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美学角度看艺术劳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美学角度看艺术劳动
一、人的审美能动性的产生
关于审美和艺术价值的产生问题,这是一个在外界因素影响下的心理的一般进化问题,这一人的心理发展是人对外界“冲击”做出反映的结果,是人对现实、改造现实并使之服从于自己意志的能力积极发展的结果。马克思关于人的心理和美感发展的思想是从人的发展取决于作用与人的外界因素的前提出发的。
人们制造劳动工具是卓有成效的自觉的建造现实的条件,同时也是人的审美能动性的起源。这就要求为某种功能目的而加工制作自然界的材料。这样,在加工制作劳动工具的过程中,人的本质和需要就被对象化了。劳动工具也就获得为满足人的发展需要所必要的形式。人把这种和目的性理解为发展自己可能具有的手段和结果,这是审美感受的直接源泉,也是迄今人从其发展自己的观点对某一事物的审美认识。因此,人对劳动工具的造型、装潢和形成过程本身都予以自己的审美感受,而不只是从枯燥乏味的功利主义方面来认识它。在劳动工具的制作过程中,人不仅看到眼前的对象,而且也要在对象中体验到自身和实现自己的能力,同时也要发现实现自己的愿望和发展自己的手段。这样一来,在劳动工具的制作中,人把握现实的可能性,实际上就是审美感受的基础。劳动本身就是把握现实的一个阶段,因而也是人的审美感受的源泉。
二、朱光潜对美学对象艺术的论述
在我国,美学对象问题是50年代之后才提出来的。朱光潜在他1960年写的一篇文章《美学研究什么?怎样研究美学?》一书中,介绍了苏联美学界的各种观点,接着引用并分析了马克思《紧急学手稿》中所说的用艺术方式掌握世界的一段话,然后结论说:美学作为科学,研究的是用艺术方式掌握世界这种过程的规律,它的中心问题是艺术。
50年代是朱光潜看待文艺,他根据马克思主义观点,艺术是一种社会现象,就本质来说,它是以艺术形象反映现实的一种特殊的艺术形态,一方面与经济基础,一方面与其他形式的上层建筑,如哲学、伦理、政治观点等,都是密切相关的;从作用说,艺术家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艺术对教育人民与进行革命斗争都是有力的武器,他不但要反映现实,而且要改造现实。他还认为,艺术虽不就是美,但是美的集中表现,美与艺术一样具有意识形态的性质,美是意识形态性的;艺术之所以成其为艺术必须具有美的特性,这个过程就是美感经验过程,这是既有被动感的方面,又有主动创造方面的主客观统一的复杂过程。总而言之,朱光潜认为艺术与美是对现实生活的能动反映。
朱光潜从反映论与意识形态论角度看待文艺的同时也解释了艺术与生产劳动的关系。他认为把文艺看做一种生产劳动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文艺的一个重要原则。
在朱光潜于八十年代明确的将自己的观点奠定在时间观点的基础之后,艺术与劳动的关系在他的理解上具有了一层新的含义。他确信马克思的《经济学手稿》中肯定了对世界的艺术掌握方式与实践精
神掌握方式之间的联系,并认为这是马克思的美学观点的中心思想。他说,马克思说明了艺术与生产劳动本质上是一致的,它的基本原则只有一种,那就是认识到对象是自己的作品,体现了人作为社会人的本质,见出了人的本质力量,因而感到喜悦和快慰。因此,不仅可以说艺术是对世界的实践的掌握,也可以说生产劳动是对世界的艺术掌握,因为在劳动生产中人对世界建立了实践的关系,同时也建立了对世界的审美关系。
艺术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又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美学把它看成是一种社会现象。艺术无疑是特定的心理过程的产物,是一种精神生产,而心里或精神是由一定社会生活所范围或制约的,如果没有社会,心里或精神即使有,也是一片空白。不仅形象思维所依据的素材和方式来自于社会,就连形象思维本身也是社会的产物。一般动物可以从两个或几个形象的交相出现中了解他们之间的外在联系,但只有人,社会的人,才能从形象的分离组合与前后更替中洞察事物的内在本质。人的直觉、灵感、幻觉、隐意识、移情作用等等无不在人的固有本能基础上打上社会的烙印。艺术无论是起源与劳动,还是起源与游戏,或是起源于巫术,都是作为人与人之间交际的手段而介入人生的,因此,艺术是心理的,也必然是社会的,艺术直接的决定于创造者的心灵,间接地决定于创造者所生存的社会。艺术作为一种精神产品是艺术家个人与社会共同的产物。艺术不仅仅属于社会,而且与哲学、宗教、伦理、法律等等一样成为体现着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阶级的意志与趣味的色会意识形态,承担着服务于上层建筑与经济
基础的任务。艺术不无理由的被称之为时代的旗帜与炸弹。艺术的演进与发展因此与社会的演进和发展总是连在一起的。这一情况决定了美学又不能无视艺术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研究。
但是,艺术与其它社会意义是形态有一个重要的区别,就是它直接的起源于社会实践。依照马克思的说法,人的生产劳动与动物的劳动的区别,就在于人是自由自觉的,人所凭借的不仅是直接的物质需要,甚至能超过这种需要而按照任何物种的尺度与人的内在的尺度,即按照每的规律去造型。原始人类的歌唱、舞蹈、诗与戏剧都是与生产劳动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由于这个原因,艺术从来不是少数人的事业,而属于全体人类,是人类共同的生命或生存形式。人们可以没有哲学,没有宗教,但是不可以也不可能没有艺术。
马克思、恩格斯揭开了人类劳动的秘密,同时也揭开了艺术的秘密。他们证明:按照美的规律造型是人类劳动的一个本质特征,艺术是生产劳动的伴生物,是人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它的生成与发展与人自身的发展是同一过程。这样,艺术事实上成了连接人的生产实践与人的精神生活,人的个体与人类社会的一条异常广大的生命链,而黑格尔意义上的艺术,也就是纯粹的意识形态化了的艺术不过是这个生命链中的一个环节。
三、美学与艺术也是一种生产力
人们对“生产力”的认识,是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而不断深入的。在以农、林、牧、渔为代表的第一产业占主导地位
的前工业时代,人的体力和经验是最为重要的生产力要素;在以机器制造业为代表的第二产业占主导地位的工业时代,科学和技术跃居于生产力要素的首位;而在以服务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占主导地位的后工业时代,美学和艺术作为生产力的要素也便具有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这种新的生产力要素主要是通过三种途径加以实现的:首先是制造直接用于审美欣赏的精神产品,其次是这种产品的衍生物,最后是实用产品中的审美附加值。
在以农、牧、渔业为代表的第一产业占主导地位的前工业时代,人们要利用自身的肉体力量与外在自然进行直接的物质交换,即通过肩挑手挖的原始方式来对自然界进行改造。在这一时期,社会生产力的主要因素无疑是人的体力。正因如此,人的体能受到了高度的重视。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农村公社时代的工分制度中得到直观的印证。除了体力之外,人们在打猎、捕鱼、放牧和耕作中也需要一定的经验,故而人的经验也是这一时期生产力的重要因素。经验与科学不同,它作为个体的生产者日积月累而获得的感性知识,尚未演变为理论化、系统化的知识形态,因而只能在具体的生产过程中直接传授,不宜通过教育途径而间接获得。在这种情况下,人的生产经验常常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甚至随着个体的消亡而消亡,这也正是古代社会普遍尊重长者的原因所在。当然了,在这一时代里,牲畜在生产活动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是无论如何,任何畜力都是由人力控制和驾驭的,否则它便不可能成为一种生产力要素。从这一意义上讲,畜力只不过是生产工具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