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哲学比较03_元气论与原子论_中西自然观比较

合集下载

东西方自然观比较

东西方自然观比较

1.题目:东西方自然观比较摘要:自然辨证法中马克思主义自然辨证法,通过对东西方自然观的分析以及东西方自然观形成的基础,最后从本专业方面分析了自然观的应用关键词:自然观主客二分古代自然观机械1. 什么是自然观所谓“自然观”,指人们对自然界的根本看法或者总的观点,它既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又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

自然观的形成和发展同自然科学的萌芽,产生与发展有密切的联系。

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17世纪,18世纪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19世纪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唯物主义自然观发展的三个形态。

系统自然观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现代形式之一。

2. 西方自然观系统自然观产生的现代自然科学基础。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西方世界,由于发生了物理学的革命,自然科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即现代科学自然发展阶段。

这场革命起源于19世纪末的经典物理学危机。

所谓主客二分学说,是指主体与客体、思维与存在、人与自然的二分对立的学说,在西方思想界,主客二分学说长期占据着主导地位。

在古希腊哲学中,主体与客体、心灵与自然是浑然一体的。

笛卡尔开创了“主客二分”式的哲学主导原则,缔造了一个新的完全不同于古希腊的哲学体系。

在笛卡尔看来, 有两种实体: 一种是灵魂或心灵、精神、自我(这些概念在他那里是同义词) , 其本质是能思维而无广延;另一种是物质实体,包括人的躯体,其本质是有广延而不能思维。

这两种实体不仅本质不同,而且各具有不同的功能、属性,这样,笛卡尔将主观与客观、精神与物质对立起来,西方哲学的二元论思想从此发端。

当主体与客体、精神与物质被一分为二时,在人与世界的关系上,必然产生一个问题, 即主体怎么能够走进客体, 认识客体?精神怎么能够把握或认识那本质上是非精神的自然?弗兰西斯·培根极力鼓吹发展自然科学。

他提出:“人的知识和人的力量合而为一”;“达到人的力量的道路和达到人的知识的道路是紧挨着的, 而且几乎是一样的”,鼓动人们发展科学技术, 提高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 建立人对自然的统治。

气与原子——中西哲学物质概念的比较

气与原子——中西哲学物质概念的比较

作者: 冯憬远
作者机构: 郑州大学哲学系
出版物刊名: 哲学研究
页码: 54-60页
主题词: 物质概念;中西哲学;原子;哲学唯物主义;《尚书·洪范》;民族文化传统;哲学思维;结构学说;五行观念;商周之际
摘要: <正> 物质概念是哲学唯物主义的基石。

它在世界各国不同民族中都经历了自己源远流长的发展过程。

从对比的观点对它们进行研究,无疑是有助于阐明人类哲学思维的一般规律及其在各个民族文化传统中的不同特点的。

一 在中国,早在商周之际就提出了原始的五行观念,它后来发展为多元的物质结构学说。

这里所说的“五行”,按照《尚书·洪范》的记载,指的就是水、火、木、金、土。

当时的人们已经从治水平土等生产活动中认识到水、火、木、金、土这五种运动着的具体实物,各有其客观的特性和规律,人们只能根据其特性规划自己的行动,而决不能在实践中违背它们的规。

元气论与原子论

元气论与原子论

中医问题与思考:医学与哲学自然观及思维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后者决定医学的不同的态及基本特征。

中国传统哲学的元气论自然观规定了中国传统科技特别是中医学重整体的基本特征;西方传统哲学的以分析为思维路径的原子论自然观决定了西医的重视局部的基本特征。

如何正确认识两种医学体系之间的互补性,充分发挥中西医学各自不同的侧重与优势,将为现代医学的发展提供正确的方向.元气论与原子论的差异及其对中西医学发展的影响元气论和原子论作为东西方占主导地位的自然观,都属于朴素的唯物主义,它们“十分自然地把自然现象的无限多样性的统一看做不言而喻的,并且在某种具有固定形体的东西中,在某种特殊的东西中去寻找这个统一.”这些表现了人类早期认识的某种一致性,但比较元气论和原子论,我们可以发现,这两种自然观还存在着重大差异。

张岱年先生曾指出:“西洋哲学中之原子论,谓一切气皆由微小固体而成;中国哲学中元气论,则谓一切固体皆是气之凝结。

亦可谓适成一种对照.”深刻地指出了西方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自然观是原子论,而中国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自然观是元气论.其中,气一元论思想认为:气是构成万物的本原,运动是气的存在形式及固有属性。

气是天地万物相互感应的中介,气分为阴阳二气或五行之气,阴阳二气的升降交感,氤氲合和,五行之气的交互作用,产生了宇宙万物并推动着它们的发展与变化.气一元论思想是中国传统唯物主义哲学思想的基础,中医学的发展深受气一元论思想的影响。

气一元论思想注重整体、分化、相互作用、内在矛盾,包含着有机整体论观点和朴素系统论思想.原子论思想认为,原子是世界万物的本原,无数的原子永远在虚空中向各个方向运动着,相互冲击,形成漩涡,从而产生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现实世界。

原子是事物不可分割的单元,它没有质的差别,只有大小,形状的不同,原子以不同的秩序和位置互相结合而形成各种事物。

作为欧洲传统唯物主义哲学形成的基础思想,原子论思想注重粒子、实体、组合、可分解性、外部作用,其所形成的理论观点:机械论观点和还原论观点.气一元论思想和原子论思想相比较,气范畴和原子范畴除都具有物质性和运动性的特性外,气范畴还具有弥散性、透达性、能动性、多样性、化生性、经验性;原子范畴尚具有组合性和机械性。

元气论与原子论

元气论与原子论

中医问题与思考:医学与哲学自然观及思维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后者决定医学的不同的态及基本特征。

中国传统哲学的元气论自然观规定了中国传统科技特别是中医学重整体的基本特征;西方传统哲学的以分析为思维路径的原子论自然观决定了西医的重视局部的基本特征。

如何正确认识两种医学体系之间的互补性,充分发挥中西医学各自不同的侧重与优势,将为现代医学的发展提供正确的方向。

元气论与原子论的差异及其对中西医学发展的影响元气论和原子论作为东西方占主导地位的自然观,都属于朴素的唯物主义,它们“十分自然地把自然现象的无限多样性的统一看做不言而喻的,并且在某种具有固定形体的东西中,在某种特殊的东西中去寻找这个统一。

”这些表现了人类早期认识的某种一致性,但比较元气论和原子论,我们可以发现,这两种自然观还存在着重大差异。

张岱年先生曾指出:“西洋哲学中之原子论,谓一切气皆由微小固体而成;中国哲学中元气论,则谓一切固体皆是气之凝结。

亦可谓适成一种对照。

”深刻地指出了西方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自然观是原子论,而中国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自然观是元气论。

其中,气一元论思想认为:气是构成万物的本原,运动是气的存在形式及固有属性。

气是天地万物相互感应的中介,气分为阴阳二气或五行之气,阴阳二气的升降交感,氤氲合和,五行之气的交互作用,产生了宇宙万物并推动着它们的发展与变化。

气一元论思想是中国传统唯物主义哲学思想的基础,中医学的发展深受气一元论思想的影响。

气一元论思想注重整体、分化、相互作用、内在矛盾,包含着有机整体论观点和朴素系统论思想。

原子论思想认为,原子是世界万物的本原,无数的原子永远在虚空中向各个方向运动着,相互冲击,形成漩涡,从而产生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现实世界。

原子是事物不可分割的单元,它没有质的差别,只有大小,形状的不同,原子以不同的秩序和位置互相结合而形成各种事物。

作为欧洲传统唯物主义哲学形成的基础思想,原子论思想注重粒子、实体、组合、可分解性、外部作用,其所形成的理论观点:机械论观点和还原论观点。

中西方古代自然观的异同

中西方古代自然观的异同
中西方古代朴素自然观具有相同旳特点:
第一,肯定世界旳物质性;
第二,具有朴素辨证法旳思想原因;
第三,力图从详细旳实物寻找世界旳本原;第四,具有直观 性旳特点和猜测旳成份。
LOGO
结论
早期不同旳自然条件,使得东方和西方 社会对自然界旳了解产生明显旳差别。将 东方老式自然观与西方老式自然观相比较 ,就能深刻认识两种自然观旳特殊性,为正 确了解自然观提供良好旳基础。
夜之女神赫卡忒(Hecate)发明地狱

大地女神该亚(Gaea) 发明了大地、海 洋和天空
话 水之神欧申纳斯(Oceanus) 生育了地 传 球上全部旳河流及三千海洋女仙
说 光之神海泼里恩(Hyperion) 太阳,月
亮和黎明之父。
秩序和正义女神忒弥斯(Themis) 命
运女神和四季之母。
LOGO
LOGO
西方古代自然观特点
西方老式自然观提倡张扬人旳个性。知性主体是以控制、 征服自然为目旳旳。它在实质上是把人类抬高到至高无 上旳地步,人类具有了控制自然、支配自然旳权力。近 代西方自然观对人与自然联络旳领略具有如下特征:
第一,主客相分。觉得灵魂与物质、主体与客体、人与 自然是截然不同旳两个范围, 由此引起出主体何如领略 客体, 人类怎样征服异自然旳题目。
▪ 中西方数学措施旳比较
1.在古代中国,数学基本上是一门实用性科学,学科旳发展随生 产力旳发展而变化,多为条块分割型旳,而且集中在代数领域 2.在古希腊,数学不但着重于向理论方向发展,遵照严密旳逻辑形 式,而且创建了一系列研究数学理论旳基本措施。
LOGO
中西方古代自然观相同点
总体上都以为自然界是自然而然旳;以为自然界是有规律 旳,统一旳;强调事物旳普遍联络;以为自然界是演化发展 旳,而且以为这种演化都是从某种混沌到秩序旳变化发展过 程。

中西哲学比较03_元气论与原子论_中西自然观比较

中西哲学比较03_元气论与原子论_中西自然观比较

相传周武王向箕子(商纣的臣子) 询问治国方略,箕子以《洛图》 阐释了九种大法,史官记录了他 的话,写成《洪范》。(即大法) 称作“洪范九畴”。具体为: 初一曰五行,次二曰敬用五事, 次三曰农用八政,次四曰协用五 纪,次五曰建用皇极,次六曰人 用三德,次七曰明用稽疑,次八 曰念用庶征,次九曰向用五福, 威用六极。 五行为首,五行即水火木金土。 五行的性质、作用:“水曰润下, 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 革,土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 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 穑作甘。” 原始五行说从事物性质、方位、 形状等对事物进行了区分,认识 到不同质的物质间存在差异。具 有哲学思想的萌芽。(规律性、 能动性思想)。
伊壁鸠鲁对德谟克利特 原子论的发展。 第一,提出了“每一形 状的原子数目都是完全 无限的,但它们形状的 差别并不是完全无限的, 只是数不清。” 第二,提出原子不仅有 形态、体积的不同,还 有重量的区别。第三, 提出原子偏离运动的思 想。
卢克莱修
卢克莱修(约公元前99-55)古罗马时期伊 壁鸠鲁主义的最大代表。长诗《物性论》是 保存下来的古代原子论唯物主义的最完整的 著作。 原子唯物主义:第一个原理:没有任何事物 是由神的意志从无中产生出来的。第二个原 理是:没有任何物能消失为无。物质是永恒 的,宇宙是无限的。
伊壁鸠鲁
伊壁鸠鲁(公元前341-270) 晚期希腊著名的哲学家。自幼开 始研究德谟克利特原子论,30岁 开始在小亚细亚各城市教授哲学。 36岁回到雅典,创办了一所学校 “花园”学校,至死在此讲学。 一生据说写了300多卷著作,但 保存下的只有三封信与一些作品 的片段。
伊壁鸠鲁哲学的出发点 是关于幸福与快乐的思 想。把幸福或快乐作人 们生活追求的最高目的。 是“我们天生的最高的 善”。特别强调个人的 独立自由。把社会秩序 看着不过是人们为了保 证自己自由、幸福,防 范彼此伤害而互相预定 的结果,这一思想是 “社会契约论”思想的 萌芽形 的物质微粒,由此提出了对物 质结构的天才猜测。留基伯、 德谟克利特把原子的特性归为 三种:形状、次序、位置。伊 壁鸠鲁还认为原子有重量。

中西思维方式比较

中西思维方式比较

中西思维方式比较是老课题,也是新课题。

严复、林语堂等早期名家及当代不少中外专家、学者,都有过许多精辟的论述。

以下挑选十个方面,择其主流,论其大略,着重从总体上简要地讨论中西思维方式的基本特征,力图梳理出一个眉目来,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中西思维方式在中西文化及汉英语言的种种表现,限于篇幅,留待专文探讨.1.伦理型与认知型中国半封闭的大陆型地理环境和小农经济哺育了儒家思想。

以儒家为代表的先哲对世界的认识主要不是出于对自然奥秘的好奇,而是出于对现实社会政治和伦理道德的关注。

《易经》说,“作易者,其有忧患乎”(《易·系辞》).出于“忧患”意识,先哲们认为人是认识的对象和核心,探索自然只是为解释社会政治问题提供例证,因而从自然现象寻求相应的启示。

儒家学说建立在血缘宗法关系基础之上,是做人的“明智之学".思维的中心在于伦常治道,在于确立和论证君臣之义、父子之亲、夫妇之别、长幼之序、朋友之信.维护人伦关系是为了维护君臣关系和封建专制,最终为了安邦治国.政治、伦理既与哲学紧密相连,又与哲学家本人的生活紧密相关,哲学家也是政治家、道德家,又是文学家或诗人。

古代先哲以政治、伦理为视觉焦点,以维护封建宗法制的伦理道德为评判标准,主张“仁、义、礼、智、信”,“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力求“明于治乱之道”,“审于是非之实”,倡导听天由命,顺应自然,体认天道,以天道为人道,以立己为起点,以平天下为归宿,重伦理纲常,重道德修养,重人际关系,重社会秩序,重安定和谐,重现实,重致用,轻自然,轻功利,对探索自然奥秘缺乏兴趣。

“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何以知之?”(《左传·昭公十八年》)天道是彼岸世界的事,不可及也不可知;人道是此岸人间的事,可知又可及,于是成了关注的中心。

孔子哲学以“仁”、“礼”为中心,“仁"寻求人伦关系规范化,“礼”寻求社会有序化,哲学、伦理、政治三者混为一体,主要是人生哲学、伦理哲学、政治哲学,而非西方的自然哲学、科学哲学、形而上学。

何裕民:东西方自然观中最深刻的差异是什么

何裕民:东西方自然观中最深刻的差异是什么

东西方自然观中最深刻的差异是什么?(一)所谓“自然观”,指人们对自然界的根本看法,这种看法塑着着某一文化体系的特点。

不同文化体系间具体学科的种种差异,常常打上了该学科所隶属的文化母体中自然观等方面的深刻烙印。

因此,分析东西方自然观的差异,有助于理解影响中医学的主要观念。

著名哲学家张岱年先生曾认为:“西洋哲学中之原子论,谓一切气皆微小固体而成;中国哲学中元气论,则谓一切固体皆是气之凝结,亦可谓造成一种对照。

”这段话筒洁却颇为深刻地揭示了东西方占主导地位的自然的体质差异。

正是这种差异,煅就了东西两大文化体系,也包括中西医学地众多异趣之处。

史学家门称公元前10世纪至公元前2和3世纪为世界历史的“轴心时代”。

这一时期在世界主要地区都发生了影响久远的事件。

爱琴海周围崛起了一大批说理论道的学者,以致使其后的文化史、思想史黯然失色,后世的许多思想均可在古希腊先圣的智慧中找到源头;在印度,重要的宗教思想和教派相继诞生,一直惠及当今;在中国,“诸子蜂起,百家争鸣”,文化思想领域空前的繁荣,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精神和特点就确立于这一时期。

中西方学者对自然界的根本看法(自然观)同样萌生、成熟于这一特殊的历史时期。

古希腊学者对万物的本原进行了不懈的探索,提出了水(泰勒斯)、火(赫拉可利特)、数(毕达哥拉斯)和空气(阿那克西米尼)等。

公元前4和公元前5世纪,留基伯和他的学生德谟克利特主张原子说,认为世界万物都是由微小而不可分的、有着具体形质和重量的原子所构成(所谓“原子”,指最后的不可分的物质微粒)。

这一学说经伊壁鸠鲁等人的充实后,广为人知。

虽在中世纪它一度沉寂,几近遗弃,但文艺复兴起又重焕生机,并影响着一大批文艺复兴运动的勇士和先锋,自身也最终得以发展成近代的“原子论”。

科技史学家一般公认是“原子论”奠定了西方近现代自然科学的基石。

近现代西医学也是以原子论为思想指导,以还原分析为主要方法发展起来的。

差不多同一时期,先秦的中国哲贤们也致力于探索万物的本原,思辨性地提出水、土、虚空、道、阴阳、五行和某些“数”(如“九”)等为天地之本。

中西自然观的对比

中西自然观的对比

中西自然观的对比中国古代,“天人合一”一直是中国文化主流性的精神传统。

与之相反,在西方文化传统中,自然曾长期被人们当成一种与人对抗的荒蛮的力量来看待,它是需要人征服的对象。

由于传统文化存在的差异,造成中国与西方在自然审美的判断上产生巨大的差异。

标签:自然观差异今天,我们生活在喧闹的都市之中,一方面,都市的繁华为我们提供了物质的富足,但另一方面,也为我们带来了环境的污染以及精神家园的空旷。

这时,自然重新成为了我们向往的对象。

一、西方人眼中的自然源头上讲,西方人不崇尚自然。

西方文化有两个源头——古希腊文化、希伯来文化。

虽然两者文化在西方文化史中斗争多于合作,但对自然的敌视却构成了它们共同的特征。

西方文化自古希腊开始,人类自我中心意识就已经得到了有效的确立。

这期间,希腊神话中坦塔罗斯的受难故事鲜明地表现出古希腊人对自然地不信任和恐惧。

在史诗时代,荷马史诗通篇都是希腊英雄战胜自然灾难的英雄史诗。

《奥德赛》中尤利西斯的返乡之路,实际是一个关于人类如何走向胜利的寓言。

也就是说,只有征服荒蛮的、充满杀机的自然,人类才能找回自己的主体性。

在古希腊,人们对自身的爱超过了一切,人体的美成为一切美的典范。

在古罗马帝国后期,基督教文化慢慢成为西方文化的主体。

在这种以上帝为中心的神本主义精神传统中,自然更没有自己的位置。

《圣经·创世纪》中,上帝在造就了一切之后才造了人,当亚当和夏娃因偷食禁果被逐出伊甸园来到人间,上帝让男人受劳作之苦,让女人受生育之苦。

在一个基督徒眼中,自然是远离上帝的蛮荒之所,是人类受苦受难的流放地,这是基督教对自然环境的评价。

在西方文艺复兴早期的美术作品中,画面以天使、圣母等天国的轮廓为主,比如拉斐尔的《雅典学院》。

文艺复兴后期,随着人文主义的发展,西方人对自然美的关注开始出现了萌芽。

人间的景色出现在绘画中。

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画的是佛罗伦萨城的一个世俗妇女,在神秘微笑的背后,我们见到了树林和小溪。

第三讲 中西方自然观之比较

第三讲 中西方自然观之比较

二、中国文明对世界的影响
马克思说:“指南针、火药、印刷术-----这是预 马克思说:“指南针、火药、印刷术-----这是预 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 阶层炸得粉碎术则变成了新教的工具,总 的来说变成了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 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QJ4P427) 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QJ4P427)
其依据是—— 其依据是—— 人是天的副本。天有五行,人有五脏;天有四时, 人有四肢;天有冬夏,人有刚柔;天有阴阳,人 有哀乐。所以,人“ 有哀乐。所以,人“身犹天也,数与之相参,故 命与之相连也” 命与之相连也”。
唐朝中期,柳宗元和刘禹锡展开了关于“天人” 唐朝中期,柳宗元和刘禹锡展开了关于“天人”关系 的大讨论。 柳宗元: 元气是宇宙的始基,元气融合阴阳和天这 三者,进行冷热交互运动,促成天地万物的形成,既 然“天”无意志、无人格,那么天子的统治不是“天 无意志、无人格,那么天子的统治不是“ 赋神授”而是受命于民,国家的兴旺发达不是以祥符 赋神授”而是受命于民,国家的兴旺发达不是以祥符 为标准,而是统治者的道德。因此,天与人各行其职, 互相不干预对方的行为。即“天人不相预” 互相不干预对方的行为。即“天人不相预”。
中国的“自然” 中国的“自然”观的形成与发展表明:它的演变过程 是一个“同心圆扩大型” 是一个“同心圆扩大型”,即以圆心为逻辑起点不断 向外扩大的动态圆圈。 一方面“ 一方面“天”的内涵在不断丰富和扩大, 从意志之 天到人格之田、自然之天、与人感应之天、理之天、 心之天;另一方面中国的“自然” 心之天;另一方面中国的“自然”观在开始形成之际, 就为这个概念的演绎预设了一个“天人合一” 就为这个概念的演绎预设了一个“天人合一”的大前 提作为这个圆圈的圆周,并且人们从来没有怀疑过 “天人合一”的合理性。如同建立欧氏几何学的公理 天人合一” 一样。 因此,难怪荀子提出“制天命而用之”,刘禹 因此,难怪荀子提出“制天命而用之” 锡喊出“人定胜天” 锡喊出“人定胜天”的口号后,并没有在中国引发象 但丁的“神曲”那样的后果----文艺复兴运动。 但丁的“神曲”那样的后果----文艺复兴运动。

中医元气论VS原子论

中医元气论VS原子论

中医元气论VS原子论在教学中,由于元气论不像阴阳、五行学说那样能方便地以规律或体系的形式呈现,例证又丰富多彩,其所涉的主要是宇宙本原这种抽象而闷、不太容易简单说清明的终极话题,兼之“气”之一字在现代人感观中总有老土之感,故学习者对此论多不上心,甚至认为可有可无。

然此论真的是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内容吗?从学习的角度看,元气论作为哲学背景,其凸显在知识层面的内容虽然没有阴阳、五行学说明显,但作为中国文化的最深层底蕴,若对其理解未透,不但大大影响对中医体系内容的深度把握,更易在中医学发展的路向上迷失。

若纯粹就“气”论“气”,以现代人不太深厚的国学功底,确实难以理解得玲珑透彻,幸好关于世界的本原,古代西方也有一个与“元气论”接近对等的学,就是公元前4—前5世纪,留基伯和他的学生德谟克利特主张的“原子论”。

这里,“元”与“原”同义,“气”与“子”则可看作是基元单位的各自表述,这是在唯物本体论上两论所见略同处。

但两说深层之异更值品味,比较元气论与原子论就是审视铸就了东西两大文化体系差异的文化基因。

由于中医学以元气论为根,西医学以原子论为基,是以这种剖析最容易把中西医学体系的深层内蕴,诸如不同的思维风格、学术思想乃至具体内容以较清晰的方式呈现出来。

①世界本原:中国的“道气论”视“元气”为宇宙本原。

《鹖冠子·泰录》谓:“天地成于元气,万物成于天地。

”西方则以“原子”为构成宇宙万物的基元物质。

著名哲学家张岱年先生将两种本原之细微处表达得妙趣横生“西洋哲学中之原子论,谓一切气皆微小固体而成:中国哲学中元气论,则谓一切固体是气之凝结,亦可谓适成一种对照。

”口表面看来,两论均肯定了世界本原的物质性,所异仅因不同的文化背景与语言习惯而分别归结为“元气”和“原子”,虽异曲却似同工。

但若细究两说又存深刻差异。

②存在形式:元气的本原状态是无形而弥散状态之气,王夫之谓:“气弥沦无涯而希微不形。

”(《张子正蒙注·太和》)但气聚则可成形,所谓散则为气,聚而成形,即有形实体是气,无形虚处也是气,有无之间可转换交流。

何裕民:(二)元气论和原子论

何裕民:(二)元气论和原子论

(二)元气论和原子论尽管元气和原子分别被东方和西方学者认定为世界的究极本原,属于客观的物质存在,但对这种本原的认识却迥然相异。

东方贤哲认为气是“无形”的(小到没有具体形态)、连续性的物质;其内容没有空隙,外部没有清晰的边界,本身又有阴阳之分(阴气、阳气)。

元气就是阴阳混一之气,而阴阳两气间也无“毫发断处”。

各种有形的具体事物(肉眼所见的种种有具体形态的物体)都是“气”聚合而成的(“气聚而有形”),人体亦不例处(“气聚则生,气散则亡”);物体之间的空间(“虚空”)也充满着“气”;只不过其间的气处于“弥散”状态;有形物体并无不可入性,“气”还可出入其间,使粗看上去互不相干的万物通过“气”的中介而成为互有联系的整体;故有“通天下一气耳”,“大千世界,一气牵系”等命题。

气聚合成有形之物事,又可复归于弥散状态,故有形物体与无形虚空之间还有着相互转化的关系,它们只是气的不同存在形式而已(“太虚不能无气,气不能不聚而为万物,万物不能不散而为太虚。

循是出入,是皆不得已而然也”)。

就是这些观点,勾勒出中国人对物质世界的总的看法,也决定着医学家的基本认识。

持原子论的西方学者认为各种物体是由一种最小的、不能再分的物质微粒组成的,这种物质微粒称作“原子”。

它们肉眼难以见到,但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有形”),有着一定的性质和重量。

不同事物的性质特点是由组成它的原子在形态结构和性质等方面的不同所造成的。

因此,要弄清事物的本质,只有借助“还原”,了解组成它的基本物质单位——原子的结构和性质特点,舍此便别无他途。

这就是统治着西方科学界的基本信念。

这种信念促使科学家们不断深入物质内部,孜孜不倦地“找到”最基本的物质单位,从而揭示了微观世界一幕幕诱人的实情。

科学(也包括医学)就在这种不断深化的“探微寻源”过程中得以发展。

就中医而言,它的发展标志就是从细胞到蛋白质,到大分子,到亚微和超微结构......。

然而,这一基本信念也带来了一些矛盾。

中西方自然观的比较

中西方自然观的比较

中西方古代自然观的比较(兰州理工大学石油化工学院应用化学,甘肃兰州 730050)摘要: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根本看法或总的观点,它既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

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只要有人类存在,人类便需要为自己的生存的发展不断地同自然界发生相互作用,自然史和人类史彼此紧密相连和相互作用制约[1]。

不同文化体系间以及具体学科的种种差异,常常打上了该学科所隶属的文化母体中自然观等方面的深刻烙印。

中西方由于各自生存环境的不同使东西方人们对自然观产生了不同的理解与认识,而两种不同的自然观也造就了东西方人们不同的性格特征。

同时这种不同的观点和看法也对中西方各自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对中西方不同古代自然观的比较与研究不仅有利于我们对以前历史的再认识而且对我们社会现在与将来的发展也很有用处。

关键字:中西方;古代自然观;比较正文:在中国西南部的某个村子里,有个孩子生病了:高烧不退,呕吐不止。

他的奶奶说:“没事的,去村头找个风水先生,让他给看看家里的风水,看是不是得罪了那路神仙,或是什么孤魂野鬼啊。

”正在上大学的表哥马上反对她,“快去看医生,生病了就要去看医生啊。

”这则对话正好说明了人们不同的自然观。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同时中国具有优秀的传统文化。

在明朝以前,中国的自然科学研究都处于世界的领先地位。

中国古代,人们把自然界看作是一个普遍联系,不断运动的整体,由此形成朴素的自然观,如“元气说”、“五行说”、“阴阳说”等。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古代的思维方式发生了重大的改变,这就是殷周宗教观转变为朴实的哲学观。

殷周宗教,既有“帝”或“矢”的抽象圣神概念,又有非常广泛的信仰活动,它堪与同一历史时期的任何地区和民族的宗教相媲美,然而事实是,像西方那样的宗教理论体系始终没有能够在古代中国的文化土壤上诞生[2]。

在原始社会,尽管有各种各样的自然神崇拜和图腾崇拜,但是,并未形成一个主宰整个自然和社会的至高的统一神。

东西方自然观比较

东西方自然观比较

东西方自然观比较【摘要】元自然观对自然科学、人类社会的影响极其深远。

中国自古以农为本,“天”的变化直接影响人们的生存。

因此在中国传统社会产生了“天人合一”]1[的思想。

西方的机械论自然观主张自然是各种事物相互充足利用、为人所造的高效经济共同体。

纵观中西文化,不难发现中西传统自然观存在很大的差异:中国的传统自然观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天人合一;而西方传统自然观认为大自然是由人类支配的,可以随意掠夺。

关键字:元自然观、天人合一、机械论、支配、掠夺一、自然观及元自然观综述自然观就是对自然界的总的看法,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

自然观包括两方面的内容:首先是人与大自然的关系,即人与大自然是平等关系还是附属关系;其次则是人类对于大自然所呈现的美所采取的态度,是欣赏还是排斥。

元自然观就是人类对自然的最根本、最原始的看法。

在认识论上,元自然观确定了科学认识的核心对象,提出了基本的科学范畴,形成了基本的科学范式;在方法论上,元自然观所形成的思维范式、认知方法逐渐演变成人类研究自然、社会的基本方法和思维方式;在知识论上,元自然观是人类宇宙论、知识论发展的逻辑起点,在一定意义上,人类科学的发展过程就是元自然观的知识域展开的过程;在文化上,元自然观的基本精神在发展中逐渐渗透到人类基本的人文精神中。

东西方的元自然观分别是“元气说”和“原子说”,这两个学说分别演绎了东西方自然观发展的历史,通过对东西方自然观的比较,可以看出东西方元自然观对东西方思维的影响。

二、东西方不同的元自然观原子说与元气说都是人类最初对世界本原的一种探求,原子说产生于古希腊,德谟克里特在总结前人对世界本原探讨的基础上,提出了“一切事物的本原是原子和虚空,没有一样东西是从无中来的,也没有一样东西在毁灭之后归于无,原子在大小和数量上都是无限的,它们在宇宙中处于涡旋运动之中”]2[,因此,形成各种复合物:火、水、气、土,并且事物的“各种性都是约定的,只有原子和虚空是自然的”]3[。

东西方自然观比较

东西方自然观比较

摘要:自然观是客观世界在人们头脑中的主观映像,也可以是人们对自然的态度与想法。

中西方人们由于所处自然环境的不同,使得东西方人对自然观的认识产生了差异。

两种不同的自然观有着不同的表现和影响,对东西方不同自然观的比较与研究不仅有利于我们对以前历史的在认识而且对我们社会现在与将来的发展也很有益处,本文作者从东西方自然观的中心思想、发展过程及发展趋势入手,进行了总结。

关键字:中西方自然观差异比较总结一、东西方自然观的中心思想1.东方自然观的中心思想中国的自然观和方法论贯穿着元气论的传统。

元气学说始于战国,成于两汉,其丰富和发展延续至明清。

元气学说与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相交汇,形成了一种比较系统的自然哲学思想,其观点和方法与西方的原子论和还原论有着显著的区别。

(一)世界的本原是“气”,气是构成天地万物的始基物质【10】。

“气”是未成形质、连续无间的物质;它可以向有形质的、间断的物质转化;它是有形质的、间断的物质之间相互作用的媒介;在一些元气论者那里,它的本然状态就是虚空;程宜山在《中国古代元气学说》一书中指出:“元气学说……是现代量子场论的滥觞,‘场’的‘聚’‘散’便形成实物,亦即激发成各种各样的粒子。

”(二)以气化活动来说明世上万物的发生、发展。

“气聚成形,形散为气”,事物的生生灭灭,都是气的聚与散,整个世界是从混沌状态逐渐演化出来的。

“天地未生,混沌一气”,“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中国的元气论自发地倾向于有机的演化,具有不可还原的整体性【3】。

在中国的自然科学发展史上,以元气论为核心的有机论自然观始终占据主导地位。

按照这种观点,整个自然界和其中的任何事物,都是不可任意分割的整体。

这个整体是在气化活动中产生着又逍逝着,是一种“过程流”、是一种“自生自灭”的“自己运动”。

因而认识的重点,放在事物的整体水平、功能活动、自我完成的机制。

中国的科学传统是朴素的系统论和整体观。

其主要特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1)整体性:自发地把握“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的特性,把注意的重点放在事物的整体水平上,把握事物的一系列的“系统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德谟克利特
德谟克利特(公元前460- 370),古希腊著名哲学家。 是留基波学生,继承其原子是 万物始基思想,并发展为原子 论的哲学体系。
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
原子与虚空说。认为万物都是由最小的不可分解的物质粒子 -原子组成的。原子是永恒的,由它组成的整个自然界也是 永恒的。“存在”与“非存在”都是客观存在,前者是原子, 后者是虚空。原子能运动,运动必须有运动的地方,虚空就 是运动的地方,原子运动的必要条件。原子与虚空是形成万 物的始基。原子的数量无限,原子之间没有性质的不同,仅 有大小、形状的区别。原子的结合形成一定物体的产生,原 子的分离形成一定物体的灭亡。 还用原子与虚空解释自然界许多复杂现象包括人的生命现象、 社会伦理现象、社会生活的起源与发展问题。 决定论思想:主张一切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受因果必然性 与规律性制约。以决定论思想反对宗教神话世界观,具体说 明万物形成问题。 影像说:从原子论立场说明认识论现象,提出影像说。
《洪范·九畴》中的五行说 最初的五行观念源于人们与 木、土、水、火、金属打交 道的五种基本的生产活动。 上古时期,先民饱受洪水之 害,先民从治水经验中推演 出最初的五行观念。为巩固 治水成果,五行在夏代被列 为国家的根本大法。 五行概念最早出现在《尚书》 的《夏书。甘誓》篇中,但 后世学者对其真伪产生怀疑, 现今普遍认为《尚书·洪范》 对“五行”作出最早的记载。
伊壁鸠鲁
伊壁鸠鲁(公元前341-270) 晚期希腊著名的哲学家。自幼开 始研究德谟克利特原子论,30岁 开始在小亚细亚各城市教授哲学。 36岁回到雅典,创办了一所学校 “花园”学校,至死在此讲学。 一生据说写了300多卷著作,但 保存下的只有三封信与一些作品 的片段。
伊壁鸠鲁哲学的出发点 是关于幸福与快乐的思 想。把幸福或快乐作人 们生活追求的最高目的。 是“我们天生的最高的 善”。特别强调个人的 独立自由。把社会秩序 看着不过是人们为了保 证自己自由、幸福,防 范彼此伤害而互相预定 的结果,这一思想是 “社会契约论”思想的 萌芽。
赫拉克利特
赫拉克利特(约公元前530- 470),小亚细亚爱非斯人。 承继米利都学派思想。把火作 为万物始基,认为万物由火产 生也复归于火。他提出必然性 的思想,把必然性与规律性联 系在一起,用“罗各斯”名称 表示规律性。最先提出运动变 化观念,认为世界上“一切皆 流,无物常住”。“太阳每天 是新的”。
第三讲 元气论与 原子论
—中西自然观之比较
一、中西自然观发展的历史回顾
1、西方自然观的历史发展——原子论 2、中国传统哲学的自然观——元气论
1、西方自然观的历史发展-原子论
西方自然观长期以来是以原子论形态出现的。原子 论自然观发端于古希腊哲学家留基伯、德谟克利特。 伊壁鸠鲁、卢克莱修进一步补充,成为欧洲古代朴 素唯物主义哲学发展的最高成就。文艺复兴时期, 达芬奇、布鲁诺以此为武器反神学,复兴唯物主义。 近代培根、伽利略、笛卡儿等又继承了原子论哲学, 伽桑狄全面复兴了原子论哲学,使原子学说在整个 17 世纪家喻户晓。近代化学的奠基者波义耳把原子 论纳入科学研究中,以说明科学实验中观察到的科 学问题。牛顿对物质、虚空、运动等问题提出了一 些新见解。道尔顿于1808年创立了化学原子论,完 成了哲学原子论向化学原子论的转变。原子论自然 观于此也发展到了顶峰。
二、两种自然观模式的差异
1、个体性与整体性 2、有形性与无形性 3、组合性与化生性 4、思辩性与直观性
西方哲学偏重个体性
西方古希腊哲学家所谓的原子 是一种最后的不可分的物 质微粒,是组成事物的最 小单位。2000多年来,人 们通常把原子看着不可分 的个体、质点。
中国哲学偏重整体性
中国古代哲学所谓的“气”则 是整体之意,“天地未生,混 沌一气”。气又是无边无际、 包罗万象的广大整体。
“阴阳”“五行”说的 发展 伯阳父论“阴阳” 史伯论“五行” 史伯提出“和实生物, 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 之和”。区分了“和” 与“同”概念,第一次 提出“和”范畴,明确 提出万物由五种物质元 素构成,且以土为主。 阴阳五行说的地位与影 响
“气”说
战国《管子》的“精气”说 ↓ 荀子的自然观 ↓ 汉代王充的“气本论”思想 ↓ 宋代张载的“太虚之气” ↓ 明代王夫之的气一元论思想
四、合流之趋势及其有益的启示
中西传统自然观各自都有不可克服的弊端,随着现 代科学的发展两者出现了互相交融、综合发展的趋 势。如:现代物理学的物质观、中西医结合、现代 系统论等。 中西自然观在当代的合流,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启 示:无论中国还是西方,单一的传统的自然观当今 已失去了时效,因此,应对传统的东西进行批判改 造。其次,无论中国还是西方,传统自然观的合理 内核今天对我们仍有价值。第三,我们应把知识与 智慧区分开来。
西方哲学偏重组合性
中国哲学偏重化生性
西方原子论强调事物由原 中国的元气论则强调事物 子“组合”而成。原子组 由气化生而成。 合,事物产生,原子分离, 事物就灭亡重于以理性、 中国的元气论表现出较多 思辩的方式把握客观世界。认 的直观性。往往出于太极 为原子是不可分、无间隙的, 阴阳五行说,限于对自然 原子之间有虚空存在等; 万物 是原子的表现形式,原子与虚 界直观的认识水平,难有 空的结合就形成万物;不仅肯 真正科学的理论建树。 定事物的变化、运动的合理性, 且把现象与本质结合起来,达 到了较高的思辩水平。
恩培多克里
恩培多克里(公元前490-430)生于西西里 的阿格里根特,是积极的政治家,也是哲学 家、自然科学家和医生。他继承米利都派、 赫拉克利特万物形成始基的学说,提出“四 根说”,认为水土气火是万物形成的根源。 还提出“爱和恨”学说及生物与环境相适应 的观点。
阿那科萨哥拉
阿那科萨哥拉(公元前500-428)生于富有 家庭,30岁时渡海来雅典讲授哲学,第一次 把哲学带到希腊本土。哲学上提出“种子” 说,认为种子是万物始基,事物变化是一定 种子在量上的增减。还提出“努斯说”来说 明事物运动变化的原因。为德谟克利特原子 论产生奠定了基础。
2、中国传统哲学的自然观-元气论
⑴“阴阳”“五行”说
⑵“气”说
“阴阳”“五行”说
《周易》——阴阳观 念的源起 关于《周易》其书。 关于《周易》的“周” 大部分学者认为是周 代之意,汉代郑玄理 解为“周全、完备” 之意,易为变化之意。
关于作者,至今无法作出定论。 《汉书。艺文志》提出“人更 三圣”说,《易经》作者为伏 羲、周文王,《易传》作者为 孔子。“四圣说”:“三圣” 与周公合称为“四圣”。伏羲 为之首,被称为华夏文明的始 祖。《易传·系辞上》还有“河 图”“洛书”说。近人认为经 多人创作、整理而成,《易经》 约产生于殷周之际。大概是当 时卜筮之官所收藏编辑的古人 占卜情况的记录。
伊壁鸠鲁对德谟克利特 原子论的发展。 第一,提出了“每一形 状的原子数目都是完全 无限的,但它们形状的 差别并不是完全无限的, 只是数不清。” 第二,提出原子不仅有 形态、体积的不同,还 有重量的区别。第三, 提出原子偏离运动的思 想。
卢克莱修
卢克莱修(约公元前99-55)古罗马时期伊 壁鸠鲁主义的最大代表。长诗《物性论》是 保存下来的古代原子论唯物主义的最完整的 著作。 原子唯物主义:第一个原理:没有任何事物 是由神的意志从无中产生出来的。第二个原 理是:没有任何物能消失为无。物质是永恒 的,宇宙是无限的。
相传周武王向箕子(商纣的臣子) 询问治国方略,箕子以《洛图》 阐释了九种大法,史官记录了他 的话,写成《洪范》。(即大法) 称作“洪范九畴”。具体为: 初一曰五行,次二曰敬用五事, 次三曰农用八政,次四曰协用五 纪,次五曰建用皇极,次六曰人 用三德,次七曰明用稽疑,次八 曰念用庶征,次九曰向用五福, 威用六极。 五行为首,五行即水火木金土。 五行的性质、作用:“水曰润下, 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 革,土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 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 穑作甘。” 原始五行说从事物性质、方位、 形状等对事物进行了区分,认识 到不同质的物质间存在差异。具 有哲学思想的萌芽。(规律性、 能动性思想)。
西方哲学偏重有形性
古希腊哲学家认为原子是有形 的物质微粒,由此提出了对物 质结构的天才猜测。留基伯、 德谟克利特把原子的特性归为 三种:形状、次序、位置。伊 壁鸠鲁还认为原子有重量。
中国哲学偏重无形性
中国古代的“气”则是无形的 东西。“太虚无形,气之本 体”。至于气是否有内部结构, 无形的气怎样产生有形的物等, 中国的元气论者很少考虑,对 物质世界的认知往往是抽象、 朦胧的,缺乏天才大胆的猜测。
西方原子论发展源流
米利都学派 德谟克利特 ↓ ↗ ↓ 赫拉克利特 ↗ 伊壁鸠鲁 ↓ ↗ ↓ 恩培多克里 ↗ 卢克莱修 ↓ ↗ ↓ 阿那科萨哥拉 至今
米利都学派
古希腊哲学的第一个学派。主要代表泰勒斯、阿那 克西曼德、阿那克西曼尼。泰勒斯对万物的形成作 出了概括性的说明。他认为水是万物形成的始基, 一切从水产生出来,最后仍还原于水。阿那克西曼 德是泰勒斯的学生和继承者。他也把一种物质性的 东西看着万物的始基,这个东西就是“无限者”。 (一种比水稀薄而又比空气浓厚的无定型的东西。 第一次提出了必然性思想,他把必然性称作“命 运”。阿那克西曼尼是阿那克西曼德的学生,他认 为气是万物的本原,气包围着整个世界,一切都由 气形成,人的灵魂也是气形成的。
总结
由上可见,中西自然观是渊源有自,交相辉 映,各有长短。西方原子论所强调的个体性、 有形性、组合性及思辩性等观念曾对古希腊 的自然科学和欧洲近代科学理论思维产生了 巨大影响,中国元气论强调的整体性、无形 性、直观性观念对中国两千多年的哲学理论 思维和古代科学定下了基调。
三、差异原因之分析
1、不同的社会政治、文化状况 2、不同的自然科学状况 3、不同的思维方式
《周易》由《易经》《易传》 两部分组成。前为卜筮的典 籍,儒家经典六经之一,记 载了六十四别卦的经文系列, 《易传》是对《经》的解释 论述,共有十篇:《彖》 (上、下),《象》(上、 下),《系辞》(上、下), 《文言》,《说卦》,《序 卦》,《杂卦,又称“十 翼”。 内容: 《易经》包含两个系 统:一个是符号系统,即卦 的图象,卦象。另一为文字 系统,即卦辞。符号系统由 “——”(阳爻的爻象)和 “――”(阴爻的爻象)构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