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高中地理 第六章 自然灾害 第一节 气象灾害教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第六单元自然灾害(一)气象灾害与防灾减灾优秀教学案例高一地理上学期大单元教学系列(人教必修第一册)
(一)导入新课
1.利用多媒体展示近年来发生的典型气象灾害案例,如台风、暴雨、干旱等,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关注。
2.提出问题:“这些灾害是如何形成的?它们对人类和自然环境有哪些影响?”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3.总结气象灾害的定义和特点,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气象灾害与防灾减灾”。
(二)讲授新知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但对于气象灾害的认识相对较浅。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案例分析为主线,结合图表、影像等多媒体教学资源,引导学生深入探讨气象灾害的成因、特点及影响,从而提高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我将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让他们在探讨和交流中共同成长。
第六单元自然灾害(一)气象灾害与防灾减灾优秀教学案例高一地理上学期大单元教学系列(人教必修第一册)
一、案例背景
在高一地理上学期大单元教学系列(人教必修第一册)的第六单元“自然灾害(一)气象灾害与防灾减灾”中,我们面临的是气候异常所带来的各种气象灾害问题。这些灾害不仅给人类生活带来巨大困扰,还给自然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因此,本节课的重要内容是通过了解气象灾害的成因、特点及影响,提高学生对气象灾害的认识,增强防灾减灾意识,培养学生应对气象灾害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真实案例,深入了解气象灾害的成因、特点及影响。
2.运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运用影像资料展示法,直观地呈现气象灾害的严重性,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4.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进行实地考察,提高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
3.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如果你是防灾减灾工作者,你会如何制定防灾减灾措施?”等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6.1气象灾害优秀教学案例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4.学会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等现代技术手段,对气象灾害进行监测、预警和评估。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查阅资料、观看视频、听专家讲座等多种途径,收集气象灾害的相关信息,提高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的能力。
2.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气象灾害应对演练,培养实际操作与动手能力。
在课堂讨论环节,我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取一个气象灾害,分析其成因、影响及应对措施,并鼓励学生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此外,我还邀请当地气象部门的专家进行讲座,让学生了解气象灾害预警、应急救助等方面的知识。
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我设计了一个气象灾害应对演练活动。学生分组扮演不同角色,如受灾群众、救援人员、新闻记者等,模拟气象灾害发生时的应对场景。通过这个活动,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气象灾害应对的紧迫性和复杂性。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提高学生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掌握气象灾害的基本知识,增强防范意识,提高应对气象灾害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气象灾害的种类、成因、特点及其对人类生产、生活、生态环境的影响。
2.掌握气象灾害的预警信号、防范措施及应急救助方法。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利用多媒体展示气象灾害的图片、视频资料,营造直观生动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创设贴近生活的情境,如模拟气象灾害发生时的紧急疏散、救援等活动,让学生身临其境,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3.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气象灾害对人类生产、生活及生态环境的影响,引发学生思考。
五、案例亮点
1.实践性强:本节课通过设计气象灾害应对演练活动,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气象灾害的应对措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这种以实践为基础的教学方式,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增强学习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6.1气象灾害教学设计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了解并掌握气象灾害的种类、成因、特点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特别是洪涝、干旱、台风、寒潮等常见气象灾害。
2.培养学生运用地理信息技术、地图、统计图表等工具分析气象灾害的分布、频率和影响范围,提高学生的地理信息素养。
3.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结合实际案例,探讨气象灾害的防御和减灾措施,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此外,学生在信息获取、分析、处理能力方面存在一定差异,对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掌握程度不一。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同时,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方式,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共同探究的能力,帮助学生全面掌握气象灾害相关知识,提升地理学科素养。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气象灾强调地理信息技术在气象灾害分析中的应用,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气象信息,提高防灾减灾意识。
3.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评价,表扬优秀学生,激励全体学生继续努力,为下一节课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3.鼓励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积极思考,主动提问,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4.对学生的作业进行及时批改和反馈,关注学生的进步,鼓励学生持续努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敬畏之心,认识到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2.增强学生的防灾减灾意识,使其认识到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重要性,积极参与到防灾减灾的行动中。
3.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通过学习气象灾害,关注气候变化,关注人类命运,为保护地球家园贡献自己的力量。
1.这些灾害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6.1气象灾害优秀教学案例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和角色扮演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合作学习、主动探究的能力。
2.引导学生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和遥感技术等现代科技手段,获取和处理气象灾害相关信息。
3.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图表和数据等工具,对气象灾害进行空间分析和时间序列分析。
(二)问题导向
1.设计具有挑战性和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气象灾害的成因、影响和应对措施。
2.通过提问、讨论和探究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和遥感技术等现代科技手段,引导学生对气象灾害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对气象灾害的成因、影响和应对措施进行分析和评价。
5.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进行实地考察和观测,提高学生地理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气象灾害的敬畏之心,认识到自然灾害是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挑战。
2.使学生认识到气象灾害对人类生产、生活和环境的影响,增强学生的灾害防范意识和责任感。
1.让学生掌握气象灾害的基本概念、类型和分类,包括台风、洪涝、干旱和沙尘暴等。
2.使学生了解气象灾害的成因,包括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以及气象灾害的形成过程。
3.让学生了解气象灾害对人类生产、生活和环境的影响,包括经济损失、人员伤亡和生态环境破坏等。
4.让学生掌握我国政府和社会各界应对气象灾害的措施,包括预警体系、应急救援和恢复重建等。
4.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和探究意识,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
必修一第六章第一节气象灾害教学设计
雨区以及台风眼。
1、联系生活回答:台风
对我国的影响主要分布
在哪里?(东南沿海地
区)
2、台风灾害对人类活动
有什么影响?
最后我们来学习另一种 学生自主回答问题:
通过前三种气象灾害
常见的气象灾害--寒潮! 1、是因强冷空气迅速入 的学习,学生能够根据
提出问题:
侵造成某地大范围的剧 灾害内容的基本模式
1、 什么是寒潮?
何时何地?
念,并树立为推动人地协 维发展。同时,适时进
2、表中所列的洪涝灾害 调而行动的志向。
行小结,初步渗透人地
和干旱灾害的发生地区
协调观的培养。
有重合吗?发生时间上
又有什么联系?
观看一则新闻
学生总结台风灾害的分 引导学生辩证式看待
教师给出台风定义,并讲 布及影响,同时引导学生 问题,促进综合思维发
各种气象灾害的危害。 洪涝、旱灾、台风灾害、寒潮灾害成因分析
视频、案例文字、PPT 动画呈现
教学环节 导入新课
1 课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展示 2021 年河南郑州洪 学 生 观 看 视 频 描 述 洪 涝
灾视频
灾害特点。
提问:1、对于郑州 720 洪 ( 根 据 学 生 回 答 进 行 归
灾 有 什 么 印 象 深 刻 的 纳:洪涝灾害需要有连续
教学过程
探索新知: 洪涝灾害
展示我国洪涝灾害空间 分布图 通过视频我们初步了解 了洪涝灾害同学们来分 析一下: 1、 河 南 洪 灾 形 成 的 原
因。 2、 洪 涝 灾 害 的 分 布 特
点。 3、 洪 涝 灾 害 对 我 们 的
生活有什么影响?
学 生 阅 读 课 本 第 一 部 分 通过材料的呈现,引导
6.1气象灾害优秀教学案例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第一册
3.引导学生关注气象灾害对社会、经济、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4.通过问题引导,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灾害的复杂性,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三)小组合作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一)导入新课
1.利用多媒体展示我国近年来发生的典型气象灾害案例,如洪涝、干旱、台风等,引导学生关注这些灾害对人类社会的危害。
2.提问:“你们对这些气象灾害有什么了解?它们为什么会发生?我们应该如何应对?”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
3.总结气象灾害的基本概念、类型及影响因素,导入新课《气象灾害》。
(二)讲授新知
4.结合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实践活动,如模拟防洪抗旱、应急疏散等,使学生在实践中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通过实践活动,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气象灾害的应对措施,同时也能够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5.全面评价,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
6.1气象灾害优秀教学案例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第一册
一、案例背景
本节教学案例围绕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第一册第六章“气象灾害”展开,旨在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气象灾害的类型、成因、影响以及应对措施,提高学生的防灾减灾意识。考虑到高中生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本节课内容难度适中,旨在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实践能力和地理学科素养。
2.设计实践活动,如小组调研、讨论等,使学生在合作中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引导学生关注小组成员的不同观点,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包容他人的品质,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六章自然灾害6.1气象灾害学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六章自然灾害6.1气象灾害学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第一节气象灾害一、洪涝灾害1.定义洪涝灾害是因连续性的降水或短时强降水导致江河洪水泛滥,或积水淹没低洼土地,造成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的一种灾害。
2.影响洪涝灾害分布的因素(1)气候因素:洪涝灾害主要分布于亚热带季风区、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温带季风气候区、温带海洋性气候区。
(2)地形因素:多分布在沿河、沿海地势低洼的地区。
3.危害(1)淹没农田、聚落等。
(2)破坏交通、通信、水利等基础设施。
(3)造成人员伤亡、农作物减产、交通受阻、人畜饮用水困难等。
(4)引发河流泥沙淤塞、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破坏人类生存环境,制约区域经济发展。
(5)洪涝过后易发疫情,威胁人类身体健康。
(6)人口越密集,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地区,洪涝造成的损失越大。
4.我国的洪涝灾害(1)我国是世界上洪涝频繁且灾害严重的国家。
(2)主要分布:东部季风区各大江河的中下游平原。
广大山区也常受到洪水侵袭。
二、干旱灾害1.干旱:因长时间无降水或降水异常偏少造成的空气干燥、土壤缺水的现象。
2.旱灾:当干旱持续时间较长,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时,称为干旱灾害。
3.分布地区:非洲、亚洲和大洋洲的内陆地区是世界上旱灾频繁发生的地区。
4.危害(1)极易造成农作物大量减产甚至颗粒无收。
(2)影响畜牧业,影响牧草生长、加剧草场退化和沙漠化。
(3)引发水资源短缺,造成人畜饮水困难。
(4)严重时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5)极易引发沙尘暴、火灾、虫灾等灾害。
5.我国的干旱灾害(1)我国旱灾的发生范围广泛。
(2)东部季风区:因降水季节变化、年际变化大,易发生旱灾。
(3)旱灾多发区:华北、华南、西南和江淮,其中华北地区的旱灾发生最频繁、影响最严重。
三、台风灾害1.定义:台风是在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形成并强烈发展的大气漩涡,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在12级以上。
2.多发海域:西北太平洋是世界上台风发生频率最高的海域。
新教材高中地理 第六章 自然灾害 第一节 气象与水文灾害教案(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第一节气象与水文灾害【课程标准原文】运用资料,说明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了解避灾、防灾的措施。
核心素养定位1.结合地图识记洪涝、干旱、台风、寒潮等气象灾害的概念。
(区域认知)2.结合地图能够阐述主要自然灾害的分布规律。
(综合思维)3.通过地图和图像材料,分析气象与水文灾害的成因、特点和危害。
(综合思维)知识体系导引知识点一洪涝灾害读洪涝灾害相关示意图,梳理基础知识。
1.洪涝灾害的概念洪涝灾害是因连续性的降水或短时强降水导致江河洪水泛滥,或积水淹没低洼土地,造成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的一种灾害。
2.洪涝灾害的分布(1)从气候因素看,主要分布在亚热带季风区、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温带季风气候区、温带海洋性气候区。
(2)从地形因素看,主要分布在沿河、沿海地势低洼地区。
(3)由图甲可知我国洪涝灾害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各大江河的中下游平原。
此外,广大山区也常受到洪水侵袭。
3.洪涝灾害产生的危害(1)淹没农田、聚落等。
(2)破坏交通、通信、水利等基础设施。
(3)造成人员伤亡、农作物减产、交通受阻、人畜饮用水困难等。
(4)引发河流泥沙淤塞、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
(5)洪涝过后易引发瘟疫,威胁人类身体健康。
[知识链接]1.概念:指危及人类生命财产与生存条件的自然变异现象和过程。
2.如何判断某种现象和过程是否属于自然灾害自然灾害具有明显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自然属性是指自然灾害是发生在自然界的异常现象,社会属性是指自然灾害会对人类社会产生危害。
如下图所示:[学法指导]1.分析雨涝原因的技巧2.干旱与旱灾的区别技巧干旱是一种现象,而旱灾是一种因干旱而形成的灾害,也就是说干旱是旱灾的致灾因子。
长期无降水,或降水稀少↓干旱不能满足生,产生活、植物生长需要,阻碍经济发展↓旱灾知识点二干旱灾害1.概念干旱是因长时间无降水或降水异常偏少造成的空气干燥、土壤缺水的现象。
当干旱持续时间较长,影响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时,称为干旱灾害。
2.危害(1)造成农业大量减产,乃至颗粒无收。
6.1气象灾害优秀教学案例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
3.小组合作:本案例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讨论中交流观点、共享信息。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生共同分析气象灾害的成因、特点及防治措施。这种合作学习的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1气象灾害优秀教学案例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
一、案例背景
本节课的主题是“气象灾害”,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六章的内容。气象灾害是指由于自然气象条件异常变化,导致天气现象极端化,对人类生产、生活产生严重影响的一种自然灾害。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洪涝、干旱、台风、冰雹、暴雪、沙尘暴等气象灾害的定义、形成原因、影响及防范措施。
3.在下一节课开始时,学生互相交流作业成果,分享学习心得。
4.教师针对学生的作业表现,进行总结和点评,为学生提供进一步学习的指导。
五、案例亮点
1.实践性与应用性:本案例以气象灾害为主题,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让学生了解气象灾害的成因、特点及防治措施。通过案例分析,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防灾减灾能力,体现了地理学科的实践性与应用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关爱环境、珍惜资源的意识,使学生认识到气象灾害对人类生产、生活的严重影响。
2.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自然观,尊重自然、顺应自然,提高学生对自然现象的敬畏之心。
3.培养学生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的精神,使学生在面对气象灾害时能够积极参与防灾减灾工作。
4.通过气象灾害案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地理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自信心。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6.1 气象灾害学案
第六章自然灾害第一节气象灾害1.识记主要的气象灾害类型及特点。
2.掌握洪涝、旱灾、台风灾害、寒潮灾害的发生分布及危害。
1.重点:各种气象灾害的危害。
2.难点:洪涝、旱灾、台风灾害、寒潮灾害成因分析。
一、洪涝灾害1.定义洪涝灾害是因或短时导致江河洪水泛滥,或积水淹没低洼土地,造成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的一种灾害。
2.影响洪涝灾害分布的因素(1)气候因素:洪涝灾害主要分布于区、区、区、区。
(2)地形因素:多分布在沿河、沿海的地区。
3.危害(1)淹没、等。
(2)破坏、、等基础设施。
(3)造成人员伤亡、农作物减产、交通受阻、人畜饮用水困难等。
(4)引发河流、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破坏人类,制约区域经济发展。
(5)洪涝过后易发,威胁人类身体健康。
(6)人口越密集,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地区,洪涝造成的损失越大。
4.我国的洪涝灾害(1)我国是世界上洪涝频繁且灾害严重的国家。
(2)主要分布:区各大江河的。
广大也常受到洪水侵袭。
二、干旱灾害1.干旱:因长时间无降水或降水异常偏少造成的、的现象。
2.旱灾:当干旱持续时间,影响时,称为干旱灾害。
3.分布地区:、和的内陆地区是世界上旱灾频繁发生的地区。
4.危害(1)极易造成农作物大量减产甚至颗粒无收。
(2)影响,影响、加剧和沙漠化。
(3)引发短缺,造成人畜饮水困难。
(4)严重时影响和社会稳定。
(5)极易引发、、等灾害。
5.我国的干旱灾害(1)我国旱灾的发生范围广泛。
(2)东部季风区:因降水变化、变化大,易发生旱灾。
(3)旱灾多发区:华北、、西南和,其中的旱灾发生最频繁、影响最严重。
三、台风灾害1.定义:台风是在或洋面上形成并强烈发展的,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在级以上。
2.多发海域:是世界上台风发生频率最高的海域。
3.台风灾害——狂风、暴雨、风暴潮(1)狂风:吹倒房屋,拔起大树,破坏交通、通信设施等。
(2)暴雨:引发洪水、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危害近海养殖等。
(3)风暴潮:侵蚀海岸,破坏海堤,造成海水倒灌等。
第六章第一节气象灾害教学设计—地理人教版必修一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气象灾害的定义、分类及成因,掌握常见的气象灾害,如干旱、洪涝、台风、寒潮等的基本知识。
2.学会运用地图、图表等工具分析气象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了解我国气象灾害的分布规律。
3.掌握气象灾害预测、预警及应对措施,提高学生的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
作业要求:
1.学生需认真对待作业,确保作业质量,按时完成。
2.作业完成后,进行小组内互评,相互学习,提高作业效果。
3.教师将根据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关注学生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方面的表现。
4.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将作业成果与同学们分享,共同提高。
-结合课本知识,通过实地考察、访谈等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气象灾害的实际情况,提高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
3.多元化教学手段:
-利用多媒体、网络资源等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小组合作学习:
-分组讨论、共同探究气象灾害的成因、影响和防治措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5.案例分析:
3.撰写一篇关于气象灾害对家乡影响的调查报告。学生需要通过查阅资料、访谈当地居民等方式,了解家乡常见的气象灾害及其对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的影响,并提出针对性的防灾减灾建议。
4.利用网络资源,了解我国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渠道,整理一份气象灾害预警信息获取指南,以便在日常生活中及时获取气象灾害预警信息。
5.结合地理信息技术,探讨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和应对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提出改进措施。
4.地理信息技术在气象灾害中的应用:介绍地理信息技术在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和分析中的作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学生小组讨论
高中地理第六章自然灾害第一节气象灾害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第一节气象灾害水平1:能廨粮農畫料持I醫工慕尖嘗的类堕.木平2:鋼合帶料•节例说聊主费气霞贞害荊母底幕件朋危古.水甲3:値幅烈剧卿科■许析14创地K語见弋卑坂濡的磴用.水平析气■究害与人类沾动的关氟01k预习准备区精心准笛夯实基础一、洪涝灾害1 •含义:洪涝灾害是因口w连续性的降水或短时口02强降水导致江河洪水泛滥,或积水淹没低洼土地,造成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的一种灾害。
2 •主要影响因素及分布区3 •危害(1) 对生产、生活的危害:淹没口06农田、聚落等,破坏交通、通信、水利等口07基础设施,造成人员坐伤亡、卑农作物减产、交通受阻、人畜饮用水困难等。
(2) 对自然环境的危害:引发河流泥沙淤塞、口!°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
4 .影响洪涝灾害损失的因素:灾害强度、口□人口密度、已2经济发展水平。
5 •我国洪涝灾害分布:东部季风区口13各大江河的中下游平原、山区。
1. 判断正误。
(1) 西北干旱区不会出现洪涝。
(X) fl然灾霑的庖曲.(2)植树造林会减少洪涝灾害。
(“)2. 易发生洪涝灾害的地区是()A. 内陆地区B.极地地区C.沿海地区D.高山地区答案C解析沿海地区地势低洼,易发生洪涝灾害。
3 .读我国洪涝灾害分布图,说明我国洪涝灾害的分布特点及原因。
提示特点:东南多,西北少。
原因:我国降水量自东南向西北减少。
二、干旱灾害1.含义:干旱是因长时期口0!无降水或降水异常偏少而造成空气干燥、□土壤缺水的现象。
当干旱持续时间较长,影响口03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时,称为干旱灾害,简称旱灾。
2 .旱灾分布31. 判断正误。
(1)旱灾就是降水过少。
(X)(2)人类活动也会导致旱灾。
(V)2 •中国旱灾发生频率高的主导因素是()A.纬度高低B.海陆位置C.植被密度D.气候特点答案D解析中国以大陆性季风气候为主,降水不稳定、季节变化大。
3 •旱灾一定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吗?提示不一定。
旱灾主要是降水异常减少形成的。
6.1气象灾害教学设计高一地理人教版
人教版必修一第六章自然灾害第一节气象灾害教学设计一、课程标准运用资料,说明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了解避灾、防灾措施。
二、教学目标1.运用武汉洪涝灾害的案例,结合区域图文材料,分析气象灾害的成因,掌握气象灾害的时空分布规律,完成气象灾害课题申请书。
2.通过图层的叠加,对区域地理要素的综合分析,掌握分析气象灾害的方法3.树立科学的探究气象灾害的意识,形成科学的气象灾害观。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掌握区域一次气象灾害的发生规律及影响。
教学难点:分析我国气象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
四、教学过程科学家巡礼。
走进气象学家曾庆存先生。
介绍曾庆存先生的研究成果。
运用图层叠加,结合武汉地区的任务一:结合图层信息,在图中标出你认为洪涝灾害可能发生的位置。
任务二:结合图层信息,分析武汉这次洪涝灾害为什么这么严重?1、表中所列的洪涝灾害和干旱灾害分别发生在何时何地?2、表中所列的洪涝灾害和干旱灾害的发生地区有重合吗?发生时间上又有什么联系?在中国政区图上用彩笔画出五次灾害涉及的省区。
具有一定的时间联系。
从地区分布看:有些地区即发生洪涝灾害,也发生干旱灾害。
彰显研究价值升华课堂主题。
形成科学的灾害观。
凸显地理课堂学习的价值。
学生活动课堂任务完成,成果展示。
学生展示已完成的课题申请书。
课后作业小组合作,以巢湖地区为例,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该区多发的气象灾害,分析其形成因素及影响。
形成书面报告。
学以致用。
五、板书设计第六章自然灾害第一节气象灾害气象灾害课题申请书六、课后反思本节课以科学家巡礼统领整章教学。
以总任务单——《气象灾害课题申请书》驱动课堂教学。
教学活动主要围绕2016年武汉洪涝灾害的成因以及2011年我国“十大自然灾害”事件两个案例展开。
通过对地理信息系统中提供的图层叠加,增强区域认知的同时,运用区域综合及要素综合,掌握洪涝灾害的形成因素,以及分析洪涝灾害的方法和思路。
通过时空综合,分析洪涝灾害和干旱灾害的分布特征。
学生在完成课堂任务的过程中,走进科研领域,运用科学的探究方法,解决实际地理问题。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1册教学设计 6.1 气象灾害
【师生总结】亚洲、非洲和大洋洲的内陆地区是世界上旱灾频繁发生的地区。其中非洲的旱灾最严重。
【教师讲授】易错点:旱灾多发生在湿润半湿润地区;
旱灾是自然灾害,满足两个条件,自然异变和造成损失;干旱是西北的环境特点,不属于自然异变,所以西北干旱区很少发生旱灾。同时,旱涝灾害都与夏季风的强弱有关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各种气象灾害的危害以及如何防御
难点:结合实例,理解各种气象灾害的成因及时空分布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主要教学活动
设置意图
导入新课
【展示】洪涝灾害的图片
【提问】为什么会形成洪涝灾害
通过图片导入,引发学生思考
气象灾害
洪涝灾害
【学生讨论】降水量大、降水持续时间长、地势低洼、排水不畅……
【教师总结】当降水持续时间长,降水量大,且当地地形较为平坦,再加上排水设施不完善,洪涝灾害就容易发生
台风灾害
【教师讲授】台风的基本概念以及危害
【提问】台风是否百害无一利?
【师生总结】台风的有利影响
1.带来大量雨水,缓解旱情,带来丰沛的淡水资源
2.调剂地球热量、维持热平衡,使人类安居乐业,生生不息
3.台风吹袭时会将江海底部的营养物质卷上来,鱼饵增多,吸引鱼群在水面附近聚集,增加捕鱼量
寒潮灾害
【教师讲授】寒潮的基本概念以及危害,以及侵袭我国的路径
气象灾害教学设计
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
气象灾害
学科
高中地理
教材
地理必修第一册(人教版)
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难点
教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目标:
从区域认知的角度出发,了解主要气象灾害的分布。
从综合思维的角度出发,了解气象灾害的自然和人为成因。
2024_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六章自然灾害第一节气象灾害学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第六章 自然灾难 第一节 气象灾难必备学问·自主学习——新知全解一遍过一、洪涝灾难 1.形成2.分布影响因素(1)气候因素:多发于________气候区、亚热带潮湿气候区、温带________气候区等。
(2)地形因素:________、________地势低凹地区常受洪涝威逼。
3.主要危害(1)沉没农田、聚落等,破坏________,造成人员伤亡、农作物减产、交通受阻、饮用水困难等。
(2)引发河流泥沙淤塞、________等生态问题,破坏人类生存环境,制约区域经济发展。
(3)威逼人类身体健康。
4.危害特点:人口越________,经济发展水平________的地区,洪涝造成的损失越大。
5.我国的分布: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各大江河的________,广阔山区也常受到洪水侵袭。
【推断】(1)长江流域发生洪水与人类活动无关。
( )(2)我国易发生水旱灾难的主要缘由受季风影响大。
( ) 【学问链接1】 自然灾难的危害程度存在地域差异不同地区之间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防灾抗灾实力不同,同一自然灾难的危害程度存在着地域差异,分析如下图所示:二、干旱灾难 1.形成2.危害⎩⎪⎨⎪⎧农作物减产影响畜牧业,加剧 和沙漠化引发 短缺,人畜饮水困难,影响经济发展及社会稳定引发 、火灾、虫灾等灾难 3.主要分布(1)世界分布:________、亚洲和________的内陆地区。
(2)我国分布东部季风区⎩⎪⎨⎪⎧旱灾多发区:华北、 、西南和江淮最频繁、影响最严峻区: 地区【推断】(1)旱灾是危害我国最严峻的自然灾难。
( ) (2)我国西北地区降水少,旱灾最为严峻。
( ) (3)我国北方地区干旱成灾率高于南方地区。
( ) (4)华北春旱和长江流域伏旱成因相同。
( ) 【学法指导】 东部季风区是我国旱灾频发区的缘由我国东部地区深受季风的影响,夏季风到来时间的早晚、势力的强弱、停留时间的长短等都干脆影响着降水量的多少及其时间安排,降水不仅季节变更大,而且年际变更大,不稳定的降水是干旱频发的主要缘由。
6.1气象灾害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3.重点:培养学生面对气象灾害时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难点:如何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遇到气象灾害时能够冷静应对,提高他们的生存能力。
(二)教学设想
1.采用案例教学法,通过引入真实的气象灾害案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各类气象灾害的特征、成因和影响,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4.掌握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的识别和应对方法,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培养自救互救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探究等形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思维的逻辑性和条理性。
2.利用图表、案例、实地考察等教学资源,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气象灾害的实际情况,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通过课堂讲授、课后作业、实践活动等环节,巩固所学知识,形成系统化的知识结构。
(五)总结归纳
1.教学内容: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强调重点、难点。
2.教学过程: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气象灾害的定义、分类、成因、影响及防御措施。
(2)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提出疑问。
(3)教师解答疑问,强调重点、难点,提醒学生加强课后复习。
(4)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4.培养学生团结协作、互助互爱的精神,面对气象灾害,能够积极应对,共同为减少灾害损失而努力。
二、学情分析
高中阶段的学生在地理学科方面已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对气象现象和自然灾害有一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他们对气象灾害的成因、影响及防御措施等方面有较高的学习兴趣。但受限于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学生在气象灾害的系统认识、时空分布规律分析以及实际应对能力方面仍存在不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同时,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差异化教学策略,使他们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提高分析、综合、创新等高阶思维能力。此外,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让他们在交流与合作中共同成长,全面提升地理学科素养。
6.1气象灾害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
地理必修第一册第6章第1节教学设计第6章自然灾害第1节气象灾害目录一、学习目标二、必备知识三、情景探究探究一:洪涝和干旱灾害探究二:台风灾害第6章自然灾害第1节气象灾害一、学习目标1.运用资料,说明洪涝、干旱、台风、寒潮等气象灾害的成因。
2.根据给定区域信息,归纳我国主要气象灾害的时空分布。
3.结合实际,说出主要气象灾害带来的危害。
二、必备知识(一)洪涝灾害1.形成2.分布(1)从气候因素看:多发于季风气候区、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温带海洋性气候区等。
(2)从地形因素看:沿河、沿海地势低洼地区。
3.主要危害(1)淹没农田、聚落等,破坏交通、通信、水利等基础设施,造成人员伤亡、农作物减产、交通受阻、人畜饮用水困难等。
(2)引发河流泥沙淤塞、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破坏人类生存环境,制约区域经济发展。
(3)洪涝过后易发疫情,威胁人类身体健康。
4.危害特点:人口越密集、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地区,洪涝造成的损失越大。
5.我国的分布: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各大江河的中下游平原。
此外,广大山区也常受到洪水侵袭。
6. 凌汛是由于下段河道结冰或冰凌积成的冰坝阻塞河道,使河道不畅而引起河水上涨的现象。
7.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①长江流域发生洪水与人类活动无关。
(×)②洪涝灾害只发生在季风气候区,其他气候区没有。
(×) (二)干旱灾害 1.形成2.危害⎩⎪⎨⎪⎧农作物大量减产影响畜牧业,加剧草场退化和沙漠化引发水资源短缺,造成人畜饮水困难,影响经济发展乃至社会稳定引发沙尘暴、火灾、虫灾等灾害3.主要分布(1)世界分布:非洲、亚洲和大洋洲的内陆地区。
(2)我国分布:东部季风区⎩⎪⎨⎪⎧旱灾多发区:华北、华南、西南和江淮最频繁、影响最严重区:华北地区[特别提醒] 干旱一般是长期的现象,而旱灾属于偶发性的自然灾害。
例如,我国西北大部分地区是极端干旱的沙漠和戈壁,但极少发生旱灾;东部季风区降水丰富,但由于气候异常可能导致旱灾。
第六单元自然灾害(一)气象灾害与防灾减灾教学设计高一地理上学期大单元教学系列(人教必修第一册)
3.学生在面对气象灾害时,可能缺乏有效的防灾减灾知识,需要通过本章节的学习,提高学生的防灾减灾意识和实际操作能力。
4.学生在小组合作和讨论中,能够积极参与,但部分学生可能过于依赖他人,需要教师引导,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六单元自然灾害(一)气象灾害与防灾减灾教学设计高一地理上学期大单元教学系列(人教必修第一册)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了解气象灾害的定义、分类及特点,掌握常见的气象灾害,如台风、暴雨、洪涝、干旱、寒潮等的基本知识。
2.使学生掌握气象灾害发生的原因、影响范围和危害程度,学会分析气象灾害对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在导入新课环节,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1.展示近年来我国发生的典型气象灾害案例,如台风“山竹”、暴雨洪涝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气象灾害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2.提问:“为什么会有气象灾害发生?”“气象灾害对我们生活有哪些影响?”“我们应该如何应对气象灾害?”等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难点:分析气象灾害对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不同气象灾害之间的联系;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技术手段,收集、整理和分析气象灾害相关数据。
2.重点:培养学生的问题发现、分析和解决能力,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难点: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克服依赖性,形成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3.培养学生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技术手段,收集、整理和分析气象灾害相关数据,提高地理信息处理能力。
第六章第一节气象灾害(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贯通(1)用“天
激发学生的。
沈阳十月一前后两天路上行人穿衣变
化,前天穿短袖,后天穿羽绒服。
:是什么现象?
展示“2021
阳、中山三地天气变化”图
利用“思维导图”阐述教学目标,或引出问题,使教学的思路可视化。
强调知识点整合,将新讲授知识点融入到已学过的知识体系中形成完善知识网络同时主干知识以关键词形式呈现,突出重点,有助于学生注意力集中。
利用一级“思维导图”,学生可以更好地围绕主题进行充分的联想,发散性地思考,将与主题相关联的知识分类进行管理。
引导学生把握知识结构的合理性、思维的深度与广度。
学生自评:小组同学完成作业后对自己的作业做出评价。
根据自己的作业情况给自己评上合适的星。
学生互评:同学间相互分享,互评。
反馈方式:
(1)欣赏同学,发现学生的优点,寻找学生的亮点。
赞赏鼓励学生。
(2)学生作业完成情况不理想时,要指出学生的不足,但要注意用语。
每个学生学习能力,心理特点不同,要注意学生的差异,采用适合他们的方式来评价他们的作业。
6.1气象灾害教案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一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引导学生探究气象灾害的预警与防御措施,增强实践操作能力。
2. 教学手段:
(1) 多媒体教学:利用PPT、视频等展示气象灾害图片、数据和动画,增强直观感受。
(2) 网络资源:引导学生利用网络查询气象灾害相关信息,提高信息获取能力。
板书设计
1. 标题:气象灾害及其预警与防御
- 洪涝
- 干旱
- 台风
- 寒潮
- 沙尘暴
2. 成因与特点
- 水循环异常
- 气候变化
- 地形影响
- 强烈天气系统
3. 影响与危害
- 人员伤亡
- 财产损失
- 社会经济影响
- 环境破坏
4. 预警与防御
- 预警信号
- 防御措施
- 应急准备
- 自救互救技能
5. 教学总结
四、学习方法方面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预习资料、参与课堂实践、完成课后作业等环节,掌握了有效的学习方法和策略,如时间管理、信息筛选、合作学习等,提高了学习效率。
五、情感与行为方面
学生在学习气象灾害的过程中,感受到了团队合作的力量,学会了相互支持和帮助。同时,面对灾害的严峻现实,学生能够培养出同情心和爱心,愿意为减轻灾害影响做出贡献。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2. 课中强化技能
教师活动: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气象灾害新闻视频,引出本节课题。
讲解知识点:详细讲解气象灾害的成因、特点和影响,结合案例分析。
组织课堂活动:设计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灾害预警和防御措施。
解答疑问:及时解答学生在讨论中的疑问。
学生活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 气象灾害一、洪涝灾害1.含义:洪涝灾害是因□01连续性的降水或短时□02强降水导致江河洪水泛滥,或积水淹没低洼土地,造成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的一种灾害。
2.主要影响因素及分布区3.危害(1)对生产、生活的危害:淹没□06农田、聚落等,破坏交通、通信、水利等□07基础设施,造成人员□08伤亡、□09农作物减产、交通受阻、人畜饮用水困难等。
(2)对自然环境的危害:引发河流泥沙淤塞、□10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
4.影响洪涝灾害损失的因素:灾害强度、□11人口密度、□12经济发展水平。
5.我国洪涝灾害分布:东部季风区□13各大江河的中下游平原、山区。
1.判断正误。
(1)西北干旱区不会出现洪涝。
(×)(2)植树造林会减少洪涝灾害。
(√)2.易发生洪涝灾害的地区是( )A.内陆地区B.极地地区C.沿海地区D.高山地区答案 C解析沿海地区地势低洼,易发生洪涝灾害。
3.读我国洪涝灾害分布图,说明我国洪涝灾害的分布特点及原因。
提示特点:东南多,西北少。
原因:我国降水量自东南向西北减少。
二、干旱灾害01无降水或降水异常偏少而造成空气干燥、□02土壤缺水的现象。
1.含义:干旱是因长时期□03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时,称为干旱灾害,简称旱灾。
当干旱持续时间较长,影响□2.旱灾分布3.危害1.判断正误。
(1)旱灾就是降水过少。
(×)(2)人类活动也会导致旱灾。
(√)2.中国旱灾发生频率高的主导因素是( )A.纬度高低B.海陆位置C.植被密度D.气候特点答案 D解析中国以大陆性季风气候为主,降水不稳定、季节变化大。
3.旱灾一定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吗?提示不一定。
旱灾主要是降水异常减少形成的。
在湿润、半湿润地区发生频率也很高。
三、台风灾害02 1.定义:在热带或□01副热带洋面上形成并强烈发展的大气旋涡,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在□12级以上。
03台风眼、□04旋涡风雨区、外围大风区构成。
2.结构:由□06 3.分布:西北太平洋是世界上台风发生频率最□05高的海域。
影响我国的台风主要源于□08夏秋季节。
西北太平洋,我国台风灾害主要分布在□07东南沿海地区,多发于□4.危害1.判断正误。
(1)台风是旋转的。
(√) (2)台风中心降水强度最大。
(×) 2.下列关于台风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强烈发展的温带漩涡 B .主要发生在秋冬季节C .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受台风危害大D .西北大西洋是全球台风发生频率最高的海域 答案 C解析 台风是强烈发展的热带漩涡;主要发生在夏秋季节;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受台风危害大;西北太平洋是全球台风发生频率最高的海域。
3.台风是否百害而无一利?试举例说明。
提示 不是。
台风也会带来一定的好处,如缓解旱情、降温消暑等。
四、寒潮灾害1.含义:因□01强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大范围的□02剧烈降温,并伴有大风、雨雪、□03冻害等现象的天气过程。
2.分布:北半球□04中高纬度地区的□05深秋到初春时节。
3.危害(1)剧烈降温使农作物遭受□06冻害。
(2)大风、大雪、□07冻雨造成畜牧业损失,阻断交通,破坏通信设施和□08输电线路等。
4.影响我国的寒潮:寒潮是我国□09冬半年主要的气象灾害。
影响我国的寒潮主要发源于蒙古、□10西伯利亚地区。
,1.判断正误。
(1)寒潮主要发生在南半球。
(×) (2)我国南方地区不会发生寒潮。
(×) 2.下列地区最容易发生寒潮的是( ) A .华北平原 B .海南岛 C .南亚地区 D .四川盆地答案 A解析 华北平原纬度较高,距寒潮源地近,易发生寒潮;海南岛和印度半岛位于低纬地区;四川盆地北部有秦岭、大巴山,对寒潮具有阻挡作用。
3.哪个季节寒潮对我国北方农业危害较大? 提示 秋末冬初;冬末春初。
任务探究旱涝灾害我国是旱涝灾害频发的国家。
图一和图二分别为我国洪涝和旱灾分布图。
据此探究下列问题:(1)我国旱涝灾害分布有什么规律?是什么原因造成的?(2)6月,图中A地易发生洪涝灾害。
为什么?(3)7、8月,A地易发生旱灾。
为什么?(4)B地旱涝灾害频发对当地农业生态环境有什么影响?[成果展示](1)规律:旱灾主要分布在我国东部季风区中的黄淮海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南方沿海,西南横断山区和云贵高原也有分布;洪涝灾害主要集中在东部季风区的平原和盆地(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成都平原、珠江三角洲地区等)。
两者的分布都以东部季风区的平原为主。
原因:受夏季风的影响,我国东部季风区的降水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都很大,旱涝灾害频繁。
(2)我国东部季风区的雨带在6月影响长江中下游地区,停留时间在一个月左右,降水较多。
(3)梅雨过后,长江中下游地区受高压控制,出现伏旱天气,降水少、蒸发强。
(4)一是引起土壤盐碱化,二是可能引发与旱灾有关联的蝗灾。
旱涝灾害成因的分析思路1.旱灾(1)明确旱灾的本质是水资源短缺的问题,包括两层含义:一是降水相对□01平均状况少,而不是强调□02绝对量少;二是少到对□03生产、生活造成危害。
(2)形成旱灾的自然原因主要是□04气候异常,降水少。
多发生在降水□05季节分配不均、降水年际变化大的地区。
(3)形成旱灾的人为原因主要是□06用水量大、水资源破坏等。
2.洪涝干旱等效频度指的是在一定时段内,某区域出现危害程度大体相当的干旱次数;降水相对变率是降水平均偏差(同期多年平均降水量与实际降水量之差)与多年平均降水量的百分比,是衡量降水稳定程度的指标。
右图为我国部分地区干旱等效频度分布示意图,下表为我国部分城市不同时段降水相对变率表。
据此完成(1)~(2)题。
城市4~5月7~8月全年开封0.47 0.35 0.20武汉0.27 0.56 0.19(1)影响武汉和开封干旱等效频度不同的主要因素是( )A.纬度B.气温C.降水D.河流(2)开封发生旱灾的最主要季节是( )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科学思维旱涝灾害成因的分析方法第(1)题,读图可知,开封发生旱灾的次数较多。
开封地处北方地区,年降水量较少;武汉位于南方地区,降水量较大,发生旱灾的次数较少。
第(2)题,读表可知,开封的降水相对变率在4~5月份最大,说明春季旱灾最严重。
[答案] (1)C (2)A提升运用能力下图为某类影响我国农业的自然灾害等值线分布图,读图回答1~2题。
1.此图反映的自然灾害可能是( )A.旱涝灾害B.霜冻灾害C.生物灾害D.台风灾害答案 A解析此图反映的自然灾害频发地区主要分布在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四种灾害中只有旱涝灾害主要分布在这些地区。
2.图中等值线分布主要受( )①纬度影响②洋流影响③海陆位置影响④天气影响⑤地形影响A.①②③ B.③④⑤C.①④⑤ D.①②④答案 B解析我国旱涝灾害主要受海陆位置、天气、地形影响。
任务探究台风灾害材料一1月4日5时,2018年第1号台风“布拉万”(1949年有气象记录以来诞生第3早的热带风暴)中心位于我国南沙永暑礁北偏西约255千米的南海西南部海面上。
“布拉万”在菲律宾造成3人死亡和5.55亿比索的财产损失(约合1 090万美元)。
材料二下图为“布拉万”移动路径示意图。
据此探究下列问题:(1)为什么西北太平洋海域是世界上台风最多的地方?(2)材料中日期是否搞错了,隆冬季节也会有台风生成吗?(3)为什么台风预报中总是说“台风中心附近最大风力”,而不说“台风中心最大风力”?[成果展示](1)西北太平洋热带洋面广阔,受暖流影响,水温高,水汽供应充足。
(2)没有错。
热带太平洋洋面上冬季气温也很高,可以形成台风,但势力比夏季台风弱。
(3)台风中心为台风眼,盛行下沉气流,为无风区。
而台风眼(中心)外围却是狂风暴雨区。
台风的分析思路2017年第20号台风“卡努”于10月16日凌晨到上午在海南文昌到广东湛江市一带沿海地区登陆。
据此完成(1)~(2)题。
(1)台风“卡努”带来的主要灾害有( )①风暴潮②地震③狂风④暴雨⑤沙尘暴⑥洪涝A.①②③④ B.③④⑤⑥C.①③④⑥ D.①②③⑤(2)我国台风灾害的时空分布特点是( )A.春夏多、秋冬少B.内陆重、沿海轻C.春夏少、秋冬多D.沿海重、南方重科学思维台风的分析思路第(1)题,台风会诱发狂风、暴雨、风暴潮、洪涝等灾害。
第(2)题,我国台风灾害的时空分布特点是夏秋多、冬春少,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内陆地区很少。
[答案] (1)C (2)D提升运用能力中新社东京2017年10月23日电超强台风“兰恩”23日在日本静冈县御前崎市附近登陆,经过关东地区向东北海上挺进。
多地大雨、强风持续,已造成5人死亡。
据此完成1~2题。
1.台风中心附近最大风力不低于( )A.6~7级B.8~9级C.10~11级D.12级答案 D解析台风中心附近持续风速可达12级以上。
2.有人说台风是一种“小面积受灾,大面积受益”的气象灾害。
其“益”不表现在( ) A.增加水量,利于捕捞B.解除或缓解旱情C.增加水库蓄水量D.调节气温,降温消暑答案 A解析台风会产生狂风暴雨,不利于捕鱼,A项符合题意。
任务探究寒潮灾害中央气象台2018年4月4日6时发布大风降温预报。
受两股较强冷空气影响,4月4日至6日,全国大部分自北向南、自西向东将有大风降温。
4月4日8时至6日8时,西北地区中东部、内蒙古中西部、华北西部、黄淮南部、江淮、江汉、江南中北部、西南地区东部等地自北向南先后有6 ℃~10 ℃降温,局地降温可达12 ℃以上,上述大部分地区有5~7级偏北风。
下图为全国大风降温预报图。
据此探究下列问题:(1)寒潮多发生在什么季节?为什么?(2)此次寒潮对河北农作物的危害很大,为什么?(3)为什么青藏高原和海南地区几乎不受寒潮的影响?[成果展示](1)深秋到初春。
此季节盛行偏北风,冷空气势力强,移动速度快。
(2)初春是农作物开始生长的季节,小麦返青,果树开花,大幅降温会对农作物造成一定伤害。
(3)青藏高原地势高,冷空气难以进入;气温低,降温幅度小。
海南岛纬度低,冷空气难以到达。
1.寒潮的判断01降低10 ℃以上,各地标准有所不同。
(1)一般气温在一天(24小时)内□(2)当天最低气温在5 ℃以下。
02降温,有大风和雨雪天气。
(3)伴随□2.寒潮危害的分析思路03降温幅度判断寒潮的强度。
(1)根据□(2)根据降温预报图分析寒潮影响范围。
(3)根据寒潮发生的时间判断主要□04成灾区域。
(4)根据天气现象判断主要受灾体和应对措施。
(5)根据受灾区人口、经济状况判断损失大小。
央广网兰州2018年4月13日消息,寒潮来袭,甘肃低温冻害直接经济损失超过80亿元。
据此完成(1)~(2)题。
(1)关于此次寒潮的叙述,正确的是( )A.强冷空气南下造成的B.强冷空气北上造成的C.直接经济损失最大的产业是工业D.空气移动速度慢(2)代表寒潮过境时气温变化的曲线是( )A.甲B.乙C.丙D.丁科学思维寒潮的分析方法第(1)题,此次寒潮是强冷空气南下造成的,空气移动速度快;受寒潮影响,农业生产损失最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