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美人导学案

合集下载

《虞美人》导学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

《虞美人》导学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

《虞美人》导学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 学习目标:1体悟词的语言和意境。

2进一步练习“因声求气,吟咏诗韵”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

3培养审美情趣,增强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学习重点难点1、体悟蕴含于简淡语言中的深沉情感2、鉴赏词作的表现手法学习方法:诵读法,自主、合作与探究法课时安排:1课时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A级)1、知识链接:李煜,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又号莲峰居士。

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

彭城(今江苏徐州)人。

宋建隆二年(961年)在金陵即位,时年25岁,在位十五年,世称李后主。

他嗣位的时候,南唐已经是宋过的属国,苟安于江南一隅。

宋开宝七年(974年),宋兵南下攻金陵。

明年十一月城破,后主肉袒出降,被俘到汴京,封违命侯,在宋都汴梁过了约三年的囚居生活。

太平兴国三年(978年)七夕是他四十二岁生日,宋太宗恨他有“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之词,命人在宴会上下牵机药将他毒死。

追封吴王,葬洛阳邙山。

李煜本是具有纯真气质的诗人,向往渔夫那种“一壶酒,一竿身”的逍遥生活,向往佛教境界中超脱尘梦的解脱。

南唐灭亡后,他从一个一国之君成为阶下囚,这种“天上人间”的巨大落差在李煜敏感懦弱的心灵上留下了巨大的创伤。

所以李煜后期的词作字字血泪、感慨深重。

王国维评价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正是看到了李煜以纯真的悲情表现出来的身世之痛、家国之悲。

2、熟读并背诵本词3、请用自己的语言解说诗句,尽量写得有诗意一点。

二、合作互学、质疑解难(B级)1、“春花秋月”是美景,词人为什么要追问它“何时了”呢?2、“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感慨?3、“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请同学们分析此句的情感和表现手法。

三、巩固检测(C级)比较《虞美人》与下面的《浪淘沙》各抒发了怎样的个人情感?又分别说出了哪些人生共通的体验。

浪淘沙李煜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

罗衾不耐五更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统编版必修上《虞美人》导学案

统编版必修上《虞美人》导学案

《虞美人》导学案学习目标:1.鉴赏李煜词深远的意境美和真挚的情感美。

2.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审美情趣,培养鉴赏能力。

3.感受李煜词中的亡国之恨,故国之思。

学习重点:1.体悟词的意境和语言。

2.感受李煜词中的亡国之恨,故国之思。

学习时数:一课时一、课前预习1、字音。

玉砌.()槛.菊()李煜.()暮蔼.()憔悴.()绣闼.()熟谙.()雕阑.玉砌()词在唐宋的发展历程分为四个时期:┌─────────┬────────┬──────────┐│时期│主要风格│代表作家│├─────────┼────────┼──────────┤│唐、五代、北宋初年│婉约艳丽│温庭筠、李煜、晏殊│├─────────┼────────┼──────────┤│││苏轼、柳永、秦观、││北宋中叶到南渡│婉约、豪放并举│││││李清照│├─────────┼────────┼──────────┤│南宋前期│壮怀高唱│辛弃疾、陆游│├─────────┼────────┼──────────┤│南宋后期│哀感低吟│姜夔、张炎│└─────────┴────────┴──────────┘2、作者及背景介绍李煜(937-978),字,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史称。

精书法,善绘画,通音律,诗和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

内容主要分为两类:第一类为降宋之前所写,主要反映宫廷生活、男女情爱题材狭窄;第二类为降宋后,李煜以亡国的悲痛,赋以自身感情而作,此时期的作品成就远远超过前期。

李煜在中国词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被称为“千古词帝”,对后世影响甚大。

他继承了晚唐以来花间派词人的传统,但又通过具体可感的个人形象,反映现实生活中具有一般意义的某种意境,将此的创作向前推进了一大步,扩大了词的表现领域。

李煜文词书画创作均丰。

其词主要收集在《南唐二主词》中。

李煜的前半生,作为南唐的国君,生活相当豪华奢侈,词的,无非是表现或离愁别恨。

虞美人导学案

虞美人导学案

《虞美人》导学案学习目标1.体悟词的思想内容和意境,学习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的写法。

2.反复诵读并背诵,把握诗歌朗读的一般方法和技巧。

自学导航一、词牌名虞美人:相传虞美人花与美人虞姬有关。

楚汉相争,西楚霸王兵败乌江,听四面楚歌,自知难以突出重围,便劝所爱虞姬另寻生路。

虞姬执意追随,拔剑自刎,香销玉殒。

虞姬血染之地,长出了一种鲜红的花,后人把这种花称作“虞美人”。

后人钦佩美人虞姬节烈可嘉,创制词曲,就常以“虞美人”三字作为曲名,诉一缕衷肠。

“虞美人”因以逐渐成为词牌名。

虞美人,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初咏项羽宠姬虞美人,因以为名。

二、走进作家李煜,字重光,号钟隐,李璟第六子,世称李后主。

即位后对宋称臣纳贡,以求偏安一方,生活上则穷奢极欲。

词的题材狭窄,无非是表现宫廷生活、男女恋情或离愁别恨。

宋太祖开宝八年(975),宋兵攻克金陵,他肉袒出降,虽封为违命侯,实已沦为阶下囚。

三年后,李煜四十二岁生日时,作《虞美人》词,并令歌伎演唱,此曲触怒宋太宗,不久,李煜便被宋太宗用牵机药毒死。

这首《虞美人》也便成了李煜的绝笔之作。

亡国后,孤寂悲凉的处境,使他的词转向了写思乡之情、亡国之恨,成就很高。

《虞美人》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篇,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深切怀念。

他精于书画,谙于音律,工于诗文,词尤为五代之冠。

三、前人评价:1.前人凭吊李后主诗云:“作个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主。

”的确,作为“好声色而不恤国政”的亡国之君,李后主确实可悲可叹,但他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惊天地泣鬼神的血泪诗章确实难寻其右……2.唐圭璋《李后主评传》指出:"他身为国主,富贵繁华到了极点;而身经亡国,繁华消歇,不堪回首,悲哀也到了极点。

正因为他一人经过这种极端的悲乐,遂使他在文学上的收成,也格外光荣而伟大。

在欢乐的词里,我们看见一朵朵美丽之花;在悲哀的词里,我们看见一缕缕的血痕泪痕。

"法国作家缪塞说:“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篇章是纯粹的眼泪。

虞美人导学案

虞美人导学案

年级:高一科目:语文班级:学生姓名:制作人:不知名编号:2023-18《虞美人》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词人的生平,理解个人生活遭遇对作品风格的影响,把握艺术形象,探究表达技巧,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2、了解词人,反复诵读词作,学会抓住诗歌意象,共同探讨词的意境及情感。

3、理解词人深切的情感,培养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预习案】一、走进作者,了解背景。

李煜:字崇光,南唐中主李璟之子,公元961年嗣位,史称南唐后主,在位15年。

李煜通晓音律,善诗文,能书画。

开宝八年(975)南唐都城金陵被宋兵攻破,李煜被押解北上,软禁为囚。

相传七夕之夜,他在寓所命歌伎唱此词,宋太宗知道后,赐酒将他毒死。

李煜的前半生,作为南唐的国君,生活相当豪华奢侈,词的题材狭窄,表现宫廷生活、男女恋情或离愁别恨。

亡国后,孤寂悲凉的处境,使他的词转向了写思乡之情、亡国之恨,表达对往事的无限留恋大多哀婉凄绝,《虞美人》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篇,也是他的绝笔词。

诗歌写作背景:《导与练》第160页二、朗读指导1、感情基调:悲哀、伤感语调:低沉、慢速、长叹2、吟咏诗韵:节奏、停顿、速度、感情虞美人李煜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探究案】1、如果用词中的一个字概括诗歌的情感,应当是哪个字?简述词的上下阕内容:1、这首词能传诵千载而不衰,你认为其中的原因是什么?2、讨论:这六句中,哪些是写自然永恒不变?哪些是写人事变化无常?3、“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出了愁怎样的形态?【检测案】1、完成《导与练》第160页巩固训练1—3题。

《虞美人》教案(附导学案)

《虞美人》教案(附导学案)

《虞美人》教案《虞美人》学案(一)【学习目标】:1、抓关键词语,理清思路,熟读成诵。

2、理解本文将“抽象的感情形象化”的艺术特色和跌宕起伏的笔法。

3、感受李煜词中的故国之思,亡国之恨。

【学习重点】:1、准确把握词人所要表达的情感2、学习对比、虚实结合等表现手法的运用【学习难点】:诗歌内在的人文精神【课前预习】1、词是___________时兴起的一种合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

词在形式上的特点是“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明代徐师曾《文章辨体序说》)。

词大多分段,一段就是一个乐段,叫“片”或“___________”,分两片的最为常见,本课的七首词都分两片。

词的篇幅比较短小,有人按字数将词分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三种,认为58字以内为___________,59—90字为___________,91字以上为___________。

【教学过程】1、新课导入说出“我所知道的李煜及其诗歌”,以词为证,例词要朗读,感受解说要简明。

【教师补充归纳】:李煜为偏安一隅之一国主,晚年被俘。

他即位时,南唐形势岌岌可危,内外危机深化,他在对宋委曲求全中过了15年苟且偷安的生活,纵情生活,侈陈游宴,但这时他也感觉到无法摆脱的没落的命运,故其前期词在华艳温馨中时时流露出些许哀愁;而后期他在亡国的惨境中从醉生梦死的生活中清醒过来,面对残酷的现实,在词里倾泻他“日夕以泪洗面”的深哀巨痛。

李词可分三个时期:一是幼年到964年,他生活美满幸福,精神适意,物质方面备极奢华,其词华艳温馨,多写调情、幽会、惆怅、欢愉、清歌、曼舞,写对人生的眷念;二是964年至975年亡国被俘北迁,李煜痛失爱妻娇儿,国势日衰,其词由乐观变为悲观,黯淡萧索,顿感人生无常;三是975年至978年被害,囚徒生活使他备受艰辛与侮辱,其词歌咏孤独、梦和对人生的厌倦,使他的词有哀怨凄绝的“以血书”的特色,写出了士大夫们人人感到而苦于说不出的悲哀。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导学案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导学案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导学案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导学案【导学目标】1.了解《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这首诗的作者、背景和主题。

2.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象征手法。

3.理解诗人对于时光流转和美好事物消逝的感慨。

【导学内容】《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诗。

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描绘春花秋月等美好事物的短暂存在,表达了对光阴易逝的感慨,并借此抒发了自己对于时光流转的思考和对逝去美好的怀念之情。

【导学步骤】第一步:背景介绍在开始分析这首诗之前,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诗的作者,杜牧。

杜牧是唐代文学巨匠之一,他的诗作以豪放洒脱著称,对后世诗人影响深远。

杜牧生活在一个动荡的时代,身处乱世之中的他经历了许多沧桑变故,这也为他的诗创造了丰富的素材和感慨。

第二步:整体理解让我们先通读一遍《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了解整首诗的大致内容和主题。

第三步:诗歌分析注:以下内容仅为支持理解,不需要在作文中出现标题。

第一节:描写春花诗中首先描绘了春花的美丽和短暂的存在。

通过生动的描写,让人们感受到春花的绚烂和流逝,进而引发对时光易逝的思考。

第二节:描写秋月接着,诗人切换到描绘秋月的场景。

秋月同样象征着美好和消逝,通过对秋月的描绘,诗人进一步凸显了时光的无情和美好事物的短暂。

第三节:抒发感慨最后一节中,诗人抒发了自己对于时光流转和美好事物消逝的感慨。

他深深地思考人生的短暂和美好的不可持久,对逝去的时光和美好事物充满了怀念和留恋之情。

通过诗人的内心独白,诗歌营造出一种深沉的情感氛围,使读者能够产生共鸣。

【导学反思】通过导学的学习,我们对《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这首诗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我们通过诗歌分析可以看出,杜牧通过描绘春花秋月等美好事物的短暂存在,表达了对光阴易逝的感慨,并引发人们对时光流转的思考和对逝去美好的怀念之情。

这样的诗作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具有独特的意义,也使其成为了杜牧的经典之作。

注:此文以课程教学思路为基础,可能在字数限制上稍有超出,但保证文章内容切题、逻辑清晰、结构完整。

《虞美人》 导学案

《虞美人》 导学案

《虞美人》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李煜的生平经历和创作背景,理解《虞美人》中蕴含的情感。

2、赏析《虞美人》的艺术特色,包括意象运用、修辞手法、语言风格等。

3、能够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虞美人》,感受词的韵律之美。

4、培养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提升文学素养。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理解词中作者表达的愁绪和感慨。

分析词的艺术手法,如对比、比喻等。

2、难点体会词中含蓄深沉的情感内涵。

理解李煜在词中所展现的人生思考和对命运的无奈。

三、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李煜(937 年 8 月 15 日-978 年 8 月 13 日),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莲峰居士,南唐最后一位国君。

李煜精书法、工绘画、通音律,诗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

他的词继承了晚唐以来温庭筠、韦庄等花间派词人的传统,又受李璟、冯延巳等的影响,语言明快、形象生动、用情真挚,风格鲜明,其亡国后词作更是题材广阔,含意深沉,在晚唐五代词中别树一帜,对后世词坛影响深远。

2、创作背景这首《虞美人》是李煜的代表作,也是他的绝命词。

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 年),李煜在被囚禁汴京期间,七夕之夜,命歌妓唱此词,宋太宗闻知后大怒,赐酒将他毒死。

李煜在词中表达了对故国的思念和对自己命运的哀叹。

四、文本解读1、原文呈现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2、词句注释了:了结,完结。

往事:指过去的荣华富贵生活。

东风:春风。

故国:指南唐故都金陵(今南京)。

不堪:不能忍受。

雕栏玉砌:指宫殿建筑的精美。

朱颜改:指自己容颜衰老。

3、译文春花秋月的美好时光什么时候结束的,以前的事情还记得多少!昨夜小楼上又吹来了春风,在这皓月当空的夜晚,怎承受得了回忆故国的伤痛。

精雕细刻的栏杆、玉石砌成的台阶应该还在,只是所怀念的人已衰老。

要问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这不尽的滔滔春水滚滚东流。

虞美人导学案教师版

虞美人导学案教师版

《虞美人》导学案社旗二高:薛林伟【教师寄语】努力就是优秀,进步就是成功【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词诵读的相关知识,知人论世、诵读其词2、理解意象、评鉴名句3、理解《虞美人》所表达出来的词人情怀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背诵课文,讨论理解诗歌表达的内容及技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李煜词所承载的感伤长愁和心系故国的感情【重点】通过诵读把握意境和情感【难点】将“抽象的感情形象化”的艺术手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关于李煜李煜(937—978),字重光,史称南唐后主。

他工书,善画,洞晓音律,具有多方面的文艺才能。

宋太祖开宝八年,宋兵攻克金陵,李煜肉袒出降,被送到汴京,被囚禁在一座小楼里,被封为违命侯。

过了二年多囚犯般的屈辱生活,相传后主于七月七日他的生日那天在寓所命歌伎唱《虞美人》词,声闻于外,宋太祖闻之大怒,命秦王赵廷美赐牵机药将他毒死。

可以说此词是他的绝命词。

前期作品大都描写宫廷享乐生活,风格柔靡。

后期则描写了思乡之情,亡国之恨以及对昔日生活的怀念,表现出浓厚的感伤情绪,前人吊李后主诗云:“作个才子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

”的确,作为一个“好声色,不恤国事”的亡国之君没什么好说的,可是作为一代词人,他给后代留下了许多惊天地,泣鬼神的血泪文字,千古传诵。

这首《虞美人》就是其中最为人们所熟知的一篇。

二、指导学生诵读1.请反复诵读这首词,找出词的韵脚和应重读的字,思考如何把握词的节奏和感情基调。

韵脚:了、少、风、中、在、改、愁、流重读:何时、多少、又、不堪、应、只是、几多感情基调:低沉、凄凉2.你认为词中哪个字能概括全词的内容。

愁三、老师范读四、学生诵读(单独读和齐读)五、问题探讨3.“春花秋月”是美好的事物,为何希望它早点结束?参考:春花最美,秋月最亮。

然而一年又一年如期开放的春花,一岁有一岁悬挂碧空的明月,正意味着他屈辱生活得延续。

因为一看到春花秋月,就有无限的往事涌上心头,想到过去欣赏春花秋月的美好日子,不堪回首。

虞美人导学案

虞美人导学案

虞美人导学案一、学习目标 (1)二、预习检测 (1)三、全诗译文 (3)四、中心思想 (3)五、读文感知 (4)六、预习检测题答案 (5)一、学习目标通过深入学习《虞美人》,掌握其词牌特点和基本结构,理解李煜作为南唐后主的历史背景与创作心境。

其次,品味词中运用的艺术手法和精妙词句,感受其深沉而真挚的情感表达,领略李煜在词坛上的卓越成就。

再者,通过对《虞美人》的赏析,提升对古典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培养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

最后,通过对这首词的学习,更加珍视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感受古典诗词的魅力与永恒价值。

二、预习检测一、填空题1. 《虞美人》的作者是_______,他是_______朝代的著名词人,被后人誉为“_______”。

2. “春花秋月何时了”中,“春花秋月”本指_______、_______等美好的事物。

3.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中,“朱颜”指的是_______。

二、选择题1. 下列对《虞美人》中词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往事知多少”中的“往事”指的是词人过去欢乐自由的生活。

B.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表达了词人对故国的深深思念和无尽忧伤。

C. “雕栏玉砌应犹在”暗示了词人昔日宫廷生活的豪华与奢靡。

D. “一江春水向东流”用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词人愁绪的绵长与深重。

2. 关于《虞美人》的主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表现了词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与赞美。

B. 抒发了词人对时光易逝、人生无常的感慨。

C. 体现了词人对国家兴亡、身世浮沉的深沉思考。

D. 反映了词人晚年生活的宁静与安详。

三、简答题1. 请分析《虞美人》中词人如何运用对比手法来抒发自己的情感。

2.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两句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这种情感是如何通过比喻手法表现出来的?三、全诗译文《虞美人》全诗译文如下: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春花秋月年年都有,什么时候才是尽头?过往的多少事,还记得多少!昨夜小楼上又吹来了春风,在这皓月当空的夜晚,怎承受得了回忆故国的伤痛。

《虞美人》导学案

《虞美人》导学案

《虞美人》导学案《虞美人》导学案高二语文编者:林正姿【学习目标】1、了解李煜生平及其在词史上的地位。

2、入情入境地诵读并背诵全词。

3、深刻地体会词人亡国之恨,故国之思的情感。

【学习重点】入情入境地诵读并背诵全词。

【学习难点】深刻地体会词人亡国之恨,故国之思的情感。

【知识链接】一、知人论世(词中帝,亡国君)1、作为后主的李煜——薄命君王李煜(937-978),字重光,南唐中主李璟之子,史称李后主。

宋太祖建隆二年(961年)在金陵即位,在位15年。

他嗣位的时候,南唐已苟安于江南一隅。

宋开宝七年(974年),宋太祖屡次遣人诏其北上,均辞不去。

开宝八年,宋兵攻克金陵,李煜投降,被送往汴京,封违命侯,但过着“日夕以泪洗面”的软禁生活。

李煜因为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才养成他非常率真任性,无所顾忌的个性,像贾宝玉的类型。

因为率真任性,所以他没有心机,不懂政治上的尔虞我诈,而成为一个无能昏庸的君主;因为率真任性,所以他生活豪华奢侈,没有节制,而导致国破家亡。

也因为率真任性,所以,即使在亡国之后,他仍然不懂得掩饰自己的情绪,有所反省和节制。

975年,宋军破金陵,他肉袒出降,封作违侯命,由国君降而为俘虏,穿戴白衣白帽,开始屈辱的后半生。

他曾经对旧日宫女说“此中日夕,只以眼泪洗面。

”又对当时已成为宋臣的旧臣说:“悔不该错杀了潘佑、李平。

”潘佑、李平都是因为在南唐灭亡前向李煜直谏被杀。

当时这位旧臣听见后主在这种情景下还说这种话,吓得不敢吭声。

后来宋太宗问及,徐铉不敢隐瞒,据实说了李煜的话。

宋太宗听了,于是,对李煜有了猜忌之心,据说写这首词的时候,正是公元978年七月初七,这天既是乞巧节,又是李煜的生日。

后主,在寓所命故妓作乐,写下了《虞美人》词。

也就在这个晚上,它传到宋太宗耳中,太宗大怒,命秦王赵廷美赐牵机药,将他毒死。

所以,这首《虞美人》,可说是后主的绝命词了。

2、作为文人的李煜——绝代词人李煜工书善画,洞晓音律。

虞美人导学案

虞美人导学案

《虞美人》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反复诵读,把握诗歌的真挚情感。

2、结合诗句,理解、运用诗歌表达技巧。

知识链接:作者、文题、背景介绍1、作为后主的李煜——薄命君王李煜,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

徐州人。

宋建隆二年(961年)在金陵即位,在位十五年,世称李后主。

他嗣位的时候,南唐已奉宋正朔,苟安于江南一隅。

宋开宝七年(974年),宋太祖屡次遣人诏其北上,均辞不去。

同年十月,宋兵南下攻金陵。

明年十一月城破,后主肉袒出降,被俘到汴京,封违命侯。

开宝八年,宋兵攻克金陵,李煜投降,被送往汴京,过着“日夕以泪洗面”的软禁生活。

两年后,他41岁生日时(七夕之夜)作《虞美人》词,并令歌伎演唱,此曲触怒了宋太宗,不久,李煜饮所赐牵机药酒被毒死,该词便成了后主的绝笔之作。

2、作为文人的李煜——绝代词人他精于书画,谙于音律,工于诗文,词尤为五代之冠。

后人将他与李璟的作品合辑为《南唐二主词》。

后主前期词作风格绮丽柔靡,还不脱“花间”习气。

亡国后,在“日夕只以眼泪洗面”的软禁生涯中,以写出了一首首泣尽以血的绝唱,正是“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句始工”。

这些后期词作,凄凉悲壮,意境深远,已为苏辛所谓的“豪放”派打下了伏笔,为词史上承前启后的大宗师,如王国维《人间词话》所言:“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

”至于其语句的清丽,音韵的和谐,更是空前绝后的了。

前期词多表现宫廷生活、男女恋情和离愁别绪。

后期词则多写思乡之情、亡国之恨,风格沉郁苍凉。

语言自然精练,境界开阔,词风疏朗。

3、词牌《虞美人》(1)虞美人:在四面楚歌中,项羽拔剑自刎,虞姬亦拔剑自刎;后来虞姬血染之地,长出一种鲜红的花,后人为了纪念她,便把这种花叫做“虞美人”。

(2)词牌名——虞美人:虞美人是著名词牌之一,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初咏项羽宠姬虞美人,因以为名。

又名《一江春水》、《玉壶水》、《巫山十二峰》等。

双调,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

虞美人在古代寓意着生离死别、悲歌。

《虞美人》导学案

《虞美人》导学案

《虞美人》导学案一.资料助读(一)【知人】“千古词帝”——李煜李煜(937-978),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

字重光,初名从嘉,自号钟隐、莲峰居士,徐州人。

宋建隆二年(961)李煜嗣位,史称南唐后主。

李煜性格软弱,迫于形势,对宋称臣纳贡,苟且求安。

宋开宝八年(975),宋军围攻金陵,李煜被迫肉袒出降,随即送解到汴京,受封右千牛卫上将军、违命侯。

两年后去世。

李煜虽不通政治,但其艺术才华却非凡。

精书法,善绘画,通音律,诗和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

存三十多首,大体上以南唐亡国为分界线,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词多写宫廷宴乐生活、写闲愁,风情绮丽,婉转缠绵。

后期诗词尽是伤往事、怀故国,风格沉郁凄怆。

在政治上失败的李煜,却在词坛上留下了不朽的篇章,被称为“千古词帝”。

(二)【论世】故国难忘,一曲夺命宋太祖开宝八年(975),宋兵攻克金陵,李煜投降,被送往汴京(今河南开封)。

三年后,李煜作此词,命乐伎在他生日七月初七晚演奏,加上徐铉出卖,太宗极为震怒,用牵机药将他毒死,年仅41岁。

二.整体感知这首词中,作者吟咏自己的身世和遭遇,诉说自己的悲剧命运和人生的愁恨,追怀往事,怀念故国,表达了 。

全词脉络如下:三.要点导学【要点一:把握内容,归纳主旨】1.“春花秋月”本是美好事物,作者为什么希望它结束呢?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 应犹在又东风往事知多少⎩⎪⎨⎪⎧ 不堪回首只是朱颜改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2.“小楼昨夜又东风”中的“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要点二:梳理思路,鉴赏表现手法】1.《虞美人》前六句在章法上有何特点?请结合具体内容加以评析。

2.“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表现手法?四.小结:直抒胸臆,比喻贴切生动这是一首抒情词,词中既有词人为失去曾经拥有的帝王之尊、荣华富贵的生活而发出的痛苦哀叹,也有对故国河山的深切怀念和对自己逸乐亡国的悔恨。

李煜《虞美人》导学案

李煜《虞美人》导学案

李煜《虞美人》导学案关键信息:1、导学案的适用对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导学案的学习目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学习《虞美人》的重点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学习《虞美人》的难点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导学案的使用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学习成果的评估方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 学习目标111 了解李煜的生平背景及创作风格,理解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112 准确诵读并背诵《虞美人》,感受诗词的韵律美。

113 品味词中意象,理解词人的情感内涵。

114 掌握词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提高诗词鉴赏能力。

12 重点内容121 词中情感的细腻表达,如对故国的思念、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122 重点词句的理解与赏析,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123 词中意象的象征意义,如“春花秋月”“雕栏玉砌”等。

13 难点内容131 理解李煜复杂深沉的情感,体会其作为亡国之君的特殊心境。

132 分析词中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的运用效果,如比喻、对比等。

133 探讨词的艺术特色及对后世词坛的影响。

14 学习方法141 自主预习1411 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李煜的生平经历和时代背景。

1412 初读《虞美人》,标注出生字词,初步理解词义。

142 课堂学习1421 认真听讲,跟随老师的讲解深入理解词的内涵。

1422 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见解和感受。

1423 做好笔记,记录重点知识和老师的分析思路。

143 课后复习1431 背诵《虞美人》,巩固记忆。

1432 完成相关练习题,检测学习效果。

1433 拓展阅读李煜的其他词作,加深对其创作风格的理解。

15 学习成果评估151 课堂表现1511 回答问题的准确性和积极性。

《虞美人》导学案教师用

《虞美人》导学案教师用

《虞美人》导学案学习目标:1.掌握词的文体知识,了解词的四个发展阶段和两大流派。

2.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审美情趣,培养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1.体悟词的意境和语言。

2.了解词的韵律和章法。

教学步骤一、介绍词的一般知识:词是隋唐时兴起的一种合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

词在形式上的特点是“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词大多分段,一段就是一个乐段,叫“片”或“阕”,分两片的最为常见,本课的七首词都分两片。

词的篇幅比较短小,有人按字数将词分成小令、中调和长调三种,认为58字以内为小令,59—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

为了说明方便,可将词在唐宋的发展历程分为四个时二作家作品及相关背景李煜,字重光,史称南唐后主。

他工书善画,洞晓音律,是五代最有成就的词人,也是整个词史上一流的大家。

李煜的前半生,作为南唐的国君,生活相当豪华奢侈,词的题材相对狭窄,无非是表现宫廷生活、男女恋情或离愁别恨。

亡国后,孤寂悲凉的处境,使他的词转向了写思乡之情、亡国之恨,成就很高,《虞美人》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篇。

相传李煜在七夕之夜(也是他的四十二岁生日)命歌妓唱此词,宋太宗闻之大怒,赐给他牵机药将他毒死,所以这首词可说是他的绝命词。

三、研读(采用分组协作讨论的学习方式)⒈“春花秋月”本来是美好的事物,李煜为什么希望它们结束呢?学生发言,各抒己见。

教师点评:李煜亡国后,过着囚徒般的生活,名虽王侯,实为亡国奴、阶下囚。

所以对生活感到绝望,在绝望之时,“春花秋月”对他是一种讽刺,从而对花谢花开、月圆月缺感到厌烦,希望这一切都结束。

板书补充:一切景语皆情语眼前景(实写)——心中情(虚写)(解说:引导学生在知人论世的基础上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理解“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是感情的外化的道理。

)⒉“往事知多少”中的“往事”所具体指的是什么?换句话说,李煜到底在怀念什么?学生思考讨论,分小组发言。

教师点拨:锦衣玉食、后宫佳丽、国君的尊荣富贵的生活精神上的欢乐、尊严、自由及生存的安全感。

虞美人导学案

虞美人导学案

虞美人导学案一、导学目标1. 了解虞美人的基本信息和特点。

2. 掌握虞美人的栽培与养护技巧。

3. 了解虞美人在历史中的文化意义和象征含义。

二、导学内容1. 虞美人的基本信息虞美人,学名为罂粟科虞美人属,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原产于中国东北地区和朝鲜半岛。

其花朵呈现鲜艳的红色或粉色,花瓣薄而脆弱,花期一般在春季和夏季。

虞美人又被称为“东方玫瑰”,是传统园艺中备受喜爱的观赏植物之一。

2. 虞美人的特点虞美人是一种生长较快的多年生植物,具有以下特点:- 植株高度较低,一般在30-60厘米之间。

- 叶片呈羽状复叶,绿色且较为细长。

- 花朵较大,花瓣呈现红色或粉色,花形美丽。

- 花期较短,一般在春季和夏季持续几周。

3. 虞美人的栽培与养护技巧虞美人作为观赏植物,需要一定的栽培和养护技巧:- 生态环境:喜欢阳光充足、通风良好的环境,耐寒性较强,但在高温季节需要避免暴晒。

- 土壤要求:喜欢肥沃、疏松、透水性良好的土壤,中性或微酸性土壤最适宜。

- 浇水管理:夏季高温期间要保持良好的湿润,但避免水渍过多,以免引发病害。

- 施肥注意:虞美人生长期需要适当的施肥,但过量施肥容易导致植株过旺而减少花朵数量。

- 疾病防治:注意预防虞美人的常见病虫害,如蚜虫、黑斑病等,可以采用环保的农药进行防治。

4. 虞美人的文化意义和象征含义虞美人在中国的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 象征美丽:虞美人的花朵美丽绚丽,被认为是美的象征,并常常被人们用来形容美丽的女子。

- 象征烈士:虞美人的名字来源于古代传说中的一个发生在战国时期的故事,主人公虞姬以自焚抗争为国家作出牺牲并成为烈士,因此虞美人也被赋予了英勇的象征意义。

- 象征爱情和悲剧:虞美人也是古代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的象征爱情和悲剧的形象,其美丽而短暂的花期正好符合了这种悲剧性的象征。

三、导学总结通过本导学案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虞美人的基本信息和特点,掌握了虞美人的栽培与养护技巧,并了解了虞美人在历史中的文化意义和象征含义。

《虞美人》导学案

《虞美人》导学案

《虞美人》导学案《虞美人》导学案高二语文编者:谢翠媚【学习目标】1、反复吟咏这首词,争取背下来,体会词人的情感,并提高审美情趣。

2、通过对词中意象的赏析,并学习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的写法,培育鉴赏力量。

【学习重点】1、品尝诗歌的意象,体会词人的情感。

2、学习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的写法。

【学习难点】结合词作的内容和李煜生平,挖掘作品中“愁”的深层内涵。

【学问链接】一、知人论世(词中帝,亡国君)1、作为后主的李煜——薄命君王李煜(937—978),字重完,南唐中主李璟之子,史称李后主。

宋太祖建隆二年(961 年)在金陵即位,在位15年。

他嗣位的时候,南唐已苟安于江南一隅。

宋开宝七年(97 4年),宋太祖屡次遣人诏其北上,均辞不去。

开宝八年,宋兵攻克金陵,李煜屈服,被送往汴京,封违命侯,但过着日夕以泪洗面”的软禁生活。

两年后,他41岁生日时(七夕之夜)作《虞美人》词,并令歌伎演唱,此曲触怒了宋太宗,不久,李煜饮所赐牵机药酒被毒死,该词便成了后主的绝笔之作。

2、作为文人的李煜——绝代词人李煜工书善画,洞晓音律。

作为南唐的国君,生活相当豪华铺张,前期词作题材狭窄,主要是表现宫廷生活、男女恋情或离愁别绪。

词作风格绮丽柔靡,还不脱花间”习气。

国亡后在日夕只以眼泪洗面”的软禁生涯中,抒发亡国之痛、故国之思,以一首首泣尽以血的绝唱,使亡国之君成为千古词坛的南面王”(清沈雄《古今词话》语),正是“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语始工”。

(《题遗山诗》〔清〕赵翼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

”)这些后期词作,凄凉悲壮,意境深远。

已为苏辛所谓的豪放”派打下了伏笔,为词史上承前启后的大宗师,如王国维《人间词话》所言: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

”至于其语句的清丽,音韵的和谐,更是空前绝后的了。

3、作为红颜知己的李煜——性情中人前期与大、小周后感情甚笃,生活铺张。

二、关于虞美人的介绍1、人名一虞姬虞是项羽的宠姬,常随项羽出征各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虞美人》导学案(课中)
【学习目标】
1. 通过把握词中意象的特征,鉴赏李煜词深远的意境美和真挚的情感美
2. 学习李煜“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的艺术手法。

3.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审美情趣,培养鉴赏能力。

【学习重点、难点】
1、体悟蕴含于简淡语言中的深沉情感
2、鉴赏词作的表现手法
【学习方法】
诵读法,自主、合作与探究法
【学习课时】一课时
学习过程:
【自主学习】(A级)
一、知识链接:
1、关于作者:李煜(937—978),字重光,南唐中主李璟之子,公元961年嗣位,史称南唐后主,在位十五年。

作为文人的李煜善诗文、能书画、通音律,尤以词闻名。

正如前人吊之诗:“作个才子真绝代”。

但作为国君的李煜纵情享乐,政事不修,作为南唐中主的第六个儿子。

他从不向往帝王之位,一生笃信佛,向往田园归隐的居士。

由于前五个哥哥相继去世,他只能听从命运的安排称帝。

但是他不好政事,更不喜军事,南唐在他手中开始衰败。

他即位时南唐已是宋的属国,他对宋俯首称臣,苟安一隅。

宋太宗开宝八年,宋兵攻克金陵,李煜肉袒出降,被送到汴京,过了二年多囚犯般的屈辱生活,封为“违命侯”,最后被毒死。

也印证了前人吊之诗:“可怜薄命作君王。


李煜的前半生,生活相当豪华奢侈,词的题材相对狭窄,无非是表现宫廷生活、男女恋情或离愁别恨,基调欢乐;亡国后,孤寂悲凉的处境,使他的词转向了写思乡之情、亡国之恨,基调伤感,成就很高。

李煜本是具有纯真气质的诗人,向往渔夫那种“一壶酒,一竿身”的逍遥生活,向往佛教境界中超脱尘梦的解脱。

南唐灭亡后,他从一个一国之君成为阶下囚,这种“天上人间”的巨大落差在李煜敏感懦弱的心灵上留下了巨大的创伤。

所以李煜后期的词作字字血泪、感慨深重。

王国维评价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正是看到了李煜以纯真的悲情表现出来的身世之痛、家国之悲。

2、关于写作背景:
这首词包含了一个凄惨的故事:公元975年宋兵攻克金陵,李煜肉袒出降,被封为“违命侯”,行动受人监视,失去自由。

相传太平兴国三年(978年)七
月七日后主的四十二岁生日,那天在寓所命歌伎唱《虞美人》词,宋太宗恨他有“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之词,命人下牵机药将他毒死。

追封吴王,葬洛阳邙山。

所以这首词可说是他的绝命词。

3、关于词:
“词”又称“诗余”、“曲子词”、“长短句”是隋唐时兴起的一种合乐可歌、句式长短不一的诗体。

词在形式上的特点是“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词一般分为两段,一段就是一个乐段,叫“片”或“阕”。

分两片的词最为常见。

词按字数的多少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

58字以内为小令,59~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则为长调。

二、熟读本词
【合作互学、质疑解难】(B级)
1、上片中作者写了哪些自然景物?“春花秋月”本来是美好的事物,李煜为什么希望它们结束呢?
2、讨论:“往事知多少”中的“往事”具体指什么?换句话说,李煜到底在怀念什么?
3、讨论:哪个字是整首词的“词眼”,最能代表全词的感情基调?
4、“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感慨?
5、“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请同学们赏析这一名句。

6、前六句哪些是写“宇宙的永恒不变”,哪些是写“人生的变幻无常”?运用了什么手法来写?全词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拓展提高】(C级)
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问题:
越中览古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①归,战士还家尽锦衣②。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①勾践破吴:春秋时期吴、越两国争霸。

公元前494年,越王勾践为吴王夫差所败,此后他卧薪尝胆20年,于公元前473年灭吴。

②锦衣:华丽的衣服。

问:诗人是通过什么方法来表现情感的?所表达的情感和李煜的《虞美人》有怎样的共同点?
【迁移运用】(C级)
模仿李煜“化抽象为具体”写愁的方法,将你的一种情绪用具体的事物表达出来,注意文字美感。

导学案答案
1、上片中作者写了哪些自然景物?“春花秋月”本来是美好的事物,李煜为什么希望它们结束呢?
春花秋月、东风、月明以乐景衬哀情,李煜降宋后被封为违命侯,过着囚徒般的生活,他对人生已经绝望,所以看到年年花开,岁岁月圆的美景觉得无尽无休反而觉得太烦。

李煜降宋后被封为违命侯,过着囚徒般的生活,他对人生已经绝望,所以见了春花秋月的无尽无休反而觉得厌烦。

奇语劈空而下,问得很奇,却又在情理之中。

(解说:引导学生在知人论世的基础上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理解“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是感情的外化的道理。

)
2、“往事知多少”中的“往事”具体指什么?换句话说,李煜到底在怀念什么?
学生讨论的直接结果可能是锦衣玉食、后宫佳丽、“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尊荣等等,更可引导他们从精神层面上思考,诸如欢乐、尊严、自由,甚至生存的安全感等等。

3、学生可能回答的是“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月是故乡明”“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今夜州月,闺中只独看”“我寄愁心与明月”等名句,只要诗句能表现怀念故乡、怀念亲人的主题即可。

(解说:引导学生理解古诗词中意象相对固定的特征,其他诸如“梅”“莲”“柳”“雁”“长亭”等。

)
4、前六句运用了什么手法来写?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运用对比手法。

全词紧紧围绕着永恒和短暂的对比来写,用永恒不变的自然之物:春花秋月、小楼东风、雕栏玉砌,与往事、故国、朱颜等所代表的短暂无常的人生相对比。

写出了词人作为一位亡国之君面对物是人非,复国之梦难圆的无限怅恨之情。

5、运用比喻将无形的愁思赋在有形的流水上。

显示出愁思多得像那江水奔腾流淌,一泻千里;又像那江水昼夜不停,长流不息,无穷无尽的绵长。

大胆抒发了亡国之恨。

这是以水喻愁的名句,显示出愁思如春水汪洋恣肆,一泻千里;又如春水之不舍昼夜,长流不断,无穷无尽。

这9个字,确实把感情在升腾流动中的深度和力度表达出来了,并赋予无形的愁以质感和具象。

人生啊人生,不就意味着无穷无尽的愁苦吗?一个处于刀俎之上的亡国之君,竟敢如此大胆地抒发亡国之恨,是史所罕见的。

这两句充满悲恨激楚的感情色彩,其感情之深厚强烈,真如滔滔江水,大有不顾一切、冲决而出之势。

诗人这种纯真深挚感情的全心倾注,让他为此付出了生命,但也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这样的不朽篇章。

法国作家缪塞说:“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篇章是纯粹的眼泪。


拓展答案:
诗人给我们展示了两幅画面:一幅是越王大败吴国,凯旋而归,战士们个个脱下战袍,换上了“锦衣”,向国人炫耀他们的战功,宫女们个个打扮得花儿一般,在宫殿里恣情欢乐;另一幅则是“只今惟有鹧鸪飞”———现在只有几只鹧鸪在王城故址上飞来飞去,昔日的胜利、热闹早已烟消云散。

诗篇将昔日的繁盛和今日的凄凉,通过具体的景物作了鲜明的对比,抒发了盛衰无常之感。

对比手法的运用突出了主题,发人深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