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物体的运动

合集下载

苏科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五章 物体的运动 精讲课件

苏科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五章 物体的运动 精讲课件

(3)以地面为参照物,三辆车向东行驶,甲、乙速度相同,丙车速度最大。以甲车为参照物,乙相对 甲位置不产生改变,即乙静止;丙车离开甲车往前,即丙车在向东运动。
(4)若视察者站在另一辆向东行驶,且速度比丙更快的汽车上,会发现甲、乙、丙三辆车均在远离他 向西而去。即以公路上一辆向东速度更大的汽车为参照物,甲、乙、丙三辆车均向西运动。
解: (2)火车72s通过距离 s vt 30m / s 72s 2160m
隧道的长度 l隧道 s l车 2160m 360m 1800m
(3)火车完全在隧道内通过距离
s l隧道 l车 1800m 360m 1440m
火车完全在隧道内的时间
ts v
1440m 48s 30s
分析
(3)小明6min运动到C点掉头,
与父相遇在D点

s父 +s明回 =0.5 km
6min t
示意图分析
学校
v父t v明t 0.5 km
A
D
C
B
15t 5t 0.5 km
父追t
相遇处离学校s
t 0.025 h
D点离学校 s 2 v父t 2-15 0.025 1.625 km
本题也可以用图像法求解
练一练:实验问题
9.在学习《速度》一节内容后,同学们想探究纸锥下落快慢与锥角以及扇形半径的关系。他们用普通复印纸裁出3 个不同规格的扇形纸片,制成了如图甲所示的3个纸锥实验中,纸锥每次从相同高度由静止释放,用秒表多次测量 每个纸锥下落的时间,取平均值后记录在表格中。
纸锥 下落高 扇形纸片 剪掉的扇形圆 纸锥锥 下落时 编号 度h/m 半径r/cm 心角θ/° 角α/° 间t/s
练一练:区分平均速度与速度平均

最新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五章 物体的运动复习 课件

最新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五章  物体的运动复习  课件
A.物体通过的路程越长,速度越大
B.物体运动的时间越短,速度越大
C.物体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越长,速度越大
D.物体在相等的路程内所用的时间越长,速度越大
点拨与解析: 速度是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是路 程与时间的比值,决定于比值,而不只 是与路程或时间有关。只有时间相同时 路程大的速度才大,路程相同时,时间 短的速度才大。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
测量结果的最后一位是估读的,前 面的数都是准确的。
此题最后一空问题与例1相比是反向 练习,道理是一样的。方法是将测量结 果通过单位换算成含有一位小数的数, 新的单位就是分度值。0.231m=23.1cm, 所以分度值是1cm.
例题3、测量某物体长度,测量结果分别是:
25.0cm,25.1cm,25.12cm,25.3cm,26.4c
换新单位记录结果只要利用进率关系移动 小数位则可。由于1m=1000mm,所以将 毫米仳成米应该向左移动三位,包括原来 的一位,共有4位小数位。
例题2、测量某物体长度,测量结果是: 0.231m,测量结果中准确值是0.23 ,估计 值是 0,.00测1量m所使用刻度尺的m分度度 是 1。cm 点拨与解析:
; ;

(四)刻度尺的使用 1.使用刻度尺前要观察 (1)零刻度线; (2)量程; (3)最小分度值.
2.会放:零刻度线要对齐被测物体的一端, 尺的位置要放正,刻度尺要紧贴被测物体。
3.会判断错误
×
0
1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2
3
4
5
×
×
4.能准确读数 记录测量结果既要有准确值、估计值, 还要注明单位。
14.6cm
0cm
例题3、测量某物体长度,测量结果分别是:

苏科版 八年级上册 物理 教材分析——第五章物体的运动(共26张PPT)

苏科版 八年级上册  物理 教材分析——第五章物体的运动(共26张PPT)
A.不 变 B.变 大 C.变 小 D.先减小后增大
例2:
仔细观察图11.2-5 列车时刻表,完成下 列要求: 1、计算列车从襄樊到 丹江运行的平均速度; 2、它与列车从朱坡到 老河口运行的平均速 度相比哪个大?
例3 在北京与上海之间往返的T13次、T14次特快列车的运 行时刻表,如图所示,请你仔细阅读时刻表,并回答下列问题: (1)这两车次中哪一车次是上海至北京的? (2)这两车全程的平均速度相等吗?为什么? (3)这两车次在北京与济南之间运行时的平均速度哪个大?
用皮带把写字扳固定在手臂上,可使两者保持相 对静止,写字就不会受车厢振动的影响。
例15一物体沿直线运动,第1秒内运动了 1m,第2秒内运动了2m ,第3秒内运动 了3m,第4秒内运动了4m,则物体( D) A.在这4秒内做匀速直线运动
B.在第1秒内做匀速直线运动
C.在第4秒内做变速直线运动
D.在这4秒内做变速直线运动
40km
A
B
一辆汽车在合肥到南京的高速公路上行驶,汽车上 的速度表指针在如图所示的位置,汽车从图中位置A 处行驶到B处,需要多少时间?
解:汽车的速度V=100km/h, AB两地距离S=120km-40km=80km
求:汽车从A处到B处需要的时间t
t=
S V
=
80km 100km/h
=
0.8h
答:汽车从A处到B处需要0.8h
诗句:

跟这句诗相联系的物理
知识:
例7 据报道,深圳赛格广场工地上,有一幢高291.6m的大楼 正在施工,17日下午3时许,一大片乌云飞快地飘过大楼上空, 突然有人惊呼:“楼要倒了!”结果引起数千人惊叫狂奔,请你 分析一下,造成上述判断失误的原因是什么?

八年级物理第五章物体的运动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物理第五章物体的运动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物理第五章物体的运动知识点总结热爱物理学习可以创造奇迹。

如果我们热爱登山,我们可以不顾旅途的危险与劳顿,勇往直前。

下面由店铺为你整理的八年级物理第五章物体的运动知识点总结,希望对大家有帮助!第五章物体的运动知识点:透镜1、名词(1)薄透镜:透镜的厚度远小于球面的半径。

(2)主光轴:通过两个球面球心的直线。

(3)光心:(O)即薄透镜的中心。

性质: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

(4)焦点(F):凸透镜能使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个点叫焦点。

(5)焦距(f):焦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

(6)区别:凸透镜:中间厚,两边薄;凹透镜:中间薄,两边厚。

2、典型光路FFFF3、填表:名称又名眼镜实物形状光学符号性质凸透镜会聚透镜老花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发散透镜近视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第五章物体的运动知识点:生活中的透镜(1)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原理凸透镜成像u> 2ffu像的性质倒立、缩小的实像倒立、放大的实像正立、放大的虚像光路图透镜不动时的调整像偏小:物体靠近相机,暗箱拉长像偏大:物体远离相机,暗箱缩短像偏小:物体靠近镜头,投影仪远离屏幕像偏大:物体远离镜头,投影仪靠近屏幕像偏小:物体稍微远离透镜,适当调整眼睛位置像偏大:物体稍微靠近透镜,适当调整眼睛位置物体不动时的调整像偏小:相机靠近物体,暗箱拉长像偏大:相机远离物体,暗箱缩短像偏小:镜头靠近物体(位置降低),投影仪远离屏幕像偏大:镜头远离物体(位置提高),投影仪靠近屏幕像偏小:透镜稍远离物体,适当调整眼睛位置像偏大:透镜稍靠近物体,适当调整眼睛位置其他内容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

像越小,像中包含的内容越多。

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

投影片要上下左右颠倒放置。

平面镜的作用:改变光的传播方向,使得射向天花板的光能够在屏幕上成像。

(2)实像和虚像(见下图):照相机和投影仪所成的像,是光通过凸透镜射出后会聚在那里所成的,如果把感光胶片放在那里,真的能记录下所成的像。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物理八年级上苏科版第五章 物体的运动-匀速直线运动 一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物理八年级上苏科版第五章 物体的运动-匀速直线运动 一

匀速直线运动(一)1.通过对“充水玻璃管中气泡的运动规律”的研究,了解最简单的运动——匀速直线运动。

2.在活动中尝试设计实验方案,并与同学合作,交流完成研究任务。

3.尝试用图像来描述物体的简单运动,体会到用图像来研究问题的方便。

1.认识匀速直线运动及其规律。

2.了解变速直线运动定义及判断方法。

3.知道平均速度的物理意义。

计算机及课件、实物投影。

一米长的一端封闭的玻璃管,管内注入水,并留约2厘米长的一段空气柱,管口被封闭。

秒表。

教学内容与时间分配教师引导学生活动说明一、新课引入1.播放课件flash动画:龟兔赛跑。

2.有一则关于“龟兔赛跑”的寓言故事,说的是兔子思想麻痹,骄傲自大。

比赛过程中跑一会儿睡一会儿,而乌龟不甘落后,连续奋斗,终于先到了终点。

提出问题:究竟谁的速度更快一些?要知道它的答案我们就要研究本节匀速直线运动。

学生猜想:兔子快(乌龟快)激发学习新知识的兴趣二、直线运动与曲线运动直线运动与曲线运动是按照物体运动的路线来区分的。

1.经过的路线是直线的运动就是直线运动。

2.经过的路线是曲线的运动就是曲线运动。

提问: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运动属于直线运动?哪些运动属于曲线运动?今天我们主要研究的是直线运动。

活动一:以小组为单位,通过生活实践在全班交流。

学生讨论后举例:直线:百米赛跑,汽车火车在平直的公路上运动等。

曲线:打乒乓球,过山车,月教师评价学生答案时可以加以适当的补充球地球运行的轨道。

三、匀速直线运动1、下面我们先来做一个探究实验“研究充水玻璃管中气泡的运动规律”。

(实验演示)(1)将1米长的内封气泡的玻璃管竖直靠在黑板上,使气泡由管底竖直上升,观察气泡的运动情况。

(2)把数据填入书P113表格中。

(3)总结运动规律,引入匀速直线运动定义。

我们把速度不变的直线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2、提问:日常生活中有哪些运动近似是匀速直线运动?3、运动速度:v=st说明:对作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来说,速度大小与路程多少和时间长短无关。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物体的运动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物体的运动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物体的运动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物体的运动,这一章是物理学的基础,它涉及到许多基本的物理概念和原理,如时间、速度、距离、加速度等。

这些概念和原理不仅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也是进一步学习物理学和其他科学学科的基础。

一、基本概念1、时间和速度时间是一段时长,通常用秒(s)或分钟(min)等单位来表示。

速度是描述物体移动快慢的物理量,定义为物体在单位时间内移动的距离。

速度的单位是米/秒(m/s)或千米/小时(km/h)。

2、距离和位移距离是物体移动轨迹的长度,而位移是物体位置的变化量,可以用矢量表示。

位移的方向与物体移动的方向相同或相反,位移的大小是物体移动的距离。

3、加速度加速度是描述物体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定义为物体速度的变化量与时间的比值。

加速度的方向与物体速度变化的方向相同或相反,加速度的大小是物体速度变化的速度。

二、运动类型1、直线运动直线运动是指物体沿着直线方向移动,可以分为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匀速直线运动是指物体以恒定的速度沿直线移动,而变速直线运动是指物体速度变化的直线运动。

2、曲线运动曲线运动是指物体沿着曲线轨迹移动,如圆周运动、抛物线运动等。

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不断变化,需要用矢量表示。

三、运动规律1、牛顿运动定律牛顿运动定律是物理学的基本定律之一,包括惯性定律、加速度定律和作用力反作用力定律。

惯性定律指出物体具有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性质;加速度定律指出物体加速度的大小与作用力成正比,方向与作用力方向相同;作用力反作用力定律指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2、运动学方程运动学方程是描述物体运动的数学模型,可以描述物体的位置、速度和加速度等物理量随时间的变化关系。

通过求解运动学方程,可以获得物体的运动轨迹和速度变化规律等信息。

四、实验和应用1、实验:测量物体的速度和加速度测量物体的速度和加速度是物理学实验中的基本实验之一。

通过测量物体的速度和加速度,可以获得物体运动的规律和受力情况等信息。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 物体的运动》知识点汇总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 物体的运动》知识点汇总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物体的运动》知识点汇总1、测量的定义和单位(1)定义:将待测的量与一个公认的标准量进行比较。

(2)单位:公认的标准量。

2、长度的国际单位和常用单位(1)国际单位制SI:米,符号:m(2)常用单位: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µm)、纳米(nm)(3)换算关系:(4)总结:大单位→小单位,乘以10的正n次方小单位→大单位,乘以10的负n次方3、测量长度的工具——刻度尺的正确使用①会认:认清刻度尺的零刻度线、分度值和量程(或测量范围)⁠量程:一次测量的范围(0-8cm)分度值:该刻度尺的最小刻度(0.1cm/1mm)零刻度线:刻度尺的起始刻度。

使用前,注意观察零刻度线是否磨损,若磨损,可以从其他整数刻度量起。

②会放:刻度尺的位置要放正,刻度尺的零刻度线要与被测物体的一端对齐,使刻度尺有刻度的一边紧靠被测物体。

③会看: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④会读:测量值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⑤会记:记录的测量结果应由准确数值、估读数值和单位组成。

4、长度的特殊测量(1)累积法(测多算少法):测一张纸的厚度、铁丝的直径等(2)平移法:测乒乓球的直径、锥体的高度等(3)化曲为直法:测曲线的长度等5、时间的单位及测量(1)单位:国际单位:秒,符号s;常用单位:小时(h)、分(min)(2)时间单位的换算1h=60min 1min=60s 1h=3600s(3)机械秒表的读数大表盘指针转动一周所经历的时间是30s,大表盘的分度值是0.1s。

小表盘指针转动一周所经历的时间是15min,小表盘的分度值是0.5min。

注意:读数,先分后秒(先读小表盘,再读大表盘)小表盘中过了半格,则大表盘读第二圈(大圈)6、误差(1)定义:测量值和真实值的差异。

(2)减小误差的方法:①多次测量取平均值;②选用更精密的测量仪器;③改进测量方法。

(3)注意:误差是客观存在的,不能避免,不可能消除,只能尽量的减小;而错误可以避免。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五章物体的运动 第四节 世界是运动的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五章物体的运动  第四节 世界是运动的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物体的运动第四节世界是运动的重点难点一、运动的世界说明: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自然界中的一切物体都在不停地运动着,即运动是绝对的。

二、运动的描述探究:1、世间万物无时无刻不在以各种形式展示着运动,而人类感受运动,认识运动,描述运动的方式更是多种多样。

诗人用语言的韵律和意境赞美运动;画家用形态和色彩描绘运动;音乐家用旋律和节奏表现运动;健儿用舒展的肢体诠释运动……。

那么你能否说出一些描述运动的词语、诗句、音乐、绘画……2、大家非常熟悉下列现象:蚂蚁在地上爬,人在道路上行走,汽车在公路上行驶,飞机在天空中飞行等。

你想过这些运动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特征吗?他们还在原来的位置吗?3、物理学家们是如何认识运动的?说明:(1) 人类很早就运动各种方式来描述运动。

(2) 物理科学的研究发现了运动的相同之处在于:位置发生了改变。

于是科学家们就建立起一个描述运动特征的基本概念:“机械运动”、“参照物”。

(3) 机械运动:物体位置的变化。

即物理学中的“运动”是指物体位置的改变。

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自然界中的一切物体都在做机械运动。

(4) 参照物:我们在描述物体位置是否改变时,总是有意无意地相对于其他物体而言,这个事先被选定做为标准的物体,在物理学中称为参照物。

三、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探究:1、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都在运动着,没有绝对静止的物体,我们平常所说的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于某一物体(参照物)而言的。

在研究机械运动时,由于选择了不同的参照物,对同一物体做机械运动情况的描述就可能不同。

例如:司机开着车行驶在高速公路处,以车为参照物,司机是静止的,以路面为参照物,司机是运动的;李明和王红晚餐后并肩散步,以路旁的树木为参照物,他们两位都是运动的,若以李明为参照物,王红是静止的;树木房屋相对于大地在静止的,若以行驶的车为参照物,它们都是运动的。

2、你认为参照物该如何选定呢?说明:(1) 参照物的选择①参照物一旦被选定,我们就假定其是静止的。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第五章 物体的运动》知识梳理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第五章 物体的运动》知识梳理

八年级物理《第五章物体的运动》知识梳理【知识梳理】1.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测量就是将待测量与一个公认的标准量进行比较,这个公认的标准量称为单位.A.长度的单位及测量(1)单位及其换算在国际单位制(SI)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m),此外还有千米(kin)、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等,它们的换算关系可用下图表示:说明:在物理学中数字和单位之间是相乘的关系,在进行单位换算时单位的换与数字的算应双管齐下,不能顾此失彼.大单位换成小单位时,应用大单位前面的数字乘以它们之间的进率;小单位换成大单位时,应用小单位前面的数字除以它们之间的进率.(2)测量①工具测量长度的基本工具是刻度尺,常用的工具还有卷尺、游标卡尺、千分尺(螺旋测微器)等.②正确使用刻度尺使用前要注意观察它的零刻度线、分度值和量程,并估计待测长度,再结合测量要求以选取合适的刻度尺;使用时尺要沿着所测长度,尽量使刻度线贴近被测物体,且使被测物体的一端对准某一刻度线(不利用已磨损的零刻度线);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测量值包括准确值和估计值两部分,记录时要带上单位.③测量需要达到的准确程度由测量的要求决定,测量能够达到的准确程度由测量工具的分度值决定.④常用的一些特殊方法.i.化曲为直法如要测出图甲中曲线的长度,可先用一根针把一段柔软的弹性不大的棉线拨与该曲线重合,再将与该曲线重合的那一段棉线拉直,然后用刻度尺测出其长度.ii.化直为曲法如要测出一段平直公路的长度,可先用一根尼龙绳测出自行车轮子的周长L1,再推着自行车从这段公路的一端跑到另一端,数出轮子转过的圈数n,则这段公路的长L=nL1.iii.化暗为明法如要测出一根玻璃管的内径,可先用一圆规的两只脚伸人管内,再将两只脚张开与玻璃管内壁接触,然后取出圆规,用刻度尺测出两只脚之间的距离.即为玻璃管的内径.iv.化长为短法如要测一楼房的高度,可先测出一块砖的厚度L1,再数出一层楼房砖头的块数m和楼房的层数n,则楼房的高度h=mnL1.V.累积法由于手头测量器材的精确度不够,在测量一些微小量时,可先将一些微小量累积起来,待聚成一个大到可以用手头测量器材来测量的数值后再测出总量,并数出参与累积的微小量的个数,然后用总量除以个数就得出待测量,这种方法叫累积法.一张纸的厚度、细金属丝的直径都可用这种方法测量.vi.平移法对于一些无法直接接触到的长度线,可根据几何学中“矩形的对边相等”的性质,用刻度尺和三角板与待测长度线以及桌面构成一个矩形,从而将待测长度线平移到刻度尺或三角板上,进而测出它,如可用图乙所示的方法测出圆锥体的高度.vii.公式法利用物理、数学知识和公式来间接测量的方法叫公式法.如要测一圆柱体的直径,可先将一纸条紧裹在圆柱体的侧壁上,在纸条重叠处用针扎一个小孔,再将纸条展开平摊在桌面上,用刻度尺量出两小孔间的距离L,则圆柱体的直径d=L/π.当然,间接测量长度的特殊方法远不止上述几种,对于某一具体问题,用不同的知识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往往能设计出多种可行性解决方案,根据简便、准确、安全、节能等标准,对几种可行性方案进行综合比较、评估,可最终敲定最佳方案.⑤误差测得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测量误差.误差是不能绝对避免的,选用更精密的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可减小误差.B.时间的单位及测量(1)单位及其换算在国际单位制(sI)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s),此外常用单位还有分(min)、小时(h)等.它们的换算关系是:1h=60 min 1 min=60 s(2)测量①工具常用工具是钟表.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计时工具越来越精确.古代人用日晷、沙漏等计时;现代人用摆钟、石英钟计时;目前,名为“NIST F—1”的原子钟是世界上最精确的钟.②正确使用停表i.如何给停表上发条?停表在用之前要先给它上发条,上发条的方法是:旋动停表中间按钮的顶端,听到“嗒、嗒……”的声音.在每次使用结束后应让停表继续走动,以使发条放松.ii .认识停表的功能键各种停表的按钮一般都具有启动、暂停、复零三项基本功能.各式秒表的按钮的用法同学们可参照下图:iii .停表如何读数?读数时,应该按先小表盘后大表盘的顺序读取两指针的示数,最后结果应为小表盘读数与大表盘读数之和.2.速度A.速度(1)物理意义:速度是用来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2)定义: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叫做速度.说明:“单位时间”是为了比较运动快慢而统一规定的相同时间,即1 s 、1 min 、1 h 等.(3)公式及其变形式: 公式t s v = 变形式: vs t vt s ==, 注意:公式中的s 、可是同一研究对象相对于同一参照物的两个量.(4)单位及其换算:由速度的公式可知,速度的单位是由长度的单位和时间的单位复合而成的.在国际单位制(sI)中,速度的基本单位是:米/秒,符号为m /s(或m·s -1),读做“米每秒”.常用单位:千米/时(km /h)、厘米/秒(cm /s).换算关系式:l m /s=3.6 km/hB .速度的测量(1)原理: ts v = (2)需要直接测量的物理量:物体运动的路程s ,物体运动的时间t .(3)通常所需器材:刻度尺、秒表.(4)设计程序:考虑测量原理一确定需测的物理量斗拟定实验步骤.一般来说,测量速度按以下思路来统筹:3.匀速直线运动A.匀速直线运动(1)定义:速度不变的直线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2)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其速度可用ts v =进行计算和测量,但υ不是由s 和t 决定的,可能描述物体在任何位置、任何时刻的快慢情况.(3)判断物体是否做匀速度直线运动的方法:在物体做直线运动的前提下,可以:①看在相同时间内,物体通过的路程是否相同;②看在相同路程中,物体运动的时间是否相同;③看物体通过各路程和所用时间的比值t s v =是否相同;④利用s-t 或υ-t 图像进行判断.B.变速直线运动(1)定义:速度变化的直线运动叫做变速直线运动.(2)平均速度:ts v = 在研究变速直线运动时,可把它看成匀速直线运动,用平均速度描述其运动快慢程度,这种方法叫做理想模型法.平均速度虽然不能精确地反映出物体在这段路程中各个时刻的速度,但它仍具有实际意义.对平均速度的理解应注意以下几点:①平均速度要和路程段或时间段相对应,因此,平均速度只有指明是哪一段路程或哪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才有意义.②平均速度不一定等于速度的平均值(想一想,为什么).4.世界是运动的A.参照物用来判断一个物体是否运动的另一个物体叫做参照物.说明:(1)从理论上讲,参照物的选取可以是任意的,但也有个原则,那就是要根据实际情况,尽可能对研究对象的运动情况的描述简单清楚.例如,研究地面上汽车的运动时,常选地面或固定在地面上的物体作参照物;若研究人在汽车上的运动情况时,常以车厢为参照物,这样研究起来比较简单.但应注意,参照物不能选研究对象本身,否则研究对象永远是静止的.(2)一经选定作为参照物的物体,我们就把它看作是静止的.B. 机械运动物理学中把一个物体相对于参照物位置的改变叫做机械运动,简称运动.如果一个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不变,我们就说这个物体是静止的.C.运动的相对性同一物体相对于不同的参照物,可能是运动的,也可能是静止的.机械运动的这种性质,叫做运动的相对性.如一只小船顺流而下,以水为参照物,小船是静止的;以河岸为参照物,小船是运动的.D.相对运动速度根据相对运动原理:(1)设A、B两个物体相对于地面速度的大小分别为υ1、υ2,且υ1>υ2,当它们反方向直线运动时,其中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速度的大小υ=υ1+υ2,方向与原速度方向相同;当它们同向直线运动时,其中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速度的大小υ=υ1-υ2,方向A与原速度方向相同,B与原速度方向相反.(2)如果物体A相对于物体B直线运动的速度为υ1,物体B相对于地面直线运动的速度为υ2,且两物体运动的方向相同或相反,则物体A相对于地面运动的速度大小υ=│υ1〒υ2│,当两者运动方向相同时取“+”号,当两者运动方向相反时取“-”号.在两者运动方向相反的情况下,若υ1>υ2,则物体A相对于地面运动的方向与相对于B运动的方向相同;若υ1<υ2,则物体A相对于地面运动的方向与相对于B运动的方向相反.E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做动能.。

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五章物体的运动复习导学案

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五章物体的运动复习导学案

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五章物体的运动复习导学案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我深刻认识到,在教学中,我们需要以孩子们的特点和需求为出发点,设计有趣、寓教于乐的活动。

下面我将以“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五章物体的运动复习导学案”为例,详细介绍我的教学设计。

一、设计意图在本次活动中,我希望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引导孩子们理解物体运动的概念,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动手能力。

同时,结合生活实际,让孩子们感受到物理学的魅力,激发他们对科学的热爱。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孩子们理解物体运动的概念,掌握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了解不同运动状态的特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实践,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动手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孩子们对科学的热爱,培养他们勇于探索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物体运动的概念,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不同运动状态的特点。

难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理解,运动状态的判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课件、故事视频、实物模型等。

2. 学具:记录本、彩笔、实验器材等。

五、活动过程1. 情境导入:通过一个有趣的动画片,让孩子们初步了解物体运动的概念。

2. 故事引导:讲述一个关于运动和静止的故事,引导孩子们思考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3. 实验探究:让孩子们亲自动手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不同运动状态的特点。

5. 课后实践:布置一道与生活相关的实践题,让孩子们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

六、活动重难点1. 重点:物体运动的概念,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不同运动状态的特点。

2. 难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理解,运动状态的判断。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将认真反思本次活动的效果,针对孩子们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同时,我会积极拓展延伸,寻找更多与物体运动相关的有趣活动,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物理知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设计本次幼儿园活动时,我深入思考了孩子们的认知特点和兴趣所在,以确保教学过程既有趣又富有教育意义。

苏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五章《物体的运动》课堂教学设计(教案)及课堂练习

苏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五章《物体的运动》课堂教学设计(教案)及课堂练习

教案:苏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五章《物体的运动》课堂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1. 物体运动的概念和分类;2. 直线运动的特点;3. 曲线运动的特点;4. 速度的概念及其计算;5. 速度与时间的关系;6. 速度与路程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物体运动的概念和分类,能够区分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2. 让学生掌握速度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能够运用速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3.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物体运动的概念和分类,速度的计算方法及应用。

2. 教学重点: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特点,速度与时间、路程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条形图、折线图。

2. 学具:课本、练习册、笔记本、尺子。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身边的物体运动,如汽车行驶、运动员跑步等,引导他们思考物体运动的分类和特点。

2. 知识讲解:(1)讲解物体运动的概念和分类,给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定义及特点。

(2)讲解速度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公式为 v=s/t,其中 v 表示速度,s 表示路程,t 表示时间。

3. 例题讲解:运用速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一辆汽车行驶100 公里所需的时间。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速度公式计算一些实际问题,如跑步运动员完成 100 米赛跑的时间。

5. 知识拓展:讲解速度与时间、路程的关系,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提高速度。

六、板书设计1. 物体运动的概念和分类2. 直线运动的特点3. 曲线运动的特点4. 速度的概念及其计算5. 速度与时间的关系6. 速度与路程的关系七、作业设计1. 题目:计算一辆汽车行驶 200 公里所需的时间,并说明如何提高行驶速度。

2. 答案:时间 t = 200 公里 / 80 公里/小时 = 2.5 小时;提高行驶速度的方法有:提高发动机功率、减小车辆阻力、合理换挡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身边的物体运动,让学生掌握了物体运动的概念和分类,了解了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特点。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物体的运动 运动的相对性教案新版苏科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物体的运动 运动的相对性教案新版苏科版

5.4运动的相对性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知道我们生活在一个不停运动着的世界中,能举例说明常见的运动现象。

了解人们描述运动的不同方式,举出文学、绘画等作品中描述运动的例子。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组织学生分析、讨论,得出描述运动需要选择参照物。

(2)组织学生对生活中具体事例进行讨论并让学生明确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运动相对性知识在现代科技中的应用,进一步认识物理学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体验物理知识的价值。

教学重点由于初中学生的思维特点,运动的相对性就成了本节课乃至本章的难点。

引导学生学会从生活中学习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教学难点知道平均速度的物理意义教学方法观察法、讨论法、实验法、启发引导法、讲授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方式一 (故事引入新课)哪位同学能给大家讲一讲“刻舟求剑”的故事呢?在春秋战国时代,楚国有一个人一次乘船出门,途中不小心把宝剑掉进江里去了。

一般人在这种情况下会让船停下来去打捞。

可是,这个楚国人与众不同。

他并没有让船夫停船,只是在船沿上宝剑掉下去的地方刻了个记号,船开到目的地后,他才从刻有记号的地方跳下去打捞宝剑。

这就是“刻舟求剑”的故事。

师:宝剑是从刻有记号的船沿上掉下去的吗?这个故事里包含着什么样的物理道理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物理课堂:四、运动的相对性。

引入新课。

方式二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播放多媒体课件:展现“布朗运动”“宇宙天体运动”“烟花运动”,形象地说明我们实际上就处在一个运动的世界中,从微观粒子到宇宙中的天体,都在不停地运动着,即一切物体都在运动.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运动的例子呢?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和运动相反的另一个词——“静止”,现在我们所在的教室里,你觉得有哪些物体是静止的?引入新课。

方式三 (“历史再现”激发兴趣,引入新课)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名法国的飞行员在2000 m高空飞行的时候,发现脸旁有一个小东西,飞行员以为是一只小昆虫,敏捷地把它一把抓了过来.令他吃惊的是,抓到的竟是一颗德国子弹。

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五章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五章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五章知识点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五章知识点第五章、物体的运动1、长度的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最常用的工具是刻度尺。

2、长度的主单位是米,用符号:m表示,我们走两步的距离约是1米,课桌的高度约0.75米。

3、长度的单位还有千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它们关系是:1千米=1000米=103米;1分米=0.1米=10-1米1厘米=0.01米=10-2米;1毫米=0.001米=10-3米1米=106微米;1微米=10-6米。

4、刻度尺的正确使用:(1)、使用前要注意观察它的零刻线、量程和最小刻度值;(2)、用刻度尺测量时,尺要沿着所测长度,不利用磨损的零刻线;(3)、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最小刻度值的下一位;(4)、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5、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误差。

误差是不可避免的,它只能尽量减少,而不能消除,常用减少误差的方法是: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6、特殊测量方法:(1)累积法:把尺寸很小的物体累积起来,聚成可以用刻度尺来测量的数量后,再测量出它的总长度,然后除以这些小物体的个数,就可以得出小物体的长度。

如测量细铜丝的直径,测量一张纸的厚度、(2)平移法:方法如图:(a)测硬币直径;(b)测乒乓球直径;(3)替代法:有些物体长度不方便用刻度尺直接测量的,就可用其他物体代替测量。

如(a)怎样用短刻度尺测量教学楼的高度,请说出两种方法?(b)怎样测量学校到你家的距离?(c)怎样测地图上一曲线的长度?(请把这三题答案写出来)(4)估算法:用目测的方法估算物体大概长度的方法。

7、机械运动: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8、参照物:在研究物体运动还是静止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或者说被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参照物、9.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同一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择的参照物。

10.匀速直线运动:速度恒定,通过的路线为直线运动。

这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

11、速度:用来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五章物体的运动 第一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五章物体的运动 第一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物体的运动第一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重点难点一、测量单位进行测量时要选定一个统一的、人们公认的标准作为比较的依据,否则,即使是对同一物体进行测量,测量的值也是不确定的,这个选定的标准就是测量单位。

说明(1) 古人最方便采用自己的身体或其中某一部分(如:身高、足长等)作为长度单位,以昼夜的交替、季节的变化等作为时间单位。

(如日晷仪、沙漏、水钟等)(2) 1960年,国际上通过了一套统一的测量标准,叫国际单位制(International System of Units),简称SI。

(3) 长度的基本单位为米(m),时间的基本单位为秒(s)。

(4) 在国际单位制中,还有一些常用的长度和时间单位。

比“米”大的有“千米”(km),比“米”小的有“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等。

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为:1 km=103m;1 dm=10-1m;1 cm=10-2m;1 mm=10-3m;1μm=10-6m;1 nm=10-9m。

比“秒”大的时间单位有“时”(h)、“分”(min),比“秒”小的有“毫秒”(ms),“微秒”(μs)等。

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为:1h=60 min;1 min=60s;1s=103 ms;1 ms=103μs。

二、使用刻度尺测长度尽管每个同学选用的刻度尺不同,但这些刻度尺都有共同的特点:①都有零刻度;②都有分度值;③都有量程;④在刻度尺的一端都标有单位,在整刻度处标有数字。

说明1、测量长度最常用的基本工具是刻度尺,在使用刻度尺前,首先应该弄清楚刻度尺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如图):刻度尺及其相关信息示意图(1) 它的零刻度线在哪里,是否磨损?(2) 它的量程,也就是它的测量范围是多少?(3) 它的分度值是多少?分度值是指两条相邻的最小刻度线间的距离,它决定着刻度尺的准确程度。

2、使用过程中要正确使用刻度尺,应该做到:(1)选对(2)放对(3)看对(4)读对(5)记对。

最新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五章 物体的运动 复习课件

最新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五章 物体的运动 复习课件

C 的速度是多少?
(2)该同学在AB段处于什么状态?
(3)求该同学在全程的平均速度?
A
B
0
五.运动的相对性
1. 物理学中把一个物体相对于参照物位置的改变叫做机械运动, 简称运动。
2.参照物:用来判断一个物体是否运动的另一个物体叫做参照物。
3.判定物体静止或运动的方法
① 确定研究对象 ② 选取参照物(不能选研究对象本身) ③ 研究对象相对于参照物位置是否发生改变。
2.减小误差的办法:如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可减小误差。
练习
1.
2.
物体的长度是__3_.__0_0cm
用刻度尺测量物体A的长度是 3.20 cm。
二.时间的测量
1.时间的国际单位 (1)国际单位是秒,符号是 s。 (2)常用的时间单位还有:小时(h),分(min)。
2. 单位之间的关系
1h=___min
五.运动的相对性
火车还停在站 台上。
由于参照物选取的不同,对同一物体,我
们可以说它是运动的,也可以说它是静止的, 火车终于动起 机械运动的这种性质叫做运动的相对性。
来了。
练习
1.宋代诗人陈与义乘船出游时曾写下一首诗:“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 堤半日风,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其中“云不动”、“云与 我俱东”分别是以__船_____、__榆__堤___(选填“榆堤”或“船”)为参照物。
0 cm 1
2
3
4
5
6
7
8
9
10
cm 1
2
3
4
5
6
7
8
9
10
(3)会看

×
×
0 cm 1

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五章物体的运动课件 (新版)苏科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五章物体的运动课件 (新版)苏科版

知识点2
速度
用速度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用速度公式进行 课标要求
简单的计算;通过实验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
1.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 (1)相同时间,比较_经__过__的__路__程__,路程_长__的运动得快。 (2)相同路程,比较_所__用__时__间__,时间_短__的运动得快。
2.速度: (1)意义:描述物体_运__动__快__慢__的物理量。 (2)大小:物体在_单__位__时__间__内通过的路程。 (3)公式:_v___st_。
【方法归纳】“读数”方法
【变式训练】(2012·福州中考)如图所示,测得木块的长度是 cm。
【解析】本题考查刻度尺的读数。物体的长度等于物体末端的 刻度与始端刻度之差,注意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故木块的 长度是1.45 cm,合理即可。 答案:1.46(1.45~1.47)
(3)用零刻度线磨损的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时,以其他整刻度 线为“零”起点进行测量,测量结果等于终端刻度值减去“零” 起点刻度值。 (4)记。 ①估读时,若被测物体的末端和整刻度线对齐,估读数字是 “0”; ②多次测量取平均值,最后记录的结果保留有效数字的位数与 测量值一致。
【易错警示】当估读值为0时,0不可以省去,如1.20 cm或 1.00 cm中,所有的0都不可以省去。
【典例1】(2012·盐城中考)下列图中,关于刻度尺使用方法正 确的是( )
【思路导引】解答本题要抓住三点:
பைடு நூலகம்
【精讲精析】选C。在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时,有刻度的一 边要跟被测物紧贴,这样便于准确读数;刻度尺应与被测物体的 边平行,即沿着被测长度,不能歪斜;刻度尺的零刻度线或某一整 数刻度线要与被测物的起始端对齐。A、D选项没有将零刻度 线对准被测物的一端,且D项读数时,视线未与尺面垂直,B选项没 有将有刻度的一边紧靠被测物体,故选C。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物体的运动(讲义)教学内容:长度和时间的测量、速度、直线运动、运动的相对性教学重难点:长度的单位及测量、时间的单位及测量、参照物、速度公式计算、测量平均速度知识梳理:第一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1、长度的测量:(1)长度测量的常用的工具是刻度尺。

(2)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主单位是m ,常用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 ,纳米(nm)。

(3)主单位与常用单位的换算关系:1 km=103 m 1m=10dm 1dm=10cm 1cm=10mm 1mm=103μm1m=106 μm1m=109 nm 1μm= 103 nm(4)长度估测:黑板的长度 2.5m、课桌高0.7m、篮球直径24cm、指甲宽度1cm、铅笔芯的直径1mm 、一只新铅笔长度 1.75dm 、手掌宽度1dm 、墨水瓶高度6cm(5)刻度尺的使用方法:看: 先观察它的零刻度线是否破损,认清它的量程(测量范围)和分度。

放: 零刻线对准被测物的边缘,尺面要紧贴被测物体且沿着被测长度的方向。

读: 读数时,视线要垂直于尺面,并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记: 记录的数据由数字和单位组成,即要记录准确值,又要记录估计值,注明单位。

(6)特殊的测量方法:①累积法(测量一张纸的厚度、硬币厚度,金属丝的直径)②化曲为直法(测地图上两点间的距离)③轮滚法( 测量圆形跑道的长度)④三角板直尺配合测量法(7)误差:定义:测量值和真实值的差异叫误差。

产生原因:测量工具、测量环境、人为因素。

减小误差的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用更精密的仪器改进测量方法误差只能减小而不能避免,而错误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和主观粗心造成的,是能够避免的。

习题:(1)下列国际单位中,长度单位是()A.℃B.kgC.mD.m/s(2)一个粗心的同学在测量记录中忘记写单位,他的记录数据中哪一个数据的单位是厘米?()A.一枝毛笔的长度是2.5B.一个书架的高是2C.一本初二物理课本的厚度是1.3D.一栋楼房的高是16.4(3)一般人步行1分钟所通过的路程最接近于()A.7米B.70米C.700米D.7000米(4)衬衫领口上标有38或41等数字,它表示衣领的周长,其单位是()A.米B.分米C.厘米D.毫米2、时间的测量(1)单位: 秒(S)(2)测量工具: 秒表小表盘时间是分、大表盘时间是秒。

(3)秒表的用法:第一次按下时,表针开始转动(启动);第二次按下时,表针停止转动(停止);第三次按下时,表针弹回零点(回表)。

读数:表中小圆圈的数字单位为min,大圆圈的数字单位为s。

(4)1min=60s 1h=60min=3600s习题:(1)校运会百米赛跑中记录成绩最合适的工具是()A.停表B.刻度尺C.手表D.电子表(2)如图所示的秒表记录的时间是()A.2min10sB.34sC.1min34sD.4min1s(3)如图用停表测量比赛成绩,则所测时间是______min______s,合______s.(4)图中停表的读数为______s.第二节速度速度: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其大小等于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用符号表示速度,s表示路程,t表示时间,则速度公式可写为:速度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m/s,常用单位还有 km/h(1m/s=3.6km/h)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①相同路程,比较时间:时间段就快。

②相同时间,比较路程:路程多就快。

③速度路程时间都不同:比较路程时间的比值,比值大,就快。

习题:(1)为了赶去坐火车,大人牵着小孩一起快走了30m,其中大人共走了50步,小孩共走了110步,则走得较快的是()A.大人B.小孩C.一样快D.无法确定(2)小丽和小雨进行跑步比赛,他们讨论比赛方案.小丽说:“我们跑相同的路程,看谁用的时间短,短者为胜”.小雨说:我们跑相同的时间,看谁跑的路程长,长者为胜”.对他们所说的方案,你认为()A.只有小丽的方案可行B.只有小雨的方案可行C.两个方案都可行D.两个方案都不行(3)2016年里约奥运会男子20公里竞走比赛中,我国选手王镇以1h19min14s 率先冲线,队友蔡泽林以1h19min26s的成绩摘银,根据他们走完全程所用时间比较竞走运动的快慢,采用的方法是相同______比较_____(均选填“路程”或“时间”),本届奥运会女子20公里竞走金牌也被我国选手刘虹以1h28min35s摘得,在竞走运动中刘虹比王镇______(快/慢).(4)有三个物体在运动,甲在30min内前进了1.75km,乙在1h内前进了3780m,丙在10s内前进了10m,那么甲、乙、丙三个物体的运动快慢的关系是()A.甲>>乙>>丙 B.甲<<乙<<丙C.乙>>甲>>丙D.乙>>丙>>甲(5)比较哪个运动得最快()A.百米赛跑成绩是10秒B.半小时走路1千米C.1分钟跑了500米D.1秒钟跨步1000毫米(6)甲、乙、丙三人骑自行车匀速行驶,甲在2h内行驶36km;乙在5min内行驶1500m;丙行驶100m需20s;则三人骑车的快慢为()A.甲最快,丙最慢B.甲最慢,丙最快C.乙最快,甲最慢D.三人一样快(7)速度的两个单位:千米/时和米/秒相比较()A.千米/时是较大的单位B.米/秒是较大的单位C.两个单位一样大D.无法判断(8)下列物体运动速度最大的是()A.百米世界纪录是9.84sB.手扶拖拉机每分钟行驶300mC.某学生骑车速度20km/hD.城区汽车10min行驶6km(9)校运动会800m比赛中,前500m小明落后于小王;后300m小明加速冲刺超过了小王领先到达终点,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前500m,小明的平均速度大于小王的平均速度B.前500m,小明的平均速度等于小王的平均速度C.800m全程,小明的平均速度大于小王的平均速度D.800m全程,小明的平均速度小于小王的平均速度(10)短跑运动员在某次百米赛跑中共用时10秒;测得第5秒末的速度为9.0m/s,第10秒末到达终点时的速度为10.2m/s,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在前5秒内运动员的平均速度为4.5 m/sB.在后5秒内运动员的平均速度为9.6m/sC.在本次百米赛跑中运动员的平均速度为10.0 m/sD.在本次百米赛跑中运动员的平均速度为9.1 m/s第三节直线运动1、匀速直线运动:定义:物体运动速度保持不变的直线运动。

相等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等。

2、变速直线运动:定义:运动速度变化的运动叫变速直线运动。

3、平均速度:总路程总时间计算哪段路程内的平均速度,一定要用这段路程除以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物理意义:表示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快慢程度常识:人步行速度 1.1m/s ,自行车速度 5m/s ,大型喷气客机速度 900km/h 客运火车速度140 km/h 高速小汽车速度 108km/h 光速和无线电波 3×108 m/s习题:(1)在“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中,当小车自斜面顶端滑下时开始计时,滑至斜面底端时停止计时(h:min:s).如图所示,此过程中小车的平均速度是()A.0.1m/sB.0.09m/sC.0.08m/sD.0.07m/s(2)在学校春季运动会百米赛跑中,我们用科学方法测得晓燕同学前50m的平均速度是4m/s,后50m的平均速度为6m/s,则晓燕同学全程的平均速度是()A.4.8 m/s B.5m/s C.4 m/s D.6 m/s(3)某物体在前一半路程中的速度为20m/s,后一半路程中的速度是30m/s,那么该物体在全程的平均速度是(A.10m/sB.24m/sC.25m/sD.50m/s(4)一个物体作直线运动,全程50m,通过前一半路程用了4s,通过后一半路程用了6s,则该物体在全程中的平均速度为()A.10 m/sB.6.25 m/sC.5 m/sD.4.17 m/s(5)一个物体作直线运动,全程50m,通过前一半路程用了4s,通过后一半路程用了6s,则该物体在全程中的平均速度为()A.10 m/sB.6.25 m/sC.5 m/sD.4.17 m/s(6)物理兴趣小组对一辆在平直公路上做直线运动的小车进行观测研究,他们记录了小车在某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与所用的时间,并根据记录的数据绘制了路程与时间的关系图像,如图所示.根据图像可以判断()A.0﹣2s内,小车做加速直线运动B.2s﹣5s内,小车在做2m/s的匀速直线运动C.0﹣5s内,小车的平均速度为0.4m/sD.5s﹣7s内,小车的平均速度为3m/s(7)甲、乙两车同时从A、B两地沿同一直线向东运动,它们的s﹣t图象分别如图(a)和(b)所示.若经过6秒钟两车相遇,则A、B两地间的距离为()A.1.2米B.2.4米C.3.6米D.6米(8)由图可知,速度大小比较正确的是()A.B.C.D.条件不足,无法比较(9)甲、乙两物体从同一地点同时向相同方向做直线运动,其s﹣t图象如图所示,由图象可知()A.两物体在0~10s内都做匀速运动,且B.两物体在15~20s内都做匀速运动,且C.两物体在15s末相遇,且0~15s内通过的路程相等D.两物体在20s末相遇,且0~20s内通过的路程相等(10)甲同学骑自行车去看望乙同学,得知消息后,乙同学步行去迎接,接到后同车返回.整个过程他们的位置与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据图可知()A.相遇前甲的速度是乙的4倍B.两同学在t==15min时相遇C.相遇后乙的速度是原来的3倍D.整个过程甲的平均速度是乙的2倍(11)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甲、乙两物体,它们的速度之比为3:2,通过的路程之比为2:3,则它们所用的时间之比为()A.2:3B.4:9C.1:1D.9:4(12)长50m的队伍,匀速通过一座长100m的大桥需1.25min,则队伍过桥的速度为()A.1.33m/sB.7.2km/hC.2.5m/sD.4.8km/h(13)车站的自动扶梯用1min可将一个站在扶梯上的人送上去,自动扶梯不动,人沿自动扶梯走上去要3min,若此人沿运动的扶梯走上去,则需要()A.3minB.2minC.0.25minD.0.75min(14)一列火车正以8m/s的速度作匀速直线运动,一个人以2m/s的速度在车上从车厢的尾端走到前端,车厢长为48m,需用的时间是()A.4.8sB.6sC.8sD.24s第四节运动的相对性运动:物理学中,把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改变的过程叫做机械运动,简称运动。

参照物:在判断一个物体是否运动时,被选来作为标准的另一个物体叫做参照物。

(常选地面或固定于地面上的物体为参照物)参照物的选择:被研究对象以外的物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