秭归实习区自然地理概况
秭归地质实习报告(通用11篇)
秭归地质实习报告秭归地质实习报告(通用11篇)秭归地质实习报告篇11、前言实习的目的、意义培养野外地质地理现象的观察能力、深化对自然地理学课程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专业思维能力,培养报告的撰写能力,为今后阅读相关文献奠定基础培养艰苦奋斗、实事求是、团结协作的工作作风。
实习概况实习区位置、交通、经济概况位置:秘归县位于湖北省西部,宜昌市管辖,距湖北省会武汉市1000余公里,县城位于长江南岸的茅坪镇,著名三峡水库坝址所在区。
秘归是楚文化的发源地,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诞生于此。
全县境域面积2400余平方公里,县辖7镇5乡,202个行政村,总人口39.5万人(20xx年〉。
交通:水、陆交通比较发达,长江自古以来是黄金交通水路要道,自三峡水库建成后,水路交通更加便捷,容量大幅提升;陆路有江宜高速公路、汉宜铁路、沿江公路干线及通往各乡镇及邻县的公路。
经济状况:全县境内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1)煤z分布于下二叠统的栖霞马鞍山、上二叠统吴家坪、上三叠统沙镇溪和下保罗统香溪组4个层位。
2)金与金银矿z县内产地有4处,均为合金石英脉型产,富集于断层破碎带,具一定规模,品位较高。
3)铁矿z主要贮存于上泥盆统写经寺组地层中,属于低磁高磷赤铁矿,有矿床点10处,品位稳定。
1-4个矿层有一定规模,有开采利用价值。
4)地热z县内有温泉点1处,位于平睦河东,唐家堡对岸,处庙娅温泉(又名五龙温泉),出露于奥陶系灰岩中,泉出露标高46Om,无色无昧无嗅,水温29.5"C0水的总硬度为15.14德国度。
总碱度为5.05,pH值为7工属弱碱性硫酸重碳酸续水,涌水量129.6吨/日。
此外还有锺矿、铜矿、铅钵矿、石膏、磷矿、石灰石等矿产。
5)水力资源境内水系发育,除长江外,发育多条:可溪,其中8条水系水能蕴藏量17.20万千瓦,可开发量6.06万千瓦,己部分开发,仍有巨大开发潜力。
现已建成水电站多座,己纳入全国农村小水电初级电气化试点县,火电装机容量3万千瓦,年发电量1.8亿度。
秭归野外地质教学实习报告
秭归野外地质教学实习报告目录第一章绪言.............................................................................................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章地层.. (4)第一节上元古界 (4)第二节下古生界 (4)第三节上古生界及第四系 (4)第三章岩石 (4)第一节岩浆岩 (4)第二节变质岩 (4)第四章构造 (4)第一节褶皱 (4)第二节断裂 (4)第五章矿产 (4)结束语 (22)附图Ⅰ秭归县泗溪日月坪南华系莲沱组实测地层剖面图(1∶1000) (22)附图Ⅱ秭归县泗溪日月坪南华系莲沱组实测地层柱状图(1∶1000) (22)附图Ⅲ秭归县冀家湾-横墩岩地层构造信手剖面图(1∶5000) (22)附图Ⅳ秭归县雾河填图区地形地质图(1∶5000) (22)第一章绪言实习区地理位置、行政区划、交通(图1-1 实习区交通位置图)、地貌特征、水系、气候概况、工农业概况实习的目的和任务、实习范围及内容、起止时间、组队情况、指导老师、完成工作量(表1-1 实习工作量一览表)(分段叙述,不列小标题)第二章地层概况:实习区主要发育地层简单综述(实习未见到的地层不描述)由老 新依次描述第一节上元古界小叙(总体描述)一、南华系1.莲沱组(Nh1l)2.南沱组(Nh2n)二、震旦系1.陡山沱组(Z1d)2.灯影组(Z2dn)第二节下古生界小叙(总体描述)一、寒武系1.岩家河组(Z2∈1y)2.水井沱组(∈1s)3.石牌组(∈1sp)4.天河板组(∈1t)5.石龙洞组(∈1sl)6.覃家庙组(∈2q)7.三游洞组(∈3sy)二、奥陶系三、志留系第三节上古生界及第四系小叙(总体描述)一、泥盆系二、石炭系三、二叠系1.梁山组(P1l)2.栖霞组(P1q)3.茅口组(P2m)四、第四系第三章岩石总体描述第一节岩浆岩总体描述(岩体由老 新依次描述所观察到的岩体,包括岩体分布位置、岩性描述、岩体特征)一、茅坪复式岩体1.兰陵溪岩体2.太平溪岩体3.堰湾岩体4.东岳庙岩体二、黄陵庙复式岩体1.三斗坪岩体2.青鱼背岩体3.小滩头岩体第二节变质岩总体描述一、区域变质岩总体描述描述几种实习中见到的主要变质岩岩性特征二、动力变质岩1.角砾岩(小渔村组变质岩地层破碎带中)2.碎裂岩(三斗坪岩体中破碎带)第四章构造总体描述区域构造(黄陵穹窿)第一节褶皱总体描述一、上冀家湾陡山沱组二段(Z1d2)倒转向斜(重点)二、九曲垴陡山沱组三段(Z1d3)平卧褶皱三、九畹溪覃家庙组(∈2q)平卧褶皱第二节断裂总体描述一、断层及其组合1.崆岭群小渔村组变质岩中断层2.横墩岩隧道西岩家河组内地堑二、节理1.火炬状节理2.雁行式节理3.剪节理(陈家冲)第五章矿产总体描述一、内生矿产1.月亮包金矿(为太平溪岩体侵入到变质岩中形成。
秭归实习报告区域地质背景
秭归实习报告区域地质背景秭归位于中国湖北省西部,宜昌市东部,是长江三峡库区的一部分。
秭归县地处长江中游南岸,北靠三峡大坝,南接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东临宜昌市,西靠巴东县。
地理坐标为北纬29°47′~30°34′,东经110°15′~110°45′。
全县总面积3419.5平方公里,总人口约70万人。
秭归县地处华蓥山南麓,属于武陵山脉。
地势总体上南高北低,南部为山区,北部为平原。
地表形态复杂,地貌类型多样,包括山地、丘陵、平原、盆地和峡谷等。
山地约占全县总面积的60%,丘陵约占20%,平原约占15%,盆地和峡谷约占5%。
秭归县地处扬子克拉通南缘,大地构造位置位于南北重力梯度带上。
区域地质构造复杂,地层岩性多样。
根据地质调查数据,秭归县区域地质背景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 地层:秭归县地层发育较全,从太古宇到新生界都有出露。
太古宇主要为古村坪岩组,古元古界主要为小以村岩组,中-新元古界主要为庙湾岩组。
此外,还有中生界的侏罗系、白垩系和新生界的第三系、第四系。
地层岩性包括碎屑岩、碳酸盐岩、火山岩、变质岩等。
2. 岩浆岩:秭归县岩浆岩分布广泛,主要为黄陵岩基。
黄陵岩基出露面积约560平方公里,是一大型复式岩体。
岩浆岩类型多样,包括花岗岩、闪长岩、辉长岩等。
其中,茅坪复式岩体以陈家冲黑云角闪英云闪长岩为代表,黄陵庙复式岩体以小滩头似斑状二云母正长花岗岩为代表。
3. 变质岩:秭归县变质岩主要有三个岩组,分别是太古宇古村坪岩组、古元古界小以村岩组及中-新元古界庙湾岩组。
变质岩类型包括片麻岩、片岩、大理岩等。
4. 构造:秭归县地处华蓥山南麓,构造活动频繁。
区域内有多个褶皱和断裂发育,构造格局复杂。
主要褶皱有秭归复背斜和宜昌复向斜,主要断裂有秭归断裂和宜昌断裂。
这些构造活动为秭归县的地貌形成和地质环境提供了重要条件。
综上所述,秭归县区域地质背景复杂,地层岩性多样,岩浆岩分布广泛,变质岩发育,构造活动频繁。
秭归基地实习报告
一、前言2023年8月,我有幸参加了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在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的实习基地为期两周的野外实习。
这次实习让我深入了解了地质学的基本原理和实际应用,也让我对地质工作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在此,我将结合实习经历,从实习背景、实习内容、实习收获等方面,对这次实习进行总结。
二、实习背景秭归县位于湖北省西部,长江中上游,是三峡库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里地质构造复杂,地层出露连续完整,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三大岩类发育完全,褶皱与断裂等构造现象丰富。
因此,秭归县被誉为“地质博物馆”,是我国重要的地质科研和教学基地。
三、实习内容1. 实习基地概况实习基地位于秭归县茅坪镇西部边缘,占地面积90.84亩。
基地设施完善,包括综合楼、学生公寓、食堂、澡堂、运动场等,能够满足实习学生的生活和学习需求。
2. 实习课程实习期间,我们主要学习了以下课程:(1)地质学基础:包括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地层、岩石、构造等。
(2)地质测量:包括水准测量、角度测量、距离测量等。
(3)野外地质调查:包括地层对比、岩性鉴定、构造解析等。
(4)地质灾害调查:包括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
3. 野外实习在实习期间,我们先后前往了以下地点进行野外实习:(1)三峡大坝:参观了三峡大坝的建设过程和地质条件,了解了地质工程的重要性。
(2)链子崖:考察了链子崖的地质构造和地质灾害情况,学习了地质灾害的防治方法。
(3)新滩滑坡:考察了新滩滑坡的形成原因和防治措施,了解了地质灾害的严重性。
(4)莲沱长江大桥:考察了莲沱长江大桥的地质构造和地基处理方法,学习了地质工程的设计与施工。
四、实习收获1. 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通过这次实习,我将课堂上学习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地质现象相结合,加深了对地质学知识的理解。
例如,在考察三峡大坝时,我了解了地质工程的重要性,以及地质学在工程建设中的应用。
2. 提高了野外实践能力实习期间,我们进行了大量的野外地质调查和测量工作,锻炼了我们的野外实践能力。
秭归实习报告叉角溪
一、前言2023年,我有幸参加了在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的叉角溪地质实习。
这次实习旨在通过实地考察,加深对地质知识的理解,提高野外实践能力。
叉角溪位于长江三峡库区,地质条件复杂,地质现象丰富,是进行地质实习的理想场所。
二、实习基地简介叉角溪实习基地位于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地处长江三峡库区,地势险峻,地质构造复杂。
实习区内地层出露连续完整,岩性多样,地质构造现象丰富,是进行地质实习的绝佳地点。
三、实习目的与内容本次实习的主要目的是:1. 培养学生野外地质观察、描述和分析的能力;2. 了解地质构造、地层、岩石等基本地质知识;3. 掌握野外地质调查和填图的基本方法;4. 增强团队合作意识和野外生存能力。
实习内容包括:1. 野外地质观察:对实习区的地层、岩石、地质构造等进行观察和描述;2. 地质填图:运用地质学基本理论和方法,对实习区进行地质填图;3. 地质剖面测量:对实习区的地质剖面进行测量和描述;4. 地质灾害调查:对实习区的地质灾害进行调查和分析。
四、实习过程1. 野外地质观察在实习过程中,我们首先对实习区的地层、岩石、地质构造进行了详细的观察和描述。
我们发现,实习区内地层主要为三叠系、侏罗系和白垩系,岩性以砂岩、泥岩、页岩为主。
在观察过程中,我们学习了如何识别不同类型的岩石,如何分析地质构造现象。
2. 地质填图在地质填图过程中,我们运用地质学基本理论和方法,对实习区进行了详细的地质填图。
通过填图,我们了解了实习区的地质构造特征,发现了多条断层和褶皱,并对其进行了描述和分析。
3. 地质剖面测量在地质剖面测量过程中,我们运用地质罗盘、测绳等工具,对实习区的地质剖面进行了测量和描述。
通过测量,我们了解了实习区的地层厚度、岩性变化等地质特征。
4. 地质灾害调查在地质灾害调查过程中,我们重点调查了实习区的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通过对地质灾害的观察和分析,我们了解了地质灾害的形成原因、分布规律和防治措施。
五、实习收获1. 增强了地质学基本理论知识的运用能力;2. 提高了野外地质观察、描述和分析的能力;3. 学会了野外地质调查和填图的基本方法;4. 增强了团队合作意识和野外生存能力。
秭归基地实习报告
一、实习背景为了提高我们的实践能力和专业素养,我们一行人于2023年8月1日至8月5日,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秭归产学研基地进行了为期五天的综合地理实习。
此次实习旨在让我们深入了解地质地貌、地质构造、矿产资源、地质灾害等方面的知识,提高我们的野外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实习内容1. 实习基地简介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秭归产学研基地位于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茅坪镇西部边缘,北瞰三峡库区库首部分。
基地总规划面积90.84亩,分为教学区和科研区,功能齐全,设施完善。
2. 野外实习(1)翻坝物流园采石场:我们首先来到了翻坝物流园采石场,观察了花岗岩的出露情况,了解了花岗岩的成因、结构和构造特征。
(2)陡山沱:我们沿江东行20公里,到达陡山沱。
在此,我们观察了新元古代莲沱组沉积岩与黄陵岩基花岗岩古风化壳的不整合接触关系,并使用罗盘测量了莲沱组长石石英砂岩的产状。
(3)莲沱长江大桥:在莲沱长江大桥的长江对岸,我们观察了莲沱组长石石英砂岩与黄陵岩基花岗岩的古风化壳不整合接触关系,了解了长江流域的地质构造特征。
3. 实验室实习(1)岩石学实验:我们学习了岩石的分类、命名、鉴定方法,并进行了岩石薄片观察、显微镜操作等实验。
(2)矿物学实验:我们学习了矿物的光学性质、化学成分等特征,并进行了矿物的鉴定实验。
(3)地质构造实验:我们学习了地质构造的基本概念、类型及识别方法,并进行了地质构造模拟实验。
三、实习收获1.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本次实习,我们将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提高了我们的实践能力。
2. 团队合作精神:在实习过程中,我们学会了相互协作、共同进步,增强了团队凝聚力。
3. 地质知识储备:通过实习,我们对地质地貌、地质构造、矿产资源、地质灾害等方面的知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4. 野外生存技能:在野外实习过程中,我们学会了如何识别地形、辨别方向、处理突发状况等生存技能。
四、总结本次实习是一次难忘的经历,让我们在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上都有了很大的提升。
秭归地质实习报告总结
秭归地质实习报告总结经过为期两周的秭归地质实习,我对中国地质大学秭归实习基地的自然地理、地质特征、矿产资源以及地质灾害等方面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此,我对本次实习进行简要总结,以期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积累经验。
一、自然地理秭归县位于湖北省宜昌市,地处长江三峡库区。
实习基地位于秭归县茅坪镇西部边缘,北瞰三峡库区库首部分。
秭归县自然地理环境优越,东临宜昌市,距离湖北省省会武汉市约400公里。
武汉至秭归交通十分便利,每天有数班客车直达武汉,到宜昌的班车每15分钟一班。
实习区处于我国三个梯度带的第二个梯度带的大巴山山系的东端,属长江上游下段的三峡河谷地带的鄂西。
二、地质特征实习期间,我们学习了秭归地区的岩浆岩、变质岩和地层等地质特征。
岩浆岩方面,以茅坪复式岩体和黄陵杂岩体为主要研究对象。
变质岩方面,重点了解了正变质岩和副变质岩的特征。
在地层方面,我们对元古宇和古生界等地层进行了详细的学习。
三、矿产资源秭归地区矿产资源丰富,主要包括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和能源矿产等。
实习期间,我们参观了部分矿产资源产地,了解了矿产的形成条件和开发利用情况。
这为我们今后从事矿产资源调查和评价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四、地质灾害秭归地区地质灾害频发,如新滩滑坡、链子崖和棺材岩危岩体等。
在实习期间,我们学习了这些地质灾害的形成原因、危害特点以及防治措施。
特别是新滩滑坡,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岩滑灾害之一,为我们提供了研究岩滑灾害的典型案例。
五、实习收获通过本次实习,我对秭归地区的地质特征、矿产资源和地质灾害等方面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实习过程中,我们积累了丰富的野外调查和观测经验,提高了自己的实践能力。
同时,实习使我认识到地质工作的重要性,激发了我继续学习地质知识的热情。
总之,本次秭归地质实习使我受益匪浅。
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将不断总结实习经验,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为我国地质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秭归县地质实习报告
秭归县地质实习报告一、前言秭归县位于湖北省宜昌市,地处长江三峡腹地,拥有丰富的地质资源。
为了更好地了解秭归县的地质特征,我们一行人在老师的带领下,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地质实习。
本次实习主要通过实地考察、观测和分析,掌握了秭归县的地质结构、地层、岩石、构造等方面的知识,收获颇丰。
二、实习基地简介秭归县位于湖北省宜昌市北部,东临宜昌市,西接重庆市,距离湖北省省会武汉市约400公里。
实习基地设立在中国地质大学秭归实习基地,位于秭归县茅坪镇西部边缘,毗邻三峡库区。
实习区地处我国三个梯度带的第二个梯度带的大巴山山系的东端,属长江上游下段的三峡河谷地带。
三、实习内容与过程1. 自然地理我们首先对秭归县的自然地理条件进行了了解。
秭归县地处长江三峡腹地,地势起伏较大,地貌类型多样。
实习期间,我们参观了秭归县的山水风光,了解了当地的气候、水文、植被等自然环境特点。
2. 岩石与地层在实习过程中,我们重点考察了秭归县的地层和岩石特征。
通过实地观测,我们发现秭归县的地层主要包括元古宇、古生界和新生界。
岩石类型则有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等。
我们学会了如何根据岩石的种类、颜色、结构等特征来判断其地质年代和成因。
3. 构造秭归县的构造特征是我们实习的另一个重点。
我们实地考察了褶皱、断裂等构造现象,并学会了如何根据构造特征来分析地质演变过程。
在实习过程中,我们还参观了秭归县的地质灾害遗址,了解了当地地质灾害的类型、成因和防治措施。
4. 矿产资源秭归县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我们在实习过程中也对其进行了了解。
主要包括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和能源矿产等。
我们学会了如何根据矿产的种类、分布和成因来分析地质特征。
四、实习收获与总结通过一周的实习,我们对秭归县的地质特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实习过程中,我们学会了如何观察、分析和判断地质现象,提高了自己的地质素养。
同时,我们也认识到了地质实习对于地质专业学生的重要性,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秭归自然地理概况
第二章实习区概况第一节秭归县社会经济发展概况中国地质大学三峡实习基地位于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县城茅坪镇,实习区范围主要位于包括了秭归县境内、另有一小部分位于宜昌夷陵区。
秭归地处湖北省西部,举世瞩目的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大坝位于新县城茅坪镇下游仅1公里。
全县辖7镇5乡,分别为茅坪镇、屈原镇、归州镇、沙镇溪镇、两河口镇、郭家坝镇、杨林桥镇,以及水田坝乡、泄滩乡、磨坪乡、梅家河乡、周坪乡。
全县目前共有202个行政村、7个居民委员会,1182个村民小组、43个居民小组。
全县总人口约39.5万人(2005),国土面积2427平方公里。
2003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1.53亿元,比2002年增长9%,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达到4.23亿元、8.69亿元和8.61亿元。
秭归是三峡库区移民大县,新县城于1992年12月26日开工建设,1998年9月28日正式建成,距离三峡大坝1公里,是三峡库区13个县市中最先整体搬迁的县城。
秭归矿产资源丰富,县境内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有20多种,为全国重点产煤县、湖北省重点产金县,铁矿的总储量达1.39亿吨,硅石储量达亿吨以上,石灰石遍地都是。
水力资源丰富,长江横贯县境,8大溪河水系水电开发潜力巨大,水能理论蕴藏量17.2万千瓦,中小型水电站星罗棋布,秭归已成为全国农村水电初级电气化建设县,是全国农村水电中级电气化建设试点县。
火电装机3万千瓦,年发电量可达1.8亿度。
全县耕地面积2.39万公顷,多以荒山林地为主,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农业县。
近些年,大力发展多种经济和市场农业,全县基本形成了高山烤烟和反季节蔬菜、中山茶叶和板栗、低山柑桔的农业生产基地格局,高效经济林面积达28万亩。
农特资源丰富多样,盛产柑桔、茶叶、烤烟、板栗、魔芋,脐橙、锦橙、桃叶橙和夏橙号称“峡江四秀”,尤以脐橙盛名,全县脐橙种植面积已达15万亩,因为规模大、品质好,因此被国家农业部命名为“中国脐橙之乡”,并多次获得优质水果金奖和中华名果称号。
三峡秭归实习报告 地理科学
三峡秭归实习报告实习背景1.实习地概况中国地质大学实习基地位于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茅坪镇西部边缘,东倚秀丽的凤凰山与秭归县城,距县政府所在地约1公里,北瞰三峡区库首部分,南、西均为坡地与耕作区。
秭归县位于湖北省西部东临宜昌市,距离湖北省省会武汉市约400公里。
全县辖7镇5乡,全县总人口约39.5万人(2005),国土面积2427平方公里。
全县耕地面积2.39万公顷,多以荒山林地为主,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农业县,农业资源丰富多样,尤以脐橙盛名,有“中国脐橙之乡”的美誉。
秭归为大巴山、巫山余脉和八面山坳合地带。
长江流经巴东县破水峡入境,横贯县境中部,流长64千米,于茅坪河口出境,把秭归分为南北两部,构成独特的长江三峡山地地貌。
境内地形起伏,层峦叠峰,地势为四面高,中间低,形成三面环山,一面临江的盆地形。
东部边境扇子山海拔1920米;南部边境云台荒海拔2057米(县境最高峰),茅坪河口海拔40米(县境最低点)。
2.地质背景实习区处于我国三个阶梯的第二阶梯大巴山山系的东端,属长江上游下段的三峡河谷地带的鄂西南山区。
山脉走向为北东—南西或北西—南东向。
据老师介绍,整个区域的大背景为鄂西黄陵穹窿。
位于湖北省西部的黄陵穹窿具有基底加盖层双层结构,其暴露的基底主要以黄陵花岗岩为代表。
黄陵穹窿南北长约7 5 km,东西宽近3 6 k m,是长宽比为2:1的长垣形穹窿。
基底由晚太古代一早元古代崆岭群、前晋宁期基性一超基性岩体和晋宁期黄陵花岗岩岩基为主的大量中酸性岩浆侵入体构成。
盖层包括震旦系一中侏罗统,围绕基底依由老至新顺序向外呈环形分布。
从西往东,西边是茅坪复式岩体,往东是皇林庙复式岩体。
黄陵穹窿的演化经历了地槽(前南华纪)、准地台( Nh —T。
)、陆缘活化( T 一Q) 三大构造演化阶段,可以划分出前吕梁、吕梁、扬子、澄江一印支、燕山一喜马拉雅( J —Q) 等构造旋回( 熊成云等,2 0 0 4 ) 。
由于晋宁造山运动,基底在新元古代抬升遭受风化剥蚀,之后震旦系南沱组——三叠系地层覆盖在基底之上,各组问均呈整合或假整合接触,反映自震旦纪——三叠纪该区持续发生频繁的升降运动。
秭归地质实习指导
秭归地质实习指导
1.3.2 断裂构造 区域性大断裂有仙女山断裂、九婉溪断裂、新华断裂、天阳平断裂、 区域性大断裂有仙女山断裂、九婉溪断裂、新华断裂、天阳平断裂、 水田坝断裂、牛口断裂、都镇湾断裂等。 水田坝断裂、牛口断裂、都镇湾断裂等。伴随较大断裂的差异活动形成断 坳陷盆地,如远安、仙女山、恩施、建始等盆地, 陷,坳陷盆地,如远安、仙女山、恩施、建始等盆地,形成盆地内巨厚的 白垩一老第三系红色岩层。喜山运动进一步作用,使红层有轻微变形, 白垩一老第三系红色岩层。喜山运动进一步作用,使红层有轻微变形,局 部断裂有微弱继承性活动。全区转入新构造运动时期的整体上升。 部断裂有微弱继承性活动。全区转入新构造运动时期的整体上升。
2010-12-11 5
秭归地质实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指导
1.2. 地层岩性
1.2.1 第四系 零星分布于河谷阶地、各级剥夷面、斜坡凹地等处, 零星分布于河谷阶地、各级剥夷面、斜坡凹地等处,多种成 因类型,其中以冲积及残、坡积分布最多。 因类型,其中以冲积及残、坡积分布最多。 下更新统(Q :棕红色亚粘土及砾石, 下更新统 1):棕红色亚粘土及砾石,残留于最低一级夷平 面上及相应的盆地内。 面上及相应的盆地内。 中更新统(Q :棕黄色亚粘土含砾石或上部亚粘土、 中更新统 2):棕黄色亚粘土含砾石或上部亚粘土、下部砾 石层,主要分布于河谷五级~三级阶地上。 石层,主要分布于河谷五级~三级阶地上。 上更新统(Q :黄褐色粘土,亚粘土和砂砾石, 上更新统 3):黄褐色粘土,亚粘土和砂砾石,多具二元结 断续分布河谷二级阶地上。 构,断续分布河谷二级阶地上。 全新统(Q :成因较复杂,除分布于河谷一级阶地, 全新统 4):成因较复杂,除分布于河谷一级阶地,漫滩的 冲积亚砂土、 砾石层和少量淤泥质土外, 冲积亚砂土、砂、砾石层和少量淤泥质土外,斜坡地带多分布 2010-12-11 6 残积、坡积含碎石粉土或碎石土等。 残积、坡积含碎石粉土或碎石土等。
秭归地质实习报告优秀7篇
秭归地质实习报告优秀7篇地质实习报告篇一1序言1.1交通位置及地理概况1.1.1交通位置工区为四川江油市马角镇,距江油市57km,距成都市214km。
马角坝地区交通方便,宝成铁路自北向南纵贯该区,国道108线从东南缘穿过,北经广元出川,南经江油、绵阳可达成都。
区内有公路,北通雁门坝,西至澄水,南达文胜等乡镇。
山区有矿山公路和山间大道通行。
附马角坝交通位置图1-11.1.2自然地理马角坝地区位于龙门山系的'前山带。
地势西北高,东南低。
西北部为中山区,海拔1200m,东南部为低山区,海拔1000m。
工区最高点大圆包海拔1028m,马角镇海拔640m,切割一般为300-400m,属于浅切割区。
工区山系呈北东-南西走向,属于构造山系。
山间有马角坝、魏家坝等河谷平原。
工区河流属涪江水系,马角坝河自北向南流经工区;主要支流澄水在马角坝镇注入梓潼江。
河水的流量随季节发生明显变化,夏天水流量多,冬天减少,属于典型的上游河流的特点。
工区气候温和湿润,雨量充沛,全年降雨量1255ml,其中7-8月280ml,12月10ml。
日照充足,无霜期211天。
四季分明,冬天平均气温4-7o,夏天25o左右。
最低气温-3o,最高气温34.5o。
10月份降雨量74ml,气温8-25o,11月份降雨量25ml,气温2-21o。
1.1.3经济地理马角镇面积146.56km2,人口2.3万,其中农业人口为1.1万。
农业耕地1.18万亩,播种面积2.22万亩。
主要出产水稻、小麦、玉米、油菜和蔬菜,年产粮食5300吨,农业总产值791万元。
马角镇以核桃、木耳、黄花为特色农产品。
马角镇有省、市属工矿企业和乡镇企业230多个,其中以水泥厂为主,还有锅厂、钢铁厂、磷肥厂、电石厂、砂厂等,工业总产值1.35亿元。
其中双马矿山是区内最大的企业,年产水泥100多万吨,双马水泥是四川的名牌产品。
马角镇污染严重,污染源主要来自水泥生产。
1.2地质研究简史龙门山区地质调查开始于19世纪70年代。
秭归地区地球化学实习报告
目录一、实习的目的和任务 (1)1.1 实习目的 (1)1.2 实习任务 (1)二、实习区自然地理与经济地理概况 (2)2.1 自然地理 (2)2.2 经济地理 (3)2.2.1 行政区划 (3)2.2.2 交通状况 (3)2.2.3 旅游资源 (3)2.2.4矿产资源 (3)2.2.5 农业 (4)三、实习区地质概况 (4)3.1 地层 (4)3.1.1 前寒武纪 (4)3.1.2 古生代 (5)3.1.3 中生代地 (7)3.2 岩浆岩 (8)3.2.1 古元古代 (8)3.2.2 新元古代 (8)3.3 变质岩 (8)3.4 构造作用及构造演化 (9)3.5 矿产 (9)3.6 区域地球化学异常特征 (9)四、实习内容、工作方法及完成情况 (10)4.1 野外实习 (10)4.2 室内实习 (11)五、初步认识 (12)5.1 勘察地球化学 (12)5.1.1 金和铜元素背景值与异常下限的确定 (12)5.1.2 金和铜元素异常分布特征 (12)5.1.3 元素组合特征 (14)5.1.4 综合异常评述 (15)5.1.5 汞气异常剖面图 (16)5.2 基础地质特征与研究意义 (16)5.2.1 简单论述新元古代的“雪球事件” (16)六、总结 (19)6.1 体会与收获 (19)6.2 建议 (19)七、致谢 (20)八参考文献 (20)报告附图 (21)1、采样点位图 (21)2、金和铜元素地球化学等值线图 (22)3、金和铜元素地球化学异常图 (24)4、组合异常图 (26)5、重点异常剖析图 (27)一、实习的目的和任务1.1 实习目的本次教学实习主要是我们地球化学本专业的专业实习,实习地点为秭归县及周边地区(黄陵地区)。
本次实习是在地质基础课、地球化学专业基础课三年室内理论教学和北戴河、周口店野外教学的基础上,针对地球化学野外工作方法开展的教学实习,实习的地点为秭归县及周边地区(黄陵地区)。
秭归自然地理实习报告
一、实习背景与目的2023年8月,我有幸参加了在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进行的自然地理实习。
此次实习旨在通过实地考察,加深对自然地理学知识的理解,掌握野外调查、数据采集和分析的方法,并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实习基地简介秭归县位于长江三峡西陵峡东岸,东临宜昌市,西接重庆市,北靠巫山,南望恩施。
这里山清水秀,自然资源丰富,是进行自然地理实习的理想之地。
实习基地位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秭归实习基地,占地面积约2000亩,拥有丰富的地质、生物、水文等自然地理资源。
三、实习内容与过程1. 地质考察- 地层观察:实习期间,我们参观了寒武系-奥陶系地层、震旦系地层等,了解了不同地层的岩性、构造特征和化石分布。
- 岩浆岩观察:考察了黄陵杂岩体、茅坪复式岩体等岩浆岩,学习了岩浆岩的成因、类型和分布规律。
- 变质岩观察:参观了正变质岩和副变质岩,了解了变质作用的过程和变质岩的特征。
2. 水文考察- 河流考察:对长江及其支流进行了实地考察,观察了河流的形态、水文特征和流域地貌。
- 湖泊考察:考察了三峡水库,了解了湖泊的成因、类型和生态环境。
3. 生物考察- 植被考察:参观了不同植被类型,了解了植被的分布规律、生态功能和保护意义。
- 动物考察:观察了鸟类、昆虫等动物,了解了动物的分布、习性和生态关系。
4. 气象考察- 气象观测:学习了气象观测方法,掌握了气象数据的采集和分析技巧。
四、实习成果与收获1. 知识积累:通过实习,我对自然地理学的基本原理、研究方法和应用领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2. 实践能力:掌握了野外调查、数据采集和分析的方法,提高了实际操作能力。
3. 环境保护意识:通过实习,增强了环境保护意识,认识到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重要性。
五、实习总结此次自然地理实习是一次宝贵的学习机会,让我在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将不断积累知识,提高实践能力,为我国自然地理学研究和环境保护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秭归地质实习报告
一、前言为了提高地质专业的实践能力,加深对地质知识的理解,我们于2023年暑期前往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地质实习。
本次实习由我国地质大学(武汉)地质学院组织,旨在通过实地考察、现场教学等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地质构造、地层、岩石、矿产等地质现象。
二、实习基地简介秭归县位于长江中上游,地处大巴山与巫山之间,地质条件复杂,是我国著名的地质实习基地。
实习基地位于秭归县茅坪镇西部边缘,紧邻三峡库区,交通便利,环境优美。
三、实习内容1. 地层考察:我们首先对实习区地层进行了详细考察,了解了元古宙、古生宙、中生宙和新生代的地层分布、岩性特征及沉积环境。
通过对地层剖面、化石等实地观察,加深了对地层学知识的理解。
2. 岩石识别:在实习过程中,我们学习了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的特征,并通过实地观察、岩矿鉴定等方法,掌握了岩石识别技巧。
3. 构造地质学:我们考察了实习区的褶皱、断层、节理等构造现象,了解了构造地质学的基本原理。
4. 矿产勘查:在实习过程中,我们还对实习区的矿产资源进行了初步勘查,了解了矿产勘查的基本方法。
5. 地质灾害考察:我们参观了新滩滑坡、链子崖等地质灾害现场,了解了地质灾害的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
四、实习收获1. 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通过本次实习,我们将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地质现象相结合,加深了对地质知识的理解。
2. 提高了实践能力:在实习过程中,我们学会了使用地质罗盘、测量仪器等工具,提高了野外实践能力。
3. 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在实习过程中,我们共同完成了各项任务,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
4. 增强了环保意识:在实习过程中,我们了解到地质灾害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增强了环保意识。
五、总结本次秭归地质实习是一次宝贵的学习机会,让我们在实践中提高了地质专业素养。
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们将继续努力,为我国地质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秭归野外地质实习报告
一、实习概况本次野外地质实习,我们一行学生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的指导下,前往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进行为期一周的实地考察。
实习旨在巩固和深化我们在《自然地理》课程中所学的基本知识,提高野外地质现象的观察与分析能力,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二、实习内容1. 实习基地简介秭归实习基地位于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茅坪镇西部边缘,北瞰三峡库区库首部分。
该区域地质条件复杂,岩层种类丰富,地质构造明显,是进行野外地质实习的理想场所。
2. 实习目的与任务(1)观察和描述实习区域的地貌、地层、岩石、构造等地质现象;(2)分析实习区域的地层发育、构造运动、成矿条件等地质特征;(3)了解实习区域的地质灾害类型及成因,提高防灾减灾意识。
3. 实习时间及组队情况实习时间为一周,共分为三个小组,每组5人,分别由三位指导老师带领。
4. 实习内容(1)地貌观测:观察实习区域的地貌类型、形态、分布特征等;(2)地层观测:描述实习区域的地层岩性、厚度、层序、接触关系等;(3)岩石观测:识别实习区域的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等,了解其成因和特征;(4)构造观测:观察实习区域的褶皱、断层、节理等构造现象,分析其成因和发展演化过程;(5)矿产观测:了解实习区域的矿产分布、成因及开发利用情况;(6)地质灾害观测:观察实习区域的地质灾害类型、成因及防治措施。
三、实习过程1. 野外考察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分组进行了野外考察。
通过实地观察、记录、拍照等方式,对实习区域的地貌、地层、岩石、构造等现象进行了详细的了解。
2. 室内研究回到基地后,我们对野外采集的岩石、矿物、化石等样品进行了鉴定和分析,查阅了相关地质资料,进一步加深了对实习区域地质特征的认识。
3. 讨论与总结每次野外考察结束后,我们小组进行了讨论和总结,分析了实习区域的地层发育、构造运动、成矿条件等地质特征,并提出了相应的地质成因解释。
四、实习成果1. 提高了野外地质观测与分析能力通过本次实习,我们掌握了野外地质观测的基本方法和技巧,提高了对地质现象的识别和分析能力。
秭归实习区地质简介---自然地理及大地构造位置---地层
宝塔组(O3b)
见于西陵峡路线,灰色中厚层紫红色或黄色白云质
灰岩、瘤状灰岩(网状泥灰岩),地层中震旦角石
可用作观赏收藏。
五峰组(O3w)
见于西陵峡路线,一套黑色的页岩夹薄该组的观音桥段。
主要内容
一、太古宇-中新元古界地层 二、南华系与震旦系地层 三、寒武系地层 四、奥陶系地层 五、志留系地层 六、泥盆系地层 七、二叠系地层
主要内容
一、自然地理 二、大地构造位置
二、大地构造位置
实习区位于黄陵背斜之南缘, 位居扬子地块鄂黔台褶带与四川台向斜两个二级构造单元 的分界过渡地段,---鄂黔台褶带之黄陵穹窿中。
扬子板块
杨子地块构造分区图
四川台向斜 实习区 鄂黔台褶带
• 知识点2:
•
•
地层
主要内容
一、太古宇-中新元古界地层 二、南华系与震旦系地层 三、寒武系地层 四、奥陶系地层 五、志留系地层 六、泥盆系地层 七、二叠系地层
水井沱组( Є2s) • 见于滚石坳教学路线,碳质粉砂质泥页岩夹硅质
白云岩、白云质灰岩透镜体(锅底灰岩),含页 岩气。
水井沱组
岩家河组
天河板( Є2t)组
• 见于长阳教学路线,浅灰色薄层含泥质条带灰岩
石龙洞组( Є2sl)
• 中厚层白云岩。
覃家庙组( Є3q)
薄层白云岩。
∈3q ∈2sl
∈2q
震旦系和南华系地层表
• 页岩气的勘察:
• 2014年,湖北省地质调查院实施的秭地1井首次在 湖北秭归地区下寒武统水井沱组(牛蹄塘组)和下 震旦统陡山沱组获得明显的页岩气显示,2015年 实施的秭地2井在两个目标层取得重大页岩气发现, 由此拉开了该区页岩气勘查序幕。
秭归地质实习报告范文
秭归地质实习报告范文走进秭归,走进基地一,实习基地简介中国地质大学秭归实习基地位于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茅坪镇西部边缘,北瞰三峡库区库首部分。
秭归县位于湖北省西部东临宜昌市,间隔湖北省省会武汉市约400公里,武汉至秭归交通十分便利,每天有数班客车直达武汉,到宜昌的班车每15分钟一班。
实习区处于我国三个梯度带的第二个梯度带的大巴山山系的东端。
属长江上游下段的三峡河谷地带的鄂西南山区。
山脉走向为北东—南西或北西—南东向。
气候为中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年均气温18°C。
水力资源丰富,长江横贯县境, 8大溪河水系水电开发潜力宏大,水能理论蕴藏量17.2万千瓦,中小型水电站星罗棋布,秭归已成为全国农村水电初级电气化建立县,是全国农村水电中级电气化建立试点县。
新中国建立后至1975年,先后有数十个单位或部门进入测区,进展比较深入的地质调查矿产普查或勘探工作,分别对黄陵背斜岩浆岩、变质岩均做过较详细的研究;对鄂西的铁、煤、汞、金、铬铁矿、黄铁矿等做了不同程度的普查勘探工作,积累了丰富资料;对峡东震旦纪至二叠纪地层做了详细的研究,其研究程度较高。
近年来,特别是三峡工程开工建立以来,长江水利委员会、中国地质大学、南京古生物研究所、省煤炭局、江汉石油管理局均在区内进展许多专题研究工作,其成果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更是加深了区内的地质研究工作。
上述研究工作为教学实习提供了丰富的地质资料,为实习基地的建立奠定了坚决的根底。
二,秭归县概况1,行政区划与经济秭归全县辖7镇5乡,全县总人口约39.5万人(xx),面积2427平方公里(图1-1) 。
全县耕地面积2. 39万公顷,多以荒山林地为主,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农业县。
农业资源丰富多样,尤以脐橙盛名,有“中国脐橙之乡”的美誉。
秭归县是我国柑桔生产的最重要产地,本县的脐橙尤其是“长红”目前在我国已享有盛名,此外,本县生产的香菇、木耳、核桃、茶叶、中药等,也在省内占有一定市场。
秭归实习区自然地理概况
实习区自然地理概况一、实习基地简介2003年,学校拟在秭归建立一个集教学科研一体的基地,2004年我校组织相关院系教员数次到秭归进行建立实习基地的论证工作,对实习基地的地质教学资源与路线等进行了详细地调查,大家一致认为,秭归地区的地质现象能够满足相应的教学要求,同年年底,学校最终决定在秭归建立三峡实习基地。
2005年初,三峡实习基地开工建设,2006年初建成完工。
中国地质大学三峡实习基地位于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县城(原茅坪镇)西部边缘,东倚秀丽的夔龙山与秭归县城,距县政府所在地约1公里,北瞰三峡库区库首部分,南、西均为坡地与耕作区。
实习区自然地理概况二、秭归县交通位置及行政区划秭归县位于湖北省西部东临宜昌市,距离湖北省省会武汉市约400公里,武汉至秭归交通十分便利,主要经武汉至宜昌的汉宜高速,以及武汉至宜昌的铁路,再进入宜昌至秭归的专用公路抵达秭归。
秭归的交通主要以公路和水运为主,每天有两班客车直达武汉(7:30、13:30),到宜昌的班车每15分钟一班。
三、秭归县政区划与经济发展概况秭归全县辖7镇5乡,分别为茅坪镇、屈原镇、归州镇、沙镇溪镇、两河口镇、郭家坝镇、杨林桥镇,以及水田坝乡、泄滩乡、磨坪乡、梅家河乡、周坪乡。
全县目前共有202个行政村、7个居民委员会,1182个村民小组、43个居民小组。
见秭归县行政区划图全县总人口约39.5万人(2005),国土面积2427平方公里。
2003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1.53亿元,比2002年增长9%,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达到4.23亿元、8.69亿元和8.61亿元。
秭归矿产资源丰富,县境内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有20多种,主要有铁矿、金矿、煤矿、石灰石,重晶石等。
另外,水力资源丰富,长江横贯县境,水电开发潜力巨大,中小型水电站星罗棋布,秭归已成为全国农村水电初级电气化建设县,是全国农村水电中级电气化建设试点县。
火电装机3万千瓦,年发电量可达1.8亿度。
全县耕地面积2.39万公顷,多以荒山林地为主,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农业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习区自然地理概况一、实习基地简介2003年,学校拟在秭归建立一个集教学科研一体的基地,2004年我校组织相关院系教员数次到秭归进行建立实习基地的论证工作,对实习基地的地质教学资源与路线等进行了详细地调查,大家一致认为,秭归地区的地质现象能够满足相应的教学要求,同年年底,学校最终决定在秭归建立三峡实习基地。
2005年初,三峡实习基地开工建设,2006年初建成完工。
中国地质大学三峡实习基地位于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县城(原茅坪镇)西部边缘,东倚秀丽的夔龙山与秭归县城,距县政府所在地约1公里,北瞰三峡库区库首部分,南、西均为坡地与耕作区。
实习区自然地理概况二、秭归县交通位置及行政区划秭归县位于湖北省西部东临宜昌市,距离湖北省省会武汉市约400公里,武汉至秭归交通十分便利,主要经武汉至宜昌的汉宜高速,以及武汉至宜昌的铁路,再进入宜昌至秭归的专用公路抵达秭归。
秭归的交通主要以公路和水运为主,每天有两班客车直达武汉(7:30、13:30),到宜昌的班车每15分钟一班。
三、秭归县政区划与经济发展概况秭归全县辖7镇5乡,分别为茅坪镇、屈原镇、归州镇、沙镇溪镇、两河口镇、郭家坝镇、杨林桥镇,以及水田坝乡、泄滩乡、磨坪乡、梅家河乡、周坪乡。
全县目前共有202个行政村、7个居民委员会,1182个村民小组、43个居民小组。
见秭归县行政区划图全县总人口约39.5万人(2005),国土面积2427平方公里。
2003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1.53亿元,比2002年增长9%,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达到4.23亿元、8.69亿元和8.61亿元。
秭归矿产资源丰富,县境内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有20多种,主要有铁矿、金矿、煤矿、石灰石,重晶石等。
另外,水力资源丰富,长江横贯县境,水电开发潜力巨大,中小型水电站星罗棋布,秭归已成为全国农村水电初级电气化建设县,是全国农村水电中级电气化建设试点县。
火电装机3万千瓦,年发电量可达1.8亿度。
全县耕地面积2.39万公顷,多以荒山林地为主,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农业县。
近些年,大力发展多种经济和市场农业,全县基本形成了高山烤烟和反季节蔬菜、中山茶叶和板栗、低山柑桔的农业生产基地格局,高效经济林面积达28万亩。
农特资源丰富多样,盛产柑桔、茶叶、烤烟、板栗、魔芋,脐橙、锦橙、桃叶橙和夏橙号称“峡江四秀”,尤以脐橙盛名,全县脐橙种植面积已达15万亩,因为规模大、品质好,因此被国家农业部命名为“中国脐橙之乡”,并多次获得优质水果金奖和中华名果称号。
实习区自然地理概况四自然地理1、地貌实习区处于我国三个阶梯的第二阶梯大巴山山系的东端,属长江上游下段的三峡河谷地带的鄂西南山区。
山脉走向为北东—南西或北西—南东向。
2、气候属中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实习区由于高山夹峙,下有水垫,因此600米以下形成逆温层,即在冬天形成沿江两岸的冬暖带,年均气温18℃,极端最低温只有-3℃,有利于柑桔特别是脐橙的生长实习区区域地质简介一、实习区大地构造位置实习区位于黄陵背斜之南缘,按地质力学说的观点,本区位于淮阳山字型西反射弧和区域东西向构造带的汇交复合部位。
按历史大地构造学派观点,本区位居扬子地块鄂黔台褶带与四川台向斜两个二级构造单元的分界过渡地段,具体落实在鄂黔台褶带之黄陵穹窿中。
二、实习区地质综述一)实习区缆胜实习区主要位于黄陵岩基的南缘,东至江北的莲沱镇,西至链子岩(崖),南到棺材岩,面积约460平方公里。
区内地质现象丰富,以黄陵背斜为主体,两侧的变质岩、沉积岩依次展布,构成了本区基本的构造格局。
二)实习区地层概况本次实习主要观察前寒武与古生界地层,由于中、新生界地层主要分布于实习区的西部秭归盆地中,故仅仅作为介绍。
教学路线分布大致情况如下。
(一)前寒武系本区前寒武系地层主要为中元古界崆岭群,主要为一套区域变质岩,出露于兰陵溪至翼家湾一线,实习区东部未见出露。
本次实习所观察的小渔村组第三段常见岩性为斜长角闪岩、角闪斜长片麻岩、斜长角闪片岩、角闪片岩、黑云母片岩、黑云母石英片岩,局部具有混合岩化现象。
(二)华南系与震旦系本区华南系与震旦系地层分布广泛,是实习中重点观察的地层,除参观震旦系国际标准地层剖面外,地层实测剖面工作和野外地质填图工作均选择此地层中进行,故是我们重点了解与掌握的地层。
1、华南系与震旦系地层的划分华南系与震旦系均分为上、下两统,包含4各组。
2、出露位置:震旦系地层主要分布于黄陵岩基的周边,实习区东部与南部高家溪花鸡坡一带直接覆盖于岩基之上,中部翼家湾则覆盖于崆岭群之上,其中泗溪与高家溪出露较全,局部地段莲沱组变薄或无。
(三)寒武系寒武系是实习区分布最为广泛的地层,是实习区重点了解的地层,由于寒武系在区内主要分布于南侧,地势陡峻,故实习中仅在库区南岸九曲脑至九畹溪一线观察。
(四)其它三)实习区岩浆岩区内岩浆岩主要为黄陵岩基,出露面积约560平方公里,该岩基为一大型复式岩体,为多期次侵入而成,从超基性—酸性各类型均有,岩体不仅类型多,构造现象也极为丰富,是观察研究岩浆岩的最佳场所。
实习区内为该岩基的南端,分两个超单元(茅坪复式岩体与黄陵庙复式岩体),其中茅坪复式岩体以陈家冲黑云角闪英云闪长岩为代表,黄陵庙复式岩体以小滩头似斑状为代表。
本区主要代表性岩浆岩为以下几种类型。
小滩头岩体:似斑状二云母正长花岗岩青鱼背岩体:中粒白云母二长花岗岩三斗坪岩体:灰色中粒黑云母花岗闪长岩东岳庙岩体:灰色中细粒黑云斜长花岗岩堰湾岩体:灰白色粗粒黑云母英云闪长岩太平溪岩体:深灰色中粗粒黑云角闪英云闪长岩中坝岩体:灰色中-细粒黑云母石英闪岩岩兰陵溪岩体:灰黑色中-细粒黑云角闪石英闪长岩本区主要代表性岩浆岩为以下几种类型。
区内构造种类齐全,褶皱断裂构造发育,代表性的如下:一、褶皱:实习区褶皱构造发育,按其褶皱规模主要为:1、黄陵穹窿构造黄陵穹窿是本区规模最大的褶皱构造,核部长约64km,宽约35km。
核部地层为太古与中-下元古界的区域变质岩系以及后期侵入的皇陵岩基,两翼为沉积盖层,依次为南华系—寒武、奥套系等地层,以核部地层为中心,盖层均向四周倾斜,倾角多为25—35度。
实习区区域地质简介由于实习区位于黄陵穹窿的南缘,因皇陵穹窿皱迹近南北,本区成为黄陵穹窿南端大型转折端的一部分,并控制了本区基本的褶皱构造格架。
造成实习区内东侧地层向东南倾,南侧南倾,西侧西南倾的构造特点。
2、层间褶皱本区层间褶皱极为发育,主要有九湾溪平卧褶皱、冀家湾处的平卧褶皱以及九曲脑的斜歪褶皱等。
实习区区域地质简介二、节理构造本区节理构造众多,皆有发育与岩浆岩、变质岩中的节理也有发育与沉积岩中的各种类型的节理。
现主要介绍一下沉积岩中的主要节理类型。
1、张节理本区火炬状张节理尤以泗溪公园内采石场灯影组中的最为典型。
其中,雁行式张节理,张节理的尖灭侧现现象与层间劈理也十分典型。
2、剪节理区内剪节理三大岩类中均有发育,岩浆岩与变质岩中的剪节理多被后期的岩脉所充填,沉积岩中的剪节理可切穿砾石,在测量产状的时候尤应注意。
断层本区断层发育,各种断层均有发现,其中代表性的有仙女山活动断层,九湾溪断层、以及各类中小规模的断层。
大型断层多因规模大,掩盖严重而不宜直接观察,中小型断层相对直观,大型断层总体表现为几下特点:其一,总体表现为围绕岩体呈放射状展布;其二,产状近直立,多为平移断层,这与黄陵岩基的后期隆起有关。
中小规模断层主要代表有变质岩中平移断层,岩家河组与水井沱组中地堑构造等。
实习区区域地质简介从平面分布看,黄陵穹隆分为三大部分:1.太古代-古元古代结晶基底,位于穹隆核部,称之为崆岭变质岩系;2.新元古代黄陵花岗岩基,沿NW-SE向斜切结晶基底;3.南华系开始的以海相沉积为主的沉积盖层分布于黄陵岩基的周缘。
实习区区域地质简介从地质历史的演化看,本区主要经历了七个构造活动阶段:1.新太古代(2700-2600Ma)崆岭古陆核形成,是我国扬子地台不可多得的最古老的结晶基底古老的花岗岩基就位,它可能是大洋洋壳部分熔融形成,也可能是川中陆核分离形成,后经变质形成片麻状构造,统称为灰色片麻岩。
2.古元古中期(2332-2172Ma)南华洋向古陆核俯冲,形成崆岭群表壳岩系形成广布的火山岩经变质形成斜长角闪(片)岩代表洋壳剖面的蛇纹混杂岩拼贴于陆核边缘。
实习区区域地质简介3.元古代(830Ma)南华洋再次向已增生的陆核俯冲形成黄陵花岗岩基,沿.NNW-SSE方向交切黄陵崆岭群变质岩系4.新元古代(750Ma)大洋闭合导致陆内俯冲作用发生,地壳增厚,形成白云母花岗岩小滩头岩体和青鱼背岩体就位。
5.新元古代晚期(750-600Ma)实习区区域地质简介扬子古大陆克拉通化并固结该古大陆发育以脆性为主的断裂,并伴随晚期岩脉贯入6.南华纪-中生代之前(600-100Ma)扬子古大陆遭受大规模的海侵,发生以海相沉积为主的沉积作用,其沉积地层整合或平行不整合的叠置和覆盖在黄陵地区的结晶基底和花岗岩岩基之上。
实习区区域地质简介7.中生代时期(100Ma±)结晶基底和岩基隆升四周的沉积盖层地层产状向外倾斜顶盖的地层遭受剥蚀形成现今的黄陵穹隆并伴随因形成背斜而产生的层间滑动构造。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