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量与计量的教学

合集下载

小学数学中量与计量教学的要点

小学数学中量与计量教学的要点

小学数学中量与计量教学的要点一、引言量与计量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涉及到对数量、度量单位、测量工具和测量方法的理解和应用。

在小学数学中,量与计量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帮助学生建立基本的数量概念,理解基本计量单位,掌握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并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这些知识。

二、量与计量的基本概念首先,学生需要理解什么是量。

量是指事物的大小、长度、重量、距离等可度量的事物。

而计量则是对这些量进行测量和计算的过程。

小学数学中常见的计量单位包括:长度单位(如米、厘米、毫米)、质量单位(如千克、克)、时间单位(如小时、分钟)、货币单位(如元、角、分)等。

三、教学要点1.基础单位的建立:小学数学中应重点强调基本计量单位,如米、千克、小时等。

这些单位是所有其他计量单位的基础,也是学生理解和掌握其他测量和计算方法的基础。

教师可以通过实物或图片展示,帮助学生建立对这些单位的直观理解。

2.测量工具的教学:教师应教授学生使用基本的测量工具,如尺子、天平、计时器等。

通过实践操作,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些工具的工作原理,并学会如何正确使用它们进行测量。

3.建立数量与计量单位的关系:学生应理解一个量可以用不同的计量单位进行测量,而不同的计量单位有不同的数值。

例如,一本书可以用厘米和毫米来测量它的长度,也可以用千克和克来测量它的重量。

教师应通过实例教学,帮助学生建立这种关系。

4.单位的换算:教师应对单位换算的重要性进行强调,并教授学生基本的单位换算方法。

例如,厘米和米的换算,千克和克的换算等。

教师应通过实例教学,帮助学生理解为什么会有单位换算,以及如何进行单位换算。

5.实际应用:教师应鼓励学生将所学的量与计量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例如,教师可以布置一些与实际生活相关的作业,如测量家人的身高、体重,记录一天的饮食和运动量等。

这些实践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6.误差和精确度:在测量过程中,误差是不可避免的。

教师应对误差和精确度进行讲解,并教授学生如何减少误差和提高测量精确度的方法。

小学数学量与计量及教学探讨

小学数学量与计量及教学探讨

小学数学量与计量的教学探讨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下午好!我们知道,数学教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数与形。

但在现实生活中,数与形和量与计量总是密切联系着的,学习数学必然要涉及量与计量。

比如,解答应用题,学习统计、几何等方面的知识,都需要具备量与计量的知识。

事实上,无论是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还是科学研究以及其他工作,都离不开量与计量,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量与计量的范围越来越广,要求越来越高,计量工作已成为四化建设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

因此,搞好量与计量的教学,对于顺利开展小学数学其他内容的教学和学生日后的进一步学习,对于培养学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培养目标,都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国务院《关于在我国统一实行法定计量单位的命令》,新课标中量与计量的教学内容得到了精简。

但是,这部分内容被分散编排在小学阶段的各个年级,每个年级中对这部分内容的要求都不同,加之这部分内容中很多概念都很抽象,因此,我认为对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不可能都按照什么固定的模式进行。

那怎样才能搞好量与计量的教学呢?前些天我仔细阅读了20XX年版的新课标,尤其是对量与计量的教学部分,现就自己的一些体会与大家交流。

我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交流:一、量与计量的教学内容及知识目标(这部分内容多数都分布在每个年级的下册)二、量与计量的教学要求1.关于计量单位认识的教学要求计量单位认识的教学要求,一般包括:使学生建立常用计量单位的观念(即表象),知道并逐步掌握有关单位间的进率,初步学会用所学的一些单位进行计量。

其中首要的任务是使学生对计量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较鲜明的表象。

做到了这一点,就容易掌握单位间的进率,也有助于正确运用这些单位进行估测或实测。

比如,学生形成了1厘米、1米实际长度的表象,就不至于产生“1米=10厘米”的错误,才有可能利用表象进行一些简单的估测,如估计窗子的宽和高约是几米。

反过来,学生在掌握计量单位间的进率的过程中,在进行实际测量的活动中,也能进一步加深和巩固有关计量单位的观念。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量与计量的教学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量与计量的教学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量与计量的教学关键词:量与计量的教学,计量单位,进率中国历来把计量物体的长度称为度,计量物体的容积称为量,计量物体的重量称为衡,因此,人们把计量物体的长度容积重量统称为度量衡。

当今社会,随着科学的发展,对计量的要求越来越高,范围也越来越广,无论各方面都离不开量的计量。

量的计量作为小学数学的基础知识,是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功之一。

量的计量的教学中应到达这样的教学要求:使学生认识一些常用的计量单位,形成计量单位的表象,熟悉抱歉之间的进率,学会名数的简单计数能进行简单的测量。

一.小学教学中量与计量的教学内容小学数学教学中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有关量的内容;1.常用的计量单位:包括长度单位〔千米,米,分米,厘米等〕,质量单位〔吨,千克,克等〕,面积单位〔平方千米,公顷,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等〕,体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等〕,时间单位〔年,月,日时,分,秒等〕2.相邻单位的进率。

3.名数之间的化聚。

二.计量单位的教学由于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的计量单位少,特别是那些较大的计量单位,更是缺乏认识,在加上我校地处偏远的山区,所用的计量单位又与标准的计量单位不同,使学生更是难以分辨。

因此,要使学生获得计量单位的明确概念,首先要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创造条件让学生进行一些实际观察测量等活动,使一些抽象的计量单位能被学生具体地感知,从而获得较深的印象。

1.长度单位的教学:在小学数学中,主要的长度单位有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等,在教学过程中注意一下几点:〔1〕通过直观操作,使学生形成长度单位的表象。

如在教学米以内的单位时,可以引导学生观察直尺及其刻度,用直尺量身旁的物体长度,从而形成长度单位的表象,还可以让学生用手势表示每个长度单位的大约长度,以帮助记忆。

在教学千米时,我也明确地告诉学生,学校的田径场每圈是200m,五圈就是1千米,让学生去田径场走一走,感受1千米大约有多远。

〔2〕指导学生学会度量长度。

小学计量单位教学的分析及策略

小学计量单位教学的分析及策略

() 2 多角度多方法 , 发展单位观念
人 的感 觉会受环境 、 状态 , 所用 的工具 的 时, 感到有一定的缺漏 。 多方法通过不断的比较来发展 。
进率 。对核心单位的成 因是也较少研究 , 学生 不 同而发生变化 ,感知 的精确度还需多角度 ,:
: 的正方大小 , 与其他面积和体积单位的定义有
构建 。 现象之四 : 重方法轻感悟 还缺 了平方十米 , 此时教师介绍 , 确实有 体积相同的铁块 、 塑料和纸 团 , 让学生称一称 , ’ 观察 , 感受不同质的物体 ,相 同体积质量是不 同的。 这么一个单位平方十米 , 叫公亩 。那么长度单
计量单位化骤重视方法 的教学 , 忽视对单 因此发展单位观念, 以采 用不 同的工具测量 位也 补上单位十米 , 可 长度 和面积单位补充完整
师 : 太厉害了 ! 你
计算等的一个辅助部分。教师在教 学中会更多 量 , 为学生建立起各个计量单位 的大小观念。
地从计 量单位的 实用 性 出发 , 出现 了“ 重计量 轻感受、 重进率轻成 因、 重分 块轻整体、 重方 法 学 生感 性积 累, 展学 生直 觉思维 ; 发 通过追本 维障碍 ; 通过 简化换算方法 , 构建 单位进 率整 如: 体验 1 厘米
《 新课程 》
21年4 8 00 月2 日
小学计量单位教学的分析及策略
⑩杭 州市三墩镇 中心小学
摘 : 用眼看 , 分发动全 身感官 , 实践与测 充 进行 要: 计量单位是用为测量 、 面积、 积 走, 体

杨建坤
师: 只差一点点呀, 相信下次一定行 ! 生 :我的一样长。 :
因此我国 目前公制市制并存 。教材在 学生在操场上测量 l ,0 米 , O米 10 然后走一走 , :留使 用 ,

小学数学'量与计量"教学探究

小学数学'量与计量

小学数学'量与计量"教学探究作者:徐亚梅来源:《新教育·综合版》 2019年第12期徐亚梅数学教学的内容有很多,培养学生的“量感”就是众多教学重点中的一个,“量感”的教学属于“计量单位”教学的范畴,目的是培养学生对于体积大小、速度快慢、距离长短等形成独特的感知能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循序渐进,帮助学生形成“量感”。

一、引导数学对话,感知计量单位在“量与计量”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数学对话,在数学对话的过程中对计量单位进行深入化感知。

例如,在教学“认识长度单位”时,可以这样进行设计。

师:在生活中我们有很多需要测量的物体,比如树苗的高度,板凳的宽度等等,那么大家会想到用什么来测量吗?生1:可以用刻度尺来测量。

生2:用手指展开的长度来测量。

生3:用手掌的横向宽度来测量。

(学生亲自测量,得到结果:20厘米、2个手指展开长和4个手掌宽)师:对于同样的课桌,大家给出的测量结果却不一样,怎么解释这个问题呢?生4:测量工具不一样导致结果不一样。

师:是的。

那么统一测量长度单位就非常重要了,我们的祖先就发明了测量工具——“尺子” 来保证测量的统一性,大家仔细观察一下尺子上都有哪些东西?生5:数字、0刻度线、厘米(cm),还有小竖杠。

在上述教学片段中,教师引导学生使用不同的测量工具进行测量来引出使用尺子和统一刻度的测量优性。

这样,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自然就能够有效地形成“量”的概念,以此促进他们数学核心素养的有效提升。

二、创设生活情境,明确计量单位数学的概念和理论都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而提出的,数学的教育教学目的也是教会学生通过使用数学的工具来更好地生活。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为学生创设生活情境以此明确计量单位,促进他们数学学习的高效化。

例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利用多种感观进行“体积”概念的学习。

师:(拿出装有水的杯子)大家可以看到现在我手里的这个杯子里装着水,那么还能给里面再加水吗?原因是什么?生1:能加水,因为杯子还没满。

数学新课标下由“感”到“悟”培养量感:以小学计量单位为例

数学新课标下由“感”到“悟”培养量感:以小学计量单位为例

数学新课标下由“感”到“悟”培养量感:以小学计量单位为例一:研究背景“量与计量”是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着眼于学生“量感”培养的核心素养,教师要帮助学生积累活动经验。

通过实际感悟、实际情境等认知方式,依托数学活动,助推学生“量感”生长,促进学生“量感”核心素养的生成。

二、什么是量感?“量感”是人对于物体的大小、多少、长短、粗细、方圆、厚薄、轻重、快慢、松紧等量态的感性认识。

是指学生不使用测量工具对某个量的大小进行推断,并用某个单位表示的量与某个实际物体的大小相吻合的一种感觉。

它看不见,摸不着,是一种感觉,更是一种能力,具有一定的抽象性。

三、为什么要研究量感?首先,度量是数学的本质,是人认识、理解和表达现实世界的工具,那么量感的学习也就是数学学科的本质诉求,同时,我们的教材中也没有以“度量”“测量”为领域的内容,因此要增加“量感”。

其次,量感的终极目标是帮助学生养成用定量的方法认识和解决问题的习惯,形成抽象能力和应用意识的经验基础,这是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角度来说的。

最后,在我们现实的教学中,由于教学时间,教学材料以及评价导向等,导致“量感”的学习学生没有足够的体验;同时,对于“量感”的内涵,老师们的普遍认为量感就是对“量”的一个直观感知,而在“三会”和“核心素养”的角度来看,除了直观感知,量感的内涵很丰富包括度量的意义和统一单位的必要性;度量单位的选择和换算以及度量结果的估计;尤其是要帮助学生养成用定量的方法认识和解决问题的习惯。

所以我们要强调“量感”的重要性。

四、培养量感的策略(一)开展体验性教学,帮助学生构建测量知识体系。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测量教学中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根据这一要求,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挖掘“计量单位”的历史与文化价值,还应让学生了解计量工具的形成过程,亲身体验各类计量单位发展的过程,这样学生才能对这些计量单位形成清晰的认识,有利于他们整体构建测量知识体系。

小学数学中涉及许多计量单位

小学数学中涉及许多计量单位

小学数学中涉及许多计量单位,这些计量单位的认识都是和实际的问题紧密联系,对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数量关系有重要意义。

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在学习计量单位时总不在意,学与用总不能很好地结合起来。

不论是学生应试还是实际运用,总有少数学生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

我的困惑:如何更有效地进行计量单位的教学?专家解惑:第一、重视计量单位的引进。

在量的计量教学中,首先要解决的是计量单位如何引进的问题。

对于任何一个量,计量单位的引进都有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教师应该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巧妙地展示计量单位引进的简单过程和所运用的思想方法,使学生认识到:任何量的量化,都必须有一个标准,而且标准必须统一。

这样既有利于渗透数学中的“单位”思想,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品质和主动探索的精神。

第二.加强直观教学和实践活动。

要解决量的抽象性与学生思维形象性的矛盾,关键是依靠直观教学和实践活动。

可利用课本上的插图和具体实物,密切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通过教师的直观演示和学生的实践活动,调动他们的多种感官参与,并逐步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第三、要把计量单位的教学建立在学生的生活之上。

教学计量单位,要联系小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教学计量单位。

实践反思:本次研修借助网络,通过观看视频,聆听了专家的专业讲解,专家们用他们渊博的学识,深厚的素养以及他们对教育教学的精辟见解,让我对此问题有了深刻,全面理解。

第一、计量单位的教学生活化。

是借助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实际生活体验,把数学知识还原到生活中,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在整个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教材中,有很多很多表示量的计量单位。

有学生比较熟悉和比较具体的,如年、月、日和元、角、分等等。

也有学生十分陌生和抽象的,如千米、吨、公顷平方千米等等。

计量单位不但多,而且那么复杂,学生们小小的年纪不但要在脑海里记住这些计量单位的概念,而且还要记住他们之间的坦率,能够进行化聚,这实在不容易。

小学数学“量感”培养教学策略探析——以“计量单位”教学为例

小学数学“量感”培养教学策略探析——以“计量单位”教学为例

小学数学“量感”培养教学策略探析——以“计量单位”教学为例发布时间:2023-03-28T04:31:04.429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3年第491期作者:刘艳[导读] 小学数学课本内容较为抽象,针对长度、重量等知识点,仅用简单的文字说明,很难使学生形成较为直观、形象的理解。

如果没有良好的量感,学生很难对这些知识进行正确的理解。

如果学生有更好的感知能力,那么就可以通过简单的语言描述理解深刻的知识,这样才能更好地记住这些知识,并能更好地掌握知识。

广东省韶关市武江区田家炳沙湖绿洲小学512026摘要:在小学数学中,量感主要是指对长度、质量、面积、体积、时间等的感性认识。

课堂上,教师不仅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基本的知识教授,还要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加强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质的培养,注重对学生的“量感”的培养,使学生能够真正地掌握和运用知识。

本文对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量感的方法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探讨,以期为广大教师提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小学数学“量感”培养教学策略小学是知识学习的重要阶段,这个阶段的学生要更多地接受新的知识,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

在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紧紧把握学生的发展阶段,注重培养学生的量感,培养其综合素质。

因此,本文对小学数学教学中量感的培养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研究,并从多个角度探索了提高学生量感的有效途径。

一、小学数学“量感”培养的重要意义1.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

小学数学课本内容较为抽象,针对长度、重量等知识点,仅用简单的文字说明,很难使学生形成较为直观、形象的理解。

如果没有良好的量感,学生很难对这些知识进行正确的理解。

如果学生有更好的感知能力,那么就可以通过简单的语言描述理解深刻的知识,这样才能更好地记住这些知识,并能更好地掌握知识。

2.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

学生接受教育最根本的目标就是要把自己的知识运用到现实中去。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通过对学生进行量感培养,可以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具体的数量、重量等,从而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缩短课堂与现实的联系,提高其实践能力。

小学数学_量的计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数学_量的计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量的计量》教学设计复习目标:1.通过整理复习使学生系统的掌握长度、面积、体积、质量、时间等各种量及其计量单位,对相邻两个计量单位之间的进率更清楚,加强建立各种计量单位的表象,从而学会灵活运用有关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2.让学生学会分类归纳,有序整理,系统复习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的能力。

3.让学生养成质疑问难的学习习惯,发挥个人与小组合作讨论的作用,体现协作精神、创新意识。

4.能够较熟练地进行简单的化聚和换算。

复习重点:对量的计量知识进行分类归纳,有序整理,使其知识系统化。

复习难点:对量的计量知识有序整理及其各种计量单位间的特殊进率。

复习过程:一、情景导入1.揭示课题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复习《量的计量》。

你知道什么是“量”?什么是“量的计量吗”?师:“量”,原来是古代指测量东西多少的器物,如:斗,是一个圆柱形的容器,装满了就是一斗,实际上就是测量的标准或工具。

“量的计量”是把暂时未知的量与已知的量做比较,如:用尺量黑板的长度是多少米,实际上就是测量一个量是多少。

今天,我们就来复习我们学过的计量单位。

(板书课题)2.导入新课师:同学们先来读一篇日记。

(课件显示日记内容,生齐读)师:同学们为什么都哈哈大笑了?师:看来,计量单位要是用错了,会闹出大笑话的。

二、分类归纳、系统整理(一)分类整理计量单位师:在这篇日记里,有很多我们学过的计量单位,你们能给它们分分类吗?(生分类回答)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先来复习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容积)单位。

你还记得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容积)单位吗?师:大家说了那么多的计量单位,如果我们把这些计量单位全搁在一块,想一想会有什么感觉?(零乱、无序、不便记忆)师:非常正确,那我们该怎么办呢?(分类、有序、系统地进行整理)师:对了,如果我们把这些计量单位分类,并有序地进行整理,使它们系统化,那就便于我们记忆和运用了。

和你的小组一起合作,先来把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容积)单位分类整理一下。

小学数学中的数学测量和度量教育

小学数学中的数学测量和度量教育

小学数学中的数学测量和度量教育数学是一门普遍而重要的学科,而数学测量和度量是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小学数学课程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数学测量和度量教育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判断力和实践能力,同时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数学概念。

本文将从小学数学中的数学测量和度量教育的重要性、教学目标以及相关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数学测量和度量在小学数学教育中的重要性在小学数学教育中,数学测量和度量是培养学生实际应用数学知识和技能的重要手段。

通过数学测量和度量教育,学生可以学会精确观察、判断大小、比较量和衡量事物等能力。

例如,学生可以通过测量身高、体重等进行实践,在测量的过程中掌握数学知识,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此外,数学测量和度量还能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通过实际测量活动和问题的解决,学生能够培养逻辑思维、推理和推断的能力,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比较两个物体的重量时,学生需要用到相应的测量工具,并进行比较和判断,这个过程能够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的能力。

二、小学数学测量和度量教育的教学目标小学数学测量和度量教育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感知能力。

通过测量和度量活动,培养学生对事物的观察、感知和比较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观察力。

2.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通过测量和度量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亲自操作测量工具,进行测量实践,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通过测量和度量活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推理和问题解决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

4.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

数学测量和度量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美的存在,并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三、小学数学测量和度量教育的教学方法在小学数学测量和度量教育中,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来促进学生对数学测量和度量的理解和应用。

以下是几种常用的教学方法:1. 实践教学法。

小学数学“量与计量”的结构化教与学解析

小学数学“量与计量”的结构化教与学解析

小学数学“量与计量”的结构化教与学解析摘要:“量与计量”是小学数学教材中的重要教学内容。

在开展日常教学活动时,应精心整理归纳“量与计量”知识点,对“量与计量”教学内容进行详细剖析后,根据内容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方式与手段的相似性,实现教与学的结构化,逐步完善“量与计量”的知识结构体系,搭建组织学习系统,从而在整体中架构知识发展学生思维。

关键词:小学数学;量与计量;结构化帮助学生建立合理的数学知识体系,从学生已有的认知发展水平和知识经验出发,并进行改造和融合,建立知识体系的过程、方式可以促使学生在学习探索中主动搭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弄清新知识与旧知识在本质上的联系与区别,将新知识纳入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不断扩大原有的认知结构,使学生能够自主构建结构化的知识体系,把所学知识与其相关联知识融会贯通,并在建构立体数学知识网络的同时,培养思维能力,用数学的思想、方法、策略去思考问题,提高内化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分析和整理信息的能力。

一、从“浅表”到“深化”的学法结构化构建一个完整的结构化学习的知识体系框架是结构化学习的重要环节。

它们有学习方法的共性,尽管在内容上有所不同,但在整体结构方方面却是相通的。

在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量与计量”的内容以“散点式”在各册教材中都有所体现。

教材从一年级数学下册开始对相关内容进行了适当编排,由浅人深,层层引导,一年级到三年级的教学内容联系了数量运算,四年级到六年级的教学内容联系了图形测量。

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数”与“形”。

但在现实生活中,数与形和量与计量总是密切联系着的,学习数学必然要涉及量与计量,如学习统计、解决问题等方面的知识,都需要具备量与计量的知识。

“量与计量”的内容比较抽象,且知识点零散,如果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关注一个课时或一节课需要掌握的知识点,而不注重教材知识的上下连结,不利于学生对于知识内容的迁移和拓展。

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以更加全面的角度去梳理和剖析知识点,深入挖掘其中的关联[1]。

小学数学计量单位的教学策略 (4)

小学数学计量单位的教学策略 (4)

小学数学计量单位的教学策略计量单位是小学数学中非常基础和重要的知识点,是孩子们学习数学的起点之一。

由于它极具实用性,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经常接触和使用一些计量单位,比如说时间、长度、重量、面积、容积等等。

针对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合理地安排计量单位的教学内容,让他们能够理解、掌握,并将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这是小学数学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本文将讨论小学数学计量单位的教学策略,重点探讨如何采用有趣的实例,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让他们更加深入地理解计量单位。

同时,希望能够为老师们在小学数学教育中指导学生学习计量单位提供一些建议。

计量单位的基本知识计量单位是用来度量物体某一方面的具体数值的量度单位,也可以由复数个物理量的比例所组成。

计算机数学基础,更多信息请查看计算机数学基础。

在小学数学中,常见的计量单位有时间、长度、重量、面积、容积等。

这些量的单位可以通过以下表格来查看。

表1:常见的计量单位计量单位时间长度重量面积容积单位秒、分、小时、日、周、月、年厘米、米、千米克、千克平方厘米、平方米、公顷毫升、升、立方米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基本计量单位,可以通过朗读单元的档案学习表、观察学习示例,相互比较的方式来深化他们的理解。

教学策略一:采用问题式的授课小学生对新学科的掌握具有一定的困难,因此,采用问题式的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更加容易地理解、记忆和掌握知识。

例如,在时间计量单位的授课中,可以问学生一些问题,如下:1. 1分钟有多少秒?2. 1小时有多少分钟和秒?3. 1天有多少小时和分钟?4. 如果老师要教1个小时的课,那么需要多长时间?5. 如果我们放学要等40分钟,请问到几点钟?这些问题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和记忆时间单位,还可以让他们构建时间的概念框架。

通过用问题式的方式讲解,师生之间可以互动,可以引导孩子们主动思考和讨论,帮助他们更加深入地理解时间计量单位。

类似问题式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应用在时间计量单位,还可以应用到其他的计量单位中去。

六年级数学教案:《量及计量》.doc

六年级数学教案:《量及计量》.doc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课设计:《量与计量》设计理念:1、表现数学与生活的亲密联系。

在本节课的教课中,力争表现出新的课程理念,联系学生的生活实质来学习这些内容,整节课的教学从学生熟习的事物出发,增强直观教课,在生活中学习新知、感悟计量单位,让孩子在生活中触摸数学。

2、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孩子主动研究学习,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对这些常用的计量单位以及他们之间的进率进行梳理、归类,加深认识已经学过的量及相应的计量单位,认识这些计量单位间的联系和差别。

3、经过设计各个层次的练习活动,让每个学生都踊跃参加数学学习的过程,体验数学学习的快乐。

教课目的:1、使学生加深认识已经学过的量及相应的计量单位,认识长度、面积和体积及其计量单位的联系和差别。

2、进一步领会计量单位的实质大小,加深理解各样量相邻计量单位之间进率的大小。

3、能正确地进行名数之间的改写,提升学生的思想能力,体验数学学习的快乐。

教课流程:一、赏识日志,揭露课题同学们,五一长假,六班有个同学写了这样一篇日志,一同来欣赏一下,听了这篇日志,你感觉文中出现许多的是什么?对,里面有好多的量。

比方:长度、面积、时间等等,其实,我们在平常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都要接触各样量,进行各样量的计量,每种量都有它的计量单位。

今日这节课,我们复习量的计量。

[经过这个环节的教课,让学生领会生活中到处都有量,每日都在接触各样计量单位,新课的出示显得特别自然]二、检查自学结果,整理计量单位1、师问:我们已经学过哪些量的计量?2、复习长度、面积和体积单位。

、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体积单位呢?容积与体积有什么差别?容积单位有哪些,它与体积单位有什么联系?教师出示一根线段、1个1立方厘米、一个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一个磁盘等实物,让学生察看思虑:哪些是指长度,哪些是指面积?、猜一猜:A、一个正方体的体积是1立方分米,它的棱长是多少?它的每个面的面积是多少?B、用棱长是1厘米的小正方体木块堆成一个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需要多少块?把这些小正方体木块排成一行,有多少长?复习进率。

四年级数学量与计量说课稿

四年级数学量与计量说课稿

四年级数学量与计量说课稿四年级数学量与计量说课稿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通常会被要求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那么问题来了,说课稿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四年级数学量与计量说课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材分析:量与计量是人教版第八册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材关于量的计量知识采用分散编排的方法,由具体到抽象,由近及远,由具体单位到辅助单位。

而本课的内容是建立在前几册学生分散学习各种计量单位,对各计量单位有一个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加深对计量重要性的认识,教材先简要的叙述了计量的产生历史,并让学生了解我国推行法定计量单位的意义,然后对常用的长度单位、面积单位、时间单位、重量单位的系统整理和总结,使学生所学知识系统化,并为后面学习掌握单、复名数与小数的相互改写及体积单位作好准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教材所处的地位,以及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计量单位产生的历史,加深对计量单位重要性的认识,学生掌握长度单位、面积单位、质量和时间单位及相邻单位之间的进率;2、发展性目标:通过资料汇总,了解一些新的计量单位的产生,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让学生意识到各门学科间都有着紧密的联系。

3、创新性目标:教材只是教学的凭借,本课力求通过网上资源扩大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上网查询、收集信息的能力,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在网上建立聊天室,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

4.情感目标:使学生知道量是在人们生产实践中产生的,受到初步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引入一些新的计量单位,感受到最新科技成果与中国的差距,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责任感。

教学重点:相邻与不相邻两个计量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建立长度单位、面积单位、时间单位、重量单位的正确表象,熟知各种单位间的进率。

小学数学计量单位的教学策略

小学数学计量单位的教学策略

小学数学计量单位的教学策略计量单位是小学数学中非常基础和重要的知识点,是孩子们学习数学的起点之一。

由于它极具实用性,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经常接触和使用一些计量单位,比如说时间、长度、重量、面积、容积等等。

针对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合理地安排计量单位的教学内容,让他们能够理解、掌握,并将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这是小学数学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本文将讨论小学数学计量单位的教学策略,重点探讨如何采用有趣的实例,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让他们更加深入地理解计量单位。

同时,希望能够为老师们在小学数学教育中指导学生学习计量单位提供一些建议。

计量单位的基本知识计量单位是用来度量物体某一方面的具体数值的量度单位,也可以由复数个物理量的比例所组成。

计算机数学基础,更多信息请查看计算机数学基础。

在小学数学中,常见的计量单位有时间、长度、重量、面积、容积等。

这些量的单位可以通过以下表格来查看。

表1:常见的计量单位计量单位时间长度重量面积容积单位秒、分、小时、日、周、月、年厘米、米、千米克、千克平方厘米、平方米、公顷毫升、升、立方米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基本计量单位,可以通过朗读单元的档案学习表、观察学习示例,相互比较的方式来深化他们的理解。

教学策略一:采用问题式的授课小学生对新学科的掌握具有一定的困难,因此,采用问题式的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更加容易地理解、记忆和掌握知识。

例如,在时间计量单位的授课中,可以问学生一些问题,如下:1. 1分钟有多少秒?2. 1小时有多少分钟和秒?3. 1天有多少小时和分钟?4. 如果老师要教1个小时的课,那么需要多长时间?5. 如果我们放学要等40分钟,请问到几点钟?这些问题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和记忆时间单位,还可以让他们构建时间的概念框架。

通过用问题式的方式讲解,师生之间可以互动,可以引导孩子们主动思考和讨论,帮助他们更加深入地理解时间计量单位。

类似问题式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应用在时间计量单位,还可以应用到其他的计量单位中去。

新村完小量的计量的整理和复习教学谈

新村完小量的计量的整理和复习教学谈

“量的计量”的整理和复习教学谈临翔区凤翔街道新村完小潘桂妩各位老师,大家好:感谢各位老师和领导为我提供了这样一个展示自我,提升自我的平台,今天有幸能和大家做经验交流,其实在座的各位都是经验丰富的教学能手,我能做到的,也许你们早已做到了,甚至做得比我好,今天利用这个交流的平台,我作为一名一线普通的数学科任教师,经验谈不上,只能算是自己的心得,与大家分享,不足之处,还望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现在我将与各位老师交流的是我在毕业班数学知识复习中,如何组织“量的计量”的整理和复习。

在六年级下册P83量的计量这节是复习计量单位的有关知识,但这些知识都处于凌乱的“蜻蜓点水”的状态,没有形成系统的完整的知识网络。

在复习时,主要是通过对知识的整理,使学生进一步了解长度单位、面积、体积、重量及时间单位的意义及其所包含的内容,熟记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特别是要让学生分清时间单位中相邻单位的进率,从而能正确地掌握名数改写的方法,熟练地进行名数的改写。

在这部分知识中,重点是相邻计量单位之间的进率,因为这是进行名数改写的基础;名数的改写也是一个重点,为了减轻学生记忆的负担,新教材已不再讲复名数的四则计算,但在实际应用时经常要进行名数的相互改写,所以名数的相互改写也是复习的重点。

我们知道,时间单位情况比较复杂,难以掌握,所以是教学的难点;进率是10、100、1000的,在进行名数的改写时涉及到消0和补0的问题,很容易出现错误,所以也是难点;正确地区分单位名称、名数、单名数、复名数的概念,这些概念容易混淆,也是教学的一个难点。

那么如何在较短的时间内对量的计量这部分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和归纳,面对众多散乱的知识点,如何提高课堂的复习效率,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所收获,在复习课中如何做到既掌握数学知识,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结合这几年的教学,谈点自己的看法。

由于这部分知识点较散乱,在复习中,计划用2—3节课的时间对这部分知识进行整理复习。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计量单位量感方法探究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计量单位量感方法探究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计量单位量感方法探究摘要:培养学生的量感能力,是提高数学知识和认知能力的一个重要条件。

小学阶段是一个重要的认知发展阶段,在此阶段,量感的培养能够增强学生的感知能力、掌握教学内容,进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核心素养;量感能力;教学手段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同时,教学工作重心也由知识向能力培养转变。

在教学过程中,要强化对学生认知和能力的引导,才能使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从而达到教育目的。

学习数学需要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和抽象认知能力,而量感则是帮助学生认识立体事物的一个重要条件。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量感,进而促进学生的数学学科素养,以保证教学活动的效果。

一、利用情境教学法为学生创设相应的情境基于当前体验式教学模式下,教师若想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有效培养学生的“量感”,就必须转变以往传统的教学观念,积极创新教学模式。

一方面,小学数学教师要不断学习一些先进的教学模式,并且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弥补以往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

而且小学数学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量感时,还应当充分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并把学生当成课堂的主体来展开相应的教学活动。

而教师则需要在体验式教学下,利用正确的方法及时引导学生能够运用正确的数学思维去感知一些事物。

另一方面,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量感”培养时,还应当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并要在一些理论知识的传授和讲解中充分联合实际生活中的一些物品来让学生理解数学理论知识的内涵。

同时,教师也可以应用情境教学法来展开小学数学知识的教学活动,从而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在相应的氛围中培养其自身的量感。

教师在展开这一内容的教学时,就可以充分运用情境教学法学生创设一个或者多个相应的学习情境。

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想象并大致比画出5L和10L的矿泉水所占空间的大小时,由于学生的估测经验较少,再加上5L和10L的矿泉水体积的量感比较抽象,大部分学生很难准确估测出矿泉水体积。

谈在小学数学计量单位教学中“量感”的培养

谈在小学数学计量单位教学中“量感”的培养

谈在小学数学计量单位教学中“量感”的培养【摘要】在小学数学计量单位教学中,着力于学生量感的培养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

本文首先诠释了“量感”的意义,然后分析了小学数学量感教学的现状,最后结合日常教学实践提出量感的培养需要经历的四个步骤:联系生活实际,建立量感表象;引领实践操作,丰富量感体验;夯实数学根基,加强量感积累;进行科学训练,巩固量感应用。

【关键词】小学数学;计量单位;量感;教学策略“数”与“量”犹如绿叶的一体两面,相互依存,不可分离。

数学学习,不仅要求对“数”的认识和把握,形成应有的数感,而且也要对“量”有清晰和准确的认识。

所谓“量感”,主要是指对事物的可测量属性以及大小关系的直观感知。

于小学生而言,“量感”的养成在于对各种计量单位的感受和认识。

在2022版新课标中,“量感”作为新增的数学核心素养,已然成为小学生需要掌握的必备技能之一。

但纵观目前的课堂教学现状,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容易忽视对学生量感的培养,主要原因体现在几个方面:第一,教材内容的篇幅和侧重失衡。

“量与计量”的知识编排在其他知识领域的教学中,相对较散,所占比例不高,量感相关的知识点很少,以致于量感的培养被轻易忽略;第二,量感教学未完全结合生活实际。

受传统教学观念影响,加上教师自身量化意识不够,对量感知识的教学依然停留在理论知识的灌输式讲解以及依赖于课后练习题的反复训练,加上学生自身生活经验不足导致其认知只停留于表面而未能深入理解,又何谈提升“量感”呢;第三,重结果轻过程,评价单一。

教师单纯关注学生学习知识的结果,评价学生量感的形成也仅满足于练习作业上的批改,忽略了学生学习过程中是否经历实践、体验、思考等,评价也未能贯穿于量感学习的全过程,因此,学生量感意识比较薄弱。

不管出于哪个原因都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下面结合日常教学实践,简要谈谈量感培养的几点策略。

一、联系生活实际,建立“量感”表象中国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

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量感,最基本的教学策略是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实际例子相联系,使得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鲜活具体,进而形象又深刻地建立量感表象,同时强化学生对现实生活的认识和感悟。

小学数学_【课堂实录】量与计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数学_【课堂实录】量与计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量与计量》教学设计一、 回顾整理我们都知道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希翼大家用数学的眼睛观察生活,在生活中体验数学并用数学日记的形式记录生活。

这是张小帅同学的一篇数学日记,请同学们认真阅读。

《忙碌的早晨》清晨,和煦的阳光照在身上,我从睡梦中醒来,一看时钟已经七点了。

我立刻从4平方分米的大床上爬起来去洗漱。

我挤出1分米长的牙膏,用了3秒钟刷好牙。

今天的早餐很丰盛,一杯200毫升的牛奶我一饮而尽,又吃了大约200克的蛋炒饭。

在7时30分我拿了一元钱坐公交车去学校。

[本环节设计意图:从学生最熟悉的日记导入,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的兴趣,并感受数学在我们生活中是无所不在的。

]看了这篇日记,你们有什么想说的吗?日记中涉及到哪些量呢?这些量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与几何知识相关的度量,一类是几何之外的生活中的度量。

这节课我们就对这些量以及它们相应的计量单位进行归纳整理,并进一步了解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

出示课题——“量与计量”。

课前同学们已经整理了我们学过的一些量以及它们的计量单位,现在就请同学们带着两个问题进行交流。

出示课件:这些量分别有哪些常用的计量单位?这些单位之间又有怎样的关系?[本环节要注意的是: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关注学生有序整理,是否完善,进率,单位转化等等。

还要引导学生关注千米与米,公顷与平方米这两对特殊的计量单位。

]二、讨论与交流老师把同学们刚刚整理交流的情况用表格的形式记录下来,(出示课件)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在规律之中的特殊性,引导学生理顺特殊性。

比如,相邻的长度单位间的进率是10,但千米和米之间的进率却是1000,你们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引导学生思量千米和米之间还有百米和十米,板书这两个长度单位,并写出它们与千米、米之间的进率,这样就更符合这个规律了。

那末面积单位中的公顷和平方米呢?公顷和平方米之间也存在一个废除的面积单位——公亩。

我们知道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公顷,也可以看做是平方百米,所以它的面积是100×100=10000平方米;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1=1平方米;所以它们中间还应该有个什么样的计量单位?应该有个平方十米,也就是边长是10米的正方形的面积,10×10=100平方米,它叫做“公亩”。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量与计量的教学
关键词:量与计量的教学,计量单位,进率
中国历来把计量物体的长度称为度,计量物体的容积称为量,计量物体的重量称为衡,因此,人们把计量物体的长度容积重量统称为度量衡。

当今社会,随着科学的发展,对计量的要求越来越高,范围也越来越广,无论各方面都离不开量的计量。

量的计量作为小学数学的基础知识,是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功之一。

量的计量的教学中应到达这样的教学要求:使学生认识一些常用的计量单位,形成计量单位的表象,熟悉抱歉之间的进率,学会名数的简单计数能进行简单的测量。

一.小学教学中量与计量的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教学中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有关量的内容;
1.常用的计量单位:包括长度单位〔千米,米,分米,厘米等〕,质量单位
〔吨,千克,克等〕,面积单位〔平方千米,公顷,平方米,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等〕,体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等〕,时间单位
〔年,月,日时,分,秒等〕
2.相邻单位的进率。

3.名数之间的化聚。

二.计量单位的教学
由于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的计量单位少,特别是那些较大的计量单位,更是缺乏认识,在加上我校地处偏远的山区,所用的计量单位又与标准的计量单位不同,使学生更是难以分辨。

因此,要使学生获得计量单位的明确概念,首先要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创造条件让学生进行一些实际观察测量等活动,使一些抽象的计量单位能被学生具体地感知,从而获得较深的印象。

1.长度单位的教学:
在小学数学中,主要的长度单位有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等,在教学过程中注意一下几点:
〔1〕通过直观操作,使学生形成长度单位的表象。

如在教学米以内的单位时,可以引导学生观察直尺及其刻度,用直尺量身旁的物体长度,从而形成长度单位的表象,还可以让学生用手势表示每个长度单位的大约长度,以帮助记忆。

在教学千米时,我也明确地告诉学生,学校的田径场每圈是200m,五圈就是1千米,让学生去田径场走一走,感受1千米大约有多远。

〔2〕指导学生学会度量长度。

在度量时,要做到目测﹑估测和工具测量相结合。

2.重量单位的教学
质量单位在小学课本中称为重量单位,主要有吨﹑千克﹑克3个。

在教学中要考虑我校附近人们常用的重量单位斤两的不同,使学生在理解“斤两”
的同时,告诉学生1千克就是2斤,也就是20两,并拿出1千克和1克的物体,让学生掂一掂,感受一下实际重量。

使学生形成吨的观念比较难,可以根据本学校的具体情况,让学生看看成袋的大米,水泥等,指出多少袋是1吨,使学生形象地认识到1吨是一个
比千克大得多的单位。

3. 时间单位的教学
在小学教学中,主要的时间单位有年月日和时分秒等方面的知识,教学时要做到以下几点:
〔1〕通过演示时学生搞清时分秒的关系。

教学时可以从认识钟面开始,通过具体地演示,使学生理解时针﹑分针﹑秒针的运行关系,即秒针走1圈,分针走1格;分针走1圈,时针走1格。

从而使学生知道时分秒的进率。

〔2〕通过实际活动,让学生体验时间单位的持续时间,如:联系一节课的时间加上课间休息的时间,使学生大致体会1小时的持续时间,让学生静默1分针,按1秒的节拍数数等等,体验分秒的持续时间。

〔3〕利用年历讲清年月日的知识。

教学时,可以利用年历让学生边看边答,一年又几个月,每个月各有几天,等等
〔4〕启发学生正确区别时间和时刻
2.教学时,可以事先准备一个闹钟,上课铃声一响,即要学生看钟报
告时刻,指出X时X分是上课的开始时刻,10分钟后闹钟响了,数
数经过了几分钟,在具体讲解,还可以用图示表示:
使学生明白,时刻好比直线上的一个点,时间好比两点间的线段。

三.名数化聚的教学
名数的化聚法,大致可按从单名数到复名数,从10进制名数到非10进制名数进行教学。

一般来说,单名数的化聚,都是结合计量单位的认识来教学的,初次教学长度单位时,教师可以举例说明同一物体的长度可以用不同的名数来表示,它们彼此相等,例如课桌的高度为7dm,要学生用cm来表示,学生能很快地说出是70cm,熟练后可以引导学生根据单位之间的进率,联系乘除法德意义,进行推理,直接算出得数。

复名数的化聚,着重使学生明确思考的方法和推理的过程,初次教学时,可以从单名数入手。

如由3m=30dm引出3m5dm﹦30dm,因为3m5dm=30dm﹢5dm.。

复名数的聚法稍难,教学时要说清推理过程,如6500m﹦( )km( )m可以启发提问,板书成
因为1000m﹦1km
6500m﹦6000m﹢500m
所以65000m﹦6km500m
四.名数的简单计算的教学
教学计量单位的认识时,可以让学生做一些单名数的计算题,既稳固了计量单位的认识,又复习了已学的四则运算,至于复名数的计算,由于复名数可以改为小数或分数表示,可以在教学小数和分数时适当出现,加强量与数的联系,相互促进。

另外,结合时间单位的教学,可以让学生计算求一日以内经过的时间问题。

例如:
王叔叔上午8时上班,12时下班,下午3时上班,7时下班,他每天工作几个小时?
教学时,要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和计算方法,可以一边启发一边画图
使学生懂得,从上午8时到下午7时一共有11小时,中午休息3小时,他一共工作8小时,列出算式:
(12-8﹚+﹙7-3﹚﹦8 (小时)
或19-8-3﹦8 (小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