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意识也称自我

合集下载

自我意识概述

自我意识概述
➢ 自我意识最原始的形态是生理自我。生理自我是个体对自己身体的意识,包括占有感、支配感和爱 护感。随着自我意识的成长,我们逐渐对生理自我有一个明晰的看法与正确的认识,但由于青年时 期的不确定性,有的学生对生理自我产生较高的心理关注。
➢ 心理自我是个体对自己的心理活动、个性特征、心理品质的认识、体验和愿望,包括对自己的感知、 记忆、思维、智力、能力、性格、气质、情绪、爱好和行为特点等的认识和体验。
自我调节
自我意识的意志成分。自我调节主要表现为个人对自己的行为、活动和态度的调控。它包括自我检查、自我监督、 自我控制等。自我调节是自我意识中直接作用于个体行为的环节,它是一个人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重要机制,自我调节 的实现是自我意识的能动性质的表现。
生理自我、心理自我与社会自我
按自我意识活动内容来看,自我意识又可分为生理自我、心理自我与社会自 我。
发现了没有?有些人会低估自己的价值,有些人会高估自己的价值,而你,对自 己有正确的认识吗?
因为我们的自我意识的主观性,有时候你会发现,真实的你是一个样子,你 眼中的自己是另外一个样子,而别人眼中的你又是另外一个样,三者之间有着或 大或小或多或少的区别。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久哈里之窗由美国心理学家乔瑟 夫·勒夫(Joseph Luft)和哈里·英格拉 姆(Harry Ingram)在20世纪50年代 提出,认为人的心中有四个区域(参 见右图)。公开区是别人和自己都看 得到的;盲点区是别人看得到,而自 己毫无知晓;隐藏区是因为本性害羞 或隐私故而没有公诸于世;未知区则 是神秘莫测,为潜意识或无意识。
丰富、细腻、暴躁、温和
智慧与能力的发展
社会自我 对 自 己 的 名 望 、 地 位 、 角 色 、 权 利 、 义 自尊、自信、自爱、自豪、自卑、自怜、 追求名誉地位,与他人竞争,争取得到他

第五章自我意识

第五章自我意识

社会自我
• 自三岁到青春期,个体生理自 我仍然继续发展,同期社会化 也开始萌芽。
• 在这个时期,个体与他人有越 来越频繁的互动,开始学习性 别角色、学习社会规范,价值 观与信念也开始形成。
社会自我
• 此时期的价值体系是以社会规范为主 的,称为「社会我」,例如小孩子会 以「爸爸说男孩子要勇敢」、「老师 说说谎的是坏小孩」来表达自己的想 法。
提出一个人对自己的价值,“是通过与他人的 能力和条件的比较实现的”,他把这称为社会 比较过程(social comparison processes) 。
• 他认为个人为了适应生活必须十分清楚地了解 自己及其周围的环境的情况,如果对自己周围 环境不了解,就会产生不安全的感觉与焦虑, 甚至会发生紧张,不知道应该怎样表现自己, 尤其是当个体处于新的环境,很想了解自己的 能力与观点在群体中有什么地位,发生什么作 用时,“社会比较就显得更为迫切”。
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心理自我
生理自我
• 婴儿刚出生时多处于自我封闭的 状态,尚无法区辨外界与自己, 认为母亲与自己是一体的。
• 一直到七、八个月大才会逐渐衍 生出「我」的概念,也才逐渐分 得清自己和外在世界是分开的、 自己与他人是不同的。
生理自我
• 不过在三岁以前,其对自己的认识 是以躯体为主。例如在晃动双手与 抚触的过程中会察觉到手是自己的 一部分,看着地上的球被脚踢开也 就了解到了自己的身体对外在环境 的影响力,慢慢地对于别人叫自己 的名字会有反应,看到自己镜中的 长相也会知道那就是自己等,都是 生理我逐渐成熟的证明。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影响自我觉知的因素包括环境 因素和个性因素两方面。
5、自我知觉的途径:我是怎样的人?
• 以人为镜 • 角色扮演 • 社会比较 • 自我分析

高等教育心理学学习提纲整理

高等教育心理学学习提纲整理

《高等教育心理学》学习要点第1部分:基本概念与知识1、自我意识也称自我,它指给对自己存在的一切的认识,包括认知自己的生理状况、心理特征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

它是一种具有意识性的自我察觉活动,这种意识不仅表现为个体对自己本身有比较清晰的理解和自觉的态度,而且表现在个体对自己和客观世界的关系有比较清晰的理解和自觉的态度。

2、心理发展个体随年龄的增长,在相应环境的作用下,整个反映活动不断得到改造,日趋完善化和复杂化的过程,是一种体现在个体内部连续而又稳定的变化。

3、挫折个人从事有目的的活动时,由于遇到障碍或受到干扰,需要得不到满足而产生的一种消极的情绪状态。

4、成就动机个人认为对自己所认为重要的或者有价值的事情,去努力完成,追求成功并要求达到完美状态的原因。

5、归因寻找行为的原因。

6、问题解决由一定情景引起,按照一定目标,应用各种认知技能,经过一系列思维操作,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

具备三个特征:目标指引、操作序列和认知操作。

7、认知-发现说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学习的过程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提倡发现学习,通过发现学习的方式使学科的基本结构转变为学生的认知结构。

8、人格障碍人格特征显著偏离正常,是一种人格发展的内在不协调,是在没有认知过程障碍和没有智力障碍的情况下出现的情绪反应、动机和行为活动的异常。

9、需要维持个体和社会生存的必要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10、从众在强大的群体压力面前,很多人采取了与群体内大多数成员一致的意见。

这种个人受群体压力影响,在知觉、判断、信仰及行为上表现出与群体大多数成员相一致的现象称为从众倾向或从众行为。

11、定势也称心向,是指重复先前心理操作所引起的对活动的准备状态。

12、案例教学一种在教师的指导下,把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现场,进入角色,再现案例情景,通过案例分析提高学生实际运作能力的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重具体轻抽象,强调个人从经验中构建知识,重视从具体经验和个人理解中学习。

自我意识心理学

自我意识心理学

自我意识心理学人作为社会的一个成员,从事社会各个领域的实际活动,乃是以其自我意识为中介因素而实现的。

自我意识对个体行为起着调节作用。

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是社会化的结果,而形成与发展了的自我意识则进一步推动着个体社会化的进程。

一,自我意识概述自我意识是隐藏在个体内心深处的心理结构。

自我意识也称自我,乃是对自己存在的觉察,即认识自己的一切,包括认识自己的生理状况,心理特征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

自我意识就是自己对于所有属于自己身心状况的认识。

自我意识是一个联结个体,社会影响和社会行为的概念,它的产生与发展,是人和动物在心理上的最后分界线。

詹姆斯认为自我由主观,客观两个方面构成,并指出客观的我由三个要素所构成,即物质的客我,社会的客我和精神的客我。

这三个要素都包括了自我评价,自我体验以及自我追求等方面。

三种客观的自我,都受到主观我的好或不好的认识,评价,然后产生自我体验,满意或不满意自己,进而形成自我追求,即主我要求客我努力保持自己的优势,以受到社会与他人的尊重与赞赏。

二,自我意识的功能。

自我意识的主动进取性或被动消极性,对心理健康起着积极的或消极的影响。

例如,消沉者或受压抑者变得的很被动,是因为他们相信努力是无效的,他们会放弃任何努力,甚至变得淡漠而毫无激情,消沉的自我意识使人们更加抑郁,佩什金斯基和格林纳指出,抑郁是由于个体丧失了一个重要的对象,这种丧失对本来就缺乏思考力量的个体来说,必然会引起强烈消极情绪与否定的自我认识,从而使自我愈为消沉,以致对社会进一步作出消极反应。

自我意识对学习和工作具有推动作用。

自我意识包含的两个主要成分自尊心和自信心对个人行为发生重大影响。

自尊心是自我意识的重要成分,是尊重自己的人格,尊重自己的荣誉,维护自我尊严的自我情感体验。

与自尊心密切相关的是羞耻心。

羞耻心是指由于发现自己在认识上,行为上的不足,缺点和错误而感到羞愧,受到别人侮辱而感到愤懑。

自尊心与羞耻心是推动人们不断上进的一种动力。

《社会心理学》第五章自我意识知识点

《社会心理学》第五章自我意识知识点

第五章自我意识第一节自我意识的一般内涵个体社会化的结果之一是形成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人类特有的高级心理活动形式。

它是社会的产物,反过来又作用于社会,指导个体适应社会生活,并对周围社会生活环境产生积极的影响和作用。

一.自我意识的定义自我意识最初是1890年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提出的概念。

用6、7分钟时间写出15个“我是谁”的陈述句。

自我意识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重要的意识形式,是社会化的结果,有时也称自我。

(一般角度)自我意识:个人对自己身心状况、人我关系的认知,情感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意向(有关自己的各种思想倾向和行为倾向)(社会心理学角度)自我意识的三种成分:自我认知(自我概念)、自我情感和自我意象(有时也称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主我(I)和客我(Me):詹姆斯认为人具有将自己视为客体看待的能力,自我是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产生的,在这一过程中理解对方的姿态,并根据他人看法认识自己。

由此,库利创用了“镜中我”的概念:由他人的判断所反映的自我概念;为后来米德提出“概括化他人”提供了雏形。

主我(I)认识的主体,是主动的我,是进行中的意识流,客我(Me)是认识的对象,即被观察者,它包括一个人所持有的关于他自己的所有的知识和信念,主我是自我的动力部分,是活动的过程,客我则制约主我的活动。

二.自我意识的内容(两个角度)(一)詹姆斯的观点:生理(物质)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精神)自我生理(物质)自我:个体对自己躯体、性别、体形、容貌、年龄、健康状况等生理物质的意识。

社会自我:个体对隶属于某一时代、国家、民族、阶级、阶层的意识(宏观);对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名望,受人尊敬、接纳的程度,拥有的家庭、亲友及其经济、政治地位的意识(微观)。

心理(精神)自我:个体对自己智能、兴趣、爱好、气质、性格诸方面心理特点的意识。

(二)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的观点: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从实际存在还是观念存在的角度)实际自我:是指个人对自己受环境熏陶炼铸,在与环境相互作用中所表现出的综合的现实状况和实际行为的意识。

《社会心理学》第五章自我意识知识点

《社会心理学》第五章自我意识知识点

第五章自我意识第一节自我意识的一般内涵个体社会化的结果之一是形成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人类特有的高级心理活动形式。

它是社会的产物,反过来又作用于社会,指导个体适应社会生活,并对周围社会生活环境产生积极的影响和作用。

一.自我意识的定义自我意识最初是1890年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提出的概念。

用6、7分钟时间写出15个“我是谁”的陈述句。

自我意识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重要的意识形式,是社会化的结果,有时也称自我。

(一般角度)自我意识:个人对自己身心状况、人我关系的认知,情感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意向(有关自己的各种思想倾向和行为倾向)(社会心理学角度)自我意识的三种成分:自我认知(自我概念)、自我情感和自我意象(有时也称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主我(I)和客我(Me):詹姆斯认为人具有将自己视为客体看待的能力,自我是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产生的,在这一过程中理解对方的姿态,并根据他人看法认识自己。

由此,库利创用了“镜中我”的概念:由他人的判断所反映的自我概念;为后来米德提出“概括化他人”提供了雏形。

主我(I)认识的主体,是主动的我,是进行中的意识流,客我(Me)是认识的对象,即被观察者,它包括一个人所持有的关于他自己的所有的知识和信念,主我是自我的动力部分,是活动的过程,客我则制约主我的活动。

二.自我意识的内容(两个角度)(一)詹姆斯的观点:生理(物质)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精神)自我生理(物质)自我:个体对自己躯体、性别、体形、容貌、年龄、健康状况等生理物质的意识。

社会自我:个体对隶属于某一时代、国家、民族、阶级、阶层的意识(宏观);对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名望,受人尊敬、接纳的程度,拥有的家庭、亲友及其经济、政治地位的意识(微观)。

心理(精神)自我:个体对自己智能、兴趣、爱好、气质、性格诸方面心理特点的意识。

(二)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的观点: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从实际存在还是观念存在的角度)实际自我:是指个人对自己受环境熏陶炼铸,在与环境相互作用中所表现出的综合的现实状况和实际行为的意识。

《社会心理学》第五章自我意识知识点

《社会心理学》第五章自我意识知识点

第五章自我意识第一节自我意识的一般内涵个体社会化的结果之一是形成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人类特有的高级心理活动形式。

它是社会的产物,反过来又作用于社会,指导个体适应社会生活,并对周围社会生活环境产生积极的影响和作用。

一.自我意识的定义自我意识最初是1890年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提出的概念。

用6、7分钟时间写出15个“我是谁”的陈述句。

自我意识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重要的意识形式,是社会化的结果,有时也称自我。

(一般角度)自我意识:个人对自己身心状况、人我关系的认知,情感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意向(有关自己的各种思想倾向和行为倾向)(社会心理学角度)自我意识的三种成分:自我认知(自我概念)、自我情感和自我意象(有时也称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主我(I)和客我(Me):詹姆斯认为人具有将自己视为客体看待的能力,自我是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产生的,在这一过程中理解对方的姿态,并根据他人看法认识自己。

由此,库利创用了“镜中我”的概念:由他人的判断所反映的自我概念;为后来米德提出“概括化他人”提供了雏形。

主我(I)认识的主体,是主动的我,是进行中的意识流,客我(Me)是认识的对象,即被观察者,它包括一个人所持有的关于他自己的所有的知识和信念,主我是自我的动力部分,是活动的过程,客我则制约主我的活动。

二.自我意识的内容(两个角度)(一)詹姆斯的观点:生理(物质)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精神)自我生理(物质)自我:个体对自己躯体、性别、体形、容貌、年龄、健康状况等生理物质的意识。

社会自我:个体对隶属于某一时代、国家、民族、阶级、阶层的意识(宏观);对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名望,受人尊敬、接纳的程度,拥有的家庭、亲友及其经济、政治地位的意识(微观)。

心理(精神)自我:个体对自己智能、兴趣、爱好、气质、性格诸方面心理特点的意识。

(二)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的观点: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从实际存在还是观念存在的角度)实际自我:是指个人对自己受环境熏陶炼铸,在与环境相互作用中所表现出的综合的现实状况和实际行为的意识。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自我意识习题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自我意识习题

自我意识习题一、单选题:1 ()是人格结构的核心部分。

A、自我意识B、自我认识C、自我体验D、自我调控标准答案:A2 自我认识中最主要的方面是()A、自我感觉B、自我观察C、自我分析D、自我评价标准答案:D3不是自我意识发展模式的是()A、自我分化B、自我矛盾C、自我统一D、自我分裂标准答案:D4 ()过强是自我评价偏高的主要表现之一。

A、嫉妒心B、自尊心C、自信心D、好胜心标准答案:B5 ()是自我调控中最主要的方面。

A、自我监督B、自我控制C、自我教育D、自我完善标准答案:B6.自我概念的形成与发展大致经历三个阶段,即()。

A.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最后到心理自我B.从生理自我到心理自我,最后到社会自我C.从社会自我到生理自我,最后到心理自我D.从心理自我到社会自我,最后到生理自我答案:A7.个体自我概念发展的核心机制是()。

A.生理的成熟和发展B.对有关自我词的掌握C.自我觉知D.认知能力的提高和社会互动答案:D8.()是个体在已往经验基础上形成的对自己的概括性的认识。

个体会在此基础上加工有关自己的信息。

A.自我知觉B.自我概念C.自我评定D.自我图式答案:D9.下列对自我意识内容的分类,由罗杰斯(C. Rogers)提出的是()。

A. 现实自我、理想自我B. 实用自我、原则自我C. 公我意识、私我意识D. 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心理自我答案:A10.人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网络,称为()。

A.自我概念B.图式C.角色认同D.自我评价答案:B11.自尊的经典公式为()。

A.自尊=成功/抱负B.自尊=抱负/成功C.自尊=成就动机/抱负D.自尊=抱负/成就动机答案:A二、多选题1 大学生自卑的主要表现有()A、对批评敏感B、逃避集体C、轻视他人D、矫饰优越标准答案:ABCD2 提升自尊的方法有()A、认知法B、作业法C、补偿法D、领悟法标准答案:ABCD3 大学生自我评价偏低的原因()A、过强的自尊心B、自我期望水平偏高C、认知偏差D、环境与生活境遇标准答案:ABCD4 从结构上来看逆反心理是()的共同作用。

自我意识 名词解释

自我意识 名词解释

自我意识名词解释自我意识(也叫自我认知(self-cognition)或,自我)是一种多维度、多层次的复杂心理现象,它由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三种心理成分构成。

这三种心理成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统一于个体的自我意识之中。

从认识形式看,它表现为自我感觉、自我观察、自我分析和自我批评等,统称为"自我认识";从情绪形式看,它表现为自我感受、自爱、自尊、自侍、自卑、责任感、义务感和优越感等,统称为"自我体验";从意志形式看,它表现为自立、自主、自制、自强、自卫、自律等,统称为"自我控制"。

自我意识是人对自己身心状态及对自己同客观世界的关系的意识。

自我意识包括三个层次:对自己及其状态的认识;对自己肢体活动状态的认识;对自己思维、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的认识。

自我意识不仅是人脑对主体自身的意识与反映,而且人的发展离不开周围环境,特别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制约和影响,所以自我意识也反映人与周围现实之间的关系。

自我意识是人类特有的反映形式,是人的心理区别于动物心理的一大特征。

自我意识在个体发展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首先,自我意识是认识外界客观事物的条件。

一个人如果还不知道自己,也无法把自己与周围相区别时,他就不可能认识外界客观事物。

其次,自我意识是人的自觉性、自控力的前提,对自我教育有推动作用。

人只有意识到自己是谁,应该做什么的时候,才会自觉自律地去行动。

一个人意识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就有助于他发扬优点,克服缺点,取得自我教育积极的效果。

再次,自我意识是改造自身主观因素的途径,它使人能不断地自我监督、自我修养、自我完善。

可见,自我意识影响着人的道德判断和个性的形成,尤其对个性倾向性的形成更为重要。

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

微美克人整天只做一件 事,而且每天都一样: 他们互相贴贴纸。每一 个微美克人都有一盒金 星贴纸和一盒灰点贴纸 。他们每天都在大街小 巷里,给遇到的人贴贴 纸。
木质光滑、漆色好的漂 亮木头人总是被贴上星 星。
木质粗糙或油漆脱落的 就会被贴上灰点点。
有才能的人当然也会被贴星 星。例如,有些人可以把大 木棍举过头顶,或是可以跳 过堆高的箱子。另外,有些 人学问好,还有些很会唱歌 。大家会给这些人贴上星星 贴纸。有些微美克人全身都 贴满星星!每得一个星星, 他们就好高兴!他们会想要 再做点什么,好再多得一个 星星。
他走上通往山顶的小路 ,然后走进那间大大的 工作室。这里的东西都 好大,让他不禁张大了 他的木头眼睛。连凳子 都跟他一样高。他得踮 起脚尖才看得见工作台 的台面。而铁锤跟他的 手臂一样长。胖哥惊讶 地咽了咽口水。
“我不要待在这里。”他转 身想走。这时他听到有人叫 他。
“胖哥?”那个声音低沉又 有力。
对自己身躯(身高、 体重、容貌、身材、 性别等)的认识及 温饱饥饿、劳累疲乏
的感受
社会自我
对自己心理品质地自 我认识和评价,包括 对自己性格、智力、 态度、爱好等的认识
和体验
自己在集体中的地位 及自己与他人相互关 系的评价和体验如经 济状况、声誉、威信
• 图中的哪个孩子可以代表你? • 你欣赏他什么?
创造者温柔地说:“因为她决定 要把我的想法看得比别人的想法 更重要。只有当你让贴纸贴到你 身上的时候,贴纸才会贴得住。 ”
“什么?”
“当你在乎贴纸的时候,贴纸才 会贴得住。你越相信我的爱,就 越不会在乎他们的贴纸了。”
“我不太懂。”
伊莱微笑地说:“你会懂的 ,不过得花点时间,因为你 有很多贴纸。现在开始,你 只要每天来见我,让我来提 醒你我有多爱你。”

自我意识指人们在意识中觉察自己心理或行为的过程

自我意识指人们在意识中觉察自己心理或行为的过程

自我意识指人们在意识中觉察自己心理或行为的过程自我意识是指人们在意识中觉察自己心理或行为的过程,也是一个人在意识活动中,把自己变成客体,作为对象去认识自己的过程。

自我认知指的是对自己的洞察和理解,包括自我观察和自我评价。

自我观察是指对自己的感知、思维和意向等方面的觉察;自我评价是指对自己的想法、期望、行为及人格特征的判断与评估,这是自我调节的重要条件。

自我认知也叫自我意识,或叫自我,是个体对自己存在的觉察,包括对自己的行为和心理状态的认知。

个体对自我的觉察,或者说意识的形成,是来源于个体对外界环境刺激后,经由记忆和思想产生的反应。

因此,在形成记忆之前,个体是不会有自我意识的。

如果说记忆是一切思想的基础,那自我认识就是个人基于思想之上的对于环境的反应。

当一个人的记忆和思想达到一定程度后,比如出现了完全来自大脑的思维和想象力,个体的自我意识会更加强烈。

我存在、我占有、我需要、我想的想法,不断地通过思维和想象力,加强个体对自我的认知,直到个体有机生命体的结束。

故自我认知从大脑的记忆力开始起,直到记忆力的消失,都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浅议自我意识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 精选教育文档

浅议自我意识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 精选教育文档

浅议自我意识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自我意识,是个心理学概念,也称自我,是对自己存在的觉察,即自己认识自己的一切,包括认识自己的生理状况(如身高、体重、形态等),心理特征(如兴趣爱好、能力、性格、气质等)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如自己与周围人们相处的关系,自己在群体中的位置与作用等),总之,自我意识就是自己对于所有属于自己身心状况的认识。

自我意识对于个体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作用,积极乐观的自我体验对心理健康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有利于个体的身心健康和学习成就,消极悲观的自我感受则不利于个体的心理健康。

作为高校的教育工作者,要深刻认识到自我意识对于个体心理健康的重大影响,把握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因材施教,培养大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自我意识,规避和遏制其内心消极负面的自我体验。

大学生,正处在青春期的顶峰,思维活跃,智力和情感都达到较高水平,敏感和情感的不稳定性是这个时期大学生的重要特点,对于身处的群体,以及自我,都有着非常敏锐的感知和体验,同其他年龄段相比,更加会在意自己内心的感受和外界对自己的评价,有着超强的自我意识。

有位日本学者曾做过一项关于自我意识的研究,他发现,在中小学生、高中生、大学生、成年人这四个群体中,其中大学生的主我和客我差距最大(主我,即主观.的我,自己作为自己的观察者所看到或者所希望的理想自我,客我,即客观的我,我作为被观察者,被别人感知的现实中的我),也就是自我意识内部的冲突与矛盾最大。

这一点不难理解,因为随着年龄与知识的增长,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身心发展的速度极快,不断接受新的事物,学习新的知识,对于自己人生和未来的探索也逐渐开始,开始对未来有了更多和更深入的思考,在头脑中不断地塑造一个符合社会发展需要,适应时代潮流,甚至意图引领潮流,满足大众预期的一个十分完美的“理想自我”,也就是“主我”。

而实际上,以学业为主的大学生现实中的我离理想中的我,常差距较大,这样内心的矛盾与冲突也就产生了,焦虑与不安也随之而来,个体在潜意识里,又会不断地设法摆脱这种焦虑与不安的自我体验,那么心理上便会试图寻求一种新的平衡,新平衡的建立主要通过缩短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的差距,实现一种主我与客我间的协调与统一。

电大社会心理学作业 题及答案

电大社会心理学作业 题及答案

《社会心理学》自测题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1、社会行为:是指生活在特定社会生活条件下的人们,对各种社会刺激所做的反应。

2、文化: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的和精神的文明都是文化,文化不仅包括价值观、行为准则、生活态度这类非物质的形式,也包括了体现这些非物质文化意义的物质表现形式。

3、人格:是在个体生理特点的基础上,在社会环境和文化的影响下形成的典型的、稳定的反应模式(或行为方式)。

4、民族性格:是一个民族大多数成员共有的反复出现的心理特质和性格特征的总和。

二、填空1、社会行为具有(既有主动性又有受动性),(既有内因性又有外显形),既有个体性又有群体性等三个方面的特征。

2、制约社会行为的因素包括(社会环境)、(文化)和(人格)。

3、与社会心理学关系最为密切的三个学科是(社会学)、(心理学)和(文化人类学)。

4、层次性反映了社会心理学的结构特点,根据从微观到宏观的顺序,我们把社会心理学分为(个体社会行为)、(人际关系)、(群体行为)、(社会环境)四个研究层次。

5、我国社会心理学界把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分为(孕育时期)、(形成时期)和(确立时期)。

三、判断题1、由于影响社会心理的原因十分复杂,因此社会心理往往无规律可寻。

×2、社会心理学是研究所有人心理和行为的科学。

×3、由于自然环境的变化相对于社会环境的变化要缓慢得多,所以自然环境对人的行为的影响比社会环境要大。

×4、社会心理发展的每一步都从社会需要中获得了巨大的动力,因此它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

√5、社会心理学由“社会经验论”阶段进入了“社会分析论”阶段,一个重要特征之一是社会心理学从定量实证转变为定性描述。

×四、简答题1、如何理解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社会心理学是研究在特定社会环境下正常人及其群体社会行为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的科学。

这个定义包含了以下三层含义。

首先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正常人及其群体。

正常人及其群体是相对于非正常人(如生理缺陷、心理变态者或精神病人)而言的,是指具有健康的生理素质、健康人格和正常心态的人。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第3章 了解自我意识 全面提升自我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第3章 了解自我意识 全面提升自我

请你闭上眼睛2分钟,想一想自己在别人眼中是什么样的呢? 请你闭上眼睛2分钟,想一想自己在别人眼中是什么样的呢? 会不会觉得“镜中我”很新鲜?像个陌生人? 会不会觉得“镜中我”很新鲜?像个陌生人?
第 二 节 悦纳自我
悦纳自我
一、 悦纳自我的内涵 悦纳自我的概念 悦纳自我是指要无条件地接受自己的一切, 悦纳自我是指要无条件地接受自己的一切, 好的和坏的,成功的和失败的, 好的和坏的,成功的和失败的,接纳自己的优 缺点和限制。 点、缺点和限制。个体能否悦纳自我是自我体 自我评价的表现形式。 验、自我评价的表现形式。
认识自我
二、 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
影响自我意识整合的因素: 影响自我意识整合的因素:
大学生的成长背景、家庭教养方式、社会经济地位、 大学生的成长背景、家庭教养方式、社会经济地位、 人生观、 人生观、自我控制的程度以及职业目标 。
自我意识整合产生的结果: 自我意识整合产生的结果:
积极自我的建立——自我肯定 消极自我的建立——自我毁灭与自我夸大 自我冲突 ——自我矛盾与自我萎缩
第一节 认识自我 第二节 悦纳自我 第三节 调控自我
第 一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认识自我
认识自我
一、 自我意识概述 自我意识的概念: 自我意识的概念: 自我意识(self-consciousness) 自我意识(self-consciousness) 也称自我或自我概念, 也称自我或自我概念,是对自己存在 的觉察,自己认识自己的一切。 的觉察,自己认识自己的一切。具体 地说, 地说,自我意识就是个体对自身的认 识和对自身与周围世界关系的认识、 识和对自身与周围世界关系的认识、 体验和评价。 体验和评价。
认识自我
一、 自我意识概述

8.自我意识与心理健康(认识自我) 教案

8.自我意识与心理健康(认识自我) 教案

第一节认识自我古希腊神话故事:•在遥远的古希腊,有这么一个传说,狮身人面的斯芬克斯,从奥林匹斯山来到人间,对路过的人盘问一个谜语:“什么东西早晨用四条腿走路,中午用两条腿走路,晚上用三条腿走路?”每个路过的人都必须面对她来猜一猜,凡是猜不中的都会为此丧生,被斯芬克斯毫不留情地吃掉。

许多人因此丧生,终于有一个青年猜出了谜底——那就是人本身。

•是神为了让人类对自己进行认识所安排的。

•“人,认识你自己”被刻在特耳菲神殿留传下来,成为西方心理学家公认的心理学源头。

•可以说,一切的心理学知识都是人类围绕了解自我,调节自我,控制自我、发展自我而形成的。

一、自我意识概述1.自我意识(self-consciousness)也称自我或自我概念(self-concept),是对自己存在的觉察,自己认识自己的一切。

具体地说,自我意识就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关于自我及其与周围环境关系的多方面、多层次的认识、体验和评价,是个体对自己多方面觉知的总和。

2.从存在方式分为:现实自我:主观上对自我现状的认识、评价理想自我:自我的形象设计镜中自我:客观上对自我的反映现实自我与镜中自我不一致——个体自我认识混乱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不一致——个体内心矛盾冲突3、自我意识的功能/作用(黄希庭P115)(1)保持个体行为的一致性。

心理学家Loucks发现自我评价、自我概念差的学生容易产生孤独,自我胜任观念积极的学生,成就动机和学习投入及学习成绩也明显优于自我胜任观念消极的学生。

个体较低的自尊和自我评价对建立和维持令人满意的人际关系也产生消极影响。

当学生认为自己的名声不佳时,他们就放松了对行为的自我约束。

(2)决定个体对经验的解释对于某个成绩好学生和差学生解释差别很大。

(3)影响个体的期望水平个体对于自己的期望是在自我观念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并与自我观念相一致的。

差生的整个行为动力系统都出现角色偏离。

落后的学习成绩正是差生自己“期待”的结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我意识也称自我,它是指对自己存在的觉察,即自己认识的一切,包括认识自己的生理状况、心理特征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

总之,自我意识就是自己对于所有属于自己身心状况的认识。

自我意识的特点:自我意识的社会性、自我意识的形象性。

自我意识是对自身存在的意识,它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

在意识发展的序列上,自我意识是处于高级阶段的心理活动。

从人类的种系发展来看,在人类的早期,如在幼发拉底河流域出现的古巴比伦文化,虽然有许多关于天气、农业和土地丈量方面的知识,但没有形成关于人类自身的认识。

只有在古希腊,人类才第一次开始对自己进行研究,因此古希腊文化的出现才是人类成熟的标志。

同样,从个体发展来讲,也是先有对外部的意识,然后才有对自我的意识。

刚出生的婴儿虽有对外部刺激的感知,但完全没有“我”的概念,他们玩弄自己的手指头就像玩弄玩具一样,这时他们的自我意识尚未萌芽。

大约在一岁时,儿童开始能把自己的动作和动作的对象区分开来,这时就出现了自我意识的萌芽。

而到两岁左右,当儿童能用“我”来称呼自己,并能区分我、你、他时,其自我意识才算是真正产生了。

自我意识一旦形成,个体就摆脱了物我不分的混沌状态,实现了自我的对象化,就能客观地审视和评价自己。

更重要的是,有了自我意识以后,个体就有了主动性和选择性,有了自我调整的能力,就能够对自己目前的状态及未来的发展做出解释和判断,并主动采取措施,促进自身人格的改变和完善。

在个体的发展过程中,只有真正能对自己的性格、能力对自己未来的生活目标等有了清醒完整的认识后,我们才能说他的个性发展已经趋于成熟了。

换句话讲,一个人自我意识发展的水平,反映出他个性成熟的程度。

意识的功能:(1)对现实的个人和文化进行构建。

一个人对现实的个人建构是以记忆为基础的意识的连续。

在我们的意识里,存在着我们经历的和思考的一切,它包含我们的过去、现在和对将来的设想。

每个人对现实的自我构建也就是对现实的自我的建构,这样的建构正是通过意识尤其是自我意识实现的;同时,自我建构的发展过程也是自我意识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而一个人的自我建构一旦形成及相对稳定之后,他就会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来看待世界、解释现实。

所谓现实的文化建构是指“由特定的一组人群的多数成员所分享的思考世界的方式”。

文化建构诗意个人建构为基础的,即是由一个具有相同或相似的个人建构的群体完成的,他们具有相似的意识形态和分享同样的经验,而文化建构一旦形成,又会对个人建构产生强烈的影响,如果说,个人建构强调的是自我意识的话,那么文化建构则突出的是社会意识。

(2)通过限制人们的注意,减少不断涌入的刺激能量。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每一天,都面对大量信息的输入,而我们不可能对所有的信息都做出反应。

事实上,我们也没有必要对所有的信息都做出反应,因为对我们来说,许多信息都是无足轻重的。

我们所要处理的是那些对我们来说是“重要”的信息,而意识的存在使我们能够从浩瀚的信息中提取出那些“关键”信息并进行加工。

而且并非所有的信息都要进入到我们的长期记忆中,只有那些“需要”进入的信息才可以,要达到这样的目的,也必须依赖于意识。

(3)使我们能够进行最佳决策和做出最佳行为。

通过对以前各种经验、知识等的建构,我们可以得到一些规律,再结合当前的场景可以对当前的刺激做出合理的反应,并能对这些反应的结果进行有效地预测。

在活动中,外界刺激的输入是非常多的,意识的存在就为人们遵守这些观念提供了保证。

自我意识是对自我的察觉,自我意识的形成是个性社会化的结果。

心理学家对自我意识的形成阶段及其途径有各自的看法。

米德从自我意识的运动过程认为,自我意识的形成至少包括三个阶段:首先是玩耍阶段这一阶段是模仿他人的阶段。

其次是游戏阶段。

再次是“概化他人”阶段,即一个人可以按照一般的非人格角色来控制自己的行为,也就意味着一个人可以用从他人那里“角色范型”来指导自己的行为。

意味着一个人以可以从形式到本质都能认识自己。

奥尔波特则从自我意识的内容方面指出自我的形成包括三个阶段:(1)生理自我。

生理自我包括对自己的身体的认定、对自我生理特征的认定、对自我的性别的认定、体型的认定以及“仪表”和“外貌”的认定。

这种认定对一个人的一生的服装行为有一定的影响,他决定了一个人对自己生理状况的基本认定,如自然的肤色、发质、脸形、容貌、体质的美丽程度,这种认定构成了一个人今后服装行为中对自身生理条件的基本认识,也构成了一个人服装生理自我的内涵,较高的认定对自己会产生一种自爱的感情。

心理学家普遍认为,一个儿童的声望及在同伴中的地位在一定程度上是由孩子的体格和身体魅力所决定的。

一个自认为有美丽的儿童一定是在他人眼里讨人喜欢的人,对自己生理状况的正确认识,对其以后的服装行为有重要的作用。

(2)社会自我。

这一时期是个体接受社会文化影响最深的时期,是社会文化、群体压力对一个人影响最大的时期。

在这一时期一个人的着装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受家庭、同伴的影响,容易进行偶像崇拜,成为疯狂的追星族。

这一时期的服装行为只是一种角色自我认定的标识物,是一个人渴望被社会接纳、被他人认同心理的一种表现。

如一个孩子看到他的同伴都有一件巴西队的队服时,孩子自然而然地也会央求父母为他也买一件同样的服装。

一方面是同伴的压力,一个儿童是很难承受被孤立的感觉的;另一方面也是儿童关于角色的理解往往是片面的,总以为服装是一个人的标识,要成为某一种人首先必须要在服装与自己所向往的角色一致。

这也是这一时期媒体名人的服装为什么在少年儿童中有广泛的效应的原因。

社会自我的确定,使一个人在今后的社会生活中能够依据不同的角色要求来确定自己的行为。

在服装行为中也可以根据角色的社会地位来确定服装的社会内容,如教师的角色决定了教师的服装相对于明星或社会一般的市民来说应该庄重一些。

社会自我形成的过程也是服装的社会自我形成的过程,它决定了一个人在今后的服装行为中服装的社会文化内容,决定了一个人的服装行为是否与其社会身份相符号。

(3)心理自我。

是从青春期到成年的一段时间,这一时期是自我意识主观化的时期,这时会形成个人的价值体系,个体通过自己的观点来看待和评价外部世界,产生了带有明显个性化的行为、这一时期个体开始对自己的人格特征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开始强调自己所具有的人格特征的重要性,他们学会了以自己的特殊特质来适应社会,以提高自己在社会上的地位。

并且表现出自我理想。

心理自我形成标志着个体逐步的从成人的世界中摆脱出来,成为独立的个体。

心理自我的形成也是自我意识确立的标志。

同样心理自我形成的过程,也是服装的心理自我形成的过程,他表明个体已能够依靠自己的判断对自己的服装行为做出独立的选择,表明个体对自己的服装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及心理自我已有了全面的察觉,并且能够在理性中把他们形成一个整体,形成一个人的独特的服装自我。

(4)综上所述,一个人的服饰自我是对一个人的服装身心活动的察觉,包括服装的生理自我,即个体对服装载体的生理条件的认定和察觉,如对自己的体形‘肤色‘发质’脸形‘年龄’性别等的认定和正确认知;服装的生活自我,即一个人在服装行为中对个体生活角色‘社会地位以及所处的社会文化的正确认知和正确理解;服装的心理自我是指自我的心理特征’心理特性‘精神状态等方面的察觉和认定。

一个人的服装行为是一个人的服装心理自我’生活自我‘心理自我的综合体现。

影响服装消费行为的因素:A.环境因素:1.自然环境,主要受气候因素的影响,比较显著地表现为天气影响。

举一个日常生活中的例子,比如下了一整天的雨,很多本来打算外出购物的人也许更愿意呆在家里。

2.社会环境 :比如说店租、货源、交通状况、店面装潢‘人口因素、购买力等。

其中货源是影响销售服饰的直接因素,货源及交通状况是影响所销售的服饰的间接因素,同时,店面及店内装潢状况会直接影响到消费者的心理感受。

每个消费群体总是存在一些共同的特点和一般规律。

B.消费者个人因素:1.心理因素包括(1)理智型动因I(2)情绪型动因(3) 以上两种动因的混合形式在服装消费过程中,消费者的心理因素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

人们的心理活动每时每刻都影响着人们的消费行为。

这种心理活动也称心理动因。

在服装消费中,这种动因将直接驱动消费者进行服装购买。

服装消费的动因来自于人们的各种需要。

根据著名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的需求一般分为五个层次。

只有在较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某种程度的满足之后,较高层次的需求才会明显增强,进而产生不同的消费动因。

2.消费者物质条件因素: 消费者的职业、经济状况不同的职业也会制约人们的着装。

作为教师,要求为人师表,自然就不能随心所欲的购买那些非常开放而大胆的服装。

同时经济状况也制约着他们的购买。

而且一个人随着他职业的提高穿着上也会趋向保守,讲究稳重。

受经济条件的约束,有些消费者往往不得不反复考虑、比较。

然而表现个性的服装能在职业和经济条件两个方面起到平衡作用。

因为它既缩小了消费者的选择范围,又可以有一定的想象空间,保持超群脱俗、引人注目。

这种行为倾向随着国内市场的不断繁荣和消费行为逐步成熟,将日趋明显。

3.消费者的精神条件因素:消费者的文化水平。

比如说,文化水平较高的消费者对服装的选择比较挑剔,不盲从,比较讲究个性、典雅和服饰的搭配,这就与文化水平较低的消费群体就有较大的区别。

针对这种差别对两个消费群体的设计与宣传就应采用不同的测略,对前者要强调典雅而对后者要强调富丽。

C.文化因素 : 文化是人类欲望和行为最为根本的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文化是无形的,但我们却可真切的感受到它的存在。

文化是服装消费观念、嗜好、行为和价值观形成的基础。

比较东西方传统女性服装文化历史,便可感悟文化差异对着装观念潜移默化的影响,通过形形色色的服装消费行为表现出来。

总之,作为社会行为之一的消费行为,它的存在与发展绝不是孤立的,影响其的几大因素也不是孤立存在的,不是毫不相关的,而恰恰是相互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