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庭坚诗歌特点
黄庭坚《寄黄几复》赏析
修辞手法
黄庭坚在诗中运用了多种修辞手 法,如比喻、拟人、借代等,使 得诗歌的表达更加生动、形象。
意象分析
自然意象
诗中出现的“桃李”、“春风”、“ 江湖”、“夜雨”等自然意象,都带 有深刻的象征意义,表达了作者对友 人的深深思念和感慨。
人文意象
黄庭坚在诗中还通过“古道”、“长 亭”、“离别”等人文意象,表达了 对友人命运的关切和感慨。
排比
诗中运用了排比手法,如“持家 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 增强了诗歌的气势和感染力。
用典
诗中运用了许多典故,如“四立 壁”、“三折肱”等,丰富了诗 歌的内涵和表现力。
语言风格
简练自然
01
诗人的语言简练自然,不事雕琢,表现出一种质朴自然之美。
生动形象
02
诗人善于运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如“桃李春风”、“江湖夜雨
通过对黄几复的思念,我深刻体会到友情的珍贵。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会遇到很多人, 但真正能够交心的朋友并不多。我们应该珍惜每一个与朋友相处的时光,用心去经营和
维护这份友情。
人生感悟
这首诗也让我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感悟。人生就像一场旅行,我们会经历各种风景和遭 遇。通过这首诗,我领悟到我们应该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不断成长
对作者的贡献
提升声誉
这首诗是黄庭坚的代表作之一,它的成功发表和广泛传播,大大提升了黄庭坚的 声誉,使其成为宋代文坛的重要人物。
奠定地位
该诗的成功发表也奠定了黄庭坚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使其成为宋代文学的代表人 物之一。
05 读者感悟
阅读体验
语言精练
黄庭坚的诗歌以语言精练著称,这首诗也不例外。每个字、 每个词都有深刻的含义,读来让人感受到作者对语言的驾 驭能力。
黄庭坚的诗歌题材
黄庭坚的诗歌题材
黄庭坚是宋代著名的诗人、文学家,他的诗歌题材广泛而丰富,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 山水田园景色:黄庭坚常常以山水田园风景作为诗歌的题材,描绘大自然的美丽和宁静,表达自己对山水之间的情感和思考。
2. 思乡思远:黄庭坚多次离乡背井,其中包括两次北迁期间的离故园之感。
他常在诗中表达对家乡的思念和对远方友人的思念之情。
3. 社会时事抒发:黄庭坚的诗歌也经常涉及社会时事和政治现象,他以犀利的笔触揭示社会矛盾和政治腐败,并表达自己的正义感和愤怒之情。
4. 苦闷忧愁:黄庭坚曾多次被贬谪或被贬谪之后又重回京城,这使他经历了许多苦闷忧愁的时刻。
他在诗歌中表达了自己的痛苦和寂寥之情。
5. 文人之雅:黄庭坚重视文人雅士的情怀和道德风范,他的诗歌也经常表达出对文人之雅的理解和赞美。
总的来说,黄庭坚的诗歌题材非常广泛,既有对自然山水的描绘,也有对社会现实的反思,同时也包含了个人情感和雅士之风的表达。
试论黄庭坚诗歌的艺术特色
试论黄庭坚诗歌的艺术特色
黄庭坚的诗歌独特的艺术特色在于:
一、意象密集、层次丰富。
黄庭坚的诗歌大多以象征性的意象代表实
际情景,表达出跨几个层次的复杂情思。
他结合古代诗学,将矛盾和
竞争概念表达得淋漓尽致,让读者有了更多的思考空间。
二、叙事新颖、巧妙活跃。
黄庭坚的诗歌在叙述上极具特色,采用多
种技巧,激起读者共鸣。
他的抒情叙事优美动人,行文编排熟练,将
众多叙事线路凝聚成一篇咏叹文章,既可以活泼而流畅的叙事,又可
以凝炼而精当的意象。
三、写实细致,抽象精致。
黄庭坚的诗歌集中展现了写实主义的特点,也有许多抽象优美的景象,表达富有节奏感、寄寓心灵的咏叹。
他以
一种精致的语言,将真实生活彰显出信息的叙述,以一种意想不到的
视角,深入揭开生活真相的面纱。
黄庭坚诗歌特点
在唐代诗人,甚至在历代诗人中,黄庭坚最推崇杜甫,他不仅肯定杜甫的忠义之气、忧国爱民之忱,而且在诗歌创作上力追杜甫。
他称颂“杜子美一生穷饿,作诗数千篇,与日月争光”,教人学诗以杜甫为指归,“欲学诗,老杜足矣”。
黄庭坚之师承杜甫可以说是时人及后世的共识。
陈师道《答秦觏书》云:“豫章之学博矣,而得法于杜少陵,其学少陵而不为者也,故其诗近之,而其进则未已也。
”后来方回也说:“山谷诗宋三百年第一人,本出于老杜。
”“山谷诗本老杜骨法”。
他在《瀛奎律髓》卷三中还说:“老杜为唐诗之冠,黄陈诗为宋诗之冠,黄陈学老杜者也。
”自梅尧臣以来,北宋诗人都在诗歌艺术上追求“生新”,也即追求在唐诗之外另辟境界,而黄庭坚在这方面表现出更强烈的自觉性。
他说:“文章最忌随人后。
”(《赠谢敞王博喻》)又说:“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
”(《以右军书数种赠丘十四》)他的整个诗歌创作都贯彻了求新求变的精神,从而创造了生新廉悍的艺术风貌。
二、用典用典方面。
典故在中国古典诗歌的语言形式构成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诗歌创作和诗学理论中,典故是一个难以回避的问题用典在宋代诗歌中尤为常见。
因为受到时代精神的影响,宋诗已不复唐诗的高昂豪迈的气度,而是呈现出精思内敛的特征,由主情向主理转向。
因此,宋诗创作更加追求诗歌形式的精琢与完善。
多用典故成为宋人遍览群书,学识渊博的展现途径。
至黄庭坚在理论上打上“(老杜作诗)无一字无来处”的旗号,用典不仅是杜诗,而且成为黄诗乃至整个宋诗极为鲜明的特点之一。
杜诗用典往往使用熟典并活用典故,但又能使典故与写实密切结合,如突出人名用典的象征意义来表现自己的生活性情和思想。
黄庭坚继承了杜诗善用典的经验,而且他的用典以采杜诗为最多,例如《秋思寄子由》中“老松阅世卧云壑,挽著沧江无万牛”,化用杜甫诗句“云壑布衣贻背多”、“万牛回首丘山重”,自比为高卧云壑、绝不与时俗同流合污的老松;《云涛石》“诸山落木萧萧夜”则明显取自杜甫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等。
黄庭坚与江西诗派
黄庭坚与江西诗派黄庭坚简介•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涪翁。
宋诗史上一位开宗立派、影响深远的大家。
•山谷非常重视诗歌创新,认为“文章最忌随人后”"(《赠谢敞王博喻》),“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以右军书数种赠丘十四》)•黄庭坚对杜甫尤为推崇。
黄庭坚“诗法”•黄庭坚主要诗学杜甫,并根据自己的创作经验总结出一套作诗法度,并以此指导后辈。
•一,主张以丰富的书本知识作为写诗的基础。
•他认为杜诗韩文“无一字无来处”(《答洪驹父书》),又说“词意高盛,要从学问中来尔”(《论作诗文》)。
•二、提出“点铁成金”与“夺胎换骨”诗法。
1,借用前人诗文中的词语、典故,加以陶冶点化,化陈为新,使之在自己的诗中起到精妙的修辞作用。
2,师承前人的构思与意境,使之焕然一新,成为自己的构思与意境。
精神内涵:求新求变、自成一家。
3,去陈反俗,好奇尚硬,求奇求硬求新,厌俗厌熟厌常。
•四,主张用拗律、拗句,改变一般诗句的平仄关系。
有意造成一种不平衡不和谐的效果,犹如书法中生硬曲折的线条,给人奇峭倔强的感觉。
1、句法方面,学杜甫多用拗句,“拗句”乃是在格律诗体中把一句或一联的平仄加以改变,同时把诗句的语序组织加以改变,使音节和文气不顺畅,有意造成一种不平衡不和谐的效果,给人奇峭倔强的感觉。
2、诗的结构方面,黄庭坚非常注重奇变,有时跳跃,有时反折,很少一路连绵衔接顺畅成文。
寄黄几复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
想见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
•这首诗体现了黄庭坚诗歌的主要特点:善于用典,时有跳脱,无一字无来处,但又明白晓畅,有意用拗句,生新瘦硬。
黄庭坚的诗歌题材•黄庭坚诗歌是典型的文人诗歌,主要吟咏文人士大夫的生活工作,内容主要有:思亲怀友、感时抒怀、描摹山水、题咏书画等,与王安石、苏轼基本相同。
•喜欢吟咏与文化活动或文人生活有关的。
黄庭坚诗歌特色论文
黄庭坚诗歌特色论文摘要:综观黄庭坚所写的诗歌特色,大致有本文七个方面,但是,就其内容来看,是很狭窄的,并且对社会的影响作用是消极的。
从南宋任渊、史容、史季温《山谷诗集注》看,黄庭坚留下的诗歌共有一千三百四十三首。
(这是黄庭坚的外甥洪炎统计的,详见任渊等著《山谷诗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1358页。
)。
从山谷诗歌的内容上看,反映人民疾苦,揭露社会矛盾的诗歌极少,绝大多数诗歌多是写风花雪月,鸡鸭虫鸟之类的东西,甚至连中草药名,《诗经》中所写的动物植物也用来作文字堆砌,变为自己的诗。
使读者看了,既无聊,又可笑。
但是,不管怎么说,黄庭坚还是宋代的著名诗人,又是江西诗派祖师,并且有一批追随者,他的作诗方法和样式,苏轼还称之为“黄庭坚体。
”“黄庭坚体”自有其特色,现就我们的研读,谈一些浅见,借以求教于方家。
一、以才学为诗,是黄庭坚诗歌的主要特色。
所谓“以才学为诗”,就是黄庭坚在所写的严肃诗歌中,每一首诗,其中必有一到三句诗用古文古诗中的名句典故,作为自己诗中的典故,借以表明自己知识的渊博,有高超的才能,使自己写的诗一般人读不懂,只有具有渊博知识的人才能看得懂,讲得出所以然。
以黄庭坚写的《十二月十九日夜中发鄂渚晓泊汉阳亲旧携酒追送聊为短句》一诗为例:“接淅报官府,敢违王事程,宵征江夏县,睡起汉阳城。
邻里烦追送,杯盘泻浊清。
只应瘴乡老,难答故人情。
”(任渊《山谷诗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463页。
)这首诗的最难理解之处,是“接淅”一词。
典故出自《孟子·万章》:“孔子之去齐,接淅而行”。
许慎《说文解字》:“淅—汰米也,今曰淘米。
”“接”作“滰”,“滰”是“滤干”之意。
接淅意思是说:得到钦定“羁管宜州”的王命,连淘米未等滤干,就急忙煮饭吃,好赶路赴宜州贬所。
二、以文为诗,是黄庭坚诗歌的又一特点。
此以黄庭坚写的《古诗二首上苏子瞻》为例:其一江梅有佳实,托根桃李场。
桃李终不言,朝露借恩光。
黄庭坚词作风格浅谈
黄庭坚词作风格浅谈摘要:北宋著名文学家黄庭坚为“苏门四学士”之一,以诗与苏轼齐名,时称“苏、黄”。
作为一开创了江西诗派的一代诗人,在两宋诗坛影响很大,与此同时,他的词名亦自不小。
与黄同时的诗人陈师道曾说过:“今代词手,唯秦七、黄九尔。
唐诸人不连也。
” ①足见其词作亦有别样深蕴的艺术风范。
关键词:黄庭坚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
其诗宗法杜甫,并有“夺胎换骨”“点石成金”“无一字无来处”之论,风格奇硬拗涩。
词与秦观齐名,少年时多做艳词,晚年词风接近苏轼。
有《山谷集》,自选其诗文名《山谷精华录》,词集名《山谷琴趣外篇》(即《山谷词》)。
又擅长行,草书,为“宋四家”之一,书迹有《华严疏》《松风阁诗》及《廉颇蔺相如传》等。
.黄庭坚历来主张艺术上的开拓创新,倡导"自成一家始逼真", 在词的创作上,他同样是卓然自立,不肯随人后的.他的词作凸显出与众不同的艺术个性.一、词作艺术特色王希杰先生在其《汉语修辞学》中说:“方言成分的适当采用,可增添作品的地方特色、乡土气息,有利于塑造人物形象,在文学作品中尤其如此。
”黄庭坚的词作作品中,有许多充盈着将方言俗语和文学语言糅为一体的浅俚式语言的词作。
如《卜算子》: 要见不得见,要近不得近.试问得君多少怜,管不解,多于恨. 禁止不得泪,忍管不得闷.天上人间有底愁,向个里,都谙尽.词中"管不解","个里","忍管"等都是民间俗语.这些都是常见的口头语言.这些词汇的运用,使词作变得活泼亲切,感情表达得更为具体准确.方言俗语用得恰到好处,使人感到亲切朴实,清新自然,给人以娓娓如述的感觉.黄庭坚词作便颇具这样的艺术效果。
在“个性”的同时,黄庭坚词作又有传统的“共性”。
其词中语汇十分丰富,有传统的典雅词汇,词的语言典雅工丽。
如《清平乐》: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这首词通过寻觅春的踪迹,来抒写伤春意绪,语言典雅工致,可以说是词的"本色语".李清照在《词论》中主张词"别是一家",并认为黄庭坚是词家中少有的明于此道者,大约是指这类典雅优美的作品而言。
浅谈黄庭坚诗歌的艺术风格
浅谈黄庭坚诗歌的艺术风格浅谈黄庭坚诗歌的艺术风格引言:黄庭坚,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他的诗词又有怎样独特的风格呢?下面小编来为大家谈谈一下黄庭坚诗歌的艺术风格,欢迎大家阅读和借鉴!在苏轼周围的作家群中,黄庭坚的诗歌成就最为突出,他最终与苏轼齐名,二人并称“苏黄”。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又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
他23岁进士及第后,在叶县(今属河南)、太和(今属江西)等地做了17年的低级官员。
这段时期内的黄诗比较关注社会现实,如《流民叹》、《和谢公定征南谣》等,抨击时弊相当尖锐。
元丰八年(1085)旧党执政后,黄庭坚来到汴京任职于馆阁,参加编写《神宗实录》,自此成为苏轼的密友,常与苏轼等人唱和,诗的内容则以书斋生活为主。
从哲宗绍圣元年(1094)开始,旧党重又失势,黄庭坚也受到迫害,先后被贬谪到黔州(今四川彭水)、戎州(今四川宜宾),最后卒于荒远的宜州(今属广西)贬所。
黄庭坚被贬的直接原因是《神宗实录》引起的文字狱。
惊悸之余,黄庭坚作诗较少,内容则以抒写人生感慨为主。
黄庭坚始终被人看作旧党,其实他虽然在政治上追随苏轼,但并未积极参加新旧党争,他一生的心血主要倾注在诗歌和书法创作上。
就题材范围而言,黄庭坚诗没有显著的特点。
他流传下来的一千九百多首诗,约有三分之二是思亲怀友、感时抒怀、描摹山水、题咏书画的诗,这种题材趋向与王安石、苏轼基本相同。
黄诗的特点是文人气和书卷气特别浓厚,诗中的人文意象格外密集。
首先,黄庭坚喜爱吟咏书画作品、亭台楼阁以及笔、墨、纸、砚、香、扇等物品,这些对象自身都是文化活动的产物或与文人生活密切相关的物品,自然会使诗歌充满文人色彩。
其次,黄庭坚写其他题材也努力抉发其中的文人意识。
例如《演雅》一诗,咏及蚕、蛛、燕、蝶等43种动物,它们本来全是自然意象,查是黄诗并没有到自然界中去观赏这些禽鸟虫鱼,而是从古代典籍的字里行间去认识它们,全诗充满着典故。
黄庭坚诗歌的艺术风格
黄庭坚诗歌的艺术风格黄庭坚诗歌的艺术风格导语:黄庭坚用他那“以故为新”的句法字法,用他那险拗的音律,形成了他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人们把这种“峭刻生新”、“深折透辟”、“老辣硬涩”的诗歌风称为“黄庭坚体”。
【摘要】黄庭坚是“苏门四学士”之一,以其诗歌上的杰出成就最终与苏轼齐名,并称“苏黄”,并且开创了宋代最大的诗歌流派——“江西诗派”,成为宋诗史上一位开宗立派、影响深远的大家。
为了进一步深化对黄庭坚诗歌的艺术个性、创新精神的理解,认识他在文学史上的特殊地位,本文试对他诗歌的艺术风格进行一番系统的探讨。
【关键词】黄庭坚诗歌创新精神艺术风格引言黄庭坚诗歌以鲜明的风格特征而自成一体,当时就被称为“黄庭坚体”或“山谷体”。
元祐二年(1087),苏轼作《送杨孟容》,自注说:“效黄庭坚鲁直体。
”黄庭坚作诗歌和之,有“我诗歌如曹郐,浅陋不成邦。
公如大国楚,吞五湖三江”和“句法提一律,坚城受我降。
枯松倒涧壑,波涛所舂撞。
万牛挽不前,公乃独力扛”等句,句法奇矫,音节拗健,想象奇特不凡,且有一股兀傲之气,是典型的“山谷体”。
【1】如果以唐诗歌为参照标准,那么“山谷体”的生新程度是最高的,它最典型地体现了宋诗歌的艺术特征。
黄庭坚晚年的诗歌风逐步体现出归真返朴的倾向。
求新求变的精神在晚期黄庭坚诗歌中仍有所体现,但随着诗歌人阅历的加深和修养的提高,已渐渐达到炉火纯青、形迹尽泯的境界。
用黄庭坚自己的话来说,就是达到了“平淡而山高水深” ① 直接引语用参考文献标注的境界。
下面主要从四个方面来探讨黄庭坚诗歌的艺术风格:一、声律奇峭用典广博黄庭坚诗歌声律奇峭,具有一种特殊的音乐美。
诗歌的音律与感情是一致的,特殊的感情需要用特殊的音律来表现。
黄庭坚的律诗,有许多不合“正格”的句子,不按照诗歌律规定的平仄来组句,“其法于当下平字处以仄字易之,欲其气挺然不群。
”【2】这种拗句,声情并茂,在“不和谐”中更觉其美,如“小雨藏山客坐久,长江接天帆到迟”(《题落星岚漪轩》、(引黄庭坚诗出于哪本书,请用注释标出来)“清谈落笔一万字,白眼举觞三百杯”(《过方城寻七叔祖旧题》)等,我们在吟诵时自会感到其音律的特殊美。
黄庭坚的诗介绍
黄庭坚的诗介绍江西诗派是北宋后期形成了一个以杜甫为祖,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为宗即“一祖三宗”的诗歌流派。
黄庭坚是江西诗派的开派宗师和领袖。
该流派崇尚黄庭坚的“点铁成金、夺胎换骨”之说。
且诗派成员大多受黄庭坚的影响,作诗风格以吟咏书斋生活为主,重视文字的推敲技巧。
黄庭坚的诗以唐诗的集大成者杜甫为学习对象,构建并提出了“点铁成金”和“夺胎换骨”等诗学理论,成为江西诗派作诗的理论纲领和创作原则,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为宋代大诗人之一,黄庭坚对宋诗的影响甚至超过了一代大文豪苏轼。
苏轼作诗以气运笔、放笔纵意、纵横驰骋、大开大阖、变化莫测、结构复杂,无迹可求,所以苏诗成就虽高,师之者极少,未能形成流派。
黄庭坚的创作思路有迹可寻,甚讲法度,便于学习,所以其追随者很多。
黄庭坚的诗,法度严谨,说理细密,代表了宋诗的特点。
可以说,黄庭坚诗是最具宋诗艺术特色的,受黄庭坚影响形成的江西诗派,也影响了南宋一代诗风,并对后世造成深远影响。
苏轼做侍从官时,曾举荐黄庭坚代替自己,推荐词中有“瑰伟之文,妙绝当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之句,可见推举之重。
黄庭坚作诗一是注重用字。
用字“要字字有来处”。
时人评黄庭坚作诗“一字一句,必月锻季炼,未尝轻发”。
黄庭坚还提出诗的“句中眼”,所谓“句中眼”即后人所说的“诗眼”,就是注重对关键字词的锤炼,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之“绿”字,即是锤炼而来,可谓“置一字如关门之键”。
二是重视句法。
黄庭坚《送顾子敦赴河东》诗:“无人知句法,秋月自澄江”。
何谓“句法”,从这句诗里可以看出,黄庭坚论诗的句法尚简易,如秋月澄江,明晰可感。
在《与王观复第二书》中说:“但熟观杜子美到夔州后古律诗,便得句法简易而大巧出焉。
平淡而山高水深,似欲不可企及,文章成就,更无斧齿凿痕,乃为佳耳。
”三是讲究章法。
黄庭坚讲章法命意言论甚多,如:“欲作楚辞,追配古人,直须熟读《楚辞》,观古人用意曲折处讲学之,然后下笔。
黄庭坚诗歌风格
黄庭坚诗歌风格黄庭坚诗歌风格黄庭坚,字鲁直,一号涪翁,又号山谷道人。
他是北宋时期著名的词人,享有很高的声誉。
欢迎阅读小编整理的黄庭坚诗歌风格,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黄庭坚诗歌的艺术特色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严密的谋篇结构的法度。
宋人范温《潜溪诗眼》引黄庭坚的话:“文章必谨布置。
每见后学,多告以《原道》命意曲折。
”宋诗本有散文化的倾向,黄庭坚也把写文章的法度用了诗歌创作中,要求一篇上下,都有线索可寻,每句每段,也应安排得法。
但这“布置”并不是要试贴那样僵化的格式,村学究的“起、承、转、合”,而是要曲折变化。
“奇正相生”,富有法于无法之中,最后达到“无意于文”的浑成之境。
我们读黄诗时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作者的思路好象突然断了,上下两句,前后两段接不上榫,这正像电影中的蒙太奇手法,镜头一下子转换,场面突然改变,但其中还是有人内在联系的,需要我们用自己的想象补足它。
这样,文学就更简炼,诗意也更会蓄。
(二)讲究修辞造句。
黄诗有其特殊的句法,那是从杜甫一脉传下来的。
喜欢造拗句。
在句子结构上,不按正常的语法规律,把主语、谓语、宾语的次序颠倒,或删去一些句子成份,或把两个意思紧缩在一句中,以使句意曲折,文气跌宕,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如其名句“风雨极知鸡自晓,雪霜宁与菌争年”《再次韵寄子由》、“黄流不解ネ明月,碧树为我生凉秋”《汴岸置酒赠黄十七》等,都是佳例。
黄诗很重视炼字,“置一字如关门之键”,五言诗句的第三字,七言诗句的第五字,更要求工稳新警。
置字有力,句中有“眼”,句子便显得骨格峻峭,全诗为之而生色。
还要炼虚字,尤重连接虚字的运用,以使行文跌宕有致。
(三)重视律诗中对偶句的锤炼。
对偶,唐人已下过很多功夫,唐诗中有不少工整精美、脍炙人口的对句,宋人想突过它,只得另立新法,别出新意。
黄诗的对句,自然生动,有些乍看起来像是散文的句子,毫不似对偶,但认真体味之,则觉字字工切,别有韵味。
如“舞阳去叶才百里,贱子分公俱少年”《次韵裴仲谋同年》、“清坐一番春雨歌,相思千里夕阳残”《和答王晦之登楼见寄》等。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复习笔记及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江西诗派与两宋之际的诗歌)
第5章江西诗派与两宋之际的诗歌5.1 复习笔记一、黄庭坚的诗歌1.黄庭坚的创作道路(1)在苏轼周围的作家群中,黄庭坚的诗歌成就最为突出,与苏轼并称“苏黄”。
(2)黄庭坚的诗歌早期比较关注社会现实,抨击时弊相当尖锐;中期以书斋生活为主要内容;后期则以抒写人生感慨为主要内容。
2.丰富的人文意象黄诗的特点是文人气和书卷气特别浓厚,诗中的人文意象格外密集。
(1)他喜爱吟咏书画作品、亭台楼阁以及笔、墨、纸、砚、香、扇等物品,这些对象自身都是文化活动的产物或与文人生活密切相关的物品,自然使诗歌充满文人色彩。
(2)他写其他题材也努力抉发其中的人文意蕴。
如茶本来是一种生活用品,但在黄诗中茶被置于高雅的文化环境中,并与文人的高雅活动及高洁志趣相联系,从而表现出深刻的文化内蕴,如《双井茶送子瞻》。
3.生新廉悍的艺术风格(1)北宋诗人都在诗歌艺术上追求“生新”,即追求在唐诗之外另辟境界,而黄庭坚在这方面表现出更强烈的自觉性。
他的整个诗歌创作都贯彻了求新求变的精神,从而创造了生新廉悍的艺术风格。
(2)黄诗不论长短,都包含多层次的意思,章法回旋曲折,绝不平铺直叙。
如五古《过家》、七古《次韵子瞻题郭熙画秋山》等。
(3)黄诗运用修辞手段,善于出奇制胜,如用“煎成车声绕羊肠”来形容煎茶的声音等;但有时也求奇过甚,不够自然。
(4)黄庭坚还重视炼字造句,务去陈言,力撰硬语,如“秋水粘天不自多”等。
黄诗中最成功的则是那些用常见的字词组成新奇意象的作品,如《寄黄几复》。
(5)黄诗还有声律奇峭的特点,一是句中音节打破常规,矫健奇峭。
二是律诗中多用拗句,以避免平仄和谐以致圆熟的声调,如《题落星寺》等。
这些也是形成其生新廉悍风格的重要因素。
4.山谷体的内涵(1)黄诗以鲜明的风格特征而自成一体,当时就被称为“黄庭坚体”或“山谷体”。
(2)句法奇矫,音节拗健,想象奇特不凡,且有一股兀傲之气,是典型的“山谷体”风格。
以唐诗为参照标准,“山谷体”的生新程度最高,最典型地体现了宋诗的艺术特征。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笔记和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五编 宋代文学(第五、六章)【圣才出品】
第5章江西诗派与两宋之际的诗歌5.1 复习笔记一、黄庭坚的诗歌1.黄庭坚的创作道路(1)在苏轼周围的作家群中,黄庭坚的诗歌成就最为突出,与苏轼并称“苏黄”。
(2)黄庭坚的诗歌早期比较关注社会现实,抨击时弊相当尖锐;中期以书斋生活为主要内容;后期则以抒写人生感慨为主要内容。
2.丰富的人文意象黄诗的特点是文人气和书卷气特别浓厚,诗中的人文意象格外密集。
(1)他喜爱吟咏书画作品、亭台楼阁以及笔、墨、纸、砚、香、扇等物品,这些对象自身都是文化活动的产物或与文人生活密切相关的物品,自然使诗歌充满文人色彩。
(2)他写其他题材也努力抉发其中的人文意蕴。
如茶本来是一种生活用品,但在黄诗中茶被置于高雅的文化环境中,并与文人的高雅活动及高洁志趣相联系,从而表现出深刻的文化内蕴,如《双井茶送子瞻》。
3.生新廉悍的艺术风格(1)北宋诗人都在诗歌艺术上追求“生新”,即追求在唐诗之外另辟境界,而黄庭坚在这方面表现出更强烈的自觉性。
他的整个诗歌创作都贯彻了求新求变的精神,从而创造了生新廉悍的艺术风格。
(2)黄诗不论长短,都包含多层次的意思,章法回旋曲折,绝不平铺直叙。
如五古《过家》、七古《次韵子瞻题郭熙画秋山》等。
(3)黄诗运用修辞手段,善于出奇制胜,如用“煎成车声绕羊肠”来形容煎茶的声音等;但有时也求奇过甚,不够自然。
(4)黄庭坚还重视炼字造句,务去陈言,力撰硬语,如“秋水粘天不自多”等。
黄诗中最成功的则是那些用常见的字词组成新奇意象的作品,如《寄黄几复》。
(5)黄诗还有声律奇峭的特点,一是句中音节打破常规,矫健奇峭。
二是律诗中多用拗句,以避免平仄和谐以致圆熟的声调,如《题落星寺》等。
这些也是形成其生新廉悍风格的重要因素。
4.山谷体的内涵(1)黄诗以鲜明的风格特征而自成一体,当时就被称为“黄庭坚体”或“山谷体”。
(2)句法奇矫,音节拗健,想象奇特不凡,且有一股兀傲之气,是典型的“山谷体”风格。
以唐诗为参照标准,“山谷体”的生新程度最高,最典型地体现了宋诗的艺术特征。
论黄庭坚的瘦硬诗风
论黄庭坚的瘦硬诗风
黄庭坚是五代诗人,出生于南朝宋朝初年时期,属于宋末元初“唐宋”混淆期。
他以一种独特的瘦硬诗风,被誉为“唐宋古风翰墨挫折生灵”。
黄庭坚的瘦硬诗风,主要体现在表达上的直接和真实,用词简练平实,笔调辛辣言状,传神力强,诗歌简练交变有致。
他继承典范诗的传统,精排断句把握犀利,散文诗句连结动态,把写意和素说交织在一起。
黄庭坚的瘦硬诗风,在内容上注重社会现实,表达了唐宋时期国家动荡,百姓苦相对应的悲凉及对未来希望,虽是瘦硬,有强烈的感情色
彩和气氛感染力。
其实,黄庭坚的瘦硬诗风也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解读,他希望借助
瘦硬的笔调捍卫西域文化的尊严,让世人看到西域在文化上的博大精深,让更多的贴近自然的文化艺术不被淹没,流传下去。
黄庭坚我见黄河水译文全文
黄庭坚我见黄河水译文全文黄庭坚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与苏轼并称“苏黄”,是我国书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大家。
他的诗歌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尤其在山水田园诗方面具有极高的造诣。
本文将分析黄庭坚的诗歌风格和特点,并以他的代表作《我见黄河水》为例,解读其诗意及寓意,探讨如何欣赏和理解黄庭坚的诗歌。
黄庭坚的诗歌风格独特,以清新自然、高远脱俗见长。
他的诗歌语言简练,意象生动,寓意深刻,给人以丰富的想象空间。
他善于运用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使诗歌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
在黄庭坚的诗歌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独特见解。
《我见黄河水》是黄庭坚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山水田园诗。
诗中写道:“我见黄河水,澄清如镜里。
临流照影,自觉容颜改。
翠峰插云,碧水临风。
愿言世间事,未有此情浓。
”这首诗以黄河水为背景,通过对黄河水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诗中的黄河水清澈如镜,临流照影,使诗人自觉容颜改,寓意着诗人面对美好的自然景色,心灵得到了净化和升华。
翠峰插云、碧水临风的意象,则展现了大自然的壮美景色,令人陶醉。
诗末“愿言世间事,未有此情浓”,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生活中美好情感的珍视,强调了真挚感情的可贵。
要欣赏和理解黄庭坚的诗歌,首先要了解他的创作背景和心路历程。
黄庭坚生活在北宋时期,那时政治动荡,民生疾苦,但他依然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其次,要关注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黄庭坚善于运用意象和比喻,使诗歌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韵味。
最后,要把握诗歌的寓意和诗人的情感。
黄庭坚的诗歌往往寓意深刻,抒发了他对生活、自然和美好事物的热爱和向往。
总之,黄庭坚的诗歌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内涵。
通过欣赏和解读《我见黄河水》,我们可以感受到黄庭坚的诗歌风格和特点,理解他的创作理念和审美追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唐代诗人,甚至在历代诗人中,黄庭坚最推崇杜甫,他不仅肯定杜甫的忠义之气、忧国爱民之忱,而且在诗歌创作上力追杜甫。
他称颂“杜子美一生穷饿,作诗数千篇,与日月争光”,教人学诗以杜甫为指归,“欲学诗,老杜足矣”。
黄庭坚之师承杜甫可以说是时人及后世的共识。
陈师道《答秦觏书》云:“豫章之学博矣,而得法于杜少陵,其学少陵而不为者也,故其诗近之,而其进则未已也。
”后来方回也说:“山谷诗宋三百年第一人,本出于老杜。
”“山谷诗本老杜骨法”。
他在《瀛奎律髓》卷三中还说:“老杜为唐诗之冠,黄陈诗为宋诗之冠,黄陈学老杜者也。
”自梅尧臣以来,北宋诗人都在诗歌艺术上追求“生新”,也即追求在唐诗之外另辟境界,而黄庭坚在这方面表现出更强烈的自觉性。
他说:“文章最忌随人后。
”(《赠谢敞王博喻》)又说:“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
”(《以右军书数种赠丘十四》)他的整个诗歌创作都贯彻了求新求变的精神,从而创造了生新廉悍的艺术风貌。
二、用典用典方面。
典故在中国古典诗歌的语言形式构成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诗歌创作和诗学理论中,典故是一个难以回避的问题用典在宋代诗歌中尤为常见。
因为受到时代精神的影响,宋诗已不复唐诗的高昂豪迈的气度,而是呈现出精思内敛的特征,由主情向主理转向。
因此,宋诗创作更加追求诗歌形式的精琢与完善。
多用典故成为宋人遍览群书,学识渊博的展现途径。
至黄庭坚在理论上打上“(老杜作诗)无一字无来处”的旗号,用典不仅是杜诗,而且成为黄诗乃至整个宋诗极为鲜明的特点之一。
杜诗用典往往使用熟典并活用典故,但又能使典故与写实密切结合,如突出人名用典的象征意义来表现自己的生活性情和思想。
黄庭坚继承了杜诗善用典的经验,而且他的用典以采杜诗为最多,例如《秋思寄子由》中“老松阅世卧云壑,挽著沧江无万牛”,化用杜甫诗句“云壑布衣贻背多”、“万牛回首丘山重”,自比为高卧云壑、绝不与时俗同流合污的老松;《云涛石》“诸山落木萧萧夜”则明显取自杜甫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等。
但黄庭坚对用典的要求更高,他用典比杜甫更加丰富多样,特别是对学识的展现。
与杜诗常用熟典不同的是,黄庭坚在用典时力避常见的,用俗了的典故,往往不取常人思路,突出某些警醒意旨,取得“以故为新”的效果。
而黄庭坚在一句诗中合用了多个典故,更是对杜诗用典的发展和超越。
如《登快阁》的“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是同时承袭和融汇了杜甫的“常时任显晦,秋至辄分明”、李白的“水寒溪波急,木落秋山空”、柳宗元的“木落寒山静,江空秋月明”,还有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无尽长江滚滚来”、李白的“月下沉吟久不归,古今相接眼中稀。
解道澄江静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
”并且整首诗以《晋书·傅咸传》的“痴儿”自嘲、自许、自放、自快,又活用伯牙、子期和阮籍的历史典故。
可谓将用典发挥到了极致。
但犹如有的诗学家评价宋诗过分注重说理而使诗意全无,黄庭坚的用典也存在缺点,用典范围之广和出处之僻有时过犹不及。
清赵翼评价:“山谷则书卷比坡更多数倍,几乎无一字无来历,然专以选才沱料为主,宁不工而不肯不典,宁不切而不肯不奥。
词句注释⑴快阁:在吉州泰和县(今属江西)东澄江(赣江)之上,以江山广远、景物清华著称。
⑵痴儿了却公家事:意思是说,自己并非大器,只会敷衍官事。
痴儿,作者自指。
《晋书·傅咸传》载杨济与傅咸书云:“天下大器,非可稍了,而相观每事欲了。
生子痴,了官事,官事未易了也,了事正作痴,复为快耳。
”这是当时的清谈家崇尚清谈,反对务实的观点,认为一心想把官事办好的人是“痴”,黄庭坚这里反用其意,以“痴儿”自许。
了却,完成。
⑶东西:东边和西边。
指在阁中四处周览。
倚:倚靠。
⑷落木:落叶。
⑸澄江:指赣江。
澄,澄澈,清澈。
⑹“朱弦”句:《吕氏春秋·本味》:“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朱弦:这里指琴。
佳人:美人,引申为知己、知音。
⑺“青眼”句:《晋书·阮籍传》:“(阮)籍又能为青白眼,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
及嵇喜来吊,籍作白眼,喜不怿而退。
喜弟康闻之,乃赍酒挟琴造焉,籍大悦,乃见青眼。
”青眼:黑色的眼珠在眼眶中间,青眼看人则是表示对人的喜爱或重视、尊重,指正眼看人。
白眼指露出眼白,表示轻蔑。
聊:姑且。
⑻弄:演奏。
⑼与白鸥盟:据《列子·黄帝》:“海上之人有好沤(鸥)鸟者,每旦之海上从沤鸟游,沤鸟之至者,百住而不止。
其父曰:‘吾闻沤鸟皆从汝游,汝取来吾玩之。
’明日之海上,沤鸟舞而不下也。
”后人以与鸥鸟盟誓表示毫无机心,这里是指无利禄之心,借指归隐。
[2][3-4]白话译文我并非大器,只会敷衍官事,忙碌了一天了,趁着傍晚雨后初晴,登上快阁来放松一下心情。
举目远望,时至初冬,万木萧条,天地更显得阔大。
而在朗朗明月下澄江如练分明地向远处流去。
友人远离,早已没有弄弦吹箫的兴致了,只有见到美酒,眼中才流露出喜色。
想想人生羁绊、为官蹭蹬,还真不如找只船坐上去吹着笛子,漂流到家乡去,在那里与白鸥做伴逍遥自在难道不是更好的归宿。
[2]创作背景编辑此诗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时黄庭坚在吉州泰和县(今属江西)任知县,公事之余,诗人常到“澄江之上,以江山广远,景物清华得名”(《清一统治·吉安府》)的快阁览胜。
此时作者三十八岁,在太和令任上已有三个年头。
[1][2]作品鉴赏编辑文学赏析这是黄庭坚在太和知县任上登快阁时所作的抒情诗。
诗人说,我这个呆子办完公事,登上了快阁,在这晚晴余辉里,倚栏远眺。
前句是用《晋书·傅咸传》所载夏侯济之语;后句用杜甫“注目寒江倚山阁”及李商隐“万古贞魂倚暮霞”之典,还多有翻新出奇之妙。
“痴儿”二字翻前人之意,直认自己是“痴儿”,此为谐趣之一;“了却”二字,渲染出了诗人如释重负的欢快心情,与“快阁”之“快”暗相呼应,从而增加了一气呵成之感此为妙用二;“倚晚晴”三字,超脱了前人的窠臼。
杜诗之“倚”,倚于山阁,乃实境平叙;李诗之“倚”,主语为“万古贞魂”,乃虚境幻生而成;黄诗之“倚”,可谓虚实相兼;诗人之“倚”,乃是实景,但却倚在无际无垠的暮色晴空。
“倚晚晴”三字,为下句的描写,作了铺垫渲染,使诗人顺势迸出了“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的绝唱。
这是诗人初登快阁亭时所览胜景的描绘,也是诗人胸襟怀抱的写照。
五、六二句,是诗人巧用典故的中句。
前句用伯牙捧琴谢知音的故事;后句用阮籍青白眼事。
此处“横”字把诗人无可奈何、孤独无聊的形象神情托了出来。
此诗起首处诗人从“痴儿了却官家事”说起,透露了对官场生涯的厌倦和对登快阁亭欣赏自然景色的渴望;然后,渐入佳境,诗人陶醉在落木千山,澄江月明的美景之中,与起首处对“公家事”之“了却”形成鲜明对照;五、六句诗人作一迭宕:在良辰美景中,诗人心内的忧烦无端而来,诗人感受到自己的抱负无法实现、自己的胸怀无人理解的痛苦。
尾句引出了诗人的“归船”、“白鸥”之想。
这一结尾,呼应了起首,顺势作结,给人以“一气盘旋而下之感”。
意味隽永,想象无穷。
反俗与重山用典黄庭坚诗歌诗境的生新美、诗语的峭拔美、诗韵的兀拗美,都是与渗透于其间的诗风的反俗与用典重山一脉相承的。
反俗与用典在诗学领域似乎是一种矛盾的文学现象。
用典往往会落入俗套,因此古人在某些场合忌用典, 然而好诗又不忌用典。
如何用好典, 关键在不入窠臼, 超越俗典, 这就是黄庭坚提倡的“反俗” 。
黄诗反俗的文化密度较疏,用典的文化密度较密, 使得诗中的文化疏密相得益彰。
更重要的是, 黄诗反俗具有精神法度, 达到禅家所谓的“更高一筹” , 用典能点化无迹, “笔有化工” 。
黄诗最大的特点就是“反俗” , 主要表现在刻意创新,力矫俗境、俗语、俗韵, 力避平、熟、软、滥, 追求格高韵腔。
黄庭坚在诗中追求诗意的生新美、诗语的峭拔美和诗韵的兀拗美的“反俗”中就提出了“点铁成金” 、“夺胎换骨”的法度,后又强调“无一字无来处”的法则。
将这些法度、法则运用于其创作实践中就是用典的问题。
用典也是黄诗反俗创新的重要方面。
黄诗中往往以典故为中介, 以反俗的眼光视之, 凝聚化合, 皆别出新裁。
对于典故所蕴含的文化密度, 黄诗并非像李白的诗歌以直觉稀释而生发之, 而是用法度浓缩而锤炼之。
于是在不自觉当中出现了重山用典的方式, 往往在一句诗中合用了多个典故、诗句或是将一典、一句而为多诗。
如其名作《登快阁》的颈联“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是同时承袭和酿造杜甫的“常时任显晦,秋至辄分明” 、李白的“水寒夕波急,木落秋山空”、柳宗元的“木落寒山静,江空秋月明” ,还有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李白的“月下沉吟久不归,古今相接眼中稀。
解道`澄江静如练' ,令人长忆谢玄晖。
”并且整首诗以《晋书·傅咸传》的“痴儿”自嘲、自许、自放、自快,又活用伯牙、子期和阮籍的历史典故, 至此实现了重山用典,其风格也可于此见一斑。
再如《戏呈孔毅父》中“管城子无食肉相,孔方兄有绝交书”两句,用了韩愈的《毛颖传》、范晔的《后汉书·班超传》、鲁褒的《钱神率》、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等四典, 可谓无一语无来处, 但句意灵活, 形容自己的境况很贴切、生动, 使用自己的内心世界与典故互释, 激昂愤慨。
除了一诗多典外,还有一典多为诗之例,足见“重山”之势。
如杜甫有诗云:“别来头并白,相对眼终青” ,黄庭坚学之有六例:“读人头愈白,见士眼终青” 、“江山千里俱白头,骨肉十年终眼青” 、“身更万事已白头,相对百年终眼青” 、“今日相看青眼旧,他年肯作白头新” 、“看镜白头知我老, 平生青眼为君明” 、“青眼向来同醉星, 白头相望不缁磷” , 前三例尚稍重复, 而后三例变化较大,并非简单因袭。
黄诗的好事用典, 无雕琢堆砌之迹, 而是整语碎用, 欲以剪裁出奇而点化无痕,能用花体功夫造老杜深成之境, 自然“更高一筹”。
黄诗讲“夺胎换骨” 、“点铁成金” 、“无一字无来处” ,都是讲用典的法度,但黄诗的“典”不仅仅指成语典故, 而且扩及到前人的诗意、构思、辞句、修辞技巧等方面, 成为全方面继承前人遗产、反俗创新的法度。
诗意上, 黄诗在基本因袭原作原意的前提下, 以自作语出之,所谓“不易其意而造其语” , 意虽袭,但语益工。
如《和陈君仪读太真外传五首》之二:“扶风乔木夏阴合, 斜谷铃声秋夜深。
人到愁来无处会, 不关情处总伤心。
”宋人曾季《艇斋诗话》中指出其诗: “全用乐天诗意” ,因为白居易《和思归乐》有云:“峡猿亦无意,陇水复何情?为到愁人耳,皆为断肠声。
”黄诗的意思与白居易的诗确有异曲同工, 黄庭坚很可能受到白的启发, 但他在辞句上全不相袭, 而且比白诗有提高, 诗中情理也与之所咏之事密切相合, 毫无生搬硬套之病。
写古人诗意往往是黄诗早年的特点, 而到了晚年的黄诗则是从构思方式上借鉴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