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量作业指导书
计量检测与仪器作业指导书
计量检测与仪器作业指导书第1章计量检测基础理论 (4)1.1 计量的概念与分类 (4)1.1.1 概念 (4)1.1.2 分类 (4)1.2 检测方法与原理 (4)1.2.1 机械检测法 (4)1.2.2 电气检测法 (4)1.2.3 光学检测法 (5)1.2.4 声学检测法 (5)1.3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 (5)1.3.1 测量误差 (5)1.3.2 数据处理 (5)第2章计量法规与标准 (5)2.1 计量法规体系 (5)2.1.1 计量法规概述 (5)2.1.2 计量法规体系构成 (5)2.1.3 计量法规体系的主要内容 (6)2.2 计量检定规程 (6)2.2.1 计量检定规程概述 (6)2.2.2 计量检定规程的制定原则 (6)2.2.3 计量检定规程的主要内容 (6)2.3 计量标准及建标 (7)2.3.1 计量标准概述 (7)2.3.2 计量标准的分类 (7)2.3.3 计量标准的建立与维护 (7)2.3.4 计量标准的作用 (7)第3章计量检测仪器 (7)3.1 计量检测仪器概述 (7)3.2 常用计量检测仪器 (7)3.2.1 长度测量仪器 (7)3.2.2 角度测量仪器 (8)3.2.3 重量测量仪器 (8)3.2.4 硬度测量仪器 (8)3.2.5 速度测量仪器 (8)3.2.6 温度测量仪器 (8)3.2.7 压力测量仪器 (8)3.2.8 流量测量仪器 (8)3.3 计量检测仪器选用与维护 (8)3.3.1 选用原则 (8)3.3.2 仪器维护 (8)第4章长度计量 (9)4.1.1 长度单位 (9)4.1.2 测量误差 (9)4.1.3 长度计量器具选用原则 (9)4.2 长度计量器具 (10)4.2.1 机械式长度计量器具 (10)4.2.2 电子式长度计量器具 (10)4.3 长度测量方法 (10)4.3.1 直接测量法 (10)4.3.2 间接测量法 (10)第5章力学计量 (11)5.1 力学计量基本概念 (11)5.1.1 力的单位 (11)5.1.2 测量准确度 (11)5.1.3 测量不确定度 (11)5.2 力学计量器具 (11)5.2.1 机械式测力计 (11)5.2.2 电子测力计 (11)5.2.3 液压测力计 (12)5.3 力学测量方法 (12)5.3.1 静态测量法 (12)5.3.2 动态测量法 (12)5.3.3 振动测量法 (12)5.3.4 转矩测量法 (12)5.3.5 压力测量法 (12)第6章热工计量 (12)6.1 热工计量基本概念 (12)6.2 热工计量器具 (13)6.2.1 温度计 (13)6.2.2 热量计 (13)6.2.3 热容量计 (13)6.3 热工测量方法 (13)6.3.1 直接测量法 (13)6.3.2 间接测量法 (13)第7章电磁计量 (13)7.1 电磁计量基本概念 (13)7.1.1 量纲 (14)7.1.2 单位 (14)7.1.3 标准 (14)7.2 电磁计量器具 (14)7.2.1 分类 (14)7.2.2 原理 (14)7.2.3 功能 (14)7.3 电磁测量方法 (15)7.3.2 间接测量法 (15)7.3.3 比较测量法 (15)7.3.4 转换测量法 (15)7.3.5 非接触测量法 (15)7.3.6 数字化测量法 (15)第8章光学计量 (15)8.1 光学计量基本概念 (15)8.1.1 光学量的定义 (15)8.1.2 光学测量的不确定度评定 (16)8.1.3 光学计量标准的建立与维护 (16)8.2 光学计量器具 (16)8.2.1 光谱仪 (16)8.2.2 干涉仪 (16)8.2.3 激光测距仪 (16)8.2.4 光学厚度计 (16)8.3 光学测量方法 (16)8.3.1 直接测量法 (16)8.3.2 间接测量法 (17)第9章声学计量 (17)9.1 声学计量基本概念 (17)9.1.1 声学计量定义 (17)9.1.2 声学计量单位 (17)9.1.3 声学计量标准 (17)9.2 声学计量器具 (17)9.2.1 声级计 (17)9.2.2 声强计 (17)9.2.3 频谱分析仪 (17)9.2.4 声学传感器 (17)9.3 声学测量方法 (17)9.3.1 声压级测量 (17)9.3.2 声强测量 (18)9.3.3 声音频率分析 (18)9.3.4 声学传感器测量 (18)9.3.5 声学测量不确定度分析 (18)第10章计量检测质量控制 (18)10.1 计量检测质量管理体系 (18)10.1.1 质量管理体系建立 (18)10.1.2 质量管理体系运行 (18)10.1.3 质量管理体系持续改进 (18)10.2 计量检测过程控制 (18)10.2.1 检测前准备 (18)10.2.2 检测过程控制 (18)10.2.3 检测后处理 (19)10.3 计量检测数据分析与处理 (19)10.3.1 数据收集与整理 (19)10.3.2 数据分析方法 (19)10.3.3 数据处理过程 (19)10.4 计量检测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 (19)10.4.1 不确定度评定的基本原理 (19)10.4.2 不确定度评定方法 (19)10.4.3 不确定度表示 (19)第1章计量检测基础理论1.1 计量的概念与分类计量学是研究测量方法和测量单位的科学。
计量岗位作业指导书
计量岗位作业指导书一、工作职责岗位名称:计量员所属部门:质量技术部 /副经理直接上级:质量技术部经理工作职责:在部门经理的直接领导下,负责各车间、部门的计量保证工作。
包括车间生产用设备,计量 1.器具、实验室用仪器仪表等,并做好校准情况记录。
做好计量记录台帐、标准的整理及质量记录的保管工作。
2.做好计量标准文件的保管,现场设备的及时计量校准工作,并做好记录。
3.编写年度周检计划、内校计划、外校计划等,根据校准计划实施校准工作。
4. 5.负责证书及记录的保存及归档,负责在第三方机构或内部验厂时出具设备校准证明。
负责定期的设备校准工作,并及时组织调动相关部门在不影响正常生产的情况下进行计量准6.备工作。
做好设备定期校准计划、以及内校(三个月)可根据各部门车间实际使用情况及计量器具周7.)适当调整周期、外校(半年、一年)台账,能够保证在校准合格周期内实90%检合格率(大于等于施计量校准工作。
负责公司计量精细化的改制工作,学习外界精细化校准方案。
为公司节省校准费用。
8. 9. 完成领导交给的其他任务。
页10 共页1 第.二、工作任务1 概况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实施细则》,参考有关工作计量器具检定规程,结合我公司工作计量器具的使用情况,实施计量校准工作。
2 文件编写撰写计量器具检定(校准)作业指导书。
监视测量设备管理规定监视测量设备校对规程注:本作业指导书适用于公司内工作计量器具非强制性检定(校准)的操作过程。
3 器具使用对标准计量器具(企业标准计量器具)实施依据性的使用。
(1).建立标准计量器具档案、台账、计量计划表。
(2).标准计量器具以及其标准可溯源至国家标准计量器具。
(3).标准计量器具集中存放于科技部计量检定室(一般只在检定室内使用)。
4 计量过程细则(1)规范建立公司工作计量台账、档案。
(2)依据检定(校准)周期,向各部门、车间单位按时下达检定(校准)计划,相关单位负责把被检器具送至检定室,由计量检定人员按编排计划及时完成周期检定(校准)任务。
计量检定作业指导书
置,然后将轨距尺置于检定器上进行测量。从轨距尺上读出并记下其超高的指 示值,然后将轨距尺调转 1800 放在检定器上,再从轨距尺上读出并记下其超高 的指示值。两次指示之和一半即为超高零位误差。1 级轨距尺的超高零位最大 允许误差应不超过±0.2mm,1 级轨距尺的超高零位最大允许误差应不超过 ±0.6mm。
3.9.3 检定 2 级轨距尺时,应 对轨距尺的超高示值误差进行附加 修正。
3.9.4 超高掉头误差:将轨距 尺掉转 180 度再放在检定器上,用 3.9.2 条再测量一次,两次超高读数 代数和的绝对值即为超高掉头误 差。1 级轨距尺的超高掉头误差应不超过 0.4mm、2 级轨距尺的超高掉头误差应 不超过 1.2mm。
3.2 读数装置:目视装置 3.3 读数装置的相对位置 3.3.1 超高读数装置:在标尺标记面测量范围内均布三点,用相应厚度的 塞尺检查指针末端上表面至标尺标记之间的距离,塞尺上表面应不低于指针末 端上表面。 3.3.2 轨距读数装置:用深度卡尺进行测量。 3.4 显示时间 将轨距尺置于检定器上,拉动轨距尺手把,然后松开,开始用秒表计时, 至轨距尺稳定显示测量结果结束。 3.5 绝缘性能 用 500V 兆欧表的两条导线分别连接在轨距尺两测头上,连续摇动试验不少 于 1min,绝缘电阻不应小于 1MΩ,见图 5。
3.检定方法 3.1 外观及各部分相互作用 3.1.1 目力观察各部件,不应有 碰伤、锈蚀和烤漆渡层脱落等缺陷。 3.1.2 被检轨距尺必须保持平 直,不得有可见的挠曲变形。 3.1.3 被检轨距尺的标尺、度轮 盘、刻线应读数清晰。
5
3.1.4 手动试验滑动、转动部件和操作拉手的工作状态应灵活可靠,不应 有影响滑动、不应有影响滑动、转动的缺陷。
1
一、概述
计量器具作业指导书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味洋溢在字里行间的人间至情。
2.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以及学习抓住人物特征刻画人物的方法。
3.珍爱亲情,增进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培养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味洋溢在字里行间的人间至情。
2.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以及学习抓住人物特征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学习在叙述和描写中抒发感情的方法,理解深沉的父子之情。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不经意的细节,会引发我们内心的感动。
比如:春天树尖上长出了第一片嫩芽,秋日里远处传来的一首怀旧的老歌,周六回到家,父母早已为我们准备了一桌热气腾腾的饭菜……这样的事,也许还有很多很多。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一篇令人感动的文章《背影》。
这篇课文追忆了作者在八年前,在北大读书时经历的家庭变故。
当时中国社会的状况是:军阀割据,帝国主义势力明争暗斗,知识分子朝不保夕,奔波劳碌,谋事艰难,在他们心头笼罩着一层不散的愁云。
采用记实的手法,通过一个特定的角度“背影”去写父子之间在那特殊的社会背景之下的相爱相怜的感情,所以更唤起人们的同情、叹惋和共鸣。
二、课文欣赏㈠整体感知:两个问题1.本文写的主要事件是什么?回答:父子浦口送别。
2.全文共写到父亲几次背影?表达了什么中心?回答:四写背影。
“背影”在文章中出现了四次,每次的情况有所不同,而思想感情却是一脉相承的。
分别为:⑴怀念父亲,惦记背影;第一次是开篇点题“背影”,有一种浓厚的感情气氛笼罩全文。
⑵望父买橘,刻画背影;第二次是在车站送别的场面中,父亲胖胖的身躯,步履艰难,蹒跚的走过铁道为儿子买橘子,使儿子感动得热泪盈眶。
⑶父子分手,惜别背影;第三次是父亲和儿子告别后,儿子眼望着父亲的“背影”在人群中消逝,离情别绪,又催人泪下。
⑷别后思念,再现背影。
第四次是在文章的结尾,儿子读着父亲的来信,在泪光中再次浮现了父亲的“背影”,思念之情不能自己,与文章开头呼应。
计量 作业指导书
计量作业指导书计量学作业指导书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完成计量学作业,本文提供了一份详细的指导书。
以下是具体步骤:Step 1: 阅读并理解作业题目在开始作业之前,首先需要认真阅读并理解作业题目的要求。
如果有任何疑惑,可以向老师或助教提出问题以确保明确作业要求。
Step 2: 收集数据和文献根据作业要求,收集相关的数据和文献。
数据可以来自公共数据集或者是自己搜集的数据,而文献则可以来自课本、论文以及其它相关资料。
确保数据和文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Step 3: 数据预处理对于收集到的数据,可能存在一些误差或者异常值,需要对其进行预处理,来保证数据质量。
常见的数据预处理方法包括删除异常值、缺失值填补、数据标准化等。
Step 4: 模型构建根据作业要求和收集到的数据,确定所需的模型类型并进行构建。
例如,可以使用回归分析、时间序列分析或者是协整分析等方法来建立模型。
Step 5: 模型评价在建立模型之后,需要对其进行评价。
评价方法包括残差分析、模型符合度检验、预测精度检验等。
Step 6: 结果分析基于模型评价的结果,对模型的结果进行分析。
可以通过图表、文字等方式来呈现分析结果。
Step 7: 结论撰写最后,将模型的结果和结论进行撰写。
结论应该清晰、简练,突出本次研究的重点和所得到的结论。
以上就是计量学作业的具体步骤,希望对同学们在完成作业时有所帮助。
需要注意的是,完成计量学作业需要耐心和细致,同时也需要灵活的思维和分析能力。
如果在完成作业过程中遇到困难,可以随时向老师、助教或同学寻求帮助。
计量检测与质量控制作业指导书
计量检测与质量控制作业指导书第1章计量检测与质量控制基础 (4)1.1 计量检测概述 (4)1.1.1 计量检测的定义 (4)1.1.2 计量检测的类别 (4)1.1.3 计量检测的方法 (4)1.2 质量控制基本概念 (4)1.2.1 质量控制定义 (4)1.2.2 质量控制原则 (5)1.2.3 质量控制工具与方法 (5)1.3 计量检测与质量控制的关系 (5)1.3.1 计量检测是质量控制的基础 (5)1.3.2 质量控制依赖于计量检测 (5)1.3.3 计量检测与质量控制的相互促进 (5)第2章计量管理体系 (5)2.1 计量管理体系概述 (5)2.1.1 基本概念 (5)2.1.2 组成要素 (6)2.1.3 重要作用 (6)2.2 计量管理体系构建 (6)2.2.1 原则 (6)2.2.2 流程 (6)2.2.3 关键环节 (7)2.3 计量管理体系运行与维护 (7)2.3.1 措施 (7)2.3.2 要求 (7)第3章计量检测设备 (7)3.1 计量检测设备概述 (7)3.1.1 设备分类 (7)3.1.2 设备功能 (8)3.2 计量检测设备的选择与配置 (8)3.2.1 选择原则 (8)3.2.2 配置要求 (8)3.3 计量检测设备的校准与验证 (8)3.3.1 校准 (9)3.3.2 验证 (9)第4章检测方法与程序 (9)4.1 检测方法概述 (9)4.1.1 本章节主要对计量检测与质量控制中所采用的检测方法进行概述,包括各类物理量的检测方法、原理及其适用范围。
(9)4.1.2 检测方法分类:根据检测对象和检测原理的不同,将检测方法分为直接测量法、间接测量法、比较测量法、绝对测量法等。
(9)4.1.3 常用检测方法简介:本节简要介绍了几种在计量检测与质量控制中常用的检测方法,如电阻测量法、电感测量法、电容测量法、光学测量法等。
(9)4.2 检测程序设计 (9)4.2.1 检测程序设计原则:本节阐述了检测程序设计时应遵循的原则,包括可靠性、准确性、经济性、可操作性等。
计量检测作业指导书
计量检测作业指导书计量检测作业指导书一、实验目的通过本次实验,学生将掌握一些基本计量仪器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学会如何正确地取材、操作仪器、测量数据和计算结果,并理解几个物理量的基本概念和定义。
二、实验设备与器材计量检测实验室里提供的仪器和设备:1、数字示波器;2、计算机;3、万用表;4、热电偶;5、光学显微镜;6、薄膜厚度计;7、加热器;8、称量器;9、温度传感器;10、光度计。
三、实验内容本次实验内容如下:1、数字示波器的使用方法:(1)数字示波器就是一种电子测试仪器,它可以让测量的信号以数字形式显示出来,能够更加清晰地观察波形和数据。
学生将学会数字示波器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比如通电、校准和测量等。
(2)数字示波器一般有多个通道,需要选择相应的通道来测量电信号。
例如,测量交流电流,需要选择相应的交流通道;测量直流电流,则选取相应的直流通道。
(3)为了使示波器的数据更加准确,需要进行校准。
学生将学会如何使用示波器自带的校准功能,以确保测试到的数据的可靠性。
2、光学显微镜的使用方法:(1)光学显微镜主要是用来观察小尺寸物体的工具。
学生将学习如何使用光学显微镜、调整放大倍数和焦距、观察物体的颜色和形态等。
(2)在使用光学显微镜时,需要注意焦距是否正确,以避免图像虚化或者失真。
另外,显微镜的条线和光线也需要进行校准,保证测试结果的准确性。
3、薄膜厚度计的使用方法:(1)薄膜厚度计主要用来测量各种物质的薄膜厚度。
学生将学习如何使用薄膜厚度计、如何校准及如何取得准确的测试结果。
(2)在使用薄膜厚度计时,需要注意测量的位置和厚度。
同时,需要将厚度计与标准的标准薄膜片之间进行校准,确保测试结果的准确性。
4、光度计的使用方法:(1)光度计主要用来测量光的强度和颜色。
学生将学习如何使用光度计和如何校准、设置以及获取准确的测试结果。
(2)在使用光度计时,需要注意光线的方向和颜色,以避免干扰测试结果。
同时,需要将光度计与标准的光源进行校准,确保测试结果的准确性。
计量与检测作业指导书
计量与检测作业指导书第1章计量与检测基础 (4)1.1 计量的概念与分类 (4)1.1.1 计量的概念 (4)1.1.2 计量的分类 (4)1.2 检测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4)1.2.1 检测的基本原理 (4)1.2.2 检测的方法 (4)第2章计量单位与量值传递 (5)2.1 计量单位制 (5)2.1.1 国际单位制 (5)2.1.2 我国的计量单位制 (5)2.2 量值传递与溯源 (5)2.2.1 量值传递 (5)2.2.2 量值溯源 (5)2.3 计量检定与校准 (5)2.3.1 计量检定 (6)2.3.2 计量校准 (6)2.3.3 计量检定与校准的区别 (6)2.3.4 计量检定与校准的联系 (6)第3章计量器具及其使用 (6)3.1 计量器具的选用与维护 (6)3.1.1 计量器具的选用 (6)3.1.2 计量器具的维护 (6)3.2 常用计量器具的结构与原理 (7)3.2.1 电流表 (7)3.2.2 电压表 (7)3.2.3 万用表 (7)3.2.4 示波器 (7)3.3 计量器具的误差分析 (7)3.3.1 系统误差 (7)3.3.2 随机误差 (8)3.3.3 粗大误差 (8)第4章传感器与检测技术 (8)4.1 传感器原理与应用 (8)4.1.1 传感器概述 (8)4.1.2 传感器原理 (8)4.1.3 传感器应用 (8)4.2 检测信号的转换与处理 (9)4.2.1 信号转换 (9)4.2.2 信号处理 (9)4.3 检测系统的功能评价 (9)4.3.1 精度 (9)4.3.2 灵敏度 (9)4.3.3 稳定性和可靠性 (9)4.3.4 响应速度和频带宽度 (9)4.3.5 抗干扰能力 (9)4.3.6 量程和分辨率 (9)第5章长度计量与检测 (10)5.1 长度计量基本概念 (10)5.1.1 长度单位 (10)5.1.2 长度计量标准 (10)5.1.3 长度计量方法 (10)5.2 长度测量方法与仪器 (10)5.2.1 直接测量法 (10)5.2.2 间接测量法 (10)5.2.3 长度测量仪器 (10)5.3 长度测量误差分析 (10)5.3.1 系统误差 (10)5.3.2 随机误差 (11)5.3.3 减小误差的方法 (11)第6章力学计量与检测 (11)6.1 力学计量基本概念 (11)6.1.1 力学量 (11)6.1.2 力学计量 (11)6.1.3 力学计量单位 (11)6.2 力学量测量方法与仪器 (11)6.2.1 测量方法 (11)6.2.2 测量仪器 (12)6.3 力学测量误差分析 (12)6.3.1 系统误差 (12)6.3.2 随机误差 (12)6.3.3 误差处理方法 (12)6.3.4 误差传递与合成 (12)第7章热工计量与检测 (12)7.1 热工计量基本概念 (12)7.1.1 热量 (12)7.1.2 温度 (13)7.1.3 热流 (13)7.2 热工量测量方法与仪器 (13)7.2.1 热量测量 (13)7.2.2 温度测量 (13)7.2.3 热流测量 (13)7.3 热工测量误差分析 (14)第8章电磁计量与检测 (14)8.1 电磁计量基本概念 (14)8.1.1 电磁量定义及单位制 (14)8.1.2 电磁计量的重要性 (14)8.2 电磁量测量方法与仪器 (14)8.2.1 电流测量 (15)8.2.2 电压测量 (15)8.2.3 电阻测量 (15)8.2.4 磁场测量 (15)8.3 电磁测量误差分析 (15)8.3.1 系统误差 (15)8.3.2 随机误差 (15)8.3.3 粗大误差 (15)8.3.4 电磁干扰误差 (15)第9章光学计量与检测 (15)9.1 光学计量基本概念 (16)9.1.1 光的传播 (16)9.1.2 反射与折射 (16)9.1.3 衍射与干涉 (16)9.1.4 偏振 (16)9.2 光学量测量方法与仪器 (16)9.2.1 几何量测量 (16)9.2.2 光学量测量 (16)9.2.3 光学子系统测量 (16)9.3 光学测量误差分析 (17)9.3.1 光源波动 (17)9.3.2 仪器误差 (17)9.3.3 环境因素 (17)9.3.4 人为因素 (17)9.3.5 光学系统误差 (17)第10章计量与检测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17)10.1 数据处理基本方法 (17)10.1.1 数据收集与整理 (17)10.1.2 数据表示与记录 (17)10.1.3 数据校验与审核 (18)10.2 测量不确定度评定 (18)10.2.1 测量不确定度的概念 (18)10.2.2 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 (18)10.2.3 测量不确定度的表示与报告 (18)10.3 计量与检测数据的统计分析与应用 (18)10.3.1 描述性统计分析 (18)10.3.2 假设检验 (18)10.3.3 方差分析 (18)10.3.4 相关性分析 (18)10.3.5 回归分析 (18)10.3.6 数据可视化 (19)第1章计量与检测基础1.1 计量的概念与分类计量作为科学技术领域中的重要分支,主要涉及对物理量的测定和量值传递。
计量检测与仪器操作作业指导书
计量检测与仪器操作作业指导书第1章计量检测基础理论 (3)1.1 计量学概述 (3)1.2 计量单位制与量值传递 (3)1.3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 (4)第2章通用计量检测方法 (4)2.1 长度测量 (4)2.1.1 测量工具 (4)2.1.2 测量方法 (4)2.1.3 测量注意事项 (5)2.2 角度测量 (5)2.2.1 测量工具 (5)2.2.2 测量方法 (5)2.2.3 测量注意事项 (5)2.3 重量测量 (5)2.3.1 测量工具 (5)2.3.2 测量方法 (5)2.3.3 测量注意事项 (5)第3章传感器技术与应用 (6)3.1 传感器概述 (6)3.2 传感器的工作原理与分类 (6)3.2.1 工作原理 (6)3.2.2 分类 (6)3.3 常用传感器及其应用 (6)3.3.1 力传感器 (6)3.3.2 温度传感器 (6)3.3.3 湿度传感器 (7)3.3.4 光电传感器 (7)3.3.5 气体传感器 (7)3.3.6 磁传感器 (7)3.3.7 声波传感器 (7)3.3.8 生物传感器 (7)第4章检测仪器概述 (7)4.1 检测仪器分类与组成 (7)4.2 检测仪器的功能指标 (8)4.3 检测仪器的选用与维护 (8)第5章电子天平操作 (8)5.1 电子天平的结构与原理 (8)5.1.1 结构描述 (8)5.1.2 工作原理 (9)5.2 电子天平的使用方法 (9)5.2.1 开机与预热 (9)5.2.3 清零与去皮 (9)5.2.4 称量结果记录与数据处理 (9)5.3 电子天平的校准与维护 (9)5.3.1 校准方法 (9)5.3.2 维护注意事项 (10)第6章万用表操作 (10)6.1 万用表的结构与功能 (10)6.1.1 结构概述 (10)6.1.2 功能介绍 (10)6.2 万用表的使用方法 (10)6.2.1 测量前的准备 (10)6.2.2 测量操作步骤 (10)6.3 万用表的校准与故障处理 (11)6.3.1 校准 (11)6.3.2 故障处理 (11)第7章示波器操作 (11)7.1 示波器的原理与分类 (11)7.1.1 原理 (11)7.1.2 分类 (11)7.2 示波器的使用方法 (12)7.2.1 开机准备 (12)7.2.2 基本操作 (12)7.2.3 测量操作 (12)7.3 示波器在实际测量中的应用 (12)7.3.1 信号观察 (12)7.3.2 故障诊断 (12)7.3.3 谐波分析 (12)7.3.4 信号调制与解调 (12)7.3.5 数字信号分析 (12)7.3.6 其他应用 (13)第8章频谱分析仪操作 (13)8.1 频谱分析仪的原理与结构 (13)8.1.1 原理概述 (13)8.1.2 结构组成 (13)8.2 频谱分析仪的使用方法 (13)8.2.1 开机准备 (13)8.2.2 参数设置 (13)8.2.3 信号接入 (13)8.2.4 频谱分析 (13)8.2.5 数据记录与输出 (13)8.3 频谱分析仪在信号测量中的应用 (14)8.3.1 信号识别 (14)8.3.2 信号监测 (14)8.3.4 故障诊断 (14)8.3.5 产品研发与测试 (14)第9章激光测距仪操作 (14)9.1 激光测距仪的原理与分类 (14)9.1.1 原理 (14)9.1.2 分类 (14)9.2 激光测距仪的使用方法 (15)9.2.1 开机与校准 (15)9.2.2 测量操作 (15)9.2.3 关闭与存储 (15)9.3 激光测距仪的维护与故障处理 (15)9.3.1 日常维护 (15)9.3.2 故障处理 (15)第10章计量检测质量控制 (15)10.1 计量检测质量管理体系 (15)10.1.1 质量管理体系构建 (15)10.1.2 质量管理体系运行 (16)10.2 计量检测质量控制方法 (16)10.2.1 数据采集与处理 (16)10.2.2 质量控制指标 (16)10.3 计量检测质量改进措施与实践 (16)10.3.1 质量改进策略 (16)10.3.2 质量改进实践 (16)第1章计量检测基础理论1.1 计量学概述计量学是一门研究测量方法和测量结果的科学。
计量作业指导书
计量作业指导书集团企业公司编码:(LL3698-KKI1269-TM2483-LUI12689-ITT289-计量作业指导书(1)储油罐液位高度测量(人工测量)a.停止使用与油罐相连的加油机,抄写停机时累计泵码数。
b.卸油后,待稳油15min后方可计量。
c.将量油尺尺带用棉纱擦净。
d.从固定测量点将量油尺垂直徐徐放入油罐,尺铊接触油面时应缓慢,以免破坏静止的油面。
e.当量油尺铊接近罐底时(约20cm)应放慢速度,不得冲击罐底。
f.手感尺铊触底,就迅速将尺垂直向上提起,避免倾斜摆动,使液面发生波动。
g.卷尺提起后,应迅速观察油面浸湿线高度,读出油面高度;先读小数,后读大数,读数时尺带不应平放或倒放,以防油面变化。
h.测量结果应精确到毫米,每次测量至少两次,两次相差不大于1mm,取小的读数,超过时应重测。
i.每次测量的最后结果应记入测量记量表中。
(2)油罐车液面高度测量(人工测量)a.用于人工计量的停车场地,必须坚实平整,坡不大于0.5度。
b.油面平稳后再进行计量。
c.具体计量程序同储油缺罐液面高度测量。
(3)储油罐罐底水高测量a.水的高度不超过300mm时应使用检水尺;水的高度超过300mm时应使用量油尺。
b.测量时,在量油尺或检水尺上涂抹一层薄的试水膏。
c.从固定测量点将量油尺垂直徐徐放入油罐,尺铊接触油面时应缓慢,以免破坏静止的油面。
d.尺铊或检水尺触底时,应静置3~5s后提尺。
e.卷尺提起后,应迅速读取试水膏变色处的毫米读数;读取时检水尺不应平放或侧置。
f.遇水、油界面不清晰、不平直,应重新按程序测量。
g.水高超出50mm,应及时报告站长,分析原因并进行处理。
h.每次测量的最后结果应记入测量记录表中。
(4)油品温度测量a.温度测量应在油品高度测量之后进行。
b.测量时将温度计装入保温盒。
c.将温度计置于油面高度的1/2处测量油温,浸没时间不少于5min。
d.提取温度计时要迅速,温度计离开油点到读数时的时间不应超过10s;读数时应使温度计垂直,不让盒内液体洒出,视线应垂直于温度计,先读大数。
计量工作业指导书
计量工作业指导书计量工作是指根据法定计量单位和计量法规进行各类物理量的测量、检测和校准工作,以提供准确可靠的计量结果,保障产品质量和贸易公平,促进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
计量工作涉及的范围广泛,包括工业生产、科学研究、医疗卫生、环境保护、食品安全等各个领域。
为了保证计量工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制定一份详细的工作指导书对计量工作进行规范是非常必要的。
一、工作目标和原则1. 目标:准确、可靠、规范地完成计量工作,为各个领域提供准确的计量结果,保障产品质量和贸易公平。
2. 原则:依法进行计量工作,遵守计量法规,保证计量工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采取合理的计量方法和仪器设备,确保计量结果的准确性;严格遵守计量工作的操作规程,不得随意篡改数据和记录;保障计量仪器设备的有效性和准确性,定期进行校准和维护保养。
二、工作流程和内容1. 计划与准备:确定计量工作的目标和任务,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包括工作内容、工作流程、工作时间和工作人员等。
根据工作计划准备所需的计量仪器设备和标准样品,确保工作的顺利进行。
2. 采样与准备:根据计量要求进行采样,并对样品进行相关处理和准备工作,确保样品的代表性和可测性。
3. 测量与检测:根据计量要求和标准方法,采用合适的仪器设备对样品进行测量和检测工作。
注意操作规程和方法的准确性,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4. 数据处理和分析:对测量结果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包括数据的整理和记录,计量结果的统计和分析,判断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5. 结果报告和评估:根据测量结果,编制详细的测量报告,包括测量方法、测量结果和评估结论等,确保报告的准确、可靠和透明。
对测量结果进行评估和审核,确保结果的科学性和可信度。
三、质量控制和风险管理1. 质量控制:建立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包括设立计量工作的质量目标和指标,制定质量控制的方法和措施,对计量工作进行评估和审核,及时纠正和改进计量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确保计量工作的质量和可靠性。
计量工作业指导书
计量工作业指导书一、引言计量工作是企业管理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产品和过程的测量和评估,可以提高产品质量、消除缺陷、减少浪费,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市场份额。
本指导书旨在为企业的计量工作提供基本指导原则和操作流程。
二、计量工作的原则和目标1. 准确性:计量工作要保证测量结果的准确性,不能产生显著误差。
2. 可追溯性:测量结果应该可以追溯到国际或国家标准,确保测量的可靠性。
3. 及时性:计量工作应该及时进行,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
4. 经济性:计量工作应该尽量减少成本和资源消耗。
5. 公平性:计量工作应该公平、公正、透明。
三、计量工作的流程与环节计量工作一般包括以下流程和环节:1. 计量需求确认:明确需要进行计量的对象、要求和目的。
2. 计量方案设计:设计合适的计量方案,包括选择适当的测量方法、仪器设备,确定测量频次和样品数量等。
3. 仪器设备采购和管理:根据计量方案的需求选择合适的仪器设备,并进行采购、验收和管理。
4. 样品采集和准备:根据计量方案的要求,进行样品的采集和准备工作。
5. 测量操作:按照计量方案的要求,进行测量操作,注意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和操作规程。
6. 数据处理和分析:对测量结果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得出相应的结论和建议。
7. 结果报告和记录:编写测量结果的报告和记录,包括测量结果、所用方法和设备、操作过程和结果分析等。
8. 计量结果的应用:根据测量结果,进行相应的决策、改进措施和管理控制。
四、计量工作的关键点和注意事项1. 选择合适的测量方法和仪器设备:根据计量目的和需要,选择适合的测量方法和仪器设备,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 定期进行仪器设备的校准和维护:定期对仪器设备进行校准和维护,确保其准确性和可靠性。
3. 样品的代表性和准备:确保采集的样品具有代表性,并按照计量方案的要求进行样品的准备工作。
4. 操作人员的培训和资质认证:对参与计量工作的操作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其操作技能和质量意识,并进行相应的资质认证。
电能计量标准操作作业指导书
电能计量标准操作作业指导书第1章电能计量基础概念 (3)1.1 电能计量原理概述 (3)1.2 电能计量装置及其分类 (3)1.3 电能计量准确度与误差 (4)第2章电能计量装置的选择与配置 (4)2.1 电能计量装置的选择依据 (4)2.2 电能计量装置的配置要求 (5)2.3 电能计量装置的验收与检验 (5)第3章电能计量标准设备 (6)3.1 电能计量标准设备概述 (6)3.1.1 定义与分类 (6)3.1.2 主要功能指标 (6)3.1.3 常用电能计量标准设备 (6)3.2 电能计量标准设备的管理与维护 (6)3.2.1 管理制度 (6)3.2.2 使用与维护 (6)3.2.3 维修与更换 (6)3.3 电能计量标准设备的检定与校准 (6)3.3.1 检定 (6)3.3.2 校准 (7)3.3.3 检定与校准记录 (7)第4章电能计量操作流程 (7)4.1 电能计量操作基本要求 (7)4.1.1 操作人员资质:操作人员应具备相应的职业技能资质,熟悉电能计量设备的工作原理、操作规程及安全知识。
(7)4.1.2 操作环境要求:操作现场应保持干净、整洁,避免强电磁场、高温、高湿等环境对电能计量设备的影响。
(7)4.1.3 设备准备:检查电能计量设备是否完好,确认设备在检定有效期内,设备外观无损坏,功能正常。
(7)4.2 电能表安装与接线 (7)4.2.1 电能表安装: (7)4.2.2 电能表接线: (7)4.3 电能数据读取与处理 (7)4.3.1 读取电能数据: (7)4.3.2 处理电能数据: (8)第5章电能计量装置的运行维护 (8)5.1 电能计量装置的日常检查 (8)5.1.1 检查目的 (8)5.1.2 检查内容 (8)5.1.3 检查周期 (8)5.2 电能计量装置的故障处理 (8)5.2.2 故障处理 (8)5.3 电能计量装置的预防性维护 (9)5.3.1 维护内容 (9)5.3.2 维护周期 (9)5.3.3 注意事项 (9)第6章电能计量数据管理 (9)6.1 电能数据采集与传输 (9)6.1.1 数据采集 (9)6.1.2 数据传输 (9)6.2 电能数据存储与处理 (10)6.2.1 数据存储 (10)6.2.2 数据处理 (10)6.3 电能数据质量管理与评价 (10)6.3.1 数据质量管理 (10)6.3.2 数据评价 (10)第7章电能计量不确定度评定 (10)7.1 电能计量不确定度基本概念 (10)7.1.1 不确定度的定义 (10)7.1.2 电能计量不确定度的组成 (10)7.2 电能计量不确定度评定方法 (11)7.2.1 统计分析法 (11)7.2.2 A类评定方法 (11)7.2.3 B类评定方法 (11)7.3 电能计量不确定度应用实例 (11)7.3.1 随机不确定度评定 (11)7.3.2 系统不确定度评定 (12)7.3.3 非统计性不确定度评定 (12)第8章电能计量装置的校准与检测 (12)8.1 电能计量装置校准概述 (12)8.1.1 校准的目的 (12)8.1.2 校准的基本原则 (12)8.1.3 校准的基本步骤 (12)8.2 电能计量装置检测方法 (12)8.2.1 直接检测法 (13)8.2.2 间接检测法 (13)8.3 电能计量装置校准与检测的实施 (13)8.3.1 校准与检测前的准备工作 (13)8.3.2 校准与检测的实施 (13)8.3.3 校准与检测结果的记录与保存 (13)第9章电能计量技术在现场的应用 (14)9.1 现场电能计量操作流程 (14)9.1.1 操作准备 (14)9.1.2 现场操作 (14)9.2 现场电能计量装置的检查与维护 (14)9.2.1 定期检查 (14)9.2.2 维护与保养 (14)9.3 现场电能计量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15)9.3.1 数据处理 (15)9.3.2 数据分析 (15)第10章电能计量质量保障与监督 (15)10.1 电能计量质量保障措施 (15)10.1.1 建立健全电能计量质量管理体系 (15)10.1.2 强化电能计量设备检定与校准 (15)10.1.3 提高电能计量人员素质 (15)10.1.4 加强电能计量设备维护与管理 (15)10.2 电能计量监督与检查 (15)10.2.1 电能计量现场监督 (15)10.2.2 电能计量数据审核与分析 (16)10.2.3 定期开展电能计量比对活动 (16)10.3 电能计量不良事件的处理与预防策略 (16)10.3.1 不良事件的处理 (16)10.3.2 预防策略 (16)10.3.3 信息反馈与沟通 (16)第1章电能计量基础概念1.1 电能计量原理概述电能计量是指对电路中电能的消耗进行测量和计算的过程。
计量检测器具内校作业指导书
5.1校准条件:温度(20±5)0C;温度不超过80%RH。
5.2序号、校准项目、校准设备、判定标准
5.3外观4.1
5.4各部分相互作用4.2
5.5数字显示器的示值稳定性
5.6示值误差量块(31798)
6、校准方法:
6.1外观:目力观察
6.2各部分相互作用:目力观察和手动试验
6.3数字显示器的示值稳定性:在测量范围内任意位置紧固尺框,观察1小时内示值的变化不超过规定值。
4.1.2检测工具上必须有制造厂名或商标、分度值和出厂编号。
4.1.3使用中和修理后的检测工具,允许有不影响使用准确度的外观缺陷。
4.2各部分相互作用:
4.2.1尺框沿尺身移动应手感平隐,不应有阴滞或松动现象。数字显示应清晰、完整,无黑斑和闪跳现象。各按钮功能稳定、工作可靠。
4.2.2螺钉的作用应可靠,微动装置的空程,新制造的应不超过1/4转,使用中和修理后的应有不超过1/2转。
4.3数字显示器的示值稳定性:1小时内不超过0.01(单位)。
4.4检测工具示值误差
4.4.1通用卡尺类
测量范围分度值(分辨力)
0.01mm,0.02mm,0.05mm,0.10mm
允许误差
0mm-150mm±0.02mm;±0.05mm,±0.10mm
>150mm-200mm±0.03mm
>200mm-300mm±0.04mm±0.08mm
计量检测器具内校作业指导书
1、目的:
规范公司内校流程,为内校人员提供作业依据。
2、范围:
本规范适用于分度值(游标类和表类)或分辨力(数字类)为0.01mm;0.02mm;0.05mm和0.10mm,测量上限至2000mm通用测量工具的校准。
通用卡尺计量作业指导书
通用卡尺计量作业指导书编号:版本:受控状态:受控号:1、适用范围本程序适用于测量范围为(0-300)mm通用卡尺的检定。
2、依据JJG30-2002《通用卡尺检定规程》3、设备六等量块、刀口尺、外径千分尺、塞尺、读数显微镜、1级平板4、检定过程4.1做好通用卡尺检定的准备工作。
4.2将被检卡尺及量块等检定用设备同时置于平板或木桌上,平衡、温度、时间参照JG30-2002《通用卡尺检定规程》,并且温度在(20±5)℃内,湿度不超过80%。
4.3各部分相互作用目检观察和手动试验.4.4测量面的平面度参照JJG30-2002《通用卡尺检定规程》中4.5圆弧内量爪的基本尺寸和平行度参照JJG30-2002《通用卡尺检定规程》中4.6刀口内量爪的基本尺寸和平行度参照JJG30-2002《通用卡尺检定规程》中4.7零值误差移动尺框,使游标卡尺或带表卡尺量爪两外测量面接触。
对于深度游标卡尺,将尺框基准面与尺身测量面同时与平板接触。
分别在尺框紧固和松开的情况下,用目力观察。
4.8示值变动性在相同条件下,移动尺框,使电子数显卡尺或带表卡尺量爪两外测量面接触;对于电子数显深度卡尺,将基准面与平板接触,移动尺身,使测量面与平板接触.重复测量10次并读数。
4.9数字显示器的示值稳定性在测量范围内的任意位置紧固尺框,观察1h内显示值的变化。
4.10示值误差用3级或六等量块检定。
受检点的分布:对于测量范围在300mm内的卡尺,不少于均匀分布3点,如(0-300)mm的卡尺,其受检101.30mm,201.60mm,291.90mm,或101.20mm,201.50mm,291.80mm;对于测量范围大于300mm的卡尺,不少于均匀分布6点,如(0-500)mm的卡尺,其受检点为80,161.30,240,321.60,400,491.90mm,或80,161.20,240,321.50,400,491.80mm。
计量设备作业指导书
编制部门品质部生效时间版次C/0一、带表卡尺1.定义:利用机械传动系统,将两测量面的相对移动变为指示表指针的回转运动,并借助尺身标尺和指示表对两测量面相对移动所分隔的距离进行读数的测量器具。
图示2. 带表卡尺的用途(1)用外测量爪测量工件的外径,长度,宽度,厚度,孔边距和孔距等外廓尺寸。
(2)用内测量爪测量工件的内径,长度,宽度和孔距等内廓尺寸。
(3)用测深尺测量工件孔的深度和两平面的高度差。
3. 带表卡尺的读数读数装置是由尺身和指示表两部分组成,当尺框上的活动测量爪与尺身的固定测量爪贴合时,尺框左边线“读数部位”与尺身的“0”刻线对齐,指示表的指针位于正上方并指“0”,此时两个测量爪之间的距离为零。
测量时,将尺框向右移到某一位置,这时的活动测量爪与固定测量爪之间的距离就是被测尺寸。
被测尺寸的整数部分可从“读数部位”左边的尺身刻度线上读出,而小数部分可由指示表指针读出(带表卡尺的读数:测得值=主尺整数部份值+表盘指针刻线的格数乘以分度值)。
4.带表卡尺使用方法(1)使用前应先检查卡尺各部位的作用是否正常,尺框移动是否平稳,卡尺表指针是否对零。
(2)使用前应先将卡尺量爪和被测量表面擦干净,以免划伤量爪测量面和影响测量精度。
(3)使用中工件精度较高可选用量爪的刃口部位测量,以减少接触面,提高测量精度;工件精度低,表面较粗糙选用量爪较宽的工作部位来测量,以减少量爪的磨损。
(4)在使用内测量爪时,将量爪放入工件内,两刃口测量面要与被测工件表面平行,轻轻晃动卡尺使测量爪与工件接触到最好。
(5)在使用外测量爪测量工件时,可根据工件的形状,精度选用外测量爪的工作部位,应尽量采用外量爪较宽的部位。
(6)在使用测深尺时,将卡尺尺身底部垂直放于被测工件表面,使卡尺底部与被测工件表面完全接触,将测深尺推至所测的位置。
(7)在测量过程中,测力不要过大或过小,使测量面与工件接触,稍加力工件可在量爪内滑动即可。
5. 带表卡尺的维护保养(1)不允许把卡尺的两个测量爪当做螺钉扳手用,或把测量爪的尖端用作划线工具、圆规等。
计量与标准化作业指导书
计量与标准化作业指导书第1章引言 (3)1.1 范围 (3)1.2 目的 (3)1.3 适用对象 (4)第2章计量基础知识 (4)2.1 计量概念 (4)2.2 计量单位制 (4)2.3 计量器具与设备 (5)第3章标准化基本概念 (5)3.1 标准化定义 (5)3.2 标准化分类 (5)3.3 标准化过程 (6)第4章计量管理体系 (6)4.1 计量管理体系概述 (6)4.1.1 计量管理体系的概念 (6)4.1.2 计量管理体系的目的与作用 (6)4.1.3 计量管理体系的基本要素 (6)4.2 计量管理体系建立 (6)4.2.1 制定计量政策 (6)4.2.2 建立计量组织结构 (7)4.2.3 制定计量程序 (7)4.2.4 配置计量设备 (7)4.2.5 培训与能力提升 (7)4.2.6 计量管理体系文件化 (7)4.3 计量管理体系运行与维护 (7)4.3.1 计量设备管理 (7)4.3.2 计量过程控制 (7)4.3.3 计量结果追溯 (7)4.3.4 内部审核与管理评审 (7)4.3.5 持续改进 (7)4.3.6 外部沟通与交流 (8)第5章计量检测设备管理 (8)5.1 计量检测设备选择 (8)5.1.1 设备选型原则 (8)5.1.2 设备选型流程 (8)5.2 计量检测设备校准 (8)5.2.1 校准目的 (8)5.2.2 校准周期 (8)5.2.3 校准方法 (8)5.2.4 校准实施 (9)5.3 计量检测设备期间核查 (9)5.3.2 核查周期 (9)5.3.3 核查方法 (9)5.3.4 核查实施 (9)第6章计量数据处理 (9)6.1 数据采集与记录 (9)6.1.1 采集方法 (9)6.1.2 采集设备 (9)6.1.3 记录要求 (10)6.2 数据处理与分析 (10)6.2.1 数据整理 (10)6.2.2 数据分析 (10)6.2.3 数据可视化 (10)6.3 数据有效性判断 (10)6.3.1 数据准确性判断 (10)6.3.2 数据一致性判断 (10)6.3.3 数据完整性判断 (10)6.3.4 数据合理性判断 (10)第7章计量不确定度评定 (10)7.1 不确定度基本概念 (10)7.1.1 不确定度的定义 (10)7.1.2 不确定度的分类 (11)7.1.3 不确定度的表示方法 (11)7.2 计量不确定度评定方法 (11)7.2.1 A类评定方法 (11)7.2.2 B类评定方法 (11)7.2.3 合成不确定度 (11)7.3 计量不确定度报告 (12)7.3.1 报告内容 (12)7.3.2 报告格式 (12)7.3.3 报告编制要求 (12)第8章标准化文件编制 (12)8.1 标准化文件概述 (12)8.2 编制程序与要求 (13)8.2.1 编制程序 (13)8.2.2 编制要求 (13)8.3 标准化文件审查与发布 (13)8.3.1 审查 (13)8.3.2 发布 (13)第9章标准化实施与监督 (14)9.1 标准化实施 (14)9.1.1 标准化实施原则 (14)9.1.2 标准化实施流程 (14)9.1.3 标准化实施要点 (14)9.2.1 监督检查机制 (14)9.2.2 监督检查内容 (14)9.2.3 监督检查方法 (14)9.2.4 监督检查结果处理 (14)9.3 标准化改进 (14)9.3.1 改进原则 (14)9.3.2 改进流程 (15)9.3.3 改进措施 (15)9.3.4 改进效果评价 (15)第10章计量与标准化持续改进 (15)10.1 改进策略与目标 (15)10.1.1 确立改进方向:依据现有计量与标准化管理体系,识别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明确持续改进的方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编号:SM-ZD-23321 计量作业指导书
Through the process agreement to achieve a unified action policy for different people, so as to coordinate action, reduce blindness, and make the work orderly.
编制:__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____________________
批准: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档下载后可任意修改
计量作业指导书
简介:该制度资料适用于公司或组织通过程序化、标准化的流程约定,达成上下级或不同的人员之间形成统一的行动方针,从而协调行动,增强主动性,减少盲目性,使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
文档可直接下载或修改,使用时请详细阅读内容。
(1)储油罐液位高度测量(人工测量)
a.停止使用与油罐相连的加油机,抄写停机时累计泵码数。
b.卸油后,待稳油15min后方可计量。
c.将量油尺尺带用棉纱擦净。
d.从固定测量点将量油尺垂直徐徐放入油罐,尺铊接触油面时应缓慢,以免破坏静止的油面。
e.当量油尺铊接近罐底时(约20cm)应放慢速度,不得冲击罐底。
f.手感尺铊触底,就迅速将尺垂直向上提起,避免倾斜摆动,使液面发生波动。
g.卷尺提起后,应迅速观察油面浸湿线高度,读出油面高度;先读小数,后读大数,读数时尺带不应平放或倒放,以防油面变化。
h.测量结果应精确到毫米,每次测量至少两次,两次相
差不大于1mm,取小的读数,超过时应重测。
i.每次测量的最后结果应记入测量记量表中。
(2)油罐车液面高度测量(人工测量)
a.用于人工计量的停车场地,必须坚实平整,坡不大于
0.5度。
b.油面平稳后再进行计量。
c.具体计量程序同储油缺罐液面高度测量。
(3)储油罐罐底水高测量
a.水的高度不超过300mm时应使用检水尺;水的高度超过300mm时应使用量油尺。
b.测量时,在量油尺或检水尺上涂抹一层薄的试水膏。
c.从固定测量点将量油尺垂直徐徐放入油罐,尺铊接触油面时应缓慢,以免破坏静止的油面。
d.尺铊或检水尺触底时,应静置3~5s后提尺。
e.卷尺提起后,应迅速读取试水膏变色处的毫米读数;读取时检水尺不应平放或侧置。
f.遇水、油界面不清晰、不平直,应重新按程序测量。
g.水高超出50mm,应及时报告站长,分析原因并进行
处理。
h.每次测量的最后结果应记入测量记录表中。
(4)油品温度测量
a.温度测量应在油品高度测量之后进行。
b.测量时将温度计装入保温盒。
c.将温度计置于油面高度的1/2处测量油温,浸没时间不少于5min。
d.提取温度计时要迅速,温度计离开油点到读数时的时间不应超过10s;读数时应使温度计垂直,不让盒内液体洒出,视线应垂直于温度计,先读大数。
e.使用分度值为0.5摄示度的温度计,应估读到0.1摄示度;使用分度值为1摄示度的温度计,应估读到0.2摄示度。
f.每次测量的最后结果应记入测量记录表中。
(5)油品密度测量(密度计法)
a.从油罐采取油样,将油样沿量筒内壁倒入量筒,量筒应放在没有气流的地方,并保持平稳。
b.将干燥的密度计小心放入搅拌均匀的量筒风油样中,
操作时注意液面以上的密度计杆管浸湿不得超过两个最小分度值。
c.待密度计稳定后按弯月面上缘读数,读数时必须注意密度计不得与量筒内壁接触,眼睛要与弯月面上缘成同一水平线,并估计密度计读数至0.0001g/cm3 。
d.测量油样的温度。
e.测量完毕,将油样倒回油罐,收好计量器具。
f.每次测量的最后结果应记入测量记录表中。
这里填写您的企业名字
Name of an enterpri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