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管理学(萧宗六版)-要点 -

合集下载

学校管理学 萧宗六 13-18

学校管理学 萧宗六 13-18

学校管理学萧宗六 13-1813 智育管理过去出版的学校管理学教材中,一直没有智育管理的内容,而在谈智育管理时,都是用教学管理来代替,所有教材无一例外都是讲德育管理、教学管理、体育管理、美育管理和劳动技术教育管理,唯独没有智育管理。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一是受传统观念的影响。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教育学的理论体系上,一直受苏联凯洛夫教育学的影响,教育学教材分为四大部分:教育基本理论、教学论、德育论、学校管理与领导。

以发行量最大的由华中师范学院等五院校合编的《教育学》为例,该书一直采用上述模式,到1987年修订再版时,“除增删和调整了某些章节外,总的框架没有大变,例如未把‘智育’列为专章。

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认为原教材的框架是完全合理的,而只是由于我们对这一问题缺乏深入研究,暂时拿不出经得起推敲的新的体系或逻辑结构。

”这种观点对整个教育界影响很大。

学校管理学是在教育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此观点的影响下,学校管理学也就沿用了这个体系,一直也没有专门的智育管理。

从1981年北京教育行政学院出版的《学校管理》开始,所有的学校管理学教材,在学校各项具体工作管理的分章论述中,都顺理成章地讲德育管理、教学管理、体育管理、美育管理、劳动技术教育管理,而没有智育管理这一章。

二是以教学代替智育。

在人们的思想观念中,或在实际工作中,常常把“智育’’和“教学’’这两个概念混淆起来,这在理论上是错误的。

所以明确“智育”的概念,区分“智育”和“教学”是很有必要的。

首先,智育和教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智育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和发展他们智力的教育。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它是学校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智育与教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智育主要是通过教学进行,教学仅仅是它的一种途径,智育还有其他更加广泛的途径,而教学又不仅仅是智育的途径,也是德育、美育、体育、劳动技术教育的途径。

换句话说,智育的途径,有的是教学,有的不是教学;而作为教育途径的教学,有的是智育途径,有的不是智育的途径。

2020年于都县教育管理干部考试资料---学校管理学

2020年于都县教育管理干部考试资料---学校管理学

2020年于都县教育管理干部考试资料(一)《学校管理学》重点难点剖析萧宗六著(第五版)第一章绪论1.学校管理学是研究学校管理现象和规律的科学。

2.学校管理学的学科性质:教育性质论、管理性质论和边缘学科论。

3.学校管理学的特点:理论性、综合性和应用性。

第二章学校领导体制1.学校领导体制是确定学校内部领导力量的地位、作用、权责划分及彼此关系的根本制度。

2.学校领导体制的类型:一长制和合议制。

3.校长负责制:校长是学校行政的最高责任人,是学校的法人,对外代表学校,对内全面负责,具有行政决策权。

4.校长负责制的性质:一长制,个人负责制。

5.怎样完善校长负责制:建立科学的校长遴选制度。

营造学校改革的宽松环境。

建立咨询监督机制。

配套改革,整体推进。

建立严格的法律保障制度。

6.党政关系:学校内部与党组织的关系。

党组织对学校的作用是支持、保证和监督。

学校对党组织的作用是尊重、配合和依靠。

第三章学校管理过程1.学校管理过程是学校管理者行使组织职能,组合学校资源,发挥资源作用,使之产生理想结果的持续性状态。

2.学校管理过程的特点:动态性与可控性,周期性与持续性,有序性与可变性。

3.学校管理环节:计划,执行,检查,处理。

4.计划的分类:按重要程度分:战略计划、工作计划按层次分:总体计划,部门计划,个人计划。

5.计划的意义:计划是学校发展的纲领,计划是组织协调的前提,计划是组织实施的准则,计划是控制活动的依据。

6.计划环节的任务:确定目标,拟定方案,作出抉择,制定措施。

7.计划制定的要求:超前性,可行性,针对性,弹性8.计划环节的作用:保证行动的方向,统一步调,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9.执行:把计划付诸实践,把设想变为过程的环节。

执行环节的作用:实现资源的能量转换,实现活动的功能转换,实现知识的价值转换。

10.执行环节的管理活动:组织、监控、指导、协调、激励。

11.检查的作用:对管理者来说,具有测度管理水平的高低作用。

对学校成员来说,具有督促、考核、激励的作用。

学校管理学萧宗六

学校管理学萧宗六

第十三章、智育管理一、智育管理的意义:智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智育通过科学知识的传授和科技人才的培养,对社会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任务(一)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二)形成学生的基本技能(三)发展学生的智力一、教学工作管理的任务: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根据中小学所担负的教育任务和培养目标,以及国家所颁发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对教学工作进行科学的组织、指导,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目的。

要求(一)树立正确的教学指导思想(二)正确处理好教学工作中的各种关系1.教书与育人的关系2.教学与发展的关系3.“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4.各门学科之间的关系5.课内与课外的关系(三)建立健全各项教学工作制度三、教学工作的计划管理(一)制定教学工作计划的注意事项1.坚持以教学为主,稳定教学秩序2.抓教育思想问题3.抓教学改革,鼓励创新4.抓教学中的倾向性问题结构体系:1.全校教学工作计划:(1)教学情况分析(2)本学年或本学期的教学工作目标和要求(3)本学年或本学期的教学工作内容和措施。

2.教学研究组(教研组)工作计划:(1)对本组前一学期教学工作所取得的成绩和问题的简要分析(2)本组在本学期改进教学的基本设想和教学研究活动的主要课题及其要求(3)按周安排好各次教学活动的内容和时间(4)本组课外活动的内容与时间安排。

3.学科教学进度计划四、教学工作的组织管理(一)建立有效的教学指挥系统(二)加强教导处的建设(三)加强教研组的建设和管理(四)合理分配教师的力量五、教学过程的管理(一)备课管理1.深入钻研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材2.全面了解和分析研究学生情况,做到有的放矢3.精心设计教学程序和方法(二)课堂教学管理1.教学目的明确2.教学内容正确3.教学方法恰当4.组织严密(三)作业布置与批改的管理1.控制作业量2.精选作业习题3.及时认真批改作业(四)课外辅导管理1.指导教师制定切实可行的辅导计划2.指导教师改进课外辅导方法3.指导教师注意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4.严禁用课外辅导代替课堂教学。

《学校管理学》常规知识点.

《学校管理学》常规知识点.

《学校管理学》常规知识点1、学校管理:按照一定的原则,运用一定的手段与方法。

建立一定的制度,极大地发挥校内人、财、物诸因素的作用,充分地利用校外各种有利条件,组织和领导学校全体成员,协调一致地、有效地实现既定工作目标的一种有程序的活动过程。

2、学校管理的“人本”原理:现代管理的核心和动力是人以及人的积极性,现代管理思想是把人的因素放到第一位,重视如何处理人与人、人与财。

人与物等的关系,尽量发挥人的主动性、创造性。

所以,学校管理应以调动人的积极性,做好人的工作为根本3、目标管理:顾名思义是一种以目标为指导或以目标为基础的管理体系,是指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共同确定总目标,把总目标转化为部门目标和个人目标,管理者通过目标,对所属部门和每个成员进行管理。

4、学校规章制度:是学校为了实现管理目标,对学校各项工作和各类人员的要求加以条理化、系统化,规定出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和工作规程。

5、教师管理:是对教师和教师与其所从事的工作之间的关系进行的管理,其职能是谋求教师之间以及教师与教育教学工作的相互适应,做到事得其人,人尽其才,人际关系融洽。

6、经济效果最优化原则:是指在学校管理中,力求用最少的人力、物力.财力、时间,获得最大的效果,力争一切工作的最优化和高效性。

最优化不是部分最优化,而是整体虽优化。

7、学校组织气氛:是指学校内教师和校长、教师和教师之间交互影响下形成一种比较固定的团体行为和心理状态。

8、教学管理:是在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法规的指导下,通过计划、实施、检查和总结等管理环节,使学校内部各种与教学有关的机制协调运行,达到有效的控制,实现学校管理者所希望达到的教育和教学的任务目标,促进学校教学质量和水平的提高,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合格人才的活动过程。

9、成功管理:就是旨在帮助每一位教师在教育工作中取得成功,从而促进每一位学生获得诸方面成功的现代学校管理模式。

10、校长负责制:是由校长、学校党组织和数职工代表大会共同组成的“三位一体”结构,其中,校长对学校的工作有决策权和指挥权;学校党组织对学校行政工作进行监督,并保证学校的办学方向;教职工代表大会对学校工作进行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

管理学第6版 教学要点 第6章

管理学第6版 教学要点 第6章

第6章控制教学指南一、本章要点·控制的含义与作用·管理控制的基本特点·控制工作的过程·管理控制的类型·管理控制的基本原则二、概念原理总结(一)重点概念负馈控制:传统意义上的控制概念,指按照计划标准衡量所取得的成果,并纠正所发生的偏差,以确保计划目标的实现。

这种旨在纠正偏差的控制,可简称为“纠偏”。

正馈控制:指根据情况变化对原定的控制标准和目标做适当的调整和修改,以便把不符合客观需要的活动拉回到正确的轨道上。

这种引致控制标准和目标发生调整的行动,简称为“调适”。

PDCA循环:对管理工作过程循环的一种简化的描述。

这里,P代表计划(plan),D代表实施(do),C代表检测(check),A代表处理行动(action)。

控制标准:一种作为规范而建立的测量标尺,它是控制目标的表现形式,是检查和衡量实际工作的依据和尺度。

偏差:实际工作情况或结果与控制标准要求之间的差距。

容限:准许偏差存在的上限与下限范围。

在这个界限范围内,即使实际结果与标准之间存在差距,也被认为是正常的。

反馈控制:在活动完成之后,通过对已发生的工作结果的测定来发现偏差和纠正偏差(此为正反馈),或者是在企业内外环境条件已经发生重大变化,导致原定标准和目标脱离现实时,采取措施调整计划(此为正反馈)。

前馈控制:旨在获取有关未来的信息,依此进行反复认真的预测,预先确定可能出现的执行结果与计划要求的偏差(此为负前馈),或者事先察觉内外环境条件可能发生的变化(此为正前馈),以便提前采取适当的处理措施预防问题的发生。

现场控制:是一种同步、实时的控制,即在活动进行的同时就实施控制。

任务控制:针对基层生产作业和其他业务活动而直接进行的控制。

大多采用负馈控制法,其目的是确保有关人员或机构按既定的质量、数量、期限和成本标准要求完成所承担的工作任务。

成本(责任)中心:以成本花费水平作为主要绩效考评指标的组织单位。

大学《管理学》考点、要点提纲总结及思维导图

大学《管理学》考点、要点提纲总结及思维导图

管理学管拜:管理就是组织为『更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而对各种资源进行资源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的一系列协调活动的过程. L管理的我体是组织2.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实现组织目标工管理是由一系列活动构成的4.管理是一个追求有效的过理工管理的实质是协调基木卷件(特能“L管理活动不同于作业活动(作业活动、管理活动)正业近生是ii成组织目标的基木活动:管理活动确保作业活动ff效进行《2.管理工作既具行科学性又具有•艺术性,科学是客观规律(理论性),艺术是I观创造(实践性)3.管理的核心是以人为木.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作用。

管理的职傩:1.计划是对组织未来活动进力的彼先筹划和安fll2.组织是为r完成计划加对分,协作关系所做的整体安抖3.领导是只会和影响下屈为实现纣织II标血努力工作的过程4.苦削是为了保证纣织按预定要求运作血进口的系列监督依杳工作管理有效性的衡母:L效率:指投入与产出凶比值,沃为资源ff限,组织要用比较经济的方法达到II标,意味者正确地做事,比如劳动生产率. 2.效果:指II标达成度,犷及活动的结果,意味着做止确的事,比如利洵薇,管理的产牛.:1产生F欲望无限性和资源有限性之间矛盾的协调12.是人类怦体活动的产物,管理的必要件:有纽织就羔要管理,协调群体活动,以实现目标-L管理是社会进步叮发展的物质力量,组织的强用伴随行光进的管理:2.管理是任何组织生存发展的茕要条修:3.管理具仃普遍性,任何组织以及组织的任何层次都行必要进行管理,管理者:管理者是指在组织中行使管理职能、管过协调他人的活动实现组级目标的人。

管理者是管理活动的策划者和组织者. 管理者的分类(所处层次)Lι⅛层管理者:对整个组织负有全部赤仃的管理人员例如:在小阿、苜席执行仃,总,或名经理等2.中层管理者:对某一部门或某一方面负有贡任的管理人员例如:部门主任,科室主任.项H人理、地区经郑、产品经理等3.基层管理若:管珪作业人员的管理名管理者的角色:角色就是处于组织中某一位.置的人庆需要做的一系列特定的任务.L人际关系方面的角色(挂名首脑、领导者,联络者》2.信息传递方面的角色(监听者、传播者、发言人)3.决策制定方面的角色(企业家.混乱驾双片、资源分配方、谈判者)管理者的技能:1 ,技术技能:2.人际技能;3.概念技能高层管理者:概念>人标》技术基层管理替:技能>人际>概念对任何一个乂次的管理者都同等承要的是人际技能,仃效的管理外:「作多、质左好•门成满意.其大部分时间用于沟通和人力资源,成功的管理者:晋开快。

读《学校管理学》

读《学校管理学》

《学校管理学》是由有多年任教经验的萧宗六教授所著,第四版是在2008年进行修订的,作为“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它的修订更注重与时俱进,体现创新。

在萧先生的第四版序中我们可以看到,此次修订广泛征求了中小学校长的意见和建议,并采纳了他们当中的合理建议。

通关全书,可以发现,这本教材有以下几点特色:它从我国实际出发,把新中国建立以来学校管理正反两反面的经验加以总结,把我国当代优秀中小学校长的办学经验加以概括;它对那些有争议的问题,比较中外各方理论学说,然后提出自己的看法观念;它注重改革精神,注重实用,紧跟国家近年来在教育改革方面的改革方针,例如在书中提出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依法治校等学校管理理念;在每章节的后面都附有学校管理方面的案例,可以供学生阅读研讨,有利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我认为这本书的主要意义是为学校教育和学校管理改革需要提供理论指导,从而去有效地分析和解决改革中的问题,同时,也为创建我国的学校管理学提供实践的基础,丰富和完善学校管理学的科学理论。

萧教授的《学校管理学》的结构内容。

全书由五个部分构成。

第一部分主要论述了学校管理学基本理论,包括学校领导体制、学校管理过程、学校管理原则和学校管理方法;第二部分阐述了学校管理理念,包括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依法治校;第三部分阐述了学校人员管理,包括校长管理、教师管理和学生管理;第四部分阐述了学校工作管理,包括德育管理,智育管理、体育卫生管理、美育管理、劳动技术教育管理、社会实践活动管理、教务管理、教育科研管理、总务管理、学校、家庭、社会的沟通与协调;第六部分阐述了学校评价。

根据管理的基本原理和学校工作实际,“学校管理原则”这个章节提出以育人为主、以教师为主、以激励为主、以效益为主的学校管理四大基本原则。

我就从学校管理原则的这几方面说一说我的理解。

以育人为主,顾名思义,就是指学校管理要把育人工作放在首位,学校管理就是育人的管理,育人是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只有坚持以育人为主,学校管理才不会偏向。

学校管理学萧宗六

学校管理学萧宗六

第七章素质教育人们对素质教育的理解有以下几种:1,认为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多开体育、音乐、美术课,就是多搞课外文娱体育活动。

2,把素质教育等同于思想品德教育。

3,素质教育要提高学生哪些素质,也有各种各样的说法。

4,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在课堂。

5,有人认为,“应试教育”的罪魁祸首是考试。

6,有人认为,百分制助长了片面追求升学率,妨碍学生全面发展,应该改为等级制。

7,关于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实质上是教育方针)的关系也有多种认识。

以上负面影响之所以产生,是因为理论是混乱的。

理论上的混乱,必然导致实践的混乱。

二、全教会前后素质教育的主要区别:1,在界定上有区别。

从《决定》全文可以看出,所谓素质教育,就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教育。

这样界定,不会产生任何歧义,不可能出现多种定义。

2,涵盖的范围有区别。

《决定》所说的素质教育,大大超过了“起步阶段''素质教育的范围。

因为《决定》是从“提高全民族素质”出发,不只是提高中小学学生的素质;是从“全面推进”出发,不只是在中小学推进。

3,《决定》所说的素质教育,是同国家的教育方针密不可分的。

“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这是何等简洁、明快的语言,人们再也不会提出现在看来很可笑的问题:“素质教育与教育方针是什么关系”,“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是什么关系”。

4,《决定》对如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出了许多重大举措,使人们看到了希望,树立了信心。

“起步阶段”的素质教育,则几乎未涉及怎样为实现素质教育创造条件。

5,《决定》着重指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根本上要靠法制,靠制度保障。

”全教会以前推行的素质教育,就没有抓这个根本。

一、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全面”二字,包括以下含义:(1)实施素质教育应当贯穿于幼儿教育、中小学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2)实施素质教育应当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等各个方面(3)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和社会实践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

管理学备考要点(第六版)

管理学备考要点(第六版)

目录第一章管理概述一、管理的概念与作用二、管理主要思想及其演变三、管理者的分类与技能四、管理的基本职能第二章决策与计划一、组织环境及其分析二、决策的一般原理三、计划过程中的决策及其方法四、计划的种类与定制过程五、计划工作的程序第三章组织一、组织设计基础二、组织的基本问题三、几种常见的组织形式四、人员配备五、组织变革第四章领导一、领导与领导者二、人性假设与领导风格三、激励与激励理论四、人际间的信息沟通第五章控制一、控制的基本概念和类型二、制定控制标准三、衡量实际工作四、鉴定偏差并采取矫正措施管理知识重点内容管理学基础知识,涉及面较广,但不要求很深。

因此,要求同学们掌握考纲中规定的内容,特别是重点掌握以下知识点,并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灵活运用。

第一章管理概述第一节管理的概念与作用考点:要从主体(管理者)、环境(一定的环境和条件)、目的、资源、管理的四种职能等方面来理解管理的定义。

1.管理的重要性:(管理有什么意义或为什么要学习管理学?)答:(1)管理是保证作业活动实现组织目标的手段,任何组织小到企业大到国家都需要管理。

(2)管理的重要性伴随着组织规模的扩大和作业活动的复杂化而愈益明显。

(3)先进的管理和先进的科学技术一起构成了推动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一部车子的“两个车轮”,缺一不可。

(4)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管理既是是科学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即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所以,管理科学也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第一生产力。

2. 什么是管理?(或管理的含义?)答:管理就是管理者在一定的环境和条件下,为了实现特定目标,动员和运用有效资源而进行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社会活动。

管理具有以下基本含义:(1)管理是以管理者为主体进行的活动;(2)管理是为实现组织目标服务的,管理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3)管理是在一定环境和条件下进行的;管理工作必须将所服务的组织看作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不断地与外部环境发生相互影响和作用。

学校管理学复习资料

学校管理学复习资料

引言概述:
学校管理学是指针对学校的管理和组织运作进行研究的学科,它涉及到学校的各个方面,包括学校的组织结构、管理机制、人力资源管理、课程设置与评估,以及师生关系等等。

这些方面都对学校的发展和提高教育质量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旨在为学校管理学的复习提供资料,重点围绕学校管理学的基本概念、组织结构与管理机制、人力资源管理、课程设置与评估以及师生关系展开讨论。

正文内容:
1.学校管理学的基本概念
1.1学校管理学的定义和范围
1.2学校管理学的发展历程
1.3学校管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技巧
2.学校的组织结构与管理机制
2.1学校组织结构的类型与特点
2.2学校管理机制的基本要素
2.3学校管理机制的调整与改进
3.学校的人力资源管理
3.1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概念和原则
3.2学校人力资源管理的特点与挑战
3.3学校人力资源管理的策略和措施
4.学校的课程设置与评估
4.1课程设置的目标和原则
4.2学校课程设置的过程与方法
4.3课程评估的类型和方法
5.师生关系的管理与发展
5.1师生关系的重要性和特点
5.2师生关系管理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5.3师生关系的发展与提升
总结:
学校管理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对于学校的管理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从学校管理学的基本概念、组织结构与管理机制、人力资源管理、课程设置与评估以及师生关系的角度展开了详细的讨论。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复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学校管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提高学校管理的效果,促进学校的发展和提高教育质量。

希望本文能为学校管理学的复习提供有益的资料和指导。

九年一贯制学校的管理

九年一贯制学校的管理

浅谈九年一贯制学校的管理摘要:九年一贯制学校,是教育改革发展中形成的一种新型模式,但由于九年一贯制学校的特殊性导致学校管理有了一定的难度,主要从规范办学行为和以人为本两方面考虑解决问题措施,实现学校管理高效化。

关键词:九年一贯制学校;管理;以人为本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青壮年多数人进城务工,子女多数也随父母入城上学,在农村,中小学生源急剧减少。

在教育主管部门的统一规划下,进行学校布局调整,将只剩一两个学生的学校,在村民自愿的情况下,和本乡初中合并成九年一贯制学校,实现规模办学,学校资源共享,师资合理调配等。

九年一贯制学校是学校教育改革发展中顺应形势的一种产物,是贯穿小学与初中教育一体化的学校。

笔者就目前九年一贯制学校管理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强化学校管理,规范办学行为九年一贯制学校,面对的学生是一至六年级和七至九年级,年龄段从6岁到15岁左右,跨度较大,他们无论在生理上还是在心理上都存在着一定差异。

这些学生在同一所学校要度过九年的学习生活,教师面孔、教学环境、教学资源、同学等的熟悉性早已削弱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缺乏新鲜感和活力,这在学校活动的开展上给管理者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同时把一至九年级学生放在同一所学校,因为学生层次的不同,在作息时间上、课程安排上、饮食起居安排上都是一个头痛的问题。

为此我们要采取如下办法:1.健全管理制度,实施规范化管理(1)中小学合为一体,组建了校委会。

建立健全各级各类管理人员的岗位职责、管理制度、评价考核制度和细则。

(2)中小学分部运作,分工合作。

行政管理人员设置:校长主管学校全面工作;设两名副校长,一名是主管教学的副校长,另一名是后勤副校长;办公室主任、总务主任、教导主任各一人;教导副主任三人,制订工作规章制度,明确基层干部岗位责任,形成实用性强、可操作的管理细则和评价细则等。

2.明确管理职责,实现精细化管理学校管理实行分部运作,条块结合。

在“统一领导、分部管理”的原则下,把学校分成初中部和小学部。

管理学第6版 教学要点 第4章

管理学第6版 教学要点 第4章

第4章组织教学指南一、本章要点·组织工作的基本内容·组织工作的过程·职务设计与部门划分的主要形式·职权关系、流程关系及常见的组织结构形式·组织整合手段及其演化·机械式组织与有机式组织·控股型结构与网络型结构·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组织设计·组织变革的影响因素与过程二、概念原理总结(一)重点概念组织结构:规定组织中分工与协作关系的基本框架。

组织图:用来表示正式组织设计的一种书面文件。

流程图:用以规定工作流程中的步骤和各个步骤的输入、输出关系及必要的反馈的一种书面文件。

职务说明:对每个职务应当做哪些工作以及任职者的雇佣规范的规定。

职务专业化:将工作划分为细小的部分,使每个人单独承担其中某一部分的活动。

职务扩大化:在横向上将若干活动合并为一件工作,扩大工作的广度和范围。

职务丰富化:从纵向上充实和丰富工作内容,即从增加员工对工作的自主性和责任心的角度,使其体验工作的内在意义。

管理幅度:一位管理人员直接指挥和监督的下属人数。

管理层次:特定组织在职权等级链上所设置的管理职位的级数。

指挥链原则:指挥命令和汇报请示都必须沿着一条明确而又不间断的路线逐级传递,上级不越级发号施令(但可越级检查),下级也不越级汇报请示(但可越级告发和建议),这样才能保证指挥统一。

统一指挥原则:是比等级链或指挥链原则更高层次的组织原则,指组织中每个下属应当而且只能向一个上级主管直接汇报工作。

集权与分权相结合原则:集权是指企业将绝大部分的经营管理决策权集中于最高领导层;分权则是指将决策权较多地分配给企业的中下层。

组织的集权与分权应该保持合适的度。

直线职权:直线职权是沿着组织等级链(亦称指挥链)发生的职权关系。

参谋职权:跨系统发生的非直线关系,以及参谋部门对直线部门提供的辅助关系。

职权与职责对等原则:领导者在对下属授权过程中,做到有责就有权,有权就有责,责与权对等。

学校管理学重点整理

学校管理学重点整理

学校管理学1、学校管理学的性质:学校管理学是边缘性的应用学科。

2、学校管理学的任务:不断研究学校管理现象,揭示学校管理规律,为学校管理者自觉应用管理理论,遵循管理规律创造条件,为制定管理学校的方针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3、《学记》有关内容将大学的年限定为两段、五级、九年。

第一、三、五、七学年结束为一段,共四级,七年完成,谓之“小成”;第九学年结束为第二段,共一级,考试合格谓之“大成”。

第一年“视离经辨志”,第三年“视敬业乐群”,第五年“视博习亲师”,第七年“视论学取友”,第九年要求“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

4、隋唐时期教育行政体制建立,在中央一级有专门的教育行政机构国子监。

宋代教学管理实行分宅制(经义、治事)和三舍法(外舍、内舍、上舍)。

清朝全国学校事务除国子监和特殊学校外归礼部管理;1905年,设学部,国子监并入,与礼部并存。

5、相关人物及理论1、泰勒提出了科学管理理论。

2、法约尔提出了一般管理理论3、韦伯创建了行政组织理论4、人际管理理论以霍桑实验为基础,由梅奥等人提出。

5、巴纳德提出了社会系统理论。

6、1965年,福雷斯特在《企业的设计》一文中提出了“学习型组织”的概念,是学习型组织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

6、调查研究法、文献研究法P317、目标管理理论的主要倡导者是经验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杜拉克。

8、学校目标管理的含义:学校目标管理是指学校成员共同确定总体目标,然后转化为部门目标和个体目标,形成目标体系,并以此推进学校管理活动,实现学校预期目的的管理过程。

9、校长负责制的含义:校长负责制是学校内部的一种领导体制。

现行的校长负责制是指校长对学校工作全面负责,党在学校的基层组织党支部保证监督,教职工民主管理三个部分有机组成的相互联系和统一的管理体制。

10、校长负责制的内涵:(1)校长全面负责(2)党支部保证监督(3)教职工民主管理11、教职工代表大会(简称教代会)是教职工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基本形式。

学校管理学(萧宗六版)-要点-

学校管理学(萧宗六版)-要点-

学校管理学复习资料《学校管理学》萧宗六 2008年人教第四版第一章绪论一、选择:1、学校管理是伴随学校教育的产生而产生的,是为了提高学校教育的有效性而对学校资源和事务进行组织安排的活动。

2、学校管理学是研究学校管理活动,揭示学校管理规律的学科。

3、对学校管理学的学科性质基本可以概括为教育性质论、管理性质论和边缘性质论三种。

4、学校管理学的特点是:应用性、理论性、综合性。

5、近代学校的产生是学校管理学产生的基础。

现代意义上的学校管理学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

6、最早的关于学校管理的论著是1875年问世的威廉佩恩的《论学科管理》和1882年问世的罗伯的《学校管理》,1908年,达顿与斯奈登出版了《美国公共教育管理》标志学校管理学正式诞生。

7、古典管理理论包括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法约尔的一般组织理论及韦伯的科层组织理论。

该理论坚信管理是有章可循的,把高效地完成组织任务视为管理工作的最高目标,强调分工和专业化,强调统一指挥,主张工作标准化,注重严密的规章制度,奖励和惩罚。

8、人际关系理论认为,人不是机器而是能动的生物体,人除了追求金钱外,还有社会的、心理的需求。

9、两千多年前问世的教育理论专著《学记》,比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早三百年,比十七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早一千八百多年。

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规定在师范学堂中必须开设《学校管理法》课程,并审定了教科书,标志着学校管理学在我国起步。

二、名词:1、学校管理学:研究如何提高学校管理有效性的学科,它融管理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多方面知识于一体,具有极强的应用性。

三、简答:1、学校管理学的任务:①、研究任务:通过对学校管理活动的研究,总结学校管理经验,了解学校管理特点,探寻学校管理规律,借鉴吸收其他相关学科知识,完善学科体系,丰富学校管理理论,以指导学校管理工作,提高学校管理效益。

②、传授知识任务:向学习者系统介绍学校管理的基本理论和管理常识,为学校管理者释疑解惑,开阔眼界,活化思维,形成正确的管理观念,提供科学管理方法,提高学习者的管理素质。

学校管理学_复习资料

学校管理学_复习资料

学校管理学_复习资料学校管理学是一门涉及管理学、教育理论、组织行为学等多方面内容的综合性学科,其主要目标是通过对学校管理过程和管理职能的研究,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和教育质量。

本文将根据关键词和内容复习学校管理学的相关知识点。

一、学校管理学的概念和特点学校管理学是一门应用性学科,它通过对学校管理过程和管理职能的研究,旨在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和教育质量。

学校管理学具有以下特点:1、应用性:学校管理学是一门应用性学科,其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并重。

2、综合性:学校管理学涉及管理学、教育理论、组织行为学等多方面内容,需要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

3、目的性:学校管理学的目的是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和教育质量,使其更好地为社会和经济发展服务。

二、学校管理学的核心内容学校管理学主要包括以下核心内容:1、学校管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包括管理的基本概念、管理职能、管理理论等。

2、学校组织行为:包括学校组织结构、学校文化建设、师生行为等。

3、学校战略管理:包括学校战略规划、学校营销策略、学校资源配置等。

4、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包括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学质量管理等。

5、学校人力资源管理:包括教职工招聘、培训、考核等。

6、学校财务管理:包括学校预算、收支管理、资产管理等。

三、学校管理学的研究方法学校管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文献研究法: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和分析,了解研究问题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2、案例分析法:通过对具体案例的分析和研究,总结学校管理的经验和教训。

3、问卷调查法: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学校管理的实际情况和存在的问题。

4、实地观察法:通过实地观察的方式,了解学校的组织行为和管理实践。

四、学校管理学的发展趋势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学校管理学也在不断发展和变化。

未来,学校管理学的发展将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管理信息化: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学校管理将更加依赖信息化手段,提高管理效率和水平。

2、管理人性化:学校管理将更加注重人的因素,关注师生的需求和发展,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学校管理学+萧宗六+19-22

学校管理学+萧宗六+19-22

第十九章教育科研一、什么是教育科学:是研究教育规律的各门教育学科的总称。

第一类是理论方面的;第二类是历史方面的;第三类是应用方面的;第四类是技术方面的二、为什么要研究教育科学:中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

中小学的教育质量如何,直接关系到全民族的素质。

众所周知,我国中小学无论是教育思想、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都存在不少问题。

有一些老大难问题,如片面追求升学率问题,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问题,学生流失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

有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如学校内部的教育、教学工作,如何根据新形势的要求进行改革,也找不到答案。

这些问题要得到解决,也只有认真研究教育科学。

三、中小学教育科学研究室的性质和任务:中小学的教育科学研究室,是研究机构,不是行政一级组织。

教科室的主要任务,就是研究本校存在的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中存在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以提高本校的教育质量。

当然,研究的问题不限于本校。

中小学研究教育科学原则:一、理论联系实际,二、为提高教育质量服务,三、要着重研究现实问题,四、要贯彻“双百方针”,五、要开展教育实验,六、要敢于创新,体现中国特色一、教育科研的方法(一)观察法(二)调查法(三)实验法(四)比较法(五)总结法步骤(一)选好课题(二)制定研究计划(三)搜集和处理信息(四)写出研究成果(五)讨论或鉴定研究成果第二十章一、总务管理的概念:指对除教育教学活动以外的学校财产物资、经费收支、仪器设备、建设修缮、环境卫生、水电通信、安全保卫、生活饮食等一切后勤保障服务工作的管理。

二、总务管理的理念(一)为教育教学服务1.要为教育教学工作创造良好的环境2.要尽可能保证教学工作的各种设备完好3.要围绕教学这个中心来安排总务工作4.要主动配合教导处、政教处的工作(二)为师生生活服务(三)为建设节约型校园服务(四)为学校事业发展服务三、总务管理的重点(一)明确岗位职责:(1)为教学工作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2)管好师生员工的生活福利;(3)管好校产和财务工作;(4)领导总务处的日常事务工作。

学校管理学重点

学校管理学重点

学校管理学重点第一章学校管理与学校管理学概述一、管理的概念管理是管理者依据一定的原理和方法,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引导他人去行动,并使有限的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以实现预定目标的一种社会活动。

二、学校管理的概念学校管理是处于特定学校中的管理人员在一定的体制约束下,根据一定的原则、法规,运用一定的方法、技术,通过组织指导师生员工,高效地开展教育教学等工作,达到育人目标而进行的管理活动。

三、学校管理的目标1.促进学校整体办学水平的提高2.促进学校教育质量的不断提高3.促进广大教师的专业发展4.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5.促进学校管理者管理水平的提高四、学校管理的产生与发展学校外部管理●夏朝开始就有了学校●西周时期,已设有专职的教育官员●到了汉代,中央有太学,有太常统管,地方有郡县学,由地方行政长官主管,逐步设置学官,形成了一套管理制度。

●隋唐以后,设国子监统管中央直属学校,最高长官叫“祭酒”。

●地方和县两级学校,则由长史统管。

宋、元、明、清各朝,中央主管学校的部门,基本上没有改变,地方各级主管学校部门的名称和治理方式,渐有变化。

●辛亥革命以后,中央设教育部,各省设教育厅,各县叫教育局。

建国以后,这种体制基本延续下来。

内部管理●中国:《学记》●西方:体操学校、文法学校及后来的骑士学校和教会学校●17世纪夸美纽斯创立了一套完整的教育理论,对学校管理问题,如学制、班级编制、课表、教学秩序都有较详细的论述。

有学者认为夸美纽斯是学校管理学的奠基人。

学校管理学的产生●德国法学家、社会学家施泰因(Stein L.V.)于1865-1868年出版了七卷本的宏篇巨著《行政学》。

以其理想化的社会理论和国家理论为基础,阐述了教育行政理论。

对学校管理理论的建立有一定影响。

●科学的、系统的学校管理学产生于资本主义快速上升时期的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现在一般认为美国是现代学校管理学的发源地。

●一般认为美国学者达顿(Dutton)和斯耐登(Snedden)在1908年合著出版的《美国教育公共管理》是现代学校管理学形成的标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校管理学复习资料《学校管理学》萧宗六 2008年人教第四版第一章 绪论一、选择:1、学校管理是伴随学校教育的产生而产生的,是为了提高学校教育的有效性而对学校资源和事务进行组织安排的活动。

2、学校管理学是研究学校管理活动,揭示学校管理规律的学科。

3、对学校管理学的学科性质基本可以概括为教育性质论、管理性质论和边缘性质论三种。

4、学校管理学的特点是:应用性、理论性、综合性。

5、近代学校的产生是学校管理学产生的基础。

现代意义上的学校管理学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

6、最早的关于学校管理的论著是1875年问世的威廉佩恩的《论学科管理》和1882年问世的罗伯的《学校管理》,1908年,达顿与斯奈登出版了《美国公共教育管理》标志学校管理学正式诞生。

7、古典管理理论包括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法约尔的一般组织理论及韦伯的科层组织理论。

该理论坚信管理是有章可循的,把高效地完成组织任务视为管理工作的最高目标,强调分工和专业化,强调统一指挥,主张工作标准化,注重严密的规章制度,奖励和惩罚。

8、人际关系理论认为,人不是机器而是能动的生物体,人除了追求金钱外,还有社会的、心理的需求。

9、两千多年前问世的教育理论专著《学记》,比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早三百年,比十七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早一千八百多年。

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规定在师范学堂中必须开设《学校管理法》课程,并审定了教科书,标志着学校管理学在我国起步。

二、名词:1、学校管理学:研究如何提高学校管理有效性的学科,它融管理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多方面知识于一体,具有极强的应用性。

三、简答:1、学校管理学的任务:①、研究任务:通过对学校管理活动的研究,总结学校管理经验,了解学校管理特点,探寻学校管理规律,借鉴吸收其他相关学科知识,完善学科体系,丰富学校管理理论,以指导学校管理工作,提高学校管理效益。

②、传授知识任务:向学习者系统介绍学校管理的基本理论和管理常识,为学校管理者释疑解惑,开阔眼界,活化思维,形成正确的管理观念,提供科学管理方法,提高学习者的管理素质。

2、古典管理理论对学校管理的影响: ①、注重提高教育管理的效率;②、把科层管理作为学校管理的组织基础; ③、宣示一种新的管理观念。

泰勒的科学管理强调效率与人性的统一,以科学取代经验,以合作取代对抗,法约尔首次将管理职能明细化并将管理与经营区分,韦伯则对不同类型的组织体制的分析,深化了人们对科层制的认识。

3、人际关系理论对教育管理领域的影响: ①、重视学校中非正式组织的作用,把非正式组织看作是学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沟通来协调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的冲突与目标; ②、重视并改善教师人际关系,满足教师的各种社会需求与心理需求,提高教师士气; ③、重视教学民主,充分相信教师,对教师的教学不做过多的干预,有意识向学生灌输合作意识,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空间,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④、教师对管理者拥有民主监督的权力。

4、行为科学对管理的影响:①、强调管理中人的因素的重要性,强调社会环境、人际关系对劳动效率的影响,主张从社会学、心理学的角度来研究管理;②、认为行为是人的思想、感情、欲望在行动上的表现,管理的作用在于使人们因措施的刺激而产生行为动机,强调从人的行为本性激发出动力;③、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古典管理学派只注重组织的结构与科学的管理、人际关系理论只重视人的情感与态度的偏颇。

5、行为科学理论对学校管理的影响: ①、学校管理研究的多维视野;②、实证研究手段突破了经验模式; ③、把学校视为开放系统。

第二章学校领导体制一、选择:1、在管理学中古往今来的领导体制按不同标准来划分,可分为许多类。

按参与决策人数分可分为一长制和合议制;按机构内部职权性质和范围分为层次制和职能制;按不同层次的机关职权的集中与分散程度分集权制和分离制;按统一机构的各单位接受上级机关的控制程度分完整制和分离制。

2、一长制的优点在于行政决策权由最高行政首长一人掌握并对本单位工作全面负责,权力集中、责任明确、指挥通畅、反应迅速、工作效率高;不足之处是有效性依赖于领导者个人素质易出现独裁,一长制比较适合事务性、执行性机构。

3、合议制的优点在于行政决策权分别掌握在两个以上的行政主管手中,凡是集体商议,少数服从多数,可集中多数人才能智慧避免独裁;不足在于权力分散、决策周期长、会议多、问题议而不决决而不行、行动缓慢、协调困难、工效低下,适合制定方针政策、长期规划、立法、协调的职能为主的机构。

4、当今世界领导体制改革的总趋势代表一种是集体决策,个人分工负责,重大问题集体讨论决定,常规事务由主管拍板,另一种是实行行政首长个人负责制,同时大力加强咨询、审议、监督等机构的作用,我国中小学领导体制属于后者。

5、我国中小学学校领导体制经历了七次大的变革:校务委员会、校长负责制、党支部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校长负责制、革命委员会、党支部领导下的校长分工负责制、校长负责制。

6、我国中小学现行的校长负责制,是《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于1985年3月颁布实行的。

7、校长负责制的本质属性从主体数量上看是一长制,一所学校只有一位校长;从主体功能上看是承担责任,对学校工作承担全部责任,因此校长负责制的性质就是个人负责制。

8、教代会的权力有:建议权、审议权、监督权、评议权、决议权、否决权、问责权。

二、名词:1、学校领导体制:确定学校内部领导力量的地位、作用、权责划分及彼此关系的根本制度。

2、校长负责制:学校工作由校长全面负责,校长是学校行政的最高负责人,是学校的法人代表,对外代表学校,对内全面负责,有决策指挥权。

三、简答:1、学校领导体制频繁变革的原因: ①、泛政治化的错误;②、对独裁制的恐惧和对民主制的向往; ③、漠视学校管理规律;④、客观形势使然。

2、确定校长负责制的重要意义:①、有利于正确理解和把握校长负责制的含义,正确推行校长负责制,正确确定校长的职责、权力和地位,使校长放手展开工作;②、有利于理顺校内外各方面的关系,各司其职,相互协助,建立权力制衡机制。

3、我国校长负责制推行的四个阶段: ①、试点探索阶段;②、正式推行阶段;③、回落阶段;④、重振阶段。

4、怎样完善校长负责制: ①、建立科学的校长遴选制度; ②、营造学校改革的宽松环境; ③、建立合理的咨询监督机制; ④、配套改革,整体推进; ⑤、建立严格的法律保障制度。

5、学校管理自主权的内容: ①、按照章程自主管理; ②、组织实施教育教学活动; ③、招收学生或其他受教育者;④、对受教育者进行学籍管理,实施奖励或处分; ⑤、对受教育者颁发相应的学业证书;⑥、聘任教师及其教职工,实施奖励或处分; ⑦、管理、使用本单位的设施和经费; ⑧、拒绝任何组织和个人对教育教学活动的非法干涉;⑨、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6、教育行政部门的改革思路: ①、政校分开;②、转变职能:教育行政部门的职能集中在规划、指导、协调、监督、服务; ③、精简机构; ④、下放权力。

7、党政关系如何互动:①、党组织对学校行政要支持校长履行职权,保证学校办学方向和监督工作;②、校长对学校党组织要尊重党组织决定,尊重书记,对组织的决议和开展的活动支持配合,发挥政治核心作用,依靠党组织,发挥党组织的定向、把关作用。

8、政校关系中建立教代会的意义:①、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性质决定,教职工参与学校民主管理是人民当家作主的表现;②、民主管理是世界各国管理发展的大趋势;③、是学校领导体制改革的要求,可以弥补校长负责制的不足。

9、政教关系如何互动:①、教代会必须独立行使民主管理权力,学校行政不应干预教代会的活动;②、明确双方责权范围,对教代会必须参与的管理过程应作出明确规定;③、确立明确的行政决策程序和民主管理与民主监督程序;④、凡是教代会在权限范围内作出的决议校长当全力执行;⑤、校长应拥有例外权;⑥、对某些须经双方协商处理的事务,如果不能达成一致应先按校长的意见执行;⑦、对与学校发展以及与教职工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务一定要双方达成一致才能执行。

第三章 学校管理过程一、选择:1、学校管理过程研究,就是要探讨学校管理活动的演变状态、演变顺序、演变周期以及演变的种种特点,使学校管理全程变成一个可控的过程。

2、戴明认为管理过程是由计划、执行、检查、处理四环节构成。

3、计划制定的要求:超前性、针对性、可行性、弹性。

4、计划环节的作用:保证行动方向、统一步调、减少耗能提高资源利用率。

5、执行环节的任务:执行是将计划付诸实施,把设想变为现实的过程,在管理过程中,执行环节占时最长,工作最复杂,是四环节中最重要的一环。

6、执行环节的作用:实现资源的能量转换、实现活动的功能转换、实现知识的价值转换。

7、检查的意义:对管理者来说具有测度管理水平高低的作用;对学校成员来说具有督促、考核和激励作用;对工作来说,检查前期工作具有验收作用,对后续工作具有推动作用。

8、检查的方式有:分散检查和集中检查、全面检查和专题检查、领导检查相互检查和自我检查。

9、处理环节是管理过程的终结环节,主要发挥善后作用和启后作用。

主要任务是:对问题及原因分析开展对策研究、对目标工作计划方法进行调整、总结教训。

10、总结的基本要求是:以检查为基础、摸索管理规律。

二、名词:1、学校管理过程:是学校管理者行使组织职能,组合学校资源,发挥资源作用,使之产生理想结果的持续活动状态。

2、计划:是对完成任务、实现工作目标的过程进行的全面设计和统筹规划。

3、执行:是将计划付诸实施,把设想变为现实的过程。

4、检查:是衡量工作现状与工作标准之间是否存在差异的活动。

5、改进:是消除系统性问题,使质量达到一个新水平、新高度的活动。

三、简答:1、学校管理过程的特点: ①、动态性和可控性; ②、周期性与连续性;③、有序性与可变性。

2、学校管理的环节的内容:①、计划:确定目标、拟订方案、作出决策、制订措施;②、执行:组织、监控、指导、协调、激励; ③、检查:搜集信息、诊断、指导、评价; ④、处理:总结、改进。

3、检查的基本要求:①、以计划规定的标准为尺度; ②、工作结果与工作过程并重; ③、检查与指导结合; ④、自检重于他检。

4、改进与监控的关系:计划的实施环节的监控和处理环节的改进都 是管理过程中的职能活动,两者相辅相成既联系又区别:①、监控是计划的演绎和实施,目标在于确保产品和服务符合预先规定的计划要求;②、改进导致原有质量标准的提高,使过程、活动、资源在更高更合理的水平上重新处于受控状态;③、监控是改进的基础和前提,改进是监控的延伸和发展;④、两者都服从于计划的目标以及落实于质量形成全过程。

5、改进的步骤:①、明确问题;②、掌握现状;③、分析问题原因;④、拟定对策并实施;⑤、确认效果;⑥、标准化;⑦、对改进工作进行总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