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地貌

合集下载

黄土地貌

黄土地貌

第八章黄土地貌第一节黄土的分布和性质一、黄土的分布从全球看,黄土主要分布在中纬度干旱或半干旱的大陆性气候地区,即现代的温带森林草原、草原及荒漠草原地区。

另外,中欧和北美的一些地区也有黄土分布,这些黄土位于冰缘地区。

面积约1300万km2,占全球陆地面积的10%。

因此,人们把荒漠黄土称为暖黄土,冰缘黄土称为冷黄土。

我国黄土主要分布在北方干旱区和半干旱区,位于北纬34 º -45º之间,呈东西向带状分布。

黄土区的西面和北面与沙漠相连,从西北向东南依次为戈壁、沙漠、黄土,逐渐过渡,西北部靠近沙漠的,粒度较粗,愈往东南距离沙漠愈远,黄土粒度逐渐变细。

我国黄土总面积约63.5×104km2,其中黄河中下游的陕西北部,甘肃中部和东部、宁夏南部和山西西部,是我国黄土分布最集中的地区,不仅分布面积广,而且厚度达(最大可达200m)。

由于这个地区地势高,形成有名的黄土高原。

二、黄土的性质1.黄土的成分黄土的成分包括的粒度成分、矿物成分和化学成分三部分。

黄土的粒度成分的百分比在不同地区的黄土中和不同时代的黄土中都不一样。

从水平分布看,它自北向南,自西向东,颗粒由粗变细。

从垂直剖面看,从下部老黄土到上部新黄土粒度由细变粗。

黄土中的矿物以石英(占50%)、长石(20%)和碳酸盐类矿物为主,碳酸钙含量占10%左右。

粘土矿物含量占10%左右,种类很多,常见的有伊利石、高岭土和蒙脱石。

黄土的化学成分已SiO2占优势,其次为Al2O3、CaO,再次为FeO3,MgO、K2O、Na2O、FeO、TiO2和MnO。

由于黄土中易溶的化学成分含量很高,对黄土地貌发育有很重要的影响。

2.黄土的厚度黄土的厚度各地不一,我国黄土最厚的达180-200m,分布在陕西省泾河与洛河流域的中下游地区,其他地区从十几米到几十米不等。

根据黄土地层看,在几十米到100-200m的黄土中,可划分为早更新世的午城黄土,中更新世的离十黄土和晚更新世的马兰黄土。

第八章黄土地貌

第八章黄土地貌


2.黄土沟间地地貌
黄土沟间地是黄土沟谷之间的地面形态.主要可以 黄土沟间地是黄土沟谷之间的地面形态 主要可以 分为: 分为
黄土塬:
黄土塬简称塬,是黄土高原谷间地地貌的一种类型, 黄土塬简称塬,是黄土高原谷间地地貌的一种类型,具体是指四 周为沟谷蚕蚀的黄土高原。 周为沟谷蚕蚀的黄土高原。 在我国西北,由于长期沟谷蚕蚀, 在我国西北,由于长期沟谷蚕蚀,目前面积较大的塬已保存不多 面积大、形态完整的塬, 。面积大、形态完整的塬,目 前在黄土高原已不多见, 前在黄土高原已不多见,分布较多的是经破坏而残留的支离破碎 的塬,称为破碎塬。 的塬,称为破碎塬。破碎塬是 由塬四周沟谷源侵蚀分割塬而形成的, 由塬四周沟谷源侵蚀分割塬而形成的,它基本上保留塬的主要特 塬面平坦,塬边坡折明显。 征:塬面平坦,塬边坡折明显。 破碎塬面积明显地比塬小。 破碎塬面积明显地比塬小。
.
洛川塬
庆阳的黄土塬
吉县塬
黄土墚: 黄土墚
黄土梁简称梁,是长条形的黄土丘陵。 黄土梁简称梁,是长条形的黄土丘陵。黄土高原地貌组合 可分为两大类型: 可分为两大类型:一类是高原沟 壑区;一类是丘陵沟壑区。前者由黄土塬和沟谷组成, 壑区;一类是丘陵沟壑区。前者由黄土塬和沟谷组成,后 者由梁、峁和沟谷组成。 者由梁、峁和沟谷组成。无论上述哪 一个类型,梁是其中面积最大、分布最普遍的谷间地地貌。 一个类型,梁是其中面积最大、分布最普遍的谷间地地貌。 梁可分为三种:平顶梁、斜梁、 梁可分为三种:平顶梁、斜梁、起 伏梁。分布在高原沟壑区的主要是平顶梁(简称平梁), 伏梁。分布在高原沟壑区的主要是平顶梁(简称平梁), 分布在丘陵沟壑区的以斜梁和起伏梁 为主。黄土谷间地地貌是由黄土堆积而形成的, 为主。黄土谷间地地貌是由黄土堆积而形成的,它一方面 受黄土堆积前古地貌形态的影响, 受黄土堆积前古地貌形态的影响,另 一方面,在黄土堆积后的沟谷发育过程中, 一方面,在黄土堆积后的沟谷发育过程中,也相继出现各 种谷间地地貌。由于上述原因, 种谷间地地貌。由于上述原因,谷间 地地貌在地域分布上往往互相交错,在个体形态上也存在 地地貌在地域分布上往往互相交错, 许多过渡形式, 许多过渡形式,虽然各种形态的主要 差别是客观存在的,但严格的界限目前还无法确定。 差别是客观存在的,但严格的界限目前还无法确定。

地形地貌类型有哪些

地形地貌类型有哪些

地貌类型七大地形:1、黄土地貌黄土地貌是第四纪时期形成的土状堆积物,受流水侵蚀作用形成,地表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我国黄土集中分布范围:北起长城,南界秦岭,西从乌鞘岭,东到太行山,地理上称为黄土高原。

2、喀斯特地貌又称岩溶地貌,水对可溶性岩石所进行的作用,统称为喀斯特作用。

它以溶蚀作用为主,还包括流水的冲蚀、潜蚀,以及坍陷等机械侵蚀过程。

这种作用及其产生的现象统称为喀斯特。

喀斯特是南斯拉夫西北部碳酸盐岩高原的地名,当地称为Kras,近代喀斯特研究得名于此。

3、丹霞地貌由巨厚的红色砂岩、砾岩组成的方山、奇峰、峭壁、石柱等特殊地貌的总称。

主要发育于侏罗纪到第三纪,产状水平或缓倾斜的红色陆相地层中,以广东福建丹霞山为典型。

4、雅丹地貌中国内陆荒漠里,有一种奇特的地理景观,它是一列列断断续续延伸的长条形土墩与凹地沟槽间隔分布的地貌组合,被称为雅丹地貌。

是由强大的定向风吹蚀和古河流侵蚀形成。

新疆的雅丹地貌分布最多,除了罗布泊和古楼兰一带的雅丹外,克拉玛依的“魔鬼城”、奇台的“风城”等也都典型。

5、沙漠、沙丘地貌风力堆积作用形成,主要有新月形沙丘、沙丘链、沙垄、沙地。

6、冰川地形地貌在我国中西部高山区地带生长发育的当代冰川,按其主题活动状况可分成二种:大陆性冰川(或称冷冰川)、海洋性冰川(或称暖冰川)。

大陆性冰川受干躁大陆性气候危害,冰温很低,冰舌表层下列的主题活动层温度为-1℃到-10℃,冰内与冰下消溶较差,融水量小,冰流速率低,冰川溶蚀和运送工作能力较弱。

海洋性冰川生长发育地域降雨丰富多彩,冰舌处冰温贴近O℃,冰内和冰下消溶明显,冰川流动性速率大,冰川溶蚀和运送工作能力强。

7、沙尘地形地貌青海省严寒旱灾,坐落于西风带范围内,全年度风靡高处西风,风速强劲。

风蚀地貌以风蚀残丘和风蚀洼地方式普遍遍布于柴达木盆地西北部地区,以冷湖一带更为典型性。

黄土地貌_精品文档

黄土地貌_精品文档

黄土地貌黄土地貌是指由黄土构成的地貌景观。

它是中国特有的地貌类型,主要分布于我国的黄土高原地区,包括陕西、甘肃、宁夏、山西、河南等省份。

黄土地貌以其独特的地貌形态和丰富的矿物质含量而闻名,被誉为地质宝库。

本文将介绍黄土地貌的形成原因、特征以及其对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黄土地貌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地壳运动和气候变化的影响。

在很长的时间里,中国黄土高原地区经历了地壳的隆升和沉降,同时受到季风的影响。

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导致了地面的侵蚀和沉积,形成了厚厚的黄土层。

黄土层由各种矿物质、有机物质以及粘土等组成,其色泽呈现出黄褐色,因此得名黄土地貌。

黄土地貌的特征主要包括平坦、丘陵和峡谷等。

黄土地貌平坦的地形和起伏的丘陵是其最显著的特征之一。

在平坦的区域,黄土层覆盖着广阔的土壤,形成了宽广的农田和牧场。

而在丘陵地区,黄土地貌形成了起伏的地形,给人一种丰富多样的景观感。

此外,黄土地貌还包括一些陡峭的峡谷和深沟,这些地形是由于长期水流的侵蚀所形成的。

黄土地貌不仅具有独特的地貌形态,还富含着丰富的矿物质。

由于黄土层的形成过程中,大量的矿物质被沉积在土壤中,这使得黄土地貌成为中国的宝库。

在黄土地貌中,人们发现了大量的古代动植物化石和化石矿床,这些发现为研究地质学和古生物学提供了宝贵的材料。

黄土地貌对环境和人类活动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首先,黄土地貌具有良好的保水性和透气性,使得它成为农业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

黄土地貌为农作物提供了丰富的养分,并能够有效保持水分,提高土壤肥力。

其次,黄土地貌还具有重要的水源保护功能。

黄土层的密实结构和较高的含水量能够减少地下水的流失,稳定水源供应。

此外,黄土地貌还为生态系统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保护了众多珍稀植物和动物的栖息地。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的干扰和不合理的利用,黄土地貌正面临着一些问题。

大规模的采矿和土地开发导致了土地的破坏和水源的减少。

不合理的农业耕种方式和过度的牧草放牧也加剧了黄土地貌的水土流失问题。

地貌学06 黄土地貌

地貌学06 黄土地貌

黄土墚是长条形的黄土高地。 根据黄土墚的形态可分为平顶墚和斜墚两种。黄土平顶墚的顶部
地 较平坦,宽度不一,多数为400~500 m,长可达数公里,横剖面略呈 貌 穹形,墚顶向下有明显的坡折,转而为坡长较短、坡度较大(一般在 学 10°以上)的墚坡。黄土斜墚的墚顶宽度不大,横剖面呈明显的穹形,
沿分水线有较大的起伏。
学 成的各种地貌,称黄土潜蚀地貌。 黄土潜蚀地貌有以下几种。
黄 1. 黄土碟

在平缓的黄土地面上,有一种碟形凹地,深数米,直径10~20 m,
地 称为黄土碟。它是由于地表水下渗浸湿黄土后,在重力作用下黄土发
貌 生压缩或沉陷使地面陷落而成的。
2. 黄土陷穴

黄土陷穴是黄土区地表的穴状洼地。
地 貌
黄土陷穴常发育在地表水容易汇集的沟间地或谷坡上部和墚峁的 边缘地带,由于地表水下渗进行潜蚀作用使黄土陷落而成。

黄土陷穴按形态可分为竖井状陷穴和漏斗状陷穴。有些陷穴成串

珠状分布,下部有通道相连,它们多分布在坡面长或坡度大的墚峁斜

坡上。串珠状陷穴的穴间孔道经长期潜蚀和崩塌可不断扩大,陷穴遭

到破坏,使沟床加深并伸长。

3. 黄土桥

两个陷穴之间或从沟顶陷穴到沟壁之间由于地下水作用使它们沟
地 通,并不断扩大其间的地下孔道,在陷穴间或陷穴到沟床间地面顶部 貌 的残留土体形似土桥称黄土桥。 学 4. 黄土柱

黄土柱是分布在沟边的柱状黄土体,它是由流水沿黄土垂直节理
土 潜蚀和崩塌共同作用下形成的,是黄土陡坡经崩塌残留的黄土部分。


三、黄土地貌发育

黄土地貌发育过程可以分成两个阶段,黄土堆积时期

黄土地貌

黄土地貌

黄土状土又叫次生黄土,是原生黄土地层再 受风力以外的营力搬运,主要是洪积、坡积、 冲积成因,堆积在洪积扇前沿,低阶地与冲 击平原上,有层理,很少夹古土壤,垂直节 理不发育,不易形成陡壁
一、黄土的分布



我国的黄土和黄土状土受山脉地形控制。主要 分布在昆仑山、秦岭、泰山、鲁山联线以北的 干旱、半干旱地区。总面积44万Km2。陕西、 山西、甘肃东南部和河南西部。 我国的黄土的弧线分布还与气候的带状分布有 关。月温度0℃线以北及年降雨量300~700mm 线之间,降雨量小于蒸发量。 戈壁、沙漠和黄土从北向南顺次成带状分布。

太原附近的黄土
黄土高坡

水土保持措施:造林植草、农田措施、 水利措施。
水土流失造成的危害

泥沙淤积下游河床,威胁黄河防洪安全 该区 多年平均年输入黄河的16亿吨泥沙中,约有4 亿吨沉积在下游河床,致使河床每年抬高8-10 厘米。目前,黄河河床平均高出地面4-6米, 其中河南开封市黄河河床则高出市区13米,形 成著名的“地上悬河”,直接威胁着下游两岸 人民生命安全。

影响水资源的有效利用: 制约了经济社会发展:严重的水土流失,减少了耕
地,导致土壤肥力下降,粮食产量低而不稳。为了生 存人们不得不开荒种地,陷入“越穷越垦,越垦越穷” 的恶性循环,严重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恶化了生态环境:水土流失破坏了原有植被,恶化 了生态环境,加剧了土地和小气候的干旱程度以及其 它自然灾害的发生。形成沙尘暴。历史上,由于地表 植被破坏,形成沙漠,造成陕西北部的榆林城三次被 迫搬迁。
二、黄土的一般特征


粒度成分:以粉土为主,并含有一定比例的细 砂、极细砂和粘粒的沉积物。 矿物成分:包括碎屑矿物和粘土矿物。黄土的 工程性质。 化学成分:以SiO2,AL2O3为主,变化大,常 随原地基岩而异。 结构构造:黄土具有发育的孔隙和垂直节理, 它不具层理。 埋藏土壤:标志着沉积间断和沉积速度。 渗透性和湿陷性:

黄土地貌的形成与演化

黄土地貌的形成与演化

黄土地貌的形成与演化1.引言黄土地貌是中国广袤土地上一种独特的地貌类型,以其丰富的文化遗产和重要的地质意义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探讨黄土地貌的形成与演化过程,从地质、气候和人类活动等多个方面进行阐述。

2.地质条件与黄土的形成黄土地貌主要分布于中国中西部地区,这一地区主要由黄土和红黄土组成。

黄土是在新生代晚期由风成作用集积而成的,其形成与地质条件密切相关。

首先是地壳运动。

在新生代晚期,这一地区发生了多次地壳运动,这些运动促使了物质的堆积与迁移,为黄土地貌的形成提供了基础条件。

其次是岩石的侵蚀和风化作用。

在地壳运动的作用下,黄土地区的岩石经历了长期的侵蚀和风化,而这些物质在风的作用下被带到了远离源区的位置,随后与传统土壤混合,形成了黄土。

此外,还存在着植被和河流的作用。

这些因素在黄土形成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植被的保护和河流的侵蚀促进了黄土在地下层的形成。

3.气候因素对黄土地貌的影响气候因素在黄土地貌的形成和演化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黄土地貌所处的中国中西部地区属于内陆干旱地区,这种干旱气候是黄土形成的重要条件之一。

干旱气候导致了植被的退化和土地的荒漠化,这使得黄土地貌的形成更为加速。

在干旱环境下,土壤中的水分被大量蒸发,土壤颗粒因此更容易被风力带走,造成黄土的形成。

除了干旱,温度变化也是黄土地貌形成过程中的重要因素。

季节性的温度波动导致了土壤的膨胀和收缩,使得黄土在地表和地下不断变化,从而推动了黄土地貌的演化。

4.黄土地貌的演化与人类活动人类活动是黄土地貌演化过程中不可忽视的因素。

古代的耕地和现代的工程建设对黄土地貌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古代,黄土地区主要用于农田耕作。

农民使用犁具翻耕土壤,改变了土壤的结构和排水情况,导致黄土地貌的地下层不断被暴露,形成新的黄土。

而现代的工程建设,如水利工程、公路和城市化进程,也对黄土地貌产生了显著的影响。

这些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对土壤进行了大规模的开挖和填充,改变了黄土地貌的原貌。

黄土地貌

黄土地貌

第八章黄土地貌1、黄土的分布黄土是第四纪时期、主要由风力搬运堆积形成的一种灰黄色或棕黄色的特殊的土状堆积物。

主要分布于比较干燥的中纬度地带(如西欧莱茵河流域,东欧平原南部,北美密西西比河中上游,我国西北、华北等地),总面积约 1300万km2 。

我国的黄土分布面积世界最广(约63.1万km2 ,而黄土高原的黄土实际覆盖面积就近40万km2 ),黄土堆积厚度最大(大部分地区的黄土厚达50~100m)。

2、黄土的特性◆黄土质地均一,以粉砂为主(粒径0.05~0.005mm,含量>60%);◆富含碳酸钙(10—16%),常见钙质结核(形态像马铃薯或生姜,称为砂姜石);◆结构疏松(孔隙度40—55%)。

多孔性是黄土区别于其他土状堆积物的主要特征之一;◆无沉积层理,但垂直节理很发育,直立性强,深厚的黄土层常形成陡峻的崖壁;◆具有湿陷性(遇水浸湿后会发生强烈的沉陷和变形)。

3、黄土地貌◆黄土沟谷地貌细沟、切沟、冲沟、坳沟、河谷;◆黄土沟间地貌黄土塬、黄土梁、黄土峁;◆黄土区水土流失治理★岩漠(石质荒漠)岩漠发育在干旱山地中,特点是地面切割得破碎不堪,山岭陡峭,石骨嶙峋,基岩突露地表。

基岩(或岩屑)表面往往覆盖着“荒漠岩漆”(由凝结水溶解带出的黑色铁锰矿物沉淀物,经风沙磨蚀后,油黑发亮)。

干旱区山地经受风化作用、坡地重力作用及暂时性洪流作用的综合结果,使山坡不断平行后退,在山麓形成一种缓倾斜( 7°)的平整基岩面,称为山麓剥蚀面(山足面)。

而抗风化剥蚀强的坚硬岩石残留成为单个的孤丘,突露于山足面之上,称为残丘或岛山。

山足面不断发育的结果,使许多山足面连成一片,形成山前夷平面。

★砾漠(砾质荒漠、戈壁)砾漠为起伏平缓、地面布满砾石的地区。

它多发育于内陆山前冲积—洪积平原上,砾石的来源主要是古代的冲积物和洪积物。

砾漠中的砾石常被风所挟带的砂子磨蚀成带棱角的、表面光滑的风棱石,有些砾石表面可见到油黑色漆皮。

黄土地貌

黄土地貌

两个陷穴之间由于地下水流的
串通。
4、 黄土柱
垂直节理进行潜蚀作用和崩塌作用 形成的。
第二节 黄土地貌类型
四、 滑坡 崩塌 泻溜
黄土重力地貌
第三节 黄土区水土流失治理
一、黄土区的古老文明和景观的变化
第三节 黄土区水土流失治理
二、水土流失治理 1.坡地截水 2.沟谷造林 3.打坝淤地 4.梯田
黄土裥被流水切割而成的黄土阶地或台 地。
第二节 黄土地貌类型
三、 黄土潜蚀地貌
1、 黄土碟
发育在平缓的黄土地面上的碟形洼地。
2、陷穴
黄土陷穴是在地表水容易汇集的沟间地
或谷坡上部,由于地表水下渗进行潜蚀作用形
成的。其形态主要有竖井状和漏斗状。
第二节 黄土地貌类型
三、 黄土潜蚀地貌
3、黄土桥
第一节 黄土的分布与特性
三、黄土的成因 ①分布区以北是戈壁和沙漠,成带状分布,说
明风力搬运和沉积的分选性。 ②矿物成分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③粒度组成,从西北向东南粒度逐渐变细。 ④披盖在多种成因的地形之上,厚度一致。 ⑤多层与原始地形相平行的古土壤层。 ⑥含有大量的陆生草原动植物化石。
第八章 黄土地貌
第一节 黄土的分布与特性
黄土是以风力搬运堆积未经次生扰 动的无层理、黄色粉质富含碳酸钙 并具有大孔隙的土状堆积物。
黄土不属于土壤,而是一种松散沉 积物。
第一节 黄土的分布与特性
第一节 黄土的分布与特性
一、 黄土的分布
主要分布于欧亚大陆的中纬度半干旱和干旱气 候区。
中国北方的黄土发育最为典型,面积为63.1万 km2,
第二节 黄土地貌类型
2、 黄土梁
梁呈长条形展布,是古代黄土

第五节黄土地貌

第五节黄土地貌
黄土风成说认为,中欧和北美的黄土,是冰期 时大陆冰川区干而冷的反气旋风,将冰水平原上的 细颗粒吹送到外缘草原地带沉积而成的,所以称为 冰缘黄土。至于印度西北部、伊朗和中亚、里海周 围等地的黄土,则是由内陆干旱荒漠、半荒漠区强 大的反气旋风从中部吹向外围,把大量的黄土物质 吹送到生长草本灌木的草原地带,逐渐堆积成厚层 的黄土,故称为荒漠黄土。
我国黄土分布
(二)黄土的特征
黄土具有以下的特性: 1、质地均一,以粉沙(0.05~0.005毫米)为主。 2、富含碳酸钙,其含量一般在10%~16%之间。 3、黄土结构上较松散,颗粒之间孔隙较多。 4、黄土无沉积层理,垂直节理发育,直立性很强。
5、黄土具有湿陷性。
黄土遇水浸湿后,发生可溶性盐类(主要是碳 酸钙)溶解和粘土颗粒的流失,强度显著降低,受 到上部土层或构造的重压,常发生强烈的沉陷和变 形。黄土的湿陷性是一个极关重要的问题,因为黄 土的沉陷可以毁坏建筑工程。
1、黄土塬(loess yuan)
塬是面积广阔而且顶面平坦的黄土高地。塬面中央 部分坡度不到1°,边缘部分大约在3°~5°。塬的边 缘被沟谷强烈侵蚀,以致塬在平面图在呈花瓣状。
3、冲沟
冲沟是黄土高原常见的一种沟谷。不同发育 阶段的冲沟,其地貌特征差异较大。
(1)早期阶段的冲沟:横断面呈V字形,沟壁陡 峭;上下段沟谷宽度大致相等,沟床纵剖面与其 所在的坡面大致平行。
(2)中期阶段的冲沟:上游窄下游宽,上游保 持早期阶段冲沟的特征,下游展宽;纵比降小于 所在的坡面坡度,沟床纵剖面呈下凹的区线。
(一)黄土沟谷地貌(loess valley)
黄土沟谷按照发生的部位、发育阶段和形态特 征,一般也有细沟、切沟、冲沟和河沟等几种。所 以,黄土沟谷的发展过程,与一般正常流水沟谷发 展相似。但由于黄土质地疏松,垂直节理发育,加 上有湿陷性,常伴以重力、潜蚀作用,故黄土沟谷 系统发展较快。黄土沟谷的发展具继承性,部分现 代黄土沟谷重叠发育在老沟谷之上,即这部分水系 是继承早期水系发展而来的。

黄土地貌地理百科

黄土地貌地理百科

黄土地貌地理百科黄土的特性为流水侵蚀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因此,流水是黄土地貌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营力。

此外,还有重力剥蚀、潜蚀和风蚀等。

黄土地貌可分为沟谷地貌和沟(谷)间地地貌两大类。

1、黄土沟谷地貌按形态特征,黄土沟谷可分为细沟、浅沟、切沟、冲沟和河沟等几种。

(1)细沟与浅沟细沟是由坡面上的一些集中细流冲刷而成,在已开垦的地面最易形成,对耕作不利。

随着地面水流汇集成较大的股流,冲刷力增大而成浅沟。

浅沟横剖面呈宽浅的V字形,深只有几十厘米,多出现在梁峁坡上。

(2)切沟与冲沟流水进一步集中和侵蚀,浅沟变为切沟。

切沟切入黄土可达数米,长可达数十米,切沟纵剖面起伏较大,横剖面呈尖锐的V形,有明显的沟缘,流水下切非常活跃。

切沟进一步发展成为冲沟。

冲沟是黄土区沟谷中的重要类型,是流水强烈侵蚀和沟坡块体运动等作用的产物。

冲沟纵剖面呈凹形,上陡下缓,起伏不平,横剖面呈V字形,向下游逐渐扩宽,有明显的沟缘。

流水对沟谷的下切和旁蚀及其引起沟坡的崩塌和滑坡,使沟谷不断增宽,可见重力作用也是沟谷发育的重要因素。

若冲沟的沟底已停止加深,沟坡受旁蚀、滑坡与坡面流水等作用也逐渐变得平缓稳定时,沟谷就发育成为浅U字形的坳谷(坳沟)。

(3)河沟河沟是沟谷与河谷的过渡类型。

纵剖面较平缓,横剖面略呈梯形,旁蚀作用较活跃,沟内有常流水,有时发育曲流和阶地。

河沟可由冲沟发展而来,但我国黄土地区的河沟大都是黄土堆积时已形成的`古凹地或古谷地上发育起来的,所以,大型沟谷多是在古地形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而成的继承性沟谷。

2、黄土沟(谷)间地地貌黄土地区沟间地地貌主要是源、梁、峁。

这些地貌类型分布在冲沟、河沟等大沟谷之间,并由大沟谷分割而成。

塬是黄土覆盖的范围较广的平坦高地。

在塬面上流水主要是片状侵蚀,在塬的周围为沟谷侵蚀。

塬的边缘由于受沟谷溯源侵蚀而变得支离破碎。

塬受到沟谷长期切割,面积逐渐缩小,也可变得比较破碎,成为破碎塬。

塬是黄土覆盖在大片平整古地形上形成的。

5-6黄土地貌

5-6黄土地貌
体。
• 黄土状沉积:指经过流水改造的次生黄土。
一. 黄土的分布与特性
㈠ 黄土的分布
– 主要分布:中纬度干燥、半干燥的大陆性气候环境,即 现代的温带森林草原、草原及部分半荒漠地区。
– (荒漠黄土/暖黄土----内陆干旱荒漠区、半荒漠区的强大反气旋把
大量粉沙、尘土从中部吹向荒漠边缘,在草原地区逐渐堆积下来。 冰缘黄土/冷黄土----中欧、北美的一些黄土则是在冰期时由于大陆 冰川区的冰碛和冰水堆积物受干冷反气旋吹袭,将细粒物质吹到冰 川外缘地区沉积形成。)
– 山西离石县为典型,分布广、厚度大(100M)、是构成黄土高原 的主要基础。根据其中存在一显著不整合面可分为上下两部分。
• 上部:棕黄色、5~6层古土壤层(较厚、间隔大) • 下部:色红、土质较硬、含十几层古土壤层(薄、间隔小)
㈢ 马兰黄土(晚更新世)
– 北京西山马兰村清水河左岸马兰阶地为典型,其与离石黄土区别明 显,淡灰黄色、较疏松、柱状节理发育、无层理,多露于离石黄土 的剥蚀面之上。
3. 黄土中的古土壤
– 黄土中的古土壤是指在黄土堆积过程中发育形成的,并以埋藏形式 出现的土壤。
• 剖面特征:这种古土壤以棕红色条带与钙质结核层出现在黄土剖
面中 腐殖质层不明显 淋溶层(棕红色) 明显
淀积层(灰黄色/CaCO3) 明显
• 古土壤的形成表明黄土在堆积过程中有过沉积间断(土壤层形成
需要一定的时间),同时也表明当时古土壤形成时的气候比黄土 堆积时较温暖湿润(森林草原)。
⑹ 遇水浸湿易发生坍陷(湿陷)
• 黄土状土只有黄土的部分特点,其与黄土的主要区别:
– 黄土状土往往具沉积层理 – 粒度成分变化较大 – 含钙量变化显著 – 无明显的湿陷性
黄土中钙结核照片

黄土地貌名词解释

黄土地貌名词解释

黄土地貌名词解释
黄土地貌是发育在黄土地层中的地形。

黄土是第四纪时期形成的陆相淡黄色粉砂质土状堆积物。

中国是世界上研究黄土地貌最早的国家,2000多年前就有“天雨黄土、昼夜昏霾”涉及黄土地貌堆积过程的记载;800多年前,北宋沈括对河南、陕西一带的黄土侵蚀地貌形态作了生动描述;历代在治理黄河下游河患方略的讨论中,已认识到黄土高原侵蚀产沙是其根源。

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前期,许多中外学者发表了研究中国黄土地貌的论著,并与欧洲黄土进行对比。

中国是世界上黄土分布最广、厚度最大的国家,其范围北起阴山山麓,东北至松辽平原和大、小兴安岭山前,西北至天山、昆仑山山麓,南达长江中、下游流域,面积约63万平方公里。

其中以黄土高原地区最为集中,占中国黄土面积的72.4%,一般厚50~200米(甘肃兰州九洲台黄土堆积厚度达到336米),发育了世界上最典型的黄土地貌。

黄土地貌

黄土地貌

黄土地貌
黄土主要是第四纪风力搬运堆积的土状物质,多分布于干旱、半干旱区。

全球黄土覆盖面积10000000平方千米,我国除集中分布于黄土高原外,还包括新疆、青海、河西走廊、黄河下游及松辽平原等地,面积约380000平方千米,若加上黄土状岩石,则为635300平方千米,厚度约50-150米,最大厚度超过400米,出现在甘肃中部。

黄土颜色灰黄、棕黄或棕红。

粒级以粉沙为主,黏粒及细沙较少。

矿物成分以石英、长石和碳酸盐类矿物为主,并含易溶盐及黏土矿物,风成黄土具垂直节理,孔隙度小大,湿陷性强,极易遭受流水侵蚀。

黄土中有多层埋藏古土壤,同时有存在沉积间断,下伏古地形起伏虽远逊于现代,但对地貌发育的影响仍较显著。

形成的原因(1)风的搬运作用(风成说),被大多数人认可,黄土高原(也称原生黄土)也是此种作用形成的。

(2)流水的搬运作用(水成说),我们观察的此地就是流水搬运作用形成的。

注:从切面看可知形成过程流水速度不同,因为垂直上看出先有黄土,再有沙砾,最后有黄土。

流水作用、重力作用、潜蚀和风蚀均为黄土地貌的外力作用,而流水作用显然居首位。

高中地理知识点:黄土地貌

高中地理知识点:黄土地貌

高中地理知识点:黄土地貌高中地理知识点:黄土地貌发育在黄土地层中的地势。

黄土是第四纪陆相黄色粉砂质土状堆积物,占陆地面积的1/10。

典型的黄土地貌有以下特点:①沟谷纵横、地面破裂。

中国黄土高原沟谷密度达3000~5000米/平方千米,最大10000米/平方千米。

沟谷下切深度为50~100米。

沟谷面积占流域面积的30%~50%,有的达60%以上。

地面坡度>15°的约占黄土面积的60%~70%,<10°的不超过10%。

②腐蚀方式专门、过程迅速。

腐蚀营力有水、风、重力和人为作用。

作用方式有面状腐蚀、沟蚀、潜蚀、泥流、块体运动和挖掘、运移土体,其中潜蚀作用可造成陷穴、盲沟、天然桥、土柱、碟形洼地等“假喀斯特”地貌。

黄土抗蚀力极低,腐蚀速率为1~5厘米/年,个别沟头可达30~40米/年,甚至一次暴雨冲刷成一条数百米长的腐蚀沟。

③沟道流域内有多级地面。

各流域的最高分水岭为第一级;降低60~80米为第二级;再降低40~60米为第三级。

一样第一级地势面的黄土地层层序较完整;第二级地势面离石黄土上部地层较薄,以致消逝;第三级地势面多只有马兰黄土堆积。

第二、三级地势面分别构成谷地,第三级地势面以下为现代河谷。

沟道流域黄土地貌层状结构是黄土地貌发育历史过程的记录。

黄土地貌类型要紧有:①黄土沟间地。

包括黄土塬、梁、峁、墹地、坪地、洑地等。

顶面平坦宽敞的黄土高地称塬。

长条状的黄土丘陵为梁。

沟谷分割的穹状黄土丘为峁。

老沟谷(距今约10万年形成)中由黄土堆积成的平坦谷地称黄土墹。

为沟谷分割后的平地称黄土坪。

沿沟呈条状分布的破墹地称地(有的称壕地)。

②黄土沟谷。

有细沟、浅沟、切沟、悬沟、冲沟、坳沟(干沟)、河沟等。

③黄土潜蚀地貌。

地表水下渗对黄土进行潜蚀,使土粒流失(包括机械与化学作用),引起地面倒塌,形成黄土碟、黄土陷穴(有漏斗状、竖井状、串珠状)、黄土桥、黄土柱等。

5.6黄土地貌

5.6黄土地貌

(5)富含碳酸钙(含量达10~16%);
(6)湿陷性明显(遇水浸湿后,体积缩小,地面发生塌陷); (7)常埋藏有古土壤层。
黄 土 垂 直 节 理
黄土的直立性1
黄土的直立性2
窑洞
延安大学的窑洞宿舍群1
钙 结 核 钙 质 淋 溶
——
古土壤层
古土壤层
古土壤层
黄土
3. 黄土地层的划分 (1)午城黄土
我国黄土最发育,面积 63万km2,其中黄土高原 27万km2 ,
黄土高原水土保持数据库
黄土高原水土保持数据库
水土流失
侵蚀模数(单位面积内每年流失的泥土量)
一般:5000~15000 t/km2
陕北、山西西北高者:15000~30000 t/km2
黄土塬
黄土塬景色2
黄土塬
黄土塬——董志塬
黄 土 塬 原 始 地 面
——
2.
指长条状的黄土高地或丘陵。 黄土梁长数百米至数十公里,宽数十米至数百米,多分 布两条大致平行的沟谷之间。黄土梁顶面平坦,大都是塬面被 沟谷侵蚀分割而成,也可由黄土覆盖在下伏梁状古地形上经流 水作用改造而成。
黄土梁
山西离石
3. 黄土峁
是孤立的穹状黄土丘陵。 峁顶部面积不大,呈浑圆的馒头形,平面图形为圆形或椭 圆形。峁多由梁被流水进一步切割形成,峁梁往往交错分布, 因此常将二者统称为黄土丘陵。
黄土峁1
黄土峁2
黄土峁与梯田
黄土梁、峁1
黄土梁、峁2
黄土梁、峁与沟谷1
黄土梁、峁与沟谷2
黄土梁、峁与沟谷3
2. 水成说 观点:黄土是由多种流水沉积作用形成或再经黄土化作用形 成。有人认为水成黄土是原生风成黄土经过流水搬运,与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土地貌发育在第四纪黄土(或黄土状土)地层中的各种地貌形态的总称,具有一系列自己特有的特征。

(黄土是一种黄色的、质地均匀的、松散的第四纪土状堆积物。

它具有多孔隙、垂直节理发育、透水性强、富含碳酸钙、易塌陷等特点。

在流水作用、重力崩塌作用和风力吹蚀作用下,形成沟深、坡陡、沟壑纵横、地面支离破碎的黄土地貌景观。

根据成因和形态特征,可分为沟谷地貌类型、沟间地貌类型和潜蚀地貌类型)在黄土高原主要由塬、梁、峁组成的特殊地形。

中国是世界上研究黄土地貌最早的国家。

2000多年前就有“天雨黄土、昼夜昏霾”涉及黄土地貌堆积过程的记载;800多年前,北宋沈括对河南、陕西一带的黄土侵蚀地貌形态作了生动描述;历代在治理黄河下游河患方略的讨论中,已认识到黄土高原侵蚀产沙是其根源。

发育在黄土地层(包括黄土状土)中的地形。

黄土是第四纪时期形成的陆相淡黄色粉砂质土状堆积物。

[黄土在世界上分布相当广泛,占全球陆地面积的十分之一,成东西向带状断续地分布在南北半球中纬度的森林草原、草原和荒漠草原地带。

中国是世界上黄土分布最广、厚度最大的国家,其范围北起阴山山麓,东北至松辽平原和大、小兴安岭山前,西北至天山、昆仑山山麓,南达长江中、下游流域,面积约63万平方公里。

其中以黄土高原地区最为集中,占中国黄土面积的72.4%,一般厚50~200米(甘肃兰州九洲台黄土堆积厚度达到336米),发育了世界上最典型的黄土地貌。

典型的黄土地貌有以下特征:(沟谷众多、地面破碎)中国黄土高原素有“千沟万壑”之称,多数地区的沟谷密度在3~5公里/平方公里以上,最大达10公里/平方公里,比中国其他山区和丘陵地区大1~5倍。

沟谷下切深度为50~100米。

沟谷面积一般占流域面积的30~50%,有的地区达到60%以上,将地面切割为支离破碎景观。

地面坡度普遍很大,大于15度的约占黄土分布面积的60~70%,小于10度的不超过10%。

(侵蚀方式独特、过程迅速)黄土地貌的侵蚀外营力有水力、风力、重力和人为作用。

它们作用于黄土地面的方式有面状侵蚀、沟蚀、潜蚀(或称地下侵蚀)、泥流、块体运动和挖掘、运移土体等。

其中潜蚀作用造成的陷穴、盲沟、天然桥、土柱、碟形洼地等,称为“假喀斯特”。

强烈的沟谷侵蚀或地下水浸泡软化土体,使上方土体随水向下坡蠕移形成的泥流,只有在黄土区才易见到。

黄土的抗蚀力极低,因而黄土地貌的侵蚀过程十分迅速。

黄土丘陵坡面的侵蚀速率为1~5厘米/年,高原区北部沟头前进速率一般为1~5米/年,个别沟头达到30~40米/年,甚至一次暴雨冲刷成一条数百米长度的侵蚀沟。

黄河每年输送到下游的大量泥沙中,有90%以上来自黄土高原。

黄土高原河流输沙量大于5000吨/(平方公里·年)的区域约占黄土高原面积的65.6%成因和过程黄土地貌是黄土堆积过程中遭受强烈侵蚀的产物。

风是黄土堆积的主要动力,侵蚀以流水作用为主。

黄土塬、梁、峁等地貌类型主要由堆积作用形成;各种沟谷则是强烈侵蚀的结果。

黄土区的侵蚀有古代和现代之分。

现代侵蚀是指人类历史近期发生的地貌侵蚀过程,它和古代侵蚀的主要区别是有人为因素的参与,表现为侵蚀速度的加快。

古代侵蚀纯为自然侵蚀,其速率通常是缓慢的。

现代侵蚀和古代侵蚀在多数地区以大规模农耕兴起时期为界。

现代侵蚀都以沟道流域为基本单元。

沟道流域内,谷缘线以上的谷间地和以下的沟谷地侵蚀特点是不相同的。

区域变化各种黄土地貌类型的区域变化,黄土高原黄土地貌类型图所示。

黄土塬多分布于黄土高原南部,六盘山以西多长梁宽谷黄土丘陵;六盘山以东以梁峁深谷黄土丘陵为主;黄土高原北部长城沿线的黄土丘陵坡面常有片状流沙。

在沟道流域内,梁峁丘陵与沟谷类型的关系十分密切。

头道梁多是河沟流域的分水岭;坳沟流域的分水岭大多是二道梁;三道梁或者夹于两冲沟之间,或者沿河沟或坳沟的谷缘线分布,并为现代沟谷割切。

这种关系反映了黄土梁峁与各类沟谷发育过程中的时间顺序和相互关系,以及和黄土地貌发育的侵蚀、堆积轮回。

利用和改造黄土是适于植物生长的土质。

黄土富于直立性,其中的天然洞穴曾是原始人类的住处,也为现代人建筑住宅提供了有利条件。

但是,强烈的现代侵蚀破坏了当地的土地资源,给工农业生产迅速发展造成障碍;大量泥沙入河,淤塞河道,妨碍水力资源顺利开发,并使下游河道经常泛滥成灾。

所以,必须对黄土地貌进行改造。

改造黄土地貌是一项十分复杂和艰巨的任务。

首要目标是控制水土流失,方法是增加地面植被,削减地面坡度,抬高局部侵蚀基准面,如坡耕地修筑水平梯田、谷底修筑土坝和非耕地造林种草等。

改造利用要因地制宜,黄土塬区执行“固沟、护坡、保塬”的方针;黄土丘陵区采用“坡修梯田沟筑坝,峁顶谷坡搞绿化”的办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改造黄土地貌的工作已经取得了很大成绩,目前已有20%面积的侵蚀被基本控制,无定河的输沙量已较20世纪50年代减少了50%,出现了许多控制侵蚀、发展生产的典型区域。

但是控制大面积水土的流失,还需进行长期而大量的工作。

在黄土地层上发育的地貌。

黄土是一种黄色的、质地均匀的、松散的第四纪土状堆积物。

它具有多孔隙、垂直节理发育、透水性强、富含碳酸钙、易塌陷等特点。

在流水作用、重力崩塌作用和风力吹蚀作用下,形成沟深、坡陡、沟壑纵横、地面支离破碎的黄土地貌景观。

根据成因和形态特征,可分为沟谷地貌类型、沟间地貌类型和潜蚀地貌类型。

黄土沟间地又称黄土谷间地,包括黄土塬、梁、峁、地、坪地、地等。

黄土塬、梁、峁是黄土地貌的主要类型,它们是当地群众对桌状黄土高地、梁状和圆丘状黄土丘陵的俗称,黄秉维于1953年首先将其引入地理学文献,罗来兴于1956年给予科学定义。

黄土塬:黄土塬为顶面平坦宽阔的黄土高地,又称黄土平台。

其顶面平坦,边缘倾斜3°~5°,周围为沟谷深切,它代表黄土的最高堆积面。

目前面积较大的塬有陇东董志塬、陕北洛川塬和甘肃会宁的白草塬。

塬的成因多样,或是在山前倾斜平原上黄土堆积所成,如秦岭中段北麓和六盘山东麓的缓倾斜塬(称为靠山塬);或是河流高阶地被沟谷分割而成,如晋西乡宁、大宁一带的塬;或是在平缓分水岭上黄土堆积形成,如延河支流杏子河中游的杨台塬;或是在古缓倾斜平地上由黄土堆积形成,如董志塬、洛川塬;或是黄土堆积面被新构造断块运动抬升成塬(称为台塬),如汾河和渭河下游谷地两侧的塬。

黄土梁黄土梁为长条状的黄土丘陵(见彩图山西柳林黄土梁(中国))。

梁顶倾斜3□~5□至8□~10□者为斜梁。

梁顶平坦者为平梁。

丘与鞍状交替分布的梁称为峁梁。

平梁多分布在塬的外围,是黄土塬为沟谷分割生成,又称破碎塬。

六盘山以西黄土梁的走向,反映了黄土下伏甘肃系地层构成的古地形面走向,其梁体宽厚,长度可达数公里至数十公里;六盘山以东黄土梁的走向和基岩面起伏的关系不大,是黄土堆积过程中沟谷侵蚀发育的结果。

黄土峁黄土峁为沟谷分割的穹状或馒头状黄土丘(见彩图甘肃白银黄土峁(中国))。

峁顶的面积不大,以3°~10°向四周倾斜,并逐渐过渡为坡度15°~35°的峁坡。

若干个峁大体排列在一条线上的为连续峁,单个的叫孤立峁。

连续峁大多是河沟流域的分水岭,由黄土梁侵蚀演变而成;孤立峁或者是黄土堆积过程中侵蚀形成,或者是受黄土下伏基岩面形态控制生成。

□地为老沟谷(距今10万年左右形成)中由黄土堆积成、未经现代沟谷分割的平坦谷地,即黄土□。

□地被现代沟谷分割(称为破□),其中面积较大的地块称为坪地,即黄土坪;沿沟呈条状分布的破□地称为□地,即黄土□,有的地方称为壕□地。

从成因上讲,坪地、□地和壕□地都是沟阶地,只是尚未完成阶地发育的全过程。

黄土沟谷有细沟、浅沟、切沟、悬沟、冲沟、坳沟(干沟)和河沟等7类。

前4类是现代侵蚀沟;后两类为古代侵蚀沟;冲沟有的属于现代侵蚀沟,有的属于古代侵蚀沟,时间的分界线大致是中全新世(距今3000~7000年)细沟深几厘米至10~20厘米,宽十几厘米至几十厘米,纵比降与所在地面坡降一致。

大暴雨后,细沟在农耕坡地上密如蛛网。

浅沟深0.5~1.0米,宽2~3米。

纵比降略大于所在斜坡的坡降,横剖面呈倒人字形,在耕垦历史越久,和坡度与坡长越大的坡面上,浅沟的数目越多。

它是由梁、峁坡地水流从分水岭向下坡汇集、侵蚀的结果。

切沟深一、二米至十多米,宽二、三米至数十米。

纵比降略小于所在斜坡坡降,横剖面尖“V”字形,沟坡和沟床不分,沟头有高1~3米陡崖。

它是坡面径流集中侵蚀的产物,或者是潜蚀发展而成,多出现在梁、峁坡下部或谷缘线附近,其沟头常与浅沟相连。

如果浅沟的汇水面积较小,未能发育为切沟,汇集于浅沟中的水流汇入沟谷地时,常在谷缘线下方陡崖上侵蚀成半圆筒形直立状沟,称为悬沟。

冲沟深10多米至40~50米,宽20~30米至百米,长度可达百米以上。

纵剖面微向上凹,横剖面“V”字形,其谷缘线附近常有切沟或悬沟发育。

老冲沟的谷坡上有坡积黄土,沟谷平面形态呈瓶状,沟头接近分水岭;新冲沟无坡积黄土,平面形态为楔形,沟头前进速度较快。

大多数冲沟由切沟发展而成。

坳沟坳沟又称干沟。

它和河沟是古代侵蚀沟在现代条件下的侵蚀发展。

它们的纵剖面都呈上凹形,横剖面为箱形,谷底有近代流水下切生成的“V”字形沟槽。

坳沟和河沟的区别是:前者仅在暴雨期有洪水水流,一般没有沟阶地;后者多数已切入地下水面,沟床有季节性或常年性流水,有沟阶地断续分布。

黄土潜蚀地貌流水由地面径流沿着黄土中的裂隙和孔隙下渗进行潜蚀,破坏了黄土的原有结构或使土粒流失、产生洞穴,最后引起地面崩塌所形成。

包括以下类型:黄土碟为湿陷性黄土区碟形洼地。

由流水下渗浸蚀黄土,在重力的影响下土层逐渐压实,引起地面沉陷而成。

形状为圆形或椭圆形,深1至数米,直径 10~20米,常形成在平缓的地面上。

黄土陷穴为黄土区漏陷溶洞。

由流水沿黄土层节理裂隙进行潜蚀作用而成,多分布在地表水容易汇集的沟间地边缘和谷坡。

根据形态分为3种:①漏斗状陷穴,口大底小,深度不超过10米。

②竖井状陷穴,呈井状,深度可超过20~30米;③串珠状陷穴,几个陷穴连续分布成串珠状,各陷穴的底部常有孔道相通。

它与黄土碟不同,各种陷穴都有地下排水道和出水口。

两个或几个陷穴由地下通道不断扩大,使通道上方的土体不断塌落,未崩塌的残留土体形如桥梁,称为黄土桥(见彩图甘肃榆中黄土桥(中国))。

黄土柱为黄土沟边的柱状残留土体(见彩图陕西清涧黄土柱(中国))。

由流水不断地沿黄土垂直节理进行侵蚀和潜蚀以及黄土的崩塌作用形成,有圆柱状、尖塔形,高度一般为几米到十几米。

[(谷间地侵蚀以暴雨径流冲刷为主,基本上没有重力侵蚀,梁峁顶部风蚀较强,下部和塬边多发生切沟和潜蚀。

谷间地水力侵蚀方式和强度受自然因子(降雨径流、地面物质组成、地貌形态和植被)和人为因子的综合影响:①一般是降雨量和降雨强度越大,侵蚀愈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