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益相关者理论在我国的发展与应用研究综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术研究

利益相关者理论在我wenku.baidu.com的发展与应用研究综述
张珊珊 云南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摘 要】 “股东利益至上” 利益相关者理论作为对于 理念的挑战产生以来, 其对管理学、 社会学、 伦理学及法学等领域的影响日益深远 。20 世 纪 90 年代我国开始了对利益相关者理论的研究 , 出现了不少研究成果。本文将从利益相关者理论在我国的发展与应用进行梳理评价, 试图为国内 相关研究的进一步展开提供借鉴 。 【关键词】 利益相关者 利益相关者理论 股东利益至上
立和完善利益相关者治理机制, 以便充分重视和解决利益相关者问题, 提升整体公司治理绩效, 最终达到提高公司业绩和价值的目的。 鉴于此利益相关者理论作为公司治理理论的一部分已为大部分学 者所认同并应用于实务中, 并取得了可观的成果。 但是仍有部分学者 对于利益相关者参与公司治理持怀疑态度。 张爱国认为把企业所有权 “公 这样做企业容易导致 分散对称分布给所有利益相关者是不可能的, 地悲剧” 的困境。让经理层对所有的利益相关者都负责任, 相当于让其 对谁都不承担义务和责任。以上可看出利益相关者理论在我国的发展 与应用尚不成熟, 尤其在实证研究方面, 它的发展还有很长一条路。 2. 2 利益相关者理论与企业社会责任。 企业在创造社会财富的 平衡利益相关者各方的利益符合可持续发展 同时也在消耗社会资源, 理念对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和市 它要求社会公平和市场效益的一致, 始终把社会公平 场经济的结合体, 放在突出的位置, 因此在我国提出公司的社会责任具有预防公司滥用 经济力量, 有利于公司的健康发展, 有利于保护利益相关者的合法利 益。 吴宣恭指出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状况已经超越道德伦理领域, 成 为企业竞争力的一个主要因素。 国内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特 别是以人为本、 全面、 协调、 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和全球性企业 社会责任运动的影响, 我国政府十分重视企业的社会责任问题, 近年来 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强制性或非强制性的法律法规及标准, 如 2006 年颁 《公司法》 、 2007 年颁布的 《国有企业社会责任指导性意见 》 布的新 等。 而利益相关者理论及研究方法为我们正确理解和落实企业的社会责任 提供了帮助。
一、 引言
利益相关者泛指与公司存在各种关系的人或团体, 其争议的焦点 在于公司到 底 应 该 为 股 东 还 是 为 利 益 相 关 者 的 利 益 而 经 营 ( 王 辉, 2003 ) 。利益相关者管理是指企业的经营管理者为综合平衡各个利益 2002 ) , 贾生华, 它是对 相关者的利益要求而进行的管理活动( 陈宏辉, “股东利益至上 ” 治理模式的一种挑战 。该理论认为任何一个公司 传统 的发展都离不开各种利益相关者的投入或参与, 企业不仅要为股东利 益服务, 同时也要保护其他利益相关者( 股东、 债权人、 雇员、 消费者、 供 应商等) 的利益。
二、 利益相关者理论在我国的发展与应用
1. 利益相关者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 利益相关者理论的萌芽始于多 1932 ) , 德( Dodd, 而利益相关者作为一个明确的概念最先是由斯坦福研 究所于 1963 年提出, 后经过瑞安曼和安索 夫 的 开 创 性 研 究 以 及弗里 布莱尔等学者的共同努力形成了一个独立的理论分支, 使利益相关 曼、 者理论具备了比较完善的理论框架, 并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很好的效 果, 引起了学术界与实务界广泛的关注 。我国从 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开 始对利益相关者理论给予关注, 目前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 2. 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发展与应用 。 2. 1 利益相关者理论与企业治理。 伴随着企业理论和公司治理 研究的深入展开, 国内学者于 20 世纪 90 年代开始了对利益相关者的研 究, 我国较早将利益相关者理论应用于公司治理最具代表性的有杨瑞 龙、 李维安等。 杨瑞龙从基本企业理论模型出发, 阐述了共享所有权及利益相关 “共同治理” “从单边治理到多边治理 ” 者 的优越性。他提出 的概念, 指 出有效率的公司治理结构是利益相关者共同拥有剩余索取权与控制 权, 并且对每个利益相关者来说, 相应的两种权利都是对应的。 李维安更多的从公司治理机制角度研究其参与实现机制, 提出了 “行政型治理 ” “经济型治理 ” 中国国有企业治理应该实现从 到 的转型, “经济型治理模型 ” , “公司治理边界 ” 构筑了一个 提出了 概念, 其中关 于利益相关者的外部治理机制是极为重要的一个方面 。2000 年率先在 “中国公司治理原则草案 ” 国内推出的 中, 李维安把利益相关者作为重 《上市公司治理准则 》 要的一部分写进原则, 最终为中国证监会 借鉴吸 收。 企业是一张利益相关者缔结契约网, 契约网中的各契约人享有平 等的机会拥有企业所有权, 但这是机会的均等, 而不是权力的平均化; 企业所有权分配的核心问题是 “通过选择恰当的契约安排来实现剩余 ( 杨瑞龙, 索取权和控制权的对应, 以确保企业的决策效率 ” 周业安) 。 “所有权观 ” , “所有 利益相关者公司治理模式塑造了一种新的 这里的 “权利束” , 权” 是可以不断分解和重组的 任何有利于公司财富增长的投 资者都可以确认为公司的所有者( 陈昆玉) 。 在企业所有权安排的问题上, 刘大可、 朱光华提出了出资者主导下 的利益相关者理论, 它是指处于均衡状态的企业所有权由出资者与其 “其他利益相关者” 、 他利益相关者共同分享, 但究竟谁是 他们应该分享 多大比例的所有权等这些问题是由出资者根据出资者利益最大化的要 求决定的。吴联生认为企业所有权包括索取权和控制权, 而企业所有 权安排则是在制度环境 、 供求关系、 资源投入量、 资源的信号显示机制、 资源可抵押性、 资产专用性、 风险选择和组织化程度等因素的影响下, 利益相关者利益冲突与协调的结果 。 “股东至上 ” 杨瑞龙提出国有企业治理结构创新应突破 逻辑, 国企 “利益相关者合作” 改革必须遵守 逻辑。他在评价了国企治理结构的无 效率情况下, 设计了包括董事会和监事会的国有独资公司治理结构的 创新模式。 在中国上市公司利益相关者参与公司治理和利益相关者权益保护 的研究中, 李维安、 唐跃军设置代理投票制度 、 累积投票制度、 职工监事 制度三个利益相关者治理评价指标, 指出我国上市公司利益相关者治 理水平很低, 还不足以对企业业绩和企业价值产生显著影响, 其亟待建
三、 结论
综上所述, 利益相关者理论在发展过程中已经得到了学术界与实 然而我们却不能忽视反对者对利益相关 务界的普遍赞同并得以应用, 者理论提出的质疑。虽然利益相关者理论面临诸多问题, 由于它自身 “股东利益至上 ” 的缺陷与局限尚不能代替 逻辑的传统企业理论, 但其 仍提供了一种实用而多角度考虑问题的方法, 成为了社会学、 法学、 伦 理学等学术界研究的焦点。 我们应当看到, 在当今这个社会、 经济、 文 利益相关者理论应当得到更长足的发展, 这需 化多元化发展的趋势下, 要学者们针对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最根本问题着手, 在统一的理论框架 下进行更丰富的实证研究, 完善理论, 以对我国的企业治理、 社会责任 治理和立法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 1]杨瑞龙, 周业安. 论利益相关者合作逻辑下的企业共同治理机 1998. 制[J]. 中国工业经济, [ 2]刘大可, 朱光华. 试论所有制结构理论中的出资者与利益相关 2001. 者[J]. 经济科学, [ 3]陈昆玉, 陈昆琼. 利益相关者公司治理模式评介[J]. 北京邮电 2002. 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 4]吴玲, 陈维政. 企业对利益相关者实施分类管理的定量模式研 2003. 究[J]. 中国工业经济, [ 5]杨瑞龙. 现代契约观与利益相关者合作逻辑[J] . 山东社会科 2003. 学, [ 6]吴联生. 利益相关者对会计规则制定的参与特征 : 基于调查数 J] . 经济研究, 2004. 据的实证分析[ [ 7]陈宏辉, 贾生华. 企业利益相关者三维分类的实证分析[J]. 经 2004. 济研究, [ 8]袁振兴. 财务目标: 最大化还是均衡: 基于利益相关者财务框 2004. 架[J]. 会计研究, [ 9]李维安, 唐跃军. 上市公司利益相关者治理评价及实证研究 [ J] . 证券市场导报, 2005. [ 10] 吴宣恭. 正确认识利益相关论者的企业产权和社会责任观 [ J] . 经济学家, 2007. 5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