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论中的女性社会性别分析
媒介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媒介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我们对于媒介中的女性媒介形象的认知
• 电视剧在其叙事中对女性形象的新开拓,所表达的仍 然是一种“女性重新拥有自身”的性别神话,甚至可 以进一步推测,这种性别神话的广泛流传,有可能将 “分量厚重的题材变成了通俗、言情的风月故事”, 以温婉缠绵的所谓“女人味”掩盖或者忽略妇女的实 际生存状况。 • 鲁迅先生曾在《野草》的题词中写下:“当我沉默着 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 先生所有的作品中亦透露先生的沉默世界,对中国普 通贫民妇女的刻画则是先生对当时黑暗社会对普通平 民的残害和压迫的控诉,普通大众的生活尚且如此不 堪,更何况是那些没有地位处于社会底层的妇女呢? 先生描绘的女性形象深刻而难忘,先生抓住了她们的 生活细节,用自然平实的语言白描了一个又一个典型 而可悲的劳在我国的新闻报道中,女性比男性少见,女性所扮演 的角色亦不及男性多样。翻开报纸,打开电视,我们 可以看到许多新闻里的女性没有自己的职业、身份甚 至是名字,她们只是妻子、母亲、女儿、女朋友,她 们只是“站在成功男人背后的女人”,是“贤内助”, 是为家庭牺牲自己事业的“伟大女性”。 • 分析电视新闻的正文,仍然可以观察到其男性的特质。 政治新闻中90%以上的内容是表现父权社会的权利 斗争或以男性为绝对权力象征的;经济新闻中男性扮 演的角色跟政治新闻中的不相上下,是主要的控制者 和决断者;相比较,金融新闻的内容要中性一些,但 我们能够在电视银屏上看到的金融分析员往往只有男 性;惟一让女性登场次数较多的是那些社会性新闻, 尤其是娱乐类消息;可是作为娱乐界明星出现的女性, 虽然赏心悦目,但很难逃脱玩偶的地位。
新时期社会性别视角下的妇女参政研究
新时期社会性别视角下的妇女参政研究【摘要】本文主要围绕新时期社会性别视角下的妇女参政展开研究。
在探讨了社会性别视角下的妇女参政研究的意义和研究背景。
在分析了新时期社会性别视角对妇女参政的影响,以及妇女参政面临的挑战。
同时提出了促进妇女参政的政策建议,探讨了提升妇女参政意识的途径,并对妇女参政实践进行了案例分析。
在结论部分总结了新时期社会性别视角下的妇女参政研究的启示,探讨了未来研究展望。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推动妇女参政在当今社会性别视角下的发展,为促进社会性别平等和妇女权益保障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建议。
【关键词】社会性别视角、妇女参政、新时期、研究、意义、背景、影响、挑战、政策建议、意识、实践案例、启示、展望1. 引言1.1 社会性别视角下的妇女参政研究的意义在当今社会,社会性别视角下的妇女参政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妇女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她们在政治参与中应该拥有平等的权利和机会。
而社会性别视角下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现实中存在的性别歧视问题,从而为促进妇女参政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
通过对社会性别视角下的妇女参政研究,我们可以深入探讨妇女在政治领域所面临的挑战和困难,找出根本原因并提出应对策略。
这对于改善妇女的政治地位,推动性别平等和社会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社会性别视角下的研究还可以为我们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从而更好地指导实践工作。
通过深入分析妇女参政的现状和问题,我们可以为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参考,促进妇女在政治领域的参与和发展。
社会性别视角下的妇女参政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深入理解妇女参政的现状和问题,还可以为推动性别平等和社会进步提供有益的启示和指导。
1.2 研究背景妇女参政是指妇女在政治领域中积极参与和发挥作用的过程,是构建平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和进步,新时期社会性别视角对妇女参政的意义和影响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在过去的传统社会中,妇女一直处于被动地位,缺乏参政机会和权利,导致妇女在政治决策中的代表性不足,影响了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女性社会安全网络舆情分析及应对策略
网络舆情发展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兴起,网络舆情已经成为公众参与社会生活、 影响政府决策、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女性社会安全网络舆情特点
01
02
03
关注度高
女性社会安全问题涉及广 大女性的权益和福祉,容 易引起公众关注,进而引 发网络舆情。
情感色彩重
女性社会安全问题往往与 家庭、婚姻、教育等密切 相关,公众在表达看法和 态度时情感色彩较重。
舆论引导难度大
由于网络空间的匿名性和 开放性,女性社会安全网 络舆情的引导难度较大, 难以有效控制和引导。
女性社会安全网络舆情问题分析
信息真伪难辨
在网络平台上,信息的来 源和真实性难以确认,容 易导致虚假信息传播,引 发恐慌和误解。
强化执法力度
政府应严厉打击各类侵害女性权益的 违法行为,确保法律得到严格执行。
建立健全预防机制
政府应建立完善的预防机制,提前介 入可能危害女性社会安全的事件,并 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干预。
加强政策宣传和教育
政府应加强对公众的政策宣传和教育 ,提高公众对女性社会安全问题的认 识和重视程度。
网络平台层面应对策略
女性社会安全网络舆情分析及应对 会安全网络舆情现状 • 女性社会安全网络舆情影响因素 • 女性社会安全网络舆情应对策略 • 女性社会安全网络舆情案例分析 • 研究结论与展望
01
引言
研究背景与意义
当前,网络舆情对女性社会安全的影响日益凸显,亟需关注和研究。 研究女性社会安全网络舆情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
研究目的与方法
目的
本研究旨在深入分析女性社会安全网络舆情的现状、问题和 发展趋势,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为维护女性权益和社会稳 定提供参考。
新闻传播如何促进全球性别平等事业
新闻传播如何促进全球性别平等事业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性别平等已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重要议题。
新闻传播作为信息传递和舆论引导的重要力量,在促进全球性别平等事业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新闻传播能够提高公众对性别平等问题的认知。
通过广泛报道性别不平等的现象、案例和相关研究,让更多的人了解到性别不平等在教育、就业、政治参与等领域的存在及其严重性。
例如,媒体对女性在职场中遭遇的薪酬不公、晋升障碍等问题的深入报道,能够引起公众的关注和讨论,使人们意识到这些问题并非个例,而是需要共同面对和解决的社会现象。
新闻传播为性别平等议题提供了交流和讨论的平台。
各种新闻媒体,无论是传统的报纸、电视,还是新兴的网络平台,都能够让不同观点和声音得以表达。
这有助于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推动社会形成更加开放和包容的性别观念。
比如,关于女性在家庭和职场中的角色定位,新闻报道可以引发公众对于传统性别角色分工的反思,促进人们重新审视和调整这些观念。
新闻传播能够树立性别平等的榜样和典范。
通过报道那些在各个领域取得杰出成就的女性,激励更多的女性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
这些榜样的力量可以打破社会对于女性的刻板印象,让人们看到女性在科技、商业、政治等领域同样能够大放异彩。
同时,对于男性在支持性别平等方面所做出的努力和贡献,也应给予充分的报道和肯定,以鼓励更多男性积极参与到性别平等的推动中来。
然而,要实现新闻传播对全球性别平等事业的有效促进,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其一,新闻报道中存在的性别偏见不容忽视。
部分新闻在报道涉及女性的事件时,往往过分强调外貌、情感等方面,而忽视了其专业能力和成就。
这种报道方式不仅强化了对女性的刻板印象,也削弱了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其二,新闻传播中的性别不平等现象依然存在。
在新闻行业内部,女性在高层管理职位和重要决策岗位上的比例相对较低,这可能导致在新闻选题、报道角度等方面缺乏对女性视角和需求的充分考虑。
为了更好地发挥新闻传播在促进全球性别平等事业中的作用,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走向自由和谐的两性关系社会变迁中性别观念的变革
走向自由和谐的两性关系社会变迁中性别观念的变革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在社会变迁的大背景下,性别观念的变革如何推动两性关系走向自由与和谐。
我们将从历史的视角出发,分析不同社会阶段性别角色的演变,以及这些变化如何影响两性关系的动态平衡。
通过对现代社会中性别观念变革的深入剖析,我们将揭示其背后的社会文化因素,以及这些因素如何塑造我们对性别角色的认知和理解。
我们将关注性别平等、性别角色多元化、性别认同自由化等关键议题,并探讨它们如何推动两性关系向更加自由和谐的方向发展。
我们也将反思现有的性别观念变革中存在的挑战和困境,以期找到更加有效的路径来实现真正的性别平等与和谐。
通过本文的论述,我们期望能够增进对性别观念变革的理解,推动社会对性别平等和性别多样性的认知,促进两性关系的健康发展,最终构建一个更加自由、平等、和谐的社会。
二、性别观念的历史演变性别观念的历史演变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过程,它随着社会的变迁、文化的交流和科技的发展而不断发生变化。
在人类社会的早期阶段,性别角色和性别观念往往受到宗教信仰、社会习俗和生物性别差异的深刻影响。
男性通常被视为家庭的主导者和社会的保护者,而女性则被赋予了照顾家庭、繁衍后代的责任。
这种传统的性别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人们对两性关系的认知和期待。
然而,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和社会的进步,性别观念开始逐渐发生变化。
女性逐渐走出家庭,参与到社会生产和公共事务中,她们的社会地位和权利意识也得到了提升。
同时,男性也开始反思传统的性别角色,寻求更加平等和自由的两性关系。
在这个过程中,性别平等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性别角色的界限也变得越来越模糊。
进入现代社会,随着女性主义运动的兴起和性别研究的深入发展,性别观念经历了更为深刻的变化。
人们开始认识到性别不仅仅是一种生物属性,更是一种社会建构。
性别角色和性别认同不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可以在不同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下进行选择和塑造。
这种对性别观念的重新理解和定义,为建立自由和谐的两性关系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智慧树(知到)新媒体与社会性别满分答案
1【多选题】(2分)书写新历史围绕着哪几个重要权力轴心展开A.社会性别B.种族C.阶级D.宗教E.城乡结构正确查看答案解析本题总得分:2分2【多选题】(2分)社会性别研究权力不平等主要包含哪几种理论立场A.环保主义B.文化研究C.父权制起源D.精神分析学派E.马克思主义查看答案解析本题总得分:2分3【单选题】(2分)下列哪一种女权主义理论较为注重历史性研究A.历史主义B.文化研究C.马克思主义D.父权制起源查看答案解析本题总得分:2分4【多选题】(2分)超越了社会性别概念的性存在引领了酷儿理论,为下列哪些群体开辟了抗争渠道A.同性恋B.双性人C.虐恋D.正确查看答案解析本题总得分:2分5【判断题】(2分)性完全是自然地、个人的隐秘之事。
A.对B.错正确查看答案解析本题总得分:2分6【判断题】(2分)西方科技史,实际就是一部男性的活动史。
A.对B.错正确查看答案解析本题总得分:2分7【判断题】(2分)心理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为法国的南希·乔多萝。
对B.错正确查看答案解析本题总得分:2分8【判断题】(2分)西蒙娜·波伏娃论述社会性别的著作为《第一性》A.对B.错对应章节第一章成绩类型分数制截止时间2017-11-30 23:59题目数8总分数16说明:评语:提示:选择题选项顺序为随机排列,若要核对答案,请以选项内容为准16第1部分总题数:81【判断题】(2分)传播研究以最大化传播效果为根本目的。
A.对B.错正确查看答案解析本题总得分:2分2【判断题】(2分)我们应该将妇女视为一个统一的支持群体,冠以统一的姐妹情谊。
A.对B.错正确查看答案解析本题总得分:2分3【判断题】(2分)社会主义女权主义克服了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中的性别分析盲点和女性主义的阶级分析盲点。
A.对B.错正确查看答案解析本题总得分:2分4【判断题】(2分)自由主义女权主义提倡中性文化来打破传统社会性别制度。
A.对B.错正确查看答案解析本题总得分:2分5荷兰学者凡·祖仑的研究揭示了女性主义的传播研究议题主要包含A.父权制B.色情C.意识形态D.刻板形象正确查看答案解析本题总得分:2分6下列哪位女性主义者的研究不会涉及凝视概念A.塔克曼B.穆尔维C.南希·乔多萝D.卡普兰正确查看答案解析本题总得分:2分7自由主义女权主义的平等理念可以被理解为A.公平竞争B.结果平等C.机会均等D.再分配平等正确查看答案解析本题总得分:2分8下列哪些研究属于传播的仪式观A.报纸促进了现代民族作为共同体的想象B.意见领袖具有极大的舆论号召力C.如何提高微信公众号的阅读量D.看电视成为一种家庭聚会活动正确对应章节第二章成绩类型分数制截止时间2017-11-30 23:59题目数9总分数18说明:评语:提示:选择题选项顺序为随机排列,若要核对答案,请以选项内容为准18第1部分总题数:91【单选题】(2分)学者斯图尔特·霍尔主要从事什么研究A.马克思主义B.法兰克福学派文化工业批判C.精神分析学D.文化研究正确查看答案解析本题总得分:2分2【判断题】(2分)刻板形象化往往是权力等级的体现。
网络舆情分析教案
教 案网络舆情分析建立目标任务明确重难点课程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讲授法、案例分析法(网络舆情案例),建立学习内容的总体印象。
一、课时安排:课时(理论讲授6课时,实践4课时) 二、教学课型:理论、实践课 三、教学目标:(1)了解舆情数据分析的基本内涵及意义。
(2)掌握舆情热度、倾向性、预测分析。
(3)掌握舆情分析报告撰写。
四、教学重点难点:(1)舆情热度、倾向性、预测分析。
(2)舆情分析报告撰写。
五、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讲授法、实验法) 六、教学过程与内容: 课程导入:网络舆情案例。
本章概述:网络舆情分析即通过对网络热点事件相关数据的获取,并采用多种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从而对舆情进行研判和分析,尤其是对舆情事件热度进行分析、对舆情走势进行预测。
本章主要内容包括舆情数据分析及典型案例、舆情热度分析、舆情倾向性分析、舆情预测分析,并在此基础上依托实际案例给出舆情分析报告的撰写方法和思路,目的是通过舆情数据分析与处理来展示新媒体数据分析在舆情领域的应用的具体方法、案例和实践,从而更好地支持舆情应对和引导。
第一节 舆情数据分析及典型案例(一)舆情数据分析1、舆情数据分析的背景与涵义网络舆情是以网络为载体,针对社会问题、现象以及事件等,广大网民情感、态度、意见、观点的表达、传播与互动,以及后续影响力的集合。
2、舆情数据分析的意义网络舆情分析主要侧重于两个方面:一是还原舆情发展过程,找到舆情产生的根源;二是预测,分析网络舆情的未来走向,再根据预测结果提出应对方案。
而针对这两方面的工作,网络舆情分析的重点在于舆情数据分析中的热度分析、倾向性分析、预测分析。
3、舆情数据分析的可视化可视化是数据描述的图形表示,它指的是将结构或非结构数据转换成适当的可视化图表,它的应用有利于更高效地传达海量数据中的复杂信息,将隐藏在数据中的信息直接展现在人们面前。
4、舆情数据分析的方式(1)人工检索,借助于商业搜索引擎等开放性工具、平台,进行实时监测,并筛选获取的数据。
从网络流行女性称谓语解读当代女性社会地位
从网络流行女性称谓语解读当代女性社会地位作者:李晓燕来源:《学周刊·下旬刊》2014年第11期摘要: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称谓语能够体现一个人在社会中的身份、地位,跟随时代一起变化发展。
女性话语作为边缘话语,近些年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女汉子”“女博士”“绿茶婊”等网络流行女性称谓语的出现,反映了女性社会身份的变化,使人们对女性的社会地位有了新的认识。
通过分析此类网络流行女性称谓语,有助于解读当代女性在社会中充当的角色,并有助于提高女性的主体意识。
关键词:网络女性称谓语边缘话语社会地位一、引言自古以来,男性一直是统治力与话语权的象征,女性作为他者,游离于边缘地带,跟女性有关的话语也被列为边缘话语,女性称谓语就是其中之一。
我国女性的生存与发展状态,尤其是她们在社会中的身份、地位,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受到越来越多学术界和非学术界的关注。
新世纪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促进了网络信息的日益更新,网络新生语言层出不穷,其中,最受网民喜欢的是网络流行语。
网络流行语,顾名思义就是在网络上流行并被广泛应用的语言,它有两大特征:一是年轻化,二是有文化。
网络流行语促进了网民之间的交流,体现了网民对社会发展发出的个性呐喊。
近两年来,网络流行语对女性的称谓越来越多,本文从中抽取了“女汉子”“女博士”“绿茶婊”三个比较有代表性的词汇来进行分析。
二、网络流行女性称谓语“女汉子”“女博士”“绿茶婊”的概念界定(一)女汉子:不是女强人,不是“纯爷们”“女汉子”作为一个新生的网络流行语,是指行为和性格趋向男性的一类女性。
这类女性因言语粗鲁、个性较豪爽而被大众认为拥有女性不应拥有的男子气概等特质。
女汉子(wo-man)这个新词,最早是由名模兼主持人李艾在新浪微博发起的一篇名为“女汉子的自我修养”的文章引起。
有人把女汉子看作是世界上的第三种人,存活于男人和女人之外。
他们形象地用wo-man来作为女汉子的英文名字,虽然wo-man的发音和女性woman一样,但是被分隔开了,这说明她也具备man的特点。
新闻报道中的性别角色刻板印象研究
目录新闻报道中的性别角色刻板印象研究 (1)第一章:引言 (2)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2)1.2 文献综述和理论框架 (2)1.3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2)第二章:新闻中的性别刻板印象 (3)2.1 性别刻板印象的定义与形成 (3)2.2 新闻报道中性别刻板印象的现状 (3)2.3 新闻报道中性别刻板印象的类型和特点 (3)第三章:新闻媒体对性别刻板印象的再现 (4)3.1 新闻媒体如何传播性别刻板印象 (4)3.2 媒体对性别刻板印象的塑造与影响 (4)3.3 新闻媒体对性别刻板印象的反思与改变 (5)第四章:公众对新闻报道中性别刻板印象的认知与反应 (5)4.1 公众对新闻报道中性别刻板印象的认知 (5)4.2 公众对新闻报道中性别刻板印象的反应 (5)4..3 公众对新闻报道中性别刻板印象的影响 (6)第五章:性别刻板印象对社会性别角色理解的影响 (6)5.1 性别刻板印象对社会性别角色的影响 (6)5.2 新闻报道中的性别刻板印象对社会性别角色的影响 (7)5.3 性别刻板印象对社会性别平等的影响 (7)第六章:应对新闻报道中性别刻板印象的策略 (7)6.1 新闻媒体自我规制 (8)6.2 多元化的新闻报道 (8)6.3 公众的参与和监督 (8)6.4 政策和法规的制定和执行 (8)第七章:结论 (9)7.1 研究总结 (9)7.2 研究限制 (9)7.3 未来研究方向 (9)新闻报道中的性别角色刻板印象研究摘要:本文将对新闻报道中的性别角色刻板印象进行全面探讨。
研究着重于从新闻报道出发,详细分析了性别刻板印象如何被媒体再现,以及这种刻板印象对社会性别角色理解的影响。
通过对一系列新闻报道的深入剖析和社会调查,本文试图揭示媒体如何通过性别刻板印象影响公众的认知,并提出对抗这一问题的可能策略。
关键词:新闻报道,性别角色,刻板印象,社会影响,媒体研究第一章:引言1.1 研究背景和意义在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新闻媒体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和形成观点的主要渠道。
大众传媒与社会性别
大众传媒与社会性别大众传媒对社会性别的影响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全球化的加速,大众传媒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大众传媒通过各种形式和平台传递信息,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社会行为。
在社会性别方面,大众传媒的作用更是不可忽视。
本文将探讨大众传媒如何影响社会性别,并分析相关案例和提出建议。
关键词:大众传媒、社会性别、性别角色、性别歧视、影响、案例、建议在传统社会中,社会性别角色通常由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机构等塑造。
然而,随着大众传媒的普及,其对社会性别的影响逐渐加强。
大众传媒通过影视剧、广告、报纸杂志等渠道,向人们灌输性别角色的刻板印象,将男性和女性定位在特定的角色和领域中。
在分析大众传媒对社会性别的影响时,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出发。
首先,媒体对性别角色的刻画存在严重的刻板印象。
在许多影视剧中,男性往往被描绘为强大、果断、事业有成,而女性则被定位为温柔、顺从、家庭导向。
这种刻画方式容易限制人们的职业和发展机会,导致性别不平等现象的延续。
其次,新闻报道中的性别歧视也是一个突出问题。
在媒体报道中,女性常常被视为弱者、从属或次要的角色,而男性则更多地被赋予决策权和主导地位。
这种偏见会导致女性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等领域的声音和地位被边缘化。
为了克服大众传媒对社会性别的负面影响,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政府部门应加强对大众传媒的监管,制定相关政策法规,禁止媒体中出现性别歧视和刻板印象的内容。
其次,媒体从业者应提高自身的素质和意识,注重性别平等,避免在报道和作品中强化刻板印象。
此外,社会各界应加强对性别问题的和讨论,推动平等教育的普及,帮助人们树立平等的性别观念。
在具体案例中,可以以美国的性别歧视事件为例。
2017年,美国广播公司(ABC)的早间节目“Good Morning America”的主持人乔治·斯特凡诺普洛斯(George Stephanopoulos)在采访当时的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希拉里·克林顿时,询问了她对于丈夫比尔·克林顿性丑闻的看法。
智慧树知到《新媒体与社会性别》章节测试答案
智慧树知到《新媒体与社会性别》章节测试答案绪论1、书写新历史围绕着哪几个重要权力轴心展开社会性别种族阶级宗教E:城乡结构答案: 社会性别,种族,阶级2、社会性别研究权力不平等主要包含哪几种理论立场环保主义文化研究父权制起源精神分析学派E:马克思主义答案: 父权制起源,精神分析学派,马克思主义3、下列哪一种女权主义理论较为注重历史性研究历史主义文化研究马克思主义父权制起源答案: 马克思主义4、超越了社会性别概念的性存在引领了酷儿理论,为下列哪些群体开辟了抗争渠道同性恋双性人虐恋变性人答案: 同性恋,双性人,虐恋,变性人5、性完全是自然的、个人的隐秘之事。
对错答案: 错6、西方科技史,实际就是一部男性的活动史。
对错答案: 对7、心理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为法国的南希·乔多萝。
对错答案: 错8、西蒙娜·波伏娃论述社会性别的著作为《第一性》对错答案: 错第一章1、传播研究以最大化传播效果为根本目的。
对错答案: 错2、我们应该将妇女视为一个统一的支持群体,冠以统一的姐妹情谊。
对错答案: 错3、社会主义女权主义克服了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中的性别分析盲点和女性主义的阶级分析盲点。
对错答案: 对4、自由主义女权主义提倡中性文化来打破传统社会性别制度。
对错答案: 错5、荷兰学者凡·祖仑的研究揭示了女性主义的传播研究议题主要包含父权制色情意识形态刻板形象答案: 色情,意识形态,刻板形象6、下列哪位女性主义者的研究不会涉及凝视概念塔克曼穆尔维南希·乔多萝卡普兰答案: 塔克曼7、自由主义女权主义的平等理念可以被理解为公平竞争结果平等机会均等再分配平等答案: 公平竞争,机会均等8、下列哪些研究属于传播的仪式观报纸促进了现代民族作为共同体的想象意见领袖具有极大的舆论号召力如何提高微信公众号的阅读量看电视成为一种家庭聚会活动答案: 报纸促进了现代民族作为共同体的想象,看电视成为一种家庭聚会活动第二章1、学者斯图尔特·霍尔主要从事什么研究马克思主义法兰克福学派文化工业批判精神分析学文化研究答案: 文化研究2、刻板形象化往往是权力等级的体现。
中国女性网络舆情研究报告
~中国女性网络舆情研究报告一 2015~2016年女性网络舆情总体态势女性网络舆情是由于各种有关女性事件的刺激而产生的、通过互联网传播的、人们对于该事件的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集合。
[1](一)女性网络舆情的总体态势延续2013~2014年女性网络舆情分布情况的调查,本研究以新华网“舆情在线”数据库对网络舆情中的女性网络舆情进行筛选。
根据新浪微博用户“新华舆情在线”2015年、2016年1~4月今日热点舆情中的“热点新闻”,对“女性网络舆情”进行筛选,其结果如下。
2015年,新浪微博用户“新华舆情在线”累计发布“热点新闻”舆情数据238天(次),涉及热点新闻1195条。
其中出现女性网络舆情天数为173天,[2]约占“热点新闻”舆情发布总天数的72.7%(见图1)。
涉及女性网络舆情的“热点新闻”有253条,约占热点新闻总数的21.2%。
图1 2015年存在女性网络舆情的天数占网络舆情数据发布总天数的比例2016年1~4月,新浪微博用户“新华舆情在线”累计发布“热点新闻”舆情数据71天(次),公布“热点新闻”355条。
其中出现女性网络舆情天数为50天,约占“热点新闻”舆情发布总天数的70.4%(见图2)。
涉及女性网络舆情的新闻有71条,占热点新闻舆情数据总条数的20.0%。
图2 2016年1~4月存在女性网络舆情的天数占网络舆情数据发布总天数的比例从上述2015年、2016年1~4月网络舆情数据抽样情况可以看出,明确女性主体的网络舆情新闻出现在热点新闻数据公布天(次)数的比例均超过70%。
女性网络舆情的“热点新闻”占热点新闻总条数的比例等于或大于20%。
相比较男性身份、男性称谓较少在网络新闻中出现,女性身份、女性称谓频繁出现,并且经过网络舆论关注、热议成为热点新闻,这是女性作为第二性的体现,需要额外加上女性性别身份才能界定。
(二)女性网络舆情中女性角色分布与热点女性事件对新浪微博用户“新华舆情在线”2015发布“热点新闻”中提及的女性事件进行抽样,并对女性在网络舆情中的角色进行分类。
试论中国新闻传播学中女性主义研究的历史现状与发展
试论中国新闻传播学中女性主义研究的历史现状与发展1. 引言1.1 背景介绍女性主义研究在中国新闻传播学领域的出现,为探讨媒体中的性别意识、女性形象塑造、女性话语权等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理论框架。
通过对传媒中性别关系的分析和批判,女性主义研究有助于揭示媒体中存在的性别歧视和偏见,促进媒体的性别平等意识,推动性别议题在公共领域的讨论和认知。
中国新闻传播学中女性主义研究的崛起,反映了学术界对性别问题的关注和批判精神的不断深化。
在大众传媒时代,女性主义研究在中国日益展现出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社会意义。
深入探讨中国新闻传播学中女性主义研究的历史现状与发展,对于推动性别平等、拓展传媒学研究领域具有积极的意义。
1.2 研究意义女性主义研究在中国新闻传播学领域具有重要的意义。
女性主义研究有助于揭示媒体对女性的角色定位和表现方式,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媒体中存在的性别偏见和歧视现象。
通过研究媒体对女性的塑造,可以促进社会对性别平等和女性权益的关注,推动性别意识的提升。
女性主义研究有助于揭示媒体内容对受众的影响,尤其是对女性受众的影响。
通过分析媒体对女性形象的建构和传播方式,可以帮助人们更清楚地认识到媒体内容对女性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的塑造作用,引发人们对媒体内容的批判性思考,提高受众的媒体素养和批判意识。
女性主义研究还有助于促进学术界对性别议题的关注和研究,丰富了中国新闻传播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论。
通过开展女性主义研究,可以推动学术界对性别议题的深入探讨,促进学科的多元发展和跨学科研究,为构建一个性别平等和包容的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
1.3 研究目的中国新闻传播学中的女性主义研究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逐渐兴起,并在近年来逐渐得到更多学者的关注和重视。
研究女性主义在中国新闻传播学领域的历史现状与发展是为了深入探讨新闻传播中的性别议题,揭示女性在媒体中的地位以及受到的性别歧视,从而促进性别平等和社会公平。
通过对女性主义研究的起步、发展、现状、挑战和展望的探讨,可以更好地了解我国女性主义研究的现状和问题,进一步推动女性主义研究的深入发展,为提升女性在新闻传播领域的地位和影响力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社会性别视角下当代中国女性政治参与问题研究
社会性别视角下当代中国女性政治参与问题研究社会性别视角下当代中国女性政治参与问题研究引言近年来,全球范围内的女性权益问题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从性别平等到女性在政治参与方面的地位,都成为社会舆论的热点。
在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女性在政治参与方面的问题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本文将从社会性别视角出发,探讨当代中国女性政治参与的问题,并对可能的解决方案进行研究。
第一部分:女性政治参与的现状当代中国女性政治参与的现状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方面是女性在政治领导层的低比例,另一方面是女性在基层政治参与中的问题。
首先,就政治领导层而言,中国女性在中央和地方政府的高层领导职位中占比仍然较低。
虽然一些女性政治家在政策制定和经济领域有所贡献,但整体来看,女性在政治领导层的参与度有待提高。
其次,女性在基层政治参与中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
由于社会性别角色的传统观念,女性在家庭和社区中的地位往往较低。
这导致了女性政治参与的障碍,比如对女性参政能力的怀疑,有限的政治资源和平台,以及缺乏与政治参与相关的知识和经验。
第二部分:原因分析女性政治参与问题的背后存在着多种原因。
一方面是传统的性别观念对女性政治参与的不利影响。
在中国社会中,男性被普遍认为在政治领域具备更多的优势,这种观念导致了女性政治参与的限制。
另一方面,现实的社会条件限制了女性的政治参与。
女性在家庭和社区中扮演着家庭抚养和照顾的角色,这使得她们很难抽出时间和精力参与政治活动。
第三部分:解决方案针对女性政治参与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一些解决方案:首先,需要加强性别平等教育和宣传。
通过教育,改变人们对性别刻板印象的认知,增强女性政治参与的社会认可和支持。
其次,需要建立更加包容和平等的政治环境。
政府和政党可以制定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鼓励和支持女性参与政治。
例如,设立专门的女性政治代表名额,提高女性在政府和政党内的地位和声音。
第三,加强女性政治参与的培训和能力建设。
通过提供相关的培训、经验交流和网络平台,帮助女性提升政治参与的能力和信心。
网络新闻生产中的性别偏向研究——以新浪微博平台“女性受害者”相关议题的建构为例
伴随着社会观念开放程度的增加,性别议题的研究逐渐走进新闻传播学领域。
新浪微博和微信等网络媒体平台的新兴和流行,为女性实现平等沟通和自由表达观点提供了更多机会,媒体所具有的观念传递和意识塑造功能在持续增强。
一些媒体总是把女性受害者放到话题开头以博取关注,比如#浙江永康女子上公厕被男子殴打#、#女大学生讨薪被老板殴打#、#女子楼道内遭陌生男子抢劫#,等等。
诸如#女大学生遭坠楼男子砸中截瘫#这样的被动句,明明可以写成#坠楼男子砸中女大学生致其截瘫#。
媒体报道时容易把公众的焦点聚焦于女性受害者,牵动女性对自身生存空间安全与否的神经,既没有做到性别之间的平衡,同时也容易让大家产生误解。
在过去关于性别议题的建构中,媒体往往会存在着新闻失语、标签化叙事、暴力消费、两性失衡和因果错置等失范现象。
因此,本研究致力于关注极端社会事件中的女性现状,探讨媒介如何来呈现性别议题,影响和建构公众的认知态度,揭示新闻话语背后的意识形态冲突和权力结构关系,探讨话语在保障特权阶层利益以及在社会性别秩序建构中发挥的不可或缺的作用。
通过探究新闻报道在性别议题报道上的失范行为,试图找到新闻从业者在性别议题建构中的困境,促进女性意识深层次的觉醒,也可为未来媒体行业发展和实现两性和谐的平权社会提供可行路径。
一、性别权力的批判性话语研究路径和样本选择批评话语分析的研究路径是以语言学、社会学两门学科的理论为基础构建而成,它揭示并批判各种文本所包含的权力话语与意识形态话语,学界对于性别议题有着深厚的话语分析传统。
二战后,法国后现代思想家福柯开始把语言学理论和社会科学理论相结合,为话语的批判性研究奠定了基础。
福柯在具体的社会结构下揭示出话语和权力之间的内在联系,并提出权力并非是仅在政治领域才具有的结构性概念,而是存在于生活的各个领域。
话语是社会建构的重要因素,在特定文化制度的影响下,表现出不同个体在社会交往中所处的权力位置,实现了对个体成员的规训和控制。
社会性别视角下女大学生就业困境与对策研究
社会性别视角下女大学生就业困境与对策研究作者:王雯慧来源:《理论观察》2020年第09期摘要:女大学生就业一直以来都是社会讨论的热点问题,女大学生面临就业空间相对狭窄、用人单位性别歧视以及就业成本相对较高的困境,造成就业困境的原因包括社会文化偏见观念、政策法律不健全、用人单位的学历及性别歧视、教育领域的性别刻板、女大学生自我定位不当等。
依困境原因提出相应的对策,对于进一步维护女大学生就业权益,实现男女平等就业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社会性别视角;女大学生;就业困境中图分类号:C91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0)09 — 0090 — 04女性与就业是国家“十四五”妇女规划的重要领域,也是反映妇女社会地位的标志,虽然由于社会政策的实施与提倡,女性受压迫的状况已经有了好转,女性的社会地位也有所提升,但是受很多固有因素的影响,女性仍旧陷入就业困境之中无法脱身。
1980年以前,对大学生的需求大于供给,所以女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还没有凸显,然而,在20世纪90年代初,女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问题几乎立即显现出来。
在新冠疫情爆发的背景下,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女大学生就业不仅伴随着劳动就业问题,还涉及劳动力市场中的性别歧视以及社会政策空洞的问题。
一、针对女大学生就业困境的研究背景(一)女大学生就业环境相对严峻在求职方面,根据Mcsike在2011年对毕业六个月后的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显示,六个月后处于低就业状态的比例:女性本科毕业生为15.9%,高职院校毕业生为19.4%,高于男性毕业生的比例,男性本科毕业生为9.6%,高职院校毕业生为9.4%。
〔1〕《女大学生就业创业状况调查报告》显示:当女大学生找到工作时,可能会提交大约9份个人简历才得以得到一次进入公司面试或者笔试的机会,据统计,超过百分之九十的女大学生在申请工作时遇到过性别歧视。
〔2〕在薪酬方面,《2019届中国高校毕业生薪酬报告》显示,男性本科应届生起薪为7383元,而女性实际到手薪资为6387元,差异为1000元左右。
网络舆情热点事件中女性负面形象及舆论引导研究
网络舆情热点事件中女性负面形象及舆论引导研究网络舆情热点事件中女性负面形象及舆论引导研究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兴起,网络舆情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和表达观点的主要渠道之一。
然而,网络舆情也经常涉及到涉及到一些热点事件,其中女性负面形象在网络舆情中频频出现。
本文旨在探讨网络舆情热点事件中女性负面形象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舆论引导策略。
首先,网络舆情热点事件中女性负面形象的存在与社会性别观念有密切关系。
长期以来,男女在社会地位、地位和角色分配上存在着不平等。
这种社会性别观念的影响也在网络之中得到延续和扩散。
男性优势和女性劣势的认识形成了一种认知偏见,导致女性常常被剥夺了公正的评价和对待。
因此,在网络舆情中,女性常常受到贬低、攻击和侮辱,形成了女性负面形象的现象。
其次,网络舆情中女性负面形象的存在还与身体化和性别化的社会文化现象有关。
在网络上,女性经常被以外貌、身体和性别等特征为中心进行评价和批判。
这种对女性身体化的评价,忽视了女性的其他能力和价值,对女性形象产生了消极和片面的影响。
此外,网络舆情热点事件中女性负面形象的形成还受到网络匿名性和人云亦云的风气的影响。
在网络舆情中,许多人往往隐藏身份,通过匿名账号发布言论,以此来发泄情绪或攻击他人。
这种匿名性导致了在网络空间中对女性形象进行言语攻击的行为频繁出现。
而人云亦云的风气也使得许多人只是盲目跟从他人的言论,无法理性思考与判断。
这种风气会进一步扩大女性负面形象在网络舆情中的传播范围和影响力。
面对网络舆情热点事件中女性负面形象的问题,需要采取舆情引导策略来改变这种消极局面。
首先,应当加大对网络暴力和侮辱行为的打击力度,通过法律途径维护女性的合法权益,并对侵害女性形象和权益的行为进行法律制裁。
其次,要加强性别平等教育,提升公众对女性价值的认知和尊重,倡导性别平等的观念和价值观,减少对女性外貌和身体特征的评判。
同时,网络服务提供商应加强对网络暴力的监管,通过技术手段增强用户的责任意识和自我约束能力。
女性主义认识论下舆论的社会性别差异分析
女性主义认识论下舆论的社会性别差异分析在当代社会,舆论对于个体和集体的影响力是无可忽视的。
舆论不仅仅影响着消息的传递和观点的表达,更关乎着社会的文化和议题的关注度。
女性主义认识论认为,舆论存在着明显的社会性别差异,这种差异化不仅影响着信息的传递和表达,更深刻地影响了社会对性别问题的认知和关注。
本文将从女性主义认识论的角度出发,探讨舆论中的社会性别差异,并分析其对社会的影响。
女性主义认识论强调了舆论中信息的生产和传播存在社会性别差异。
在传统的媒体环境下,男性更多地占据了消息的生产和传播的主导地位。
在新闻报道中,男性的声音更为突出,而女性的观点和声音往往被边缘化。
这种差异不仅影响了消息的呈现形式,更深刻地反映了社会对于性别角色的认知和定位。
在社交媒体和网络互动中,女性也往往受到更多的性别歧视和攻击,这进一步加剧了舆论中的社会性别差异。
舆论中的性别差异不仅仅体现在信息的传播和生产上,更反映了社会对于女性声音和权益的轻视和限制。
女性主义认识论强调了舆论对性别议题关注度的不对等。
在社会问题的关注和舆论议题的选取上,女性议题往往受到更少的关注。
在传统媒体中,女性议题被视为次要的话题,很少成为焦点。
在社交媒体和网络上,女性议题往往被淹没在大量的信息中,难以引起足够的关注和讨论。
这种不对等的关注度导致了女性议题的边缘化和忽视,使得女性在舆论中的声音和权益得不到充分的保障和表达。
舆论对性别议题的关注不对等不仅反映了社会对性别问题的认知偏差,更加剧了社会中的性别歧视和不平等。
女性主义认识论关注了舆论对性别角色定位和认知的影响。
在舆论中,女性往往被塑造为柔弱、依赖和追随的形象,而男性则被赋予更多的力量和主导地位。
这种性别角色的定位影响了社会对于性别的认知和价值观念,使得性别歧视和不平等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
舆论中对于性别角色的定位不仅影响了媒体的形象呈现,更深刻地塑造了社会对性别问题的认知和观念。
这种定位不仅是对于个体形象的损害,更是对于整个社会的性别和平等的伤害。
互联网“性别对立”境况形成原因研究
130学术探讨一、互联网拟态环境下的“性别对立”事件及其形成原因(一)“性别对立”事件杨笠作为国内小有名气的脱口秀演员,以性别议题为主题创作了一系列在互联网上获得巨大流量乃至成为流行用语的经典段子,如“男人普通却自信”“男人还能有底线吗?”等。
借着近两年女权议题在互联网上的热度,杨笠大胆的调侃和具有“冒犯性”的幽默迅速收获了大批女性受众的支持,再加上相关媒体的营销讨论,杨笠本人作为一种象征性的“女权符号”在网上掀起巨大声浪。
随之而来的是附加在这一议题之上的争议,在互联网大讨论中,讨论内容从针对女权运动本身的论辩转移至对杨笠个人的攻讦。
这一攻讦在2021年3月英特尔官宣杨笠为产品代言人的时候达到顶峰,大批感到被冒犯的男性群体对杨笠代言英特尔进行抵制,随后大批支持杨笠的女性发起“支持杨笠代言”的互联网活动,以抵抗反对杨笠的男性用户。
这一场互联网对抗运动的正反双方分别以虎扑、知乎和豆瓣为根据点,在主要战场微博上发起舆论战,其中男性用户主要在虎扑和知乎上传播自己的观点,而女性用户则以豆瓣小组和微博为传播己方观点和态度的平台。
这种对立持续升级,支持杨笠与否在互联网语境中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一个人的性别观念是否“正确”,决定了双方能否和平对话,复杂的女权理念和性别议题被简化为对具体个人的评判。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对立情绪从相对匿名的公共讨论社交媒体(知乎、虎扑、豆瓣小组及微博)转向以熟人关系为社交基底的私领域社媒,如微信、QQ 之上,是否在朋友圈中发表自己“支持杨笠”成为一种站队,是评判该熟人“三观”是否与自己相合的标准,他人是否符合自己的“三观”标准则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交往,为此争吵甚至决裂者不在少数。
“丁真事件”也是“性别对立”事件中具有典型性的一例,除却丁真走红现象中其他复杂的社会性问题,在针对丁真本人的评判中始终蕴含着尖锐的“性别对立”情绪。
2020年末,一些男性在知乎平台上发表对丁真的抨击,并针对当代女性的审美问题表达了自己的不满和批评,这一行为引来众多女性用户的嘲讽和谴责,她们在豆瓣小组和微博上发起了广泛的针对这些男性的批判和讽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 文 论 坛157INTELLIGENCE························网络舆论中的女性社会性别分析华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黄海玲 汪 雄 卢叶飞摘 要:“艳照门”发生后,越来越多的类似事件不断在网络上发生。
这些事件使我们清晰地透视个体行动背后折射出的社会学意义,从而通过增强女性话语权和社会性别角色意识,达到女性与男性在社会性别上的平等对话。
关键词:网络 女性 社会性别一、我国网络舆论现状:女性被窥视与消费2008年“艳照门”事件以来,网络上的“门事件”开始愈演愈烈。
闫凤娇、冯仰妍、钟莉颖等女性以各异的姿态和言行在网络世界引起极大的关注。
这一系列的女性身体、隐私或情感的展示及传播,无论是无心之举抑或利益集团或个人的市场博弈的筹码,都满足了大量的窥视欲望和女性身体消费。
1、2010年“门事件”兽兽门、郑璇门、校鸡门、破处门……这些“门事件”通过网络被放肆地传播和放大,当事的女性,身份由模特、白领、大学生到中学生,事件内容由“性行为”到“不雅照”到“校鸡、非主流处女”言论。
她们的隐私被主动地或被动地进行公开化,性和身体的主题、内容和形式,成为这些“门事件”引诱公众关注、偷窥和消费的原始动力。
2、出名或出丑:“出丑名也比不出名好”冯仰妍、钟莉颖、吕瑶,以身体的暴露吸引关注;凤姐、马诺,以出位的言论和夸张的行为一夜成名。
无一例外,她们提供隐私、制造噱头、可供消费、迎合欲望。
这些依靠网络一夜成名的女性,无疑清楚地认识了“点击率”和成名的直接逻辑关系,所以她们借助身体和言论作为最为便捷的资本来为自己开拓市场。
即使这样的行为有悖于根深蒂固的传统道德观念,但在名或利的驱动下,“出丑名也比不出名好”,身体和言论的出位果然吸引了众多眼球和飙升的点击率,帮助她们一夜成名。
很大程度上,是特定的社会情境点燃了这些窥视和被窥视的欲望。
二、网络表达与女性社会身份困境1、网络女性性别模式的表达个人的行为有悖于全社会的伦常时,必然引起极大的舆论关注甚至产生经济效益,网络舆论的放肆传播使得越来越多的网络受众接受甚至模仿类似行为。
尽管“门事件”女性受到关注的原因各异,但她们的言行都遵循了统一的行动路径,即用自己的身体作为获取关注的武器。
无论是凤姐的“征婚”,马诺的“拜金”,冯仰妍的“破处”,还是钟莉颖的“校鸡艳照”,她们都有着表达自我价值、自我存在的欲望,并企图按照自己的愿望展示自己的形象、躯体、言论和行为。
但当我们注意到,这些喧嚣的身体展示背后的观赏者主要是男性群体时,我们不得不承认:身体的暴露和展示闹得沸沸扬扬,其潜意识的动机却是提供做秀和炒作的姿态,是以精神撒娇、调情姿态和话语放纵的方式刺激公众的想像力,主动迎合、挑逗和撩拨大众黑色的窥视欲望。
网络中的女性性别模式进一步地表达和延伸了现实中的性别关系,其内在的逻辑关联并没有因为虚拟的现实阻隔而发生实质性的改变。
2、网络女性的性别困境“门事件”当事女性通过网络主动将身体的观看权下放给观众,颠覆了女性被看的传统,似乎是她们自己掌握着是否要给他人观看的权力和对自我身体权的控制。
但我们看到的并非这种主体性的觉醒与主动权的行使,鼓动与引导她们行动的仍然是男性的目光或行为模式。
显然,这一切都明白无误地折射出这些看似主动的行为背后隐藏着的被动、貌似反抗中隐含着的顺从。
我们从这场女性身体的展览盛宴引发的集体狂欢中看到的是,无论女性以何种方式和观点进行身份的表达,无论是否符合两性的性别角色和既有的道德秩序,都无可避免地受到来自男权的性别规制。
3、网络女性表达带来的身份困境短时间内,可以说“门事件”女性的目的都获得了充分的实现,但网络庞大的信息量和快捷的更新使得观看者会不断地寻找和品尝新的视觉大餐,于是“被看者”大多要接受观众的“一哄而上”与“一哄而散”,喧哗之后的淡出和被遗忘。
网络上这些女性看似各异实则雷同的命运轨迹凸显了一个悖论:网络中人们玩味着、娱乐着这些以身体招揽看客的女性,但现实中人们又刻意回避着她们。
现实社会对“言行出位”的女性的宽容和理解是稀少并有限制性的,除了利用她们获取经济利益的商业运作者。
公众的态度都是颇为相似:玩味着并歧视着,她们在现实中的命运也就可想而知了。
三、网络文化、商业消费场域中的女性身体符号 在现代,网络已成为引领着现代文化和商业消费潮流的重要场域,而女性身体作为文化消费的一种特定符号充斥于网络的各个角落中,不但成为吸引公众注意力和购买欲的工具,同时也直接作为被消费的对象而存在。
在性别话语和消费主义的向度中,女性的身体尤其是臀部、乳房、大腿、裸体等,都被赋予了“性”的意义。
女性及女性的身体,从文化意义上更多地被赋予了作为美丽、性欲的优先载体。
身体已经非常明显地在某种意义上成为“性”的领地。
女性身体在网络消费的极度商品化、符号化、中心化,都表明了各种话语对女性身体的规训和限制。
消费文化与社会性别等级制度裹挟在一起,成为塑造女性身体的现代压迫人 文 论 坛158INTELLIGENCE························因素。
四、结论人们不断地对两性关系的具体形态加以设置,是为了建构和维持社会的正常秩序,是人类为文明与进步在自由上所付出的代价。
但人类进步与文明的发展趋势应当是这种代价的尽量减少而非日益扩大,一个真正文明的社会应当是一个对个人给予更多尊重、宽容和理解的社会。
正因如此,我们只有不断尊重女性的性别表达、增强社会对性别角色的意识,形成一系列切实可行的社会性别角色规范,引导现实社会巾两性对社会角色的正确定位,有关性别平等的努力才能扩大影响到整个社会空间之中。
参考文献[1]被和谐的时代.[2010上半年所有门事件]--转自猫扑[EB/OL]./f?kz=772243939,2010-05-16[2]高宣扬.流行文化社会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3]杨旭明.“艳照门”事件的符号学解读[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29(5):136-138.[4]马明艳.网络时代的文学及女性话语权力[J]. 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31(6):92-94.作者简介:黄海玲,女,广州华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07级社会学1班学生,现任华南农业大学社会学学社调查与科研组组长.浅析如何做好卫生监督档案管理工作佳木斯市汤原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监督所) 王 卓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日益深化的公共卫生体制改革,卫生监督机构档案管理工作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病越来越受到重视,因此,如何做好卫生监督档案管理工作,使档案管理更加规范化、标准化、制度化,如何更好地发挥档案功能,服务社会,服务群众,是各级卫生监督机构档案管理人员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做为基层卫生监督档案管理人员,我认为要做好卫生监督档案管理工作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充分认识卫生监督档案的特征卫生监督档案材料是在特定时间、环境条件下的原始记录,经过长期的收集、积累、整理,是很具有实用价值的原始资料。
它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是要经过长期监督、监测反复积累才能完成的,具有政策性强、科学性强、社会性强、不受任何单位和个人或区域限制的特征。
二、不断提高卫生监督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卫生监督档案管理人员要热爱档案工作,要具有高度的事业心、责任感和使命感,不仅要具备档案管理和卫生工作水平,还应具备政治、思想、文化等素质。
要具备三个“意识”。
一是要有学习意识。
一个合格的档案管理人员不仅要从事简单的收集、汇总、上交等事务性工作,还要经常参加档案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和本行业的专业知识培训,要不断钻研档案管理知识和专业知识,能够熟练地掌握卫生监督专业知识和工作技能。
二是要有创新意识。
工作要积极主动,跟上时代步伐,不断探索和运用更加合理 、规范的科学方法进行管理,使卫生监督档案工作更加高效、有序。
三是要有服务意识。
工作要有耐心,不能因嫌麻烦而使档案束之高阁要树立档案利用的受众意识,有针对性地提供便捷服务。
三、进一步完善档案管理制度卫生监督档案资料的来源是多方面的,有卫生监督业务的,有职工人事、有财务、有政策等方面的档案,如果没有完善 的规章制度,就不能保证档案收集及时完整,也谈不上合理分类、整理有序,还可能会产生丢失档案的现象,因此按照《档案法》等法律法规德要求,我们建立了科学、完整、系统、切实可行的、符合卫生监督机构实际情况的档案管理制度,如档案收集和归档制度、档案保管和利用制度、档案登记制度等,通过各项制度的制定,提高了卫生监督档案管理水平,使卫生监督档案收集全面,分类整理,储存有序,利用有章。
四、健全、规范档案收集内容建立完整、规范的档案收集内容是档案管理效率的必要条件。
做为基层卫生监督机构,我们对工作中形成的监督档案进行了明确的分类:1、依法行政材料:包括卫生监督法规、标准、技术管理规范等;2、预防性卫生监督材料:包括许可审批、复验材料,新、改、扩项目审查材料等;3、年度监督监测材料:包括监测记录、监督监测总结、分析报告等;4、行政处罚材料:包括监督记录、检验报告、合议记录、处罚决定书、结案单、送达回执等;5、专题调查材料:包括调查设计、调查报告、统计汇总等;6、工作材料:包括年度及各项业务工作计划、检查记录、总结,监督监测报表等。
五、努力提高档案信息化管理水平加强档案信息化管理,是促进卫生监督工作持续发展的根本措施。
信息时代档案管理的重点在资料保存和查阅。
由于电子化、信息化手段的应用,卫生监督档案资料大都可以进行数字化处理,以电子文件形式进行管理 ,并以磁盘、光盘形式贮存,这不仅提高了档案管理的安全性,还大大加速了档案收集、整理、贮存 的步伐,保证了随时随地查阅的要求。
实行信息化管理,对档案工作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它需要卫生监督档案工作者不仅要熟练操作计算机,懂得规范准确地使用档案软件,还要具有创新意识,跟上现代化的步伐 ,因此,卫生监督档案管理人员要不断学习新技术、新方法 、掌握新的技巧 ,善于用现代科学管理手段管理档案,从而提高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