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火蚁防控技术方案

合集下载

关于红火蚁防控工作实施方案

关于红火蚁防控工作实施方案

关于红火蚁防控工作实施方案红火蚁是一种具有破坏性的昆虫,它们通过组织咬伤人类和动物,并造成农业损失。

为了保护人们的生命安全和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红火蚁防控工作实施方案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宣传教育:通过媒体、宣传册、工作坊等形式向公众宣传红火蚁的危害和防控知识。

特别是在农村地区,应加强对农民的宣传教育,提高他们的防控意识和能力。

2.监测和发现:建立红火蚁监测系统,定期对可能遭受红火蚁侵害的地区进行监测。

利用专业人员和科学方法,及时发现红火蚁的存在和扩散。

3.溯源和隔离:一旦发现红火蚁,应该追溯其来源,确定病原体的传播途径。

然后采取隔离措施,将受感染的区域与其他地区隔离开来,防止病毒扩散。

4.物理防治:使用物理控制手段,如喷洒农药、切割受感染物体等,来控制和消灭红火蚁。

对公共区域、农田等进行定期巡逻和处理。

5.生物防治:利用天敌和捕食性昆虫来控制红火蚁的数量。

引入其他具有控制能力的生物,例如食肉类昆虫和异种病毒,以实现红火蚁的生物防治。

6.合作和交流:加强国内和国际间的合作,分享红火蚁防控的经验和成果。

与其他国家或地区的专家和机构合作,共同研究红火蚁防控的最新技术和方法。

7.持续监测和评估:建立长期监测体系,对红火蚁的防控工作效果进行评估。

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和改进防控措施,以确保防治工作的持续有效性。

通过以上的红火蚁防控工作实施方案,可以有效地减少红火蚁对人类和农业的危害。

然而,要实施这些方案,需要政府、农民、专家等各方的共同努力和合作,形成统一的防控力量。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保护人们的生命安全和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红火蚁是一种来自南美洲的入侵性物种,在被引入到其他地区后,对当地生态系统产生了巨大的破坏和经济损失。

作为一种具有高度攻击性和繁殖力的昆虫,红火蚁对人类、动物和作物造成了严重威胁。

因此,有效的红火蚁防控工作方案至关重要。

在红火蚁防控工作实施方案中,宣传教育是首要的步骤。

公众的防控意识和知识水平对于红火蚁的防控起着关键作用。

红火蚁专项防治方案

红火蚁专项防治方案

一、背景及目的红火蚁,学名Solenopsis invicta Buren,原产于南美洲,是全球公认的100种最具破坏力的入侵生物之一。

红火蚁具有较强的攻击性和繁殖能力,对农业生产、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为有效控制红火蚁的扩散和危害,保障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安全,特制定本专项防治方案。

二、防治原则1. 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在红火蚁发生区域,以预防为主,结合治理,综合运用物理、化学、生物等多种手段,实现红火蚁的持续控制。

2. 科学防控,安全高效:遵循红火蚁防治的科学原理,采用安全、高效的防治措施,确保防治效果。

3. 分级防治,重点突出:根据红火蚁的发生程度和危害程度,实施分级防治,重点突出防控措施。

三、防治对象本方案防治对象为红火蚁,包括红火蚁的成虫、幼虫、卵等各个阶段。

四、防治时间全年进行防治,重点关注红火蚁繁殖季节(4-6月、9-10月)和婚飞季节(春季)。

五、防治措施1. 物理防治(1)清除红火蚁滋生地:定期清理红火蚁滋生地的垃圾、食物残渣、杂草等,破坏红火蚁的生长环境。

(2)阻断红火蚁传播途径:加强检疫,防止红火蚁通过携带物传播。

2. 化学防治(1)毒饵诱杀:在红火蚁发生区域,投放毒饵,诱杀红火蚁。

(2)药液灌巢:针对红火蚁蚁巢,使用高效氯氰菊酯等药剂,灌入蚁巢,消灭红火蚁。

3. 生物防治(1)引入天敌:引入红火蚁的天敌,如红火蚁捕食性昆虫、微生物等,控制红火蚁数量。

(2)利用生物农药:选择生物农药,如白僵菌、绿僵菌等,对红火蚁进行防治。

4. 生态防治(1)保护生态环境: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提高生物多样性,降低红火蚁的生存条件。

(2)推广抗红火蚁作物:培育和推广抗红火蚁的农作物品种,降低红火蚁对农业生产的危害。

六、防治效果评估1. 定期监测红火蚁发生情况,掌握红火蚁的分布、数量和危害程度。

2. 评估防治效果,包括红火蚁数量、蚁巢密度、农作物受害程度等指标。

3. 根据评估结果,调整防治措施,提高防治效果。

红火蚁防治方案

红火蚁防治方案
(2)对红火蚁发生区域进行风险评估,划分不同风险等级,制定相应防治措施。
2.防疫隔离
(1)加强红火蚁疫区管理,禁止红火蚁疫区内的植物、植物产品及其他可能携带红火蚁的物品调运至非疫区。
(2)对疫区周边地区进行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疫情。
3.化学防治
(1)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严格按照农药使用规范进行防治。
2.保障农业生产、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不受红火蚁侵害。
3.提高红火蚁防治技术水平,形成一套科学、有效、可持续的防治体系。
三、防治原则
1.预防为主,综合防治。
2.分类指导,分区施策。
3.优先采用生物、物理防治方法,严格化学防治措施。
4.依靠科技进步,提高防治效果。
四、防治措施
1.监测预警
-建立红火蚁监测网络,对红火蚁发生区域进行全面、持续的监测。
3.强化监督检查,确保防治措施落实到位。
4.建立红火蚁防治技术指导体系,为防治工作提供技术支持。
5.加强国内外红火蚁防治经验的交流与合作,引进先进技术。
六、总结与评估
1.定期对红火蚁防治工作进行总结和评估,分析防治效果,优化防治策略。
2.积极探索红火蚁防治新技术、新方法,不断提高防治水平。
3.及时向相关部门汇报防治工作进展,为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红火蚁防治方案
第1篇
红火蚁防治方案
一、背景
红火蚁(学名:Solenopsis invicta Buren)原产于南美洲,是一种极具危害性的入侵物种。近年来,红火蚁在我国部分地区出现,对农业生产、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影响。为有效防治红火蚁,保障农业生产、生态环境和人民生活质量,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本方案。
5.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引进和借鉴先进防治技术。

红火蚁防控工作方案

红火蚁防控工作方案

红火蚁防控工作方案一、背景介绍红火蚁是一种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威胁的外来入侵物种。

其疯狂繁殖、高度侵略性和剧毒的蚁液使其成为当前生态安全和农业生产的头号敌人。

为了有效应对红火蚁的入侵蔓延,制订一套科学的红火蚁防控方案势在必行。

二、红火蚁防控的目标1. 阻止红火蚁的进一步传播。

2. 减少红火蚁对生态环境和农田的破坏。

3. 保障人类健康和社会安全。

三、红火蚁防控的原则1. 综合施策:采取多种方法相结合,综合施策,高效防控。

2. 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理:对红火蚁的监测和防控工作要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理。

3. 治理为主、综合治理:以草坪、农田、公共场所等为重点治理对象,综合治理红火蚁。

4. 防治与用药相结合:防治红火蚁除了传统的物理和化学防治方法外,也要注重生物防治。

四、红火蚁防控的措施1. 加强宣传教育:采取多种渠道、多媒体形式进行宣传,提高公众对红火蚁的认知和防范意识。

2. 深入调研和监测红火蚁的分布情况和传播途径,制定科学合理的红火蚁防控计划。

3. 建立红火蚁防控的组织机构和工作队伍,明确职责分工,加强红火蚁防控的监督和管理。

4. 开展红火蚁的恶性竞争性物种调查,对主要传播物种进行防控。

5. 加强农业生产区、城市绿地和公共场所的红火蚁检疫工作,严格控制红火蚁的外来传入。

6. 推广和应用红火蚁监测技术,加强早期预警和追踪监测。

7. 采用物理防治措施,如建立红火蚁隔离带、设置隔离栏等,遏制其传播。

8. 应用化学防治方法,如喷洒杀虫剂、喷洒灭火蚁剂等,针对红火蚁进行全面防治。

9. 推广生物防治技术,如引入天敌和天敌微生物进行防治,降低化学农药的使用。

五、红火蚁防控的监督和评估1. 对红火蚁防控工作进行定期评估和总结,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防控策略和措施。

2. 建立红火蚁防控档案,详细记录红火蚁的防控情况,为后续防控工作提供参考。

六、红火蚁防控的法律法规支持1. 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红火蚁防控的责任和义务。

红火蚁防控技术方案

红火蚁防控技术方案

红火蚁防控技术方案红火蚁是一种入侵性的昆虫,它们以其侵略性的行为和强烈的螫刺而闻名。

红火蚁的毒液对人类和动物有害,其巢穴会对农作物和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破坏。

因此,开展红火蚁的防控工作非常重要。

1.监测和预警:建立红火蚁的监测系统,包括采集红火蚁标本、观察红火蚁栖息地、定期使用诱蚁剂检测红火蚁等。

通过监测和预警,可以及早发现红火蚁的存在并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2.生物防治:通过引入天敌来控制红火蚁的数量。

例如,引入食蚁兽、食蚁鸟等天敌,利用它们的食性特点来捕食和控制红火蚁的数量。

3.土壤烟熏:烟熏是一种常用的防治红火蚁的方法。

使用烟熏剂对红火蚁的巢穴进行熏蒸,以达到杀死红火蚁的目的。

烟熏剂可以选择低毒、高效的杀虫剂。

4.远红外探测:红火蚁巢穴可以通过红外线进行探测和识别。

利用红外线技术可以准确找出红火蚁的巢穴,进而进行定向防治,提高防控效果。

5.土壤处理:红火蚁大多在土壤中筑巢,因此对土壤进行处理是一项重要的防控措施。

可以使用含有杀灭红火蚁的化学物质的土壤处理剂,对受感染的土壤进行灭蚁处理。

6.教育宣传:通过教育宣传活动,提高公众对红火蚁危害的认识和了解,增强人们防治红火蚁的意识。

同时,教育宣传还可以普及红火蚁防治的知识和技术,帮助公众正确对待红火蚁问题。

7.团体防治:建立红火蚁防治团体,组织专业人员和志愿者参与红火蚁的防治工作。

团体可以统一规划和管理防治工作,提高防治效率。

8.法规和政策:制定相关的法规和政策,对红火蚁的防控进行管理和规范。

加强对红火蚁防控工作的监督和管理,确保防控工作的质量。

9.科研和技术支持:加强对红火蚁的科研和技术支持。

通过科研工作,了解红火蚁的生态特点和传播规律,为红火蚁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研发和推广创新的防控技术,提高红火蚁的防治效果。

10.国际合作:加强国际合作,分享红火蚁防控的经验和技术。

红火蚁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各国应加强合作,共同应对红火蚁威胁。

总之,红火蚁的防控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综合治理。

加强红火蚁阻截防控工作方案

加强红火蚁阻截防控工作方案

加强红火蚁阻截防控工作方案红火蚁是一种入侵性的外来物种,会对农作物、人类健康以及生态系统造成严重威胁。

为了加强红火蚁的阻截和防控工作,下面提出一项方案:1. 加强监测和预警:建立红火蚁的监测网络,密切关注红火蚁种群的分布和扩散情况,并进行实时预警。

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如人工智能和遥感技术,提高监测效率和准确性。

2. 加强宣传教育:开展针对农民、居民和生态系统管理人员的红火蚁宣传教育活动,提高他们的红火蚁防控意识和技能。

通过传媒、宣传册、宣传片等形式,普及红火蚁的危害性、防控方法和应急措施。

3. 建立红火蚁阻截和防控体系:在重点地区建立红火蚁阻截和防控体系。

包括密切与相关部门、科研机构和社区合作,共同制定红火蚁防控计划和行动方案;建立联防联控机制,加强沟通和信息共享;设立监测点和检疫站,对进出重点地区的物品进行红火蚁检测和隔离处理。

4. 加强科研和技术支持:支持相关科研机构和高校加强红火蚁的生物学研究和防控技术研发。

开展红火蚁的生物学特性、传播途径和防控方法研究,提高防控技术的有效性和可行性,为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5. 加强执法和处罚力度:建立健全红火蚁的违法行为的举报、处罚和赔偿机制。

加大对非法运输、贩卖和饲养红火蚁的打击力度,同时加强对红火蚁侵入地区的查处和处罚。

6. 加强国际合作和交流:积极与国际组织和相关国家开展红火蚁阻截和防控经验的交流与合作。

共同分享成功经验、技术和研究成果,共同应对红火蚁的挑战。

总之,加强红火蚁阻截和防控工作需要政府、科研机构、社会团体和广大民众共同努力。

通过加强预警监测、加大宣传教育、建立防控体系、加强科研支持、加强执法和处罚力度以及加强国际合作,我们能够有效防止红火蚁的传播和入侵,保护我们的农作物、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的安全。

7. 增加防控资金投入:加大对红火蚁防控工作的资金投入,用于设立防控设施、购置防控装备、开展宣传教育和科研工作等。

建立专项资金,定期进行资金调度和评估,确保防控工作持续有力进行。

关于红火蚁防控工作实施方案

关于红火蚁防控工作实施方案

关于红火蚁防控工作实施方案红火蚁作为一种具有强烈攻击性的昆虫,对人类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为了保护公共安全和生态平衡,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实施红火蚁的防控工作。

以下是一个关于红火蚁防控工作实施方案的提议:1. 了解红火蚁的特征和生活习性:首先,需要全面了解红火蚁的特征和生活习性,包括其喜好的生态环境、繁殖方式和攻击行为等等。

通过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准确地制定防控计划。

2. 建立监测网络:在重点区域建立红火蚁监测网络,通过定期的巡查和监测,早期发现和记录红火蚁的存在和分布情况。

同时,公众也需要加强自我观察,如果发现类似红火蚁的昆虫,应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

3. 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多种渠道和媒体,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公众对红火蚁威胁的认识和防范意识。

向公众传达正确的防控知识和技巧,引导人们正确处理红火蚁的问题。

4. 防止红火蚁的扩散:对于已经发现的红火蚁灭巢后,需要采取严谨的处理办法,防止红火蚁的扩散。

例如,将红火蚁工作地点周围的土壤和物品等进行彻底清理和消毒,并制定合理的隔离措施。

5. 发展有效的防控技术:加强对红火蚁防控技术的研究和开发,探索不同的防控方法,如化学制剂、生物防治等。

同时,促进相关的科研机构和企业之间的合作,共同推动红火蚁防控技术的创新和应用。

6. 支持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红火蚁的大规模繁殖和扩散往往与生态环境的破坏有关。

因此,需要加大对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力度,保持生态平衡,减少人为活动对生态环境的损害,并帮助恢复已经受损的生态系统。

7. 加强国际合作:红火蚁的防控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需要加强国际合作,分享经验和技术,共同应对红火蚁带来的威胁。

通过国际合作,可以更好地控制和管理红火蚁的传播和繁殖。

综上所述,红火蚁的防控工作需要一个系统化、综合性的方案来实施。

通过加强监测、宣传教育、防止扩散、开发技术、保护生态系统等多个方面的努力,我们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红火蚁对人类和生态环境的威胁,并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红火蚁伤人预防控制技术方案

红火蚁伤人预防控制技术方案

红火蚁伤人预防控制技术方案红火蚁的预防和控制技术方案一、红火蚂蚁背景资料红火蚂蚁是一种膜翅目蚁科家蚁亚科火家蚁属成员,原产于南美洲巴拉那河流域。

它们的蚁群分工严密,喜群聚并好攻击,对周围环境生物具有强大危害。

红火蚂蚁具有极强的生态适应能力,可造成重大经济危害,并对人、畜有骚扰及叮咬损伤甚至致死性。

在美国,每年有500万人被红火蚂蚁咬伤,其中2.5万人到医院就医。

这种蚂蚁会对农牧业造成严重损失,对居民的健康危害也很大。

二、个人防护措施1.在红火蚂蚁地区劳动或其它户外活动时,穿着雨靴和手套,以防被咬伤。

随身携带类固醇类外用药物,如不慎被叮咬要及时涂抹患处。

2.发现红火蚂蚁后,不要触动,不要踩踏蚁巢,更不要用手去触摸、捉捕红火蚂蚁,应当及时报告当地农业技术部门,对其进行鉴定和处理。

3.一旦发现红火蚂蚁蚁巢,立即做出明显标志,以免人群接触,造成伤害。

三、监测1.主动监测:在发现红火蚂蚁的地区和周边高危地区,利用各级医疗机构的就诊登记,积极开展主动监测。

将红火蚂蚁伤人列入本地区监测疾病,在各基层医疗机构设立监测点,每月上报红火蚂蚁叮咬病例报告表。

县、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收集整理后,上报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定期汇总分析本地区红火蚂蚁伤人情况,并分别向XXX和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2.灭蚂药安全性评价:在灭蚂过程中,监测人、畜灭蚂药中毒事件发生情况,开展灭蚂药安全性评价。

四、储备1.技术储备:成立专家组。

专家主要涉及虫媒生物控制、临床、环境卫生学、中毒等学科。

2.药品储备:皮质类固醇激素类药物,具有抑制免疫反应的抗过敏作用,外用后能减轻充血和水肿,使瘙痒的程度和某些皮肤损害的炎性反应暂时得以缓解和消退,如皮炎平、皮康霜、肤轻松等。

五、红火蚂蚁伤人诊断主要依据暴露史和临床表现进行诊断。

RIFA叮咬是一种棕红色的蚂蚁,具有攻击性强的特点。

在叮咬时,它们的身体会呈弓形,首尾相连。

被XXX叮咬后,受害者会感到持续性的灼热样疼痛。

2024年城区红火蚁防控活动方案

2024年城区红火蚁防控活动方案

2024年城区红火蚁防控活动方案一、背景介绍红火蚁(solenopsis invicta)是一种有机物质破坏性昆虫,对农田、园林绿化和城市环境造成严重威胁。

其快速繁殖、侵占土地和攻击人畜的特性,给社会公共卫生、农业生产等方面造成了巨大损失。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红火蚁的防控工作变得愈发紧迫。

二、总体目标通过综合防控策略,控制和减少红火蚁在城区的种群和扩散,降低其对城市生态和居民生活的影响,确保城市环境的卫生和安全。

三、具体措施1. 加强宣传教育(1)开展红火蚁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红火蚁防控知识的认识。

通过海报、广告、宣传册等形式,向居民普及红火蚁的种类、危害和防控方法,引导居民积极参与防控工作。

(2)加强学校教育,将红火蚁防控知识纳入校本课程,通过课堂讲解、实地观察等方式,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正确的防控习惯。

2. 强化监测和预警(1)建立完善的红火蚁监测体系,定期对城区重点区域进行红火蚁的监测工作。

通过架设监测点、利用红火蚁诱捕器等手段,及时掌握红火蚁的活动状况。

(2)加强预警机制建设,建立红火蚁防控信息发布平台,定期向公众发布红火蚁的预警信息,提醒居民加强自身防范和报警意识。

3. 进行生态控制(1)推广生态控制方法,通过培育红火蚁的天敌和竞争性鸟类等生物,降低红火蚁种群数量。

同时,加强对城区绿化带和公园的管理,保护和培养蚯蚓、天敌蚂蚁、蚂蚁捕食节肢动物等,形成良好的生态平衡。

(2)严格限制和管理盲目使用农药。

制定城区农田和绿化带化学农药使用管理制度,加强对农田化学农药使用的监管,推广有机农业和无农药种植技术,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4. 开展物理防控(1)广泛开展红火蚁的物理防控手段。

如建立红火蚁隔离带、构建防护障碍物、加强封堵和围控等方式,阻断红火蚁的扩散路径,减少其侵害的范围。

(2)加强进口商品和搬家货物等的检疫工作,对携带红火蚁的物品进行精确识别和及时处理,阻止红火蚁的传入和扩散。

红火蚁伤害预防治理技术方案

红火蚁伤害预防治理技术方案

红火蚁伤害预防治理技术方案
1. 红火蚁的危害
红火蚁是一种具有较强攻击性的蚂蚁,其叮咬会引起疼痛、红肿、瘙痒等症状,甚至引发过敏反应和感染。

红火蚁的扩散对农业、生态和人类健康造成巨大危害。

2. 预防控制措施
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红火蚁的伤害,我们提出以下技术方案:
2.1. 监测与报警系统
建立红火蚁的监测与报警系统,通过布设监测器、利用物联网
技术等手段实时监测红火蚁的活动情况。

当发现红火蚁的踪迹或活
动迹象时,及时发出警报,便于迅速采取应对措施。

2.2. 生物防治
引入天敌等生物控制措施,利用天敌的捕食作用来控制红火蚁
的数量。

该方法具有相对较低的环境风险,能够有效地遏制红火蚁
的扩散并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2.3. 捕捉和消灭
采用特制的捕捉器具或诱饵来吸引红火蚁并将其捕捉或消灭。

这种方法可以直接减少红火蚁的数量,预防其进一步扩散。

2.4. 教育宣传
加强对公众的教育宣传工作,提高红火蚁的认识和防范意识。

通过媒体、宣传资料、宣传活动等途径,向公众普及红火蚁的危害性以及预防控制的方法,促使大家共同参与红火蚁的管理和治理工作。

3. 监测评估
建立完善的红火蚁监测评估体系,对红火蚁的种群分布、数量和危害程度进行定期监测和评估。

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预防控制方案,以提高预防治理效果。

实施以上技术方案,可有效预防和减少红火蚁的伤害,保护农业、生态和人类健康的安全。

发布红火蚁防控措施

发布红火蚁防控措施

发布红火蚁防控措施红火蚁是一种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构成威胁的有害昆虫。

为了保护我们的环境和社会,我们迫切需要采取有效的红火蚁防控措施。

本文将介绍一些红火蚁防控的方法和策略,旨在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这一问题。

1. 检测和监测红火蚁防控的第一步是进行检测和监测工作。

通过定期巡查和观察,可以及早发现红火蚁的踪迹和巢穴。

专业人员可以使用红火蚁诱饵和识别工具来确保准确性。

同时,建立红火蚁监测系统,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实时监测红火蚁的分布和迁移情况,为防控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

2. 扩大宣传教育红火蚁防控需要广大公众的参与和支持。

因此,开展宣传教育活动至关重要。

政府可以通过宣传栏、广播、电视等媒体对广大群众进行红火蚁防控知识的普及。

此外,可组织专家讲座、社区活动和学校宣讲,提高公众的红火蚁防控意识和能力。

3. 采取物理防治措施物理防治是红火蚁防控的重要手段之一。

常见的物理防治方法包括人工清除和摧毁红火蚁巢穴、人工隔离感染区域、利用物理屏障阻止红火蚁的扩散等。

此外,还可以通过低温、高温、水淹等方式来控制红火蚁的数量和活性。

4. 推广生物防治技术生物防治是一种可持续、环保的红火蚁防控手段。

例如,引入天敌昆虫或微生物对红火蚁进行防治。

这些天敌昆虫和微生物可以有效地控制红火蚁的数量和扩散,降低化学农药的使用量和环境污染。

5. 强化协作合作红火蚁防控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级政府、科研机构、社会组织和广大民众共同参与。

因此,建立健全的协作合作机制至关重要。

政府应当加强与科研机构和社区的沟通与合作,共同制定红火蚁防控计划和政策。

同时,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共同应对跨国红火蚁传播的挑战。

6. 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与执行红火蚁防控需要从法律层面进行规范和管理。

政府应当加强对红火蚁防控的法律法规制定和修订工作,并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非法销售红火蚁和非法运输红火蚁的行为。

同时,对于违法者要依法追究责任,保护公众的利益和环境的安全。

7. 积极开展科研和技术创新红火蚁防控需要不断进行科研和技术创新。

红火蚁防控工作方案

红火蚁防控工作方案

红火蚁防控工作方案一、背景介绍红火蚁(Solenopsis invicta Buren),是一种侵入性外来物种,对农作物、园林植物、生态系统和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为了有效控制红火蚁的传播和繁殖,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二、目标和原则1. 目标:全面防控红火蚁的传播,保护农作物、园林植物和生态系统的安全。

2. 原则:a) 科学防控:根据红火蚁生物学特性,采取科学合理的防控方法。

b) 综合防控:多种防控手段相结合,形成综合防控体系。

c) 安全优先:确保人体健康和环境安全,优先选用无毒、无公害的防控手段。

d) 高效推进: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推动防控工作高效有序进行。

三、防控措施1. 早期预警与监测a) 建立红火蚁监测网络,加强对重点区域的监测,及时发现红火蚁的入侵和扩散。

b) 结合人工巡查与粘虫板监测相结合,提高检测效果。

c) 加强宣传教育,加强公众对红火蚁的认知和监测意识。

2. 阻断传播途径a) 禁止携带红火蚁的物品、搬运土壤、活动植物等进入禁区。

b) 建立检疫站点,对运输车辆、物品进行严格检疫查验。

c) 加强入境物品的检疫,并加大对亲子蚁、雌性蚁的检测力度。

3. 生物防治a) 引进天敌:引进合适的天敌,如红火蚁钝首线蜂、石蚁等进行生物防治。

b) 引进食物竞争者:引进食性相同的天敌生物,如蚂蚁和蚱蜢等,增加食物竞争,减少红火蚁种群数量。

4. 化学防治a) 施用药剂:根据红火蚁的生命周期和传播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药剂施用。

b) 应用灭蚁剂:选用效果显著,安全无毒的灭蚁剂,对红火蚁进行控制。

5. 种群调控a) 采用诱捕器具:放置红火蚁诱捕器具,如葡萄糖和蛋白水混合的诱饵罐,吸引并诱杀红火蚁。

b) 建立障碍物:在重点区域设置防火蚁的屏障,限制红火蚁的活动范围。

6. 毒饵施用a) 制作毒饵:根据红火蚁的食性习惯,制作具有毒性的、吸引性强的毒饵。

b) 施用毒饵:将毒饵散布在红火蚁繁殖密集的区域,引诱红火蚁食用,达到防治效果。

红火蚁防控工作实施方案范文

红火蚁防控工作实施方案范文

红火蚁防控工作实施方案一、背景红火蚁是一种危害性极大的入侵物种,会对生态和经济带来巨大影响。

目前已在全球多个地区被发现并扩散。

我国在近年也相继发现了红火蚁的存在,为了有效防控红火蚁,保护生态环境,制定实施红火蚁防控工作方案十分重要。

二、目的本文旨在提供一份全面有效的红火蚁防控工作实施方案,确保红火蚁不会继续在我国扩散和危害。

三、防控措施3.1 生态管控采用生态管控措施,增加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削弱红火蚁的竞争优势,是一种相对比较有效的防控措施。

具体实施方法包括:•加大对野生动植物的保护力度,增加森林覆盖率,减少林地的破坏,维持生态平衡;•推广生态农业,提倡无农药种植模式,减少化肥、杀虫剂等化学农药的使用;•积极开展植被的恢复与抚育,增加植被,改善土壤质量,增加土壤中可以存活的微生物种类。

3.2 环境治理以环境治理为主要方式,对红火蚁的栖息环境进行清洁消毒,有效破坏红火蚁的生长繁殖环境。

具体实施方法包括:•对公共场所、家庭庭院等场所进行清洁消毒;•在公共场所、集中居住区等设置诱捕器,吸引和捕获红火蚁,起到控制繁殖的作用;•建立不同区域之间的拦截带,并在多个区域之间采取相应的检疫措施,有效地遏制红火蚁的扩散。

3.3 教育宣传和科普教育宣传和科普是有效防控红火蚁的重要手段,通过教育宣传和科普,提高公众对于红火蚁的认识,增强防控意识,并引导公众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

具体实施方法包括:•利用网络宣传、电视媒体、报刊杂志等多种方式,让公众了解红火蚁的性状和危害;•进行宣传教育活动,鼓励公众积极参与红火蚁的监测和防控工作;•开展环保公益宣传活动,增强公众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四、技术支持在防控红火蚁的过程中,科技和技术的支持具有重要的作用。

因此,开展技术支持也是保障防控效果的重要手段。

具体实施方法包括:•加大科研投入,针对红火蚁的栖息环境、活动规律等进行系统的研究;•建立红火蚁的信息化管理平台,为防控工作提供数据支持;•开发红火蚁智能监测设备和防控技术,利用新技术为红火蚁防控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红火蚁的防控措施

红火蚁的防控措施

红火蚁的防控措施红火蚁(Scientific name: Solenopsis invicta Buren),是一种外来入侵物种,对生态环境和农业产业造成了严重威胁。

为了有效防控红火蚁的侵害,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控措施。

本文将从不同层面介绍红火蚁的防控措施,包括预防措施、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

一、预防措施1.加强宣传教育。

通过媒体、网络等渠道,向公众普及红火蚁的危害性和防控知识,增强公众的防控意识和能力。

2.严格控制物种引入。

加强对外来植物和土壤的检疫,严禁引入可能携带红火蚁的物种,避免红火蚁通过物种引入扩散。

3.加强监测和早期预警。

建立红火蚁的监测网,定期对重点地区进行调查和监测,一旦发现红火蚁的踪迹,及时做出预警并采取相应措施。

二、生物防治1.引入天敌。

研究并选择适应性强的天敌引入,如啮蚁科动物、寄生蜂等,以控制红火蚁的种群数量。

2.利用病原微生物。

研发红火蚁特异性的病原微生物,如病毒和细菌,通过感染红火蚁来控制其种群数量。

三、物理防治1.土地整治。

对红火蚁的密集区域进行土地整治,包括清除杂草、修剪植被、清理垃圾等,以减少红火蚁的生存环境。

2.建立隔离带。

在农田或住宅区周围建立隔离带,设置防火蚁沟、防火蚁墙等隔离设施,阻止红火蚁的扩散。

四、化学防治1.喷洒杀虫剂。

选择有效、低毒的杀虫剂,喷洒在红火蚁活动区域,如农田、公园等,以达到控制红火蚁种群的目的。

2.利用诱饵。

研发诱饵毒剂,将其放置在红火蚁活动区域,红火蚁误食后会带回巢穴,从而达到全面灭蚁的效果。

红火蚁的防控措施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综合施策。

预防措施是最为重要的,通过宣传教育和严格管控物种引入,可以减少红火蚁的扩散。

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可以通过引入天敌、利用病原微生物、进行土地整治和建立隔离带等措施,控制红火蚁的种群数量和扩散范围。

化学防治可以作为最后手段,在必要时采用喷洒杀虫剂或利用诱饵毒剂来控制红火蚁的种群。

综合运用这些防控措施,可以有效遏制红火蚁的危害,保护生态环境和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红火蚁防控工作实施方案

红火蚁防控工作实施方案

红火蚁防控工作实施方案红火蚁防控工作实施方案红火蚁是外来入侵检疫性有害生物,也是农业部要求重点防控的检疫性有害生物。

今年5 月初觉察红火蚁已入侵我市,为切实保障红火蚁发生区域能够得到快速、准时、高效、有序处置,最大限度地减轻红火蚁的危害,有效把握红火蚁的发生和集中,确保我市农林业生产安全、人畜安全、环境安全以及生态安全,依据《*省防控红火蚁应急预案》《*市红火蚁疫情防控应急预案》《*市红火蚁防控疫情防控应急预案》等文件精神和相关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以“预防为主、防控结合”为指导,依据“属地治理,分级负责”和“政府负总责,部门各司其职”的要求,承受部门联动、条块结合的治理模式,加强部门间协调协作,切实做好红火蚁的普查、防控和灭杀工作,维护社会生产、生活秩序的稳定和人民群众身体安康。

二、工作目标以把握红火蚁的发生、集中,保障我市农林业生产、公共设施、生态环境安全和人民群众的身体安康,维护社会稳定为目标,认真落实属地治理、部门联动的原则,构建红火蚁长效防控机制,实行有效措施,加大防控力度,切实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

三、工作原则〔一〕属地实施,部门联动。

红火蚁防控工作以乡镇街道属地治理为主,各乡镇街道、有关部门应加强协作,条块结合,加大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明确责任,健全机制,落实措施,全面有序地开展防控工作。

〔二〕全面监控,突出重点。

要加强重点区域、重点时段的红火蚁防工作,防止红火蚁扩大集中。

做好对居民小区、学校、公园绿地、道路绿化带、堤围、旱作农田和人流密集的公共场所等红火蚁敏感地带的全面监控工作。

每年抓住红火蚁生殖顶峰期进展扑杀,提高防控效果。

〔三〕预防为主,防控结合。

红火蚁疫情防控工作,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

未觉察红火蚁的地区要加强防范,实施检疫,严防疫情传入。

已觉察红火蚁的地区要准时开展扑杀防控,防止疫情集中集中。

四、主要工作措施〔一〕成立领导机构,加强组织领导。

景区红火蚁防控工作方案

景区红火蚁防控工作方案

景区红火蚁防控工作方案1. 引言红火蚁是一种毒性较强的入侵性外来种,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都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景区作为集中人流的地方,红火蚁的入侵可能会对游客的安全和游览体验产生重大影响。

因此,制定一套科学的红火蚁防控工作方案,是保障景区生态环境和游客安全的重要工作。

2. 红火蚁危害分析红火蚁具有以下危害特征:2.1 入侵性红火蚁具有极强的生存适应能力,容易迅速扩散。

一旦入侵,很难将其彻底清除。

2.2 疼痛性红火蚁的螫刺会引起疼痛和红肿,且容易引发过敏反应,对人体健康造成威胁。

2.3 生态破坏红火蚁对昆虫、鸟类等生态系统构成威胁,可能引起生态平衡的破坏。

3. 防控目标为了保障景区生态环境和游客安全,我们的红火蚂防控工作目标如下:3.1 确保景区游客的安全避免红火蚁对游客的螫伤和过敏反应,为游客提供一个安全无忧的游览环境。

3.2 保护景区生态环境避免红火蚂对昆虫、植物等生态要素的破坏,维护景区的生态完整性。

4. 防控措施为了达到上述目标,我们将采取以下防控措施:4.1 加强预防措施- 在景区入口处设置红火蚂宣传标语和警示牌,提醒游客注意蚂蚁入侵可能。

- 进一步完善景区进入程序,加强个人行李检查,禁止携带易引入火蚂蚁的物品。

- 增加巡逻员的数量,加强巡逻力度,及时发现和处理红火蚂蚁。

4.2 加强监测和预警- 建立红火蚂蚁的定期监测机制,例如每个月进行一次全面巡查,并记录发现情况。

- 设置红火蚂蚁预警系统,及时获取附近地区红火蚁的扩散方向和数量。

4.3 组织灭治行动- 一旦发现红火蚂蚁的扩散情况,立即组织专业队伍进行全面清剿,不给红火蚂蚁扩散的时间窗口。

- 通过贴心问卷、宣传海报、讲座等方式向游客介绍如何应对红火蚂蚁,引起游客的防控重视和参与度。

4.4 加大科研和国际合作力度- 加强红火蚂蚁的科学研究,了解其生态和行为习性,制定更加有效的防控策略。

- 建立与国内外相关专家的合作,分享防控经验和成果,共同应对红火蚂蚁问题。

红火蚁应急防控实施方案

红火蚁应急防控实施方案

红火蚁应急防控实施方案红火蚁是一种对农作物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危害的有害生物,其侵害范围逐渐扩大,给农业生产和生态平衡带来了严重威胁。

因此,制定一份科学合理的红火蚁应急防控实施方案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就红火蚁应急防控的相关内容进行探讨,以期为相关工作提供参考和指导。

一、红火蚁的生物特性红火蚁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地区,喜欢生活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中,特别是在农田、果园、林地等地方活动频繁。

其特点是群居性强,繁殖速度快,侵害性强,对农作物、家禽家畜和人类健康造成危害。

因此,红火蚁的防控工作显得尤为迫切。

二、红火蚁应急防控实施方案1. 加强监测预警红火蚁的防控工作首先要做好监测预警工作,及时发现红火蚁的活动轨迹和分布范围,为后续的防控工作提供依据。

可以利用红火蚁诱捕器、地面观测等方法,加强对红火蚁的监测工作,及时掌握红火蚁的活动情况。

2. 科学施药防治针对红火蚁的特点,科学选择药剂进行喷洒防治。

可以采用有机磷类、拟除虫菊酯类等药剂,对红火蚁的根据地和活动区域进行喷洒防治。

同时,要注意保护好农作物和环境生态,避免对非目标生物造成伤害。

3. 加强宣传教育加强对红火蚁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农民和广大市民对红火蚁的认识和防范意识。

可以通过宣传标语、宣传栏、宣传单张等形式,向社会大众普及红火蚁的危害性和防控方法,引导大家积极参与红火蚁的防控工作。

4. 强化协作联防红火蚁的防控工作需要各相关部门的协作配合,形成合力。

可以组织开展红火蚁防控联合行动,加强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和资源整合,形成合力,共同应对红火蚁的威胁。

5. 加强监督检查对红火蚁的防控工作要加强监督检查,确保各项防控措施的落实到位。

可以建立健全的督导机制,加强对红火蚁防控工作的监督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确保防控工作的有效进行。

三、总结红火蚁的应急防控工作是一项系统性、综合性的工作,需要各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参与。

只有通过科学合理的防控措施,才能有效遏制红火蚁的蔓延,保护农作物和生态环境的安全。

红火蚁的预防与控制

红火蚁的预防与控制

红火蚁的预防与控制红火蚁(Solenopsis invicta)是一种入侵性的蚂蚁种类,对农业、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造成为了严重威胁。

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红火蚁的扩散,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本文将详细介绍红火蚁的预防与控制方法,包括物理防治、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等方面。

一、物理防治1. 清除红火蚁的巢穴:红火蚁的巢穴通常位于土壤中,可以通过挖掘或者冲洗的方式清除。

在清除巢穴时,应戴上防护手套和长袖衣物,以免被红火蚁的螫针刺伤。

2. 封堵红火蚁的入侵途径:检查房屋和建造物周围的缝隙、裂缝和开口,封堵红火蚁的入侵途径。

可以使用硅胶、密封胶或者防火胶等材料进行封堵。

3. 清除红火蚁的食物源:红火蚁通常以食物为诱饵,因此及时清除食物源可以有效减少它们的数量。

保持室内和室外环境的清洁,垃圾桶要盖好,食物要妥善保存。

二、化学防治1. 使用杀虫剂:选择适合的杀虫剂进行喷洒,可以有效杀死红火蚁。

常见的杀虫剂包括氯氰菊酯、灭蚁宁等。

使用杀虫剂时,应按照说明书上的指示进行操作,并注意保护好自己的安全。

2. 设置诱饵:将含有杀虫剂的诱饵放置在红火蚁时常出没的地方,诱饵会吸引红火蚁前来觅食,从而达到控制的效果。

常见的诱饵包括液体诱饵和颗粒状诱饵。

3. 喷洒防护剂:喷洒防护剂可以在一定时间内阻挠红火蚁的进入。

常见的防护剂包括氟虫腈和氟虫脲等。

三、生物防治1. 引入天敌:引入天敌可以有效控制红火蚁的数量。

例如,引入红火蚁的天敌——红眼蜂(Pseudacteon spp.)可以匡助控制红火蚁的扩散。

红眼蜂会寄生在红火蚁身上,从而减少红火蚁的数量。

2. 使用生物农药:生物农药是利用微生物、植物提取物或者昆虫等天然物质制成的农药,对红火蚁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常见的生物农药包括苏木精、苦楝碱等。

3. 推广生态农业:生态农业注重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通过优化农业生产方式,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从而降低红火蚁的危害。

四、预防措施1. 增强公众意识:加强对红火蚁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红火蚁的认识和防范意识。

红火蚁防控工作实施方案

红火蚁防控工作实施方案

红火蚁防控工作实施方案红火蚁防控工作实施方案一、背景介绍红火蚁是一种对农作物、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危害的入侵物种。

为了防止其进一步扩散和危害,制定红火蚁防控工作实施方案势在必行。

二、调研和监测1.组织专业团队进行红火蚁的调研和监测工作。

2.借助先进的技术手段,如红外热成像技术和人工智能分析等,进行红火蚁的定位和监测。

3.建立红火蚁分布地图,及时更新红火蚁活动区域。

三、加强宣传和教育1.开展红火蚁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红火蚁的认识和防控意识。

2.通过媒体渠道、社区宣传和学校教育等方式,向公众普及红火蚁的危害和防控知识。

3.印制宣传资料,组织讲座、培训等形式,普及红火蚁防控的方法和技巧。

四、防控措施1.采取综合防控策略,包括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等。

2.建立红火蚁的监测点,并进行定期巡查。

3.在疫情暴发地区,采取迅速灭杀、封控和移民措施,防止疫情扩散。

4.研发红火蚁的诱杀剂和驱逐剂,减少红火蚁的数量和活动范围。

5.加强农田管理,推行生态农业,减少使用杀虫剂的频率和量,降低红火蚁的危害。

五、监测和评估1.建立红火蚁防控工作的监测评估系统,定期对防控工作进行评估和调整。

2.利用大数据分析和科学评估方法,及时发现红火蚁的变化趋势和防控成效。

六、国际合作1.加强与国际组织和相关国家的合作,共同应对红火蚁的威胁。

2.分享防治经验和技术,加强科研合作,共同研究红火蚁的生物学特性和防控方法。

七、风险管理1.建立应急预案,加强风险评估和应对能力。

2.密切关注红火蚁的变化,及时调整防控措施。

3.加强边境检验和进出口商品检疫,严防红火蚁的传播。

以上是红火蚁防控工作实施方案的主要内容,通过科学有效的防控措施和国际合作,相信可以有效遏制红火蚁的扩散,并保护农作物、生态系统和人类的健康。

八、资源投入红火蚁防控工作需要充足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的投入。

政府应加大对红火蚁防控工作的资金投入,并通过增设人员、采购设备、建立实验室等方式提供充足的人力和物资支持。

红火蚁防控技术方案

红火蚁防控技术方案

附件红火蚁防控技术方案一、防控目标有效降低发生区红火蚁种群密度,扑灭新传入、小范围的疫情点,不发生恶性伤害人畜事件,不出现恶性扩散蔓延。

二、防控策略以科学监测为基础,坚持防控与阻截并重,在发生区根据红火蚁发生情况有针对性地采取毒饵法、灌巢法、灭巢法等防控方法,降低种群密度,压低扩散虫源。

同时,采取有效的检疫监管措施,防止疫情扩散传播。

三、防控措施防治方法包括毒饵法、药液灌巢法和触杀性颗粒剂、粉剂灭巢法,常用的化学药剂包括毒饵剂、液剂、颗粒剂和粉剂。

㈠加强监测在红火蚁发生区和扩散高风险区进行科学监测布局,以面上踏查和点上诱集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监测,准确掌握发生区动态和扩散趋势。

㈡检疫措施1.严格控制发生区内可能携带红火蚁的苗木、草皮、肥料等物品的调出,对确需调出的物品进行化学药剂处理。

2.药剂处理方法发生区种苗、花卉、草坪(皮)、栽培介质等物品调出前必须经过触杀作用强的药剂(如氯菊酯、溴氰菊酯、氯氰菊酯、氰戊菊酯等)药液的浸渍或灌注处理。

浸渍或灌注时,其栽培土壤或栽培介质均须完全湿润;如果是盆栽,可在栽培介质内均匀施放毒死蜱颗粒剂、氰戊菊酯颗粒剂、二嗪磷颗粒剂等药剂(药剂有效成份约占栽培介质之0.001~0.0025%),施用完后用洒水方式彻底浇透。

在垃圾、肥料、土壤等物品调出前,在栽培介质内施放毒死蜱颗粒剂、氰戊菊酯颗粒剂、二嗪磷颗粒剂等药剂(药剂有效成份约占栽培介质之0.001~0.0025%),施用完搅拌均匀,用洒水方式彻底浇透。

㈢毒饵法1.适用范围适用于不同类型的红火蚁发生地点。

2.毒饵药剂要求采用氟蚁腙、氟虫腈、多杀菌素、阿维菌素等具胃毒作用的药剂配置毒饵。

要求毒饵的作用效果较缓慢,一般施用饵剂后2~6 周有较好的防效为佳,达到最终杀死蚁后及其他个体的目的。

3.使用方法可以对单个蚁巢进行处理或在发生区普遍撒施毒饵,也可以根据红火蚁的发生情况两种方法结合使用。

⑴单个蚁巢处理对活蚁巢密度较小、分布较分散且诱饵法中工蚁数量较少的发生区进行单个蚁巢处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红火蚁防控技术方案
1 防控目标
有效降低发生区红火蚁种群密度,扑灭新传入、小范围的疫情点,不发生恶性伤害人畜事件,不出现恶性扩散蔓延。

2 防控策略
以科学监测为基础,坚坚持防控与阻截并重,在发生区根据红火蚁发生情况有针对性地采取毒饵法、灌巢法、灭巢法等防控方法,降低种群密度,压低扩散虫源。

同时,采取有效的检疫监管措施,防止疫情扩散传播。

3 防控措施
防治方法包括毒饵法、药液灌巢法和触杀性颗粒剂、粉剂灭巢法,常用的化学药剂剂型包括毒饵剂、液剂、颗粒剂和粉剂。

3.1 加强监测
在红火蚁发生区和扩散高风险区科学进行监测布局,以面上踏查和点上诱集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监测,准确掌握发生动态和扩散趋势。

3.2 检疫措施
3.2.1严格控制发生区内可能携带红火蚁的苗木、草皮、肥料等物品的调出,对确需调出的物品进行化学药剂处理。

3.2.2药剂处理方法
发生区种苗、花卉、草坪(皮)、栽培介质等物品调出前均必须经过触杀作用强的药剂(如氯菊酯、溴氰菊酯、氯氰菊酯、氰戊菊酯等)药液的浸渍或灌注处理。

浸渍或灌注时,其
栽培土壤或栽培介质均须完全湿润;如果是盆栽,也可以均匀施放毒死蜱粒剂、氯戊菊自旨颗粒剂、二嗪磷颗粒剂等于栽培介质内(药剂有效成份约占栽培介质之0.001- 0.0025%),施用完后洒水须彻底浇透。

在垃圾、肥料、土壤等物品调出前施放毒死蜱颗粒剂、氰戊菊酯颗粒剂、二嗪磷颗粒剂等药剂于栽培介质内(药剂有效成份约占栽培介质之0.001-0.0025%)施用完搅拌均匀,洒水彻底浇透。

3.3 毒饵法
3.3.1 适用范围
适用于不同类型的红火蚁发生地点。

3.3.2毒饵药剂要求
采用氟蚁腙、氟虫腈、多杀菌素、阿维菌素等具胃毒作用的药剂配置毒饵。

要求毒饵的作用效果较缓慢,一般施用饵剂后2-6周有较好的防效为佳,达到最终杀死蚁后及其他个体的目的。

3.3.3 使用方法
可以对单个蚁巢进行处理或在发生区普遍撒施毒饵,也可以根据红火蚁的发生情况两种方法结合使用。

3.3.3.1 单个蚁巢处理
对活蚁巢密度较小、分布较分散且诱饵法中工蚁数量较少的发生区进行单个蚁巢处理。

在投入饵剂时不要扰动蚁巢,在距蚁巢10cm-50cm处点状或环状撒放毒饵。

根据活蚁巢体积大小和毒饵剂商品使用说明确定毒饵用量,一般直径在20cm-40cm的蚁巢使用推荐用量的中间值,小于20或大
于40cm的蚁巢使用推荐用量的下限值和上限值。

3.3.3.2 普遍撒施毒饵
对蚁巢密度较大、分布普遍或采用诱饵法普遍诱到工蚁、但很难发现活蚁巢的发生区,采取普遍撒施毒饵法进行防治。

处理较小面积区域时可直接用手(穿戴塑胶或橡皮手套)撒播,处理较大面积区域时可用手摇式撤播器撒施。

撒施毒饵剂时要覆盖所有发生区的所有地点。

毒饵剂的用量根据活蚁巢密度、诱饵法监测的工蚁密度和毒饵剂商品使用说明确定,一般每100m2使用推荐用量的2倍左右。

3.3.3.3 综合处理.
在蚁巢密度大、分布普遍的红火蚁严重发生区域可采用单个蚁巢处理与普遍撒施毒饵相结合的方法,以提高防治效果。

3.3.3.4 补施毒饵
在使用毒饵剂防治红火蚁后,经防治效果评定,对分布有活蚁巢、诱集到工蚁的地点进行补施处理。

一般采用围绕这些地点小范围点施的方法。

处理活蚁巢时毒饵剂的用量同单个蚁巢处理用处理诱集到工蚁的地点按推荐用量的下限值使用。

3.3.3.4 防治效果评定
根据有关监测、药剂防治评价标准进行防治效果评定。

防治前进行一次调查,记录活蚁巢密度、工蚁数量,防治实施后2-6周内对发生区进行全面调查1次。

3.3.5注意事项
使用毒饵剂时地表适宜温度21-35℃,地面应比较干燥,
在使用毒饵剂后6小时内无降雨,并且尽量在红火蚁活动觅食时间施用。

3.4 灌巢法
3.4.1 适用范围
适用于有明显活蚁巢的发生区域。

在红火蚁活蚁巢密度较小且明显、但对人的健康或重要设施等造成威胁、急需尽快处理的情况下,采用灌巢法防治红火蚁。

3.4.2使用方法
将拟除虫菊醋类、有机磷类、氨基甲酸酯类等触杀作用强的药剂,按照其商品使用说明配制成规定浓度的药液。

施药时以活蚁巢为圆心。

先在蚁巢外围施25 - 30cm宽的药液,然后把药液直接浇在蚁丘上或挖开蚁巢顶部将药液浇灌到蚁巢中心地带,浇灌药液时尽可能使药液均匀渗透到1m以下的土壤中型使整个蚁巢湿透。

灌药操作要迅速,以减少红火蚁逃逸。

一般每个蚁巢用药液量10
20升,对较大的蚁巢
-
要适当增加用量。

在采取防治措施时用注意不要扰动蚁丘,以免惊动红火蚁,导致蚁群把蚁后转移。

3.4.3防治效果评定
防治前对发生区进行一次全面调查,防治10天后再进行一次全面调查,分别记录产活蚁巢密度、工蚁数量,并进行效果评估。

3.5 颗粒剂、粉剂灭巢法
3.5.1适用范围
适用于蚁巢明显的发生区域。

3.5.2 使用方法
采用以拟除虫菊酯类、有机磷类、氨基甲酸酯类等触杀作用迅速的颗粒剂、粉剂防治红火蚁时,先将药剂直接均匀地撒布于蚁丘表面及附近区域,然后立即洒水,之后每2-3天洒水1次,至少洒水3次以上。

使用量根据商品使用说明确定。

使用氟蚁腙、苯氧威、吡丙醚、烯虫酯、蚊蝇醚等具生长调节作用药剂为有效成分的粉剂防治红火蚁时,先破坏蚁巢,待工蚁大量涌出后迅速将药粉均匀撒施于工蚁身上,使用量根据蚁巢大小和商品使用说明确定,一般直径在20-40cm蚁巢使用推荐用量的中间值,小于20或大于40cm 的蚁巢使用推荐用量的下限值和上限值。

3.5.3 防治效果评定
同3.2灌巢法。

3.5.4注意事项
施用粉剂不宜在有较大风力的天气下进行,施药要快速。

3.6二阶段处理法
二阶段处理法是指先在红火蚁发生区域撒布毒饵剂。

10- 14天后再以触杀性杀虫剂或其他方法采用单个蚁巢处理法处理单个蚁巢,大面积撒施毒饵剂防治效率较高,而采用药液灌巢法,颗粒剂/粉剂灭巢法等单个蚁巢处理法速效性较强,将两者结合起来使用,发挥各自长处,会得到很好的防效。

4 档案保存
详细记录并保存包括施用毒饵剂品种、数量、次数、施
药时间、防治面积、防效调查方法及调查次数、各次调查的蚁巢密度、工蚁密度、防治效果等。

5 推荐使用药剂的说明
本方案推荐的杀虫剂是经我国农药管理部门登记允许在环境中使用的。

当新的有效农药出现或者新的管理规定出台时,以最新的规定为准。

红火蚁化学防治过程中禁止使用剧毒、高毒、高残留农药和致畸、致癌、致突变农药,推荐使用低毒、生物源农药。

6 防治注意事项
6.1 施药操作人员要做好防护防工作,避免被红火蚁蛰伤或农药中毒;
6.2在施药区应插上明显的警示牌避免造成人、畜中毒或其他意外;
6.3在公共场所、住宅区等人群活动较频繁的发生区域要注意选择使用安全低毒的药剂种类,防止对有益生物的杀伤和环境的影响;
6.4 在水源保护区、水产养殖区、养蜂区、养蚕区等使用农药防治红火蚁要注意选择药剂种类,防止对有益生物的杀伤和环境污染。

6.5 施药前要对红火蚁的发生基数(蚁巢和工蚁数量)进行调查,施药后要按照《红火蚁疫情监测技术规程》、《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二)第149部分:杀虫剂防治红火蚁》等技术标准进行监测,然后根据调查结果决定是否需要进行第二次药剂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