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异化理论
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
马克思异化理论发言提纲1.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基本内容是什么?有何现实意义?“异化劳动”理论是马克思在其著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提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在马克思思想发展历程中占有特殊地位,是马克思思想走向成熟途中的一级重要阶梯。
也正因为《手稿》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所以引发了对这一理论广泛、热烈而持久的讨论。
目前,流行着两种极端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异化理论是马克思早期著作中的不成熟思想,他创立唯物史观后就根本抛弃了这一思想,并用新的科学概念替代了“异化”概念;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早期《手稿》中的人本主义异化理论的“思想顶峰”,后来的唯物史观著作对异化问题的继续探索,是一个“创造力下降”的退化过程。
这两种观点貌似合理,实际上都是对马克思异化理论的严重曲解,他们都根本忽视了马克思后来的科学著作(特别是《资本论》)对早期异化观基本思想的直接继承和重大发展。
笔者就针对这两种观点,提出一些不同的看法,为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作一辩护。
一、“异化劳动”概念解读异化(alienation)一词来源于拉丁文的alientio和alienate,表示脱离、转让、出卖、受异己力量统治、让别人支配等义。
在近代,欧洲哲学家霍布斯是第一个提出异化概念的哲学家,霍布斯认为,国家本身就是一种异化(他主张人性本恶,认为人与人的关系像狼一样,总是处于战争状态),异化主要是指转让。
法国的哲学家卢梭的异化思想反映在法国大革命时期发表的《人权宣言》中,他主要从经济、政治和伦理道德的角度阐述了这一思想,把异化看成是人们利己主义的结果。
而真正从政治上探讨异化,并达到一定程度的是法国哲学家爱尔维修,在他的伦理学和社会理论中,汲取了卢梭的社会契约论的积极因素,形成了自己的政治异化概念。
他认为,异化的社会往往使人们行为的结果也发生异化,良好的愿望并不产生良好的结果。
由此可见,在近代,异化概念是唯物主义或启蒙学派的哲学家们用来表达反封建社会政治观点的一个工具。
马克思主义的异化理论
Page ▪ 15
15
赫尔曼·梅尔维尔 《白鲸》
“这镶牙骨的披谷德号变成了一片屠场,每一个水手都变成了 一个屠夫”。
“鱼枪一支接一支地向这头飞逃的鱼投去。……此时。血水从 这海怪周身各处如泻下的山泉—般喷出来。它的受折磨的躯体不是 在海水而是在血水中滚动,这红色的水像开了锅似的沸腾,吐着沫子, 伸展在后面有好几涅长”。
Page ▪ 13
13
Page ▪ 14
我们是空心人 我们是填充着草的人
倚靠在一起 脑壳中装满了稻草。唉!
我们干巴的嗓音,当 我们在一块儿飒飒低语
寂静,又毫无意义 好似干草地上的风 或我们干燥的地窖中 耗子踩在碎玻璃上的步履 呈形却没有形式,呈影却没有颜色, 麻痹的力量,打着手势却毫无动作;
那些穿越而过 目光笔直的人,抵达了死亡的另一王国 记住我们——万一可能——不是那迷途的
Page ▪ 3
3
现代主义文学中的异化
▪ 现代性的提出;本身就是矛盾的概念
资产阶级在不到一百年里,已经开发出比过去世世代 代总共造成的还要大的生产力。它创造了与埃及金字塔、 古罗马水道、哥特式教堂根本不同的艺术奇迹,它举行了 与民族大迁移和十字军东征完全异趣的远征。
马克思—异化理论
主体异化—>异化扬弃—>归化 异化是中性词。
4、主体活动的结果,反过来支配主体。
费尔巴哈
自然的人—>宗教 宗教批判—>人的自然属性(启蒙方法) 异化是消极的。
人能认识自己是类存在,即理性、意志、心。类 指与动物不同的种类。
与黑格尔不同:
人是主体 “直接的肯定”取代“绝对的肯定”
5-3总结
法哲学批判形成学术分水岭:转向经济学批判。
不是国家和法决定市民社会,而是市民社会决定国家 和法。
“法律关系以及国家形式,既无法通过它们自身而得 到掌握,也无法通过所谓人类心智的一般发展来加以 掌握,相反,它们根植于生活的物质条件中。”
找到普遍意识的代表:工人阶级。
从意识革命(理论批判)到激进革命:革命的主体就 是无产阶级。
6、马克思劳动异化理论
6-1人的假设:类本质 6-2劳动的异化 6-3劳动异化的克服 6-4总结
6-1人的假设:类本质
人的类生活的本质(区别且高于动物)就 是有目的、有计划地构想、自由地创造及 占有对象的活动。
人的类特征不是本能和生理特征(动物)。 人的类特征是自觉的活动,尤其是生产活动。 人的类特征是人有类意识,即自己的生活是自
己的对象。
6-2劳动的异化
6-2-1劳动产品的异化 6-2-2劳动行为的异化 6-2-3人与类本质的异化 6-2-4人与人关系的异化
6-2-1劳动产品的异化
“劳动的产品是固定在某个对象中的、物化的劳动,这 就是劳动的对象化。劳动的现实化就是劳动的对象 化。。
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的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 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
5-2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大学毕业论文-—试析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及其现实意义哲学
大学毕业论文-—试析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及其现实意义哲学大学毕业论文——试析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及其现实意义哲学一、前言本文旨在探讨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在现代社会的现实意义,为此,我们将对马克思的异化理论进行详细的解析和分析,并且将其应用于当今社会的实际情况,以探究其现实价值。
二、马克思的异化理论解析1. 原理性解析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主要是探讨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阶级的处境。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方式使得工人的劳动被分割和协作化,而这种劳动使得工人逐渐失去了对自己的劳动产品的掌控权和创造力,这种状态被称为“劳动异化”。
此外,马克思还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的劳动是为了获得生活必需品而不是为了自我实现,这种现象被称作“自我异化”,而社会中的资本家则通过从工人的剩余价值中获取大量利润,从而形成了“异化的财富”。
最后,马克思还指出,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的基础是“私有制”,这种私有制方式进一步加剧了工人的异化。
2. 历史性解析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不仅仅是对工人阶级的处境进行分析,更是对人类历史上的异化现象进行了总结。
马克思认为,人类历史上出现的奴隶制、封建制和资本主义制度,都是在不断剥夺人类的自由和创造力,形成了“人的异化”。
3. 现实性解析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它也具有实际的现实性。
在当今社会,资本主义的异化现象仍然存在。
比如,劳动者因为自身的劣势而无法获得对自己的劳动时间、劳动产品、工作环境等的掌控权,而企业通过利润获取的方式进一步加大了财富的差距。
三、马克思的异化理论现实意义哲学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为当今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很多启示和借鉴。
首先,我们需要深刻认识到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异化现象,及时采取措施减少工人的劳动异化和自我异化。
其次,我们需要不断推进生产方式的变革,让生产过程更加人性化,以便实现工人的创造力和自我实现。
最后,我们需要赋予劳动者更多的权利和自由,从而缩小富裕和贫困的差距。
这部分内容不宜过多展开,否则会影响篇幅。
马克思的四种异化
马克思的四种异化马克思是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和经济学家,他的理论对现代社会有着重要的影响。
其中,他提出了“四种异化”的概念,即物化异化、生产异化、社会关系异化和自我异化。
下面将对这四种异化进行详细解读。
一、物化异化在生产过程中,工人将自己的劳动力投入到机器之中,机器不断地发挥作用,最终形成了成品。
然而,在这个过程中,工人所创造出来的东西被剥夺了自己的价值,变成了商品,成为他自己所不能拥有的物品。
这种剥夺了劳动者的产品是物化异化的表现。
这种异化使得劳动者感到自己只是生产工具的一部分,而自己所创造的东西不再属于自己,造成了自我价值的丧失。
二、生产异化马克思把生产过程分为三个元素:物质、技术和劳动力,而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这三个元素都被分离开来,工人所做的只是体力劳动。
资本家占有所有资源和生产工具,决定生产的方式和方向,工人只是在这个过程中担任着被动的角色。
这种生产的分离使得工人与工厂之间的联系越来越薄弱,而资本家们也不必关心工人所面临的贫困和艰难处境。
因此,生产异化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固有的问题。
三、社会关系异化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由竞争和利益驱动,导致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的异化。
资本家们在赚取利润的同时,也剥夺了工人享有社会资源的权利,造成了社会阶层的分化。
在竞争之中,每个人都在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奋斗,而忽视了自己与身边人的关系。
这种社会关系的异化使得人们失去了相互信任和团结的基础,也导致了人们在孤独和失落中继续生活。
四、自我异化当一个人长期处于剥削和艰苦的环境下,他的生活和意识也会逐渐被异化。
他不再具有与生俱来的人性和本能,而是把自己看作一件产品或工具。
在这种环境下,人们会忽视自己的情感和需要,继续为了生存而不断工作和劳动。
这种自我异化使得人们失去了自我意识和尊严,变成了机器般的存在。
总结马克思的四种异化概念,可以看作是他对资本主义社会生产方式的深入剖析。
这种异化不仅剥夺了劳动者的劳动成果,更侵蚀了他们的自我意识和人性,使得劳动成为单纯的物质和利益的追求。
马克思的异化理论
《传承》2008年第9期异化作为理论界长期以来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随着1932年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发表,异化问题几度成为学者们研究的热点问题。
马克思在吸收前人思想的基础上创造性的提出了经典的劳动异化理论,对他后来发现的剩余价值学说和唯物史观的形成都起了深远的影响。
一、马克思异化理论的思想渊源在近代西方,自17世纪美国哲学家霍布斯在《利维坦》中以权利转化意义上使用异化概念之后,卢梭、爱尔维修、傅立叶、等人曾在政治、经济、伦理和社会学的层面上对异化问题做了一定的探讨。
卢梭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用异化概念论证“人民主权”思想,发展了由霍布斯首先提出的自然权利异化的思想。
费希特的异化被注入了哲学涵义,他在《知识学基础》中说道:自我是非我的异化。
黑格尔作为经典异化理论的创始人,他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异化概念,他把卢梭的否定性思想和费希特的能动性原则结合起来,把绝对精神的自我异化及其扬弃作为绝对精神的发展过程,阐述了人类借助劳动自我创造历史的思想,把对象化、外化理解为劳动的本质,但是他混淆了异化与对象化并认为两者是一致的。
随后费尔巴哈提出了自己的人本主义异化观。
他论述了宗教是人的本质的异化,神是人创造的,爱的宗教是克服异化的途径,他还批判了黑格尔哲学,认为它是宗教异化的哲学形式,是人的理智的异化。
费尔巴哈再一次将异化理论视为一个完整的社会历史观,因而人类的历史就变成了人的本质的异化和复归的历史。
但是费尔巴哈没有具体分析现实的异化,而是抽象的谈论一般的人的异化,忽视现实社会政治、经济方面的异化问题。
费尔巴哈肯定对象化而反对异化,这种逻辑在总体上影响了马克思的异化观。
二、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一)青年马克思的异化理论1.博士论文中的哲学异化理论⑴现象是本质的异化。
这一时期青年马克思还是站在黑格尔辨证唯心主义哲学的立场上分析问题,他认为现象是本质的异化,单个原子同他的“纯本质”(原子概念)不是直接符合而是各有差异,这就是本质与存在的矛盾,这一矛盾的作用使现象世界产生了。
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历史生成与当代价值
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历史生成与当代价值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历史生成与当代价值马克思主义是一种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基础的社会理论体系,包括了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其中,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是其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就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历史生成、内涵与当代价值进行探讨和分析。
马克思主义在十九世纪中叶以来的欧洲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发展的背景下崭露头角,其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包括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以及对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设想。
而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即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一种批判性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所产生的人与自然、人与自己、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异化现象。
首先,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强调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自然的异化。
在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下,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和无限的追逐利润导致了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破坏,使得自然界的有机体系和平衡遭到严重破坏。
人们为了追求经济利益无节制地开采矿产资源、砍伐森林、污染河流等,导致了环境的恶化和生态系统的瓦解。
马克思通过异化理论揭示了人与自然的矛盾冲突,提出了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设想。
其次,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指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自己的异化。
在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下,劳动者将自己的劳动力卖给资本家,他们的劳动被异化成商品,劳动者的劳动成果最终成为资本家占据的利润。
这种劳动的异化使得劳动者失去了劳动的自主性和满足感,劳动变成了一种机械、重复和无意义的过程,工人们变得像机器一样只是简单地执行劳动任务,失去了创造性和人性化。
马克思认为这种异化是人类个体无法真正实现自我实现和自我发展的根本原因,他提出了要消除劳动的异化、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设想。
最后,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异化。
在资本主义的社会关系中,人们的交往被市场关系所支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冷漠、陌生甚至敌对。
在竞争激烈的资本主义市场中,人们为了自身利益展开激烈的竞争,导致了相互之间的疏离和利益冲突。
略论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及其意义
略论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及其意义引言马克思是近代西方哲学和经济学的创始人之一。
他在19世纪时,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进行了深刻的批判,提出了许多重要的理论。
其中最具影响力的一项理论是异化劳动理论。
马克思指出,人类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劳动活动已经被异化,这导致了人与人之间的分离和疏离。
本文将对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进行略论,并探讨其意义。
异化劳动理论的主要内容众所周知,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下,劳动是货币交换的形式之一。
资本家拥有生产资料和资源,而工人则失去了所有的生产工具。
为了生存,工人只能出卖自己的劳动力。
在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中,工人们被迫将自己的生命时间拱手让给了资本家,从而过着压抑和痛苦的生活。
为了找到这种不合理的现象的原因,马克思提出了异化劳动的概念。
马克思认为,工人所做的产品并不属于他们自己。
实际上,产品属于资本家和他们的收入。
在工人完成产品的生产后,产品被视为资产,而工人则将产品的价值作为工资领取。
然而,工人所生产的东西并不是他们自己的,而是资本家的。
这种积极的财富转移是工人的劳动行为在异化过程中的表现。
工人将自己与自己所生产的东西播种出来,并将自己的生命力投入到创造资本家的财富中去。
此外,马克思还通过比较工人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劳动过程与未受资本主义影响的社会劳动情况,指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不同的劳动责任和劳动形式。
他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劳动是迫使人过度劳累的,因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不再是通过人与自然环境进行的自然交流,而是成为了资本家的工具,被用来获得最大利润。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由于科技的发展,生产已经变得无序且单一化了。
而工人所做的事情被视为日复一日单一且乏味的,这样的劳动会导致工人的生产疲劳和身体损伤。
工人将自己的精力和时间投入到了自己不感兴趣的事情中,而不是将精力用于创新和改进。
这种疏离导致了工人的精神疲劳和心理疾病。
马克思在分析异化劳动时,还强调了社会关系中的异化。
他指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中的工人没有人身自由,不能自由选择他们的职业或生活方式。
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及其发展
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及其发展李印堂七十年代末期,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潮流的推动下,沉寂多年的学术理论研究出现了空前活跃的局面。
在各种学术期刊甚至一些报纸上,开始出现一些研究和介绍异化问题的文章。
对于大多数中国人,包括一些非哲学专业的文化人来说,对异化概念和异化理论当时均感到相当陌生。
正当不少人准备认真学习和研究这个新概念和新问题时,一场清除精神污染与反对异化论及人道主义的类似于整风的运动席卷而来。
从此在报刊上再也难得看到异化二字。
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历史潮流不可阻挡的滚滚向前发展,特别是邓小平平同志南巡讲话中提出不要搞什么姓社姓资的争论。
在这种背景下,学术思想领域里的禁锢逐渐冰消雪融,一些学者在他们的论著中,又不断地提到异化概念和人的异化问题。
特别是在近期哲学社会科学的期刊中,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论文中不断提到卢卡奇,弗罗姆、马尔库塞、阿多尔诺等人的名字;还有人则直接援引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批判理论,如《新华文摘》1998年第一期转载的《大众传播过程的异化现象》一文;《读书》杂志与《南方周末》等发表的一些对大众文化与商品文化的批判文章……这说明,异化理论与异化现象我们想回避也回避不了。
那么,什么是异化?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到底是怎么回事?继马克思之后,在世界范围内的异化理论有何发展?异化理论对现代人又具有什么意义?所有这些,在一般知识分子群体中并非众所周知。
因此,有必要对这些问题作一些客观如实的考察和描述。
本文的立意就是在于此。
一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简称为异化理论,指的是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里对资本主义社会劳动所发生的异化现象进行的分析和阐述,其内容包含着四个方面:第一是劳动产品的异化。
用马克思的话来讲,就是“劳动者把自己外化在他的产品中,这不仅还意味着他的劳动成为对象,成为外部的存在,而且还意味着他的劳动作为一种异己的东西不依赖于他而在他之外存在着,并成为与他相对立的独立量;意味着他灌注到对象中去的生命作为敌对的和异己的力量同他相对抗。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异化理论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异化理论1932年,马克思的遗着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首次公开发表;手稿中,马克思赋于异化范畴以崭新的社会意义,劳动产品与劳动相对立,“劳动所产生的对象,即劳动产品,作为异己的东西,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是同劳动对立的;”1私有财产是劳动异化的表现,“私人财产是外化了的劳动;”2社会从私有财产的解放表现为劳动者的解放,也即是全人类的解放,“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扬弃,因而也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3“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一些代表人物,以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为基础,把异化作为哲学的核心范畴来建构自己的异化理论,其中以卢卡奇、列菲弗尔、马尔库塞、弗洛姆最为着名,本文仅对这几种异化理论作一扼要的介绍;卢卡奇的“物化”理论乔治·卢卡奇1883—1971是匈牙利哲学家、美学家和文学批评家,“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卢卡奇是20世纪最早、最系统地提出异化理论的人,早在1923年,他就发表了后来被奉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圣经”的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在该书的“物化与阶级意识”一章中,他从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关于商品拜物教的论述中推断出“物化”理论,“物化”实际上是“异化”的同义词;1932年,马克思的手稿公布于世,人们惊奇地发现,卢卡奇在10年前就得出了和马克思的异化理论相似的结论,真是名下无虚;卢卡奇认为,物化——异化在资本主义社会是普遍存在的;“物化的结构逐步地、越来越深入地、更加致命地、更加明确地沉浸到人的意识当中”4,“物化是生活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每个人所面临的必然的、直接的现实性”5;卢卡奇认为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人的活动、劳动物化为某种东西或商品,人的活动与人相疏远,人变成了物;“人自身的活动,使自己的劳动变成客观的、不以自己的意志转移的某种东西,变成了依靠背离人的自律力而控制了人的某种东西;……人个人的活动成了与他自己相疏远的东西,一个人的活动变成了附属于社会自然规律的人类以外的客观商品,人的活动肯定是按消费品那样独立于人的方式;”6“工人的劳动力和他的人格的分裂,他由人变成为‘物’,变成在市场上被反复出售的物体;……一种才能或者说总的能力从他整个的人格中分离了出去,并被置于与他的人格相对立的位置,使其变成一个物、一个商品;”7“人成为如同外部新世界的各种物体那样的可以‘占有’也可‘抛弃’的东西”8卢卡奇视异化为资本主义社会的普遍特征,进一步把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本体化,在“西方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的形成发展中,有着承先启后的作用;列菲弗尔的“全面”异化理论列菲弗尔1901—是法国哲学家和社会政治理论家,“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主要代表;列菲弗尔是法国最早知道手稿并把它译成法文的人,他写于1934—1935年的第一部着作辩证唯物主义就是依据手稿对整个马克思主义作出的重新“解释”,提出要以手稿精神对马克思主义“加以重建”;他认为异化问题是“马克思思想中的‘酵素’”,提出要以“异化理论”和“国家理论”来“恢复马克思思想的整体性”;异化理论是列菲弗尔一切理论的出发点,早在辩证唯物主义一书中,他就认为异化贯穿于人的一生;人在他的一切表现中,在他对自然和社会的关系中,都是拜物教的牺牲品;关于“政治异化”,列菲弗尔说:“国家拥有非人性的势力而支配着全部社会生活并把这种势力巩固和确定下来;政治上的异化连同政治迷信,正是这种迷信把凌驾于社会生活之上的一种生活归之于国家在某种意义上是最严重的异化;”9 关于“人的异化”,列菲弗尔认为,科技的发展、生产的社会化,使得人们完全听命于技术和工具的奴役;这一种统治比阶级统治更厉害,它使人失却了自由和主动性,使生产、生活和业余生活都单一化、标准化、规范化,这就使人失去了个性和创造性;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虽然满足了人的物质需要,但却压抑了人的本能;在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中,与阶级统治并存的有一个心理上和精神上对人压抑的体系;这种心理和精神上的压抑表现在家庭、婚姻、民族关系和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异化不仅表现在政治、经济和思想意识形态方面,而且充斥日常生活之中;在劳动、娱乐、家庭、邻里关系、两性关系这些日常生活中,都存在着种种异化现象;总之,资本主义社会是一个全面异化的社会,而人的异化现象比马克思当时所处的时代更为严重;因为社会的各个领域,包括日常生活,都包含着异化之网,使人在精神上感到更加痛苦;马尔库塞的“人的本质异化”理论马尔库塞1898—1979是美籍德裔哲学家,法兰克福学派和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主要代表;马克思的手稿发表之后,在“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中,首先撰文加以阐释的是马尔库塞;他迅速发表论证历史唯物主义的新源泉一文来阐释手稿,并把马克思的劳动异化解释为人的本质异化,认为异化的根源就在人的本质之中;在爱欲与文明1955一书中,马尔库塞用弗洛伊德的理论来补充马克思的思想;他认为爱欲是人的生命本能,因而是人的本质;在现代资本主义文明中,人的本能——爱欲受到文明的压抑;“人的本能需要的自由满足与文明社会是相抵触的,因为进步的先决条件是克制和延迟这种满足”,”进步的加速似乎与不自由的加剧联系在一起;在整个工业文明世界,人对人的统治,无论在规模上还是在效率上,都日益加强;……况且,人对人的最有效的征服和摧残恰恰发生在文明之巅,恰恰发生在人类的物质和精神成就仿佛可以使人建立一个真正自由的世界时刻”10;在单向度的人1964一书中,马尔库塞认为,在发达的工业社会里,批判惹识已消失殆尽,统治成了全面的,个人已丧失了合理性批判社会现实的能力,人在物和科学技术的压制下已变成了只求物质,不求精神,只按照技术合理性行动,而没有否定性和批判性的单向度的人”,社会变成了“单向度的社会”,思想变成了“单向度的思想”;“异化的主体被它的异化了的存在所吞没;只存在一个向度,它以各种形式无所不在;”11人成了商品的奴隶,把追求外在的物质欲的满足作为生活的全部内容,把商品作为自己生活的灵魂;“人们在他们的商品中识别自身;他们在他们的汽车、高保真音响设备、错层式房屋、厨房设备中找到自己的灵魂”12;这样,商品不是为了满足人的需要而被人生产出来,而是人为了使商品得到消费而存在,人拜倒在物面前,把物作为自己的灵魂;人不仅异化为物,而且进一步异化为物的奴隶;人过的不是真正的人的生活,而是失去灵魂的、没有目的的动物般的生活;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人过的是一种“痛苦中的幸福生活”,得到的是一种“虚假的满足”;马尔库塞还进一步认为,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科学技术成了一种新型的统治力量;随着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随着劳动的机械化和自由化程度的提高,人在劳动中越来越丧失了人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人只是作为机器的零件、一种工具在起作用;人们的劳动是一种痛苦的异化劳动,人成了劳动的工具;人们不仅在劳动时间,而且就是在休息时间也不得不把心挂在劳动上,不得不为掌握某种技术而冥思苦想,人已不再有足够的时间来发展自身;由于劳动的异化所带来的精神痛苦不仅仅充斥于人们的劳动时间,而且占据着人的全部生命活动;弗洛姆的“人性异化”理论埃里希·弗洛姆1900—1980是美籍德裔哲学家、心理学家,法兰克福学派和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主要代表;弗洛姆对以手稿为代表的马克思早期思想、异化理论进行过认真研究,并试图将马克思和弗洛伊德的学说加以“综合”;逃避自由1941是弗洛姆将马克思和弗洛伊德“综合”的奠基之作;弗洛姆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结构对人的心理产生了双重影响,自由又意味着不自由;“自由给人类带来了独立和理性,但同时又使人陷于孤独、充满忧虑、软弱无力;”13 在健全的社会1955一书中,弗洛姆写道:“所谓异化,是指这样的一种经验方式,人在其中把他自己当作一个陌生的人;他变得……同他自己相对化,他并不觉得他本人是世界的中心,是他自己的行为的创造者——而倒是他的行为和这些行为的后果成了他所服从或他甚至可以加以崇拜的主义;”14由于主体和客体分离使主体体验不到自己是自我世界的中心,自己变得与自己疏远了,这就是人性的异化;在1961年出版的马克思关于人的概念一书中,弗洛姆认为,马克思的哲学“代表了一种对人的异化、对人的失去自身、对人变成物的抗议,”“而人之所以沦为奴隶,不是被资本家奴役,而是人包括工人和资本家被他们自己刨造的物和环境所奴役;”在今天,“异化已经变成为大多数人的命运,特别是那部分人数愈来愈多的居民的命运;这部分人主要不是与机器打交道,而是与符号和人打交道,说起来,职员、商人和行政官吏在今天的异化程度,甚至超过了熟练的手工劳动者的异化程度;”所以,“马克思的目的不是仅仅限于工人阶级的解放,而是通过恢复一切人的未异化的、从而是自由的能动性,使人获得解放”15在幻想锁链的彼岸:我同马克思、弗洛伊德的遭遇1962一书中,弗洛姆认为精神性疾病也是自我异化的一种结果,“甚至在那些和精神性错乱相比较不极端的形式中,也可以把作为自我的一种疾病的异化,看作是现代人精神病理学的核心;”16弗洛姆认为人性异化是自有人类社会以来就存在的现象,而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里变得更加突出和严重;人性的异化和丧失“渗透到了人和他的工作,所消费的物品、国家、同胞以及和他自己等这些关系中”17;在高度机械化和自动化的生产过程中,人的创造性与主体作用丧失了;在消费过程中,人们受物和商品的支配;在人与人关系方面,表现了一种疏远和利己主义的关系;在人与自己的关系中,表现出那种完全受“市场倾向”的调节和人格的商品化;综上所述,卢卡奇、列菲弗尔、马尔库塞、弗洛姆这些“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揭露出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触目惊心的政治异化、经济异化、日常生活的异化,特别是人的异化现象,从而得出资本主义社会是一个不合理的社会,必须用更合理的社会主义制度代替资本主义的结论;然而,他们的分析和批判是站在人本主义的立场上、站在马克思早期着作中所运用的人道主义与异化理论的立场上,而不是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上、站在阶级分析的立场上,即不是站在成熟的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上,这就使他们的理论具有很大的局限性;注:1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刘丕坤译,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4页.2 同上书,第54页;3 同上书,第73页;4 乔治·卢卡奇:历史和阶级意识;张西平译,重庆出版社;1989年版,第104页;5 同上书,第224页;6 同上书.第96-97页;7 同上书,第110页;8 同上书.第111页;9 转引自李青宜:“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当代资本主义理论,重庆出版社,1990年版,第62页.10 马尔库塞:爱欲与文明,黄勇、薛民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18页;11 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张峰、吕世平译,重庆出版社,1988年版,第11页;12 同上书,第9页;13 弗洛姆:逃避自由,陈学明译,工人出版社,1987年版,第195页;14 转引自徐崇温:“西方马克思主义”论丛,重庆出版社,1989年版,第167页;15 同上书,第165页;16 同上书,第167页;17 转引自李青宜“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当代资本主义理论,第75页;。
述评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
述评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摘要:马克思的劳动异化理论包括劳动者和劳动产品的异化、劳动活动本身的异化、人同自己类本质的异化、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异化等四个方面,针对造成异化劳动的原因,马克思提出了消灭异化劳动必须全面发展社会生产力和从政治上解放工人阶级,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这一理论对于科学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劳动异化现象以及探讨社会主义劳动异化现象是否存在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异化劳动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首次提出异化劳动的概念,又称劳动异化。
“异化”一词在德国古典哲学产生以前还不是一个专门的哲学术语。
直到19世纪哲学家黑格尔才把“异化”当作哲学概念引进哲学领域。
从哲学角度界定,所谓异化是指在一定条件下,主体把自己的素质或力量转化为跟自己对立、支配自己的素质或力量,是一个用以表达本质的存在,主体向客体转化的概念。
劳动是人类的社会属性,通过这种自由、自觉的活动,人才能称其为人,也才能从事多方面的活动,从而在各个方面发展和完善自己,但是劳动不仅有其积极的一面还有其消极的一面。
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人的本质,但在私有制条件下,工人和资本家极端对立,劳动发生了异化。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创造了财富,而财富却为资本家所占有并使工人受其支配。
因此,这种财富及财富的占有、工人的劳动本身皆异化成为统治工人的、与工人敌对的、异己的力量,这就是异化劳动。
一、异化劳动的内容马克思认为,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特性是自由自觉的活动,即生产劳动。
劳动是人的社会属性,但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异化了。
由此出发,《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从四个方面全面阐述其异化劳动的规定性:(一)劳动者和他的劳动产品的异化。
即工人生产的对象越多,他能占有的对象就越少,并越受其对象(产品)的奴役和统治。
劳动产品是劳动的产物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劳动产品应属于劳动。
但在资本主义社会,“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的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
对马克思异化理论的理解及在现实生活的体现
对马克思异化理论的理解及在现实生活的体现马克思的思想内容深广而富有内涵,今天的社会现象我们可以试着从马克思主义中去寻求理解视角。
异化概念主要是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阐述的,马克思是通过工人的劳动这一范畴来阐释其异化概念的。
异化(alienation):源自拉丁文,有转让、疏远、脱离等意。
其英文本义是偏离主体性、相异性,在德国古典哲学中被提高到哲学的层面,被理解为主体自身活动过程中产生的对象,而反过来反对、奴役主体自身。
从一定程度上它是指主体与自身所创造的客体生产出的矛盾。
当人类快速迈入21世纪的大门时,为了更好地追求与享受生活,在人类日常的生活中的种种现状也表现出了种种异化现象。
这些现象真实的发生在我身边,对于这些现象,我将从自己对异化理论的理解与认识予以描写。
学了马克思的异化论以后,从某种程度上,我真真切切的感受到异化现象即使在21世纪的今天也是无处不在,可以想见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之广泛、之深远。
一、马克思的异化理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中心思想是“异化劳动”,它作为一个以否定形式肯定劳动的本质意义的范畴,被马克思用来表达人的生命活动的真实性的疏离与相即。
就劳动所具有的自由自觉的性质而言,它体现着人的生命活动的意义,因而是人的某种无愧于他的本质或本性的真实的实现;就劳动在现代的具体社会情境中只是被人们有意识地用作谋生手段而言,它获得的却是一种与它的本质意义相悖的现实。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由于私有制的存在,劳动者的劳动不是自愿而是被迫的,在劳动过程中也体会不到劳动的快乐,而是沉浸在被迫劳动的痛苦之中。
自己整日为了生活辛苦的劳动,没钱去购买自己生产出来的劳动产品。
这样劳动成果就会反过来支配劳动者的自身生活,整日为购买劳动产品而奔波、劳动。
二、现实生活中异化现象的不同体现(一)消费行为的异化消费是人为了满足日常生活必要的行为之一,日常生活所需是推动消费行为的动因之一。
但是现代社会的消费行为很多时候是不必要的消费,带有一种异化的心理,进而产生异化行为。
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异化在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体系中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
所谓的异化,是指的事物在发展变化中逐步走向对自身的否定。
因此,异化实际上指的就是杨弃。
因此,异化有两个特征:1、异化是事物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
2、异化必然走向异化的异化。
即否定之否定。
黑格尔是提出最早异化理论的人;黑格尔承认,先有自然界,然后有人,有人的精神。
他认为自然界之前还有一个阶段,这个阶段叫做理念阶段,或者叫做逻辑的阶段。
这个阶段变出了自然界,这就叫异化。
费尔巴哈把这个概念接过来解释宗教。
以前18世纪唯物论批判宗教比较肤浅,光说宗教是愚昧无知的产物。
人怎么会信上帝?这是愚昧无知,不懂科学!这种批判很简单,费尔巴哈用异化解释宗教的起源,就比以前深了一步,进了一步。
圣经说,上帝按照自己的模样创造了人,创造了亚当、夏娃。
费尔巴哈指出来的却正好相反。
他说,是人按照自己的模样创造了上帝。
不仅如此,人还把自己的本性也放到上帝里去了。
上帝有无比的智慧,这智慧是什么东西?是人的本性。
上帝爱世人,爱是从哪里来的?也是人的本性。
上帝有意志,意志是从哪里来的?也是人的本性。
所以,是人把自己的本性赋予自己创造的上帝,并且把它无限夸张,成了个上帝。
但是在创造出上帝之后,却跪倒在上帝的脚下,向它哀求:伟大的上帝啊!你创造出我啦!请你救苦救难。
我什么都不是,我是卑微渺小的,你是伟大全能的。
一切好的东西都归到上帝那里去了,顶礼膜拜。
这个过程,费尔巴哈把它叫做异化,叫做人性的异化,或者叫做人的本质的异化。
上帝哪里来的?神哪里来的?都是人自己造的。
自己塑菩萨自己拜,不认得了,反而倒过来,让上帝支配自己。
修道士为什么不结婚?因为天国里有个新娘,叫圣母玛利亚。
他把自己需要的,异化成圣母,他就不要新娘了。
修女在天上也有个新郎,就是上帝。
马克思异化理论
马克思异化理论内容摘要:马克思在其著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首次提出“异化劳动”理论,它在马克思思想发展历程中占有特殊地位,是马克思思想走向成熟途中的一级重要阶梯。
马克思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对“异化劳动”进行了规定。
(一)从生产结果看,劳动者的劳动和他的劳动产品相异化。
马克思认为劳动产品是劳动的结晶,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劳动产品本应该属于工人,但在资本主义社会,“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的产品,作为异己的东西,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独立力量,是同劳动对立的”[1]。
(二)从生产过程来看,劳动者和他的劳动行为本身相异化。
马克思认为,劳动本来是人的本质,是一种区别于动物的自由自觉的活动。
人在劳动中肯定自己,满足自己的需要,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智力。
而异化劳动则使劳动变成了外在于人的东西。
(三)从人的类本质上看,人的类本质与人相异化。
这是马克思根据异化劳动的已有的两个规定推导出的第三个规定。
马克思认为“人是类存在物”[1],人的类生活、类存在就是劳动,即自由自觉的活动,这也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最根本的标志。
人类通过改造对象世界,使人类的类本质对象化,在改造无机自然界得到表现和确证。
在异化劳动状态下,人对人的类本质的体现完全发生了变化。
“异化劳动从人那里剥夺了他所生产的对象,从而也剥夺了他的类生活、他的现实的、类的对象性,而把人对动物所具有的优点变成缺点”;“异化劳动把自我活动、自由活动贬低为单纯的手段,从而把人的类生活变成维持人的肉体生存的手段”[1](P51)。
由于劳动产品的异化使人不能确证其类本质,劳动本身的异化则是把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变成仅仅维持肉体生存的手段,于是造就了人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人的类本质变成人的异己的本质,人变成了丧失类本质的人。
(四)从人的社会交往看,人与人关系相异化。
马克思认为:“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生命活动、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这一事实所造成的直接结果就是:人从人那里的异化。
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异化理论
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异化理论异化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用以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弊端的重要工具。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异化的产生进行了详尽的论述。
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沿着这条线索,对异化理论或提出综述,或提出阐释,或提出新的见解,极大地丰富了异化理论,也给异化理论带来了新的思考点。
我们要通过分析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异化理论来正确认识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实质,并正确认识中国在改革开放发展进程中面临的问题。
标签:西方马克思主义;异化;异化理论;资本主义一、异化的概念分析及异化理论的发展1.异化的概念分析“异化”作为一个成熟的概念最终定型,脱离不了其发展过程的贡献。
在“异化”概念的前期经历了“对象化”和“物化”的阶段。
因此,提到“异化”,不得不提的当然是与之相近的且易相混淆的两个概念——“对象化”和“物化”。
从词源上看,异化的英文单词是:alienation,它来自于拉丁文:alienatio,在神学和经院哲学中包含着两方面的内涵,其一是指人的精神与肉体的分离,精神上升到上帝的层面;其二是指圣灵在肉体化时,神性与人性的分离。
由此可见,异化从来源来说就包含着分离、对立的涵义。
这种对立与分离必然派生出主体的概念。
因为只有先设定了主体,才有相对主体而言的客体与之对立。
这个主体就是通常意义上的“人”,即指人自身。
因此,考察异化,还必须从人的角度来展开。
我们知道,异化概念的雏形实际上就是“对象化”,这种对象化是浅层次的、中性的,不包含任何感情色彩和哲学色彩,是简单物质层面或精神层面的物理学上的客观实在。
对象化的直接含义就是,本质在自我发展过程中成为异于自身的对象的过程。
随着人们对这种异于自身的对象的认识加深,以及这种对象化的自在之物对人的影响和制约的加深,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对象对于自身的奴役。
尤其是进入到资本主义工业化大生产时期,简单机械的劳动过程使人丧失了自身的意识。
人成了非人,人变成了一种物品,一种商品。
主体原来所具有的创造力、情趣、知识都被机械化所泯灭了。
异化劳动理论
异化劳动理论一、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论述了异化劳动的四重规定: 劳动者与劳动产品之间的异化关系,即“物的异化”; 劳动活动本身的异化,即“自我异化”;人与自己类本质的异化; 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异化。
(一) 第一重规定: 劳动者与劳动产品之间的异化关系,即“物的异化"。
这是指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者生产的产品不归劳动者自身所有,而归资本家所有,并被资本家用来继续作为支配劳动者的手段。
“对象化表现为对象的丧失和被对象奴役,占有表现为异化、外化”。
在这种情况下,劳动者的劳动产品就成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与劳动者相对立,其结果是导致工人的赤贫,并且工人生产劳动越多,他就被剥削得越多,就越是贫穷.以至于说到“劳动的现实化竟如此表现为非现实化,以至工人非现实化到饿死的地步。
”(二)第二重规定: 劳动活动本身的异化,即“自我异化".这是指在劳动过程中。
劳动者的劳动不属于自己,而属于资本家,即在生产中,工人的劳动不是自愿的劳动,而是被迫的强制劳动。
因此,工人在自己劳动过程中感觉到肉体的折磨和精神的摧残.(三)第三重规定: 人与自己类本质的异化。
这是从第一、第二规定中抽象出来的。
正是因为劳动产品、劳动活动都异化了,所以人的类本质也异化了。
人的类本质是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的目的。
而在异化劳动中,人的活动不再是自由自觉的活动,它在异化劳动中成为了维持个人生活的手段。
这就把人的类本质变成人的异己的本质,把工人的人的本质同人相异化了.人的类本质消失了,人成为一种经济动物。
工人的劳动仅仅成为维持肉体生存的手段,和动物的生命活动没什么区别。
其唯一的区别就是动物是直接从自然界索取,而人是从经济社会中非通过自由自觉的活动去获得。
(四) 第四重规定: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异化。
这是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劳动活动、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的直接结果.当工人的劳动产品、劳动不直接归工人所有时,他必定归另外的人所有; 当工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时时,实际上就是同另一个人相异化.这个另外的人就是资本家。
马克思异化理论
马克思批判地吸收了黑格尔、费尔巴哈和赫斯异化思想中的合理因素,勇于创新,赋予了异化完全崭新的内容,将异化的理论与当时的经济状况联系起来。
第一次提出了异化劳动的概念,从而创立了科学的唯物的异化理论,主要是异化劳动理论。
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卢卡奇根据马克思关于“商品拜物教”的论述阐述了资本主义的物化现象,试图恢复异化概念在马克思主义中的地位。
本文将就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和卢卡奇的物化理论的相同点与不同点进行粗略的探讨。
一、马克思异化理论的主要观点马克思主要是从异化劳动的角度来论述异化理论的。
异化劳动是特殊形式的劳动,是生产关系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主要存在资本主义社会。
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主要内容,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其一,从生产结果看,劳动者的劳动同他的劳动产品相异化。
在资本主义社会,“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的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1](P.41)其二,从生产过程看,劳动者和他的劳动活动相异化。
劳动对象和劳动产品的异化是生产行为本身、生产活动本身异化的结果。
即工人被迫把自己的劳动产品异化出去,只是因为他在劳动本身中把自己异化出去了。
“劳动对工人来说是外在的东西,也就是说,不属于他的本质;因此,他在自己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到折磨,精神遭摧残。
因为工人只有在劳动之外才感到自在,而在劳动中则感到不自在,他在不劳动时觉得舒畅,而在劳动时就觉得不舒畅”;[1] (P.43)其三,从人的类本质上看,劳动者与他的类本质相异化。
在异化劳动中,人对人的类本质的体现完全发生了变化,异化劳动使自然界,使人本身、人的自己的活动机能、人的生命活动同人相异化,使类同人相异化。
“这样一来,异化劳动导致:人的类本质——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的精神的类能力——变成对人来说是异化的本质,变成维持他的个人生存的手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承》2008年第9期异化作为理论界长期以来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随着1932年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发表,异化问题几度成为学者们研究的热点问题。
马克思在吸收前人思想的基础上创造性的提出了经典的劳动异化理论,对他后来发现的剩余价值学说和唯物史观的形成都起了深远的影响。
一、马克思异化理论的思想渊源在近代西方,自17世纪美国哲学家霍布斯在《利维坦》中以权利转化意义上使用异化概念之后,卢梭、爱尔维修、傅立叶、等人曾在政治、经济、伦理和社会学的层面上对异化问题做了一定的探讨。
卢梭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用异化概念论证“人民主权”思想,发展了由霍布斯首先提出的自然权利异化的思想。
费希特的异化被注入了哲学涵义,他在《知识学基础》中说道:自我是非我的异化。
黑格尔作为经典异化理论的创始人,他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异化概念,他把卢梭的否定性思想和费希特的能动性原则结合起来,把绝对精神的自我异化及其扬弃作为绝对精神的发展过程,阐述了人类借助劳动自我创造历史的思想,把对象化、外化理解为劳动的本质,但是他混淆了异化与对象化并认为两者是一致的。
随后费尔巴哈提出了自己的人本主义异化观。
他论述了宗教是人的本质的异化,神是人创造的,爱的宗教是克服异化的途径,他还批判了黑格尔哲学,认为它是宗教异化的哲学形式,是人的理智的异化。
费尔巴哈再一次将异化理论视为一个完整的社会历史观,因而人类的历史就变成了人的本质的异化和复归的历史。
但是费尔巴哈没有具体分析现实的异化,而是抽象的谈论一般的人的异化,忽视现实社会政治、经济方面的异化问题。
费尔巴哈肯定对象化而反对异化,这种逻辑在总体上影响了马克思的异化观。
二、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一)青年马克思的异化理论1.博士论文中的哲学异化理论⑴现象是本质的异化。
这一时期青年马克思还是站在黑格尔辨证唯心主义哲学的立场上分析问题,他认为现象是本质的异化,单个原子同他的“纯本质”(原子概念)不是直接符合而是各有差异,这就是本质与存在的矛盾,这一矛盾的作用使现象世界产生了。
“由于有了质,原子就获得同它的概念相矛盾的存在,就被设定为外在化了的,同它自己的本质不同的定在”。
[1](P39)⑵人对自然的依附关系是一种异化。
人对自然现象如日月盈缺等无法解释因而产生恐惧、崇拜,要人为的解除自然的异化,必须承认理性并借助理性把自然看作是理性的一种体现。
[1](P49)⑶宗教是自我意识的异化。
神是非人格的、非实体的存在,“对神存在的证明就是对人自身关于神的观念的证明,因此一切对神存在的证明就是对神不存在的证明,就是对一切关于神的驳斥。
”“应该有任何神同人的自我意识相并列。
”[1](P101)2.《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时期的政治异化理论(1)国家是家庭和市民社会自我异化的产物。
马克思对黑格尔唯心主义异化观进行批判。
在黑格尔看来,“理念变成了独立的主体,而家庭和市民社会对国家的现实关系变成了理念所具有的想象的内部活动”[1](P251)而马克思认为家庭和市民社会才是真正的活动者、国家的前提,黑格尔颠倒了市民社会、家庭和国家的关系。
(2)政治异化、宗教异化都是人的本质的异化。
马克思认为政治制度是同人民生活相脱离、相对立的“宗教领域”、“是同人民生活现实性的人间存在相对立的人民生活普遍性的上天”[1](P283)人是所有社会组织的本质,市民社会、家庭和国家只是人的本质的异化。
3.《德法年鉴》时期的金钱异化理论。
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制度下货币拜物教的分析,发现金钱和资本是工人异化劳动的产物,是工人劳动的物化结果。
劳动产品是由工人创造出来的,但是却被资本家占有,反而成为压迫工人的外在力量。
“钱是从人异化出来的劳动和存在的本质,这个外在本质却统治人,人却向它膜拜。
”[1](P448)此时马克思开始将异化和对象化明确区分开。
4.《穆勒笔记》和《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劳动异化理论。
青年马克思在构件自己的劳动异化理论逻辑的时,自觉地批判了黑格尔在唯心主义基础上将对象化与异化混为一谈的错误,站到了费尔巴哈这边来。
当时马克思要站在为无产阶级革命寻求根据的立场上就必须要否定异化,并且从异化这里寻找到批判资本主义的路径。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运用异化概念对资本主义进行深入的分析,揭示了异化的种种表现形式。
在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工人的劳动发生了异化,劳动不仅具有创造性的一面,还具有摧毁人的一面,马克思因此提出了异化劳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梁丽营(广西师范大学,广西桂林541004)[摘要]异化概念在马克思哲学思想发展历史中展现出两种完全不同性质的差异:首先是青年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主要包括他的哲学异化观、政治异化观、金钱异化观、劳动异化观,其中以劳动异化观最为完整的体现了经典异化理论。
其次,在唯物史观创立之后,马克思扬弃了人本主义的异化观。
当前中国在社会建设过程中出现了很多不和谐的因素,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仍然给我们提供了理论警惕。
[关键词]马克思异化理论26《传承》2008年第9期动的四个基本规定。
第一,劳动产品和劳动者相异化。
劳动产品是劳动着创造出来的,本应属于劳动者,但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的产品不仅不属于工人却成了与工人相对立的东西,工人生产的产品的力量和数量越大,越受他的产品的统治。
[2](P91)第二,劳动活动本身和劳动者相异化。
马克思指出劳动本来是人的本质,是一种“自由自觉的活动”,异化劳动却使劳动成为一种强制性的活动。
[2](P93)第三,人的类本质与人相异化。
马克思认为异化劳动使人把自己的生命活动、自己的本质变成仅仅维持自己生存的手段。
“这样一来,异化劳动导致人的类本质———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的精神的类能力———变成对人来说是异己的本质,变成维持他的个人生存的手段。
异化劳动使人自己的身体,同样使在他之外的自然界,使他的精神本质,他的人的本质同人相异化。
”[2](P96)第四,人与人的关系相异化。
劳动者同自己的劳动产品、劳动活动和人的类本质相异化的直接结果使人同自身的关系只有通过他与他人的关系,才能成为对象性的现实的关系,当人同自身相对立的时候,他必然要同他人相对立。
工人与资本家之间被剥削和剥削的根本对立关系,就是人与人关系相异化的集中体现。
马克思透过人与物的关系看到人与人的关系,看到了阶级的对立。
马克思进一步分析了造成异化劳动的原因。
他认为造成异化劳动的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私有制,马克思认为私有财产是造成异化劳动的根源,又是异化了劳动的结果,私有财产和异化劳动的相互作用造成资本主义社会的全面异化,要消灭异化劳动必须通过社会主义革命;二是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所导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商品生产普遍化,但生产力没有达到充分的水平。
马克思认为只有通过社会主义革命,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异化才能被消除。
他认为:“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的,自觉的,和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范围内生成的。
”[2](P120)(二)唯物主义的异化理论1.《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异化理论。
(1)从“人的类本质的异化”到“现实个人的现实异化”。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的全部构思就体现了从现实中生活着的个人为着眼点解决人怎么异化以及如何消灭异化的问题。
马克思批判了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历史观和异化观,认为费尔巴哈“还从来没有看到现实存在着的活动的人,而是停留在抽象的‘人’,并且仅仅限于在感情范围内承认‘现实的、单个的、肉体的人’。
”[1](P78)马克思认为人之所以异化是因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社会化的生产力却采取了私有制的生产关系,“只要私人利益和公共利益之间还有分裂……人本身的活动对人来说就成为一种异己的、与他对立的力量,这种力量驱使着人,而不是人驾驭着这种力量。
”[3](P37)(2)从异化是私有制的原因到异化根源于分工和私有制。
马克思认为异化根源于分工和私有制,“只要分工还不是出于自愿,而是出于自发的,那么人本身的活动对人说来就成为一种异己的、与他对立的力量,这种力量驱使着人,而不是人驾驭着这种力量。
”这时候,马克思从历史发展的眼光去阐述异化的历史作用,他认为:“我们本身的产物聚合为一种统治我们、不受我们控制、使我们的愿望不能实现并使我们的打算落空的物质力量,是迄今为止历史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4](P85)(3)从只有实现共产主义才能扬弃异化到只有消灭异化极其根源才能实现共产主义。
马克思认为,消灭异化必须有两个前提即无产阶级的壮大和阶级的消灭,这两个前提的形成依赖于生产力的高度发达,“要使这种异化成为一种‘不堪忍受的’力量,即成为革命所要反对的力量,就必然让它把人类的大多数变成完全‘没有财产的’人,同时这些人又同现存的有钱有教养的世界相对立,而这两个条件都是以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为前提的。
”[3](P86)2.《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和《资本论》中的异化理论这时期马克思否定了异化历史观,但仍批判资本主义商品交换中形成的社会关系物化的历史现象,主要表现在经济学研究中形成的新型物化理论,但他的物化理论已经是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的社会批判理论。
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构建了资本主义经济运动中出现的两种物化;意识个人在自然规定上的物化;二是“个人在一种社会规定(关系)上的物化,同时这种规定对个人来说又是外在的。
”[4](P176)马克思还具体分析了资本主义交换过程中的异化现象、货币和劳动者的异化、资本和劳动的异化,这在后来的《资本论》中以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和资本拜物教批判的形式表现出来。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全面的考察资本主义社会生产领域的异化现象,包括生产前提、生产过程、生产条件、生产结果等方面,“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使劳动条件和劳动产品具有的与工人相独立、相异化的形态,随着机器的发展而发展成为完全的对立,”“劳动资料扼杀工人”。
[5](P473)全面异化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关系的全面对抗,表明资本主义社会是一个资本和劳动的关系以及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主体和客体的颠倒关系。
马克思还阐明异化作为人类主体形成过程和人类解放过程的中间环节,异化的产生具有历史必然性,同样它的消除也是必然的。
“在资本对雇佣劳动的关系中,劳动即生产活动对它本身的产品的关系所表现出来的极端的异己形式,是一个必然的过渡点。
”[4](P520)此时马克思对待异化的态度不再是抽象地否定,而是从社会历史发展的角度去理解异化和私有制在生产力发展中创造的积极的物化层面,否定了物化关系对人类主体的支配。
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实现了从人本主义的伦理价值批判逐渐转向了辩证的、历史的批判,从而实现了向真正的共产主义立场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