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数学五年级上册第2课时 练习课教案

合集下载

数学人教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_第02课时_三角形的面积》(教案)

数学人教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_第02课时_三角形的面积》(教案)

数学人教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_第02课时_三角形的面积》(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主要让学生掌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理解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教材通过生动的插图和例题,引导学生探究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能够熟练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具备了一定的几何知识基础。

但是,对于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他们可能还不太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探究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从而达到理解并熟练运用的目的。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2.使学生能够理解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2.三角形面积公式的运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引导探究法”和“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探究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三角形面积的课件和教学素材。

2.准备三角形的模型和计算工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平面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利用课件,呈现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让学生初步了解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际操作,运用三角形面积公式进行计算,教师巡回指导,及时纠正错误。

4.巩固(10分钟)通过课堂练习,让学生进一步巩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能否应用于其他形状的图形?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和公式。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一些有关三角形面积的计算题目,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8.板书(5分钟)设计简洁清晰的板书,将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呈现出来,方便学生理解和记忆。

【同步备课】第2课时小数乘整数练习课 (教案)五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

【同步备课】第2课时小数乘整数练习课 (教案)五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

第2课时小数乘整数练习课教学内容:完成教科书P4“练习一”第4~5题。

教学目标:1.通过练习,进一步理解并把握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及算理,能正确计算小数乘整数,并能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2.体会数学学问之间的亲密联系,进一步感受小数乘法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点:把握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运用小数乘整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预备:课件、练习纸等。

教学过程:一、学问回顾先说出下面每道算式所表示的意义,再列竖式计算。

0.76×9 2.8×15 1.7×30(1)小数乘整数的意义是什么?(2)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是什么?二、基础练习1.算一算,填一填。

(1) 0.25+0.25+0.25+0.25=()×()=()(2) 2.6×3=()+()+()=()(3) 3.8×5表示( )个( )的和是多少。

(4) 6.5元×4=( )角×4=( )角=( )元(5) 0.09米×3=( )厘米×3=( )厘米=( )米(6) ×()0 . 7 5 0 . 7 5× 8 ÷()× 8()()小数乘整数,先把是小数的因数()到原来的10倍、100倍……变成(),按整数乘法的计算法则算出积,再把积()到它的1/10、1/100……留意:计算出结果后,依据小数的性质,小数末尾的()可以省略不写。

2.不计算,说说下面算式的积是几位小数。

①0.019×4② 5.16×13 ③63.7×2 ④24.6×53.你能依据积的小数点的规律给下面得数点上小数点吗?2.8 × 4 = 1 1 2 4.09 × 2 = 8 1 83.14 × 4 = 1 2 5 60.25 × 6= 1 5 0 2.2 × 33 = 7 2 6 1.38 × 19 = 2 6 2 24.推断题。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可能性(第二课时)教案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可能性(第二课时)教案
师:如果我们将实验增加到200次2000次甚至20000次,大家猜一下会出现怎样的情况呢?
生:摸出来粉星星和黄星星的数量会越来越接近
五、练习
课本p46做一做1、2
课本p48、49的练习
教学后记
由于实验具有随机性,在其中一个班授课的时候出现了意料之外的情况,可能性较小的一种情况反而出现的次数比可能性大的情况出现的次数多,而给学生解释为什么会出现这一现象时表述不太清晰,以后在讲这一节课时应提前预设好各种情况。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可能性(第二课时)教案
教学课题
可能性(第二课时)
课时数
1课时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进一步体验不确定事件,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过程与方法:经历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探索过程,能定性描述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在试验活动中培养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求实态度和科学精神。
生1:摸出来粉星星和黄星星的数量一样
生2:摸出来粉星星的数量与黄星星的差不多
师:那我们现在再来试验一下,跟之前一样的要求。大家开始吧。
进行活动
师:大家请看黑板上的表格,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摸出来粉星星的数量与黄星星的差不多
师:为什么摸出来粉星星和黄星星的数量不是一样的呢?
生:不知道
师:因为我们的实验存在随机性,你不能保证这一次摸出粉星星,下一次就一定摸出黄星星,所以虽然粉星星和黄星星的数量一样,但摸出来粉星星和黄星星的数量不是一样的。
生:粉星星摸出的数量多一些
师:为什么啊?
生:因为粉星星的数量多,摸出的可能性大
师:那我们一起来验证一下。我们记录也是有讲究的,大家统一用老师展示的表格进行记录,用正字记录法。在实验结束后请小组派代表将你们的实验结果填写在黑板上的表格中。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植树问题(第2课时)人教版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植树问题(第2课时)人教版

教案:五年级数学上册-植树问题(第2课时)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植树问题的基本概念,掌握植树问题的解决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 植树问题的基本概念2. 植树问题的解决方法3. 植树问题的实际应用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 教师通过图片或实物展示植树的过程,引导学生关注植树问题。

- 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植树问题是什么吗?”2. 探究(1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植树问题的特点,如植树的数量、植树的位置等。

-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解决植树问题,如确定植树的位置、计算植树的数量等。

-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想法和解决方法。

3. 讲解(10分钟)- 教师对植树问题的解决方法进行讲解,如使用数学公式、图形等。

- 教师通过示例进行讲解,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植树问题的解决方法。

4. 练习(10分钟)- 教师给出一些植树问题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解决。

-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解决练习题。

5. 应用(10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植树问题的实际应用,如植树造林、绿化城市等。

- 教师让学生分享彼此的想法,讨论如何将植树问题的解决方法应用于实际问题。

6. 总结(5分钟)- 教师对植树问题的解决方法进行总结,强调其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 教师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植树问题的解决方法,为环境保护做出贡献。

四、作业布置1. 完成练习题。

2. 思考植树问题的实际应用,写一篇短文。

五、教学反思1.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2. 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3. 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理解植树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解决方法。

2. 学生能够运用植树问题的解决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3. 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讨论,展示团队合作精神。

人教版数学 五年级上册第6单元 第2课时 练习课 教案

人教版数学  五年级上册第6单元  第2课时  练习课  教案

第6单元多边形的面积第2课时练习课【教学内容】:教材P89~90练习十九第4~11*题。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熟练运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能根据底、高、面积三个量中的任意两个量,用算术方法或方程计算第三个量。

过程与方法:通过猜测、验证、比较发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底和高的直接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及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重、难点】重点: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有关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应用题。

难点:逆用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方法】:学练结合。

【教学准备】:多媒体、一个平行四边形、一个长方形。

【教学过程】一、基本训练1.复习回顾:师:上节课我们一起探究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谁来说说要求面积必须知道什么?怎样求?教师板书公式。

2.你能想办法求出下面两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吗?(P89练习十九第4题) 动手操作:画出已知底的高。

指名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请其余学生作点评。

教师在以上图形中填入底和高的数据,学生口答。

3.只列式不计算:选择合适的底和高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学生先独立解答,再小组交流。

在解答中,教师提醒学生注意找准对应的底和高。

二、指导练习1.补充题:一块平行四边形的麦地底长250米,高是78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l)学生先独立列式解答,然后集体订正。

(2)如果问题改为“每公顷可收小麦7000千克,这块地共可收小麦多少千克”,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学生先独立列式,然后集体讲评:先求这块地的面积:250×78÷10000 =1.95(公顷),再求共收小麦多少千克:7000×1.95=13650(千克)。

(3)如果问题改为“一共可收小麦58500千克,平均每公顷可收小麦多少千克”,又该怎样求?将(3)与(2)比较,从数量关系上看,哪里相同?哪里不同?讨论归纳后,学生列式解答:58500÷(250×78÷10000)(4)小结:上述几题,我们根据一题多变的思想进行练习,尤其是变式后的两道题,都是要先求面积,再变换成积后才能进入下一步计算,否则就会出现问题。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7单元《第2课时 植树问题(2)》 人教版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7单元《第2课时 植树问题(2)》 人教版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7单元《第2课时植树问题(2)》人教版教学目标•理解并掌握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通过植树问题的实际情境引导学生理解面积计算的意义。

教学重点•掌握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

•理解如何应用面积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运用面积计算方法解决复杂的问题。

教学准备•黑板、彩色粉笔、教材、教具。

教学过程一、复习巩固 1. 复习上节课所学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2. 让学生自愿回答上节课的相关问题并给予表扬。

二、新课导入 1. 围绕植树问题展开引导,让学生思考如何计算植树区域的面积。

2. 解释正方形的特点和面积计算方法,引出正方形面积公式,即边长的平方。

三、讲解新知 1. 介绍正方形面积计算的公式:面积=边长×边长。

2. 通过示例演示如何计算一个正方形区域的面积。

3. 让学生跟着一起练习,确保他们掌握了计算方法。

四、教学示范 1. 老师在黑板上绘制一个边长已知的正方形区域,指导学生如何计算该区域的面积。

2. 老师引导学生提出相关问题,如何计算一块正方形土地的面积等。

五、合作学习 1. 学生分组,讨论解决植树区域面积计算的问题。

2. 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法,并让他们互相交流。

六、课堂练习 1. 布置课后练习题,让学生巩固课堂所学内容。

2. 督促学生完成练习,并及时纠正他们的错误。

总结反思•回顾本节课教学内容,确保学生掌握了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鼓励学生多思考、多实践,将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以上是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希望学生能够认真学习,并在实践中积累更多的知识和技能。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位置 第2课时 人教版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位置 第2课时 人教版

《位置》教学设计(第2课时)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五年级上册第20页例2及“做一做”,练习五第6~8题。

教学目标:1.SWBAT经历把具体情境中的物体抽象成点的过程中,在方格纸上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知道数对与方格纸上点的对应关系。

2.SWBAT在综合应用位置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点与数对的一一对应关系,渗透平面直角坐标系。

3.SWBAT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感受数学的简洁美。

教学重点:在方格图上用数对准确表示点的位置。

教学难点:发现同一行、同一列等特殊数对的特征。

教学过程:Opening(5min)温习昨天学过的知识:用数对表示数,先写列数,再写行数。

写的时候记得打括号、逗号。

列是从左往右确定的,行是从前往后确定的。

完成练习五第3题T:题中小精灵说“(9,8)这个格已经涂好了”,请回答下面两个问题:(1)这里的“(9,8)”表示什么意思?(2)你能在图中指出第9列吗?能指出第8行吗?3.呈现涂色完成后的结果。

INM(10min)一、T:动物园里有许多动物场馆,为了便于游客找到各个场馆的位置,绘制了下面的示意图。

在这幅示意图里用一定大小的方格来统一距离,用格点(方格纸上竖线和横线的交点)来表示场馆。

提问:在这幅示意图中,哪些是它的列?它的第1列在哪里?哪些是它的行?它的第1行在哪里?揭示课题: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有关数对与位置的知识。

(板书:位置)二、教学例2认识“动物园示意图”中的列与行,明确起点。

(1)观察比较:这幅“动物园示意图”和我们上节课认识的涂色方格图有什么不同?(2)引导归纳(着重归纳以下几点)。

①示意图中每条竖线都按顺序标上了数,而涂色方格图中是把每竖条(列)小方格标上数,说明在示意图中是把每条竖线看作列。

②示意图中每条横线也都按顺序标上了数,而涂色方格图中是把每橫行(行)小方格标上数,说明在示意图中是把每条横线看作行。

③示意图中的0既是列的起点,也是行的起点,说明列的顺序还是从左往右,行的顺序还是从前往后。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5单元《简易方程 2.解简易方程 第2课时》教案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5单元《简易方程 2.解简易方程  第2课时》教案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5单元《简易方程 2.解简易方程第2课时》教案一. 教材分析《简易方程 2.解简易方程第2课时》这一课时主要让学生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步骤和技巧。

通过上一课时,学生已经了解了方程的概念和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

本课时将通过具体例子让学生学会解一元一次方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但是对于解一元一次方程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给予适当的引导和帮助,让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步骤和技巧。

2.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和技巧。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方程的解法。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引入方程的概念,让学生感受到方程的实际意义。

2.案例教学法:通过具体例子讲解解方程的步骤和技巧。

3.小组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

4.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解方程的规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展示解方程的步骤和技巧。

2.例题:准备一些典型的一元一次方程,用于讲解和练习。

3.小组讨论材料:准备一些卡片,上面写有方程,用于小组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生活情境引入方程的概念,例如:“小明买了3个苹果,小红的苹果比小明多2个,请问小红买了几个苹果?”让学生感受方程的实际意义。

2.呈现(10分钟)展示一些典型的一元一次方程,如2x + 3 = 7,引导学生观察方程的特点。

3.操练(15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尝试解这些方程。

教师巡回指导,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给予适当的引导和帮助。

4.巩固(10分钟)教师选取一些学生的解题过程,进行讲解和分析,让学生掌握解方程的步骤和技巧。

《循环小数》第二课时(教案)-五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循环小数》第二课时(教案)-五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循环小数》第二课时(教案)五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教案:《循环小数》第二课时一、教学内容1. 循环小数的定义:一个无限小数的小数部分有一个或几个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数字,这样的小数叫做循环小数。

2. 循环小数的简写方法:在循环的数字上面加一个点,以示循环的开始和结束。

3. 循环小数的性质:循环小数的每一位数字都有其对应的数值,循环部分不影响小数的大小。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循环小数的定义,掌握循环小数的简写方法,并了解循环小数的性质。

同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循环小数的性质的理解和应用。

2. 教学重点:循环小数的定义和简写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教学设备。

2. 学具:练习本、铅笔、橡皮。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一些生活中的循环现象,如钟表的滴答声、水的沸腾声等,引发学生对循环现象的思考。

2. 概念讲解:通过PPT展示循环小数的定义,引导学生理解循环小数的概念。

3. 简写方法讲解:讲解循环小数的简写方法,并通过示例进行演示。

4. 性质讲解:通过示例讲解循环小数的性质,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理解循环小数的性质。

5. 例题讲解:选取一些典型的循环小数题目,进行讲解和分析,让学生通过例题理解循环小数的运用。

6.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些循环小数的练习题目,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循环小数:定义:小数部分有一个或几个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数字简写方法:在循环的数字上面加一个点性质:每一位数字都有其对应的数值,循环部分不影响小数的大小七、作业设计解答:A. 2.333B. 2.33C. 2.3D. 2.解答:A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循环小数的性质的理解和应用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和练习。

同时,课堂上的随堂练习题目的选取和讲解需要更加精准,以便更好地巩固所学知识。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2课时 练习课-课件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2课时 练习课-课件

13、He who seize the right moment, is the right man.谁把握机遇,谁就心想事成。2021/10/312021/10/312021/10/312021/10/3110/31/2021 •14、谁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培养和教育好,他就不能发展培养和教育别人。2021年10月31日星期日2021/10/312021/10/312021/10/31 •15、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2021年10月2021/10/312021/10/312021/10/3110/31/2021 •16、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自己学习,自己研究,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手来做这种精神。2021/10/312021/10/31October 31, 2021 •17、儿童是中心,教育的措施便围绕他们而组织起来。2021/10/312021/10/312021/10/312021/10/31
五年级数学上册(RJ) 教学课件
第 6 单元 多边形的面积
第 2 课时 练 习 课
一第5题
有一块麦田的形状是平行四边形。它的底是250m,高是 84m,共收小麦14.7吨。这块麦田有多少公顷?平均每公顷收小 麦多少吨?
250×84 =21000 (m²)=2.1(公顷) 2.1÷14.7≈0.14(吨) 答:这块麦田有2.1公顷,平均每
• You have to believe in yourself. That's the secret of success. 人必须相信自己,这是成功的秘诀。

•11、教育是一个逐步发现自己无知的过程。 •12、首先是教师品格的陶冶,行为的教育,然后才是专门知识和技能的训练。 •13、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2021/10/312021/10/31October 31, 2021 •14、孩子在快乐的时候,他学习任何东西都比较容易。 •15、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16、一个人所受的教育超过了自己的智力,这样的人才有学问。 •17、好奇是儿童的原始本性,感知会使儿童心灵升华,为其为了探究事物藏下本源。2021年10月2021/10/312021/10/312021/10/3110/31/2021 •18、人自身有一种力量,用许多方式按照本人意愿控制和影响这种力量,一旦他这样做,就会影响到对他的教育和对他发生作用的环境。 2021/10/312021/10/31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等式的性质》第2课时人教新课标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等式的性质》第2课时人教新课标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等式的性质》第2课时人教新课标今天我要为大家带来的是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等式的性质》第2课时的人教新课标内容。

一、教学内容我们将继续深入学习等式的性质。

通过学习,学生们将掌握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等式的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等式仍然成立这两个重要性质。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学生们能够灵活运用等式的性质进行方程的化简和解方程。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等式的性质,难点是如何让学生们理解并能够运用这些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我已经准备好了PPT和一些实际问题的例子,以及学生们需要的纸笔等学习工具。

五、教学过程我会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入本节课的主题,例如:“小明的钱数加上5元等于小华的钱数,已知小明的钱数为10元,请问小华有多少元?”让学生们通过讨论解决这个问题,引出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这个性质。

然后,我会引入等式的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等式仍然成立的性质。

我会通过一些具体的例子来讲解这个性质,并让学生们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和练习。

在学生们掌握了这些性质后,我会给他们一些实际问题的例子,让他们独立解决。

例如:“小明的速度是每小时5公里,他行驶了3小时后,距离是多少?”我会让学生们尝试自己列出等式,并运用等式的性质解决问题。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主要包括等式的性质的两个关键点:1.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2.等式的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等式仍然成立。

我会用简洁的语言和清晰的符号来展示这两个性质。

七、作业设计作业主要包括一些运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的题目,例如:2x+5=15,3(42y)=21等。

我会给出详细的答案和解题步骤。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发现学生们对等式的性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掌握。

他们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能够灵活运用这些性质,并能够独立解方程。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6单元第2课时 练习课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6单元第2课时  练习课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6单元第2课时练习课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法则,并能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

(2)使学生能够运用乘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练习,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培养数感。

(2)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认真、细心的学习态度。

(2)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法则,并能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口算、听算等方式复习导入,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2. 基本练习(10分钟)(1)计算练习:学生独立完成教材第81页第1题,教师巡回指导,并对典型错误进行点评。

(2)对比练习:学生完成教材第81页第2题,比较三位数乘两位数与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体会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3. 提高练习(10分钟)学生独立完成教材第81页第3题,教师点评并强调计算中的注意事项。

4. 应用练习(10分钟)(1)学生独立完成教材第81页第4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学生分小组讨论教材第81页第5题,展示解题过程,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 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法则及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6. 课后作业(布置教材第81页第6、7题)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不同层次的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法则,并能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

同时,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在以上教案中,需要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提高练习”环节。

新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新插图)练习课(第2课时) 教学课件

新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新插图)练习课(第2课时) 教学课件
方法二: (3.5-2)×1.8÷2 = 1.35(cm2)
答:剩下的面积是 1.35cm2。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一、这块梯形钢板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50+36)×18÷2 = 774(cm2) 答:这块梯形钢板的面积是774 cm2。
二、常青小学购买了 1200 块如图所示的正六边形地砖, 一共能铺多少平方米的地面?
1.在周围找一个梯形,量出它的底和高,再算出它的面积。
[教材P96 练习二十一 第9题]
测量的物体 上底
下底

面积
2.在下面的梯形中剪去一个面积最大的平行四边形,剩下
的面积是多少?
[教材P96 练习二十一 第11题]
1.8 cm
2 cm 3.5 cm
方法一: (2+3.5)×1.8÷2-2×1.8 = 1.35(cm2)
A.底和高 B.底和面积 C.高和面积
(3)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是 4.8,与它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
的面积是( B )
A.4.8
B.9.6
C.1.6 D.无法确定
2. 指出下面每个三角形的底和高,并分别计算出它们的面积。
[教材P91 练习二十 第2题]
S = ah÷2 = 3×4÷2 = 6(cm2)
已学过的图形(旧)
推导
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高÷2
S=(a+b)h÷2
举例说一说在生活中可以见到哪些含有梯形的物体。
1.计算下面每个梯形的面积。[教材P95 练习二十一 第2题]
(3 + 4)×5÷2 = 17.5(m2)
(5.9 + 8.2)×4.8÷2 (12 + 15)×20÷2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小数乘小数(第2课时) 人教版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小数乘小数(第2课时)   人教版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小数乘小数(第2课时)——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掌握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法则,能正确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运用小数乘小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让学生体会小数乘小数计算法则的形成过程。

(2)通过练习,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和准确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2)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法则。

2. 教学难点:理解小数乘小数计算法则的算理,能正确进行计算。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复习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2)提问:我们已经学会了小数乘整数,那么小数乘小数应该怎么计算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法则。

2. 探究新知(1)出示例题:计算1.2 × 0.3。

(2)学生尝试计算,教师巡视指导。

(3)讨论:小数乘小数应该怎样计算?(4)师生共同总结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法则。

3. 巩固练习(1)出示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

(2)教师讲解解题思路,强调注意事项。

4. 实践应用(1)出示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小数乘小数的知识解决问题。

(2)学生尝试解答,教师给予指导。

5. 总结与拓展(1)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提出问题: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法则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四、作业布置1. 完成课后练习题。

2. 观察生活中小数乘小数计算法则的应用,下节课与同学分享。

五、板书设计1.2 × 0.3 = 0.36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法则:(1)按整数乘法的法则算出积;(2)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3)如果乘得的积的小数位数不够,要在前面用0补足,再点小数点。

六、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让学生掌握了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法则。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算理,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第2课时 认识底和高-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优秀教案设计

第2课时  认识底和高-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优秀教案设计

第四单元多边形的面积第2课时认识底和高[教学内容]P51—52页。

[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通过动手操作,认识梯形、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高,会用三角尺画出梯形、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高。

2、过程方法:经历认识高的过程,通过动手操作体会不同图形中高的特征。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学生学习几何知识的兴趣,帮助学生树立科学严谨的态度。

[教学重点]会辨认梯形、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高。

[教学难点]会画梯形、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高。

[教学过程]一、课前准备1、出示:五种图形,说一说这些图形有什么特征。

2、出示:过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

(学生在本上画,然后一个学生板演并说画法。

)二、创境导入,设疑激趣1、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无论是马路上,还是桥洞、桥上,甚至是小区的门口,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一些标志,你知道这些标志中数字的含义吗?对,这就是“限高”。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底和高。

板书课题:认识底和高2、如果把桥洞可能成一个梯形,你知道“限高 3 .2 米”是从哪到哪的距离吗?你认为“限高”指的是哪一条线段的长度呢?三、鼓励猜想,探索验证1、你猜测一下(上下的高度)到底是不是这样的呢?让我们一起来验证一下吧!2、出示。

自学提示:(1)自己动手画出这条线段,并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你是怎样画的。

(2)小组交流你的想法与画法,并在组长的带领下把小组的讨论结果画在图形上。

3、全班汇报:(学生展示,说画法)展示:运用三角尺的一条直角边与梯形的下底重合,过上底的一点做下底的垂线段,这条垂线段的长度,就是梯形的高。

也是桥洞的“限高”。

生活中的“限高”起到提示、警示交通安全、保护桥洞避免受损的作用。

我们画高的时候,用的都是虚线,不要忘记垂直符号。

4、你认为这样的高可以画多少条?(学生试画)所以梯形有无数条高。

小结:从梯形的上底任意一点到下底的垂线段的长度就是梯形的高。

为了方便我们以后的计算,我们一般都说“从一个顶点引出的,与底垂直的线段就是高”(学生反复说)5、我们已经学习了梯形的高,你能不能运用画梯形高的方法来画一画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高呢?(1)下面自己试着画一画,然后在小组内交流你的画法,并完成图形。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7单元《数学广角——植树问题 数学广角 第2课时》教案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7单元《数学广角——植树问题 数学广角  第2课时》教案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7单元《数学广角——植树问题数学广角第2课时》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习和掌握植树问题相关的数学知识,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合作与探究的能力,通过数学游戏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意识到植树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资源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关于植树问题的数学知识。

•能够合理利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难点•学生在实际问题中灵活运用所学数学知识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问题分析与解决能力。

三、教学准备•教材: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教具:黑板、彩色粉笔、植树问题相关图片或实物•学具:学生课本、练习册四、教学内容及过程1. 导入•利用图片鼓励学生谈论植树对环境的重要性,引入植树问题的话题。

2. 学习植树问题解决方法•通过教师讲解或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学习并掌握植树问题的解决方法:求树的总数、树的种类及数量等。

3. 植树问题的实际运用•让学生通过练习题或小组讨论,应用植树问题解决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如校园植树规划、街道绿化计划等。

4. 数学游戏•利用数学游戏巩固植树问题相关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植树大作战等。

五、课堂小结•回顾植树问题的学习内容,强调学生需要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重要性。

六、作业布置•布置练习册相应练习题作业,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巩固植树问题相关知识。

以上即为本节《数学广角——植树问题》的教学大纲,希本能够有助于学生在学习中更好地理解并运用数学知识,欢迎家长和同学们在家对植树问题进行更深入的探究和学习。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练习课第~2课时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练习课第~2课时教案

精品基础教育教学资料,请参考使用,祝你取得好成绩!练习课▶教学内容完成教科书P26~27“练习六”第5~12题。

▶教学目标1.熟练掌握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会运用小数除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通过练习,提高计算的熟练程度和正确率,培养验算的良好习惯。

3.感受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熟练掌握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教学难点运用小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复习回顾。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谁来说一说计算方法是什么?【学情预设】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要按照整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商的小数点要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整数部分不够除,商0占位,点上小数点继续除。

除到被除数的末位有余数的,要在后面添0继续除。

2.口算练习。

师: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运用这些知识来进行口算,看谁算得又快又对。

大家准备好了吗?课件出示习题。

【设计意图】通过口算训练让学生进一步巩固“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为接下来练习笔算做准备。

二、基本练习1.完成教科书P27“练习六”第9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指名回答。

【教学提示】教科书P27“练习六”第9题不仅要让学生判断哪些算式的商小于1,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理解什么样的除法算式得到的商比1小。

【学情预设】第一个算式的商小于1,因为5比6小,不够商1,只能用0占位;同样第四个算式的商也小于1,因为整数部分是0,不够商1,只能用0占位。

师:什么情况下得到的商比1小?同桌互相说一说。

【学情预设】学生会说只要被除数的整数部分不够商1,商就会比1小;还有学生会说只要被除数的整数部分比除数小,商就会比1小;还有学生会说只要被除数比除数小,商就一定比1小。

【设计意图】本题重在让学生理解除法算式中什么情况下得到的商比1小,为后面学习用估算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审定新人教版五年级上数学《练习二》导学案设计教案

审定新人教版五年级上数学《练习二》导学案设计教案

审定新人教版五年级上数学《练习二》导学案设计教案审定新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练习二》导学案设计教案练习二第课时课型练习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熟练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并能正确计算;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当乘数比l小时,积比被乘数小;当乘数比1大时,积比被乘数大。

过程与方法练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养成认真计算,及时检验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运用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正确计算小数乘法。

教学难点如何正确点积的小数点;初步理解和掌握:当乘数比l小时,积比被乘数小;当乘数比1大时,积比被乘数大。

教具运用口算卡、小黑板教学过程一、热身练习1、出示练习二第一题:列竖式计算2、学生独立在草稿本上完成,请几名同学上台来板演,教师根据学生情况总结。

二、巩固练习1、出示练习二第4题小娟要冲洗14张照片,每张照片冲洗费0.85元。

她一共要花多少钱?2、学生独立完成,汇报0.85_14=11.9(元)3、研究倍数是小数的问题出示:芳芳每分钟能打50个字,丽丽每分钟打的字数是芳芳的1.24倍,丽丽每分钟打多少个字?让学生分析,思考,独立完成解析求丽丽每分钟打多少个字,就是求50的1.24倍是多少,用乘法计算50_1.24=62(个)答:丽丽每分钟能打62个字小结:求一个数的小数倍数是多少,用乘法计算4、出示练习二第5题学生完成,汇报交流想法1.28_30=38.4(万千米)答:月球到地球有38.4万千米。

5、出示练习二第7题学生读题,分析题意解析:要求巨杉有多少吨,就是求蓝鲸体重的18.7倍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150_18.7=2805(吨)要求巨杉高多少米,根据已知条件,就是求蓝鲸体长的3.2倍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25.9_3.2=82.88(米)说一说,做这个题时要注意什么问题?(做题时要看清题目意思,不要弄错数据)6、出示练习二第8题一只梅花鹿高1.46m,一只长颈鹿的高度是梅花鹿的3.5倍。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第 2 课时 三角形的面积(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第 2 课时 三角形的面积(教案)

第2课时三角形的面积(教案)教学内容教材P89~90例2。

教学目标1. 探索并掌握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能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并能应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 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进一步体会转化方法的价值,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初步的推理能力。

3. 让学生在探索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能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理解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方法动手操作,迁移类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剪刀,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两个完全一样的钝角三角形。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 计算下面各图形的面积。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 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看看自己胸前的红领巾是什么形状的?如果叫你们裁一条红领巾,你们知道要用多大的布吗?要求用多大的布,就要知道三角形的面积公式,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板书课题)设计意图通过复习计算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回顾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方法,为本节课的新知探究作好思想方法的铺垫。

二、探究新知探究点1 推导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1. 把三角形转化成学过的图形。

师:上节课,我们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探究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大家猜一猜:能不能把三角形也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来求面积呢?学生猜测。

师:拿出准备好的三角形动手拼一拼、折一折或剪拼,看能否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并能计算出面积的图形。

分组操作,合作学习。

展示拼出的图形,组织学生汇报。

生1:我用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拼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

生2:我用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拼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或正方形)。

生3:我用两个完全一样的钝角三角形拼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

小结:只要是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无论是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还是钝角三角形,都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第2课时《练习十九》(教案)五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第2课时《练习十九》(教案)五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教案:《练习十九》一、教学目标1. 巩固和运用所学的分数加、减法的知识,提高计算能力。

2.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教学内容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三、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提高计算能力。

难点:解决实际问题,理解分数加、减法的实际意义。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 复习导入:教师带领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的分数加、减法的知识,检查学生对计算法则的掌握情况。

2. 情境导入:教师创设一个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新课讲解1. 教师讲解例题,分析解题思路,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分数加、减法的知识解决问题。

2. 学生自主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解答学生的疑问。

3. 教师针对学生的共性问题进行讲解,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三)课堂练习1.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作业进行展示,给予评价和鼓励。

3. 学生互相交流解题心得,提高解题能力。

(四)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总结,梳理重点和难点,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五)作业布置1. 完成课后练习题。

2. 准备下一节课的学习内容。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例题、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使学生掌握了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提高了计算能力。

同时,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应继续注重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重点关注的细节:教学过程在以上提供的教案中,教学过程是实施教学的核心环节,直接关系到教学目标能否实现,学生的学习效果如何。

因此,对教学过程的详细补充和说明至关重要。

(一)新课讲解在新课讲解环节,教师需要详细解释和示范如何运用分数加、减法的知识来解决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6单元多边形的面积
第2课时练习课
【教学内容】:教材P89~90练习十九第4~11*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熟练运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能根据底、高、面积三个量中的任意两个量,用算术方法或方程计算第三个量。

过程与方法:通过猜测、验证、比较发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底和高的直接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及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重、难点】
重点: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有关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应用题。

难点:逆用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方法】:学练结合。

【教学准备】:多媒体、一个平行四边形、一个长方形。

【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1.复习回顾:
师:上节课我们一起探究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谁来说说要求面积必须知道什么?怎样求?教师板书公式。

2.你能想办法求出下面两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吗?(P89练习十九第4题) 动手操作:画出已知底的高。

指名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请其余学生作点评。

教师在以上图形中填入底和高的数据,学生口答。

3.只列式不计算:选择合适的底和高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学生先独立解答,再小组交流。

在解答中,教师提醒学生注意找准对应的底和高。

二、指导练习
1.补充题:
一块平行四边形的麦地底长250米,高是78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l)学生先独立列式解答,然后集体订正。

(2)如果问题改为“每公顷可收小麦7000千克,这块地共可收小麦多少千克”,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
学生先独立列式,然后集体讲评:
先求这块地的面积:250×78÷10000 =1.95(公顷),再求共收小麦多少千克:7000×1.95=13650(千克)。

(3)如果问题改为“一共可收小麦58500千克,平均每公顷可收小麦多少千克”,又该怎样求?
将(3)与(2)比较,从数量关系上看,哪里相同?哪里不同?
讨论归纳后,学生列式解答:58500÷(250×78÷10000)
(4)小结:上述几题,我们根据一题多变的思想进行练习,尤其是变式后的两道题,都是要先求面积,再变换成积后才能进入下一步计算,否则就会出现问题。

2.练习十九第6题。

(1)组织全班学生讨论这两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否相等。

(2)引导学生观察,这两个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分别是多少?
学生观察得出:这两个平行四边形的底都是2.8 cm,高都是1.5 cm。

(3)启发学生得出: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

3.练习十九第7题。

让学生掌握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与正方形之间的关系。

(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分别等于正方形的边长。


4.练习十九第8题。

让学生观察、讨论什么不变,什么发生了变化(四条边的长度不变,底边上的高发生变化),从而得到它们的周长不变,但面积变小了。

三、巩固练习
1.教材第89页练习十九第5题。

(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引导学生讨论:根据哪两个条件可以求出这块麦田有多少公顷?
要求平均每公顷收小麦多少吨,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
(3)让学生自己列式,再全班集体订正。

2.教材第90页练习十九第11*题。

(1)议一议:把两个小三角形拼接在一起,会有什么新的发现?
(2)拼摆的平行四边形和小平行四边形有什么关系?
引导得出:拼摆的平行四边形和小平行四边形等底等高,因此面积都是大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48÷2-24(cm2)。

四、课堂小结
组织学生认真回顾这节课的知识,说一说自己的收获。

五、作业:教材第90页练习十九第9、10题。

【板书设计】:
练习课
S=ah
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