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所得税税前捐赠扣除的计算及检查方法

合集下载

捐赠支出的税前扣除标准

捐赠支出的税前扣除标准

捐赠支出的税前扣除标准2015-01-16 08:50:15 点击:14359 来源:会计实战基地现行企业所得税规定允许扣除的公益、救济性的捐赠,是指纳税人通过中国境内非营利的社会团体、国家机关向教育、民政等公益事业和遭受自然灾害的地区、贫困地区的捐赠。

纳税人直接向受赠人的各项捐赠,不允许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的基本规定:“纳税人用于公益、救济性的捐赠,在年度应纳税所得额3%以内的部分,准予扣除”,但是国家为了鼓励纳税人对一些特殊事业、特殊地区的公益、救济性的捐赠行为,在《条例》颁布后,又有针对性地调整了部分公益、救济性捐赠支出标准。

在本文笔者就国家特殊规定的公益、救济性捐赠支出标准及计算方法进行了整理。

公益、救济性捐赠支出标准分类如下:一、允许1.5%比例扣除由于金融、保险企业的特殊性,《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金融、保险企业有关所得税问题的通知》(财税字[1994]027号)规定:金融、保险企业用于公益、救济性的捐赠支出,在不超过企业当年应纳税所得额1.5%的标准以内可以据实扣除。

二、允许10%比例扣除《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宣传文化增值税和营业税优惠政策的通知》(财税[2006]153号)规定:自2006年1月1日起至2010年12月31日,对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等社会力量通过国家批准成立的非营利性的公益组织或国家机关对宣传文化事业的公益性捐赠,经税务机关审核后,纳税人缴纳企业所得税时,在其年度应纳税所得额10%以内的部分,可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予以扣除上述宣传文化事业的公益性捐赠,其范围为:1.对国家重点交响乐团、芭蕾舞团、歌剧团、京剧团和其他民族艺术表演团体的捐赠。

2.对公益性的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美术馆、革命历史纪念馆的捐赠。

3.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捐赠。

4.对文化行政管理部门所属的非生产经营性的文化馆或群众艺术馆接受的社会公益性活动、项目和文化设施等方面的捐赠。

捐赠所得税扣除标准

捐赠所得税扣除标准

捐赠所得税扣除标准捐赠所得税扣除标准是指在个人或者企业进行慈善捐赠时,可以享受的税收优惠政策。

在我国,捐赠所得税扣除标准是指符合条件的捐赠可以在个人所得税或企业所得税的计算中予以扣除。

这一政策的出台,旨在鼓励更多的人参与公益事业,推动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

首先,个人捐赠所得税扣除标准是指个人捐赠给公益慈善组织的捐赠款项可以在个人所得税计算中予以扣除。

根据我国《个人所得税法》的规定,个人捐赠给公益慈善组织的捐赠款项可以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予以扣除。

具体扣除标准按照《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慈善捐赠个人所得税政策的通知》的规定执行,捐赠所得税扣除标准为捐赠金额不超过年度收入的30%。

其次,企业捐赠所得税扣除标准是指企业进行公益慈善捐赠时,可以在企业所得税计算中享受扣除优惠。

根据我国《企业所得税法》的规定,企业进行公益慈善捐赠的捐赠款项可以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予以扣除。

具体扣除标准按照《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捐赠慈善公益事业所得税政策的通知》的规定执行,捐赠所得税扣除标准为捐赠金额不超过年度利润的12%。

需要注意的是,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进行捐赠,都需要符合一定的条件才能享受捐赠所得税扣除的优惠政策。

首先,捐赠款项必须捐赠给符合资格的公益慈善组织,捐赠方需取得相应的捐赠证明。

其次,捐赠款项必须用于公益慈善事业,不能用于个人或企业的其他用途。

最后,捐赠款项的数额不能超过规定的扣除标准,超出部分不予扣除。

在实际操作中,个人和企业在进行捐赠时,应当注意保存好相关的捐赠证明和捐赠凭证,以便在申报个人所得税或企业所得税时能够提供相应的证明材料。

此外,还应当了解捐赠所得税扣除的具体政策和标准,避免因为不了解规定而导致捐赠款项无法享受相应的税收优惠。

总的来说,捐赠所得税扣除标准是我国税收政策中的一项重要举措,旨在鼓励更多的人参与公益慈善事业,推动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

个人和企业在进行捐赠时,应当遵守相关规定,合法合规地享受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

企业对外捐赠企业所得税扣除政策实务解读

企业对外捐赠企业所得税扣除政策实务解读

企业对外捐赠企业所得税扣除政策实务解读企业对外捐赠是指企业为公益事业提供资金、物品、服务等形式的捐助行为。

近年来,国家对企业对外捐赠给予了一定程度的税收优惠政策,以鼓励企业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企业对外捐赠企业所得税扣除政策是其中一项重要的税收优惠政策,对于企业来说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本文将就企业对外捐赠企业所得税扣除政策进行实务解读,以帮助企业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该政策。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第32条的规定,企业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可以将其累计实际发生的对外捐赠金额在当年度利润总额的10%以内扣除。

具体的规定如下:1. 对外捐赠范围:企业对外捐赠扣除的范围包括向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注册,并取得公开发行股票、特种股或其他证券上市交易的公司的重大自然灾害、重大社会安全事件和其他重大公共利益事项捐赠资金、物资的支出。

2. 扣除限额:企业对外捐赠的扣除比例为10%,即企业当年度的累计实际捐赠金额不超过当年度利润总额的10%时,可以全额扣除。

3. 扣除顺序:企业对外捐赠的扣除是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优先扣除的,即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将捐赠金额先从利润总额中扣除,然后再按照企业所得税法的规定计算应纳税所得额。

4. 捐赠方式:企业对外捐赠的资金、物资等形式不限,可以以现金捐赠、实物捐赠、公益活动赞助等形式进行。

在实际操作中,企业对外捐赠企业所得税扣除政策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定和程序,以下是一些实务操作的建议:1. 合规捐赠:企业在对外捐赠时需要遵循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选择合规的受益对象和捐赠项目。

向在中国境内注册的上市公司进行捐赠。

2. 捐赠审核:企业应建立健全的捐赠审核程序,确保捐赠项目符合公司战略发展规划和财务能力,并经过审批程序。

3. 财务记录:企业应对对外捐赠的资金、物资等形式进行财务记录和核实,确保捐赠金额的真实性和合法性。

4. 税务申报:企业在申报企业所得税时,将对外捐赠的扣除金额纳入申报表中,并按照税务部门的要求提交相关资料和证明。

企业所得税公益性捐赠税收政策及填报指南

企业所得税公益性捐赠税收政策及填报指南

企业所得税公益性捐赠税收政策及填报指南一、概念公益性捐赠,是指企业通过公益性社会组织、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部门等国家机关,用于符合法律规定的慈善活动、公益事业捐赠。

二、扣除额(一)限额扣除(一般规定)企业发生公益性捐赠支出,在年度利润总额12%以内的部分,准予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超过年度利润总额12%未在当年税前扣除的部分,准予向以后年度结转自捐赠发生年度的次年起计算最长不得超过三年内扣除。

注意,有结转部分时,应先扣以前年度结转,再扣除当年发生的捐赠支出(企业所得税法及实施条例)。

(二)全额扣除(特殊规定)全额扣除一般存在时间限制,而且是针对特定的事项:1、通过公益性社会组织或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部门等国家机关的扶贫捐赠可全额扣除。

财政部税务总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乡村振兴局关于延长部分扶贫税收优惠政策执行期限的公告(财政部税务总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乡村振兴局公告2021年第18号)2、对赞助、捐赠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测试赛的资金、物资、服务支出,在计算企业所得税时可全额扣除。

财税[2017]60号3、对赞助、捐赠杭州亚运会的资金、物资、服务支出,在计算企业所得税时可全额扣除。

财政部公告2020年第18号(三)不得扣除捐赠需通过公益性社会组织或者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部门,用于符合法律规定的慈善活动、公益事业,为了防止纳税人通过公益捐赠进行避税或转移利润,尤其是关联企业之间通过捐赠转移利润避税,税法规定直接捐赠不予扣除。

三、捐赠额(一)货币性资产企业以货币性资产捐赠的,以实际收到的金额确认捐赠额。

(二)非货币性资产1、视同销售:企业非货币性资产捐赠,应当视同销售货物、转让财产或者提供劳务,但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另有规定的除外。

企业以非货币性资产捐赠的,自产的按照企业同类商品同期对外销售价格确定销售收入,外购的应按照被移送资产的公允价值确定销售收入(税总公告2016年第80号)。

2、股权捐赠:企业向公益性社会团体实施的股权捐赠,股权转让收入额以企业所捐赠股权取得时的历史成本确定。

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办法细则

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办法细则

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办法细则首先,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办法细则规定了可以享受税前扣除的项目。

这些项目包括企业的成本费用、捐赠支出、研发费用、技术改造费用、职工教育经费、环境保护投入、农民工工资等。

通过将这些项目作为税前扣除的范围,可以有效地降低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减轻企业的税负。

其次,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办法细则还规定了税前扣除的计算方法。

具体来说,成本费用的税前扣除可以按照企业成本核算的规定进行计算,以实际发生的成本为基础,合理合法地进行扣除。

捐赠支出的税前扣除可以按照企业捐赠的实际金额进行计算,但是需要符合捐赠的相关规定和条件。

其他具体的税前扣除项目也有各自的计算方法和要求,企业需要根据相关规定进行准确计算并申报。

第三,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办法细则还对税前扣除的限制进行了规定。

这些限制包括扣除比例、限额、时间期限等方面。

比如,对于成本费用的税前扣除,细则规定了不同行业的不同扣除比例和限额,以防止企业通过虚构成本来降低应纳税所得额。

对于捐赠支出的税前扣除,细则规定了捐赠金额的限额和扣除比例,以避免滥用捐赠来减少所得税负担。

企业需要严格遵守这些限制,避免违规行为。

最后,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办法细则还对税前扣除的申报和审批程序进行了规定。

企业需要按照规定的时间和程序进行相关申报,并提供相应的证明材料和财务报表。

税务机关将对企业的申报进行审查和核实,确保企业的税前扣除符合相关规定和要求。

企业需要保留相关证明材料和财务报表,以备税务机关的查验和核对。

综上所述,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办法细则是对企业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可以享受的税前扣除项目进行具体规定和限制的文件。

企业需要严格遵守相应规定,准确计算税前扣除项目,并按时申报,以确保企业的税前扣除合法合理并获得对应的税收优惠。

同时,企业也应注意避免滥用税前扣除,违反相关规定和限制。

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企业的税负,促进企业的持续稳定发展。

企业所得税税前捐赠扣除的计算及检查方法

企业所得税税前捐赠扣除的计算及检查方法

企业所得税税前捐赠扣除的计算及检查方法企业所得税税前捐赠扣除是指企业在计算企业所得税前可以将其向符
合资格的慈善、教育、科学研究、文化艺术等公益事业捐赠金额扣除的一
项政策。

企业捐赠的金额可以在计算企业所得税时进行扣除,减少企业税负,同时也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公益事业。

1.计算基数:企业所得税税前捐赠扣除额的计算基数为企业捐赠的金额。

2.审核标准:企业所得税税前捐赠扣除必须符合以下条件:
a.捐赠资金必须用于公益事业,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b.捐赠金额不能超过企业当年利润总额的50%。

3.扣除额度:企业所得税税前捐赠扣除额度为企业捐赠的金额。

企业捐赠所得税税前扣除的检查方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捐赠资金的合法性:企业应当确保捐赠资金的合法性,不能捐赠给
非法组织或用于非法目的。

2.捐赠资金使用的真实性:企业应与受赠方签订捐赠协议或捐赠合同,确保受赠方将捐赠资金用于公益事业。

3.捐赠金额的合规性:企业在计算所得税前捐赠扣除时,应确保捐赠
金额不超过企业当年利润总额的50%。

4.相关凭证的保存:企业应妥善保存与捐赠有关的凭证,如捐赠协议、捐赠收据等,以备税务机关核查。

在实际操作中,企业应严格按照税法规定办理捐赠手续,确保捐赠的
合规性和真实性。

此外,企业可以委托中介机构或会计师事务所来进行税
前捐赠扣除的申报与核算,以确保税法的合规性和准确性。

总之,企业所得税税前捐赠扣除是一项鼓励企业参与公益事业的措施,企业在享受扣除的同时也需要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并做好相应的审核与检
查工作,以确保捐赠的合规性和真实性。

捐赠支出税前扣除标准

捐赠支出税前扣除标准

捐赠支出税前扣除标准捐赠是一种社会公益行为,对于社会福利事业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为了鼓励个人和企业进行捐赠,国家对捐赠支出给予了一定的税前扣除政策。

捐赠支出税前扣除标准是指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可以在全年应纳税所得额计算前扣除的捐赠支出的金额标准。

那么,捐赠支出税前扣除标准具体是如何规定的呢?首先,对于个人捐赠支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第六条的规定,个人捐赠给公益性事业单位的支出,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可以在全年应纳税所得额计算前扣除。

具体扣除标准为个人全年应纳税所得额的10%。

需要注意的是,个人捐赠支出的扣除标准应当在个人所得税年度汇算清缴时进行扣除。

其次,对于企业捐赠支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第七条的规定,企业捐赠给慈善事业单位的支出,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可以在全年应纳税所得额计算前扣除。

具体扣除标准为企业全年应纳税所得额的12%。

同样需要注意的是,企业捐赠支出的扣除标准应当在企业所得税年度汇算清缴时进行扣除。

此外,对于捐赠支出的具体范围和方式也有一定的规定。

个人和企业所捐赠的对象必须是经国务院民政部门登记注册的公益性事业单位或者慈善事业单位,捐赠的款物必须用于公益事业目的,且应当有相关的捐赠证明和捐赠协议等证明文件。

只有符合这些条件的捐赠支出才可以享受税前扣除的政策。

在实际操作中,个人和企业在进行捐赠支出时,应当注意保存好相关的捐赠证明和捐赠协议等证明文件,以便在申报纳税时进行相应的税前扣除。

同时,也要注意捐赠支出的具体数额,不要超出规定的扣除标准,以免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总的来说,捐赠支出税前扣除标准是一项鼓励公益捐赠的税收政策,对于个人和企业来说都具有一定的优惠性质。

在实际操作中,个人和企业应当严格遵守相关的规定,合理合法地享受税前扣除的政策,同时也要注意捐赠支出的真实性和合规性。

希望通过这项政策的实施,能够更好地激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共同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

企业公益性捐赠扣除标准

企业公益性捐赠扣除标准

企业公益性捐赠扣除标准企业公益性捐赠是指企业为社会公益事业无偿捐赠资金、物品或者提供服务的行为。

在我国,企业公益性捐赠可以享受税收优惠政策,即可以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一定比例的捐赠额。

那么,企业公益性捐赠的扣除标准是如何规定的呢?首先,根据《企业所得税法》的相关规定,企业对符合条件的公益性捐赠可以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具体来说,符合条件的公益性捐赠指的是企业向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公益性组织捐赠资金、物品或者提供服务的行为。

这些公益性组织包括慈善组织、教育组织、科技文化组织等。

企业进行公益性捐赠时,必须向受赠单位出具捐赠证明,并在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时提交相关证明材料。

其次,企业公益性捐赠的扣除标准是根据捐赠额的不同而有所区别的。

一般来说,企业公益性捐赠的扣除标准有两种,一是按照企业实际利润的百分比确定扣除额度;二是按照法定盈余分配比例确定扣除额度。

具体来说,企业可以选择按照其上一年度的实际利润的百分比确定扣除额度,但扣除额度不得超过企业当年实际捐赠额的30%。

另外,企业也可以选择按照法定盈余分配比例确定扣除额度,但扣除额度不得超过企业当年实际捐赠额的12%。

最后,需要注意的是,企业公益性捐赠的扣除标准在享受税收优惠政策时还需满足一定的条件。

具体来说,企业在进行公益性捐赠时,必须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捐赠行为必须合法合规,捐赠资金、物品或者提供服务的用途必须符合公益性质,且必须经受赠单位确认并出具捐赠证明。

此外,企业还需要在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时提交相关的捐赠证明和申报材料,以便享受税收优惠政策。

总的来说,企业公益性捐赠扣除标准是对企业进行公益性捐赠的税收优惠政策的具体规定。

企业在进行公益性捐赠时,应当了解相关的扣除标准,并严格按照规定的程序和条件进行捐赠,以便享受税收优惠政策。

同时,企业还应当加强内部管理,规范捐赠行为,确保捐赠资金、物品或者提供服务的用途符合公益性质,为社会公益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企业捐赠支出税前扣除标准

企业捐赠支出税前扣除标准

企业捐赠支出税前扣除标准企业在进行公益捐赠时,通常可以享受税前扣除的政策,这对于鼓励企业参与公益事业,推动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那么,企业捐赠支出的税前扣除标准是如何规定的呢?首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第三十一条的规定,企业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可以在利润总额中扣除符合条件的公益捐赠支出。

符合条件的公益捐赠支出是指企业为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公益事业捐赠的支出。

这些捐赠支出必须是用于公益事业、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的,且捐赠金额不超过企业上一纳税年度利润总额百分之十。

其次,对于企业捐赠支出的具体扣除标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七十五条的规定,企业捐赠支出的税前扣除标准为捐赠金额不超过企业上一纳税年度利润总额百分之十。

这意味着企业在进行公益捐赠时,可以将捐赠金额在计算企业所得税时予以扣除,从而减少应纳税所得额,降低企业的税负。

另外,对于企业在进行公益捐赠时所需提交的相关资料,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七十六条的规定,企业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应当向税务机关提交公益捐赠支出的相关证明文件,包括公益捐赠的受助单位出具的证明文件、捐赠款项的支付凭证等。

这些证明文件是企业享受税前扣除政策的重要依据,企业应当合法合规地保存和提交相关资料。

最后,需要注意的是,企业在享受税前扣除政策时,应当严格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财务会计制度的规定,确保公益捐赠支出的合法性和真实性。

同时,企业应当加强内部管理,健全财务制度,规范捐赠流程,确保捐赠资金的合理性和有效性,防止出现滥用税前扣除政策的情况。

综上所述,企业捐赠支出的税前扣除标准是企业上一纳税年度利润总额百分之十,企业在进行公益捐赠时应当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财务会计制度的规定,确保捐赠支出的合法性和真实性,同时加强内部管理,规范捐赠流程,确保捐赠资金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这样不仅可以使企业享受税前扣除政策,减少税负,还可以促进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实现企业的社会责任和价值。

解析公益、救济性捐赠税前支出标准

解析公益、救济性捐赠税前支出标准

解析公益、救济性捐赠税前支出标准解析公益、救济性捐赠税前支出标准现行企业所得税规定允许扣除的公益、救济性的捐赠,是指纳税人通过中国境内非营利的社会团体、国家机关向教育、民政等公益事业和遭受自然灾害的地区、贫困地区的捐赠。

纳税人直接向受赠人的各项捐赠,不允许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的基本规定:“纳税人用于公益、救济性的捐赠,在年度应纳税所得额3%以内的部分,准予扣除”,但是国家为了鼓励纳税人对一些特殊事业、特殊地区的公益、救济性的捐赠行为,在《条例》颁布后,又有针对性地调整了部分公益、救济性捐赠支出标准。

在本文笔者就国家特殊规定的公益、救济性捐赠支出标准及计算方法进行了整理。

公益、救济性捐赠支出标准分类如下:一、允许1.5%比例扣除由于金融、保险企业的特殊性,《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金融、保险企业有关所得税问题的通知》(财税字[1994]027号)规定:金融、保险企业用于公益、救济性的捐赠支出,在不超过企业当年应纳税所得额1.5%的标准以内可以据实扣除。

二、允许10%比例扣除《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宣传文化增值税和营业税优惠政策的通知》(财税[2006]153号)规定:自2006年1月1日起至2010年12月31日,对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等社会力量通过国家批准成立的非营利性的公益组织或国家机关对宣传文化事业的公益性捐赠,经税务机关审核后,纳税人缴纳企业所得税时,在其年度应纳税所得额10%以内的部分,可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予以扣除上述宣传文化事业的公益性捐赠,其范围为:1.对国家重点交响乐团、芭蕾舞团、歌剧团、京剧团和其他民族艺术表演团体的捐赠。

2.对公益性的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美术馆、革命历史纪念馆的捐赠。

3.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捐赠。

4.对文化行政管理部门所属的非生产经营性的文化馆或群众艺术馆接受的社会公益性活动、项目和文化设施等方面的捐赠。

企业所得税捐赠支出扣除标准

企业所得税捐赠支出扣除标准

企业所得税捐赠支出扣除标准第一,符合资格的捐赠受赠人范围。

按照国家税收政策规定,企业所得税捐赠支出扣除标准对受赠人范围进行了明确,主要包括中央政府及其所属机关、地方政府及其所属机关、全民所有制企业、集体所有制企业、公益性社会团体、基金会、宗教组织等。

企业捐赠给上述受赠人的支出,可以从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

第二,符合条件的捐赠项目。

企业所得税法规定,企业所得税捐赠支出扣除标准对捐赠项目的规定要求必须符合国家相关政策以及法律法规的规定,且具有公益性、非营利性质。

具体来说,符合条件的捐赠项目包括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环保、灾难救助、扶贫济困等公益性项目。

企业捐赠给上述合格的项目所产生的支出,可以从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

第三,捐赠额度的限制。

企业所得税捐赠支出扣除标准对企业捐赠额度有明确的限制。

根据企业所得税法规定,企业向符合条件的受赠人捐赠的金额在当年度不超过企业利润总额百分之五十的部分,可以从企业所得税中扣除。

第四,捐赠额度的计算方法。

企业所得税捐赠支出扣除标准还规定了捐赠额度的计算方法。

企业的捐赠额度应当按照捐赠与企业所得税税前利润总额乘积的租金与财政部规定的最低销售价格的百分比进行计算。

也就是说,企业的捐赠额度由企业捐赠金额与企业所得税税前利润总额的租金进行计算。

第五,捐赠证明的要求。

企业所得税捐赠支出扣除标准规定,企业在享受企业所得税捐赠支出扣除时,必须取得相应的捐赠证明文件。

企业捐赠证明文件包括捐赠受赠人出具的感谢函或收据、发票等,并对捐赠的金额、时间、方式等进行明确记录。

企业所得税税务机关在审核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的时候,将会要求企业提供捐赠证明文件。

企业必须按照要求取得相应的捐赠证明文件,否则将无法享受企业所得税捐赠支出扣除。

总体而言,企业所得税捐赠支出扣除标准对企业所得税捐赠支出进行了明确规定,以保障企业合法享受企业所得税捐赠支出扣除,并且通过规定捐赠受赠人范围、捐赠项目、捐赠额度以及捐赠证明文件的要求等措施,保证捐赠支出的公正、合法性,推动企业积极参与公益事业的发展。

公益性捐赠扣除限额计算方法

公益性捐赠扣除限额计算方法

公益性捐赠目录编辑本段概念现行《企业所得税法》第九条规定:“企业发生的公益性捐赠支出,在年度利润总额12%以内的部分,准予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年度利润总额,是指企业依照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规定计算的大于零的数额。

所得款将捐给贫困人民。

[1]在《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五十一条明确定义:《企业所得税法》第九条所称公益性捐赠,是指企业通过公益性社会团体或者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部门,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规定的公益事业的捐赠。

公益性捐赠扣除限额计算方法(2011-04-08 20:42:55)转载标签:捐赠健康国家为了支持企业对公益救济性事业的捐赠,允许纳税企业在年度应纳税所得额中,对有的捐赠规定了一定比例的税前扣除,有的捐赠规定可以全额税前扣除。

2004年12月14日《中国税务报》第七版刊登的《捐赠业务税前扣除要点》一文,对此作了详尽的说明。

作为纳税企业来说,不仅要掌握哪些捐赠可以税前扣除,扣除比例是多少,更重要的是要掌握扣除限额的计算方法。

对于公益救济性捐赠的扣除计算问题,《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所得税几个具体问题的通知》(国税发[1994]229号)中规定,企业的公益性、救济性捐赠可以在应纳税所得额3%以内的部分予以扣除。

具体计算程序明确如下:(一)调整所得额,即将企业已在营业外支出中列支的捐赠额剔除,计入企业的所得额;(二)将调整后的所得额乘以3%,计算出法定公益性、救济性捐赠扣除额;(三)将调整后的所得额减去法定的公益性、救济性捐赠扣除额,其差额为应纳税所得额。

如《捐赠业务税前扣除要点》举例:某企业年销售收入总额为6000万元,销售成本5600万元,销售费用50万元,缴纳增值税30万元,缴纳消费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合计47万元,财务费用40万元,管理费用100万元,营业外支出列支通过救灾委员会向灾区捐赠20万元,直接向农村学校的捐资10万元。

计算捐赠额和所得税。

(一)调整所得额:6000-5600-50-47-40-100+20+10=193(万元);(二)捐赠额扣除限额:193×3%=5.79(万元);(三)应纳税所得额:193-5.79=187.2(万元)。

捐赠支出的所得税税前扣除标准

捐赠支出的所得税税前扣除标准

捐赠支出的所得税税前扣除标准捐赠支出是指个人或企业在慈善、教育、文化、科技、卫生、环保等公益事业中所做出的捐赠行为。

为鼓励和支持捐赠,许多国家都设立了相关的税前扣除标准,以减轻捐赠者的负担并推动公益事业的发展。

在以下内容中,我们将介绍一些国家关于捐赠支出所得税税前扣除标准的相关参考内容。

(一)美国美国是一个重视公益事业的国家,为鼓励人们进行捐赠,设立了相关的税前扣除标准。

根据美国联邦法律,个人在申报所得税时可以将其每年捐赠的金额以税前扣除的形式计算。

具体的标准如下:1. 个人捐赠:个人向合格的慈善机构捐赠的金额可以在申报所得税时以税前扣除的形式计算。

根据美国国税局的规定,合格的捐赠机构包括宗教组织、慈善机构、教育机构、医疗机构等。

个人捐赠的税前扣除标准是个人的可调整总收入(Adjusted Gross Income,AGI)的60%。

2. 企业捐赠:企业向合格的慈善机构捐赠的金额可以在纳税申报时以税前扣除的形式计算。

企业捐赠的税前扣除标准是企业的可调整总收入(Adjusted Gross Income,AGI)的10%。

(二)加拿大加拿大也设立了相关的税前扣除标准来支持捐赠事业。

根据加拿大联邦税法,个人和企业都可以根据捐赠总额来申请相应的税前扣除。

具体的标准如下:1. 个人捐赠:个人向合格的慈善机构捐赠的金额可以在申报所得税时以税前扣除的形式计算。

根据加拿大税务局的规定,合格的捐赠机构包括慈善机构、宗教组织、政治组织等。

个人捐赠的税前扣除标准是个人可调整总收入(Net Income)的75%。

2. 企业捐赠:企业向合格的慈善机构捐赠的金额可以在纳税申报时以税前扣除的形式计算。

企业捐赠的税前扣除标准是企业可调整总收入(Net Income)的75%。

(三)澳大利亚澳大利亚也对捐赠支出设立了税前扣除标准。

根据澳大利亚税务局的规定,个人和企业的捐赠行为都可以享受税前扣除的优惠。

具体的标准如下:1. 个人捐赠:个人向合格的慈善机构捐赠的金额可以在申报所得税时以税前扣除的形式计算。

公益性捐赠支出税前扣除标准

公益性捐赠支出税前扣除标准

公益性捐赠支出税前扣除标准公益性捐赠是指个人或者企业为了公益事业无偿提供资金、物品或者劳务的行为。

为了鼓励更多的人参与公益事业,我国税法规定了公益性捐赠支出可以享受税前扣除的政策。

那么,公益性捐赠支出的税前扣除标准是怎样的呢?首先,对于个人捐赠者,公益性捐赠支出可以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予以扣除。

根据《个人所得税法》第六条的规定,个人捐赠者可以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将其依法捐赠的财产或者现金,按照其全额扣除。

但是,扣除的数额不得超过其全年应纳税所得额的百分之三十。

这意味着,个人捐赠者可以将其捐赠的财产或现金在计算个人所得税时进行扣除,但是扣除的数额有一定的限制。

其次,对于企业捐赠者,公益性捐赠支出也可以在计算企业所得税时予以扣除。

根据《企业所得税法》第八条的规定,企业捐赠者可以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将其依法捐赠的财产或者现金,按照其全额扣除。

同样地,扣除的数额不得超过其全年应纳税所得额的百分之十。

这意味着,企业捐赠者也可以将其捐赠的财产或现金在计算企业所得税时进行扣除,但是同样也有一定的限制。

另外,无论是个人捐赠者还是企业捐赠者,在享受公益性捐赠支出税前扣除的政策时,都需要符合一定的条件。

首先,捐赠的对象必须是符合国家规定的公益性财产。

其次,捐赠者需要持有相关的捐赠证明文件,以便在纳税时进行申报。

最后,捐赠者需要在纳税申报时按照相关规定进行申报,才能享受税前扣除的政策。

总的来说,公益性捐赠支出税前扣除标准是个人捐赠者可以在计算个人所得税时将捐赠的财产或现金按照全额扣除,但是扣除的数额不得超过其全年应纳税所得额的百分之三十;企业捐赠者可以在计算企业所得税时将捐赠的财产或现金按照全额扣除,但是扣除的数额不得超过其全年应纳税所得额的百分之十。

在享受税前扣除的政策时,捐赠者需要符合相关的条件,并在纳税申报时按照规定进行申报。

希望通过这些政策的制定,能够更好地鼓励更多的人参与公益事业,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企业所得税捐赠扣除标准

企业所得税捐赠扣除标准

企业所得税捐赠扣除标准企业所得税法规定,企业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可以在符合一定条件的捐赠支出中扣除一定比例。

这一政策的出台,旨在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公益事业,促进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

而企业所得税捐赠扣除标准则是企业在进行捐赠时需要了解和遵守的一项重要规定。

首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的规定,企业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可以将其取得的符合规定的捐赠支出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予以扣除。

具体来说,捐赠支出应当符合以下条件,一是用于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等公益事业;二是用于扶贫济困、环境保护、助残助老等社会公益事业;三是用于其他公益事业。

对于符合条件的捐赠支出,企业可以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其次,企业所得税捐赠扣除标准的具体规定是,企业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可以将其取得的捐赠支出按照以下比例予以扣除,对于用于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等公益事业的捐赠支出,可以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全额;对于用于扶贫济困、环境保护、助残助老等社会公益事业的捐赠支出,可以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全额;对于用于其他公益事业的捐赠支出,可以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全额。

需要注意的是,企业所得税法规定,企业取得的捐赠支出应当有相应的捐赠证明,并且应当在企业所得税申报时一并提供。

最后,企业在进行捐赠时,需要注意遵守相关法规和规定,确保捐赠支出符合规定,并且能够取得相应的捐赠证明。

只有在符合条件的捐赠支出和相应的捐赠证明的基础上,企业才能够享受企业所得税捐赠扣除的政策。

同时,企业在进行捐赠时,还需要合理规划捐赠支出的用途,确保捐赠的资金能够真正用于公益事业,起到最大的社会效益。

总之,企业所得税捐赠扣除标准是企业在进行捐赠时需要了解和遵守的一项重要规定。

企业需要根据相关法规和规定,合理规划捐赠支出,确保捐赠支出符合规定,并且能够取得相应的捐赠证明。

只有在符合条件的捐赠支出和相应的捐赠证明的基础上,企业才能够享受企业所得税捐赠扣除的政策。

财税2018 15 公益性捐赠支出企业所得税前扣除的税法规定

财税2018 15 公益性捐赠支出企业所得税前扣除的税法规定

财政部税务总局关于公益性捐赠支出企业所得税税前结转扣除
有关政策的通知
财税〔2018〕15号
全文有效成文日期:2018-02-11 根据《企业所得税法》和《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的有关规定,现就公益性捐赠支出企业所得税税前结转扣除有关政策通知如下:
一、企业通过公益性社会组织或者县级(含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组成部门和直属机构,用于慈善活动、公益事业的捐赠支出,在年度利润总额12%以内的部分,准予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超过年度利润总额12%的部分,准予结转以后三年内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本条所称公益性社会组织,应当依法取得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资格。

本条所称年度利润总额,是指企业依照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规定计算的大于零的数额。

二、企业当年发生及以前年度结转的公益性捐赠支出,准予在当年税前扣除的部分,不能超过企业当年年度利润总额的12%。

三、企业发生的公益性捐赠支出未在当年税前扣除的部分,准予向以后年度结转扣除,但结转年限自捐赠发生年度的次年起计算最长不得超过三年。

四、企业在对公益性捐赠支出计算扣除时,应先扣除以前年度结转的捐赠支出,再扣除当年发生的捐赠支出。

五、本通知自2017年1月1日起执行。

2016年9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发生的公益性捐赠支出未在2016年税前扣除的部分,可按本通知执行。

企业对外捐赠企业所得税扣除政策实务解读

企业对外捐赠企业所得税扣除政策实务解读

企业对外捐赠企业所得税扣除政策实务解读企业对外捐赠是指企业主动向社会公益事业、慈善组织或者教育、科技、文化等行业捐赠财产或者提供公益服务的行为。

对外捐赠不仅可以提升企业形象,增强社会责任感,还能为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对外捐赠还可以享受一定的税收政策优惠,其中最主要的就是企业所得税的扣除。

一、企业对外捐赠的基本要求企业对外捐赠需要符合一定的要求,才能够享受企业所得税的扣除政策。

具体要求如下:1.必须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对外捐赠条件和程序,且应当公开透明。

2.捐赠应当用于社会公益事业、慈善事业或者教育、科技、文化等行业。

3.捐赠的财产应当计入企业的成本费用。

4.捐赠的公益性质应当符合相关税收法律的规定。

5.企业应提供相关捐赠材料和证明,包括捐赠协议、社会组织登记证书、捐赠机构公示信息等。

6.企业应当依法缴纳企业所得税,且在符合法律规定的基础上享受相应的税收政策优惠。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对于符合条件的企业对外捐赠,可以享受相应的企业所得税扣除政策。

具体政策如下:1. 捐赠额度企业对外捐赠额度的扣除范围为企业捐赠额度的规定上限。

具体规定如下:(1)捐赠额度的税前扣除限额为企业应纳税所得额的10%。

这意味着企业对外捐赠金额在计算企业所得税时可以先在企业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10%的限额,然后再按照企业所得税法的规定计算企业所得税。

(2)企业实际上可以按照实际捐赠额度享受扣除。

如果企业实际捐赠的金额高于上述的10%限额,可以按照实际捐赠的金额计算企业所得税扣除。

2. 捐赠对象企业对外捐赠的扣除政策适用范围包括社会公益事业、慈善事业或者教育、科技、文化等行业。

具体包括老年人福利机构、贫困学生资助项目、自然灾害救济等公益性项目,以及学校、科研院所、文化艺术机构等。

1. 企业应在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下,通过内部决策程序或者股东会议等形式制定捐赠计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企业所得税税前捐赠扣除的计算及检查方法在对日常的企业所得税年终申报和检查中,对捐赠扣除的调整和审查是广大财务人员和税务稽查人员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项目。

为此,笔者就捐赠扣除的有关所得税具体规定、计算及检查和大家作一点粗浅探讨,不当之处,敬请赐教。

一、企业所得税税前捐赠扣除有关政策回顾为了全面熟悉企业所得税税前捐赠扣除有关政策规定,笔者现将2001年1月以前的有关文件整理如下:1.一般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条例》第六条及其《实施细则》第十二条的规定:纳税人(金融保险除外)用于公益、救济性捐赠,在年应纳税所得额3%以内的部分,准于扣除。

金融、保险业用于公益、救济性捐赠的支出在不超过企业当年应纳税所得额1.5%的标准以内可以据实扣除,超过部分不予扣除。

纳税人直接向受赠人的捐赠,不允许扣除。

2.具体单行规定:(1)财税字[2000]21号文件规定,对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等社会力量,通过非营利性的社会团体和国家机关对公益性的青少年活动场所(其中包括新建) 的捐赠,在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时准予全额扣除。

(2)财税字[2000]30号文件规定,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社会力量,通过非营利性的社会团体和国家机关(包括中国红十字会)向红十字事业的捐赠,在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时准予全额扣除。

值得注意的是此两项扣除不受公益、救济性捐赠的比例的限制。

而且在计算公益、救济性捐赠的扣除比例的限额时,也不再计入公益、救济性捐赠的实际发生数中。

(3)国税函[2000]310号文件规定,企业向中国志愿者协会的捐赠,可按税收法规规定的比例在所得税前扣除。

(4)国税函[2000]628号文件规定,纳税人向中国绿化基金会的捐赠,可按税收法规定的比例在所得税前扣除。

(5)国税函[2001]6号文件规定,纳税人向中国之友研究基金会的捐赠,可按税收法规定的比例在所得税前扣除。

(6)财税字(1997)7号文件中通知,为了支持文化、艺术等事业的发展,在2000年底以前,纳税人通过文化行政管理部门或批准成立的非营利性的公益性组织对下列文化事业的捐赠,纳入公益、救济性捐赠范围,在年度应纳税所得额3%以内的部分,经主管税务机关审核后,可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予以扣除,具体包括:对国家重点交响乐团、芭苗舞团、歌剧团和京剧团及其他民族艺术表演团体的捐赠:对公益性的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美术馆、革命历史纪念馆的捐赠: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捐赠。

(7)国家税务总局财税字[1999]273号《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有关税收问题的通知第三条第一款规定,对社会力量,包括企业单位(不含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在缴纳企类所得税时,对非关联的科研机构和高等学校研究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所发生的研究开发经费的资助支出,经主管税务机关审核确定,可以全额在当年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

当年度应纳税所得额不足抵扣的,不得结转以后扣度抵扣。

具体规定如下:①非关联的科研机构和高等学校是指:不是资助企业所属或投资的,并且科研成果不是唯一提供给资助企业的科研机构和高等学校。

企业向所属的科研机构和高等学校提供的研究开发经费资助支出,不实行抵扣应纳税所得额的办法。

②社会力量资助研究开发经费的支出,是指纳税人通过中国境内非营利的社会团体、国家机关向科研机构和高等学校研究开发经费的资助。

纳税人直接向科研机构和高等学校的资助支出不允许在税前扣除。

二、公益、救济性捐赠扣除的计算。

为了准确计算准予扣除的公益、救济性捐赠,根据上述政策和国税发(1994)229号和国税法[1998]190文件规定,其计算程序如下:1.查看企业是否存在税法规定在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时准予全额扣除的公益、救济性捐赠:2.计算公益、救济性捐赠扣除限额。

将纳税调整前的所得额(主表第42行)乘以3%(或1.5%),计算出法定公益、救济性捐赠扣除额。

公式为:公益、救济性捐赠扣除限额=调整前所得额×3%(或1.5%)3.将实际发生的公益、救济性捐赠扣除按税法规定的准许全额扣除的公益、救济性捐赠后的余额同扣除限额进行比较,取较小者为扣除额。

例:某金融企业2000年度实现营业收入1500万元(金融机构往来收入200万元),营业成本500万元;期间费用合计500万元,其中在"管理费"中,实际列支的与生产经营有关的业务招待费8.5万元,"营业外支出"科目中通过中国红十字会向红十字事业捐赠6万元,因违反财经纪律,被人民银行处以5万元罚款处罚,贿赂支出2万元,通过当地人民政府向某小学捐赠2万元。

问该企业2000年应交企业所得税多少元?分析:通过中国红十字会向红十字事业捐赠6万元准予全额扣除。

因违反财经纪律,被人民银行处以5万元罚款处罚,贿赂支出2万元不得扣除,应调增应纳税所得额7万元(即5+2=7)。

企业通过当地人民政府向某小学捐赠2万元可按税收法规规定的比例在所得税前扣除。

(1)计算业务招待费准予扣除金额。

准予扣除金额=(1500-200)×5‰=6.5(万元)故超标准列支业务招待费为8.5-6.5=2(万元),应调增应纳税所得额2万元;(2)调整前的应纳税所得额=1500-500-500=500(万元)(3)计算公益、救济性捐赠扣除限额。

公益、救济性捐赠扣除限额=(1500-500-500)×1.5%=7.5(万元)(4)确定公益、救济性捐赠准予扣除额。

企业实际发生的公益、救济性捐赠为8万元;而受比例限制的公益、救济性捐赠的实际发生额为2万元,因为企业受比例限制实际发生额2万元小于扣除标准7.5万元,故企业受比例限制的公益、救济性捐赠的扣除额为2万元准予扣除。

(5)企业应纳所得税=(500+9)×33%=167.97(万元)。

注意:一些企业会出现以下错误计算:这种计算的错误在于没有充分理解财税字[2000]30号文件的规定,在确定公益、救济性捐赠的扣除额时,会将受比例限制的公益、救济性捐赠的实际发生额认为是捐赠支出总额8万元,得出公益、救济性捐赠的扣除额是7.5万元,故:企业应纳所得税=[500+9+(8-7.5)]×33%=168.14(万元)。

二、如何对捐赠扣除项目进行审查。

在对企业所得税检查过程中,笔者认为对捐赠扣除的检查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从企业所得税申报表中《公益、救济性捐赠明细表》(附表八)着手,逐项进行核对,审查捐赠对象、金额,列支单据,看是否通过非营利性社会团体捐赠还是直接进行的捐赠。

2.也可以审查"营业外支出"科目,判断是否存在非公益、救济性捐赠支出,企业在进行纳税申报时是否进行调整。

3.正确区分公益、救济性捐赠和非公益、救济性捐赠,是否将资助性捐赠、非公益、救济性捐赠实际发生额并入公益、救济性捐赠实际上发生额中。

4.正确计算和调增公益、救济性捐赠的扣除部分。

在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在进行所得税稽查中,凡涉及到公益、救济性捐赠的调整的情况,笔者认为可分两种情况进行计算确定公益、救济性捐赠扣除标准。

第一种情况,若通过企业所得税申报表得知,企业在纳税调整项目中未含有捐赠支出(也可参阅附表八)的调整情况,则在检查时可用下面公式确定公益、救济性捐赠扣除的基数。

(1)公益、救济性捐赠扣除的基数=企业申报表中自行申报的纳税调整前所得额。

(2)公益、救济性捐赠扣除限额=公益、救济性捐赠扣除的基数×3%(或1.5%):(3)若经检查核实的实际发生的受比例限制的公益、救济性捐赠支出大于公益、救济性捐赠扣除限额的,则:应调整的公益、救济性捐赠扣除部分=(经检查核实的实际发生的公益、救济性捐赠支出-按税法规定的准许全额扣除公益、救济性捐赠支出)-公益、救济性捐赠扣除限额:若经检查核实的实际发生的受比例限制的公益、救济性捐赠支出小于公益、救济性捐赠扣除限额的,则不作调整处理。

例:税务机关对某非金融企业2000年度所得税稽查中得知,该企类实际发生的公益、救济性捐赠为15000元,企业申报的纳税调整前所得额为250000元,其中调整项目中未发现公益、救济性捐赠扣除超标准的情况,则企业应调增公益、救济性捐赠纳税额为7500元(即15000-250000×3%=7500)第二种情况:若通过企业所得税年度申报表得知,企业在纳税调整项目中含有捐赠支出(也可参阅附表八)的调增情况,此时其计算公式为:(1)公益、救济性捐赠扣除的限额=(企业申报表中自行申报的纳税调整前所得额×3%(或1.5%);(2)若经检查核实的实际发生的受比例限制的公益、救济性捐赠支出大于公益、救济性捐赠扣除限额的,则:应补调的公益、救济性捐赠扣除部分=[经检查核实的实际发生的公益、救济性捐赠支出-按税法规定的准许金额扣除公益、救济性捐赠支出)-公益、救济性捐赠扣除限额]-企业申报时已调增的公益、救济性捐赠的应纳税所得额部分;计算结果若为正值时,则表明应调增应纳税所得额,为负值,则表明应调减应纳税所得额。

例:某稽查部门2001年4月对某金融企业2000年度实现会汁利润500万元,已经申报缴纳企业所得税165万元,经检查发现:(1)在"管理费用"中,实际列支的与生产经营有关的业务招待费8.5万元,经核实企业2000年度实现营业收入1500万元(金融机构往来收入200万元);(2)"营业外支出"科目中通过中国红十字会向红十字事业捐赠6 万元,因违反财经纪律,被人民银行处以7万元罚款处罚,通过当地人民政府向某小学捐赠2万元。

问:企业应补交企业所得税多少元?分析:通过检查得知,该企业在2000年申报时未进行应纳税所得额的调整,而是按会计利润1500万元作为申报的应纳税所得额,直接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

1.审核业务招待费是否超税法规定的标准。

业务招待费准予扣除金额=(1500-200)×5‰=6.5(万元)因为企业实际发生额为8.5万元,故业务招待费超标准列支2万元(即8.5-6.5 =2),应调增应纳税所得额2万元;2.因违反财经纪律,被人民银行处以7万元罚款处罚,不得扣除,应调应纳税所得额7万元;3.通过中国红十字会向中国红十字事业捐赠6万元属公益、救济性捐赠准予在税前全额扣除,不作调整。

通过当地人民政府向某小学捐赠2万元可按税收法规规定的比例在所得税前扣除。

4.公益、救济性捐赠扣除限额=500×5%=7.5(万元)虽然企业实际发生的公益、救济性捐赠为8万元,而受比例限制的公益、救济性捐赠的实际发生额仅为2万元,故未超过扣除标准,不作调整处理。

5.应补交所得税=(2+7)×33%=2.97万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