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化学与社会课程中期论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二氧化碳排放许可证交易市场正名——兼论几种偏见
院系: 经济学院 学号: 1000015424
为二氧化碳排放许可证交易市场正名 ——兼论几种偏见
【摘要】 本文通过对当今社会对二氧化碳排放许可证交易市场的几种偏见如发展权与碳排放、 针对市场的偏见等问题的讨论来发表一些自己的观点。 然后本文在总结上述观点的基础上提 出一些自己的见解, 认为今后市场发展的主要问题在于其本身的价格波动剧烈较大、 初始碳 排放配额分配标准不明、制度变迁带来的问题。 【关键词】二氧化碳 排放权交易市场 驳斥 偏见 深圳市将于明年初正式开展碳排放权交易,初步选定 800 家企业进行 碳排放核查工作。据悉,深圳排放权交易所目前已完成增资,注册资本达 1 3 亿元,成为全国注册资本规模最大的碳排放权交易所。 …… 上海市政府日前公布了《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本市开展碳排放交易试 点工作的实施意见》 。 《意见》指出,上海将依托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建 立上海市碳排放交易平台,并将于 2013 年至 2015 年启动并正式推行碳 排放交易试点。未来,上海还将进一步发展创新型碳金融市场、建设全国 2 性碳排放交易市场和交易平台。 …… 北京环交所碳交易系统有望在今年11月迎来首单交易。记者从昨日闭 幕的“第三届地坛论坛”上获悉,北京碳交易细则基本制定完毕,将在明 年正式启动碳交易,北京市将依托北京环交所打造国家碳交易中心市场。 而据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透露,“十三五”期间将逐步建立全国性的 3 碳市场。 暂且不论交易所的建立是否是出于政治目标,至少中国政府已经下达了在 2020 年比 2005 年单位 GDP 二氧化碳排量减少 40%~45%的任务。恰逢今年是《京都议定书》生效的最 后一年,世界碳排放分配的格局即将重新规划。中国由于是发展中国家,所以在《京都议定 书》 里面并没有减排义务。 但是作为当今世界第二大并且有希望在未来达到第一大的经济体, 中国势必要在未来面对二氧化碳减排的义务与责任。 那么如何能够做到用最小的成本来做到最大程度的减排呢?经济学家给出的答案就是 在总量控制的前提下, 发放给每个排放者一定数额的可以交易的排放许可证, 排放者依许可 证的数量排放。 这样真正做到减排的排放者就会把剩余的许可证卖给那些不能达到减排目标 的排放者。 因此这种制度不仅控制了排放总量, 还通过引入市场机制去激励排放者去减少排 放。就像一般的市场一样,生产者如果能够减少成本,这样就能以更低的价格去销售产品, 从而通过占领市场份额来战胜那些生产成本较高的厂商。 在这个意义上, 许可证就是厂商的 成本,减少排放就意味着减少了成本。然而,这样的设想尽管最早是由 Dales 在 1968 年提 出的4,但是直到 2005 年《京都议定书》的颁布才算建立该市场的初步尝试。那么是什么困
7
Blinder, Alan. Hard Heads, Soft Hearts: Tough-Minded Economics for a just society. Reading, MA: Addison-Wesley, 1987. 8 哈耶克, 《自由秩序原理》 ,北京:北京三联书店,1997 年。 9 布赖恩·卡普兰, 《理性选民的神话 为何民主制度选择不良政策 》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10 赵川, 《50%碳排放配额将拍卖,欧盟减少配额保“碳市” 》 ,21 世纪经济报道,2012 年 7 月 4 日,第 021 版
三、市场发展问题之我见
欧盟委员会 7 月 20 日确定本周三将会宣布减少碳配额的计划,支持 排放交易体系, 刺激碳价的回升。 据了解, 目前欧洲碳交易市场一片低迷。 在上周四的交易市场上, 碳排放量的价格降至每吨 6.8 欧元左右。 至 2011 年开始,碳价已经缩水 60%的价值,远低于曾经 40 欧元至 50 欧元每吨 10 理想价格。 就像马克思所说的,任何新事物的发展都是曲折的,碳排放交易市场的发展如是。欧洲 在这方面打了头阵,而美国也建立了在《京都议定书》体系之外的自愿减排体系和相应的市 场——芝加哥气候交易所(CCX) 。那么作为一种新兴市场,它面临的问题与其他市场又有 什么不同呢?

由于大多数人们不太偏好风险高的市场, 从而导致成交量的下降。 并且在欧洲现行的体 制下碳供给还是有很大的剩余的, 这就导致了价格的低迷。 如何控制风险是以后金融工作者 应该努力的方向。前文那则新闻揭示了这个问题的存在及其严重性。 2、初始配额问题 如何在市场建立之时分配每个企业合适的碳排放权呢?这似乎像是计划经济, 但是由于 这个市场完全是人为创建的市场, 因此我们又不得不去面对这个问题。 专家们给出了很多种 方案,一种是免费分配,另一种是拍卖。免费分配通常依据 GDP、人口、面积、单位产值的 能耗等等指标来分配,而对于企业的分配来说,有如下两种计算公式: 排放许可 = 标杆企业排放因子 × 生产量 × 平衡因子 排放许可 = 基准年排放量 × 修正因子 × 平衡因子 这两种方法由于涉及到修正因子和平衡因子, 显然人为设定的因素过高, 就有可能会没 法公平地分配资源。这势必会造成腐败、和黑市经济。如果采用拍卖制度就类似于现今土地 使用权的拍卖制度, 但是拍卖所得应该交付谁的手中?谁去管理这一笔所得?我想这笔所得 归到谁手上都是不应该的, 因为碳排放权这种资源原本就是属于全世界的, 而不属于任何个 人或者团体。不像煤炭、石油市场,在哪里开采出来的就属于哪里的,碳排放权的界定工作 很复杂,因此如何处理初始的配额问题,是这个市场建立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3、制度变迁带来的问题 有效率的管理制度应该是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收益, 然而一些管理者只重视如何消 除污染而不管成本如何,因此他们会忽视这个市场的作用转向完全的行政干预来控制污染。 同时,制度变迁也会损害一些既得利益者的利益,如地方政府之前一直在收排污费,但是市 场建立之后他们会损失大量的收入,于是他们会千方百计地阻挠市场的建立。最后,市场本 身制度的也影响着市场的发展,尤其是政府要注重对市场规则的设计,杜绝偷排的出现。
1
难阻碍了该市场的发展?主要原因之一还是人们的偏见, 即碳减排阻碍发展和对市场的偏见。
一、发展权与减排
杨槐在他的著作中提到, 哥本哈根会议只是一场欧洲人精心策划的陷阱。 原因是大气中 二氧化碳过量的事实纯属捏造, 全球气候变暖是正常现象。 但是欧洲国家一直试图重新夺回 世界政治经济的主导权,于是就开始运作“碳减排”这个概念,把碳排放权炒作成为一种在 未来十分稀缺的资源, 就像石油一样被各个国家视为核心利益一样。 并且以碳减排为借口来 5 减缓其他国家尤其是中国的发展 。 作者凡事都抱着质疑的态度的研究精神是值得肯定的, 并且他也举了大量翔实的资料来 论证他的观点。 但是先暂且放下二氧化碳排放与温室效应是否相关的问题不谈, 就说说碳减 排是否会损害一个国家的发展权吧。 回答 “是” 的人, 一般都是如下逻辑: 国家发展要生产, 生产要消耗能源,消耗能源要燃烧燃料于是排放二氧化碳,而短时间内减排技术无法革新, 于是就只能通过减少燃烧燃料,进而被迫减少生产,最后导致了国家经济发展受阻。 笔者认为, 上述结论的得出是建立在几个假设之上的。 第一个就是二氧化碳减排与国家 发展无关,至少在短期内是这样的;第二个就是生产是不考虑需求;第三个就是减排政策的 实施是突如其来的,毫无预期的。 因此, 从第一点来说, 二氧化碳减排真的不会给国家发展带来好处么?如果我们只关心 我们这一带人的利益, 那么很有可能是真的。 人类的活动已经让埋藏在地下很长时间的碳都 在很短的几百年间都排放到大气当中, 这必然打破了碳在大气中的平衡。 在未来随着碳的排 放是一种类似石油一样的稀缺性资源, 碳排放权的多少反而会制约着国家的发展。 中国已经 在几次产业革命中落下别人很多,如果再不把握住这个机会,占领碳排放权的优势地位,在 未来我们的经济很有可能又会被别人所掌控。 退一步说, 为了治理碳排放而种植的树长成森 林之后同样也会给当代人带来“美”的享受,所以碳减排带来的好处肯定是有的。另外,二 氧化碳的排放在短期内没有必要马上减少, 我们可以先把排放的增长率给降下来, 然后再减 少排放量。第二点假设认为产量的减少势必会阻碍国家的发展,同第一点一样,如果把二氧 化碳排放减少也当作一种“产品”去生产,而由于人们意识到了自己的行为会排放过多的二 氧化碳,那么人们对工业品的需求就不会像以前那么高了。至于第三点,我认为在现实中也 是不太可能的,政策的实施总要经过试行期的,在试行期企业就会意识到减排的重要性,当 改进技术的成本逐步地小于因减产造成的损失时,厂商就会选择改进技术。 最后, 书的作者在严谨性和全面性上值得商榷。 首先是他认为人类活动一年排放的碳仅 仅占自然界很小的一部分, 但是他忽略了自然活动产生的碳是可以重新通过光合作用而吸收 的, 而人类多排出的二氧化碳何去何从?第二处是他认为植物的光合作用最佳的二氧化碳浓 度在 1000ppm 左右,而现在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仅仅为 300ppm 左右,但是若大气中二氧 化碳的含量真的达到 1000ppm 的话,会使人感到气闷、头昏、心悸6。第三处是他似乎完全 忽视了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并没有在《京都议定书》中有减排义务,因此种种攻击西方国家 的言论似乎都只是他的臆测而已。 这些仅仅罗列对自己有利的证据而选择性地忽视对自己不 利的证据的做法值得商榷。
1 2
陈钟, 《深圳将开展碳排放权交易 800 家企业将强制减排》 ,证券时报,2012 年 9 月 10 日,第 A06 版 熊锋, 《上海明年启动碳排放交易试点》 ,中国证券报,2012 年 8 月 2 日,第 A11 版 3 丁开艳,孙丽朝, 《 “十三五”期间全国性碳市场形成》 ,北京商报,2012 年 9 月 3 日,第 02 版 4 John Harkness Dales, Pollution, property and prices: an essay in policy-making and economics,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1968.
二、 “花钱去污染”?
人们对市场就一直持有偏见。 建国初中国施行计划经济, 对一切与市场经济有关的东西
5 6
杨槐, 《21 世纪备忘录 “全球气候变暖”的科学真相与人文反思》 ,深圳:海天出版社,2010 年。 维基百科,词条:二氧化碳
wk.baidu.com
2
都会贴上“资本主义”的标签,这种观念给我们带来了根深蒂固的影响。就算是在当今的西 方国家,市场时常也是被怀疑的对象。因为市场经济的建立出于这样一个假设,就是所有人 都是自私的,即所谓的“理性经济人”假设。市场就是人们相互追逐利益的地方,凡是有利 润的地方就会有市场,为了利润而降低生产成本,这就是市场的激励作用。然而人们往往只 看到了市场中一部分商人从事商业活动而获取暴利, 却没有看到其中大多数的财富都是那些 人通过自己辛苦工作或者是通过自己具有真知灼见的大脑思考而挣来的。 一个典型的例子就 是高利贷,自古以来人们的观念就是放高利贷的人是富有的,而借高利贷的人是贫穷的,前 者通过榨取后者为数不多的财富来让自己更加富有。 其实市场本身不是自私自利, 或者说这 种制度只是激发了人本性中自私自利的一面。 很遗憾的是,这种偏见也存在于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建立当中。Alan Blinder 指出,人 们反对该市场的建立是一种反市场偏见7。反对者的借口是这样的:假设某地的工厂由于某 些原因未能达成减排目标, 但是为了工厂的盈利, 它去市场上购买了更多的许可证进行排放。 Kelman 在他对美国环境游说的调查中发现 68%的人认为对环境污染的权力设置价格贬低了 人们对环境质量的看法, 因此该市场也遭遇了环境团体的道德反对呼声。 假如工厂有资金去 购买排放权, 那么为什么不把这些资金投入到停止排放的工作当中呢?很显然, 这个问题的 答案就是把资金这种资源配置到购买排放权比放在改进技术这个地方带来的效益更高。 市场 的缺陷不在于道德问题, 而在于市场活动会带来一些不被归入市场的影响, 比如说无代价的 排污。但是如果我们对排污征费,厂商就会减少生产,环境又得到了保护。 因此,市场只是一种配置资源的手段而已。哈耶克指出,市场制度是未经人类刻意设计 的,自然而然通过历史的选择而逐步演化的制度,因此是真正符合自由原则的制度8。排放 权的交易并不是“花钱去污染” ,只是把某个地方相对富余的资源转移到相对紧缺的地区里 头去。另外在现行的主流排放制度里面,往往采用的都是“配额—交易”模式,即排放的总 量是固定的, 所不同的仅仅是某地可能因为在该地的工厂排放需求量大而造成该地局部的污 染加重。 但是很幸运的是二氧化碳的排放并不会造成这种后果, 因为这些气体在局部地区增 加并不会导致该地气候生态有显著变化。 因此断章取义地认为购买排污许可就是花钱去污染, 而对排放总量不变这个对全社会带来最大福利的事实置若罔闻,这个被 Caplan 认为是 “rational irrationality” ,中文译作“理性的非理性”或者是“理性的胡闹”9。
3
1、碳价格波动风险 作为一种与能源行业密切相关的商品, 碳排放权的供给和需求受到来自一下几个方面的 影响: 其他能源的相对价格变动。比如媒、石油、天然气,当它们涨价的时候,人们会减少使 用从而排放二氧化碳量就会减少,碳排放权的需求就会降低,价格也会降低。 天气变化。近年来极端气候出现频率在增加,冬日严寒、夏日酷暑都会使得人们对能源 的需求增加, 然而天气的因素又是不可控制的。 因此其价格波动的剧烈程度有可能不亚 于股票市场。 某国家经济发展总体形势。在长期来看,如果国家的经济走势不好,对能源的需求也就 相对较少,因此碳价也就会下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