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血阴阳辨证
气血的中医理论基础
气血的中医理论基础气血是人体脏腑、经络等一切组织器官进行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而气血的生成与运行又有赖于脏腑生理机能的正常。
那么今天就和阿虎小编一起,了解一下气血的中医理论基础是什么。
一、概述气是运动着的精微物质,主要有推动、温煦等作用,属于阳.血基本上是指血液。
津液,是体内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
血和津液都是液态物质,有营养、滋润的作用,属于阴。
气血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也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也是人体脏腑生理活动的产物,也是他们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
二、气血关系气与血都由人身之精所化,而相对言之,则气属阳,血属阴,具有互根互用的关系。
气有推动、激发、固摄等作用,血有营养、滋润等作用。
故《难经·二十二难》说:“气主呴之,血主濡之。
”气是血液生成和运行的动力,血是气的化生基础和载体,因而有“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的说法。
1、气为血之帅气为血之帅,包含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三个方面。
① 气能生血气能生血,是指血液的化生离不开气作为动力。
血液的化生以营气、津液和肾精作为物质基础,在这些物质本身的生成以及转化为血液的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相应脏腑之气的推动和激发作用,这是血液生成的动力。
② 气能行血气能行血,是指血液的运行离不开气的推动作用。
血液的运行有赖于心气、肺气的推动及肝气的疏泄调畅。
③ 气能摄血气能摄血,是指血液能正常循行于脉中离不开气的固摄作用。
气能摄血主要体现在脾气统血的生理功能之中。
2、血为气之母血为气之母,包含血能养气和血能载气两个方面。
① 血能养气血能养气,是指气的充盛及其功能发挥离不开血液的濡养。
在人体各个部位中,血不断地为气的生成和功能活动提供营养,故血足则气旺。
② 血能载气血能载气是指气存于血中,依附于血而不致散失,赖血之运载而运行全身。
三、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素问·调经论》“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
气与血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也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和源泉,它来源于水谷,化生于脏腑,既是脏腑经络功能的动力,又是脏腑功能活动的产物。
中医诊断_八纲辨证
表里辨证
病例分析
主诉:发热、咳嗽三日,加重一日 八纲结论:里证,实证,热证,阳证 证名:痰热壅肺证
表里辨证
病例分析
辨证分析:本证病初为表寒证,后因风寒之邪 化热入里而成里实热证。热邪炼液为痰,痰热 壅阻于肺,肺失清肃,肺气上逆,故咳喘胸闷, 痰多黄粘。里热炽盛,蒸达于外,故壮热;热 扰心神则烦躁不安;热盛伤津则口渴。肠道失 润则便秘,小便化源不足则小便短黄。舌红苔
病例分析
张某,女,24岁。感冒4日,形寒,头 痛,咳嗽甚轻,因此未经治疗。忽觉胸胁微 痛,呼吸不畅,偶叹长气,且有泛漾感。我 诊其脉浮滑而数,舌苔薄腻淡黄,时值初秋, 数日来未曾出汗,偶觉身热亦不以为意。
选自《谦斋医学讲稿》
表证
病例分析
辨证:为风寒之邪挟湿内郁,不从表解,
有内传之势。
处方:荆防败毒散加减。
寒热辨证
实热证
• ①心火亢盛证
表现: 心胸烦热,夜不能眠,面赤口渴,溲黄便干, 舌尖红绛,或舌体生疮,腐烂疼痛,脉数有力。
代表方: 黄连上清丸
• ②小肠实热证
表现:心烦口喝,口舌生疮,小便赤涩,尿道灼痛, 尿血,舌红苔黄,脉数。
代表方: 导赤丸
寒热辨证
实热证
• ③热邪壅肺证 表现: 咳嗽痰稠色黄,气喘息促,壮热口渴,烦燥不安,甚
4.表热里寒:《伤寒论》中“桂枝人参汤”证
外证未解,而数下之,利下不止,桂枝 人参汤主之。
寒热辨证 证候间关系
(二)寒热转化 寒证化热 热证化寒
寒热辨证 证候间关系
(三)寒热真假 “寒极似热”“热极似寒”“火极似水”“水极 其产生机理是疾病的严重阶段,阴阳平衡严
中医诊断学-八纲辨证课程提要
中医诊断学-八纲辨证课程提要细目一、概述八纲: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个纲领。
阴阳两纲又可以概括其它六纲阴阳是八纲的总纲细目二、表里是辨别疾病病位内外和病势深浅的两个纲领。
一、表证与里证的概念1.表证指六淫、疫疠等邪气,经皮毛、口鼻侵入机体的初期阶段,正(卫)气抗邪于肌表浅层,以新起恶寒发热为主要表现的轻浅证候。
2.里证指病变部位在内,脏腑、气血、骨髓等受病所反映的证候。
表——皮肤、肌腠、经络里——气血、脏腑、骨髓二、表证与里证的临床表现、辨证要点1.表证--新起恶风寒,或恶寒发热,头身疼痛,喷嚏,鼻塞,流涕,咽喉痒痛,微有咳嗽、气喘,舌淡红,苔薄,脉浮。
多见于外感病初期,具有起病急、病位浅、病程短的特点。
2.里证--证候特征是无新起恶寒发热并见,以脏腑症状为主要表现。
里证可见于外感疾病的中、后期阶段,或为内伤疾病。
一般病情较重,病位较深,病程较长。
三、表证与里证的鉴别要点主要审察寒热症状,内脏证候是否突出,舌象、脉象等变化。
起病病位病程寒热舌象脉象表证急浅短同见变化不显著浮里证慢深长单见或不见变化显著沉细目三、寒热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两个纲领。
一、寒证与热证的概念1.寒证指感受寒邪,或阳虚阴盛,导致机体功能活动衰退所表现的具有冷、凉特点的证候。
2.热证指感受热邪,或脏腑阳气亢盛,或阴虚阳亢,导致机体机能活动亢进所表现的具有温、热特点的证候。
二、寒证与热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1.寒证--恶寒,畏寒,冷痛,喜暖,口淡不渴,肢冷蜷卧,痰、涎、涕清稀,小便清长,大便稀溏,面色(白光)白,舌淡,苔白而润,脉紧或迟等。
2.热证--发热,恶热喜冷,口渴欲饮,面赤,烦躁不宁,痰、涕黄稠,小便短黄,大便干结,舌红,苔黄燥少津,脉数等。
寒证与热证鉴别细目四、虚实是辨别邪正盛衰的两个纲领一、虚证与实证的概念1.虚证指人体阴阳、气血、津液、精髓等正气亏虚,而邪气不著,表现为不足、松弛、衰退特征的各种证候。
2.实证指人体感受外邪,或疾病过程中阴阳气血失调,体内病理产物蓄积,以邪气盛、正气不虚为基本病理,表现为有余、亢盛、停聚特征的各种证候。
阴阳两虚辨证论治原则
阴阳两虚辨证论治原则阴阳是中医理论的核心概念,代表了事物的两个相对面。
阴阳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转化,维持了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当阴阳之间的平衡被破坏,就会出现阴阳两虚的情况。
阴虚是指人体阴气不足,阴阳失衡偏热,以阴虚火旺为主要病机表现。
阴虚常见的症状有五心烦热、盗汗、口干咽燥、咳嗽等。
治疗阴虚要以滋阴降火为原则,可选用滋阴清热的中药如生地黄、沙参、天冬等。
阳虚是指人体阳气不足,阴阳失衡偏寒,以阳虚寒凝为主要病机表现。
阳虚常见的症状有畏寒、肢冷、气短懒言、腰膝酸软等。
治疗阳虚要以温阳散寒为原则,可选用温阳补益的中药如附子、肉桂、大枣等。
阴阳两虚的辨证论治原则是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病机,调整阴阳之间的平衡,以达到治疗的目的。
在临床治疗中,首先需要明确患者的阴阳虚实情况,然后根据辨证结果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辨证的关键是观察患者的症状和体征,特别是舌苔和脉象的变化。
舌苔的颜色和厚薄、脉象的弦滑、数洪等变化,可以反映出患者的阴阳虚实情况。
通过仔细观察和辨证分析,可以确定患者的阴阳虚实类型,进而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在治疗阴虚的时候,应重点滋阴降火,可以选用具有滋阴清热作用的中药。
在治疗阳虚的时候,应重点温阳散寒,可以选用具有温阳补益作用的中药。
同时,还可以通过调整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辅助治疗阴阳两虚的病机。
除了中药治疗外,中医还可以采用针灸、艾灸、推拿等疗法,通过刺激穴位和经络,调整阴阳平衡,达到治疗的效果。
针灸可以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调整患者的阴阳虚实状态,起到疏通经络、调理气血的作用。
阴阳两虚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治疗的重要原则之一。
通过辨证施治,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整阴阳之间的平衡,达到治疗的效果。
在临床实践中,中医医生需要准确把握患者的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以提高治疗效果。
此外,患者也应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调整饮食和生活习惯,以促进阴阳平衡的恢复。
通过共同的努力,可以有效预防和治疗阴阳两虚相关疾病,提高生活质量。
妇科中医知识点总结
妇科中医知识点总结一、妇科中医的理论基础1. 五脏六腑辨证:妇科疾病辨证要从五脏六腑辨证的角度入手,通常将妇科疾病分为肝郁证、脾虚证、肾虚证、心神不宁、气滞血瘀等类型,针对不同的证型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2. 经络辩证:妇科疾病常涉及到经络失调,比如经络阻滞、经血不调等,针对经络的辩证是治疗妇科疾病的重要环节。
3. 气血阴阳辩证:气血阴阳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妇科疾病常常与气血阴阳失调有关,辩证时需要注意气血阴阳的平衡。
4. 脏腑辩证:根据妇科疾病的特点,对女性生殖系统的脏腑进行辨证,比如肝郁可引起月经不调,脾虚易导致不孕,肾虚可导致早衰等。
二、常见妇科疾病的中医辨证治疗1. 月经不调:月经不调包括闭经、经期过长、经期过短、经量过多、经量过少等。
常见的中医治疗方法包括调经汤剂、调经活血汤剂、调和气血汤剂等,可根据病情辨证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案。
2. 不孕不育:不孕不育是女性生殖系统常见问题,中医治疗主要从调理月经、补益脾肾、滋阴养血等方面入手,如四物汤、逍遥丸、补中益气汤等常用于调理不孕不育患者的身体。
3. 带下症:带下症是妇科常见病之一,常见的中医治疗方法包括清热利湿、化浊止带、滋阴养血等,常用的方剂有五苓散、茯苓甘露汤等。
4. 子宫肌瘤:子宫肌瘤是妇科常见疾病,中医治疗注重疏肝理气、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等,积极采取中医药治疗能有效缓解症状。
5. 妇科炎症:妇科炎症包括盆腔炎、宫颈炎、阴道炎等,常见的中医治疗方法包括清热解毒、利湿泻火、化浊消肿等,常用的方剂有消炎退热汤、六味地黄丸等。
三、妇科中医保健知识1. 调理月经:月经是女性生理周期的重要标志,中医强调调理月经对女性健康至关重要,可以通过食疗、穴位按摩、中药调理等方式来调理月经。
2. 痛经保健:痛经是女性常见问题,中医认为痛经是气血运行不畅、络脉拘急所致,可以通过中药调理、穴位按摩、良好的生活习惯来预防和治疗。
3. 预防乳腺疾病:中医强调女性乳腺保健的重要性,可以通过良好的饮食习惯、适当的锻炼、中药调理和穴位保健来预防乳腺疾病。
中医诊断学-八纲辨证
中医诊断学-八纲辨证2第六章 八纲辨证第一节 八纲辨证的概念与源流一、八纲辨证的概念:八纲:表、里、寒、热、虚、实、阴、阳。
八纲辨证: 运用八纲分析综合 病位深浅——表里 各种辨证的总纲领, 四诊所获的病情 病理性质——寒热 最基本的辨证方法。
资料,以辨别 邪正盛衰——虚实 辨别归类 病证类别——阴阳 执简驭繁二、八纲辨证源流 《内经》无“八纲”之名,但已见散在内容,基本确定了其相互间的辨证关系, 《伤寒杂病论》具体运用八纲对疾病进行辨证论治, 王执中《伤寒正脉》 张三锡《医学六要》 明代为诸多医家重视接受,张景岳《景岳全书》提出“二纲六变”, 近人祝味菊《伤寒质难》中正式提出“八纲”名称, 解放后二版《中医诊断学》教材中,正式将八纲列为专章进行讨论,使八纲得到普及。
第二节 八纲基本证候一、表里辨证:(一)何谓表里:表——皮毛,肌腠,经络 里——脏腑、骨髓、气血阴阳 表里具有相对以八纲为审3肺气上逆—咳嗽肺窍不利—鼻塞,喷嚏,咽痒痛。
病未入里——苔薄白4.表证特点:(1)起病急,病程较短,病情较轻,有感受外邪的因素可查;(2)症状共同特征为新起恶寒发热并见,内部脏腑病状不明显;(3)病位在表,主要侵及皮毛,肌腠、经络,但可累及相应脏腑;(4)病多属实,较易治愈。
如外邪不解,可内传而成半表半里证或里证;(5)表证是正气抗邪于外的表现,故表证出现相对浅层的病理反应,不能理解为发生在皮毛的病变就是表证,如疔疮疖肿。
5.常见证型:(1)风寒束表证(表寒证,风寒表证):恶寒重、发热轻,头身疼痛,无汗,苔薄白,脉浮紧。
(2)风热犯表证(表热证,风热表证):发热重,恶寒轻,头咽疼痛,有汗,苔薄白(黄),脉浮数。
4(3)风湿遏表证(风湿表证):恶寒微热,头重如裹,肢体困重,酸痛,舌苔滑腻,脉濡缓。
(4)燥邪犯表证(外燥证):恶寒发热、口鼻咽干燥、干咳、痰少而粘、苔干、脉浮。
(5)暑湿袭表证:恶热汗出,口渴喜饮,气短神疲,肢体困倦,小便短赤、舌红苔黄或白,脉虚数。
外科辨别阴证阳证的要点
外科辨别阴证阳证的要点中医学认为,人体的阴阳是一种相对的对立统一关系,阴阳的平衡与协调对人体的健康至关重要。
阴证和阳证是中医辨证的两个重要方面,正确辨别阴阳,可以为患者的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辨别阴证和阳证的要点有以下几个方面:1. 体质特征:阴证与阳证在体质特征上有所区别。
阴证患者多表现为气虚、阳气亏损、畏寒、怕冷、大汗淋漓,舌色淡白,脉象虚弱等;而阳证患者则多表现为热症、火旺、口渴、喜热、红脸红舌,脉象强有力等。
2. 病理表现:阴证与阳证在病理表现上也有所差异。
阴证多见于阴虚内热、阴寒、阴阳失调等病理状态,症状多为精神疲惫、面色无华、舌涩口干等;而阳证多见于实热、实寒、寒湿、痰浊等,症状则以发热、口苦、便秘等为主。
3. 舌诊与脉诊:中医诊断中的舌诊和脉诊也是判断阴证阳证的重要方法。
舌诊中,阴证的舌体常表现为淡白、舌苔薄白,阳证的舌体则常表现为红润、舌苔厚黄。
脉诊中,阴证的脉象多为虚弱或细弱,阳证的脉象则多为滑数或弦实。
4. 情绪状态:阴阳的不同表现还体现在患者的情绪状态上。
阴证患者多表现为精神萎靡、情绪低沉、嗜睡等;而阳证则表现为情绪激动、易怒、焦虑等。
在实际临床中,辨别阴证阳证需要结合以上要点进行综合分析,以确定患者的具体辨证类型。
在治疗过程中,针对阴证和阳证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以恢复阴阳平衡。
对于阴证患者,可采用补益法、滋阴降火的治疗方法,如选用滋补药物,补养气血,平和心神;对于阳证患者,可采用清热解毒、祛邪法,如选用清热药物,泻火解毒,以清除体内热毒,调节阳气。
当然,阴证和阳证的辨别还需考虑患者的病因、病程、年龄、体质差异等因素。
因此,在实际操作中,医生需要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结合病史、体格检查、辅助检查等手段,综合分析患者的阴阳状况,准确判断阴证和阳证的主次关系,以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总之,正确辨别阴证和阳证有助于为患者确诊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医生在辨证时应结合体质特征、病理表现、舌诊脉诊和情绪状态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以明确阴阳状况。
中医阴阳案例
中医阴阳案例中医阴阳是中医理论的重要基础之一,它涉及到人体的健康与疾病的发生发展。
下面列举10个中医阴阳案例,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中医阴阳理论。
1. 案例一:夜间盗汗患者:男性,40岁,夜间频繁盗汗,伴有口干、心烦、失眠等症状。
分析:根据中医阴阳理论,夜间盗汗属于阳盛阴虚的表现,可能是肾阴不足导致的。
治疗应以滋养肾阴为主。
2. 案例二:四肢发凉患者:女性,30岁,四肢常年发凉,尤其是在冬天更为明显。
分析:四肢发凉属于阳虚阴盛的表现,可能是阳气不足导致的。
治疗应以温养阳气为主。
3. 案例三:口干舌燥患者:女性,50岁,口干舌燥,口渴不欲饮水,舌质红,苔薄白。
分析:口干舌燥属于阴虚的表现,可能是阴液不足导致的。
治疗应以滋养阴液为主。
4. 案例四:胃痛泛酸患者:男性,35岁,经常出现胃痛泛酸,伴有口苦、口腻等症状。
分析:胃痛泛酸属于阳虚阴盛的表现,可能是胃阳不足导致的。
治疗应以温养胃阳为主。
5. 案例五:手脚心发热患者:女性,25岁,手脚心常年发热,尤其是在夏天更为明显。
分析:手脚心发热属于阴虚的表现,可能是阴液不足导致的。
治疗应以滋养阴液为主。
6. 案例六:腰膝酸软患者:男性,45岁,经常出现腰膝酸软,伴有腰腿无力等症状。
分析:腰膝酸软属于阳虚阴盛的表现,可能是肾阳不足导致的。
治疗应以温养肾阳为主。
7. 案例七:头晕眼花患者:女性,60岁,经常出现头晕眼花,伴有耳鸣、健忘等症状。
分析:头晕眼花属于阴虚的表现,可能是肝阴不足导致的。
治疗应以滋养肝阴为主。
8. 案例八:口苦咽干患者:男性,40岁,口苦咽干,口舌生疮,经常感到口中有异物感。
分析:口苦咽干属于阴虚的表现,可能是胃阴不足导致的。
治疗应以滋养胃阴为主。
9. 案例九:面色苍白患者:女性,20岁,经常面色苍白,容易疲劳,气短乏力。
分析:面色苍白属于阳虚阴盛的表现,可能是气血不足导致的。
治疗应以补养气血为主。
10. 案例十:失眠多梦患者:女性,30岁,经常失眠多梦,早上起床感到疲倦,精神不振。
从脏腑气血阴阳辨治糖尿病性肾病
从脏腑气血阴阳辨治糖尿病性肾病【摘要】糖尿病性肾病其病机为虚实夹杂,本虚为肝、脾、肾气血阴阳失调;标实多为燥热、湿浊、瘀血、水毒。
根据疾病所处的病理阶段及临床表现,可分为阴虚燥热证、肝肾阴虚证、气阴两虚证、阴阳两虚证、脾肾阳虚证及肾阳衰微证等6型,治疗上强调早期治疗,辨证施治,兼顾标本虚实,发挥中医药治疗本病的优势,使病情长期稳定,延缓疾病进程。
【关键词】糖尿病性肾病;辨证论治Abstract:DN is one of complications of diabetes,whose mechanism is mixed insufficiency and excess,insufficiency:disordered liver,spleen,kidney Qi blood yin and yang;superficial excess:dry hot,turbid,stasis and water toxin.Under pathological stages and clinical appearance,it can be divided into 6 types:yin deficiency and dry hot,yin deficiency of liver and kidney,both deficiency of Qi and yin,yang deficiency of spleen and kidney and failure kidney yang;the treatment emphasis is early dealing,differentiation based on signs,paying attention to root and superficial,exerting TCM advantages,making long stable disease,and delaying disease course.Key words:DN;treatment based on differentiation of signs糖尿病性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是糖尿病的严重微血管并发症,目前尚缺少有效的治疗方法。
中医学辩证的名词解释
中医学辩证的名词解释中医学辩证是中医治疗的核心理论和方法之一,是通过观察和分析病人的症状、体征以及生理病理状态,从中发现病因病机,确定病情的变化趋势,然后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最终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一、中医辨证的基本概念中医辩证是中医学理论的基石,根据中医理论,人体内部的脏腑,经络,气血等,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当人体处于健康状态时,这些组织和系统能够协调工作,保持生理平衡。
一旦出现疾病,就意味着这种平衡被打破,人体内部出现了病变。
中医辩证的核心是辨别疾病的病因、病机和病位。
根据中医的观点,疾病的产生与外界环境的因素,以及个体体质的因素等有关。
而病机指的是病理变化的机制,反映了疾病的本质和发展趋势。
病位则是指疾病在人体内部的位置,即受到病变的脏腑、经络、组织等。
二、中医辨证的方法中医辩证主要有四个方面的方法,分别是望、闻、问、切。
1. 望:通过观察病人的外貌、行为、面色、舌苔、脉搏等来判断病情。
中医认为,人的外貌、舌苔的颜色和质地,以及脉象的变化,都能反映出人体的病理状态。
2. 闻:通过听病人的语言、呼吸声、咳嗽声、腹泻声等来获取病情信息。
中医相信,人体内部的病变,会表现在声音的变化上,例如声音嘶哑、呼吸困难等都可能是某种疾病的表现。
3. 问:通过询问病人的主诉、病史、疾病的发生过程等,了解病情。
中医通过与病人的交流,获取更详细的病情信息,从而进行辩证诊断。
4. 切:通过触摸、按压等手法,来获得病人脉搏的信息。
中医认为,人体经络系统的畅通和脉搏的变化,可以反映出病情的变化。
三、中医辨证中的常见名词解释1. 虚实:中医认为,人体的气血、阴阳、脏腑功能等要素存在虚实之分。
虚实是指这些要素的不同方面的充盈与不足,例如气虚、血虚、阴虚、阳虚、气实、血实、阴实、阳实等等。
中医辨证时根据病人的症状、体征,确定病人的虚实状态,并据此来选择治疗方法。
2. 寒热:中医认为,人体的阳气和阴气相互制约,保持动态平衡,当外界环境或内部因素出现变化时,人体的寒热平衡容易被打破,出现寒邪或热邪。
中医阴阳辨证金口诀
一、阴阳辨证金口诀总纲领阴阳辨证要仔细,有神阳证无神阴,二便反应真消息。
肾司二便之开合,少阴虚寒大便溏,小便也是清和长。
小便灼热渴饮冷,此是阳证莫分说。
阴结便秘大便干,溲频淡黄口不干,或者口渴喜热饮。
阳结便秘口干渴,渴喜冷饮溲黄赤。
烦躁潮热或盗汗,口渴饮冷真阳证,五心烦热或盗汗,渴不思饮或喜热,溲频便溏虚阳越。
阴证唇口青白目无神,声低息短但欲寐,身重懒言体畏寒,饮食无味吐清涎,舌质青滑或黑润,苔白浅黄舌滑润,津液满口不思饮,口渴思饮不欲咽,或者口渴喜热饮,小便清长大便溏,口气腥臭寒热杂,寒多热少食不下,脉息无神是阴证。
舌虽无苔但口润,二便自利口不渴,专注回阳无差错。
阳证阴虚面目唇口红,精神不倦不知眠,口臭气粗声音亮,恶热身轻大便干,溲赤黄短烧灼热,口渴饮冷饮不休,六脉长大有力气,舌苔干黄或黑黄,全无津液满口刺,烦躁潮热或盗汗,干咳多痰或少痰,脉息有神是阳证。
口渴饮冷身发热,二便不利烦谵语,身冷如冰形如死,此是热极内潜伏,阳不达外似纯阴,此时还需验口气,口气虽微热气蒸,舌根虽红但不青,急宜攻下存津液,莫认阴证误性命。
二、阴阳辨证真假杂病诀阴寒阳热是阴阳,只在真假作文章。
真热口渴小便黄,渴喜冷饮下肚肠,有神烦躁不安宁。
真寒溲频面色苍,无神倦怠但欲寐。
真热口渴喜冷饮,假热漱水不欲咽,真热便干面红赤。
假热面赤溲清长,真热息热气粗长,真寒息冷气短微。
真热舌焦苔干黄,真寒舌青苔水滑。
阴极似阳属戴阳,阳极似阴肢冰霜。
真假寒热来斟酌,阴证阳证断无错,真热阳证苦甘寒,真寒阴证温热汤。
识得阴阳造化机,疑难杂病有处医。
先天立极是水火,水火既济无沉疴。
太阴虚寒大便溏,肝脏因此遭了殃,乙肝病毒逞威风,附子干姜作文章。
少阴阳虚溲清频,精微下泻眸不润,头昏腰痛也是因,回阳救逆四逆汤。
三、六经阴阳辨证用药金口诀配伍原则有是证用是药。
用药规则临证先分阴和阳,再把六经仔细详。
阴证必用阳性药,阳证阴性药物商。
清升浊降分清楚,少阴少阳转枢忙。
中医诊断学(辨证-气血阴阳)
血瘀证
辨证要点:
1、本证具有外伤或气虚,以致血溢脉外瘀积不散; 或气滞致而血行受阻;或气虚运血迟滞;或寒客 血脉致血行凝涩;或热邪侵入血分,血热搏结等 病因病机。 2、瘀血阻滞,故以刺痛,肿块,出血,紫斑,唇、 舌、爪甲青紫,脉涩为主要脉症。 3、由于病因不同,临床上常有兼证,如气滞血瘀、 气虚血瘀、寒凝血瘀等证,可作为兼证诊断。
血热证入血分而出现各种出 血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 吐血,咯血,衄血,尿血,便血,妇女月经提前量多,或 崩漏,身热,心烦,甚或躁狂,昏谵,舌红绛,脉数。 辩证要点: 1、具有外感火热邪气,或情志过极,郁而化火,火热迫 血妄行的病因病机。 2、具有火热迫血妄行的各种出血症状,如吐血、咯血、 衄血、尿血、便血,妇女月经过多或崩漏等。 3、有热证的一般症状表现,如发热、口渴、舌红绛、脉 数;热扰心神则心烦,甚则躁狂或昏谵。
血瘀证
概念:
凡离开经脉之血液,停留于体内;或血液运行受阻,滞留于经 脉内或瘀积于脏腑经脉等组织器官之内的,称为瘀血。由瘀血 内阻所表现的证候,称为血瘀证。 临床表现: 血瘀证主要有疼痛、肿块、出血、色脉等改变。 疼痛:痛如针刺刀割,痛处固定不移,拒按,常以夜间为甚。 肿块:在体表者,色呈青紫,在腹内者,其肿块质地较坚硬, 按之不散,推之不移。 出血:其色紫暗或夹有血块,或大便色黑如柏油样。 全身瘀血表现:面色黧黑或青紫,或唇色、爪甲青紫,或肌肤 甲错,皮下紫斑或皮肤出现丝状红缕,或腹部青筋显露,下肢 络脉曲张。妇女痛经、闭经,或崩漏。 舌质青紫或有瘀斑、瘀点,舌下络脉青紫、曲张,脉涩或结代。
气陷证
概念:
气陷证是指气虚无力升举反而下陷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 头晕目眩,少气倦怠,或便意频数,久泄久痢,或脱肛,子 宫下垂,胃下垂,肝、肾下垂,腹部有坠胀感,舌淡苔白, 脉弱。 辨证要点: 1、本证常由气虚证进一步发展而来,故有气虚的病因存在。 2、具有气虚的一般症状表现,如头晕目眩,少气,神倦, 舌淡苔白,脉弱。 3、气虚升举无力而反下陷,故以久泄久痢、脏器下垂、腹 部坠胀感等为主症。
阴阳辩证——精选推荐
阴阳辩证什么是阴阳辨证?阴阳辨证⽅法主要内容及其临床意义是什么?阴阳辨证⽅法包括对阴证、阳证的辨证和阴阳失调所致证候辨证两⽅⾯。
临床辨证时⼀定要加以区别,不可混淆。
⼀、辨阴阳证候 阴阳辨证⽅法指辨别疾病的性质属阴属阳的⼀种辨证⽅法。
中医学运⽤阴阳学说概括说明⼈体的⽣理、病理过程中对⽴统⼀的关系,疾病的证候虽然复杂多变,总不外阴阳两⼤类别,⽽诊病之要必然先辨明其性质属阴属阳,故《素问·阴阳应象⼤论》说:“善诊者,察⾊按脉,先别阴阳。
”因此,在诊断上可根据临床症状及体征的阴阳属性特点,将⼀切疾病分为阴阳两个主要⽅⾯。
所以,阴阳是⼋纲证的总纲,可以概括其他六个⽅⾯的内容,即表、热、实属阳,⾥、虚、寒属阴,也即“⼆纲六要”。
阳证的辨证依据是⼈体功能亢进,能量代谢增⾼所表现的症状;阴证的辨证依据是⼈体功能不⾜,能量代谢低下所表现的症状。
但阴阳证候之间不是截然分明的,往往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应注意辨别。
本法适⽤于对⼀切疾病的辨证。
注意阴证与阳证的鉴别。
(⼀)辨阴证 辨阴证指对符合“阴”的⼀般属性的证候的⼀种辨证⽅法。
阴证包括⾥证、寒证、虚证。
不同疾病所表现的阴性证候不尽相同,各有侧重。
⼀般常见的诊断依据:症状表现为⾯⾊苍⽩,或暗淡,⾝重蜷卧,倦怠⽆⼒,精神委靡,语声低微,静⽽少⾔,呼吸怯弱,⽓短,形寒肢冷,纳差,⼝中⽆味,不烦不渴,或喜热饮,⼤便腥臭,⼩便清长或短少,腹痛喜按。
⾆质淡⽽胖嫩,⾆苔润滑,脉沉微,或细涩,或微弱⽆⼒。
[辨证要点] ①本证以抑郁、静⽽不烦、功能衰退、清冷、暗晦等为主要特点。
②精神委靡、体倦乏⼒、声低息微是虚证表现;畏寒肢冷踌卧,痰、涕、涎清稀,⼤便溏⽽微臭、⼩便清长是⾥寒的表现;脉虚、沉迟、弱、微、⾆淡嫩、苔⽩滑均为属虚、属寒的体征。
③阳证阴证的鉴别:⼀般来说,凡急性的,兴奋、功能亢进、明亮的均属阳证;凡慢性的,抑郁、静⽽不躁、清冷、功能衰退、晦暗的均属阴证。
此外,阴证多具有起病缓、病程长的特点。
八纲辨证
阴阳辨证中医术语,系八纲辨证(指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类证候,为中医辨证学的基本纲领)的具体内容之一。
八纲辨证的特点在于把握疾病发生发展过程的整体性、确定性与相关性。
阴、阳则是区分疾病类别、归纳证候的总纲。
目录1. 1 分类2. 2 应用3. 3 (一)阴阳是辨证的纲领1. 4 (二)阴阳有具体的辨证内容2. 5 阴虚证3. 6 阳虚证1.7 亡阴证2.8 亡阳证分类阳证:凡符合“阳”的一般属性的证候,称为阳证,如:表证,实证,热证等为阳证。
精神兴奋狂躁,面色红,壮热恶热,气粗声高,便干溲赤,口渴、喜冷饮;舌质红绛苔黄,脉洪数,滑数有力。
阴证:凡符合“阴”的一般属性的证候,称为阴证,如:里证,虚证,寒证等为阴证。
精神萎靡,面色白,肢冷畏寒,气短声低,便溏溲清,口不渴、喜热饮;舌质淡苔白,脉沉迟细无力。
阴虚证:人体阴液不足所表现的证候。
五心烦热,潮热盗汗,咽干颧红,二便秘结, 形体消瘦,舌红少苔,脉细数.阳虚证:机体阳气不足所表现的证候。
畏寒肢冷,口淡不渴,神疲乏力,尿清便溏,舌淡苔白,脉弱.亡阴证:汗热、味咸,四肢温和;舌红干,脉洪实或躁疾、按之无力。
肌热,气粗,渴,喜冷饮。
亡阳证:汗冷、味淡,四肢厥冷;舌白润,脉浮数而空,或微细欲绝。
肌冷,气微,不渴,喜热饮。
亡阴和亡阳是疾病的危险证候,辨证一差,或救治稍迟,死亡立见。
一般在高热大汗,或发汗太过,或吐泻过度,失血过多的情况下出现,特别是大汗容易亡阴;转而出现亡阳,提示病情进一步加重。
应用阴阳学说在辨证诊断上的应用,主要有两个方面:(一)阴阳是辨证的纲领由于阴、阳分别代表事物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故疾病的性质、临床的证候,一般都可归属于阴或阳的范畴,因而阴阳辨证是基本的辨证大法。
根据阴阳学说中阴与阳的基本属性,临床上凡见兴奋、躁动、亢进、明亮等表现的表证、热证、实证;以及症状表现于外的、向上的、容易发现的;病邪性质为阳邪致病,病情变化较快等等,一般都可归属为阳证。
中医八纲辨证总结
中医八纲辨证总结
中医八纲辨证是中医学中最基本的辨证方法,也是临床最常用的辨证方法之一。
八纲是指寒热、虚实、阴阳、表里四个对立的概念。
通过对于病人的病情进行八纲的辨别,能够更好地确定诊断和治疗方案。
具体的八纲辨证如下:
1. 寒热辨证:寒证病人体温偏低,皮肤苍白,恶风寒;热证病人体温偏高,发热,手脚发热。
2. 虚实辨证:虚证指人体气血和精神状态异常,常表现为乏力、精神不振、萎靡等;实证指人体气血畅通,常表现为烦躁、易怒、口渴、多汗等。
3. 阴阳辨证:阴证指人体阴精不足,常见症状为头晕、口干、精神疲乏等;阳证指人体阳气亢盛,常见症状为口渴多饮、尿黄等。
4. 表里辨证:表证指病变表层,常表现为外感病、感冒等;里证指病变深层,常表现为内脏疾病,如心脏病、肝病等。
总的来说,八纲辨证方法是中医诊断中最常用的方法,它能够辨明病因病机,为治疗提供指导,是中医学的核心理论。
八纲辨证详解
八纲辨证详解八纲辨证就是阴阳、表里、虚实、寒热,两两相对。
其中阴阳辨的是体用,表里辨的是部位,虚实辨的是主客,寒热辨的是生化。
一、阴阳很多人讲八纲辨证不讲阴阳,说阴阳是总纲,表、实、热就是阳,里、虚、寒就是阴,这是不对的。
这里的阴阳是体用的关系,阴指的就是形,比如一个人的脏腑、四肢、躯干、皮肉、血液、津液,此皆为阴,为体。
阳指的就是动能,就是能量。
一个人肌肉有没有力量,讲话有没有力气,脏腑功能强不强,此为阳。
所谓阴阳辩证,就是看一个人是形体不足,还是阳气不足。
我们经常听到一个词叫阴虚火旺,或者叫阴虚内热,阴虚指的就是身体津液不足,涵不住热,所以热就散出来了,所以要滋阴。
所谓阳虚就是一个人可能长的很壮,吃的很胖,但是没有能量,没有力气。
现代人多阳虚。
一代人与一代人的体质不同,像以前五六十年代,那时物质匮乏,很多人吃不饱,阴虚的人多。
现在大家都吃的好了,体内都营养过剩,人大多阳虚,所以现代人根本不需要去吃什么补品。
以前补品珍贵,像鸡蛋都是坐月子才吃的,所以人才会觉得补品好。
现代人吃的东西杂,体内垃圾堆积,人劳动又少,阳虚的人多,所以现在火神派的扶阳理论又开始盛行起来了。
但是任何事情都不能过,天天吃附子也会把人的精气烧干。
历史上有金元四大家,也就是四个有名的中医,形成的四个著名的流派,其中就有崇火派,补土派、滋阴派等等。
这些都是因为不同历史时期,人们的体质不同而形成的。
黄元御生在清乾隆时期,他说世人的病偏于寒湿的十之八九,偏于温燥的百无一二,这只是针对他那个时代而言。
书上还说,阴常不足,阳常有余,放在今天,也未必都对。
要之,人要阴阳平衡。
人之病,最先多是阳虚,因为如果阳不虚,人饿了自然会去吃东西。
阳虚以后吃了东西不能消化,肠胃功能不够,人才会变成阴虚,人就会瘦。
阴虚久了以后,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会出现阴实。
所谓阴实就是形体的实证,就是身体里面长出了固定的东西。
因为阳不足了,身体里面的垃圾异物没法排出,或者过剩的营养堆积,人体又利用不了,就会导致阴实。
中医外科阴阳辩证口诀
中医外科阴阳辩证口诀是中医外科学中用来指导疾病辨证论治的一种经验总结,以下是一个常见的口诀:
寒病热用热,热病寒用寒;
上者痰瘀垢,下者气血干;
上阳用火熨,下阴用寒悬;
阳陷阴病寒,寒邪热当攻;
病邪善寒邪,热证善热法;
阳虚寒症寒,阴虚热病热;
阴阳冲入质,动则先舍寒;
寒热兼并立,补则多当寒;
寒伤则热用,热邪当用寒;
阴病重外寒,阳病重里寒;
寒热两相侵,寒中热先炎;
病邪混在中,寒热并且现;
阴病见寒伤,阳病见热病;
外寒内热现,外热内寒见;
寒盛热盛见,寒余热盛损;
寒伤无热见,热伤无寒论;
寒热同在里,治法照寒热。
这个口诀主要是针对寒病和热病的辨证论治原则进行了简洁明了的总结。
通过辨别阴阳虚实的状态和病邪的性质,以及寒热的表现和相互关系,可以根据口诀的指导,选用合适的药物和治疗方法进行治疗,以达到调整阴阳平衡和恢复健康的目的。
中医八纲辨证口诀大全
中医八纲辨证口诀大全中医八纲辨证口诀大全:
1. 寒热症辨阴阳,气血虚实见八纲;
2. 虚证有寒阳助热,实证多热寒助;
3. 表证属阳里寒,里证属寒表阳;
4. 寒证喜温热药,热证嫌凉药忌;
5. 血热偏热证,血寒偏寒需治热;
6. 气郁多肝胃热,气急多肺肾寒;
7. 阴虚热,痰火多,阳虚寒,痰湿蓄;
8. 十病九表证,辨证需详察;
9. 起石不可热,水肿寒热隧;
10. 实热当清寒凉,虚寒添温补;
11. 寒热辨证全了然,治疗各病方能安;
12. 痰湿热热湿痰,气虚湿湿虚气;
13. 阳亢阴虚宜泻火,性燥痰湿应润燥;
14. 热盛火盛血常亢,火枯痰多血虚亡;
15. 阴阳八纲太是重,辨证医治两相通;
16. 阴阳失调真相象,八纲口诀最中用;
17. 阴阳八纲看病理,病源归纲治方达;
18. 虚实。
中医诊断_八纲辨证
里证
病因病机
1.表证不解,内传入里; 2.外邪直接入侵; 3.七情内伤,饮食劳倦等内在因素
里证
致病特点
1.病位深在 2.病情较重 3.有内脏各系统的功能障碍
里证
表现与分析
壮热或潮热,不恶寒反恶 热,口渴烦躁,腹胀腹痛,呕 恶,大便干结,小便短赤,或 神昏谵语,舌红苔黄厚,脉洪 数或沉数有力。
半表半里证
热证
指由阳盛或阴虚所产生的以 温热表现为主的一类证候
热邪、阴虚 阳热亢盛 阴虚阳亢
亢进 热、红、稠、数
寒热辨证
寒热证的鉴别要点
寒热 口渴 面 四 二便
喜恶
色肢
舌象 脉象
寒 恶寒 不渴 白 冷 大便稀溏 舌淡 迟或
证 喜热
小便清长 苔白 紧
腻
热 恶热 渴喜 红 热 大便干结 舌红 数
证 喜寒 冷饮 赤
病例分析
张某,女,24岁。感冒4日,形寒,头 痛,咳嗽甚轻,因此未经治疗。忽觉胸胁微 痛,呼吸不畅,偶叹长气,且有泛漾感。我 诊其脉浮滑而数,舌苔薄腻淡黄,时值初秋, 数日来未曾出汗,偶觉身热亦不以为意。
选自《谦斋医学讲稿》
表证
病例分析
辨证:为风寒之邪挟湿内郁,不从表解,
有内传之势。
处方:荆防败毒散加减。
表证
证候分型
症状 证型
风寒证
风热证 太阳中风证
共性症状
个性症状
恶寒发热 头身疼痛
脉浮
恶寒重,发热轻,鼻塞,流清涕 恶寒轻,发热重,咽痛,咳黄痰 恶风发热,有汗,脉浮缓而无力
表证
辨证要点 《伤寒论》:“太阳之为病,脉浮,头
项强痛而恶寒。”
恶寒发热,头身疼痛,脉浮。
“有一分恶寒,就有一分表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
治宜益气养血,方用归脾汤加味。
程 严仅
禁供
归脾汤:白术、当归、白茯苓、黄芪、龙眼肉、远志、酸枣仁、木香、外 传
内 部
使
用
甘草、人参
功效:养血安神,补心益脾。
血虚
3 、 头痛 临床表现为头痛头晕、隐隐作痛,遇劳则甚,心悸失眠、神
疲乏力,食欲不振。
课
治宜补养气血,方用八珍汤加味。
程 严仅
禁供
八珍汤:人参、白术、白茯苓、当归、川芎、白芍药、熟地黄、甘草。外 传
用
(三)心阳暴脱在使用人参、附子时若汗出过多者人参量一定要多于附子,而 四肢厥冷严重者附子量大于人参,或加用干姜以助药力。
阳虚
2、脾阳虚,称脾胃虚寒 症见食欲减退、腹胀、胃痛而喜温喜按、
四肢不温、大便稀溏,或四肢浮肿、畏寒喜暖、小便清长或不利、妇
女白带清稀而多,舌淡胖嫩,舌苔白润,脉沉迟等。治宜治则:温中
功效:养血滋阴,熄风止痒,养血润肤,滋阴生津。
血虚
8、血虚不孕 不孕症型之一。症见身体瘦弱,月经后期量少,色淡,
或经闭,面色萎黄,神疲倦怠,头晕目眩等,治宜益气养血,滋阴益
肾。方用养精种玉汤。
课 程
严仅
禁供
养精种玉汤:熟地、当归、白芍、山萸肉
外内 传部
使
用
功效:补肾养血。肾亏血虚,身体瘦弱,久不受孕。
阳虚证型及治疗
课 程 严仅 禁供 外内 传部 使 用
阳虚
1、心阳虚 心悸怔忡,气短胸闷,或心胸疼痛,自汗,畏寒肢冷,
神疲乏力,面色晄白,或面唇青紫,舌质淡胖或紫暗,苔白滑,脉弱
或结或代。治宜温补心阳。方用保元汤。
课 程
严仅
禁供
保元汤:人参、黄芪、甘草、肉桂
外内 传部
使
用
功效:益气温阳。
阳虚
1、心阳虚
严仅 禁供
匮肾气丸
外内 传部
使
用
肾虚泄泻 治则:温肾止泻。主方:四神丸;
肾虚水泛 治则:温肾利水,主方:真武汤。
阳虚
八味肾气丸
组成:干地黄、薯蓣、山茱萸、茯苓、泽泻、丹皮、桂枝、附子(炮)
课
功用:温补肾气。
程 严仅
禁供
外内
传部
使
用
阳虚
四神丸
组成:肉豆蔻、补骨脂、五味子、吴茱萸、大枣
课
功效:温肾散寒,涩肠止泻。用于肾阳不足所致的泄泻,症见肠鸣腹
白,头晕眼花、心悸、神疲乏力等特点。治宜补气摄
课
血,方用归脾汤。
程 严仅
禁供
外内
传部
使
用
血虚
6 、 发热 临床表现为发热、夜重昼轻,心悸乏力,面色不华,舌淡脉
细数。治宜清热养血,方用当归补血汤。
课
组成:黄芪、当归
程 严仅
禁供
功效:补气生血。
外内 传部
使
用
血虚
7、血虚风燥 血虚指营血不足出现虚弱的病理。风燥指风与燥两种邪气的相合,
脉细数。治宜养阴润肺、滋肾壮水、清降虚热、止咳化痰,常用百合 课
程
固金汤治疗本证。
严仅 禁供
外内
百合固金汤
传部 使
用
组成:生地黄、熟地黄、当归身、芍药、甘草、百合、贝母、麦冬、
桔梗、玄参
主治:肺肾阴亏,虚火上炎证。
阴虚
2、心阴虚证 失眠、多梦、心悸、健忘,虚烦、盗汗,手足心热,
口干咽燥,舌尖红,少苔,脉细数等。或有两颊发红,心烦怔忡,头
脉拘孪,爪甲不荣,面色苍白或萎黄,形体消瘦,妇女月经量少色淡, 课
程
甚则闭经,唇淡无华,舌谈,脉细或弦细。
严仅 禁供
外内
传部
治法 :补养肝血。
使 用
常用方剂:补肝汤(生地、当归、白芍、枣仁、川芎、木瓜、炙甘
草)。
血虚引起的常见疾病
课 程 严仅 禁供 外内 传部 使 用
血虚
1、心悸 临床表现以心悸、头晕、失眠多梦、面白无华、倦怠无力、
课 程
严仅
闭经,或崩漏,形体消瘦,咽干口燥,潮热,五心烦热,盗汗,颧红,禁 外
供 内
传部
舌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
使 用
阴虚证型及治疗
课 程 严仅 禁供 外内 传部 使 用
阴虚
1、肺阴虚证 咳嗽无痰、或痰少而粘,口咽干燥,形体消瘦,午后
潮热,五心烦热,盗汗,颧红,甚则痰中带血,声音嘶哑,舌红少津,
远志、酸枣仁、木香、甘草、人参
外内 传部
使
用
气虚
4、心气虚治则:补益心气主方:四君子汤,养心
汤。
养心汤:黄芪、茯苓、茯神、当归、川芎、半夏、严 课 程 仅
禁供
甘草、柏子仁、酸枣仁、远志、五味子、人参、
外内 传部
使
肉桂
用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气虚
5、阳(气)虚治则补阳益气。主方:参附汤。
课
参附汤:炮附子、人参
程 严仅
禁供
禁供 外内
传部
数,趺阳脉浮而涩。
使
用
治疗法则: 清热,润肠,缓下
麻子仁丸:火麻仁、白芍、枳实、大黄、厚朴、杏仁、蜂蜜适量。
阴虚
5、肝阴虚证 头晕眼花,两目干涩,视力减退,或胁肋隐隐灼痛,
面部烘热或两颧潮红,或手足蠕动,口咽干燥,五心烦热,潮热盗汗,
舌红少苔乏津,脉弦细数。治宜滋阴疏肝,方用一贯煎。
晕目眩等虚火上炎之症。治宜滋补心阴,清心安神。方药:补心丹化 课
程
裁
严仅 禁供
外内
传部
补心丹:酸枣仁、柏子仁、当归、天冬、麦冬、生地、人参、丹参、
使 用
玄参、云苓、五味子、远志肉、桔梗
功用:滋阴养血,补心安神。
阴虚
3、胃阴虚证 胃脘隐痛,饥不欲食,口燥咽干,大便干结,或脘痞
不舒,或干呕见逆,舌红少津,脉细数。治宜养阴益胃。益胃汤合橘
课 程
严仅
健脾。方用小建中汤加减
禁供 外内
传部
使
小建中汤:白芍、桂枝、干姜、黄芪、白术、陈皮、法半夏
用
阳虚
3、肾阳虚 腰膝酸软,畏寒肢冷,尤以下肢为甚,头目眩晕,精神
萎靡,面色白,或黎黑,舌淡胖苔白,脉沉弱.或阳萎,妇女宫寒不
孕,或大便久泄不止,完谷不化,五更泄泻,或浮肿,腰以下为甚, 课
程
按之凹馅不起,甚则腹部胀痛,心悸咳喘。治宜温补肾阳。主方:金
舌质淡红、脉细弱为特点。
课
治宜补血养心、益气安神。方用归脾汤或用炙甘草汤
程 严仅
禁供
炙甘草汤:炙甘草、生姜、桂枝、人参、干地黄、阿胶、麦门冬、麻
外内 传部
使
用
仁、大枣
功用:益气滋阴,通阳复脉。
血虚
2 、 眩晕 临床以眩晕于劳累后发作或加重,面色无华,唇甲苍白,常
兼见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心悸失眠等证为特点。
气虚
☆气陷是气虚下陷的病理变化 课 程 严仅 禁供 外内 传部 使 用
气虚治疗
课 程 严仅 禁供 外内 传部 使 用
本病治疗以补气为
气虚
1 、 肺气虚治则:补益肺气。主方:四君子汤合玉
屏风散。
课
程
四君子汤:人参、白术、茯苓、甘草
严仅 禁供 外内
传部
使
玉屏风散:防风、黄芪、白术
用
气虚
2、肾气虚
皮竹茹汤加减。
课 程
严仅
禁供
益胃汤:沙参、麦冬、冰糖、细生地、玉竹
外内 传部
使
用
功效:养阴益胃。
橘皮竹茹汤:橘皮、竹茹、大枣、生姜、甘草、人参3
主治:降逆止呃,益气清热。
阴虚
4、脾阴虚证 纳少,口淡乏味,食后作胀,消瘦倦乏,涎少唇干,
五心烦热,大便干结,尿短赤,舌红干苔少或光剥,脉细数或细涩。
治宜滋养脾阴,养阴和营,方用沙参麦门冬汤加减。
外内
传部
使
用
课 程 严仅 禁供 外内 传部 使 用
血虚
课
程
严仅
禁供
外内
传部
使
用
血虚
血虚证,指血液亏虚,不能濡养脏腑、经络、组织,以面、睑、
课
唇、舌色白,脉细为主要表现的虚弱证候。常见于心悸、眩晕、头
程 严仅
禁供
痛、痉证、血证、便秘、发热、月经不调等疾病中。
外内 传部
使
用
血虚
课 程 严仅 禁供 外内 传部 使 用
课 程 严仅 禁供 外内 传部 使 用
阴虚
课
程
严仅
禁供
外内
传部
使
用
阴虚
课 程 严仅 禁供 外内 传部 使 用
阴液不足,不能滋润,不能制阳的证候。
阴虚
阴虚可见于多个脏器系统组织的病变 , 常见者有肺阴虚证、心阴
虚证、胃阴虚证、脾阴虚证、肝阴虚证、肾阴虚证等。临床表现:头
晕耳鸣,失眠多梦,健忘,腰膝酸软,性欲亢奋,遗精,女子经少或
血虚证型及治疗
课 程 严仅 禁供 外内 传部 使 用
血虚
1、心血虚证
临床表现:心悸怔仲,虽静卧不能减轻,头晕目眩,面色无华,唇舌
课
色谈,脉细弱,或结代。兼见失眠多梦,易惊健忘。
程 严仅
禁供
治法:养血安神。
外内 传部
使
用
常用方剂:四物汤加减(当归、川芎、芍药、熟地黄)。
血虚
2、肝血虚证
临床表现:眩晕,耳鸣,两目干涩,视物昏花,夜盲,手足麻木,筋
肺气虚。肺主气,司呼吸,外合皮毛,通调水道。
气虚
课 程 严仅 禁供 外内 传部 使 用
肾气虚。肾居腰府,藏精气,司二阴开合。精气充五脏而上荣于脑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