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与做学问的先后问题
先做人,再做学问
先做人,后做学问“前生回首今生缘,数载同窗情义坚”。
同窗之谊本是可贵的,可为何现在屡次出现同室操戈的现象?我认为一个成功的人士要是先学会做人,再做事,最后才能做学问。
正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近年来在大学校园发生的种种惨案都在我们心中留下了深深的一笔。
特别是复旦大学的投毒案,室友仅仅是为了生活琐事就能下此狠手。
复旦大学黄洋事件,一条鲜活生命的逝去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学生心理存在的问题。
我们学生的品质是有待提高的。
还有我们自身的法律素养也是需要提高的。
只有先拥有好的品质,我们才能真正的学习知识。
人先要修身,正心才能不让自己跌入罪恶的深渊。
我认为这可以培养我们展示出谦虚、低调、美好的一面。
托马斯·穆勒是一位全满贯足球运动员。
他长的不帅,脚法也挤不进世界顶级球员之列,可他却能得到许多球迷的喜爱。
这源于他的性格。
在场上,无论你是不是他的朋友,甚至你推倒了他,他还是愿意面带笑容的和你交谈几句。
我认为穆勒之所以能获得如此多的荣誉,有一部分是因为他的涵养。
它就是学会了做人,才能继续往上爬的典型。
不管是做学问,还是踢球,我们都需要平和的心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面对事业中的挫折,我们才能向前发展。
虽然近些年,我国对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关注度日益增强,可由于社会的诸多压力,几乎所有的学校老师家长都把做学问放在第一位,却忽略了做人。
我们应该学会欣赏别人,而不是只知道在他人身上寻找缺点。
因为那个寻找缺点的过程可能会把你推向深渊,或许是因为嫉妒,或许是因为讨厌。
所以我们需要端正自己的心态,提高自己的心理抗压能力。
总所周知,德国是引发两次世界大战的罪魁祸首。
所幸的是,德国各阶层能够深刻反思这段历史。
于是格外重视对孩子的人格教育——特别是善良品质的培养。
而爱护小动物就是许多德国幼童的第一课。
在孩子刚学会走路时,不少德国家庭会特意让小孩子与小动物接触,让他们学会体贴入微的照顾弱小生命。
在幼儿园中则会由孩子们轮流喂养。
可反观中国的孩子,从一出生便被父母寄予厚望,从学会说话开始,就是各种各样的学知识,更甚者,在幼儿园就开始学外语,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可到头来却丢掉了做人的本真,迷失了自己。
【高二作文】做人,先于做学问
【高二作文】做人,先于做学问学会做人,学会做学问,这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可是要见真功夫的。
何谓做人,爱国爱家爱校,这远远不够。
或许我们还要爱自己,爱屋及乌,爱自己就是爱周围的一切,怀一颗至善至美之心,怀一颗感恩之心,感恩自己、家人、师长、同学,感恩所有。
在你有资格学习之前先学会做人。
如果一个人有丰富的知识,但他的品格太差,那么他进入社会肯定不会给社会带来任何好处。
哦,不,这家伙肯定会危害社会。
他的智慧和才能将与学习的初衷背道而驰。
师者要有师德,医者要有医德,列此二志,均因其怀有各自之德,老师、医者,学问肯定够专业,否则不可能不如工作岗位,接下来,就看他们的德了。
刚才说过心怀感恩之心,曾经老师的培育,如今同事的帮助,学生、患者们的信任,这不都是该感恩的吗?不妨来说说医生,我也想做一名医生,但好多人嫌脏、苦、累,但我爱这个职业的崇高,但却有医者不称职,不该继续留在这里了。
有一位医生毕业于一所著名的医科大学,没有专业水平。
他成功地进入了一家大型的三级医院,但他期待着每天都能到病人那里做更多的手术,以便得到红包和多份薪水。
另一位医生毕业于一所普通医科大学,在经历了几次曲折之后,他很不情愿地进入了医院。
然而,他与刚才的想法完全相反。
他每天都盼望着失去工作。
中医有句古话说:“但愿人间无疾苦,何妨架上药生尘。
”具有高尚医德的医生想要自己的职业。
只有当医生失业时,世界才能远离疾病。
这不是后一位医生的高贵之地吗?因此,可以想象,第一位医生后来被解雇了,第二位医生一步一步地接管了医院,成为了院长。
第一位学问不够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只可惜他输在了做人上,输在了医德上,做人,是先于做学问的。
如果你能成为一个男人,你自然会学会成为一个男人。
前提是你要真正学会做人,而不是向别人展示。
例如,如果一个人活了一辈子,但已经成为一个人一辈子,那么许多人的成功不在于他们的高知识,而在于他们的性格。
他有能力号召世界上的一切来帮助他。
先学做人,再谈做事
先学做人,再谈做事展开全文大家都是书写,可是可以把字写好的人却非常少,大家都会为人处事,却非常少有些人了解究竟该怎么做人。
怎么做人?怎样做人?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它是一门造型艺术,也是一门大学问。
很多人一辈子也没有弄搞清楚。
平常大家常常听见'做人难,难为人处事'的感叹,也常常能体会'先为人处事,后办事'的理解。
由此可见,为人处事并不是个小问题,只是问题,是每一个人一生的必修课程。
人来一世,不外乎两件事:一件是为人处事,一件是办事。
为人处事虽然沒有一定的规律和规范,但它存有一定的细则,一定有它的方法与规律性。
1.做有理想的人毛主席说过,'信心人生道路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
拿破仑也以前说过,'不愿当大将的兵士,并不是好兵士'。
这种至理名言便是告知大家,为人处事应当有信念,应当有信心。
信念是正确引导大家迈向取得成功的航灯,是做到人生道路巅峰的驱动力。
好的发展来自于自立、独立、信心,不达目地不罢手,咬定青山不放松,打跨自身的通常并不是他人只是自身,不必把一次的不成功当做是人生道路的三审。
逃是软弱的,避是消沉的,退就看起来更为软弱无能。
取得成功时,不必酒醉,不成功时,不必垂头丧气,不必怨天忧人,只有一往无前,坚持不懈,用自信心去摆脱一切艰难。
2.做人要心地善良'人之初,人性本善'。
善良是人性光辉中最溫暖、最漂亮、令人打动的一缕。
人生道路不一定每个人都很取得成功,不一定每个人都能变成英雄好汉,但一定要善解人意善良。
一个笑容,一个简易的姿势,一句发自肺腑的问好,这对大家并不会太难保证,却很有可能因而帮助他人走出困境。
一切人,一切事情全是相接的,在施予别人的情况下,你确实是权益自身,当损害另一个性命时,本质是在损害自身。
一个心地善良,就像一盏明灯,既点亮了纷繁的人,也溫暖了自身,善解人意不必潜移默化和逼迫,总是互相感染和散播。
因此,为人处事不一定要正气凛然,奋不顾身,但一定要善解人意真心实意。
先做人 后做学问
先做人后做学问码口中学赵庆发(2012年6月)教师的首要任务是先教学生做人,然后才教学生做学问。
现在的学生很多越来越不会做人,这决不是骇人听闻。
请看现实生活中发生的真实事例。
事例一,码口乡高中生陈思(化名)考取云南理工大学,由于是第一次上省城,行李多,他父亲特担心,亲自送他到学校。
在理工大附近的小餐馆,陈思遇到了也考取大学的几个老同学,他们问陈思身边的老人是谁,陈思说是他请来搬运行李的农民工。
几个老同学热情的招呼陈思吃饭,那个“农民工”当然没有资格上桌,只有在门外空腹等侯。
陈思的父亲与我是老熟人,回家后和我谈及此事,还显得很气愤。
他说,为了供儿子读书,每年都把过年猪卖了,已经三年没杀年猪了,到头来,自己倒成农民工了。
才进大学就不认爹,大学毕业恐怕连妈也不认了。
我不知道该怎么对他说。
事例二,码口中学一名初二学生,一天正在吃午饭,他母亲从四十里外走路冒着毒太阳到学校送钱给他,我亲自在场,这名学生没叫她一声妈,更没叫她吃饭,也没买水给妈喝,一句话,没和他妈吱吭一声,伸手接过他妈递来的50元钱便消失在聚餐人群中了。
我很气愤,何况是他妈,就是别人也应打个招呼,说声谢谢才对。
事例三,气人的事竟会发生在我身上。
有一次,我从码口下县城去,那时码口还没有直达县城的车,需从茂林转乘昭通班车。
很快我下了码口车转乘了昭通车,让我没想到的是车上早没座位了,超载的十多个人都站着(那时交警管得不严,超载是常有的事)。
我从茂林一直站到连峰,还是没人下车。
我一直站在一个有座位的小伙背后,到水竹一带吃不消了,特想坐,特盼望有个熟人让我坐坐,便开始认真打量每一个人。
我眼睛突然一亮,我前面的小伙子就是我的得意门生,两年前考入警校,我就是他的班主任,他读初中时我对他特好,把他列入重点,精心培养他。
我在车上虽然站了两三个小时,或许他并没有发现我,我便主动与他打招呼,本想他会很惊喜,会立刻让我坐。
但完全出乎我的预料,他反应十分平淡,既没有惊喜,也没让我坐,仿佛我们不是师生,更没有那段情谊,是一般普通的人。
先做人后做学问
先做人后做学问————谈非智力因素对学生成绩的作用与影响我们平时说的智力因素通常是指记忆力、观察力、注意力、想象力、思维能力等,即认识能力的总和,是认识活动的操作系统。
而非智力因素是指智力因素以外的一切因素,与认识没有直接关系,却对人的认识过程起直接制约的作用。
其中主要包括兴趣、情绪、情感、意志、性格等,是认识活动的动力系统。
非智力因素在人的成长过程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个智力水平较高的人,如果他的非智力因素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往往不会有太多的成就。
相反,一个智力水平一般的人,如果他的非智力因素得到很好的发展,就可能取得事业上的成功,做出较大的贡献。
从心理学上讲,感情、意志、兴趣、性格、需要等非智力因素,是智力发展的内在因素,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有人形象的说,离开了非智力因素就等于失去了发展的动力和能源。
一个人的非智力因素得到良好的发展不但有助于智力因素的发展,还可弥补其他方面的不足。
对中学生而言,非智力因素在学习上发挥着动力、定向、强化和创造等多方面的功能。
可以这么说,一个学生学习成绩的优劣除了与记忆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智力因素有关外,还在很大程度上与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有关。
在教学工作中我们发现,学习成绩优秀的大多是那些智力中上而非智力因素较好的学生,一旦非智力因素发展较好即使基础薄弱的学生,也会在学习上保持良好的心态,树立坚定的信念,不达目的不罢休。
因为智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由先天遗传决定,智力的培养只能开发一小部分智力的潜能,并不能取得实质性的突破,智力超常的人很少,绝大多数人都是属于智力正常范围内的。
而非智力因素则主要是后天“习得”的,是完全可以通过教育培养来改善提高的。
所以,我们在重视学生智力发展的同时,也必须重视非智力因素对智力的“催化”作用。
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教师就应从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自我意识等影响智力潜能发挥的心理因素着手,侧重学生的兴趣、情绪、情感、意志、人际关系等方面的教育与感化。
先做人,再求知
先做人,再求知
我们说如果要做学问,先要学会做人。
我们做教育的人有几人是这样做的,又有几人真正明白。
我们老是注重做学问,轻做人。
我们的学校教育也是这样,只注重向学生灌输知识,对于做人教育几乎为零。
老师对于知识的教学费了神,对于学生做人的教育根本就没动过多大的脑筋。
因为我们的大学入学考试,只重知识,不考做人方面的。
我希望我们国家的基础教育注重做人的教育,并把他落在实处,而不是形式,口头说说。
规定每天或每周让学生做具体事情,如帮大人做家务,帮别人带小孩等等。
在具体的事中体会如何做人。
“先做人,后做学问,再做事”
“先做人,后做学问,再做事”作者:田广新来源:《学校教育研究》2016年第02期“先做人,后做学问,再做事”体现了孔子教书育人的重要思想,呈现了几千年中华文化做人用人的标准,应该成为每位教师的座右铭。
我国著名高等学府——清华大学,校训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北京邮电大学的校训是“厚德、博学、敬业、乐群”,很多大学的校训都有“德”字在里面,可见德育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和地位,德育也是衡量人才最基本的砝码和准则。
德育教育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面对新时期社会的飞速发展,小学德育工作也应该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应该如何做好新时期小学德育工作呢?我在长期的学校管理工作中积累了以下经验。
一、学校德育常规建设常抓不懈第一,加强德育队伍建设,努力建设好一支坚强有力的班主任队伍和全员抓德育的思想工作队伍,坚持做到教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
学校应该认真制定详实、具体、可操做性强的学校德育工作计划。
通过推行班主任和各任课教师培训学习制度,定期开展班主任例会,开展德育工作经验交流会等形式来提高班主任及任课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
第二,开展定期检查评比工作。
包括对学生的仪表、卫生、“两操”纪律等的检查。
组织对各班的班容班貌进行检查评比,并将评比结果纳入班级工作评估中。
坚持每日一检查、并将检查结果及时公布,每周一小结,成绩突出的,及时给予表彰奖励,存在问题的,给予批评改进,并及时检查其改进情况。
第三,注重学生养成教育的。
学生的良好的习惯不是一两天能养成的,而是需要长期不懈的紧抓不放,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及学生情况,作出相应的要求,如要求学生佩戴红领巾、见到师长主动问候,不随地扔垃圾、不随地吐痰等。
二、建设学校德育阵地第一,抓好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
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主阵地,各学科教师都应结合自己所教学科的特点,寻找合适的切入点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第二,重视开展少先队活动。
通过少先队活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学校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
先做人 后做学问 再做事
先做人后做学问再做事——读《论语》一点体会民航文化传播网马玉堂近日研读《论语》,深深领悟孔子的智慧和儒家思想的深刻内涵,体会其成为中华主流文化的木之本、水之源、心之魂的根源。
特别是对孔子关于“先做人,后做学问,再做事”相关语录感触颇深。
孔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意思是说:做人要孝顺父母,要恭敬师长,要诚实可信,要博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做到了这些还有余力的话,就去学习文化知识。
很显然孔子把人的品德放在了第一位,一个人只有学会了如何做人,如何做一个懂得“孝、忠、信”的人,再去学习文化知识,才能更好地为人类服务、为社会做贡献。
《左传》中也曾提到:“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
“立德”是指做人,“立功”是指做事,“立言”是做学问。
同样也论述这样的一个道理,即做人最为重要,然后才是做事做学问。
近日,胡总书记在建党90周年纪念大会讲话中指出:“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
”这与孔子的“先做人,后做学问”的思想一致,这样才能保证党的宗旨不变、党的纲领实现。
曾参观蒙牛生产车间,蒙牛创始人牛根生倡导的“有德有才,破格重用;有德无才,培养使用;有才无德,限制录用;无德无才,坚决不用” 的企业文化,更是道出了一个成功企业的用人标准。
一个人不孝敬自己的父母,何谈“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不尊重自己的师长,就更不可能虚心求教;不诚实,绝没有信誉可言,更谈不上敬业,甚至为事业献身。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有德之人是君子,无德之人是小人,亲君子,疏小人,事业成。
讲“先做人”,并不是说“做学问”不重要。
打下了做人的根基,学习文化知识才能够学有所思、学有所成、学以致用,成为一个有道德、有知识的国之栋梁,这就为“再做事”奠定的坚实的基础。
“再做事”当然是指做好事,做对人民有益的事,并努力做出成绩。
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指出:“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反方(即先做事)一二三四辩观点集锦
一辩开篇立论主席、在座各位好!先做事后做人:首先,这是个比较性的辩题,所以前提就要搞清楚,做人、做事都很重要,但我们需要比较的是哪一个的重要性更大一些。
关于这个观点我方可以用三点来论证:第一:如果企业招聘一个软件工程师,是招聘一个为人忠厚老实、从不说谎但能力一般的员工,还是一个能力卓越但偶尔会有一些小毛病的人呢?很多企业首选一定是后者,毕竟企业没有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去培养一个初级员工,既然在自己的初级员工中没有人能够脱颖而出,当然就要引进那些能力非凡的人了。
即使是后者生活和人品都充满了争议又何妨?纳入了企业的轨道和体系,企业就应该有一套核心的企业文化和制度体系,去改造、培育和提升他,也能最大限度的避免他犯大的错误而给企业带来损害。
第二:历史上也不范有名人。
丘吉尔也罢、拿破仑也罢、孙膑也罢、韦尔奇也罢,他们之所以能够成功,归根结底是因为他们能够有效的解决问题。
也许你会觉得惊讶或不可思议,因为各种各样的信息都在告诉你,他们的成功归功于那些伟大的战略、未伟大的人格和与众不同的战略。
第三;众所周知的四川地震,众名人纷纷捐款,可咱这些寻常百姓只能尽微薄之力,且无人知晓,但是咱们的人性品德比那些名人差吗?不是,甚至要好。
就是因为咱们没把事先做明白,导致没有能力,这个时代,能力和金钱代表一切,善人未必会有好报,但是那些名人呢?在捐完款之后又得到社会大众的好评,从而得到人性和品德的进步,难道这不是先做事后做人的典型例子吗?其实,做事即做人,做人即做事,是因为做事和做人二者是内在统一的,没有先后之分。
但没有先后之分并非没有高下之别。
做人是主导,做事是基础。
没有做事,做人没有根基;做事是我们立身做人之本。
我们懂得做事,就永远有可以付出的资本。
只要我们养成做事的习惯,我们就会拥有越来越多的贡献和造福社会的资本。
所以我方一致认为:先做事、后做人。
谢谢!二辩驳立论我想很明确的指出对方辩友所犯的错误:第一你认为你口中所谓接受了教育就是会做人了吗,如果真是如此也不会有复旦投毒案。
做人做事做学问 [做人做事做学问心得]
做人做事做学问[做人做事做学问心得]今天和大家谈谈做人做事做学问。
即是严谨治学、认真做事、严格做人。
《左传》上讲: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
立德就是讲做人,立功就是做事,立言就是做学问。
在做人、做事、做学问中首先要学会做人。
第一,先谈做人。
做人是一种通俗的说法。
它指的是一个健全人必备的基本素质,它是思想品德、道德规范、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各种非智力因素,如情感、意志、毅力等方面的总和,XX年9月教育部发布了新的《中小学生守则》10条。
新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40条,蒙城二中学生《一日常规》,《通告》,以及量化管理细则,它是行为规范的准则;也是品德发展的“底线”。
学生品德不是“说会”就会的,而是“学会”的。
在有监督的条件下能“做”是第一步,在没有监督的条件下能动自觉地做才是走向成熟的标志。
如捡一张纸、关一次灯、扛一桶水、帮一次忙、让一次座……从身边学会做人,从日常生活学会做人。
我校每学期选三好学生、文明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团员,就是大家身边的榜样,在校园中,我们倡导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基本要求,学会了解人,理解人,尊重人,激励人,欣赏人,共同建设一个富予诚信、富予仁爱,富予理想,富予活力,富予进取,富予时代气息,拥有高尚文明的二中校园。
第二,谈学会做事。
做事首先要讲诚信。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诚和信分别是两种美德。
诚,古人解释为真实之,信,解释为语言真实。
诚与信的共同点就是真实。
诚信教育重在实践,重在体验。
做事第二要讲礼仪,礼仪是一种修养,一种气质,更是一种文明。
学校评选文明班级,目的是营造礼仪校园。
我们要大力弘扬修身为本的人格追求观。
加强人文素质和社会道德品行的修炼。
目前在校园内部分学生日常行为有所消极,不讲礼仪,如乱丢乱扔废物、不爱护绿化、损坏公物,发生小矛盾缺乏谦让,甚至成群结伙地大打出手……青少年正处于“特殊时期”,什么是该遵循的,什么是该肯定的,什么是该重建的,许多人都还茫然无知,而对五彩缤纷的社会,人性中善的恶的,美的丑的,真的假的,还缺乏选择能力、判断能力,这就需要教育启蒙,需要导师点拨,人只能由人来培养,心灵只能由心灵来感召。
先教做人再教求知
先教做人再教求知
府谷二小王慧妮
学生在学校学习固然重要,但是让学生学会做人更重要,我认为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教会学生做人,然后再去教学生如何做学问。
学会做人,到底教学生做什么样的“人”?
教育家陶行知指出:“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
学生不应当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教师的职务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的职务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他把“教人做人”作为德育的根本任务,以塑造真人为培养目标。
实践证明,把“学会做人”的教育落到实处,寓“学会做人”教育于常规管理、常规活动,就是抓住了德育工作的根本。
怎样才能让学生学会做人呢?应从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抓起。
“欲求人人成材,先求人人成人”。
责任感是影响做人最基本的问题,是学会做人的基点,增强学生的责任感,首先要培养起他们对自己的责任感,使他们关心自己的前途、人品、学业和健康,自爱、自强,在此基础上培养他们对家庭、他人、集体、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
浅谈先做人,后做学问
浅谈先做人,后做学问1 做学问与做人的关系人,作为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首先具有他的动物属性,他需要衣食。
以保证他的躯体能够健康的发展,这是最重要的,他是人赖以存在的前提。
没有了健康的躯体,人的一切无从谈起。
也就是说人首先要健康,他是载体。
怎样才能健康呢?首先,饮食要科学,其次要加强锻炼,生命在于运动。
人的健康还包括心理健康,他直接影响着身体健康,两者相符相称。
身体健康简单,而心理健康就比较复杂。
如果心里出现问题,治疗起来也比较艰难。
因为心理疾患不是短时间形成的,治疗也不可能一蹴而成。
心里的健康除了受家庭影响外,学校教育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而老师就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
他要时刻把握学生的心理变化,并及时加以引导,疏通。
不能让它在学生的心理打结。
做人不仅要健康,还要积极阳光有爱心有奉献精神,这就是做人的高层次要求。
在做人与做学问中,做人是第一位的,做学问是第二位的,先做人后做学问。
一个心理邪恶的人,他掌握的知识越多,对社会的危害越大。
在教育中,我们要时刻牢记这一点,不能迷失教育的目标,始终把对人的培养放在首位,教育是培养人的工程,其次才是技能培养的过程。
2 做学问与做人那个更重要随着社会发展的日新月异,技能学问显得尤为重要。
他似乎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
大学技能学校成为社会的热门机构。
追逐的焦点,家长不惜一切代价,都要让学生掌握一门技能。
以在社会上立足,为了给孩子一个更高的平台,从小学初中甚至从幼儿园就参加各类培训班。
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学生的书包越来越重了,属于他们的时间是越来越短了。
作业越来越多了,玩耍的时间越来越少了。
特别是在初中,由于课程难度加大,厌学的学生越来越多,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普遍降低,没有自主学习的习惯。
即便是一些好学生,学习也是应付老师和家长。
在学习的重压下,许多学生的身体素质在下降。
近视眼学生数量在逐年增加。
有的不堪学习的重压。
长期压抑,心理变态,打群架斗殴,手段残酷,中学生刺死人的案例不时有报道。
做学问之前先做人
做学问之前先做人第一篇:做学问之前先做人做学问之前先做人——家长学校教案《道德、礼貌》一、教学目的要求:1、引导家长明确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2、帮助家长明确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
3、建议家长培养孩子的基本待客礼貌。
二、教学重点、难点:引导家长们明白挫折教育的重要性。
三、教学时间:一课时四、教学过程:(一)、导入:又迎来了一个和家长沟通的日子,和你们交流沟通使我更加坚定了我工作的信心,你们是我工作的后备军,是我工作的支持者,在几年的接触中,家长们对待孩子们的态度深深的感染了我,使我更加意识到自己的责任重大,同时,也发现了一些存在的问题。
(二)今天我就家长们存在的一些问题讲授以下几个内容:1、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的品德?2、家长要特别注重在孩子健康心理上的培养,;3、在家庭生活中,家长应注意的几个问题;4、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梅志罡老师浅谈:父亲如何参与家庭教育的三点看法。
一、培养孩子良好的品德一个孩子拥有良好的道德品质,才能拥有一个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才能为将来的人生发展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李岚清副总理曾指出:“家长对孩子不能只注意在校的学习成绩,也要关注思想品德方面的修养,注意他们在社会上可能受到的不良影响,否则好孩子也有可能变坏,有的甚至可能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有的家长成天把孩子禁锢在家里学习,不注意开拓孩子视野,增长社会实践经验等,也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古人云:“人之初,性本善”。
品德的发展像涓涓细流,需要日积月累,成长中的孩子道路品质还没定型,需要家庭、学校乃至整个社会良好教育环境的营造,这个过程是由浅入深的。
低年级的小学生只是初步掌握一些道德上的判断,知道了一些诸如公平、自私之类的概念,并且主要是依据家长、老师、小伙伴们以及各类传媒的种种言论和行为,来形成自己的判断。
到了高年级,他们才开始有了一些自己的标准,对一件事情或一个人做出比较独立的评价。
总体来说,小学生的种种道德上的表现是不稳定的,容易受外界的影响。
论语杂谈:做学问必须先从做人开始
论语杂谈:做学问必须先从做人开始要想做学问,首先要从做人开始。
《论语.学而》中,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这句话大家都很熟悉,字面意思也很简单,咱们捡重点的说。
在古代,称学生为“弟子”,老师把孩子看成和自己的孩子一样。
师生如父子,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老师会对他的学生负一辈子的责任,学生也会一辈子像对待父母一样的尊重老师。
举个例子,明朝的方孝孺,永乐帝要杀他,他不怕死,是忠臣,他说大不了灭我的九族,可永乐皇帝偏偏给他加了一族,就是他老师的家族,认为是他的老师没有教好学生。
中国自古讲究尊师重道,那是真心的互相尊重,和对待亲人一样。
现在不同了,老师和学生就是普通的师生关系,工作和学习的关系,老师把教学当成一份工作,家长把孩子上学当成一种消费。
老师打骂学生,家长就去找学校闹事,家长交不起学费,学校就不让你孩子上学,双方互不信任,只是一种交易关系。
唯一能看出尊师重道的一点影子的地方,就只剩下幼儿园和小学阶段了,真是人之初性本善,也只有小孩子能做到,小孩子回家经常跟父母说,我们学校老师怎么说的,老师让干什么的,老师说什么不对的,句句话都不离老师,他是真拿老师当回事,真尊重老师。
再大点就不行了,老师说的厉害了,没准还要和老师吵架打架的,也不是孩子不好,是社会风气等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入则孝”,学生回到家里一定要孝顺父母,这是最基本的,孝顺也是讲究方式方法的,这个回头也会说到。
“出则悌”,走到社会上,对朋友,对一般人,对社会大众,都要像对兄弟一样的友爱和尊敬,进而爱国家,爱社会,爱整个天下芸芸众生。
“谨而信”,做事一定严谨,言而有信,严谨不是拘谨,不是小气,是做事一定要认真,用心。
“泛爱众”,就是恒爱世人,慈悲众生,胸怀一定要宽广,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不但要爱自己父母老师、兄弟朋友,也要爱天下所有的人,爱人如己,达到这种修养才行。
这些做到后,你就可以亲近有道德有学问的人了,你做不到的话,你也不会有机会和人家接触,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嘛!这就是“而亲仁”。
做人第一,做学问第二
做人第一,做学问第二九年级一班任永刚教育目的: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自我,明确目标,增强自我完善、全方位提初自己的意识,发展良好的个性,为以后步入社会、更好立足打好基础;并借此加强班风建设,增强集体的凝聚力。
教育重点:帮助学生学会从哪些方面进行自我完善。
辅助教具:投影机课前准备:1、问卷调查(见附件一)2、统计结果,列出有关数据3、制作投影胶片(统计的数据、板书等)4、准备一个小故事《最后拼什么?》(见附件三)教育过程:一、导入:展示几个真实个案:个案一:某校97届初中毕业生小李,以732分考取华师附中。
他认为初中三年来的收获,主要不是在学习成绩上,而是在做人处世方面。
同学对他的评价,也认为他进步很大,从刚入学时只懂读书变成有威望的好班长。
个案二:开学前的军训,某校的初一新生,在吃午饭时不守秩序,争先恐后,吃完后也不主动洗刷自己小组的公共用具。
个案三:某校接受工作检查,检查组找了一些初中学生开座谈会。
男生主动让女生先坐,自己再去搬所需的椅子。
这一举动给检查组成员留下良好印象。
2、教师再讲一个小故事《最后拼什么?》3、教师归纳:上述几个例子都告诉我们应注意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待人接物。
语言学家王力先生曾说过:“做人第一,做学问第二”。
这名句言很值得我们深思。
事实上,调查结果表明,我们的同学在许多问题上是存在着疑惑和焦虑的,有的甚至连如何“做人”的基本问题还未解决好。
例如:与父母的沟通存在障碍;怕与平时不相熟的同学谈话,觉得很难找到话题;对自己信心不足,总感到自己不如别人,甚至有的连自己的优点也没能列出几条来;对某些同学有意见,但不知怎样提出……“学做人”正是本课要讨论的问题。
二、学习做人──学习自我完善的五个方面1、吾日三省吾身──认识自我人应该了解自己。
对自己的优缺点、长短处、兴趣爱好、情绪变化规律、处事原则等等,了解得越细致越好。
正如比赛前我们需要了解对手一样,了解得越多,我们制定的计划就可以越周密,针对性就越强,获胜的成功率就越初。
先学做人再学做学问感悟
先学做人再学做学问感悟做人是一种艺术,一项需要终身学习的技能。
在追求学问的道路上,我们常常会忽视了做人的重要性。
然而,我深深地认识到,先学做人再学做学问是一种至关重要的体验。
学问无疑是我们提升自己、追求知识的途径。
我们通过学习各种学科,掌握各种技能,不断丰富自己的智慧和才华。
然而,单纯地追求学问而忽略做人的价值,很容易使我们在人际关系和社会融入方面失去平衡。
做人之道,不仅是关乎我们自身的修养和品德,也是与他人建立良好关系的基石。
无论是在家庭、朋友圈,还是在工作和社会环境中,我们都需要学会尊重他人、关心他人,以善待他人为出发点。
一个善于做人的人,能够与他人和谐相处,懂得倾听、包容与激励他人,这能够为我们的学业和事业带来更快的发展。
在我学习做学问的过程中,我意识到学问和做人是相辅相成的。
在追求学问的过程中,我们要时刻牢记做人之道。
要做到诚实守信,不虚伪、不偷懒、不抄袭,以真诚和勤奋为准则。
我们要坚守自己的原则和道德底线,保持良好的学术道德,以光明磊落的态度对待学问。
我们还应该学会虚心学习,与人为善。
在学问的道路上,我们不可避免地会遇到比自己更优秀、更有经验的人。
此时,我们要保持谦逊、虚心地向他们学习,吸取他们的智慧和经验。
同时,我们也要乐于分享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成功,共同成长。
只有在相互尊重与合作的氛围中,我们才能达到更高的境界。
在追求学问的同时,我们不能忽略做人的基本素养。
无论与谁相处,我们都应该待人真诚,以良好的态度对待他人。
我们要培养自己的仁爱之心,尊重每一个人的尊严和权益。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做人和学问的价值所在。
综上所述,学问和做人是相辅相成的,二者缺一不可。
先学做人再学做学问,让我们在道德和智慧的指引下,成为一个优秀的人和学者。
通过努力实践,我们将能够在学问和人生道路上取得更加美好的成就。
做人、做事、做学问
2019年5月24
做人、做事、做学问
《左传》言:“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 立言。”在这里我们可以这样简单理解—— 立德就是做人,立功就是做事,立言就是做 学问。也就是说,做事、做学问之前,首先 要学会做人。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外科医学奠基人裘法 祖老先生有这样一个座右铭:“做人要知足, 做事要知不足,做学问要不知足。”
关于借钱的事情,求你时恨不得跪在地上叫 爷爷,但是还钱的时候,非逼得你跪在地上 叫爷爷。你是债主,反而跟孙子一样,最后 还要被人说成是不够朋友。这真的是典型的 不要脸思维,不懂得感恩,倒是学会了恩将 仇报。
还有一种人,你每天给他一个鸡蛋,只要一 天不给他,就会抱怨你,甚至对你充满愤恨。 他忘记了,其实你并不欠他鸡蛋,你给他是 情分,你不给是本分。这样的人就该每天给 他一个耳光,如果哪天忘了给,他就会万分 感激你。
总结篇
像这样的人多了,就成了社会风气,带动更 多像你一样的人加入这种风气,于是雪球越 滚越大,就成了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思维。 这是一种悲哀。然而,如果你在一开始就能 坚守原则,那么,所有的一切都将逆转。所 以,请坚信你的力量,你的行动能改变这种 混蛋逻辑,因为你不仅是你自己,你也是中 国的国民。
总结篇
即使你知道自己正在做着一件错事,你也努 力让自己看起来心安理得,你不断地在心里 告诉自己:不是我先做错的,是很多人都这 样做了,我才跟着做的,我很渺小,我努力 坚持原则也无济于事,是社会风气坏了。
总结篇
就好像,你看到有人在草坪里踩出一条捷径, 你站在那里不知所措,你知道从这里走是不 对的,但是走大路要绕远一倍的距离。你看 到很多人都从这里走过,你看到捷径上的小 草早就被踩死,你在心里告诉自己:这路不 是我踩出来,即使我不走别人也会走,小草 还是会死。于是,你成功说服自己,和大家 一起从草坪穿过。
先学做人 再做学问
先学做人再做学问先学做人再做学问教育的目的首先是教会学生怎样做人,其次才是追求高深的学问。
学校的教育应把育人放在首位,努力开发学生的主体精神,进行养成教育,贯彻“先学做人,再做学问”的教育理念。
我是一个语文教师,我认为“德”是培养学生思想品质不可缺少的内容。
那么进行德育教育应从哪里入手呢?首先要解决的是思想认识问题。
现在,由于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一部分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严重错位。
他们觉得人生的目的就是为了权、钱,什么理想,什么道德都是无关紧要的。
如此形势之下让学生谈理想、谈爱国不是有点华而不实吗?其实不然,只要引导有方,就能召起他们强烈的向上意识。
只有志存高远,树立远大的理想,并为这而奋斗,才是人生的真谛。
有人说,读书无非是为自己找个饭碗。
其实找个饭碗吃饭太简单就,拿个刀子,找个人随便捅一下,绝对一辈子有了饭吃,而且还有人伺候,有人为你做饭,睡觉时还有人为你站岗!试问,有谁愿意自己的人生是这样过的呢?在这里我就给学生强调了一个问题,人活着并不是为了吃饭,而吃饭是为了更好的活着,而今活着的我们就要体现自己的生命价值。
做学问不是为了解决吃饭问题。
所以我利用语文课在班了组织《体验情感——爱国主义情感》的活动课。
希望用多种形式来提高学生的思想意识,对他们进行一次爱国主义教育。
我说:如果大家都没有理想,都只想作个农夫,那么国家不强盛,是谁的责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这句话该如何理解呢?人们往往这样理解“匹夫有责”,也就是每个人都有责任。
中国有13亿人口,13亿人共同承担一个责任,每个人只承担1/13亿,同学们还没有学到数学的极限,1/13亿的极限就是0,也就等于人人都没有责任了。
这样理解我们中国就完了。
“匹夫有责”的正确理解应该是“我有责任”,是“我的责任”,这样我们的国家才有希望。
国家不强盛,是我的责任;人人都能主动负责,天下哪有不兴盛的国家?所以我们要爱国,我们要有理想有追求。
我们要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五千年,文明史,礼仪邦,德至上;国之魂,民之本,仁义礼,诚信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教育的迷茫教育的任务或者使命是什么,就是说,教育应该让学生学会什么,这是人类自有目的、有意识的教育活动产生以来就一直为人们尤其是教育工作者所关注的焦点问题。
无论“学会”什么,概而言之,我以为,最基本的落脚点还是“学会做人”。
现在,我们有些学校的教育丢掉了“教学生做人”这个宗旨,学生读死书,死读书,走上社会后,不能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所以教育就出了严重问题。
因此,不管是现在还是将来,我们的教育都要始终强调“教学生做人”,做一个健全的人,做一个和谐的人,做一个能适应社会需要和发展的有用的人,做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总之,学会做人,是人类教育的永恒主题,是不变的使命。
做人,是人人都要面对的课题。
毛主席讲:要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
人的一生,期望社会和他人给予的评价很多,其中,如果说某人是个堂堂正正的人,这就是对他至高无上的评价。
青年学生在做人方面存在许多值得注意的问题:一是诚信意识淡薄;二是团队精神欠佳;三是心理素质有待提高。
这三个问题实际上是有关联的。
不诚信,别人就不愿与你交往。
不与别人交往,就容易产生心理问题,更说不上什么团队精神。
我们中华民族历来把诚实守信作为立身处世之本。
"言必信,行必果"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不宝金玉,而忠信以为宝"等等珍贵的论点都说明了一件事:要想成功地与他人合作,就必须遵守诺言,待人诚信。
信用是个人和企业的“第二身份证”。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人失去诚信,就无人愿意与其再交往;商家失去诚信,便无法在市场上立足。
封建社会时期道德的核心是忠诚,而现代社会道德的核心是信用。
一个国家失去信用,将影响社会稳定与政治不安,根本不可能经济持续发展,国富民强;一个缺乏信用的民族,绝对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我们都知道历史上著名的商鞅变法。
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开始改革旧的制度。
商鞅起草了一个改革的法令,但又怕老百姓不信他,他叫人在都城的南门竖起了一根很高的木头,并说,谁能把木头搬到北门,就赏谁十金。
很多人都以为这是开玩笑。
商鞅知道老百姓不相信他,就把赏金提高到五十金。
人们在木头旁边议论纷纷,终于有一个人把木头扛起来,一直扛到了北门。
结果商鞅真的赏给那人五十金。
这件事在秦国引起了轰动,商鞅说道做到,在老百姓中有了信用,于是商鞅就把新法令公布了出去。
孔子曾经对信义做过精辟的论述。
一次,他的学生子贡向他请教治国方法。
他说:"确保粮食充足、军队充实以及对人民的信义,就可以治理好一个国家"。
子贡又问:"三者如果要舍其一,应该舍哪个"? "军备"。
"不得已再舍一个,怎么办"? "舍粮食"。
"为什么不能舍信义"?子贡又问。
孔子说:"人难免一死,没有粮食可以,如果没有了信义,根本与禽兽无异,这时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呢"?古人把诚信看的比生命更重要,宁舍性命而不背信弃义。
而我们有部分同学,你能做到吗?每个学期期未考试时,我都会去巡考,桌子下面,楼梯上,走廊上到处是丢弃的用于舞弊的纸条,有的学生在桌面上写满了密密麻麻的笔记,每个学期总会抓住几个舞弊的学生。
我相信,对于舞弊的学生,抓住的总是少数。
虽然我们加大了监考和巡考的力度,采取了一系列防止舞弊的办法,制定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但考试舞弊现象还是无情地嘲弄了期未考试的信誉。
我认为,学生考试舞弊是学生诚信意识淡薄的集中体现。
所以对于考试舞弊的学生,我们制定了严厉的处理措施,发现一个,处理一个,决不留情。
根据《******学院学生违纪处理规定(试行)》第四条第十三款的规定,由他人代替考试,替他人参加考试,使用通讯设备作弊及其他作弊行为严重的,可以给予开除学籍处分。
还有更让人惊讶的,有些舞弊的学生没有被抓住,竟然觉得自己很有本事,嘲笑被抓的学生。
诚信问题除了考试之外,还表现在其他各个方面。
我曾经遇见过这么一个学生,这个学生有一辆旧自行车。
他把自行车卖给一位同学,收了五十元钱,说等他毕业离校时给自行车。
后来,他又把这辆本来属于别人的自行车卖给了另外两位同学,并分别收了五十元钱。
到毕业离校时,这位同学还把自行车带回了家,没有给另何一位同学,钱自然也没退。
同学们,你们愿意与这样的人交往吗?还有许多的小事也能反映一个人的诚信。
比如我们许多同学可能会借别人的钱或者物,并说好了归还日期。
这时就有两种情况:讲诚信的人会按规定的时间归还,而不讲诚信的人到期还不归还,还要别人催。
看起来好象是小事,其实不然,我们从很多的小事中往往能看到一个人是不是诚信。
现在很多人都在注意国人的诚信危机问题。
比如考试枪手问题,豆腐渣工程问题,欺诈问题,商品质量问题,腐败问题,这里面包含着很多的诚信危机。
在这一种大环境下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诚信问题呢?我认为,越是在这种时候,越能体现诚信的可贵。
如果你能做到诚信,你就会拥有更多的机会。
让我们都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吧!学会做学问,首先要树立新的知识观。
传统知识观认为,知识就是人类已有的现成的认识成果。
包含一切有价值的东西,也包含了人类的全部智慧,后人只要直接获得这些认识成果就可以了。
这种知识观是传统教育理论中最具核心意义的理念之一。
新的知识观认为,现成的结论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得出结论的过程;现成的真理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发现真理的方法。
学会做学问,还要学会学习。
通过学习,掌握知识和真理。
学习是超越学校空间的,可以发生在任何地方。
处处留心皆学问。
学习是超越特定时间的,活到老学到老。
学习也是超越个人的一种社会性活动。
君子独学,孤陋而寡闻。
学会学习,不仅要重视系统化知识的学习,而且要学会认知的手段;不仅要通过考试,而且应该有意识地培养思维能力。
学会做学问,最重要的是要学以致用。
"学而不能行,谓之病"。
"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
"只有书本知识,没有实际经验,谓之半知;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际经验,知行合一,谓之全知"。
这些名言警句充分说明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做到学以致用,才是做学问。
学习,既是大学生未来事业的基础,也是未来事业的准备。
现在有些大学生以为踏入了大学校门就没事了,开始放纵了。
也许,有的同学要说,我每次考试都及格不就是合格吗?60分万岁,多一分浪费,少一分白费。
这不是一个大学生应该有的思想。
我平时关注了一下学生的学习动态,我就发现一个问题,平时在教室、图书馆和在寝室里看书的学生并不是很多,这确实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
如果你现在不努力学习,你拿什么去应对明天的剧烈竞争呢?我希望在坐的学生都认真思考这个问题。
做人做不好,能否做好学问,回答是一定做不好,江南大学许时婴教授说:“一个人再有学问,如果人品不合格,就不可能有什么成就。
”是她对自己和对学生严格的品德要求。
她认为,做一名合格的人才不光要有高深的学问,更要有高尚的品德。
“现在的年轻人或者因为独生子女的关系而没有团队精神,或者因为来自一些边远地区想把学问当成进城的跳板,这些浮躁的科研风气是我最不能容忍的。
”“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是许教授的原则。
在教学上她坚持严谨诚信的态度,学生交上来的作业中即使是一些很小的数据也要核对清楚,她说,科研工作的每一个环节都要绝对真实,而学生诚信的品格也就是从这些细节开始培养的。
一个投机取巧的人、一个唯利是图的人、一个没有社会责任感与事业心的人、一个一心只为名利的人、一个只求功利不求唯实唯真的人、一个处处事事算计个人得失的人,可以有不少所谓的“研究成果”、可以有不少所谓的“研究项目”、可以有不少所谓的“奖励”等等,但最终私欲之下的这些所有东西,必然是短命的、昙花一现的、过眼烟云的哗众取宠的东西、是貌似创新的新瓶装旧酒的低水平重复的东西。
一个做人做得很好,能否做好学问,回答是可能做不好,做人是做好学问的必要条件,不是充分条件,勤奋与天赋都是重要的,做人再好,这两者不具备,肯定是做不好学问的。
做好学问要先做好人,但做好人并不一定能做好学问;好人也未必一定要做好学问,做其他的也完全可以。
坏人不可能做其他事坏,做学问就不坏,同样也会禀性难改,也会同样的恶。
多数人做学问是大部分为了功利,少部分为了求真、求实的事业或社会责任、社会公正、社会正义,推论下去,大多数的所谓学术成果也只是实现自己名利的敲门砖而已,并无更多的意义,与社会与人类毫无关系。
真正的学者、真正的知识分子是德学兼备,从不违心做人做事,从来说自己深思熟虑认为是正确的话、办正确的事,尽管客观上未必都如此,但至少主观上是矢志不渝的追求的、恪守的,而不像政府官员,尤其是中国的政府官员,或趋炎附势的小人,只说能左右自己命运的权势的人爱听的话、办取悦于权势者的事。
中国目前条件下,真正的学者越来越少,谙熟谋求私利的各种雕虫小技或卑鄙无耻劣行的所谓知识分子倒是越来越多。
虽然不能全怪罪于他们,但至少他们是要负一部分责任的。
中国目前条件下,政府官员都是上级任命的,都是只对上不对下负责的,或者说是必然向上负责偶然向下负责的。
一个高官来了,比如一个新的省委书记任命了,其必然要提出自己的一套东西来,比如文化大省、现代产业结构等等,于是下面的宣传部、政研室、党校、社科院,进而各个大学院系、教授、学者、博导一呼百应,纷纷从理论、从实证,甚至建立模型来论证或者说辩护其合理性、科学性,进而演绎出各种“战略”、“对策”、“蓝图”,于是产生出不少的科研课题,申报者得到了名利,课题发布者也得到了政绩,高官的领导意图得到了实现,至少从热热闹闹的氛围上可以说达到了预期效果,政治资本增加了,下一步就该考虑自己的晋升提拔问题了。
当然也不能全怪这些学者、教授、博导,因为大学不独立、人格不独立、做人不独立不自省,学问自然也是政府主导的随风草。
政府官员是有任期的,多着三五年,少则一年半载,与做学问相比是短期的,而做学问则必须是长期的,两者根本不能搅合在一起,可在中国的情况下,不搅合是理想,混为一体是现实,于是学问也就都是短期的投机行为了,做学问谈不上,做人也就更谈不上了,变形扭曲之事也就不但是合理的,更是合情的了。
因为黑格尔讲过“存在的都是合理的”,哲学上都是有依据的。
政府官员在追求经济的GDP,学者、教授、博导就在追求学术的GDP,一切都是量化的,都在搞着自己的锦标赛,看似不一回事,实则殊途同归,最终利益是一致的。
学者周雪光提出了关系产权理论,用以解释中国私人产权的残缺性、不独立性,以及对中国经济、社会的影响,这很有见地。
其实中国的每样东西都是与政府官员相关的,比如关系学问、关系教授、关系博导、关系课题、关系学者、关系获奖、关系发表、关系出版等等,一切都是不独立的,都是最终依赖于政府的、依赖于权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