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人与土地关系的矛盾性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究人与土地关系的矛盾性

——《乡土中国》读书报告

经济学院杨恩慧 2015200876

【摘要】虽然中西文化不同,但是对于土地的依恋都是一样的,长期以来中华民族的文化都是建立在小农经济的基础上,农民是人民的重要组成成分,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发源于黄河流域,是土里面生长出来的文化,历史也是从土里生长出的辉煌,其他民族虽与我们有很多不同,但是在对于土地这方面却是相似的,《圣经》中曾说:你本是尘土,仍要回归尘土。都把土地视为人之根本,可是在现代社会,“土”却变成了贬义词,“土头土脑”“土气”等等,词汇是文明的眼睛,为什么会存在这种矛盾的关系呢?这篇文章将通过对比阅读从人与土地关系的两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关键词】人与土地城市化前苏联文学

乡土社会中,人对土地有着深深地依赖,却又有着脱离乡村的渴望。

一、为什么我的眼中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乡村社会自然是与土地分不开的,自黄河流域的文明开始,一直到现在的不断发展的农

业文明是中国乡土社会的重要积淀,我们的民族和泥土是分不开的,古时,人离开故土,都

会带一捧热土以解思乡之情,我们的民族与泥土之间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我们扎根于这大地

之中,我们的民族从土里长出过光荣的历史。

从人和空间的角度来说,人是黏在土地上的,正是因为人黏在土地上,一代一代的延续,

一代一代的黏在这块土地上,从而就形成了人与人之间的孤立与隔膜,这个孤立并不是指个

人的不与他人交往,而是以集团为单位,通俗的来说就是村子,生于斯,长于斯,在这里形

成的乡土社会是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是有机的团结的礼俗社会。在这个社会

中一切都是生而与俱的,因为环境的固定,所以产生了一种亲密感觉,这种感觉是从时间里、

多方面、经常地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熟悉,“在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自由”。所谓学而时习之,指的是第一次接触了这个先我而在的生活环境,在这个环境中,受着这个环境中守着这个环境的文化、礼俗的陶炼,熟悉之后便会产生了一种不亦说乎的亲密感觉。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因为规矩已经深深扎根于人们的内心,已经内化为人的一部分,从俗就是从心,所以在乡土社会中法律的概念是没有的,欠条、画押是想都不会想的事情,乡土社会从熟悉里得到信任,所以说中国人的信用是天生的,与其说是天生的,不如说是在长期的风俗、规矩的氛围中自然而然形成了一种思维模式,不是对其月有多么的重视,而是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的可靠性。这种不假思索的信任是乡土气的特色,这个特色可以说是好也可以说是不好,好在它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彰显了社会中道德的力量,给人以向上鼓舞的正能量。

除此之外在其他民族文化中对土地也有深刻的依恋,诸多前苏联的作家都在自己的著作中表达了对农村土地的向往,像叶赛宁、舒克申等等他们都是农民,但是从来都不会因为农民的身份而有任何卑微的姿态,他们以自己的农民的身份自豪,他们笔下的湛蓝的蓝天、清澈的空气、、静谧的树林、黑麦田等等,他们宣示着作为他们和土地的血缘关系,宣示着大地宠儿的优越感。

二、为什么我的眼中常含泪水,因为我一定要离开这片土地

如今国家非常重视三农,重视农业的发展,但是在当下,很多村落的青壮年外出到城里务工,村落里大多是妇女和老人留守,许多田地被搁置长满了杂草,一些大学生想要回村当村官也被视为没有出息,这都是因为人们对乡土社会仍然存有偏见,偏见会使得农村得不到发展从而境况会越来越差,那么就更没有人愿意回去搞发展,那么农业的问题该如何解决?实际上,这并不是一种人们对乡土社会的偏见。中国古代的乡村,费老提到的乡土社会是一个稳定的存在,有家族,有宗祠,有秩序,有自给自足,也有礼治,是一个可以自治的稳定

社会环境。但是随着现代化、城市化、工业化的发展,城乡差距逐渐拉大,三农问题突出。如何解决农村问题,缩小城乡差距,是目前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我国城镇化水平中国的城镇化就开始了。我国城镇化水平自1996年超过30%以后,十六年间,城镇化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年均提高1.33个百分点。近几年来,城镇化更是进入高速发展轨道,2010年我国城镇化率为49.68%,2011年,中国城镇化率为51.27% 。当前普遍认为,我国城镇化进程正处在快速发展阶段,并且这种快速发展趋势还将保持较长一段时间。

然而,在城市化过程中,农村与城市相比处于劣势地位。这是因为农业经济的生产

过程持续时间较长,并且农村产业极大地依赖土地等自然环境因素。土地是保障农

民生存的主要经济来源,而城市化把农民赖以生存的地给征用了,这就迫使许多青

壮的农民不得不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外出打工,挣钱养家糊口。因此,留守儿童、

农民工的生存、农业弱化和农村养老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是必然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但是人口城镇化的三种主要形式均表现出人口和土地之间的不协调,从而产生了大量社会问题,良性的城镇化需要并行统筹考虑土地和人口两个因素。农村人地分离的主要原因是区域城镇化造成的,根据与城市的不同关系,演化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农业人口大量涌入城市,农村土地闲置导致了农业用地被浪费;另一种情况就是城市用地的急速扩张侵占了城郊的农村用地,失去土地的农民也失去了作失去了生活来源,没有了保障。1

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出,人们对于乡土的情怀在不停地随着外部环境的不同而改变,爱得深沉是真的,想要离开也是真的。

1周游,戚冬瑾,《基于我国城镇化背景下乡村人口与土地的关系研究》,《小城镇建设》,2015(7)

【参考文献】人

周游,戚冬瑾,《基于我国城镇化背景下乡村人口与土地的关系研究》,《小城镇建设》,2015(7)

何云波,《文学:人与土地——对前苏联文学中乡土意识的文化考察》,《外国文学评论》,1993(1):86-9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