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教】如何把爱和规矩同时给孩子

合集下载

爱与规矩并行减少亲子冲突的有效策略

爱与规矩并行减少亲子冲突的有效策略

爱与规矩并行减少亲子冲突的有效策略亲子关系是家庭中最为密切和重要的关系之一。

然而,由于代沟、性格差异以及教育方式的不同,亲子冲突时有发生。

为了维护良好的亲子关系,减少冲突,父母可以采取一些有效的策略,使爱与规矩并行。

本文将介绍一些减少亲子冲突的有效策略。

1. 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沟通是解决亲子冲突的第一步。

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沟通应该是平等、开放和尊重的。

父母应该倾听孩子的想法和观点,给予他们足够的空间表达自己的意见。

同时,父母也可以通过真诚的表达自己的意愿和关切,让孩子了解到自己的立场和期望。

有效的沟通可以拉近父母和孩子之间的距离,减少冲突的发生。

2. 设立明确的规矩与界限规矩和界限是亲子关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们可以帮助孩子理解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并建立起稳定和有序的生活环境。

父母应该和孩子一起制定家庭规则,并让规则变得明确和透明。

同时,父母也要严格要求并坚持规则的执行,让孩子明白自己的行为将产生相应的后果。

明确的规矩与界限可以减少亲子冲突的发生,同时也有助于孩子的成长和发展。

3. 培养良好的情绪管理能力亲子冲突往往源于双方情绪的失控和不理解。

父母应该带头展示自己良好的情绪管理能力,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避免在冲突中采取激烈或冲动的行为。

同时,父母也应该教导孩子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绪,鼓励他们运用积极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需求。

良好的情绪管理能力可以化解亲子冲突,建立和谐的家庭氛围。

4. 培养共同的兴趣和爱好共同的兴趣和爱好可以成为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纽带,减少冲突的发生。

父母可以花时间和孩子一起参与各种活动,如户外运动、音乐会、旅行等。

这样不仅可以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和互动,还可以创造美好的回忆和体验。

共同的兴趣和爱好可以为亲子关系注入更多的亲密度和情感。

5. 给予孩子适当的自主权和责任适当的自主权和责任有助于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责任感,减少亲子冲突的发生。

父母可以逐渐放手,让孩子有机会自主做一些决策和承担相应的责任。

如何把爱和规矩同时给孩子

如何把爱和规矩同时给孩子

如何把爱和规矩同时给孩子一、对于惩罚的认识1、惩罚给孩子带来的感受:敌意、仇恨、抗拒、罪恶感、没有价值感、自怜。

2、孩子在惩罚中会把精力分散到如何报复家长上面,错失了对自己不当行为的反悔以及思考修正错误的机会。

不利于孩子发自内心地认识错误,改正错误。

3、惩罚作为一种行为是会被孩子效仿的,“以强欺弱”会成为他面对问题的处理方式。

4、孩子受到的惩罚,会减轻他们对错误行为的内疚感,他们认为“惩罚”可以抵消他们的“罪行”,可以心安理得地重复自己的错误。

5、专家认为一个孩子应该经历自己不当行为所带来的自然后果,而不是受罚。

让他感到,在一个相互关心的亲子关系中,是没有惩罚的。

二、代替惩罚的七个技巧及案例参考1、转移注意力,把孩子对“问题”行为的注意力转移到帮助家长做事或者有趣的事情上。

适合:不太严重或者偶然性的问题。

案例:孩子在超市里随意拿货架上的商品。

反例(家长):“你再乱拿,看你爸爸来了,怎么收拾你!”正例(家长):“宝贝,你来帮我挑三个最红的苹果吧!”2、明确表达强烈不同意的立场(但不攻击孩子的人格),让孩子了解问题本身的影响。

适合:行为的后果比较严重,需要及时予以纠正、明确态度的问题。

案例:孩子在超市里跑来跑去。

反例(家长):“你太鲁莽了,晚上不许看电视!”正例(家长):“我不喜欢你这样!小孩在过道乱跑会干扰别人购物!”3、表明你的期望。

对于已经发生的错误不过分追究,并表明对孩子下次行为的期望。

适合:问题影响不大,属于主观上非故意的行为。

案例:孩子把从家里带出去的玩具弄丢了。

反例:“你怎么又把玩具弄丢了,以后不许你带玩具出去了!”正例:“我希望你能保管好自己的玩具,下次能让它和你一起回家!”4、提供选择。

提供给孩子合理的、且我们能接受的选择,给他被尊重感,而不是被强迫感。

适合:行为相对顽固,但有可替代的选择的问题;也可以用于引导孩子开始某种行动的建议。

案例:孩子在超市里跑来跑去。

反例(家长):“你再乱跑,我就不带你回家了!”正例(家长):“齐齐,别跑!给你个选择,你要么好好走,要么坐在购物车里,你来决定。

如何在教育中平衡爱和规矩

如何在教育中平衡爱和规矩

如何在教育中平衡爱和规矩教育是孩子成长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而如何在教育中平衡爱和规矩,是每位父母和教育者都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爱和规矩是教育的两个基本方面,它们相辅相成,相互依存。

本文将探讨如何在教育中达到爱与规矩的平衡。

首先,要理解爱和规矩的本质。

爱是无私的关心和关怀,是为孩子提供安全感和支持的力量。

规矩则是为了塑造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价值观,是为孩子的成长与发展提供秩序和纪律。

爱和规矩既有相通之处,也存在差异。

了解二者的区别和共同点,是平衡它们的第一步。

其次,要建立积极的家庭氛围。

爱是家庭教育的基石,孩子需要父母的关爱和理解。

为了平衡爱和规矩,家庭中应该建立一个积极的氛围,鼓励孩子自信、独立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

父母可以通过倾听、尊重和接纳孩子的意见和建议,让孩子感受到被爱的同时,也要引导和教育他们遵守规则,明确权责边界。

第三,要制定恰当的规矩和约束。

规矩可以帮助孩子建立自律和责任感,但过多的规矩可能会压抑孩子的天性和创造力。

制定适当的规矩和约束是实现爱与规矩平衡的关键。

父母和教育者应该根据孩子的年龄和成长阶段,制订合适的规则,并给予孩子解释和理解的机会。

同时,也要给孩子适量的自由空间,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和做出决策。

第四,要注重教育方式与方法。

爱和规矩体现在教育方式与方法上。

在传递知识和价值观的同时,父母和教育者需要注重教育的方式与方法。

温和、耐心的态度可以使孩子感受到来自父母和教育者的爱。

在规矩的执行上,应该注重理解和引导,而不是简单地施加压力。

用爱与理解来包容孩子犯错误、学习的过程中的挫折,同时也要做好规矩的纠正和约束。

最后,要树立榜样。

孩子往往以父母和教育者为榜样,他们会模仿大人的行为和语言。

所以,如果我们要求孩子守规矩,首先自己必须做到。

我们要以身作则,言行一致,让孩子见证并学习到爱和规矩的结合。

在教育中,尊重与宽容、规矩与爱的平衡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以上措施,我们可以在教育中有效地平衡爱和规矩。

如何把爱和规矩同时给孩子

如何把爱和规矩同时给孩子

爱的对孩子成长的影响
01
02
03
心理健康
爱能够给予孩子安全感, 有助于培养孩子的自尊心 和自信心。
情感发展
爱有助于孩子学会表达情 感,培养同理心和情感交 流能力。
社交能力
在充满爱的环境中成长的 孩子,更能够与人建立良 好的关系,提高社交能力 。
如何正确表达爱
真诚关心
了解孩子的需求和感受 ,真诚地关心他们的成
问题案例分析
案例一
小华和妈妈的规矩教育失败
背景
小华是一个非常任性的孩子,经常在家里发脾气。
问题分析
妈妈在规矩教育上没有坚持到底,经常在小华哭闹时妥协。这导致小 华认为哭闹可以解决问题,形成了不良的行为习惯。
问题案例分析
改进建议
妈妈应该坚持原则,不轻易妥协。在规矩教育上要保持一致性, 让小华明白哭闹不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式。
02
及时给予孩子反馈,让他们知道自己的行为是否正确,如何改
进。
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意见
03
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想法,让他们参与到家庭教育和规
矩制定中来。
05
实践案例分享
成功案例展示
案例一
小明和妈妈的规矩教育
背景
小明是一个活泼好动的孩子,经常在家里跑来跑 去,打扰到父母的工作。
规矩设定
妈妈和小明一起制定了规矩,规定小明在父母工 作的时候要保持安静,不打扰父母。
正和引导;如果孩子表现出良好的行为,可以适当增加爱的比重,给予
他们更多的鼓励和支持。
03
灵活应对特殊情况
对于特殊情况,如孩子生病、情绪低落等,需要适当调整爱与规矩的比
重,给予孩子更多的关爱和支持。
及时沟通与反馈

如何把爱和规矩同时给孩子教学设计

如何把爱和规矩同时给孩子教学设计

如何把爱和规矩同时给孩子教学设计How to teach children love and rules at the sa me time如何把爱和规矩同时给孩子教学设计前言:小泰温馨提醒,本教案根据教学设计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爱孩子,他很快没有规矩;管孩子,他很快感觉到父母不爱他。

怎么办?一爱就乱,一管就死!用爱的方式去给孩子规则,孩子才能感受到规则是爱的一部分;用惩罚的方式去给孩子规则,孩子感受到的是恨,而不是规则。

这就是这几次家长会交流的一个重点——替代惩罚的方法。

生活中,“惩罚”已经成了很多家长最常用、最爱用的杀手锏了,的确很好用,也很省事,似乎身边所有的家长都是这么做的。

那么,大家都认可的选择就一定是最科学的吗?当然不是,只是因为这是大家最无奈的选择,除了这“招”我们的确想不出什么好“招”了,这里要告诉您一些可以代替惩罚的好方法,供您参考。

一、对于惩罚的认识:1、惩罚给孩子带来的感受:敌意、仇恨、抗拒、罪恶感、没有价值感、自怜;2、孩子在惩罚中会把精力分散到如何报复家长上面,错失了对自己不当行为的反悔以及思考修正错误的机会。

不利于孩子发自内心地认识错误,改正错误;3、惩罚作为一种行为是会被孩子效仿的,“以强欺弱”会成为他面对问题的处理方式。

4、孩子受到的惩罚,会减轻他们对错误行为的内疚感,他们认为“惩罚”可以抵消他们的“罪行”,可以心安理得地重复自己的错误;5、专家认为一个孩子应该经历自己不当行为所带来的自然后果,而不是受罚。

让他感到,在一个相互关心的亲子关系中,是没有惩罚的。

二、代替惩罚的七个技巧及案例参考:1、转移注意力:把孩子对“问题”行为的注意力转移到帮助家长做事或者有趣的事情上:适合:不太严重或者偶然性的问题案例:孩子在超市里随意拿货架上的商品反例(家长):“你再乱拿,看你爸爸来了,怎么收拾你!”正例(家长):“宝贝,你来帮我挑三个最红的苹果吧!”2、明确表达强烈不同意的立场(但不攻击孩子的人格),让孩子了解问题本身的影响:适合:行为的后果比较严重,需要及时予以纠正、明确态度的问题案例:孩子在超市里跑来跑去反例(家长):“你太鲁莽了,晚上不许看电视!”正例(家长):“我不喜欢你这样!小孩在过道乱跑会干扰别人购物!”3、表明你的期望:对于已经发生的错误不过分追究,并表明对孩子下次行为的期望适合:问题影响不大,属于主观上非故意的行为案例:孩子把从家里带出去的玩具弄丢了反例:“你怎么又把玩具弄丢了,以后不许你带玩具出去了!”正例:“我希望你能保管好自己的玩具,下次能让它和你一起回家!”4、提供选择:提供给孩子合理的、且我们能接受的选择,给他被尊重感,而不是被强迫感。

如何把爱和规矩同时给孩子

如何把爱和规矩同时给孩子

《如何把爱和规矩同时给孩子》这里有一些可以代替惩罚的好方法,供您参考。

一、对于惩罚的认识:1、惩罚给孩子带来的感受:敌意、仇恨、抗拒、罪恶感、没有价值感、自怜;2、孩子在惩罚中会把精力分散到如何报复家长上面,错失了对自己不当行为的反悔以及思考修正错误的机会。

不利于孩子发自内心地认识错误,改正错误;3、惩罚作为一种行为是会被孩子效仿的,“以强欺弱”会成为他面对问题的处理方式。

4、孩子受到的惩罚,会减轻他们对错误行为的内疚感,他们认为“惩罚”可以抵消他们的“罪行”,可以心安理得地重复自己的错误;二、代替惩罚的七个技巧及案例参考:1、转移注意力:把孩子对“问题”行为的注意力,转移到帮助家长做事或者有趣的事情上:适合:不太严重或者偶然性的问题案例:孩子在超市里随意拿货架上的商品反例(家长):“你再乱拿,看你爸爸来了,怎么收拾你!”正例(家长):“宝贝,你来帮我挑三个最红的苹果吧!”当然是第二种说法更好了,不但引导了孩子主动帮妈妈干活,还教会了孩子数数,分辨颜色,这种回答太棒了2、明确表达强烈不同意的立场(但不攻击孩子的人格),让孩子了解问题本身的影响:适合:行为的后果比较严重,需要及时予以纠正、明确态度的问题案例:孩子在超市里跑来跑去反例(家长):“你太鲁莽了,晚上不许看电视!”正例(家长):“我不喜欢你这样!小孩在过道乱跑会干扰别人购物!”3、表明你的期望:对于已经发生的错误不过分追究,并表明对孩子下次行为的期望适合:问题影响不大,属于主观上非故意的行为案例:孩子把从家里带出去的玩具弄丢了反例:“你怎么又把玩具弄丢了,以后不许你带玩具出去了!”正例:“我希望你能保管好自己的玩具,下次能让它和你一起回家!”4、提出你对孩子的要求,给出合理的选择题:适合:行为相对顽固,但有可替代的选择的问题;也可以用于引导孩子开始某种行动的建议。

案例:孩子在超市里跑来跑去反例(家长):“你再乱跑,我就不带你回家了!”正例(家长):“齐齐,别跑!给你个选择,你要么好好走,要么坐在购物车里,你来决定。

必须要学会把爱和规矩同时给孩子

必须要学会把爱和规矩同时给孩子

爱孩子,他很快没有规矩,管孩子,他很快感觉到父母不爱他。

怎么办?一爱就乱,一管就死!用爱的方式去给孩子规则,孩子才能感受到规则是爱的一部分;用惩罚的方式去给孩子规则,孩子感受到的是恨,而不是规则。

这就是这几次家长会交流的一个重点——替代惩罚的方法。

生活中,“惩罚”已经成了很多家长最常用、最爱用的杀手锏了,的确很好用,也很省事,似乎身边所有的家长都是这么做的。

那么,大家都认可的选择就一定是最科学的吗?当然不是,只是因为这是大家最无奈的选择,除了这“招”我们的确想不出什么好“招”了,这里要告诉您一些可以代替惩罚的好方法,供您参考。

01对于惩罚的认识1、惩罚给孩子带来的感受:敌意、仇恨、抗拒、罪恶感、没有价值感、自怜;2、孩子在惩罚中会把精力分散到如何报复家长上面,错失了对自己不当行为的反悔以及思考修正错误的机会。

不利于孩子发自内心地认识错误,改正错误;3、惩罚作为一种行为是会被孩子效仿的,“以强欺弱”会成为他面对问题的处理方式。

4、孩子受到的惩罚,会减轻他们对错误行为的内疚感,他们认为“惩罚”可以抵消他们的“罪行”,可以心安理得地重复自己的错误;5、专家认为一个孩子应该经历自己不当行为所带来的自然后果,而不是受罚。

让他感到,在一个相互关心的亲子关系中,是没有惩罚的。

02代替惩罚的七个技巧及案例参考1、转移注意力:把孩子对“问题”行为的注意力转移到帮助家长做事或者有趣的事情上。

适合:不太严重或者偶然性的问题案例:孩子在超市里随意拿货架上的商品反例(家长):“你再乱拿,看你爸爸来了,怎么收拾你!”正例(家长):“宝贝,你来帮我挑三个最红的苹果吧!”2、明确表达强烈不同意的立场(但不攻击孩子的人格):让孩子了解问题本身的影响。

适合:行为的后果比较严重,需要及时予以纠正、明确态度的问题案例:孩子在超市里跑来跑去反例(家长):“你太鲁莽了,晚上不许看电视!”正例(家长):“我不喜欢你这样!小孩在过道乱跑会干扰别人购物!”3、表明你的期望:对于已经发生的错误不过分追究,并表明对孩子下次行为的期望。

家庭教育中的爱与规则

家庭教育中的爱与规则

家庭教育中的爱与规则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父母是孩子最亲近的人,他们的言行举止对孩子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家庭教育中,爱与规则是两个相辅相成的重要因素,两者的结合可以帮助孩子在健康和积极的环境中成长。

下面我们将深入探讨家庭教育中的爱与规则。

爱是家庭教育的基石。

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无私的,包容的,宽容的。

爱是从孩子出生的那一刻开始,就在心中慢慢培养的。

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无条件的,不管孩子做错了什么,父母都会包容和原谅,给予孩子必要的支持和关怀。

爱是孩子成长中最重要的滋养因素,它可以让孩子拥有安全感和信任感,同时也可以增强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爱,可以让孩子的内心得到温暖,让孩子在不认为的时刻感受到家人的关怀和呵护,这种关怀和呵护会激励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与幸福。

而规则,是家庭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规则是家庭教育的组成部分,它为孩子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让孩子在约束中成长,得到良好的教育和培养,帮助孩子形成正确的行为习惯和处事方式。

规则是家庭生活中的秩序和规律,是一种约束和规范,是一种对孩子行为的引导和约束。

在家庭中,父母需要制定一些必要的规则,比如学习规则、生活习惯规则、行为规范规则等,这些规则可以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同时也可以让孩子学会尊重他人和遵守公共秩序。

爱和规则在家庭教育中是相辅相成的。

爱是规则的前提,没有父母对孩子的爱,就难以有效地制定和执行规则。

爱可以让孩子在遵守规则的过程中得到父母的支持和理解,同时也可以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和呵护。

而规则,可以让爱得到有效的体现,它可以让孩子在约束中规范自己的行为,培养良好的习惯,同时也可以让孩子明白做任何事都需要规则和秩序。

在家庭教育中,爱的表达方式多种多样,父母可以通过身体接触、语言表达、行为示范等多种形式来表达对孩子的爱。

父母要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爱,要让孩子了解到,无论遇到什么困难,自己都是最温馨的港湾。

幼儿教师如何做才能把爱和规矩同时给孩子

幼儿教师如何做才能把爱和规矩同时给孩子

幼 儿 教 育技能的手段的倾向,能够充分发挥游戏活动本身所特有的主体性发展的功能,这不仅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和身体发育需要,还深得幼儿喜欢,是当前幼儿教学主体性培养的最佳途径之一。

二、游戏教学法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重点(一)目标适切,确保选材合理目标适切是指游戏前教师为幼儿所设定的目标应当符合幼儿发展规律的,是适度的、切合实际的。

而选材对于游戏教学法的有效性具有直接决定性的作用,对此教师必须认真筛选,以符合幼儿身心特点、幼儿发展规律为基础,确保选材具有正确价值观导向。

(二)面面俱到,确保发挥实效幼儿游戏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应该是合理、适度的,是经过充分设计、考虑的,同时,幼儿游戏活动还存在着很多因素,比如,不同的幼儿会呈现出不同的状态,教师要关注的是所有幼儿的所有状态;而不同的环节,也会呈现出来不同的侧重点,教师需要关注的也是每一个教学环节,需要通过每一个问题的研究与反思来促进游戏教学有效性的提升。

三、游戏教学法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思路(一)善于观察分析,选择恰当的时机介入游戏情境足够量的观察时间是提高观察质量的有效保证,也能为教师的介入预留缓冲和抉择时间。

因此,教师在介入游戏情境前一定要细心观察。

比如,在进行积木游戏时,笔者执教班级中的学生C和其他学生在一起拼凑房子,但他好像遇到了困难,两块形状相同但大小不同的积木如何也无法对称,学生C马上向老师投来了求助的目光,但老师并没有马上帮忙,而是继续在旁观察,直到学生C自己找出了问题,完成房子的拼凑;此时老师才帮其分析问题所在。

这个案例中,教师在发现幼儿遇见问题后,并没有第一时间介入,而是采取了静静观察的策略,这一举动不仅为幼儿提供了充足的时间自主解决问题,也为下一步指导提供了宝贵的素材。

一言蔽之,只有将游戏观察与对幼儿行为分析相互结合,才能真正发现问题、找到问题的根源,最终有效解决问题,如此才能体现教师介入的真正价值和意义所在。

(二)正确认识差异发展观,尊重幼儿个体差异性世界上找不出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同样也找不到两个相同的孩子,尤其是幼儿园阶段的孩子,年龄层均在三至六岁,这一时期的幼儿各项生理机能发展迅速,大、中、小班的幼儿差异明显,对事物的认知和接受能力也各不形同。

爱与规矩育儿方法

爱与规矩育儿方法

爱与规矩育儿方法
爱与规矩育儿方法是一种综合的育儿方法,将爱与规矩结合起来,旨在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品德。

爱是指家长对孩子的关爱和尊重。

家长应该给予孩子足够的关注和关爱,满足他们的基本需求,并且以身作则,成为他们的榜样。

爱可以通过言语和行动来表达,例如说出赞美和鼓励的话语,给予温暖的拥抱和亲吻等。

这样的爱能够使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安全,建立良好的家庭关系。

规矩是指家庭中的秩序和规则。

家长需要与孩子一起制定家庭规则,明确家庭的规矩和界限。

家长需要教导孩子遵守规则,并且对不遵守规则的行为进行适当的纠正和教育。

规矩的制定和执行需要公平和有逻辑,让孩子明白为什么需要遵守规矩,体会到规矩的重要性。

通过遵守规矩,孩子可以学会自律和自我约束,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爱与规矩育儿方法需要家长的耐心和坚持。

爱与规矩应该相辅相成,既要给予孩子充分的爱,也要让孩子明白规矩的必要性。

家长需要与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和互动,尊重孩子的意见和想法,促进他们的成长和发展。

总之,爱与规矩育儿方法强调家庭爱与规矩的双重作用,既重视孩子的情感和需求,又注重培养孩子的自律和行为习惯。

这种育儿方法有助于孩子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家庭教育:爱与规则同行

家庭教育:爱与规则同行

家庭教育:爱与规则同行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

良好的家庭教育对于孩子的成长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因此,我们必须注重家庭教育,做好家庭教育这篇文章,才能培养孩子健康成长。

特别是当前社会,孩子少了,六个大人围着一个孩子转,更应该重视家庭教育。

现在社会上出现的对孩子的溺爱、娇宠,以及家长打骂孩子等现象都是家庭教育中的错误做法和不当行为。

如何做到正确的家庭教育?爱与规则同行应该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教育理念。

爱是家庭教育的前提。

父母应该给孩子营造一个充满爱的环境,让孩子在爱的阳光下健康成长。

父母应该把孩子放在心中至高无上的地位,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幸福。

在家庭生活中,父母应该多关心孩子,多和孩子交流沟通,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帮助孩子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

同时,父母也应该尊重孩子的个性和兴趣爱好,鼓励孩子发展自己的特长和优势,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充满自信和勇气。

规则是家庭教育的基础。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父母应该为孩子制定一些基本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让孩子懂得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以及为什么这样做的道理。

比如:在家里应该尊重长辈、孝敬父母、团结兄弟姐妹;在学校应该尊敬老师、团结同学、勤奋学习;在社会应该遵守公共秩序、爱护公共设施、保护环境卫生等等。

这些规则的制定应该根据孩子的年龄和实际情况而定,并且应该让孩子明白这些规则的道理和意义,让孩子从内心深处愿意接受并遵守这些规则。

爱与规则同行是家庭教育的最佳方式。

在家庭教育中,爱与规则并不是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

只有爱没有规则,孩子就会变得娇气和任性;只有规则没有爱,孩子就会感到压抑和束缚。

只有把爱和规则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让孩子在充满爱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父母应该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言行来影响和教育孩子。

比如:父母之间应该相互尊重、相互关爱、相互支持;父母应该孝敬长辈、关心老人、爱护幼小;父母应该诚实守信、勤劳节俭、不贪图小利等等。

如何把爱和规矩同时给孩子

如何把爱和规矩同时给孩子

如何把爱和规矩同时给孩子一、对于惩罚的认识:1、惩罚给孩子带来的感受:敌意、仇恨、抗拒、罪恶感、没有价值感、自怜;2、孩子在惩罚中会把精力分散到如何报复家长上面,错失了对自己不当行为的反悔以及思考修正错误的机会。

不利于孩子发自内心地认识错误,改正错误;3、惩罚作为一种行为是会被孩子效仿的,"以强欺弱'会成为他面对问题的处理方式。

4、孩子受到的惩罚,会减轻他们对错误行为的内疚感,他们认为"惩罚'可以抵消他们的"罪行',可以心安理得地重复自己的错误;5、专家认为一个孩子应该经历自己不当行为所带来的自然后果,而不是受罚。

让他感到,在一个相互关心的亲子关系中,是没有惩罚的。

二、代替惩罚的七个技巧及案例参考:1、转移注意力:把孩子对"问题'行为的注意力转移到帮助家长做事或者有趣的事情上:适合:不太严重或者偶然性的问题案例:孩子在超市里随意拿货架上的商品反例(家长):"你再乱拿,看你爸爸来了,怎么收拾你!'正例(家长):"宝贝,你来帮我挑三个最红的苹果吧!'2、明确表达强烈不同意的立场(但不攻击孩子的人格),让孩子了解问题本身的影响:适合:行为的后果比较严重,需要及时予以纠正、明确态度的问题案例:孩子在超市里跑来跑去反例(家长):"你太鲁莽了,晚上不许看电视!'正例(家长):"我不喜欢你这样!小孩在过道乱跑会干扰别人购物!'3、表明你的期望:对于已经发生的错误不过分追究,并表明对孩子下次行为的期望适合:问题影响不大,属于主观上非故意的行为案例:孩子把从家里带出去的玩具弄丢了反例:"你怎么又把玩具弄丢了,以后不许你带玩具出去了!'正例:"我希望你能保管好自己的玩具,下次能让它和你一起回家!'4、提供选择:提供给孩子合理的、且我们能接受的选择,给他被尊重感,而不是被强迫感。

如何给孩子一个规矩和爱的统一(家庭教育演讲课件)

如何给孩子一个规矩和爱的统一(家庭教育演讲课件)

如何给孩子一个规矩和爱的统一—家庭教育演讲课件规矩和爱,本来就是统一的很多家长都希望给孩子充分的自由,给孩子最好的东西。

所以,一味地纵容,觉得“只要他喜欢就好”、“孩子高兴才是最重要的”、“这些规矩长大了孩子自然就懂”……俗话讲,无规矩不成方圆。

从小如果没有爸爸妈妈制定的规矩来约束他,孩子容易为所欲为,更不懂得判断自己言行是好的还是坏的。

所谓自由就是让孩子在有规则的前提自由的活动。

“爱孩子”和“立规矩”从来不是单选题。

其实,管得太少和管得太严的父母在我们身边都不少见。

一般溺爱孩子的父母认为,孩子要面临的压力已经很大了,趁着现在还小,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放纵孩子一下也不会对他造成什么影响。

太严格的父母则认为,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现在不从生活细节上管教孩子,以后怎么让孩子在社会上立足?这两种观点听起来都有些道理,但问题就出在这些父母处理矛盾的方式不是综合考量,而是在“爱孩子”与“立规矩”之间做起了单选题。

这种非此即彼的选择,必然会给孩子的成长造成负面影响。

过度爱孩子的家庭造成孩子没规矩,不懂礼貌不懂尊重;后者则让孩子谨小慎微、循规蹈矩。

家长们有必要认识到:规矩和爱本来就是统一的。

3点原则,需遵守对于孩子立规矩,家长有以下3点原则要遵守:01.有些事,不能惯有家长说:“家里有规矩,但孩子耍赖也没辙啊!”这是很多家庭的通病:孩子不听你的原则,常常以哭闹、不吃饭来要挟父母。

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父母一而再,再而三地降低底线。

常常孩子一哭闹,大人就开始妥协。

被惯坏的孩子有一个特点,就是他们的要求总是被满足。

第一次出现问题,大人就妥协,只会为自己和孩子的将来找来更多麻烦。

02.有的事,必须孩子自己做有的家长还认为孩子小,做事磨蹭,父母先帮孩子万事包办了,以后再培养也来的及。

其实在孩子每个年龄段,都有他们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特点,告诉孩子什么事情是他自己要做的。

爱从来不是大包大揽,教会孩子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帮他解决问题,这才是真正的爱。

中班幼儿家庭教育心得:爱与规矩并行

中班幼儿家庭教育心得:爱与规矩并行

中班幼儿家庭教育心得:爱与规矩并行一、爱的表达1.关注孩子的情感需求孩子在中班阶段,开始对周围的事物产生好奇,也渴望得到父母的关注和陪伴。

因此,父母要时刻关注孩子的情感需求,多陪伴、多沟通,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

2.鼓励孩子表达自己在这个阶段,孩子开始学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想法。

父母要耐心倾听,给予孩子充分的肯定和鼓励,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价值。

3.尊重孩子的个性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和兴趣。

父母要尊重孩子的个性,支持和引导孩子发展自己的兴趣,让孩子在自信中成长。

二、规矩的树立1.制定合理的家庭规则家庭规则是孩子行为的准则。

父母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制定合理的家庭规则,并确保孩子遵守。

例如,按时作息、文明用餐、整理玩具等。

2.一致性原则在家庭教育中,父母要保持一致性,对孩子的行为做出统一的评价。

避免出现父亲批评、母亲表扬的情况,这会让孩子产生困惑,不知道如何规范自己的行为。

3.适度惩罚(1)惩罚原因要明确,让孩子明白为什么受罚;(2)惩罚方式要合理,避免体罚和恶语相向;(3)惩罚后要进行心理疏导,让孩子知道父母依然爱他。

三、爱与规矩的融合1.以身作则,树立榜样2.情境教育,寓教于乐在游戏中教育孩子,让孩子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会遵守规矩。

例如,通过角色扮演、故事讲解等方式,让孩子理解分享、排队等社会行为规范。

3.赏识教育,激发潜能适时给予孩子表扬和鼓励,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进步。

同时,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及时发现并解决心理问题,让孩子在阳光中成长。

中班幼儿家庭教育要注重爱与规矩的平衡。

在温馨的氛围中,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在合理的规矩中,培养孩子的行为习惯。

只有爱与规矩并行,孩子才能茁壮成长,成为有道德、有担当的社会新人。

在中班幼儿家庭教育心得:爱与规矩并行这个主题下,我们还可以进一步探讨一些补充的内容。

比如在爱的表达方面,我们不仅要关注孩子的情感需求,还要学会适时地放手。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难免会遇到挫折和困难,这时我们需要给予孩子足够的信任和支持,让他们学会独立解决问题。

把“爱”和“规矩”同时给孩子

把“爱”和“规矩”同时给孩子

把“爱”和“规矩”同时给孩子作者:来源:《新传奇》2017年第21期爱他,他很快没了规矩;管他,他很快感觉父母不爱他。

一爱就乱,一管就死!怎么办?很多家长都会遇到这样的情况。

正确的办法是:用爱的方式给孩子立规矩,这样孩子才能感受到规矩是爱的一部分;如果我们用惩罚的方式给孩子立规矩,那么孩子感受到的是恨,而不是规矩。

代替惩罚的7个技巧 1.转移注意力:把孩子对问题行为的注意力转移到帮助家长做事或者有趣的事情上。

这适合不太严重或者偶然性的问题。

案例:孩子在超市随意拿货架上的商品。

反例:“你再乱拿,等你爸爸来了,看他怎么收拾你!”正例:“宝贝,你来帮我挑三个最红的苹果吧。

”2.明确表达自己不同意的立场(但不攻击孩子的人格),让孩子了解问题本身的影响。

这适合行为后果较严重,需要及时予以纠正、明确态度的问题。

案例:孩子在超市里跑来跑去。

反例:“你太鲁莽了,晚上不许看电视!”正例:“我不喜欢你这样,你在过道上乱跑会干扰别人购物的!”3.提供选择:提供给孩子合理的、我们能接受的选择,给他被尊重感,而不是被强迫感。

这适合行为相对顽固,但有可替代的选择的问题;也可用于引导孩子开始某种行动的建议。

案例:孩子在看电视不愿意洗澡。

反例:“过来洗澡,你再不过来,我就关电视了!”正例:“你是愿意现在洗澡,一会儿听两个故事呢,还是现在看电视,洗澡后没故事听呢?你来选吧。

”4.告诉孩子怎样弥补自己的失误。

这适合由于无知而导致的失误,需要补充孩子相关常识的事件。

案例:孩子用水彩笔画画时,把没盖笔帽的笔放在沙发上,把沙发染了一大片颜色。

反例:“看看你干的好事,以后别用水彩笔了!”正例:“看沙发都花了,以后用完笔要把笔帽盖起来,放在桌上!”5.采取行动:对于反复建议多次的问题仍然没有改正,可以采取适当的行动。

这适合相对严重的原则性问题,特别是屡教不改的问题,需表明正确的态度。

案例:孩子在吃饭时反复玩弄桌上的物品。

反例:“你再不专心吃饭,就干脆别吃了!”正例:“宝贝,专心吃饭!”数次劝说无效,可以把桌上的东西拿远点,说“吃饭的时候应该专心吃饭,吃完饭你可以随便玩这些东西”。

【育儿知识】如何把爱和规矩同时给孩子

【育儿知识】如何把爱和规矩同时给孩子

如何把爱和规矩同时给孩子
如何把爱和规矩同时给孩子
爱孩子,他很快没有规矩;
管孩子,他很快感觉到父母不爱他。

怎么办?一爱就乱,一管就死!
用爱的方式去给孩子规则,孩子才能感受到规则是爱的一部分;用惩罚的方式去给孩子规则,孩子感受到的是恨,而不是规则。

这就是这几次家长会交流的一个重点替代惩罚的方法。

生活中,惩罚已经成了很多家长最常用、最爱用的杀手锏了,的确很好用,也很省事,似乎身边所有的家长都是这么做的。

那么,大家都认可的选择就一定是最科学的吗?当然不是,只是因为这是大家最无奈的选择,除了这招我们的确想不出什么好招了,这里要告诉您一些可以代替惩罚的好方法,供您参考。

一、对于惩罚的认识
1、惩罚给孩子带的感受敌意、仇恨、抗拒、罪恶感、没有价值感、自怜;
2、孩子在惩罚中会把精力分散到如何报复家长上面,错失了对自己不当行为的反悔以及思考修正错误的机会。

不利于孩子发自内心地认识错误,改正错误;
3、惩罚作为一种行为是会被孩子效仿的,以强欺弱会成为他面对问题的处理方式。

4、孩子受到的惩罚,会减轻他们对错误行为的内疚感,他们认为惩罚可以抵消他们的罪行,可以心安理得地重复自己的错误;
5、专家认为一个孩子应该经历自己不当行为所带的自然后果,而不是受罚。

让他感到,在一个相互关心的亲子关系中,是没有惩罚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把爱和规矩同时给孩子
爱孩子,他很快没有规矩,管孩子,他很快感觉到父母不爱他。

怎么办?一爱就乱,一管就死!
用爱的方式去给孩子规则,孩子才能感受到规则是爱的一部分;用惩罚的方式去给孩子规则,孩子感受到的是恨,而不是规则。

这就是这几次家长会交流的一个重点——替代惩罚的方法。

生活中,“惩罚”已经成了很多家长最常用、最爱用的杀手锏了,的确很好用,也很省事,似乎身边所有的家长都是这么做的。

那么,大家都认可的选择就一定是最科学的吗?当然不是,只是因为这是大家
最无奈的选择,除了这“招”我们的确想不出什么好“招”了,这里要告诉您一些可以代替惩罚的好方法,供您参考。

一、对于惩罚的认识:
1、惩罚给孩子带来的感受:敌意、仇恨、抗拒、罪恶感、没有价值感、自怜;
2、孩子在惩罚中会把精力分散到如何报复家长上面,错失了对自己不当行为的反悔以及思考修正错误的机会。

不利于孩子发自内心地认识错误,改正错误;
3、惩罚作为一种行为是会被孩子效仿的,“以强欺弱”会成为他面对问题的处理方式。

4、孩子受到的惩罚,会减轻他们对错误行为的内疚感,他们认为“惩罚”可以抵消他们的“罪行”,可以心安理得地重复自己的错误;
5、专家认为一个孩子应该经历自己不当行为所带来的自然后果,而不是受罚。

让他感到,在一个相互关心的亲子关系中,是没有惩罚的。

二、代替惩罚的七个技巧及案例参考:
1、转移注意力:把孩子对“问题”行为的注意力转移到帮助家长做事或者有趣的事情上:
适合:不太严重或者偶然性的问题
案例:孩子在超市里随意拿货架上的商品
反例(家长):“你再乱拿,看你爸爸来了,怎么收拾你!”
正例(家长):“宝贝,你来帮我挑三个最红的苹果吧!”
2、明确表达强烈不同意的立场(但不攻击孩子的人格),让孩子了解问题本身的影响:
适合:行为的后果比较严重,需要及时予以纠正、明确态度的问题案例:孩子在超市里跑来跑去。

反例(家长):“你太鲁莽了,晚上不许看电视!”
正例(家长):“我不喜欢你这样!小孩在过道乱跑会干扰别人购物!”
3、表明你的期望:对于已经发生的错误不过分追究,并表明对孩子下次行为的期望,
适合:问题影响不大,属于主观上非故意的行为。

案例:孩子把从家里带出去的玩具弄丢了。

反例:“你怎么又把玩具弄丢了,以后不许你带玩具出去了!”
正例:“我希望你能保管好自己的玩具,下次能让它和你一起回家!”
4、提供选择:提供给孩子合理的、且我们能接受的选择,给他被尊重感,而不是被强迫感。

适合:行为相对顽固,但有可替代的选择的问题;也可以用于引导孩子开始某种行动的建议。

案例:孩子在超市里跑来跑去。

反例(家长):“你再乱跑,我就不带你回家了!”
正例(家长):“齐齐,别跑!给你个选择,你要么好好走,要么坐在购物车里,你来决定。


案例:孩子在看电视不愿意洗澡。

反例(家长):“赶紧洗澡,你再不过来,我就关电视了!”
正例(家长):“你是愿意现在洗澡、一会儿讲两个故事听,还是现在看电视,洗澡后没时间讲故事。

你来选吧!”
5、告诉孩子怎样弥补自己的失误。

适合:由于无知而导致的失误,需要补充孩子相关常识的事件。

案例:孩子用水彩笔画画时,把没盖笔帽的笔放在沙发上,染了一大片颜色。

反例(家长):“你看看你干的好事,以后别用水彩笔了!”
正例(家长):“看沙发都花了,以后用完笔就把笔帽盖起来,放在桌上!”
6、采取行动:对于反复建议多次的问题仍然没有改正,可以采取适当的行动。

适合:相对严重的原则性问题,特别是“屡教不改”的问题,需表明正确的原则。

案例:孩子在吃饭的时候反复玩弄桌上的物品。

反例(家长):“你再不专心吃饭,就干脆别吃饭了!”
正例(家长):“宝贝,专心吃饭!”,数次劝说未果,可以把桌上附近的东西拿远,说:“吃饭时候应该专心,吃完饭你可以随便玩这些东西。


7、让孩子体验错误行为的自然后果:
适合:孩子存在一定的主观意识的行为,即“明知故犯”的行为,需要承担因此引起的后果。

案例:孩子在都是油的餐桌上玩小汽车。

反例(家长):“别在上面玩,都是油!听见没!是不是要我没收才行!”
正例(家长):“桌子上还有很多吃饭洒的汤和油,把小汽车都弄脏了,你要负责把它们洗干净!”
三、针对特别顽固且不易改正的习惯,可以采取相对复杂的措施:
结合案例分析理解:孩子晚上总想玩耍、说话,不愿意睡觉
第一步:讨论孩子的感受和需求。

如:坐在一起,问问孩子睡觉前都喜欢做什么?
第二步:说出你的感受和需求。

如:告诉孩子妈妈每天上班很累,需要早点睡觉、得到休息。

第三步:一起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把所有的想法都写下来(不带任何评论)。

一边讨论,一边将双方所有的想法逐一记录,让孩子有受尊重感和参与决定感,更利于提高孩子日后行动的主动性。

如:(孩子)听三个故事、看会电视、翻跟头、十点睡觉……
(家长)一个小时的游戏时间、九点上床后可以聊会天、九点半准备睡觉……
第四步:挑出哪些建议你们接受,哪些不接受,哪些需要付诸行动。

(家长也应给予适当的让步,会带动孩子主动的让步)
如:分别在各自能接受的方法上“打勾”,不能接受或者想去掉的方法上“打叉”,在双方达成共识的方法上画“五角星”
第五步:找到大家都同意的解决方法,总结达成共识的意见,双方共同努力完成。

如:我们都同意每天八点半到九点自由活动,可以讲两个故事、九点半睡觉(可以写在纸条上,贴在冰箱上)
四、要点提示:
1、当我们发生冲突时,不要把精力用于彼此的对抗,或者担心谁输谁赢。

而是把能量和精力放在解决问题上,寻找一种方法,让我们的个人需求都得到尊重;
2、在气头上时,暂时不要开始“解决问题”,当自己足够冷静时再开始。

再科学的语言技巧如果是叉腰瞪眼下说的都是不会有效果的;
3、挑选建议时,不要评价“主意不好”、“那不行”,而是记录每个想法,让想法得到尊重;
4、当一个计划执行一段时间后,贯彻不下去,可以选择回到老路,也可以选择再做计划;
5、如果孩子不愿意坐下来商量解决问题,可以用便条方式表达我们的想法:(适合相对较大的孩子)
“亲爱的**,我想听一听关于….的问题,你是怎么想的?你是不是觉得……,我觉得…..,请告诉我你有什么解决方法,我们都能接受。

爱你的爸爸”
个人心得:惩罚原本是以让孩子改正问题为目的,却常常最终成为我们发泄自己情绪的借口,我们痛快了,可是孩子却受伤了。

多一些对孩子的尊重、会多一份孩子对您的尊敬,让我们一起努力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