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必修三知识框架构建

合集下载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知识框架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知识框架

地理必修三一、区域主要特征:①区域具有一定的界线②区域内部有相似性和区域性,区域之间有差异性③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功能④区域间相互联系,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基本含义空间结构:是指一个地区各种区域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

影响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有: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活动、人口状况、城市化水平、区域开放程度、对外联系区域大致可划分为乡村地域和城镇地域产业结构:第一产业指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第二产业指工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指除第一二传以外的其他各业(区域开发方式:粗放型的区域开发方式、高水平的区域开发方式)以传统农业为主体发展阶段特点:①人均GDP少②人均收入少③产业结构以农业为主导,工业刚起步④预期寿命短,教育程度低⑤内部经济差异小⑥缺少大型中心城市⑦交通线数量少,密度低⑧区域开放程度地⑨人口结构以从事农业为主发展阶段工业化阶段特点:①第二产业比重最高②第三产业加速发展③劳动力由农业向工业和第三产业转移④区域内部的集聚作用加强⑤区域表现出不平衡态势⑥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加强⑦交通运输路线多且密集⑧对外开放程度提高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特点:①工业化城市化水平较高②加工制造业向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全面升级③第三产业比重最大④高科技成为区域发展的主导力量⑤交通运输网络和信息商务网形成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高⑦区域内部的发展差异小⑧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大幅度增强工业化阶段补充:1.美国东北部发展乳畜业的区位条件是什么?(结合P4美国)①气候:纬度高,气候冷湿,热量不足,适合牧草的生长②水源:五大湖提供充足的牲畜饮用水③饲料:临近玉米带饲料供应充足④交通:交通发达便于乳畜产品的快速运输⑤市场(主导条件):东北部城市密集有广阔的消费市场⑥政策:政府政策支持形成乳畜业基地⑦科技:科技水平高、加工能力强、冷载保鲜水平高2.美国中部形成玉米带、小麦带的区位条件:①光照:温带大陆性气候,光照充足②热量:夏季高温,热量充足③水源:降水丰富,且有密西西比河提供充足的灌溉水源④地形:大平原,平坦开阔⑤土壤:黑土,土壤肥沃⑥市场:国际国内市场开阔⑦交通:水运铁路交通发达⑧科技:技术先进,种子的研发能力强5/ 1>GDP西:东>中产业结构:全国、东中西部均为2>3>1 (工业结构:南轻北重,东轻西重)工业化与城市化:东>中>西对外开放程度(区域经济增长):东>中>西区域开放程度高,有利于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与发达国家开展经济、技术交流,从而提高本地企业的技术和管理水平。

高一地理必修3知识点框架

高一地理必修3知识点框架

高一地理必修3知识点框架第一部分:地球与地理环境地球是我们居住的星球,也是地理学研究的对象。

地理环境是指地球上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在内的各种要素相互作用的综合体。

1. 地球的形态和构造a. 地球的形状:地球近似于一个椭球体,由于自转引起的赤道膨胀效应,使得地球在赤道处略为偏胖。

b. 地球的构造:地球由不同层次组成,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

地壳可分为陆壳和海壳两部分,具有不同的厚度和密度。

2. 地球的运动与地理时间a. 地球的自转:地球自西向东进行自转运动,造成了昼夜交替的现象。

b. 地球的公转:地球绕太阳做椭圆轨道运动,完成一次公转约为365.24日,形成了四季变化。

c. 地理时间:根据地球自转和公转周期,划分了不同的时间单位,如日、时区、年等。

3. 地球的大气圈和水圈a. 大气圈:地球的外围环绕着一层气体,称为大气圈。

大气圈对地球起着保护作用,控制着气候、影响天气等。

b. 水圈:地球上水的分布广泛而不均匀,其中包括海洋、陆地上的湖泊和河流以及冰雪等。

水圈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

第二部分:地球与人类活动地球与人类活动之间存在着紧密的相互关系,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居住区的选择与布局a. 自然因素影响:地形、气候、水源等自然因素对人类居住的选择和布局产生重要影响。

b. 人文因素影响:经济、交通、历史、文化等人文因素也会影响人类居住区的选择和布局。

2. 农业与农业区划a. 农业的发展:农业是人类的基本生产活动之一,种植业和畜牧业是农业的两大主要形式。

b. 农业区划:根据不同的农业生产特点和资源条件,将地球划分为不同的农业区,如谷物区、茶叶区、畜牧区等。

3. 工业与工业区划a. 工业的产生与发展:工业是现代社会的重要支柱,通过对资源的加工和制造,提高了生产效率。

b. 工业区划:根据不同的工业类型和区域资源条件,将地球划分为不同的工业区,如重工业区、轻工业区、矿区等。

第三部分:地球与经济交往与合作地球上的各国之间通过经济交往和合作,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高中地理必修三(中图版)第二单元知识框图

高中地理必修三(中图版)第二单元知识框图

2.1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对应论题:区域环境与发展问题分析方法:区域特征——产生环境问题的原因——危害——治理2.2美国田纳西河流域的治理对应论题:流域开发分析方法:分析该流域发展的地理条件——有利因素和制约因素——措施基本条件 治理措施经验与启示 2.3中国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对应论题:农业可持续发展生态可持续发展:基础经济可持续发展:条件社会可持续发展:目的区域可持续发展 黄土特征降水特点地质构造植被开垦陡坡、毁坏林木、过度放牧和采樵、滥用土地山区:侵蚀和淤积生态恶化淤积江河湖库、加剧洪涝灾情影响水土资源的综合开发和有效利用生物措施:种树种草工程措施:兴修水库、修建梯田、打坝淤地等以小流域为单元的综合治理危害:平原、山区、干旱区、多雨区、农业生产、其它生产 治理措施 原因 区域位置自然环境(降水、地形、水土流失严重、洪水泛滥)自然资源(矿产、水能资源等)生产力(水平低)经济基础差交通困难自然条件 人文条件 从防洪入手,综合开发利用水资源 电力先行,发展高耗能工业利用土地资源、因地制宜、全面发展农林牧渔业 保护环境,促进旅游业的发展设置专门的开发管理机构因地制宜的开发不断加大开发力度提高流域的开放程度中国水利水电开发利用程度低从整个流域综合开发的角度去考虑分析方法:生产条件布局特点——农业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存在问题一、东北区域概况1、范围:黑吉辽及内蒙古东部2、面积:124万KM23、人口:1。

2亿4、地貌特征:山环水绕(北:小兴安岭;东:长白山;西:大兴安岭;河:松花江、嫩江、辽河、黑龙江、乌苏里江)沃野千里(东北平原:北:松嫩平原;南:辽河平原;东:三江平原)——土地资源丰富——商品粮基地二、农业生产条件:1、自然条件:(1)土地资源:耕地面积广阔、土壤肥沃、宜农荒地多、宜林、牧等荒地多(2)气候:降水:400~800MM,东南向西北递减;热量:自南向北递减(3)林地面积大:占全国林地面积的三分之一,分布于大小兴安岭、长白山地。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框架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框架

东风高中高二地理必修三知识框架编写:周谬 2020年2月区域的含义:区域具有一定的位置、形状、面积、边界(注意边界的虚和实)和等级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影响:不同地区(长三角与松嫩平原)→自然环境不同→区域发展不同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同一地区→不同时期环境不同→对区域发展影响不同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RS:由航空器或航天器的传感器收集地物发射的电磁波信息,然后传回地面。

主要用于收集信息、动态监测,广泛应用于森林火灾、洪灾监测,农业的估产和城市规划等方面第二节 3S技术在区域研究中的应用 GIS:主要用于对地理信息处理、管理、查询、空间分析和评价等GPS:空间定位(为用户提供经度、纬度和海拔信息)、测速、授时荒漠化的概念和类型: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土地退化成荒漠的现象,有西北地区的沙漠化、华北地区的盐碱化、东南地区的红漠化和西南地区的石漠化干旱的自然特征(荒漠化自然原因):干旱环境—背景;地表多沙尘—基础;大风—动力第一节西北地区荒漠化的防治①过度樵采(能源缺乏区)②过度放牧(贺兰山以东内蒙古草原)荒漠化的人为原因③过度开垦(农牧交错带)④水资源利用不当(不合理灌溉导致土地盐碱化;中上游用水过度,下游绿洲退化)⑤工矿交通建设不注意环保荒漠化的防治措施:合理利用水资源;采取生物措施(植树种草)和工程措施(草方格沙障);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关系;多途径解决能源短缺问题;控制人口增长雨林的全球效应:促进碳氧平衡,缓解全球变暖;促进水循环和水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雨林的脆弱性(自然原因):土壤一般较贫瘠(植被常绿,枯枝落叶少;温度高,有机质分解第二节亚马孙热带雨林的保护快;植物根系吸收;长期高温多雨的淋洗),植被破坏后恢复困难亚马孙开发计划及影响(人为原因):过度的迁移农业;商业性伐木;采矿、修路、城镇建设;开辟大型农牧场雨林前途—保护与开发:加强教育提高公民环保意识;加强管理建立保护区;加强缓冲区建设;鼓励保护性开发;森林采伐与更新相结合;设立基金使当地从中受益资源开发条件:①煤炭资源丰富(储量大、分布广、煤种全、煤质优)②开采条件好(埋藏浅,适合大规模机械化开采③市场广阔④位置适中,交通便利(资源→交通→市场)第一节山西煤炭资源开发能源基地建设:扩大煤炭开采量;提高晋煤外运能力;加强煤炭转化(建火电站,输电;发展炼焦业,输焦炭)能源综合利用:构建煤电铝、煤焦化和煤铁钢三条产业链,实现了产业结构升级,提高附加值,实现经济效益土地复垦,恢复植被——开采过程中生态破坏;提高煤炭综合利用技术和废弃物利用技术,第三章区域资源开发环境保护治理推进清洁能源使用——使用过程中污染;调整产业结构:重工业向深加工、高附加值方向发展同时大力发展第一和第三产业——根本措施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多山的地形、湿润的气候、发达的水系、丰富的矿产第二节田纳西河水能开发早期开发及后果:过度植棉—土地退化;获得耕地、炼铜木炭及开矿—植被破坏;炼铜工业—环境污染流域的综合开发:以水能梯级开发为核心,带动三大产业发展,发挥了综合效益,实现经济与生态效益的结合地理条件:①自然条件: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热量和水分满足一年一熟作物需求但作物易受低温冻害影响。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知识框架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知识框架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知识框架高中地理必修三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它涵盖了世界地理、资源与环境等方面的知识。

本文将对高中地理必修三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并提供一个知识框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这些内容。

一、地球与地图地球是宇宙中的一颗行星,它具有自转和公转的运动。

地球的形状是近似于椭球体,由于地球表面存在陆地和海洋,所以地球被分成陆地和海洋两个主要部分。

地图是地球表面的缩小或者放大的展示方式,常用的地图投影方法有等距离圆柱投影、等角圆柱投影等。

二、自然地理环境1. 大气环境大气是地球围绕在地表以上的气体层,它包括了多种气体,如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等。

大气具有一定的厚度和层次结构,包括对流层、平流层、臭氧层等。

大气的运动形成了风、云等天气现象,气候则是长期的天气变化。

2. 水文环境水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资源之一,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

地表水主要指河流、湖泊、海洋等水体,地下水则存在于地下的含水土层和岩石裂缝中。

水循环是指水在地球上不断循环流动的过程,包括了蒸发、降水等环节。

3. 土壤环境土壤是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空气和生物五个组成部分构成的。

土壤的发育受到气候、岩石、植被等因素的影响,不同的土壤类型适合不同的农作物生长。

4. 植被环境植被是地球表面的绿色覆盖层,它具有保持水土、净化空气、调节气候等重要的生态功能。

不同的植被类型分布在不同的气候区域,形成了地球上的不同生态系统。

三、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1. 人口与城市人口是指一定地理范围内的人的总和,它会受到出生率、死亡率、迁移等人口因素的影响。

城市是人口和经济集中的地区,它对周围地区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2. 工业与能源资源利用工业是人类对自然资源进行加工和利用的活动,它对环境有着一定的影响。

能源资源是工业生产和人类生活的重要支撑,包括化石能源、可再生能源等。

3. 农业与农田利用农业是指人类通过耕种、养殖等方式获取食物和农产品的活动。

农田是农业生产的基地,科学合理的农田利用对于提高农业产量和保护生态环境至关重要。

关于高年级高中地理必修三单元复习知识框架

关于高年级高中地理必修三单元复习知识框架
定位、导航、测速、物流货物定位、测距等
数据存储:分层技术,即不同地理要素存储在不同“图层”中
城市规划与管理;基础设施管理;土地利用管理;生态环境管理
RS
收集影像信息
借助对电磁波敏感的仪器,在不与探测目标接触的情况下,记录目标物对电磁波辐射、反射、散射等信息,揭示目标物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探测技术
遥感平台、传感器、信息传输装置、数字或图像
第一单元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第二单元区域可持续发展(一)
第二单元区域可持续发展(二)
第三单元地理信息技术应用
类别
区别关键词
定义
组成
重点考查原理
应用
GIS
信息分析
采集、存储、管理、分析和描述地球表面与地理分布有关数据的空间信息系统
硬件、地理数据(关键)、GIS软件、GIS人员、应用模型
地图数字化过程:纸质地图-扫描-图像处理-图像拼接-图像剪裁-图像配准-矢量化-编辑与修改
根据遥感平台分类:航天、航空、近地
原理:不同地物辐射、反射程度不同,用以辨别不同地物和农作物生长情况
特点:视域广阔、范围大、瞬时成像、实时传输、动态监测
资源普查;环境灾害监测、气象监测等通过影像监测和探测工作
GPSபைடு நூலகம்
导航和定位
海、陆、空全方位、实时三维导航与定位功能的新一代卫星导航与定位系统
24颗卫星星座,21颗工作,3颗备用;控制系统(1个主控站,3个注入站和5个监控站);接收机

地理必修三第一章知识点框架(共6页)

地理必修三第一章知识点框架(共6页)

地理必修三第一章知识点框架[模版仅供参考,切勿通篇使用]高二地理必修三第一章知识要点(一)1、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①地形:多山,地势起伏大,蕴藏着丰富的水力资源,陆路交通不便,河流航运作用十分突出。

②气候:亚热带地区,气候温暖湿润,降水丰富。

③水系:水系发达,支流众多,水量丰富,大部分可通航,并通过密西西比河及其支流可通往全国大部分地区,但是地形起伏大,河流落差大,受气候影响,水量很不稳定。

④矿产资源非常丰富。

2、田纳西河流域的早期开发及其后果:①18世纪下半叶:农业发达,人口较少,对自然环境影响不大;②19世纪后期:人口急增,对资源进行掠夺式开发,带来土地退化、植被破坏、环境污染等一系列生态环境与社会问题;③20世纪30年代初:田纳西河流域已经成为美国最贫困的地区之一。

3、美国成立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简称TVA,负责田纳西河流域的统一开发和管理,将河流梯级开发作为流域开发的核心,发挥防洪、航运、发电、提高水质、旅游、土地利用等综合效益。

4、田纳西河两岸形成“工业走廊”的原因:大规模的火电和核电使田纳西河流域成为全国最大的电力供应基地;流域内炼铝、化学等高耗能工业的发展。

高二地理必修三第一章知识要点(二)1、可再生能源:水能、风能、生物能、潮汐能、太阳能……非可再生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物能源2、山西省煤炭资源的开发条件:①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储量丰富、分布范围广、煤种齐全、煤质优良;②市场广阔;③位置适中,交通便利。

3、山西能源基地建设策略:①扩大煤炭开采量;②提高晋煤外运能力;③加强煤炭加工转换,建设坑口电站;发展炼焦业。

4、加强能源综合利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提高能源的综合利用程度和附加值。

①加强三条产业链:煤-电-铝、煤-焦-化、煤-铁-钢;②山西省产业结构由以煤炭开采业为主的单一结构转变为以能源、冶金、化工、建材为主的多元结构,原料工业逐步超过采掘工业而占到主体地位,实现了产业结构的升级。

必修三地理知识点归纳

必修三地理知识点归纳

必修三地理知识点归纳一、地球与地图1. 地球的形状与运动- 地球的赤道半径与极半径- 地球的自转与公转- 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昼夜更替、季节变化、地方时差2. 地图的基本知识- 地图的比例尺、图例、注记- 地图的种类:自然地图、社会经济地图- 地图的阅读与解读二、自然地理1. 大气与气候- 大气的组成与垂直分层- 气候类型及其分布- 气候变化与全球气候变暖2. 水文循环与洋流- 水文循环的过程- 河流的特征与分类- 洋流的形成与影响3. 地貌与地质作用- 地壳的结构与板块构造- 内外地质作用及其表现形式- 地貌类型:山脉、平原、盆地等4. 土壤与植被- 土壤的形成与分类- 植被的分布与生态系统- 人类活动对土壤和植被的影响三、人文地理1. 人口与城市化- 世界人口分布与迁移- 城市化过程及其影响- 人口问题与可持续发展2. 经济活动与区域发展- 农业、工业、服务业的地理分布- 区域发展差异与合作- 交通运输的地理意义3. 环境与发展- 环境问题:污染、荒漠化、森林砍伐等 -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与实践- 国际合作与环境保护政策四、地理信息技术1. 遥感与GIS- 遥感技术的原理与应用- 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功能与应用- 地理信息技术在城市规划与管理中的作用2. 地图制图与空间分析- 地图制图的基本原则与方法- 空间分析技术的应用- 地图的解读与地理信息的提取五、地理实践活动1. 地理观察与实地考察- 观察自然现象与地理环境- 实地考察与数据收集- 地理实践活动的组织与实施2. 地理研究与项目学习- 地理课题的选择与研究方法- 项目学习的设计、实施与评估- 地理研究成果的交流与展示请将以上内容复制到Word文档中,并根据需要进行格式设置,如标题样式、列表编号、字体与段落格式等,以确保文档的专业性和可读性。

您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大纲或课程要求,对上述内容进行适当的增删和调整。

高二地理必修3知识点框架

高二地理必修3知识点框架

高二地理必修3知识点框架地理学科是一门研究地球表面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的科学。

高二地理必修3是地理学科的一部分,内容围绕着地球上的各种自然地理现象展开。

下面是高二地理必修3的知识点框架。

一、地形与地貌1. 地球的形状和尺寸a. 地球的形状为近似于椭球体,分为地球的几何形状和地球的物理形状。

b. 地球的尺寸包括地球的半径、直径和周长等。

2. 地球的内部结构a. 地壳、地幔和地核是地球的内部结构。

b. 地壳分为大陆地壳和海洋地壳。

3. 地球表面的地形要素a. 地表槽、地表丘和地表平原是地球表面的主要地形要素。

b. 地形要素的形成与地质力和风、水等自然因素有关。

4. 地球表面的地貌类型a. 山地、高原和平原是地球表面的主要地貌类型。

b. 地貌类型的形成与地质构造、风化和侵蚀等因素有关。

二、水资源与水系1. 水资源的分布与利用a. 水资源的分布与地理位置、气候和地形等因素有关。

b. 合理利用水资源是保障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任务。

2. 重要的国际河流和湖泊a. 黄河、长江、亚马逊河等是世界上重要的国际河流。

b. 五大湖、贝加尔湖等是世界上重要的国际湖泊。

3. 中国的水系a. 长江、黄河和珠江等是中国重要的河流。

b. 太湖、鄱阳湖和酒泉盆地盐湖等是中国重要的湖泊。

三、自然灾害与防灾减灾1. 地震的成因与预测a. 地震是地球地壳发生剧烈震动的自然现象。

b. 地震的成因和预测一直是科学家关注的重点。

2. 城市化与地质灾害a. 城市化进程中,地质灾害对城市发展和人民生活产生重大影响。

b. 预防和减轻地质灾害是城市规划和管理的重要任务。

3. 气候与气候灾害a. 气候是地理学中重要的研究对象,影响着地球上的生态环境。

b. 气候灾害如暴雨、干旱和台风等对人类社会带来巨大影响。

四、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1. 生态系统与资源a. 生态系统是由生物和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特定区域内的生态单位。

b. 资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应当合理利用和保护。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知识框架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知识框架

一、区域主要特征:①区域具有一定的界线②区域内部有相似性和区域性,区域之间有差异性③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功能④区域间相互联系,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基本含义空间结构:是指一个地区各种区域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

影响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有: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活动、人口状况、城市化水平、区域开放程度、对外联系区域大致可划分为乡村地域和城镇地域产业结构:第一产业指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第二产业指工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指除第一二传以外的其他各业(区域开发方式:粗放型的区域开发方式、高水平的区域开发方式)以传统农业为主体发展阶段特点:①人均GDP 少②人均收入少③产业结构以农业为主导,工业刚起步④预期寿命短,教育程度低⑤内部经济差异小⑥缺少大型中心城市⑦交通线数量少,密度低⑧区域开放程度地⑨人口结构以从事农业为主发展阶段工业化阶段特点:①第二产业比重最高②第三产业加速发展③劳动力由农业向工业和第三产业转移④区域内部的集聚作用加强⑤区域表现出不平衡态势⑥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加强⑦交通运输路线多且密集⑧对外开放程度提高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特点:①工业化城市化水平较高②加工制造业向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全面升级③第三产业比重最大④高科技成为区域发展的主导力量⑤交通运输网络和信息商务网形成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高⑦区域内部的发展差异小⑧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大幅度增强工业化阶段补充: 1.美国东北部发展乳畜业的区位条件是什么?(结合P4 美国)①气候:纬度高,气候冷湿,热量不足,适合牧草的生长②水源:五大湖提供充足的牲畜饮用水③饲料:临近玉米带饲料供应充足④交通:交通发达便于乳畜产品的快速运输⑤市场(主导条件):东北部城市密集有广阔的消费市场⑥政策:政府政策支持形成乳畜业基地⑦科技:科技水平高、加工能力强、冷载保鲜水平高2.美国中部形成玉米带、小麦带的区位条件:①光照:温带大陆性气候,光照充足② 热量:夏季高温,热量充足③水源:降水丰富,且有密西西比河提供充足的灌溉水源④地形:大平原,平坦开阔⑤ 土壤:黑土,土壤肥沃⑥市场:国际国内市场开阔⑦ 交通:水运铁路交通发达⑧科技:技术先进,种子的研发能力强GDP:东 >中 >西产业结构:全国、东中西部均为2>3>1(工业结构:南轻北重,东轻西重)工业化与城市化:东>中 >西对外开放程度(区域经济增长):东 >中 >西区域开放程度高,有利于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与发达国家开展经济、技术交流,从而提高本地企业的技术和管理水平。

修改稿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结构

修改稿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结构

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一节区域的基本含义1、区域的主要特征2、区域的空间结构规律总结:区域的空间变化规律主要体现在交通运输状况和土地利用功能的变化..。

.从交通运输的角度看:区域发展早期,交通运输线路表现为线状,还没有形成网络;区域发展中期,出现了铁路运输,交通运输线路更加密集;区域发展晚期,交通运输线路形成网络并深入到区域的各个部分。

总之,交通运输线路由简单变为复杂,由线状发展成网络状。

从土地利用的角度看:区域发展早期为乡村地域,以农业用地面积大;区域发展中期,乡村地域发展为城镇地域,农业用地变少;区域发展晚期,城市地域不断扩大,非城市用地转变为城市用地。

3、区域的产业结构工业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大体上经历了以下五个阶段:①第一产业>第三产业>第二产业②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③第二产业>第一产业>第三产业④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一产业⑤第三产业>第二产业>第一产业①阶段区域发展前期,农业经济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工业极不发达,三次产业的产值比重呈现出“一、三、二”的格局;②③阶段随着工业化的加速推进,工业经济比重迅速上升,工业经济比重首先超过第三产业,然后再次超过第一产业,因而三次产业的产值比重呈现出由“一、二、三,,再到“二、一、三”的格局;④⑤阶段随着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尤其是服务业的发展,第三产业比重首先超过第一产业,然后再次超过第二产业,因而三次产业的产值比重呈现出由“二、三、一”再到“三、二、一”的格局。

方法技巧:一般而言,当区域内第一产业比重较大时,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产业结构不合理;当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较大时,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当二三产业所占比重较大,且第三产业比重大于第二产业比重时,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产业结构更合理。

第二节区域发展阶段1、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指标2、区域发展阶段:平衡---不平衡---平衡------总体发展趋势第三节区域发展差异一、四大地区差异1、划分依据: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发展水平和对外开放程度2、四大地区范围:(结合图记)东部:临海的12个省级行政区+不临海的北京(包括港、澳、台)西部:12省西北5省:陕、甘、宁、青、新;西南5省:云、贵、川、渝、藏再加广西、内蒙古东北部:包括黑、吉、辽三省中部六省:山西、河南、湖北、安徽、湖南、江西六省3、东、中、西部发展差异列表分析我国区域差异形成的原因东部地带中、西部地带自然因素地形位于我国地势最低的第三级阶梯,多为低平的丘陵和平原位于我国地势的第一、二、三级阶梯,海拔较高,高原、山地面积大,地形起伏较大气候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内,气候湿润,雨热同期大部分地区位于非季风区,干旱区、高寒区面积广大,尤其西部大部分省区气候恶劣自然资源相对贫乏非常丰富社会因素城市化水平较高,城市分布密度较大,综合经济实力较强较低,城市分布密度较小,综合经济实力较弱,发展滞后科技、教育和文化比较发达,科技人员和技术工人集中比较落后,人才缺乏对外开放程度对外开放程度高,吸纳外资能力强对外开放程度目前仍较低,但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积极加强对外联系经济因素发展基础中国近代工业的发源地和近代科学技术集中的地发展基础较差区,发展基础好产业结构相对优越,第二、三产业比重远大于第一产业,生产力水平较高第一产业比重相对较大,生产力水平较低,经济发展相对迟缓交通运输状况距海近,有便利的海运,陆路交通也比较发达距海较远,比较闭塞,交通运输条件相对较差其他因素地理区位具有发展开放型经济的区位优势缺少对外开放的区位优势通讯条件发达,国内外联系便捷相对落后市场经济发育比较早,多种所有制经济发展比较快市场经济发育相对落后二、南方与北方的差异通常情况下,我国南方与北方是针对东部地区而言,以秦岭——淮河一线作为分界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理必修三知识框架构建第一单元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一节认识区域一、区域的含义:含义:是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是人们在地理环境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划分出来的。

区域的特点:①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和界线;②有明确的区位特征;③内部某些特征相对一致,并与其他区域有所区别。

区域的划分:①单一指标:热量带、干湿区指标:综合指标:东亚文化区、气候区。

②自然要素:中国三大自然区。

人文要素: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方言区。

二、区域类型的划分类型:均质区功能区概念:要素具有相似性或相对一致性的区域,功能上紧密相连,具有某些方面相关性或内在联系的区域特点:有相对清晰的边界,由中心及辐射范围组成,边界相对模糊举例:地形区、气候区、植被区;农业区、方言区城市经济区、工业区、住宅区、商业区;港口腹地等三、区域的空间尺度:一般来说,区域的空间尺度越大,描述区域的特点就越宏观;区域的空间尺度反之,尺度越小,描述的就越具体,越详细。

四、区域的特征1、整体性2、差异性3、开放性第二节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1、形成区域差异的原因是什么?区域所处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的不同,以及地形的影响。

2、区域差异的比较有哪些方面?一般包括:地理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自然环境(地形、植被、水文、土壤、矿产资源等)、人类活动(农业发展水平、工业发展水平、城市化水平、生产活动方式、劳动力状况、人口状况、社会发展状况等)等。

3、日本和英国区域差异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比较?自然环境的比较、经济发展的比较(农业生产的比较、工业发展的比较)。

4、日本工业为什么具有“临海型”的特点?日本国内矿产资源贫乏,所需工业原料需从国外进口;同时,日本国内市场狭小,工业产品大多依赖国际市场。

因此,日本工业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地区,这里港湾众多,海运便利,既便于进口原料,又有利于出口工业产品,形成明显的“临海型”布局格局。

5、我国三大自然区域划分的依据是什么?(地形、气候的地区差异) 二、三大自然区的差异【自然环境:位置/面积/地形/气候/水文特征/土壤/植被/主导因素】东部季风区——(东部临海/ 45%/平原、丘陵,水成地貌海拔多在1000米以下/季风气候:雨热同期/外流河,雨水补给为主/森林和森林草原土壤/自北向南寒温带针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热带雨林、季雨林/气温随纬度变化)西北干旱半干旱区——(深居内陆、高山环绕/30%/高原、盆地风成地貌,海拔多在2000米左右/温带大陆性气候:干旱少雨,气温日较差、年较差大/内流河,咸水湖,冰川融水补给/草原土、荒漠土(有机质少,盐分高)/自西向东:荒漠—荒漠草原—草原/降水随海陆位置变化)青藏高寒区——(西南青藏高原/25%/高原、山地,寒冻风化地貌,海拔多在4000米以上/高寒气候:气温低、昼夜温差大、风力大、太阳辐射强/内外流兼备,大河源头,咸水湖/原始土壤/山麓到山顶:森林—草原—荒漠/水热组合随海拔变化)【人文->农业/不利条件】最重要农业区(种植业)/人多地少,环境问题->东部季风区】畜牧业、绿洲农业/水源不足、土地荒漠化和盐碱化->西北】畜牧业、河谷农业/气温低、空气稀薄、风力大、水分不足、地势崎岖->青藏】补充:西南及青藏高原交通不便的自然原因:西南地区(属东部季风区):(1)地形崎岖(2)多地质灾害(滑坡、泥石流)青藏高寒区:(1)地形崎岖(2)高寒缺氧、冻土发育。

东部季风区-<400mm年等降水量线>-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青藏高寒区【分界线】东部季风区内部差异东部季风区内部差异东部季风区内部差异东部季风区内部差异(1)、我国南方和北方的划分通常情况下,我国的北方和南方是针对东部季风区东部季风区东部季风区东部季风区而言的,其分界线是秦岭—淮河一线。

(1月0℃等温线、暖温带与亚热带、800mm年等降水量线、湿润区与半湿润区、南方与北方、亚热带季风与温带季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与温带落叶阔叶林、水田与旱地、水稻种植区与小麦种植区)【地形/气候/河流/ 耕地类型/农作物/水果/民居/古代交通/方言/矿产/工业】北方——【平原、高原/ 温带季风/ 结冰/ 旱地/ 小麦、甜菜、大豆、棉花、杂粮/苹果、梨/ 平顶/ 马车/ 较少/ 煤、石油天然气/ 重工业为主】南方——【丘陵、山地/ 热带、亚热带季风/ 不结冰/水田/ 水稻、甘蔗、油菜、茶叶、蚕丝/柑橘荔枝/ 斜顶船/繁杂/ 磷、有色金属/轻工业为主】三、中国三大经济地带中国三大经济地带中国三大经济地带中国三大经济地带1、依据:自然条件、自然资源、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补充补充补充补充:“西部大开发”的范围:西部经济地带所包括省区+内蒙古+广西“中部崛起”的范围:中部经济地带所包含的省区-内蒙古-黑龙江-吉林【东部地带】省区->辽宁、河北、北京、天津、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海南共12个地理区位->面向大海,具有开放性和便利的海运特征->①能源、矿产缺乏②对外贸易,海洋开发新兴产业基地【中部地带】黑龙江、吉林、内蒙古、山西、河南、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共9个/距海较远,地形、地质条件复杂,交通不便/①能源、矿产丰富②能源、原材料生产基地,商品粮、农林产品基地【西部地带】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四川、重庆、贵州、云南、西藏共10个/距海较远,地形、地质条件复杂,交通不便/①能源、矿产丰富②能源基地③退耕还林、还草,改善生态环境第三节区域发展阶段与人类活动【主要特点/面临的问题/人地关系】初期阶段区域内城镇往往很少空间结构比较简单基本协调/成长阶段产业中心向外发展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渐趋复杂,形成城市群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地价上涨等开始出现明显的不协调/ 转型阶段区域经济整体呈现衰败、萎缩的状态高失业率、人口减少矛盾加剧/再生阶段区域经济逐渐复苏走向协调二、美国东北部传统工业基地发展的区位优势、衰落的原因与解决的措施(对比德国鲁尔区,中国东北老美国东北部传统工业基地发展的区位优势、衰落的原因与解决的措施工业基地)1、区位优势①阿巴拉契亚山脉西部丰富的煤炭资源②苏必利尔湖附近优质的铁矿③水路交通便利④水源充足⑤市场广阔⑥科技力量雄厚⑦劳动力充足且素质较高⑧乳畜业产品产地,副食品供应方便1、衰落原因①工业结构单一②世界性钢铁过剩,煤炭能源地位下降③环境污染严重④南部、西部阳光地带的开发⑤新科技和高新产业的冲击⑥资源枯竭、地价上涨2、整治措施①调整产业结构②调整工业布局和交通布局③环境整治第二单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第一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一、人地关系思想发展的历史演变:人地关系思想发展的历史演变:1、崇拜自然—采猎文明—地理环境决定论—人与自然是恐惧与依赖的关系;2、改造自然—农业文明—人类中心论—人对自然的依附性大大减弱,对抗性增强;3、征服自然—工业文明—人类中心论—人地关系全面呈现不协调,人地矛盾迅速激化;4、谋求人地协调—当今社会(后工业文明)—人地伙伴论(20 世纪60 年代)—人口、资源、环境和谐发展二、环境问题成因及表现的分析理解环境问题的实质是发展问题,是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不协调而造成的,对其成因及表现的分析理解,可从以下方面进行: 1.正确理解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对立统一的关系人类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

人类将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包括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的产物,以废弃物的形式排放到环境中去。

人类通过生活、生产活动对环境产生影响。

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遵循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资源,使环境得到保护或改善;二是不合理利用,使环境质量下降。

环境把它所受到的影响反过来作用于人类本身。

这种反作用,一种是良性的,另一种是恶性的,会产生影响人类生产生活和健康,甚至危及人类生存的环境问题。

第二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可持续发展概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一、可持续发展概念可持续发展内涵: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经济可持续发展是条件,社会可持续发展是目的,二、可持续发展内涵生态可持续发展是基础三、可持续发展需要遵循的原则:可持续发展需要遵循的原则: 1 公平性原则:代际公平: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都是有限的,需要与后代子孙共享资源和环境。

代内公平:包括国家与国家之间、人与人之间、人与其他生物种群之间是平等的,把消除贫困作为可持续发展进程中优先考虑的问题。

2 持续性原则: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必须保持在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之内。

3 共同性原则:地球是一个整体,地区性环境问题往往会转化为全球性问题。

地区的决策和行动,应有助于实现全球整体的协调。

如解决全球变暖、臭氧洞问题、酸雨蔓延问题必须加强国际合作。

4、阶段性原则发展中国家处在可持续发展的初级阶段,以经济发展为主要目标,并开始关注资源与环境问题。

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处于可持续发展的高级阶段,经济、社会与黄静的协调发展是主要目标,在资源与环境的保护方面应承担更多的责任与义务清洁生产:四、清洁生产清洁生产是一种将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有机结合的生产方法和措施,实行清洁生产的主要目的是在生产全过程中控制污染。

它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清洁的原料和能源清洁的生产过程、清洁的产品。

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发展循环经济五、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发展循环经济(1)手段:环境无害化技术。

(2)核心:提高生态效益。

(3)方式:环境友好方式。

(4)目的: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

(5)原则:资源输入减量化、资源再利用、使废弃物再生资源化。

(6)特点:①资源得以再生②综合效益突出③实现良性循环(7)意义:推进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8)实践:①调整工业经济结构,发展清洁生产。

②调整农业经济结构,推行生态农业。

第三节中国可持续发展之路一、行动纲领: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行动纲领二、发展战略1、人口战略存在问题:人口数量多,人口素质低,人口结构不合理人口战略: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2、资源战略存在问题:人均占有量少,资源利用率低,资源短缺资源战略:保护和合理利用有限的自然资源,依靠科技挖掘潜力,建立资源节约型经济体系。

3、环境战略存在问题: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环境战略:搞好生态建设,防治环境污染,建立与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环境保护体制4、稳定战略经济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区域资源第三单元区域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第一节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一黄土高原为例思路:跳出黄土高原,整理水土流失的问题,比如:东北黑土流失、江南丘陵水土流失黄土高原的范围是什么?1、黄土高原的范围是什么?一般泛指太行山脉以西,日月山以东、长城以南、秦岭以北的广大区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