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文学的特征
魏晋文学的风格与影响力

魏晋文学的风格与影响力一、引言魏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文化繁荣的一个阶段。
这一时期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文学家和作品,对中国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以魏晋文学的风格和其对后世的影响为主题进行探讨。
二、魏晋文学的风格特点1.抒写时代变革:魏晋之际社会动荡不安,经济衰退农民起义频繁。
因此,魏晋文学常以抒发当时社会情绪为核心,描绘人们困顿而奋发向前的形象。
2.注重个人感受:相较于前代注重礼仪规范和道德标准,魏晋文学强调个体情感和内心世界。
诗词、散文中常见自省思考、对命运抉择和爱情追求等主题。
3.营造寂寞氛围:反映了士人思想家生活逐渐与世隔绝的现实状态,文章中表现出对孤独、清寂生活场景的独特表达。
三、魏晋文学的典型作品1.《世说新语》:由刘义庆编纂,记录了魏晋时期的政治和社会活动,深入揭示人们的品行、气质和处世哲学。
成为后世了解魏晋时代风貌的重要参考。
2.《文选》:是东晋文学批评家张潮所编撰的一部重要诗集,涵盖了魏晋时期各种文体的优秀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
3.曹操《龟虽寿》:通过叙述龟遇宰相而不赴命令之事,表达了作者对自己虚名与实际能力之间矛盾感的沉思,并进一步揭示了士人在混乱时代求存之艰辛与无奈。
四、魏晋文学的影响力1.对后世文人影响深远:魏晋文学强调个性和情感表达,启发了许多后来文人豪放派和自我表达派作家。
2.文学创作手法上的影响:诸如「寓情于景」、「夷陵之搏虎」等描写手法深受魏晋文学的影响。
3.文化氛围的改变:魏晋文学呈现出开阔宽广的人文关怀和丰富多元的审美追求,推动了中国古代文化北方风格向南方演进。
结论魏晋文学以其独特的时代背景和风格特点,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其对后世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不仅启发了许多作家的创作思路,也改变了整个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方向。
我们应该从中汲取灵感,并继承与创新这一重要传统。
魏晋文学的地位和影响

魏晋文学的地位和影响
魏晋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它跨越了三个朝代:东晋、西晋和南北朝时期,大致从公元220年至589年。
魏晋文学的地位和影响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有以下特点和影响:
1.文学风格多样化:
魏晋文学时期见证了文学风格的多样化和发展。
这个时期的文学作品包括诗、散文、骈文、小说、辞赋、文言文等各种体裁,丰富多彩,反映了时代的多元文化。
2.文人士大夫风采:
魏晋时期儒家文化的复兴促使了文人士大夫的崛起。
他们以自由奔放、志向远大、超然物外的精神风貌著称,强调个体内心感受和对社会政治的批判性思考。
3.辞赋的繁荣:
魏晋时期辞赋(一种汉赋的变体)在文学领域繁荣兴盛,出现了很多杰出的辞赋作家,如陶渊明、谢安等,他们的作品充满了人生哲理和抒怀情感。
4.文化批判和政治讽刺:
魏晋文学也经常涉及对社会和政治的讽刺和批判,反映了当时政治动荡和社会变革。
这些文学作品对政府腐败和社会不公进行了深刻反思。
5.后代影响:
魏晋文学的作品对后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例如,辞赋和词的发展为后来的诗歌和曲艺创作提供了基础。
陶渊明的田园诗风格影响了后来的诗人,如唐代的王勃和杜牧。
6.个体情感和内省:
魏晋文学注重了个体情感和内省,强调了个人的情感表达和思想反思,这一特点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具有重要地位。
总的来说,魏晋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和影响,它代表了一个充满变革和思考的时期,反映了中国文学的多样性和深度。
这个时期的文学作品不仅具有美学价值,还对中国文学传统和文化产生了深刻影响。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的特点分析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的特点分析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
在此期间,我国的文学艺术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和发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表现形式。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的背景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充满变革和动荡的时代。
在政治、经济、社会等各方面,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在这个背景下,文学也不可避免地发生了诸多变化。
作为一个开放的时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受到了外部文化的影响,尤其是印度和西域文化的影响。
与此同时,中国的文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外部文化。
这种互相影响的文化交流,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文化氛围,促使文学更加多样化和开放化。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的主要特点1.注重个性表达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作品中,个性表达被赋予了极大的重视。
不同于以往的文学作品要求“不露声色”,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作品主张个性化的表达,以此彰显作者的独特性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2.追求意境的表达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作品,一般比较简洁,词藻不多,但是在意境的表达上却非常深刻。
作品常常运用比喻、象征等手法,来表达深刻的哲理或情感。
3.注重史诗化的表现手法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作品,常常将一些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与想象的历史情节融合在一起,创造出一种史诗化的文学氛围。
这种表达方式,使得文学作品能够更深层次地表现出作者的思考和意识深度。
4.特殊的写作技巧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作品中,写作技巧也非常特殊。
它常常采用一种特殊的审美方式,追求体现作者的独具风格的另类表达方式。
比如,在《诗经》中就出现了许多象征、象征手法。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的代表作品1.《世说新语》《世说新语》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代表作之一,它是由之乎者也所编写的一部记载魏晋时期文人政治家的话语、行为和风范的笔记。
这部作品以其独特的史诗化的叙述方式,深入表达了那个时期精英们凌云而上、走进历史的神样。
2.《文选》《文选》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最杰出的文学典籍之一。
它是由南朝宋文学家刘义庆所整理的一部集汉魏六朝文学作品之大成的书,收录了当时一批优秀的文学作品,涵盖文学的各个领域,包括诗、文、赋、颂等等。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的风格与特点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的风格与特点魏晋南北朝时期(220年-589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文化转折时期,同时也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丰富多样、充满创造力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经历了政治动荡和社会变革,这些变化不仅对政治和社会产生影响,还深刻地塑造了当时的文学风格与特点。
文学风格1. 辞章儒雅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作品大都具有辞章儒雅、清新脱俗的特点。
这是因为随着儒家思想在社会上的盛行,儒家经典成为当时文人所倚重的典范。
因此,许多作品在语言运用上追求简练明晰、清新秀丽,以达到一种高尚雅致之境界。
2. 真实感与写实主义与其他历史阶段相比,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擅长通过写实手法描绘真实生活。
许多作品以描写自然景色和田园生活为主题,展示了作者对于自然和人类生活的观察与体悟。
这种写实主义风格给了读者一种真实感,使他们更容易投入到文学作品中。
3. 比兴手法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的风格特点之一是使用广泛的比兴手法。
比兴是指通过比喻、象征或暗示来表达意思的修辞手法。
这些比兴手法常常被用来揭示作品中深刻的思想含义,增强作品的艺术性和表现力。
文学特点1. "豪放派"与"清谈派"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坛上形成了两个主要的流派:豪放派和清谈派。
豪放派注重个人英雄主义、奇特离经古怪的表达方式,追求精神自由和个性独立;而清谈派则偏向于雅致儒家风范,注重言辞之雅、内容之丰富与深邃。
这两种不同风格相互补充、相互影响,在文学领域中共同创造了丰硕的成果。
2. 爱国思想与忧国情怀由于国家政权更替的频繁,文人们对当时政治和社会的动荡表现出强烈的关注和思考。
他们对国家命运、社会风貌以及道德伦理等问题非常关心,并将这些情感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
因此,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作品中充满了强烈的爱国思想和忧虑之情。
3. "游仙诗"与"山水诗"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景物描写成为一种常见的文学手法。
魏晋文学的发展以及山水诗的了解

魏晋南北朝文学的特征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总体特征是乱世文学。
具体表现在七个方面:1、文学的感情基调表现为悲观和放达这一时期的文人,有许多都被莫名其妙地卷进了政治斗争的旋涡。
他们中有的受到排挤、压制,有的受到迫害甚至杀头,有的生活在战乱之中,这些遭遇使他们感觉到自己对社会、对自我都无能为力,表现在这些人身上,有的是悲观绝望,而有的则是用放浪形骸的行为来发泄无望的情怀。
这样,就使这一时期的文学形成了悲观与放达的感情基调。
2、文学的主题是生死、游仙和隐逸这一主题是与文人们悲观和放达的感情基调是一致的。
生死的主题,主要是感慨人生的短促,死亡的不可避免,以及如何面对生与死等,如曹操的《短歌行》。
游仙的主题,主要是想像神仙的世界,表现对神仙世界的向往以及对长生的愿望,如曹植的《游仙诗》等。
隐逸的主题,主要是向往和歌咏隐逸的生活,以及招隐与反招隐。
如陶渊明的就有大量的描写隐逸生活和表现隐逸思想的作品。
他把这一主题的创作推到的登峰造极的地步。
3、文学中渗透着儒学、玄学与佛学思想这一时期,国家处于长期分裂状态,战争连绵不断,人民的流离失所,一方面使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广大人民生活十分艰苦。
另一方面,也使得人们的思想得到了空前的解放,玄学、儒学、佛学并行,这就不可避免地要影响和渗透到文学创作中来。
如在东晋诗坛上占据了百年之久的玄言诗,就是玄学对文学影响结果。
4、文学中反映了寒门之士的抑郁不平魏文帝用人的政策,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这就自然地使得许多才高的寒士心中产生了不平之气,这些不平,反映到文学创作中,也就成为了这一时期文学的一个特征。
5、大量出现文学家族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文学家族,如“三曹”父子、“三张”(张载、张协、张亢)兄弟、“二陆(陆机、陆云)兄弟等。
6、创作形式异彩纷呈(1)、这一时期的主要成就是诗歌,文人的五言诗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而南北朝的民歌,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2)、这期的散文虽然逐渐被骈文所代替,但也有一些优秀的散文传世。
魏晋南北朝的文学发展

魏晋南北朝的文学发展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动荡的时期,经历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变革和转型。
在这个时期,文学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和成就。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分析和探讨这个时期的文学发展。
一、时代背景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由于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和转型,这个时期的文学也发生了很大的变革。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中央政权由大一统的汉朝逐渐演变为南北分裂的多个王朝,这导致社会和文化的分裂和多元化。
与此同时,佛教的传入和文化的交融,也为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和思想资源。
二、文学特点1. 人物形象鲜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作品,注重描写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心理活动,往往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为来展现其性格和内心。
例如《世说新语》中的徐干、刘备、诸葛亮等人物形象深刻,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特点。
2. 文风自由多样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的风格和形式非常自由多样,有诗、赋、散文、小品文、传记等多种文体。
其中,杜甫、李白的诗歌和《文选》中的散文,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同时,各地方的文学特色也很明显,例如南方的桃花源记、北方的喻世明言等。
3. 社会思潮多元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的传入以及儒道之间的交融,让思想文化呈现了多元的趋势。
一方面,佛教文化在中国逐渐得到了广泛传播和流传,并在文学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例如《西京杂记》、《佛祖历代通灵祖师合同记》等文学作品,都与佛教思想密切相关。
另一方面,儒道文化也在文学中得到充分的体现,例如《论语》、《庄子》等典籍赢得了广泛的影响。
三、重要代表作品1.史书:《三国志》、《晋书》、《南史》、《北史》2.诗歌:李白的《将进酒》、杜甫的《春望》3.散文:《左传》、《管子》4.小说:《世说新语》、《儿女英雄传》四、结束语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动荡的时期,不但历经政治风云,也是文化多元和文学创新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文学创作形式多样,更多地关注人物心理和性格,展现了多元的社会思潮并涌现出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
魏晋南北朝的文学创作与流派

魏晋南北朝的文学创作与流派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而富有创造力的时代。
在这个时期,出现了许多文学创作和流派的兴起。
本文将详细介绍魏晋南北朝的文学创作与流派,并分析其特点和作品。
1. 魏晋南北朝文学的背景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个时期主要分为三个时期:魏晋时期(220-420年)、南朝梁、陈、宋时期(420-589年)和北朝北齐、北周、北隋时期(386-617年)。
在这个时期,中国经历了政权更迭、社会变革和文化融合等重大变化。
这种变化对于文学创作和流派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2. 魏晋南北朝的文学创作特点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创作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H2 文人士族文化的兴起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士族的地位不断提高,他们成为了社会的中坚力量。
文人士族对于文化的热爱和追求促进了文学创作的繁荣。
他们通过作品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并在文坛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H2 象征主义的形成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作品中出现了大量的象征主义。
这些作品中的象征意象多样且富有深意,通过象征主义的手法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例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的“废墟”和“山无人踪”象征了社会的动荡和他对逃避世俗的向往。
H2 诗词作品的兴盛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诗词作品达到了一个高峰。
诗人们通过精心雕琢的词句,表达了内心的感受和思考。
例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述,表达了对人生的独特理解和追求。
H2 散文的重要地位在这个时期,散文创作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散文作品丰富多样,既有文人士族的自传体散文,也有对当时社会问题的触动和批判。
例如,陆机的《文赋序》中对社会不公和劣迹斑斑的官员进行了尖锐的批评。
H2 佛教文学的兴起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在中国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影响。
佛教对于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作品中都融入了佛教的思想和意境。
例如,曹丕的《短歌行》中就融入了佛教的概念和修行之道。
魏晋南北朝文学的主题与特点

魏晋南北朝文学的主题与特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为重要和富有成就的时代之一。
这个时期的文学,主要涵盖了诗、词、赋、文等多种文学形式,其文学风格也比较多样化,反映了当时社会和文化的脉动。
本文将从魏晋南北朝文学的主题与特点两个方面来进行探讨。
一、魏晋南北朝文学的主题1. 思辨哲学主题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学者们在借鉴古代哲学与自然科学的基础上,进行了深入的思辨和探讨,形成了独具个性的思想体系。
这种思辨的主题在文学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不仅体现在文学理论方面,也体现在文学创作的主题上。
例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左思的《吴都赋》等作品,都表现了作者对自然、人生、人性等的思考和感悟,其思辨的主题也是当时文学的重要特点之一。
2. 人伦与情感主题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社会动荡和战乱不断,人们的情感与人伦问题备受关注。
这也使得魏晋南北朝文学的主题中,人伦和情感成为了重要的内容。
例如,曹操的《短歌行》、孟郊的《登科后》等作品,都表现了作者对个人命运和人生价值的思考,其人伦和情感主题体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风貌和人文精神。
3. 历史与宗教主题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社会和政治变革的不断发生,历史和宗教成为了文学主题中的重要部分。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文学,如刘义庆的《世说新语》、魏晋南北朝四大史书等著作,都展现出了当时政治和文化的脉搏,而宗教文学如《庄子》、《道德经》等作品,则体现了当时社会对于宗教和哲学思想的追求和探讨。
二、魏晋南北朝文学的特点1. 审美多元化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具有审美多元化的特点。
文学形式上,除了传统的诗、文、赋等形式外,还出现了新的文学形式如散文、小品、寓言等,在文学的形式上实现了多元化的发展。
内容方面,则以关注社会和人性为主题,利用多种文学手法和形式,表现出各种不同的审美风格和文学意境。
2. 革新意识强烈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政治变化不断,为文学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因此,魏晋南北朝文学中明显地表现出了革新意识。
魏晋南北朝文学

魏晋南北朝文学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时期,大约从220年至589年,历时约370年。
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本文将简要探讨魏晋南北朝文学的特点和影响。
一、魏晋南北朝文学的特点1.文学思潮多元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文人辈出、思潮汇聚的时期,各种文化思潮交汇,官方文学、私家文学相互渗透,道家、儒家、墨家、法家等各种学说在文学中交相辉映,士人之间形成了丰富的文学交流和思想碰撞。
2.散文盛行随着社会的变迁和文化的进步,魏晋南北朝时期散文的地位逐渐上升。
散文包括文言和白话两种不同的文体,并且又有很多不同的流派和体裁,如骈文、赋、笔记等等。
散文的风格自由、流畅、富有感染力,广泛涉及各个方面的人生和社会问题,被广泛的运用于生活和写作中。
3.诗歌优秀魏晋南北朝诗歌不仅数量众多,而且质量也非常优秀。
强调抒情体验的诗歌日益增多,同时也涌现了以写景和史传为主的诗歌流派。
当时的诗歌具有句式自由、格调高雅、思想深邃、形象优美等特点。
4.后世影响深远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作品不仅在当时具有重要的影响,而且对后世的文学、文化、思想等各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例如唐宋八大家的文学成就直接继承了魏晋南北朝时期诗学和文章的精华,在文学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
二、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影响1.文学语言标准化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交流频繁,同时文学语言的标准化也逐渐形成。
魏晋南北朝的文学作品在语言方面具有一定的规范性和标准性,这为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2.传统文化的变革魏晋南北朝时期,传统文化开始发生变革,出现了种种激进的思潮和观念。
诸如“玄学”、“黄老之术”、“道教”、“佛教”等思想在此时期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
这种文化发展趋势,为后世的文化创新提供了宝贵的思想支持。
3.文学思想流派的多样性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思想流派的多样性开始显现,各种文化思想汇聚于此,发挥了其各自的效力,给中国文学的历史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
魏晋南北朝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文学总体特征专业:公共事业管理学号:200925004姓名:孙锐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
由于长期的封建割据和连绵不断的战争,使这一时期中国文化的发展受到特别的影响,这一特点在文学上面表现得尤为明显。
虽然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民生凋零。
但是这些条件间接的导致文人墨客隐逸山林或者退出政坛,潜心创作,以手中之笔来针砭时弊和表达对时代的愤恨。
所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呈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呈现以下几个特征:1、文学的感情基调表现为悲观和放达《古诗十九首》中第二首《行行重行行》就是一首充满悲剧色彩的诗歌,虽然在流传过程中失去了作者的名字,但是情真意切,读起来让人悲戚万千,反复辗转,能够体会到女主人公真挚痛苦的爱情。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开头重复的“行行”给人沉重的压抑感,痛苦的氛围,“生别离”更是女子相思之情难以压抑的呼唤。
“相去万余里,与君生别离。
”游子与思妇天涯海角,路途遥远,社会动乱,相见无期的悲哀油然而生。
再如曹丕的《与朝歌令吴质书》, “每念昔日南皮之游,诚不可忘。
既妙思六经,逍遥百氏;弹棋间设,终以六博;高谈娱心,哀筝顺耳;驰骋北场,旅食南馆;浮甘瓜于清泉,沉朱李于寒水。
白日既匿,继以郎月,同乘并载,以游后园。
舆轮徐动,宾从无声,清风夜起,悲笳微吟。
乐往哀来,怆然伤怀。
余顾而言,斯乐难常,足下之徒,咸以为然”。
此文追忆昔游,感伤离别,抒情如诗,写景如画。
《龟虽寿》《观沧海》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螣蛇乘雾,终为土灰。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日月之行,若出其中;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龟虽寿》以一系列生动的比喻,表达诗人对人生及事业的看法:“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魏晋文学的特点

魏晋文学的特点魏晋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涵盖了魏、晋、南北朝时期。
在这一时期,文学创作出现了一些明显的特点,反映了时代的精神和文化特点。
本文将对魏晋文学的特点进行分析。
一、文学风格多元。
魏晋时期的文学呈现了多元的风格。
其中,魏代以文辞精细著称;晋代则以豪放洒脱的作品为主要特征;南北朝时期,则以“玄言玄思”为特点,注重哲学探索和文化积淀。
这种多元风格的出现,反映了时代的多样性和文化的交融,也标志着中国文学历史从单一向多样化转化的开始。
二、题材广泛。
魏晋时期的文学作品,题材非常广泛。
除了以往在官方文学中出现较多的褒颂皇帝和议礼文章外,魏晋文学以社会风俗、家庭生活、个人情感为主要题材。
这种变化反映了魏晋时期社会稳定和文化自信的增强,同时也使得文学作品更加亲民易懂,被普遍读者接受和喜爱。
三、文辞精细。
魏晋时期的文学作品,文辞精细,注重表达技巧和语言优美。
魏代的文辞讲究清丽、婉约,晋代则更加注重豪放、洒脱。
南北朝时期,则强调深沉、玄妙。
这种精细的文笔,使得魏晋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被后世文学家所传承和发扬。
四、注重人文关怀。
魏晋时期的文学,注重人文关怀,表达了对社会、人民的关心和爱护。
晋人边模的《游仙窟序》就是对人民生活的关注和关怀,南朝王导的《世说新语》则更是注重对人心理、情感的描写。
魏晋文学对人文精神的强调,为后世文学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资源,成为人文关怀文学的重要源头。
五、朦胧诗等新诗体的出现。
魏晋时期,新诗体开始涌现,如朦胧诗、琴曲诗、赋、骈文等。
这些新的文学形式,反映了文学创作自由度的扩大,也是受到了佛教思想的影响,进一步体现了文学和宗教的关系。
综上所述,魏晋文学与其它古代文学不同,其文学风格多元、题材广泛、注重文辞精细和人文关怀,而且新诗体的诞生更为文学发展注入了新的内涵和活力。
这种创造力和多样性的集中体现,也为后世文学的发展创造了更加广阔的空间。
魏晋南北朝的文学风格和特征

魏晋南北朝的文学风格和特征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文化时期,其文学风格和特征也是备受关注的话题。
本文将对魏晋南北朝的文学风格和特征进行一些探讨和分析。
一、文学风格1.以文学创新为特色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创新成为一种突出特色。
这一时期的文学家们追求创新和突破,不受传统束缚,将诗歌和文学创新在思想、艺术和文化等方面得到了充分发展。
2.多元化的文学表现形式在这一时期,文学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包括诗歌、散文、戏曲、典籍、历史等。
这些文学形式的发展,也促进了文学的多元化和多样性。
3.强调表达个性魏晋南北朝文学中最突出的特征之一就是强调表达个性。
文学家们追求表达个性、个体感受和人情之美,力求将喜怒哀乐表达得更为深刻精准。
二、文学特征1.文学思想先进魏晋南北朝的文学思想先进,文学之创新也满足了人们思想的需求。
在文学中,人文主义的思想也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2.文学内容丰富魏晋南北朝的文学内容十分丰富,包括了人性、自然景观、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等方面。
这些内容丰富的文学作品可以给人们带来深刻的思考和启示。
3.注意感情描写和个性表达文学家们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中,注重感情描写和个性表达,他们希望通过文学作品来表达个人的情感世界、内心世界和思想感悟。
这种个性表达的文学,让人感觉到作者的思想理念更加深刻和真实。
4.注重形式美魏晋南北朝的文学除了内容上的深度之外,还十分注重形式美的表现。
这种追求形式美的融入,使得魏晋南北朝的文学具有了更加精湛的艺术性和审美价值。
综上,魏晋南北朝的文学风格和特征彰显出了这一历史时期的文化创新和多元性,也为后来的中国文学传承和发展奠定了基石。
浅析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发展特点

浅析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发展特点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的时期,政权更迭频繁,社会经济动荡,因此文学也反映了这种动荡的特点。
下面是对魏晋南北朝文学发展特点的浅析:
1. 八王之乱的影响:八王之乱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次重要政权更迭事件,给当时社会带来了很大的动荡。
文学作品反映了社会政治动荡的现实,关注政治和权力的斗争。
2. 文人墨客的兴起:在这一时期,士人身份逐渐得到重视,文人墨客的兴起也成为文学发展的一个特点。
他们以才学和文化修养为标志,以作品表达自己的感情和思想。
他们的作品更注重个人情感和内心世界的表达。
3. 抒发悲愤和挫折感: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衰退,政治腐败,给人们带来了悲愤和挫折感。
文学作品经常抒发这种情感,反映社会的衰败和个人的挫折。
4. 注重个体和内心世界:魏晋南北朝文学在形式上更注重个体的思想感情表达,关注个人生活的细节和心灵的独白。
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充满了个人特色,表达了作者内心的真实感受。
5. 以诗歌为主要表现形式:在魏晋南北朝文学中,诗歌是一种主要的表达方式。
通过诗歌,作家们能够简洁而精致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发展特点是紧密联系着时代背景,反映了当
时社会经济动荡和政治变革的现实,表达了悲愤和挫折感,注重个体和内心世界的表达,以诗歌为主要表现形式。
魏晋文学的特点范文

魏晋文学的特点范文魏晋文学是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涌现出了众多优秀的文人和文学作品。
该时期的文学呈现出独特的特点和风格,下面将详细介绍魏晋文学的特点。
一、思想上的变化魏晋时期是中国社会经历了剧烈变革的一个时期,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不安,士人屡受打击。
这种时代背景下,魏晋文人的思想倾向多是怀忧国家命运、忠于君主、思考宇宙庞大的一切和哲学思辩等。
他们思想上追求“至善”,对人性、道德和社会秩序等问题进行探讨,具有比较深刻的思辨性质。
同时魏晋文学还开始注重生活江湖的描写,倾向于抒发个人情感和体验,情绪化的表达在作品中逐渐增多。
二、特殊的修辞手法首先,魏晋文学中的修辞手法多样化,富有表现力。
诗歌中出现了比喻、夸张、反复、叠句等手法,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修辞效果。
其次,魏晋文学的诗歌和散文中常使用象征和细腻的意象,通过生动的描写让读者产生共鸣。
再者,辞章华丽,用典丰富,受了汉骚文和六朝文学的影响,言辞华丽辞藻华美。
三、个性化的风格魏晋时期文人追求“为己之所欲,当加以恕己之所不欲,而后可以言”(《文心雕龙》),反对刻意迎合时俗作徒劳无益之笔,对基于自己真实感受的文学创作更加尊重。
这种追求真实个性的写作风格,使得魏晋文学具有强烈的个性化特征。
魏晋文人用直接、真实和诚挚的语言表达内心的感受,展现出自己独特的审美追求和表达风格。
四、现实关注与社会批判魏晋时期的文学作品常常关注社会现实和人民疾苦,揭露深层次的社会问题。
其中,魏晋的散文更加注重了社会批判的角度,揭示了各种社会弊病和政坛风云,对当时的腐败现象进行了尖锐的批判。
表现形式有酸刻辛辣的,也有苦涩忧虑的。
具有典型代表性的有《咏史诗》、《举直错诗》等。
五、注重个体生活的描写魏晋文学中开始注重个体生活的描写,关注细节和日常生活中的点滴。
在魏晋时期的文学作品中,人的主观感受和情感变得突出,对于家庭、爱情、友情、生死等个体生活的情感表达,以及对友情的崇高赞颂等,都体现出了对个体生活的关注。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创作风格分析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创作风格分析1. 背景介绍魏晋南北朝时期(220年-589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的时代,这个时期文学创作呈现出了独特的特点和风格。
本文将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创作进行详细分析。
2. 文学流派的多样性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表现形式变得更加多样化。
以下是几个主要流派的简要介绍: - 宫体诗:宫体诗成为当时最为流行的一种诗歌形式,以其优美华丽的语言和写意悠长的情感而闻名。
- 小品文:小品文是一种短篇散文形式,在内容和风格上都注重挖掘生活中微小而深刻的感受。
- 古乐府诗:古乐府诗是由民众迅速反映社会真实情况和表达愿望的一种民歌体诗歌。
3. 文人墨客与士人之争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士人与文人墨客之间存在着一种矛盾与对立。
士人注重礼仪和忠诚,他们更加关注国家大义及家族的荣辱。
而文人墨客则追求个性自由与艺术表达,他们以自我情感和审美追求为核心。
4. 文学主题的变革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作品与前代相比,在主题上有了明显的变革。
以下是一些新兴的主题: - 对世态人情的描写:作家开始注重对社会现实与人性弱点的反思。
- 对道德伦理问题的探讨:作家对儒家道德观念进行质疑,提出了一些新颖的思考。
- 个体意识与自我探索:作品中展示了更多关于个体内心世界和情感表达方面的内容。
5. 影响后世文学创作魏晋南北朝时期所形成的文学风格在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这其中包括以下几点: - “琅琊榜”传统:以“琅琊榜”为代表的魏晋小说,为中国小说发展奠定了基础。
- 反映社会现实:文学创作开始注重反映社会现实和个人情感,影响了后世文学作品的写作风格。
- 文人与士人的继承: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墨客与士人之间的矛盾和对立关系,也影响了后来士人文化和文学发展。
结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创作呈现出了多样性和变革性。
在这个时期,宫体诗、小品文和古乐府诗等流派得到了广泛发展。
同时,士人与文人墨客之间的矛盾以及对世态人情、道德伦理问题以及个体意识和自我探索等新主题的关注,在当时产生了深远影响,并为后世的文学创作奠定了基础。
魏晋南北朝文学发展的历史特点

魏晋南北朝文学发展的历史特点在中国文学史上,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
这个时期持续了几百年,从220年到589年,涵盖了魏晋时期、南北朝时期以及隋唐之初。
在这个时期,文学迎来了繁荣发展,形成了独特的历史特点。
本文将探讨魏晋南北朝文学发展的历史特点。
一、文人墨客的兴起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政治动荡和社会变革,儒家教育逐渐衰落,士人开始趋向于追求个人情感的表达和自由思想的体现。
文人墨客的兴起成为这一时期文学发展的重要标志。
这些文人墨客不再局限于政治和社会现实的批判,而是开始追求内心感受的表达,形成了文学的自由与个性化的特色。
二、辞章派与风雅派的兴起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分为两个主要派别:辞章派和风雅派。
辞章派强调修辞华丽、雄辩动人的技巧,注重修辞手法的运用,以求达到精巧华美的效果。
代表作品有曹操的《观沧海》、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等。
而风雅派则注重描写个人情感和意境的营造,推崇诗意的表达和艺术性的张扬,代表作品有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王羲之的《兰亭序》等。
辞章派和风雅派的兴起,反映了社会上不同文学流派的多样性和独立性。
三、骈文与乐府的繁荣魏晋南北朝时期,骈文和乐府是两种重要的文学形式。
骈文是一种将两个以上的文学体裁同步结合的文学形式,兼具散文和韵文的特点,成为这一时期文学创作的主流形式。
代表作品有阮籍的《咏怀》、陆机的《与张籍书》等。
而乐府是一种古老的民歌体诗歌形式,以民间歌谣的形式传唱,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大量流传的作品。
乐府诗注重感情真挚、抒发民众疾苦,具有浓郁的人民色彩。
代表作品有《孔雀东南飞》、《木兰辞》等。
骈文和乐府的繁荣充分展示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形式的多样性和独特性。
四、山水田园与怀古抒怀的流派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发展中,山水田园和怀古抒怀成为两个重要的流派。
山水田园描绘自然山水和人们在其中的生活情景,将自然景物与人的情感紧密结合,代表作品有陶渊明的《竹里馆》、谢灵运的《青溪》等。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艺术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艺术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文化时期,这个时期的文学艺术发展,深深地影响了后世文学艺术的走向。
在这个时期,文人士大夫们思想富有独立性、文化氛围开放自由,艺术创作多样化,将传统文学进行了独特的创新。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特点1.兼容并蓄的文化氛围魏晋南北朝时期,汉家文化逐渐走向疲软,各方面文化逐渐发生变化,社会思想更加多元化。
经济上的发展带来了物质文化的繁荣,文化上的多元化更加深入人心。
此时,佛教和道家的思想传入中国,儒家传统与佛道文化交相辉映,强烈的文化冲击与生产类新思潮交织在一起。
2.主体意识的崛起在这个时期,文人开始对自我形成一个更为独立且清晰的认识,更强调自己的主体性。
他们思考人性、命运、宇宙等问题,并以此为核心内容创作了大量的作品,这导致文学作品中出现了更多的个性、独立性和思想性,作品主题也更加深入人心。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艺术1.诗歌创作的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诗歌已经成为最重要的文学类别之一,作为主流的文学新品种得到了蓬勃发展。
同时,诗人们开始写诗抒发自己的情感,以表现出自己的人文关怀,他们的思想和文学观念进行了很大的突破。
在唐诗盛世时期,魏晋南北朝的诗歌艺术成果也成为了唐代诗歌的重要内容。
2.散文创作的崛起在这个时期,散文作为一种新型的文学形式刚刚‘出道”,它代表了一种比诗歌更为自由的表达方式,很快就成为了当代中坚力量的文学类别之一。
《后汉书》成为了散文创作的代表之一,代表了一种既注重细节,又强调情感与认知趣味的写作风格。
3.绘画艺术创作的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绘画艺术是一种以个性、独立性为基础的艺术创作,这个时期的绘画格外注重形式的神韵,将对形、对色互动又进一步深化,画家们的笔触也更加细腻精致,画面构图更加新颖。
绘画品质上的提高也吸引了更多的发热友参与到绘画艺术创作中,这段时间產生了很多画家大师,为中国画作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源。
三、结论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文学艺术的一个重要阶段,有着卓越的文化特点和创作成就。
魏晋南北朝文学概述

魏晋南北朝文学概述从公元196年(汉献帝建安元年)至公元589年约近四百年,是中国历史上的魏晋南北朝北朝,这一时期的文学称为魏晋南北朝文学。
魏晋南北朝文学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是一个承上启下,走向繁荣的过渡时期。
这一时期,在文学思想、文学的题材、体裁以及整体风貌上,都呈现出许多新的变化。
而这些变化又是同这一时期的时代特点、哲学思想、文艺思潮密切相关的。
一、魏晋南北朝文学的时代特征(一)动荡的时局魏晋南北朝时期,可说是中国历史上的“乱世”。
这近四百年间,除了西晋短暂的统一外,一直处于分裂、动荡之中,汉末动乱,代之而起的是三国鼎立。
公元265年,司马炎篡魏建立西晋王朝,至280年灭吴而统一全国,但至316年即由于“八王之乱”而灭亡。
317年,司马睿在江南建立东晋王朝,420年又为刘裕所篡。
此后便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
北方是十六国的混乱局面,南方则宋、齐、梁、陈几个朝代频繁更迭。
这一时期除了西晋的统治时间较长外,其余的朝代均为时较短,最短的萧齐政权不过20余年,王朝更迭带来的争斗以及南北对峙带来的相互攻伐,使这一时期战乱不断,少有宁日。
战乱使很多人丧生,也带来了饥馑、瘟疫及大规模的人口迁徙,这些都深刻地影响了文人的心态与精神风貌,同时也影响到整个文学创作的主题、题材与作品的基调。
因为战争造成的大量的人口死亡,使心灵敏感的作家与文人普遍地感受到了人的生命的脆弱、命运的多变难卜,人生祸福无常以及生命个体面对多变的时代风云的无能为力,于是,我们便在魏晋南北朝文学里看到了一些集中的文学主题,如生死主题、游仙主题及隐逸的主题。
在乱世之中,文人的生活方式或表现为或慷慨悲歌、或任诞放达、或及时行乐,追求声色,而文学风貌也呈现出或梗概多气、或隐约曲折、或绮丽华靡的特点,这些都不能不说和特定的时代背景相关。
(二)门阀制度门阀制度又称士族(世族)门阀制度。
士族或世族,是指高门大族。
约在东汉后期,士大夫中就出现了一些世家大族,他们累世公卿,在入仕上,其子弟比一般人更容易获得政治上权利。
魏晋时期的文学兴盛及其特点

魏晋时期的文学兴盛及其特点魏晋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个异常灿烂的时代,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不仅在当时取得了空前的兴盛,而且对后世文学的发展影响深远。
魏晋时期的文学兴盛,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文学门类繁荣魏晋时期文学门类繁荣,诗歌、散文、小说、文言文散文、书法等方面都取得了不俗的成就。
其中,以诗歌最为著名。
这一时期的诗歌产生了诗经的发展,有古体诗文、乐府诗、七言绝句、五言律诗、赋等多种形式。
诗歌中多用对话、借景等手法来表达思想感情,表现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不同层面的关系,展现了诗人对人生和世界的关注和思考。
二、文学思想多元魏晋时期文学思想多元,多种学派成立和发展,诸如玄学、道家、儒家等。
其中,玄学最为突出,在文学中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玄学强调个人的主观体验和感悟,追求直接而深刻的人性体验,具有非常强烈的个性化特征。
同时,张角之乱后,社会动荡,政治黑暗,文人普遍感到失意和彷徨,因此在文学上出现了批判现实、寄托理想的思潮,这也是魏晋时期文学特点之一。
三、文学形式变化魏晋时期文学形式发生了重大变化,特别是诗歌形式的变化。
这一时期的诗歌开始追求戏剧性,增加了描写角色、刻画情节的元素,使作品更加生动、具有可读性。
同时,诗歌的写作技巧和手法逐渐丰富,以律诗和绝句为代表的新诗种出现,并且得到广泛的传播和使用,这也是魏晋时期诗歌的特点之一。
总之,魏晋时期的文学是中国文学历史上的一个高峰,是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一时期文学兴盛、思想多元、形式变化等特点,构成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个丰富多彩的篇章,也为后世文学的发展和繁荣开辟了新的天地。
名家关于魏晋南北朝的文学精神风貌评析

名家关于魏晋南北朝的文学精神风貌评析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其文学精神风
貌被许多名家所评析。
其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情感内敛,意境深邃
在这个时期的文学作品中,情感表达往往比较内敛,不直接展现
出来,而是通过意象的烘托和情感的暗示来表达,使得作品更加深刻、含蓄。
例如王羲之的《兰亭序》,在表达自己的离愁别绪时,并没有
直接表述,而是通过景色、音乐等来暗示,让人在心理上感受到离别
的悲怆之情。
二、崇尚清新自然,追求修身养性
魏晋南北朝的文人往往崇尚清新自然,在诗歌、散文中常常写到
山水、花鸟等自然景物,抒发对自然的向往和追求。
同时,他们也注
重修身养性,追求内心的平静和祥和,这也体现在文学作品中。
例如
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旨在表达返璞归真的思想,崇尚自然、简朴、淡泊的生活态度。
三、推崇玄言玄理,探求人生意义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作品中,玄言、玄理的思想日益盛行,在
诗歌、散文、小说等文学形式中都有体现。
文学作品往往反映出人们
对人生意义的探求和追求,希望通过哲思、思辨来解决人生的难题。
例如《世说新语》中的许多故事和典故,都蕴含着对人生意义的探求
和反思。
以上就是对魏晋南北朝文学精神风貌的评析,这个时期的文学作
品风格独特,深受后人的推崇和喜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魏晋文学的特征罗宏梅,王林魏晋六朝为中国古代史之一大关捩,其政制、思想、艺术、文化皆在各研究领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文学亦然,八代文学,绍先垂后,论文章者,莫不重之。
魏晋六朝文学,与三代秦汉相较,迥然不同。
惟其不同,故而神韵独标,别具一格,使读者耳目一新,爱不释手,也惟其不斤斤于学步古人,而勇于跃出先代之藩篱,大胆创新,又备遭非难。
隋李谔《上隋高祖革文华书》云:‚降及后代,风教渐落。
魏之三祖,更尚文词,忽君人之大道,好雕虫之小艺。
下之从上,有同影响,竞骋文华,遂成风俗。
‛[1]唐王勃《上吏部裴侍郎启》云:‚夫文章之道,自古称难。
圣人以开物成务,君子以立言见志。
遗雅背训,孟子不为;劝百讽一,扬雄所耻。
……自微言既绝,斯文不振。
……故魏文用之而中国衰,宋武贵之而江东乱。
‛[1]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评韩愈云:‚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
‛[2]更是说魏晋六朝‚文衰‛、‚道溺‛。
然《文心雕龙〃通变》云:‚文律运周,日新其业。
变则其久,道则不乏。
‛[3]开拓创新,不免矫枉过正,八代文学的价值终究是不可磨灭的。
故即使是‚窃攀屈宋宜方驾,恐与齐梁作后尘‛(《戏为六绝句》之五)的杜甫,‚精熟《文选》理‛(《宗武生日》)、‚转易多师是汝师?‚疾呼‚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
……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
‛(《古风》之一)的李白,也由衷地赞叹‚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而其诗歌被杜甫誉为‚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春日忆李白》)韩愈之文,清刘熙载《艺概〃文概》亦云:‚韩文起八代之衰,实集八代之成。
‛[4]口谤与心仪,洵为魏晋六朝文学接受史上的奇观。
魏晋六朝文学的发展特征,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其一,崇文。
先秦孔子论门人之才能时,云:‚文学,子游,子夏。
‛(《论语〃先进》)然此处所云之‚文学‛并非文章艺术的意思。
又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论语〃卫灵公》)‚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论语〃雍也》)文有修饰之意,但也与文章的修辞没有多大关系。
春秋战国的其他流派,也同样是轻视文术的。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有言云:‚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此处的‚立言‛,主要指政论学术而不包括文章在内。
为后世所津津乐道的先秦文学,只是以后世的眼光所作的定位,起诸子于地下而质之,他们肯定是不屑于列于文学家之林的。
两汉文学的地位有所提高,出现了许多辞赋大家,甚至汉武览司马相如之《子虚赋》而长叹曰:‚朕独不得与此人同时哉!‛(《司马相如传第二十七》)[5]《汉书〃王褒传》载宣帝之语曰:‚‘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赋之大者与古诗同义;小者辨丽可喜。
譬如女工有绮毂,音乐有郑、卫,今世俗犹皆以此虞悦耳目。
辞赋比之,尚有仁义风喻、鸟兽、草木多闻之观,贤于倡优、博弈远矣。
‛但从宣帝为辞赋所做的辩解,我们正可看出文学地位之低。
辞赋大家司马相如、扬雄等,也是绝不满足于辞赋家的定位的,故子云悔其少作,以为:‚童子雕虫篆刻,壮夫不为也。
‛(《法言〃吾子》)[6]文学地位的显著提高,魏晋是一大关键。
魏文帝《典论〃论文》云:‚盖文章者,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7]把文章提高到与国家大业同等的地位。
他在《与王朗书》中也说:‚人生有七尺之形,死为一棺之土,唯立德扬名,可以不朽,其次莫如著篇籍。
‛随着人的自觉与文的自觉,社会开始普遍重视文学的价值,优秀的文学作品层出不穷,对文学理论的探讨接踵而至,蔚为大观。
南朝宋为文学开设专馆,把文学艺术与传统的经学研究摆在同等位臵。
文学地位的提高,极大地促进了文学的繁荣发展,以至‚天下向风,人自藻饰,雕虫之艺,盛于时矣。
‛(裴子野《雕虫论》)其二,重情。
《尚书〃尧典》云:‚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
‛[8]孔颖达正义云:‚志者,情也。
‛上古歌诗,大都皆先民情感之表露,情动于中而形于言,‚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
‛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即是如此,其中又以风诗表现的最为明显。
到儒家兴起,建立起一套实用性质的学说,处处以礼来衡量,才渐渐使‚志‛义中情的一面剥离出去。
先秦汉初,儒家在野,尚无力推行其侈谈的礼乐教化。
迨汉武践位,雅好儒学,董仲舒献《天人三策》,得以重用。
帝诏‚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成为社会的统治思想,便将其思想深入渗透到每个角落,文学也自然成为政治教化的附庸。
以礼制情,陆贾《新语〃慎微》云:‚故隐之则为道,布之则为文,诗在心为志,出口为辞,矫以雅僻,砥砺钝才,雕琢文彩,抑定狐疑,通塞理顺,分别然否,而情得以利,性得以治,绵绵漠漠,以道制之。
‛[9]《诗序》云:‚故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
‛又以政教统文学,《毛诗序》论风云:‚风,风也,教也。
风以动之,教以化之。
‛又云:‚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
‛汉儒认为文学作品的作用只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由于儒家的特殊地位,这些观点一直影响着文学的评价,同时也左右着文学的创作,从而使得作者难以直露地表达自己的情感,而必须‚温柔蕴藉‛‚归于讽喻‛,时刻想到礼乐教化,这极大地阻碍了文学(尤其是诗歌)的发展。
故清儒魏源《诗古微〃齐鲁韩毛异同论》即曰:‚美刺固《毛诗》一家之例,……作诗者自道其情,情达而止,……岂有欢愉哀乐,专为无病代呻者耶?‛[9]随着儒学在魏晋的式微,这种情况才得以改观。
《古诗十九首》等已开其先声。
《诗品》评曰:‚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10]建安文学,洋溢着浓烈的情感,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云:‚三祖陈王,咸蓄盛藻,甫乃以情纬文,以文被质。
‛[11]陆机的《文赋》更是明白的标出:‚诗缘情以绮靡‛的观点,把‚缘情‛作为诗歌创作的本质特征。
‚诗缘情‛的提出及其得到普遍的认可,彻底颠覆了之前文学领域‚言志‛一统的局面,符合了文学的发展要求,影响了后世文学的进步。
《文心雕龙〃知音》云:‚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魏晋六朝文学的一个重要特征,便是情感的强烈。
其三,求美。
追求文学的美感,这也是伴随着文学地位的提高而出现的。
《老子》云:‚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孔子亦云:‚巧言令色,鲜矣仁。
‛在先秦,文学尚无立足之地,故文章之美感也无从谈起。
汉时文学稍彰显,葛洪《西京杂记》载:‚司马相如为《子虚》、《上林》赋,意思萧散,不复与外事相关,控引天地,错综古今,忽然如睡,焕然而兴,几百日而后成。
其友人盛览,字长通,牂牁名士,尝问以作赋。
相如曰:‘合綦组以成文,列锦绣而为质;一经一纬,一宫一商,此赋之迹也。
赋家之心,苞括宇宙,总览人物,斯乃得之于内,不可得而传。
’览乃作《合组歌》、《列锦赋》而退,终身不复敢言作赋之心矣。
‛[12]但在当时‚诗言志‛一统的社会,这种追求文章美感的思想是倍受压制的。
《汉书卷六十四〃王褒传》载:‚上令褒与张子侨等并待诏,数从褒等放猎,所幸宫馆,辄为歌颂,第其高下,以差赐帛。
议者多以为淫靡不急。
‛所以汉代的大多数作品都极平实。
钟嵘《诗品序》即云:‚东京二百载中,惟有班固《咏史》,质木无文。
‛到汉末曹魏,文章地位显著提高,人们才日益认识到文章美感的重要性。
文章的美感,除内在的情感外,表现在外部的主要在两方面:一曰辞藻。
《典论〃论文》云‚:诗赋欲丽‛,《文赋》更是明确的提出‚诗缘情以绮靡,赋体物而浏亮。
‛八代诗文,辞藻的日趋华丽,这在文学作品中是显而易见的。
在文学批评上也一直发展到萧统《文选序》的‚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
‛到萧纲《诫公大心书》的‚:立身之道与文章异:立身先须谨重,文章且须放荡‛。
其二曰声韵。
诗乐舞一体,文章带有强烈的音乐性,这是中国文学的一大特质。
但在魏晋之前,作家学者对声韵多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没有能够总结出其中的客观规律,从而有目的地应用到文学的创作实践中去。
对文字声韵的分析研究始于魏。
清儒阎百诗《古文尚书疏证》云:‚按顾氏《音学五书》言:文人言韵,莫先于陆机《文赋》。
余谓《文心雕龙》:‘昔魏武论赋,嫌于积韵,而善于资代。
’(《章句》)《晋书〃律历志》:‘魏武时,河南杜夔精识音韵,为雅乐郎中令。
’二书一撰于梁,一撰于唐,要及魏武杜夔之事,俱有韵字。
知此学之兴,盖于汉建安中。
‛[13]此处顾昆山所云《文赋》言韵,乃指其中‚暨音声之迭代,若五色之相宣‛二句,李善注云:‚言音声迭代而成文章,若五色相宣而为绣也。
‛[14]此与‚永明体‛的倡导者沈约所云‚欲使宫羽相变,低昂舛节‛之意合。
把通过音节高低调配作为创作规律写入理论著作的,确始于陆平原。
但阎氏的说法,也不无道理,盖一现象在被总结成理论规律之前,总是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探索,但汉末乐师杜夔所通之‚音韵‛,似乎依然指乐器之韵。
皎然《诗式》卷一《明四声》云:‚乐章有宫商五音之说,不闻四声。
‛[15]文字声韵之学的兴起,当与佛教的传入传播有关。
《高僧传〃鸠摩罗什传》载:‚什每为(僧)睿论西方辞体,商略同异,云:‘天竺国俗,甚重文制,其宫商体韵,以入弦为善。
凡觐国王,必有赞德,见佛之仪,以歌叹为贵,经中偈颂,皆其式也。
’‛其论佛经翻译云:‚但改梵为秦,失其藻蔚,虽得大意,殊隔文体。
有似嚼饭与人,非徒失味,乃令作呕哕也。
‛[16]《法苑珠林〃呗赞篇第三十六》又云:‚(康僧会)博学辨才,译出经典,又善梵音,传《泥洹》呗声,制哀雅,擅美于世。
音声之学,咸取则焉。
‛[17]《高僧传〃康僧会传》亦曰:‚又传泥洹呗声,清靡哀亮,一代模式。
‛通过对西来天竺佛经的深入研究,极大地促进了汉语音韵学的科学发展。
相传,三国时即有文人雅好此学。
《高僧传〃经师论》载:‚始有魏陈思王曹植,深爱声律,属意经音,既通般遮之瑞响,又感鱼山之神制。
于是删治《瑞应本起》,以为学者之宗,传声则三千有余,在契则四十有二。
‛正是有了这些实践研究,汉语声韵学方在南朝时取得了巨大的成绩。
封演《封氏见闻记〃声韵》云:‚周颙好为韵语,因此切字皆有纽,皆有平、上、去之异。
永明中,沈约文辞精拔,盛解音律,遂撰《四声谱》。
‛[18]隋刘善经《四声指归》云:‚宋末以来,始有四声之目,沈氏乃著其谱论,云起自周颙。
‛[19]《南史〃周颙传》云:‚(颙)始著《四声切韵》,行于世。
‛[20]四声规律的发现者沈约等人,又是其时的著名文人,约且执文坛之牛耳,他们便自觉的把四声规律运用到诗歌创作中来,形成了影响极大的新诗体。
《南齐书〃陆厥传》云:‚永明末,盛为文章,吴兴沈约、陈郡谢朓、琅琊王融以气类相推毅,汝南周颙善识声韵,约等文皆用宫商,以平上去入为四声,以此制韵,不可增减,世呼为‘永明体’。
‛[2‚1]永明体‛诗,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影响深远,对诗歌格律的完善意义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