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化理论是马克思整个思想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试论克服异化劳动的可能和途径
浅析异化劳动的产生根源初探克服异化劳动的可能性及途径作者:吉林大学商学院2011年研究生数量经济学专业董瑞社会自由撰稿人雷风晓内容提要2011年对于世界政治经济社会发展来说必将是一个极不平凡的一年,春天伊始,北非即陷入动荡,生灵涂炭:突尼斯戏剧性的革命、埃及转型的抗议、利比亚战火、叙利亚、也门的蠢蠢欲动……面对着纷乱局势,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或暗中煽火或赤裸干预,不亦乐乎。
而关于乱局背后的原因解读却始终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资本主义列强掩饰丑恶的嘴脸搅乱局势并美其名曰“阿拉伯之春”,以为那里即将迎来所谓的“民主”。
然而好景不长,利比亚战局未明、叙利亚和也门抗议声正酣的时候,素以民主自由教师爷自居的“大英帝国”也爆发了骚乱,当局强力镇压;华尔街未及高卧,美国又陷抗议漩涡……加之欧债危机、美国经济低迷等等,可谓十足的多事之秋。
我们不禁要问,这个世界究竟怎么了?马克思说过,哪里有压迫那里就有反抗,那么由此我们至少可以明确一点,劳苦大众对当今的现状已经厌倦了。
据中广广播网的报道《<资本论>再度热销‘大头像’成了地标》:这两年,《资本论》在“马克思城”等城市每年能销售5000册左右,是以前的几倍。
这对于我们来说是个启示,对于思考两年来的世界经济困境尤其是今年来的经济政治乱象并试图摆脱之,不无裨益。
而马克思的异化论更像是为此量身定做。
异化理论是马克思整个思想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异化问题的关注贯穿于马克思一生的理论思考中。
在以马克思以异化劳动为中心,分析了资本主义条件下工人阶级日益贫困的生活状况,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异化形式,提出了人的本质异化思想。
异化劳动理论中折射出的人本思想为人的全面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重温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对于在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异化劳动原因发展试论克服异化劳动的可能和途径打开《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精选导读》一书,第一篇便是《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导读》。
浅析对马克思异化理论的理解
浅析对马克思异化理论的理解孔徐(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09366001)摘要: 异化理论是西方马克思主义重要的组成部分,西方马克思主义者藉此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揭露和批判。
他们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不合理现象,归根到底就在于它所造成的异化现象,在于人的本质和人性、人的自主性和人的能动性的丧失。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异化批判涉及各个领域,形成不同理论,如“生产劳动异化”、“产品异化”、“人的异化”、等等。
探讨清楚其含义、思想渊源以及其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异化;西方马克思主义;资本主义;<资本论>一、马克思异化理论的思想渊源关于“异化”一词的来源,有人认为“异化”一词的字源可以追溯到千年以前,在《圣经》中即已出现。
但大多数人则指出此词的应用主要是近代欧洲哲学史上的事。
在马克思之前的有霍布斯、卢梭、费希特、黑格尔、费尔巴哈、赤索斯等人,但大部分学者认为此词在黑格尔那里才是第一次被提到重要的地位,获得了丰富、深刻的内容。
对于谁是马克思异化思想的主要的影响者,则意见不一致,可大致分为三种:(1)马克思早期的异化思想主要受黑格尔影响的,马克思批判了黑格尔异化理论的唯心主义实质,但是他并没有抛弃黑格尔的异化范畴,而是继续使用这一范畴,对其进行改造,赋予它以新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内容。
(2)马克思异化思想主要来自费尔巴哈;何新认为:“在黑格尔哲学中,“异化”乃是一个本体论和辩证法的概念。
而在马克思的《手稿》中,“异化”则是一个伦理学,人类学和社会学的概念。
因此,要真正理解马克思的异化观点,就不应当到黑格尔的哲学,而应当到费尔巴哈与赫斯的理论中去寻找源头。
(3)马克思早期异化思想主要是黑格尔和费尔巴哈二人直接影响的;从马克思的思想发展来说,“一方面接受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唯物主义由人的异化研究带动异化;另一方面是沿着研究人的主体性的方面,继续研究黑格尔的自我意识,从而达到对人的能动性的科学理解。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及其当代意义摘要:异化理论是马克思整个思想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异化问题的关注贯穿于马克思一生的理论思考之中。
马克思以异化劳动为中心,分析了资本主义条件下工人阶级日益贫困的生活状况,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异化形式,提出了人的本质异化思想。
异化劳动理论中折射出的人本思想为人的全面发展指明了方向。
重温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对于在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异化劳动;思想渊源;表现形式;当代意义一、异化劳动理论的思想渊源异化,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早在原始社会末期就已经出现,但直到近代以来,异化问题才开始引起学者的关注。
其中,成就比较大的、对马克思异化劳动思想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的当属卢梭、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异化理论。
〔一〕卢梭的异化理论18世纪法国思想家卢梭先于马克思使用了“异化”,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指出,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处在枷锁中。
他认为私有制是社会产生各种不平等和苦难的真正现实基础,而异化就是人的不自由的状态,即依附。
依附的根源在于一个人的欲望、精神与物质上的需求。
进一步说,人的需求与欲望在某种程度上使异化逐渐变成一种社会现象,也使私有制的存在变得合理合法。
在《爱弥儿》中,他曾提到,文明使人腐败,背离自然使人堕落,人变成了自己制造物的奴隶。
此外,卢梭还从经济、教育、艺术和伦理道德等方面使用了“异化”一词,为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和人类解放思想提供了丰富材料。
〔二〕黑格尔的精神异化说在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中,异化成为一种哲学范畴,被用来分析主客体关系,即主体创造的东西与主体本身相对立。
黑格尔是哲学史上第一个系统阐述异化概念的人,他的异化思想可以说是一种“精神异化说”,这种异化主要表达的是自然实现的自在对象化与人类主体观念本质的物化,但实质上都是精神异化。
马克思肯定了黑格尔异化思想中劳动在人类自我形成方面的作用:“黑格尔的《现象学》及其最后成果—作为推动原则和创造原则的否认性的辩证法—伟大之处首先在于,黑格尔把人的自我产生看作一个过程,把对象化看作非对象化,看作外化和这种外化的扬弃;因此,他抓住了劳动的本质,把对象性的人、现实的因而是真正的人理解为他自己的劳动的结果。
高等教育研究
高等教育研究作者:杨莉唐柏林来源:《学园》2013年第04期【摘要】本文对早期马克思异化理论的起源和发展,异化理论在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及马克思主义体系中异化概念的历史去向进行了探讨,提出和论证了异化理论是马克思早期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理论体系中唯物辩证法、剩余价值学说、唯物史观等哲学思想形成和发展的理论基础的观点。
【关键词】异化异化劳动经济异化理论【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04-0014-03一绪论“异化”(alienation)一词来源于拉丁字“alientio”和“alienare”。
从词义学和语源学的范畴来看,异化仅指某物或某人由于某种活动结果变得同某物或某人相疏远;从哲学概念而言,异化同物化一样,是把人的特殊性、关系和活动转化为独立于人并统治人的生活的物的特征和活动的结果,也可以说由于主体产生的客体总是作为主体的对立面成为一种外在的异己力量而反对主体本身;在社会生活中,这一概念是指对立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状态,人们通过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创造的产品,如商品、国家、宗教和意识形态等与人的主观愿望相背离,成为与之对立的异己力量。
异化理论是马克思早期哲学思想的一部分,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青年马克思十分重视异化概念,把异化作为分析资本主义社会关系的出发点,不只是在早期著作中普遍使用这一概念,在其成熟著作中,也多次使用异化概念或异化思想来说明社会现实问题。
二马克思异化理论的起源和形成马克思异化理论的起源可追溯到18世纪资产阶级的启蒙主义。
黑格尔的哲学对马克思的异化理论的起源和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要了解马克思,就必须认识和了解黑格尔。
“如果谁不研究黑格尔的全部逻辑学,他就不可能理解《资本论》的结构与逻辑。
”费希特的外化概念以及中世纪神学著作对黑格尔的异化理论都有影响,黑格尔的异化理论有三种意义。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异化劳动的解读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异化劳动的解读摘要:“异化劳动”理论是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异化理论是马克思整个思想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重温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对于继续推进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从异化产生的社会历史根源、劳动异化涵义、等方面逐步进行阐述分析的。
关键字:异化;人的异化;劳动异化;《手稿》马克思全面地考察和研究他那个时代的社会科学理论的主要思想资料的实录。
“异化劳动”是《手稿》中的中心范畴,是马克思一个具有深远意义的发现。
对于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重温,对于推进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促使我们对能够对异化采取一种正确的态度。
一、对“异化”产生的社会历史根源的探析在《手稿》中,马克思提出了异化理论,并对异化作了较为详细的阐述。
异化(alienation),该词源自拉丁文alienatio,有转让,疏远、脱离等意。
在哲学史上,卢梭第一个用“异化”思想来解释人类历史的,认为人类在发展中创造了文明,但文明却导致了人类的堕落。
它被提上哲学的高度是在德国古典哲学时期。
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中把“异化”作为一个哲学范畴进行探讨,并把异化及其扬弃看作是否定性的辩证法,看作是一切事物运动的自我运动的推动原则和创造原则,被用之说明主体的对象化,外化、分化;费尔巴哈也使用了“异化”的范畴,提出“宗教是人的本质的异化”观点[1]。
马克思主义在批判和继承了黑格尔的否定性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思想把劳动视为人的类本质。
马克思对人的本质有了新的认识,赋予“人类是类存在物”的新的涵义,马克思从抽象二、“劳动异化”的探析(一)劳动异化的真正涵义黑格尔曾经指出,从花朵开放,花蕾消逝到结出果实,“他们在有机体中不但不相互抵触,而且彼此都同样是必要的;而正是这种同样的必要性才构成整个的生命。
”异化劳动理论也正像花蕾到花朵再到果实的发展过程一样,贯穿在马克思思想发展这个有机同一体中,因而对于“劳动异化”的正确理解是我们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逻辑的一把钥匙。
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视域下网络直播异化问题探析
2023-11-08•引言•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概述•网络直播的兴起与发展•网络直播异化现象的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解读•网络直播异化问题的对策与建议目•结论与展望录01引言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直播已成为一种广泛流行的信息交流方式。
然而,在直播过程中,一些异化现象逐渐显现,对用户和社会产生负面影响。
在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视角下,探究网络直播中的异化问题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这种现象的本质和影响,为构建健康、有序的网络直播环境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研究背景与意义通过对网络直播中异化现象的深入剖析,揭示其产生根源、表现形式及影响,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措施,以期推动网络直播行业的健康发展。
研究目的采用文献综述法、案例分析法和问卷调查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对网络直播中存在的异化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
研究方法研究目的与方法02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概述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的概念与内涵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是指人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逐渐与劳动产品、生产过程、人的类本质以及人与人之间产生异化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认为,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的本质逐渐被扭曲,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受到限制,最终导致人无法获得真正的幸福。
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劳动产品的异化、生产过程的异化、人的类本质的异化以及人际关系的异化。
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的产生与发展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起源于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入研究,他认为资本主义制度是导致人类异化的根本原因。
随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不断发展,异化理论逐渐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之后的学者对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进行了进一步的发展与完善,使其成为现代社会学、哲学等领域的重要理论。
010203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逐渐与现代社会的问题相联系。
网络直播等新媒体形式的出现,使得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在当代社会中具有更加重要的现实意义。
网络直播中存在的异化问题,如劳动产品的异化、生产过程的异化、人的类本质的异化以及人际关系的异化等,需要运用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进行分析和探讨。
异化劳动理论解读及当代扬弃
异化劳动理论解读及当代扬弃作者:徐潇郝士艳来源:《中国集体经济》2020年第30期摘要: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唯物史观的创立具有奠基意义。
马克思对异化劳动所作的四个规定,被学者们认为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精髓与核心,对解读当代社会现象具有较强的理论指导意义。
当今社会发展迅猛,如何在快速发展的趋势下正确看待异化劳动并对其进行合理地扬弃,是值得深入分析和研究的。
关键词:异化劳动;唯物史观;贡献;扬弃哲学术语“异化”是指在一定条件下自身的素质、力量转化成与其对立,而又能支配自身的素质、力量,表达本质的存在和主体向客体转化的关系。
黑格尔认为的“异化”是纯粹概念向外转化为同本身相异的反对方面,是到了一定时期后必然的转化。
学者们认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精髓与核心部分是异化劳动理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肯定了黑格尔辩证法中有关劳动的思想。
马克思认为黑格尔抓住了劳动的本质,看到了人的本质是劳动这样一种现实的能动的活动,人通过劳动才能走向自然的对象化,即异化。
马克思汲取了之前学者们的思想精华,通过对异化劳动的批判性的分析,探寻人类劳动的本质与作用。
一、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基本内容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首次提出了异化劳动的概念,又称劳动异化。
他认为劳动(自由自觉的活动)虽然是人类的本质,但在私有制条件下劳动者同他的劳动产品及劳动本身的关系发生异化。
马克思通过分析异化劳动给出了以下四个观点:劳动者同劳动产品的异化,成为自己产品的奴仆而不是自己的产品的主人。
劳动者同劳动本身相异化,劳动从私有的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的活动异化为被迫且非自愿的强制性劳动。
劳动者同类本质相异化,意味着人的本质发生了异化。
人和人的异化,此异化产生了对立的关系,即劳动者和资本家的关系。
资本主义私有制下,人们靠自己劳动生产出的产品不是属于劳动者本人,而是属于资本家,劳动者不得不依靠出卖自身劳动力为资本家劳动才能维持生存。
马克思主义原著答案
1、谈谈异化概念与理论。
答案要点:“异化”在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体系中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概念,异化的基本含义是指人的创造物与人相脱离、相独立,反过来奴役人、支配人。
哲学上的异化是指主体发展到了一定阶段,分裂出自己的对立面,变成外在的异己的力量。
黑格尔用以说明主体与客体的分裂、对立,并提出人的异化。
马克思认为,异化是人的生产及其产品反过来统治人的一种社会现象。
其产生的主要根源是私有制,最终根源是社会分工固定化。
在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制度下,劳动不是普通的劳动,而变成异化劳动,人丧失能动性,人的个性不能全面发展,只能片面甚至畸形发展,它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达到最严重的程度。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简称为异化理论,他的异化劳动的出发点是“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
”异化劳动理论包括四个基本规定:第一,工人同他们劳动产品相异化。
劳动是人的本质力量,劳动产品应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体现和确证,但是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产品却同劳动者相对立: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就越贫穷,劳动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
劳动的现实化表现为非现实化,劳动产品反过来成了统治工人的力量。
工人生产的对象越多,他能够占有的对象就越少,而且越受他的产品即资本的统治。
也就是说,“工人对自己的劳动的产品的关系就是对一个异己的对象的关系”。
马克思这一论述可以看作是对异化劳动的基本概括。
第二,工人同他的劳动活动本身的异化。
异化不仅表现在劳动结果上,而且表现在生产行为和劳动过程中。
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一种活动,在这种活动中,人的聪明才智和肉体力量都体现在劳动产品上;通过这种活动,人的智慧和体力都获得了发展,同时劳动者还在劳动实践中感到一种创造的幸福和愉悦,劳动是人的本质,是人的内在需要的实现。
但是,在异化劳动中,劳动的性质则完全改变:“他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
马克思异化理论
马克思批判地吸收了黑格尔、费尔巴哈和赫斯异化思想中的合理因素,勇于创新,赋予了异化完全崭新的内容,将异化的理论与当时的经济状况联系起来。
第一次提出了异化劳动的概念,从而创立了科学的唯物的异化理论,主要是异化劳动理论。
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卢卡奇根据马克思关于“商品拜物教”的论述阐述了资本主义的物化现象,试图恢复异化概念在马克思主义中的地位。
本文将就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和卢卡奇的物化理论的相同点与不同点进行粗略的探讨。
一、马克思异化理论的主要观点马克思主要是从异化劳动的角度来论述异化理论的。
异化劳动是特殊形式的劳动,是生产关系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主要存在资本主义社会。
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主要内容,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其一,从生产结果看,劳动者的劳动同他的劳动产品相异化。
在资本主义社会,“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的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1](P.41)其二,从生产过程看,劳动者和他的劳动活动相异化。
劳动对象和劳动产品的异化是生产行为本身、生产活动本身异化的结果。
即工人被迫把自己的劳动产品异化出去,只是因为他在劳动本身中把自己异化出去了。
“劳动对工人来说是外在的东西,也就是说,不属于他的本质;因此,他在自己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到折磨,精神遭摧残。
因为工人只有在劳动之外才感到自在,而在劳动中则感到不自在,他在不劳动时觉得舒畅,而在劳动时就觉得不舒畅”;[1] (P.43)其三,从人的类本质上看,劳动者与他的类本质相异化。
在异化劳动中,人对人的类本质的体现完全发生了变化,异化劳动使自然界,使人本身、人的自己的活动机能、人的生命活动同人相异化,使类同人相异化。
“这样一来,异化劳动导致:人的类本质——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的精神的类能力——变成对人来说是异化的本质,变成维持他的个人生存的手段。
简析异化思想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地位
简析异化思想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地位【摘要】马克思的异化思想与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的理论以及马克思的两大发现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马克思的异化思想既承接了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理论,又是马克思两大发现的理论启点,所以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异化劳动剩余价值唯物史观马克思的异化思想是扬弃了黑格尔、费尔巴哈的异化理论,结合历史发展背景与当时社会历史状况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1]。
在马克思看来,异化不是局限于观念和意识中,也不仅仅局限于宗教领域内,而是存在于现实社会中。
在我看来,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既承接了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理论,又是马克思两大发现的理论启点,总结来说异化理论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发挥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一、异化理论对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理论的承接作用(一)资本主义社会下异化必然产生马克思指出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私有制产生了阶级划分和贫富差距,而资本家想要攫取更多的收入,必然通过压榨工人劳动所得来取得。
生产实践是人最基本的活动,人们通过生产实践维持自己自身的生存发展,劳动本来是一种受自身意志支配的活动,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却受到资本家的压制,成为一种异化的存在作用于劳动者身上。
马克思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的种种弊端,在这种生产关系下异化的产生也成为了必然,工人不仅与他的对立面资本家产生异化,甚至与劳动产品、劳动本身、人的类本质相异化。
马克思在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状况后指出异化产生的必然,是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分析后的产物,体现了马克思异化理论对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理论的承接。
(二)异化消亡的条件1.生产力高度发达。
劳动是自由的而不是强制的,只有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社会,一个人从事劳动不是因为靠生产劳动产品维持肉体生存,不是为了获取物质需求,而是因为他自身想要劳动,此时劳动是人类自由自觉的活动。
共产主义是人类解放的必然阶段,此时异化劳动得以消失。
2.私有制的消失。
在马克思看来,异化劳动和私有制是相互作用的,没有必然的一前一后的关系。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异化理论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异化理论1932年,马克思的遗着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首次公开发表;手稿中,马克思赋于异化范畴以崭新的社会意义,劳动产品与劳动相对立,“劳动所产生的对象,即劳动产品,作为异己的东西,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是同劳动对立的;”1私有财产是劳动异化的表现,“私人财产是外化了的劳动;”2社会从私有财产的解放表现为劳动者的解放,也即是全人类的解放,“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扬弃,因而也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3“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一些代表人物,以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为基础,把异化作为哲学的核心范畴来建构自己的异化理论,其中以卢卡奇、列菲弗尔、马尔库塞、弗洛姆最为着名,本文仅对这几种异化理论作一扼要的介绍;卢卡奇的“物化”理论乔治·卢卡奇1883—1971是匈牙利哲学家、美学家和文学批评家,“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卢卡奇是20世纪最早、最系统地提出异化理论的人,早在1923年,他就发表了后来被奉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圣经”的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在该书的“物化与阶级意识”一章中,他从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关于商品拜物教的论述中推断出“物化”理论,“物化”实际上是“异化”的同义词;1932年,马克思的手稿公布于世,人们惊奇地发现,卢卡奇在10年前就得出了和马克思的异化理论相似的结论,真是名下无虚;卢卡奇认为,物化——异化在资本主义社会是普遍存在的;“物化的结构逐步地、越来越深入地、更加致命地、更加明确地沉浸到人的意识当中”4,“物化是生活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每个人所面临的必然的、直接的现实性”5;卢卡奇认为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人的活动、劳动物化为某种东西或商品,人的活动与人相疏远,人变成了物;“人自身的活动,使自己的劳动变成客观的、不以自己的意志转移的某种东西,变成了依靠背离人的自律力而控制了人的某种东西;……人个人的活动成了与他自己相疏远的东西,一个人的活动变成了附属于社会自然规律的人类以外的客观商品,人的活动肯定是按消费品那样独立于人的方式;”6“工人的劳动力和他的人格的分裂,他由人变成为‘物’,变成在市场上被反复出售的物体;……一种才能或者说总的能力从他整个的人格中分离了出去,并被置于与他的人格相对立的位置,使其变成一个物、一个商品;”7“人成为如同外部新世界的各种物体那样的可以‘占有’也可‘抛弃’的东西”8卢卡奇视异化为资本主义社会的普遍特征,进一步把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本体化,在“西方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的形成发展中,有着承先启后的作用;列菲弗尔的“全面”异化理论列菲弗尔1901—是法国哲学家和社会政治理论家,“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主要代表;列菲弗尔是法国最早知道手稿并把它译成法文的人,他写于1934—1935年的第一部着作辩证唯物主义就是依据手稿对整个马克思主义作出的重新“解释”,提出要以手稿精神对马克思主义“加以重建”;他认为异化问题是“马克思思想中的‘酵素’”,提出要以“异化理论”和“国家理论”来“恢复马克思思想的整体性”;异化理论是列菲弗尔一切理论的出发点,早在辩证唯物主义一书中,他就认为异化贯穿于人的一生;人在他的一切表现中,在他对自然和社会的关系中,都是拜物教的牺牲品;关于“政治异化”,列菲弗尔说:“国家拥有非人性的势力而支配着全部社会生活并把这种势力巩固和确定下来;政治上的异化连同政治迷信,正是这种迷信把凌驾于社会生活之上的一种生活归之于国家在某种意义上是最严重的异化;”9 关于“人的异化”,列菲弗尔认为,科技的发展、生产的社会化,使得人们完全听命于技术和工具的奴役;这一种统治比阶级统治更厉害,它使人失却了自由和主动性,使生产、生活和业余生活都单一化、标准化、规范化,这就使人失去了个性和创造性;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虽然满足了人的物质需要,但却压抑了人的本能;在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中,与阶级统治并存的有一个心理上和精神上对人压抑的体系;这种心理和精神上的压抑表现在家庭、婚姻、民族关系和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异化不仅表现在政治、经济和思想意识形态方面,而且充斥日常生活之中;在劳动、娱乐、家庭、邻里关系、两性关系这些日常生活中,都存在着种种异化现象;总之,资本主义社会是一个全面异化的社会,而人的异化现象比马克思当时所处的时代更为严重;因为社会的各个领域,包括日常生活,都包含着异化之网,使人在精神上感到更加痛苦;马尔库塞的“人的本质异化”理论马尔库塞1898—1979是美籍德裔哲学家,法兰克福学派和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主要代表;马克思的手稿发表之后,在“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中,首先撰文加以阐释的是马尔库塞;他迅速发表论证历史唯物主义的新源泉一文来阐释手稿,并把马克思的劳动异化解释为人的本质异化,认为异化的根源就在人的本质之中;在爱欲与文明1955一书中,马尔库塞用弗洛伊德的理论来补充马克思的思想;他认为爱欲是人的生命本能,因而是人的本质;在现代资本主义文明中,人的本能——爱欲受到文明的压抑;“人的本能需要的自由满足与文明社会是相抵触的,因为进步的先决条件是克制和延迟这种满足”,”进步的加速似乎与不自由的加剧联系在一起;在整个工业文明世界,人对人的统治,无论在规模上还是在效率上,都日益加强;……况且,人对人的最有效的征服和摧残恰恰发生在文明之巅,恰恰发生在人类的物质和精神成就仿佛可以使人建立一个真正自由的世界时刻”10;在单向度的人1964一书中,马尔库塞认为,在发达的工业社会里,批判惹识已消失殆尽,统治成了全面的,个人已丧失了合理性批判社会现实的能力,人在物和科学技术的压制下已变成了只求物质,不求精神,只按照技术合理性行动,而没有否定性和批判性的单向度的人”,社会变成了“单向度的社会”,思想变成了“单向度的思想”;“异化的主体被它的异化了的存在所吞没;只存在一个向度,它以各种形式无所不在;”11人成了商品的奴隶,把追求外在的物质欲的满足作为生活的全部内容,把商品作为自己生活的灵魂;“人们在他们的商品中识别自身;他们在他们的汽车、高保真音响设备、错层式房屋、厨房设备中找到自己的灵魂”12;这样,商品不是为了满足人的需要而被人生产出来,而是人为了使商品得到消费而存在,人拜倒在物面前,把物作为自己的灵魂;人不仅异化为物,而且进一步异化为物的奴隶;人过的不是真正的人的生活,而是失去灵魂的、没有目的的动物般的生活;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人过的是一种“痛苦中的幸福生活”,得到的是一种“虚假的满足”;马尔库塞还进一步认为,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科学技术成了一种新型的统治力量;随着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随着劳动的机械化和自由化程度的提高,人在劳动中越来越丧失了人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人只是作为机器的零件、一种工具在起作用;人们的劳动是一种痛苦的异化劳动,人成了劳动的工具;人们不仅在劳动时间,而且就是在休息时间也不得不把心挂在劳动上,不得不为掌握某种技术而冥思苦想,人已不再有足够的时间来发展自身;由于劳动的异化所带来的精神痛苦不仅仅充斥于人们的劳动时间,而且占据着人的全部生命活动;弗洛姆的“人性异化”理论埃里希·弗洛姆1900—1980是美籍德裔哲学家、心理学家,法兰克福学派和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主要代表;弗洛姆对以手稿为代表的马克思早期思想、异化理论进行过认真研究,并试图将马克思和弗洛伊德的学说加以“综合”;逃避自由1941是弗洛姆将马克思和弗洛伊德“综合”的奠基之作;弗洛姆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结构对人的心理产生了双重影响,自由又意味着不自由;“自由给人类带来了独立和理性,但同时又使人陷于孤独、充满忧虑、软弱无力;”13 在健全的社会1955一书中,弗洛姆写道:“所谓异化,是指这样的一种经验方式,人在其中把他自己当作一个陌生的人;他变得……同他自己相对化,他并不觉得他本人是世界的中心,是他自己的行为的创造者——而倒是他的行为和这些行为的后果成了他所服从或他甚至可以加以崇拜的主义;”14由于主体和客体分离使主体体验不到自己是自我世界的中心,自己变得与自己疏远了,这就是人性的异化;在1961年出版的马克思关于人的概念一书中,弗洛姆认为,马克思的哲学“代表了一种对人的异化、对人的失去自身、对人变成物的抗议,”“而人之所以沦为奴隶,不是被资本家奴役,而是人包括工人和资本家被他们自己刨造的物和环境所奴役;”在今天,“异化已经变成为大多数人的命运,特别是那部分人数愈来愈多的居民的命运;这部分人主要不是与机器打交道,而是与符号和人打交道,说起来,职员、商人和行政官吏在今天的异化程度,甚至超过了熟练的手工劳动者的异化程度;”所以,“马克思的目的不是仅仅限于工人阶级的解放,而是通过恢复一切人的未异化的、从而是自由的能动性,使人获得解放”15在幻想锁链的彼岸:我同马克思、弗洛伊德的遭遇1962一书中,弗洛姆认为精神性疾病也是自我异化的一种结果,“甚至在那些和精神性错乱相比较不极端的形式中,也可以把作为自我的一种疾病的异化,看作是现代人精神病理学的核心;”16弗洛姆认为人性异化是自有人类社会以来就存在的现象,而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里变得更加突出和严重;人性的异化和丧失“渗透到了人和他的工作,所消费的物品、国家、同胞以及和他自己等这些关系中”17;在高度机械化和自动化的生产过程中,人的创造性与主体作用丧失了;在消费过程中,人们受物和商品的支配;在人与人关系方面,表现了一种疏远和利己主义的关系;在人与自己的关系中,表现出那种完全受“市场倾向”的调节和人格的商品化;综上所述,卢卡奇、列菲弗尔、马尔库塞、弗洛姆这些“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揭露出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触目惊心的政治异化、经济异化、日常生活的异化,特别是人的异化现象,从而得出资本主义社会是一个不合理的社会,必须用更合理的社会主义制度代替资本主义的结论;然而,他们的分析和批判是站在人本主义的立场上、站在马克思早期着作中所运用的人道主义与异化理论的立场上,而不是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上、站在阶级分析的立场上,即不是站在成熟的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上,这就使他们的理论具有很大的局限性;注:1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刘丕坤译,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4页.2 同上书,第54页;3 同上书,第73页;4 乔治·卢卡奇:历史和阶级意识;张西平译,重庆出版社;1989年版,第104页;5 同上书,第224页;6 同上书.第96-97页;7 同上书,第110页;8 同上书.第111页;9 转引自李青宜:“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当代资本主义理论,重庆出版社,1990年版,第62页.10 马尔库塞:爱欲与文明,黄勇、薛民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18页;11 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张峰、吕世平译,重庆出版社,1988年版,第11页;12 同上书,第9页;13 弗洛姆:逃避自由,陈学明译,工人出版社,1987年版,第195页;14 转引自徐崇温:“西方马克思主义”论丛,重庆出版社,1989年版,第167页;15 同上书,第165页;16 同上书,第167页;17 转引自李青宜“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当代资本主义理论,第75页;。
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历史生成及其丰富意蕴
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历史生成及其丰富意蕴摘要: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是对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继承和发扬,他的异化理论有很强的人本主义思想,其共产主义理想也是为了人的解放及人的全面发展。
本文将论述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历史生,通过分析其演变范畴,来更好的解释马克思异化理论。
并分析马克思异化理论的丰富意蕴。
关键词:马克思;异化理论;对抗异化理论是马克思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与物化、外化、生产力等相关范畴共同构成了一个理论体。
异化理论的问题结构与其他一些更为科学的范畴一道构筑了唯物史观的基础。
随着时代的变迁,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规范着人类的一言一行,不可否认,异化已成为现在社会的一个关键词。
马克思异化理论起源于黑格尔,继承于费尔巴哈,后来在创立唯物史观后,形成了成熟的马克思异化理论。
马克思认为,实现人类的解放是消除异化的出路,而为实现人类解放而奋斗,也是马克思毕生努力的方向。
一、异化理论的思想溯源异化一词最早追溯到拉丁文,起源于《圣经》,解释为分离、疏远、陌生。
异化的原始意义给了思想启蒙家许多灵感启发,为后来各种形态的异化理论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比如弗洛姆指出,异化的产生受《圣经》中“偶像崇拜”的启发。
“偶像崇拜”是指由于对偶像的狂热追捧,导致失去自我,反过来被偶像支配、奴役。
这使后来的哲学思想家在发掘人权的过程中产生了异化的概念。
在霍布斯这里,转让transfer不具有现在异化概念中的对抗的含义。
他的“性恶论”认为人最原始的本性是恶的,像狼群一样,在饥饿的状态下会为了生存而竞争、掠夺以获得自我保存。
因为为了生存,人都会选择保全自我而产生狼性。
那如何才能让人类隐藏狼性呢?霍布斯提出,应和共同体签订契约,在共同体的保护下能保证每个签订契约的人的自然权利,但这个共同体保证个人自然权利的同时,首先个人要尊重国家主权,这就促使君主专制的产生。
霍布斯关于自然权利的“转让”形成国家主权的理论,对之后卢梭社会契约论的完善有重要的促进意义。
探析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四项基本内容
探析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四项基本内容
马克思异化理论是由德国哲学家马克思提出的一种独特的社会思想理论,它深刻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异化问题的症结所在,是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指出,异化从根本上属于资本主义性质,它认为资本主义社会限制了人们在社会中的发挥,客观上限制了个体发展。
马克思分析了异化理论的四项基本内容,依次为经济异化、政治异化、文化异化和思想异化。
首先,经济异化代表了资本主义社会对个体和社会的价值观的阶级割裂,马克思提出,经济分工造就了个体经济地位的多样性,经济权力在社会中分离出两个不同的类型,而这种分离使一方成为生产者,另一方成为消费者,形成了基本的社会分工。
其次,政治异化提出了资本主义社会动摇秩序,社会结构内部和社会结构之间的衝突,从而制造出社会变革的空间。
由于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经济权力政治化和政治权力经济化,政治体制的利益结构无法充分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第三,文化异化表现为资本主义人生观和价值观,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出现了一种封建、僵化的文化,它对人类的社会行为和文化信仰造成了不可逆转的影响。
第四,思想异化体现为意识形态的分化和失控,马克思的理论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势力的不均衡会造成分层次的思想差距,从而导致一些思想观念、自由意志、决策能力和社会角色的失控。
以上是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四项基本内容,它们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深刻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异化现象的形成原因和本质,是我们完善社会理论体系和社会发展路径的重要参考。
再论异化理论在马克思哲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再论异化理论在马克思哲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一、本文概述《再论异化理论在马克思哲学中的地位和作用》这篇文章旨在深入探讨异化理论在马克思哲学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及其所发挥的关键作用。
异化理论作为马克思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为理解人类社会和历史发展提供了独特的视角,也为我们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及其矛盾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武器。
本文首先回顾了异化理论的历史渊源和马克思对其的继承与发展,以明确异化理论在马克思哲学中的起源和演变。
接着,文章将详细分析异化理论的核心内容,包括异化概念的内涵、异化的表现形式以及异化的社会根源等,以展现异化理论的深度和广度。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进一步探讨异化理论在马克思哲学中的地位,分析其与马克思其他理论如历史唯物主义、阶级斗争理论等之间的内在联系,揭示异化理论在马克思哲学体系中的独特地位和作用。
本文将讨论异化理论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和意义,以及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进一步发展和运用异化理论。
通过本文的论述,我们希望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异化理论在马克思哲学中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为认识和理解现代社会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二、异化理论的基本概念与内涵异化理论,作为马克思哲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其基本概念与内涵的理解对于把握马克思哲学思想至关重要。
异化,在马克思的语境中,指的是主体在特定社会条件下,通过劳动或实践活动,把自己的力量转化为对象世界的力量,但这些力量反过来又成为支配和统治主体的异己力量。
这一概念揭示了主体与客体、人与社会之间的复杂关系,特别是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矛盾与冲突。
异化理论的内涵丰富而深刻。
它揭示了劳动的双重性质:一方面,劳动是人类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基础;另一方面,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却成为了一种剥削和压迫的工具,工人通过劳动生产了产品,但这些产品却成为了资本家的私有财产,工人自己则陷入贫困和奴役。
这种劳动的异化导致了工人与自己的劳动产品、劳动过程以及类本质的疏远和异化。
马克思异化劳动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马克思异化劳动思想及其当代价值马克思异化劳动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与劳动的关系,并提出了消除劳动异化的路径。
这一思想对当代社会依然具有一定的价值,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马克思异化劳动思想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与劳动的关系。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将自己的劳动力以一定的雇佣关系出售给资本家,而资本家通过雇佣劳动来获取利润。
这种雇佣劳动的形式使劳动者与自身的劳动产生了一种异化的关系,即劳动变成了外在迫使、压迫和剥削的对象。
马克思认为,这种异化的劳动关系使劳动者的个性和创造力受到了严重的摧残和破坏,从而导致了人类的自我剥夺和物化的状态。
马克思异化劳动思想揭示了异化劳动对劳动者及其生活的影响。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的劳动不再是为自己生产生活资料,而是为资本家获取利润。
劳动变成了一种外在的强迫和约束,劳动者对自己所生产的产品和劳动过程失去了控制和决定权。
这种工作异化使劳动者感到自己的工作无意义、机械化,丧失了对劳动的热爱和积极的工作动力,导致了工作疏离和对工作的消极态度。
劳动者在与同样被异化的产品交互时,也会感到与产品之间存在一种断裂感,自己的劳动成果无法实现自我价值的体现。
马克思异化劳动思想提出了消除劳动异化的路径。
马克思认为,只有通过建立社会主义社会,摆脱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使劳动者成为真正的自己的主人,才能消除劳动异化的问题。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劳动不再是被迫的,而是为了实现自己和社会的目标而进行的自由创造性的活动。
社会主义社会还将实现劳动产品的公有制,使每个劳动者都能够分享社会生产的结果,实现劳动成果的个人和社会的价值。
马克思异化劳动思想在当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虽然社会主义社会的建立在当代社会并不可能,但是我们仍然可以从中认识到劳动对于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关注工作质量和工作环境,推动劳动者的能动性和积极性的发展。
也需要重视劳动者对于劳动产品的参与和决策,在工作过程中给予他们更多的自主权和主动权,实现个人劳动的价值体现。
谈马克思异化理论的现实意义
谈马克思异化理论的现实意义作者:宋娟来源:《现代交际》2010年第09期[摘要]异化思想是马克思的重要思想之一,在马克思思想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
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来源于费尔巴哈人的本质异化理论。
马克思在其早期的著作中,先后研究了政治异化和经济异化,后来深入发展到了劳动异化的研究。
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们立足于马克思异化思想的研究,补充和深化了马克思的异化思想,并在批判当代资本主义制度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解决异化现象的方法。
[关键词]异化思想马克思异化理论西方马克思主义[中图分类号]A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0)09-0151-02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是马克思理论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在批判地继承费尔巴哈人的本质异化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辩证唯物主义性质的异化理论,即力图结合社会现实来论述异化。
在马克思看来,是人创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创造了人;宗教异化源于政治异化,而经济异化又是政治异化之本。
这一联系现实、从社会现实角度追溯宗教本质的理论影响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颇深。
西方马克思主义在批判当代资本主义制度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解决异化现象的方法。
一、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一)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发展历程马克思的异化思想来源于费尔巴哈的人的本质异化理论。
费尔巴哈完全否定了黑格尔哲学中的现实世界是从抽象而来的本质的观点,他从人是现实感应的实体这一理论出发,认为人具有感觉和思维能力,是自然界的产物。
他从感性的人出发,把宗教看成是人的本质的异化,认为异化只能是主体的自我异化,是对人的本质的扭曲。
然而,费尔巴哈把人从社会中鼓励出来,看作是“抽象的栖息在世界之外的东西”,没有认识到人的社会属性。
这是费尔巴哈人的本质异化理论的缺陷。
马克思异化思想的发展变化正是在这一理论背景下形成的。
马克思扬弃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发展了辩证法;批判地吸收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缺陷,完成了对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关于人的本质的抽象议论的批判。
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异化在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体系中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
所谓的异化,是指的事物在发展变化中逐步走向对自身的否定。
因此,异化实际上指的就是杨弃。
因此,异化有两个特征:1、异化是事物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
2、异化必然走向异化的异化。
即否定之否定。
黑格尔是提出最早异化理论的人;黑格尔承认,先有自然界,然后有人,有人的精神。
他认为自然界之前还有一个阶段,这个阶段叫做理念阶段,或者叫做逻辑的阶段。
这个阶段变出了自然界,这就叫异化。
费尔巴哈把这个概念接过来解释宗教。
以前18世纪唯物论批判宗教比较肤浅,光说宗教是愚昧无知的产物。
人怎么会信上帝?这是愚昧无知,不懂科学!这种批判很简单,费尔巴哈用异化解释宗教的起源,就比以前深了一步,进了一步。
圣经说,上帝按照自己的模样创造了人,创造了亚当、夏娃。
费尔巴哈指出来的却正好相反。
他说,是人按照自己的模样创造了上帝。
不仅如此,人还把自己的本性也放到上帝里去了。
上帝有无比的智慧,这智慧是什么东西?是人的本性。
上帝爱世人,爱是从哪里来的?也是人的本性。
上帝有意志,意志是从哪里来的?也是人的本性。
所以,是人把自己的本性赋予自己创造的上帝,并且把它无限夸张,成了个上帝。
但是在创造出上帝之后,却跪倒在上帝的脚下,向它哀求:伟大的上帝啊!你创造出我啦!请你救苦救难。
我什么都不是,我是卑微渺小的,你是伟大全能的。
一切好的东西都归到上帝那里去了,顶礼膜拜。
这个过程,费尔巴哈把它叫做异化,叫做人性的异化,或者叫做人的本质的异化。
上帝哪里来的?神哪里来的?都是人自己造的。
自己塑菩萨自己拜,不认得了,反而倒过来,让上帝支配自己。
修道士为什么不结婚?因为天国里有个新娘,叫圣母玛利亚。
他把自己需要的,异化成圣母,他就不要新娘了。
修女在天上也有个新郎,就是上帝。
评析《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异化劳动理论
评析《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异化劳动理论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评析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的异化劳动理论。
该理论是马克思早期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理解其后续政治经济学批判和社会主义理论具有基础性意义。
本文首先简要介绍《手稿》的写作背景和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基本内容,包括劳动的异化、物的异化、人的异化和人与人的异化四个方面。
随后,文章将详细阐述异化劳动理论的核心观点,即劳动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如何成为一种压迫人的力量,导致人的自我异化和全面异化。
通过对异化劳动理论的深入评析,本文旨在揭示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刻批判,以及他对于人类解放和全面发展的追求。
二、《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概述《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是马克思早期哲学思想的重要体现,是马克思从哲学转向经济学的关键性著作。
这部作品写于1844年夏天,马克思当时正身处巴黎,深入研究政治经济学,并试图通过哲学的方式去理解和批判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在《手稿》中,马克思提出了异化劳动理论,这是他早期思想的核心内容,也是理解其后续哲学和经济理论的重要基础。
《手稿》开篇,马克思便对国民经济学进行了批判性的分析。
他指出了国民经济学的局限性和片面性,认为它仅仅从物质生产的角度出发,忽视了人的主体性和社会关系的复杂性。
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提出了异化劳动的概念,认为劳动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被异化了,变成了与劳动者自身相对立的力量。
这种异化不仅表现在劳动者与劳动产品的分离,还表现在劳动者与劳动过程的分离,以及劳动者与其类本质的分离。
异化劳动理论是马克思在《手稿》中构建的一个全新哲学体系的基础。
通过这个理论,马克思试图揭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和矛盾,以及这种制度如何导致了人的异化和全面压迫。
他进一步指出,要消除这种异化,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就必须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一个新的社会制度。
《手稿》是马克思哲学思想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自我异化的扬弃与人的“复归”
自我异化的扬弃与人的“复归”作者:张华萍来源:《现代交际》2020年第15期摘要:《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青年马克思第一次系统地阐述早期共产主义思想的核心著作,全面批判了当时既有的形形色色共产主义,并对真正的共产主义运动做了独特解读。
马克思的早期共产主义思想,以异化劳动为突破点,反思资本主义社会下私有财产与异化劳动之困,并要实现自我异化积极扬弃状态下对人的本质的“复归”。
重要的是,真正的共产主义就是现实的运动,扬弃人的自我异化,在消灭私有制过程中实现人的解放与自由全面发展,创造一切人的全面发展的联合体。
探析《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共产主义运动的解读,不仅可以更好地把握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的发展路径,还能借助其理论价值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各项事业发展。
关键词:共产主义《手稿》异化人的复归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20)15-0220-02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第一次系统阐释共产主义思想时,是从异化劳动理论来展开内在逻辑的,这种异化理论当然不同于之前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异化概念,由此马克思进步性地指出资本主义的非人性。
在《手稿》中,马克思通过异化劳动开始关注现实的“人”,关注社会生活,其分析非常清晰而富有逻辑,体现了马克思早期思想的整体性与哲学性。
一、私有财产与异化劳动之困通过对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工资、资本的利润、地租、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的逐步分析,马克思揭露了资本主义下劳资对抗的经济基础,劳动者遭受着越来越贫困的剥削,成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
富有与贫困的对峙是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必然结果,而人的异化劳动就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状况。
《手稿》指出劳动者逐渐沦落为一种商品,对资本家总是处于从属、依赖状态,不仅离不开劳动、资本和土地之间的分离,还总是在市场波动影响下拿着可怜而不致死亡的工资。
而资本就是积累起来的劳动,强制要求就是自我增值,从而实现对劳动及产品的支配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异化理论是马克思整个思想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异化问题的关注贯穿于马克思一生的理论思考之中。
马克思以异化劳动为中心,分析了资本主义条件下工人阶级日益贫困的生活状况,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异化形式,提出了人的本质异化思想。
异化劳动理论中折射出的人本思想为人的全面发展指明了方向。
重温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对于在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异化劳动;人的本质;人的发展异化理论是马克思思想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异化问题的关注贯穿于马克思一生的理论思考之中。
马克思以异化劳动为中心,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异化形式,提出了人的本质异化思想。
异化劳动理论中折射出的人本思想为人的全面发展指明了方向。
重温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在马克思之前的哲学家中,把异化作为一个哲学意义上概念而加以解释和阐述的是黑格尔。
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中使用了“异化”概念。
他认为,异化包含有两层涵义:其一,向对立面的转化。
他写道:精神或意识的辩证运动过程,就是把“自己变成他物、变成它自己的对象和扬弃这个他物的运动”,及“先将自己予以异化,然后从这个异化中返回自身”。
[1](P23)这样,异化就包含了对象化、外在化、异己化的内容,但没有同对象化区分开来。
其二,“绝对观念”外化为“压迫性的”、“吞食他(指主体)”的力量,因而使异化取得了这样的内容:主体自身活动的产物反过来成为制约、压迫自己的一种力量。
这表明,作为黑格尔哲学的基本公式的三段式,即正题——反题——合题或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正是黑格尔所指的客观精神的异化和扬弃异化的过程。
费尔巴哈则改造了黑格尔的异化思想。
他把异化运用到对宗教的批判上,指出上帝是人的本质的异化。
在他看来,人把自己的本质、形象分离出来,投射到上帝身上,创造了宗教,而宗教产生后,又反过来控制、支配人自身,成为统治自己的异己力量,人反而向自己的创造物屈膝下跪,顶礼膜拜。
无论是黑格尔还是费尔巴哈所揭示的种种异化,基本上还停留在对事物主要是社会现象的描述上。
马克思则直接深入到事物内部的本质联系。
在批判继承黑格尔(异化是精神异化)和费尔巴哈(宗教是人的本质的异化)异化学说的基础上,马克思以异化劳动为中心,深刻地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异化形式,提出了人的本质异化思想,以及实现共产主义、消灭异化的必要性。
这一思想集中体现在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
在《手稿》中,作为一个哲学概念,异化是指主体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由于自身的活动而产生出自己的对立面,然后这个对立面又作为一种外在的、异己的力量反过来反对主体自身。
《手稿》指出,劳动即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的类本质,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特性,是人的本质性的属性,但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却发生了异化,所以,劳动的异化即是人的本质的异化。
书中,马克思从资本主义社会“劳动者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产品的力量和数量就越大,他就越贫穷”[2](P90)这一经济事实出发,从四个方面对异化劳动进行分析: 劳动者和劳动产品相异化。
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在生产劳动中创造出来的劳动产品,成为一种外在的、异己的力量,反过来统治、压迫工人,生产得越多,这种异己力量就越大。
劳动产品是劳动的结果,本应属于劳动者,但在资本主义社会,“对对象的占有竟如此表现为异化,以致工人生产的对象越多,他能够占有的对象就越少,而且越受他的产品即资本的统治。
”[2](P91)这表明,工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的关系就是一个同异己的对象的关系。
这是异化劳动的第一个规定。
劳动者和劳动本身相异化。
马克思指出:“异化不仅表现在结果上,而且表现在生产行为中,表现在生产活动本身中。
”[2](P93)马克思认为劳动者同劳动产品的异化有着更为深刻的根源,即劳动活动本身的异化。
在马克思看来,这种劳动是“肉体的强制或其他强制”下的“被迫的强制劳动”,是“满足劳动需要以外的需要的一种手段”。
[2](P94-96)劳动不属于劳动者自己,而属于资本家。
对工人来说,劳动变成了外在的东西。
在这种劳动中,劳动者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再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受摧残。
如果这种强制一停止,人们就会像逃避瘟疫一样逃避劳动。
劳动本身成为劳动者的一种异己的力量。
这是异化劳动的第二个规定。
人的类本质同人相异化。
马克思指出,生产劳动即“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的类本质。
所谓人的类本质就是指一切人所共同具有的本质。
“正是在改造对象世界中,人才真正地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
”[2](P97)但是,由于“异化劳动把自我活动、自由活动贬低为手段,也就把人的类生活变成维持人的肉体生存的手段。
”[2](P97)因而也就使“人的类本质……变成人的异己的本质,变成维持他的个人生存的手段。
异化劳动使人自己的身体,以及在他之外的自然界,他的精神本质,他的人的本质同人相异化。
”[2](P97)这是异化劳动的第三个规定。
人与人的关系相异化,这是异化劳动的第四个规定。
这是劳动者同劳动产品、劳动本身和人的类本质相异化的必然结果,因为“人同自身的关系只有通过他同他人的关系,才成为对他说来是对象性的、现实的关系。
”[2](P99)所谓人同人相异化,也就是“通过异化的、外化的劳动,工人生产出一个跟劳动格格不入的、站在劳动之外的人同这个劳动的关系。
工人同劳动的关系,生产出资本家……同这个劳动的关系。
” [2](P100)马克思指出,如果劳动产品对工人说来是异己的,并作为一种异己的力量同工人相对立,那么,这只能是由于产品属于工人之外的另一个人。
“如果工人的活动对他本身来说是一种痛苦,那么,这种活动就必然给另一个人带来享受和欢乐。
”[2](P99)这另一个人既不是神,也不是自然界,恰恰就是工人通过异化的、外化的劳动产生出来的资本家。
人与人相异化说明,当人同自身相对立,他必然同他人相对立。
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被剥削和剥削的根本对立关系,就是人与人关系相异化的集中体现。
在上述四个规定中,最根本的是人的类本质同人的异化,它是其他三种异化的根源。
人的本质异化是劳动异化的结果。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马克思从人和物的关系中把握到了人与人的关系,从劳动异化中看到了阶级对立,即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
通过对异化劳动的分析,马克思着力揭示无产阶级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的雇佣地位,他的全部批判锋芒是针对资本主义制度的。
无疑,异化劳动理论的提出是马克思世界观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它开了马克思的理论视角转向现实经济生活领域的先河,为其思想向历史唯物主义发展奠定了基础。
同时,异化劳动理论又标志了马克思对费尔巴哈哲学的一定程度上的克服和超越。
马克思不像费尔巴哈那样仅仅把批判的锋芒指向宗教,而是对私有制和雇佣劳动以及工人、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之间的现实关系进行了批判,对工人阶级的生存条件和他们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所受到的非人待遇进行了深入考察和研究。
他把劳动规定为人的类特性,把私有制条件下的劳动看作是异化劳动,表现为人的本质的丧失,还把私有财产的扬弃看作是人类解放的根本条件。
这表明,他大大地超过了费尔巴哈。
另一方面,他又没有完全摆脱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和思辨哲学方法的影响和束缚,暂时还未能摆脱抽象人性的观点而去考察人类物质生产发展的现实历史,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的历史。
唯物史观还处于萌芽状态。
二随着马克思思想的不断发展及其异化理论的不断深入,唯物史观成为他自觉的历史观。
在随后的一系列论著,如《神圣家族》、《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以及《资本论》等著作中,他对《手稿》中的异化理论进行了不断修正与完善。
异化概念被继续使用,但是异化思想作为一种理论显然是被抛弃了。
在《神圣家族》中,马克思虽然仍谈到人的异化,把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都看成是人的异化,并从人的异化和异化的消除、人的本性和人的非人生活条件的矛盾出发去说明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但是马克思已不再是用人的本质异化的观点来解释人类社会历史,而是开始从现实的物质生产以及物质利益的视角来观察和分析历史活动。
在不少地方,他都从现实的物质生产在历史上起决定作用和物质利益决定思想原则的观点出发分析人。
这充分表明马克思已开始把理论关注的重点投到了现实的人上,用历史发展的科学来代替人本主义。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批判了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异化观,从人与社会的关系来考察人,把人置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认识到人的现实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离开社会关系,便无法正确说明人及其本质。
从把劳动作为人的本质到作为社会生活的本质,从人类实践活动中来考察社会,马克思终于敞开了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大门,实现了其思想发展历程中的重大飞跃。
在《形态》中,马克思虽然还继续使用异化概念,但他是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冲突中寻找社会矛盾根源的。
他不再用人的本质与人相分裂来解释异化,而认为分工和私有制是异化的根源。
由于社会分工和与之同时出现的劳动及其产品分配的不平等,产生了私有制,因此,“分工和私有制是相等的表达方式,对同一件事情,一个是就活动而言,另一个是就活动的产品而言。
”[3](P84)人们正是在社会分工的基础上产生了不同的利益集团,即不同的阶级,而统治阶级出于维护自己的利益的目的,采取“一种虚幻的共同体的形式”[3](P84),即国家的形式,对其他阶级实行统治。
马克思认为,私有制条件下的社会分工还会造成人的异化。
只要私有制还存在,特殊利益与共同利益就会处于分裂状态,只要分工还不是出于自愿,分工对于人来说就是一种强制,“那么人本身的活动对人来说就成为一种异己的、同他对立的力量,这种力量压迫着人,而不是人驾驭着这种力量。
”[3](P85)“受分工制约的不同个人的共同活动产生了一种社会力量,即扩大了的生产力。
因为共同活动本身不是自愿地而是自然形成的,所以这种社会力量在这些个人看来就不是他们自身的联合力量,而是某种异已的、在他们之外的强制力量。
”[3](P85-86)分工产生了私有制和阶级对立,造成人的异化,所以,马克思认为在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里消灭了旧式的社会分工,消灭了三大差别,在真实的集体中,实现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在《形态》中,马克思还分析了世界市场力量对个人的支配,指出:“单个人随着自己的活动扩大为世界历史性的活动,越来越受到对他们来说是异己的力量的支配(他们把这种压迫想象为所谓宇宙精神等等的圈套),受到日益扩大的、归根结底表现为世界市场的力量的支配”[3](P89)。
也就是说,个人活动开始超越狭隘的地域性局限而转变为世界历史性的活动,个人也转变为世界历史性的个人,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可以说是其积极的一面;同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这种活动也使个人受到日益扩大的世界市场力量的支配和压迫,这是其消极的一面,也是造成人的异化的一个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