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简述近代以来先进中国人探索国家出路的艰辛历程-从中有什么.
回首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历程谈谈你的感悟
回首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历程谈谈你的感悟优质范文
回首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历程,我深感震撼。
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再到改革开放,中国人民在探索现代化道路的过程中,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牺牲。
这段历程充满了艰辛与波折,但也充满了希望与梦想。
我对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勇气和决心深感敬佩。
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中国人民并没有屈服,而是选择了抵抗。
他们勇敢地拿起武器,为了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尊严而战。
这种精神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为我们今天的和平发展奠定了基础。
我对中国近代化探索的智慧和创新感到钦佩。
在近现代史上,中国人民不断地进行自我反思和自我革新。
从洋务运动到戊戌变法,从五四运动到新文化运动,中国人民始终在探索适合自己的现代化道路。
这些探索虽然有时曲折,但它们为中国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我对中国近代化探索的成果感到自豪。
经过多年的努力,中国已经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我们的科技、教育、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这些成果的取得,离不开我们先辈们的艰苦努力和无私奉献。
我对中国近代化探索的未来充满信心。
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继续发扬先辈们的精神,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我们要坚持改革创新,不断提高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为人类作出更大的贡献。
回首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历程,我深感敬意和自豪。
我们要珍惜先烈们为我们创造的美好生活,继续努力,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简述近代以来先进中国人探索国家出路的艰辛历程
简述近代以来先进中国人探索国家出路的艰辛历程近代以来,中国人经历了一段漫长而艰难的历程,探索着国家出路。
这个时期可以从清朝末年开始,一直延续到现代中国的建立。
在这个过程中,许多先进中国人为了国家的繁荣和民族的振兴不断探索,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奉献。
清朝末年,中国陷入了危机之中。
列强侵略,国内各种矛盾激化,封建制度的沉重壓制下,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因此,在这个时期,许多先进的思想家和政治家开始进行反思和探索,力图找到中国的出路。
其中,魏源在《海国图志》一书中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张,强调中西合璧,为中国的振兴提供了思想支持。
梁启超则提出了“中国的困境在于缺乏‘科学’这样一种严谨的思维方法”,倡导学习西方科学,以强化中国的实力。
同时,康有为等人也提出了变法的主张,试图通过改革来推进国家的发展。
然而,在这个时期中国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和变故。
戊戌变法的失败使得洋务运动及其推崇的技术和工业都被封建势力所排斥。
同时,辛亥革命以及北洋政府的建立,为中国带来了新的机遇。
然而,由于各种历史遗留问题和种种原因,这个时期中国的发展依然面临诸多困难。
在这个时期,像孙中山这样的伟大政治家也不断探索着国家的前途。
他在《三民主义》中提出了“民主、民权、民生”的主张,试图解决中国民众所面临的问题。
同时,他也在积极推动实现国家的现代化和人民的福祉,为中国的振兴打下了基础。
进入20世纪,中国面临着新的变革和挑战。
保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斗争,以及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斗争成为了当时中国的主要任务。
陈独秀、毛泽东等先进思想家和革命者在思想上不断地拓展了革命的范围,推动了中国革命的不断发展。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取得了新的生机和面貌。
毛泽东通过“共产主义”的思想来推进国家的发展。
他的思想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实践得以深入推广,并被广大人民接受。
中共从建国时期开始,长期致力于工业化和现代化建设,历经多次困境,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不断的动力和支撑。
近代中华民族对国家出路的探索
近代中华民族对国家出路的探索中国的探索之路可以追溯到近代中华民族对国家出路的努力。
在近代,中国面临着外敌入侵、政治混乱和社会动荡等多重困境。
为了找到实现民族复兴的出路,中国人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通过制定改革政策、借鉴西方经验和思想等,逐步探索出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近代中国从清朝末年开始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外国列强对中国实施帝国主义控制,割地赔款,损害中国人民的利益。
内部政治势力分裂、冲突不断,社会动荡不安。
为了改变这种局面,中国的思想家、政治家们开始积极探索国家的出路。
其中,维新运动是中国探索国家出路的重要表现之一。
维新运动的主要倡导者梁启超、康有为等人,在国家危机面前,提出了“改革开放”的思想,试图借鉴西方先进的制度和文化来推动中国的发展。
他们主张变法兴邦,提出了许多有影响的改革措施,如“戊戌变法”和“百日维新”。
虽然维新运动的失败并没有给中国带来实质性的改变,但它为后来的思想启蒙运动和革命运动鼓舞了力量。
思想启蒙运动是中国近代思想者遵循的另一种探索国家出路的方式。
思想启蒙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郑板桥、严复、胡适等。
他们意识到中国社会需要先进的科学知识和先进的文化,提出了“救亡图存”的思想。
他们通过翻译和传播西方文化和科学知识来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思想启蒙运动为中国的社会进步奠定了基础,为革命运动的兴起提供了思想支持。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国家出路探索过程中的重要里程碑。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伟大革命,它标志着中国从封建专制到共和制度的转变。
革命的领导者孙中山提出了“三民主义”理论,凭借这一理论推翻了清朝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
辛亥革命对于中国的国家出路探索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奠定了基础。
在辛亥革命之后,中国进入了中华民国时期。
民国政府在经济建设、军事崛起等方面进行了探索。
例如,国民政府提出了“建设民族经济”的政策,发展了国内产业和农业。
此外,抗日战争期间,国共两合作抵御日本侵略,通过抗日战争实现了民族的团结。
近代100年中国人民对国家和民族之路的探索
近代100年中国人民对国家和民族之路的探索1840年,外夷小邦不列颠帝国用坚船利炮轰开了古老的中华帝国的大门,同时也惊醒了中国人天朝上国的美梦,打开了中国人的眼界。
随着列强的进一步入侵,昔日帝国的辉煌与当下战事的失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鲜明地刺激着每个中国人的神经。
在这之后,中国人民开始围绕“中国何去何从”对国家和民族之路的艰辛探索。
一、鸦片战争后的觉醒。
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中国何去何从”这一问题在中国首先被一批仁人志士以一种新奇的开放的眼光来思考。
林则徐、魏源成为第一批开眼看世界的中国人的代表,《四洲志》、《海国图志》成为他们思想的代表作,其中后者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重要思想,仅详尽介绍了世界其他各国之书,大大开阔了国人的眼界,而且突破了“夷夏大防”,可以说是对“中国向何处去”这个问题的第一个明确地回答。
随后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战败,国家内忧外患,以奕欣、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为代表,一些清政府大员将魏源的主张付诸行动,开启了“洋务救国”的帷幕。
洋务运动坚持“中体西用”,即在政治和文化方面仍然坚持传统的主导地位,在器物层面大力发展西方近代科技和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以期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
这时期的探索的核心是“中体西用”,在一定程度上从理论和实践上对中国的何去何从做了初步的探索,但是这次的探索试图在一个保留旧体制的基础上,只在技术和器物方面的改革和发展,违背历史的发展潮流,也对当时世界大势及中国所处的历史方位缺乏一个深刻全面的认识,决定了其不可能真正找到中国的出路。
其最后失败的结局,也和这种认识的不足存在着不可忽视的联系。
二、甲午海战之后的探索1894年,中日甲午海战爆发。
甲午海战作为中国近代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对中国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再次把中华民族推到了历史的十字路口,再次促使中国人思考“中国究竟要向何处去”这个问题。
甲午海战,中国泱泱东方大国,竟然败给了一个长期受自己影响的藩属小国。
3.简述近代以来先进中国人探索国家出路的艰辛历程,从中有什么特别启发
如何理解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探索国家出路的艰辛历程及其历史意义?历程:①起步阶段(1840~1895):主要是洋务运动。
②整体发展阶段(1895~1927):包括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等。
③曲折前进阶段(1927~1949):国民政府统治前期,近代化有所发展;抗战时期,近代化进程被打断;解放战争时期,近代化被推入绝境。
④近代化发展的新时期(1949年以后)。
历史意义:(1)无论是农民阶级还是资产阶级都不能使中国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都不能使中国革命获得成功。
(2)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永远不会向帝国主义或外国侵略者低头。
(3)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才能取得最后的成功。
中国近代史,既是资本主义列强侵略中国,勾结中国封建统治者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屈辱史;也是中国人民不断反抗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反抗本国的封建统治的抗争史;同时更是中国社会各阶级、各阶层、各政治派别探索国家出路的探索史。
这种抗争与探索,对外以反侵略、捍卫民族独立为旗帜;对内以反专制独裁、争取社会进步为核心,抗争与探索互相交织,推动中国社会不断向前发展.1.地主阶级抵抗派(改革派)背景和主张:鸦片战争的失败,使一些地主阶级的爱国知识分子从“天朝上国”的梦幻中惊醒,开始注目世界、关心时局、寻求强国御侮之道其主张是“师夷长技以制夷”。
结果:因清政府腐败、闭关政策和地主阶级的局限性而没明显实效评价:地主阶级抵抗派主张的提出使中国萌发了一股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激励着中国人为挽救民族危亡积极探索强国御侮之道。
由于实践有限,没有产生实际的效果。
2.地主阶级洋务派背景和主张:在两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的双重打击下,面对内忧外患,清政府统治集团在如何解决内政外交上的众多危机时发生分歧,形成了洋务派和顽固派。
洋务派主张利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统治,即“师夷长技以自强”。
结果:由于外国阻挠,封建顽固势力的破坏、力量分散等导致洋务运动破产。
近现代中国人对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启示
近现代中国人对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启示鸦片战争后的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致使中国人民除了继续遭受残酷的本国封建压迫以外,还遭受了外国帝国主义势力残暴的民族压迫。
为了挽救中国,无数的仁人志士实行了艰苦卓绝的探索。
农民阶级为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中国的农民阶级展开了自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其中典型的就是太平天国起义和义和团运动。
1851年-1864年的太平天国运动对腐朽的封建王朝发起了猛烈冲击,加速了封建制度的崩溃。
它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
此外,它拒绝承认不平等条约,严禁鸦片贸易,有力地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
义和团运动打出“扶清灭洋”口号,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者,为后来的反帝反封建运动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但它们最终在中外势力的联合绞杀下都失败了。
因为农民阶级自身的局限性,最终导致了太平天国起义和义和团运动等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失败。
太平天国起义和义和团运动的失败表明:在中国出路的早期探索中,因为缺乏先进的阶级力量和准确的理论指导,农民阶级无法承担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反动统治的使命,中国出路的探索需要代表新生产力的先进阶级力量和政党的领导。
地主阶级洋务派l9世纪后半期,为了挽救清政府的统治危机,封建统治阶级中的部分成员打出“自强”、“求富”的旗号,发动“洋务运动”,历时30多年,虽然办起了一批企业,建立了海军,但却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
甲午战争一役,洋务派经营多年的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
启示二洋务运动的失败表明,即使地主阶级引进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为近代化开启了道路,但本质上却是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虽然有些微的成效,但是从本质和实际进程来看,洋务运动不可能承担起发展资本主义的使命,也不可能真正使中国实现近代化。
资产阶级维新派甲午战争失败后,在新的民族危机下,以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为主要代表人物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在光绪帝的支持下展开了百曰维新。
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
中国近现代仁人志士对国家出路探索的艰辛及启示
【内容摘要】鸦片战争之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办封建社会,为了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对国家的出路进行探索,先后提出了不同的主张和方案。
但无论是农民阶级自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地主阶级的洋务运动,还是资产阶级建立西方式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努力,都先后以失败告终。
历史证明,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武装下走社会主义道路,中国人民追求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目标才能够真正实现。
关键词】近现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仁人志士;民族独立;国家富强;启示鸦片战争后的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致使中国人民除了继续遭受残酷的本国封建压迫以外,还遭受了外国帝国主义势力残暴的民族压迫。
为了救中国,无数的仁人志士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探索。
农民阶级为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中国的农民阶级开展了自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其中典型的就是太平天国起义和义和团运动。
太平天国运动对腐朽的封建王朝发起了猛烈冲击,加速了封建制度的崩溃。
它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
此外,它拒绝承认不平等条约,严禁鸦片贸易,有力地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
义和团运动打出“扶清灭洋”口号,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者,为后来的反帝反封建运动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但它们最终在中外势力的联合绞杀下都失败了。
启示一由于农民阶级自身的局限性,最终导致了太平天国起义和义和团运动等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失败。
太平天国起义和义和团运动的失败表明:在中国出路的早期探索中,由于缺乏先进的阶级力量和正确的理论指导,农民阶级无法承担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反动统治的使命,中国出路的探索需要新的先进阶级力量和政党的领导。
地主阶级洋务派l9世纪后半期,为了挽救清政府的统治危机,封建统治阶级中的部分成员打出“自强”、“求富”的旗号,发动“洋务运动”,历时30多年,虽然办起了一批企业,建立了海军,但却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
甲午战争一役,洋务派经营多年的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
论近代中国人探索国家出路的历程(1)
论近代中国人探索国家出路的历程自1840年以来,随着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清王朝内部的日益腐败,中国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日益加深,社会各阶级都面临着“怎样救亡图存”的问题。
他们从各自的阶级立场出发,对国家的出路进行探索,先后提出了不同的主张和方案。
当时中国仍是封建主义为主的国家,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体系维持着巨大的农业帝国。
长期以来,中国农民在封建地主的压迫剥削下,过着贫困与不自由的生活。
外国侵略者对中国的强取豪夺,最终都会转化成对农民更残酷的剥削和沉重的负担。
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到五十年代,中国农民发起了上百次的反抗斗争。
其中,最为成功,影响最深远的,就是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
洪秀全吸收西方基督教的平等思想,建立拜上帝教,组织太平军,先后进行了北伐,西征和京城外的破围战,最强盛时占据了中国大半国土。
在定都天京后,发布了《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
其中《天朝田亩制度》反映了农民平均分配土地的强烈愿望,根本上否定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但具有空想性质,未能真正实现。
《资政新篇》具有资本主义色彩,在政治文化经济上效仿西方国家,可惜也未能付诸实施。
太平天国运动虽然以失败告终,但是却很大程度上冲击了封建主义的政治统治和精神控制,也对打击外国侵略势力起到一定作用。
太平天国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他们无法正确统治国家和实施构想。
加上宗教引导的虚无性,不科学性,农民阶级起义救国道路失败。
在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封建统治阶级中激进派(洋务派)(如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也开始了“自强”“求富”的探索。
他们从封建地主阶级利益出发,试图通过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强化清王朝,来达到抵御列强侵略,维护统治的目的。
(师夷长技以制夷)这就是洋务运动。
洋务派先兴办军用工业,组建海陆新型军队;同时兴办民用企业,创立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但是从甲午战争,辛丑战争的失败可以看出洋务运动是失败的。
这是因为该运动具有封建局限性,管理方式腐朽,官吏营私舞弊。
中国近现代仁人志士对国家出路探索的艰辛及启示
【内容摘要】鸦片战争之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办封建社会,为了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对国家的出路进行探索,先后提出了不同的主张和方案。
但无论是农民阶级自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地主阶级的洋务运动,还是资产阶级建立西方式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努力,都先后以失败告终。
历史证明,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武装下走社会主义道路,中国人民追求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目标才能够真正实现。
【关键词】近现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仁人志士;民族独立;国家富强;启示鸦片战争后的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致使中国人民除了继续遭受残酷的本国封建压迫以外,还遭受了外国帝国主义势力残暴的民族压迫。
为了救中国,无数的仁人志士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探索。
农民阶级为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中国的农民阶级开展了自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其中典型的就是太平天国起义和义和团运动。
太平天国运动对腐朽的封建王朝发起了猛烈冲击,加速了封建制度的崩溃。
它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
此外,它拒绝承认不平等条约,严禁鸦片贸易,有力地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
义和团运动打出“扶清灭洋”口号,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者,为后来的反帝反封建运动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但它们最终在中外势力的联合绞杀下都失败了。
启示一由于农民阶级自身的局限性,最终导致了太平天国起义和义和团运动等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失败。
太平天国起义和义和团运动的失败表明:在中国出路的早期探索中,由于缺乏先进的阶级力量和正确的理论指导,农民阶级无法承担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反动统治的使命,中国出路的探索需要新的先进阶级力量和政党的领导。
地主阶级洋务派l9世纪后半期,为了挽救清政府的统治危机,封建统治阶级中的部分成员打出“自强”、“求富”的旗号,发动“洋务运动”,历时30多年,虽然办起了一批企业,建立了海军,但却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
甲午战争一役,洋务派经营多年的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
中国道路的探索历程和经验启示
中国道路的探索历程和经验启示中国的道路建设历史悠久,经验丰富,是世界上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典范。
中国道路的探索历程和经验启示,对于其他国家的道路建设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从中国道路的历史演变、经验积累和未来展望三个方面,探讨中国道路建设的探索历程和经验启示。
一、历史演变中国的道路建设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最早的道路可以追溯到商代和周代。
那个时候,道路主要是为了军事和商业目的而修筑。
汉代开始大规模修建道路,如著名的丝绸之路就是在汉代被开辟出来的。
唐代时期,更是修建了许多大型道路,如京杭大运河、大唐道和大曲江大道等。
这些道路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提供了重要的保障和支撑。
明清时期的道路建设虽然有所滞后,但也保留了许多古老的道路遗迹,成为了中国道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现代道路建设起步较晚,直到20世纪40年代才开始进行大规模的现代化道路建设。
自那以后,中国的道路建设一直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在改革开放以后更是迎来了快速的发展。
中国的道路建设历史可以说是一个从古代到现代,从几百年前的大运河到如今的高速公路的漫长历程。
二、经验积累中国道路建设的经验积累有以下几个方面:1. 结合国情,因地制宜。
中国地大物博,地形复杂,气候各异,因此在道路建设过程中,必须结合当地的地质、气候和交通需求,采取因地制宜的方式进行规划设计。
比如在山区建设盘山公路,在盆地地区建设高速公路,以满足当地的实际需求。
2. 科学规划,全面布局。
中国在道路规划方面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通过科学的规划,合理的布局,使得道路网络能够充分覆盖城乡各地区,形成了较为完善的道路网,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设施支持。
3. 技术先进,不断创新。
中国在道路建设技术方面也进行了不断的创新,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推动科技和工程技术的进步,不断提高道路建设的技术水平和质量,为后续的道路建设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4. 注重环保,可持续发展。
中国在道路建设过程中,注重环保和可持续发展,采取了一系列环保措施,减少了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保护了生态环境,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
近代中国人民对国家出路的探索历程
近代中国人民对国家出路的探索历程是中国近现代历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这一历程包括对政治、经济、社会等多个方面的思考和实践,涵盖了清朝末期到20世纪初的时段。
以下是一些关键时期和事件的简要概述:1. 晚清时期(19世纪末-20世纪初):-百日维新:在清朝末期,面对列强的侵略和社会动荡,光绪皇帝实施了一系列变革措施,即“百日维新”。
这些变革试图改革政治、经济、教育等领域,以强化国家实力。
-戊戌变法:维新运动受到保守势力的强烈反对,最终导致1898年的戊戌变法失败。
这使得改革者对维新的努力受挫,但也催生了后来更为激进的思潮。
2. 辛亥革命(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标志着中国封建君主制的结束。
-思想启蒙:辛亥革命后,一些知识分子开始关注现代化和民主制度,思想启蒙成为中国近代化的重要一步。
3. 五四运动(1919年):-反对帝国主义:五四运动爆发于对巴黎和约的不满,标志着对帝国主义的反抗。
学生和知识分子开始探讨民主、科学、自由等现代思想。
-思想解放:五四运动是一场思想解放的运动,为后来的思想大潮和文化运动奠定了基础。
4. 思想大潮与文化运动(1920年代):-马克思主义的传入:马克思主义开始传入中国,成为一股重要的思想力量,影响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发展。
-文化变革:文化运动对封建文化进行批判,提倡科学、民主、现代文明,成为近代中国思想解放和文化变革的重要时期。
这些时期和事件构成了中国近代人民对国家出路进行探索的历程,也奠定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基础。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社会经历了从封建制度到现代化的转型,思想观念逐渐更新,为后来的政治运动和社会改革打下了基础。
中国道路的百年探索及其现实启示心得
一、我国道路的百年探索我国道路的百年探索是我国近代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辛亥革命到现代改革开放,我国人民走过了曲折而又辉煌的发展道路。
在这一百年的历程中,我国经历了无数次的挫折和胜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发展模式。
二、现实启示心得我国道路的百年探索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宝贵的启示和感悟。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需要从我国道路的探索中汲取智慧,总结经验,加强创新,推动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三、开拓进取、锐意改革我国道路的探索告诉我们,开拓进取、锐意改革是实现国家强盛的关键。
在艰苦的革命岁月中,我国人民经历了无数次的战争和困苦,但他们始终不忘初心,顽强拼搏,终于取得了新我国的成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以前所未有的勇气和毅力进行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这些都告诉我们,开拓进取、锐意改革是实现国繁荣的前提和基础。
四、顽强奋斗、自力更生我国道路的探索还告诉我们,顽强奋斗、自力更生是实现国家繁荣的基石。
在旧我国时期,我国人民在列强的压迫和欺凌下,艰难度日,但他们从未放弃希望,不断进行斗争,最终取得了民族独立和解放。
而建国后,我国人民更是从无到有,凭借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建设了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实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
这些都告诉我们,顽强奋斗、自力更生是实现国家繁荣的必由之路。
五、开放包容、和谐发展我国道路的探索还告诉我们,开放包容、和谐发展是实现国家和平的要义。
我国自古以来就以开放包容、和谐发展为民族特色,广纳天下英才,吸收各种文化成果,形成了灿烂绚丽的文化,成为世界文明的一部分。
这也正是我国道路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
今天,我们更要坚持开放包容、和谐发展的理念,与各国共同发展,实现共赢。
六、科学发展、绿色发展我国道路的探索告诉我们,科学发展、绿色发展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石。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观,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全面发展,取得了史无前例的发展成就。
特别是近年来,我国更是大力推动绿色发展,使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
论近代中国人探索国家出路的历程与启示
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鸦片战争的失败仿佛一颗石子被投入到中国旧封建主义社会的死水中,一石激起千层浪,严酷的社会现实引起了有识之士的反省:“数千年未有之变局”的局面,和中国长期的盲目自大与闭关锁国是分不开的。
为了救中国,无数仁人志士开始了艰苦的探索历程。
一、农民阶级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农民阶级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主要是为了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因为农民是外国侵略者和本国封建统治阶级的主要压迫对象,其中最为典型的是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
太平天国运动对清政府的腐败统治进行了强有力的反抗,强撼动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对于外国侵略者,太平天国不承认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后期颁布《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义和团运动提出“扶清灭洋”的口号,沉重打击了西方列强的侵略势力。
但是,农民阶级有着其自身的局限性,且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虽然具有伟大的革命潜力,但却无法担负起反帝反封建的重任。
二、地主阶级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为了挽救清政府的统治危机,封建地主阶级开始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武器装备,随即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
历时30余年,创办了一批军用、民用企业等,对维护清政府的统治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学习的内容局限于西方的科学技术,并未涉及到学习其思想的层面,仍旧固执的坚持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
甲午中日战役中,北洋海军的全局覆没,宣告了洋务运动的失败。
这也表明,为维持封建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自强”、“求富”这条道路是走不通的。
三、资产阶级维新运动甲午战争惨败,造成了新的民族危机,也使得新的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在此背景下,以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为代表人物的资产阶级维新派采取了自上而下的改良变法运动。
这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维新派开始学习西方的立宪思想,主张将封建君主制改为君主立宪制。
但是由于维新派不敢否定封建主义、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惧怕人民群众的局限思想,使得轰轰烈烈的维新运动仅维持了百日,无果而终。
中国人民在近代历史中探索国家出路的艰难历程.doc
中国人民在近代历史中探索国家出路的艰难历程.doc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一直在努力探索国家面临的巨大困境出路。
他们不仅积极恢复中国的民族和文化尊严,还在不断调整、完善中国的政治和经济体制,从而出现了令人瞩目的变化和突破。
在统治诸多异族的清王朝时期,中国的政治统治体制受到外部势力的干涉,社会形势也十分动荡。
当时的中国政府只关注维护封建制度,不利于改革发展。
清朝末期,政局混乱、内外势力交织,给民间的反抗留下了可趁之机。
1839年的鸦片战争更是让中国社会的动荡失控。
中国人民深知受压迫牺牲利益的后果,并多次发动民族战争以抗击侵略,但当整个抵抗运动最终失败时,他们选择了改革国家政治制度和废除封建制度,使政治及经济体制得以民主化。
1842年,洪秀全领导下实行了《咸丰太平天国条约》,从而实现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短暂的台湾回归。
而半个多世纪后,慈禧太后又实施了《乾隆改革》,在政治、经济等各个领域都作出了重大贡献,让中国国力得以复苏。
然而,中国的政治生活始终处于复杂的状态,在19世纪末的鸦片战争以及日本的侵略给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带来了极大的损失,中国社会矛盾加剧。
这样的情况继续持续下来,直到20世纪初,刘邦提出了"同,三,改,亮"的口号,开始了中国走出困境的历史进程。
同治、光绪时期,中国实行了改革开放政策,实施了政治改革与社会进步,对外开展活跃的外交活动,给中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一定的福音。
辛亥革命时期,民族解放斗争和民主革命被提出,一批民主政治改革思想开始形成,中国开始走上民主自由化的道路,成立了民主制度的中华民国。
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不断改革,努力构建一个社会更加公正合理、经济更加繁荣发展的国家,深刻反省历史让中国出现了空前的发展与壮大。
虽然改革历程并非一帆风顺,但中国人民还是下定决心保护国家的利益,不断探索适合中国的发展道路,实现丰硕的成果。
近代中国人对国家出路探索及启示
对辛亥革命的认识
对辛亥革命性质的认识。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对武昌起义中革命志士的精神的认识。 武昌起义的枪声,是辛亥革命志士不屈斗争精神的 张扬,从而激发我们要学习他们的革命主义精神、 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意识的精神。 辛亥革命的失败说明了什么。 由于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在半殖民 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不能完成反帝 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这一任务必须在无产阶级 的领导下才能完成。
对洋务运动的认识
我们要辩证发展地看待历史事物。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但引进了西 方先进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洋务运动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 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
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主要是: 首先,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
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中体西用”。冯桂芬在《校庐抗议》一书中说:“ 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这个思想后来被进一步概 括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所谓“中体西用”,就是以中国封建伦理纲 常所维护的统治秩序为主体,用西方的近代工业和技术为辅助,并以前者来 支配后者。
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 1.创办军事工业: 洋务派一开始认为中西方的差距主要是集中在“火器” 上。下面我们按照时间先后列举几家军火工业。①曾国藩于1861年创办安庆 军械所。②李鸿章于1865年创办的江南制造局。③李鸿章于1865年创办的金 陵制造局(地点在南宁简称“宁局”,全称是“金陵机器制造局”)。④左宗 棠于1866年创办的福州船政局(简称“闽局”因设在福州马尾,故称“马尾 船政局”)。这是当时规模最大的船舶修造厂。⑤崇厚于1867年创办的天津 机器局。⑥张之洞建造的湖北枪炮厂。1908年改称“汉阳兵工厂”,抗日战 争时内迁。 2.兴办了一些民用企业:洋务派在创办军事工业中遇到资金奇缺,原料和燃料 供应不足,以及交通运输落后等困难,需要加以解决,因此兴办了一些民用企 业。从19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共创办民用企业20多个,重点是采矿、冶炼 、纺织等工矿业和航运、铁路、电讯等事业。 3.19世纪60年代,京师和天津、上海、广州、福州等地纷纷成立洋枪队,使用 洋枪、洋炮,聘用外国教练。左宗棠的湘军也是用洋枪装备的军队。 4.办了一些新种类的学堂:中国旧时代的教育场所主要是私塾和书院。直到洋 务运动兴起以前,在中国还没有近代新式学校出现。
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对国家道路的探索
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对国家道路的探索中国近代社会是中国传统社会近代化的重要历史阶段,由于其他一些阶级对国家出路的探索均以失败而告终,中国面临着艰难的新的时代选择。
而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进行的国家出路的探索则体现了中国近现代化社会发展的历史旋律,体现了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1840年鸦片战争开启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
在之后的一系列战争中,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中国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险。
在此背景下,农民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等从各自的阶级立场和利益需要出发,对国家出路进行探索,先后提出了不同的主张和方案。
以洪秀全为领导的太平天军进行了反对清政府腐朽统治的正义战争。
1853年建都天京后,太平天国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这一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比较完整的社会改革方案,希望建立理想社会。
这一制度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但是带有不切实际的空想性,并未真正付诸实施。
《资政新篇》是太平天国后期由洪仁玕主持颁发的社会发展方案,带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比较系统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天平天国运动削弱了清政府的势力,沉重打击了侵略者的嚣张气焰。
但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以及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太平天国运动最终失败。
这表明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农民不能担负起领导反帝反封建斗争取得胜利的历史任务。
为了挽救清政府的统治危机,洋务派提出“自强”“求富”的主张,发展起了若干军事工业、民用工业。
这对中国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洋务派致力于建设新式海军,从19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分别建成了福建水师、广东水师、南洋水师和北洋水师四支舰队,增强了清朝的海防力量。
为培养洋务人才,在创办新式学堂的同时,洋务派还先后派遣了多批留学生赴美赴欧学习,这是中国近代教育的开始。
洋务运动历时三十余年,却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
由于地主阶级从自身利益出发,没有从根本上触动清政府的统治基础,而且对外国具有依赖性,内部管理又十分腐朽,洋务运动最终归于失败。
简述近代以来先进中国人探索国家出路的艰辛历程
1.简述近代以来先进中国人探索国家出路的艰辛历程,从中有什么特别启发?中国近代史,既是资本主义列强侵略中国,勾结中国封建统治者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屈辱史;也是中国人民不断反抗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反抗本国的封建统治的抗争史;同时更是中国社会各阶级、各阶层、各政治派别探索国家出路的探索史。
一、农民阶级。
太平天国运动颁布《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鼓励发展资本主义,体现了进步性,但最终失败。
义和团运动打出“扶清灭洋”口号,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者,为后来的反帝反封建运动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二、地主阶级洋务派。
面对内忧外患,洋务派提出以“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为指导思想,提出“自强”“求富”的主张,发动了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但甲午战争,洋务派经营多年的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
三、资产阶级维新派。
甲午战争失败后,以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为主要代表人物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在光绪帝的支持下开展了百日维新,主张用君主立宪制取代君主专制制度,但是最终导致了失败。
四、资产阶级革命派。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了辛亥革命,力求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最终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但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五、资产阶级激进派。
1915年陈独秀创办《新青年》 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端。
提出了“民主”“科学”的口号,是一场反封建的思想运动 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 并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开辟了道路。
六、无产阶级。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 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武装的胜利。
启示历史证明了农民没有先进阶级的领导无法克服本身的局限性 引导革命胜利 洋务派的官僚仅学习西方的军事科技 不肯改革封建政治制度 绝不可能使中国独立富强 而资产阶级自身局限性也不能完成革命任务历史给我们的结论是中国的出路只有在先进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下 在先进思想理论的指导下 首先通过人民革命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统治 然后走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化道路才能真正实现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富强。
近代人探索国家出路的历程
近代人探索国家出路的历程文档编制序号:[KKIDT-LLE0828-LLETD298-POI08]近代中国人探索国家出路的历程鸦片战争给中国开启了新的史代,那就是中国近代史。
在这段历史中,我们经历了很多事物,没有一件事是简单的,都是些艰苦的历程。
而这些历程是深深记在我们历史上的,难以忘却的一段历史。
就因为有了这样一段历史,所以我们开始了不同的国家开展。
在为了新中国的成立上我们做了无数的改革,无数的奉献。
用长辈们的鲜血开启了我们这一代的美好日子。
其中我们有以下几点历程是规模浩大的几件大事儿,这些大事儿改变了很多事。
首先就是洋务运动模式。
这个应该从魏源就开始了,这场运动的核心思想是,在不改变中国根本体制和文化的情况下,引进西方的技术来图强。
最初方式是“师夷长技以制夷”学习引进西方的武器,后来发现只买不造的话代价太大,而且西方武器确实好用,后来就开始自制西式武器,后来发觉自制武器必须发展西式兵工厂、发展重工业,甚至发展铁路轮船等近代工业体系。
最终结果是,甲午战争证明了,体制不改,武器再先进也没有意义。
其次是传统的农民起义模式。
这种探索认为造成中国落后的原因就是因为现存的封建王朝已经腐朽没落,腐败严重,所以寄希望于发动传统的农民起义和农民运动,再建立一个新的、更有生命力的王朝来带领中国走出衰败。
不过太平天国运动、捻军运动、义和团运动等等都证明了一点,时代已经不一样了,近代的农民起义必须同时针对两个敌人,既要面对旧的封建王朝,更要面对工业化的西方列强,有时还要面对前两者衍生出来的中国资本主义。
通俗地说,就是三座大山。
传统的农民起义面对这三座大山无能为力,更无法适应新的工业化社会,证明传统的农民起义模式现在行不通了。
第三就是体制内改革,创建一个英国日本式的君主立宪制。
在不触动“大清”这个屋顶下进行改良,避免大规模动荡。
从戊戌变法、慈禧的改制,一次比一次深入。
但是,皇族内阁的建立、宗室党的建立,最终证明了,中国的守旧力量太强大,旧思想太顽固,不彻底推翻帝制的改良没有太大意义。
论述近代先进中国人是如何探索国家和民族出路的(2)
论述近代先进中国人是如何探索国家和民族出路的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以后,国门洞开,近代史的序幕也开始缓缓拉开。
此后的一百余年影响和制约中国社会变化的因素可以主要概括为民族危机、乡村危机和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危机。
面对发展存亡问题,各阶级依自身不同的成熟程度而先后做出了不同的反应。
两千年的封建制度使农民和地主成为当时中国最主要的两大阶级,它们也几乎同时做出了行动。
然而落后的生产状况和落后的阶级状况容易导致不成熟的政治行动。
面对前所未有的新情况,农民阶级的表现先是近乎邪教的太平天国起义,而后是19世纪末盲目排外、扶清灭洋的义和团运动,即便是放在完全封建社会的背景下,他们都不能算是成功的达到改朝换代,重新分配社会资源的周期性农民大起义。
更何况此时的中国已开始被无可抗拒地卷入资本主义占主导的新世界中,政治经济等各方面存在的巨大差距使这些农民运动仿佛成为一种无以为继的历史的倒退。
当然从积极的角度出发,他们反抗侵略、打击封建统治(这里是指对以后格局的影响)仍是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
维新变法传播了资产阶级新文化、新思想,批判封建主义旧文化、旧思想,又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1895年6月11日,光绪帝发布《明定国是诏》,变法从此正式开始,无奈变法受到清朝廷内保守势力尤其是慈禧太后的反对,最后演变成为政变,维新派人物被杀。
维新运动失败,使中国损失一批热心于国家改革的精英和支持者,将中国推上革命的道路。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
不同于典型意义的资产阶级革命,辛亥革命的领导人并不是资本家,而只是具有资产阶级思想和政治经济取向的革命者,其政党也不过是有些松散的同志联盟。
革命凭借几分幸运的天时地利人和首先在武昌取得成功,接着清政府统治便在全国范围内土崩瓦解,顺利程度甚至远超出了革命者的期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理解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探索国家出路的艰辛历程及其历史意义?历程:①起步阶段(1840~1895):主要是洋务运动。
②整体发展阶段(1895~1927):包括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等。
③曲折前进阶段(1927~1949):国民政府统治前期,近代化有所发展;抗战时期,近代化进程被打断;解放战争时期,近代化被推入绝境。
④近代化发展的新时期(1949年以后)。
历史意义:(1)无论是农民阶级还是资产阶级都不能使中国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都不能使中国革命获得成功。
(2)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永远不会向帝国主义或外国侵略者低头。
(3)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才能取得最后的成功。
中国近代史,既是资本主义列强侵略中国,勾结中国封建统治者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屈辱史;也是中国人民不断反抗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反抗本国的封建统治的抗争史;同时更是中国社会各阶级、各阶层、各政治派别探索国家出路的探索史。
这种抗争与探索,对外以反侵略、捍卫民族独立为旗帜;对内以反专制独裁、争取社会进步为核心,抗争与探索互相交织,推动中国社会不断向前发展.1.地主阶级抵抗派(改革派背景和主张:鸦片战争的失败,使一些地主阶级的爱国知识分子从“天朝上国”的梦幻中惊醒,开始注目世界、关心时局、寻求强国御侮之道其主张是“师夷长技以制夷”。
结果:因清政府腐败、闭关政策和地主阶级的局限性而没明显实效评价:地主阶级抵抗派主张的提出使中国萌发了一股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激励着中国人为挽救民族危亡积极探索强国御侮之道。
由于实践有限,没有产生实际的效果。
2.地主阶级洋务派背景和主张:在两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的双重打击下,面对内忧外患,清政府统治集团在如何解决内政外交上的众多危机时发生分歧,形成了洋务派和顽固派。
洋务派主张利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统治,即“师夷长技以自强”。
结果:由于外国阻挠,封建顽固势力的破坏、力量分散等导致洋务运动破产。
评价:洋务运动由于以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为目的,没有从政治制度上学习西方,决定了它不可能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是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
但是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第一次把学习西方的思想主张具体实践化。
它引进了西方近代科学和生产技术,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并诱导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举办新式学堂,开始了中国的近代教育;促进了西方政治学说、民主思想的传播;民用企业的创办对外国经济侵略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3.农民阶级背景和主张:太平天国定都天京之后,为了调动农民革命的积极性和把革命推向深入,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通过这一方案,想要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结果: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战争环境的紧张和平均分配土地与生产、生活资料统归圣库等规定,违背了社会发展规律而使这一方案没有真正实行过。
评价:废除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所有制,具有反封建的革命性;主张小私有制,废除商品经济,具有违背社会发展规律的落后性;平均分配土地与生产、生活资料统归圣库等都是无法实施的,有空想性。
4.资产阶级维新派(改良派背景和主张:早期维新思想提供了理论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和民族资产阶级的壮大提供了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民族危机的加深刺激了这一思想的产生。
主张君主立宪来救国,具体为:要求抵抗帝国主义的侵略,摆脱民族危机;反对封建专制统治,主张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学习和传播西方科学文化。
实践效果:从“公车上书”演化为社会政治运动到百日维新失败,说明资本主义改良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其最大功绩在于起了资产阶级思想启蒙作用,使更多的知识分子接受了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和思想。
评价:维新变法思想是当时中国社会最进步的思想,因为它要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也是爱国的,因为它把维新思想与挽救民族危亡结合起来。
但是其思想主张没有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内容,没有明确的反帝纲领,这必然导致没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推行维新变法主张依靠的阶级基础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开明绅士,失败是必然的。
5.资产阶级革命派(民主派背景: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为了加紧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展开了激烈的争夺和角逐,民族危机更加严重;《辛丑条约》的签订使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此时民族资本主义又有所发展,但受到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限制和阻碍。
主张:资产阶级革命派以西方资产阶级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作为革命的思想武器,结合中国国情,提出了三民主义的理论纲领。
其基本主张是用暴力推翻了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结果:由于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和中外反动势力勾结,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朝统治和封建帝制,但果实最终被袁世凯所篡夺。
评价: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它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
但是三民主义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要求,也没有彻底的土地纲领。
辛亥革命的最终失败表明,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
6.资产阶级激进派背景:辛亥革命前,维新派和革命派没有彻底批判封建思想;北洋军阀政府在思想领域推行尊孔复古逆流;一战期间,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要求实行民主政治。
主张方案为“民主"“科学"。
具体为:资产阶级激进的民主主义者以西方的民权、平等思想和达尔文进化论为指导思想,大力宣传资产阶级的新文化,主要内容包括提倡民主和科学无产阶级1919年的五四运动是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它同时引发了各种新思潮进入中国,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主要领导集团,围绕如何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问题进行了29年的艰苦探索,直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邓小平同志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其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团,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第十七大高具有邓小平理论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速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奋斗。
进一步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继续大踏步前进。
启示:正是在中国共产党这一新的革命政党的领导下,在马克思主义这一新的革命理论的武装下,在社会主义这一新的中国发展道路的指引下,中国人民追求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目标才得以真正实现。
结语通过学习中国近代仁人志士对国家出路的探索,我深刻地了解了国情,坚定了信念: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一代一代中国人为了国家富强作出了不朽的牺牲,是我深感肩负的重任。
当代则会要求我们有开阔的眼界和博大的胸襟,有要求我们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不迷惘,不惶惑。
这就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笔重要思想,便是这个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坚信年轻的我们在党中央的领导下,通过不断完善自己,一定能够肩负起历史赋予振兴中华的神圣使命。
摘要鸦片战争之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办封建社会为了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对国家的出路进行探索先后提出了不同的主张和方案。
历史证明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武装下走社会主义道路理论结合实际中国人民追求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目标才能够真正实现。
鸦片战争后的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近代中国人对国家出路的探索总的来说归纳为六个阶段一、农民阶级。
中国的农民阶级开展了自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其中典型的就是太平天国起义和义和团运动。
其中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强烈撼动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
此外它拒绝承认不平等条约严禁鸦片贸易有力地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
并颁布《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体现了一定的进步性。
义和团运动打出“扶清灭洋”口号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者为后来的反帝反封建运动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但它们最终在中外势力的联合绞杀下都失败了。
二、地主阶级洋务派。
为了挽救清政府的统治危机封建统治阶级中的部分成员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指导思想提出“自强”、“求富”的主张发动了洋务运动历时30多年虽然办起了一批近代企业建立了新式海军但却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
甲午战争一役洋务派经营多年的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
三、资产阶级维新派。
甲午战争失败后在新的民族危机下以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为主要代表人物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在光绪帝的支持下开展了百曰维新。
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
维新派主张用君主立宪制取代君主专制制度但是由于维新派在政治上不敢否定封建主义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惧怕人民群众等自身的局限和封建势力的过于强大从而最终导致了失败。
四、资产阶级革命派。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选择了用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的统治发动了辛亥革命力求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在三民主义的指导下他们的不懈斗争最终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这是中国近代历史的第一次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但好景不长袁世凯窃国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理想落空了。
五、资产阶级激进派。
辛亥革命失败虽然失败了但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袁世凯的尊孔复古的逆流为民主知识分子所不容于是爆发了新文化运动。
1915年9月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端。
《新青年》提出了“民主”“科学”的口号向儒家学说猛烈开火宣称“打倒孔家店” 是一场反封建的思想运动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并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开辟了道路。
六、无产阶级。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在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显示了伟大的力量为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1、制定革命纲领发动工农运动 2、实行国共合作掀起大革命的高潮。
3、领导了土地革命4、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最终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取得了新民主主义武装的胜利。
启示历史证明了农民没有先进阶级的领导无法克服本身的局限性引导革命胜利洋务派的官僚仅学习西方的军事科技不肯改革封建政治制度绝不可能使中国独立富强而资产阶级自上而下的维新改良运动在中国也走不通。
历史给我们的结论是中国的出路只有在先进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下在先进思想理论的指导下首先通过人民革命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统治然后走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化道路才能真正实现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富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