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西域记》 (上)(二) 唐释玄奘
2024年外研版2024七年级历史上册阶段测试试卷376
2024年外研版2024七年级历史上册阶段测试试卷376考试试卷考试范围:全部知识点;考试时间:120分钟学校:______ 姓名:______ 班级:______ 考号:______总分栏题号一二三四五六总分得分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共7题,共14分)1、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俄国共割占我国多少领土()A. 100多平方公里B. 60万平方公里C. 150多万平方公里D. 40万平方公里2、在下列图片中;反映出我国长江流域河姆渡原始居民文化特征的是()A. ①②B. ①④C. ②③D. ②④3、为了适应新的统一形势,加强封建统治,秦朝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这种制度的重要特征是()A. 国家一切大权都集中在皇帝手中B. 在地方推行郡县制C. 统一度量衡D. 在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失4、【题文】祖冲之在数学领域最突出的成就是A. 造出了千里船B. 利用并发展了前人创造的“割圆术”C. 写了一部数学著作《缀术》D. 求得比较精确的圆周率5、我国古代众多的石窟艺术中形象生动的塑像、壁画、浮雕的内容,主要反映了当时影响极大的()A. 民族文化B. 儒家文化C. 佛教文化D. 道教文化6、春秋时期,提出“尊王攘夷”口号,逐渐在诸侯国中树立威信的是()A. 晋文公B. 秦穆公C. 齐桓公D. 楚庄王7、下图是隋朝重大历史事件的时间轴,图中的①、②、③代表相关的历史事件,按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选项是A. ①建立隋朝②灭亡陈朝③开通运河B. ①灭亡陈朝②建立隋朝③开通运河C. ①开通运河②建立隋朝③灭亡陈朝D. ①建立隋朝②开通运河③灭亡陈朝评卷人得分二、多选题(共7题,共14分)8、元朝形成的新民族是A. 羌族B. 蒙古族C. 回族D. 鲜卑族9、宋朝时,江南地区农业发展较快的原因有A. 南方战乱少B. 许多中原人南迁C. 自然条件优越D. 那里原来就有先进的生产技术10、商鞅在变法实行之前,通过“竖杆立信”的办法,主要是为了()A. 哗众取宠B. 重赏之下发现勇夫C. 确立商鞅讲信用、说话算话的形象D. 为实行变法寻找良机11、唐朝著名的书法家有()A. 颜真卿B. 欧阳询C. 王羲之D. 吴道子12、我国历史上曾建都北京的朝代有()A. 秦B. 清C. 元D. 明13、下列各项,哪些是安史之乱爆发的主要原因?A. 皇帝荒废朝政B. 节度使权力膨胀C. 军队战斗力薄弱D. 农民负担过重14、我国古代涌现众多的科学家他们创造了灿烂辉煌的科学成就,以下人物与其成就关联错误的是()A. 毕昇改进造纸术B. 华佗发明麻沸散C. 张仲景编写了麻沸散D. 蔡伦改进了造纸术三、填空题(共9题,共18分)15、禹死后,启继承父位成为夏朝第二代国王,“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世袭制”被“禅让制”取代。
中国古代各种代称
腰的代称沈腰沈约是南朝著名诗人、《宋书》的作者。
《梁书·沈约传》中引了沈约的《与徐勉书》,其中描述自己的病况时说:“百日数旬,革带常应移孔;以手握臂,率计月小半分。
”用现在话说就是:过几个月,裤腰带就得往里挪个孔;不到一个月,握一下胳膊,就缩了半分。
后世文人常以“沈腰”、“沈郎腰瘦”、“沈约瘦”为典,代指腰围缩减,身体日渐消瘦。
如宋范成大有《次韵虞子建见咍赎带作醮》:“莫嫌憔悴沈腰瘦,且喜间关秦璧归。
”黄庭坚《水龙吟》:“定是沈郎作诗瘦,不应春能生许愁。
”沈腰,常与“潘鬓”连用。
如李煜《破阵子》:“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
”“潘鬓”指人头白年老。
楚腰《墨子·兼爱》中有这样一个寓言故事:“昔者,楚灵王好士细腰。
故灵王之臣,皆以饭为节,胁息然后带,扶墙然后起。
比期年,朝有黧黑之色。
”这是说,从前,楚灵王喜欢纤细的腰身。
朝中的一班大臣们唯恐腰肥体胖,失去宠信。
因而不敢多吃饭,把一日三餐减为只吃一餐。
每天起床后,先要呼气后屏住呼吸,再把腰带束紧;时间长了,一个个饿得头昏眼花,扶住墙壁才能站立起来。
一年之后,满朝文武都成了面黄肌瘦的废物了。
《韩非子·二柄》载:“楚灵王好细腰,而国中多饿人。
”《战国策·楚策》载:“昔者先君灵王好小要(腰),楚士约食,凭而能立,式而能起。
”类似的叙述还见于《墨子》和《管子》。
请注意,这几处记载,有的明确指出“细腰”的主人为“士”或“臣”,有的只说“人”,应该肯定其为男性。
到了《后汉书·马援传》,其中引用了俗语:“吴王好剑客,百姓多创瘢;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
“国中”已经演变为“宫中”,“细腰”的主人已经出现了女性化的倾向。
李商隐更是明确地说:“梦泽悲风动白茅,楚王葬尽满城娇。
未知歌舞能多少?虚减宫厨为细腰。
”(《梦泽》)既是“满城娇”,“细腰”的主人必是女性无疑了。
杨炎《赠薛瑶英》诗:“玉山翘翠步无尘,楚腰如柳不胜春。
《唐玄奘西行取经》PPT课件2
玄奘,世称“唐三藏”,俗姓陈,河南偃师人。唐太宗贞观三年(629),自长安出发去印度取经,时年二十八岁。当时的政府明令不许百姓私自出国,各主要道路关卡的稽查很严,然而玄奘意志坚决,终得偷出国门。经过甘肃、新疆、翻越天山、帕米尔高原、途经阿富汗、巴基斯坦、最后到达印度。 玄奘的西行求法,往返共历十七年,行程长达五万里,大大促进了中印文化的交流,并为佛教在中国的进一步发展开辟了道路。 玄奘是中国佛教史上伟大的译经家,开辟中国译经史的新纪元,同时他还积极讲经弘法,热心佛教教育,门下人才辈出。玄奘的译经传教,使长安成为当时世界佛教的中心,日本和韩国的僧侣也纷纷投到玄奘门下,再把中国佛教传到各国。玄奘是中国佛教史上的一代伟人,他被称为“中国佛学界第一人”,实在当之无愧!玄奘不愧为沟通中印文化的导师。
玄 奘 简 介
印度:
பைடு நூலகம்佛教起源地
(天竺)
玄奘著书称“印度”
佛教传播到中国后,佛经的翻译有误,所以要到天竺,以问惑辨疑。
学识渊博治学严谨
西行路线:长安(今陕西西安)——秦州(今甘肃天水)——兰州——凉州(今甘肃武威)——瓜州(今甘肃安西县东南)——玉门关——伊吾(今新疆哈密)——高昌(今新疆吐鲁番)——阿耆尼国(今新疆焉耆)——屈支国(今新疆库车)——跋逯迦国(今新疆阿克苏)——凌山(今天山穆苏尔岭)——大清池(今吉尔吉斯斯坦伊塞克湖)——素叶城(即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西南)——昭武九姓七国(都在今乌兹别克斯坦境内)——铁门(乌兹别克斯坦南部兹嘎拉山口)——今阿富汗北境——大雪山(今兴都库什山)——今阿富汗贝格拉姆——巴基斯坦白沙瓦城——印度回程路线 :从今巴基斯坦北上——阿富汗——葱岭(帕米尔高原)——大流沙(塔克拉玛干沙漠)——敦煌——瓜州(今甘肃安西县东南)——长安;
声明名词解释
声明名词解释①不加隐蔽地说明事实或表明态度。
②指用以向大众公开说明事实或表明态度的文告。
声明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shēng míng,指公开表态或说明,庄严声明,另指声明的文告,发表声明。
《左传·桓公二年》等史书均有记载。
声明的意思是指对某个问题或事情发表的正式声明,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 表达观点:声明会明确表述团体或个人对某个观点或事情的看法和态度。
2. 公布决定:声明还可能宣布一些决定或计划,比如政治团体发表声明宣称支持某个候选人参选等。
3. 说明事实:如果有关事情引起争议或误解,声明也可以通过说明事实和情况来解决疑惑。
4. 声明权利:当某个个人或组织的权利受到威胁时,声明也可以宣布自己的权利,通过公开宣示来引起其他人或组织的关注和支持。
总之,声明可以在正式场合中达到明确立场和引起关注的作用。
1、声明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shēng míng,指公开表态或说明,庄严声明,另指声明的文告,发表声明。
2、引证解释:(1)《左传·桓公二年》:“鍚鸾和铃,昭其声也;三辰旂旗,昭其明也。
夫德,俭而有度,登降有数,文物以纪之,声明以发之,以临照百官。
”原谓声音与光彩,后以喻声教文明。
(2)犹言呈明。
旧时以下对上之词。
清-蒋士铨《桂林霜·客窜》:“因此弟辈一面声明开府,一面奔赴京师,要使臣节光昭,交情完密。
”(3)声张而明晓之。
清夏燮《中西纪事·粤东要抚》:“至琦善身膺重寄,不能声明大义,拒绝要求,竟甘受其欺侮,已出情理之外。
”(4)公开说明或表态。
曹禺《北京人》第一幕:“我声明,不要把我算在里面,你们房子卖不卖,我从来没有想过。
”(5)指国家、政府、政党、团体等为公开表明对某些问题或事件的立场和主张而发表的正式文体。
吴晗《关于朱自清不领美国“救济粮”》:“我们一些人商量了一下,要揭穿国民党政府的阴谋,抗议美国政府的侮辱,发表了一个公开声明。
《大唐西域记》:玄奘西行的见闻实录
《⼤唐西域记》:⽞奘西⾏的见闻实录《⼤唐西域记》:⽞奘西⾏的见闻实录张⼴英 乌仗那国周五千余⾥,⼭⾕相属,川泽连原。
⾕稼虽播,地利不滋。
僧伽罗国周七千余⾥,国⼤都城周四⼗余⾥。
⼟地沃壤,⽓序温暑,稼穑时播,花果具繁。
⾦刚座上菩提树者,即毕钵罗之树也。
昔佛在世,⾼数百尺,屡经残伐,犹⾼四五丈。
佛坐其下成等正觉,因⽽谓之菩提树焉。
——《⼤唐西域记》 历尽艰⾟,⽞奘西⾏取经 作为神话⼩说《西游记》中唐僧的原型,在中国,⽞奘是家喻户晓的⼈物。
1300多年前,他万⾥跋涉,西⾏取经,《⼤唐西域记》⼀书就是他西⾏途中的见闻实录。
如今,⽆论是⽞奘还是他的《⼤唐西域记》,都有着世界级的知名度,这⾜以令他的家乡⼈引以为傲。
⽞奘俗姓陈,名祎,洛州缑⽒(今属洛阳偃师)⼈,⽣于隋⽂帝开皇⼆⼗年(公元600年)。
他5岁丧母,10岁丧⽗,孤苦⽆依,只好到洛阳净⼟寺投靠⼆兄陈素。
13岁那年,⽴志“远绍如来,近光遗法”的他被破格剃度,从此正式遁⼊空门。
当时洛阳佛学氛围浓厚,少年⽞奘天资聪颖,勤学不辍,很快崭露头⾓。
可惜,到他19岁时,净⼟寺因战乱⽽不再是⼀⽚净⼟,⽞奘只好离开洛阳,到成都、长安(今西安)等地游学。
⼏年后,他的佛法修养已令京师长安的⾼僧刮⽬相看,⼤家称他“佛门千⾥驹”,认为他肩负着光⼤佛学的重任,然⽽,⽞奘知道他对佛学还有许多疑惑和期待。
唐太宗贞观元年(公元627年)秋,迟迟等不到朝廷批⽂的⽞奘决定孤⾝涉险,前往佛教的发源地印度求取真经。
这⼀路,⽞奘历尽千⾟万苦,多次⾝陷绝境。
最终,他到达了印度佛教中⼼那烂陀寺,在那⾥留学5年,之后⼜周游印度。
当地僧众景仰他的⼈品学识,戒⽇王还为他召开了曲⼥城辩法⼤会,他的名⽓越来越⼤。
⼈们希望他能留在印度,然⽽,⽞奘已完成西⾏使命,他义⽆反顾地回了国。
公元645年正⽉,⽞奘回到了阔别多年的京师长安,并带回了⼤量的印度佛经及佛像、舍利等。
随后,唐太宗在洛阳宫仪鸾殿召见了他,“君⾂相见尽欢”。
唐三藏:玄奘大师生平及事迹
唐三藏:玄奘大师生平及事迹名号之由来玄奘大师,是中国佛教史上极其光辉灿烂的伟大高僧,也是中华民族史上罕有的特出人物,直到现在世界很多学者们,仍然景仰他的德行和成就。
在现代很多学人的著作中,有称他为最伟大的翻译家,最拼命的旅行家,最成功的留学生,最了不起的语言家(精通九十多种印度方言)等等……不一而足。
这些称呼,当然是名符其实的,千百年来,在中国民间,提起“唐玄奘”、“唐僧”或“唐三藏”,不论有学识的知识份子,或是一般妇孺市井,一提到“唐玄奘”、“唐僧”或“唐三藏”,没有人不知道的。
虽然俗称“唐僧”或“唐三藏”并不是大师的真实名字,也许有一些妇孺们不识大师的名字叫玄奘,可是“唐僧”或“唐三藏”这两种称呼,在当时一般国民心目中,意识上都是非常明白而庄严的。
为什么会有这么奇妙的现象呢?其实是一种很平常和自然的发展。
因玄奘大师是出生于李唐初叶,在国势隆盛之日,大师的壮志亦如日中天。
大师孤身西征天竺,求取佛经,当时完全没有交通设施,须绕道遍游数十国,历时十七年,艰苦备尝,终于以百折不挠之精神,完成可说是空前绝后的壮举。
在唐太宗贞观十九年春,他自印度留学回来中国,满载而归地返抵长安京城。
当时受到朝野轰动地欢迎,并不是要为了欣赏他??回那么多的珍贵贝叶经,与及西方国家的宝物,增长一下见识,而是感到一位手无寸铁的贫僧,竟然能够那么志气凌励,比当朝的皇帝东征西讨,还不能称心满意的遨游万里;而一个平凡的出家人,为了实践异常的抱负,不顾生死的远访外邦,却能身经百国,是多么的令人思仰!惊叹!振奋人心!简值是莫测高深的奇迹呀!大唐民族,有此为教不惜牺牲,如此出类拔??的出家人,当时朝野怎不涌发出对玄奘大师,作出光荣的崇敬!所以在其名字上加上“唐”字,因此又称“唐玄奘”、“唐僧”“或“唐三藏”。
“唐僧”一词,不翼而飞的普遍深入民心。
“唐僧”本义,是统摄唐代全部僧伽而言,因三位以上出家人方可称为僧,但在玄奘大师取经过程中,有着感动天地的行迹,所以“唐僧”也即成为千百年来人民尊仰的口号。
人教版(部编2019年)中考历史第一轮复习教案:中国古代史(三)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课题:中国古代史(三)繁荣与开放的社会教学目标:1、识记:①隋朝的统一与灭亡;②唐太宗和“贞观之治”;③女皇武则和“开元盛世”;④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⑤“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2、理解:隋唐科举取士制度。
3、培养学生比较、综合分析能力和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认识到隋唐是我国封建社会繁荣和发展时期,盛世的出现都在于统治者励精图治、厉行节俭和重视民生。
改革开放是国家繁荣富强的前提条件。
教学重难点:隋唐科举取士制度、唐太宗和“贞观之治”和唐朝对外关系。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1、导入提问“你认为秦始皇和汉武帝谁更伟大?为什么?”待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小结导入课题。
2、指导学生阅读湘版《中考历史》P.6考纲,明确学习目标,转入本课教学。
二、教学新课:1、夯实基础:请学生速读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材第1-5课的内容,然后思考完成湘版《中考历史》P.6—8的考点扫描填空题。
(1)581年,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
589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
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下杀死,隋朝灭亡。
古代世界最长的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它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2)科举制创立于隋朝,隋文帝开始用考试的办法选拔人才的制度;隋炀帝创立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创立。
完善于唐朝,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科最为重要。
武则天首创殿试。
一直维持了 1 300多年,废除于清朝。
(3)626年,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年号“贞观”,在位出现“贞观之治”。
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称帝改国号为周。
其政治措施:①打击敌对的官僚贵族。
②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扩大了统治基础。
③重视发展生产。
因此为后来“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唐玄宗前期出现“开元盛世”,唐朝进入最鼎盛时期。
农业出现了曲辕犁和灌溉工具筒车,手工业有闻名中外的唐三彩。
还有国际性大都会长安城。
(4)唐朝时期,中国和日本的交流非常频繁。
梵文
印度的古典语言
01 解释
03 拼写规则
目录
02 字母 04 辅音字母
目录
05 发展和影响
07 作用
06 名词格数 08 宗教历史
梵语(英文:Sanskrit language,天城体书写:संस्कृ ता वाक् ,拉丁字母转写:saṃskṛtā vāk,简称 संस्कृ तम्, saṃskṛtam),印度的古典语言。佛教称此语为佛教守护神梵天所造,因此称其为梵语/梵文。现代语言学研究表 明,梵语是印欧语系的印度-伊朗语族的印度-雅利安语支的一种语言,是印欧语系最古老的语言之一,同时对汉 藏语系有很大的影响。
宗教历史
佛教传入中国的时期约在西元前二年,至今已有两千多年了。中国自后汉时开始译经,如鸠摩罗什法师 (344-413)所译的【妙法莲华经】。汉译佛典最早提及悉昙字母约为义熙十三年(417)译的【大般泥洹经文字品】, 其次是北凉昙无忏译于玄始十年(421)的【大般涅槃经卷八】。在开元三大士:善无畏(637-735)、金刚智(669741)、不空(705 -774)的纯密(日本真言家称【金刚界与胎藏界】两部大法为纯密)时期,所依据的佛经原典皆以 悉昙体书写。尤其在译到有关陀罗尼与“字母”时,多半会使用梵汉对照,并附列(悉昙文体)。佛经翻译在玄奘、 义净法师时,中国对悉昙的学习与使用颇为盛行,于是有关研究悉昙的著作在此时期颇多流传。主要约分为四大 类:
解释
印度古代的一种语言文字。
字母
梵天创造了梵文字母及所有婆罗米系统字母,梵天创造梵文字母的事在中国古代文献中也能找到相同的记载。 一、唐玄奘《大唐西域记》卷二说:“详其文字,梵天所制,原始垂则,四十七言”(47个字母)。” 二、唐代西明寺道世法师(?~683)在其名作《法苑珠林》中就有这样的记载:“昔造书之主,凡有三人。 长名曰梵,其书右行;次曰佉卢,其书左行;少者苍颉,其书下行。”(《大正藏》第53册,351页中、下)
玄奘和《大唐西域记》(论文)
玄奘(公元602~664年),俗名陈秭,洛州缑氏(今河南偃师陈河村附近)入。
玄奘是他的法名。
玄奘和《大唐西域记》苏嘉后又称三藏法师。
佛教法相宗的创始人。
隋唐高僧大多出身名门望族,受过玄学的熏陶,所以生于儒学世家的玄奘,虽然“备通经典,爱古尚贤”,却很自然地接受了佛教教义,出家为僧。
佛教在古印度有小乘、大乘之分,大乘又有“空宗”、“有宗”之别。
小乘要求累世修行,才能进入天国,不受士大夫和老百姓的欢迎。
大乘“空宗”一切皆空,不用修行,只要“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而“有宗”除空之外,还保护和修炼“佛性”的“有”。
所以玄奘选择大乘“有宗”。
隋唐时,佛教在中国传布已有六七百年的历史,重要经典已经译成汉文。
但译文舛错不少,文意不明,难以理解。
因此,玄奘不畏艰险,长途跋涉,去古印度求法。
他在印度留学十几年,苦心钻研佛学理论,甚至熟悉“外道”的情况,还参加过宗教大辩论,并取得胜利,赢得了很高的声誉。
但玄奘在古印度时,深知“不依国主,则法事不立”。
所以当他回国时即上表唐太宗,因而得到热烈的欢迎。
唐太宗并非信仰佛教,而是十分关心西域突厥一带的社会政治状况。
接见时即要求玄奘“助秉俗务”,玄奘没有允应。
他把主要精力放在译经和写作上。
组织译场、网罗助译人才,开始译经。
并用一年时间,在贞观二十年(公元646年)就完成《大唐西域记》,进呈唐太宗。
玄奘以赴古印度求法时亲历和闻见的一百三十八个城邦、地区、国家为题目,记述它们的历史、地理、交通、物产、民俗、文化、宗教、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的情况,共十二卷。
由于它保存了7世纪中亚、南亚的珍贵史料,至今仍是研究这一地区古代史、宗教史和中外关系史的重要文献。
玄奘既通华言,又娴梵语,对佛教各宗派,都有深刻的研究,他主张翻译全文,既非直译,也非意译,而是融会贯通经中的真正含义,白创新的译风。
所以在佛经翻译史上可以说是达到了一个新高峰,开辟了一个新时代。
(唐)玄奘著《大唐西域记》明刻十卷本书影《大唐西域记》有《四部丛刊》影宋梵荚本、文学古籍刊行社的《径山藏》本,1981年中华书局刊有向达辑敦煌、福州藏、金藏三残本影印合刊本,1985年中华书局又出版了季羡林等在吸取前人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不少新见解的校注本。
新疆历史教程(高教版)知识点总结
新疆历史教程(⾼教版)知识点总结绪论:⼀.新疆三史: 1. 新疆地⽅史(新疆⾃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部分) 2. 新疆发展史(新疆只古以来就是多名族共同聚居与开发的地区) 3.新疆演变史(新疆⾃古以来就是多种宗教并存的地区)⼆.新疆是陆地⾯积最⼤的省区,⾯积166万平⽅公⾥,约占全国陆地⾯积的六分之⼀,是我国边疆边界线最长的省区(长达5600Km ). 地理:三⼭(阿尔泰⼭、天⼭、昆仑⼭)夹两盆(准葛尔、塔⾥⽊)。
国内与⽢肃、青海、西藏相邻;国外与蒙古、俄罗斯哈、哈沙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国);包括维吾尔、汉、哈萨克、回、柯尔克孜、蒙古、锡伯、俄罗斯、塔吉克、乌孜别克、塔塔尔、满、达斡尔(13个常住名族)在内的55个名族。
三.新疆原始宗教——萨满教。
《⼤唐西域记》——唐⽞奘(⼝述),其门⼈辩机奉唐太宗之敕令编集⽽成。
共⼗⼆卷,成书于唐贞观⼆⼗年(646年),为⽞奘游历印度西域,历经19年间的见闻。
新疆三⼤史诗:《格萨尔》《江格尔》《玛纳斯》,新疆是我国唯⼀拥有这三⼤史诗的地区。
维吾尔著名的英雄史诗《乌古斯传》另⼀部史诗《古⾥奥吾⾥》《坟墓之⼦》哈沙克族史诗《阿勒帕⽶斯》《阔布兰德》柯尔克孜族是个史诗⾮常发达的名族。
《艾尔托什吐克》亦是⼀部神话⾊彩浓厚的古⽼英雄史诗,先于《玛纳斯》。
四.新疆宗教演变三个阶段1.以佛教为主的多宗教并存的格局(维持⼤约1000多年) 2.以佛教和伊斯兰教为主的多宗教并存的格局(维持⼤约600多年) 3.以伊斯兰教为主的多宗教并存的格局(16世纪延续到现在)五.当代中国特⾊的民族理论(p4)“四个认同”:对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化的认同,对中国特⾊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
‘五观”:树⽴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马克思主义的⽂化观。
四项基本原则: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泽东思想。
《大唐西域记》的介绍
《大唐西域记》的介绍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大唐西域记》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所著的一部古代文学作品,全书分为三卷,记载了王维自731年至736年间在唐太宗李世民命令下出使西域的经历和所见所闻。
这部书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品,不仅在文学上有很高的价值,而且在历史、地理、宗教等方面也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王维在《大唐西域记》中详细地描绘了他在西域所见到的风土人情、民俗风情以及当地的自然景观。
他生动地描绘了西域各地的景色,如腾蛇岗的奇异景观、疏勒河的清澈流水、伽蓝寺的庄严气势等。
王维还详细地记录了西域各地的当地风俗习惯,如车帐生活、骆驼商队、婚丧嫁娶等,使读者仿佛置身于当地的生活场景之中。
在《大唐西域记》中,王维还记载了当时西域各地的政治、经济、宗教等方面的状况。
他对西域各地的国家统治制度、税收制度、商业贸易等进行了详细的描述,揭示了当时西域地区的社会情况和国家发展的状况。
王维还介绍了西域地区当地的宗教信仰,如佛教、伊斯兰教等,为后人了解西域地区的宗教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第二篇示例:《大唐西域记》是一部描述唐代大唐帝国对西域的探险、征服和统治历程的史书,全面展现了唐玄宗皇帝时期对西域地区的治理、交流和发展。
该书共分为十卷,内容丰富多彩,对于了解唐代与西域地区的关系、文化交流、经济发展等方面提供了宝贵的史料。
《大唐西域记》首先介绍了唐代对西域地区的探险与征服历程。
唐玄宗时期,大唐帝国开始对西域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征讨,并先后平定了吐蕃、安西都护府等地,扩展了帝国的疆域。
这一时期的征讨活动,极大地拓展了唐帝国在西域地区的实力和影响力,为后来的统治奠定了基础。
该书还介绍了唐代与西域地区的文化交流。
唐代以其开放包容的文化氛围,吸引了大量来自西域的学者、僧人、商人等来华,带来了佛教、佛经、西域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影响。
通过这些文化交流,唐代与西域地区的关系逐渐密切,促进了两地文化的相互融合与传播。
《大唐西域记》还详细介绍了唐代对西域地区的治理与发展。
人教版七年级下历史-期中复习-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人教版七年级下历史-期中复习-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必备知识·基础练1.遣唐使:(1)含义:唐朝时期,日本为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派遣使节到中国,时称“遣唐使”。
(2)影响:遣唐使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等传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鉴真东渡:(1)贡献:他东渡日本后,传授佛经,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2)评价:在唐朝与日本文化交流中,最有影响的人物是鉴真。
3.唐与新罗的关系:(1)政治交往:新罗派遣使节和大批留学生到唐朝学习中国文化。
(2)贸易往来:新罗物产居唐朝进口首位。
(3)文化交流:新罗仿唐制建立了政治制度,采用科举制选拔官吏,还引入了中国的医学、天文、历算等;朝鲜半岛的音乐传入中国。
4.玄奘西行:(1)贡献:贞观年间,玄奘西行天竺取经,曾在佛学最高学府那烂陀寺游学,成为远近闻名的佛学大师。
回国后主持译经工作,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2)《大唐西域记》:根据玄奘口述,由弟子记录成书,记载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山川风物及社会习俗,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易错字】鉴真、玄奘、《大唐西域记》知识点一遣唐使和鉴真东渡1.(2021·黄冈期中)唐朝时期,中日两国交往密切。
日本多次派遣唐使来华的主要目的是 ( A )A.学习中国先进文化B.传播日本先进文化C.侵略中国沿海地区D.学习唐朝书法艺术【解析】唐朝时期,中国和日本的交流非常频繁。
为了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日本派遣使节到中国,当时称为“遣唐使”。
2.(2021·武汉江岸月考)有一部电视剧的简介说道:“本剧讲述了他历经磨难、矢志不渝、东渡扶桑的故事。
六次东渡,五次失败,历尽坎坷,终于在第六次东渡成功……”剧中的“他”指的是 ( C )A.张骞B.玄奘C.鉴真D.班超【解析】由题干中的“六次东渡”可看出,这部电视剧是关于鉴真东渡日本传播唐朝文化的故事。
汉语“柴火”义词的共时分布与历时考察
汉语“柴火”义词的共时分布与历时考察作者:汤传扬来源:《汉语言文学研究》2020年第04期摘要:现代汉语方言中表示“柴火”义的主导词有“柴火”“柴”“樵”,“柴”和“柴火”以长江为界呈南北对立分布,“樵”集中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
表“柴火”义,上古汉语时期有“薪”“薪荛”;中古汉语时期新增“薪火”“薪槀/藁”“薪苏”“樵苏”“柴草”,“薪荛”退出概念场;近代汉语时期新增“柴火/禾”“烧柴”“柴茅”等。
将历时考察与共时分布相结合,推测在汉语词汇发展史上,表示“柴火”义,经历了“薪→柴→柴火”的演变。
现代汉语方言中的“樵”源自上古汉语。
关键词:薪;柴;柴火;樵;共时分布;历时考察《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柴火】条:名做燃料用的树枝、秫秸、稻秆、杂草等。
表示“柴火”义的词在农村至今仍很常用。
本文首先描述“柴火”义词的共时分布,接着考察历史文献中的“柴火”义词,进而将两者相结合讨论相关问题。
一、“柴火”义词的共时分布现在能够利用的方言资料比较丰富,我们可以综合起来运用以便更加真实地反映方言事实。
但有时几种调查资料不尽一致,这就需要我们加以辨识。
1.1 《汉语方言地图集》(词汇卷)对“柴火”义词的调查根据曹志耘主编《汉语方言地图集》(词汇卷)“110柴火”条,现代汉语方言“柴火”义词的分布概况可以归纳如表1{1}:有些地方两种说法并存。
“柴”“柴火”并存的方言点数为官话13(中原官话2、兰银官话2、江淮官话3、西南官话6)、晋语5、吴语3、徽语1、湘语8、赣语4、客家话1、平话1;“柴”“柴草”并存的方言点数为西南官话1;“柴火”“柴草”并存的方言点数为官话2(冀鲁官话1、西南官话1);“柴火”“烧柴”并存的方言点数为官话2(东北官话1、西南官话1);“薪”“薪稿”并存的方言点数为乡话1;“樵”“物燃”并存的方言点数为闽语1;“樵”“樵火”并存的方言点数为闽语1;“茅柴”“半子”并存的方言点数为东北官话1。
《大唐西域记》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
《大唐西域记》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大唐西域记》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导语】:记述西域历史地理的杂史类著作。
历史解密《大唐西域记》残卷新解玄奘西行的得力助手竟然是他
《大唐西域记》残卷新解玄奘西行的得力助手竟然是他玄奘高僧出使西域带回来的宝贵佛经,在我国佛教发展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而通过现存的《大唐西域记》写本残卷,我们也能发现很多东西。
《大唐西域记》写本残卷(吐鲁番学研究院提供)“近期,我们在组织力量对吐峪沟出土的众多文物文书进行整理时,发现了它。
”吐鲁番地区文物局局长王霄飞所看重的,就是最早的《大唐西域记》写本残卷。
写本是指成书时手写形式流传的古籍,以此区别于刻本。
这件残卷写本1981年出土于吐峪沟石窟,是目前学术界所知数十种《大唐西域记》中年代最早的写本。
著名学者、吐鲁番地区文物局原局长柳洪亮在1997年出版的《新出吐鲁番地区文书及其研究》中,对此进行了首次披露。
然而,这一事件没有引起广泛关注。
近期的研究,为人们理解《大唐西域记》提供了注解。
《大唐西域记》的出现《大唐西域记》又称《西域记》,共有12卷,是由唐代僧人玄奘口述,弟子辩机撰文,系奉唐太宗敕命而著,贞观二十年(646年)成书。
书中记述了玄奘贞观元年(一说是贞观三年)到贞观十九年西行之见闻。
记述了玄奘亲历28个城邦、地区、国家的概况,有疆域、气候、山川、风土、人情、语言、宗教、佛寺以及大量的历史传说、神话故事等,是研究中古时期中亚、南亚诸国的历史、地理、宗教、文化和中西交通的珍贵资料,也是研究佛教史学、佛教遗迹的重要文献。
这件《大唐西域记》残卷写本出土时,高16.5厘米,长19.5厘米,整卷残缺近三分之一,正面裱糊有其他文书。
残存10行文字,字体娟秀,年代为贞观二十一年至永徽二年期间写本。
残卷文字属《大唐西域记》卷七《战主国》条下。
目前所知的《大唐西域记》的古写本多达数十种,从19世纪下半叶以来又被翻译成法、英、日等多种外文译本。
在此写本发现之前,年代较早的古本为敦煌写本,存卷一、卷二、卷三,都是残卷,书法非出一人之手,不是同一写本。
其中卷一、卷三藏大英博物馆,卷二藏巴黎国家图书馆。
敦煌本的年代为公元八九世纪期间,即成书以后100多年的写本,是此写本发现之前《大唐西域记》最古的本子。
《大唐西域记之序二》完整版原文全文
《序二》原文若夫玉毫流照,甘露洒于大千;金镜扬辉,薰风被于有截。
故知示现三界,粤称天下之尊;光宅四表,式标域中之大。
是以慧日沦影,像化之迹东归;帝猷宏阐,大章之步西极。
有慈恩道场三藏法师,讳玄奘,俗姓陈氏,其先颍川人也。
帝轩提象,控华渚而开源;大舜宾门,基历山而耸构。
三恪照于姬载,六奇光于汉祀。
书奏而承朗月,游道而聚德星。
纵壑骈鳞,培风齐翼。
世济之美,郁为景胄。
法师籍庆诞生,含和降德,结根深而犇茂,导源浚而灵长。
奇开之岁,霞轩月举;聚沙之年,兰薰桂馥。
洎乎成立,艺殚坟素。
九皋载响,五府交辟。
以夫早悟真假,夙昭慈慧,镜真筌而延伫,顾生涯而永息。
而朱绂紫缨,诚有界之徽网;宝车丹枕,实出世之津途。
由是摈落尘滓,言归闲旷。
令兄长捷法师,释门之栋干者也。
擅龙象于身世,挺鹙鹭于当年。
朝野挹其风猷,中外羡其声彩。
既而情深友爱,道睦天伦。
法师服勤请益,分阴靡弃。
业光上首,擢秀檀林;德契中庸,腾芬兰室。
抗策平道,包九部而吞梦;鼓枻玄津,俯四韦而小鲁。
自兹遍游谈肆,载移凉燠,功既成矣,能亦毕矣。
至于泰初日月,独耀灵台;子云鞶帨,发挥神府。
于是金文暂启,伫秋驾而云趋;玉柄才捴,披雾市而波属。
若会斫轮之旨,犹知拜瑟之微。
以泻瓶之多闻,泛虚舟而独远。
乃于轘辕之地,先摧鍱腹之夸;井络之乡,遽表浮杯之异。
远迩宗挹,为之语曰:“昔闻荀氏八龙,今见陈门双骥。
”汝、颍多奇士,诚哉此言。
法师自幼迄长,游心玄籍。
名流先达,部执交驰,趋末忘本,摭华捐实,遂有南北异学,是非纷纠。
永言于此,良用怃然。
或恐传译踳驳,未能筌究,欲穷香象之文,将罄龙宫之目。
以绝伦之德,属会昌之期,杖锡拂衣,第如遐境。
于是背玄灞而延望,指葱山而矫迹,川陆绵长,备尝艰险。
陋博望之非远,嗤法显之为局。
游践之处,毕究方言,镌求幽赜,妙穷津会。
于是词发雌黄,飞英天竺;文传贝叶,聿归振旦。
太宗文皇帝金轮纂御,宝位居尊。
载伫风徽,召见青蒲之上;乃眷通识,前膝黄屋之间。
手诏绸缪,中使继路。
神宗驳诬文言文翻译
神宗驳诬文言文翻译1. 神宗驳诬翻译原文:元丰间,苏子瞻系大理狱。
神宗本无意深罪子瞻,时相进呈,忽言苏轼于陛下有不臣意。
神宗改容曰:“轼固有罪,然于朕不应至是,卿何以知之?”时相因举轼《桧诗》“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惟有蛰龙知”之句,对曰:“陛下飞龙在天,轼以为不知己,而求之地下之蛰龙,非不臣而何?”神宗曰:“诗人之词,安可如此论,彼自咏桧,何预朕事!”时相语塞。
章子厚亦从旁解之,遂薄其罪。
子厚尝以语余,且以丑言诋时相,曰:“人之害物,无所忌惮,有如是也!”译文:元丰(宋神宗年号)年间,苏轼被囚禁在朝廷大牢里,宋神宗本来无意追究他的重罪。
时相拜见宋神宗,忽然说苏轼肯定有谋反的心思。
宋神宗变色说:“苏轼就算有罪,但对我他不会要谋反的,你是怎么知道的?”时相就列举了苏轼的《桧》诗说:“‘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唯有蜇龙知’您是飞龙在天,苏轼不把您看成知己,却要让地下潜伏的龙知道,这不是要谋反吗?”宋神宗说:“这是诗人的词,怎么能这样解释呢!他自己歌咏桧树,关我什么事?时相顿时语塞。
章子厚也在旁边替苏轼开脱,于是减轻了苏轼的罪名。
章子厚曾对我说过这些,并且用脏话骂时相,说:“人陷害别人,无所顾忌,竟然有他这样的!”2. 神宗驳诬翻译原文:元丰间,苏子瞻系大理狱。
神宗本无意深罪子瞻,时相进呈,忽言苏轼于陛下有不臣意。
神宗改容曰:“轼固有罪,然于朕不应至是,卿何以知之?”时相因举轼《桧诗》“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惟有蛰龙知”之句,对曰:“陛下飞龙在天,轼以为不知己,而求之地下之蛰龙,非不臣而何?”神宗曰:“诗人之词,安可如此论,彼自咏桧,何预朕事!”时相语塞。
章子厚亦从旁解之,遂薄其罪。
子厚尝以语余,且以丑言诋时相,曰:“人之害物,无所忌惮,有如是也!”译文:元丰(宋神宗年号)年间,苏轼被囚禁在朝廷大牢里,宋神宗本来无意追究他的重罪。
时相拜见宋神宗,忽然说苏轼肯定有谋反的心思。
宋神宗变色说:“苏轼就算有罪,但对我他不会要谋反的,你是怎么知道的?”时相就列举了苏轼的《桧》诗说:“‘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唯有蜇龙知’您是飞龙在天,苏轼不把您看成知己,却要让地下潜伏的龙知道,这不是要谋反吗?”宋神宗说:“这是诗人的词,怎么能这样解释呢!他自己歌咏桧树,关我什么事?时相顿时语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唐西域记》(上)(二)唐·释玄奘卷三八国○乌仗那国乌仗那国周五千余里,山谷相属,川泽连原。
谷稼虽播,地利不滋。
多蒲萄,少甘蔗,地产金、铁,宜郁金香,林树蓊郁,花果茂盛。
寒暑和畅,风雨顺序。
人性怯懦,俗情谲诡。
好学而不功,禁咒为艺业。
多衣白氎,少有余服。
语言虽异,大同印度。
文字礼仪,颇相参预。
崇重佛法,敬信大乘。
夹苏婆伐窣堵河,旧有一千四百伽蓝,多已荒芜。
昔僧徒一万八千,今渐减少。
并学大乘,寂定为业,喜诵其文,未究深义,戒行清洁,特闲禁咒。
律仪传训,有五部焉:一法密部,二化地部,三饮光部,四说一切有部,五大众部。
天祠十有余所,异道杂居。
坚城四五,其王多治瞢揭厘城。
城周十六七里,居人殷盛。
一、忍辱仙遗迹瞢揭厘城东四五里有大窣堵波,极多灵瑞,是佛在昔作忍辱仙,于此为羯利王(唐言斗诤。
旧云哥利,讹也。
)割截肢体。
二、阿波逻罗龙泉及佛遗迹瞢揭厘城东北行二百五六十里,入大山,至阿波逻罗龙泉,即苏婆伐窣堵河之源也。
派流西南,春夏含冻,晨夕飞雪,雪霏五彩,光流四照。
此龙者,迦叶波佛时生在人趣,名曰殑祇,深闲咒术,禁御恶龙,不令暴雨,国人赖之,以稸余粮。
居人众庶感恩怀德,家税斗谷以馈遗焉。
既积岁时,或有逋课。
殑祇含怒,愿为毒龙,暴行风雨,损伤苗稼。
命终之后,为此地龙。
泉流白水,损伤地利。
释迦如来大悲御世,愍此国人独遭斯难,降神至此,欲化暴龙。
执金刚神杵击山崖,龙王震惧,乃出归依。
闻佛说法,心净信悟,如来遂制勿损农稼。
龙曰:“凡有所食,赖收人田,今蒙圣教,恐难济给,愿十二岁一收粮储。
”如来含覆,愍而许焉。
故今十二年一遭白水之灾。
阿波逻罗龙泉西南三十余里,水北岸大磐石上,有如来足所履迹,随人福力,量有短长。
是如来伏此龙已,留迹而去。
后人于上积石为室,遐迩相趋,花香供养。
顺流而下三十余里,至如来濯衣石,袈裟之文焕焉如镂。
三、醯罗山瞢揭厘城南四百余里,至醯罗山,谷水西派,逆流东上。
杂花异果,被涧缘崖,峰岩危险,溪谷盘纡,或闻喧语之声,或闻音乐之响。
方石如榻,宛若工成,连延相属,接布崖谷。
是如来在昔为闻半颂(旧曰偈,梵文略也。
或曰偈他,梵音讹也。
今从正音,宜云伽他。
伽他者,唐言颂,颂三十二言。
)之法,于此舍身命也。
○四、摩诃伐那伽蓝瞢揭厘城南二百余里,大山侧,至摩诃伐那(唐言大林)。
伽蓝。
是如来昔修菩萨行,号萨缚达多王,(唐言一切施)。
避敌弃国,潜行至此,遇贫婆罗门,方来乞丐。
既失国位,无以为施,遂令羁缚,擒往敌王,冀以赏财,回为惠施。
五、摩愉伽蓝摩诃伐那伽蓝西北,下山三四十里,至摩愉(唐言豆)。
伽蓝。
有窣堵波,高百余尺。
其侧大方石上,有如来足蹈之迹。
是佛昔蹈此石,放拘胝光明,照摩诃伐那伽蓝,为诸人、天说本生事。
其窣堵波基下有石,色带黄白,常有津腻。
是如来在昔修菩萨行,为闻正法,于此析骨书写经典。
六、尸毗迦王本生故事摩愉伽蓝西六七十里,至窣堵波,无忧王之所建也。
是如来昔修菩萨行,号尸毗迦王,(唐言与。
旧曰尸毗王,讹。
)为求佛果,于此割身,从鹰代鸽。
七、萨裒杀地僧伽蓝等及佛本生故事代鸽西北二百余里,入珊尼罗阇川,至萨裒杀地(唐言蛇药。
)僧伽蓝。
有窣堵波,高八十余尺。
是如来昔为帝释,时遭饥岁,疾疫流行,医疗无功,道死相属。
帝释悲愍,思所救济,乃变其形为大蟒身,僵尸川谷,空中遍告。
闻者感庆,相率奔处,随割随生,疗饥疗疾。
其侧不远,有苏摩大窣堵波。
是如来昔日为帝释,时世疾疫,愍诸含识,自变其身为苏摩蛇,凡有啖食,莫不康豫。
珊尼罗阇川北石崖边,有窣堵波。
病者至求,多蒙除差。
如来在昔为孔雀王,与其群而至此,热渴所逼,求水不获,孔雀王以{此束}啄崖,涌泉流注。
今遂为池,饮沐愈疾。
石上犹有孔雀踪迹。
八、上军王窣堵波瞢揭厘城西南行六七十里,大河东有窣堵波,高六十余尺,上军王之所建也。
昔如来之将寂灭,告诸大众:“我涅槃后,乌仗那国上军王宜与舍利之分。
”及诸王将欲均量,上军王后来,遂有轻鄙之议。
是时天人大众重宣如来顾命之言,乃预同分,持归本国,式遵崇建。
窣堵波侧大河滨,有大石,状如象。
昔上军王以大白象负舍利归,至于此地,象忽蹎仆,因而自毙,遂变为石,即于其侧起窣堵波。
九、赤塔、奇特塔及观自在菩萨精舍瞢揭厘城西五十余里,渡大河,至卢醯呾迦(唐言赤。
)窣堵波,高五十余尺,无忧王之所建也。
昔如来修菩萨行,为大国王,号曰慈力,于此刺身血以饲五药叉。
(旧曰夜叉,讹也。
)瞢揭厘城东北三十余里,至遏部多(唐言奇特。
)石窣堵波,高四十余尺。
在昔如来为诸人、天说法开导,如来去后,从地踊出,黎庶崇敬,香花不替。
石窣堵波西渡大河三四十里,至一精舍,中有阿缚卢枳低湿伐罗菩萨像。
(唐言观自在。
合字连声,梵语如上;分文散音,即阿缚卢枳多,译曰观,伊湿伐罗,译曰自在。
旧译为光世音,或云观世音,或观世自在,皆讹谬也。
)威灵潜被,神迹昭明,法俗相趋,供养无替。
十、蓝勃卢山龙池及乌仗那国王统传说观自在菩萨像西北百五十里,至蓝勃卢山。
山岭有龙池,周三十余里,渌波浩汗,清流皎镜。
昔毗卢择迦王前伐诸释,四人拒军者,宗亲摈逐,各自分飞。
其一释种,既出国都,跋涉疲弊,中路而止。
时有一雁飞趣其前,既以驯狎,因即乘焉。
其雁飞翔,下此池侧。
释种虚游,远适异国,迷不知路,假寐树荫。
池龙少女游览水滨,忽见释种,恐不得当也,变为人形,即而摩拊。
释种惊寤,因即谢曰:“羁旅羸人,何见亲拊?”遂款殷勤,凌逼野合。
女曰:“父母有训,祗奉无违。
虽蒙惠顾,未承高命。
”释种曰:“山谷杳冥,尔家安在?”曰:“我此池之龙女也,敬闻圣族流离逃难,幸因游览,敢慰劳弊。
命有燕私,未闻来旨。
况乎积祸,受此龙身,人畜殊途,非所闻也。
”释种曰:“一言见允,宿心斯毕。
”龙女曰:“敬闻命矣,唯所去就。
”释种乃誓心曰:“凡我所有福德之力,令此龙女举体成人。
”福力所感,龙遂改形,既得人身,深自庆悦。
乃谢释种曰:“我积殃运,流转恶趣。
幸蒙垂顾,福力所加,旷劫弊身,一旦改变。
欲报此德,糜躯未谢。
心愿陪游,事拘物议。
愿白父母,然后备礼。
”龙女还池,白父母曰:“今者游览,忽逢释种,福力所感,变我为人,情存好合,敢陈事实。
”龙王心欣人趣,情重圣族,遂从女请。
乃出池而谢释种曰:“不遗非类,降尊就卑,愿临我室,敢供洒扫。
”释种受龙王之请,遂即其居。
于是龙宫之中,亲迎备礼,燕尔乐会,肆极欢娱。
释种睹龙之形,心常畏恶,乃欲辞出。
龙王止曰:“幸无远舍,邻此宅居,当令据疆土,称大号,总有臣庶,祚延长世。
”释种谢曰:“此言非冀。
”龙王以宝剑置箧中,妙好白氎而覆其上,谓释种曰:“幸持此氎以献国王,王必亲受远人之贡,可于此时害其王也。
因据其国,不亦善乎?”释种受龙指诲,便往行献。
乌仗那王躬举其氎,释种执其袂而刺之。
侍臣、卫兵喧乱阶陛,释种麾剑告曰:“我所仗剑,神龙见授,以诛后伏,以斩不臣。
”咸惧神武,推尊大位。
于是沿弊立政,表贤恤患。
已而动大众,备法驾,即龙宫而报命,迎龙女以还都。
龙女宿业未尽,余报犹在,每至燕私,首出九龙之头。
释种畏恶,莫知图计,伺其寐也,利刃断之。
龙女惊寤曰:“斯非后嗣之利,非徒我命有少损伤,而汝子孙当苦头痛。
”故此国族常有斯患,虽不连绵,时一发动,释种既没,其子嗣位,是嗢呾罗犀那王。
(唐言上军。
)上军王嗣位之后,其母丧明。
如来伏阿波逻罗龙还也,从空下其宫中。
上军王适从游猎,如来因为其母略说法要。
遇圣闻法,遂得复明。
如来问曰:“汝子,我之族也,今何所在?”母曰:“旦出畋游,今将返驾。
”如来与诸大众寻欲发引。
王母曰:“我唯福遇,生育圣族,如来悲愍,又亲降临,我子方还,愿少留待。
”世尊曰:“斯人者,我之族也,可闻教而信悟,非亲诲以发心。
我其行矣,还语之曰:‘如来从此往拘尸城娑罗树间入涅槃,宜取舍利,自为供养。
’”如来与诸大众凌虚而去。
上军王方游猎,远见宫中光明赫奕,疑有火灾,罢猎而返。
乃见其母复明,庆而问曰:“我去几何,有斯祥感,能令慈母复明如昔?”母曰:“汝出之后,如来至此,闻佛说法,遂得复明。
如来从此至拘尸城娑罗树间,当入涅槃,召汝速来分取舍利。
”时王闻已,悲号顿躄,久而醒悟,命驾驰赴。
至双树间,佛已涅槃。
时诸国王轻其边鄙,宝重舍利,不欲分与。
是时天、人大众重宣佛意,诸王闻已,遂先均授。
十一、达丽罗川瞢揭厘城东北逾山越谷,逆上信度河,途路危险,山谷杳冥。
或履縆索,或牵铁锁,栈道虚临,飞梁危构,椽杙蹑蹬,行千余里,至达丽罗川,即乌仗那国旧都也。
多出黄金及郁金香。
达丽罗川中大伽蓝侧,有刻木慈氏菩萨像,金色晃昱,灵鉴潜通,高百余尺,末田底迦(旧曰末田地,讹略也。
)阿罗汉之所造也。
罗汉以神通力,携引匠人升睹史多天,(旧曰兜率他也,又曰兜术他,讹也。
)亲观妙相,三返之后,功乃毕焉。
自有此像,法流东派。
从此东行,逾岭越谷,逆上信度河,飞梁栈道,履危涉险,经五百余里,至钵露罗国。
(北印度境。
)○钵露罗国钵露罗国周四千余里,在大雪山间,东西长,南北狭。
多麦、豆,出金、银,资金之利,国用富饶。
时唯寒烈,人性犷暴,薄于仁义,无闻礼节。
形貌粗弊,衣服毛褐。
文字大同印度,言语异于诸国。
伽蓝数百所,僧徒数千人,学无专习,戒行多滥。
从此复还乌铎迦汉荼城,南渡信度河,河广三四里,西南流,澄清皎镜,汩淴漂流。
毒龙、恶兽窟穴其中,若持贵宝、奇花果种及佛舍利渡者,船多飘没。
渡河至呾叉始罗国。
(北印度境。
)○呾叉始罗国呾叉始罗国周二千余里,国大都城周十余里。
酋豪力竞,王族绝嗣,往者役属迦毕试国,近又附庸迦湿弥罗国。
地称沃壤,稼墙殷盛,泉流多,花果茂。
气序和畅,风俗轻勇,崇敬三宝。
伽蓝虽多,荒芜已甚,僧徒寡少,并学大乘。
一、医罗钵呾罗龙王池大城西北七十余里,有医罗钵呾罗龙王池,周百余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