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的小故事
清明节的传说故事(通用15篇)

清明节的传说故事(通用15篇)清明节的传说故事1清明节的传说小故事传春秋战国时期,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
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
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
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
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
其中一人叫介子推。
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
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
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这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
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
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
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
晋文公只好亲自去请。
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
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市东南)。
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
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
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
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
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像有什么东西。
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书信藏入袖中。
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
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走时,他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到宫中做了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
”“足下”是古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________于此。
清明节的故事

清明节的故事清明节的故事(精选12篇)故事一般都和原始人类的生产生活有密切关系,他们迫切地希望认识自然,于是便以自身为依据,想象天地万物都像人一样,有着生命和意志。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清明节的故事,希望对大家有帮助!清明节的故事篇1每年四月五日前后,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清明节。
关于这个节日的由来,还有一个感人肺腑的传说呢。
两千多年前,晋国发生内乱,晋国公子重耳流亡到国外。
流亡途中,重耳一行在一座大山里迷路。
重耳几天几夜没吃东西,饿得头昏眼花,全身无力。
随臣介子推偷偷个下自己腿上一块肉,煮一碗肉汤送给重耳,重耳狼吞虎咽的吃完,问:“这是哪来的肉?”介子推把真实情况告诉他。
重耳感动得流下眼泪,说:“你这样待我,我日后怎样报答你呢?介子推与重心长的说我不求报答,但愿主公不要忘记我割肉的痛苦,多想些治国安邦的办法,做一位贤明的国君。
”重耳流亡十九年,终于回到晋国做国君,他就是晋文公。
他念着介子推的好处,想封他做个大官。
于是,他几次派人去请介子推。
介子推不愿做官,都一一回绝。
晋文公又亲自上门去请,可是到介子推家,只见大门紧锁。
原来介子推不愿见他,背着老母亲躲到山里去。
晋文公派人前去寻找。
可是荒山野岭找一个人哪儿那么容易呀!有个大臣献计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面,介子推肯定会走出来的。
晋文公同意。
大火烧三天三夜,去不见介子推出来。
大火熄灭后,人们进山寻找,发现介子推和母亲坐在一棵烧焦的老柳树下,已经死。
晋文公见状,放声痛哭。
当他派人来安葬介子推的时候,发现老柳树的树洞里有一封介子推的,上面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晋文公将藏入袖中,把介子推母子安葬在那棵烧焦的老柳树下,并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
每年这一天,家家禁止生火做饭,只能吃前一天做好的冷食。
第二年,晋文公带领大臣去祭奠介子推。
他们走到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而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
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就像看见介子推一样。
祭扫之后,晋文公把这棵老柳树命名为“清明柳”,又把寒食节之后的一天定为清明节。
清明节的民间故事

清明节的民间故事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每年的农历清明时节,人们会前往祖先墓地祭扫,追思故人,表达对逝者的思念之情。
除了祭祀祖先的仪式外,清明节还有许多与民间故事相关的传统习俗。
下面将介绍一些与清明节密切关联的民间故事。
1. 周公解梦根据民间传说,清明节这一天是周公出巡、解梦的日子。
相传周公是中国古代太子周公旦,他以聪明才智和公正无私的治理得到人们的尊敬。
据说,清明这一天是周公的生日,他会来到人间巡视,并且帮助有困扰的人解决问题。
因此,一些人在清明节这天,会对周公进行祭祀,希望能得到他的保佑和智慧。
2. 端午节的来历清明节与端午节之间有一个关联密切的民间故事。
相传,在中国古代的战国时期,楚国爱国诗人屈原因忧国忧民而投江自尽。
为了避免鱼虾侵食屈原的尸体,村民们纷纷划船下河,扔米喂鱼以挡住鱼虾的嗜血食欲。
后来,这一做法逐渐演变成了赛龙舟和吃粽子的传统,即端午节的习俗。
3. 江津渡魂江津渡是中国古代一位非常神秘的仙女,相传她会在每年的清明节期间降临人间,帮助无法超渡的孤魂野鬼找到前往阴间的路。
据说,这一天人们在江边燃放纸钱,为逝去的亲人祈福,帮助他们顺利离开人间。
这个故事反映了中国人传统的尊重和思念对逝者的心情。
4. 露台祭社在一些南方地区,特别是湖南、湖北等地,民间有一个叫做“露台祭社”的传统习俗。
相传,古时候的人们认为山神会主宰农作物的生长,因此他们会在清明节这一天前往山上的专门祭拜山神的场所,祈求来年丰收和平安。
在祭拜的过程中,人们会燃烧香烛、献上祭品,并且表演一些传统舞蹈和音乐,以此来祈求山神的庇佑。
5. 叠纸鹞清明节还有一项有趣的民间活动,就是叠纸鹞。
相传,在古代的传说中,风神喜欢飞翔的鹞子。
为了避免风神带走农作物的好风,人们在清明节这一天会制作纸鹞,并且用线轻轻地放飞在空中,希望风神能降临,庇佑庄稼和农民的幸福。
如今,这一习俗已经演变成了人们亲手制作各种形状的纸鹞,并在空旷的地方放飞,成为了一种户外娱乐活动。
清明节相关故事

清明节相关故事咱来说说清明节的故事。
一、介子推割股奉君春秋时期啊,有个晋国公子重耳,他为了躲避祸乱,就开始流亡。
这一路可不容易,吃了不少苦。
有一回啊,重耳都饿晕过去了。
他身边有个叫介子推的忠臣,那可真是忠心耿耿。
介子推看公子饿成这样,一咬牙,就从自己大腿上割下一块肉,煮了肉汤给重耳喝。
重耳喝了汤,慢慢缓过劲儿来,知道是介子推用这么大的牺牲救了自己,感动得不行。
后来呢,重耳回国当上了国君,也就是晋文公。
晋文公开始大赏那些跟随他流亡的功臣。
可介子推这人特别清高,他觉得自己做那些事是应该的,不是为了求赏赐,就带着老母亲躲到深山里去了。
晋文公想起来介子推的功劳,就派人去找他。
但是山那么大,找个人可不容易。
有人就给晋文公出主意,说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一面,介子推肯定会从那一面出来。
晋文公一听觉得行,就下令烧山。
结果啊,介子推就是倔,他宁可抱着老母亲被烧死在一棵大树下,也不出来。
晋文公特别后悔,特别伤心。
为了纪念介子推,他就下令在介子推死的这一天,也就是清明前一天,不许生火做饭,只能吃冷食,这就是寒食节的由来。
后来慢慢寒食节和清明节就融合到一起了,人们在清明节的时候,也会纪念介子推这种忠臣义士。
二、清明插柳的传说还有个关于清明插柳的有趣传说呢。
说是有个黄巢起义的时候,他到处打仗。
有一次啊,他带兵路过一个村子,他就跟手下的兵说,咱们是起义军,是为了老百姓好,可不能乱杀无辜。
于是就通知这个村子里的人,让他们在门口插个柳枝,表示是良民。
那些村民听了,就纷纷在门口插上柳枝。
黄巢的军队路过的时候,看到插柳枝的人家就没有进去打扰。
后来呢,这个插柳就变成了清明节的一个习俗。
人们觉得插柳可以辟邪,还能纪念这个事儿,所以每到清明节,就会看到很多人在门口或者坟头上插柳树枝呢。
这些清明节的故事,就这么一代代传下来,让清明节这个节日啊,充满了历史文化的韵味。
清明节的传说故事简短(通用21篇)

清明节的传说故事简短(通用21篇)清明节的传说故事简短篇1相传在秦朝末年,汉高祖刘邦和西楚霸王项羽,大战好几回合后,终于取得天下。
他光荣返回故乡的时候,想要到父母亲的坟墓上去祭拜,却因为连年的战争,使得一座座的坟墓上长满杂草,墓碑东倒西歪,有的断落,有的破裂,而无法辨认碑上的文字。
刘邦非常的难过,虽然部下也帮他翻遍所有的墓碑,可是直到黄昏的.时候还是没找到他父母的坟墓。
最后刘邦从衣袖里拿出一张纸,用手撕成许多小碎片,紧紧捏在手上,然后向上苍祷告说:“爹娘在天有灵,现在风刮得这么大,我将把这些小纸片,抛向空中,如果纸片落在一个地方,风都吹不动,就是爹娘的坟墓。
”说完刘邦把纸片向空中抛,果然有一片纸片落在一座坟墓上,不论风怎么吹都吹不动,刘邦跑过去仔细瞧一瞧模糊的墓碑,果然看到他父母的名字刻在上面。
刘邦高兴得不得了,马上请人重新整修父母亲的墓,而且从此以后,每年的清明节一定到父母的坟上祭拜。
后来民间的百姓,也和刘邦一样每年的清明节都到祖先的坟墓祭拜,并且用小土块压几张纸片在坟上,表示这座坟墓是有人祭扫的。
清明节的传说故事简短篇2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8天。
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与扫墓的日子。
中华民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清明最早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其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与寒食节有关。
晋文公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在山西大部分地区是在清明节前一天过寒食节;榆社县等地是在清明节前两天过寒食节;垣曲县还讲究清明节前一天为寒食节,前二天为小寒食。
清明时节是中国重要的“时年八节”之一,一般都是在公历4月5号前后,节期很长,有10日前8日后及10日前10日后两种说法,这近20天内均属清明节。
清明节原是指春分后十五天,1935年中华民国政府明定4月5日为国定假日清明节,也叫做民族扫墓节。
《历书》:“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
清明节的民间传说故事

清明节的民间传说故事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也是一个重要的祭祀日。
在中国,有许多关于清明节的民间传说故事,这些故事既有感人肺腑的悲剧,也有令人振奋的英雄传说。
以下是其中几个脍炙人口的传说故事。
故事一:吴刚与嫦娥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位勤劳善良的木匠名叫吴刚。
吴刚生活在一个贫瘠的山村,每天都辛勤地工作,为人们造房子、制造家具。
他十分勤劳,但是生活却十分艰难。
一天,吴刚正在山间劳作,突然看到一只美丽的仙鹤降落在一颗树上,吴刚远远地看着那只仙鹤,心生敬意。
仙鹤告诉吴刚,他知道吴刚一直苦于家中贫困,因而特地前来救助他。
仙鹤递给吴刚一个装有仙丹的匣子,并告诉他:“只要你吞下这颗仙丹,你和你的家人的生活将会改变。
“吴刚接过匣子,紧握在手中,想要带回家给家人分享。
然而,在回家的路上,吴刚突然听到一声凄厉的哭泣。
他寻声望去,发现一个少女正在难过地哭泣。
吴刚赶紧上前询问原因,原来少女名叫嫦娥,她原本是一个美丽的仙女,但却因为违背了天仙的规定,被贬下凡间。
她告诉吴刚,她刚刚失去了自己的丈夫,现在无家可归。
听完嫦娥的故事,吴刚动了恻隐之心,决定把仙丹给嫦娥,帮助她改善生活。
他辗转反侧,最终找到嫦娥,并交给她仙丹。
嫦娥感受到吴刚的善良和慷慨,发自内心地感谢他。
此后,吴刚和嫦娥成为了好朋友,一起携手寻找快乐。
故事二:爱屋及乌据传,清明节是中国古代文学家屈原的忌日,也是他逝世后人们纪念他的日子。
相传,在屈原逝世后,有一位至交好友为了纪念他,准备了一碗美味佳肴,拜访屈原的墓地。
然而,好友刚刚离开不久,一群乌鸦从天空中飞了过来,盯着那碗美食,从石碑上飞下来享用。
好友见状,对着乌鸦大声咒骂,并试图赶走它们。
但无论怎么威胁,乌鸦都不为所动,仍然大快朵颐。
于是,好友灵机一动,决定将乌鸦当作自己的朋友,将这碗美食当成是献给屈原的祭品。
自此以后,人们在清明节时,常常会将食品摆在屈原的墓前,同时留下一些孩童喜爱的食物,用来招待到访的乌鸦。
关于清明节的三则故事(通用17篇)

关于清明节的三则故事(通用17篇)关于清明节的三则故事篇1清明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之一。
《淮南子》载:“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为清明。
”关于“清明”两字的来历,《岁时百问》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作为我国的传统节日,清明承继着许多约定俗成的习惯和活动,催发着无数诗人骚客的诗情雅兴,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佳句。
自古以来,我国人民就有清明扫墓祀祖的习俗。
这一天,人们要扶老携幼来到墓地,将酒食果品供祭亲人墓前,然后焚化纸钱进行祭拜。
白居易有《寒食野望吟》诗:“乌啼鹊躁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累累春草绿;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生死离别处,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
”写的正是清明节扫墓祭祀,缅怀先人,追悼亡灵的凄惨情景。
写哀思逝者悲痛心情的,似乎要数高翥《清明》一诗最为,诗云:“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
纸灰飞作白蝴蝶,血泪染成红杜鹃。
日暮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苏轼的《江城子》词是清明悼亡词中的杰作,“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情感真挚,催人泪下,一代豪放派词人竟能写出如此缠绵婉约的词句,可见其对亡妻的思念之深。
而在清明这一天,对于那些羁留异乡的人们,则只能在漂泊的地方感应清明的气息和呼唤,用自己独特的方式遥遥祭告,正如权德舆所云:“自叹清明在远方,桐花覆水葛溪长。
家人定是持新火,点作孤灯照洞房。
”陆游也有“犹及清明可到家”的哀婉诗句,道出了千万游子清明盼归与亲人团聚的心声,流露出淡淡的无奈和惆怅。
清明又名“踏青节”,最宜外出郊游。
清明踏青的习俗,据考证起于唐,盛于宋,时人谓之“游春”。
唐、宋均是鼎盛的朝代,故留下了许多传世之作。
“诗圣”杜甫有“江边踏青罢,回首见旌旗”的诗句流传。
清明节故事(8篇)

清明节故事(8篇)清明节故事(精选8篇)清明节故事篇1“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断魂”这两字点出了清明这个节日的特殊愁绪。
小时候,每逢清明节,爸爸妈妈都要带我去上坟烧香,若我不去,就会说:死去的亲人想我了,然后我肚子就会疼,因此每次都是不请不愿的去。
现在,我长大了,工作了,离家也远了,清明节也不一定能回家上坟,只能给父母打个电话,让他们上坟的时候带自己捎个话,以表自己的“思时之敬。
”不是我这个做晚辈的不回家看他们,而是身不由己。
当然,这不是迷信,我也不相信上了坟肚子就不疼,不上坟肚子就疼。
我只是觉得晚辈孝敬长辈是天经地义的事,虽说这些长辈已离我而去,可是他们的精神还在家族流传。
我们只有通过这种方式表达自己对他们的想念与尊敬。
“芳草绿野恣行事,春入遥山碧四周。
”一个“碧”字呈现出三月清明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清明节,除了祭拜先人,留下伤心悲酸的眼泪外,我们是不是也该对得起春暖花开的特殊恩赐,多做一些喜闻乐见的健康活动?农谚说:“植物造树,莫过清明。
”清明时节,春光明媚,气温升高,春雨飞洒,雨量增多,可谓是春耕春种的天赐良机。
况且,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这对动员全国人民积极开展绿化城市,回归自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清明前后,春回大地,春阳暖照,花红柳绿,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
古人推崇修身养性,现代市场竞争激烈,人们生活节奏不断加快,更应该讲究健康,休闲。
二三对踏青的人,手提相机,捕捉草木万象,在瞳孔里寻找大地的感觉。
或听自然表白,或听自然倾诉,让风籁慰平心灵的皱褶,告诉生命与自然的玄妙。
清明节,应该赋予人们更多的健康意蕴。
清明节到了,你是不是该做点什么?清明节故事篇2一年一度的清明佳节,即将来临,每逢此时此刻,不由人们不畅想我们的民族文化的悠久绵长光辉灿烂。
还在二千五百年前的周代,我们的祖先们,就在春暖花开的清明季节种瓜种豆植树造林,清明已成为民间的一个重要节气。
关于清明节的传说故事

关于清明节的传说故事清明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常常被认为是“扫墓节”。
但是,除了祭祖和扫墓外,清明节还有许多有趣的传说故事。
以下是其中一些故事:1. 说不出话的桃树有一个叫做“洛阳桃”的桃树,在每年的清明节当天,它的花开得最娇艳动人。
这棵桃树传说是汉武帝时期的事情。
当时,洛阳城外有一位老农夫,他每天都会在桃林里种植桃树,但其中有一棵桃树却总是不开花,甚至说不出话来。
老农夫非常困惑,于是他去请教了一位叫做“口说无凭”的道士。
道士告诉老农夫,只要在清明节这一天去给桃树上红色的布条,就可以让桃树开花说话了。
老农夫照着道士的方法去做了,果然,桃树在当天开花了,而且还说出了话来。
从此以后,这棵桃树就被称为“洛阳桃”。
2. 青蛙变成公主在很久以前的一个清明节,有一个小青蛙在池塘里游泳。
突然,一只金鱼飞跃而出,掉进了小青蛙的嘴里。
小青蛙非常高兴,他觉得这是一种奇迹。
但是,当他再一次张开嘴巴时,却发现自己变成了一个美丽的公主。
原来,那只金鱼是神仙化身,他看到小青蛙有好心态,就赐给了他美貌和智慧。
从此以后,这位美丽的公主便一直生活在人间,并在清明节时穿上美丽的衣裳,参加祭祖活动。
3. 守护墓地的青蛇传说在古代,有一位年轻的士兵,他在一次战斗中牺牲了。
他的母亲非常伤心,每年清明节都会来到儿子的坟墓前祭拜。
有一年,她在祭拜时发现,坟墓前有一条绿色的青蛇,它一直守在那里。
母亲心生感激,便给青蛇留下了饭菜。
清明节之后,她再来到坟墓前时,发现青蛇又出现了。
母亲感到很奇怪,但是青蛇却越来越亲近她。
最后,母亲发现,这条青蛇其实是儿子的化身,他一直在守护着自己的坟墓。
从此以后,这条青蛇便被人们称为“守墓的青蛇”。
这些故事并不是真实的历史事实,但它们传承了中国的传统文化,让人们了解清明节的寓意和祭祖的重要性。
清明节的传说故事(5篇)

清明节的传说故事(5篇)故事一般都和原始人类的生产生活有密切关系,他们迫切地希望认识自然,于是便以自身为依据,想象天地万物都像人一样,有着生命和意志。
对于清明节的故事,你了解多少,奇文共欣赏,疑义相如析,本文是美丽的编辑给大家分享的清明节的传说故事(较新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清明节的故事篇一从根本上讲,二十四节气是由地球公转时所在的位置确定的。
地球公转一周为黄经360度,当地球到达黄经零度时定为春分,而后每运行15度有一个节气,共有二十四节气。
因此,节气在阳历上的日期是固定的,由于闰年的原因,所以会相差两天。
农历是反映物候变化、指导农时的阴阳历,它还结合了阴历,即以月相29.5天为周期(一次满月到下一次满月的时间间隔)。
因为阴历纪月推算节气所在具体时间需要准确的天文知识和数学知识,所以,以前的历书所载各个节气发生的时间是要由国家颁布的(如立春精确到年月日时分秒),而且,不同的时代推算的规则有所不同,清史稿时宪志就用很长的篇幅和很多图形公式来说明当时的推算方法。
一般所讲农历中节气的设置规律往往只是确定月首为节气,月中为中气,两个节气间隔是15天是先进可以供人推算的依据,节气歌也是一般人掌握节气规律的必学知识。
稍微复杂一点的推算是习惯上以上一年的冬至(一年中太阳较低的时候)过了105天就是寒食,106天就是清明;现在按阳历计算就简单多了、可以固定在4月5日或4日(以当年二月平或29日而差异)。
从天文角度说,4月5日或6日视太阳(视太阳就是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到达黄经15度的`时候。
总之,四五清明说起来是一个农历的节气,但它是用阳历方法确定下来的日子,这个说法在使用公历以前是没有的。
就好像说3月21日是春分,6月23日是夏至一样。
用节气来反映太阳的运动规律是中国古人了不起的发明。
清明节的故事篇二相传秦朝末年,汉高祖刘邦一统天下后想要回到老家祭拜父母,但是由于连年战争,使祠堂周围长满杂草,破损不堪。
清明节小故事

清明节小故事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中华民族的祭祖节日。
每年清明节,人们都会怀着敬仰和思念之情,前往祖先的坟墓祭拜,扫墓祭奠,悼念先人。
除了祭祖,清明节还有许多有趣的习俗和传统小故事。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听听关于清明节的一些小故事吧。
清明节小故事一,寒食节。
相传在春秋时期,楚国国君春申君被楚庄王流放,他的臣子介子推为了怀念春申君,便在每年的清明节前一天,也就是寒食节这一天,禁火忌灶,不做饭菜,只吃冷食,以示哀悼。
而这一天也逐渐成为了清明节的前身,成为了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
清明节小故事二,踏青。
清明节是一个春天的节日,正值草木萌动,百花盛开的时候。
因此,有许多地方在清明节这一天会举行踏青活动。
人们会结伴而行,登高赏景,感受大自然的生机盎然,享受春天的美好。
在踏青的过程中,人们还会唱歌、跳舞,增加了节日的喜庆气氛。
清明节小故事三,插柳。
在江南地区,清明节有一个特别的习俗,就是插柳。
人们会在清明节这一天采摘嫩绿的柳条,然后插在门前或者窗前,寓意着生机盎然,带来好运和吉祥。
而且还有人会用柳条编成一个环,戴在头上,称为“柳环”,相传可以辟邪镇鬼,保佑平安。
清明节小故事四,踩堆。
在一些地方,清明节还有踩堆的习俗。
人们会在清明节这一天,将土堆成小山,然后在山上撒上五彩纸、糖果、花瓣等,然后再踩在上面,以示走运和辟邪。
这个习俗也是为了祈求平安和好运,让人们在新的一年里免受灾祸。
清明节小故事五,放风筝。
在一些地方,清明节还有放风筝的习俗。
人们会在这一天放风筝,寓意着祈求五谷丰登、风调雨顺。
而且还有人相信,放风筝可以祛病延寿,保佑平安。
因此,清明节放风筝成为了一种习俗和传统。
清明节是一个充满传统习俗和文化内涵的节日,而这些传统习俗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部分。
在这个节日里,人们不仅仅是祭奠先人,还能感受到浓浓的民俗风情,增进家人之间的感情,让人们更加热爱这个美丽的传统节日。
希望大家在清明节里能够怀着敬仰和思念之情,感受到节日的快乐和温馨。
清明节的历史典故

清明节的历史典故清明节的历史典故(通用6篇)清明节的历史典故1一、清明节的历史典故谈到清明节,有点历史知识的人,都会联想到历史人物介子推。
据历史记载,在两千多年以前的春秋时代,晋国公子重耳逃亡在外,生活艰苦,跟随他的介子推不惜从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块肉让他充饥。
后来,重耳回到晋国,作了国君(即晋文公,春秋五霸之一),大事封赏所有跟随他流亡在外的随从,惟独介子推拒绝接受封赏,他带了母亲隐居绵山。
晋文公无计可施,只好放火烧山,他想,介子推孝顺母亲,一定会带着老母出来。
谁知这场大火却把介子推母子烧死了。
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每年的这一天,禁止生火,家家户户只能吃生冷的食物,这就是寒食节的来源。
寒食节是在清明节的前一天,古人常把寒食节的活动延续到清明,久而久之,清明取代了寒食节。
拜介子推的习俗也变成了清明扫墓的习俗了。
无论以何种形式纪念,为了使纪念祖先的仪式更有意义,我们应该让年轻一代的家庭成员了解先人过去的奋斗历史,当然,还要学习介子推宁死不屈的气节。
二、清明节风俗1) 扫墓清明时节祭扫祖坟(俗称"上坟")。
无锡的传统民俗较有代表性。
扫墓时要挑些新士壅坟茔,而且凡新坟一定要在清明前祭扫,旧坟可以过清明.但不能过立夏。
新媳妇一定要去祭扫祖坟,俗称"上花坟"。
扫墓时用荤、素菜肴和酒、饭等祭奠。
后用干果糕点等替代。
时至今日,在烈士陵园缅怀革命先烈成为清明节里很重要的内容,在祭炎黄二祖、悼念自己的先祖的同时,缅怀先烈的丰功伟绩,使今天的清明活动具有了更重要的教育意义。
2) 踏青清明时节,气候温暖和煦,大地皆春,处处鲜花嫩草,一片生机盎然,人们纷纷外出踏青。
在无锡,踏青的最好场所莫过于惠山。
不上惠山的,上城墙绕城而走,叫登高踏青。
东门东林庵一带,为士女聚集处,故有"东林庵里看桃花"的说法。
这天,也是东乡胶山和北乡斗山的节场,附近还有赛会,故斗山别名清明山。
清明节的小故事(精选8篇)

清明节的小故事(精选8篇)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
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
那你都知道清明节的哪些小故事呢?下面是由编辑为大家整理的“清明节的小故事(精选8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本文。
篇一:清明节的小故事在河南信阳一带流传的清明茶的传说,反映了人们对忘恩负义的批判。
传说司管仙茶园的九个仙女将仙茶园的茶籽带到鸡公山,教给吴大贵种植炒茶。
吴大贵在仙女的教导下炒出上好的“口唇茶”,受到皇帝赏赐,并因此变了心。
后来,吴大贵受到惩罚,死于火海,“口唇茶”茶林也被毁,只剩下两棵。
清明节日传说是“社会叙事”,作为清明节日文化的一部分,往往附着于清明节,并通过年复一年地过清明而不断地得以讲述。
这些传说,是一个族群或地方社会对于某一历史事件、某一历史人物的集体记忆,是人们历史意识的重要体现,同时也蕴含着人们的审美理想、价值观念。
它们一方面满足了人们对于习俗追根溯源的好奇心,另一方面传递着中国人的核心价值观念,如崇尚感恩、善良、孝亲、机智,批判忘恩负义之举,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发挥着教育人们的重要功能。
篇二:清明节的小故事清明节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是重要的八个节日: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之一。
一般是在中国传统节日介绍图公历的四月五日,但其节期很长,有十日前八日后及十日前十日后两种说法,这近二十天内均属清明节。
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本来,寒食节与清明节是两个不同的节日,到了唐朝,将祭拜扫墓的日子定为寒食节。
“清明节”的得名还源于我国农历24节气中的清明节气。
冬至后第105天就是清明节气。
清明节气共有15天。
作为节气的清明,时间在春分之后。
这时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天气清朗,四野明净,大自然处处显示出勃勃生机。
清明节的民间故事

清明节的民间故事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每年农历四月四日或五日,在这一天人们会祭扫墓地、扫墓纪念先人。
清明节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民间流传着许多与清明节相关的故事和传说。
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些有趣的民间故事。
1. 白蛇传相传,盛唐时期,白蛇和许仙本是情侣,但因为白蛇必须修仙才能长生不老,于是她付出了很多努力。
去完成了修炼之后,白蛇变成了美丽的女子,并改名为白素贞。
她迅速找到了许仙并和他共度美好时光。
然而,一位法师法海却一直在追求白素贞并试图将其抓住。
最终,法海将白素贞困在雷峰塔中。
为了救出白素贞,她的妹妹小青化身为人类,并找到了法海。
在终极的战斗中,小青以自己的生命换取了姐姐的自由。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爱情能够克服一切,即使有困难和阻碍,也能找到解决的方法。
2. 孟姜女哭长城据传,在远古时代,妇人孟姜氏的丈夫被秦朝的将军强行征兵,被迫参加修建长城的工作。
然而,在修建过程中,孟姜氏的丈夫却因劳累过度而死亡。
当她得知这个消息后,悲痛不已,几天几夜地在长城上痛哭。
这个故事表达了对失去亲人的悲痛之情,还强调了家庭和爱情的重要性。
3. 范蠡与西施范蠡是春秋时期的一个有才华的智者,而西施则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女子。
相传,范蠡因为迷上了西施而将自己的才华都用于取悦她。
最终,范蠡通过智慧和技巧帮助了西施的国家,并为民众做出了巨大贡献。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才智和智慧能够改变现实,并且爱情也能激发和推动一个人的潜力。
4. 后羿射日后羿是中国古代的一个英雄人物,他曾经拯救了人们被炎帝的十个太阳所困扰的困境。
为了保护人们免受炎帝太阳的灼烧,后羿拿起他祖先留下的神弓,一箭射下了九个太阳。
后羿的行为让人们深深地敬佩和感激。
这个故事强调了勇气和正义,并告诉我们一个人的力量是可以改变世界的。
5. 屈原投江屈原是中国古代的爱国诗人,他对国家有着深深的热爱。
然而,在他生活的时代,国家陷入了危机,被敌国所侵略。
屈原深受感伤,最终选择了在清明这一天投江自尽。
清明节的民间故事

清明节的民间故事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也是最具民间特色的节日之一。
在这个特殊的节日里,人们会怀念祖先、扫墓祭奠,并且也会有许多与清明节相关的民间故事。
下面将为大家讲述一些关于清明节的民间故事。
故事一:柳絮飞舞的传说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位名叫曹操的将军,在困难的时候,碰到了一位善良的老妇人。
老妇人非常聪明和神秘,她告诉曹操清明节那天柳絮会飞舞,可用柳絮来避免祸患,保佑生命平安。
曹操听了老妇人的话,按照她的指示,在清明节那天提前去柳树下摘取了很多的柳絮。
没想到,正好在那天,他的军队被敌人偷袭了,而曹操不慌不忙地用柳絮点燃了敌人的营帐,成功地将敌人击退。
从那以后,人们都知道了柳絮可以带来好运,所以每逢清明节,人们会用柳絮祈福,祈求自己和家人平安。
故事二:鞭炮驱鬼的故事在古代,有一个叫做弓削岳的人,他很坏,不仅欺压百姓,还做了许多坏事。
直到有一天,他死了,可是他死后的诅咒并没有消失,他的鬼魂经常出现在村庄周围,使百姓们无法安宁。
为了驱赶鬼魂,人们请来了一位智慧的老人。
老人告诉村民们,只要大家在清明节的时候放鞭炮,就能驱赶掉弓削岳的鬼魂。
于是,村民们按照老人的建议,在清明节这天纷纷放起了鞭炮。
不久后,村民们发现,鞭炮声越来越大,弓削岳的鬼魂终于被吓跑了。
从此以后,人们每到清明节都要放鞭炮,以祈求平安和驱赶邪灵。
故事三:祈雨的传说早在古代,有一个地方,它的居民一直被旱灾所困扰,他们苦于无法种植庄稼,只能靠天灾来维持生活。
这一次,干旱更加严重,人们开始祈雨,可是始终没有任何回应。
在这个危机时刻,一个年轻的姑娘出现了。
她告诉人们,在清明节那天,她会为他们祈雨,并且给每个人一把草雨伞,只要他们带着这把雨伞踏上青山,就能祈求到雨水。
对于姑娘的建议,居民们都很怀疑,但也没有其他办法。
结果,到了清明节那天,人们跟着姑娘一同登上了青山,然后紧张地等待着。
就在人们万分期待的时刻,突然间,天空飞来了一片片湿漉漉的云,雨水从天空倾泻而下。
清明节的民间故事

清明节的民间故事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每年农历四月初四或初五之间,人们会迎来这一节日。
除了扫墓祭祖的传统活动,清明节也有许多民间故事,传承至今。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为大家讲述几个与清明节相关的有趣故事。
故事一:插柳祭春据民间传说,垂柳是清明节的象征之一。
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的一次清明节,天降大雨,农田被水淹没,庄稼遭受到严重损失。
正所谓有疾呼天,急需祈福,人们来到田间,祈求上天停雨,保护农作物。
于是,一位聪明的农民提出了一个办法。
他从庄稼间取来几根垂柳条,将它们插进河岸边,表示希望神灵保护农田免受洪水侵袭。
祈福仪式进行后不久,天空出现了一道道彩虹,雨停了下来。
从此以后,人们开始在清明节期间插柳祭春,以祈求好天气和丰收。
故事二:踏青赏花踏青赏花是清明节的另一项传统活动。
相传,在古代的清明时节,皇帝和贵族们会选择一个风景宜人的地方,骑马或步行去享受大自然的美景,放松身心。
其中一位皇帝在他的行宫附近,发现了一片美丽的桃花林。
每年清明时节,桃花怒放,花朵粉嫩欲滴,彷佛置身于仙境。
这位皇帝非常喜欢桃花,他决定在清明节邀请宫廷里的贵妃们一起去踏青赏花。
于是,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清明节,皇帝和他的贵妃们穿上盛装,一同来到桃花林。
他们欣赏着盛开的桃花,感受着大自然的美丽。
从那时起,踏青赏花成为清明节的传统活动,人们也开始在春天到来的时候,纷纷外出踏青欣赏花开的美景。
故事三:放风筝祈福除了扫墓祭祖和赏花踏青,清明节还有一个独特的民间风俗:放风筝祈福。
传说古代人们相信风筝可以传达人们的祈愿,带来好运和吉祥。
相传,在遥远的古代,有一个叫做阿宝的孩子天性聪慧、心地善良。
由于家境贫寒,他无法承担去庙里祈福的费用。
于是,他找来一些竹子和纸,自己动手制作了一只风筝。
他写下自己的祈愿,用一个小线团系在风筝的尾巴上。
一天,阿宝带着风筝来到山顶,放飞自己的祈愿。
风筝在风中翱翔,传达着阿宝的心愿。
阿宝心怀喜悦,相信天上的神灵一定会听到他的祈祷。
有关于清明节的小故事

【导语】中国的清明,不仅仅是⼀个简单的节⽇,它在中国的传统⽂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下⾯⽆忧考就给⼤家介绍下关于清明节的⼩故事,欢迎阅读!关于清明节的⼩故事篇⼀ 清明节在历史发展中融合了寒⾷节的禁⽕、冷⾷习俗。
传说寒⾷节是在春秋时代为纪念晋国的忠义之⾂介⼦推⽽设⽴的节⽇,在民间传说中寒⾷节虽与介⼦推有关,但寒⾷起源,并⾮为纪念介⼦推,⽽是沿袭了上古的改⽕旧习,即《周礼》所谓“仲春以⽊铎修⽕禁于国中”。
寒⾷节是流传于我国北⽅中原⼀带古代较早的节⽇,寒⾷节初为节时,禁烟⽕、只吃冷⾷,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上坟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鸡等风俗。
由于北⽅寒冷,春三⽉⽓温上升正值改⽕的时节,⼈们在新⽕未到之时,要禁⽌⽣⽕。
汉代称寒⾷节为禁烟节,因为这天百姓⼈家不得举⽕,到了晚上才由宫中点燃烛⽕,并将⽕种传⾄贵戚重⾂家中。
据《后汉书》记载,最初的寒⾷节时间很长,最长的105天,最短的也要近1个⽉。
寒⾷节期间不得⽣⽕,只能⽣⾷,对⼈的健康不利。
从先秦的⽂献记载可知,当时我国北⽅⼀些地⽅已有⽐较严格的禁⽕制度,从官⽅到民间都有改⽕的习俗。
《周礼》中即明确记载当时有“司炬”之官,每当仲春季节,⽓候⼲燥,不仅⼈类保存的⽕种容易引起⽕灾,⽽且春雷发⽣也易引起⼭⽕。
古⼈在这个季节往往要进⾏隆重的祭祀活动,把上⼀年传下来的⽕种全部熄灭,即是“禁⽕”。
然后重新钻燧取出新⽕,作为新⼀年⽣产与⽣活的起点,谓之“改⽕”。
在禁⽕与改⽕期间,⼈们必须准备⾜够的熟⾷以冷⾷度⽇。
由于古代的禁⽕制度过于残酷和严厉,并不顾各地具体情况,甚⾄影响到民众的⽣产和⽣活。
于是,汉代发⽣了周举在太原⼀带废除禁⽕陋俗的事件。
汉代的寒⾷节,很多地⽅要禁⽕⼀个⽉,到了唐代,寒⾷节变成三天,分别叫⼤寒⾷、官寒⾷、⼩寒⾷。
唐朝之后,寒⾷节逐渐式微。
宋元时期,清明节的地位上升到取代寒⾷节的地位。
关于清明节的⼩故事篇⼆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盛⼤的祭祖⼤节,属于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种⽂化传统节⽇。
清明节的传说故事简短

清明节的传说故事简短清明节,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之一。
在阳历4月4日至6日之间,每年都会举行各种纪念活动。
除了悼念祖先和亲人外,这个节日还有许多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流传下来,成为人们熟知并且喜爱的一部分。
1. 曹操祀墓最有名的故事之一是关于曹操和清明节的。
曹操是东汉末年的权臣和军事家,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之一。
据说,曹操死后,他的儿子曹丕非常尊敬他的父亲,每年的清明节,他都会亲自到曹操的墓前祭拜。
有一年,曹丕作为武帝登基,并改元为魏,开始了魏国的统治。
当他准备祭祀曹操时,天空突然变得阴暗,一阵强风吹来,撕破了他手中的纸。
曹丕非常害怕,他从殿中走出去寻找朝臣的建议。
一位聪明的臣子告诉曹丕,在传统上,只有正式尊敬祖先的君主才能在清明节期间祭祀,而曹丕当时刚刚即位。
他建议曹丕等到来年才进行祭祀。
曹丕接受了这个建议,并在来年的清明节进行了隆重的祭祀。
祭拜进行得非常顺利,没有任何不祥的征兆出现。
此后,每年的清明节,曹丕都会亲自祭拜他的父亲,而没有出现任何异常。
人们认为,这是曹操在天上看到了曹丕的孝心,决定保佑他和他的家族。
2. 汉武帝寻仙汉武帝是汉朝时期的一位著名的皇帝,他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皇帝之一。
据说,汉武帝十分向往长生不老的仙境,他听说在河南洛阳的东山上有一座仙山,名为昆仑山,是通往仙境的门户。
一天,汉武帝决定亲自前往昆仑山,寻找那些传说中能够让人长生不老的仙人。
他带着他的大臣和士兵上山,却发现山上没有任何存在仙人的痕迹。
然而,他并没有放弃,而是决定在山上待上一段时间,看看是否还能等到仙人的出现。
汉武帝在山上住了很长时间,但仍然没有等到任何仙人的出现。
最终,他只好下山返回京城。
在回程的路上,他发现那些原本枯黄的花草树木竟然都变得翠绿了。
汉武帝非常困惑地问他的大臣,这是为什么。
大臣告诉他,这是因为清明节刚过,春天已经来临,大自然也焕发出新的生机。
汉武帝闻言大喜,他意识到,原来永生不灭不在山上的仙人,而是在大自然中。
清明节的民间传说与寓言故事

清明节的民间传说与寓言故事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在这一天,人们会扫墓祭祖,追思故人,祈福祈愿。
除了这些传统习俗,清明节还有许多丰富多彩的民间传说和寓言故事。
这些故事既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又给人们带来欢乐和启示。
本文将为您介绍几个与清明节相关的民间传说与寓言故事。
一、传说:咸阳广场的风车咸阳是中国古代的首都,素有“秦都”之称。
据说,在咸阳的清明节当天,广场中会出现一座巨大的风车。
这座风车由清明节期间去世的人们的愿望所推动,每个人的愿望将会转动一次风车的叶片。
风车的叶片旋转得越快,表示这个人在天堂过得越幸福。
人们相信,只要在清明节当天完成一项善举,他们的愿望就有机会实现,并且风车的叶片也会因此而旋转加快。
二、传说:草原上的马蹄莲在草原上,有一种叫做马蹄莲的花朵。
据说,这种花朵只在清明节这一天才会开放。
每年的这个时候,当人们走进草原,就会看到漫山遍野的马蹄莲花,散发出淡淡的花香。
传说中,马蹄莲是草原神灵的化身,它们能给人们带来好运和幸福。
人们纷纷前来观赏和采摘马蹄莲,希望能够获得神灵的庇佑和保佑。
三、寓言故事:老鼠娶媳妇在一个小村庄里住着一只特别勇敢的老鼠,它希望找到一个聪明勇敢的伴侣。
于是,它决定举办一场比赛,邀请所有的老鼠参加,表现最好的将成为它的妻子。
比赛的内容是穿过一条宽阔的河流。
听说消息的老鼠们都觉得无法完成这个任务,只有一只黑色的老鼠自告奋勇。
它挑战成功后,成为了勇敢老鼠的配偶,两只老鼠过上了幸福快乐的生活。
这个寓言故事告诉我们,无论身处何种困境,只要勇敢面对、敢于挑战,就一定能够战胜困难,获得自己想要的幸福。
四、寓言故事:小鸟的忠诚有一只小鸟飞到一座矮树上,树上住着一只大白兔。
兔子问小鸟:“你为什么不飞到更高的树上去呢?”小鸟回答:“因为我只活在这座树上。
”突然,天空中飞过一只老鹰,它尾随着一只小蜜蜂。
那只小蜜蜂微笑着说:“我会一直守护这只老鹰。
”听到这里,小鸟明白了忠诚的含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明节的小故事
导读: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清明节”的得名还源于中国农历24节气中的清明节气。
冬至后第108天就是清明节气。
清明节气共有15天。
作为节气的清明,时间在春分之后。
这时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天气清朗,四野明净,大自然处处显示出勃勃生机。
用“清明”称这个时期,是再恰当不过的一个词。
地球公转一周为黄经360度,当地球到达黄经零度时定为春分,而后每运行15度有一个节气,共有二十四节气。
因此,节气在阳历上的日期是固定的,由于闰年的原因,所以会相差两天。
要谈清明节,需从一个现在已失传的节日——寒食节说起。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
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
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
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
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
介子推像。
其中一人叫介子推。
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
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
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这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
了介子推。
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
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
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
晋文公只好亲自去请。
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
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
介休市东南)。
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
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
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
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
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像有什么东西。
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
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
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走时,他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到宫中做了双木屐,每天望着它
叹道:“悲哉足下。
”“足下”是古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
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
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
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下了一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
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以后,晋文公常把血书袖在身边,作为鞭策自己执政的座佑铭。
他勤政清明,励精图治,把国家治理得很好。
此后,晋国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对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子推非常怀念。
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烟火来表示纪念。
还用面粉和着枣泥,捏成燕子的模样,用杨柳条串起来,插在门的上方,召唤他的灵魂,这东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
此后,寒食、清明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
每逢寒食,人们即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
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枣饼、麦糕等;在南方,则多为青团和糯米糖藕。
每届清明,人们把柳条编成圈儿戴在头上,把柳条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怀念。
更多历史典故
上文是关于清明节的小故事,感谢您的阅读,希望对您有帮助,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