体说”——“组成部分”“文学是对青少年一代进行社会主义教育的有力工具”;“语文是学好各门知识和从事各种工作的基本工具”;“语文是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重要的文化载体”。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文工具性的内涵概括来说,有四个方面:语文这个“工具”既是生活的工具,(读书、写作是生活的重要内容)又是“思维和交际”的工具,学习其他学科的工具(基础),还是传承民族文化的工具(终极目标)。

2022版课标语文课程性质解读

2022版课标语文课程性质解读

2022版课标语文课程性质解读一、课程性质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二、课程理念主要包括五个方面:1.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育人功能;2.构建语文学习任务群,注重课程的阶段性与发展性;3.突出课程内容的时代性和典范性,加强课程内容整合;4.增强课程实施的情境性和实践性,促进学习方式方法变革;5.倡导课程评价的过程性和整体性,重视评价的导向性。

三、课程目标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

四、课程内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内容主要以学习任务群组织与呈现。

语文学习任务群由相互关联的系列学习任务组成,共同指向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具有情境性、实践性、综合性。

语文课程按照内容整合程度不断提升,分三个层面设置学习任务群,其中第一层设“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1个基础型学习任务群,第二层设“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3个发展型学习任务群,第三层设“整本书阅读”“跨学科学习”2个拓展型学习任务群。

五、课程实施教师要准确理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把握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基本规律,根据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学业质量的要求,创造性地开展语文教学,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独特的育人功能。

在《2011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语文课程性质被定义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2017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则把语文课程的性质界定为语文课程是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基于此,最新版课标(《2022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规定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普通话和规范汉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简述语文课程的性质和理念

简述语文课程的性质和理念

简述语文课程的性质和理念
语文课程的性质和理念是指语文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基本特点和理念。

语文课程的性质和理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学生发展为本: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

全面提高语文素养:语文课程的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阅读理解能力、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等。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课程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鼓励学生通过探究和实践来获得知识和经验4。

开放而有活力的课程: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的,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鼓励学生多样化的表达方式和思维方式,使课程充满活力。

培养综合素质:语文课程不仅仅是传授语言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审美情操和道德品质,使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

总之,语文课程的性质和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开放而有活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这些理念旨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提高他们的语文能力和综合素质,使他们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

语文课程的基本性质是一门语言文字运用综合性、实践性学科

语文课程的基本性质是一门语言文字运用综合性、实践性学科

语文课程的基本性质是一门语言文字运用综合性、实践性学科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建构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其品质;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与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概括为“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

语文教材运用“学习任务群”的组织课程,设置了“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中国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作品阅读与研讨”“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等18个学习任务群,涵盖学生生活、学习和日后工作需要的各种语言活动类型,充分关注跨文化、跨媒介等语言文字运用新视角,以及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

其主要任务概括为:1.坚持语文课程学科内容与育人目标相融合的改革方向,突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教育。

2.确定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落实到语文课程中。

3.在总结概括语文核心素养的基础上,明确提出语文课程的特质,准确把握语文课程在基础教育中的定位。

4.根据语文课程的实践性、综合性特征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需要,语文课程以学生为中心,走出知识本位、技术主义、文本为纲、讲解分析的传统教学模式,根据新的改革思路调整课程设计和实施路径,加强情境化、结构化和选择性5.增强考试评价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进一步与高考有机衔接。

即体现新课程标准、新教材、新考试协调一致的思想。

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这四个方面的具体内容是互相关联的。

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课程独有的——要使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过程中,加深对祖国语文的理解与热爱,建构语言运用机制,增进语文学养,努力学会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

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重点归纳资源

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重点归纳资源

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重点归纳资源
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重点归纳资源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课程性质:语文课程是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2. 课程理念: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应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其独特的育人功能和奠基作用,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目的,以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综合构建素养型课程目标体系。

3. 课程目标: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科学的思维方式、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逐步形成健全的人格。

4. 课程内容:语文课程内容应注重时代性,注重课程内容与生活、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注重听说读写的整合,促进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

5. 课程实施:应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核心素养形成的内在逻辑,以生活为基础,以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以学习主题为引领,以学习任务为载体,整合学习内容、情境、方法和资源等要素,设计语文学习任务群。

6. 课程评价:应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方式的多样性。

评价结果应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状况和进步程度,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改进教师的教学。

此外,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还强调了教师培训和教育科研的重要性,要求教师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提高自身素质和教育科研能力,积极探索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准确而完整地认识语文学科的性质

准确而完整地认识语文学科的性质

准确而完整地认识语文学科的性质语文课程的基本性质,是语言文字的学习与运用。

它既区别于政治、历史等社会科学课程,又区别于数学、物理等自然学科课程。

语文课程的功能,是为学生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奠定基础,为学生提高人文素养、审美情趣和语文素养服务。

语文课程是一门基础学科。

它不仅涉及到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还涉及到学生的思想道德、情感态度、审美情趣等方面的培养。

因此,语文课程的教学应该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基本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掌握语言文字的基本规律,提高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和人文素养。

语文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它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语言文字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这些知识。

因此,语文课程的教学应该注重实践性和应用性,通过大量的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实践活动,让学生真正掌握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是一门具有人文性的学科。

它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语言文字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语言文字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情感态度、审美情趣等方面的素养。

因此,语文课程的教学应该注重人文性和审美性,通过优秀的文学作品、文化经典等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到人类文化的博大精深,提高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

准确认识与把握语文课程的性质,需要我们深入理解语文课程的基本性质、功能和特点,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基本能力的培养,注重实践性和应用性的教学,注重人文性和审美性的教育。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语文课程的作用,为学生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标题:基于舞弊风险因子理论的企业财务造假案例分析以瑞幸咖啡为例近年来,企业财务造假事件频发,给投资者和利益相关者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瑞幸咖啡作为一家知名咖啡连锁品牌,也曾卷入财务造假的风波。

本文以舞弊风险因子理论为视角,对瑞幸咖啡财务造假案例进行深入分析。

舞弊风险因子理论是关于企业舞弊风险因素的理论模型,它认为企业舞弊风险因子可分为个别风险因子和一般风险因子。

个别风险因子主要指企业内部员工行为和道德价值观等方面的风险因素,一般风险因子则涉及企业组织结构、内部控制制度等方面的因素。

语文课程性质是什么

语文课程性质是什么

1、语文课程性质是什么?答: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

2、宇文皓月3、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什么?答:(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正确掌控语文教育的特点。

(3)积极建议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4)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4、语文课程的总体目标与内容一共有几点?10点。

(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

(2)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广博,汲取民族文化智慧。

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

(3)培育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学习语文的自信心,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

(4)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

(5)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

(6)学会汉语拼音。

能说普通话。

认识3500个左右经常使用汉字。

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

(7)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

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

背诵优秀诗文240篇(段)。

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8)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

能根据需要,运用罕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发展书面语言运用能力。

(9)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天性力,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运用口头语言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

(10)学会使用经常使用的语文工具书。

2019小学语文部编版课程标准

2019小学语文部编版课程标准

2019小学语文部编版课程标准小学语文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思维能力、审美能力和文化传承能力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2019 年小学语文部编版课程标准的出台,为小学语文教学指明了新的方向和要求。

一、课程性质与理念小学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在课程理念方面,强调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二、课程目标课程目标分为总体目标与学段目标。

总体目标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

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能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学段目标则根据小学低、中、高三个学段学生的特点和发展需求,分别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在第一学段(1-2 年级),学生要学会汉语拼音,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能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能在写话中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

在第二学段(3-4 年级),学生要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

在第三学段(5-6 年级),学生要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能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能根据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

三、课程内容小学语文部编版课程内容包括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等多个方面。

识字与写字是语文学习的基础。

要求学生认识常用汉字 3000 个左右,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

林志芳 语文课程的性质

林志芳 语文课程的性质

林志芳语文课程的性质
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和文学应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该让学生学会用母语交流,吸收世界各地的优秀文化,提高他们的思想文化素养,促进他们的精神成长。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征。

<1>语文课程主要学习语言文字运用
语文课程所学习的主要内容不仅是语言和文字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如何运用这些语言和文字的知识。

《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言文字的运用,包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以及文学活动,存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


<2>语文课程的实践性
掌握语言的使用是一个实践过程。

人们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必须参与语文实践,通过生活实践验证所学语言的正确性,促进语文能力的进一步发展。

<3>语文课程的综合性
语文是其他学科的基础,包括语言、文字、文章、文学等因素。

语文素养是一种综合素养。

语文课程综合了学生的听、说、读、写、思维等能力,是学生运用语言综合素养的体现。

因此,语文教学必须从整体上考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

<4>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强调语文课程的功能。

语言和文字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交流的工具,也是人们学习文化知识不可或缺的工
具。

人们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交流感情,从事思维活动,传承文化。

语文课程的人文性体现在语文教育作为人类作为个体发展过程中的高等生命教育的人文价值上,包括关注人的感情、思想、性格、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理解,也关注人类文化的传承与延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课程的言语性
对于语文课程的基本属性,历来说法不一。

我认为“言语性”是语文课程的基本属性。

言语学习不仅是语文教学的内容,它也是语文学习的主要方式。

语文学习是以言语活动为主要方式去学习言语的内容和形式,其它课程(外语除外)是借助言语去学习言语的内容。

此外,语文学习对言语活动的形式多样性以及质量要求也比其它课程要高。

许多人认为语文课程具有工具性,但是工具性要依赖言语性来实现。

工具不被运用,工具的价值为零;语言不被运用,语言的价值为零。

“工具性”不能揭示语文的基本内涵,当然不必对语文教学中出现的所有问题负责,但“工具性”和“语言知识中心论”是血亲关系。

历来也有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性质的说法,这应当是不错的,但有人文性的并非语文一门课程,也难讲语文的人文性比历史、政治等人文课程更突出。

说语文具有人文性是成立的;说语文的基本性质是人文性,在学理上是站不住脚的,因为人文性也要依赖言语性来实现。

语言是一个语言学概念,它一经创造便具有了独立性,它可以脱离个体的人而存在;言语是一个心理语言学概念,它和言语的主体以及主体所处的社会自然环境等人的因素是不可分离的。

语言是工具,是思想文化的载体,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有人文性,但语言的人文性要小于言语的人文性,因为工具就是工具,载体就是载体,它的人文性要在工具和载体的运用中(即
在言语中)实现。

抛开了言语性,语文的人文性将大大削弱,离开了言语理解和言语运用,语文的人文性将淹没在工具和载体之中,淹没在符号的外在形式之中,难以浮出海面。

当然语文课程还具有综合性,但语文课程的综合性首先表现为言语的综合性,然后才是其他语文元素(如语言、文字、文章、文学、文化、知识、能力等)的综合性;其他语文元素的综合只是语文的表象,言语的综合才是语文的本质。

此外,语文课程具有基础性,但语文课程的基础性并不专指语言文字的基础性、语言文学的基础性、语言文化的基础性,它的核心是言语的基础性。

在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言语能力(即大纲规定的“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水平)是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

语文课程具有实践性,语文实践的核心是言语实践,语文参与社会生活必须以言语实践作为基本方式,否则就不是语文的实践。

综上所述,“言语性”是语文的基本性质,不仅因为言语是语文的内涵,提高学生的言语能力是语文教学的目的,言语学习是语文教学的内容和主要方式,还因为“言语性”是使语文区别于其他课程的关键。

语文因言语的整体属性而区别于非语言课程的其他课程,语文因言语的内在个别属性(民族性)而区别于外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