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古诗中写景的技巧
古诗写景方法与技巧 m
PART 03
古诗写景技巧
REPORTING
WENKU DESIGN
比喻与拟人
比喻
通过将一个事物与另一个事物的相似之处进行比较,使得描述更加生动形象。例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 中“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将瀑布比作银河,形象地描绘了瀑布的壮丽景象。
拟人
将无生命的自然景物赋予人的情感和动作,使其形象更加生动活泼。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白 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通过拟人的手法,赋予白日和黄河以人的情感和动作,使得画面更加生动。
深化主题
挖掘景物的深层含义, 使主题更加鲜明、深刻。
写景的鉴赏与评价
意境美
评价写景是否营造出优美的意 境,是否能够引发读者的共鸣
和想象。
语言美
评价写景的语言是否优美、精 炼、生动,是否符合诗歌的韵 律和节奏。
技巧美
评价写景是否运用了恰当的修 辞手法和技巧,使景物描写更 加形象、生动。
创新美
评价写景是否有所创新,如构 思新颖、表现手法独特等。
PART 04
古诗写景的修辞手法
REPORTING
WENKU DESIGN
对偶与排比
对偶
通过字数相等、结构相似的两句 相对,来表达相近、相反或相关 的意思,如“明月松间照,清泉 石上流”。
排比
通过三个或以上结构相似的句子 ,表达同一主题,增强语势,如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 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节奏与音韵
节奏
节奏是指诗词中词语的排列顺序和重音的规律,通过节奏的变化可以表现出诗词的情感 和气势。在写景时,通过调整词语的排列顺序和重音,可以营造出不同的氛围和情感。
音韵
音韵是指诗词中声音的和谐与优美,通过押韵、平仄、对仗等手法可以创造出优美的音 韵效果。在写景时,通过运用这些手法,可以使描绘的景物更加生动形象,同时增强诗
古诗 写景 远近结合
古诗写景远近结合
古代的写景诗常常追求远近结合的效果,通过描绘远景和近景,将自然景色的整体与细微之处相结合,以丰富诗歌的表现力。
这种手法可以带给读者全景感和立体感,使诗歌更为生动。
以下是一些著名的古诗写景作品,展示了远近结合的写作技巧:
1. 《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描绘了登高望远的景象,通过描绘远处群山和近处黄河,将远景与近景巧妙结合。
2. 《静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诗中既描绘了床前的明月光,又提到思念故乡,将近处的景色和远方的思念相融合。
3. 《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诗中既描绘了原野上的草,又表达了春风带来的新生,将近处的草和远方的季节变化相结合。
这些古诗通过远景和近景的结合,丰富了描写的层次和维度,给读者带来更丰富的感受和体验。
古诗词中的写景手法有哪些
古诗词中的写景手法有哪些古代诗人们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将自然景色描绘得栩栩如生。
古诗中的写景手法丰富多样,包括形容词修饰、物象抒情等。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古代诗歌中的写景手法。
一、形容词修饰形容词是诗歌中常用的修辞手法之一,通过描绘物体的色彩、形态、气息等特征来丰富景物描写。
例如,《江雪》中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形容了严寒的冬天中无人痕迹的山林,给人一种寒冷、荒凉的感觉。
《静夜思》中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用“明月光”、“地上霜”来形容夜晚的景色,增强了描绘的效果。
二、修辞手法运用古代诗歌中常用修辞手法来增加诗歌的艺术感。
比如,《登鹳雀楼》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使用了夸张法,通过将“白日依山尽”与“黄河入海流”并列,形成明显的对比效果,突出了山河壮丽景色的壮丽和浩瀚。
三、抒情描写抒情描写是古诗中常用的手法,通过描绘景物来表达诗人的感受和情感。
例如,《春晓》中的“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通过描述春天的自然景物,传达出诗人对于春天的喜爱和对生活的向往。
四、运用对比通过对比描写,能够更加生动地展现出景物的鲜明特征。
例如,《鹿柴》中的“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用“空山不见人”与“但闻人语响”形成对比,使人感受到山林的幽静与人类的繁忙对比,创造出一种空灵的感觉。
五、以物抒情古诗中常用景物作为情感的象征,通过物象抒情的手法来描绘丰富的情感。
例如,《忆江南》中的“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中的“江山”用来代指江南地域,抒发了对江南美景的敬仰之情和对英雄豪杰的向往之情。
六、通过节奏表现景物通过诗句的节奏和韵律来形象景物的气势和风貌。
例如,《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运用抑扬格,形象地表现出枫树的丰姿和傍晚时分的宁静与美丽。
七、运用比喻通过对景物的比喻来丰富描写,使文学形象更加丰满。
例如,《江城子·密州出猎》中的“蓬门今始为君开,琴弦已为语者断”通过将琴弦比喻为已经离散的亲友,来表达对乡音乡情的思念之情。
古诗写景方法与技巧
2、自明府下车以来,狗不夜吠,民不见吏。 自从您到任以来,夜里听不到狗叫声, 百姓看不到官吏(扰民了)。
9、不同意。本诗表面上表现了诗人悠 闲、恬淡、无所事事,闲立观赏一川晚 照的情景,其实内心却是无比的凄凉、 孤独和惆怅,亭基寂寞,野渡无人,落 日晚照,杜鹃啼血,再加上诗人特殊身 份---南宋移民,因而故国之思,亡国 之痛自不待言。
古诗词中的杜鹃意象 杜鹃,又名子规、杜宇等。中国古代 有“望帝啼鹃”的神话传说。望帝是传说 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名叫杜宇。后来 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鸟, 暮春啼苦,至于口中流血,其声哀怨凄悲, 动人肺腑,名为杜鹃。杜鹃在中国古典诗 词中常与悲苦联系在一起。李白诗云: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白居易 《琵琶行》:“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 血猿哀鸣。”李商隐《锦瑟》“庄生晓梦迷 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4、从调动感觉的角度来写:听觉(声)、 嗅觉(气味)、味觉、触觉或通感。 例:飞湍瀑流争喧虺,砯崖转石万壑雷。
5、从分析景物的色彩搭配的角度来考虑 例: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注:潇湘:潇水和湘水。 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诗。 前两句写眼前实景:在一个橘柚飘香的日子, 诗人在江边酒楼上为朋友送别,在秋风秋雨中送 友人上船。 后两句是想象:离别之后,朋友夜泊潇湘之上, 孤月高照,难以入眠。即使入梦,两岸猿啼也会 闯入梦境,令他睡不安宁,摆不脱了愁绪。 虚实结合,写出了与友人分别时的惆怅悲凉的 氛围,表达了对友人不舍和牵挂之情。
8、①亭基 渡口 春草 晚照 杨花 杜鹃 ②动静结合(反衬,以动衬静)。寂 静的渡口,杜鹃啼鸣;春草茂盛,杨 花飘落,充满生机,动静结合。
古诗表达技巧之描写(写景)手法1718
李商隐《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 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 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后两句是对未来团聚时的幸福想 象。那时诗人返回故乡,同妻子在西 屋的窗下窃窃私语,情深意长,彻夜 不眠,以致蜡烛结出了蕊花。他们剪 去蕊花,言不尽重逢后的喜悦。这首 诗既描写了今日身处巴山倾听秋雨时 的寂寥之苦,又想象了来日聚首之时 的幸福欢乐。
柳宗元的《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运用了点面结合的方式。“蓑笠翁”在 画面上显得比较小,但处在非常显眼的位置, 是诗的中心,“孤舟蓑笠翁”属于点的描绘; 前两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属于面 的铺陈,诗句从“鸟飞绝”、到“人踪灭” 写尽了人物处境的苦寒与孤寂,衬托出人物 坚忍不拔、卓然而立的品格。
2、虚实结合: 虚实结合指眼 前的、现实的、具体的景、事 与过去的、想象中的、虚构的 景、事互相映衬、交织,表达 某种思想感情。
虚实结合
实写:
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像、实事、实境。
虚写:
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 间体味出那些虚象和空灵的境界。 1、幻想的神怪世界和梦境 2、设想的未来之境 3、回忆的过去情景 4、由此及彼的联想
夜雪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诗中调动了哪些感觉?
七.全景与特写景: 粗笔勾勒与工笔细描结合 (点面结合)
“点”,可以突出重点,体现深度; “面”,可以顾及全局,体现广度。
诗人不是孤立地静止地写主 体物,还写周围的联系物、背景, 点面结合,烘云托月,使主体形 象更丰满,更有特色。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 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 里长。
古诗的写景手法
古诗词中的8种写景手法正侧结合、动静结合、声色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远近结合、俯仰结合、白描1、正侧结合杨柳枝词唐·白居易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
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指有直接描写“主要景物”,同时也描写“主要景物”旁边的与之相关的其他景物,目的是为了使“主要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更加突出。
前两句直接描写柳树。
后两句写垂柳生长之地。
前两句是正面描写,后面句是侧面描写,这就是正侧结合。
目的“要说柳树好”。
手段“先正面说柳树好,再侧面说柳树生长的环境太差,以此来说明柳树特别好。
”暗示:别的树长在好的环境,它的好,不是真的好。
在日常生活中,“正侧结合”的运用非常多,虽然不是用于写景,但原理与效果都是一样的。
例如:“高考状元”总是与“家境贫寒”绑定在一起的;成功企业家“辉煌成就”的背后都是“白手起家”,而不是传说中的那句“每个成功男人的背后都有一个伟大的女人”。
2、动静结合山居秋暝唐·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指有动态的景物描写,也有静态的景物描写。
动静结合的写景手法,也是与衬托相关的。
通常主写的都是“静景”,写“动景”都是为了衬托“静景”的。
“明月松间照”是静景;“清泉石上流”,是动景。
动静结合,尽管只是文字,但给人的画面感很强。
“竹喧”“莲动”,也都是动景,写这个动景,却似乎告诉我们另外的静景:山不静能听到竹喧吗?水不幽能感觉到莲动吗?图书馆里虽然有很多人,但一根针掉地上都能听到。
类似的说法,在日常生活中也很常见,“针掉地上”是动景,其作用是衬托“很多人在图书馆里非常安静”这个静景。
3、声色结合绝句唐·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指写景时有声音的描写与颜色的描写。
前两句看似很普通,“黄鹂”“翠柳”“白鹭”“青天”涉及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画面绚丽多彩。
描绘画面 关注细节 写出特点--写景类古诗教学例谈
感 。 正 是 因 为 诗 人 从 前 面 的 远 眺 山 寨 已 经 进 入 似 火 枫
是诗 的 中心 , “ 舟 蓑 笠 翁 ”属 于点 的 描 绘 :前 两 句 孤
“ 山 鸟 飞 绝 ,万 径 人 踪 灭 ” 属 于 面 的 铺 陈 ,诗 句 从 千 “ 飞绝 ” 到 “ 踪 灭 ” 写 尽 了 人 物 处 境 的苦 寒 与孤 鸟 、 人 寂 ,并 在 “ ” “ ” 前 冠 之 以 数 量 词 “ ” “ ” 山 径 干 万 . 更 能 突 出 人 物 坚 忍 不 拔 、 卓 然 而 立 的 品 格 。 诗 人 巧 妙 的 通 过 指 出 一 点 , 隐 括 全 面 ,正 是 这 种 点 面 结 合 使 所 描 绘 景 物 的画 面独具 特色 。
此 ,进行 古 诗教 学时 不妨 从 以下几 个 方面 引导 学生 。
一
描绘 的边 塞 画 面进 而领 悟古 代 战争 的残 酷 与 战士 出征 的 悲壮 。再 如 ,刘 禹锡 的 《 石头 城 》 “ 围 故 国周 遭 在 , 山 潮打 空城 寂 寞 回 。淮 水 东边 旧时月 ,夜 深 还过 女墙 来 ” .
黄
青
中 国是一 个诗 的 国度 ,古 诗 词 因其 “ 中有 画 ,画 诗 中有 诗 ” ,内涵 丰 富 .平 仄 相 对 ,读 起来 琅 琅上 口 ,故
其 源 远 流 长 , 经 久 不 衰 。 古 典 诗 歌 “ 含 蓄 , 忌 直 露 ” 贵 ,
阿谁 ? ”时 ,可 以抓 住 词 的第 一 、二 句 ,引 导 学生 ,诗
一
孤 立 存在 的 ,描 写 的景物 也 一样 ,它 们 总是 和 周 围 的景
古诗写景方法与技巧min
从不同角度描写,会使读者对所描写的景物 产生更加全面的认识,获得更完美的感受。
从观察的角度、立足点 、层次来写:远看与 近观结合、 仰视平视与俯视结合、空间的上 下结合、高低结合。
01
看万山红 遍,
02
层林尽染
03
漫江碧透
04
百舸争流
05
鹰击长空
06
鱼翔浅底
07
万类霜天 竞自由
从调动感觉的角度来写(诸觉结合):视觉(形色)、听 觉(声)、嗅觉(气味)、味觉、触觉万枝,嫩于 黄金软于丝。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 ?”第一、二句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描写了春 天柳树的娇美形态。
王昌龄的《从军行》“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 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第二句侧面描写战况,通过写风势很大,卷起 红旗便于急行军来写战争的惨烈。
202X
古诗写景方法与技巧
击
此
添
加
副
标
题
202X
中国古典诗歌“贵含蓄,忌直露”,有情 不直言情,有恨不直说恨,而是借助于外 界事物来表达,诗人惯用的手法便是借景 抒情,于是就产生了为数众多的写景诗。 写景是诗歌的主要内容,鉴赏诗歌的写景 就要从诗人写景的方式入手,这样才能准 确把握景物中所寓含的诗人的情感。
如高适《塞上听吹笛》“雪净胡天牧马还, 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 夜满天山”,诗中一二句实写景,描写的内 容是胡天北地,冰雪消融。傍晚,战士赶着 马群归来,天空洒下明月的清辉。在苍茫而 又清澄的夜景里,不知哪座戍楼里吹起了羌 笛,那是熟悉的《梅花落》曲调啊!三四句 虚写景,将“梅花落”拆用,仿佛风吹的不 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片,它们四处飘散,一 夜之间把色和香洒满天山。此诗抒写战士们 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胡地没有梅花) ,想到梅花之落,写出了他们的浓浓的思乡 情。
古诗词中景物描写的表现技巧
古诗词中景物描写的表现技巧古诗词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它们不仅传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也展现了诗人的艺术才华。
古诗词中,景物描写是一种常见而重要的表现手法,它可以借助自然界或人文环境的形象来抒发诗人的情感,也可以通过对景物的选择、布局、渲染等方式来营造出一种特定的意境,从而增强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古诗词中景物描写的表现技巧:一、修辞手法修辞手法是指运用语言的特殊方式来增强语言的表现效果和美感的方法,它包括比喻、拟人、夸张、借代等多种形式。
古诗词中,修辞手法是写景的常用手段之一,它可以使景物更加生动形象,也可以使景物与诗人的情感产生联系,从而达到借景抒情或寄寓寓意的目的。
例如:比喻:比喻是指用一个事物来比喻另一个事物,从而突出后者的某种特征或品质。
比喻可以使景物更加具体化或抽象化,也可以使景物更加美化或丑化,从而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例如:李白《望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这里用银河落九天来比喻庐山瀑布,既形象地描绘了瀑布的高度和壮观程度,又赋予了瀑布一种神奇和超凡的气质,从而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的赞叹和向往。
白居易《忆江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这里用火和蓝色来比喻江花和江水的颜色,既突出了江南风光的鲜艳和明亮,又暗示了诗人对江南的热爱和怀念。
拟人:拟人是指把无生命或非人类的事物赋予人类的特征或行为,从而使之具有生命力和情感。
拟人可以使景物更加活泼有趣,也可以使景物与诗人产生共鸣或对话,从而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例如: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这里用花溅泪和鸟惊心来拟人化花和鸟,既形象地描绘了春天草木茂盛的景象,又折射出诗人对国家的忧伤和对亲友的思念。
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古诗词写景技巧及作用答题方略
前后照应,铺垫过渡。
景
物
描
写
的
作
用
写景句的作用
答题要注意层次,步骤。
每首诗中的景物描写都有其特定的作用,有时不仅是一种作用,而是多种作用交织在一起,所以在鉴赏诗歌或是在平时的做题过程中一定要立足于诗歌本身去鉴赏分析,总结积累。
内容+作用(结构+情感)
写景句的作用题型示例
送人到松江 俞桂 送客离愁酒满缸。 要记此时分袂处,暮烟细雨过松江。
作用:描绘了窗前槐树绿叶பைடு நூலகம்茂、室外榴花红艳似火耀人双目的初夏美景 ,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形象,以乐景写哀情,反衬出离别时的无限凄楚和伤感.
答案:
(2013山东卷)
山寺夜起 江湜【 shí】
月升岩石巅,下照一溪烟。
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
开门惜夜景,矫首看霜天。
谁见无家客,山中独不眠。
202X
CIICK HERE TO ADD A TITLE
单击添加副标题
谢谢指导,再见!
2
词的前三句主要是写景,请简述写景的作用。
3
用烟、雨、落花以及鹧鸪啼等意象,勾勒出一幅凄凉伤感的画面,
4
借景抒情
5
渲染了凄凉孤寂的氛围
6
烘托了的思乡之离愁别恨(为下文表达作者的浓浓思乡之情做铺垫)
7
分析写景特色及作用型【答题步骤】
明确写景特色(远近、高低、俯仰、视听、动静、虚实、色彩对比等)
阐述怎样体现这种特色的(结合诗句,具体作答)
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
①描写了萧瑟的秋风吹打着江中即将远行的小舟的景象(内容) ②交代了送别的季节(秋天)、地点(内容) ③渲染了离别时萧瑟凄凉的氛围(情感上的作用) ④烘托了诗人的凄凉之情(情感上的作用) ⑤为下文写离愁做铺垫。 (结构上的作用)
古诗词中的写景技巧如何应用到个人文章中
古诗词中的写景技巧如何应用到个人文章中古诗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以其独特的韵律、婉约的语言和精湛的写景技巧而闻名于世。
古人在描绘自然景色时,常常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和意象,使诗句生动丰富,引起读者的共鸣。
这些写景技巧不仅可以应用于古诗词之中,还可以运用到个人文章中,以增加文章的表达力和艺术感。
本文将介绍古诗词中常见的写景技巧,并探讨如何将其巧妙地应用到个人文章中。
首先,古诗词中经常运用的写景技巧之一是运用比喻。
比喻是通过将事物与其他事物进行类比来描绘景物的一种修辞手法。
比如,李白的《静夜思》中写道:“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这里的明月光被喻为地上的霜,通过比喻让读者感受到了一个寒冷而清澈的夜晚。
在个人文章中,我们也可以借鉴这种技巧,用比喻来描绘一些细节,使文章更具形象感和感染力。
比如,如果要写一篇关于冬天的文章,可以运用比喻,如“寒风如刀割般的冬天”来描绘寒冷的气氛,让读者能够感同身受。
其次,古诗词中常见的写景技巧还包括运用拟人和夸张手法。
拟人是将无生命的事物赋予人的性格特征和行为,使得景物具有了生命的特质。
夸张则是通过夸大事物的特征和表现来增强描写的效果。
例如,杜甫的《登高》中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这里把白日、“黄河”等事物拟人化,使其具有了活动的特性,增强了写景的力度。
在个人文章中,我们也可以运用这种手法来渲染气氛和描绘细节。
比如,如果要描写夏日的闷热,可以写“烈日如火,汗水如泉”,通过夸张形容词和拟人化的手法,来展现夏日的炎热和燥热。
此外,古诗词中还常使用对比手法来描绘景物。
对比是通过将两个或多个相对矛盾的事物进行比较,以凸显景物的特点。
例如,王维的《山居秋暝》中写道:“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通过对比空山和新雨后的清新与天气晚来秋的萧瑟,使得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
在个人文章中,对比手法可以让读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事物的变化和矛盾。
我们可以用对比的手法来描绘一些人物的特点或者事物的变化,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
高考古典诗词鉴赏古诗词写景的七种方式
高考古典诗词鉴赏:古诗词写景的七种方式在古代诗歌中,写景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手法,不仅能让读者产生视觉感受,更能让读者进一步反思人生哲理。
本篇文档将介绍七种古诗词写景的方式,帮助高考生深入学习古典诗词。
第一种写景方式:直接描写这是最常见的古诗词写景方式,也是最容易理解的一种方式。
表现为作者直接描写自然或人物具体形象,让读者感受到自然的美丽和人物的独特魅力。
以下是古诗词中的直接描写方式例子:暮色苍茫看势滞, - 《将进酒》李白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 《登高》杜甫第二种写景方式:抓住特定景物这种方式的特点是将一个具体的景物作为主要切入点,通过深入描写这个景物的特点来阐述自然美的感受。
通过突出某一个特定的景物,来呈现整个自然景象。
以下是古诗词中的抓住特定景物方式例子: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 《木兰诗》匿名木兰当户织, 描述的是一种寂静、空灵的氛围:在静静的夜晚,唯一听见的是温柔、忧伤而又无奈的女子叹息声。
第三种写景方式:借景抒情古典诗词有时借助环境、某个景观来表达情感,这种方式被称为借景抒情。
通过将已知景物与抒情的心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达到顶峰的诗意效果。
以下是古诗词中的借景抒情方式例子: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静夜思》李白这里的月亮完美地借景表达了作者的离愁,让读者深深体会到岁月变迁的无常与不可控。
第四种写景方式:意象联想这种方式比较难解释,在语言表达上通常伴随着大量的空灵、抽象和哲思。
这种写景方式主要是通过抽象的词汇和意象来暗示和引导读者产生感受。
以下是古诗词中的意象联想方式例子:花底滑钱庄,绿水东流。
桃花不言下自成蹊。
- 《夜泊牛渚怀古》杨万里这里以花、水、桃花为起点,以抽象化的逻辑来表现自然的诗意。
第五种写景方式:以人为龙头,写自然和社会的交往这种写景方式借助人文元素,将自然和社会幻化成互相交错的场景。
通过人物对自然环境的感悟,反映社会的价值观和人性尊严。
2022届高考语文复习古诗鉴赏:古典诗歌写景的六种角度例析
古诗鉴赏:古典诗歌写景的六种角度例析(一)西江月苏轼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
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译文:世上万事恍如一场大梦,人生经历了几度新凉的秋天?到了晚上,风吹动树叶发出的声音,响彻回廊里,看看自己,愁思爬上了眉头,鬓边生出了白发。
酒并非好酒,常因客少发愁,月亮虽明,却多被云层遮住。
在这中秋之夜,谁能够和我共同欣赏这美妙的月光?我只能拿起酒杯,凄然望着北方。
本词写于作者被贬黄州之时。
有人认为整首词中最突出的是第二句中的“凉”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1)“凉”字,指出了自然节候的变化,以清寒的中秋之夜的凉风、明月,营造了一个凄清悲凉的意境。
(2)作者运用双关,借写节候之“凉”,抒写人生之“悲凉”。
(3)同时也指出了人生命运起伏不定,变幻莫测,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深沉思考。
(或:表达了作者孤单寂寞愁苦的情感。
)(二)过香积寺王维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注: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欲念。
译文:不知香积寺在哪座山中,走了数里,就进入了白云缭绕的山峰。
古木参天却没有人行路径,深山里何处传来古寺鸣钟?山中泉水撞击危石响声幽咽,松林里日光照射也显的寒冷。
日暮时分,独自在空寂的潭边,安禅人定以治伏尘俗的毒龙。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案:诗眼是“咽”和“冷”。
(1)“咽”是“呜咽”、“冷”是“阴冷”之意。
(解释字的含义,字面意思、深层含义)(步骤1)(2)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
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阴暗,似乎显得阴冷。
(结合诗句分析)(步骤2)(3)“咽”和“冷”两字绘声绘色(视听结合、拟人、通感)(如果有手法,把手法写出来)(步骤3)(4)精练传神地写出了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
古诗中写景的手法
古诗中写景的手法1、正与侧(衬托对比)的结合。
景物描写可以从正面入手,直接描写景物的特点,使人一目了然;也可以不从正面景物入手,而是从与其有关的侧面景物写起,来揭示该事物的特点,同时还能提供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
两种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更加突出。
2、动与静的结合。
在中国古代诗歌里,诗人们为了创设意境,特别注意动态描写,动静结合是常用的一种写景手法。
在这种手法的运用中,诗人往往独出心裁,“每着一字”,而使“境界全出"。
比如像贾岛《题李凝幽居》的“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推”“敲”选用,王安石《泊船瓜洲》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的形容词用作使动动词,都是动态描写的一些典范,在动词的使用上作了不少文章。
但作为动静结合的写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并且往往是以静为主,以动衬静的方式,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
因此,动静结合的写景手法,往往与衬托又不可截然分开。
3、声与色的结合。
古诗写景常涉及到声音与颜色,这是诗人利用感官多角度写景,让读者如临其境,收到了很高的艺术效果。
4、虚与实的结合。
“虚”与“实”是两个极大的概念,具体点说就是无形与有形、抽象与具体,想象回忆与现实。
如“愁”是虚的,因为它是无形的、抽象的,而“一江春水”、“船舟"、“春草萋萋"“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实的,古诗词常借助具体、可感的事物来抒发某种感情寄托某种情怀,或借助想象或回忆来写现实的境遇和况味。
同学们在鉴赏时要注意诗中哪是实、哪是虚。
以及诗人着意要表现的是实还是虚。
弄清了这几点才能准确把握它们的关系。
实景是诗人描写的现实客观景物,虚景是诗人通过联想或想像而虚拟的景物,虚实结合更能表达出一种浓溢的情思。
5、点与面的结合。
万事万物都是彼此相互联系的,不是孤立存在的,描写的景物也一样,它们总是和周围的景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因此,诗人在写景状物时,不是孤立地静止地写主体物,还写主体物周围的联系物,点面结合,烘云托月,使主体形象更丰满,更有特色。
古诗表达技巧讲析——写景方式:八个结合
古诗表达技巧讲析——写景方式:八个结合一、正侧结合正侧结合即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景方法。
正面描写是直接描写景物的特点,使人一目了然;从与景物有关的侧面景物写起,来揭示该景物的特点就是侧面描写,侧面描写还能提供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
两种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景物特点更加鲜明突出。
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描写边地天气寒冷就运用了正侧结合的手法。
“胡天八月即飞雪”写雪来得早,“千树万树梨花开”写雪之大,在正面描写风猛雪大之后,通过人的感受侧面描写严寒,“狐裘不暖”,连裹着软和的“锦衾”也只觉单薄。
将军和都护的“铁衣冷难着”,居然拉不开角弓。
接着又正面描写酷寒恶劣的天气,浩瀚的沙海冰雪遍地,雪压的冬云浓重稠密。
而辕门上的红旗已被冰雪冻结,一动也不动了,这一生动细节再次从侧面传神地写出天气奇寒。
二、动静结合动静结合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并且以静为主,以动衬静的方式,构成清幽静谧的意境。
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诗人王维不愧描写山水的高手,动静结合是其主要写景手法之一。
诗人第二联写物,“明月松间照,”是静景,是所见,写的是月光透过松枝洒遍大地;而“清泉石上流”,是动景,是所闻,动静融为一体,构成一副清幽可爱的风景画。
第三联是诗人用“竹喧”烘托山静,是所闻,用“莲动”衬托水幽,是所见,见闻交错,“喧”“幽”互衬,颇具艺术感染力。
三、声色结合声色结合是指诗人调动自身的听觉、视觉从色彩和声音等角度展现景物特点的写景方法,把不同色彩的景物组合到一个画面中,就收到诗中有画的效果,能让读者如临其境。
古代诗歌常用的写景手法之动静结合
古代诗歌常用的写景手法之动静结合古代诗歌常用写景手法中的动与静在写景状物的文章中,孤立地写动态或静态,往往不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若能将动态描写与静态描写结合起来,以静写动,以动衬静,则会塑造出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
而在中国的古代诗歌中,这种手法的运用体现得尤其明显。
例如王维的名篇《山居秋暝》中的诗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前一句写山上一尘不染的松树,皎洁的月光,以及月光穿过树叶的缝隙在林间留下斑驳的影子,都给人以明净清幽的感受——这是通过静态描写来突出山中的静谧。
第二句写山泉因雨后水量充足,流势增大,从石上流过,淙淙有声——这是动态描写,以动衬静,更反衬出山中的宁静。
作为古诗中常用的一种写景手法,动静也就必然成为了考察学生古诗鉴赏能力的依据,在考试中常出现“分析写景诗句中的动与静”这一类题型。
考生在答这类题目的时候,往往笼统地将这种写景手法概括为动静结合,而实际上,动静结合只是描写景物的动与静中的其中一种类型。
除此之外,还有化动为静、化静为动、以动衬静、以静衬动、以运衬动、动静互衬等6种。
在答题时,我们不能将这些类型一概而论,而应该做到具体诗句具体分析。
下面,就对描写景物中动与静的7种类型作简单介绍。
①动静结合,相映成趣就是同时描写静态的事物和动态的事物,让静景动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相映成趣。
如杜甫《漫成一首》,“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两句,就是视觉之静与听觉之动的巧妙结合。
再如江西诗派潘大临的《江间作四首(其三)》中“沙明拳宿鹭,天阔退飞鸿。
”一句,写的是俯视沙滩,一片明亮,原来是一群白鹭栖息于此;仰望天空,天空如此辽阔,一只鸿雁正在振翼高飞,似在后退。
用“拳”字形象的表现出鹭鸟在沙滩上栖息的神态。
用“退”字别致、生动地表现出鸿鸟在天空飞行的状态。
这样写构成了作者江边所见的一幅动静结合的画面。
②化动为静,以静写动就是把运动的事物当作静止的事物来写,想象并描写出动态事物在静止时的形态和神态。
古诗写景的手法
古诗写景的手法古诗写景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形式之一,它通过抒发诗人对自然、人物、风景等各种事物的感受,表达了情感和意境。
以下是古诗写景的一些常见手法。
1. 带有感情色彩的描写。
这种手法强调诗人对景物的情感反应,通过对景物的描绘来表达情感,使读者能够感知到诗人的情感。
例如《离骚》中的“三山五岳俨为椅,百川草木尽纷嬉。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中的“黄鹤一去不复返”表现了诗人对黄鹤离去的感情。
2. 借景抒情的手法。
这种手法通过将诗人的情感与场景结合起来,更加生动地表达诗人的情感和内心体验。
例如《清明》中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中的“路上行人欲断魂”表现了诗人因思念逝去的亲人而感到的悲痛。
3. 借物抒情的手法。
这种手法是通过将诗人的情感与物品相联系,表达诗人的情感和内心体验。
例如《静夜思》中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中的“低头思故乡”表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
4. 比兴和象征的手法。
这种手法是通过比喻、象征等手法来表达诗人对景物的情感和内心感受。
例如《登高》中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中的“落霞”和“孤鹜”都是比喻,表现了诗人对秋天景色的喜爱与赞美。
5. 描述性的手法。
这种手法是通过对景物的形象描写来表现景物的美丽和优美,使读者感受到景物的美妙。
例如《将进酒》中的“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
”中的“银鞍”、“白马”、“流星”等描写出了诗人对武将的英武形象的赞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例谈古诗中写景的技巧
在我们所学的古诗中,有不少脍炙人口的写景佳句。
细细品味这些千古佳句,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写景的方法和技巧。
这些方法技巧,同样可以应用于我们的作文之中。
一、细致观察,写出景物特点。
唐代诗人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一诗中有这么几句:“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意思是说:八月洞庭湖积水上涨,与湖岸齐平,辽阔如镜,蓝天映照湖中,天水一色,混为一体。
云梦泽水气蒸腾,洞庭湖波涛汹涌,声如万鼓齐鸣,震撼着岳阳城。
这样的景致,就是诗人细致观察的结果。
它把诗人见到的洞庭湖水天相接的情景形象地写了出来。
诗人笔下的洞庭湖博大浩瀚,一眼望去,水连天,天连水,大有吞吐太空的气势。
以蓝天含于湖内,突出湖面宽阔无垠。
用波撼岳阳城,说明湖水连连而致,水势波涛汹涌。
二、大处着眼,描写壮阔场面。
唐代大诗人李白《渡荆门送别》诗的颔联“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是写景的名句。
它的意思是:出三峡以后,随着平原的出现,山岭逐渐消失,长江就奔流在辽阔的原野上了。
这两句诗没有写某一处的景象,而是从大处着眼,写出了一派壮阔的气象,那连绵不断的巴山,至荆州始断;那大江自万山中来,至此千里平原,江面逐渐放宽放大。
这些,都给读者留下了开阔而丰美的诗意空间。
三、小处落笔,精绘动人细节。
唐代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中的颈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被称为千古传颂的名句。
北固山下镇江周围的水面辽阔如海,在黑夜将尽未尽、天光还未全明之时,一轮红日从江心冉冉升起,说明江上日出早。
江南春来,新年未到,已有一丝春意,从景物上来说是江春,从时间上来说却是旧年。
生活中的寻常事,一经锤炼,极富韵味。
诗人从小处落笔,精绘细节,一个“生”字,一个“入”字,全用动态描写,生动活泼、形象鲜明,境界壮阔、奇丽,而时光流逝的感觉,客子异乡的情思,也全在景象之中透露出来。
四、赤橙黄绿,描绘缤纷世界。
唐代李贺《雁门太守行》“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整首诗是用奇异的色彩组成的。
“黑云”、“甲光”、“金鳞”、“燕脂”、“夜紫”、“红旗”、“玉龙”,一系列变幻莫测的光与色组成了这幅战场的图画,真让人目不暇接,无怪大诗人陆游称赞它是“五色眩曜,光夺眼目,使人不敢熟视。
”
五、动静交错,渲染无尽韵味。
唐代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一诗的后两联:“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绝,惟闻钟磬音。
”写的是美丽的山光使得鸟儿的性情愉悦,在花木丛中婉转唱歌。
山和云天
倒映的潭影激起诗人的心声,使诗人摆脱尘世烦扰而感到无限轻松愉悦,从而走向与物同化的境界。
在一片沉静中,万籁俱寂,只有钟、磬的余音袅袅。
这是静中之动,弥见其静,更加强化“静”的意境。
这就使鸟乐山光、心空潭影随着景物、声响的变换而得到进一步升华,达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