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l主板16年发展史
Intel接口革命史——从总线看Intel主板芯片组发展历程
Intel接口革命史——从总线看Intel主板芯片组发展历程Intel接口革命史——从总线看Intel主板芯片组发展历程2009-07-16 10:22可以这样说,Intel处理器的成功,功劳有一半应记在自家的主板芯片组身上。
从经典的430HX、430TX、440BX到如今的9XX系列,正是由于历代Intel主板芯片组+Intel处理器的绝佳搭配,才成就了一个帝国的辉煌。
回首Intel主板芯片组的历程,我们除了可以看到其产品性能和功能不断进步外,更可清晰地看到,主板芯片组的发展史正是总线和接口技术的革命史。
正是总线和接口技术一步步不断发展,才有了如今高性能的主流电脑。
一、PCI总线的X86时代关键词:PCI、SDRAM、MMX430HX功能示意图386、486时代的主板芯片组市场群雄混战,进入586时代后,Intel凭借对自身CPU更了解的优势推出了430LX芯片组,并在随后的几次战役中一举取得了市场上的主动。
限于篇幅,我们只对这类早期芯片组做文字介绍。
第一款可称得上经典的Intel主板芯片组就是430HX。
430HX芯片组由一片82439HX和一片82371SB组成,采用了并行PCI体系结构,符合PCI 2.1标准,缩短了总线的等待时间,提高了PCI设备的速度和整个系统的性能;可支持通用串行总线(USB),支持EDO定时功能,系统内存最高可达512MB;支持P54C(Pentium)和P55C (Pentium MMX)CPU;支持双CPU结构,可组成对称处理器结构体系。
随后Intel又在430HX的基础上推出了其简化版本430VX,VX 只支持单处器和最大256MB内存,但凭借较低的售价在消费级市场上走红。
而Intel 430TX芯片组(由82439TX和82371AB组成)则可看成是英特尔在586时代的颠峰之作。
它是Intel公司为配合Pentium MMX CPU而推出的芯片组,针对MMX技术进行了改进和优化,可达到更佳的多媒体应用效果。
主板芯片发展简史
#1 发表于 2005-9-26 11:09 资料 短消息主板芯片发展简史2004年6月21日,Intel 在北京发布新的i915/925芯片组。
这两款芯片组的登场,象征着这十年以来个人计算机平台的最大的架构转换。
从Socket T 的CPU 插座到全新DDR2内存技术,从High Definition Audio 音频技术到ICH6W 无线南桥,都给人们描绘了一个美好的未来计算机的设计规划,革命性的PCI Express 总线的引入将取代使用10多年的PCI 和9年的AGP 总线规格,将计算机技术带入了一个新的纪元。
以前的十年里,我们目睹了行业里太多的风风雨雨,从早些时候的820芯片组回收事件,3dfx 悲壮的倒下,nVIDIA 进军主板市场等等,直到最近的915/925回收事件,那么在这些事件里,有哪些产品和厂商是值得我们关注的呢?[glow=255,red,2]一、主板的构成[/glow]主板的英文名称叫做Motherboard(也可以叫Mainboard),也可以译做母板。
从“母”字可以看出主板在电脑各个配件中的重要性。
主板不但是整个电脑系统平台的载体,还负担着系统中各种信息的交流。
主板的平面是一块PCB 印刷电路板,分为四层板和六层板,四层板分别是主信号层、接地层、电源层、次信号层。
而六层板增加了辅助电源层和中信号层。
在电路板上面,是错落有致的电路布线;在PCB 印刷电路板上面,则为棱角分明的各个部件:插槽、芯片、电阻、电容等。
芯片包括BIOS芯片,南北桥芯片,RAID控制芯片等;插槽包括CPU插座,内存插槽,PCI插槽,ISA插槽等;接口包括IDE接口,软驱接口,COM接口(串口),PS/2接口,USB接口,IEEE1394接口,LPT接口(并口),MIDI接口等。
在本文中,主要将为大家介绍主板芯片组的变化,这个芯片组主要是指主板上的南北桥芯片,那么什么是南北桥芯片呢?南桥多位于PCI插槽的上面;而CPU 插槽旁边,被散热片盖住的就是北桥芯片。
Intel发展史(图拉丁、奔腾4、酷睿的前生今世)
挨了一记当头闷棍的英特尔开始昏招迭出,先是将Katmai核心奔腾III的外频提升至133MHz,推出了奔腾III 533B和奔腾III 600B(有人将这两款处理器说成是新核心,代号Confidential,真是天大笑话,各位自己去查查Confidential是什么含义,英特尔任何一款没有正式发布的工程样品处理器都有Confidential的标记),但是性能无法抗衡同主频的Athlon,于是采用0.18微米工艺的 Coppermine奔腾III匆匆登场,主频从500E MHz直到700MHz,接口从Slot 1到Socket 370,FSB有100MHz有133MHz,型号十数款,让人眼花缭乱。Coppermine奔腾III的二级缓存是256KB全速,延迟时间为0,位宽也高于512KB半速二级缓存的Katmai奔腾III,因此性能有了明显提升,和同主频Athlon相比互有胜负,基本持平。这时候英特尔与AMD的竞争已经到了白热化的程度,主频之争的激烈程度前所未有。主频高就意味着性能高,冲击1GHz大关也因为变得分外引人注目,当时英特尔拼命寻找加工最好的硅晶元,希望能抢先制造出1GHz的处理器,这也使933MHz高主频的奔腾III产量极少进而断货(因为最好的硅晶元都用来生产测试1GHz奔腾III 了)…… 最先达到1GHz主频的是AMD的Athlon,仅仅领先奔腾III 1GHz不到一个月,但这足以让AMD自豪了。美中不足的是,1GHz的Athlon性能不敌1GHz奔腾III,这是因为AMD找不到能在500MHz 下稳定运行的Athlon二级缓存芯片(最早的Athlon二级缓存也是外置在CPU PCB板上的芯片,以处理器主频一半的速度运行),因此不得不让二级缓存的运行速度降低到CPU主频的三分之一也就是333.3MHz,而奔腾III 1GHz处理器的二级缓存虽然容量较小,但是运行速度高达1GHz,依靠强大的二级缓存,1GHz的奔腾III在性能上战胜了1GHz的Athlon,多少为英特尔挽回了一些颜面。
Intel主板简介
Intel主板16年发展史最近,我们有幸探访了Intel的Hawthorn Farm工厂,这里可是Intel所有高端主板设计和改良中心,是很多人向往已久的神秘之土。
在通向工厂的路上,我们途径了一条意义非凡[报价参数图片]的走廊。
这条走廊两边的墙壁上挂满了Intel引以为豪的主板照片,这些看似简简单单的照片,却记录了Intel 16年主板之路。
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我们也能称之为主板之路,因为作为行业领路人,Intel走过的路自然是行业之路。
走在这条走廊里,看着墙上挂着的照片,我们多少会觉得自己成了一名考古学家,亦或是一名加拉帕戈斯群岛(位于厄瓜多尔,有“魔幻之岛”的美誉)的不速之客。
我们会不经意间冥想于墙上挂着的照片,这些照片,不仅能让我们看到主板一步一步的成长过程,更能深刻体会到科技需要创新的真谛。
我们很想在每一幅照片前驻足,但是很遗憾,我们时间有限。
在看到熟悉的照片后,我们甚至没有时间向随行人员炫耀:“我知道这款主板”,也没有时间向我们的招待员请教某些照片里似曾相识的主板到底是“谁”。
不过,我们还是利用有限的时间捡了几款重要的主板,好好的欣赏了一下。
一起来看看吧。
Intel首款商用主板——Batman1943年,Batman(蝙蝠侠)TV系列走上银屏。
50年后,也就是1993年,Intel主板部门推出了首款商用主板,代号正是“Batman”。
在Batman之前,Intel很少为OEM以及MNC(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跨国公司)厂商推公版主板。
Intel之所以推出这款主板主要是因为:当时Intel的CPU部门准备发布一款处理器芯片,但是市场上却没有与之匹配的主板支持。
Intel遇到了“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困惑,相当尴尬。
无奈之下,Intel只能双管齐下,一同发布主板和CPU。
Intel的这种发布方式用业界的行话说就是time to market(TTM,上市时机)。
主板发展历程
主板发展历程主板是计算机中最重要的硬件之一,也是计算机内各个部件之间的重要连接器。
它起到了控制、数据传输和电源管理等功能。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进步,主板经历了许多变化和发展,下面就是主板发展的历程。
20世纪50年代,第一台计算机问世,当时的计算机体积庞大,功能有限,主板还未被广泛应用。
但是最早的主板可以追溯到这个时期,它采用了通过点对点布线连接元器件的方式,经常需要手工插入电阻和电容器等电子元件。
到了60年代,主板已经更加普及,并且开始以电子元件(如集成电路)来代替以前的手工插入元件的方式。
这使得主板更小巧、更轻便,同时提高了计算机性能。
70年代,随着微型计算机的诞生,主板开始变得更加复杂。
各个元器件的布线不再是简单的点对点连接,而是用印刷线路板代替了手工布线,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大大增加电路的复杂程度和功能。
80年代是主板发展的关键时期,计算机的性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主板也开始采用了插槽结构,这样可以灵活地更换和升级CPU、内存等硬件。
同时主板还加入了一些新的接口,如硬盘接口、显卡接口等,以适应计算机功能的不断扩展。
90年代,随着计算机网络和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主板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因为网络通信需要较高的传输速度和稳定性,所以主板的总线结构、网卡接口等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进入21世纪,主板的发展重点逐渐转向了功耗和散热。
因为计算机性能越来越强大,功耗和发热问题成为制约计算机发展的瓶颈。
主板开始采用了新的设计和材料,如多层PCB板、高效散热技术等,以提高计算机的稳定性和寿命。
同时,主板的外观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从最初的单一颜色到现在的多彩可调的LED灯光,从方正简约到流线型设计,主板已经成为了电脑整机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加注重与用户的交互体验。
总的来说,主板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经历了巨大的变革。
从最初的简单布线到现在的复杂插槽结构,从性能提升到功耗和散热问题的解决,主板在计算机技术发展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计算机的不断升级,主板必将继续发展,为我们带来更好的计算体验。
主板发展历程
主板发展历程1880年代初,随着计算技术和电子技术的迅速发展,出现了最早的计算机。
当时的计算机体积庞大,使用电子管作为主要的计算元件。
然而,电子管的使用带来了一些问题,比如尺寸大、耗电量高、发热量大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1947年,晶体火花管被发明。
这是一种能够将电子元器件在芯片上进行集成的技术,也是现代主板的雏形。
晶体火花管的出现大大减小了计算机的体积,并且能够提供更高的计算速度和效率。
随着时间的推移,计算机技术和电子技术继续发展。
1958年,第一台使用晶体管的计算机面世。
晶体管作为主要的计算元件,取代了电子管,大大提升了计算机的性能。
然而,晶体管的体积和散热问题也引发了新的需求。
1960年代,集成电路(IC)技术出现。
集成电路是将多个晶体管、电阻和电容等元件集成在一个芯片上的技术。
这一技术的出现,使得计算机更小巧、更高效。
1971年,AMD(Advanced Micro Devices)公司推出了第一个商用微处理器,这是计算机主板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微处理器是一种集成了指令和计算功能的芯片,它将计算机的核心功能集成到一个小芯片上。
1981年,IBM推出了第一台个人电脑(PC),这是计算机主板发展的又一重要里程碑。
个人电脑的问世,将计算机带入了普通家庭,并推动了计算机主板的进一步发展和普及。
随着个人电脑市场的快速发展,主板技术也不断进步。
1990年代,PCI(Peripheral Component Interconnect)总线接口被引入主板中。
这一技术使得不同的硬件设备能够通过同一条总线进行通信,提高了主板的扩展性和兼容性。
进入21世纪,主板技术继续创新。
SATA(Serial ATA)接口取代了过去的IDE(Integrated Drive Electronics)接口,提供了更高的数据传输速度和更方便的硬盘连接方式。
此外,USB(Universal Serial Bus)接口和PCI Express接口也成为了主板中常见的接口标准。
Intel的主板芯片组发展史
Intel的主板芯片组经过多年发展,型号繁多有810、820、845、865、915、945、965等许多型号以及最新的P35,让人分不清东南西北,因为使用Intel芯片组的主板在人群中占有比较普遍的比率,我就在此做一个简单的讲解。
因本人水平有限,出现错误希望大家指正。
这里所说的只是主板的北桥芯片组,它决定了主板对CPU、内存、显卡等配件的支持,我们平时所说的“845”主板就是指使用845北桥芯片组的主板,另外、南桥芯片决定了主板所能支持的硬盘和外部设备〔如USB设备〕,每个北桥芯片都有相应规格的南桥芯片与其对应,南桥的功能需要北桥支持,因此正规厂商出品的主板都将同一时期的南北桥搭配在一起,而一些杂牌的主板为节省资金会出现高等的北桥搭配低等南桥的现象发生。
更确切的说,从810开始,Intel放弃了以往的南桥和北桥的概念,用MCH〔Memory Controller Hub,内存控制中心〕取代了以往的北桥芯片,用ICH〔I/O Controller Hub,输入输出控制中心〕取代了南桥芯片。
810:810芯片支持主频为133MHz的P3,但最关键的是它提供了对PC 100 SDRAM的支持,支持硬盘的ATA66模式〔理论传输速度66MB/S〕,加上第一次实现了声卡、显卡全部集成,使得它在品牌机市场占据了非常巨大的份额,当时2000年初满天飞的“9999,P3电脑搬回家”、联想天僖系列机都使用810主板,迄今仍有很多在使用。
当时甚至有媒体认为PC从此走向全整合时代,恐怕是因为没有预计到显卡迅速发展所致。
815:因为810不支持外接显卡,限制了它在DIY市场的发展,Intel又推出了最初的815芯片,与810主板相比,815主板支持PC133 SDRAM,配有AGP 4X显示接口,但依然集成显示核心。
810E/815E:为了配合ATA100技术使硬盘的理论传输速度上升到100MB/S,相应的810E/815E增加了对ATA100的支持,其他没有什么变化。
快速回顾Intel的发展史,看看你都用过哪些处理器。
快速回顾Intel的发展史,看看你都⽤过哪些处理器。
提到CPU我们第⼀个想起的就是Intel其次才是AMD,Intel⾃1971年推出第⼀款CPU⾄今已有近50年的历史了,有计算机的地⽅就有它的⾝影,Intel⼀直占据着半导体⾦字塔的顶端,也⼀直牵制着整个PC市场,这些年间Intel发布了各种各样的CPU,我⼤体给⼤家总结⼀下,看看有没有⼤家⽤到过的。
1971年,Intel4004,740KHz,4位,单核,2300个晶体管,10µm⼯艺,Intel第⼀款处理器,最初设计⽤于Busicom计算器。
1972年,Intel8008,200-800KHz,8位,单核,3500个晶体管,10µm⼯艺,Intel第⼀款8位处理器,性能是4004的两倍。
1974年,Intel8080,2MHz,8位,单核,4500个晶体管,6μm⼯艺,⽤于Altair 8800微型计算机,交通灯控制系统、巡航导航。
1978年,Intel8086,5MHz,16位,单核,29000个晶体管,3µm⼯艺,Intel第⼀款16位处理器,第⼀款X86处理器,性能是8080的10倍。
1979年,Intel8088,5MHz,16位,单核,29000个晶体管,3µm⼯艺,⽤于IBM PC。
1982年,Intel80286,6MHz,16位,单核,134000个晶体管,1.5µm⼯艺,性能是8086的3-6倍。
1985年,Intel80386,16MHz,32位,单核,275000个晶体管,1µm⼯艺,性能是4004的100倍,是第⼀个可处理32位数据集的X86处理器。
1989年,Intel80486,25MHz,32位,单核,120万个晶体管,1µm⼯艺,性能是8088的50倍。
1993年,Intel Pentium(奔腾),66MHz,32位,单核,310万个晶体管,0.8μm⼯艺,原计划叫做Intel80586。
intel公司发展历程
intel公司发展历程Intel公司是一家世界知名的半导体制造公司,其发展历程可追溯到1968年的创立。
以下是Intel公司的发展历程:1968年,罗伯特·诺伊斯(Robert Noyce)和戈登·摩尔(Gordon Moore)等人创建了Intel公司,总部设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圣塔克拉拉。
1969年,Intel公司发布了第一款产品——3101静态随机存储器(SRAM)芯片,这是以后成功发展的起点。
1971年,Intel公司推出了8008微处理器,这是世界上第一款商用的8位微处理器。
此后几年内,Intel先后发布了8080、8085和8086微处理器,进一步巩固了其在市场上的地位。
1981年,Intel公司推出了x86体系结构的8086微处理器,并成功签约IBM公司,使其成为PC行业的标准。
1983年,Intel推出了80286微处理器,全面提升了计算机的性能和能力。
1993年,英特尔推出第一款奔腾系列处理器,进一步提高了计算机的处理速度。
1996年,英特尔推出了Pentium Pro处理器,引领了多处理器和服务器市场。
2000年,英特尔推出了奔腾4处理器,该处理器采用的超线程技术使计算机可以同时执行多个线程。
2006年,英特尔推出了Core系列处理器,该处理器采用了多核架构,进一步提升了计算机的性能。
2011年,英特尔推出了第二代Core处理器,集成了图形处理器和CPU,为移动计算和嵌入式系统带来了革命性的性能提升。
2015年,英特尔推出了第六代Core处理器,采用了14纳米工艺技术,提供更高的能效和性能。
2017年,英特尔发布了第八代Core处理器,继续提升了计算机的处理速度和能力。
除了微处理器领域,英特尔还在存储器、无线通信和物联网等领域进行了持续的创新和发展。
作为全球领先的半导体制造商,英特尔在技术创新和市场份额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主板发展史简介模板
主板的历史内容摘要:先定义主板主板,主板又叫主机板(mainboard)、系统板(systemboard)或母板(motherboard);它安装在机箱内,是微机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部件之一。
如果说CPU是电脑的心脏,那么,主板就是血管和神经,有了主板,电脑的CPU才能控制硬盘、软驱等周边设备。
文章就主板的主要的发展历史展开,梳理主板的发展史。
忆往昔那个名为586的记忆。
板型“老祖宗”PCAT 名为586的记忆可以追溯到的业界首个通用主板板型标准应是1984年IBM公布的“PCAT”,简称AT,这种主板的尺寸为13"*12",集成了一些控制芯片,并拥有8个I/0扩展槽,用当时的PC发展水平来衡量,它的扩展能力已经十分强大,简单说就是那什么,祖宗的祖宗,主板里的战斗机。
AT板型主板“虎头蛇尾”的继任者“宝贝儿”AT的兴与衰PCAT“佛光普照大地”6年之后,电子元件的制造工艺和集成水平达到了新的高度,1990年,Baby/Mini AT主板板型标准(简称Baby AT)横空出世,成功继承了PCAT的“霸业”,成为当时最主流的主板板型。
这种主板可看作是PCAT的“改良型”(也有一说是XT 主板的第二形态),它比AT主板略长一些,宽度则大大窄于后者,尺寸约为15"*8.5"。
Baby AT板型主板帝王之相跨越世纪的“勇者”ATX1995年,真正意义上的“主板帝”飘落凡间,扩展AT主板板型标准(AT Extended,简称ATX)应运而生,巨人英特尔联合多家举足轻重的主板厂商将这一新的标准推上了被Baby AT搞得混乱不堪的板型舞台。
如今,时间已经充分证明,ATX是迄今为止最成功,应用范围最广,最受用户欢迎,设计相对最完善的板型标准。
ATX板型主板悲情小弟永远的“二等兵”Micro ATX相较之下,ATX“小弟”Micro ATX(又名Mini ATX)的地位不免有些尴尬,与纵横十余载还精力旺盛的“大哥”相比,“ATX简化版”的“高帽”让它一直抬不起头来。
主板发展史(没图)
主板发展史-- 主板发展综述--电脑扫盲班在这个部分,我们将会从386开始追溯主板的发展历程,,其实也就是主板芯片组的发展历史,追溯的重点在2000年以前,至于最近的主板芯片组,我们将会在下一节的主流主板芯片组中详细介绍: 386/486微机系统使用的控制芯片组早期的386微机中采用的控制芯片组是82C30系列。
82C30芯片组采用了六片结构,再加上一片外设控制芯片构成完整的386微机控制系统。
82C30芯片组单片芯片的集成度小,功能差,是C&T 公司的早期产品,但是它的某些基本功能至今仍然在使用。
目前使用的大规模集成的芯片组,常常是把多个芯片的功能集成在一、两片芯片中并增加了一些新的功能。
除了82C30系列外,典型的386控制芯片组还有OPTI公司的WB386PC/A T芯片组。
486微机采用的控制芯片组在功能上与386控制芯片组没有大的变化,只是由于486处理器把协处理器集成到CPU内部(即FPU),控制芯片组的局部性能有小的调整而已。
常见的486控制芯片组如:FRX46C401、FRX46C402;HT321、HT342;M1489、M1487;82C406、82C496等。
486控制芯片组大多为两片结构,即由系统控制器和数据缓冲控制器组成586时代以后,随着控制芯片技术的发展,主板逐渐显露出我们现在主板的雏形,这时候,包括Intel和威盛等主要芯片厂家也开始走上历史舞台,下面我们按照不同的芯片组厂商回顾2000年以前的各种经典主板芯片组:Intel篇:Intel 430FX PCIset 430FX芯片组是Intel公司继430LX和430NX芯片组后推出的第三套基于Pentium的芯片组,也称为Triton。
它在体系结构上作了很多改进,使性能有了很大的提高,这些新的技术在其后继芯片组430HX、VX、TX、GX 等芯片组中都得到继承和发挥,因而430FX芯片组在Intel的430系列PCIsets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intel的发展历程
intel的发展历程Intel是全球知名的半导体公司,其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968年。
在1968年,两位企业家Robert Noyce和Gordon Moore成立了Intel公司。
起初,该公司专注于生产集成电路,为计算机和电子设备提供相关的芯片解决方案。
1971年,Intel推出了首款商用微处理器Intel 4004,这标志着其成为微处理器领域的领导者。
此后几年间,Intel持续推出了一系列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微处理器产品,如Intel 8008和Intel 8080等。
在1981年,Intel推出了Intel 8086微处理器,该处理器成为了IBM PC的核心组件,由此奠定了Intel在个人电脑市场的地位。
1991年,Intel发布了第一款x86架构的微处理器,该架构至今仍然是个人电脑和服务器领域的主导架构。
在接下来的几年间,Intel继续推出多款强大的处理器产品,如Pentium、Celeron和Xeon等,不断提升计算机性能。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Intel开始尝试拓展到其他领域。
2006年,Intel推出了首款基于x86架构的双核处理器,这标志着多核处理器时代的到来。
在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兴起,Intel面临了新的挑战。
为了适应移动设备市场的需求,Intel推出了Atom处理器系列,用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和其他便携设备。
同时,Intel也在人工智能和物联网领域做出了积极的尝试。
该公司通过推出Movidius系列产品和Nervana处理器等,致力于为AI和物联网应用提供先进的芯片解决方案。
未来,Intel将继续不断创新和突破,致力于推动科技的进步,为全球提供更强大、高效的芯片产品。
主板的发展历史
主板的发展历史在电脑所有配件当中,主板占了很重要的地位,它就好像人体的骨骼一样,将其它的电脑配件全部连接、整合起来,起到桥梁的作用。
其实谈到主板,我们可以先从电脑开始聊起,电脑业在中国发展到今天,总共才十年左右的时间,我们可以按照不同的时间段,将电脑在中国市场的发展分成三个时间段,下面我们就分段来加以说明:一、199X年至1999年年底电脑刚刚进入中国市场诞生期那个时候电脑刚刚进入中国市场,人们将电脑看成一个整体,还没有细分成主板、处理器、内存、硬盘什么的,只知道电脑就是一部主机再加上一台显示器,很少有人去关心里面用的什么配件。
慢慢发展到1995-1997年的时候,人们开始将电脑分成386、486或者是586,那时才首次用电脑内部配件的配置高底,来划分电脑的级别,电脑中的主板,也都还是AT结构的。
直到1998年,首次能够大规模推广、普及电脑,极大的引发人们的购买、升级欲望的Intel Celeron 300A处理器与Intel 440BX芯片组的出现,让人们对电脑的认识,有了一个质的飞越,也诞生了中国最早的一批DIY玩家们,“超频”这一可以在不提升硬件拥有成本的前提下,而提升电脑整体性能的方法,渐渐开始流行。
那一时期的经典主板型号有:ASUS T2P4、P2BMSI 6163、6199Gigabyte 6BX7 BX2000EPoX MVP3系列BX7ABIT BH6SOYO 6BA+系列二、2000年至2004年年底电脑飞速发展普及期在1999年以前,用户买一台家用电脑,中、高档配置的价格一般都在10000元左右,而进入2000年后,电脑价格这一左右普及程度的最终门槛在一路不断的降低,这个时期是电脑大规模进入家庭的鼎盛普及时期。
自2000年开始,电脑中的主板规格渐渐全面转向了统一、规范的A TX规格。
在统一了规范和标准之后,一时间各大主板厂商是群雄逐鹿,问鼎中原。
2000年3月16日,AMD公司在北京正式推出了运行频率为1Ghz的速龙(Athlon)处理器。
主板发展史从到现代主板的演进
主板发展史从到现代主板的演进主板发展史:从早期计算机到现代主板的演进随着科技的进步,计算机的发展日新月异。
作为计算机硬件的核心组件之一,主板在发展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本文将从早期计算机的主板起源开始,逐步探讨主板的发展历程,以及现代主板的演进。
一、早期计算机的主板在计算机刚刚开始问世的时候,主板是由绝缘基板上的电子元件组成的,它连接了处理器、内存、存储设备以及各种外部设备。
早期计算机的主板结构相对简单,只包含少数的电子元件,功能也比较有限。
二、集成电路的引入20世纪60年代,随着集成电路的发明和应用,主板开始采用更加先进的技术。
集成电路的引入使得主板的规模更小,功能更强大。
这种变革不仅提高了计算机的性能,也为计算机的普及打下了基础。
三、标准化接口的出现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不同厂商的计算机之间存在着接口不兼容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计算机主板开始采用标准化接口,如ISA、PCI等。
标准化接口的出现使得主板更加通用,增强了计算机之间的互连性。
四、微处理器的应用20世纪70年代末,微处理器的出现进一步促进了主板的发展。
微处理器的内含功能更加强大,主板不再需要大量的电子元件来实现复杂的功能。
微处理器的应用使得主板的设计更加简化,进一步提高了计算机的性能。
五、现代主板的演进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突破和创新,现代主板已经经历了许多重要的变革。
首先,主板的大小逐渐缩小,从AT主板发展到MicroATX、Mini-ATX、Nano-ITX等各种形式。
其次,主板的性能和功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支持更多的内存、更快的数据传输速率,以及更多的扩展接口等。
此外,主板的可靠性和稳定性也得到了显著的改进,确保计算机的运行更加稳定。
现代主板的发展还带来了更多的创新,如UEFI BIOS取代了传统的BIOS,提供了更多的功能和选项。
此外,主板还支持了更多的外设,如USB、SATA、PCI-Express等接口,使得用户可以方便地连接各种设备。
intel处理器主板发展
2007年至2014年Intel处理器主板的发展一、酷睿Core 2及奔腾处理器LGA775:G31 G33 G35 G41 G43 G45(集成显卡) P31 P35 P41 P43 P45(不集成显卡) X38 X48(高端系列) 还有更老的P975 P965 P945 915等INTEL在1993年推出了全新一代的高性能处理器——奔腾,2000年11月,Intel发布了旗下第四代的奔腾处理器Pentium 4,经历了几代发展,2004年6月19日Intel发布了首款LGA 775处理器Pentium 4 520处理器,产品采用了90nm工艺。
继使用长达12年之久的“奔腾”的处理器之后推出“Core 2 Duo”和“Core 2 Quad”品牌,先推出的一代Core用于移动计算机上市不久即被Core 2取代,Core 2系列基于Core架构,于2006年7月发布,Core 2系列早期采用的是65nm工艺,后来改进到45nm。
1、英特尔3 Series 芯片组,分别是X38、P35、Q35、Q33、G35、G33和G31,X38定位高端。
Intel率先于2007年6月正式发布3系列桌面芯片,3系列芯片组全数将支持现时所有酷睿Core 2 Duo处理器,并包括新一代1333MHz FSB的E6050家族,同时也将支持下一代低端双核Pentium E 2000家族及单核Celeron 400家族。
在内存支持方面,G31、G35之只能支持DDR2代内存,P35可以理解为不带集成显卡,南桥也只是搭配ICH8,Intel后来还加入了一款不支持四核的G31,搭配ICH7南桥,但是集成显卡与G35相同。
Intel的3系芯片组Intel都会搭载一款全新的南桥芯片,这就是ICH9。
2、英特尔4 Series 芯片组:G41,P43,P45P45/P43芯片组为2008年6月发布,采用芯片组ICH10(R)。
G41为10月左右发布,它继续采用老旧的ICH7南桥,支持DX10特效,并支持高清全硬解,最终接替G31芯片组的市场份额。
英特尔的发展史
一个立志当化学家的最终成就 ---------- 创办In tel1929年1月3日,戈登摩尔出生在距离旧金山以南的一个邻海小镇。
家庭环境并没有给他的成长带来多少熏陶。
十一二岁时,他忽然对化学产生兴趣,立志要当名化学家。
这项爱好成全了他日后的远大梦想 ------------------------------ 成为一名科学家。
中学毕业后,摩尔如愿以偿考入计算机重镇 ---------- 加州伯克利大学,学习他向往以久的化学专业。
1950年,摩尔获学士学位,继续在加州工学院深造,1954年获物理化学博士学位。
作为家中的第一个大学生,这无疑是摩尔家族始料不及的荣誉。
过了两年平静的学院研究生活。
摩尔准备放弃不着边际的基础研究。
凑巧的是,晶体管发明人肖克利正在招兵买马,他想在加州建一个半导体公司,正需要一个化学家。
1956年,摩尔加入肖克利设在了望山的实验室,和集成电路的发明者罗伯特诺伊斯一起工作。
后来,诺伊斯和摩尔等8人集体辞职创办了半导体工业史上有名的仙童半导体公司。
摩尔开始是技术部经理,后执掌研发部,当时刚租赁的房屋还未最后竣工,甚至没有通电。
大伙只好像农民一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1968年,摩尔和诺伊斯一起退出仙童公司,创办了In tel,致力于开发当时计算机工业尚未开发的数据存储领域。
起初,摩尔担任执行副总裁。
1975年成为公司总裁兼CEO。
1979年,更成为公司主席兼CEO。
其中CEO的头衔保持到1987年,主席一职保留到1997年。
Intel致力于开发当时计算机工业尚未开发的数据存储领域,公司生产的第一个重要产品Intel1103存储芯片于70年代初上市。
英特尔发展史In tel CPU的各种型号简介个人电脑使用的CPU以In tel品牌为主,PC机CPU 发展的历史就等于Intel公司的历史,现在就Intel公司CPU的发展作一介绍。
In tel CPU 型号发展:4004: 1969 年(4bit)8008 : 1972 年(8bit)8080 :1974 年(8bit)8085 : 1976 年(8bit)8086 : 1978 年(16bit)8088 .1979 年(CPU 内部16bit 而外部8bit)80186 : 1980 年(16bit)80188 : 1981 年(16bit)80286 : 1982 年(16bit)80386 : 1985 年(32bit)80486 : 1988 年(32bit)Pentium:1993 年(32x2 = 64bit)Pentium Pro : 1995 年(32x2 = 64bit)Pentium MMX : 1997 年(32x2 = 64bit)Pentium II : 1997 年(32x2 = 64bit),Pentium II 为1998 年主力产品。
Intel桌面处理器的发展和构架历史
引言:2006年基于新一代微构架Core的处理器逐渐浮出水面。
转眼到了7月,新一代基于Core构架的Conroe处理器的发布将意味着Intel终于打破了一直沿用多年的NetBurst架构,从而达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为纪念这一具有历史性的时刻,我们ZOL评测室特意搜集、整理了一些资料,为大家简单介绍一下Intel桌面处理器的发展和构架历史。
全新的Intel Logo值得纪念的三位元老摩尔(左)和诺宜斯(中)葛洛夫(右)1958年,美国德克萨斯州仪器公司的工程师基尔比(Jack Kilby)在一块半导体硅晶片上将电阻、电容等分立元件集成在里面,制成世界上第一片集成电路。
也正因为这件事,2000年的诺贝尔物理奖颁发给了已退休的基尔比。
1959年,美国仙童公司的诺伊斯用一种平面工艺制成半导体集成电路,从此开启了集成电路比黄金还诱人的时代。
其后,摩尔、诺宜斯、葛洛夫这三个“伙伴”离开原来的仙童公司,一起开创事业——筹建一家他们自已的公司。
三人一致认为,最有发展潜力的半导体市场是计算机存储器芯片市场。
·P5架构带来了第一款与数字无关的处理器在1993年,英特尔发布了第一款以新商标——Pentium 命名的Pentium(奔腾)处理器。
按照以往惯常的命名规律这款处理器应该是80586,但是因为实际上“586”这样的数字不能注册成为商标使用,因此任何竞争对手都可以用586来混淆概念,扰乱市场。
事实上在486发展末期,就已经有公司将486等级的产品标识成586来销售了。
Pentium的诞生为Intel在处理器上铺开了一条新的道路。
Pentium,第一种不以数字命名的处理器Pentium的芯片内核P6架构与支持多媒体技术的Pentium MMX新一代的P6架构,得到了专利保护,并且不再向AMD和Cyrix 授权。
P6架构与Pentium的P5架构最大的不同在于,以前集成在主板上的二级缓存被移植到了CPU内,从而大大地加快了数据读取和命中率,提高了性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近,我们有幸探访了Intel的Hawthorn Farm工厂,这里可是Intel所有高端主板设计和改良中心,是很多人向往已久的神秘之土。
在通向工厂的路上,我们途径了一条意义非凡[报价参数图片]的走廊。
这条走廊两边的墙壁上挂满了Intel引以为豪的主板照片,这些看似简简单单的照片,却记录了Intel 16年主板之路。
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我们也能称之为主板之路,因为作为行业领路人,Intel走过的路自然是行业之路。
(点此查看大图)走在这条走廊里,看着墙上挂着的照片,我们多少会觉得自己成了一名考古学家,亦或是一名加拉帕戈斯群岛(位于厄瓜多尔,有“魔幻之岛”的美誉)的不速之客。
我们会不经意间冥想于墙上挂着的照片,这些照片,不仅能让我们看到主板一步一步的成长过程,更能深刻体会到科技需要创新的真谛。
我们很想在每一幅照片前驻足,但是很遗憾,我们时间有限。
在看到熟悉的照片后,我们甚至没有时间向随行人员炫耀:“我知道这款主板”,也没有时间向我们的招待员请教某些照片里似曾相识的主板到底是“谁”。
不过,我们还是利用有限的时间捡了几款重要的主板,好好的欣赏了一下。
一起来看看吧。
Intel首款商用主板——Batman1943年,Batman(蝙蝠侠)TV系列走上银屏。
50年后,也就是1993年,Intel主板部门推出了首款商用主板,代号正是“Batman”。
在Batman之前,Intel很少为OEM以及MNC(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跨国公司)厂商推公版主板。
Intel之所以推出这款主板主要是因为:当时Intel的CPU部门准备发布一款处理器芯片,但是市场上却没有与之匹配的主板支持。
Intel遇到了“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困惑,相当尴尬。
无奈之下,Intel只能双管齐下,一同发布主板和CPU。
Intel的这种发布方式用业界的行话说就是time to market(TTM,上市时机)。
Batman是Intel首款TTM主板,旨在加速Pentium处理器的快速普及。
Batman(点此查看大图)CPU接口右侧的矩形芯片是缓存芯片,因为当时L2缓存尚未整合到CPU中。
那些大块头、正方形芯片也是缓存芯片吗?当然不是,这些芯片是用来控制I/O 输入输出的。
(点此查看大图)您可能已经注意到这款老主板边缘的SIMM插槽以45°排列,这主要是碍于机箱高度的限制,因为当时的机箱高度受限于内部组件,比如说硬盘和电源。
这里最吸引眼球的莫过于CPU接口(Socket 4)上的“OverDrive Ready”字样(可以超频),事实上,超频这一“古老的”特点让Intel当时的工程师们伤透了脑筋。
Socket 4支持工作电源为5V的处理器,不过当时仅支持Pentium 60和66处理器。
后来上位的Socket 5(可支持工作电压为3.3V的处理器)支持Pentium 75以及133,采用交错式针脚排列(staggered pin row)。
Pentium OverDrive 芯片可以让Socket 4平台的处理器的频率提升至120或133 MHz。
尽管这样做的实际效果要逊于120或133 MHz处理器本身带来的性能,但是对于囊中羞涩的玩家而言,Pentium OverDrive芯片当时确实是个不错的升级方案。
后来,采用Socket 5的Pentium Pro平台中也加入了OverDrive芯片,以及著名的486处理器。
而且得益于OverDrive芯片,Pentium处理器同样可以运行在486平台中。
(点此查看大图)1993年,比尔•克林顿(Bill Clinton)入主白宫,欧洲粒子物理研究室(European Organisation for Nuclear Research,CERN)开发出了万维网(World Wide Web),而当时主板上的组件可以说什么都没有。
是的,当时主板上唯一整合的组件就是I/O输入输出接口,事实上,这款Batman主板上就整合了PS/2接口。
如果想要音频输出的话,那就得在主板上加入一种 ISA总线,比如说,Sound Blaster Pro立体声声卡。
那种Dallas DS1887实时时钟芯片可以在摩托罗拉和Intel总线时序之间做成选择。
Intel史上首款销量过百万的主板——Plato到了1994年9月,Intel开始准备5V Pentium处理器计划,采用Socket 5接口的Plato主板登场。
Plato主板继承了Batman主板的诸多优点。
不过在Plato 的背面,依然只有孤独的PS/2接口。
板载256KB缓存芯片——与目前CPU中动辄就是几兆缓存相比形成鲜明对比,多少觉得有些可笑;主板配备两条内存插槽,最高可支持128MB内存容量。
Plato可以支持Pentium 75或Pentium 90处理器。
主板上设计了一个JP7跳帧,如果要正确安装CPU,就必须按下跳帧。
Plato(点此查看大图)另外还有一种OEM版Plato主板,代号为Neptune(海王星)。
这可能会让我们觉得Intel市场部的某些人把“Plato”误看成了“Pluto”(冥王星),所以才会给OEM版Plato主板命名为Neptune,因为海王星要离我们地球更近些。
(点此查看大图)Plato是Intel最著名的主板之一,是Intel史上首款销量过百万的主板。
同时,Plato也开启了一个多槽主板的时代,之后的主板产品通常都会配备尽可能多的插槽——Plato配备5条ISA插槽(图片上标示为黑色)和3条PCI插槽(白色)。
该主板扩展性非常强,用“插槽”和“功耗”这两个词来形容这款主板非常贴切,不过说实话,该主板有些华而不实,因为主板的插槽虽然很多,但是能插的东西实在太少。
离最后一条PCI插槽不远、仅靠主板边缘的那条ISA 插槽是首例采用共享设计的插槽。
还有个有趣的地方是,与Batman不同,Plato主板上的软盘和硬盘磁头并没有用塑料包裹。
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莫名其妙的退步,毕竟这样的设计不利于保护针线,很容易就可能被弄弯曲。
在第四条ISA插槽和第一条PCI插槽之间安置了电源接口(白色)。
Intel首款ATX规格主板——Thor1996年,AT以及Baby AT规格台式主板已经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小板型主板初出茅庐。
实际上,1995年的时候,Intel就曾发布了首款ATX规格主板——Thor。
ATX主板的规格随后经过了几次更改,但时至今日,ATX主板以及从ATX主板衍生出来的microATX主板依然是当今主板的主流板型。
Thor(点此查看大图)Thor的特点包括,支持66 MH Socket 7 Pentium系列处理器,最高可支持128MB Extended Data-Out(EDO,扩展数据输出)SIMM内存。
EDO SIMM内存是一种全新的技术,与之前的Fast Page Memory内存技术相比,性能上有10-15%的提升,因为前者可以让内存控制器在运行一个新的列地址指令的同时,读取一个不同的地址——多任务。
当然了,这需要一种芯片支持,这种情况下,Thor所搭配的Triton (430FX)证明了它的价值,成为当时风靡全球的芯片组,而且凭借Triton芯片组,Intel一举奠定了一号芯片公司的地位。
此外,Triton芯片组同样支持PC 2.0以及pipelined burst cache(暂译为:管线突发式高速缓存)技术。
Thor板面上有几个空位(blank spot),这样的设计对于Intel 主板而言一定都不奇怪。
因为,这款Thor主板是公版设计方案,留几个空位主要是给OEM 厂商们预留优化空间,并不是每个玩家都需要额外的ISA 插槽或者额外的内存。
这样做同时也有利于主板的差异化。
(点此查看大图)Thor主板还有很多亮点。
Thor主板采用的Socket 7处理器接口让人耳目一新,不仅仅是因为该接口可以支持split rail voltage(暂译为:分离轨器件电压)——什么?10多年前,AMD的 Barcelona被这种技术搞的焦头烂额——而且向后兼容Socket 5系列处理器。
事实上,Socket 7不仅可以向后兼容Socket 5,而且还支持AMD、 Cyrix、IDT以及其他公司的处理器产品。
可以说Socket 7已经开放到疯狂的地步,这也是Socket 7不能长久的原因。
此外,Socket 7接口附近配备的是Sony 32-bit SRAM芯片。
(点此查看大图)再看主板背面,这里有一些小小的奇迹等着我们。
忘记超级I/O卡吧!Thor 主板在I/O部分整合了串口、并口以及游戏接口。
还记得专为游戏手柄设计的15-pin接口吗(如今早已在Windows Vista系统中消失了)?游戏接口下面是三个音频输出接口,由一种Crystal Semiconductor(一家声卡公司)的ASIC芯片控制,位于主板第三条和第四条PCI插槽下面。
在上图左下方,我们也能看到四线音频接头,负责连接CD-ROM,所以该主板支持CD播放功能。
Intel首款100MHz FSB主板——Seattle如果说Intel要用地名为自己的主板命名的话,你可能会想到圣塔克拉拉(Santa Clara)、希尔斯伯勒(Hillsboro)、波特兰(Portland),或者其他什么地方。
但是NO,Intel首款以地名命名的主板产品是1998年第一季度发布的Seattle(西雅图)——Intel旗下首款FSB达到100 MHz的主板。
Seattle 同时也是Intel针对Pentium II而实时发布的产品,属于time-to-market(TTM)产品。
诶...,奇怪,CPU socket插座跑哪去了?没错,Seattle主板并没有配备CPU socket接口!而是采用了Slot 1设计。
Slot 1可以支持采用cartridge 封装的处理器产品,通常称之为“candy bars”,主频为350和400 MHz。
Seattle(点此查看大图)与Thor相比,Seattle的板面设计要更为整洁有序一些,主板上很多额外的、体积相对较大的芯片不见了。
比如说,虽然512KB L2缓存芯片仍在,而且CPU Slot 1插槽附近也长出了很多像蘑菇一样的电容,但是Seattle主板却取消了非常占地儿的内存芯片。
此外,为了节省空间,我们再次在Seattle上看到了PCI/ISA共享插槽。
(点此查看大图)整合再次成为Intel 主板的主旋律。
这次,Seattle为我们带来了一对USB 接口,但是有点搞笑的是,USB接口当时可是新鲜事物,市场上基本没有采用USB 接口的外部设备,所以Seattle的USB根本没有派上用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