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课文)
18个文言虚词(含用法 例句 翻译)
语文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1.【而】(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劝学》)螃蟹有六只脚两只钳头,然而没有蛇和黄蟮的洞穴就无处藏身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剑阁高峻崎岖而突兀不平,一个人守住关口,万人也打不开。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向北解救赵国,向西击退秦国,这是如同春秋五霸那样的功业。
2.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经常把学到的东西拿来检查自己的言行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楚怀王贪婪,相信了张仪,就和齐国绝交了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回头看日观亭以西的山峰,好象都弯着腰,有些被太阳晒到,有些没有,都呈现出各种班驳的颜色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深邃而且广泛。
3.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因此我离开你而旅居长安,以寻求微薄的俸禄。
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把它放在地上,拔出剑来将它击碎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人不是生下来就知道一切道理的,谁能没有疑难问题?4.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青是一种染料,从蓝草中提炼出来,但颜色比蓝草更深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有这样的有利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如果是真的,那么我哥哥有(那么)美好的品德反而早早地绝后了呢?5.表示假设关系。
文言文《醉翁亭记》的虚词用法(而、之)
文言文《醉翁亭记》的虚词用法(而、之)文言文《醉翁亭记》的虚词用法(而、之)在平时的学习中,大家都背过文言文,肯定对文言文很熟悉吧?文言文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古人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文言文。
是不是有很多人在为文言文的理解而发愁?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文言文《醉翁亭记》的虚词用法(而、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而”用法:1.蔚然而深秀者:表并列2.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表承接3.而年又最高:表递进4.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表递进5.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瞑:表承接6.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表承接7.水落而石出者:表承接8.朝而往,暮而归:表修饰9.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表因果10.往来而不绝者:表修饰11.临溪而渔:【有争议】Ⅰ.当“临”为动词时,表顺接Ⅱ.当“临”为介词时,表修饰12.溪深而鱼肥:表并列13.泉香而酒洌:表并列14.杂然而前陈者:表修饰15.起坐而喧哗者:表并列16.太守归而宾客从也:表承接17.而不知人之乐:表转折“之”用法:1.望之蔚然而深秀者: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2.泻出于两峰之间者:助词,的3.名之者谁:代词,指醉翁亭4.醉翁之意不在酒:助词,的5.山水之乐:助词,的6.得之心而寓之酒也:代词,指代“山水之乐”7.山间之朝暮也:助词,的8.宴酣之乐:助词,的9.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拓展:醉翁亭记原文及作品赏析【作品介绍】《醉翁亭记》作于宋仁宗庆历六年,作者欧阳修是我国北宋时的著名散文家和诗人,文章描写了滁州一带自然景物的幽深秀美,滁州百姓和平宁静的生活,特别是作者在山林中游赏宴饮的`乐趣。
【原文】醉翁亭记环[1]滁皆[2]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3]壑[4]尤美。
望之蔚然[5]而深秀者,琅琊也,山[6]行[7]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9]路转[8],有亭翼然[10]临[11]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16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
16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之、而、乃、其、且、然、盖、为、以、于、焉、则、何、乎、因、者一、之:(一)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
译作“他(她)(他们)”、“它(它们)”。
如: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②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陈涉世家》)③肉食者谋之。
(《曹刿论战》)(二)助词1.结构助词,译为“的”。
如: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岳阳楼记》)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2.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如:①汝心之固。
(《愚公移山》)②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③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公输》)3.音节助词。
用来调整音节,无义,一般不翻译。
如:①公将鼓之(《曹刿论战》)②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③怅恨久之(《陈涉世家》)4.结构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
如:①何陋之有?(《陋室铭》)②宋何罪之有?(《公输》)③而城居者未知之也。
(《满井游记》)5.结构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如: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岳阳楼记》)②马之千里者。
(《马说》)(三)作动词,可译为“到”、“往”。
如:①送杜少府之任蜀州②寡助之至多助之至《得到多助,失道寡助》二、而主要作连词用,可以表示以下关系:l.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如: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十则》)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2.承接关系,可译作“就”“接着”,或不译。
如:①扁鹊望桓候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②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3.转折关系,译作“但是”“可是”“却”。
如:①人不知而不愠。
(《论语十二则》)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③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隆中对》)④环而攻之而不胜。
后一个“而”字表示转折关系。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4.递进关系,译作“而且”“并且”或不译。
初中最全文言文虚词用法 例句含翻译
文言文常用虚词1.之(一)代词1.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
代人多为第三人称,译作“他(她)(他们)”、“它(它们)”。
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鲁庄公和曹刿同乘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
《曹刿论战》)②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陈胜帮助他一同杀死了两个军官。
《陈涉世家》)③肉食者谋之。
(当权者会谋划这件事的。
《曹刿论战》)2. 有时也作第一人称,译为“我”。
①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假如太尉认为我是个可教之才而不吝赐教,那就是我的福气了。
《上枢密韩太尉书》)(二)助词1.结构助词,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我曾探求过古时仁人的心境。
《岳阳楼记》)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要根据实情去处理。
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2.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①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医生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把(治好“病”)作为(自己的)功劳。
《扁鹊见蔡桓公》)②于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淤泥中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
《爱莲说》)③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我认为大王手下的官吏攻打宋国,是和这种做法一样。
《公输》)3.音节助词。
用来调整音节,无义,一般不翻译。
①公将鼓之(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论战》)②久之,目似瞑,意暇甚(过了很久,狼好像闭上了眼,神情十分悠闲《狼》)③怅恨久之(因失望而叹息了许久《陈涉世家》)4.结构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
①何陋之有(这有什么简陋呢《陋室铭》)②宋何罪之有(宋国有什么罪呢《公输》)③而城居者未知之也。
(但住在城里的人不知道罢了《满井游记》)5.结构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在朝廷里做高官就应当心系百姓;处在僻远的江湖间也不能忘记关注国家安危。
《岳阳楼记》)②北顾黄河之奔流。
(《上枢密韩太尉书》)(三)作动词,可译为“到”、“往”。
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用法及举例
一、文言虚词的概念及作用文言虚词指的是汉语中一些语法虚词,它们不具备具体的词义,但在句子中起到连接、衔接、修辞或者语法等作用。
在古代文言文中,虚词的使用非常普遍,它们能够使文言文更为精练、严谨,具有独特的表达方式。
了解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有助于理解古代文言文的语言特点,也能够为现代汉语的学习和运用提供借鉴。
二、文言虚词的意义用法及举例1. 乃:表示主谓关系,相当于“是”、“为”。
例句:心之所向,而身乃往之。
2. 乎:用在疑问句或表示感叹、命令等语气中。
例句:是何也?乎不闻而闻之。
3. 所:用在定语之前,表示所指。
例句:物尽其用,有所存乎?4. 而:表示承接上文,连接句子或词语。
例句:利而诱之,后人必从之。
5. 乘:表示趁着、利用。
例句: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6. 以:表示手段、条件、原因等。
例句: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7. 也:表示肯定、反问或者强调。
例句:夫妇之间,恩爱和睦岂在多相见也?8. 久:表示时间的长久。
例句:软风习习,暖日久照,万物复苏。
9. 乃:引申为表扬或者强调。
例句:其言不称,乃谬也。
10. 物:表示具体的东西或者抽象的概念。
例句:物是人非,事是人非。
11. 为:表示目的或者作用。
例句: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12. 从:表示跟随、依照。
例句:万事从俭,一则以意。
13. 其:表示所属。
例句: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影响其家,并及其友。
14. 及:表示达到。
例句:幸也几希,不可及也。
15. 虽:表示让步。
例句:虽千万人吾往矣。
16. 亦:表示同样或者强调。
例句:行百里者半九十,亦可以为学乎?17. 乱:表示动作溢出或者超越。
例句:草木乱生,阳光普照。
18. 姑且:表示暂时、姑且如此。
例句:姑且让步,以求和解。
三、总结和回顾文言虚词作为古代文言文中重要的语言元素,具有深邃的内涵和丰富的用法。
通过对文言虚词的意义及用法进行全面了解,我们能够更加准确地理解古代文言文的表达方式,也能够为现代汉语的学习和运用提供启发。
部编初中语文文言虚词18个用法与举例
中考语文常考 18 个文言虚词汇总文言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等,常有的文言虚词有 20 个。
文言文中,虚词一般不作句子成分,不表示实在的意义。
主要的作用是组合语言单位。
下面仅列出部编初中语文的18个文言虚词及课文中的例子。
供大家集中复习和参照。
一、之1、代词。
代人、代事、代物。
问所向来,具答之。
——代人,指桃花源中的人,相当于“他们”。
《桃花源记》操蛇之神闻之。
——代事,指愚公移山,可译作“这件事”。
《愚公移山》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代词,指学过的知识)(《论语 .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代人。
他,指曹刿。
)(《曹刿论战》)肉食者谋之。
(代这件事。
)(《曹刿论战》)默而识之。
(代学习所得。
)(《论语. 》)渔人甚异之。
(指代渔人前面所看到的情况。
)(《桃花源记》)闻之,欣然规往。
(指代渔人进桃花源这件事。
)(《桃花源记》)以其境过清,不宜久留,乃记之而去。
(指代小石潭的情况。
)(《小石潭记》)执策而临之(代千里马)(《马说》)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代乐趣)(《醉翁亭记》)属予作文以记之。
(代重修岳阳楼这件事)(《岳阳楼记》)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代齐军)(《曹刿轮战》)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代齐威王纳谏这件事)(《邹忌讽齐王纳谏》)2、助词(1)相当于“的”。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岳阳楼记》小大之狱,虽不能够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邹忌讽齐王纳谏》(2)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礼记·大道之行也》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陋室铭》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翁亭记》当余之从师也。
《送东阳马生序》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邹忌讽齐王纳谏》夫专诸之刺王僚也(3)宾语提前的标志,没有实在意义。
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4)定语后置的标志,可译为“的”。
马之千里者。
《马说》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
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一)而1. 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并且”“又”。
例如: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劝学》)(2)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例如: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3)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例如: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4)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例如: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例如:(5)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例如:锲而不舍,金石可镂(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例如: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7)表示因果关系,可译为“因而”例如: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8)表示目的关系,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2. 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3. 通“如”:好像,如同。
军惊而坏都舍。
(《察今》)【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而况石乎!(二)何1. 用作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例如:①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②不能自免,卒就死耳,何也?(《报任安书》)(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
译时,“何”要前置。
例如:①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②大王来何操?(《鸿门宴》)③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例如: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琵琶行》)2. 用作副词。
文言文虚词用法
文言文虚词的用法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举例[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1.【而】(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2.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3.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4.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5.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7.表示因果关系,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8.表示目的关系,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
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详见《文科爱好者》)[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之: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
代人多为第三人称,译作“他(她)(他们)”、“它(它们)”。
如: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②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陈涉世家》)③肉食者谋之。
(《曹刿论战》)有时也作第一人称,译为“我”。
如: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上枢密韩太尉书》)(二)助词1.结构助词,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如: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岳阳楼记》)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2.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如:①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扁鹊见蔡桓公》)②于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③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公输》)3.音节助词。
用来调整音节,无义,一般不翻译。
如:①公将鼓之(《曹刿论战》)②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③怅恨久之(《陈涉世家》)4.结构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
如:①何陋之有?(《陋室铭》)②宋何罪之有?(《公输》)③而城居者未知之也。
(《满井游记》)5.结构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如: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岳阳楼记》)②北顾黄河之奔流。
(《上枢密韩太尉书》)(三)作动词,可译为“到”、“往”。
如: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而主要作连词用,可以表示以下关系:l.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如: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十则》)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2.承接关系,可译作“就”“接着”,或不译。
如:①扁鹊望桓候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②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③环而攻之而不胜。
前一个“而”就表示承接关系。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3.转折关系,译作“但是”“可是”“却”。
如:①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18个文言虚词用法归纳及课文例句
18个文言虚词用法归纳及课文例句一、【而】(一)用作连词。
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和”。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④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解其惑者也。
(《师说》)⑤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登泰山记》)2、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
(《鸿门宴》)②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阿房宫赋》)③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④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⑤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⑥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3、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4、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②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劝学》)③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④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烛之武退秦师》)5、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③子产而死,谁其嗣之。
(《左传•襄公三十年》)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和中心语,译为“地”“着”或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③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寡人之于国也》)④夜缒而出(《烛之武退秦师》)⑤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⑥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文言虚词字的用法举例说明例子
文言虚词字的用法举例说明例子一、文言虚词字的概念和作用在古代汉语中,有一类称为虚词的语法成分,它们并不具备独立意义,却起着连接、修饰、补充等作用。
其中一个重要的虚词类别便是字。
字在古代汉语中被广泛运用,帮助构建句子结构、表达思想,强调某种关系或功能。
本文将以实例方式来讨论文言虚词字的使用。
二、说明递进关系的字1. 且字“且”是一个常见的表示递进关系的虚词,在句中通常具有加强语气、展示事物之间关联性等功能。
例如:「试观夫君子之不肖者:其言皆可尤也,而且尤于小人」——《孟子·公孙丑上》这句话中,“且”字用于强调小人说话更值得责备,并与前面提到的君子形成对比。
2. 尓/爰/乃字这些虚词都可以表示循序渐进、由因至果等递进关系。
例如:「昆山游者,所贵者何尓?岑小波之夫子也」——《南史·佚传》这个例句中,“尓”字通过表达循序渐进的方式,强调了因为回答昆山游览所喜欢的原因是“岑小波之夫子”。
三、表示转折关系的字1. 而/然而/故/则字这些虚词都可以表示转折关系,用以引出对比或不同的情况。
例如:「诸侯并至,齐喜得相聚会盟以自均横者乎?……而楚固不见『再服』之观也」——《荀子·儒效篇》在这个例子中,“而”字用于对比表示齐国开心地欢迎其他诸侯来参加盟会的情况和楚国则没有接到邀请跟随大家开会。
2. 乃至/然后/方致字这类虚词常用于表示一个时间上或说理上先后顺序,表达一种前后指示与连接关系。
例如:「若草木凋零,则无人知余悲矣;若宋壤纷墙,则何辞而去邪?」——宋元之《江城子·而今戍楼霜满天》这个句子使用了“而”字,将前后两种情况(悲痛和离去)进行了连贯,表达出一种先后顺序。
四、表示条件关系的字1. 若/如/倘/若非字这些虚词经常用来引出一个条件或假设,并补充说明与之对应的结果。
例如:「若化使知宿儒则大事免矣」——《世说新语·廉母》这个例句中,“若”字起到了引导条件的作用,如果能够教化让他们变成有文化的人,那么大的问题就能够避免。
文言文常见虚词用法
文言文常见虚词用法文言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等。
(文言文中)一般不作句子成分,不表示实在的意义的词,主要的作用是组合语言单位。
这一讲主要阐述文言文中常见的虚词“之”“其”“以”“于”“而”意思及其用法。
一、“之”的用法1.用作代词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
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举例: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义,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之:指代千里马。
2.用作助词(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
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举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二)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举例:宋何罪之有?(《公输》)(三)结构助词。
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译时可省去。
举例: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如上句中“予独爱莲”是一个分句,翻译成“我唯独喜爱莲花”,作主语用,放在整个句子中,就是“我唯独喜爱莲花那种出淤泥而不染的精神”,之就是放在主语“予独爱莲”和谓语“出淤泥而不染”之间。
(四)音节助词。
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举例:顷之,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狼》)3.用作动词可译为“去、往、到”。
举例: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二、“其”的用法1.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们)、“她(们)”、“它(们)”。
举例:妻跪问其故。
(《乐阳子妻》)2.活用为第一人称。
相当于“我(的)”、“自己(的)”。
举例:并自为其名。
(《伤仲永》)3.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举例:其真无马邪?(《马说》)4.指示代词,相当于“那”“这”之类的词。
举例: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文言虚词的用法及举例
文言虚词的用法及举例【因】(一)介词。
1.依照,根据。
①罔不因势象形。
(《核舟记》)②变法者因时而化。
③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2.依靠,凭借。
①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秦论》)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烛之武退秦师》)③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
(《屈原列传》)3.趁着,趁此。
①不如因而厚遇之。
(《鸿门宴》)②因击沛公于坐。
(《鸿门宴》)4.通过,经由。
①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鸿门宴》)5.因为,由于。
①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
②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谏太宗十思书》)(二)副词。
1.于是,就;因而。
①因拔刀斫前奏案。
(《赤壁之战》)②相如因持璧却立(《廉颇蔺相如列传》)2.原因,缘由,机缘。
①于今无会因。
(《孔雀东南飞》)(三)动词1.根据①故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五蠹》)2.沿袭,继续。
①蒙故业,因遗策。
(《过秦论》)②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于】(一)介词。
1.在,从,到①乃设九宾礼于庭。
(在)《廉颇蔺相如列传》②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
③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前一个于:从)(《劝学》)④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到)《廉颇蔺相如列传》2.在方面从中①荆国有余地而不足于民。
②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悔。
(《游褒禅山记》)3.由于①业精于勤、荒于嬉(《进学解》)4.向,对,对于。
①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②鲁肃闻刘表卒,言于孙权曰(《赤壁之战》)③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师说》)5.被。
①君幸于赵王。
《廉颇蔺相如列传》②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屈原列传》)6.与,跟,同。
①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②燕王欲结于君。
《廉颇蔺相如列传》③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以共济世业。
《赤壁之战》7.比。
①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后一个于:比)(《劝学》)【于是】1.相当于于+此,在这时,在这种情况下,对此,从此,因此。
文言文中18个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
文言文中18个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文言文中的虚词包括“之、乎、者、所、其、而、乃、焉、以、为、於、若、与、也、者、之、者、乎”等等。
这些虚词在古代汉语中起着连接句子成分、标注语气、引导句子结构等作用。
举例如下:1. 之,表示所指代的事物,如“是为之大勇也”(《孟子·尽心上》)。
2. 乎,用于疑问句或感叹句的句末,如“何谓也乎?”(《庄子·逍遥游》)。
3. 者,用于句末表示疑问或感叹,如“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者”(《孟子·尽心下》)。
4. 所,用于句中表示所指代的事物,如“所恶乎人之为恶”(《庄子·逍遥游》)。
5. 其,用于句中表示所指代的事物,如“其为人也孝弟”(《论语·雍也》)。
6. 而,连接两个并列的动作或状态,如“民之生也,独立而已矣”(《庄子·逍遥游》)。
7. 乃,表示因果关系,如“非其鬼而谁之鬼乎?”(《庄子·大宗师》)。
8. 焉,用于句末表示疑问或感叹,如“何以明之焉?”(《庄子·逍遥游》)。
9. 以,表示手段、方法,如“是以圣人不行而知”(《道德经》)。
10. 为,表示目的、结果,如“为天下者谓之天下”(《庄子·大宗师》)。
11. 於,表示处所,如“於是民大乐”(《庄子·逍遥游》)。
12. 若,用于条件句中,如“若夫乐与丧”(《庄子·大宗师》)。
13. 与,表示并列关系,如“与天地参其德”(《庄子·逍遥游》)。
14. 也,用于句末表示肯定或强调,如“人之生也直”(《论语·雍也》)。
15. 者,用于句末表示疑问或感叹,如“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者”(《孟子·尽心下》)。
16. 之,表示所指代的事物,如“是为之大勇也”(《孟子·尽心上》)。
17. 者,用于句末表示疑问或感叹,如“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者”(《孟子·尽心下》)。
18. 乎,用于疑问句或感叹句的句末,如“何谓也乎?”(《庄子·逍遥游》)。
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
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一、文言虚词的概念与作用文言虚词指的是在古代汉语(文言文)中没有实际意义或者具有较为模糊含义的词语。
这些虚词在句子中不起名词、动词或者形容词的作用,但却对句子的结构和修辞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 “之”:表示所属关系或者替代名词。
例如,“日以继夜而驰,不暇自喘则矣。
”中的“之”就是替代后面的动作。
2. “其”:表示代词关系,“他”,“她”,“它”的替代词。
例如,“其人贱而嫉,德行败坏”。
3. “乎”:表示疑问或反问,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吗”。
例如,“存亡独立乎?”4. “焉”: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那里”,可以用来指示地点、时间等。
例如:“水皆上扬,浅北深南焉”。
5. “哉”:用于感叹句,表达惊讶、赞美等情感。
例如:“骚人之墓可传也哉!”6. “乃”:表示结果、原因等意思。
“既然如此”,“因此”,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就”。
例如,“乐毅深忌制之,乃使隰朋委让而东伐”。
7. “乘”:表示利用或依靠某种情况达成目的。
“利用”,“趁着”。
例如:“卢卫还,乘其顺也。
”二、文言虚词的具体用法及举例1. 虚词“若”- 表示条件,“如果”。
例如:“若彼有藉,则能以抵夷狄。
”- 引导假设,“假如”,“要是”。
例如:“人皆爱其亲,又何必拘泥于称谓哉?其父未尝无违时,若果只本然知之。
”2. 虚词“而”- 表示转折关系。
例如:“巧者劳而智者忧。
”- 与动作动词连用,表示递进关系。
例如:“报怨仇者,不负庖人之器;亲所好事者,求其所以喜”。
3. 虚词“乃”- 表示结果。
“于是”,“然后”。
例如:“力不足施行而哀告,则上曰:‘吾力已竭矣’乃止焉”。
4. 虚词“以”- 表示手段、条件,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用”。
例如:“以德服人者,人不疾亡也”。
- 引导原因状语从句。
例如:“以君之无道伤百姓,则国之殃。
”5. 虚词“焉”- 表示地点,“在那里”。
例如:“余将及汝球诸侯聚兵焉。
”- 表示整体范围。
例如:“吏子罪己而后治人,则官乃正矣”。
部编初中语文文言虚词(18个)用法与举例
中考语文常考18个文言虚词汇总文言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等,常见的文言虚词有20个。
文言文中,虚词一般不作句子成分,不表示实在的意义。
主要的作用是组合语言单位。
下面仅列出部编初中语文的18个文言虚词及课文中的例子。
供大家集中复习和参考。
一、之1、代词。
代人、代事、代物。
问所从来,具答之。
——代人,指桃花源中的人,相当于“他们”。
《桃花源记》操蛇之神闻之。
——代事,指愚公移山,可译作“这件事”。
《愚公移山》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代词,指学过的知识)(《论语.》)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代人。
他,指曹刿。
)(《曹刿论战》)肉食者谋之。
(代这件事。
)(《曹刿论战》)默而识之。
(代学习所得。
)(《论语.》)渔人甚异之。
(指代渔人前面所看到的景象。
)(《桃花源记》)闻之,欣然规往。
(指代渔人进桃花源这件事。
)(《桃花源记》)以其境过清,不宜久留,乃记之而去。
(指代小石潭的情景。
)(《小石潭记》)执策而临之(代千里马)(《马说》)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代乐趣)(《醉翁亭记》)属予作文以记之。
(代重修岳阳楼这件事)(《岳阳楼记》)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代齐军)(《曹刿轮战》)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代齐威王纳谏这件事)(《邹忌讽齐王纳谏》)2、助词(1)相当于“的”。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岳阳楼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邹忌讽齐王纳谏》(2)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礼记·大道之行也》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陋室铭》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翁亭记》当余之从师也。
《送东阳马生序》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邹忌讽齐王纳谏》夫专诸之刺王僚也(3)宾语提前的标志,没有实在意义。
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4)定语后置的标志,可译为“的”。
马之千里者。
《马说》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1 文言课文虚词用法
• 【以为】 1.认为,把……当作或看作。 ①虎视之,庞然大物也, 以为神。 ②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2.把……作为或制成。 • ①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以为:把它设 为。) ②铸以为金人十二。 【有以】【无以】意思分别是“有什么办法用 来……”“没有什么办法用来……” ①项王未有以应,曰:“坐。”(《鸿门宴》) ②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庄暴见孟子》) ③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 (《劝学》) ④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陈情表》)
• • • •
13.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14.相与枕藉乎舟中 15.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16.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在 比
对,一说引出宾语 • 17.异乎寻常 跟
• • • • • • • • •
四乃 (一)副词 1于是,就。 2才,这才。 3甚至 4竟然,却。 (二)表判断,是 (三)代词,你的,你 (四)无乃:复合词,表推测
• 「何意」
⑴什么意思。例:却不害我,倒与我好差使 正不如何意? ⑵岂料,哪里料到。例:女行无偏斜,何意 致不厚?
• 「何由」
⑴如何。例:长夜沾湿何由彻。 ⑵什么原因。例:致之何由?由于疾病。 ⑶从什么地方。例:何由知吾可也? • 「何乃」怎么能。例:何乃太区区! • 「何加」有什么益处。例:万钟于我何加焉! • 「何其」多么。例:何其衰也!
是
•代词,你,你的
•恐怕
• • • • • • • • • • •
1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2方其破荆州 他 •它的 3必固其根本 4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自己 5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6其声呜呜然 那,那些 其中 7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祈使 8汝其善抚之 9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推测 10其皆出于此乎 11其可怪也欤12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反问 商量 13吾其还也 14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选择 助词 15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初中常见文言文实词虚词用法即举例
初中常见文言文实词虚词用法即举例实词1.<形> 安稳。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风雨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形> 安逸。
《曹刿论战》:“衣食所安,动> 养。
3.<《木兰诗》:“双兔傍地走4.<副> 表疑问或反问。
可译为“怎么”。
,安《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安得《陈涉世家》:“燕雀安知鸿鹄《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子《隆中对》:“君谓计将安出?《马说》:“安求其能千里也?《行路难》:“行路难5.<代> 表处所。
可译为“哪里”,“什么地方”。
!行路难“子: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请:《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1.<名> 根源,起初。
本躬耕,: “臣本布衣《出师表》 2.<副> 本来,原来。
“本在冀州之南:《愚公移山》“此之谓失其《鱼我所欲也》:,:比1.<动> 靠近。
“其两膝相比者《核舟记》, 动> 比较。
:“曹操比于袁绍《隆中对》2.<“每自比于管仲、> 3.<动比拟,认为和……一样。
《隆中对》:车六,《陈涉世家》:“比至陈 ,> 4.<介及等到。
未,:“肉食者鄙目光短浅。
形鄙1.<> 鄙陋, 《曹刿论战》“先帝不以臣卑鄙: 《出师表》走“录毕,《送东阳马生序》: > 1.<毕动完毕。
《愚公移山》:“吾与汝毕力> 副2.< 尽;都;全。
众妙毕, 《口技》:“一时齐发兵兵1.< 兵器,武器。
名> ,《出师表》:“今南方已定失道寡助》:“兵《得道多助,《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军队名2.< > 兵士。
,可, 《木兰诗》:“昨夜见军贴《陈涉世家》:“扶苏以数谏) 兵员兵“行收兵。
”(:1 / 35病1.<动> 生病。
《桃花源记》:“未果,寻病终《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名> 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一、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以、因、与、、之、也、则、者、于二、夫、然1、焉①焉用亡郑以陪邻?②若不阙秦,将焉取之③且焉置土石④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⑤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⑥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⑦积土成山,风雨兴焉⑧永之人争奔走焉《捕蛇者说》⑨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⑩盘盘焉,(),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11)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12)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1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14)子亦有不利焉。
(15)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2 然\①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②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③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④予虽浩然无所愧怍⑤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⑥苏子愀然⑦不以为然⑧对曰:“然”⑨成名(人名)然之(《促织》)⑩双音节词:然后然则然而3、其①以其无礼于晋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③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④今存其本不忍废⑤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⑥其为时止十有一月尔⑦吾其还也⑧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⑨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⑩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11)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这一毛,其如土石何?12)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13)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佩缤纷……4、夫:①夫晋,何厌之有。
《烛》②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
<廉颇>③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5、与:①与郑人盟②失其所与,不知③与嬴而不助五国也6【乎】1、几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2、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鸿门宴》)3、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4、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5、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涉世家》)6、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6、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离骚》)7、知不可乎骤得。
8、所求乎为臣,主辱,臣死有余;所求乎为子,以父母之遗体行殆,而死有余责。
《指》9、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岳阳楼记》)10、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
(《捕蛇者说》)11、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12、吾尝疑乎是。
1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14、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赤壁赋》)15、故今之墓全乎为五人也。
7、【乃】1.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2、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鸿门宴》)3、与郑人盟,……乃还。
《烛》4、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师说》)5、今君乃亡赵走燕。
(《廉》)6、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
(《桃花源记》)7、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示儿》)8、相如视秦王无意偿城,乃前曰。
8【而】1、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3、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而绝秦赵之欢。
4、抶而仆之。
《五人》5、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6、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7、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8、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9、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10、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望国之治。
⑤⑥11、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12、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
13、所求乎为子,以父母之遗体行殆,而死有余责。
(既使)《指》14、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15、缇骑按剑而前16、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17、夜,缒而出18、夜则以兵围寓舍,而予不得归矣。
(因而)19、北与寇往来其间无可奈何,而死固付之度外。
《指》20、哀斯墓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
21、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22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而已】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而后】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②三月而后成。
【而况】①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既而】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已而】时间词,不久,一会儿。
①已而得舟,避渚洲。
9【以】1.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2、予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
3、敢以烦执事。
《烛》4、以勇气闻于诸侯。
(《廉颇蔺相如列传》)5、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毛一鹭。
6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
7昔人云:“将以有为也。
”《指》8、秋以为期。
《氓》9、以八月十三斩于市。
10、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11、卒以吾郡这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
(《五人墓碑记》)12、不赂者以赂者丧。
13、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14、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15、樊哙侧其盾以撞。
(《鸿门宴》)16、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廉颇蔺相如列传》)17、敛赀财以送其行。
18、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六国论》)19、以明死生之大\以旌其所为20、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
21、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22、受命以来,夙夜忧叹。
(以:表时间)(《出师表》)23、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以:方位)(《廉颇蔺相如列传》)24、皆以美于徐公。
(《邹忌讽齐王纳谏》)【以为】固定词组【认为】1、臣窃以为其人勇士。
2、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3、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4、若舍郑以为东道主5、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6、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以为:把它设为。
)【可以】1、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
2、意北亦可以舌口动也。
【以是】【是以】【有以】【无以】①项王未有以应,曰:"坐。
"(《鸿门宴》)②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③请罪于先人墓,生无以救国难。
《指》10【何】1、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2、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3、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4、独五人之皦皦,何也?5、大王来何操?(《鸿门宴》)6、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7、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8、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过秦论》)固定词组【何如】【奈何】【若何】①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季氏将伐颛臾》)②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记》)③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鸿门宴》)④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⑤痛定思痛,痛何如哉?《指》【何以】1、何以知之?|2、君何以知燕王?11【乃】1、①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2、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鸿门宴》)3、与郑人盟,……乃还。
4、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
(《桃花源记》)5、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师说》)6、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
今君乃亡赵走燕。
(《廉》)7、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示儿》)固定词组【无乃】1、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12【且】1、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五人墓碑记》)2、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
3、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
(《陈涉世家》)4、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六国论》)5、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6、故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7、示赵弱且怯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8、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
(《五人墓碑记》)9、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10、且为之奈何(《鸿门宴》)11、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固定词组【且夫】1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肴函之固,自若也(《过秦论》)2、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赤壁赋》)13【若】1、若予者,将无住而不得死所矣。
《指》2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鸿门宴》)3、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若属:你们这些)4、更若役,复若赋……(《捕蛇者说》你的)固定词组【若夫】1、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
(《岳阳楼记》)14【所】1、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陈涉世家》)2、若予者,将无住而不得死所矣。
《指》3、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4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师说》)5、夜则以兵围所寓舍。
(《〈指南录〉后序》)6、几经北舰十余里,为巡船所物色7、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
固定词组【所以】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说》)2、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3、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4、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鸿门宴》)【所谓】1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邹忌讽齐王纳谏》)2、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师说》)15【为】1、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过秦论》)2、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
(《过秦论》)3、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廉颇蔺相如列传》)4、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劝学》)5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
(《廉颇蔺相如列传》)6、今日嬴之为(帮助)公子亦足矣(《信陵君窃符救赵》)7、南取百越之地,以为(划为)桂林、象郡。
(《过秦论》)8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晒之。
(《论语》)9、此亡秦之续耳。
窃为大王不取也(《鸿门宴》)10、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廉颇蔺相如列传》)11、吾属今为之虏矣。
(《鸿门宴》)12、身死国灭,为天下笑,(《过秦论》)13、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鸿门宴》)14、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
(《廉颇蔺相如列传》)15、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
(《廉颇蔺相如列传》)16、为之奈何?(《鸿门宴》)17、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18【之】1、以刀劈狼首,数刀毙之。
《狼》2我见相如,必辱之。
(之:他,指相如。
)3、君将哀而生之乎?4、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5、以君之力,曾不能损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6、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7、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8、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9、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
10、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
1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12、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13、是寡人之过也。
14、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15、何陋之有?16、句读之不知。
17、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者18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19、久之,目似瞑,20、公将鼓之19【因】1、不如因而厚遇之。
2、不如因善遇之。
3、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